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醫療
」 衛福部 憂鬱症 蔡英文 屏東 楊聰財心靈枷鎖1/《精神衛生法》上路在即 扶養問責與無限期安置爭議未解
近年來公眾交通運輸上頻傳持刀傷人事件,而究其原因多數是行凶者有精神疾患或處於不穩定狀態,類似暴走的公共危險話題備受矚目。2022年修訂的《精神衛生法》即將在今年底上路,然而其中攸關新增「扶養義務」與延長「緊急安置」,被外界視為含歧視與浪費醫療資源之嫌,而政府強打著成立專責心衛中心聯結社區支持,也被質疑服務只做半套。本刊調查,2年前《精神衛生法》完成修法,歷經公告期即將在今12月14日正式施行,而民團和第一線從業人員仍有不少質疑。首先是新法明定「扶養義務」的排序,未盡義務者將面臨受罰,引發外界質疑徒增家屬負擔;其二是原本醫院五天的「緊急安置期」評估,將延長為14天由法院裁定安置期;其三是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專責處置精神病友;最後則是規定病友出院後三天內要製作「專屬報告」,民團認為時間上緊迫,難免淪為「複製貼上」的公版產物。身為病患家屬的美鶴(化名)無奈地表示,台灣近9成精神病友都是由家屬照顧,而且《民法》在親權權利已有法條規範扶養排序,修法增列扶養問責,針對性太強,「這是對家屬貼上污名標籤」她說。另名精神病友姊姊則說,新法把緊急安置的天數拉長到 14 日,代表不管病人最終是否要長期留院,一住院就是兩個禮拜起跳,比起原本5天評估期費時更長,等於與醫療有效利用背道而馳。她呼籲有關單位,新法放寬勢在必行,現況要趕緊補足醫療量能。立法院2022年11月29日三讀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公告2年後2024年底將正式上路。圖為時任立委張育美(右起)、林為洲、蘇巧慧、吳玉琴、范雲與王婉諭等人在立院議場內手持標語合影。(圖/報系資料庫)對此,知名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憂心地說,現在工商社會以小家庭型態為主,親友之間的關係趨薄弱,但新修的《精神衛生法》有關扶養人卻依循《民法》上規定排序,表定最遠可及於女婿和媳婦等姻親,難怪被質疑的聲浪不小。「現實中不少兄弟姊妹間情誼存在嫌隙,關係已經夠脆弱了,怎麼可能仰賴媳婦或女婿這類姻親扶養?」他直言法律中這樣的規範實在強人所難,執行上有一定難度。楊聰財說,「緊急安置」時間也從5天延長至14天起算,並將決定權從醫院手中交給法院,可以預期這段時間將增加病人與家屬的焦慮和不安,且若初步評估需要加重藥劑或違背患者意願固定等緊急深度處理,而案子在法官還沒拍板處置前,醫師根本不敢進一步動作,一旦患者暴走,恐怕很難避免遺憾發生;遑論評估不需安置的人,延長評估時限更造成其身心折磨,也浪費醫療資源。一名社工便向本刊直言,日前自己處理過一名老翁,縱使幾名專業醫師觀察,皆評估屬於移動變慢、失去平衡的巴金森氏症的中期,同住的次子卻堅持住院「緊急安置」,直到5天評估期走完,才側面了解是二代爭產,次子一家在老翁住院期過戶不少不動產,老翁淪斂財標的,「緊急安置」更莫名成了不肖人士幫兇,未來延長為14天起跳,「不知道還會發生什麼怪事」。衛福部規劃2026年「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設置達71處,能替在生活上遇到情緒與精神疾病照護問題的民眾,提供有效援助。圖為台南市鹽水區2022年底,率先成立全市首座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圖/台南市政府提供)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楊添圍也憂心,法律修正對於精神疾病患判定程序正義要求越加嚴格,形成精神醫療工作迫害了病人權利的氛圍,與立法意旨實在搭不上。此外,在要求權益保障還得兼顧時效之餘,唯一解方只有更多人力物力投入,但現有精神醫療人力與資源的限制,根本不容樂觀。對於諸多質疑,衛福部心理健康司官員強調,現行常有家屬把病人丟在醫院不理,只好從反面入法來提醒扶養者善盡扶養義務,若有正當理由,扶養義務人可以進一步向政府與社福單位求助,輔導仍優先於問責;至於社區心衛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個案管理」,例如精神疾病合併性侵、家暴等牽涉甚廣的議題,才由心衛社工負責,未來也會訂定其中「心理師」、「個案管理師」、「衛教師」與「巡迴醫師」的工作分配指引;有關3天內須完成出院準備報告,是目前各醫院的共識,屬合理要求,暫無調整計畫。
政府擴大免費心理諮商!15至45歲「每人3次」 8/1上路
繼去年廣受各界支持迴響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衛福部擴大延伸,推出「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將於8月1日正式上路。根據「台灣民眾常見精神疾患盛行率之變遷」研究顯示,國人常見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焦慮等,以30-45歲人口群盛行率最高,近十年(民國99-109年)的統計盛行率更高達25-27%,也就是每4人中即有一人有心理困擾。根據健保署統計,青壯世代的精神醫療使用亦有增加趨勢,105-111年15-45歲精神科就醫率從7.4%增加到9.5%,成長率達27%。去年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後,使用十分踴躍、亦顯示民眾確有其需求,因此今年擴大此方案適用年齡至15-45歲,以符合青壯世代的心理健康需求。青壯族群憂鬱症逐年升高,「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指出,精神醫療就醫比例在30-45歲民眾自105至111年成長11.7%,然而就醫民眾中,男性就醫人數卻呈下降趨勢,暗藏男兒有淚不輕「談」的心理健康威脅。此外,31-45歲青壯世代也正步入「三明治族群」,研究指出「經濟負擔」、「角色衝突與緊張」及「工作狀態」等,常為三明治族群心理耗損的來源。因此青壯世代的三明治族群約525萬人,其心理健康,亟須社會關注。衛福部表示,今年8月1日起,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指出,擴大延伸心理支持方案有三大重點,包括「鼓勵求助、面對問題」、「個人能力、正向成長」、「風險轉介、及早就醫」。為了讓服務更便利及時,心理健康司建置「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地圖索引」,優化網路資訊平台,民眾上網即可查詢附近合作機構,以及預約名額狀況。心理健康司也積極提升簽約機構量能,今年可望增至近500家,單一院所由每週服務8人次,上升至12人次。
不定時炸彈1/強力膠怪男下體頂女持刀閒晃 「無自傷傷人」衛生局沒法度
中捷濺血案引發大眾對於精神病患的關注,這樣的不定時炸彈卻不只一顆,彰化縣61歲、中度肢障的黃姓男子有放火燒屋和砍母親前科,家人紛紛搬離,黃男少了約束越發肆無忌憚,時常當街吸強力膠,意識不清拿著鐮刀在幼兒園附近閒晃、在超商用下體頂女顧客猥褻,對門女鄰居更曾被其推下田中,連女學生的早餐錢也搶,附近住戶多次通報衛生局都無法讓他強制就醫。「我們這邊其實是很單純的,如果沒有他,晚上大家睡覺都不用關門。」住在黃男家正對面的家具店老闆黃雍筆說,和美鎮民風淳厚質樸,鄰居間多半相處融洽,可謂「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卻被有如不定時炸彈的黃男打破了這份寧靜。本刊調查,黃男家境優渥,其兄嫂為國中老師,姊姊和弟弟也都在公家機關服務,而他自幼在和美鎮生活,長大後不務正業,父母手足多次勸導,他卻越走越偏。「以前曾經砍過他媽媽,那時候砍了十幾刀,之後就沒人敢跟他住了。」黃雍筆回憶,黃男在30多年前曾揮刀砍母,緊急送醫後才勉強保命,黃母出院後連夜搬家,黃男還曾放火燒房子,而他也因砍母燒屋而被判刑,之後又重回和美鎮。黃姓男子時常闖入家對面的家具行,讓老闆娘恐懼不已,多次喝退他卻反遭懷恨在心。(圖/記者黃威彬攝)黃男的親人手足都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留下一間在其名下的平房後搬離,黃男少了親人的約束便越發肆無忌憚,成日拿著裝有強力膠的塑膠袋四處吸食,行為更是脫序。「他會拿著鐮刀或剪刀在路邊晃來晃去,有一次還脫光光拿鐮刀指揮交通。」連幼兒園外都多次見其身影,周邊警員早已對他「抓到變熟人」,但他入監幾月後便被釋放,也讓鄰里間陷入反覆無盡的夢魘中。據了解,黃男沒有穩定工作,曾短暫在鄰居介紹下去洗車,但做了幾天仍擋不住強力膠誘惑繼續吸食,其兄弟則定期來送米麵食物供其果腹,但卻掛在門上就走,並不會與黃男接觸。無業的黃男時常向民眾借菸或到派出所借錢吃飯,警方起初心有不忍,會給予50、100元不等金額讓他自行買餐點,後來發現他都將錢拿去買強力膠後便改為給予便當,以確保他不會飢餓度日。黃雍筆提到,每次黃男入監服刑,周邊住戶就彷彿「放假」,附近的孩子可以自由玩耍嬉戲,出入再也不用提心吊膽,但每當他回來,當地就宛如被低氣壓壟罩,妻子也不敢讓14歲的女兒獨自從家具行走回50公尺外的家,而妻子也是黃男的受害者之一。 黃男為了報復家具行老闆娘,竟將她推下1公尺高的田中,導致老闆娘身上多處挫傷。(圖/讀者提供)「可能是因為我會兇他,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他架我拐子,我就跌進田裡。」黃雍筆妻子說,黃男曾多次趁老闆不在闖入店內,而平時店裡只有她和另名女員工,為了保護同事,她多次大聲喝斥黃男離開,黃男因此懷恨在心,於2022年7月時報復反擊。根據彰化地院的刑事判決,黃男在當年7月5日在超商故意以下體頂女顧客臀部,7月7日見黃妻獨自走在路上,刻意攻擊導致黃妻跌入田裡,導致被害人左膝、左腳踝和背部挫傷;隔日黃男又到家具行門口脫下褲子,在老闆娘面前把玩生殖器,而3罪併罰最終也只讓黃男被判10月有期徒刑。縣議員賴清美說,黃男曾有多次竊盜、傷害、性騷擾和違反社維法前科,但多次通報衛生局,衛生局則稱「要自傷、傷人」才能強制就醫,且強制就醫也有期限,附近民眾整日活在擔憂和恐懼中,「真的要出人命才會處理嗎」,希望相關單位能有強勢作為,別等真有悲劇發生再來後悔。本刊調查,強制就醫期限通常是60天,期滿後由專科醫生評估是否有延長必要,延長也以60天為限,而病人如病情改善,無繼續強制住院必要,精神醫療機構應即為其辦理出院,因此強制就醫只能暫時隔離,無法讓他不回社區。彰化警方表示,黃姓男子為衛生局列管個案,因吸食強力膠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逮捕後移送往往是罰款處罰,得靠醫療資源和藥物介入讓其精神狀態得到改善,當地的嘉犁派出所會加強巡邏、時時關注,盡力守護民眾安全。彰化縣衛生局長葉彥伯在議會質詢坦承,如黃男有自傷傷人之虞,可將他強制就醫,但強制就醫有時間限制,後續得靠社區輔導和關心,進一步研議相關方案,而記者於6日和7日致電彰化衛生局,詢問黃男的脫序行為的應對方式,彰化縣衛生局表示,依據精神衛生法,任何人不得以公開之言論歧視病人、或不當影射他人罹患精神疾病,故不便針對此案例做出說明。
兒少性剝削不等於「戀童症」 專業醫分析解釋
因持有未成年少女偷拍影片,藝人黃子佼引發社會群情激憤,由於外界出現不少聲音,認為黃的行為是病症「戀童癖」,將其與性剝削劃上等號,但精神科醫師指出,觀看「兒童性影像」或是「兒少性剝削」的加害者,並不等於戀童症,若個案對性傾向沒有自覺、沒有痛苦、社會功能沒有受到影響,就不被列在精神醫療協助的範圍內。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副院長李俊宏表示,兒童權利公約指的是未滿18歲,涵蓋台灣法令中的兒童與少年。但診斷上則不同,以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系統來說,戀童症患者的年齡界線主要是對13歲青春期前的兒童有性幻想、性衝動、性行為等。李俊宏指出,戀童症和很多精神疾病一樣,必須要有臨床上顯著痛苦,或社會心理功能顯著減損。兒少性剝削的加害者,並不一定有戀童症,但也有可能兩種樣態同時存在。「非法行為不一定都是病理性行為,反之亦然。」李俊宏表示,阿富汗的童戲(Bacha bazi)有上百年的歷史,有錢人會找小男童扮演成女性表演跳舞,並發生性關係,但依照西方的診斷準則,這不是疾病,而是社會文化形成的兒少集體性剝削。另外,黃子佼的妻子孟耿如發文代為向大眾道歉,反遭網友撻伐。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羅惠群說,孟耿如身為太太、小孩的媽媽,壓力非常大,她的狀態或情緒可能也被控制著。羅惠群提醒,帶有權力關係的婚姻,首重「不要被隔離」,建議家人或朋友,此時更積極介入了解她的狀況,把她從這段關係帶出來,不管她要怎麼選擇,至少給她管道,不要太多批判的立場,而是關心和喊話。
水原簽賭滾雪球!盜大谷翔平上億還債 醫揭「嗜賭症」5大徵兆
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球星大谷翔平的翻譯水原一平,涉嫌挪用大谷帳戶中上億元款項用於非法簽賭,目前已被道奇解雇,但仍引發球迷對大谷前途的擔憂。對此,醫師指出,嗜賭症患者會因賭博的輸贏,導致平時情緒波動劇烈,甚至試圖隱瞞自己的賭博行為,創造更多的謊言,若有5大徵兆就必須注意。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嗜賭症患者會因賭博輸贏,導致平時情緒波動劇烈,甚至試圖隱瞞自身賭博行為,創造更多謊言,若發現自己走不出賭博的輪迴,建議尋求精神醫療團隊協助,包括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等,此外許多地區也設有賭博匿名組織,可以提供支援和康復資源。嗜賭症5大徵兆如下:1、無法控制賭博衝動:儘管試圖停止或減少賭博,但卻無法成功控制賭博衝動。2、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賭博導致財務惡化,影響工作、家庭和社交關係,如果因賭博而經常遲到、缺席工作、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表明需要尋求説明。3、賭博行為變極端:如果自己越來越頻繁賭博,或不斷增加賭注獲取刺激,表明對賭博的依賴已經達到了不健康的程度。4、賭博成為逃避現實手段:如果發現自己通過賭博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或負面情緒,意味著已經沉迷於賭博。5、無法停止賭博:儘管意識到賭博對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但仍無法停止,甚至可能因為賭博而陷入債務困境。
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睡不好」! 醫曝:恐是身心警訊!
沈太太69歲,退休2年的公務人員,日子過得充實又忙碌,只是近半年愈來愈不好睡,有時甚至整晚都睡不著,為此她開始嘗試各種營養品,但仍很難入睡。近一個月來,更是只要想到睡覺就開始煩惱、擔憂,失眠也連帶影響白天的活力及心情,和半年前相比,整個人消瘦了一圈,最後是在兒子的堅持下前去就醫。「睡不好」症狀 恐隱藏身心狀態問題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精神科醫師范瓊月表示,許多人因為對就醫有所顧慮,害怕被貼上「看精神科」的標籤,或是擔心依賴安眠藥,而選擇忍受失眠的煎熬,然而,這其實是對精神醫療的誤解。當你向醫師求助時,他們的首要任務是進行「評估與討論」,醫師會仔細分析你的失眠狀況,找出可能的原因,並根據你的情況提出改善建議,這些可能包括生活習慣的調整、非藥物治療方法,或在某些情況下的藥物治療。有時候,這些看似簡單的「睡不好」症狀,其背後可能甚至隱藏著更需關注的健康問題,如睡眠呼吸中止、胃食道逆流、憂鬱症、酒精成癮、甲狀腺亢進或自律神經失調等。台灣每五人就有一人失眠 逾一個月應就醫 范瓊月提醒,臺灣有高達五分之一的人口正與失眠抗爭,偶爾的失眠可能只是生活壓力大或變動較多的暫時反應,這時身體自有其調適機制,不必太過擔心,但若是長期與失眠為伍,那可就不是小事了。長期失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身體慢性發炎、情緒低落、耐性喪失、記憶力和注意力減退的風險,甚至影響工作表現和家庭生活,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所以,當「不好睡」困擾你超過一個月且影響你白天的狀態時,請不要獨自承受這份苦楚。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早日找出問題的根源,一起探討解決之道,讓睡眠問題不再成為生活中困擾與妨礙。
談光電弊案「該辦就辦」 蔡英文:8年任內無一高層官員涉及貪污
蔡英文總統1日主持113年元旦總統府升旗典禮活動,並發表元旦談話,且在會後接受媒體的提問。有關在野黨陣營對於民進黨政府的綠電弊案提出質疑,蔡英文表示,「該查的就查,該辦就辦」,絕對不會容忍執政團隊的害群之馬跟不肖的個案。蔡總統1日發表「8年,世界不一樣,台灣也不一樣」新年談話,會後針對媒體詢問,光電弊案、兩岸議題、廢死爭議等課題,一一作出回應。有關光電弊案,蔡英文指出,最近日本學者小笠原欣幸提到,在歷任政府中,只有蔡英文政府至今無高層官員涉及貪污被揭發案例,台灣的國際清廉指數也達到27年來最好的成績。蔡强調,絕對不會容忍執政團隊的害群之馬跟不肖個案,該查就查、該辦就辦。針對廢死議題,蔡英文表示,台灣沒有廢除死刑,目前的死刑犯都仍在釋憲法律程序中,她也必須要提醒,無論誰當總統都不能超越法律,因為台灣是法治國家。她指出,死刑存廢議題仍有許多討論,當中牽涉到情感與理性、價值與理念,因此,政府要持續努力,建立更完善的制度,提升司法公信力、強化治安、加強查緝幫派組織、增加政府量能、強化社會安全網、完善收容人精神醫療服務,這些政府都在努力,不足之處還需要繼續加強。對於來屆選舉對於3位總統候選人的看法及如何看待民進黨的選情,蔡英文説,總統實在是不適合談選舉,「但大家都知道我支持誰,他今天就站在這裡(賴清德)」,而蔡英文路線不是指一個人,是一個團隊一起創造、一起走出來的,蔡英文路線就是沈著、穩健、令人信賴、走向世界,未來台灣要繼續走向世界,還是從世界脫隊。
流浪不僅是居住問題!無家可歸者近9成需精神醫療 醫師盼政府重視
遊民是弱勢群體,不少人都將流浪的原因歸咎於居住問題,事實上,不少人是因精神疾病而露宿街頭。根據統計,具精神醫療需求的遊民高達8~9成,而台灣女性流浪原因多和思覺失調有關,如能適當介入,有一天也能脫離流浪生活。北市聯醫松德院區是全台首家將街頭精神醫學系統化的醫院,透過醫療協助,脫離收容所者比率,從過去僅15~28%,拉高至44%。數年前,時任台北市長一句「遊民洗乾淨了就變成遊客」,引起社會轟動,但也造就了街頭精神醫學的推動。接下市府任務的松德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鄭勝允,進入了遊民收容所「圓通居」看診,常在寒流、大雨天氣探訪棲宿在街頭的遊民。4年來,圓通居接受服務的對象共174人,女性占26.4%,男性則占73.6%。男性以60~69歲、50~59歲中高齡者居多。女性則多介於40~49歲之間,其次為50~59歲,教育程度以國、高中畢業為主。收容所遊民異質性高,流浪的原因也不一。20~29歲男性最常見安非他命成癮;30~39歲則是思覺失調居多;而40歲以後,酒癮問題異軍突起,中老年男性基本上都以酒癮問題為主;到了70歲以後,失智問題則會浮現;女性不論哪個年齡層,都以思覺失調居多。推動圓通居看診前,遊民由社會局「單打獨鬥」,提供就業協助、社福資源等,包含因鬧事而被驅離者在內,脫離收容所的比率介於15~28%之間。經醫師介入,不少遊民的問題得到了控制,脫離收容所的比率也提高至44%。有人靠藥物抑制想吸毒的慾望,再也不把錢拿去購毒,有了租房能力,亦有人在治療後被安排進入康復之家。鄭勝允說,國外統計,遊民當中約有8~9成具有廣義的精神醫療需求。遊民並不只是因居住正義而流落街頭,有些人是得了精神疾病,沒被接住,就成為了無家者。「如何對待遊民,反映的是城市、國家的道德底線」。鄭勝允認為,若政府對遊民的政策是驅趕,難保哪天驅趕對象變成平民百姓。他希望政府能重視街頭精神醫學,將北市經驗複製到其他縣市,接住每個流浪的人。
明揚爆炸113人就醫「25人仍住院」 小隊長創傷嚴重出現PTSD
屏東明揚國際工廠9月發生爆炸事故,導致10死、超過百人受傷的悲劇。113人經過就醫後,傷勢嚴重的16人已全數脫離險境,但目前仍有25人住院中,值得注意的是,倖存的消防員因此遭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威脅,多名傷者陸續出現症狀,衛福部也安排了精神醫療給予協助。衛福部次長王必勝透露,屏東明揚爆炸案傷者就醫共113人,當中傷勢嚴重的16人已全數脫離險境,轉出加護病房,目前有25人還在住院中。其中,有些人後續要做重建,像是安排義肢、裝義眼;復健部分,有些傷者已經出院,可以回家復健,但嚴重骨折的人,依舊在院內接受復健治療。另外,有些傷者有皮膚問題,有意願提供無償支援的醫療業者,也已經和醫院完成媒合,但由於本次傷者燒傷範圍都不大,主要為爆炸傷,而非大面積燒傷,是否有須要還要再評估。王必勝指出,雖然部分傷者在生理上已經脫險,但心裡創商相當嚴重,多名傷者陸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飽受情緒低落、憂鬱、驚嚇感等困擾,衛福部已啟動相關心理輔導機制,給予支持,尤其創傷嚴重的小隊長,精神科和心理輔導都有介入,可能需要長期輔導,才能漸漸走出陰影。
憲法法庭為一級毒品毒販減刑 精神科醫師氣憤:販毒者都在放鞭炮
販賣第一級毒品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重則死刑,最輕也要判無期徒刑,有人不滿遭重判而聲請釋憲,憲法法庭昨日宣告此規定「部分違憲」,「幫毒販減刑」消息曝光後引發社會譁然,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更萬分氣憤,表示昨日所有的販毒者都在放鞭炮,並唾棄做出此裁定的恐龍法官。楊聰財在臉書上表示,他在門診認識許多個案,包括黑道和白道,病患常跟他發想生活日常,而昨日有許多黑道弟兄向他傳達自己的欣喜之情,並表示有一群恐龍法官「拯救了」他們。楊聰財在文章提到,台灣因判刑刑度太輕,犯嫌秉持著「不會關多久,出來還會更大條」的心態一犯再犯,也使台灣被很多國家評為「滋養詐騙集團、走私毒品囂張的地方」。楊聰財說,如今社會三天兩頭有槍聲、販毒、用毒和作奸犯科等罪刑,而根據犯罪心理學的研究,以上環環相扣、高度相關,也讓他質問「所以以後連販毒都要輕判,那還有什麼惡劣的犯罪不敢做呢?」楊聰財表示,他當年率全國之首,配合政府,帶著精神醫療團隊進行「海洛因替代療法」,讓想要很難戒毒成功的個案改用口服美沙冬,不要再用針頭注射,產生愛滋病和C型肝炎的風險,但藥頭仍像蒼蠅一般圍繞著個案,誘惑他們花錢買毒品以謀取暴利,但「恐龍大法官竟然要協助這些惡魔減刑,這不是給全國一直在努力進行毒品防制的警政、醫療、檢察官等人員潑一盆冷水嗎?」如今選舉將至,楊聰財也呼籲民眾要所有候選人,對於大法官憲法法庭判決「違憲」要有所表態,他將會支持有勇氣批判這些恐龍法官的人,也會唾棄不表態、甚至贊同今天判決的人。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8/1上路! 「這些人」享3次免費心理諮商
「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上路了!衛福部與七大公、學、協會共同聯袂規劃本方案,鼓勵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勇於求助,並加強心理諮商與精神醫療資源的可近性、建立正確就醫觀念,以促進心理健康。厭世代情緒風暴 憂鬱症年輕化+就醫率低成隱憂憂鬱症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1世紀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之一,且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根據2016至2021年健保就醫資料顯示,15-30歲年輕族群,有精神科相關診斷者,自22.1萬人成長至29.2萬人,總健保就醫人數占率,由4.8%成長至7.0%,整體成長率為47%。而年輕族群撥打安心專線的原因,其中憂鬱傾向、家庭、人際困擾等問題就占了7成;此外,根據統計,年輕族群憂鬱症近4成應就醫未就醫。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 3大重點一次看112年8月1日起,衛福部提供15歲到30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年輕朋友,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心理健康司陳亮妤司長指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的三大重點包括:一、鼓勵年輕人勇於求助二、尋求及認識心理諮商三、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衛福部期望透過此次方案鼓勵遭遇心理困境的年輕人勇於求助,認識與善用心理諮商。同時積極走在預防更前端,讓每一個案都能以心情溫度計評估,及時找出高風險個案加以預防處理,加強轉介醫療。加強高風險個案醫療轉介 年輕人勇於求助精神科醫師鄧惠文指出,心理諮商可以幫助年輕朋友自我覺察,也具有傾訴情緒、釐清想法等功能,讓當事人可以透過心理衛生專業人員的協助,幫助年輕人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陳亮妤司長強調,年輕族群的憂鬱症常被貼上「抗壓性太差」或「只是叛逆期」的標籤,而錯失諮商與第一時間治療的良機,而家人也可能認為他們只是一時心情不好,而忽略其他的徵兆。同時也呼籲周邊的家人朋友們一起關心、陪伴,支持有心理諮商需求者善用資源,追求自己的健康心生活!
帶刀浩克2/火車殺警3大案催生修法 司法介入安置能解決問題?
近年來陸續發生火車殺警案、梁姓男子剁母頭顱案,以及超商女店員遭挖眼案,顯示精神醫療的社會安全網破了大洞,不但讓執法警察隨時面臨自身安危的挑戰,也讓社區居民活在無法預期的恐懼中。對此,法務部和司法院協助修法,由立法院在2022年初通過《刑法》等相關5法修正案,將監護期間延長次數無限制,還在同年底3讀修正通過《精神衛生法》,將嚴重病人是否強制住院改由法院裁定。2019年7月3日晚間,鄭姓男子搭乘台鐵北上第152車次自強號列車,因拒絕補票,在車廂大聲咆哮,警專第一名畢業的24歲鐵路警察李承翰上車處理,突遭鄭男以尖刀刺傷腹部,失血過多不治。一審嘉義地院採用醫師鑑定結果,認為鄭男因思覺失調症發作,妄想有人要對他不利,才刺死員警李承翰,判決無罪、只須監護處分(即強制就醫)5年。這個無罪判決震撼全國,後來二審和三審改判鄭男17年徒刑、強制就醫5年確定,稍微平息民怨。梁姓男子砍母37刀,竟將母親頭顱割下丟擲大樓中庭,高院一度判決無罪,引發社會震撼。(圖/報系資料照)火車殺警案並非單一個案,梁姓男子剁母頭顱案更是驚世駭俗,2018年10月17日晚間,30多歲的桃園梁姓男子在12樓住處與66歲母親發生衝突,竟拿菜刀追砍母親37刀,母親慘死後,梁男以開山刀砍下母親頭顱和左手腕,將頭顱從後陽台丟至社區中庭,把鄰居給嚇壞了。一審桃園地院判處梁男無期徒刑,高院二審卻以他吸毒喪失識別能力為由,改判無罪、不用監護處分,而且當庭釋放,僅責付桃園市政府衛生局,輿論聞訊大譁,後來經最高法院撤銷發回,改判無期徒刑確定。火車殺警案的一審判決、及梁姓男子剁母頭顱案的二審判決,法院統統判被告無罪,引起全國民眾不滿,紛紛要求修法加強社會安全網。不料2021年9月26日屏東又發生超商女店員遭挖眼案,行兇的楊姓男子只判有期徒刑5年確定。這一連串不幸的精障殺人和傷害案件,催生了《刑法》和《精神衛生法》等法律的修正,還促使衛福部負起責任,終於讓設置司法精神病院的政策定案,落腳在高雄凱旋醫院。司法院協助推動修改《精神衛生法》等法律,但司法介入能否改善精障犯罪問題,仍有待檢驗。(圖/方萬民攝)長久以來,部分民眾將思覺失調症患者與暴力傾向畫上等號,使得精障人士汙名化的現象日益嚴重。雖然2019年熱播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發許多民眾對思覺失調症的探討與多方面的迴響,但每當駭人的社會事件發生時,社會氛圍又對精障者不利。政府現在終於願意面對精障者照顧資源不足的問題,但徒法不足以自行,修法只是第一步,設置司法精神病院也只具有事後安置和治療的功能,新法上路後是否真能改善精障犯罪問題,讓患者家屬和社區居民都能擁有免於恐懼自由,仍有待時間的考驗。
近期頻爆性騷擾事件! 醫呼籲:累犯應進行精神評估
近期各界頻頻爆出性騷擾案件,政府已經宣示將就3大方向進行整體的機制改革方案,包含跨部會進行性平相關法規總檢討。行政院院本部及僑委會性平委員、身心科醫師楊聰財表示,修法有2個重點要考量,第1是《性騷擾防治法》申訴期限僅1年,考量受害者身心狀況,應拉長追溯期,第2是部分性騷擾加害人可能有精神障礙,若再犯應進行精神評估,並比照性侵犯增加心理治療等處遇。蔡英文要求3大方向改革方案近期政壇、演藝圈、藝文等各領域都出現性騷擾相關控訴,性平議題受到關注。總統蔡英文6日晚間再次向社會表達歉意,並要求行政院長陳建仁率領的行政團隊,就3大方向,進行整體的機制改革方案,包括凝聚跨黨派、社會共識,推動性平法規總檢討及修法,力求在下個會期列為優先法案。楊聰財表示,現行《性騷擾防治法》第13條規定,性騷擾事件被害人除可依相關法律請求協助外,並得於事件發生後一年內,向加害人所屬機關、部隊、學校、機構、僱用人或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提出申訴。但根據受害者經驗,許多受害者當下驚嚇過大,無法反應,當認知到遭受性騷擾,可能經過焦慮、沮喪等心理路程,或可能認為說了也沒人會相信,因此當進一步提出申訴時,往往都已過了申訴期,因此建議比照《性別平等工作法》修法延長申訴期至10年。楊聰財並指出,許多性騷擾加害人有精神障礙問題,例如特殊性癖好正、觸摸癖、偷窺狂、穢語症等,目前相關處分包含罰款或者刑責。但這類個案再犯風險高,過去統計至少達66%,也會造成被害人數增多。因此他建議,若發現累犯,應接受專業精神醫療評估並接受「處預」,包括輔導教育、心理治療等,可降低再犯率到10%以下。加害者身兼性平委員如何申訴?另外,有職場中處理性騷擾事件的職員,本身就是性騷擾加害者,有「球員兼裁判」之疑慮,恐致受害者噤聲。楊聰財建議,只要是30人以上的公司,依規定都要成立性平調查委員會,受害者可依管道提出申訴,若公司不照規定處理就會被罰。然而,不排除職場「吃案」的可能性,他建議受害者可轉由向警方報案,或是向當地縣市政府性騷擾防治委員會申訴,由政府派員調查處理。
幼兒園爆出餵食安眠藥! 醫曝:過量恐抑制呼吸有生命危險
新北板橋一家私立幼兒園,近日被爆出有老師給兒童餵食不明藥物,在2月到4月間,兒童出現易怒及自殘等行為,經檢驗,兒童體內含有「巴比妥」藥物,目前已有17名家長報案。專家指出,該藥物屬於三級毒品,是一種鎮靜安眠藥,用於抑制癲癇、手術麻醉。由於孩童體重輕,被投藥有相當高機率過量,恐導致嗜睡,甚至抑制呼吸,提醒家長帶兒童就醫追蹤。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指出,「巴比妥」屬於中樞神經抑制劑,早期用在嚴重癲癇的個案,但因現在已有更新、更好的藥,已經比較少用,會在開刀麻醉時使用。「巴比妥」是管制藥、處方藥,也是三級毒品,一般民眾無法輕易拿到。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巴比妥」是很早期的鎮靜安眠藥,因會抑制呼吸,許多醫師都不敢開立,目前市面上幾乎已看不到。在台灣、中國大陸都很少用,或許兒童體內檢出的,也可能會是其他鎮靜安眠藥。顏宗海表示,一般來說, 成人使用「巴比妥」後3天內,血液中都可檢測到,但每個人體質不一樣,會因為體重、肝腎功能、喝水情況而有所不同,兒童的停留時間則可能更長。若間隔已久,頭髮仍然可以檢測得到,只是相關檢驗醫院無法執行,需另洽專門的機構。由於兒童體重輕,使用成人的「巴比妥」,有相當大的機率過量。顏宗海說,過量服用恐導致嗜睡,甚至抑制呼吸,將有生命危險。而長期使用則會產生依賴性、耐受性,兒童會成癮,越用越多,突然不用時,也會有焦慮不安的戒斷症狀。楊聰財說,站在兒童保護的立場,幼兒園不當投藥的行為,已屬於其中一種型態的兒虐。他與顏宗海都提醒家長,當前最重要的是帶兒童就醫,持續追蹤、治療。因用藥後,兒童會出現易怒、煩惱、焦慮不安等症狀,如情況嚴重,精神醫療團隊也能介入,評估是否要使用其他藥物來改善。備註:根據《兒少法》第69條規範,本案涉兒童及少年權益,不得揭示「足資識別之資訊」,其中包含學校名稱。
6成身心症患者「缺乏病識感」 就醫找錯科延誤治療恐失能
身心症(精神病)是指人因嚴重精神疾病(如思覺失調症、雙相情感障礙和創傷後應激障礙)發作,而與現實失去聯繫的症狀。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台灣身心症約5-6成患者因缺乏病識感而跑到別科就診,造成精神疾病延誤診斷,呼籲全民都應做好疫後身心照顧,及早治療可避免失能。身心症導致全球每年經濟損失1萬億美元國人心理健康逐年惡化,楊斯年表示,台灣精神醫療的困難點在於患者發病、確診到治療,中間經歷太多的關卡,只要有一個地方出問題,疾病就沒有辦法痊癒。例如身心症約5-6成患者,誤跑到腸胃科、心臟內科、胸腔內科就診,但其實病因在於焦慮(心悸、胸口緊、腸胃不適、暈眩、口乾、肌肉緊繃、痛、疲倦等),找錯科別恐導致延誤治療。而身心症患者就醫關鍵為「是否有病識感」,也就是病人對自己所罹患疾病的認識及接受程度。患者經常是病情嚴重到影響全家人,卻毫無自覺「我沒事啊!」、「我只是吵一吵,晚上不睡覺而已!」還有照護者為顧患者而無法工作,甚至若失智症患者有嚴重精神病症狀,長照問題更加複雜。現代社會多是小家庭或單身居住,民眾不易發覺自己罹病,長期忍耐身心問題而延誤就醫,進而影響國家生產力與競爭力。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疾病對經濟影響甚鉅,從生產力損失角度估算,每年約對全球經濟造成1萬億美元損失。楊斯年強調:「不是只有確診的人才需要做疫後身心照顧,其實全民從上到下都需要注意。」鐵路殺警案 凸顯精神病人就醫困境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主任楊蕙年指出,2019年鐵路警察李承翰遭刺死案,鄭姓兇嫌就是罹患「思覺失調症」,因不願持續服藥,在搭火車時急性發病,精神極度不穩定,導致犯下罪行。鄭姓兇嫌的行為凸顯了社區前端(疑似)精神病人就醫7大困境:病人拒絕就醫不符合護送就醫條件轉介程序繁冗警消判定無法護送就醫警消無法判斷能否護送就醫強制社區治療難以介入送醫後未獲完善處理緊急護送就醫的條件為何?疑似精神病人且有自傷與傷人行為或之虞:由警消會同家屬護送至「指定強制就醫責任醫院」就醫。疑似精神病人,但無自傷、傷人之虞時:由家屬自行協助就醫。有犯罪行為、酒醉、社會滋擾等行為,但非精神病患:由警察單位依相關法規辦理。楊蕙年表示,為了照護患者精神健康,醫院專業治療與社區形成精神醫療照護網至關重要,包括便捷的諮詢專線、自殺防治通報系統、提供醫療轉介、多元復健治療、定期回診、庇護性就業等,都能讓患者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諮詢專線十二行政區醫師專線(2-3位主治醫師/區):衛政、社政等專業人員專用,直接向主治醫師諮詢。24小時緊急醫療專線:警察/消防專用,由主治醫師值勤接受諮詢。0965813818,或由119勤務中心轉接專線。居家辦公室專線:上班時間開放家屬或一般民眾諮詢。02-28962095
女星「思覺失調症」流落街頭、喪失記憶 4大症狀要當心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48歲歌手許美靜驚傳罹患思覺失調症,大鬧飯店、流落街頭,甚至喪失局部記憶!另一名男子「阿正」每天被喊殺喊打的幻聽「追殺」,嚇到夜夜外宿!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過去常被稱為精神分裂症,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病,且因患者與家屬沒有病識感,容易耽誤搶救大腦功能的時機,但只要配合醫囑治療仍能穩控疾病。患者「被幻聽追殺」「阿正」大學時出現幻聽,初期以為自己有神通,但當腦中聲音越來越激進,每天喊打喊殺,嚇得他不敢睡,每天晚上跑到速食店或公園待整夜,天亮才回家。狀況持續半年後,阿正在父親的堅持下就醫治療,經過醫護人員的長期照護,他不但可以幫忙照護癌母走路復健、餵食,也終於可以就業,回歸正常人生。阿正開心地表示:「希望未來可以越來越健康,腦袋越來越靈活!」過去許多人對思覺失調症有「中邪、無法治療」的迷思。楊蕙年指出,不同於身體其他器官生病如骨折、肚子痛容易察覺,思覺失調症起因於大腦生病,病友常常不知道自己生病,缺乏「病識感」,加上家屬常不曉得如何求助,通常耽誤及早診斷與治療的時機。思覺失調症四大症狀 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社區精神科陳泰宇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過去常被稱為精神分裂症,肇因於基因遺傳、腦部病變、心理和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是一種嚴重、慢性,會造成思考能力與知覺功能失調的精神疾病。根據統計,大約每100人就有1人罹患,首次發病年齡多在15-20歲,男女比例相當。研究顯示,病友因缺乏病識感,首次發病後平均將近1年半才就醫,耽誤搶救大腦功能的時機。當民眾出現工作和社交能力減退、思考、記憶、專注力變差、失眠、多疑、甚至幻覺、妄想時,需盡早就醫診斷。正性症狀: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躁動不安、思想紊亂負性症狀:情感淡漠、動機缺乏、社交退縮認知症狀:注意力低、記憶力差、執行力低、判斷力差情感症狀:莫名焦慮、莫名緊張、莫名恐懼、情緒穩定度差思覺失調症如何治療?治療方式目前有口服與針劑等多種藥物可選擇,國際趨勢也建議在醫師評估下優先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有助長時間維持血液中藥物濃度、提升用藥規律性、降低復發風險,也能減少照護者提醒按期吃藥可能引發的衝突與壓力,甚至減少患者復發與再住院的機率。為了照護像阿正這樣的患者,三總北投分院強化精神醫療照護的社區網絡,提供諮詢專線、家訪、電訪與緊急送醫等醫療照護,服務範圍涵蓋雙北。三軍總醫院北投分院院長楊斯年表示,三總北投分院從國軍醫院擴及社區健康,發展出獎勵規律就醫「溫泉代幣」機制、古蹟精神療癒、觀光庇護工場協助病友就業、社區居家服務等多元特色醫療,提供精神科病友完善的照護。
綠帽戰爭2/贏了官司名聲被毀 林妻房事被偷錄泣訴:想「做人」都難
一對林姓夫妻恩愛過程遭號稱「百岳達人」的李姓男子偷拍,並違約外流性愛影片,憤而提告,開庭時,夫妻倆遭控是換妻聯誼成員,飽受外界異樣眼光,李男除了宣稱林男夫妻是綠帽同好外,還不斷提出告訴,讓夫妻倆飽受心理創傷。林妻說,被偷拍之後,和老公做傳宗接代的事「想都不敢想。」林妻表示,在學生時期就認識丈夫,畢業後出社會再度相遇,相戀多年步入婚姻,先生在電腦公司擔任工程師,自己則在貿易公司擔任會計工作,因為在工作上各自忙碌,婚姻逐漸出現低潮;2年多前,丈夫認識李男後,就時常往李男住處跑,只知李男與女友感情生變,需要丈夫陪伴。某日,丈夫對林妻表示,需要妻子以女生身分勸說李男女友,林妻不疑有他,與先生一同到李男住處,久而久之只要李男與女友吵架,就會主動與先生到李男家勸其女友,甚至還會一起玩「真心話大冒險」,輸了遊戲,男生就穿情趣內衣,女生則須親指定男性臉頰作為懲罰,希望藉以改善李男與女友關係。林妻遭指控是換妻聯誼成員,氣得向李男女友(圖左)楊女提告妨害配偶權,經判決後成立。(圖/投訴人提供)林妻說,由於李男對待他們猶如大哥,還提供會讓心情愉悅的減肥茶,有次喝完減肥茶後,獨自與先生在李男房內發生關係。沒想到,一切的美好因為先生替李男維修電腦後破滅,她不但發現先生在李男要求下,與李男女友發生關係,還被針孔偷拍下來,此外,自己與先生恩愛的過程也被拍下。林妻哽咽地說,當初在李男苦苦哀求下,放棄對偷拍行為提告,簽訂保證影、照片不外流合約後,就以為沒事,沒想到,先生被共同好友告知照片仍外流,先生怒而提告違約,但李男卻在法庭汙衊他們是換妻聯誼成員,林妻為求清白怒告李男女友,證明自己從來都不知情,也並非同好。林妻說,經過2年多的官司審理,違約、侵害配偶權官司都獲得勝訴,但生活卻因為遭到偷拍、莫名指控大受影響,先生出現鬼剃頭、幻覺、自言自語,自己也擔心別人眼光,出現人群恐懼症,因無法正常工作而離職,目前夫妻倆都在看精神科,還遭李男不斷提告。在官司審理期間,林男出現鬼剃頭、失眠、幻覺等現象,林妻目前也在精神科就診。(圖/投訴人提供)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這對夫妻出現症狀為創傷後的壓力障礙,因為曾遭受包括性方面的傷害,所以只要聽到相關的訊息,就會出現痛苦的感覺、做惡夢,甚至出現解離的反應,人會出現恍神、回憶重現的狀況,再來就會逃避相關問題的刺激。針對這起個案,這對夫妻遭好友背叛,做出傷害身心狀況及名譽的事,也會造成他們日後對人產生不信任感、人群恐懼,甚至還會影響到夫妻間的性關係,在認知或情緒上也有負面的改變,會出現憤怒、驚恐、罪惡感的狀況,因為這些徵狀生理上容易出現失眠、自殘等行為。楊聰財建議,如果出現上述的狀況,應尋求專業的精神醫療,包括精神科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等等,透過他們協助,面對、接受、處理,最後就是放下,如果過於嚴重,就需要一段時間使用改善情緒、解決焦慮的藥物治療以及親友的鼓勵,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上的治療,別把過錯放在自己身上。
矯正署長上任三把火 周輝煌指詐欺犯和解列假釋重點
矯正署長周輝煌年初上任後,首度對媒體公開發言,他提出:詐欺犯罪不寬恕、毒品處遇再進化、精神醫療擴量能、高齡收容多照顧等4大業務重點及努力方向,同時希望建構監所自動化科技監控,達到減低獄政管理人員監控工時50%目標。對於國人最深惡痛絕的詐欺犯罪,周輝煌強調,詐欺犯誤用聰明、觀念偏差,期待不勞而獲,需要透過言行及觀念的矯正,使其痛改前非,重做新民;更需透過修復式司法機制,促使犯罪人賠償被害人受詐金額,並達成和解。各矯正機關將依受刑人假釋實施辦法第3條規定,視宣告沒收犯罪所得之繳納及與被害人和解情形,列入假釋審核重要參考。另外,32所矯正機關在今年花燈競賽中,推出95座花燈共襄盛舉,共計49件作品脫穎而出,榮獲燈王1座、特優5座、優等8座、甲等10座、佳作25座。相信社會大眾能藉由欣賞花燈,見證且肯定收容人的改悔蛻變,帶給收容人新生復歸的光明希望。法務部長蔡清祥則感謝矯正機關努力不懈,期許在周署長的帶領下,監所同仁持續堅守崗位,共同推動各項矯正業務,朝著矯正科技及獄政革新的新方向前行。
15歲少女遭霸凌而拒學 「醫院上課」兼學紓壓順利重返校園
臺灣大約有5%的青少年因精神疾患而拒學,就學路十分艱難,家庭、教育單位所提供校外就學資源也十分有限,有鑑於此,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青少年日間病房《向日葵學園》醫療暨特教團隊特別製作《好漢坡上的路燈-情障生的復原路》影片,呼籲各界關注因精神疾患拒學的青少年,為他們點一盏明燈,幫助他們找回人生的目標與價值,也給予照顧的家庭支持與力量,影片連結網址:https://youtu.be/WBxtgTqocB8。15歲小葵長期受憂鬱情緒困擾,在學校受到霸凌而抗拒上學,轉至臺北榮總青少年日間病房《向日葵學園》復健與就學。護理師積極與醫療團隊和學校溝通討論,調整教育與治療方式,並教導小葵與母親如何面對與處理壓力,在多元完整治療及特教協教下,小葵順利完成高中學業,也重拾信心,順利考上理想大學。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於民國88年成立青少年日間病房《向日葵學園》,與臺北市、新北市教育局合作,讓因精神疾患而拒學的青少年可以在醫院上學,提供精神醫療與特教整合性治療,協助他們重返校園,或完成國、高中學業。20餘年來,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青少年日間病房《向日葵學園》醫療暨特教團隊秉持愛心、耐心、同理心,協助憂鬱症、躁鬱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思覺失調症之拒學青少年,到醫院進行精神情緒復健與求學,提供多元治療和教育。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職能治療、家族治療、藝術治療、親職教育等,迄今已輔導超過2000位學員順利返回校園或完成學業。
青少年自殺前曾求救嗎? 調查935位死者資料「2重大發現」
近年來台灣青少年及大學生自殺新聞頻傳,而每一個選擇在花樣年華結束生命的個體身後都有著一段難解的悲傷與遺憾,也因此青少年自殺防治日益受到重視,國內也有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並致力於相關研究。依據衛生福利部歷年統計,台灣年輕族群(15至24歲)之自殺死亡率在近十年持續攀升,在歐美各國亦觀察到有類似趨勢,而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之全球死因統計中,自殺更為年輕族群的第四大死因。如何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患者之風險因子及就醫樣態,並針對高風險族群積極介入,以促進自殺防治,已成為重要的醫療研究議題。過往研究發現,成人患者自殺死亡前三個月內,僅有35%曾就醫過精神科,然而根據成人自殺者死亡後的心理解剖研究結果,有高達9成以上之患者,生前曾有過至少一種精神疾病,顯示自殺者中,明顯被低估精神疾病的問題,且未能得到即時且適當之治療。因此,深入了解青少年自殺者之醫療使用樣態,以從中介入,並提升青少年就醫之意願,將成為青少年自殺防治之重要課題。臺北巿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跨院合作,使用健保研究資料庫及全國死亡檔之資料,探討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前三個月之醫療利用,以及其合併之精神及身體疾病,相關研究成果已於最近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Psychological Medicine)。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郭千哲表示,此研究中之935位青少年自殺個案,相較於對照組,雖在自殺前三個月精神科及非精神科之門診及急診就醫比例皆顯著上升,然而仍僅有18.6%之自殺個案,在死亡前三個月曾有過精神科門診就診紀錄。顯示此族群若僅透過精神醫療介入,對促進自殺防治可能仍相當有限,未來還需整合學校輔導、社區諮商、家庭教育等多系統資源,以期能強化高風險個案之醫療轉介。除此之外,青少年自殺個案有較高比例合併多重身體及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10.9%)、思覺失調症(5.9%)、躁鬰症(3.4%),以及數種身體疾病如心臟疾病、肺炎及消化性潰瘍,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除精神醫療介入外,還需身體疾病之整合照顧,方能更加妥善處理。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李宛臻表示,青少年自殺自傷問題之成因相當複雜,除神經生物學、身心疾病因素外,早期發展經驗及社會環境因素,例如兒時不良經驗、家庭失功能、社會孤立、校園霸凌等,皆為重要之風險因子。此外媒體效應對青少年族群之影響更是不容忽視,例如自殺相關報導及社群討論等,皆可能加重青少年之自殺模仿行為,近期也有研究發現網路成癮和自殺風險之關聯性。進一步研究了解青少年自殺背後之多重因素,以及其和媒體及網路使用之關聯性,或許才能揭開這個年輕世代的憂鬱面紗,並且能真正守護我們的下一代健康長大。此研究為國內外少見使用全國大數據資料,分析青少年自殺前之就醫模式及相關疾病風險因子之大型研究,除具有其學術價值外,亦能提供此族群臨床醫療照護及自殺防治的重要參考,盼望能藉此促進國內之青少年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