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激素風暴
」 新冠肺炎19歲高中生拚學測、血癌卻反覆復發 CAR-T細胞免疫治療點亮希望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1名19歲男高中生,為了學測每天苦讀,然而,苦讀的地點不僅僅在教室、圖書館,為了對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簡稱ALL),他還需要花費時間在醫院抗病、拚學測。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盧孟佑主治醫師分享:「該個案在17歲時,突然反覆高燒與嚴重貧血,就醫抽血檢查後,竟發現其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發病。雖立刻接受標準治療,但個案屬於難治型病患,嘗試多種治療方式都復發。所幸,今日健保已給付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有望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兒童青少年好發族群 積極治療約八成患者可擺脫血癌陰霾盧孟佑醫師說,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的好發族群為兒童與青少年,這個階段的患者往往處於求學階段,發病後可能衝擊其課業;看著孩子年紀輕輕就需要承受治療之苦,照護者也會感到心疼。無論是患者抑或是照護者,發病後的抗病生活,身心都得要承受莫大壓力。盧孟佑醫師也進一步指出,標準療程約2.5至3年,首先是引導期,會使用高劑量化療藥物,盡可能的殲滅癌細胞,達到無法偵測標準;再來是鞏固期,會更換藥物把可能殘存癌細胞清理乾淨;最後則是維持期,病童可以邊規律接受化學治療,邊回學校上課,如果有任何異狀就要立即回診。只要撐過標準療程,約有八成的患者能夠治癒,擺脫血癌陰霾。治療反應差、反覆復發別放棄!CAR-T細胞免疫治療燃起一線生機「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這輩子最重要的寶貝,儘管只有兩成左右的患者屬於難治型或復發型,但對於家長而言,預後不佳的消息都會讓他們萬分痛心、甚至拒絕接受。」盧孟佑醫師提醒:「第一線的治療失敗後,家長也無須傷心得太早,過往臨床上就有多元藥物可接續治療,例如惡性度較高的費城染色體突變之患者,就可以透過標靶或免疫藥物,搭配更高劑量的化療或是幹細胞移植,除此之外,今日也有突破性的CAR-T細胞免疫治療可作為選擇。」盧孟佑醫師進一步指出,免疫T細胞原本就有清除異常細胞的能力,但癌細胞容易躲過免疫T細胞的追擊。而CAR-T細胞免疫治療正是抽取病患血液,分離出免疫T細胞後,利用基因工程技術,強化免疫T細胞識別與攻擊癌細胞能力,再輸回患者體內,讓這群配備「追蹤系統」的CAR-T細胞,可以精準找出癌細胞,並且將其殲滅。小心身體過強免疫反應 紅疹、血壓、肝功能發生異常須注意盧孟佑醫師也說,接受CAR-T細胞免疫治療後,病人需小心細胞激素釋放症候群(CRS)發生,當免疫反應過強引起全身性反應,例如發燒、紅疹、血壓下降、肝功能異常等,就要馬上就醫在適當處理下,壓制住細胞激素風暴,另外,也有病患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例如腦水腫引起異常,也要趕快接受處置。健保給付CAR-T細胞免疫治療 符合資格者即可申請盧孟佑醫師強調,利用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癌症,相對其他方式副作用相對較低,CAR-T細胞能在自我分裂,源源不絕與癌細胞作戰,CAR-T細胞免疫治療在臨床研究顯示,3至5年存活率能高達50%,原本因費用昂貴,能接受治療病人不多。所幸,今日健保已經通過給付,只要是經過兩線標準治療後,若治療反應仍不佳或發生復發,就有機會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而上述個案正好符合資格,目前已經提出申請,未來有望在政府的幫忙下,透過CAR-T細胞免疫治療重拾人生主導權。
男無慢性病史患新冠重症 血漿置換救回一命
62歲的邱先生快篩新冠肺炎陽性就醫,病情竟急轉直下,引發「細胞激素風暴」(也稱為「免疫風暴」),急送加護病房住了25天,歷經5次血漿置換術,才搶回一命。他醒來後表示,他沒有慢性病史,身體很健康,從沒打過新冠疫苗,沒想到感染後會這麼嚴重。 細胞激素風暴 嚴重幾小時就會致命衛福部傳染病防治醫療網中區副指揮官、彰化醫院顧問醫師黃伊文說,「細胞激素風暴」指的是人體免疫系統出現過度的防禦,當免疫系統跟入侵身體的病菌作戰時,過度反應攻擊,引發大量的「細胞激素」,不只殺死病菌,也敵我不分,造成自身的器官損傷或衰竭。最多的情況是攻擊肺泡,傷害肺部,甚至肝、腎、心臟、大腦等器官,嚴重的話,可能在幾小時內就致命。血漿置換術 避免細胞激素持續惡化黃伊文表示,不少臨床資料顯示,有些青壯年沒有慢性病史,卻快速從沒有症狀到急遽惡化、過世,真正猝死原因不是新冠病毒,而是「細胞激素風暴」引起的免疫失控。黃伊文說,邱先生的血漿中充斥著不好的抗體、細胞因子,他們進行了血漿置換術,換了5次5萬cc的血漿,運用血液淨化的技術去移除細胞因子,避免細胞激素持續惡化,才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打疫苗增保護力 降低重症風險邱先生醒來後轉到一般病房,有點斷片,不知道在加護病房待了25天,但認得親友,之前的記憶大都記得。他感慨地說,他身體健壯,沒有不良嗜好,竟一染疫就這麼嚴重,早知道還是要施打疫苗才對。黃伊文呼籲,9月學校開學後群聚的機會增多,疫情或許會增溫,沒打過疫苗的人還是要去施打,多一點保護力,即使感染了,也能降低重症的機率。
中西醫治療「新冠死亡率降至15%」 關鍵是抑制病毒複製
一名65歲女性,去年6月到基隆長庚急診,當時發燒至38度,X光顯示雙側肺浸潤,血氧濃度為92%,COVID-19快速檢測結果呈陽性,因此被接受隔離和進一步評估。入院後,給予類固醇、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瑞德西韋以及單株抗體,但因為呼吸困難的進展,發生心搏過速和低氧血症,轉到重症加護病房,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HFNC),同時也開始進行中醫介入治療,之後總體情況明顯好轉,4天後血氧濃度改善,生命體徵穩定,轉出加護病房繼續治療,持續搭配中醫治療,肺部X光顯示浸潤消退。7月初的核酸檢測CT值為33,順利解隔離出院。另一名62歲男性,去年5月因全身不適到基隆長庚急診,有發熱伴乾咳,隨後病情惡化,出現呼吸困難,血氧濃度為90%,快篩檢測呈現陽性。由於懷疑是COVID-19肺炎合併缺氧性呼吸衰竭,送至加護病房進一步治療。因血氧濃度未改善,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同步使用抗生素。但持續發燒和食慾不振,開始添加瑞德西韋,此時也開始進行中西整合治療模式。病患右大腿腫脹,不能排除深靜脈血栓形成,開始使用抗凝血劑。數日後肺部X光顯示肺炎改善,但卻導致肺纖維化,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COPD),持續搭配中醫治療。6月下旬核酸檢測陰性,轉普通病房繼續治療,並安排心肺復健計劃。因懷疑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安排都普勒超音波顯示右腿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因此,安排了肺栓塞的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結果為陰性,仍然繼續中醫治療,最後病況穩定於7月中旬出院。基隆長庚醫院中醫科黃澤宏醫師表示,自2019年底全球各地遭受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嚴重者甚至引發劇烈的發炎反應,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細胞激素風暴」,導致致命的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屬於較嚴重的肺部傷害,可能在感染後72小時內出現急性肺水腫症狀,並在隨後的2~5天出現瀰漫性肺泡損傷,造成呼吸急促、全身無力、低血壓、發紺、乾咳、發燒、神智錯亂等嚴重後遺症導致危及生命。黃澤宏醫師說,基隆長庚醫院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並進行研究,研究團隊針對2021年5月至2021年7月共93位COVID-19住院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其中29位施以中西醫整合治療,對照64位病人以西醫常規治療。研究結果顯示,同時接受中西醫整合治療的病人,死亡率為15.4%、痊癒率為84.6%,而對照組則分別為40%和60%,顯示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是相當有潛力的治療方向。黃澤宏醫師解釋,為了降低新型肺炎染疫造成重症之機率,便開始探討導致患者肺部功能受損和免疫系統失調的機制。研究人員在基礎研究及動物實驗發現,傳統中藥配方可以逆轉新型肺炎感染特徵,降低發炎反應並阻止細胞因素風暴的發生,進而抑制ARDS的產生。他說,很多研究證實,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s)的表現跟病毒的感染有關。研究顯示,中藥黃耆複方YQ1可藉由調控小分子核糖核酸來抑制病毒複製,促進巨噬細胞的抗病毒作用,並同時控制細胞內氧化壓力,調節細胞激素風暴。在治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大鼠肺損傷模型中也展現出其有效性,實驗大鼠的動脈血氧濃度、呼吸頻率、肺部形態得到顯著改善,並且提高抗病毒的能力。這項研究的部分成果也獲得第18屆國家新創獎的肯定。國內本土新冠肺炎疫情,從2021年5月爆發主因是Omicron,傳播力較強、突破性感染機會高,傳染力又更高。但隨著病毒的不斷變異,BA4、BA5已經開始出現,可能造成另一波住院病患,黃澤宏醫師希望能運用中西醫整合治療,以有效減少重症之死亡率。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及民眾疫苗接種普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的病患減少,但卻有不少感染新冠病毒病患在確診一年後,仍出現疲勞感、呼吸困難、睡眠障礙等長新冠症狀(Long-Covid)。黃澤宏醫師表示,目前對於感染後造成長新冠症狀的機轉仍不明確,有研究亦懷疑與細胞激素暴所導致的肺部傷害有關,中西醫整合治療模式將成為今後重要的治療手段,提供病患改善的希望。
專家:別用美國的模式 推估台灣兒童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昨又有2例兒童死亡,累計國內兒童死亡人數已達10人。兒科專家以美國兒童確診統計數據推估,台灣18歲以下孩童可能有80萬人感染,中重症人數2至6萬人,死亡數約介於320至840人間。感染科專家提醒,若發現兒童有發燒超過41度、不吃東西也嘔吐、突然抽搐的情況都要特別小心。疾管署昨舉行「兒童新冠病毒感染警訊症狀與急診處置」研討會,台灣兒科醫學會副祕書長詹聖霖指出,2020年3月到去年底,美國累計8萬2798例18歲以下個案,其中66%無症狀、27%輕症、5%中症、2%重症。詹聖霖以內政部去年統計為例,國內小於18歲的兒童共約400萬人,若其中20%感染,就會有80萬人,以5%中症、2%重症、1.5%死亡估算,中重症數字可能會有5.6萬人(中症4萬、重症1.6萬),其中840人死亡。另若80萬人中有10%個案因症到急診,其中5分之1住院、5分之1重症、重症有10分之1死亡,則會出現1.6萬名住院個案、3200名重症個案,320名死亡個案。以此估算,台灣可能會產生2~6萬例兒童中重症、320~840例兒童死亡個案。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邱南昌回應,台灣的兒童照顧應比美國好,不要用美國模式推估,不相信台灣的兒童會有這麼嚴重的結果。不過林口長庚兒科急診醫師吳昌騰昨在論壇上提及一名3歲健康男童重症併發腦炎案例,從發病到死亡僅60小時。目前國內累計20例兒童重症,其中9人有腦炎。邱南昌說,這可能是免疫系統反應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傷及神經系統在內的器官組織。他提醒家長,兒童腦炎重症前驅症狀包括體溫大於41度、持續昏睡、即便不吃東西也持續嘔吐、意識不佳、抽搐頭痛、肌躍型抽搐、步態不穩。針對其中肌躍型抽搐,邱南昌指出,在腸病毒71型也有發現,因腦幹上端受刺激,有人入睡前腳步會大抖一下,如只是1、2下不必緊張,持續出現就要小心。另兒童若持續抽搐超過15分鐘、意識沒有恢復又發作、左右不對稱,都要特別注意。
「5大機轉」釀兒童腦炎 專家透露「細胞激素風暴」最關鍵
兒童確診後併發腦炎的案例,台灣目前已經累計9例,其中5例死亡、4例重症,相較於鄰近國家,似乎比例略高。林口長庚醫院兒童一般醫學科主治醫師吳昌騰,今天參加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台灣兒科醫學會的會議時,提及一位3歲2個月大確診男童,5/17發燒到41.3度,媽媽警覺性很高,立刻帶到兒科急診。吳昌騰說當時他正在值班,觀察到男童有3現象,包括「意識改變」(意識曾恢復、一度會哭泣,後來出現混亂、嗜睡),「呼吸淺快」(立刻給氧氣,但血氧時好時壞)及「四肢皮膚蒼白」。吳昌騰說,男童發燒到41.3度,但手腳卻冰冷,同時出現血壓下降、而且有休克狀況,所以當下即懷疑是腦炎,立即給予藥物處置,但男童病程變化非常快,5/17晚上10點就進行CPR搶救,隔天降腦壓也沒用,肝腎功能發生變化,嚴重腦炎併發多重器官衰竭過世,從發病到死亡只有60小時。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南昌理事長表示,為何新冠病毒會造成腦病變?推測有以下機轉,第一是直接侵犯腦部,但難以證實;第二是免疫過度反應引起的細胞激素風暴,因而傷害神經系統,這是目前認為最重要的機制;第三,病毒可能傷害到血管內皮細胞,因此造成血液滲透造成腦水腫;第四,病毒造成全身性反應,可能傷害肺臟導致呼吸困難,因而進一步造成腦傷,或是傷害肝肺,因此無法處理身體的代謝產物,進而造成腦傷;第五,若孩童本身有代謝問題,感染時也可能導致腦炎。邱南昌說,目前的兒童腦炎案例不是單一機轉造成,應該含括多樣性,而且一位案例也可能同時存在多種機轉,造成病況迅速惡化,目前訂出的8大前驅症狀,都與腦炎相關,例如體溫高於41度,因為大腦有體溫調節中樞,一般來說發燒很少超過41度,若是超過,就代表大腦中樞發生問題,所以建議家長密切注意確診孩童的症狀,但也不必過度擔憂,因為兒童重症比例不高,千萬不要一發燒就衝急診。
32歲女3年沒懷孕!就醫查出「卵巢早衰」 醫曝驚人原因:被免疫細胞攻擊
32歲的A小姐本身是長期服用西藥的紅斑性狼瘡患者,結婚三年都沒有受孕,至西醫婦產科檢查,卵巢功能竟然明顯退化,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AMH值已經在1以下(小於1),代表「卵巢濾泡存量」偏低,懷孕機率大幅下降,由於月經長期不規則,加上常有臉部潮紅與皮膚乾燥的情況,從沒想過這麼早的年紀卵巢就開始早衰,於是前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看診。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周宗翰認為,A小姐的卵巢早衰不是屬於典型的腎虛型老化導致的卵巢衰退,反而是免疫失調導致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卵巢,造成卵巢機能衰退,而且紅斑性狼瘡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等等免疫系統的疾病不可隨便亂用溫補藥,應該以調節免疫的思維去治療,經過一年中藥與針灸的長期抗戰,今年已經34歲的A小姐在疫情嚴峻時候成功安穩生下小寶寶,紅斑性狼瘡症狀在中藥與西藥相互搭配的治療下,也有顯著好轉。周宗翰解釋,卵巢早衰一般是提早老化的徵兆,但是臨床上發現有越來越多案例是跟免疫調節失調有關係,自身的免疫細胞攻擊卵巢造成卵巢功能暫時衰退,這時AMH(抗穆勒氏管荷爾蒙)也會跟著偏低,可能伴隨出現月經延後,不孕、性慾下降、潮熱多汗、陰道乾澀、失眠煩躁等假性更年期症狀。傳統中醫治療以補腎為主,但是面對免疫失調導致的卵巢早衰,胡亂溫補反而會讓免疫失調症狀更加惡化,也可能加重本身潛在性的免疫系統疾病的惡化,如關節腫痛越來越嚴重,皮膚癢疹越來越惡化,通常這類型的病友補藥酒是碰不得的。周宗翰表示,免疫系統失調導致卵巢早衰的患者要自然受孕有一定的難度,先決條件是月經週期一定要規律,免疫疾病的症狀一定要控制好,所以長期規律服用的西藥也不能隨便貿然停用,中醫利用針灸與中藥把身體的平衡抓回,讓身體回到它該有的平衡,免疫反應太過與不及都不好,當免疫細胞過度活化,接著伴隨而來的是細胞激素風暴,造成身體發炎,卵巢與內分泌系統也會受到明顯影響,所以風邪外感常用的桂枝、荊芥、紫蘇葉,或是調理腸胃的木香、白朮、茯苓等中藥,對於治療卵巢早衰至不孕也有正面幫助,而頭皮針與耳針刺激,刺激耳廓影響迷走神經,傳訊至大腦,進而影響身體免疫調節,可以讓不聽話的免疫系統變溫馴。周宗翰說明,要調節免疫改善卵巢早衰的不孕,良好睡眠品質是關鍵,睡眠是很重要的身體修復時間,身體所有細胞的亞健康或微發炎狀況,都是在睡眠時修復,再來就是情緒要穩定,日常生活應保持心情愉快,適時抒發壓力,中醫認為過度的情緒會傷害臟腑,例如怒會傷肝;肝是掌管自律神經的總司令,情緒影響肝,肝影響荷爾蒙,荷爾蒙又會影響子宮卵巢的作用,進而影響女性健康。飲食方面,少吃加工食品絕對有必要,因為加工食品在製作過程中為了改變口感、外觀色澤、香味及延長保存期限,往往含有防腐劑、色素、人工香料等添加物,火鍋料、醃製類絞肉食品,泡麵、罐頭等,都屬於容易刺激免疫系統的地雷食物,應避免食用。
首款新冠口服藥!痛風藥「秋水仙素」能有效對抗入侵者
加拿大蒙特婁研究團隊23日宣布,他們發現常用於治療痛風的「秋水仙素」(colchicine)有助於治療新冠肺炎,未來可望成為首款能夠有效對抗新冠的口服藥。蒙特婁心臟研究所發布消息稱,其研究小組在美、加、歐洲、南美、南非針對4488名新冠患者展開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其中經核酸檢測(PCR)確診的4159名患者服用秋水仙素後,住院情況降25%,仰賴機器供氧的狀況減50%,死亡案例降44%。該機構研究中心主任、本研究小組負責人塔迪夫表示,秋水仙素能有效避免患者出現「炎症風暴」(cytokine storm,又稱細胞激素風暴或細胞介質風暴,指人體人免疫系統出現「過度防禦」行為,不僅會對抗入侵者,也會造成自身損壞,嚴重時可能導致患者死亡)的危險現象,進而降低併發症出現的機率。研究所稱,本研究是全球規模最大、針對非住院新冠患者的口服藥物試驗。試驗結果可讓秋水仙素成為「世界上首個可用以治療新冠非住院患者的口服藥物」。塔迪夫強調,該藥物有助迅速緩解醫院床位爆滿的現象,能降低醫療財政負擔。由於秋水仙素早已在各國廣泛使用,因此也毋須等待衛生部門審核上市。秋水仙素又稱秋水仙鹼、可樂喜錠,常用於治療和預防痛風。先前全球高度關注奎寧、瑞德西韋等新冠藥物,但實驗後發現奎寧類藥物的效果不若預期。
超級食物1/「被遺忘的王者!」餘甘子產自苗栗 維生素C多蘋果140倍
一名年僅40多歲的男子,日前成為台灣新冠肺炎最新的死亡案例,由於男子年輕力壯、又無慢性病,更讓人好奇為何會喪命?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張上淳教授說,原因可能出在「細胞激素風暴」。簡單來說,就是病毒進入男子體內之後,免疫系統為了防禦而產生過度反應,不只殺病毒、也攻擊肺部健康細胞,這位40多歲的男子最後因呼吸衰竭而緊急使用葉克膜,最後卻因併發多重器官衰竭而不幸身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推測,台灣第七個新冠肺炎死亡案例是因為「細胞激素風暴」而喪命。(圖/報系資料照)「舉例來說,本來該用狙擊槍來攻擊病毒,但免疫系統情急之下卻發動火箭攻擊,因此才導致嚴重傷亡。」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林曉凌說,此時身體也會產生大量自由基來殺死病毒,但如果過多,就會導致嚴重發炎反應。所以一昧追求強大的免疫力是無效的,林曉凌的新書《平衡免疫這樣吃》就分享如何精準調節免疫力。林曉凌說,「抗發炎是最重要的!」如何讓身體迅速「抗發炎」?林曉凌推薦鮮為人知的4種超級食物,讓身體減少發炎,就能讓免疫細胞提早收工、不過勞。家醫科醫師林曉凌表示,均衡、多元地攝取蔬果,才能讓免疫細胞調節能力更好,尤其洋蔥、高麗菜、薑等具有極佳的抗氧化力,應多多補充。(圖/圓神出版提供)首先是擁有「超級水果」封號的餘甘子,維生素C含量足足是蘋果的140倍,在印度廣泛被用於健康養生。「其實台灣苗栗也有生產餘甘子,早期物資缺乏時,會將餘甘子用糖、鹽醃漬當作零食,不過現在許多人都忘記餘甘子了。」林曉凌說,產於苗栗的餘甘子,又稱為「油甘」,因為客家話中的「油」就是「有」的意思,指餘甘子剛吃時有些酸澀,但入口之後一陣子就有甘甜味。產於苗栗的余甘子,又稱為「油甘」,因為客家話中的「油」就是「有」的意思,指吃入口之後有甘甜味,其實這種水果能消除人體內過多的自由基。(圖/報系資料照、圓神出版提供)餘甘子還擁有微量元素硒,含量之高是所有食品中的第一名,堪稱王者!硒能消除人體內過多的自由基,效果是維生素C的300~500倍,對於提高人體的免疫調節力具有相當大的功效。目前可在苗栗一些果園直接購買餘甘子,在一些網購平台、有機商店也能購買。(待續)
超級食物3/梨果仙人掌可治「萬病之源」高抗氧力更勝兒茶素
「免疫系統就像人體的保全系統,主要是幫助身體辨認病毒,進而啟動免疫細胞來清除這些病原體。」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表示,中醫的免疫系統便是人體的「正氣」。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只要正氣充足,外來的邪氣就不容易侵犯人體,周宗翰說,正氣也就是免疫力,並非愈強愈好,「平衡」才是關鍵,中醫通常會用調理脾胃的用藥來加強免疫平衡力,如此才能真正辨識身體的病毒,並進一步清除。所以,一昧追求強大的免疫力是無效的,台大家醫科醫師林曉凌的新書《平衡免疫這樣吃》就分享如何精準調節免疫力。林曉凌說,如果身體本來就處於嚴重的發炎反應,當病毒入侵身體時,就會更加劇發炎反應,而產生過強的免疫反應,最後就可能演變成細胞激素風暴,因此如何讓身體降低發炎反應,就是最重要的關鍵!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師周宗翰。(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提供)林曉凌說,具有高抗氧化能力的梨果仙人掌也是不錯的選擇,近年來許多研究顯示它有助改善慢性病,其中又以控制血糖最為顯著,可以讓「萬病之源」糖尿病獲得很好的改善,減少併發其他疾病的機率。此外,梨果仙人掌的高抗氧化能力,是維生素C的3倍、兒茶素的2倍,另外還含有許多微量元素、蛋白質、胺基酸,都能提升免疫力。可食用的仙人掌種類相當多,台灣澎湖的仙人掌也具有同樣的抗氧化力,除了可在當地購買之外,也可以在專屬網站遠距離網購,甚至一些電商平台也都可買到。(待續)
中藥可治新冠肺炎?台灣團隊找出藥方 最快8天驗嘸病毒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世界先進各國除了積極投入疫苗、藥物研發,台灣有研究團隊,著手透過中醫藥領域,找出對抗新冠肺炎的解方。據《中央社》報導,國內有專家團隊,沿用SARS治療經驗,找出中藥配方,經由初步研究發現,可在8到10天內,清除新冠肺炎患者的體內病毒。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蘇奕彰,在接受《中央社》採訪時表示,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就已經「雙管齊下」,擬定中西醫合併治療新冠肺炎指引。不同於西醫使用瑞德西韋或奎寧等藥物,可按照用藥人數、劑量等,整理出統一的用藥指引,蘇奕彰表示,研究團隊沿用2003年時治療SARS經驗,並參閱相關文獻,針對輕症、重症、微重症、緩解期等4時期,制定4種中藥的方劑,並靈活根據病毒變異狀況調整處方。研究團隊是從4月3日起在台北三總、台中榮總等醫院展開中西醫合併治療,一共收治14名新冠肺炎患者,採中西醫合併處方治療。西醫治療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中醫則鎖定病毒清除、穩定身體的免疫調控。結果發現,14名個案經中醫治療,不僅發燒症狀緩解,心跳、血壓也明顯穩定,短短8到10天就有12人的病毒三次採檢陰性出院,且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另有2人因近期才確診,仍在治療中。蘇奕彰說,這款研發出的中藥方劑,發現不但能清除體內病毒,還能抑制重症患者體內的「細胞激素風暴」。不過他也指出,因所研發出的中藥配方,還沒有被納入疫情指揮中心的暫行指引,目前還無法對外公開,如果之後被納入,希望在公開後能與藥廠合作,讓所研發出的配方能取得藥證,嘉惠患者。
「夫死妻出院」同一個病毒卻生死殊途 張上淳:「細胞激素風暴引起!」
國內今日無新增病例;另確診個案新增1例死亡(國內第7例死亡)。為境外移入個案(案197,40多歲男性),本身無慢性病史,3/19發病、3/21就醫、3/24日確診,個案於入院時無肺炎,收治一般隔離病房,3/28因呼吸喘,轉至加護病房隔離,使用葉克膜治療,後續個案因多重器官衰竭,不幸於5/10病逝。這位40多歲男性是3/8~3/18到美國探親,當時是與太太(案202)一起確診,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確診案例中使用葉克膜用很久有兩例,其中包含案197,由於葉克膜使用太久會出現許多併發症,不幸的是這位男性都陸續出現,最後出現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才不幸身亡,在這段治療期間,照顧的醫療團隊天天穿著多重防備裝置照顧患者,實在非常辛苦,但因為這些併發症死亡率實在太高,所以難以挽回。張上淳說,案197跟太太案202一起赴美探親,也都是在3/19發病,所以研判應該是同時感染病毒,但雖然是同一隻病毒,卻有了截然不同的下場,案202很快痊癒,同時在4/10解除隔離、4/11出院,但先生案197卻很快地轉而進行葉克膜治療,最後因為併發症而過世。案197沒有慢性病、且只有40多歲,為什麼會成為重症?張上淳說,這可能歸因於免疫系統的細胞激素風暴,針對病毒的免疫反應過於強烈,反而攻擊了肺部健康,所以一開始案197的肺炎狀況就相當嚴重,就連使用呼吸器也沒辦法,原本希望藉由葉克膜來幫助患者度過細胞激素風暴,中間患者的血氧也一度好轉,但最終還是敗給併發症,相當遺憾。
全球首例!「血液淨化」成功救回新冠肺炎重症病患
新冠肺炎嚴重肆虐全球,如今有重症患者透過「血液淨化」技術,提升免疫力對抗病毒,目前患者已經拔管準備出院。這是全球公開用血液淨化,成功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首起病例,此方法也已被國際期刊所接受。部立桃園醫院一名52歲婦人於3月15日確診感染新冠肺炎,24日病況急轉直下,出現急性呼吸衰竭,隨後緊急插管治療,一度要使用葉克膜救治,但部立桃園醫院團隊嘗試連續3天用了一萬c.c.的血漿,換成「血液淨化」的方法,把血液處理乾淨,成功改善婦人的臨床症狀,在4月15日拔管,目前已3採陰性準備出院。醫療團隊適度運用血液淨化技術來移除細胞因子,避免新冠肺炎重症病患產生細胞激素風暴,讓身體發生過度的免疫反應,來改善可能發生的急性呼吸衰竭現象。根據《華視新聞》報導,衛福部桃園醫院胸腔內科醫生陳又誠表示「血液內跟細胞內其實要達到一個平衡,我們把血液當中弄乾淨以後,細胞或其他肺泡當中腎臟當中一些不好的免疫因子才有機會釋放出來」。此方法副作用少,可保護血管功能不影響血壓,而且能清除大多數的毒素。原先要使用葉克膜的患者,醫療團隊嘗試換個方法,就幫助病患脫離險境,醫療團隊也把這項獨步全球的成功經驗投稿至國際期刊跟全世界分享,而國際期刊也大力接受這項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