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鑫
」家長注意!RSV來襲兒醫急診爆滿 醫師籲「能打的疫苗都去打」
「今年冬天不會太好過」。兒科醫師紛紛示警,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洶湧而來,社區至少有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腸病毒等4種病毒在流行,兒童首當其衝。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8月開始,台大兒童醫院每天一百床病床都爆滿,「早上到醫院,急診室就有10多名兒童排隊等床」,近年來已少見,他呼籲「能打的疫苗都去打一打」,減少多重感染。過去呼吸道傳染疾病多發生在秋冬季節,但今年從夏天開始,流感就居高不下,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更讓不少兒童因併發肺炎住院。兒科醫師張博揚在粉專「張博揚小兒科診所」形容,「最近數種病毒在校園『煉蠱』,兩周一輪,前次感冒才剛好兩三天,又發燒來看醫生」。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紀鑫表示,近期就醫和住院人數都大增,8月開始出現較多RSV,9月開學之後則是流感、腺病毒加上RSV;近期兒童一般病房都是接近滿床狀態,8月份佔床率約8成,最近則上升到9成,甚至全滿,有時候急診需要待床。疾管署署長莊人祥指出,過去RSV都是在每年第37周才會開始上升,第45周達到高峰,今年卻罕見提早至31周就開始上升,若照往年是8周達高峰計算,預計再2周就會達流行高峰,接下來有望逐漸下降。為何今年RSV特別嚴重?黃立民說,台大因這2個月太多兒童急診住院,院內自行做病毒定序,發現今年的RSV為「ON1」,幾乎8至9成都是該病毒株,病毒性較強,因多年未流行,兒童身體沒有抗體,不少孩子引發嚴重的細支氣管炎和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跑到肺部引發肺炎,病童多出現「咻、咻、咻」呼吸聲。黃立民表示,去年免疫負債沒有來,今年因防疫鬆綁,才能說正式來了,還有很多病毒及常見細菌還沒回來,例如黴漿菌,進入冬天時,預料新冠將再來一波流行,每天確診破萬例算輕鬆的,若再加上黑數,一天16萬人確診也不奇怪,其中約2至3萬人病情嚴重時才可能被通報。
6個月至5歲「常規疫苗超多」 醫:莫德納可「同時間不同部位」施打
為避免兒童感染COVID-19後造成的重症傷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已配發兒童莫德納疫苗,並自7月21日起提供給滿6個月至5歲的孩童施打,但不少家長觀望之餘,也出現孩子常規預防接種與新冠疫苗施打時程上的顧慮;對此,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紀鑫表示,任何疫苗都有固定的施打時程,打完2周之後就會產生保護力,在醫師評估可以施打的情況下,新冠病毒疫苗與其他預防注射的時間不必刻意分開,可以在「同一時間不同部位」施打,不但可避免延誤施打時程,也可以節省家長往返的時間。紀鑫表示,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CDC)建議,兒童莫德納疫苗一次劑量為0.2ml,2 歲以下施打部位為大腿前外側,2歲以上為非慣用手的上臂三角肌,接種後不需按揉,疫苗不良反應與成人差異不大,與其他疫苗多為接種部位產生紅腫、疼痛的情況類似,可以在紅腫處予以冰敷改善。馬偕兒童醫院針對6個月以上至5歲孩童的莫德納疫苗施打,已由預約疫苗平台轉至醫院掛號系統,符合施打條件及完成注射者均贈送小禮物以安撫小朋友們的情緒;此外,為考慮家長及陪伴者之方便性,另增加7月30日及8月6日,連續兩個周六上午8點半到11點半,在臺北市建成國中設置院外施打站,提供民眾更多元性的服務,可先上網預約掛號。紀鑫說明,常規疫苗與COVID-19疫苗可同時間不同部位接種,亦可間隔任何時間接種;根據兒童健康手冊,嬰幼兒在成長過程中,為增強對疾病的保護力,有許多常規的預防注射時程,以6個月至5歲這個階段為例,正是常規疫苗接種較密集的期間,預定施打的疫苗,除了每年秋冬季節的流感疫苗外,包括以下7個時間點的常規疫苗:滿6個月的五合一、B型肝炎疫苗;滿1歲的水痘、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滿1歲至1歲3個月的13價肺炎鏈球菌、A型肝炎;滿1歲3個月的日本腦炎疫苗;滿1歲6個月的五合一疫苗;滿1歲6個月至1歲9個月的A型肝炎;滿2歲3個月的日本腦炎疫苗。依據CDC建議,兒童於確診COVID-19後,除3個月內無法施打新冠疫苗外,在醫師評估身體狀況良好的情況下,並不會影響接種其他常規疫苗,請家長不必過於擔心。
確診海嘯將來襲…疫苗第三劑怎麼選? 感染科專家來教你
新北市昨天(20日)新增822例確診,市長侯友宜警告,接下來確診數將會如海嘯般襲來;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指出,國內確診死亡的曲線,大概會落在新增案例後面2星期。隨著Omicron疫情不斷蔓延,指揮中心一直呼籲還沒打新冠肺炎第三劑(追加劑)疫苗的人,趕快踴躍接種第三劑。但第三劑疫苗怎麼選?一定要打不同廠牌嗎?根據《健康醫療網》訪問馬偕兒童感染科主任紀鑫,他引用國外的研究資料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施打mRNA疫苗者,但獲感染後會不會演變成重症,則需要看的是T細胞的免疫力。紀鑫主任在專訪中提到,網路上有人在謠傳「打兩劑AZ無效,第三劑沒有保護力」的論點,他提到,接種兩劑AZ並非一開始就無效,兩劑AZ在對抗新冠肺炎中的alpha、delta變異株,基本上還是很有效。而現在台灣的威脅是在Omicron病毒,政府之所以鼓勵民眾打第三劑,是因為不管是何種疫苗,打完兩劑後三個月,保護力都會下降。紀鑫主任並引用國際期刊《NEJM》的研究數據提到,打了三劑AZ疫苗的保護力,從研究數據上可看出,跟打了兩劑AZ後追加BNT疫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並沒有打兩劑AZ無效,再打第三劑就沒有保護力這種問題。至於對於打疫苗的民眾,很多人都掙扎第三劑要不要混打?紀鑫主任對此表示,一般會建議混打,是因為混打後的抗體濃度較高,比較不會被感染。他並舉出相關研究表示,抗體濃度最高的,是三劑都打mRNA疫苗者,但得到感染之後會不會變成重症,達到必須住院的程度,則就要看每個人自身T細胞的免疫力了。紀鑫主任並解釋,mRNA疫苗優勢在預防感染、AZ疫苗則是提升T細胞的免疫力,也就是做到預防重症效果。他引述《刺胳針》(Lancet)研究指出,兩劑AZ追加BNT效果較佳,抗體可上升24倍,若是改追加莫德納,則可上升30倍,「這主要是所謂的『預防感染能力』」。而先前不少網友砲轟政府,不開放民眾第三劑施打AZ,才導致疫苗過期;對此,紀鑫主任強調,「指揮中心並沒有禁止,只是不建議而已。」他強調,雖然打了兩劑AZ後,若再追加mRNA疫苗,可使體內抗體濃度較高,但其實一旦感染後,想要免於重症住院,基本上還是要靠自身細胞免疫力,自行將病毒清除,因此自身細胞免疫如果足夠,就不會導致重症,因此第三劑AZ仍有效益。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高峰期來臨 謹記「543」全方面保護
由於新冠疫情的爆發與延燒,逐漸讓國人習慣「勤洗手、戴口罩」,這也間接導致今年度流感患者人數大幅降低。但是今年仍然出現高帶菌率、重症率與死亡率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感染案例,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日前就發表聲明,呼籲民眾應謹記543原則全面保護。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醫師表示,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主要透過無症狀帶菌者鼻咽喉分泌物或飛沫而感染,流行時每10位就有1位為無症狀帶菌者,若長時間親密接觸(尤其是家庭接觸者),被感染的機會是ㄧ般民眾的500至800倍,且若進展成腦膜炎敗血症,致死率高達4成,是個不可輕忽的傳染病。而由於每年冬、春兩季(11月到隔年4月)這段時間是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高峰期,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也以「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謹記『543』保護全方面」作為口號,希望呼籲『5』大族群應留意『4』大症狀,並透過『3』招來預防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侵襲。其中5大易感染族群是嬰幼兒與群聚生活者(住校、軍營)、居住或即將前往高盛行區者或處理腦膜炎雙球菌的實驗人員、先天無脾或脾臟切除者、HIV感染者與補體缺損或免疫缺損者。邱南昌醫師呼籲這5大族群應提高警覺。當嬰幼兒出現發燒、嘔吐、躁動不安、活動力差,或成人出現劇烈頭痛、高燒不退、噁心嘔吐、神智不清等『4』大症狀時,需多加注意並及早就醫。而民眾也要牢記『3』招預防方式:維持良好衛生習慣、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擁擠空間與接觸呼吸症狀患者,並透過接種疫苗及早防範,如此可以降低遭感染的風險。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秘書長紀鑫表示,根據數據顯示,感染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後如果沒有即時確診接受治療,24小時內死亡率高達5成;即使給予合適藥物立即治療,致死率仍高達10%至15%,平均7位患者中有1位可能面臨死亡。由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對嬰幼兒威脅頗大,不少國家也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