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便篩檢
」 大腸癌一點糞便就能揪出早期大腸癌 醫呼籲:無特殊病史更要做
63歲的陳女士,本身無特殊病史,聽說有免費的糞便篩檢便接受檢查,發現潛血陽性所以接受大腸鏡檢查,發現有一個外觀不規則的瘜肉,經由內視鏡切除後,化驗竟是早期癌。糞便免疫法、大腸鏡篩檢 揪出早期大腸癌近年來許多知名藝人因為大腸癌離世的新聞令人聞之色變,慶幸的是,早期發現瘜肉並且切除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國內外研究證明,大腸癌篩檢可以有效下降大腸癌發生率及大腸癌死亡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醫師黃國維表示,台灣的大腸癌篩檢方法包括:糞便免疫法及直接大腸鏡篩檢,適用族群不同。國內建議50至74歲之間的一般風險民眾(沒有臨床症狀,無大腸癌家族史,且之前無發炎性大腸疾病、家族性瘜肉的病史),進行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若篩檢陽性,則建議六個月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直接大腸鏡篩檢則建議用於高風險族群,不同的高風險族群有不同篩檢起始時間,可向消化內科醫師諮詢。需低渣飲食及清腸劑 大腸鏡也有無痛選項黃國維說,大腸鏡檢查前,需使用低渣飲食及清腸劑讓大腸糞便排空,近年來清腸代餐讓民眾減少備餐的不便,也有不錯的清腸效果。至於大部分大腸鏡檢查的過程,民眾會感受到輕微腹脹及腹內異物感,若擔心疼痛,也可考慮自費無痛檢查。糞便篩檢找特約院所大腸鏡檢查找消化科糞便篩檢可以找健保特約醫療院所,大腸鏡檢查也不用先往醫學中心跑,該院陽明院區其實就有新穎的內視鏡設備及受過完整醫學中心訓練的消化專科醫師,等待排程時間相對較短,為民眾提供快速、高品質專業醫療且親民的醫藥費用。
「檢查不用錢」阿嬤才加減做 竟幸運發現罹患大腸癌
63歲的陳女士,本身無特殊病史,聽說有免費的糞便篩檢便接受檢查,發現潛血陽性所以接受大腸鏡檢查,檢查出有一個外觀不規則的瘜肉,經由內視鏡切除後,化驗竟是早期癌。陳女士說,沒想到現在醫學如此發達,一點點糞便就可以偵測癌症,而且還免開刀,不知道省了多少醫藥費。近年來許多知名藝人因為大腸癌離世的新聞令人聞之色變,慶幸的是,早期發現瘜肉並且切除可以有效預防大腸癌,國內外研究證明,大腸癌篩檢可以有效下降大腸癌發生率及大腸癌死亡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主治醫師黃國維表示,台灣的大腸癌篩檢方法包括:糞便免疫法及直接大腸鏡篩檢,適用族群不同。國內建議50至74歲之間的一般風險民眾(沒有臨床症狀,無大腸癌家族史,且之前無發炎性大腸疾病、家族性瘜肉的病史),進行兩年一次的免疫法糞便潛血檢查篩檢,若篩檢陽性,則建議六個月內進一步做大腸鏡檢查。直接大腸鏡篩檢則建議用於高風險族群,不同的高風險族群有不同篩檢起始時間,可向消化內科醫師諮詢。黃國維說,大腸鏡檢查前,需使用低渣飲食及清腸劑讓大腸糞便排空,近年來清腸代餐讓民眾減少備餐的不便,也有不錯的清腸效果。至於大部分大腸鏡檢查的過程,民眾會感受到輕微腹脹及腹內異物感,若擔心疼痛,也可考慮自費無痛檢查。
余苑綺罹「國民癌症」癌末昏迷... 簡單1招有效預防
藝人余天的女兒余苑綺今天(18日)傳出直腸癌症末期,且已失去意識、情況並不樂觀的消息。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大腸癌是目前國人發生率第一的癌症,罹患人數逐年上漲,大腸癌成了「國民癌症」,而這一兩年受疫情影響,民眾主動到醫院篩檢、追蹤的意願下降,容易拖延治療大腸癌的黃金期,讓病情加重。萬芳醫院消化內科陳俊男醫師透露,曾經有一名42歲的女性,參加員工健檢三年來糞便潛血都陽性,但是她不曾進一步檢查確認,直到隔年因腹痛住院才發現罹患大腸癌第四期、癌細胞轉移到肝臟,即使接受治療還是在兩年後不幸離世。大腸癌主要是從腸內的腺瘤息肉逐漸癌化所致,陳俊男醫師比喻,腺瘤息肉就像小樹苗一樣任意在腸道生長,等到樹苗茁壯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將倍增許多。而初期大腸癌並無明顯症狀,當持續出現血便、黏液便、排便習慣改變,如數日腹瀉、便秘,以及體重減輕與貧血等等,上述症狀時可能是大腸癌的前兆,此時可以透過糞便篩檢與大腸內視鏡檢查,釐清排泄異狀的源頭。陳俊男醫師建議,年齡屆滿50歲至75歲民眾每2年1次定期糞便潛血免費篩檢,據資料指出,當民眾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再到醫院做大腸內視鏡檢查時,可預防30%大腸癌發生的機率,在接受檢查後多半能找到躲藏在腸道的小息肉,此時安排手術切除息肉,是防止大腸癌發生最有效的管道,早期治療存活機率也可高達90%。醫師建議民眾若符合大腸癌篩檢補助族群,應定期接受檢查所幸大腸癌是最容易從飲食及生活習慣中預防,民眾平日應多攝取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紅肉酌量食用可以白肉為主,陳俊男醫師強調,若民眾是高危險族群符合如大腸癌家族病史者、年齡滿50以上、肉食主義者等等應特別留意定期追蹤檢查,或是符合大腸癌篩檢補助的族群可多加使用,主動預防早期發現早期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