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斑症
」台南8歲女童感冒求診...竟是「食人菌」險截肢 住院6週救回一命
台南一名8歲女童2024年4月因陸續出現感冒、嘔吐等症狀,前往成大醫院就診。經檢查發現女童已有嚴重低血壓、休克等毒性休克症候群,且病情迅速惡化,收治至加護病房,後研判為感染又被稱為「食人菌」的「侵襲性A型鏈球菌」,趕緊使用抗生素治療,住院6週後總算順利康復出院。今年4月,台南一名8歲女童突然出現感冒狀況,發燒、咳嗽,後來開始嘔吐、拉肚子,父母原本以為只是一般腸胃型感冒,但後來發現,女童燒退了卻極度倦怠、喘不過氣,甚至抱怨「肩膀會痛」,才趕緊帶女兒到成大掛急診。成大醫院小兒感染科主任沈靜芬表示,女童到院即診斷出肺炎併發嚴重膿胸,需進行胸管引流;12小時後還併發呼吸衰竭、毒性休克症、急性腎衰竭,立即住進加護病房插管並使用呼吸器。檢驗結果顯示,女童感染了惡名昭彰的食人菌,即「侵襲性A型鏈球菌」,還出現的罕見四肢猛爆性紫斑症(Purpura Fulminans),醫療團隊創新使用局部血管擴張劑處理,才改善四肢血流狀況。女童住進加護病房後,經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小兒感染科、小兒腎臟科、小兒胸腔外科,和檢驗、護理、復健及兒童心理專業的緊密合作,在住院6週後順利康復,且無後遺症地出院。返家後院方持續追蹤女童狀況,幸運地沒有出現任何後遺症。成大醫院小兒科重症團隊。(圖/翻攝FB/成大醫院)沈靜芬主任醫師說明表示,A型鏈球菌感染常見的臨床表現包括:咽喉痛、發燒、皮疹,少數患者會伴隨嘔吐及腹部不適;且當感染擴散至肺部時,可能出現咳嗽的情形。特別需注意的是,少數A型鏈球菌感染患者會進展為重症,而當發生意識不清、昏迷、持續低血壓、皮膚變色或出現紫斑、呼吸困難時,可能是重症的早期症狀。A型鏈球菌釋放的外毒素會干擾身體正常功能,導致少數嚴重感染併發毒性休克症,引起低血壓和多重器官損傷。若患者進展至毒性休克症候群,病情惡化速度極快,且死亡率超過50%。A型鏈球菌感染的治療方式主要為及時使用抗生素,若能及時識別疾病並積極治療,大多數患者在幾天到幾週內能順利康復。然而,若未及時就醫或病情加重,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民眾應密切注意自身及家人的健康狀況,及早就醫以獲得適當的診斷和治療。沈靜芬醫師表示,目前兒科醫師人力緊繃的狀況仍持續存在,也反映出重症兒童患者的治療困難。兒童醫療人力的培養需要時間,而兒童健康照護不可有任何中斷。期盼更多人能重視兒童醫療的發展,讓更多新生代醫師參與兒童的健康照護行列。
「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治療一年卻無效 問診才知竟是鈣片惹禍!
北部一名中年女性上班族,罹患「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已多年,期間以皮質類固醇治療;一年多前因療效減退,改換成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成效卻不見彰顯,病情難以控制。最終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她每天都會服用含鈣保健食品,不料與口服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無法發揮,讓患者不禁大嘆白白浪費治療時間,卻因口服藥物的種種限制,降低了治療效果。胃藥與口服藥交互作用! 兩年治療徒勞無功義大醫院大昌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浚凱說明,上述「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患者原先在北部它院治療,使用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將近一年多,卻遲遲不見療效,病情時好時壞,直至南下他的診間就醫,經過詳細詢問下,才驚覺原來是患者固定吃的含鈣保健食品與口服藥物交互作用,讓藥效全失。經過與患者討論後,目前她改為「皮下注射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無須再顧慮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讓患者安心治療,穩定追蹤病情。廖醫師解釋,「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是一種因為血小板數量減少造成的出血性疾病,成因不明確;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約占六至八成,男性好發於10歲以下及60至70歲之間,女性則好發於20-40歲, 血小板數量正常值為15至45萬/μL,出現症狀的患者嚴重恐致1至2萬以下;病人大多因健康檢查抽血數據異常,或是有出血症狀前來就醫,例如紫斑、嘴巴出血、經血過多、腸胃道出血情形。「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 患者須留意口服用藥限制目前「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治療多以皮質類固醇做為第一線治療,若是六個月後效果不佳,或是副作用耐受性差,例如月亮臉、水牛肩,則會改為「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目前有口服與皮下注射型,共兩種藥物類型可供患者選擇。廖醫師表示,兩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控制症狀,避免疾病惡化成效都相當不錯。「口服TPO-RA藥物」是一天一至二顆,必需在固定時間並且空腹服用,但須留意使用限制,用藥建議前四小時及後兩小時空腹,達到藥物發揮的最佳效果,若是同時服用陽離子藥物,例如軟便藥物、腸胃藥、或是鈣鐵鉀鎂等保健食品,甚至牛奶及豆漿等等,會影響藥效,甚至無效,患者須多加注意。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 用藥簡單適合年長者廖醫師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口服藥物,一週一次的「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限制則較少,對於經常出國出差,或輪班上班族、空服員、容易忘記服藥或無法自理的年長者來說,不需空腹用藥,是比較方便、簡單的用藥選擇。同時年長者多有共病、三高或是多種用藥、保健食品,皮下注射藥物也能免去藥物交互作用風險。針劑目前可自行施打或前往附近診所施打,若是病情穩定,可依醫師建議固定回診,追蹤血小板數值即可。廖醫師提到,若是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無法承受副作用,例如頭痛及四肢疼痛為主,可與醫師討論更換藥物。依據國外研究指出,口服藥物若無效,提早改換皮下注射型藥物仍有7至8成效果,藥物轉換成功率高。藥物治療多方面考量 務必遵從醫囑用藥廖醫師表示,針對二線TPO-RA藥物,醫師多會參考患者生活作息及需求,並依據病患狀況給予適當治療建議,多以肝指數(病毒性肝炎),以及各項身體數值來衡量,若是C肝患者只能以針劑治療,而年長者大多藥物遵從性較低,以皮下注射型藥物治療較佳。醫師最後提醒,用藥者不論採取口服或皮下注射型藥物,都務必遵從醫囑,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避免因藥效無法發揮,導致病情持續惡化。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頭號兇手! 醫建議「這6類人」及早篩檢
幽門螺旋桿菌是一種喜歡寄生在胃內的細菌,雖然其發現是一場意外,亦很晚才被醫界發現,卻是造成消化道潰瘍及胃癌的頭號兇手。安南醫院消化內科病房主任郭立夫提及,許多人收到體檢報告時,若血液中的幽門桿菌抗體呈陽性,常會感到不知所措自己是否感染胃幽門桿菌,於是拿體檢報告至診間諮詢。診斷幽門螺旋桿菌 常見2大檢查方式郭立夫主任分享診斷幽門桿菌的方法,分成「非侵入性」和「侵入性」兩大類:非侵入性檢查方式包括碳13(碳十三)尿素呼氣試驗、抽血和糞便檢查,其中碳13尿素呼氣檢查是現在最普遍的方法,由受檢者喝下藥水,再檢查呼氣出來的碳13含量,便可知道幽門桿菌感染是陰性或陽性;另一抽血檢測抗體方式,通常需進一步檢測,因此較少作為檢測的標準。至於侵入型檢查,則是胃鏡檢查時,夾取一塊組織採樣進行化驗。因此,如果發現血液中有幽門桿菌抗體時,仍需要再次進行呼氣檢測或胃鏡組織採樣,才能確定是否感染幽門桿菌。六大類型必做 胃幽門桿菌檢測 一、消化性潰瘍:因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發生,與幽門桿菌感染相關二、慢性胃炎、腸上皮化生或萎縮性胃炎:這些病灶可視為胃癌的前兆,而治療幽門桿菌可以改善胃黏膜萎縮,大幅減少罹患胃癌機率三、胃癌高危險族群:如三等親內有胃癌家族史、抽菸族四、長期服用藥物:若因其他疾病而長期使用藥物,較容易讓胃黏膜受損五、有消化不良症狀者六、缺鐵性貧血或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感染幽門桿菌 混合療法治療根據台灣消化系醫學會2022 年發布的最新《胃幽門螺旋桿菌篩檢指引》,民眾一旦篩檢出幽門桿菌陽性,建議接受除菌治療;至於該用哪種療法,建議由醫師進行評估,首要考量包括患者有沒有藥物過敏史、抗生素抗藥性盛行率等。郭立夫主任補充,現已研發出新一代混合療法,除菌成功率高達95%,優於傳統的三合一療法。因此,感染幽門桿菌並不可怕,只要給予合適的除菌療程,既可以輕鬆除菌,又能降低罹患胃癌或消化道潰瘍的機率。
台人赴日必買「EVE止痛藥」? 達人籲注意這些:不要當土產送人
不少台灣人去日本玩,一定會去藥妝店掃貨。不過,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說,「不要迷信日本成藥,不要把它當土產買來送人」,他也分析EVE止痛藥的吃法,如果長期身體不適還是要盡快就醫。林氏璧在臉書發文說,EVE止痛藥是大家回購排行榜第三名,常有人問他品項有何不同。林氏璧解釋,「先說有一種最普通的EVE白盒,他就很單純只有止痛藥的成份。EVE A則主要有EVE A錠白盒,EVE A錠EX粉盒,EVE QUICK頭痛藥藍盒,EVE QUICK頭痛藥DX金盒四款。分別針對各種疼痛,生理痛,後兩者是頭痛。」林氏璧說,「EVE的主成分是布洛芬(ibuprofen,イブプロフェン),是一種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是臨床上非常廣泛使用來解熱鎮痛的藥物,比常見的普拿疼有效,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可作為非處方藥銷售。NSAID有很多種,布洛芬是個1961年研發的老藥,專利權早已過期,任何藥廠都能做。台灣常見的商品名是依普,依普芬,普服芬等等。小朋友喝的馬蓋先或是速熱寧也是這個藥。」林氏璧表示,「EVE A四種劑型布洛芬含量不同,分別是150,200,150,200毫克(每兩顆)。一般口服布洛芬建議劑量是每4~6小時200-400毫克,一天不要超過1.2g。台灣很常見一顆是400毫克的劑型,一天建議不要超過三顆。而EVE四種劑型是建議兩顆每天最多三次(450毫克/天),兩顆最多兩次(400毫克/天),兩顆最多三次(450毫克/天),兩顆最多兩次(400毫克/天),你可以發現他的布洛芬建議用量其實並沒有特別高,甚至是偏低的。」林氏璧指出,「那為何有人會覺得EVE A好像吃起來特別有效呢?姑且不論心理作用,也許是因為四款EVE A中皆有另外兩個成分:Anhydrous Caffeine80毫克和Allylisopropylacetylurea(丙烯異丙乙酸尿60毫克。前者是無水咖啡因,會使血管收縮,輔助緩解頭痛(普拿疼止痛加強錠也有添加咖啡因喔)。後者則是一種1926年就研發的鎮靜劑,可能也有幫助止痛的效果,但全世界幾乎都沒有在用了,因為後續有些案例出現了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的副作用,所以就停用了。不過日本倒是一直用到現在,似乎也相安無事。也許其中有人種的因素?但也因為有這樣的成分,含此成分的用藥在日本都是第一類或是第二類藥品。」林氏璧說,「至於兩款針對頭痛的,還有加另外一個其實很普通的成分:氧化鎂。氧化鎂就是很常見的制酸劑,可中和胃酸。第一個好處是NSAID有個重要副作用是可能傷胃,加個胃藥可保護胃粘膜,防止胃部不適。第二個好處是布洛芬可以較迅速溶解迅速吸收,這可能是它速效的原因。」不過,吃EVE也有幾點要注意,林氏璧指出,EVE有鎮靜成分,吃了不要開車,EVE也會造成血小板低下的風險,有相關疾病的人別吃,「如果遇到嚴重藥物不良反應,在國外自行購買的藥物,是不能在國內申請藥害救濟的。」林氏璧提醒,「身體如果有任何地方長期疼痛,應該要求助專業醫師,找出病因。特別是越來越壓不住的疼痛,很可能有什麼重要的潛在疾病,不要長期自己買藥吃,長期吃止痛藥可能會傷胃造成胃潰瘍,也可能造成腎功能受損。」
身體突冒大量紅點瘀青 女大生堅持旅遊…回程才就醫「被下病危通知」
身體有任何異狀,都不能忽略!中國長沙一名20歲女大生,幾個月前到山東旅遊,期間身體出現很多紅點和瘀青,回去後就醫檢查嚇傻,因為血小板指數只有1,但正常值應該要100~300,當場被下病危通知書,所幸經過治療後,血小板指數恢復正常,但每天要持續吃藥治療。據《上游新聞》報導,女大生今年6月底身上就出現一些小紅點和瘀青,當時她以為是被蚊子叮,以及不小心撞到,因為不痛不癢,就沒太在意,加上7月初學校放假,她選擇在7月7日到10日到山東旅遊,但身上的紅點和瘀青卻愈來愈多,讓她察覺有異,一回長沙就立刻前往醫院就診。女大生做血液常規檢查,因為隔天結果才會出爐,決定先回家,怎料才到家不久,就接到醫院的電話,告知情況十分嚴重,因為她的血小板指數只有1,要她趕緊找最近的醫院住院,隨即確診為「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也就是紫斑症,直接住院被下病危通知,讓她難以置信。女大生的血小板指數只有1。(圖/翻攝自上游新聞)女大生從7月10日入院,一直到7月22日出院,幾乎每天都要做血液檢查,還要輸液4~5小時,手整個腫起來,還做了骨髓穿刺,整個治療加上住院共花了1萬多人民幣,出院後每天還要吃一盒將近1700元人民幣的海曲泊帕(海曲泊帕乙醇胺片),費用超過2萬人民幣,她想用自身經驗提醒年經人注意身體,不能覺得年輕就不重視健康問題,發現身體出了狀況,第一時間一定要去醫院檢查,否則可能得不償失。要如何自我檢查是否有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西南醫院血液科主任徐雙年教授指出,如果在沒有受傷的情況下,皮膚出現青一塊紫一塊,或者牙齦出血、鼻出血短時間無法止住,就要及時就醫找出原因,進行積極正確的處理。假如證實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有3點注意事項,首先進食要吃軟食,減少出血風險,像是魚、雞等動物應禁止,避免魚刺、雞骨頭等卡喉;其次,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要臥床休息,症狀緩解的人也應避免過度勞累;最後,患者要避免感冒,以及各種原因引起的拉肚子,因為一旦感冒或腹瀉,會激發免疫反應,對血小板產生進一步損傷。
4歲童滿腿瘀青「醫懷疑家暴」 檢查竟是罹恐怖疾病
孩童身體出現莫名瘀青,除了是否遭受暴力,也可能是健康出問題。曾有一名媽媽帶4歲小孩看診,因為孩子滿腿瘀青,本來懷疑是被霸凌,結果竟是罹患「過敏性紫斑症」,若不及時治療,恐怕會出現嚴重症狀。資深護理師陳麗華在《健康2.0》分享,有位媽媽帶孩子到醫院看診,因為發現小孩不對勁,雙腿頻繁出現瘀青,但詢問之後,孩子在學校沒有被霸凌或跌倒的狀況,還是決定看醫生檢查清楚。沒想到,就連醫生一看,起初也懷疑是否有家暴情形。紫斑症範圍變大就很像瘀青。(圖/翻攝自健康2.0 YouTube)對此,媽媽急忙否認,坦言孩子最近腳才開始腫脹,會感到很不舒服,一直喊痛,在做完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是「過敏性紫斑症」,好發於3歲至15歲,會先從腳出現腫脹,有時候會瘀青,甚至會腫到膝蓋,造成關節疼痛,甚至更嚴重有將近6、7成的人會肚子痛、大號出血,提醒要特別注意血液方面的疾病。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解釋,不管是紫斑或瘀青,最常見的有2個原因,一個是凝血異常,一個是血管本身彈性太脆弱。凝血異常會關係到血小板或凝血功能;若是血管彈性脆弱,則是器官或藥物的影響,最常見的有肝臟、腎臟問題,也與凝血、造血有關,有些人則是因為感染,產生一些抗體,和骨體結合,造成血管炎發作,血管變得很脆弱,這時就容易破裂,容易出現紫斑症,範圍更大就會像瘀青。
女子發燒「快篩全都陰」 醫見她這裡「狂冒紫斑」憂:恐得致死率極高疾病
身體莫名出現許多紫斑,小心可能是罹病徵兆。一名有發燒、頭痛與身體痠以及腹痛、腹瀉,但快篩都陰性的女患者,就診時被醫師發現「大腿內側冒出紫斑」,且有刷牙牙齦出血情形,懷疑她可能得到致死率極高的血栓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小兒科醫師黎博彥在臉書粉專表示,該名女患者雖有發燒、嚴重腹絞痛及輕微腹瀉症狀,但因沒有呼吸道感染情形,以及快篩呈陰性而排除感染新冠肺炎。但他發現患者大腿有許多紫色斑塊,且對方表示刷牙時牙齦容易出血,懷疑女子有凝血功能異常。然而,抽血報告顯示女患者除肝功能指數異常外,其餘數值皆無異狀,這讓黎博彥立即聯想到小孩子常見的醫學問題「溶血性尿毒症候群」,懷疑女子罹患出現在大人身上的類似同等級疾病「血栓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黎博彥指出,血栓性血小板低下性紫斑症除同樣會引發頭痛、腹痛症狀外,還會造成腎功能衰竭與長出紫斑,屬於相當難纏又致死率極高的血液疾病和免疫功能問題。黎博彥考量患者已非自己能醫治等級,趕緊安排她到醫學中心就診。他也有感而發表示:「也許我多慮了,畢竟她的血小板數量正常,也許只是個單純的病毒性腸胃炎,但以她反覆的紫斑症來看,至少得排除一些風濕免疫系統的問題,絕對沒那麼單純……」祝福對方一切安好。
3年來首例!9歲女童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疾管署:嚴重恐致長期洗腎
衛福部疾管署今日公布,中部一名9歲女童感染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感染症,連續腹痛、水瀉4天才確診,這也是國內時隔3年多首例,感染源尚待釐清,所幸女童症狀現已緩解並出院,疾管署表示,孩童罹患此病可能導致溶血性尿毒症候群,甚至導致長期洗腎或死亡,提醒家長不可輕忽。據了解,該名女童於11日出現腹痛、水瀉症狀,就醫後症狀並未緩解,14日再次就醫並住院,檢驗後於昨日確診,目前症狀已緩解並出院,衛生單位也匡列15名相關接觸者,均未出現疑似病症,已安排5家人及潛伏期飲食之餐廳廚工採檢,相關疫調及防治工作持續進行中。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則說,女童在病毒潛伏期間的飲食並無特殊之處,水瀉前一天有到遊樂園玩水,當時有無吃到特別的東西,或嬉戲的水中是否混進其他可能汙染物都還需釐清。疾管署指出,「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被列為第二類傳染病,迄今累計3例確診,均為本土病例,前2例分別為2001年8月確診之外籍未滿10歲男童及2019年4月確診本國籍20多歲男性。而腸道出血型大腸桿菌感染症為食因性傳染病,致病原為大腸桿菌,人可經由接觸受感染的動物、食入受污染食物、飲水,或經與患者直接接觸而感染,該病潛伏期約2至8天,感染初期症狀為水瀉、腹痛,病情惡化後會出現嚴重腹瀉及血便,成人會有腎衰竭、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小孩則有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並可能導致長期洗腎或造成死亡。疾管署提醒,預防方式應注意飲食及飲水衛生,保持使用及食用器具清潔,避免生食或飲用未經滅菌處理的乳品、果汁或生菜沙拉;用餐前、上完廁所或接觸動物後,應使用肥皂洗手,降低感染風險。
恩恩事件11段錄音檔曝光 新北衛生局強調:認真協助每通來電需求
新北市2歲童恩恩事件延燒,今(21)日有媒體揭露11段錄音檔,指稱在事發當下,新北衛生局沒有防疫工作量大到「通通佔線」,疑是「無人接聽」、態度輕忽導致悲劇發生;對此,新北市衛生局聲明,「當時」是依照中央的相關規定執行,也在事情發生後,將當時的處理流程和時序送交中央,中央的公開答覆是「沒有延誤就醫」,並強調衛生局、衛生所每天電話量暴增,而每一位同仁都在工作崗位上努力認真協助每一通民眾來電的需求。衛生局聲明指出,4月14日當天新北市確診360人、居隔人數高達1萬多人是全國最多,依據當時中央防疫規範,針對確診者及接觸者的處置有諸多繁瑣流程,包括確診者收治、疫調、匡列,接觸者居隔管理、採檢,每一個個案、居隔者都要由衛生局、衛生所人員透過電話反覆聯繋多次;當時衛生局、衛生所每天電話量暴增,每一位同仁都在工作崗位上努力認真協助每一通民眾來電的需求。聲明也表示,若進線通報為快篩陽或確診個案,處理同仁都需先在中央法定傳染病系統輸入個資以核對是否為確診或隔離個案,以便後續依傳染病防治法規定進行處理;4月14日晚間衛生局同仁接獲消防局來電通報,主動詢問個案狀況得知有出現紫斑症狀,立即連絡雙和醫院調度專責病床安排收治,醫院回覆可收案便立即通知家屬及119送醫衛生局強調,所有資料證據,包括錄音檔案在內,都已經送交司法單位,只要偵辦需要,所有人都會接受調查,沒有例外;「當時」是依照中央的相關規定執行,也在事情發生後,將當時的處理流程和時序,送交中央,中央的公開答覆是「沒有延誤就醫」。聲明表示,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成立了兩年多來,交付全國地方衛生局須依照中央指引配合執行辦理各項防疫工作,新北市衛生局設置有防疫專線、防疫手機及疾管防疫人員直撥分機號碼等多線電話,提供各防疫單位橫向聯繫管道。衛生局再次呼籲,外界、有心政論人士及部份參選人勿過度放大解讀、惡意曲解同仁通話中語氣,抹煞同仁的努力與付出。
打完AZ疫苗2天!長輩雙腿「突冒紫紅血洞」 醫判斷可能原因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許多國家都已開打疫苗,其中又以AZ疫苗(AstraZeneca)使用最多,但接種後出現不少副作用,甚至死亡案例。一名網友就分享自家長輩施打AZ疫苗後,雙腿出現好幾個洞還流血,讓他有點擔心,引發熱議。(示意圖/黃威彬攝影)原PO在《Dcard》討論區表示,家中舅公打完疫苗2天後,腿出現好幾個洞,還會流血,於是送急診治療,「很多人質疑這些AZ疫苗是不是有問題,不是沒理由的,最近又很多老人猝死的案例,希望我舅公沒事,各位真的要注意」。慎入→【圖片傳送門】原PO提到,由於舅公有糖尿病,平常也需要洗腎,醫生判斷應該是疫苗引起的副作用,但還需要再觀察一陣子,目前已經開了藥,讓舅公回家休養。他坦言,很想讓大家知道這個情形,「如果能讓看過的人再三考慮,再做出決定不是更好嗎?」之前只看到電視新聞的相關報導,「沒想到真實發生了」,他希望長輩都能平安,並透露舅公如果有好轉或任何狀況,會再向各位報告。此文一出,引起網友討論,「祝早日康復!」、「感覺像血栓引起的紫斑症,祝你舅公可以早日康復,要盡快做治療!」、「天啊這好可怕」、「希望舅公沒事!嗚嗚看了好心疼」、「我覺得是疫苗引發了原本潛藏在身體內的慢性疾病」、「這要趕快就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了」。
救命水餃1/為罕病女續命 女籃好手棄教職狂包水餃籌藥費
從金甌女中保送中山大學的籃球好手康嘉玲(康媽媽,42歲),畢業後原在學校當籃球教練,但因女兒晴晴(10歲)患有「血小板低下」後天免疫系統疾病(紫斑症),為了籌措龐大醫藥費,一雙打籃球的手變成了包水餃的手,拼命賺錢,希望延續愛女的生命,面對看似永無止境的醫療之路,她堅強的說,「撐下去,走一步算一步。」端午節前夕,許多人心情雀躍在安排四天連假的行程,但康媽媽的心情卻一點也好不起來,因為治療女兒晴晴罕病紫斑症的特效藥「血小板增生劑」,最近不明原因療效降低,代表這1顆要價1600元的藥物很可能無效,逼著她和女兒將面臨割除脾臟等治療方式,不只女兒受罪,超過數10萬元的醫藥費更是沈重壓力。康嘉玲當年是中山大學唯一的女籃體保生,在球場上是個三分神射手,大家都看好她是一顆閃亮的籃壇之星。(圖/讀者提供)所謂「紫斑症」,指的是紅血球從微血管滲漏出來造成皮膚或黏膜的出血症狀,紫斑可能很小像針點一樣稱為瘀點,或是較大片稱為瘀斑,因為是紫紅色故稱為紫斑。引起紫斑症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血小板減少所引起,嚴重的話,一旦出血就很難停止。晴晴接受「細胞性相關療法」,對於「血小板低下症」有很大的療效,但所需費用相當驚人。(圖/宋岱融攝)康媽媽眼角泛淚的說,女兒在3歲那年發高燒,結果免疫系統錯亂,最後導致「血小板低下症」,也就是說血液很難凝固,她無法像一般的孩子可以自由奔跑,稍有不慎摔倒可能就會危及性命,而每月也需要固定藥物治療及照顧。不捨女兒長期受到病痛摧殘,康媽媽現在最希望的就是「期盼老天爺給我救回女兒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