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史
」 糖尿病 胰臟癌 新冠肺炎 血糖 死亡《濟公》資深演員辭世 林姿佑感嘆爸爸走得突然
資深藝人林照雄8日安詳辭世,享壽85歲。而今(17日)在懷愛館景仰樓一樓「至真二廳」舉辦追思告別式,女兒林姿佑、先生小亮哥受訪時表示,爸爸林照雄不喜歡麻煩別人,所以告別式一切低調從簡,也說事發突然,爸爸並沒有交代遺言。林照雄曾演出過《濟公》、《意難忘》、《世間情》等多部戲劇作品,12月8日晚上7點16分因天氣變化導致呼吸衰竭過世,享壽85歲。告別式佈置典雅,家屬選用他溫暖燦笑的照片作為遺照。林照雄雖有糖尿病史,但林姿佑日前表示爸爸生前糖尿病控制得很好,主因是天氣變化,年紀大了、肺比較弱,這回進了醫院就沒有再出來。林姿佑回憶爸爸時表示,「我爸看起來很兇,其實他不喝酒不應酬,還喜歡背著我媽偷吃東西,是孫子的大玩偶呢,你這一生燦爛、豐富、圓滿,我永遠是你最疼愛的女兒。」從小爸爸就帶著她南征北討,教她遇事冷靜、臨危不亂、想辦法,帶著她學東西、修東西,一步一步教導她解決事情的能力,讓她受用無窮。為父親辦後事,林姿佑遵循古禮,姊妹在媽媽的帶領下縫製蓮花被,弟弟負責整理爸爸的影片,「我唯一要求就是放上爸爸的第一部主演連續劇的主題曲、也是我小時候會唱的第一首歌曲,是我小時候爸爸一句一句教我唱的歌。」她也表示,父親最後一程已人生圓滿。
林照雄逝世享壽85歲!生前患糖尿病酮酸中毒 醫曝「呼吸飄水果香是警訊」
資深藝人林照雄8日逝世享壽85歲,過去女兒、女星林姿佑曾在節目上透露,父親有段時間沒食慾,未料帶他去吃點心,林照雄隔天卻送急診,隨後發現是糖尿病引發酮酸中毒。對此,醫師指出,酮酸中毒者常伴隨頭暈、嘔吐、疲倦,最特別的是呼吸中會飄散著「水果香」,若有上述症狀一定要盡快送醫。林姿佑曾在《聚焦2.0》節目中透露,家族有糖尿病史,算是患病高危險群,不過林照雄身體無異狀,「爸爸本身壯壯的,平常也吃很多」,直到林照雄短時間內爆瘦、食慾不振,家人以為他心情不佳,帶他去吃點心,隔天林照雄就病懨懨,送醫才知道早已得糖尿病,且併發酮酸中毒。據了解,由於早年家境辛苦,林照雄為了省錢,拍戲後僅以白飯搭醬菜配花生果腹,對此,營養師李立慈在《生活智多星》節目上以林照雄為例,指早期很多台灣人都像林照雄這樣,白飯配醬油或是配醬瓜裹腹,當下吃了多白飯、有吃飽,可是沒有其他營養素,甚至有些人認為沒體力,吃了兩碗飯不夠再吃第三碗,但吃的都是醣份,造成血糖上升,增加糖尿病罹患風險。另據中醫師吳宏乾指出,糖尿病患者因為胰島素不足或阻抗,沒辦法分解身體葡萄糖作為能量,必須靠其他功能分解身體脂肪,脂肪被分解後,會產生脂肪酸,脂肪酸分解會產生酮體,酮體本身是酸性,若體內一直在分解脂肪,就會產生很多脂肪酸和酮體,甚至產生酸中毒,就是酮酸中毒。一般來說,酮酸中毒患者常會合併頭暈、嘔吐、疲倦、乏力以及呼吸中飄出水果香,這時候就要儘速就醫,否則酮酸中毒會有生命危險。另外,食藥署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也發文說明,指糖尿病引發的酮酸中毒,通常是因體內胰島素不足,使得血中的糖分無法進入細胞,細胞在缺乏養分的狀況下,會進行無氧呼吸來獲得能量,但這也使得體內酮酸大量增加。當酮酸的濃度過高時,將使人感覺噁心想吐、排尿量增加、呼吸急促、嚴重者甚至會昏迷,這類患者通常患有非常嚴重的高血糖,因此做好血糖控制非常重要。
7旬婦「血糖忽飆升」半年後查出胰臟癌末 醫師:小心「2前期徵兆」
一名70多歲婦人罹患糖尿病超過20年,病情一直控制得很穩定,然而她半年前血糖突然異常飆升,原以為是飲食問題,豈料後來情況迅速惡化,虛弱到無法下床,就醫檢查才知自己已是胰臟癌末期。醫師指出,一旦發現血糖無預警升高,以及體溫增加時,務必要特別警覺,可能是罹癌的前兆,應盡速就醫檢查。近日,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在《健康好生活》節目中表示,一位年約70多歲的老婦人,已有20多年的糖尿病史,但她過去都有透過藥物妥善控制病前。但約在半年前,她的血糖值卻突然上升。當時醫師懷疑是飲食控制過於放縱,於是建議她要注意飲食、避免吃甜食。結果3個月後回診,其糖化血色素竟從原本的7%以下升至8%以上。醫師認為可能是飲食控制效果不佳,或是藥物產生耐受性,於是決定加藥觀察。1個月過去,婦人食慾驟降至原本的一半,身體甚至虛弱到無法下床,還出現越來越明顯的腹部腫脹。家人們將她送醫,經過斷層掃描才發現婦人腹腔內有嚴重腹水,且胰臟內有一顆6公分大腫瘤,已擴散至肝臟、淋巴等器官,最終診斷為胰臟癌第4期,讓家屬感到震驚不已。但事後回顧,婦人半年前血糖無預警升高,其實就是胰臟癌發生的警訊。錢政弘指出,根據數據統計,在診斷出胰臟癌的18至30個月前,血糖上升往往是首要症狀,另一項症狀是體溫增加,原因是在癌細胞要出現時,它會燃燒體內皮下脂肪,導致患者產生發熱的感覺。當進入罹癌前約6至18個月,血糖會持續上升,而血脂肪(總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則會下降,體重和皮下脂肪也會減少;最後在罹癌前半年,絕大多數人都有高血糖,並伴隨血脂肪、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及肌肉量皆減少,整體體態明顯消瘦。錢政弘指出,若在這位婦人最初血糖上升時,醫師能考慮到胰臟癌的可能性並進一步檢查,或許能早一步發現癌細胞,進而爭取治療的時機。
北市水源快速道路水泥車翻覆!駕駛撞護欄亡 家屬赴醫院「妻子淚崩痛哭」
北市中正區水源快速道路,往南方向,靠近師大路閘道口,15日下午1時許發生一起水泥車翻覆事故,一輛水泥車因不明原因當場翻覆,造成司機當場受困,動彈不得。警消獲報後,也立即派員到場,而駕駛也在稍早3時26分許脫困,其被救出時已無生命跡象,家屬到醫院難掩失落情緒,妻子更是崩潰痛哭,據死者兒子表示,父親早上5點出門上班,沒想到竟發生憾事。這起事故發生後,高架道路牆面受水泥車撞擊掉落,造成下方平面道路小客車身遭到撞擊受損,另外也造成單向車道全面回堵。(圖/民眾提供)根據報導,這名47歲的黃姓駕駛的家屬指出,死者平時並沒有身體疾病僅有糖尿病史,另外妻子到醫院悲痛萬分,由女兒在醫院陪同安撫母親情緒。據悉,黃姓駕駛平時和妻子以及兩名兒女住在新北市新店區,以開大型車輛為業,據兒子表示,父親當天5點多就出門上班,沒想到竟發生憾事。另據警方調查,47歲的黃姓駕駛15日下午1時許,開水泥車行經北市中正區水源快速道路往南,經過師大路匝道口前的轉彎處,自撞匝道圍牆導致翻車。這起事故發生後,高架道路牆面受水泥車撞擊掉落,造成下方平面道路小客車身遭到撞擊受損,另外也造成單向車道全面回堵,警方獲報後立刻趕抵現場,包括消防人員也到場搶救受困黃男。警消利用破壞器材搶救黃姓男子,花了將近2小時後將黃男救出,不過黃姓駕駛救出時已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搶救,最後仍宣告不治,警方也將調閱監視器釐清肇事原因。
「假性飢餓」作祟!工程師一天6餐過胖又中風 醫教「3撇步」不再喊餓
雖然「飢餓感」是身體向我們發出「需要進食」的訊號,不過減重醫師楊智雯指出,其實有很多飢餓感是來自於我們大腦創造的騙局,也就是「假性飢餓」害我們過度進食。楊智雯分享,1名46歲工程師雖然沒有糖尿病,但是體重、血壓過高、甚至一度中風,偏偏一天要吃到6餐。追究其原因,正是高壓力生活導致的假性飢餓。減重醫師楊智雯在臉書粉絲專頁分享,其實我們每天感受到的飢餓感中,有許多來自於大腦創造的騙局,即「假性飢餓」,常見原因包括血糖波動、腸胃激素分泌、情緒壓力或社交情境等,會讓人不自覺進食更多。研究指出,血糖在「用餐後急速下降」時,大腦會啟動飢餓訊號,即便此時身體並不需要食物。楊智雯分享,曾遇過一位46歲工程師患者,身高169公分、體重95公斤,血壓長期200mmHg以上,甚至在疫情期間一度輕微中風。當他開始擔心健康,積極減重,但減重過程頻頻卡關。她詢問男子日常飲食後得知,男子三餐正常吃,但一天差不多要吃5、6餐,正餐雖有吃飽,但飢餓感很快來襲,因此會吃點心或消夜,患者原本擔心吃多與糖尿病有關,因家族有糖尿病史,他個人體重也過重。但經檢測發現,她空腹血糖數值、當天抽血檢驗糖化血色素都正常,沒有糖尿病。楊智雯評估,血糖波動的2大因素來自「飲食」與「壓力」。每次進食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血糖因此經常上沖下洗好幾回。加上現代人多為高壓工作型態,若未調節壓力,讓大腦長期處於高耗能狀態,大腦就會釋放假餓訊號,使人吃進更多的食物。面對這種狀況,楊智雯建議這位工程師用以下3招來對抗「假性飢餓」:一、喝一杯水等待:感覺飢餓時,先喝一杯水並等待約10至15分鐘,因為缺水可能會被誤解為飢餓。二、多吃高纖維食物:選擇高纖食物如蔬菜、全穀類和豆類等,以延長飽足感,避免身體過快地發出飢餓訊號。高纖食物也能穩定血糖波動,進一步減少假性飢餓發生。三、調整作息與充足睡眠:睡眠不足會引起飢餓素分泌增加,抑制瘦素(Leptin)的分泌,容易讓人感到飢餓。她同時也建議民眾可以用以上三招去釐清自己感受到的飢餓感,是否是真正的飢餓,不要再讓大腦釋放飢餓的假訊號,學會正確飲食觀念,睡眠一定要夠,並試著為生活減壓,才能讓身心平衡,越來越健康。
天天應酬喝酒…深圳男罹4病有生命危險 血液變「綠色牛奶」急換血
喝酒過量,對身體健康只有壞處。中國深圳一名36歲陳姓男子,近年幾乎天天應酬喝酒,直到半個月前,發現精力下降,吃不下飯且眼睛發黃,撐到後來皮膚也變黃,甚至出現嘔吐、呼吸急促的症狀,血液還變成綠色,確診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隨時有生命危險。據《深圳特區報》報導,陳男就醫後,醫生發現他不同於一般黃疸性肝炎患者,除了常見的噁心嘔吐、眼睛發黃、吃不下飯外,還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尿液化驗結果顯示酮體強陽性。雖然陳男沒有糖尿病史,但醫師憑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懷疑是糖尿病酮酸血症,檢查也證實了這個推測,抽血時血液呈綠色牛奶樣,肝功能顯示總膽紅素高達227umol/L,甘油三酯17.8mmol/L,均比正常高10倍,最後診斷為急性黃疸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脂血症。陳男換血後,再也不敢喝酒了。(圖/翻攝自深圳特區報)據了解,血液之所以變成綠色牛奶,是長期酗酒引起嚴重的肝損傷,以及無節制的大吃大喝導致高脂血症,更可怕的是糖尿病一直沒有被發現,嚴重恐引起心肌梗塞、腦梗死,還可能出現急性胰腺炎。醫師決定用雙重血漿過濾術(DFPP)為陳男「換血」,只見過濾機器沒多久,就出現一小袋的黃色油脂,陳男見狀震驚不已,「以後再也不敢大吃大喝糟蹋自己的身體了」,經過2周治療終於康復出院,在出院前還當著醫師的面寫下保證:「再也不喝酒了!」
一鍵量測所有數據 忙碌也能監測長輩健康狀況 2大貼心功能被讚爆
現代人忙於工作卻忽略家中長輩的健康狀況,儘管買了一堆營養保健食品,又或是添購儀器讓老人家測量,但無法掌握數據其實也等於白費工,在國內醫界一款大受好評的ASUS健康小站HealthHub,號稱一鍵測量所有數據並記錄下來,現在從醫療院所走進個人健康管理跟居家生活,推出全新家用版,除了介面簡單好操作,還有兩大貼心功能給使用者最及時幫助。 華碩HealthHub健康小站能夠一鍵測量所有健康數據,包含血壓、血糖、血氧、體脂等,還能即時上傳手機APP,讓在外工作的兒女能第一時間收到監測數據,如有異常測量狀況也會馬上通知,另外AI智慧健康助手,提供簡易量測數值分析跟健康建議,避免老人家誤信偏方。家有健康助手!上班同時掌握家人身體狀況使用者Roy媽媽過往因為血壓異常會頭暈昏厥導致Roy時常需要放下工作照顧,有了健康小站HealthHub後,代替他遠端監測媽媽血壓,精準照顧全家人的健康。(圖/使用者提供)使用者ROY分享心得,媽媽血壓經常忽高忽低,甚至還會突然頭暈昏厥,讓他必須得放下工作回家照顧,後來在客廳放置ASUS HealthHub健康小站,鼓勵媽媽每天早晚各量測一次,同時他也能透過手機APP即時獲得數據,即使在外工作也能較安心。ROY說媽媽原本也排斥使用機器,教一次之後她就能輕易上手,現在媽媽每天起床已經養成習慣量測血壓,數據都能記錄下來,讓他更能掌握家人身體數據,另外還能設定用藥提醒,就像鬧鐘一樣提醒媽媽吃藥,雖然還沒遇到緊急狀況,但他們也試過即時通報功能,一鍵視訊讓媽媽感受到ROY就在身旁。每天量測看數據 上班族時刻關心家中長輩 她稱:還多了一份感情聯繫!另一位使用者徐小姐分享健康小站HealthHub操作方式簡單,就連媽媽也能輕易學會量測和上傳,自己和先生也透過這台實現自我居家健康管理。(圖/使用者提供)另一名使用者徐小姐也分享,67歲媽媽血脂偏高還有輕微糖尿病,過去都是個別用機器量測,再手寫抄下數據,等到徐小姐忙了一天回家,也都無力再關心媽媽身體狀況,後來使用HealthHub,讓媽媽每天起床飯前飯後量血糖,早晚各量一次血壓,一量完手機立刻跳出數據,讓她在外工作也能監控媽媽的身體狀況,她強調不只能提醒家人身體狀況,還多了一份感情的聯繫,互相關心增加家人間的情誼,這也是HealthHub另一大優點。HealthHub能記錄多組使用者數據,徐小姐跟先生也養成習慣量測血糖及內臟脂肪,假日比較常吃大餐,加上家族有糖尿病史,自己有意識會定時量測血糖,另外也會透過智能健康助手結合AI人工智慧諮詢,改變自己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來維持健康,等於是一台機器照顧全家人的健康。即日起於華碩官方商城ASUS Store與全國電子門市同步販售,購買再享免費到府安裝設定、使用教學購買,目前真人健管體驗期結束,企業主如需該項服務與華碩電腦團隊聯繫,取得最新報價。點擊連結了解更多ASUS HealthHub健康小站
36歲男子夜間「頻尿」就醫 竟是嚴重糖尿病!因狂喝「1飲品」惹禍
在餐飲店工作的36歲王先生,近1年來頻尿,晚上常要起床好幾次,睡得極不安穩,就醫發現醣化血色素高達13%,已是非常嚴重的糖尿病,他卻不自知。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 尿蛋白過高腎已受損衛福部彰化醫院家醫科醫師郭馨鎂說,第二型糖尿病年齡持續往下探,這起個案的王先生只有36歲,一開始因為頻尿前往泌尿科看診,但並非泌尿系統問題,轉介到家醫科,發現其醣化血色素(HbA1c)達到13%(正常值4.0~5.6%),而且已出現尿糖;微蛋白尿達42 mg/Dl(正常值小於30mg/dL)。郭馨鎂解釋,尿糖代表腎臟的腎絲球過濾液的糖過多,腎小管無法全部吸收,由尿液排出,通常血糖過高會出現尿糖;尿蛋白過高,代表腎臟受損,無法好好留住蛋白質而隨尿液排出。也就是說,這起個案的糖化血色素非常高,確診為糖尿病,而且已經嚴重到開始破壞腎臟。遺傳及肥胖體型高風險因子 喝含糖紅茶、少喝水也是肇因個案管理師邱小佳表示,在餐飲店工作的王先生,白天很少喝水,渴了就喝店家免費提供給顧客自取的含糖紅茶,這樣最省事,而且還會在下班帶回家喝,長期少喝水,以喝含糖飲料為主。 郭馨鎂指出,王先生有家族糖尿病史,其祖父及爸爸都是糖尿病患者,加上他飲食沒有節制,愛吃炸物,以含糖飲料當水喝,而且他的身材高大,體重達110公斤,屬肥胖體型,這些高危險因素釀成不到40歲就糖尿病,其來有自。糖胖症血糖難控制 器官病變機率高郭馨鎂說,根據統計80%的第二型糖尿病者有肥胖或體重過重的問題,被稱為糖胖症(Diabesity),王先生屬於糖胖症,這種患者在血糖控制上更為不易,未來出現眼睛病變、神經病變、腎臟病變或合併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比較高,必須更嚴肅面對。日常這樣做 控血糖、減少腎傷害邱小佳表示,經過衛教後,王先生除了藥物控制,也同時改掉喝含糖飲料的習慣,每天喝3000毫升以上的水,每天下班運動,嚴格執行飲食管理,規律作息,如此才比較可能控制血糖,也才能減緩腎臟的傷害。
55歲婦自認吃超健康 營養師檢查菜單驚見「滿滿地雷」
一名55歲的婦人,因糖化血色素偏高,再加上有家族糖尿病史,重度脂肪肝、腎結石等問題,因此找到營養師夏子雯詢問飲食內容。雖然該名婦人自述自己是吃得「相當健康」,但其中還是有不少食物讓夏子雯看的是瘋狂搖頭,更直言是「滿滿地雷」。營養師夏子雯在FB粉絲專頁發文,內容中表示,該名婦人自述,日常早餐幾乎就是吃水煮蛋搭配無糖豆漿,而詢問當天剛好吃鹹豆漿搭配油條,假日偶爾會去吃速食店的蔬菜滿福堡、薯餅與柳橙汁。而午餐的部分,通常就是魚排便當搭配一碗白飯,或是吃鐵板燒,而飯後絕對會吃水果。下午如果公司同事有叫外送的話,則會選擇吃炸雞排當作點心。而晚餐是四分之一碗白飯搭配兩樣蔬菜,同時還有沒有蒜泥的蒜泥白肉,以及筍片湯與水果。雖然該名婦人表示,自認自己吃得算是健康,但是在夏子雯眼裡,婦人的飲食習慣中其實也暗藏不少地雷。夏子雯建議,如果想要改善血糖、重度脂肪肝、體脂肪過高的狀況,早上鹹豆漿配的油條,改成煎荷包蛋比較好。夏子雯認為,速食店的蔬菜滿福堡可以吃,但飲料不該選擇滿滿糖分的柳橙汁,應該是選擇無糖茶飲或黑咖啡,如果想吃薯餅的話,建議在自家中用氣炸鍋炸。日常的糖類飲品也該減少,改喝白開水搭配純無糖的茶飲。午餐的部分雖然沒有太大問題,但膳食纖維不足,建議要食用膳食纖維粉來補充,同時飯後也不要馬上吃水果。晚餐的部分,地雷則是蒜泥「白肉」,因為蒜泥白肉的豬肉是滿滿的油花,想吃膠原蛋白,直接補充膠原蛋白粉CP值真的最高。夏子雯也提醒,萬別一直吃雞皮、豬皮,膠原蛋白都還沒補到,反而瘋狂吃到飽和脂肪和膽固醇,不利於脂肪肝,也會對飯後血糖有影響喔,而且白木耳沒有膠原蛋白。
中捷砍人案再傳詐捐!女網友假稱母受傷求捐款 網友秒識破揭露真相
台中捷運在21日發生一起砍人事件,導致許瑞顯及1名呂姓高中生受傷送醫,2人經治療後陸續出院,沒想到這起事件卻被不肖分子利用,在網路上假冒受害者家屬,試圖騙取捐款。 據了解,1日上午10時許,1名女網友在臉書「爆料公社」發文,聲稱其母親在中捷事件中也受傷,該女子文中表示,母親在捷運上被刺傷,由於母親有糖尿病史,無法購買保險,導致傷口至今仍在出血,醫療費用預估要幾萬元,希望大家捐款幫忙,文章中還附上2張婦人背部出血的照片,看似真實且情況嚴重。 文章瞬間引起網友討論,細心的網友很快發現問題,質疑為何受傷至今已過多日,才發文求助;其次,從婦人躺的病床來看,明顯並非當天收治傷患的林新醫院,種種疑點引起網友的懷疑,認為該女子別有用心,試圖利用他人善心進行詐騙。 未料,1日下午1時許,情況出現大反轉,另1名女子在發文稱自己被盜用照片,早上發布的傷患捐款文是詐騙,希望大家不要上當,並請求大家協助檢舉該文章。 事後外1名女生澄清自己照片遭盜用,提醒民眾不要被騙。( 圖/翻爆料公社) 台中市政府立即澄清,強調21日中捷案件中並無該名婦人就醫,官方證實該貼文為詐騙訊息,目前警方已聯繫爆料公社工作員,將該文章刪除,避免民眾受騙,並展開追查,將依法偵辦該名假冒受害者家屬的女子。 警方呼籲,民眾務必提高警覺,對於網路上的求助訊息應多方查證,不可輕信;此外,警方強調,不要隨意散播、轉傳未經查證的訊息,否則將觸犯《社會秩序維護法》,可處3日以下拘留或新台幣3萬元以下罰鍰,及依據《刑法》,以詐術使人交付財物者,可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50萬元以下罰金
被嫌噁心!孕婦罹糖尿病遭尪提離婚 她歎:還不是懷上你孩子
是智識不足還是刻意為之?馬來西亞一名31歲孕婦因懷孕罹患糖尿病,卻遭丈夫冷嘲熱諷喊「噁心」與提出離婚,讓孕婦心灰意冷歎:「得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你的孩子。」綜合馬來西亞《中國報》、《星洲網》報導,該名孕婦在推特(X)傷心表示,老公得知她罹患糖尿病,就不斷罵她不潔身自愛,「他說這是老人病,質問我為什麼這麼年輕就得妊娠糖尿病,覺得我罹患這種病很噁心」。孕婦無奈直呼,老公從沒陪她產檢過一次,不瞭解什麼是妊娠糖尿病,也不願聽她解釋還說要離婚,讓她一度以為對方有小三。孕婦確認老公真的是因為糖尿病鬧離婚後,大歎「我究竟做錯了什麼?我得到糖尿病還不是因為懷了他的孩子」。妊娠糖尿病(GDM)是指懷孕前沒有糖尿病史,但懷孕期間患有糖尿病,且血糖在產後又恢復正常的疾病,懷孕前肥胖或過重、曾有妊娠糖尿病史、家族有糖尿病史、曾有妊娠毒血症、多囊性卵泡症候群者,都是妊娠糖尿病高危險群。孕婦要避免罹患妊娠糖尿病,應以少量多餐並計算熱量、糖分(1天可攝取總量175克),同時搭配運動計畫為主,與定時量血醣適時調整每餐的含糖份量。另有研究指出,妊娠糖尿病孕婦生產後5至10年,有4到6成機率發展成糖尿病,不可不慎。
林姿佑父親健康亮紅燈 送醫檢查「酮酸中毒」
女星林姿佑日前錄影《聚焦2.0》,在節目上分享家族有糖尿病史,阿嬤和爸爸都是糖尿病患。林姿佑從小就幫阿嬤打胰島素,長期照料讓她心生警惕,因此考上營養管理師執照,從飲食著手改變生活習慣。林姿佑表示因父親林照雄健康亮紅燈,送醫發現「酮酸中毒」確診糖尿病,讓林姿佑重新檢視全家飲食才驚覺:「餐桌上有地雷!」林姿佑回憶,某天父親林照雄食慾降低,讓她決定帶父親去泡溫泉、吃點心放鬆,沒想到隔天接到母親來電,描述林照雄全身無力、甚至無法自行站立,緊急送醫診斷出是「酮酸中毒」罹患糖尿病,林姿佑驚覺父親暴瘦、沒胃口就是警訊,懊惱沒及時察覺異狀。她說由於家中有糖尿病史,為此考上營養管理師執照重新檢視飲食習慣,竟發覺餐桌上滿是地雷,不僅用水果代替澱粉,還隨時準備餅乾當點心、口渴就喝果汁,高糖分引發疾病,讓林姿佑決定下廚調整三餐。營養學專家吳映蓉博士提醒,晚餐最容易影響血糖數值,建議民眾可選擇高纖、高蛋白飲食,且飯後要散步走動至少30分鐘,才能避免睡眠後血糖大幅度波動,而飲食順序也暗藏玄機,記得要先吃蔬菜蛋白質,最後再攝取碳水才不會熱量破表,林姿佑認同表示長期吃不對、營養吃不夠,疾病就容易一代傳一代。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本周六晚間8點,於年代新聞50頻道播出《聚焦2.0》。
4旬男無糖尿病家族史 卻因感染新冠患上「新生糖尿病」
一位41歲男性工程師,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後兩個月體重劇降10公斤,出現糖尿病多吃、多喝、多尿現象,飯前血糖值飆到425 mg/dL。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家醫科蔡崇煌表示,這是所謂的「新生糖尿病」,極大可能是新冠肺炎病毒攻擊了胰臟細胞,削弱細胞生產胰島素能力,導致罹患新生糖尿病,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轉變為糖尿病酮酸中毒,造成生命的危險。無糖尿病家族史 感染新冠卻患病這位工程師沒有糖尿病史,一年半前感染新冠肺炎,出現皮膚癢看診,之後發現兩個月體重減少10公斤,也陸續出現糖尿病三多的初期症狀而求診。蔡崇煌醫師表示,經抽血檢查發現飯前血糖值為425 mg/dL(正常為70~99 mg/dL)、糖化血色素值13.8%(正常為4.2%~5.7%),甲狀腺功能正常,診斷罹患糖尿病。在立即接受胰島素和口服二甲雙胍併排糖藥治療的一及兩週後,其血糖值皆控制在130以下,胰島素在不到一個月即停打。最後只剩下口服藥,3個月後追蹤糖化血色素值為6.1%,之後的追蹤也控制在6.0%左右(控制目標值為小於7%)。新生糖尿病服藥 及時治療血糖得到控制蔡崇煌醫師強調,由於該患者沒有家族性糖尿病史,本身體重正常,三年前的健康檢查血糖正常,高度懷疑他的糖尿病與感染新冠肺炎有關,因為新冠病毒不但能感染心臟、肺臟、肝臟、腦部,也能透過胰臟血管收縮素轉化酶(ACE2)受體,削弱胰臟細胞生產胰島素的能力,而罹患糖尿病。蔡崇煌醫師指出,不論什麼類型的糖尿病,都需及時治療,從這位罹病工程師治療過程發現,因新冠病毒導致的「新生糖尿病」,在服用藥物一段時間後,血糖很快就得到控制,提醒曾經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民眾,如果短期間突然體重減輕、出現多吃、多喝、多尿的症狀時,應及時求醫做進一步檢查和追蹤,降低對胰臟的急性傷害。
女連吃1週「自製臘腸」左眼近乎失明 醫檢查驚見:視網膜都是血
大陸武漢一名女子近日連吃臘腸1週後左眼突然近乎失明,在網上引發關注。據悉,該女子有20年糖尿病史,就醫時檢測血糖水平高達23(mmol/L),遠超正常值。武漢愛爾眼科漢陽醫院眼底病科副主任李鑫證實,該名陳姓女患者3週前入院就診,當時她右眼視力為0.4,左眼視力只有0.08,近乎失明。《九派新聞》報導,李鑫說,陳女今年60歲,有20年糖尿病史,平時靠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她在眼睛發病前1週內曾吃了較多的臘腸,這些臘腸是她自己製作的,在製作過程中,還加了較多的澱粉和糖,推測陳女突然失明,很有可能跟她大量食用臘腸有關。「我們給她進行了一個隨機血糖檢查,結果顯示血糖為23(mmol/L),遠超正常的血糖標準。」李鑫介紹,在給陳女做的散瞳檢查中發現,陳女的左眼眼底已經進入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的增殖期,視網膜到處都有出血、滲出等病變症狀,還長出很多新生血管。醫生說明,雖然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是長期緩慢發展的,但也與陳女短期大量食用臘腸有關,「食用這種含糖和含澱粉比較多的臘腸,會導致短時間內血糖波動比較明顯,就有可能導致患者眼睛併發症的加重。」李鑫透露,目前陳女已經接受手術治療,清除了瘀血,但眼底仍有部分氣體殘留,待氣體慢慢吸收後,視力將會有所恢復,「由於陳女士本身有糖尿病史,加上這次大量攝入糖分導致玻璃體出血,可能難以恢復到一個比較正常的水平。」醫生解釋,「糖尿病是一個全身性的代謝性的疾病,它對身體的損害主要是通過血糖高引起的,會引發一系列眼部併發症,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就屬於其中之一。」對於糖尿病、高血壓患者而言,不建議食用較多像臘腸、臘肉等醃製品,就算臘腸不是甜口的,裡面都會含有大量的鹽和油脂,可以吃一點嘗味道,但不建議當主食去吃。
年終狂吃大餐 51歲男腹痛嘔吐急掛急診…3指數飆高「酮酸中毒」
時值冬至將屆,寒流一波波來襲,台灣民眾習慣進補禦寒,加上年終尾牙聚會旺季,大宴小酌應酬不斷,難免過度攝取高糖和高油脂食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提醒,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應多注意餐食份量和用餐細節,以免血糖失控飆升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潘立昕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年節、宴飲期間的飲食,三餐要定時定量,應以蒸煮、滷、清燉或燒烤的方式烹調食物,肉類須去皮,以減少油脂攝取,每餐還要增加非澱粉類蔬菜及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以纖維量較多的糙米飯、五穀飯或紫米飯取代白飯,飯以不超過一碗為原則,若有進食澱粉類蔬菜,當餐飯量則須減半。進食的順序也會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如果可以,建議由蔬菜及肉類開始進食,最後進食澱粉類,同時放慢用餐速度。另外水果與乳製品也都含有糖分,會升高血糖,因此在食用水果方面,建議以碗盛裝,裝到八分滿為一份水果量,每日攝取建議不超過兩份,而且兩份水果須分散於一天內不同時間吃完;有關乳製品的食用,則建議一天飲用不要超過360-480 c.c.,可搭配燕麥或其他穀類製品,但必須注意榖類製品不可泡太爛以免造成血糖飆升;在飲酒方面,建議盡量避免飲酒以免血脂肪升高,若為應酬所需,則須隨餐適量淺酌,不要過量或空腹飲酒。潘立昕也提醒,飯後一小時左右可以從事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瑜珈、打太極拳等等,持續30分鐘以上,可有效的降低餐後血糖與血脂肪;然而,上述飲食與運動的原則,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討論後,依照個人的病況,訂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相關的追蹤與提醒,即可時時保有健康愉快的生活。潘立昕舉一個案例說明,一名51歲的男性和朋友一起吃大餐之後,突然發生嚴重的腹痛,伴隨著噁心和嘔吐而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血脂肪及胰臟指數皆嚴重升高,血液呈現酸化現象且驗出酮體,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併發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嚴重高血脂。潘立昕解釋,即便糖尿病患者已規則服藥,若進食過量,仍可能誘發高血糖,血糖太高將加重胰島素抗性,造成血脂肪上升,若血脂肪上升幅度過高就有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而急性胰臟炎又會加劇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急性胰臟炎的症狀為飽餐後上腹部劇痛,疼痛可能會輻射到背部,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而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表現則再包含口渴、尿多、體重減輕與氣促。潘立昕提到,歡樂年關將近,糖尿病患者只要能妥善掌握飲食內容與份量,仍然可以開心參加各式宴會,享受美食和佳餚,與親朋好友們談笑歡聚,並同時保有控制良好的血糖與血脂肪,若民眾有相關問題,則建議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或就診。
「癌王」胰臟癌首入「十大好發癌症」 醫師:6族群要特別留意
近期衛福部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有「癌中之王」稱號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衛福部也指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點名6族群要特別留意,其中包含60歲以上的年長者、有家族遺傳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糖尿病者、有抽菸者、或是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的家族。根據《北投健康管理醫院》衛教文章指出,當中提到衛福部曾解釋,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如: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等,請務必及早就醫檢查。而錢政平副院長所點名的6大族群中,其中糖尿病患者要尤其注意,根據2020年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4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至6.8倍。屬以上所述高危險族群的民眾,務必主動積極安排胰臟相關檢查。
胰臟癌首次闖入十大癌症 醫:能於早期發現,大多是健檢助攻!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58歲游先生,有抽菸習慣、他說前幾年在一次員工健檢中發現自己已罹患糖尿病。當時發現罹患糖尿病時,醫師就建議他應該控制飲食,積極減肥,可有助改善及控制糖尿病。但他說由於工作是自己做生意時常需要與客戶吃飯應酬,有想過要認真減肥,但時常一忙就疏忽,甚至是偶爾醫師開立的藥物也沒有按照指示按時服用。罹糖尿病未妥善治療 健檢又發現胰臟腫瘤這天,游太太幫他安排到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安排較完整的高階影像健康檢查,想讓游先生認真面對自己的健康狀態。經過初步的抽血檢驗,血脂、血糖都超過標準值,腹部超音波檢查也發現游先生有中重度脂肪肝問題,但其中最驚人的發現是透過腹部零輻射磁振造影發現胰臟體部有一處約1.4公分異常顯影病灶,高度懷疑為胰臟腫瘤;後續經臨床專科醫師進一步確認,罹患早期胰臟癌。癌王胰臟癌 首度闖入十大癌症近期衛福部公布國人最新癌症登記報告,有「癌中之王」稱號的胰臟癌首度進入前十名。衛福部也指出目前針對胰臟癌仍缺乏有效的篩檢方式,若民眾察覺自身有以下異常症狀,如:40歲以上沒有糖尿病家族史,惟近期有糖尿病、上腹痛或背痛,疑似來自後腹腔,且上腸胃檢查卻無特殊發現、體重明顯減輕、黃疸、茶色尿合併灰白便的膽道阻塞、不明原因性胰臟炎、脂肪便者等,請務必及早就醫檢查。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也補充說明雖然造成胰臟癌的原因至今仍不明確,但依據胰臟癌發生個案可找出高危險族群,例如:較好發於60歲以上的年長者、有家族遺傳及有遺傳慢性胰臟炎的人、糖尿病者、有抽菸者、或是家族中有遺傳性結腸癌、乳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的家族也較容易得到胰臟癌。糖尿病患、體重減輕 胰臟癌風險是常人近四倍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根據2020年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團隊發表的一項分析顯示新發糖尿病、有糖尿病史或是體重減輕,都與胰臟癌的發病風險上升有關。其中糖尿病史在 4 年之內,伴有體重減輕的新發糖尿病患者,胰臟癌的發病風險是正常人的3.6 ~6.8倍!若屬以上所述高危險族群的民眾,錢政平醫師提醒務必主動積極安排胰臟相關檢查。關於胰臟的檢查方式,錢政平醫師表示一般民眾可能會將抽血CA19-9認為是可觀測胰臟癌的一種檢驗方式,但其實CA19-9 指數並不能當作單一癌症的精準檢查,像是與腺體相關的肺癌、大腸癌、胃癌、攝護腺癌及女性的乳癌等,都可能引起CA19-9上升。最好的方式還是要透過影像檢查,最佳的檢查工具則是建議可利用磁振造影檢查(MRI),不具輻射線,對於臟器、軟組織的成像對比敏感度極佳,還能用多個角度切面,完整觀察胰臟健康狀態。
全台近8萬人罹帕金森氏症 新療法!免開刀阻斷顫抖神經迴路
60歲的邱先生6年前發現自己開始出現手抖症狀,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門診,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接受口服藥物治療緩解症狀;最近2年多,邱先生手部顫抖特別嚴重與僵硬,無法完成喝水等簡單動作,生活多難以靠雙手自理,也無法好好入睡,情緒大受打擊痛不欲生。經部帕金森暨動作障礙科呂明桂主任建議,邱先生與家人討論後,今年七月接受「經顱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手術」(以下簡稱神波刀)治療:運用非侵入性的磁振導航聚焦超音波束,找到病灶處即定位,就僅約0.4公分大小的神經組織進行熱消融,阻斷產生顫抖的神經迴路。治療過程病人不需要接受開刀與麻醉,對於原來有糖尿病史的邱先生更多安全保護,術後,邱先生的手部顫抖消失,能順利拿起湯匙喝湯,拿水杯也很平穩。帕金森氏症僅次於失智症,為國內第二常見之神經退化疾病,根據110年健保資料統計,巴金森氏症病友人數共77,428人,臺灣癌症防治網文獻顯示,此疾病影響65歲以上的疾病人口盛行率約1%,隨著年齡增長發病率也增加,80歲以上的人口可達4%。主要症狀包括動作遲緩、肢體顫抖、僵硬、步行及平衡障礙等,許多病人同時也有非動作障礙問題如便秘、失眠等。呂明桂指出,許多受帕金森病症狀困擾的病友,藥物控制在疾病初期或許有效,但服藥的頻率及藥效的波動對許多病人仍是令人困擾,也有為數不少的病友無法忍受藥物帶來的副作用。衛福部去年核准神波刀治療可使用於帕金森病人,無異是一大福音。呂明桂主任表示,神波刀治療不需開刀,即使病人有糖尿病等多重慢性病,也不必因顧慮有傷口感染風險而放棄治療。惟須注意的是目前神波刀治療仍以單側症狀為主,且接受治療者頭骨密度不能太低,否則超音波能量將無法有效傳遞到腦內治療標的。中醫大附醫神波刀治療團隊已累積豐富經驗,能以標準化的治療流程為病患改善常見的帕金森病症狀,幫助病友重拾生活品質和自信心。
他常喝飲料暴食…呼吸困難急送加護 驚曝「13歲患糖尿病」
相信大家都有聽過,多喝水少喝飲料才健康。近日大陸一位27歲年輕人因為呼吸困難,被送進加護病房治療,才發現他在13歲就得了糖尿病,他沒按時服藥,也常喝飲料又暴飲暴食。據《鐵驥視頻》報導,27歲的小朱(化名)近日突然呼吸困難又意識模糊,被送到浙江桐鄉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加護病房,小朱在13歲就有第2型糖尿病,10多年來他覺得自己年輕,不按時服藥,還常喝奶茶、碳酸飲料,生活上更是熬夜、吸煙樣樣來。男子送加護病房,血糖高達42。(圖/翻攝鐵驥視頻)據了解,第2型糖尿病一般都是遺傳、飲食等所致,小朱家族沒有糖尿病史,父母也都是健康的,所以,小朱的不良飲食習慣跟生活,讓他被糖尿病纏身多年。此文曝光後,許多人紛紛留言「這種只能說句活該了」、「不良的飲食和生活都會導致這個,所以年輕人多注意注意吧」、「13歲前也是家人把他養成了那個樣」、「都知道自己得糖尿病了,還奶茶不離手,這不是等死嗎」、「如果沒有遺傳因素這個確實有點早」、「血糖42,正常人6.1以下」、「自作孽不可活,說的就是這種吧」。國健署曾說,糖尿病是台灣國人10大死因之一,每年近萬人因為糖尿病死亡,據統計,全國有200多萬名糖友,糖尿病可分為第1型糖尿病和第2型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種複雜慢性疾病,糖友要定期追蹤治療,才能避免併發症。看影片點我。
姊弟狂嗑吃到飽生蠔!2天後「敗血症、肝膿瘍」全急診 醫揭可能原因
台灣人超愛「吃到飽」,但隨處可見的吃到飽餐廳卻可能潛藏食安危機。過去就有對姊弟到飯店自助餐爽嗑生蠔,卻導致弟弟感染性敗血症、姊姊嚴重肝膿瘍,兩人住院治療後才脫離險境。據《自由時報》報導,阮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蕭偉成分享這起案例,指出這對姐弟當時吃了不少澳洲生蠔,卻疑似食材遭汙染,造成兩人2天後都急診,其中因感染性腸炎導致敗血症弟弟,住院10天後出院,但姊姊就沒那麼順利。姊姊因有糖尿病史、免疫功能不佳,出現發燒、肝悶痛症狀,檢查後確認是罹患肝膿瘍,經抗生素及膿液引流治療,住院近3周才出院。蕭偉成提醒,海鮮、生菜等未煮熟食物都可能遭感染,免疫較差或患有糖尿病者應避免食用。蕭偉成指出,身體好的人食用遭感染海鮮、生菜沙拉影響可能不大,但腸胃功能不佳、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較差者,可能出現敗血症、肝膿炎,或感染A肝病毒引發急性猛爆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