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支氣管炎
」 RSV 兒童 呼吸道融合病毒 發燒 流感冷氣團襲擊氣溫驟降「嬰兒呼吸道魔王肆虐」 專業醫師紛紛發文提醒
隨著12月多波冷氣團接連來襲,氣溫明顯下降,小兒科診所出現大量呼吸道感染的嬰幼兒患者。除了常見的感冒病毒和流感外,小兒科巫漢盟醫師也提醒,也要特別警惕呼吸道融合病毒(RSV)。RSV是嬰幼兒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程進展極快,讓許多家長措手不及。小兒科巫漢盟醫師在FB發文表示,RSV感染初期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僅有輕微咳嗽或流鼻水,但在2到3天內可能迅速惡化,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甚至需要住院治療。巫漢盟醫師也製作精美的圖表說明,指稱嬰兒感染RSV的住院率是腸病毒的7倍,初期感染症狀為發燒、咳嗽、喘鳴聲,但後續狀況會快速惡化,出現肺炎、細支氣管炎、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有肺功能受損的情況。而RSV具有高度傳染性,1人可傳染給近5位嬰兒,類似像是嬰兒室、月子中心、托嬰中心等嬰兒集中的場所,更須留意群聚感染。巫漢盟醫師也提醒,如果在嬰兒時期感染RSV,不僅會增加4倍氣喘的風險,這個氣喘甚至可能伴隨一生。巫漢盟醫師也強調,RSV不是一般感冒,目前並無特效藥且病程快速,若惡化導致呼吸困難及缺氧,需立刻住院或使用呼吸器支持 治療,家長不得不防。巫漢盟醫師也回憶表示,自己的孩子在一歲時曾因感染RSV而住院,深刻體會到面對孩子急速惡化的病情和長期住院治療時的身心壓力。巫漢盟醫師提醒,RSV的威脅不容小覷,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範措施。保持良好的個人和家庭衛生習慣,例如勤洗手、定期消毒玩具和家居環境,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此外,盡量避免帶嬰幼兒出入人潮擁擠的場所,如月子中心、親子館和托嬰中心,以減少病毒傳播的機會。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也提醒,近期流感病毒、腸病毒和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傳播猖獗,應加強個人衛生保護,降低被感染的風險。特別是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尚未發育完全,容易在病毒高峰期受到感染。巫漢盟醫師後來也提到,未來台灣即將引進更多RSV預防措施,這將為嬰幼兒提供更全面的保護。家長們可以向醫護人員諮詢RSV的預防方法,及早做好準備,讓孩子遠離病毒威脅,健康快樂地成長。
2個月大早產兒「咳嗽2天」惡化至胸凹併肺炎 搶救16天脫險
人類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RSV)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近期一名胡姓早產兒於2個月大時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兩天內病情急劇惡化,發高燒、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嚴重喘鳴和胸凹現象,最終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及細支氣管炎,所幸經過16天的急診室與加護病房搶救,終於平安康復。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結合早產兒基金會,響應11月17日世界早產兒日,推動「遠離RSV,按月接種加追蹤」,呼籲政府效法日本和韓國,將RSV預防單株抗體的健保給付範圍擴大至33至35週的早產兒,並同時儲備多種預防手段,確保安全穩定的接種計劃,避免中斷保護力,從而全面提升RSV防疫的覆蓋率。基金會也分享一起個案,一名胡姓早產兒在2個月大時出現流鼻涕、咳嗽等症狀,沒想到兩天內病情急劇惡化,發高燒、呼吸急促,甚至出現嚴重喘鳴和胸凹現象,最終診斷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及細支氣管炎。隨後病情再度惡化,併發肺炎且需插管治療,經過16天的急診室與加護病房搶救,才終於平安康復。台灣新生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生湳表示,早產兒出院後的前6個月是感染RSV的高風險期,這些嬰兒一旦感染後住院、重症的比例遠高於足月嬰兒,對家庭和醫療體系帶來巨大負擔。統計顯示,兒童因RSV住院的平均時間為3至7天,嚴重者甚至長達20天,每名患者的醫療費用可能高達20萬台幣。由於目前RSV尚無特效藥物,防治策略的重點應該是預防,減少感染後重症與住院的風險。事實上,衛福部曾在官網說明,在台灣每年約有1千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九成為兩歲以下的嬰幼兒。而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棘手之處,在於其病程進展相當快速,只需兩三天的時間,便可能從發燒的症狀發展為嚴重的呼吸窘迫,進而演變成肺炎或支氣管炎。衛福部指出,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曾經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的寶寶,之後發生氣喘的機率較高。雖然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在嬰幼兒絕大多數會自行痊癒,但少數可能造成嚴重呼吸道併發症。因此提醒家長們,如果發現寶寶有呼吸急促、食慾活力減退等症狀,一定要盡早就醫接受治療。
平常不抽菸…30歲男嘗鮮「哈密瓜電子煙」竟咳血 醫照X光驚呆:緊急住院
菸害防制法已於去年3月22日公告施行,全面禁止包括電子煙在內之各式類菸品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不過,1名30多歲的男子平常不抽煙,應酬時在朋友慫恿下抽了哈密瓜口味的電子煙嘗鮮,吸了幾口開始感覺胸悶,隔天竟咳出鮮血,就醫後被檢查出肺炎,必須緊急住院治療。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今(26日)在臉書分享個案,「三十多歲的男子平常不抽煙,應酬的時候朋友遞給他電子煙吸吸嚐鮮,哈密瓜口味的電子煙。男子吸了幾口之後,開始覺得胸悶,隨後居然越來越不舒服,隔天居然咳出血來!還開始發燒不舒服」,患者就醫檢查,發現明顯肺炎,緊急住院治療,「小心來路不明的電子煙吸了傷身」。蘇一峰也曾分享另起案例,「四十歲的爸爸喜歡抽電子煙,常常也在家中使用電子煙,阿嬤說每次問到味道就胸悶,想要咳嗽」。不僅如此,家中4個小孩也咳嗽咳不停,直到一家6口就醫檢查,「阿嬤和小孩最近一起被診斷是氣喘了」,讓他忍不住感嘆「爸爸一身臭,電子煙害全家氣喘」。國健署表示,「電子煙」是由電子煙填充液(簡稱煙油)、霧化器及其零組件組成,以電能驅動霧化器,將混合了丙二醇、甘油、化學調味香料或尼古丁等成分的煙油,使由液體產生煙霧供使用者吸入肺中,產生吸菸效果。市面上聲稱之電子維他命棒、蒸氣果汁、VAPE(維卜)等物品,事實上指的都是電子煙。有研究指出,電子煙會釋出甲醛、乙醛、超細微粒、重金屬等有毒、致癌物質,可能引發阻塞性細支氣管炎,及造成腦、心、肺、肝、腎等器官損害,且有吸食成癮、二手煙及三手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形式的菸品或電子煙都是有害的,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國健署提醒,業者不斷推出新類型產品,及使用口味誘人之添加物,吸引青少年嘗試或購買使用電子煙,亦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大量散播電子煙資訊之行銷手法,刻意不提其對健康的危害,以「減少有害物質暴露」、「菸草替代品」、「幫助戒菸」、「煙霧少」、「清香的口味」等行銷文字,藉以誤導民眾,逐漸經由各種管道進入國內,嚴重威脅青少年健康。
張學友感染RSV病毒!取消演唱會 台大醫師曝:1歲以下嬰兒「高危險族群」
62歲「歌神」張學友上週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而緊急取消三場小巨蛋演唱會。台大兒童醫院前院長、小兒科教授黃立民提醒,除老年人和患有呼吸道共病族群外,1歲以下的嬰兒是最高的危險族群,他們容易感染RSV並因此而併發重症需要住院治療。感染RSV後,可能會出現呼吸困難、發紺、缺氧等症狀,甚至會併發肺炎和支氣管炎,並可能導致長達10年的後遺症。因此家長應減少帶嬰兒出入人多擁擠的場合,並勤洗手。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降低感染和重症風險。呼吸道病毒RSV不容輕視!黃立民醫師解釋道,RSV是一種可能影響各個年齡層的病毒,但最常見於嬰兒。感染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多數人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對於1歲以下的嬰兒和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而言,併發重症風險更高。黃立民醫師進一步指出,RSV感染的嚴重程度與肺容量成反比。由於1歲以下的嬰兒肺功能尚未完全發育,支氣管有如筆尖般非常狹窄,一旦感染,可能導致呼吸困難、缺氧等嚴重症狀,需要住院治療。此外RSV感染還可能影響嬰兒的日常生活,例如會因為呼吸不順暢而影響進食和睡眠,進而導致脫水或營養不良,增加了康復的困難。減少出入人潮密集場合 保護寶寶免受RSV威脅黃立民醫師強調,嬰兒一旦感染RSV引發肺炎或支氣管炎,通常會需要住院觀察。有超過八成的RSV住院病例是健康足月的嬰兒,對於1歲以下嬰兒來說RSV是一個極大的威脅。此外RSV非常容易傳染,每位感染者可能會傳染給4位嬰兒,因此在產後護理之家、托嬰中心等地,群聚感染事件經常發生。RSV感染對嬰兒的影響不僅在於患病期間,還可能留下損害呼吸道功能,例如氣喘、反覆性喘鳴等長期後遺症持續長達10年,影響孩子的童年。因此家長應該注意減少嬰幼兒出入人群密集的場合,並在家人出現感冒症狀時進行隔離,以免傳染給嬰幼兒。最好的預防方法是讓嬰兒接種RSV單株抗體,以預防感染和重症。黃立民醫師同時也提醒,一旦嬰幼兒出現高燒、呼吸短促、喘鳴聲或活動力變差等情況,應立即就醫,以防止肺炎、細支氣管炎等下呼吸道感染等嚴重併發症的發生,以確保嬰兒的健康與安全。
張學友染RSV惜停演唱會!3類人是高風險族群 台大醫提醒:常有6症狀
「歌神」張學友攻蛋演唱會7日晚間驚傳停辦,張學友透過環球音樂臉書,證實感染了RS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呼吸道融合病毒),自上星期從台灣回香港後就感到不適,不得不喊停演唱會行程。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教授黃立民說,RSV感染的症狀可能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大多數人會在一到兩週內康復,嚴重會導致呼呼吸短促與氧氣濃度過低。他提醒,兒童、年長者及患有某些呼吸道共病的成年人,都是RSV容易找上的對象。黃立民先前曾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RSV) 是一種常見的傳染性病毒,會影響肺部和呼吸道,和流行性感冒病毒一樣需要受到重視,尤其是對於60歲以上的民眾,因為年齡增長導致免疫力下降,導致罹患嚴重疾病的風險增加。台大醫院小兒部專任主治醫師、台大醫學院教授黃立民。(圖/報系資料照)RSV感染的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減退、咳嗽、打噴嚏、發燒或喘鳴。大多數人會在1到2週內康復,但嚴重的話,RSV也有可能導致呼吸短促和氧氣濃度過低,可引起細支氣管炎和肺炎,有時可能導致其他疾病的惡化,例如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或鬱血性心臟衰竭等,最嚴重可能導致死亡。據衛福部疾管署衛教,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潛伏期約3天,症狀期約1週,RSV發生在嬰幼兒,因為嬰幼兒的氣管很細,若肺部發炎反應,呼吸道症狀會更為顯著,而成人也會產生類似症狀。一項針對美國的最新研究發現,每年因RSV住院的65歲以上老人多達17.7萬人,因此而死亡的約有1.4萬人,因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在官網上刊載包含60歲及以上成年人、孕婦、或是青少年,都可能罹患RSV,建議他們諮詢醫師是否要施打疫苗來預防RSV。台灣近期已有RSV疫苗通過核准,預計將於2024年6月上市。
一堆人「高燒加肺炎」住院!醫曝恐染1病毒:嚴重送進加護病房
人體遭到病毒或細菌入侵,往往容易引起發燒症狀,不過若是高燒不退加上久咳不癒,小心恐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us,hMPV)在作怪。對此,聯新國際醫院小兒感染科醫師李尚謙示警,從兒童、成人到長輩都有可能遭到該病毒「無差別攻擊」,嚴重甚至需入住加護病房治療。醫師李尚謙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近期因高燒不退加上肺炎住院的患者不斷攀升,但這些人既不是感染流行性感冒,也不是腺病毒或其他病原體,而是遭到「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侵襲。李尚謙指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最惱人的症狀除了咳嗽外,就是跟「燒久姬」腺病毒一樣高燒不退,且該病毒不只攻擊孩童,而是會進行無差別攻擊,「從小朋友到老年人都會被感染,嚴重甚至會因為此病毒而住進加護病房」,但住院病患仍以孩童跟長者為大宗。李尚謙說明,「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的潛伏期約為5至6天,兒童常見症狀為咳嗽、流鼻水、喘及發燒,住院常見原因是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相較於孩童,成人感染該病毒的主要症狀為咳嗽、鼻塞、流鼻水及聲音沙啞,發燒比例較低,但老年患者則容易喘息與呼吸困難。對此,李尚謙也示警,感染該病毒的發燒時間約2至3天,甚至可能持續長達一周,且需要住院治療的患者中,臨床表現可以從支氣管炎或哮喘,惡化成嚴重的肺炎和急性呼吸窘迫症,因此勤洗手、做好個人衛生才能預防病毒找上門。
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劇升 台灣中部3月嬰中鏢還染新冠
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近期劇升,中國大陸病例數創下10年同期最高,且其中13例死亡,是去年23倍。台灣疾管署公布國內出現今年第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該名中部3個月大的女嬰,只接種完第一劑的五合一疫苗,且就醫發現也確診新冠病毒。疾管署下午公布最新疫情,今年已累計有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而2019年至2023年同期百日咳病例數分別為19例、4例、0例、0例、0例,每年累計病例數為0至32例,多為3個月以下嬰兒(占51%),其次為20歲以上病例(占36%)。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年的第2例百日咳確定病例,為中部3個月大的女嬰,沒有先天疾病,雖然接種了第一劑的五合一疫苗,但還來不及接種第二劑,是在3月初開始出現咳嗽、流鼻水、發燒等症狀,就醫後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併發支氣管肺炎,住院5天後出院,但出院隔天又開始發燒、劇烈咳嗽。林詠青說,女嬰因為嘴唇發紫,發紺、缺氧再度就醫,發現急性細支氣管炎,確診百日咳,治療後症狀逐漸改善,住院11天後出院。疾管署指出,女嬰有同住家人3人,其中2人亦出現疑似症狀,目前均已安排採檢及預防性投藥評估,並進行健康監測至4月15日。疾管署副主任李佳琳指出,全球多國百日咳疫情自去年起升溫,於近期劇升,中國大陸截至2月累計32380例,其中13例死亡,為去年同期(1421例)近23倍,病例數為近10年來同期最高。另外,菲律賓今年截至3月16日也累計568例,其中40例死亡,病例數為去年同期近20倍;捷克今年疫情驟升,3月中旬單週新增800餘例,截至3月19日累計報告3101例及1例死亡,高於去年病例數,為該國60多年來新高。荷蘭去年6月以來疫情持續上升,今年截至3月15日累計至少1400例,包含4例嬰兒死亡,另丹麥、西班牙、瑞典、挪威等國病例數自去年中以來持續上升。疾管署強調,接種疫苗為預防百日咳最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國提供嬰幼兒於出生滿2、4、6、18個月,以及滿5歲至入小學前各接種一劑百日咳相關疫苗,提醒家中有嬰幼兒的民眾,務必按時攜至預防接種合約院所完成接種,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此外,由於近年國內百日咳病例多為尚未完整接種疫苗的3個月以下嬰幼兒,建議女性每次懷孕自費接種1劑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混合疫苗(Tdap疫苗),並建議於懷孕第28到36週接種,以使母親抗體傳遞給嬰兒的接種效益最大化,進而保護胎兒及剛出生嬰兒,由於家庭群聚中感染源多為照顧者或同住者,建議嬰兒照顧者可自費接種一劑Tdap疫苗。疾管署提醒,民眾如計畫至流行地區,建議行前向旅遊醫學門診醫師諮詢,評估百日咳成份疫苗之接種需求,旅途中避免至擁擠的公共場所,適時配戴口罩,尤其嬰兒及幼兒出國前,務必事先完成疫苗的基礎接種,並視需要,再追加接種1劑,如發現百日咳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及時診斷及接受治療。
40歲爸愛抽電子煙「1家6口咳不停」 醫檢查搖頭:害全家都氣喘
菸害防制法已於去年3月22日公告施行,全面禁止包括電子煙在內之各式類菸品製造、輸入、販賣、供應、展示、廣告及使用。不過,一名年約40歲的爸爸平時愛抽電子煙,害得全家6口咳嗽咳不停,其中阿嬤說每次聞到味道就胸悶,結果最近就醫檢查,4個小孩和阿嬤都被診斷是氣喘,實在是害人又害己。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今(22日)在臉書粉專分享個案,「四十歲的爸爸喜歡抽電子煙,常常也在家中使用電子煙,阿嬤說每次問到味道就胸悶,想要咳嗽」。不僅如此,家中4個小孩也咳嗽咳不停,直到一家6口就醫檢查,「阿嬤和小孩最近一起被診斷是氣喘了」,讓他忍不住感嘆「爸爸一身臭,電子煙害全家氣喘」。國健署表示,「電子煙」是由電子煙填充液(簡稱煙油)、霧化器及其零組件組成,以電能驅動霧化器,將混合了丙二醇、甘油、化學調味香料或尼古丁等成分的煙油,使由液體產生煙霧供使用者吸入肺中,產生吸菸效果。市面上聲稱之電子維他命棒、蒸氣果汁、VAPE(維卜)等物品,事實上指的都是電子煙。(圖/翻攝自蘇一峰臉書)有研究指出,電子煙會釋出甲醛、乙醛、超細微粒、重金屬等有毒、致癌物質,可能引發阻塞性細支氣管炎,及造成腦、心、肺、肝、腎等器官損害,且有吸食成癮、二手煙及三手煙問題。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任何形式的菸品或電子煙都是有害的,電子煙多含有尼古丁及有害致癌物,對使用者和暴露於二手煙者都有害,也沒有證據證明電子煙是安全且可以幫助戒菸。另外,國外研究顯示,曾經使用電子煙的青少年會有較高的吸菸意圖,且易開始有吸菸行為,青少年若曾使用過電子煙,其嘗試紙菸的機會是沒有使用過電子煙青少年的2倍以上,雙重使用對身體危害更甚,且更難以戒除。國健署提醒,業者不斷推出新類型產品,及使用口味誘人之添加物,吸引青少年嘗試或購買使用電子煙,亦透過網路社群平台大量散播電子煙資訊之行銷手法,刻意不提其對健康的危害,以「減少有害物質暴露」、「菸草替代品」、「幫助戒菸」、「煙霧少」、「清香的口味」等行銷文字,藉以誤導民眾,逐漸經由各種管道進入國內,嚴重威脅青少年健康。國健署已請縣市政府對實體電子煙店面全面加強稽查,並持續監測網路(如:購物平台、社交平台等)非法販售電子煙情形,轉請各地方政府的衛生局進行後續查處。
黴漿菌侵襲!若缺「3種維生素」 營養師:感染機會增加
秋冬換季之際是感冒、流感的好發期,不過除了流感,近日醫界也示警,提醒民眾注意「黴漿菌」感染。據了解,典型黴漿菌會引起發燒、呼吸困難及胸痛等,嚴重甚至會導致支氣管炎、肺纖維化等,對此營養師也指出,有研究發現,若維生素A、D及E攝取不足,會增加感染機會。根據《ETtoday新聞網》報導,營養師程涵宇表示,各年齡層的兒童都容易感染肺炎黴漿菌,典型黴漿菌可能引起發燒、喘息、呼吸困難、胸痛及寒顫,而重症肺炎黴漿菌,常導致阻塞性細支氣管炎、胸腔積水、肺纖維化等其他器官損傷。營養師進一步指出,有研究發現,若下列「3種維生素」攝取不足,也會增加感染機會:一、維生素A維生素A能維持正常黏膜屏障、防止肺炎黴漿菌病原體侵入,缺乏維生素A的人,特別是兒童,更容易受到呼吸道感染,營養師指出,維生素A可透過深綠色蔬菜、菠菜、地瓜及魚類補充。二、維生素D能幫助維持身體免疫狀態穩定,若缺乏會導致病原體感染的風險增加,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維生素D可藉由日曬、蛋黃、維生素D補充劑攝取。三、維生素E維生素E的抗氧化可提升免疫力,若缺乏維生素E,會更容易罹患急性呼吸道感染,它可由酪梨、植物油和全穀雜糧中攝取。另外,若是已經受到感染的民眾,營養師則建議,除了這三種維生素要持續補充,同時也要留意不吃油炸及含糖食物,因用藥可能造成的腸胃不良反應,建議可補充益生菌,提升免疫力。
1歲妹連燒4天咳到「吐黏液」 醫示警RSV成人也會感染:4症狀注意
小融(化名)是一位1歲半的小女孩,最近剛被送去托嬰中心,才送去1個多禮拜,就開始高燒,伴隨嚴重鼻塞,甚至常常咳到吐,嘔吐物中還帶有像似痰的黏液,即使服用症狀藥物,還是燒燒退退。連燒4天後,家人發現小融食慾跟活動力明顯下降,而且呼吸明顯費力且偏快,於是連忙驅車前往就近的醫院。小兒科醫師聽診發現,雙側肺部有痰音及喘鳴的咻咻聲,胸部X光也顯示雙側下肺有發炎現象,抽血報告發炎指數及白血球數量都上升,判斷很有可能是最近流行的「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感染,做了抗原快篩,也確定是陽性反應,於是診斷小融是「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合併續發性細菌性肺炎」,收治入院讓小融睡在氧氣帳中,並以抗生素治療,在經歷幾天治療後,小融終於燒退帶藥出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顏培如表示,近日因為疫情解封加上開學,許多學童連番生病,小兒科門診常聽到家長抱怨,幾乎每隔1、2個禮拜就需要看醫生,即將進入秋冬之際,更多呼吸道病毒開始蠢蠢欲動。根據疾管署資料統計,從9月開始,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分離陽性率開始急起直追,目前僅次於流感病毒。5歲以下的嬰幼兒是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群,會引發細支氣管炎、哮吼及肺炎。顏培如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會破壞小支氣管的上皮細胞,產生大量的壞死細胞以及分泌物,因此臨床上會觀察到病童的痰液很多,痰液阻塞幼兒小小的氣管後,就會使病童劇烈咳嗽、咳到吐,甚至呼吸急促,聽診時也會聽到氣管的咻咻聲,而且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病程常常比一般感冒來的長,通常發燒會持續3到5天,而整體的呼吸道症狀平均需要將近2周才會明顯改善。另外,具有氣喘體質的小孩感染後也容易導致氣喘急性發作。顏培如說明,呼吸道融合病毒治療方式目前以症狀治療為主,需要多補充水分,藥物只能幫助緩解症狀,針對咳痰力道不足的嬰幼兒,家長可以在餵奶前拍痰或用居家噴霧器化痰,吸鼻器也可輔助抽吸鼻涕,幫助幼兒改善不適。但須注意,若是發現病童活動力下降、食慾不振、呼吸急促或是出現明顯喘鳴聲時,請就醫讓醫師評估。若是持續高燒不退,或是燒退幾天後又再度發燒,也須小心是否併發中耳炎、鼻竇炎或是細菌性肺炎,若是以上情形,就會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呼吸道融合病毒的高危險族群包括:早產兒、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染色體異常疾病、免疫不全疾病以及神經肌肉疾病等孩童,目前健保給付部分病童施打單株抗體(Palivizumab)來預防嚴重的感染,包括: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之先天性心臟病童、出生時妊娠週數未滿33週以及小於35週且合併有慢性肺疾病的早產兒。顏培如也特別提醒,由於感染了呼吸道融合病毒後,身體並不能產生有效的終生免疫力,因此是可以重複感染的,即便是成人,也是會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雖然大部分是輕症,但年長者及免疫力低落的患者仍可能引發嚴重的肺炎及併發症。因此,呼吸道融合病毒並不是專屬於幼兒的疾病,事實上,今年美國FDA首次核可的二款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目前將率先施打於60歲以上的成人,而其中一款還可用於懷孕週數32到36周的孕婦,在病毒流行期將屆時施打,可以保護即將出生的嬰兒直到月齡6個月以及提供孕婦本身免疫力。醫師呼籲,台灣目前尚未引進呼吸道融合病毒疫苗,因此仍需靠著避免飛沫及接觸傳染來預防感染,可以做的像是:勤洗手、戴口罩、避免在流行期出入人潮壅擠的場所,回家後接觸幼兒及長者前要換衣服。流行期將至,請大家有正確的觀念,才能一起守護家人的健康。
家長注意!RSV來襲兒醫急診爆滿 醫師籲「能打的疫苗都去打」
「今年冬天不會太好過」。兒科醫師紛紛示警,新冠疫情解封後,免疫負債洶湧而來,社區至少有流感、腺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腸病毒等4種病毒在流行,兒童首當其衝。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黃立民表示,8月開始,台大兒童醫院每天一百床病床都爆滿,「早上到醫院,急診室就有10多名兒童排隊等床」,近年來已少見,他呼籲「能打的疫苗都去打一打」,減少多重感染。過去呼吸道傳染疾病多發生在秋冬季節,但今年從夏天開始,流感就居高不下,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更讓不少兒童因併發肺炎住院。兒科醫師張博揚在粉專「張博揚小兒科診所」形容,「最近數種病毒在校園『煉蠱』,兩周一輪,前次感冒才剛好兩三天,又發燒來看醫生」。馬偕兒童醫院醫務部主任紀鑫表示,近期就醫和住院人數都大增,8月開始出現較多RSV,9月開學之後則是流感、腺病毒加上RSV;近期兒童一般病房都是接近滿床狀態,8月份佔床率約8成,最近則上升到9成,甚至全滿,有時候急診需要待床。疾管署署長莊人祥指出,過去RSV都是在每年第37周才會開始上升,第45周達到高峰,今年卻罕見提早至31周就開始上升,若照往年是8周達高峰計算,預計再2周就會達流行高峰,接下來有望逐漸下降。為何今年RSV特別嚴重?黃立民說,台大因這2個月太多兒童急診住院,院內自行做病毒定序,發現今年的RSV為「ON1」,幾乎8至9成都是該病毒株,病毒性較強,因多年未流行,兒童身體沒有抗體,不少孩子引發嚴重的細支氣管炎和下呼吸道感染,病毒跑到肺部引發肺炎,病童多出現「咻、咻、咻」呼吸聲。黃立民表示,去年免疫負債沒有來,今年因防疫鬆綁,才能說正式來了,還有很多病毒及常見細菌還沒回來,例如黴漿菌,進入冬天時,預料新冠將再來一波流行,每天確診破萬例算輕鬆的,若再加上黑數,一天16萬人確診也不奇怪,其中約2至3萬人病情嚴重時才可能被通報。
急診人變多!醫曝幼兒染RSV3症狀 恐致呼吸暫停猝死
近期流感升溫,多種病毒都在流行,而兒科醫師表示,「不少病毒正流行著,尤其是RSV,有些小孩症狀都很嚴重喔。」也有人疑惑,得過流感還要打疫苗嗎,醫師也給出答案。小兒科醫師吳昌騰在粉專「來講兒科急診的543-吳昌騰醫師」發文,「最近的兒科急診病人真的多!不少病毒正流行著,尤其是RSV,有些小孩症狀都很嚴重喔!」吳昌騰表示,如果嬰幼兒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能用3字形容,「咳、痰、喘」,「就是說,咳嗽嚴重,氣管內、肺部痰很多,喘息(Wheezing)很嚴重。RSV不僅可以導致兒童發生嚴重的細支氣管炎、支氣管痙攣、肺炎和急性呼吸衰竭。甚至RSV可導致病童重度呼吸暫停,嚴重時引起嬰兒猝死。提醒第一線醫師及家長們要注意喔!」小兒科醫師張博揚也說,「最近真的有點可怕,數種病毒在校園『煉蠱』,大概兩週一輪,可以說前次感冒才剛好兩三天,又發燒來看醫生,而且爸媽也逃不掉抓交替的宿命。能夠提供抗病毒藥物的也只有流感而已,其他病毒感染依然要走完病程,所以大家要保重身體。」張博揚表示,「最近得到流感的病人都會問,我都得了還要打嗎?因為流感疫苗現在都做四價,每年冬天都會流行兩三種,得過一種還是可以保護其他三種,CP值還是挺不錯的。所以如果身體已經恢復健康了就儘早施打吧!」
幼童高燒又咳嗽不止 竟是1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預防3招曝
3歲的庭庭日前因有咳嗽、流鼻水且持續高燒2天的症狀,醫師給予症狀治療藥物後便讓其返家觀察。但6天後仍舊高燒不退,咳嗽也越發嚴重,甚至出現嘔吐、腹痛等情況而前往醫院急診,經X光檢查,發現其左肺出現嚴重肺炎,透過核酸檢測確診為感染「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又抽血檢查顯示其白血球高達23,000u/L(正常值為4,000-10,000u/L),發炎指數更是上升至18.2mg/dl(正常值小於1mg/dl),安排尿液肺炎鏈球菌抗原檢測發現庭庭還合併肺炎鏈球菌感染,收治入院。人類間質肺炎病 好發2-3歲以下幼童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吳秉昇醫師表示,人類間質肺炎病毒並不少見,臨床表現類似於呼吸道融合病毒,可能導致上呼吸道或下呼吸道感染。常見的臨床症狀包括咳嗽、發燒與呼吸急促,有些個案可能發展成細支氣管炎、哮吼、熱痙攣、肺炎及腦炎等嚴重疾病。此種病毒好發於2至3歲以下的幼童,具有氣喘、肺部疾病史與免疫系統較弱者容易使其症狀更加嚴重。春末夏初的季節可能出現流行期,診斷方式可透過抗原篩檢與核酸檢測來確認,如果懷疑進展為肺炎就需要進一步影像學檢查。尚無藥物或疫苗可治療與預防 2表現需住院人類間質肺炎病毒目前尚無抗病毒藥物或疫苗可治療或預防,主要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一般而言,若病人出現痰多、氣促的表現時,就可能有住院的需求,而除了症狀治療藥物外還能夠以蒸氣噴霧治療及氧氣帳等輔助的方式,利用水分子稀釋呼吸道黏液及分泌物,使痰容易咳出,也減輕局部刺激、發炎腫痛等不適。合併細菌感染肺部 恐發生嚴重併發症若是人類間質肺炎病毒合併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感染時,則需要使用盤尼西林或第三代頭孢子素類抗生素治療。吳秉昇醫師指出,如果兒童除了呼吸道病毒感染之外,一旦合併肺炎鏈球菌或金色葡萄球菌等細菌感染肺部,症狀將會嚴重許多,甚至可能會出現氣胸、廔管以及肋膜積膿等嚴重併發症,不可輕忽。3招有效預防 出現不適應盡快就醫新冠疫情雖漸趨緩,但接踵而來的人類間質肺炎病毒持續在校園、社區傳播。吳秉昇醫師提醒,戴口罩、勤洗手且注意環境清消仍是病毒預防最直接且重要的方式。在流行期間,家長若發現孩童出現咳嗽、呼吸喘、腹痛、持續高燒不退、食慾活力下降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診治,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年節休診恐延誤就醫 「符合3大指標」幼童快送急診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往年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於農曆春節期間達高峰;2019至2022年春節期間(除夕至初五)急診類流感就診人次分別為33,122、39,738、10,234、8,277,其中2021及2022年因COVID-19疫情實施各項防疫措施,就診人次較往年春節期間為低。本流感季(去年10月1日至今年1月16日)累計23例流感併發重症病例(以A型H3N2為主),其中4例死亡;目前正處呼吸道病毒活躍期,近4週社區檢出以流感病毒、單純疱疹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多。其中嬰幼兒患者最令人擔心,雙和醫院兒科主治醫師汪小芹整理年節三大常見幼童狀況,包括「感冒」、「細支氣管炎」及「哮吼」,提醒家長或照顧者們,在年節期間與親友歡聚時,也留心幼童的狀況,若有問題請盡速就醫,別疏忽小細節,而造成難以挽回的傷病。汪小芹醫師表示,親友相聚的同時,幼童們多半也群聚玩耍,有可能造成病毒傳染,不只是新冠肺炎,冬季本就是感冒的好發季節,曾有家長在年節期間因錯誤判斷,以為只是一般小感冒,加上診所休診而延誤就醫,導致小朋友重複感染,甚至併發中耳炎、鼻竇炎與肺炎等,住院好一陣子才康復。若年節期間孩童不幸染病,汪小芹醫師建議,家長們可注意「呼吸症狀」、「活動力」及「食慾」這三大指標,若都變嚴重或變差,請盡速就醫,如遇到門診休息情況,可前往急診進行治療,以雙和醫院為例,雖除夕至初三一般門診休診,但急診從早上10點至晚上10點也都會有兒科醫師提供看診服務,家長們千萬別猶豫。汪小芹醫師指出,嬰幼兒感冒,大多是急性、傳染性、病毒性的疾病,常見的致病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嬰兒時期症狀多變且較易合併發燒,哭鬧不安、易怒都是常見狀況,也可能只有輕微鼻水症狀,臨床上鼻水或鼻塞幾天後,鼻涕會變濃稠,之後慢慢改善,病程大約一至二周,此時以症狀治療為主即可,但得注意水分的補充;另外,幼童生病時大多胃口不好,家長不用過度擔心,如勉強孩子進食或灌食,反倒會出現脹氣、嘔吐導致嗆傷等危險,盡可能讓孩童攝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C等食物來增加體力,減少甜食、零食或是油高脂等垃圾食物。另外,汪小芹醫師表示,嬰幼兒染病的話,呼吸狀況得多多觀察,若病毒侵入呼吸道,深入細支氣管並引發感染,便會造成細支氣管炎,家長可多留意是否有咳嗽加劇、呼吸急促、吐氣出現咻咻喘鳴聲等病狀,細支氣管炎嚴重時,肋間、肋骨下方與腹部交接處會隨呼吸出現凹陷起伏現象,也會伴隨餵食停頓或餵食困難現象,如有上述情況請盡速就醫,其中,又以早產兒、3個月內的嬰兒為高危險群,另有心肺疾病、免疫不全或環境中有菸、空污等,都是引起較嚴重細支氣管炎的危險因子。除細支氣管炎外,這段期間好發於嬰幼兒的哮吼也得多留意,初期會是一般感冒徵狀表現,不過在12至48小時後,就會有發燒與吸氣時喘鳴(inspiratory stridor)、聲音沙啞(hoarseness)、狗吠狀咳嗽(barking cough)等症狀出現,特別是在晚上至凌晨會變得明顯,可能持續3至4天晚上 會有明顯的喘鳴音及肋凹的狀況,若孩子出現意識不清、發紺、安靜時是否有喘鳴、肋凹及無法進食液體食物,皆可視為症狀較為嚴重的呼吸道阻塞,如嬰幼兒有出現上述情況,家長務必警覺並立即送醫接受治療。值得注意的是,哮吼病童在就醫時,醫師會先詢問是否異物吸入(如魚刺等)之可能性,處理方式會有所不同,這部分家長得特別留心。汪小芹醫師建議,在照護哮吼病童時可先以安撫為主,過度哭鬧會使呼吸困難,反而更危險,若孩童年紀較大,可先採取坐姿,並將下顎伸出來維持呼吸道暢通,而這類情況家長也請盡速就醫尋求協助,另外,建議此時可準備流質或較軟的食物,以方便吞嚥為主,不要過熱,並少量多餐及與多攝取水份。
兒科醫揭秋冬「超凶狠3大病毒」 預防從生活習慣做起
隨著世界各國逐步走向與病毒共存,各項活動也逐漸解封,從今年秋天開始,生病住院的孩子變多了。時逢冬季,感染呼吸道的病毒十分活躍,且對孩童極不溫柔,若輕忽則易造成生病受苦。孩子秋冬呼吸道 易感染3大病毒柳營奇美醫院兒科部王信驊醫師表示,呼吸道病毒傳染途徑通常是由病人的飛沫傳染給他人,或接觸受病人鼻涕口沫汙染之物體表面,再碰觸自己的眼、口、鼻等而感染。以下介紹幾種常見造成孩子們秋冬呼吸道感染的病毒:1、「流感病毒」:主要由A型和B型引起,好發於冬天。年紀小於5歲,特別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是嚴重感染的高危險群。典型的症狀為突然發高燒、頭痛、肌肉痠痛、疲倦等,伴隨咳嗽、喉嚨痛、鼻炎等,但年紀較小的嬰幼兒,除了高燒外,還有可能引起熱痙攣、嘔吐、拉肚子等。而B型較容易引起肌肉痠痛,A型流感則較易引發肺炎等重症,尤其是小於兩歲的嬰幼兒。2、「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可分為A型和B型,兩者在大流行期都一樣常見,A型通常會引起比較嚴重的疾病,在台灣的流行期比較不固定。RSV是引起1歲內嬰兒下呼吸道感染及導致5歲內孩童嚴重肺炎的最常見病因,且重複感染很常見,亦即不會終身免疫。常見症狀為咳嗽、流鼻涕、發燒等,要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的小朋友會因此而氣喘急性發作,在小於2歲的嬰幼兒可能會引起急性細支氣管炎,導致呼吸急促、喘鳴甚至呼吸衰竭,尤其是小嬰兒可能因此有呼吸暫停的情況發生,家長須特別留意。3、「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可分為四型,其中PIV-3最常見,在台灣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一開始會感染鼻和口咽部,若嚴重度時可能會傳播至遠端的呼吸道,影響到大、小氣道。重複感染是很常見的情況,但嚴重度通常會比第一次感染輕微,且侷限於上呼吸道;部分5歲以下的小朋友在感染後,會引發急性細支氣管炎、哮吼或肺炎而住院,尤其是小於2歲的嬰幼兒的住院率會更高。不同分型的副流感病毒可能會造成不同的症狀:PIV-1和PIV-2較容易引起哮吼,亦即聲門下氣管腫脹而造成呼吸困難;PIV-3較易引起下呼道感染,造成細支氣管炎、肺炎,尤其是年紀較小的嬰幼兒;PIV-4通常只引起上呼吸道感染,但還是可能會讓小嬰兒產生細支氣管炎、肺炎、哮吼、呼吸暫停等。孩子免疫負債危機 這樣做有助預防王信驊醫師提醒,台灣跟著全世界大多數地區的腳步減緩防疫措施,隨之而來要面對的是孩子們免疫負債的危機,因此,積極接種流感疫苗、戴好口罩、落實手部衛生及咳嗽禮儀,持續保持良好衛生習慣等,都是保護幼童避免嚴重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方法。
入秋注意!呼吸道融合病毒RSV來勢洶洶 醫師提醒:2歲以下幼兒要小心
今年秋冬同時有新冠肺炎、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3種病毒威脅,竹北市東元醫院兒童神經內科醫師郭憶霆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存在許久,9月入秋以來,門診數比過往增加4成以上,免疫力較弱的2歲以下幼兒和老人家要特別小心,尤其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神經肌肉系統疾病、先天性心臟病或是氣喘的孩子更是高風險族群。郭憶霆舉1名6個月大女嬰,被就讀幼稚園的姊姊傳染RSV,姊姊症狀輕微很快康復,女嬰不只發燒和咳嗽,還出現呼吸喘等情形,就醫診斷為「急性細支氣管炎合併脫水」,住院給予氧氣罩和支氣管擴張劑治療,1週後才出院回家。郭憶霆說,新冠肺炎、流感病毒及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透過飛沫或接觸傳染,伏期約2到8天,症狀就像一般感冒會咳嗽、發燒、流鼻涕,但最擔心的是病程惡化速度快,一下就會進展到劇烈咳嗽、呼吸急促的程度,嚴重呼吸衰竭就需要住院使用呼吸器輔助治療。要注意的是,RSV抗體沒有終身免疫,感染後還是有機會二次感染,而且孩子有可能同時感染2種病毒,會讓病況更加複雜。郭憶霆建議孩子和主要照顧者都應該接種新冠疫苗和流感疫苗,形成完整防護網,保護家中抵抗力弱的老人及小孩。郭憶霆提到,雖然RSV目前沒有疫苗,不過健保今年有放寬到出生時懷孕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疾病、血液動力學不穩定的先天性心臟病孩童,可以接種呼吸道融合病毒的單株抗體,來避免因RSV感染而產生的嚴重併發症。強調落實防疫措施,施打疫苗搭配健康飲食與運動,提升對抗病毒免疫力,仍是最有效的方法。
RSV入侵幼兒園!孩童「燒很久、咳不停」 兒科醫示警:患者比新冠多
隨著秋冬到來,不只Omicron亞型變異株的病歷不斷增加,流感疫情似乎也持續升溫。對此,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表示,近期來看診的不少幼童都出現「燒很久、咳不停」的症狀,不僅有2個在家使用呼吸器維生的小孩來掛急診,甚至還有2歲女童併發嘔吐、停止進食又發燒的狀況,經診斷發現都是被「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感染,也因此提醒家長務必多加留意。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便在昨天(25日)晚間於臉書發文表示,當天上兒科急診,「看最多的病人,不是新冠病毒感染的小孩,而是咳不停,燒很久的小孩比較多!其中,有遠從新竹、宜蘭來的病人,也有2個在家使用呼吸器維生的小孩來掛急診。總之,RSV似乎正在爆發中!」例如,25日有一名媽媽上午帶著2歲大的女童Alice來掛急診,並表示Alice從23日開始便出現咳嗽症狀,但到了25日凌晨突然瘋狂咳嗽,之後又併發嘔吐、停止進食、發燒等症狀,讓家長束手無策,只能從新竹帶著Alice來兒科急診,媽媽還說:「Alice可能感染RSV,該病毒正在Alice的幼兒園中傳播!」沒想到經診斷後「真的是如此!」吳昌騰介紹,RSV英文全名是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中文名稱為「呼吸道融合病毒」或「人類呼吸道合胞病毒」,「是1956年從黑猩猩呼吸道分離出來的,在細胞培養的過程中,可以導致相鄰的細胞融合,細胞病變形成類似合胞體的結構,因此被稱為呼吸道融合病毒。」兒童感染者除了可藉由咳嗽或打噴嚏直接傳播RSV,還可以透過接觸傳染,「而大多數孩子在2歲之前的某個時間點會感染RSV,潛伏期一般為2到8天,通常感染病毒4至6天後出現症狀」,其臨床表現則因人而異,視病人年齡及既往健康狀況而定。嬰兒及年紀小的兒童患者的相關症狀包括:咳嗽(98%)、發燒(75%)、流鼻涕(65%~78%)、喘鳴(65%~78%)、費力呼吸(73%~95%)。吳昌騰指出,上述症狀通常會持續一兩個星期,並在適當休息和補充輸液後逐漸好轉。「但是對於一些高危險族群兒童,像是早產兒、慢性肺部疾病或呼吸器依賴、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或後天免疫缺損以及神經肌肉疾病的小孩們,當他們感染RSV時,病情可能會很危險。輕會導致咳嗽不止、脫水、細支氣管炎或肺炎、重則出現呼吸困難、呼吸衰竭、心肺衰竭等,更嚴重可能還需要插管或使用葉克膜。」吳昌騰最後提醒,預防被該病毒感染的方式還是戴口罩、勤洗手,「這可以降低接觸病毒的風險。」
男童鼻塞用嘴呼吸 竟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小腸狂脹險爆破」
隨著天氣轉涼,許多病毒開始大流行。高雄有名1歲半男童,精神不濟、又喘又吐,檢查後發現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原因竟是嚴重鼻塞而張嘴呼吸,導致腸道幾乎要爆破。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RSV)近來病例有上升現象,第37~40周,陽性檢出的數量分別是12、49、88、118件。發言人莊人祥提醒,目前在社區上,有多重呼吸道病毒在流行,不管是小兒或成人都要注意,幼兒要注意RSV,肺炎鏈球菌則是大人小孩都可能感染。1歲半男童感染RSV,小腸險爆破。(示意圖/翻攝自pexels)高醫小兒急診科主任陳泰亨向《壹蘋新聞網》透露,該名男童到院時發燒、精神不濟、嘔吐、呼吸很喘,經過X光檢查,發現男童有支氣管性肺炎、細支氣管炎、胃腸道腫脹,尤其小腸脹到有爆破之虞。由於呼吸道融合病毒較容易侵犯呼吸道,造成患者喘鳴、細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炎,也會侵犯腸黏膜致黏膜變薄,男童因鼻塞只能用嘴巴呼吸,吸進過多空氣導致腸腫脹,「腸子薄、內壓大」,假如爆破會有致腹膜炎的死亡風險。所幸男童被收治住院,使用多種藥物治療,3天後病況好轉,最後順利出院。陳泰亨指出,疫情逐漸解封,民眾戴口罩習慣鬆懈,近來該院呼吸道融合病毒幼童急診病例,較去年同期增加5成以上。因為呼吸道融合病毒無特效藥,採症狀治療為主,建議家長在回家抱孩子前,要更換衣物、洗手且戴口罩,也要避免到人多擁擠的場所。
開學將有新一波流行呼吸道感染 醫師提醒用兩招不用怕
30日就要開學囉!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感染科主任張凱音提醒家長,目前新冠病毒在社區有一定流行比例,季節流行病毒像腸病毒、鼻病毒、肺炎黴漿菌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院方門診監測都有增加趨勢,小朋友開學後接觸不同病原體是可預期,但不用恐慌,一定要戴口罩勤洗手。張凱音表示,小朋友到學校可預期,各種呼吸道病原體可能都會有一波流行,如果出現發燒、喉嚨痛、肌肉痠痛、倦怠、流鼻水、咳嗽等症狀,無法分辨是否為新冠病毒感染時,可以善用居家快篩,即時檢驗。如果是新冠病毒篩檢陽性,父母親不用太擔心,可以透過視訊看診、通報、拿藥。陰性則建議可以在家先觀察2到3天,若小朋友出現精神變差,高燒不退,食慾下降等症狀,一定要給醫師評估。張凱音說,大部分呼吸道病原體皆是透過飛沫、接觸途徑傳染,腸病毒除了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也可能以上呼吸道感染形式發病,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症狀像是感冒,6個月以下小朋友可能會造成下呼吸道發炎或是細支氣管炎,出現咳嗽甚至會喘,一定盡速就醫。張凱音指出,美國BA.5個案流行比例升高,已佔過半COVID-19比例,住院和重症比例也沒有顯著增加趨勢,所以推測BA.5變異對於已打過疫苗或是感染過的人,威脅應該不大。但病房仍常有未完成3劑疫苗的個案,因感染COVID-19造成肺炎與住院,且人數近期已在增加中,建議民眾還是盡快完成應有的3劑疫苗注射,有疑慮的民眾可以再次與醫師討論。
兒童重症0至5歲佔67% 近9成未接種疫苗
今天新增本土21761例、境外移入228例,另增死亡個案31起,中重症89例,中症62例、重症27例。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重症中有3件MIS-C(孩童多系統炎症徵候群),其中一位1歲男童,6/27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流鼻水、嘔吐、腹瀉、四肢出疹,8/7到急診,診斷為MIS-C住院,使用類固醇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例為2歲女童,6/18確診,8/6發燒、皮疹、右頸腫痛、嘔吐、胃口變差,8/8住院檢查有頸部淋巴結腫、結膜炎、草莓舌、發炎指數升高,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另一名5歲男童,打過一劑新冠疫苗,6/23確診,8/4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頭痛,8/6到急診,懷疑細支氣管炎住院,住院後持續高燒、頭痛,又出現腹痛、結膜炎、全身紅疹、血壓偏低,診斷MIS-C,使用類固醇和免疫球蛋白治療,目前在一般病房住院。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近來每日新增兒童確診案例約5000人,一半以上是10歲以下孩子,也是較容易出現併發症的族群,包括哮吼、肺炎、腦炎等,其中以MIS-C最多,多發生在確診後2到6周,可能在復原一陣子後才出現腸胃道症狀、皮膚疹等情況,腦部也可能受影響,產生頭暈或暫時性意識改變。邱政洵說,研究證實,疫苗可減少MIS-C發生率,具有9成以上保護力,根據丹麥研究,Delta時期接種疫苗者,9900人中只有一例MIS-C,但沒打疫苗者則是3400人中有一例MIS-C;Omicron疫情下,有打疫苗的孩子,每100萬人只有3.7例MIS-C,未打疫苗則是每100萬人中有35例。此外,10歲以上間隔中位數為34天、5-10為26天,5歲以下為29天,且有些個案的症狀會更久後才出現MIS-C,甚至長達50幾天到2個月。指揮中心統計,國內12歲以下兒童重症累計162例,包括27例腦炎、21例肺炎、3例敗血症、8例哮吼、93例MIS-C、1例心肌炎、3例共病(腦腫瘤、癲癇)及6例到院前死亡;兒童病逝則已有27人,其中10例腦炎、5例肺炎、1例心肌炎、2例敗血症、2例共病、1例哮吼及6例到院前死亡。羅一鈞說明,目前162例兒童重症,其中67%、108位為0~5歲,是最近才剛開始打疫苗的年齡層,反觀6~12歲年齡層,佔重症比例僅3分之1。162例兒童重症中,87%、141人沒打過新冠疫苗,而重症中最多是MIS-C,93例MIS-C有76人、超過8成沒打疫苗,所以還是建議儘快接種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