粧佛
」台南粧佛世家「西佛國」第三代傳人蔡天民辭世 享耆壽94歲
台南粧佛世家「西佛國」第三代傳人蔡天民、台南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蔡天民11日辭世,享耆壽94歲。市長黃偉哲聞訊至感哀悼,表示蔡天民藝師為傳統泉州粧佛技藝傳人,是台灣粧佛史上深具代表性及重要性人物,對其畢生奉獻「粧佛」工藝的貢獻與成就,表達敬佩,文化部也將頒贈旌揚狀予以表彰。「西佛國」創立於1923年,為台南目前唯一橫跨清末、日據、戰後3個時期的粧佛店,在台灣粧佛工藝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蔡天民於國小畢業後便在家幫忙擔任助手,向祖父蔡心和父親蔡南山學習,從磨砂、彩繪、擂礦物顏料開始奠定基礎,蔡天民是4個兄弟中唯一表現承接意願者,才使得傳統泉州粧佛技藝能夠延續。蔡天民從事粧佛工作近80年未曾間斷,其製作工法迄今尚保存以綿紙包覆神像再上黃土底,自行調和安金漆、使用礦物質顏料上色之技法,工序完整深具傳統風格,技法多元展現泉州派系特色,於2012年獲台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粧佛」保存者。蔡天民為台南粧佛世家「西佛國」第三代傳人,竭盡一生心力於粧佛創作。(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蔡天民長期受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邀請,參與「向大師學習系列課程」,藝師親自教導大眾粧佛中的漆線技法,更帶領學員走訪古廟參觀實體佛像,讓學員了解技法實際運用,透過藝師角度認識佛像製作背景與故事,藝師授課時親力親為、傾囊相授,是深耕台南文化的重要推手。蔡天民世居台南,身為一代巨匠,耄耋之年依舊孜孜不倦地堅守崗位,展現他對傳統技藝的堅持與文化創新的熱忱。文化局感念藝師對傳統工藝貢獻外,表示將持續支持「西佛國」推動傳統漆線技法教學計畫,為傳承粧佛技藝播下希望的種子,也願蔡天民的藝術永恆精神長存。
穿梭巷弄尋古意 雲林北港古早篇
舊名為「笨港」的雲林北港,是個捻香祈福的寶地,以北港朝天宮為中心,許多傳統工藝、小吃都是依著大廟討生活。除了熱鬧的中山路老街,周邊有許多小巷弄也暗藏玄機,值得細細尋訪。站在北港朝天宮前的中山路上,看著絡繹不絕的人潮、氤氳繚繞的香煙,遙想三百多年來,媽祖與這塊土地的深厚緣分。宗教盛地 帶動發展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樹璧和尚奉迎福建湄洲祖廟的媽祖神像到台灣,由北港登陸後就此坐鎮,當地人便建廟祀奉至今。由北港朝天宮衍伸出許多廟宇經濟,如傳統大餅、麻油廠、燈籠店等,也孕育出許多極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用糖、麥芽及花生仁製成的北港飴,香Q彈牙,非常涮嘴。(100元/包)(圖/焦正德攝)從中山路拐個彎,到熱鬧農產市集所在的共和街上,老店「日發製飴廠」就藏身於此,老闆親切招呼試吃俗稱「老鼠糖」的北港飴,還強調一般人熟悉的新港飴,發源地其實是北港。「清朝便有文獻記載這種拜拜敬神所用的糖果,名稱叫做『進香糖』,到了日治時代,日文發音與新港接近,就被誤稱為『新港飴』了。」這面甕牆曾在921大地震時部分倒塌,修復後,已由雲林縣政府認定為歷史建築進行保存。(圖/焦正德攝)沿著共和街往前不遠,便有一整面古意盎然且優美的甕牆,這面甕牆原本是商行「謙源號」的圍牆,有一百九十多年歷史,由壓船的酒甕及紅磚砌築而成,是北港唯一甕牆,磚色沉穩美麗。歷經多次地震頹圮後又重建,目前為「北港工藝坊」所有。復刻場景 重溫舊夢僅一巷之隔的博愛路上,可以看到一處復刻北港老戲院的場景。北港最早的戲院,日治時期被稱為「北港座」,光復後改名「大復戲院」,由於當時電影片源不穩定,有時會搭配戲曲表演。原建築物已經改建為電影博物館,而老戲院的樣貌,只能憑著復刻場景任遊客追憶。目前北港的老戲院早已歇業或挪做其他用途,只剩復刻場景記錄舊時樣貌。(圖/焦正德攝)好不容易來到北港,當然要去拜見從事粧佛工藝長達半世紀的工藝師陳明洲。早年於台北萬華學藝,出師後在北港創設「神山堂」從事粧佛,堅持傳統古法,從一氣呵成的開釜、粗胚、修光、到結構立體的漆線等,臉部表情、姿態到衣襬的柔順幅度皆栩栩如生,功力深厚,已是國家級粧佛工藝的翹楚。陳明洲一生奉獻給粧佛工藝,在他的巧手雕琢下,每件作品都是細膩生動。(圖/焦正德攝)漢方咖啡 飄人蔘香很多人不知道,台灣最大的財神廟——北港武德宮,發跡地其實是在北港的中藥行「保生堂」裡。當年新港東興宮池府千歲指示中藥行內另有「內神」存在,須設香爐供奉,後來因信眾太多而另購地建廟,如今的保生堂,則搖身成為「漢方咖啡館」。「北港保生堂-漢方咖啡館」保留中藥櫃與木質櫃台,別有韻味。(圖/焦正德攝)獨特的漢方飲品搭配手工私房甜點,享受苦甘交融的滋味。(人蔘咖啡200元、檸檬塔79元)(圖/焦正德攝)當初供奉內神的位置,如今留下斑駁的牆面以及斗大的「財」字,已被玻璃櫥窗圍妥善加保護;木質長櫃檯與中藥櫃變身吧台,必點的「人蔘咖啡」,是將高麗蔘磨粉及切片搭配義式咖啡而成,入口先是咖啡的果酸香氣,後韻的蔘味漸漸浮現,層次溫潤豐富。玻璃櫥窗圍起來的,是武德宮武財神的發跡地。櫥窗圍起來的,是武德宮武財神的發跡地。(圖/焦正德攝)該祭祭五臟廟了,老街上的各種小吃如假魚肚、煎盤粿、生炒魷魚焿都好吸引人,飄香超過七十年的「老受鴨肉飯」更是門庭若市。鴨肉不滷也不煙燻,靠的是原味,簡單將鴨肉絲鋪在白飯上、澆淋鴨油醬汁,就是讓外出遊子魂縈夢繫的「回鄉飯」。「老受鴨肉飯」的鴨肉飯調味清爽,是北港人記憶中的味道。(25元)(圖/焦正德攝)獨門小吃 遊子懷念另一家「阿豐油飯麵線糊」的麵線糊配滷蛋白是經典標配,再搭一碗油飯更稱完美。獨特的麵線糊作法是將麵線剪成小段,以大骨高湯熬煮成糊狀,上桌前加入鮮蛋黃拌勻,並添加提味的紅蔥肉燥,香滑又順口。「阿豐油飯麵線糊」不但美味,價格也超佛心。(麵線糊加蛋20元、油飯20元、滷蛋白20元)(圖/焦正德攝)行程的最後,來去老銀行改建的民宿睡一晚。老闆娘本身是老屋控,買下這棟前身是臺南區中小企業銀行的建築後,盡量維持原貌,錢財意象的懷舊圓形窗花、復古花紋地板都有保留,更四處收集保險箱、櫃台等物件,每個房間亦融入在地特色,一夜好夢之餘,再次感受北港的文化魅力。「好住民宿」的外觀寫著「臺南區中小企業銀行」,挑高建築氣勢恢宏。(圖/焦正德攝)為待嫁新娘規畫設計的三代同堂房型「囍」,還特別請藝術家許碧光創作馬賽克拼貼藝術。(圖/焦正德攝)因銀行轉賣而回歸的舊金庫,具有歷史意義。(圖/焦正德攝)
【時尚設計情報】北港時尚設計競賽決賽 角逐工藝時尚之冠
雲林縣政府於臺北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中4B館辦理「北港再造歷史現場之大學共創結合文化資產元素創作競賽計畫」-北港時尚設計競賽決賽暨頒獎典禮,邀請雲林縣長張麗善、文化觀光處處長陳璧君以及VOGUE/GQ發行人劉震紳、伊林娛樂副董事長陳婉若、知名藝人蔡淑臻等重量級人物擔任決賽評委,從43組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的5組參賽者將角逐最後的榮耀。副縣長謝淑亞指出,雲林北港是擁有傳統工藝、藝陣、傳統表演藝術等各種有形、無形之文化資產之具深厚文藝內涵的小鎮,為推廣北港的特色文化,此次「北港時尚設計競賽」以北港地區宗教文化、傳統工藝、民俗藝陣、古物遺址、文化資產等元素為主題,並結合刺繡元素進行服裝設計競賽,將文化歷史轉化為創新作品。此次競賽共有43組報名,經由初賽、複賽的考驗,最終由祈·源-侯永笙獲得第一名殊榮以及十五萬獎金;第二名潮神派-王子欣獲得第二名以及八萬元獎金鼓勵;以及第三名由作品眾生之主-高雅蘋獲得五萬元獎金鼓勵;北港囡仔ㄟ視界-黃苡蓁、丁巧唐獲得特別獎鼓勵,作品好野-朱方慈獲得入圍獎鼓勵。參賽者將自己對於北港文化的認識如北港媽祖神衣、炸虎爺轎習俗、廟宇建築的紋路、北港花燈等北港元素,以不同的服裝設計手法展現於作品中,歡迎大家一同來體驗絕無僅有視覺文化饗宴,跟著參賽者的作品以不同的角度觀察北港、感受北港文化魅力,並發掘北港文化更多發展的可能性。文化觀光處長陳璧君表示,「北港時尚設計競賽」源於希展現北港飛龍團大龍旗百年刺繡工藝的精神,因此特別強調以刺繡元素進行創作,藉此讓更多人接觸北港的工藝,也透過年輕人的創意思考及觀察,轉化運用在當代時尚設計上,從中發現東方刺繡之美,進而傳承發揚傳統技藝。為行銷雲林北港傳統工藝,此次活動結合「神工傳藝北港百年藝鎮巡迴展」辦理,將北港文化特色移師於臺北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呈完整現,展示內容包含北港服裝設計靜態展,以及藝閣、鑿花、廟宇彩繪、金紙、哨角、粧佛、燈籠、米粿雕等工藝藝師的精湛工藝,更透過「復刻版百年媽祖」邀請紙塑工藝師蘇建仁創作千里眼將軍與順風耳將軍,再現百年紙塑工藝,展期為8月13日至8月26日邀請各位一同感受北港工藝文化之美。傳承台灣刺繡工藝之美 媽祖繞境吸睛的不僅僅是真人藝閣車,各式陣頭、藝閣使用的旗幟,甚至是媽祖的服裝,都是運用多種刺繡技法完成,華美程度絲毫不遜西方高級訂製工藝。以此次「北港時尚設計競賽」的緣起–北港飛龍團使用的大龍旗,於昭和元年(1926年)開始製作,直至昭和四年(1929年)才製作完成,百年來歷經不同年代工藝藝師之手,運用金絲銀線在大龍旗上以立體刺繡圖騰描繪出日本浮士繪、媽祖典故、台灣民俗故事等不同時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