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感染
」孩子常憋尿恐導致泌尿道感染! 當心「先天結構異常」
孩子有時候因為害羞、貪玩,或身處陌生環境中,容易出現憋尿狀況。由於兒童的泌尿系統尚未發育成熟,頻繁憋尿恐憋出病,若是沒有妥善的醫療照護,將來會有重複感染的風險!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小兒科醫師廖文鎮表示,兒童泌尿道感染較常出現於小女生,若經常反覆感染,一定要到醫院去檢查泌尿系統是否有先天性問題,以利及早治療。細菌性感染 好發於嬰童尿液長時間儲存在膀胱內,容易滋生細菌,泌尿道感染是兒童細菌性感染的一種。泌尿道包括腎臟、輸尿管、膀胱及尿道,泌尿道的任何一個部份受到感染,就稱為泌尿道感染,好發於年紀較小的嬰幼童。嬰幼兒通常是以不明原因發燒為主,或是食慾不振、腹瀉等非特異性症狀為主,容易被忽略。兒童下泌尿道感染:包括排尿疼痛、頻尿及尿失禁。上泌尿道感染:包括發燒、腰痛、全身不適。女童尿道短 當心易感染雖然兒童泌尿道感染的機率不高,但家長仍不能輕忽。兒童的尿道較成人短,女童尿道又比男童短,比較容易受到感染。廖文鎮提醒,兒童泌尿道感染較常發生於小女生,常見兒童憋尿,不方便上廁所,因而造成泌尿道感染,若半年之內有2次感染或1年之內有3次感染,家長就要警覺,一定要帶孩子到醫院去檢查泌尿道系統是否異常。他表示,兒童罹患泌尿道感染跟成人不一樣的地方,就是要考慮孩子是否有先天結構異常,若有先天性的問題一定要提早發現、進一步評估與治療,才能讓孩子未來有一輩子的時間,盡量把身體狀況處理好,以避免反覆性的泌尿道感染。兒童泌尿道感染如何治療?泌尿道感染兒童約有8%會有1次以上的復發,15%的兒童有腎臟結痂,25%的兒童有尿路迴流的情形,其中約2.5%有高度的尿路迴流。至於泌尿道感染造成慢性腎衰竭的狀況則非常罕見[i]。治療兒童泌尿道感染的三大目標是症狀緩解、預防復發及矯治構造異常,以避免漸進性的腎臟傷害。尿道感染依嚴重程度,以抗生素進行治療。若孩子的泌尿感染復發甚至反覆感染,需積極預防腎受損的情形。尤其先天性尿路結構異常的兒童,建議以外科方式矯治,或長期投予預防性藥物,以減少腎臟受損[ii]。日常保養建議孩子多喝水、勤排尿並預防便秘,女童應保持會陰部的清潔,男童應注意包皮過長或是龜頭清潔的情況。另外也可給孩子攝取果汁以酸化尿液。[i] https://reurl.cc/NQqDDq
咳嗽原因分兩大類!治療方式大不同 揪出病因要注意
37歲科技業林先生新冠肺炎確診後痊癒已超過2個多月,但至今只要氣溫稍低或是吹到冷氣,就會咳嗽不止。中醫師表示,事實上咳嗽原因分成溼咳、乾咳兩大類,前者是俗稱的過敏,後者則多為感冒等細菌性感染所引起,治療方法大為不同,若治療錯誤,藥物恐愈吃愈糟糕,曾有病人因而咳到肋骨疼痛、失禁。久咳不癒超痛苦,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咳嗽分成兩大類型,第一類是「溼咳」,原因是氣管壁中水分太多,包括過敏性鼻炎、氣喘、氣管擴張、肺氣腫都屬此類,通常一接觸冷的刺激、灰塵、生物性過敏原等,鼻子會產生過多分泌物充滿氣管,就會打噴嚏、流鼻水與咳嗽不止,即俗稱過敏。至於第二類最常見,因為感冒、吸菸等而引起的發炎性咳嗽,氣管壁在感冒過程中,被病毒、細菌破壞,修復過程中氣管壁會製造分泌物以帶走壞死的組織,因而導致喉嚨癢,有黃、濃痰及咳嗽,通常症狀會長達2周~2個半月才會痊癒。這類發炎性咳嗽一咳起來會引起肋骨疼痛、失禁、小便滲漏,甚至呼吸鬱結、氣逆上衝。陳潮宗指出,兩類咳嗽不會互相演變,不會因感冒拖久了,就變成過敏性咳嗽;且治療方式大為不同,一旦搞錯或是併用藥物,反而會更嚴重。他指出,過敏性咳嗽以乾燥、化痰為主,中藥會使用麻黃、桂枝等,平常可多食用老薑、蔥、蒜等都有很好的效果;至於發炎性,原則為「涼」,以清熱、解毒、瀉火來止咳,西醫部分可能用抗生素、止咳糖漿及止咳藥物,食物可多吃水梨、西瓜、柑橘等涼性食材為主。民眾若不知道如何分辨,可以把握一個原則,過敏性的痰、鼻涕較為清水樣,滴在衛生紙上會擴散;發炎性則不會擴散,會濃稠黏在衛生紙上。他也提醒,若兩種方式長達三個月都無法好轉甚至咳血,建議必須做X光或是MRI檢查,判斷是否為肺纖維化、癌症或是肺結核。
國內乳羊場驗出「人畜共通」布氏桿菌 羊奶還能喝?人類感染風險曝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簡稱防檢署)本(9)日表示,農業部獸醫研究所(簡稱獸醫所)通知屏東縣九如鄉1乳羊場(飼養141頭羊)在執行每年乳羊場定期布氏桿菌病主動監測時,有3頭羊隻確診陽性,屏東縣動物防疫所立即依程序對陽性動物採取撲殺處置並進行全場清潔消毒。防檢署指出,我國每年定期對全部乳羊場進行監測,其餘乳羊場未檢出,該場僅屬個案發生。防檢署表示,布氏桿菌病屬我國動物傳染病防治條例乙類動物傳染病,在羊隻臨床症狀不明顯,主要引起生殖器官與胎膜發炎、流產、不孕及睪丸炎等。為防堵疫病傳播,陽性案例場之陽性動物皆依規定撲殺銷毀並進行徹底消毒,其餘動物每6週採血檢驗1次,需連續3次檢驗全場動物均為陰性,始得恢復為一般場每年篩檢1次。此外防檢署呼籲,國內乳羊場除每年持續定期執行檢測篩檢外,亦務必做好場內生物安全及定期清潔消毒等防疫工作。疾管署指出,布氏桿菌病為人畜共通傳染病,屬急性細菌性感染。臨床症狀為發燒、全身倦怠、出汗、頭痛、肌肉酸痛、腹痛、疲倦及憂鬱等症狀。有時候臨床表現僅出現不明原因發燒或伴隨發燒之慢性關節炎。布氏桿菌病發燒的型態屬波浪式的反覆性發燒(undulant fever)。臨床表現可以跟許多疾病相類似,比較少見的症狀還包括鞏膜炎、神經炎、睪丸炎、腦膜炎、膽囊炎、主動脈炎或心內膜炎等。國內人類罹患布氏桿菌病於2011年之前已有30餘年未見報告病例。2011年5月至10月期間,國內出現 5 例布氏桿菌病境外移入病例,其中一例曾至北非旅遊,途經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等地,旅遊途中曾接觸駱駝,食用生牛(羊)肉及乳酪等乳製品。另 3 例均至馬來西亞旅遊,都曾食用生羊奶,一例曾至中國大陸旅遊。疾管署說明,布氏桿菌病傳染途徑為直接接觸病例體液及分泌物,所以一般接觸不需特別處理,與寵物一般接觸(未直接接觸寵物之血液、精液及胎盤等)也不會受到感染,但仍提醒民眾旅遊時不要生食未經巴斯德滅菌法消毒之動物奶、奶酪或冰淇淋等食物。另外,防檢署補充,本病雖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但國內市售羊奶皆經巴氏德滅菌法處理,可有效殺滅布氏桿菌,因此市售羊乳安全無虞,民眾皆可安心購買。
精準醫學成功戰勝 多重抗藥陰溝腸桿菌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自20世紀初期抗生素問世後,在現代醫學拯救無數病患免於細菌性感染死亡。然而,也由於抗生素大量的使用,多重抗藥性細菌於全世界各地逐漸增加,多重抗藥性菌株成為臨床醫師與病患最大的夢魘之一。惡性淋巴瘤傷口潰爛 多重抗藥性致病菌 根據統計指出,在醫療院所內常見之腸桿菌(Enterobacterales)當中,除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spp.)、大腸桿菌(Escherichia spp.)之外,陰溝腸桿菌(Enterobacter cloacae complex)為第三大抗藥性腸內菌菌種。多重抗藥性陰溝腸桿菌易造成肺炎、腹內感染、泌尿道感染、傷口感染等感染症。若進展至血流感染,可能會出現持續高燒、畏寒,甚至意識不清或休克的情況。一位中年男性因久未癒合的膝蓋傷口潰爛以及膝蓋腫塊前來台中榮總求診,經組織切片發現為惡性淋巴瘤,其傷口潰爛部分以及骨切片的細菌培養,皆發現多重抗藥性的致病菌。經實驗室鑑定後發現,該臨床菌株屬陰溝腸桿菌下的Enterobacter hormaechei,並且攜帶特殊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在治療上相對棘手,往往需要後線抗生素如碳青黴烯、黏菌素或是同時合併多種抗生素治療,依臨床病人狀況判定。多重抗藥性細菌 增加診治困難感染科葉庭光醫師表示,抗藥基因的出現會增加臨床感染症病患治療上的困難,需要有更多的研究與了解。由於前述個案的臨床重要性不容忽視,團隊便進行系統性文獻回顧,統合陰溝腸桿菌常見抗藥性之菌種Enterobacter hormaechei於台灣以及全世界之抗藥基因分布,發現Enterobacter hormaechei在世界各地有不同種類的β-內醯胺酶抗藥基因,而台灣也有類似的抗藥基因分布。此系統性回顧論文也於2022年10月份發表於高分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影響分數(Impact Factor) 15.44分。未來在面對陰溝腸桿菌的感染,臨床人員需要更加警覺,因為致病的菌株可能是高度抗藥、更加棘手。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是近年為全球矚目的公共衛生議題,在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多重抗藥性細菌對於醫療人員仍舊是一大挑戰,也是未來診治上將持續面臨的課題。深入對於抗藥性細菌機轉的探討,將給予未來感染症的精準治療鋪奠基石,會是病人的一大福音。
他扁桃腺「反覆化膿」久未癒!醫一驗搖頭:是愛滋病
扁桃腺發炎久久不癒,小心隱藏大地雷!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在節目中分享診間病例,曾遇過一名男性病患因扁桃腺反覆發炎前來就醫,沒想到一查竟是愛滋病毒。醫師柳朋馳在節目上《健康2.0》分享,先前曾遇過一名男性病患因扁桃腺發炎、化膿來看診,他原本以為是EB病毒導致免疫力低下所致,但不久後該名病患又出現化膿症狀二度就醫,覺得事出怪異,他追問患者期間是否有康復過?對方則回覆,沒有完全復原,仍有腫腫痛痛的感覺。保險起見,柳朋馳為病患安排抽血檢驗,發現單核球數值偏高,一問之下才得知,該名病患是同志族群,於是又再進行特殊病毒感染檢驗,沒想到一驗竟是愛滋病感染,「這一種免疫低下的族群,也有可能會用反覆性的感染來表現。」柳朋馳透露,部分慢性扁桃腺發炎也會合併急性感染症狀,只要不適超過3個月就是慢性扁桃腺發炎,一旦遭到急性細菌性感染,可能會出現深頸部感染,如若繼續拓展至縱膈腔,將引起心、肺臟等多重器官損害,死亡率高達八成,不容輕忽。
夏天要命習慣2/年輕愛憋尿「老了有夠慘」 頻尿卻滴滴答答「還可能洗腎」
炎炎夏日多補充水份之餘,也代表需要更常跑廁所,但許多人習慣性憋尿或忙於工作,當心長期下來可能重創腎臟健康,甚至要終身洗腎!醫師表示,年輕時這些壞習慣還不會造成多大影響,但年紀大了之後,就會開始上門「討債」,可能會頻尿但又尿不出來,排便、射精都會疼痛不堪,猶如活在地獄之中。依據國健署調查顯示,國內20歲以上成人每10位就有1位患有慢性腎臟疾病,且發展至後期則需洗腎,除了老化是原因之外,其實也可能與長期憋尿有關。國泰醫院泌尿科蔡樹衛醫師表示,大多數人都有憋尿的經驗,像是工作很忙走不開、讀書太專心,或遇上塞車、長時間坐遊覽車都可能需要暫時憋尿,生活中時常會遇到這些情況,讓人不得已憋尿,似乎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甚至有些人已經習慣性憋尿,尤其是夏天炎熱喝水量增加,許多人懶得一直去上廁所,就會刻意憋尿,而一旦憋尿太久或時常憋尿,就可能影響健康。蔡樹衛說,「有尿意卻強忍就是憋尿,當尿液儲存於膀胱內不停膨脹,膀胱肌肉會像橡皮筋一樣撐大,長期下來就會失去彈性變得疲乏,可能會導致膀胱無力,另外尿液留在膀胱過久,也會引發膀胱發炎、尿道發炎等問題。」除此之外,長時間的反覆憋尿除了會造成細菌感染,也可能引起泌尿道結石、尿液滯留造成逆流,最後導致腎功能惡化,甚至可能需要洗腎,如此將得不償失。腎臟科醫師洪永祥也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研究顯示,憋尿時間過長會使腎臟血流量減少,進而損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長期憋尿的人腎臟功能較差,時間一久就造成腎臟萎縮,必須終身洗腎。長期憋尿會引發一系列泌尿系統的問題,甚至傷害腎絲球的過濾功能,嚴重可能導致終生洗腎。(示意圖/黃耀徵攝)不只如此,憋尿會導致尿液過度濃縮產生結晶,泌尿道結石與血尿的機率大增,通常後腰到下腹會出現痠痛、絞痛等劇烈疼痛症狀,大結石有可能早成腎臟跟輸尿管水腫與急性腎損傷。另外,憋尿時尿液會在膀胱中滯留,超過6小時易引起細菌繁殖,增加尿路感染的風險。嚴重者甚至引起急性腎盂腎炎、腎膿瘍、敗血症等。洪永祥表示,憋尿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因為膀胱腫漲時會刺激交感神經系統,使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就可能誘發急性腦中風與心肌梗塞。「而且年輕時若習慣憋尿,很多後遺症都會在年紀大的時候跑出來,人生會變得很悲慘。」洪永祥說,憋尿會增加前列腺的壓力和壓迫,導致前列腺腫脹充血也會讓細菌進入前列腺進而引發慢性前列腺炎。這是非常痛苦且影響生活作息的症狀,常見有畏冷發燒、下背痛、睪丸、陰莖疼痛;排尿時無法一次排乾,頻尿且排尿、排便和射精時會疼痛。另外,憋尿也會使腹壁、腰部、骨盆底肌肉緊繃,長期下來腰椎過度彎曲或肌膜筋膜炎而導致不明原因下腹痛與腰痛的發生。另外,相較於男性,女性由於尿道較短,若有憋尿習慣更容易產生後遺症,其中又以細菌性感染最為常見,尤其夏季相當濕熱,建議女性朋友下半身穿著寬鬆、透氣,同時私密處要保持乾爽,就算是女童小便後也要使用衛生紙按壓一下私密處,以保持清潔。而且最好不要使用護墊,因為許多人往往會忘記更換護墊,非常容易孳生細菌,生理期使用衛生棉時也要勤更換,才能避免私密處反覆感染。
蕭彤雯「上吐下瀉」急送醫!逾40hr滴水未沾:病毒很兇猛
電台主持人蕭彤雯近日身體突然亮紅燈,胃腸狀況嚴重發炎,目前正在醫院接受治療。她今(28日)透露病況,已經超過40小時滴水未進,雖然尚不清楚病因為何,但這波症狀讓她忍不住驚呼「很兇猛啊!」蕭彤雯今(28日)在臉書發文表示,自己前一天突然上吐下瀉,連喝水吃藥都沒辦法,只好趕緊前往醫院看診,沒想到檢查才發現,腸子正在急性發炎,於是安排住院治療並注射點滴,「從週日晚餐過後到現在已經超過40小時滴水未進了啊~明天還要安排些檢查,這波大概可以瘦個2公斤吧(誤)。」蕭彤雯指出,由於周日(26日)跟家人一起聚餐,至今沒人傳出不適,因此她推斷應該不是食物出現問題,「還不清楚原因是什麼,但比較不像是細菌性感染(吃壞肚子/食物中毒)。」另外,她也提及,最近急診室裡一堆病患因為腸胃症狀而就醫,「想不到我也沒逃過,一定是周末兩天吹風冷到、潛藏在身體裡的病毒才有機會『ㄧㄚˊ』起來!」提醒大家這波病毒很兇猛,要多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
食物掉地上3秒內都能吃?他曝「恐怖經歷」秒衝急診…醫一檢查傻眼了
不少人都有遇過食物掉地上,又撿起來吃的情況,甚至還有個都市傳說,食物掉地上不超過3秒,都還能撿起來吃,但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衛福部及專家們也曾多次警告過。北部一名50多歲男子排隊買了美食,吃沒幾口就不小心掉到地上,但他因不想重新排隊,從地上把食物再撿起來吃,沒想到深夜就出現劇烈腹痛、狂烙屎、發高燒的症狀,趕緊衝到急診,一檢查發現白血球飆到2萬,逼近敗血症。外科醫師陳榮堅在節目《醫師好辣》透露曾遇過一個案例,一名男子曾在一年多前完成大腸癌手術,近期卻突發高燒,且腹痛腹瀉,立刻衝到急診,原以為可能是大腸癌手術出問題,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飆到2萬,醫師判斷為「細菌性感染的腸胃炎」。北部一名50多歲男子排隊買了美食,吃沒幾口就不小心掉到地上,但他因不想重新排隊,從地上再把食物撿起來吃,沒想到深夜就出現劇烈腹痛、狂烙屎、發高燒的症狀。(圖/翻攝醫師好辣Youtube)陳榮堅透露,原來該名病患前一天去買了超夯美食排隊,排了好久好不容易輪到他,沒想到買到後才吃了幾口,竟不小心掉到地上,但他覺得吃不過癮,又不想重新排隊,因此從地上把食物撿起,拍拍上頭的灰塵繼續吃,結果半夜就出現腹痛、腹瀉、發高燒的情況,抽血檢查發現白血球在短時間內飆到破萬,後來住院打抗生素治療,5天後才出院。但其實先前衛福部就曾發文澄清,不管食物掉地上幾秒都不能吃,因為不同的食物、地板的類型與狀況,都會影響細菌的附著程度,且不管掉下去幾秒都會有細菌附著,若不慎把病原菌吃下,還可能引發食物中毒,
7歲女童心衰竭急送診 醫生手術嚇傻眼:心臟瓣膜遭細菌吃光
中國湖北荊州市一名7歲女孩小晴(化名)從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缺損,但因為一直沒有治療而引來細菌盤踞「啃噬」心臟,感染性的心內膜炎讓小晴面臨嚴重的生命危險。根據《北京晚報》報導,小晴在今年5月底感到身體乏力,然而父母見她並無發燒、咳嗽等症狀,便忽視了孩子的病情。幾天後,小晴的病情突然加重,反覆發燒、面部水腫、全身無力、呼吸急促,緊急送醫後,醫師判斷小晴的狀況是呼吸、心力衰竭合併肺部重度感染,情況危急須盡快轉院。其實小晴出生後不久就被檢查出患有心室中膈缺損(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但因為家中經濟困頓,加上缺損並不嚴重,於是便一直拖著沒治療,小晴平時身體也健康,父母才沒把小晴的病情放在心上。轉到兒童醫院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小晴的心臟能明顯聽到雜音,原來她患有先天性心臟室間隔缺損,右心室、右心房增大,三尖瓣關閉不全,心臟三尖瓣處還附著大量細菌贅生物(vegetations)。醫師判斷,小晴應是反覆感染,又合併心臟室間隔缺損引發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因為病情凶險,小晴被收治進武漢兒童醫院的加護病房。醫師在抗感染治療期間,發現小晴心臟內的贅生物仍在持續增大,如果脫落可能會導致肺動脈栓塞,須盡快進行手術清除,否則會有生命危險。經過5週的抗感染治療後,小晴的病況終於獲得控制,最後進行最關鍵的手術,手術中醫師打開心臟一看,發現小晴的主動脈瓣脫垂、三尖瓣隔瓣和後瓣有大量贅生物,這些細菌幾乎啃噬掉心臟的三尖瓣處。在為小晴切除贅生物,修補三尖瓣成形、室間隔和房間隔後,手術圓滿成功,術後小晴的恢復狀況也相當良好,順利出院。專家表示,正常健康的心內膜和瓣膜其實非常光滑,一般而言並不會附著細菌,但因為小晴的心臟有缺損,極易受到細菌感染,細菌再附著在瓣膜上,就會像滾雪球一般形成「贅生物」,引起細菌性感染性心內膜炎。專家也提醒,若是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童應及早就醫診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