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修復
」6旬婦急性中風!上肢無力、走不穩 「靜脈雷射治療」改善後遺症
60歲林小姐是家庭主婦,因急性梗塞性腦中風導致右上肢嚴重無力約兩週,仍然步態不穩、右側上肢嚴重偏癱無力、右手手指無法出力抓或握,擔心日常生活受影響。傳統復健治療輔以靜脈雷射 改善中風後遺症透過腦中風復健計畫轉至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台北分院,神經內科楊昭男醫師建議除了傳統的復健治療之外,可以選擇靜脈雷射治療。經過一週3次(每次一小時)初期(住院後一週)的靜脈雷射治療及後續、每次一小時的靜脈雷射治療療程搭配一般復健後,觀察經3次靜脈雷射後,力量已明顯改善,目前講話明顯清晰,比較不大舌頭、右手已經可以正常抓握、穩定的使用湯匙筷子。而步態也較穩定,中風失能程度從4分(行走需他人攙扶)到目前mRS 2分(獨立生活)。這半年來仍固定回醫院住院復健2次,目前僅需一般復健治療已無靜脈雷射治療。靜脈雷射治療改善神經功能 增加復健助力楊昭男醫師表示,靜脈雷射治療 (ILIB)是利用光纖導管針將低能量的紅色雷射光從手臂靜脈導入,每次治療1小時,10次為一療程,一般可治療3個療程。靜脈雷射治療可增加血球攜氧量、增強免疫系統,抗發炎,增強細胞粒線體功能,促進微循環血流及組織血流,間接促進細胞組織修復、改善神經功能,疼痛及睡眠。楊昭男醫師說明,有時在常規中風復建過程中,常常會有令人氣餒,進步不明顯的狀況,經評估病人病情後可選擇加入靜脈雷射治療,對於中風復健有推一把的助力。急性血管阻塞恐造成生活失能 把過黃金治療6個月中風後復建計畫(PAC),是由健保署與承接計畫醫院共同推動。透過積極的復健改善病患肢體肌肉無力,肢體不協調,語言,吞嚥,步行及其他神經功能不良。藉由6個月內黃金治療期,神經重塑,讓受傷附近正常腦細胞達成整合。楊昭男醫師提醒,如中風後復健成效不佳的病人,可諮詢相關專業醫師評估是否適用靜脈雷射輔助治療,改善中風後遺症及恢復正常生活。
屁股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 醫示警:恐是這裡發炎
屁股痛不一定是坐骨神經痛,神經外科醫師謝炳賢表示,很多人出現類似的感覺,會誤以為是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雖然部位及症狀很類似,不過其實很多時候也可能是因為梨狀肌腫脹發炎,同時伴隨緊繃時,而產生麻木疼痛的感覺。謝炳賢在粉專《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表示,梨狀肌是在臀部深層臀大肌下方的三角狀肌肉,左右各一塊,主要幫助髖關節做出外轉動作,並協助穩定骨盆,當梨狀肌因為重複動作或壓迫(如久坐久站、翹腳、運動傷害等),導致發炎腫脹或緊繃時,壓迫到下方通過的坐骨神經,而出現類似的屁股痛、腳麻等症狀。梨狀肌症候群有哪些症狀?謝炳賢指出,梨狀肌症候群最主要的症狀是在臀部深處會有明顯痛點,在變化姿勢時會特別疼痛,且症狀大多會出現在單側,而疼痛感也有可能會從臀部延伸至腳底,嚴重時會影響走路,出現跛行無力的狀況。至於和椎間盤突出有什麼差異,謝炳賢說明,椎間盤突出所造成的坐骨神經痛常常會和梨狀肌症候群搞混,兩者主要的差異在於,椎間盤突出為椎間盤的髓核擠出而壓迫脊椎神經根;而梨狀肌症候群則是肌肉發炎腫脹的壓迫神經,一般不會出現腰痛的症狀。謝炳賢提到,保守治療的主要目的為緩解梨狀肌的緊繃僵硬,一般會採取消炎止痛藥、肌肉鬆弛劑,同時搭配復健治療,而較積極的治療則會考慮採增生療法,幫助周圍組織修復,並強化骨盆的穩定,以達到改善疼痛。
手指發出喀喀聲? 小心過度使用手指可能導致「板機指」!
近年來,手機已融入現代人生活,成為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然而,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鈺泓指出,隨著人們在捷運、用餐等生活場合時,習慣性地使用手機,過度使用手指的習慣也成為引發健康問題的新源頭之一;過度使用手指將可能引發「板機指」的問題,這種情況使手指無法順利彎曲,患者需要用另一手才能扳直,需引起重視。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鈺泓透過臉書粉專發文表示,當手指出現無法自由彎曲,甚至發出怪聲音時,可能已經患上了「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俗稱「板機指」。陳鈺泓醫師近一步解釋,板機指是一種手指屈指肌腱狹窄性肌腱鞘炎,當手指過度使用時,滑車韌帶與屈指肌腱摩擦過度,引起發炎、腫脹,使手指難以順利伸直,類似扣板機的動作。板機指主要出現在拇指、中指、無名指,患者會感到手指腫脹壓痛、伸展不順、難以彎曲的情況,甚至需要另一隻手輔助扳直,且可能伴隨著特有的喀喀聲響。陳鈺泓醫師指出,早上起床時手指僵硬和疼痛的狀況尤為明顯。對於容易患上板機指的族群,陳鈺泓指出,長時間反覆彎曲手指、過度用力的族群,如電腦族、清潔人員、髮型師、鋼琴老師、作業員等,更容易患上板機指。此外,女性中更年期女性和懷孕婦女也是高風險族群。在治療上,陳鈺泓建議,當板機指急性發炎腫脹時,可採用冰敷和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隨後,搭配適度休息及熱敷。對於症狀嚴重且持續的情況,患者可考慮就醫,利用增生療法促進組織修復。在一些極端情況下,手術治療也是一個可行的選擇,以鬆弛肌腱,使手指能夠順利活動。這一健康問題的崛起提醒著人們,即便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便利,也需謹慎使用手機,特別是長時間反覆使用手指的族群應留意保護手部健康。亞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陳鈺泓表示,現代人過度使用手機已成常態,若民眾察覺自己患上「板機指」,可先採用冰敷和消炎止痛藥緩解疼痛。(圖/翻攝自Facebook 陳鈺泓醫師粉專)
男子車禍!右腳與身體僅剩皮膚相連 醫「馬拉松手術」精準接合助恢復行走
31歲吳男當時凌晨開車不慎打滑,撞向對向來車,車頭全毀,踩煞車的右腳也連帶受創,劇烈撞擊下腳踝95%斷裂,包含腳骨、血管、肌腱、神經全斷,右腳與身體僅薄薄皮膚相連,斷肢險噴飛,送至醫院急救時情況慘不忍睹。傷口沾滿油污砂石 面臨截肢命運其下肢末端足踝組織複雜精細,重建難度高,且緊急送抵醫院時,吳男斷肢處沾滿油污和砂石,原本面臨截肢命運,但羅東博愛醫院骨科足踝專科醫師王秋猛收案後,評估仍有機會將斷肢接回重建。醫療團隊把握黃金時機,1小時內手術團隊到位後,備妥手術室即展開馬拉松接合手術。清創、縫補骨骼血管肌腱 成功接回斷肢為防止細菌感染,在斷肢接回前,醫護人員花費長時間將沾滿機油、砂石的傷口髒污一一剔除,接著王秋猛醫師將斷骨處以4根骨釘固定,並依序縫補接回肌腱、神經、血管共10餘條組織;一旦骨骼接合錯位或肌腱血管神經對接錯誤,可能導致組織壞死,手術難度極高。王秋猛醫師表示,足踝是下肢重要關節,結構繁複精細,必須對後足解剖構造有十足了解把握才能準確接回斷肢。他將斷肢大部分接回並縫補後,由整形外科林祁岷醫師帶領團隊接續進行血管顯微手術,手術過程將近9小時。術後3天觀察傷口無感染惡化壞死,顯見清創確實、斷肢重建成功、感染科抗生素組合投藥精準。妥善急救+積極復健 恢復正常行走後續吳男配合復健醫學科密集復健,同時進行高壓氧療程,傷口組織修復快速,3個月後就能拆下鋼釘練習走路,4個月後即重回工作崗位,不到半年已能恢復正常行走、重拾生活步調,外觀與常人無異。
頭痛、背痛、肩頸痛好困擾! 精準醫療時代下「疼痛」可以如何治療?
現代人常因工作、生活承受著種種壓力,常常覺得頭痛、肩頸痛,而平時不正確的動作、習慣也會造成許多疼痛問題。診所院長神經外科醫師張麟表示,根據門診統計,下背痛、骨盆腔綜合症候群、纖維肌痛症、肩頸上背等是最常見的疼痛問題,甚至COVID-19疫後造成的莫名疼痛在門診也相當常見。這些疼痛到底該怎麼治療呢?張麟醫師指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在現在精準醫療的時代已非定律,疼痛可以透過全面性評估、個人化治療,精準有效改善惱人的疼痛問題。門診常見疼痛問題有「這些」 需個人化全面性評估疼痛的原因有相當多可能,常見疼痛包括下背痛、骨盆腔綜合徵、纖維肌痛症、肩頸痛、五十肩、三叉神經痛、帶狀皰疹後神經痛、頑強性頭痛、偏頭痛、複雜性局部疼痛症候群以及全身痛(是否合併代謝、內分泌及情緒問題)等。疾病、外傷等也可能是疼痛的原因,張麟醫師提到,疼痛是一種受損與修復的過程,因此疼痛門診在治療上會優先處理、排除一定需要開刀的緊急或嚴重問題,傾聽病患主訴及觀察,經過完整評估後下一步才是治療。張麟醫師表示,在疼痛的部份,治療目標就是症狀能夠改善,矯正背後力學結構異常或營養素失衡問題,再依據病人情況訂定個人化治療計劃,包含相關支持系統等,全面性個人化疼痛評估與治療,以精準、有效改善疼痛問題。治療不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止痛藥也非唯一解方而疼痛其實並非一般想像的單純吃止痛藥治療而已,張麟醫師分享,門診曾有一位患者是20歲女學生,中線兩側背痛已隱約出現一陣子,但上課時突然地刺痛,診斷發現其中下段背部脊柱旁兩側肌肉廣泛壓痛,兩側近腰方肌處也有壓痛,不過,這名患者無創傷或其他疾病史,月經正常但臉色顯得有些蒼白。張麟醫師提到,治療上建議患者到婦產科同步進行內分泌及風濕免疫科檢查,並先為她做增生治療,不過有暈針、怕針的情形,之後改用非侵入式的震波治療,並補充維生素C加強軟組織修復,2週後疼痛改善,後續再配合內分泌、維生素D補充治療。另外,還有一位69歲男性患者,3年前接受腰椎融合手術,但術後6個月又出現下背痛,近一兩個月痛感加劇,曾進行復健及物理治療2年合併藥物治療,但都無明顯改善,下背依然僵硬疼痛,薦髂關節處也有痛點。張麟醫師表示,針對這名患者,先安排了雙側腰椎第二背根神經節注射,治療後患者表示疼痛改善約5成,另外也為他進行雙側薦髂關節注射,不過只有短暫改善,之後又再度復發,因此改用高頻熱凝療法而後便獲得明顯改善。疼痛原因百百種,治療方式也各有不同,張麟醫師強調,若醫師沒有充分的時間傾聽患者,再做判斷並安排必要的檢查,最後病痛問題還是無法獲得有效改善,這是現行醫療環境下的問題,但其實透過個人健康的多面評估與精準治療,能讓看不好病、看不到病的疼痛困局獲得紓解,擁抱無痛的快樂生活。
免疫力下降、脾氣變差要注意! 出現「6症狀」恐蛋白質攝取太少
蛋白質是身體很重要的三大營養素之一,不只提供身體能量所需,肌肉、骨骼、毛髮、組織修復也需要蛋白質作為原料。營養師劉雅惠指出,根據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人蛋白質建議量為1.1g/kg,要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恐出現免疫力下降、脾氣變差、肌肉無力等情況。營養師劉雅惠日前在自己的Facebook粉專「營養師Emma」發文指出,根據第八版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成人蛋白質建議量為1.1g/kg。因此要是蛋白質攝取不足,恐會出現以下6種症狀。首先,是「免疫力下降」,因為免疫細胞主成分為蛋白質,缺乏蛋白質免疫力就會下降,病菌就很容易入侵體內。第2點是「脾氣差」,身體身體多巴胺跟血清素可以維持開心的情緒,要是缺乏蛋白質,神經傳導物不足,影響情緒波動,就會讓我們變得很憂鬱、焦躁。第3點是「肌肉無力」,肌肉是身體存蛋白質很重要的地方,缺乏蛋白質讓肌肉被迫分解提供身體所需,因此造成肌力不夠,力氣變小,這也是老年人容易肌少症容易跌倒的原因之一。第4點是「掉髮、指甲斷掉」,由於指甲毛髮由蛋白質組成,缺乏蛋白質就會造成頭髮容易脫落、變細或分岔,指甲也會變脆容易斷裂。第5點是「膚質變差」,甘胺酸、脯胺酸和羥脯胺酸是製造膠原蛋白的原料,蛋白質攝取不夠,就沒有足夠的原料製造膠原蛋白,讓皮膚失去彈性。最後一點是「睡眠品質差」,褪黑激素的原料是蛋白質中的色胺酸,蛋白質不足,讓睡眠的品質跟著下滑。
八旬老翁關節疼痛長達5年 脂肪幹細胞治療改善生活品質
台灣醫療照護及健保制度完善有目共睹,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日前公布2023年全球醫療照護指數,台灣連五年排名世界第一。加上《特管辦法》放寬細胞治療,於再生醫療、組織修復相關的適應症累積不少真實世界數據。高齡八旬的黃爺爺的關節已疼痛5年,這次藉由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讓黃爺爺2周就有感獲得改善。「一聽到要換人工關節、加上手術復健至少3個月,差點要嚇死!」黃爺爺的關節因為年紀大自然退化,5年間進行過藥物、玻尿酸、PRP等保守治療,雙膝疼痛還是持續,連走路、上下家中的樓梯都很困難。後來改到童綜合醫院接受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2周後就感到膝關節的疼痛、腫脹,與日常生活的活動能力都獲得改善,現在已可開車自駕,上下樓梯順暢自如。童綜合醫院骨科部鄭宇傑醫師表示,不同以往換人工關節常令病患擔心手術感染,且需要長達3個月到半年的復健期,細胞治療提供膝關節退化、以及運動傷害族群另一項選擇。鄭宇傑醫師說,另一位旅美華人白先生,熱愛運動,才50多歲卻已有70歲的膝蓋,在美國也進行過和黃爺爺類似的標準療程,但是效果一直不好,得知黃爺爺膝關節好轉,激勵白先生回台治療,期待細胞治療擺脫困境。相較於美國醫療費用,在台灣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費用相對親民許多,也可省下術後半年的復健時間,是更符合健康經濟學的做法。根據美國關節炎基金會的資料,2021年因關節炎造成的醫療費用和收入損失高達3050億美元。同年在台灣,據衛福部110年度全民健康保險醫療統計年報顯示,全台膝部骨關節炎門、住診為389萬人次,醫療費用達58.8億元。鄭宇傑醫師指出,以往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在還未到達置換人工關節之前,會使用止痛藥並建議少蹲、少跪、少爬樓梯,若藥物使用半年還是持續疼痛,可考慮用玻尿酸增加關節裡面的潤滑、減少摩擦,或是使用PRP,但都屬於症狀緩解。而脂肪幹細胞的機轉不同,具活性的幹細胞,能比較主動、積極的修復關節軟骨,抑制發炎,若病患膝關節裡的半月板有輕微的損傷,也有相互的修復作用,因此不只高齡人口,對於膝關節運動傷害的族群亦是一大福音。訊聯生技董事長蔡政憲博士表示,脂肪間質幹細胞具再生修復的特性,對肌腱韌帶受損也適用,近期與屏科大合作臨床前動物試驗研究,以脂肪幹細胞治療膝關節軟骨缺損,透過MRI觀察到關節注射後軟骨組織再生明顯,安全性和有效性皆獲證實,正式獲刊於國際期刊,研究成果深受國際肯定,也希望能讓更多有需求的患者看到,進而來台灣治療。
患乳癌飲食如何調理? 中醫師精闢解析
乳癌雖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但其實早期乳癌5年存活率超過9成,透過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乳房健康並不難。中醫師周大翔分析,乳癌早期可能出現的症狀有:1. 乳房大小的改變、變硬。2. 新出現的無痛腫塊,或現存腫塊的改變。3. 乳頭上有鱗片,無法治癒。4. 乳房皮膚隆起、皺紋,或看起來無光澤、有局部凹陷。5. 乳頭有濕疹樣皮膚病變、異常出血或其他不正常分泌物。6. 乳房上有靜脈曲張。7. 乳房皮膚紅腫、潰爛或橘皮樣變化。8. 乳房四周有無法癒合的傷口,或同一個傷口不斷發生潰爛。9. 紅疹、發炎不斷。10. 月經過後,乳房仍持續疼痛。11. 腋下淋巴腺腫大,淋巴腺堵塞會在液下產生腫塊。12. 手臂上方腫大。女性在洗澡時,可一手放於腦後,以食、中、無名指三指的指腹,由乳頭開始,由內向外檢查,感覺是否有不正常的腫塊,如果發現腫塊,要立即去醫院做乳房攝影檢查。高糖、高熱量飲食曾罹癌機率 癌友建議採低脂高纖飲食乳癌是台灣女性發生率第一的癌症,乳癌放化療的患者尋求中醫的協助,通常會以緩解其放化療副作用為第一要務,唐朝孫思邈《千金藥方》強調「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不足以存生也」。所以正在接受放化療的癌友們,飲食上的調理格外重要。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在臨床上常常發現會乳癌患者,撇除家庭遺傳與病史,有很高的比例飲食習慣以高熱量,高糖,高油脂以及常吃加工化學合成食品為大宗,當上述類食物過量攝取時,容易上身體轉變成濕熱體質,身體出現發炎反應,也容易增加罹患乳癌的機率。乳癌病友接受化療而產生的假性停經症狀,容易潮熱、盜汗與心悸,在中醫的觀點是屬於陰虛血燥的體質,周大翔中醫師指出,此時身體屬於容易發炎狀態,為了因應後續可能的手術、放化療,癌友的首要任務便是儲備體力,因為在治療過程中多半會伴隨噁心、嘔吐、腸胃不適、疲倦等副作用,在吃不下以前就該顧好營養,建議以優質蛋白搭配低脂高纖的飲食為原則。控制飲食,降低脂肪攝取可減少乳癌風險,尤其要避免高油脂和高糖飲食。建議選擇低脂肪的白肉、海鮮和大豆製品作為蛋白質來源,減少紅肉攝取。烹調方式宜以清蒸和水煮為主,避免煎炒和油炸,以減少攝取的油脂量。周大翔中醫師建議選用健康的油脂來源,如無調味的堅果、橄欖油和苦茶油,有助於增加體內Omega-3比例,減少發炎反應,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風險。此外,應避免過多攝取加工肉製品和含有化學添加物的食品,以及避免使用類賀爾蒙藥物和含有雌激素的美容食品,如阿膠、紫河車、鹿茸,海馬等中藥材,使用中藥材前應諮詢合格中醫師的建議。加強蔬果攝取有助調節荷爾蒙 優質蛋白質助修復針對預防乳癌,女性朋友可以採取高纖飲食,這能降低罹患乳癌的風險。建議飲食以蛋白質和五榖根莖類為主,並加強蔬果攝取。蔬果中的營養素有助於減少癌變風險,蔬菜宜以煮熟方式烹調,每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和2份水果,也可以部分替代主食為未精製澱粉,以增加膳食纖維攝取並減少油脂負擔。此外,均衡攝取有助於身體調節女性荷爾蒙。然而,部分人可能選擇採取生機飲食,完全不吃肉只吃蔬菜,但這對於乳癌的康復並不理想。周大翔中醫師指出,優質的高蛋白攝取有助於組織修復,素食者可以透過奶類、蛋類和豆製品補充所需的蛋白質。若熱量攝取不足,身體容易疲勞且免疫力下降,對於乳癌的康復也不利。因此,在飲食中仍需保持均衡攝取。化療會讓人味覺變苦,病人會較喜愛吃重口味食物,烹調時可加酸味,有助增加食慾,如檸檬、醋、蕃茄、梅子都是很不錯的選擇。中醫認為:「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在經絡走向,乳房為胃經、脾經、腎經、肝經、心包經及心經經氣流經處,氣機壅塞、濕熱瘀痰滯於胸中而生癌腫。周大翔中醫師分享,平常洗澡時可以用溫水沖乳房,經常拍打(手掌拱起來呈空心狀拍打)按摩乳房,加上按摩足底,暢通淋巴預防乳腺炎,從中醫角度,在腳的第二趾趾踝上方,有胸部淋巴腺的反射區,脾胃自律神經結也在腳趾處,經常活動腳部,能預防乳腺發炎、暢通淋巴。
司機行駛手突劇痛難握方向盤! 全因這症狀險釀車禍
張姓貨車司機長期飽受「網球肘」所苦,試過打針、復健治療等病情仍未明顯改善,日前他開車握著方向盤準備轉彎,右手竟突然一陣劇痛差點導致車輛打滑,後就醫建議採取「微創肘關節鏡」清創修補受損的橈側伸腕短肌,總算讓他放心出門拼經濟!肌腱炎又稱網球肘 手肘外側伸腕肌群過度使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運動醫學暨手外科主任、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主治醫師賴禹呈指出,網球肘的正式醫學名稱是「肱骨外上髁炎」,是臨床上手肘外側疼痛最常見的病因之一,名稱則源自於打網球的拉拍動作,需大量使用手肘外側的伸腕肌群,一旦長期過度使用恐造成肌腱炎,因此才會被稱為網球肘。不過賴禹呈表示,來門診就醫的網球肘患者大多數不打網球,而是工作中需要長時間提起手腕,例如生產線員工、物流業、廚師,甚至文書工作中打字姿勢不正確,也可能引起網球肘,幾乎已經成為常見的文明病。頑固性疼痛逾六個月 「肘關節鏡施行微創手術」傷口小、恢復快賴禹呈提到,剛開始出現疼痛時,會先建議透過口服藥物、復健物理治療與增生注射治療,搭配適度休息與工作姿勢調整,九成以上的網球肘都能大幅緩解疼痛,但臨床上仍有4至11%的患者,無法藉由上述的保守治療獲得明顯改善,一旦這種頑固性疼痛持續六個月以上,且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則需建議考慮進一步手術治療。賴禹呈強調,若採取傳統開放式手術治療頑固性網球肘,會需要切開五公分的手術傷口分離淺層筋膜與伸指肌群,再針對深層伸腕橈短肌進行清創修補,缺點為會破壞到淺層軟組織,與修復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沾黏,且術後恢復期與疼痛緩解平均長達12週。隨著醫療科技進步,可選擇以「肘關節鏡施行微創手術」,過程中會將手術傷口大幅縮小至一公分,手術方式則為透過內視鏡從關節內部清除發炎組織,術後配合使用護具與增生治療促進組織修復,過程中會大幅減少淺層組織的破壞,並且精準處理病灶,相較於傳統開放性手術,可幫助病患更早恢復日常生活工作。肘部疼痛應充分休息 未改善應儘快就醫診治賴禹呈提醒,若肘部出現疼痛情形,應先停止造成網球肘的運動或工作,讓患部充分休息,避免持續重複的動作,減少肌肉筋脈勞損誘發網球肘,但若症狀遲遲未改善,則會建議患者考慮接受手術,盡快恢復生活品質。
英特爾結合18家台廠登台灣醫療科技展 秀區塊鏈結合醫療科技產業優勢
第六屆台灣醫療科技展於4日完美閉幕,此次展會亮點之一是展現了區塊鏈結合醫療與科技產業的跨領域優勢。今年除了東協醫院來台尋找戰略夥伴,攜手進軍國際市場外,在BIO+ICT結盟也成趨勢下,英特爾結合華碩、醫揚等18家台灣生態系廠商參展。該合作廠商包括研華、華碩、安勤、柏瑞醫、宏智生醫、威強、慧誠智醫、捷絡生技、康統醫、鈞聯、台灣微軟、真茂、醫揚、佳世達、台灣羅氏診斷、偉薩、中美萬泰和緯創醫學科技。另外,大江基因受惠佳世達參與私募案,雙方已進一步延伸出專科檢測、精準用藥指引與治療服務,預計明年將啟動細胞新藥臨床前開發。大江基因與佳世達合作,明年啟動細胞新藥臨床前開發。宏碁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為兩家公司首個合作案,瞄準個人化樹突細胞的癌症免疫治療開發,也讓原先主要聚焦在軟骨、纖維母細胞、口腔內皮細胞之組織修復開發為主的三顧,開展新的產品線。承業醫則聯手研華,聯手搶攻台灣手術醫療設備與醫療推車市場,已成功進駐多間大型醫院。承業醫輻射照射新廠預計明年下半年投產,除了提供醫材滅菌需求外,看準航太、低軌衛星產業的材料高能輻射照射商機,新廠將提供相關檢測需求,爭取訂單。業者表示,由於太空、低軌衛星等產品,其相關元件需要先模擬輻射環境,另外,航太、電線電纜、超跑等材料,也要進行高能照射以及改質,而新廠均能符合需求。據了解,承業醫新廠預計明年2月初裝機,第三、四季開始投產,初期產能約 40KW,年營收可達2億元,最大產能可倍增至200KW,年營收貢獻有望同步翻倍。展望明年,承業醫三大事業也有斬獲,設備事業方面,陸續取得醫院標案,估有雙位數成長;近期併購藥局通路,店家數來到26家,明年將再新增兩家,目標未來每年新增2~5間門市。
國際再生醫療與幹細胞自動化高峰會議 展現台日應用能力
2022國際再生醫療與幹細胞自動化高峰會議今(11/4)日上午於臺北榮總舉行,衛福部石崇良次長、四位日本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界及國內頂尖專家與會,共同分享再生醫學及其自動化之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展現臺灣與日本於國際再生醫療應用的能力。再生醫學和幹細胞治療是本世紀重要的醫學領域。臺灣和日本政府都將再生醫學視為創新的治療方法和重要的投資方向,可用來治療身體部位受損需要修復的患者,像是心肌缺血、受損的視網膜等。再生醫學將為重建、替換或修復受損的身體部位和組織提供新的方法。目前日本幹細胞產業已從自體走向異體,以及研發自動化大量生產方式。作為新興領域,兩國政府也在不斷更新法律和法規體系,以因應新型醫療行為所產生的新問題。我國衛生福利部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條文(以下稱特管辦法),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兩年來已有54件計畫案應用於臨床,包含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表皮組織修復與中風等。在日本政府大力的支持之下,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於國際上具有相當的地位與成就。而臺日長期友好的關係更是讓日本成為我國最佳的合作夥伴。前副總統陳建仁特別錄影致詞肯定臺北榮總、中研院、工研院、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等單位,在推動再生醫療的努力。臺北榮總陳威明院長指出,細胞治療是臺北榮總中長期醫療研究發展重點,近年來全球再生醫學與幹細胞研發與治療技術突飛猛進,國際上相關臨床研究與幹細胞平台日趨成熟。我國政府發布「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中,已開放六項細胞治療技術,包含癌症的免疫細胞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及表皮組織修復與中風等。本次討會不僅具有再生醫療及iPS臨床開創價值,顯現與國際間醫學交流的研究能量,更有助我國於再生醫學與幹細胞醫學研究臨床落地與全方位的發展。基於此目標與架構,臺北榮總近年來與日本著名的研究機構與學者建立並保持非常良好的交流。本次研討會很榮幸邀請到四位日本細胞治療與再生醫學界頂尖專家,包括日本諾貝爾醫學獎Shinya Yamanaka(山中伸彌)教授團隊成員吉田信介博士Shinsuke Yoshida、日本「神戶生物醫學研究與創新基金會」執行長 Shin Kawamata (川真田伸),I Peace(愛平世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GMP生產總負責人Koji Tanabe(田邊剛士)及日本心臟再生醫療權威專家Sawa Yoshiki(澤芳樹)教授。吉田信介博士(Shinsuke Yoshida)是研發出誘導性萬能幹細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iPS)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山中伸彌教授(Shinya Yamanaka)所主持的iPS細胞研究應用中心(Center for iP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CiRA)團隊中最重要的學者教授。Shin Kawamata (川真田伸)教授是日本神戶生醫研究創新基金會(FDRI)細胞療法研發中心執行長。日本心臟再生醫療權威-大阪大學Sawa Yoshiki(澤芳樹)教授,是全世界第一位利用結合自體幹細胞與層片技術治療心臟缺損,並利用自體幹細胞iPS技術做成心臟層片,已經成功移植並治療20多例心臟衰竭病患,成果極為豐碩,並為全世界心臟再生醫療之先驅,為心臟衰竭只能等待換心手術的病人帶來一線希望。另外,I Peace(愛平世股份有限公司)幹細胞GMP生產總負責人Koji Tanabe(田邊剛士) 報告了近年GMP的iPS細胞量產化及系統建構在未來醫療上的應用,包含異體的iPSC 產品化,分化成神經細胞、心臟細胞、T淋巴細胞等等,並說明該公司的新製程,可達到藥品規模,供應臨床治療使用。國內演講者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李鎮宜副校長「應用於細胞品質檢測的半導體生醫晶片」、臺北榮總醫學研究部邱士華主任「細胞重新程和iPS技術在視網膜疾病之開發應用」,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謝嘉玲副主任「生物技術開發中心(DCB)異體細胞治療產品開發現況與前景】。另外,何美玥國策顧問、郭旭崧無任所大使、涂醒哲董事長、陳鴻震教授及謝達斌教授共同參與綜合座談,對再生醫療、幹細胞自動化生產製造等各項議題均充分討論。
婦人倒垃圾竟釀肩旋轉肌撕裂 免手術!超音波導引 PRP注射治療
57歲陳太太某天倒垃圾後覺得肩膀痠痛,本來覺得可能只是拉傷,不料過了一週,疼痛範圍慢慢擴散,且晾曬衣服時手覺得無力抬不太起來,因而求診台南市立醫院復健科。經鐘毓婷醫師安排理學及超音波檢查,發現是肩旋轉肌撕裂。陳太太先接受兩週的藥物與復健治療,疼痛有些許減緩,但仍覺得肩膀疼痛影響日常生活,於是決定採用增生注射與自體血小板PRP注射,經3次療程後覺得疼痛大幅改善。鐘毓婷醫師指出,肩關節是人體活動度最大的關節,而肩旋轉肌群負責肩膀活動時的穩定性,讓肩膀在執行屈曲、外展或是旋轉時不至於脫臼,但也容易受傷。受傷的原因通常是日常生活過度使用(例如做家事、反覆地抱小孩)、不良的運動姿勢,也有一些人是因為某一瞬間動作太快(例如提重物、突然舉高等)造成旋轉肌肌腱受傷。常見的症狀為疼痛與無力,在超音波的檢查下,會看到旋轉肌肌腱發炎或是夾擠,嚴重或未積極處理可能導致旋轉肌肌腱撕裂甚至斷裂。以往民眾一聽到撕裂,直覺會想到需開刀做修補,然而,隨著超音波技術的進步,民眾可先至復健科接受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評估旋轉肌撕裂嚴重程度,除可確認是否有撕裂,也能評估是否有其他的狀況,例如鈣化性肌腱炎、滑囊炎…等。若是小撕裂則選用非手術的方式修復,如增生注射、PRP注射或是羊膜注射,其原理為將生長因子注射至破損處,刺激組織修復,一般來說注射後4週可追蹤肌腱修復狀況,若有改善可繼續施打。而療程長短視破損程度與個人狀況而不同,平均需3~6次療程。目前的研究建議要在超音波導引下做注射,效果才會明顯,注射後避免搬抬重物,以及肩膀盡量在不痛的範圍下活動,同時補充足夠的蛋白質、維他命B群以及維他命C,讓身體有足夠的營養素促進肌腱韌帶的癒合。另外,平時可以做肩關節的保養運動,包括肩關節活動度訓練(手指爬牆運動,避免關節沾黏)、肩胛穩定動作(划船、滑輪下拉)、以及旋轉肌肌力訓練(彈力帶外旋)等,維持肩關節完整的活動度以及肌力,避免旋轉肌肌腱的受傷。
涉私吞幹細胞專利 台大、北醫教授夫妻100萬交保
台北醫學大學生物化學暨細胞分子生物學科女教授黃彥華,及她的丈夫、台大醫學院藥理研究所所長林泰元,遭檢舉私自將北醫大的幹細胞應用研發成果申請2項專利,且技術移轉給華華大公司;台北地檢署昨天指揮台北市調查處兵分9路搜索及約談黃女、林男、華華大有監察人高禎祥等人,今天凌晨依違反《刑法》業務侵占、背信等罪諭令3人各100萬元交保。黃彥華及林泰元遭檢舉2011、2012年間,涉嫌將其職務研發出有關幹細胞應用等北醫大的研發成果,占為己有並申請2項專利,侵害北醫大權益。 據了解,相關研發成果,可能有促進組織修復再生、抑制發炎反應等效用,如應用於醫美領域,將能在美容護膚及除疤等療程上產生龐大商機。北醫大發現相關專利原本應屬於北醫大所有,卻遭侵占,因此向檢調告發;由於相關專利技術尚未完成商業使用,檢調將進一步釐清有無產生不法所得。
防疫居家增強肌耐力 營養師傳授4招「運動益生菌」
疫情期間,許多人不敢上健身房,甚至也減少戶外活動,運動的優點大家都非常了解,也能增強免疫力,化身為「運動益生菌」。簡蕙琦營養師表示,不分年紀、性別,訓練肌耐力都非常需要,適當的肌耐力訓練可以提高基礎代謝率,在運動後,讓身體還會繼續燃燒熱量,增強肌耐力可以增加肌肉健康,肌肉上下連動的骨骼和關節也會跟著更加強健,整個人的體態也會更好看!一整組練得有成效,自然可以行動靈活,而這樣的運動概念,對減肥的人來說,可說是事半功倍。提升肌耐力其實場地沒有局限,簡蕙琦營養師也提供4個不需任何設備、簡易、好上手的居家訓練項目,分別是棒式、深蹲、弓步蹲、伏地挺身。棒式以手肘和腳尖作為支撐點,手肘打開與肩膀同寬,處於身體正下方,腹部收緊讓臀部、上背部及頭部在同一水平線上,這個動作會使用到大量的核心肌群,有效增強肌肉強度,達到燃脂的效果。深蹲腳尖朝向前方並將腳掌直立於稍微大於肩寬的位置,彎曲雙腿並將臀部放低至膝蓋的高度,在深蹲的最低位置時,大腿與小腿應成90度角,讓體重均勻分佈在你的腳掌,從深蹲最低位置,由臀部帶動上半身軀幹往上升,並向後推動臀部肌肉來完成。弓步蹲挺身站立,雙腳打開與肩部同寬,手臂放在頭部兩側,後往前跨出一隻腳時,前腳屈膝直到90度角的姿勢並確保膝蓋沒有超過腳尖;將重量放在前腿上,挺胸並使用後腿維持平衡。透過前腳往下踩來回到起始姿勢,重複動作後換另一邊訓練。伏地挺身雙手的寬度大概和肩膀差不多,肩膀放鬆,兩手打直、手掌貼地,下半身以腳尖支撐,背部挺直,屁股下壓保持身體軀幹呈一條斜斜向上的直線,手肘彎曲,上半身直直往下,直到手肘比背部還高的位置,再回到原點。以上4個動作為一組,每天循環進行5組即可。簡蕙琦營養師提醒,運動中及結束時,必須提供身體因汗水流失的水分,同時適時補充足夠蛋白質。尤其高蛋白飲品更是能高效補充。建議在運動前1~2小時,以及運動後30~60分鐘內,迅速補充高蛋白飲品,讓水分及養分一次到位,蛋白質是肌肉合成的來源之一,運動過後補充蛋白質有助於組織修復、肌肉生長,自然也能提升抵抗力,順利度過疫情。
確診輕症營養師教你這樣吃 喝這款熱門飲料可有效緩解咳嗽
台灣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今(31)日確診病例為80705人,營養師阿罐就在粉專透露「確診後該怎麼辦」,與會出現的症狀,他也指出有研究論文發現,喝蜂蜜檸檬水緩解咳嗽的效果與吃成藥效果相當,也舉出重點三大項「攝取水分、補充熱量、補充營養素」都是確診後必備。阿罐營養師分享確診後若輕症可以這樣來保健。(圖/翻攝自營養小當家_阿罐營養師臉書)「阿罐營養師」在粉專分享,新冠肺炎中重症徵狀,如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改變、嘴唇指甲發紫等,疑似肺炎、感染性休克或急性呼吸道衰竭的症狀,就要立即前往急診就醫。而輕症者大多只會出現類似感冒的症狀,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頭痛、肌肉痠痛、疲勞等。上述輕症患者,除了吃藥局就可購買的止痛、止咳化痰、抗組織胺的藥物緩解,阿罐營養師也跟大家分享,如何居家面對新冠肺炎輕症。一、足量的水分及電解質:尤其發燒患者每天至少需喝2000c.c水,發燒增加一度,水分蒸散會比平常增加大約10到15%左右,並且容易伴隨電解質的流失,足量水分補充及電解質的攝取能避免身體的脫水虛弱的現象。二、熱量補充:體溫增加一度會讓身體新陳代謝增加12到13%,也就是說身體的熱量消耗會增加,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年輕男性每日消耗熱量為2200大卡,那麼發燒多一度,他一天熱量消耗就會多出大約220大卡,又因身體不適,常會有食慾不振的問題,應避免身體虛弱,食用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牛奶、豆製品等代替,也可幫助組織修復,減少肌肉流失的機率;亦可食用含有高纖澱粉類食物地瓜、糙米飯作為熱量補充來源。三、增強免疫力的營養素群:鋅、維生素A、B群、C、D、E、鐵,這些營養素是讓身體內免疫細胞運作時的重要元素或是輔酶,除了利用保健食品的補充外,也可透過食用各式蔬果、雞蛋和乳製品的均衡飲食來獲得。此外,鋅及維生素D近期也被證實可有效抑制COVID病毒複製,讓新冠肺炎更容易受到控制!蜂蜜檸檬曾因台北市長參選人吳。(圖/金門縣林務所提供)四、蜂蜜檸檬:新冠肺炎感染的人常會咳嗽咳不停,曾經有論文研究指出,蜂蜜檸檬水緩解咳嗽的效果與吃成藥效果相當,此外要特別注意,小於一歲的小孩要盡量避免食用蜂蜜!五、大蒜素、薑黃素、薑辣素、胡椒鹼:這些在營養界常被譽為「天然抗生素」,被多篇研究證實對於消炎抗菌、促進免疫能力甚至是「減緩感冒症狀」多有幫助,在抗疫期間,建議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適量的添加這類的新香料,除了讓感冒期間遲鈍的味蕾同樣享受美味之外,更可以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他也建議可以少量多餐,並要良好地休息以恢復體力,有著這份營養清單,重點三大項「攝取水分、補充熱量、補充營養素」,增加具有高抗氧化、抗炎和免疫力調節的飲食,是減輕新冠肺炎輕症變嚴重的預防措施之一,確保攝取均衡和多樣化的飲食,尤其是這些可以增強免疫作用的營養素,即便居家抗原測陽也不怕,透過營養補足及充足休息,就能盡快回到正常生活囉。
冷爆耳聾危機1/突發性耳聾人數激增 醫生曝光原因有這些
突發性耳聾病人近年來出現在耳鼻喉科並頻率越來越高,包括藝人吳克群、濱崎步等,都曾經罹患此病。醫師建議,若耳朵突然出現悶塞、耳鳴等症狀,最好要在三天內就醫。嚴重型患者除了類固醇治療外,也可以嘗試採用高壓氧治療輔助,提升帶氧量加速組織修復,避免聽力永久受損。日本知名藝人濱崎步也曾飽受突發性耳聾之苦,但她仍堅持歌手夢。(圖/翻攝濱崎步IG)年紀還不到五十歲的老張,每到年底就是工作旺季,工作壓力非常大。有一天加班醒來,突然發現自己發生眩暈整個人幾乎站不起來,而且左耳聽不見聲音,趕緊就醫檢查才發現,左耳的聽力已經幾乎完全喪失。「事實上像老張這樣比較中壯年族群突發性耳聾患者,在門診中出現得越來越多。」中心診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賴建仲指出,以往在門診中多半是遇到老化所產生的耳鳴、耳聾等問題,但這幾年碰到許多年輕患者,因為作息不正常、工作壓力大而造成突發性耳聾。內耳分成耳蝸與前庭兩部分,耳蝸掌管聽力,前庭則控制平衡,但兩者都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賴建仲解釋,耳朵內耳構造主要分成耳蝸與前庭兩個部位,耳蝸主管聽力前庭主管平衡,但是兩個部位都是由同一條血管供應血流,而這條血管甚至比一條棉線還細,不論是因為病毒感染、外傷等狀況甚至是天氣過冷等,都容易造成血管堵塞,進而影響到聽力。.突發性耳聾定義為三天內喪失三十分貝聽力,若有相關症狀者,應盡早測試聽力。(圖/報系資料庫)「如果發生三天內聽力降低了三十分貝,就會定義為突發性耳聾。」賴建仲表示,突發性耳聾通常都是單邊發作,病患會覺得耳朵出現悶塞、耳鳴等比較不明顯的症狀,一般而言,搶救聽力的黃金治療期是在一周內,如果病情拖超過三個月,喪失的聽力就可能難以挽回。賴建仲說,聽力喪失在二十分貝以下病患較難察覺,雖然突發性耳聾聽力喪失程度有輕重之分,但如果發生當下出現比較嚴重的症狀像是併發暈眩,通常聽力喪失的狀況就會越嚴重。但不論病情是輕微或是嚴重,都建議要立刻就醫才能及時搶救聽力。「醫學上認為,聽力喪失超過七十分貝就屬於重度受傷,想要恢復到完全好可以比較困難」。賴建仲分析,目前突發性耳聾標準治療方式是從靜脈或是耳內直接注射類固醇;但臨床上發現,仍舊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聽力無法恢復,這時候就必須依賴合併療法,其中,高壓氧治療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賴建仲進一步解釋,組織受損時細胞需要足夠氧氣運作才能修補加速修復,文獻中指出,病人在三個大氣壓的環境下進行純氧供應,可以提升細胞氧氣濃度,促進受傷組織血液灌流,進而加速組織修復速度。高壓氧治療最早運用於治療潛水夫病,後來逐漸用於突發性耳聾、中風等疾病,範圍相當廣泛。(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目前採用高壓氧輔助治療突發性耳聾,一般建議療程為十次,每次需要時間為兩小時,不過根據賴建仲的治療經驗,有些患者可能進行三、四次的高壓氧治療,聽力就已經恢復到正常,因此還是要依據病人不同狀況進行調整;但高壓氧治療突發性耳聾健保尚未給付病患需要自費,費用兩萬到四萬不等。根據賴建仲自己的治療經驗,依據標準的類固醇治療加上高壓氧輔助,可以提升一半的治療效果;不過,高壓氧也不是萬靈丹。賴建仲提醒,高壓氧治療還是要用對時間,最好是能在剛發病時間就治療,比較能看得到效果;另外,身材偏瘦高型的男性,恐有自發性氣胸的風險,採用高壓氧治療前也要經過詳細評估才能使用。(《周刊王》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冷爆耳聾危機2/高壓氧艙來輔助 黃金組合搶救聽力
中華民國海底暨高壓氧醫學會前理事長,現任員榮醫療體系副總院長吳怡昌指出,高壓氧最早協助處理潛水夫病,後來開始應用在困難傷口、甚至中風後遺症等病患,但主要是還是以「輔助性」角色為主,至於在突發性耳聾疾病,現在醫界認可為常態性標準治療模式。吳怡昌表示,造成突發性耳聾原因很多,但引發症狀的主因就是內耳血液循環不佳,血液留不到被堵塞的組織,造成細胞壞死神經受損;而高壓氧正好就可以扮演提高體內氧分壓改善內耳局部缺氧的重要角色。特定醫院才有高壓氧相關設備,患者進入高壓氧艙後,在3個大氣壓下進行治療,可提升體內氧氣濃度,促進受損組織修復。(圖/焦正德攝)吳怡昌說,我們一般所處的環境大氣壓為一個大氣壓,而高壓氧艙則是提供三個大氣壓的環境,等於是提供人體三倍的帶氧量,雖然人體的紅血球帶氧有限,但是在三個大氣壓的環境下,多出的氧氣會溶解在血漿中,隨著血液循環到全身。吳怡昌解釋,含氧量豐富的血漿在全身循環時,可以透過擴散作用將氧氣擴散到血管外面的組織,就像是將一滴墨水滴進一杯乾淨的水中,墨汁會逐漸往濃度低的地方擴散,從另外的管道供給氧氣,讓受傷組織可以得到更多氧氣的幫助。高壓氧治療最早運用於治療潛水夫病,後來逐漸用於突發性耳聾、中風等疾病,範圍相當廣泛。(圖/羅東博愛醫院提供)吳怡昌用高速公路塞車來比喻,當車禍發生後,後方的車輛就會開始回堵,就像受傷部位血流過不去一樣,這時除了採用替代道路紓解交通外(側枝循環),血漿中的氧氣透過擴散作用,可以從側枝循環擴散到達受傷的組織,加速受傷組織的修復與再生。「血管新生就像是舖鐵道一樣,必須先整地鋪上枕木才能架上鐵軌,而血管要能新生唯一依靠的就是氧氣。」吳怡昌認為,這也是為何高壓氧可以用來治療癒合困難的傷口;此外,研究顯示,高壓氧可以活化吞噬細胞,對於中風後腦部有血塊的病人,在病情穩定狀況下採用高壓氧輔助,也有助於加速血塊吸收。醫師吳怡昌提醒,尋求高壓氧治療須由專業人士操作,才能確保安全。(圖/吳怡昌醫師提供)吳怡昌認為,高壓氧治療提供人體最需要的氧氣,在臨床治療上,應用的範圍也越來越廣,但還是必須提醒,高壓氧目前都還是扮演輔助性的角色,都必須搭配主要性治療方式;同時在接受高壓氧治療前,一定要找領有高壓氧治療執照的醫師進行評估,才能保障治療的安全性與有效性。(《周刊王》提醒您,抽菸有礙健康,戒菸專線:0800-636363)
幹細胞治療2/不用再截肢!再生醫學成醫療新解方
慢性傷口照護是各國普遍且代價高昂的問題,2018年美國約有570萬人受慢性傷口疾病所苦,而「細胞治療」有機會能讓部分病患不用演變到長照,不僅病患、家屬受惠,還能大幅降低醫療費用。衛福部兩年前積極推動《特管辦法》,正是有鑑細胞治療近年發展迅速。自體細胞治療包括癌症免疫治療、再生醫學修復兩大領域。尤其是再生醫學、組織修復,對病患有具體幫助,除了慢性傷口之外,還有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等等,長遠來看或許是理想的醫療選擇之一。訊聯董事長蔡政憲對未來幹細胞運用信心滿滿。三軍總醫院院長王智弘少將表示,三總響應精準健康及再生醫學的國家政策,第一個通過《特管辦法》能以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慢性及滿六週未癒合之困難傷口,與擁有20年細胞處理經驗的訊聯合作,強強聯手,果然獲得巨大進展。不易癒合的慢性傷口問題在台灣只會日趨嚴重,因為據統計,2025年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屆時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目前國內每年約有51萬糖尿病足、褥瘡、靜脈潰瘍等不易癒合的慢性傷口病例,而且每年增加6%~9%,驚人數據絕不容忽視。過去醫界對糖尿病足造成的困難傷口束手無策,只能眼見病患陷入疼痛的泥沼,而高齡80多歲的羅爺爺,以及60多歲的王伯伯,兩位高齡糖尿病友都是透過自身脂肪中的「間質幹細胞」,6週快速癒合多年好不了的慢性傷口,被視為台灣再生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實證突破!以往認為年紀大的細胞培養較不易,但實例證明,從脂肪裡獲得的間質幹細胞,因為屬於多潛能性幹細胞,分化、修復能力,仍是可以幫助末梢神經退化、血管狀況不好的糖尿病足,促進血管增生,加速傷口癒合。訊聯董事長蔡政憲博士表示,訊聯投入間質幹細胞治療慢性傷口癒合,從動物實驗一路走到國家《特管辦法》通過、糖尿病友接受細胞治療後傷口快速癒合這一刻,足足花了14年,如今兩位長者案例成效斐然,從「始終不癒合」到「傷口加速癒合」方便照料,從「截肢」到「不用再截肢」,代表全國有51萬的慢性傷口家庭,以及76萬個長照需求家庭,能有治標治本的新興醫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