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食物
」她餐餐吃吐司配豆腐乳 缺乏「1維生素」!竟誘發腦部病變
60歲的陳姓婦人近一個月來突然變得神智昏沈、動作遲緩、無力及吃不下東西,家人以為老化或失智,但就醫檢查發現低血鈉,再進一步檢查竟是維生素B1缺乏,引起腦部病變「魏尼凱氏腦病」。低血鈉非病 是許多疾病的表徵衛福部彰化醫院腎臟內科醫師張淑鈺表示,低血鈉不是一種病,而是許多不同疾病的表徵,要找出隱藏在電解質異常下的病因,經過電腦斷層等檢測,排除腦中風、水腦等各種病因及心理因素後,確診為維生素B1缺乏。維生素B1不足 恐致神智不清、影響腸胃消化 張淑鈺醫師指出,維生素B1是一種輔酶,促成葡萄糖轉換成脂肪與周圍神經的傳導運作,是能量代謝的重要角色,一旦嚴重缺乏常導致能量利用受阻,而大腦是身體最需要能量的器官,因此常以神智不清、疲累等腦病變表現狀態,其他還有造成末稍神經炎,也可能影響腸胃,導致食慾喪失、消化不良等。張淑鈺醫師補充,陳婦喜歡每餐吃吐司配豆腐乳,家人順從她,長期營養不均衡,可能是造成維生素B1缺乏的原因,找出病因後,施以高劑量維生素B1的針劑注射,慢慢回復正常,但部分腦細胞受損後無法恢復,反應有比較遲鈍一點,如果再延遲就醫,腦細胞受損越多,就越難回復了。均衡飲食為主 減少精製糖類張淑鈺醫師表示,在臨床上,酒癮者最易患上維生素B1缺乏,因為酒精會降低維生素B1的吸收,營養吸收障礙或偏食導致營養不均者也可能發生。此外,營養師施璐筠說,為避免維生素B1缺乏,每日應均衡攝食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豆魚蛋肉類、油脂類),減少精緻食物,三餐以全穀雜糧為主食,並養成天天攝取5蔬果的飲食習慣,即可免於維生素B1缺乏。
九旬翁突腹痛!醫竟取出「一坨綠豆」 醫嚇:膽囊全是結石
春節將至,許多人都等不及大啖美食,但有位九旬老翁過年期間吃太油膩,年後開始出現腹痛,且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經檢查發現膽囊腫脹且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對此,恩主公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吳東琰指出,膽結石無症狀不需治療,有症狀則需手術,而膽結石高風險族群包括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等,應小心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吳東琰指出,有名九旬老翁平時除了吃藥控制高血壓外,並無其他疾病或異常,但年後右上腹及上腹卻突然疼痛,原以為是過年期間吃壞肚子,便不以為意。豈料數周後並沒好轉,疼痛不減反增,才至急診檢查,經血液檢查、腹部電腦斷層及超音波檢查後,發現膽囊腫脹且有結石,經評估需手術治療。吳東琰表示,患者膽囊內有大量的膽固醇結石,因此安排手術切除膽囊,降低產生併發症的可能。醫師說明,膽囊負責儲存及排除膽汁,膽汁主要以膽固醇、膽鹽及膽紅素組成,只要成分比例改變,就可能形成結晶,生成膽結石,如果膽囊收縮功能不佳,無法順暢排除膽汁,也可能造成膽汁過濃而形成結石。而膽結石的高風險族群,除了高膽固醇高油脂飲食者、年紀大於40歲、女性、孕婦、肥胖者、迅速減重者外,基因也可能是影響因素。膽結石的併發症可大可小,最常見為右上腹痛(膽絞痛),常併發急、慢性膽囊炎,嚴重可能造成膽道阻塞、膽囊蓄膿、胰臟炎、膽囊腸道廔管、膽石性腸阻塞,甚至進展為膽囊癌。目前全球醫學認為無症狀的膽結石不需要治療,觀察及調整生活型態即可,而有症狀的膽結石則建議進行膽囊切除手術。最後吳東琰說,適逢年節,餐桌上少不了高油高鹽的美味佳餚。呼籲民眾,除了多喝水、調整飲食,盡量避免吃精緻食物外,多運動、少久坐也是預防膽結石的方法之一,也建議有膽結石病史的民眾應更加注意,切勿暴飲暴食或三餐不定時,以免膽結石反覆復發,增加罹患膽囊癌的風險。
9歲男童腹痛就醫「腎臟竟充滿56顆結石」 醫曝原因出在媽媽的寵溺菜單
年輕族群偏食,加上精緻食物攝取過量及瓶裝飲料盛行、少喝開水,造成尿中的草酸、磷酸化合物與鈣、普林等成分濃度升高,形成結晶,凝聚為結石,而這樣的狀況近日就發收在中國河南一名9歲男童身上,他因為腹部劇痛就醫,醫生幫男童開刀竟在腎中取出56顆結石;經進一步詢問得知,原來是男童母親每天為了兒子費盡心思準備菜單,再加上口渴不喝水,才導致腎結石加速形成。中國9歲男童媽媽的寵溺菜單,讓他腎結石多達56顆,腹部劇痛求診。(圖/翻攝自星星視頻)據《星星視頻》報導,這名來自鄭州的9歲男童腹痛難耐,最後經過醫師診斷後,發現其腎臟中,有著大大小小的腎結石,一共56顆,但小小年紀,怎麼會在體內取出56顆結石,原來問題全出自於「媽媽菜單」。醫師詢問起男童的飲食狀況,得知母親餐餐都替他準備魚、蛋、肉類,再加上他不愛喝水,因此都用牛奶或各種飲料替代;由於過於寵溺兒子,漢堡、炸雞,冰淇淋、薯條等被視為垃圾食物的,媽媽也從不阻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腎結石。其類似狀況過去也曾發生在廣東,廣一名男童腰部隱隱作痛了許久,起初症狀較輕微所以他便沒放在心上,直到有天,症狀變得相當嚴重,甚至還出現血尿的情況,家人緊急將他送醫治療,經過醫生診斷發現,男童的腎臟有嚴重的結石,經手術後取出數量竟高達56顆,頓時嚇壞男童的家人與醫護人員們。據了解,男童因為平常太愛過吃肉,且又不愛吃蔬菜與喝水,才會導致腎臟嚴重結石。醫師呼籲,應該給小孩均衡飲食,肉魚蛋、乳製品要適量,每天建議飲用2公升的水,並適度運動,如果出現腰痛、尿血的情況,就要盡快就醫。
愛吃甜食害膀胱爆炸!日常4飲食禁忌出爐 醫提醒:喝太多水也NG
頻尿、尿不乾淨、沒有廁所不敢出門,國人常見的膀胱問題總令人羞於啟齒。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醫師戴定恩透露,過多精緻食物的攝取,不只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等疾病,還容易引發膀胱過動,讓人不停跑廁所,此外生活中其實還有不少容易誘發膀胱過動的飲食禁忌,就連喝水也要注意每次攝取的量。戴定恩醫師在臉書粉專「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發文,有膀胱過動症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應該減少攝取刺激性的食物,像是咖啡、茶這些有含咖啡因的食物,或者是酒、辛辣的食物,都該減少攝取,避免刺激膀胱。戴定恩說明,除了刺激性的食物之外,高糖分的精緻食物,像是蛋糕、汽水、巧克力等也要少吃,才不會為膀胱加劇負擔;另一方面,雖然水對人體來說非常重要,不過還是要提醒膀胱過動症的朋友,喝水量應依照體重和腎功能,控制在每小時150至300ml,並隨流汗多寡調整水分攝取,不要一次喝太多。醫師表示,香菸裡頭的尼古丁除了對肺部會造成影響之外,其實對膀胱也是種刺激,因為尼古丁容易導致膀胱不自主地收縮,且抽菸會把有害化學物質帶入體內,並在尿液中堆積,進而損害膀胱內皮黏膜,長期容易引發膀胱癌,建議膀胱不好的朋友多方嘗試,盡快戒掉煙癮,守護自己的健康。(圖/翻攝自熱血暖男 戴定恩醫師|台北 文山 新店 泌尿科 疝氣 結石 攝護腺專業臉書)
年輕人也要小心! 選戰倒數遇低溫「再有這波動」…猝死機率恐增加
最近選戰有多火熱,氣溫就有多冰冷。有醫師提醒低溫加上早晚溫差大,不只造成長者及三高病史等族群有心血管疾病猝發風險,年輕人也要注意,若出現胸痛、上腹痛、呼吸會喘以及冒冷汗等症狀,務必盡速就醫查出病因。門諾醫院心臟血管內科醫師陳翰興表示,年輕族群大多傾向高油脂或精緻食物,部分生活習慣也不佳,容易有三高問題,造成心血管硬化出現斑塊;如又有情緒壓力、溫差劇烈,剝落的斑塊恐堵塞血管,引發危機。國健署也曾提醒,心血管疾病有年輕化趨勢。陳翰興指出,低溫加上溫差大容易導致血管劇烈收縮,血壓因此上升,若血管內不健康斑塊裂解,還可能誘發心肌梗塞、中風等心血管疾病,平時應注意保暖與處於恆溫環境,在忽冷忽熱的天氣中,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猝發風險。陳翰興進一步表示,部分民眾會在天冷時泡湯或泡熱水澡,此時應避免冷熱泉交替而過度刺激心臟,水溫不宜過高,水位也別超過心臟,最好每泡10分鐘就起身休息,而高血壓及心臟疾病患者應以足浴代替泡湯;在家洗澡也應穿衣後再出浴室,降低溫差造成的血管不正常收縮。若出現突發性胸悶、心悸、胸痛、心絞痛、喘不過氣或冒冷汗等「心臟病」症狀;以及嘴歪、流口水、半身無力等「中風症狀」,都應盡快就醫。平時如有階段性胸悶、容易喘、背痛、頭暈等症狀也應找出病因,切勿因緩解而輕忽。
現代人6種不良飲食習慣 爸爸大口扒飯也是其中之一
現代人飲食習慣常常不正常,中醫師余雅雯就在臉書粉專分享,6種NG不良飲食習慣,逐漸成為「慢性疾病」,甚至增加了肥胖的風險,這6種NG的習慣中,包含吃飯速度快,咀嚼次數過少、進食時間少於10分鐘都是相當不好的狀況。睡前吃東西以及吃飯太快都是不好的飲食習慣。(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中醫師余雅雯發文指出,現代人超NG不良飲食習慣,包含烹調方式不佳(煎、炒、油炸、碳烤、煙燻、醃漬)、有睡前3小時進食的習慣、每日飲水量低於2000c.c.、有交際應酬與喝酒習慣、吃飯速度過快(咀嚼次數過少、進食時間少於10分鐘)、飲食偏重口味(包含鹹、辣、酸、甜)。她表示想要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與養顏美容,就應該好好注重飲食。現代人為求方便,吃很多脫水加工的精緻食物,會直接影響水分的吸收,使身體慢慢處於缺水狀態,皮膚失去光澤,也要少吃辛辣與刺激性的食物。日常飲食依據飲食指南建議的六大類食物份量攝取,所攝取的營養素種類才能齊全。其中,三餐以全榖為主食提供身體適當的熱量,可以幫助維持血糖,保護肌肉與內臟器官的組織蛋白質。多選用高纖維食物,促進腸道的生理健康,還可幫助血糖與血脂的控制。少油、少鹽、少糖並多攝食鈣質豐富的食物,且多喝開水。
「隱形殺手」高血脂初期無症狀 70歲男中醫調理「膽固醇恢復正常質」
70歲的吳先生在今年3月健康檢查時發現心臟冠狀動脈狹窄。吳先生在心臟內科固定服用降血脂藥物預防,但控制血脂的Statin類藥物副作用常讓吳先生覺得腰酸背痛,肌肉痠痛不適。因而尋求中醫協助,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張維麟醫師調理三個月,膽固醇恢復正常值,也不再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高血脂是現代的隱形殺手,初期的病人不會有明顯的不適,大多是體重增加、容易疲倦…等症狀,大多是因為其他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抽血檢查時才發現高血脂症。高血脂是血液中脂肪含量過高,血液中的脂肪包含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等,張維麟醫師提醒,若是體內膽固醇過高,容易堆積在血管壁,使得動脈硬化或血管狹窄加罹患心血管疾病、腦中風以及腎病的機率。張維麟醫師表示,高血脂症在中醫的角度多為痰濕淤積,現代人飲食多肥甘厚味,過剩的營養造成人體脾胃的運化功能失常,使得多餘的養分無法吸收或排出堆積在體內。中藥的治療方向多以健脾助運為主,搭配活血化瘀藥來幫助人體排出多餘的痰濁。張維麟醫師選用壽美降脂膠囊,並搭配中藥與穴道調理三個月,吳先生不但總膽固醇(CHOL)及低密度脂蛋白(LDL)的數值減少20%,恢復至正常水平,也不再出現肌肉痠痛的副作用。壽美降脂膠囊的主要成分為紅麴,通過臨床試驗,為國家認證的中藥處方,同時也有健保給付,是高血脂患者經濟實惠的選擇。張維麟醫師指出,預防高血脂可透過穴道按摩與中藥調理、飲食控制、運動三種方式。如限制動物性脂肪及高熱量精緻食物的攝取,以及養成333運動的良好習慣之外。平時也可以利用穴位按摩,以指腹按壓足三里、豐隆及三陰交等穴道,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強化脾胃的運化機能。或者飲用去油消脂茶整腸健胃幫助身體排除痰濁,作為補充手段來維持健康的身體。去油消脂茶做法:山楂2錢、陳皮2錢、丹參1錢、洛神花2錢、決明子3錢、白茅根1錢,水2000cc煮滾後悶煮30分鐘,可分多次飲用,一日一帖即可,不可多食。以指腹按壓足三里、豐隆及三陰交等穴道,每天兩次、每次3-5分鐘,強化脾胃的運化機能。(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余苑綺病逝/余苑綺大腸癌曾二度復發…專家曝「多數人防癌少這一步」 5招降低罹病風險
藝人余苑綺今(21日)病逝於台北榮總,享年39歲。回顧余苑綺長達8年的抗癌之路,在面對大腸直腸癌3期,與復發後癌細胞轉移至肝臟、肺臟乃至淋巴等處,以及歷經70多次化療,她都展現無比強大的意志面對病魔。不過,余苑綺罹癌前可說是生活作息最正常健康的余家人,對此,有專家指出,不少人忽略了「吃對東西」和保持正常作息和飲食同樣重要,與分享防範大腸癌的注意事項。余苑綺生前在節目《醫定要知道》中,曾透露自己是家中成員最注重飲食和作息的一人,且「拒吃油炸食品」,不解為何癌症會再度復發?同場節目來賓營養師劉怡里則認為,以余苑綺的情況來看,她罹癌原因可能是「好的東西沒有進來」,而控制飲食「只對一半」。劉怡里表示,許多人都知道要避免外食、油炸與燒烤食物,卻可能忽略攝取足夠的有益食物。劉怡里進一步指出,現代人偏愛精緻食物,導致壞菌增生,進而出現排便問題引發的大腸息肉增生機率,所以飲食要「壞的減少,好的增加」,讓壞菌不致影響腸道內菌叢生態,而所謂好的東西,指的正是「膳食纖維」!膳食纖維雖無法被人體消化,但可延長食物停留時間,吸收水分幫助排便,且不論是水溶性或非水溶性膳食纖維,皆有助於提升腸道健康。其中水溶性膳食纖維常見於蔬菜、水果、糙米、燕麥、豆類、蒟蒻果凍;非水溶性則有豆類、蔬菜、水果、根莖類等。此外,據《早安健康》報導,「減少肉類、增加纖維」、「每天喝至少喝4杯水,一天最好喝8杯」、「節制菸酒」、「每周運動3到4天,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以及「定期篩檢」都助於防範與提早治療。另據《天下雜誌》報導,年紀大或超過50歲、曾有腸道息肉、體重過重與久坐不動者、有菸癮、父母手足或小孩有大腸癌病史、糖尿病患者、吃高脂低纖維或吃太多紅肉和加工物品者,皆為罹患大腸癌的危險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