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
」 陽明 萬海 長榮 紅海危機 貨櫃三雄![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4/395164/sm-b38cf94bd88590989b5c87f0cdb2f7a3.jpg)
「川普關稅+農曆年節」搶運潮發威 長榮、萬海1月營收創4個月新高
貨櫃航商昨(8)日陸續公布 1 月合併營收,長榮(2603)達 422.48 億元,月增 10.78%,年增 49.01%;萬海(2615)為 146.73 億元,月增 1.97%,年增 58.59%,同步回升到 4 個月高點,而陽明(2609)則預計於本周一發布。受惠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課徵關稅的搶運潮,以及亞洲農曆年的傳統旺季,客戶提前拉貨,帶動長榮2025年1月合併營收重回400億元大關,達422.48億元,月增10.78%、年增49.01%,營運呈現雙增。川普大課關稅伴隨國際政經局勢變化影響,長榮等貨櫃海運業者旗下客戶,已在川普就職前積極拉貨,推升貨量增加,運價雖跌但幅度可控,貢獻長榮1月合併營收較上月增加41.11億元,並較2024年同期增加138.96億元。據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運價指數(SCFI)數據顯示,農曆年後首周,所有的航線運價均下挫,SCFI指數並連續四周下跌,這也符合傳統上的運價走勢,只是2025年農曆年後,業者控艙力道減弱及貨量少,運價跌幅較深。展望航商後市,萬海認為,上半年市場受美國關稅政策不確定性、中東地緣政治緩和紅海通行等各種因素交錯影響,同時,天候不佳、船舶大型化造成港口壅擠,導致全球航班延遲或空班,船舶周轉率下滑,供應鏈仍不順。馬士基執行長Vincent Clerc在日前的財報會議上表示,儘管2025年獲利預期比2024年下降且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威脅帶來不確定性,但預期2025年全球貨櫃航運市場貨量將年增4%繼續成長,並強調不會重返紅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6/392446/sm-1f9f688f1f6a020ff4c896b528d926d3.jpg)
SCFI連三跌四大航線全收黑! 業者:跌到3月底
運價指數連三跌!最新一期上海集裝箱出口運價指數(SCFI) 24日封關收黑,下跌85.37點至2045.45點,周跌幅4%,主要四大航線運價都下跌。貨代業者預估,年後運價仍有下修空間,跌勢可能延續至3月底。以哈停火協議首階段生效,預期紅海危機緩解甚至解除的預期心理,過剩運力將使運價易跌難漲。攬貨業者分析,農曆年後各大工廠才剛開始復工,全球貨櫃輪市場運量會下滑,推估2月運價會逐周下修,回檔時間會拉長到3月中、下旬。根據最新一期運價,遠東到美西每FEU(40呎櫃)達4116美元,周跌116美元;遠東到美東每FEU達5776美元,下滑184美元。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報2147美元,下跌132美元;遠東到地中海運價每TEU達3207美元,周跌120美元。航運業界認為,接下來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除了川普關稅政策、以色列與哈瑪斯簽訂停火協議三階段是否落實、俄烏交戰,都可能有機會影響運價走勢。目前長榮(2603)、陽明(2609)、萬海(2615)推估今年第1季船舶仍然吃緊,三雄的第1季的營收、獲利表現不會太差。截至22日收盤,長榮上漲1.74%,報204.5元;陽明小漲1.19%,收67.8元;萬海上漲1.46%,收76.1元。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89913/sm-5d152863f2dcc0734e94153287e189d4.jpg)
台股回彈「航運股」紅通通!長榮航太漲逾4% 獨見這一檔下跌
台股14日回彈309.19點,收在22,797.52點,漲幅達1.37%;上市航運股中以長榮航太漲逾4%最多,陽明海運也漲了3%,志信、四維航的漲幅也超過2%,其餘也都有漲了快1%,獨見紅海中一點綠,慧洋-KY的收盤股價跌了0.46%。根據Yahoo!股市統計資料,今天在「上市航運股」交易行情排行榜,以陽明(2609)的成交量超過2.4萬張居冠,收盤股價則為72.0元,上漲了2.10元,漲幅達3.00%。第二名的為長榮航(2618)的成交量快2.4萬張,今天以46.60元作收,股價上漲了0.65元,漲幅達1.41%。第三名則為長榮海運(2603),成交量超過1萬張,今天收盤股價為208.5元,上漲了3.50元,漲幅達1.71%。華航(2610)的成交量也超過1萬張,今天以25.60元作收,上漲了0.45元,漲幅達1.79%;台灣虎航(6757)的成交量也快8000張,今天收盤股價為88.6元,上漲了0.10元,漲幅達0.11%。星宇航空(2646)的成交量則約4000張,今天收盤股價為27.20元,上漲了0.20元,漲幅達0.74%。台灣虎航2024年12月自結單月營收12.99億元,年增加14%,為同期單月新高。2024年自結總營收為164.23億元,相較於2023年的營收124.68億元,年增31.7%,為歷史新高。台灣虎航前三季營收為 126.36 億元,年增率 39.6%,營業利益 32.61 億元,年增 67.8%,營業毛利率和營業淨利率分別達 32%、26%,稅後純益為 24.76 億元,每股純益EPS為5.52 元,較去年同期漲幅73%。台灣虎航自2024年11月29日掛牌以來股價表現持續亮眼,法人預估在第四季油價相對疲軟,客運需求持續強勁下,2024全年獲利成長超越去年可期,且接續農曆春節長假及賞櫻旺季,普遍看好2025年客運收益。台灣虎航是飛航日本、韓國最多航點的國籍航空,2024年11月開航第20個日本航點宮崎,也將於1月21日將再開航高雄-新千歲航線。隨著滑雪及農曆新年傳統出遊旺季到來,從已售出及旅遊業成團情況觀察,旅遊熱度不減,整體旅遊市場需求暢旺。此外,台灣虎航於2025年預計將再迎接兩架A320neo新型客機,並透過延長6架租約飛機,持續將機隊進行汰舊換新,靈活應變全球飛機製造商延遲交付影響。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89027/sm-da8b5f87e09ffa96913f315b40d22f2b.jpg)
台塑史上首度虧損!四寶2024年合併營收1.47兆獲利縮水8成
第一次虧損!台塑四寶10日公布2024年12月成績與全年營收,受中國大陸石化產能過剩的傾銷影響,台塑(1301)2024年出現史上首度的稅後虧損12.73億元,年衰退117%,每股純損0.2元,拉低台塑四寶全年合併營收為1.47兆元,年減2.1%,但獲利僅剩83.73億元,比起2023年獲利440.07億元,縮水高達8成;平均稅前每股EPS為0.29元,導致年終獎金為保底的三個月。台塑表示,2025年業績可望好轉。台塑四寶在2024年被稱為最悲情的集團股,全年總跌幅超過55%,創下22年新低。10日大盤終場小跌,台塑四寶股價也跟著大盤由紅翻黑,台塑跌0.55元、在31.45元,南亞(1303)跌0.3元、收在28.3元,台化(1326)跌0.05元、收在25.3元,台塑化(6505)跌0.65元、收在32.9元。台塑2024年營收2000.4億元,年增0.5%,稅後虧損12.73億元,年減117.3%,EPS為負0.2元。南亞年營收2596.15億元,年減0.1%,稅後純益33.21億元,年減47.4%,EPS為0.42元。台化年營收3486.08億元,年增4.8%,稅後純益3.79億元,EPS為0.06元。台塑化年營收6638.23億元,年減6.8%,稅後純益59.44億元,EPS為0.62元。台塑表示,雖然去年第四季開工率提高、產銷量增加,但原料乙、丙烯成本維持高價,且同業新增 產能陸續投產,市場供過於求,拖累行情,本業持續虧損。但展望2025年,中國大陸將持續推出降準降息、提振房地產景氣等刺激措施,加上歐美降息,川普能源政策有利全球石化產業發展,若俄烏戰爭結束有重建需求,預計2025年石化景氣可望自2024年谷底反彈回升。 南亞表示,2024年各產品消費需求回溫,加上AI發展帶動供應鏈成長,大部分產品營運都比2023年好轉,但產能擴張、美中糾紛、地緣衝突、大陸房產問題等不利因素限制復甦力道,加上認列轉投資收益減少,才讓稅後盈餘大幅減少。台化表示,2024年營業額增加159.9億元,成長4.8%,其中量差增加70.1億元,售價差增加89.8億元。但同業產能大量開出、供過於求格局不變,將持續調整產銷策略,汰弱留強、開發高值化規格產品、拓展中國以外市場,營業利益已較前一年有所改善。台化表示,大陸的紅海很難切入,只有做更精、做更廣。2024年結束嫘縈及台灣紡織兩個業務,這是60年前台化成立時的產品,敵不過紅海競爭,主要是設備規模小且老舊,雖然遺憾,但有助於公司今後的營運。台塑化表示,2025年中國仍有7套輕油裂解廠新產能投產,約765萬噸乙烯,石化產業仍受到產能過剩的衝擊,將視下游需求調節產能及彈性調整入料以維持成本,但市場過多的產能仍待時間去化,毛利難以走強。預計今年第一季產能利用率,平均煉油廠日煉量480萬桶,輕油裂解廠因下游需求不佳,平均產能利用率預計為57%。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4/386784/sm-5a0aad4358c1e8ea105502012f5afa0a.jpg)
不再似寶2/川普2.0石化殺戮戰會更慘 專家:台塑四寶恐等2030年才回神
2024年1月,台塑(1301)股價79.2元,6月開股東會時,跌到60.2元,81歲的前董事長林健男哽咽喊話,「希望各位股東能繼續支持台塑,我們一起努力,共同度過難關。」而2024年最後一天,台塑只剩下35.5元,南亞(1303)更不給面子,跌破30元大關,收在29.9元。股價反映業績,台塑四寶2023年總計獲利達439.47億元,較2022年衰退51.24%,2024年最終數據還沒出來,但1到11月總營收1.35兆元,年減2.3%,第三季財報更驚見稅後虧損80.4億元。「2025年也不會太好,還是要看中國大陸的內需,如果2026年的下半年有機會上來,說不定能讓產業有些轉機」,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向CTWANT記者強調,「是2026年喔,如果要比較穩,搞不好要等到28、29、甚至到2030年才會好。」過去石化業景氣約7年一個循環,但目前已發生結構性改變。「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還把自己當作是循環性產業,認為只要能撐過去,下一個cycle來就可以活起來,但其實現在整個產業大反轉!」何耀仁2024年5月參加在韓國舉行的「2024亞洲石油化學工業會議(APIC)」時,發現業界共識是「中國大陸的產能過剩問題,時間會拖得很久」。事實上,因低碳經濟當道,世界上老牌的石油公司都陸續在關廠轉型,業內人士跟CTWANT記者表示,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荷蘭皇家殼牌,近幾年已關閉世界各地多家煉油廠,因全球經濟放緩,加上新廠投產競爭,殼牌在今年第三季煉油利潤率下降近30%,從上一季的每桶7.7美元降至5.5美元,化學品業務甚至出現虧損。美國新總統川普預計會大力發展頁岩油氣。(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而美國新總統川普將在1月20日上任,由於他選前就喊出「鑽油吧,寶貝!」(Drill, baby!Drill!)口號,是否會帶動新一波的黑金商機?「對亞洲市場來說反而更辛苦!」,何耀仁表示,美國德州有很多頁岩氣,川普支持開採,因為它成本更低、量又更大,原本歐美就是用天然氣當原料生產乙烯和丙烯,一噸成本大約是400美元,但亞洲這邊是用每噸900美元的石油腦去煉,每噸賣520美元,成本結構完全不一樣。而中國近期開出大量新產能,設備貴會有折舊成本,為讓銀行覺得有還款能力、保持現金流,而維持開工率,導致這些新廠難以減產的惡性循環。何耀仁表示,還好台灣與日韓星這些地方的老廠折舊差不多結束了,若需求不好,能隨時停工。何耀仁表示,目前外界期待川普上任後的新機會,還是俄烏戰爭結束,畢竟俄羅斯為了打仗要賺錢,產油量一直保持在900多萬桶,若戰爭結束,有機會壓下俄羅斯產量,跟OPEC國家協調,每桶油價可能比現在高個5到10美元。中美兩國的產能是外患,台塑自己也有內憂,一資深台塑員工向CTWANT記者透露,過去台塑成功模式是「化繁為簡」降低成本,但近來化簡為繁、官比兵多,前幾年太好賺所以無所謂,但現在利潤變差,問題全湧上檯面,高層誰也不服誰,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反而在cost down製造現場的保養成本,很多管線都已老舊,但等退休的人不想改,新人一進來看到也不敢接,好不容易培育了AI人才卻留不住。棣邁產業顧問總經理何耀仁。(圖/CTWANT資料照)接下來還有碳費問題,先前從事科技業的投資達人「股魚」算出,若碳費每公噸300元,不考慮優惠費率的話,光是台塑石化(6505)一家公司的碳費預估要付73.2億元,但近四季淨利才61.3億元,賺不夠付。「無法逃避,只能全力跳脫紅海!」台化(1326)董事長洪福源表示,大陸石化新增規模是天文數字,會持續推動「做精、做廣」,暫停不賺錢的產品、發展高值化產品,並且把產品賣到更多地方。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表示,集團2024年成立新的「企業轉型專案組」,讓集團各公司一起尋找有前瞻性的產業,包括產品、事業、低碳、能源與數位轉型;像是南亞朝電子用化學品發展,把過去老的PU廠拆掉、改成無菌醫材產線,價值翻倍。台塑董事長郭文筆表示,石化產業明年可能會看到曙光,因為中國有許多提升經濟措施,業界也傳出政府打算出手整併,還有歐美通膨降溫、俄烏戰爭告一段落等利多,狀況有機會改善。台塑化董事長曹明也提到,其實集團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也有頁岩氣的投資項目。不過外界對此還是相當悲觀,證券分析師「股添樂股市新觀點」也提到,四寶現在價格非常便宜,往下空間有限,但沒人投資是為了買到便宜價,是為了賺錢,目前四寶正歷經轉型陣痛期,搞不好要拖上3、5年,今年四寶獲利明顯縮水,可見未來配息肯定跟著縮水,甚至不配息,「試問,你能等這麼久嗎?」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6/386596/sm-efa07d5288528a317fb067c34fff874a.jpg)
中東動盪又遇紅海危機營收上升 長榮海運年終20個月入帳
2024年可以說是中東地區十分動盪的一年,不僅以色列先後與哈馬斯、黎巴嫩發生衝突,造成中東地區局勢不穩,就連葉門武裝組織也在紅海地區進行騷亂與劫掠,讓紅海地區的安全性岌岌可危。而就是在這2大危機的夾擊下,全球海運運價也趁勢再起。據了解,業界指標長榮海運的年終獎金已於31日入帳,據稱是發出20個月。根據《中時新聞網》報導指出,回顧過去5年,長榮海運自2020年起便迎來史上最旺行情。疫情初期,員工領取約10個月年終;2021年因運價暴漲創下40個月年終的高峰;2022年更拉高至至45個月,展現海運業的賺錢實力。雖然2023年運價雪崩,年終也回落至4至5個月。而今年又因紅海危機影響,運價再現三級跳,讓員工迎來20個月年終。而仔細統計下來,過去5年,長榮就發出129到130個月的年終。報導中也提到,長榮海運於2024年前三季的合併營收達3,477.56億元,較2023年同期成長67.98%,稅後純益則高達1,087.54億元,年增239.4%,毛利率達39%,每股純益50.68元。業界表示,今年的盈利大多來自地緣政治等不可預測的「災難財」,雖然成績亮眼,但未來仍充滿變數。因為運價抬升而受惠的,除了長榮海運外,還有貨櫃巨頭陽明海運。陽明海運前三季合併營收達1,692.29億元,稅後淨利為516.34億元,年增750%,每股盈餘14.79元。陽明2023年的年終獎金因運價下滑而跌至2個月,但今年長榮宣布20個月年終後,推估陽明可能發出約5至6個月。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2/386412/sm-9b0aecdba85218e21ec569b1b437abfb.jpg)
紅海潛水慶生遭遇鯊魚襲擊 歐盟研究中心職員送醫後不治身亡
埃及紅海海域日前發生鯊魚襲擊遊客致死事件,48歲羅馬籍遊客迪喬亞(Gianluca Di Gioia)於埃及馬薩阿拉姆(Marsa Alam)海域與另一名義大利遊客弗拉帕尼(Peppino Frappani)一同浮潛,但是在過程中遭鯊魚襲擊,雖然弗拉帕尼曾試圖救援迪喬亞,但自己還是被鯊魚攻擊致傷,而迪喬亞則是不幸身亡。綜合外媒報導指出,整起意外發生於馬薩阿拉姆當地的薩塔亞飯店(Sataya Hotel)附近海域,該飯店位於沙漠與紅海之間,過往以清澈的海水和豐富的珊瑚礁景觀吸引遊客。事發之時,迪喬亞與弗拉帕尼正在深水區域浮潛,沒想到突然遭遇鯊魚襲擊。整起事件發生後,埃及環境部立刻關閉該海域,並啟動調查。報導中提到,迪喬亞出生於1976年12月21日,是羅馬人,任職於為歐盟提供科學與知識服務的歐洲委員會聯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re)。數日前才剛過完48歲生日,這趟旅程是他與家人的慶生度假之旅,沒想到卻因此遇害。而受傷的69歲義大利遊客弗拉帕尼,在事發之後隨即被送往醫院急救,好在狀況穩定,但經治療後情況穩定,預計30日晚間便可出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8/384598/sm-53491efa87e8bf4c465008fccf9e838b.jpg)
2海軍飛行員在紅海上空遭擊落 美軍:友軍誤擊釀禍
由於葉門胡塞武裝(Houthi rebels)騷擾的關係,美軍已在紅海地區進行了一年多的維安行動。但近期卻傳出,有2名海軍飛行員在執行任務過程中遭到擊落。但美軍則表示,之所以會遭到攻擊,是因為發生「友軍誤擊」的意外,目前2名飛行員已平安救出,其中一人輕傷。而這起意外也是美軍在紅海地區採取軍事行動以來最嚴重的意外。根據《美聯社》報導指出,美國中央司令部表示,F/A-18戰機是在從「哈里·S·杜魯門號航空母艦」(USS Harry S. Truman)起飛後,被隸屬於該航母打擊群的「蓋茨堡號」(USS Gettysburg)導彈巡洋艦誤擊的。雖然中央司令部並未解釋為何巡洋艦會將友軍戰機誤認為敵方飛機或導彈,但中央司令部提到,該地區在此之前已擊落多架胡塞無人機以及一枚反艦巡航導彈。報導中提到,自杜魯門號進入紅海後,美軍已加大對胡塞武裝的空襲行動,以應對該組織發射導彈和無人機的威脅。但這類美軍戰艦群的部署也可能激發胡塞的反擊行動。自2023年10月哈馬斯(Hamas)突襲以色列造成1200人死亡後,以色列在加薩的反擊行動已導致超過4萬5000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在這場衝突背景下,葉門的胡塞武裝便針對約100艘商船發動了導彈和無人機襲擊,甚至劫持一艘船、擊沉2艘船並導致4名水手喪生。雖然胡塞一直聲稱他們的目標是與以色列、美國或英國相關的船隻,但實際上許多被襲擊的船隻與這場衝突無關,其中甚至包括一些前往伊朗的船隻。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0/384310/sm-1db5bea306e0a195de7b8fa43e315a54.jpg)
刀郎與南疆2/新疆人不吃羊肉爐?「這原因」 剁手天堂有烤包子西紅柿拌麵烤饢
啟程到南疆前,親友同事七嘴八舌提醒,「天天吃羊肉,蔬菜水果少,要注意纖維、維他命補充」,「帶威而鋼吧!以免『高反』」。到了當地,答案一一揭曉。新疆占大陸六分之一,台灣46倍大,除了湖泊、草原、森林、雪山、冰川、沙漠壯麗奇景,三山夾兩盆的地理孕育豐富物產,棉花、小麥、畜牧撐起經濟命脈,西域與中原、游牧與漢族,經過古絲路千年交流下,醞釀豐富飲食文化,南疆「風土」端上的美食,自帶特色。首先是新疆美食第一主角羊肉。對台灣人來說,大底認為羊肉騷味重,需加上中藥、藥膳、沙茶等燉煮炒,大把撒上孜然粉烤成羊肉串,最常見的是配上火鍋料沾醬吃的羊肉爐。但在南疆喀什地區吃羊肉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在喀什汗巴札1.5公里美食一條街上五百多個攤商,可看見烤羊肉串、烤油包肝(一塊羊油一塊羊肝),澎湃的烤全羊或水煮手抓羊,或切塊炒入拌飯,剁碎包入烤包子、蒸包子或扁平的烤饢裡,唯獨不見羊肉爐。為何新疆人不吃羊肉爐?一位60多歲的烏魯木齊居民及另一位維族青年異口同聲回答,「我們的羊肉(南疆)含碱高,一點騷味也沒有。」南疆温差大,戈壁沙漠田間土壤含鹽碱,長出含碱飼草,羊吃入肚後羊肉自然含碱量高,因此稱「南疆碱羊」,地域較寒冷的「北疆寒羊」,以肉脂多體型大的「阿勒泰羊」大尾羊為主,全疆依羊種及區域又細分六、七種,北疆哈薩克族及南疆維吾爾族的羊肉煮法及吃法,也各有講究。記者嘗過烤燉燜煮包入餡的南疆碱羊肉,的確騷味不重,肉質稍嫩,最回味的則是刀郎地區莎車老城街區上的烤包子,店家由第四代接班,師傅們在店門前切肉、包餡、燒烤,烤包子個頭雖小,但面皮肉餡比例恰好,一口咬下外酥有嚼勁、鹹香出汁,沒有邊角肉入餡才會咬到筋膜的不愉快。也許店家用心挑去筋膜,也許是採用麥蓋提當地體型大產肉多的「多浪羊」。正因為氣候乾燥,喀什古城羊肉舖天未亮就開店,忙著支解溫體羊肉骨,餐館小吃攤或烤串店的師傅,大多在店門口前分工切羊肉燒烤燉煮,遊客用餐時可順道直擊一條龍流程。「缸子肉」是喀什獨有的輕量版美食,將羊肉蘿蔔等放入搪瓷杯清燉,在地人則向記者大推鴿子缸子肉。(圖/何曼卿攝)能夠刷新外地遊客三觀的,莫過於店家門口爐灶上一排排「缸子肉」,將肉塊加上胡蘿蔔等乾果蔬菜放入搪瓷杯子,小火清燉,除了羊肉,還有牛肉、雞肉,以及南疆獨有的鴿子肉,吃法是取出鴿子放空盤,剝饢小塊沾食湯汁或泡入湯杯裡,品嘗鎖住肉汁的醇湯,再吃軟嫩的鴿肉。南疆行並非天天吃羊肉,還有葉爾羌河烤鮮魚,全疆「菜園子」的溫室蔬果,葷素拌麵揪片兒,豪華版手抓飯等,最好別問有沒有「佩奇」。(圖/何曼卿攝)南疆也吃得到海鮮,有湖魚溪魚及養殖魚蝦,常見的是巴札或古城商街上的炸魚;刀郎地區則流行烤「鮮」,烤羊肉及烤魚,在地維族人從紅海水庫或葉爾羌河打撈新鮮的大魚,去內臟後用紅柳枝撐起十字,架在炭火上烘烤,上桌前再撒上切碎的洋蔥、番茄等拌醬。到刀郎地區觀賞金秋胡楊時,可趁機嘗「鮮」。隨新疆養殖漁業興起,鯉魚、草魚、花白鰱、中華鱘魚等產量漸增,記者在烏魯木齊市區一間時尚的自助火鍋店吃到梭邊魚,分麻辣或番茄兩種湯頭,魚肉現點現切無限續盤,因肉質鮮美,刺少肉厚,成了新疆在地不敗美食,一人三百元新台幣有找。「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克蘇的蘋果人人誇」,在南疆隨處有得賣,飯後還可來上一杯紅石榴汁。(圖/何曼卿攝)新疆有句順口溜:「吐魯番的葡萄、哈密的瓜,阿克蘇的蘋果人人誇」,在喀什巴札商街社區馬路旁公路休息站都有得買,葡萄有青紫長短圓細,甜瓜西瓜品種繁多,有戴小帽的維族老人或婦人挑攤子、騎電動三輪車販售。常見的還有紅石榴,剝開取籽榨出來原汁酸甜,連皮整顆榨的稍苦澀。飽嚐一頓烤羊肉後,再喝上一杯紫紅色石榴汁,或一碗酸奶,皆可解膩。南疆戈壁沙漠多,吃不到綠色蔬菜?以前可能是,但近年南疆溫室大棚從牧羊、水果,轉向蔬菜,除了栽植寒冬「老三樣」白菜、土豆、蘿蔔,還有茄子、西紅柿(番茄)、菠菜等,隨技術提升及種植面積擴大,如今已成全疆的「菜園子」。「新疆的番茄引來台灣多家食品大廠加工出口,賣到海外市場。」一位在地人說。記者則在拌麵裡,吃出了對新疆番茄的好感。新疆主食有拌麵及手抓飯、等,吃法豐儉由人,南疆人常吃的西紅柿拌麵,將蛋汁炸過後炒入番茄,再拌入清煮拉麵,簡單好滋味容易吃上癮,另一道新疆美食「大盤雞」,也是拌入寬麵沾滿肉汁菜香大口吃;拌飯則以羊肉配蘿蔔為主,配上烤鴿、烤羊排、洋蔥番茄乾果,則變身奢豪大盤手抓飯。烤饢之於新疆人,「寧可三日無肉,不能一日無饢」,在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札的「阿凡提大巴札饢房」裡收羅上百種烤饢。(圖/何曼卿攝)烤饢,是主食也是點心。烏魯木齊國際大巴札的「阿凡提大巴札饢房」介紹著,饢在西域有兩千年歷史,以小麥麵粉發酵放少許鹽烤成小圓扁餅,又叫「饢餅」「胡餅」、「爐餅」;新疆人有句老話「寧可三日無肉,不能一日無饢」,夏日會在家中小院葡萄架下打饢,煮熱奶茶配剛出爐的烤饢,邊聊天邊歌舞。新疆六大區各有吃法,隨內地人變多,饢的口味已有上百種,例如湖南人愛吃辣皮子饢,上海人喜歡玫瑰花醬甜饢。疆人日常零食則有葡萄乾、杏乾、巴旦木、乾無花果等,以及羊奶牛奶等奶製品。「駱駝奶產量比較少,運送時不能搖晃怕發酸。」一名喀什人提醒,記者立馬買了駱駝奶貝、奶條。無論喀什老城街區或烏魯木齊大巴札,都是「剁手指天堂」,要當心行李超重的問題。喀什昔日是絲路上的中亞貿易重鎮,如今則是西域剁手天堂,從乾果奶製品到披肩鐵器,要當心行李超重。(圖/何曼卿攝)如不上天山、崑崙山或帕米爾高原,在海拔三千多公尺的景區玩,大部分遊客不會「高反」。一位迪麗熱巴「髮小」(兒時玩伴)阿迪力貼心提醒,不管到南疆或北疆旅遊,別提「豬」或改稱「佩奇」(卡通片《小豬佩奇》,台灣譯為《粉紅豬小妹》),因為維族人大多信回教,還有「別再說我們(維族人)像外國人!」濃眉大眼一臉帥氣的他解釋,那是一種冒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4/383954/sm-57a08fda3177ca25e2bbf0d4e0dc0353.jpg)
統一確定入股網家30%成最大股東 詹志宏:我感到高興
家(8044)日前決議通過私募普通股案,引進統一(1216)參與認購。今(19)日網家舉行股東臨時會宣布通過統一入股案,網家董事長詹宏志表示,「統一企業是我交往已久,也仰慕已久的企業。」他接著說,「有一個在社會上聲譽卓著的公司成爲網家的股東,我對這個事情感到高興。」網家今年10月公告,董事會通過私募普通股案,引進統一參與認購,持股約占網家增資後股份30%,也就是說,統一將成網家最大股東。而今日網家召開股東臨時會,私募案獲93%投票贊成通過,確認此合作案定價與交易完成。詹志宏表示,此次私募案定價將不低於參考價的80%,參考價計算方式是定價日的前1、3、5個交易日價格,或定價日前30個交易日價格,看何者較高;且私募股份有約束,3年後才能公開發行。市場預期,網家約可取得新台幣15億至20億元的資金挹注。統一取得2席網家董事後,網家現有團隊將與統一董事將產生什麼火花?詹宏志回應,「火花要等到碰到才知道」不過他也提到,「雙方會在董事會共同執行任務,但業務各自獨立,目前也沒討論調整營運團隊。」詹宏志強調,網家私募增資金額與其他公司怎麼花錢無關,網家有自己的改造計畫。他坦言,從電商競爭態勢來看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好消息是整體電商市場持續成長,台灣電商滲透率不高,未來發展空間可期;不過壞消息是,電商已變成紅海,價格競爭力道增強,網家也備感壓力。不過兩集團聯手的消息並沒有激起股價的火花,網家股價在11點過後急墜,最後跌停,收盤價48.1元;統一股價也來到低點,收盤價為82.7元,跌幅1.66%。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dist/imageholder.jpg)
不搭飛機!搭船搭車騎駱駝走4.6萬公里 探險家橫跨亞洲經12國成功抵日
現代探險家諾克(Omar Nok)先前決定以「不搭乘飛機」的方式完成橫跨亞洲的旅程,他在過去274天的行程中,僅靠著徒步、駱駝、船隻、火車等各種方式前進,中間甚至還搭過別人的便車。就這樣走過46,239公里後,終於順利從埃及抵達日本。而他也因為這次的冒險形成,在IG上吸引超過75萬粉絲,成為小有名氣的冒險家網紅。根據《路透社》報導指出,諾克的冒險旅程從埃及紅海(Red Sea)薩法加港(Safaga)開始。第一個離開埃及的方式,就是搭上一艘前往沙烏地阿拉伯(Saudi Arabia)的貨船。由於這是首次嘗試不搭乘飛機進行如此複雜的旅程,再加上諾克並不熟悉中亞的語言,甚至連當地的習俗也不甚清楚,諾克也為此有點緊張。諾克表示,從小時候起,他就十分嚮往來到日本。但由於不希望自己錯過途中所經歷的一切,因此決定不乘坐飛機,慢慢前進,盡情感受沿途的風景。諾克也提到,他認為日本是他能在亞洲不搭飛機到達的最遠地點,因此將這個地方設為自己這次探險的終點。在這次的旅途中,諾克還以徒步的方式經過麥加,接著在伊朗的沙丘滑沙,又曾在塔吉克斯坦(Tajikistan)的山區乘坐另一位冒險者的車輛,結果意外遭遇車輛拋錨。他還曾經在吉爾吉斯(Kyrgyzstan)和哈薩克(Kazakhstan)一帶騎馬和駱駝,途經廣袤的草原和沙漠。後續諾克於10月抵達日本福岡,後續在7日當天到達東京,完成了這趟為期274天的旅程。相較之下,如果當時諾克從埃及開羅(Cairo)搭機直飛日本東京,整個航程僅需要12小時。從埃及不搭飛機抵達日本東京的諾克。(圖/翻攝自IG)據了解,諾克以前曾是亞馬遜(Amazon)在德國和盧森堡的財務分析師,他透過工作積累一些存款後,後續便透過節流的方式籌集旅行資金,日常花費僅約25美元。其中他曾在阿富汗待上2周,那段時間的花費僅88美元。由於旅程中,諾克行經不少世俗意義上的「危險國家」。但諾克表示,自己從未感到真正的危險,因為無論自己身處在哪個國家,當地人總是對他十分慷慨、熱情,也會給予他幫助和支持,這讓他非常感動。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5/372465/sm-ee3cdcfc3ac5fccecad172f2552a26b7.jpg)
晶圓二軍求生1/ 大陸「就算產能全滿也賺不到錢」 量產海嘯襲來台廠轉型應戰
2025年全球晶圓代工業產值迎來20%成長,站穩先進製程的台積電(2330)仍將一枝獨秀!10月17日台積電法說會引領股市狂歡,但背後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整體成熟製程仍籠罩在全球經濟疲弱的陰霾下,產能利用率平均在70%至80%,還有中國廠商虎視眈眈,二哥聯電(2303)股價被外資狂砍,小弟力積電(6770)甚至虧損擴大,如何突破重圍,也牽動著晶圓代工供應鏈的上百家廠商。目前台積電已在美日德三國建廠,聯電在日本和新加坡,世界先進(5347)也攜手恩智浦NXP合設VSMC,於新加坡建設首座12吋晶圓廠。連台積電都不得不承認,在海外設廠成本就是貴,但不去不行。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表示,因應地緣政治,半導體業者這幾年紛紛退出中國,封測領域有南茂、力成、日月光投控、京元電等廠商,轉而投資非中地區。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力積電,他們打出FAB IP模式,就是賣技術、當教練,要成為業績四大支柱之一。2024年8月ESMC動土典禮,德國總理蕭茲也到場。(圖/報系資料照)力積電22日的法說會座無虛席,因為董事長黃崇仁親自出馬,就是要解釋他們FAB IP模式,「已經有好多國家的公司跟我們接洽」,他得意秀出跟印度總理莫迪的合照,「他們都很開心」。他解釋日本合作案破局,是因為日本政府很強硬,要力積電擔保10年量產「世界上沒有一家公司可以做得到」。但印度就「照計畫來」,力積電將協助當地最大的電子製造廠塔塔電子,建設印度第一座12吋晶圓廠,力積電轉移成熟技術,協助對方建廠、培訓員工,依合約訂定的進度,可在未來幾年分期收服務費、授權費,預計4年有200億元進帳。不過,此舉也遭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吐槽,他日前在臉書上表示「感到不解」,說有個公司很奇怪,自己經營不善還在虧損,還持續將非頂級及非次級技術轉移換鈔票,搞得同級公司殺價求生存。因為當前半導體產業的成熟製程領域,已從美中貿易戰,轉而成為全球晶片價格紅海戰。根據統計,2023年到2027年間,中國會有41座晶圓廠投產,其中12吋廠有34座,8吋廠有7座,以成熟製程的加工晶圓為主。中國大陸成熟製程產能將在2027年超越台灣。(圖/新華社)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統計,近來中國最積極投資,擴張產能,包括華虹集團、合肥晶合、芯恩與中芯等晶圓代工廠。研調機構集邦(TrendForce)從去年10月也不斷警示,中國大陸有補貼、巨大應用市場,產能開出後第一波衝擊的,就是力積電、世界先進和東部高科(DBHitek),中長期來看,對聯電、格羅方德也會造成影響。「中國大陸2027年成熟製程產能占全球比重將達47%,將超越台灣的36%,」集邦研究副理喬安表示,晶圓代工廠近年主要擴充12吋晶圓廠,新增產能預計於2025年第4季陸續開出,可能影響12吋晶圓廠產能利用率再度下滑。集邦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半導體成熟製程訂單能見度維持在一季左右,2025年展望仍具變數,預估全球前10大晶圓代工廠明年成熟製程產能利用率約75%以上,但價格走勢受壓抑。一半導體材料供應商向CTWANT記者提到,台灣常嘲笑中國大陸的科技業,其實他們在材料方面很強,且因產量開出大,「就算良率低,挑挑揀揀也能拿出好產品」,目前晶片價格已殺到成本價,「老實說,他們就算產能開滿也不會賺錢,所以他們到處去做應用研發,在很多我們想不到的地方嘗試應用,真的不可小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9/371429/sm-2327d6b6597cf3b124fff7c330eb3339.jpg)
全球貿易回暖 海運成本增加!物價恐又攀升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於22日發布的2024年《海運評述》報告顯示,全球海上貿易在2023年成長2.4%,較2022年經歷的萎縮有所恢復。然而,海運貿易雖有復甦跡象,未來的成長仍面臨諸多風險與不確定性,包括地緣政治緊張、衝突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報告特別強調,地緣政治緊張和氣候變遷對全球主要航道的影響日益顯著,嚴重威脅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對小島發展中國家和最不發達國家等依賴海運的經濟體造成極大壓力。全球雖有80%貿易量賴海運,蘇伊士運河、巴拿馬運河和紅海等重要航道卻受到上述因素影響,船隻通行量減少近半。船隻需改道繞行,增加運輸成本和時間。報告指出,不僅燃料、薪資和保險等費用增加,還導致溫室氣體排放上升,也造成糧食安全、能源供應與全球經濟的巨大挑戰。儘管2023年全球海運貿易回暖,成長2.4%至123億噸,但報告預計,2024年成長率將放緩至2%。報告同時警告,地緣政治衝突和氣候變遷仍然構成「極為嚴峻的營運環境」,將持續抑制海運貿易的長期復甦。此外,2023年下半年,全球貨櫃船停靠港口次數達到創紀錄的近25萬次,亞洲地區部分港口因航線延長和貿易增長出現嚴重壅塞現象。報告示警,由於航線延長、港口壅塞及營運成本增加,2024年全球海運運費將持續上升。如果這一趨勢得不到控制,全球物價可能在2025年上漲0.6%。對於依賴海運的脆弱經濟體將進一步削弱其貿易競爭力,並加劇通膨壓力。預計到2025年,脆弱經濟體的物價將上升0.9%,加工食品價格增加1.3%,對其糧食安全構成威脅。航運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3%,但報告指出,全球船隊更新速度緩慢,去碳化進程面臨諸多挑戰。報告強調,如果航運業無法加快去碳化步伐,罰款將導致航運成本上升,市場競爭力也將受到影響。《海運評述》還強調了港口數位化的重要性。區塊鏈、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被視為提升港口效率的關鍵,能夠有效減少等待時間並提高貨物追蹤能力。亞洲地區在港口數位化方面進展顯著,如今可以高效率處理全球63%的貨櫃作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42/369342/sm-27a4325033ad018d3aaa6640a9a14427.jpg)
大陸封鎖台灣「這2國最慘」 華府智庫:將重創全球經濟
根據華府智庫10日發布的一份報告,如果中國採取行動中斷台灣海峽的航線,全球經濟將受到重大影響,其中亞洲、非洲和中東的影響最為劇烈。國際與戰略研究中心(CSIS)的報告指出,短期內中國對台灣的封鎖比兩棲攻擊更有可能。研究結果顯示:「雖然封鎖強度較低,但此類突發事件仍可能威脅每年通過台灣海峽價值數兆美元的貿易。報導稱,如果台灣確實發生封鎖情勢,航運公司可能會被迫改變航線,以降低風險並避免保費飆升帶來的成本增加。報告稱,在中東衝突升級之際,葉門胡塞武裝攻擊航道,使該現象發生在紅海。報告指出:「智慧型手機、數據中心和先進軍事設備中使用的最尖端晶片,有90%以上都是台灣生產的。因此若台海衝突造成生產中斷,可能導致全球GDP損失數兆美元。」此外,全球1/5的航運貿易通過該水道。在亞洲,以進出口百分比計算,台灣對海峽的依賴程度最高,而以美元計算,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則最高。台灣超過1/4的出口和34.15%的進口經過台灣海峽,貿易額達2979億美元。同時,中國透過台灣海峽接收了32.46%的進口,14.86%的出口,價值1.298兆美元。日本和韓國也嚴重依賴通過台灣海峽的開放航線。據稱,這2個國家將是受航線中斷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報告稱:「對於這兩個美國的盟友來說,他們的進口原材料對台灣海峽的依賴至關重要。每年,油輪和其他船隻都會通過海峽將大量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運往日本和韓國,以滿足其巨大的能源需求。」與此同時,以化石燃料和金屬礦石貿易為主的澳洲與中國的貿易也將受到重大影響,「澳洲出口鐵礦石到中國的貿易額,佔其全球出口額的1/6。」報告也指出,以百分比計算,中東和非洲國家是全球貿易最依賴台灣海峽的國家。例如:剛果、加彭、安哥拉等非洲國家全部或絕大部分原料經由海峽出口到中國,而阿曼、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卡達和葉門等國家則將30%以上的原料出口到中國。而且如果台灣發生大規模衝突,例如封鎖或入侵,中國自己的經濟也將受到重大打擊。報導稱:「北京的決策者無疑意識到了這一現實,這可能在他們對台灣使用武力的決策中發揮了關鍵嚇阻作用。」報告顯示,在封鎖期間,北京確實有其他途徑可以取代通過台灣海峽的運輸,但這些都會帶來不同的成本。這些成本可能包括日本和美國對日本週邊水道實施的封鎖。該份報告也鼓勵華盛頓與盟友和夥伴合作,維護台海穩定,並保障國際貿易,因為這樣的舉措「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69331/sm-badb59fd3bbbd1456a6accf2a541d2ec.jpg)
解放軍「聯合利劍-2024B」圍台軍演 美國務院嚴重關切
美國務院針對中國在台海與台灣周邊的聯合軍演表示「嚴重關切」,跟前眾院議長裴洛西2022年訪台後對台軍演稱「深表關切」的語氣更強烈。華府智庫表示若中國封鎖台灣海峽,將衝擊全球航運而波及整體經濟。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13日指中國以軍事挑釁,來回應台灣例行年度演說是毫無道理,並讓局勢有升級風險。國務院呼籲中國克制,避免任何可能破壞台海與周邊地區和平穩定的升級行為,這關乎區域和平與繁榮也是國際關注所在。美國會繼續監視中國行動,跟盟友合作以分擔彼此憂慮。美國前國安會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指出這次軍演,中國海警也在台東海域展開綜合執法演練,為其首次環台巡航。若這是中國海警未來在台灣周邊執法的前奏,即被視為重大的升級行為。從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乃至賴清德就職演說,美國對中國施加包括軍演等壓力的回應,都未曾使用語氣超過「高度關切」的強度。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最新報告指台海占全球海運規模2成,對全球經濟至關重要。若被中國封鎖,從亞洲、中東到非洲都強烈受影響,可能令全球整體國內生產毛額(GDP)蒸發數兆美元。CSIS研究指中國封鎖台海可能是短暫,不是為兩棲攻擊做準備。但以每年逾兆美元商品透過台海運輸來看,短暫封鎖仍威脅全球航運。2022年約2.45兆美元商品運輸通過台海,占全球航運規模五分之一。台海被封,航運商必須改變航線而額外支付龐大費用,跟葉門叛軍「青年運動」攻擊紅海航道而衝擊全球航運一樣。CSIS指封鎖台海或出兵台灣也會打擊中國經濟,相關影響可能左右其對台決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1/364421/sm-925d93bf330513cfca1511be325bf2b2.jpg)
SCFI周跌5.76% 連五黑 長榮總座:看好Q4 +明年航運價
上海航交所昨(20)日公布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較上周再跌144.71點至2366.24點,跌幅5.76%,為連續第5周下跌。四大長程航線仍全面下跌,歐洲、美東航線分別下跌8.76%、5.15%,美西航線下跌2.78%。本周遠東到歐洲運價每TEU(20呎櫃)為2592美元,下跌249美元,跌幅8.76%,兩周來跌幅達3成;遠東-地中海每TEU(20呎櫃)為2955美元,較前一周下跌410美元,跌幅12.18%。遠東到美西每FEU(40呎櫃)為5341美元,下跌153美元,跌幅2.78%;遠東到美東每FEU(40呎櫃)為6486美元,較前一周下跌352美元,跌幅5.15%。長榮昨(20)日舉行法說會,目前長榮在全球海運排名仍是第七名,船舶數至220艘;累計上半年,長榮海運合併營收新台幣1,949.67億元,年增45.27%,毛利率28.12%,每股盈餘則為21.86元,大賺逾兩股本。雖然運價持續下跌,長榮總經理吳光輝表示,由於紅海危機持續發酵,北美與亞洲港口依然面臨船期延誤問題,以及2025年農曆新年較往年提早,預計今年第四季的貨運量將保持穩定,運價穩定修正,對於第四季及明年運價仍保持樂觀。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7/361217/sm-bd94ab1ee7df0b6c3cf8fb5587412672.jpg)
時論廣場/基本工資小調薪大問題
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4日做出決議,明年最低工資調幅4.08%,月薪調高到2萬8590元,時薪為190元,增加7元,適用對象為257萬名勞工,其中220萬名為本國勞工。政府看來相當滿意,認為是連續第9度「調薪」,充分照顧邊際勞工,且絕大多數是本國勞工,不是外界常說的外籍勞工。去年我國通膨率為2.5%,而此次基本工資調高4.08%,明顯高於通膨率,應是勞團滿意的原因。然而,去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僅1.4%,為14年來新低,除高科技電子業和金融等極少數服務業景氣良好外,眾多行業都相當艱苦。但在政府塑造的工資調升壓力下,資方不敢忤逆主流意見,只是不少薄利營生的服務業者應很快就會退出市場,並反映在明年的失業率上,政府可別得意忘形了。其實,韓國明年最低工資僅微幅調漲1.7%,顯著低於去年物價上漲率3.6%。因前幾年最低工資調漲過多,嚴重衝擊中小企業,倒閉歇業事件頻傳,故這兩年對調漲都謹慎行事。民進黨政府只看旺到爆的高科技電子業,卻極少關心眾多掙扎求生的服務業,希望調漲最低工資別再造成低階服務業哀鴻遍野。然而,最低工資的「適用對象」其實存在著更大的問題。全台目前就業人口1160萬人,政府指適用最低工資的本國勞工有220萬人,占比為19%。這是個奇特的現象,按理說,勞工薪資分布應為常態分配,也就是最多人會在平均數附近,薪水愈高的人數愈少,愈低的也會愈少。基本工資就是法定最低工資,關係到的就是那些依法拿最低薪水的相當少數人,但居然有高達2成的就業者「適用」,這現象違反經驗法則。資料顯示,美國自去年元旦開始,23個州調高了最低薪資,適用840萬勞工。假設其他未調整的各州,平均人口和勞工就業狀況和這23州類似,意味若50州都調整最低薪資時,將影響到1825萬名勞工,占全國1.6149億就業者的11.3%。韓國的資料也顯示,韓國適用最低工資的就業勞工比例約9%。那麼台灣高達2成的勞工適用顯示出什麼問題呢?一個可能的問題是,目前台灣有太多生產力低落、業主只能付「最低工資」的中小企業,比例高達美、韓的兩倍之多。這現象可能和政府長期鼓勵年輕人創業,產業到處是「紅海」、「內捲」嚴重所致;也可能是政府年年調高基本工資,對於大量生產力更低的勞工,雇主只能以刪減福利求生。另一種可能,是大量企業不按勞工真實薪資申報勞健保,僅以基本工資申報來逃避費用。這既損害勞工權益,又讓政府統計和施政無法精確。無論是哪種原因或兩者皆有,都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政府不能裝作沒事,反而還宣傳調高基本工資造福了「大量」勞工。(作者為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7/358477/sm-ec9e8880d84f667e20e5da8548e7dc98.jpg)
航運巨頭馬士基宣布停止「這一航線」 助攻貨櫃三雄營收衝高
因應中東紅海危機以及運力不足,全球航運巨頭馬士基近期宣布將逐步停止遠東 - 美東的TP20航線服務,此一舉動引發市場關注,因為亞洲至美東的貨櫃運輸供應已處於緊張狀態。 TP20 航線暫停可能進一步加劇全球海運運力吃緊的問題,進一步推高運價並提升貨櫃航運企業的營收,貨櫃三雄長榮(2603-TW)、陽明(2609-TW)及萬海(2615-TW)的業績也順勢推升。 馬士基的最新財測也反映了這一市場趨勢,將全年稅息前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上修至70億至90億美元,指出全球貨櫃運輸需求持續強勁,紅海危機加劇了港口塞車問題,尤其是亞洲和中東的港口受影響最為嚴重。 另外空運市場的需求在第三季表現同樣亮眼,隨著電商平台如 SHEIN 和阿里巴巴旗下的速賣通出海貨量增長,年終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出貨高峰也將進一步推動空運市場需求,華航 (2610-TW) 和長榮航 (2618-TW) 的貨運艙位早在年初就被提前包下大部分,這些電商的出貨量已達到蘋果出貨旺季的 10 倍,顯示空運市場在下半年的強勁需求。 在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背景下,運輸業成為了相對穩健的投資選擇標的,中東局勢對海運市場的影響已經顯現,運力吃緊與運價上揚推動了貨櫃三雄的業績,空運市場則因電商與 AI 需求持續強勁,在原油需求疲軟、價格低迷的情況下,運輸業的獲利能力進一步增強。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9/357359/sm-5c0e240176932eb5ab176c53e0d5b5ba.jpg)
貨櫃三雄財報表現亮眼!多重因素影響 全球航運利多
有別於單一國家航運,放眼全球機會更佳、波動更低。台灣貨櫃三雄財報陸續開出好成績,陽明與萬海8月12日公布半年報,陽明第二季單季每股純益(EPS)3.98元,上半年累計6.66元;萬海第二季EPS為4.12元,上半年累計5.77元。緊接著,長榮8月13日公布半年報,第二季EPS為13.7元,大賺超過一個股本。2024上半年,航運股表現出色主因在於貨量、運價齊揚,航運市場暢旺,致使上半年整體獲利表現優於去年同期水準,近期航運股成為台股最強族群。回顧2021年度台股,航運三雄強勢空降榜單,「長榮」、「陽明」聯手擠下台積電,疫情見證航海王盛世,航運股成交量曾佔台股高達40%,在AI當紅的當前,航運股悄悄重回市場的關注焦點。海上航運蓬勃發展起源1956年,從一艘改裝過的油輪載運58個貨櫃從紐華克開往休斯頓,隨時代變遷,發展出三大航業型態,包含貨櫃、能源、散裝,造就今日的全球貿易,也凸顯貨櫃對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加上AI橫空出世,訂單湧現海運掀漲價潮,可謂「得船得貨櫃者,得天下」。00960野村全球航運龍頭息收ETF經理人張怡琳表示,根據調查,若比較全球航運與AI科技大廠的企業營運表現,分別採NYSE全球航運龍頭息收指數前10大持股與美股科技七巨頭(Magnificent 7),兩者2024全年營收成長率預估均可達到20%以上的亮眼表現,分別為21.67%及29.50%。進一步觀察2024全年每股盈餘(EPS)成長率,美股科技七巨頭平均可達71.06%、表現已十分亮眼,然而全球航運龍頭指數前十大個股平均高達145.59%,獲利爆發力顯然更勝一籌。根據WTO預估,全球商品貿易量在疫後穩健成長,除了疫情,貿易戰、甚至最近美國大選重啟的貿易戰2.0將再添需求,更多貨物商品必須迂迴運送、避開產地問題,加上以巴衝突之後的紅海危機等地緣政治緊張,運價回升只是剛開始。野村投信策略暨行銷處資深副總經理黃宏治表示,若想參與全球航運大行情、但又擔心單押個股風險,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投資全球航運ETF,即將於8月30日募集的全台首檔航運ETF「00960野村全球航運龍頭息收ETF」,其追蹤指數「NYSE FactSet全球航運龍頭息收指數」,不但囊括全球前三大航運、整體指數更是包含了40家龍頭企業,若以近五年的表現來看,全球航運龍頭息收指數其總報酬達356.59%,勝過台灣加權指數航運類股指數的333.95%;若從風險的角度來看,全球航運龍頭息收指數期間年化波動度為25.05%,相較台灣加權航運類股指數的35.50%,低了約3成之多。也就是說,分散布局全球航運龍頭不但不減航運股爆發力,從總報酬機會來看更為提升多元,且有助於大幅降低波動風險、避免單押個股像玩海盜船,是參與航運投資機會的較佳方式。黃宏治進一步指出,全球貿易需求的外溢效應爆開,航運猶如供應鏈的血脈,確保其運轉順暢,讓貨櫃、散裝、能源及其他相關航運業者都有機會得利。航運改變世界,沒有它,就沒有Walmart(沃爾瑪)全球化,甚至沒有盛世AI,貨櫃航運對人類的生活影響之巨大,直逼AI科技,透過航運化繁為簡把任何地方的貨物運送到世界每個角落可通達的地方。全球商品貿易面臨疫情後首波衝擊,若巴拿馬運河乾旱再現,以及德國、美東及墨西哥灣沿岸港口罷工,恐再次導致航運危機,歐洲因紅海地緣政治首當其衝,導致運輸成本上升及交貨延遲,英國電子產品零售商因供應鏈及營運成本因素影響利潤,被迫採取成本控制措施,另歐美批發零售商為因應開學季及聖誕節慶提前準備,加上下半年通常為航運公司營運旺季,在紅海危機短時間內無解、塞港、馬士基取消航班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高運價的狀況可能會持續下去,支撐全球航運利多。張怡琳進一步表示,航運賺的是全球貿易財,投資人若想參與全球航運大行情、與其單押單一國家,甚至單押個股,可考慮投資全球航運ETF,成分股涵蓋貨櫃、能源(油輪)及散裝等三大類型航運彼此之間的營運互補性,投資全球航運股有望降低投資波動性。若從航運代表性的指標來看「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SCFI)」運價又再度來到疫情高峰時約7成水準,對於航運公司營收與獲利料將帶來大幅的挹注,有助航運股未來表現空間。預計在8月30日募集的全台首檔航運ETF「00960野村全球航運龍頭息收ETF」,其追蹤指數「NYSE FactSet全球航運龍頭息收指數」即是放眼全球三大航運的龍頭企業,在近期震盪盤勢表現抗跌領漲的情況下,提供ETF更多元的選擇,協助投資人順風掌握全球航運投資契機,為投資組合增添助力。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9/356409/sm-a9f5e83d89189655ed615eb356cd2d20.jpg)
行政院召開穩定物價會議 確保中元普渡供應價量合宜
中元節將至,各地普渡及祭祀活動將盛大展開,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昨(14)日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責請經濟部、農業部、行政院主計總處等單位,密切掌握國內外物價情勢,以及中元普渡祭祀商品、牲禮之供應及價格情勢,並協調零售通路推出促銷優惠方案、設置蔬菜優惠專區等,確保滿足節慶需求、價格合理。另請農業部持續因應近期風災,加速調節蔬菜供貨及協助農民復耕、復產,適時提供必要協助。行政院考量凱米颱風導致部分農產品產區受損,短期蔬果價格呈現波動,可能推升食物類價格,另中東地緣政治衝突升高,紅海事件、氣候異常等全球通膨風險因素續存,政府持續推動多元穩定物價措施,延長減徵重要關鍵原物料稅負,由源頭減輕業者營業負擔。副院長責請農業部、內政部、經濟部等相關部會密切注意相關項目之價格走勢,掌握市場及產業情況,若有異常情況,即時瞭解問題,研提妥適對策,力求穩定民生物價。行政院指出,中元節為我國重要傳統節日,國人多於農曆7月間擇日舉辦普渡,各地祭祀祈福活動盛大展開,應節祭祀之豬、雞、魚等牲禮及蔬果、花卉需求將有所增加。為穩定農產品價格,充裕應節農產品供應,副院長指示農業部持續監控批發市場行情,落實各項調配供應措施。農業部已盤點相關應節產品,並於節前5至7日加強調配、增加供應,包括:蔬菜增加17.2%、水果增加19.6%、花卉增加2.8%、毛豬增加15.8%、土雞增加20.0%、水產增加6.6%,確保市場供貨無虞,滿足國人需求。行政院接著說明,餅乾、泡麵、飲料、罐頭等食品也是祭祀常見供品、民眾經常消費的品項,零售通路亦推出促銷優惠活動,如:買一送一、滿額優惠、特惠組合等,可供消費者選擇。副院長請經濟部持續注意國內各超市量販等零售通路販售之常見供品價格。副院長表示,中元普渡推升祭祀供品需求,加以開學季、中秋節即將相繼到來,將推升相關食材、商品需求,請物價聯合稽查小組密切注意價量變動之合理性,不定期啟動稽查,避免不肖業者行哄抬、囤積等不法情事,確保市場秩序,嚴格把關消費者權益。凱米颱風侵台造成部分農產品產區受損,農業部以「從寬、從簡、從速」原則,儘速辦理各項災害救助措施,協助農民復耕、復產。副院長責請農業部持續掌握各地復耕狀況,並與地方產銷團體保持聯繫,動態掌握產業情形,適時提供各項協助及輔導。農業部表示,目前天候漸趨穩定,中南部重要蔬菜產區復耕順利,8月下旬起,蔬菜供應可望逐步增加,價格漸趨穩定。為因應產地復耕期間,蔬菜短期供應缺口,農業部輔導農民團體依市場需求,滾動釋出庫存蔬菜,充裕市場貨源,並持續由越南、印尼、韓國等地自主進口補足庫存,維持產銷調度能量。在零售端部分,自7月27日起至8月18日,農業部與全聯福利中心、大潤發、愛買、家樂福等通路計1,545個據點,合作推出甘藍優惠專區,供民眾選購平價蔬菜。副院長提醒,部分蔬果受氣候條件不穩影響,致供應量減少、價格波動情事。請農業部持續掌握批發市場供需狀況,協同地方產銷班、農民團體等,落實各項調配供應措施,並透過蔬菜滾動式倉貯機制,適時釋出庫存調節市場,以發揮抑制價格上漲預期心理的效果,穩定民生物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