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膜炎
」 麻疹 結膜炎 腺病毒 疾管署 發燒本土麻疹群聚再+1!北部20多歲男確診 匡列接觸者328人
疾病管制署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北部20多歲男性麻疹本土病例,為11月29日已公布之本土個案(北部30多歲男性,指標個案)同住接觸者,初步研判為同起群聚事件。個案於11月26日起因出現咳嗽、鼻炎、發燒、喉嚨痛等症狀,於11月27日曾至診所就醫,11月29日因後續出現出疹症狀,且因指標個案確診麻疹而被衛生單位匡列為接觸者,於當日下午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診,個案將於明日解除居家隔離。疾管署表示,針對群聚事件,衛生單位已展開各項防治工作,並持續進行相關疫調,亦針對與個案接觸之醫護相關工作者,進行疫苗接種史調查,未具抗體者安排儘速接種暴露後預防之MMR疫苗或IMIG免疫球蛋白;目前已匡列個案接觸者共328人,包括同住者2人、醫院及活動地接觸者326人,將持續健康監測與追蹤至12月21日。疾管署說明,我國今年累計14例麻疹病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40多歲,7例為本土病例(含3起群聚),另7例為境外移入病例,其中2例感染國家為馬來西亞、2例為航空器群聚感染、其餘3例分別為泰國、柬埔寨及越南;今年本土及境外移入病例數高於2020-2023年同期的0-2例,均為五年同期最高。疾管署指出,依據各國通報資料顯示,今年全球麻疹整體疫情為近10年第二高,僅次於2019年,於年初驟升後至3月達高峰,目前已回到往年同期水平,今年累積已逾28萬3千例,以歐洲區增加最多;近期於美洲加拿大11月初疫情仍有上升趨勢,尤以新不倫瑞克省及安大略省較為嚴峻;鄰近國家中泰國及越南胡志明市疫情嚴峻且正處高峰。疾管署提醒,麻疹為高傳染性疾病,出疹前後4天均具傳染力,請醫師提高警覺,於病人就醫時,若發現麻疹疑似個案,應儘速通報,以利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民眾如有發燒、鼻炎、結膜炎、紅疹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主動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及接觸史。同時再次呼籲,接種疫苗是預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家中如有年滿1歲幼兒,請儘速至衛生所或預防接種合約院所接種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並避免帶未滿1歲或未接種MMR的幼兒至流行地區,民眾出國期間應留意手部衛生,進出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建議佩戴口罩,並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行為,回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請戴口罩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相關旅遊史。
65歲女拆包裹1動作眼睛染疱疹 疼痛等級超越生小孩
現代人越來越愛網路購物,但拆包裹不小心恐怕影響健康!大陸湖北有一名65歲女子平日愛買網購,常常一次要拆大量包裹,日前她拆完包裹後順手揉眼睛,卻感染了眼部帶狀疱疹,疼痛難耐;醫師指出,帶狀疱疹在皮膚科中最疼痛的疾病,疼痛等級可達10級,比生小孩還痛。綜合陸媒報導,湖北一名65歲女子平日喜愛透過網路買東西,不時就有大量包裹,日前一個上午她如往常簽收多個包裹後,開始一個一個開箱,在她終於拆完所有包裹後,順手揉了揉眼睛,到了中午她的眼睛開始發癢,不以為意去睡午覺,醒來後眼睛已經紅腫還出現凸起的疙瘩。女子嚇得立即前往就醫,醫師診斷後確定她罹患眼部帶狀疱疹,分析她平時少運動因此抵抗力差,拆快遞後沒有洗手就揉眼睛,導致病毒感染。醫師透露,眼部帶狀疱疹是帶狀疱疹的一種特殊類型,病況會先是單側眼瞼腫脹、眼睛充血,開始有較劇烈疼痛感,若沒及時醫治或治療不當,可能導致角膜炎、角膜潰瘍和結膜炎等,嚴重會影響視力,最慘恐併發腦炎造成死亡。除此之外,醫師指出,帶狀疱疹是皮膚科中最疼痛的一種疾病,最痛的時候疼痛等級可達10級,分娩疼痛通常在7級至8級,代表帶狀疱疹痛起來比生小孩還痛,有患者痛到拿熱開水燙、用鐵刷子刷,痛不欲生。
原廠不玩了1/十年內13款藥物退出台灣 「年用2000萬顆」這顆血壓藥也bye了
國人一年使用2000萬顆的降血壓藥「Aprovel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年底將退出台灣市場,引發震撼。受到藥價影響,近10年來已有13款原廠藥陸續選擇放棄台灣市場,其中血壓藥是重災區,除了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之外,「捷賜瑞錠10公絲」及「普心寧持續性藥效錠10公絲」也在名單內,這2款藥品一年用量也達430萬顆,其他還包括憂鬱症、青光眼、過敏、止痛藥等藥物。40年老藥百憂解即將在11月退出台灣,消息一出,讓近年原廠藥出走的窘境再度現形。隨著台灣健保藥價不斷下修,百憂解曾經1顆僅要價1.96元,被喻為「比買1顆糖果還便宜」,2019年藥廠曾宣布將停止進口,後來2020年9/1申請健保藥價調高後,該藥才得以繼續在台使用。今年6月,進口百憂解的台灣禮來向食藥署通報不再進口,百憂解確定在11月後退出台灣市場。由於百憂解過去就喊過退出台灣,所以身心科醫師大多以其他藥物逐漸取代,根據健保資料,百憂解去年的申報用量為292萬顆,市占率15.3%。新田身心診所院長張學岺曾受訪指出,目前百憂解的主要開立者為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因16歲以下的個案在有憂鬱症、強迫症或拒學等情緒問題時,百憂解是該族群少部分能使用的藥物之一。且百憂解為口溶錠劑型,適合不太會吞膠囊的小孩。「百憂解雖是老藥,但相較於近期的新藥副作用較多,還是有一定的功效與重要性!」微煦心靈診所院長陳嬿伊告訴CTWANT,例如在某一些飲食失調或強迫症病患使用百憂解,效果就比其他藥物更有效。至於憂鬱症,「成人患者的抗憂鬱劑種類相當多,不只有百憂解能選。」百憂解退出台灣之後,勢必要更換其他藥物。陳嬿伊說,臨床上會跟病人說明「有成分一樣、但廠牌不同的百憂解」可替換使用,依據過去經驗,多半病人都可接受,除非替換後效果不好,才會考慮更換成其他機轉的藥物。隨著原廠藥陸續出走,民眾未來將使用更多的三同學名藥,建議若感到效果不佳,可向食藥署反應。(圖/報系資料照)台灣禮來公司6/24通知食藥署11月百憂解將退出台灣之後,賽諾菲也在7/31告知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供貨僅到年底。這款降血壓藥1年用量突破2000萬顆,使用率占67%。其實早在2020年就有另2款血壓藥退出台灣,分別是捷賜瑞錠及普心寧持續性藥效錠。「近10年來陸續退出台灣市場的原廠藥將近達13款!」藥師公會全聯會副發言人、台北予志藥局執業藥師王明媛說,包括必克喘乾粉吸入劑、可滅喘都保定量粉狀吸入劑、恩特來、普心寧、捷賜瑞、百憂解、及通安、安普諾維、貝特舒眼用懸浮液、愛敏定點眼液、立敏停點眼液、利視即樂點眼液、諾億亞膜衣錠,都已陸續停止供貨。這些藥物用於止痛、高血壓、青光眼、過敏性鼻炎、結膜炎、愛滋抗病毒等治療。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參議戴雪詠表示,隨著藥品專利到期,學名藥逐漸取而代之成為主流,這是國際市場的常態做法。以百憂解為例,目前市面上已經有相當多同品質的國內學名藥,且其市占率達到85%,說明臨床醫師與患者對學名藥的接受度相當高。王明媛也認同,她表示美國、日本等國的學名藥涵蓋率皆達7~9成以上;發展學名藥可強化藥品供應的韌性,使藥品供應不間斷。而根據食藥署資料,目前台灣學名藥涵蓋率約84.14%,由此也可見政府推廣學名藥的決心。
戴隱形眼鏡7大NG狀況 醫示警:嚴重恐角膜潰瘍
有不少近視的民眾,為了美觀會選擇戴隱形眼鏡,但隱形眼鏡對眼睛來說是一種外來物,與眼睛表面摩擦或是配戴時間過久都容易引起不適,還可能傷到眼球。近期眼科醫師徐浩恩在其臉書粉絲專頁「徐浩恩眼科醫師」發文,分享有關使用隱形眼睛會遇到的不適症狀和原因,其中像是配戴時間過長、使用方式不正確、清潔保養不當,都可能使眼睛受感染,危及視力,嚴重還會傷害眼角膜、角膜潰瘍等。徐浩恩醫師也表示,希望藉由他詳細說明,能有效幫助使用隱形眼鏡的民眾,「更安全有效的去使用隱形眼鏡,用隱形眼鏡方便美觀,也要保護眼睛的健康喔。」徐浩恩醫師提及戴隱形眼鏡可能遇到的7種不適症狀和原因:1.乾眼症:隱形眼鏡覆蓋在眼球上,會阻礙淚水流過眼球表面、也影響眼球表面的氧氣交換,讓眼睛容易乾燥、酸澀、缺氧發紅。雖然現代隱形眼鏡材質以改良很多,強調高透氧和高含水,但長時間使用下,仍會阻礙淚水循環和氧氣交換,這個效應是慢性長期累積的。也許偶爾戴隱眼不明顯,但長時間使用隱眼的朋友,就可能遇到隱眼使用過久,眼睛酸澀模糊的狀況。2.配戴時間過長:隱形眼鏡並非設計為永久佩戴的產品,如日拋隱形眼鏡建議一天內佩戴8小時左右。如果長時間配戴而不摘除,甚至不小心戴著睡覺,就可能造成眼角膜摩擦、破皮發炎、甚至細菌附著孳生導致感染,角膜潰瘍等狀況。3.用方式不正確:日拋、週拋、月拋、長戴型的隱眼,所使用的材質並不同,切勿為了省錢或圖方便,把日拋當成週拋,週拋當成月拋來使用,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4.鏡片度數錯誤或尺寸不合:隱形眼鏡如果曲率、直徑等參數與眼睛不合,也會引起各種不適狀況。例如曲率過平,隱形眼鏡就會難以貼服眼球,增加佩戴負擔;曲率過陡則會滑移位置,影響視力。直徑過大的隱形眼鏡可能會刺激眼瞼不適,而直徑過小的話,又會過度摩擦眼角膜和縮小視野範圍。而鏡片度數錯誤,則為導致眼球額外對焦出力,而產生眼窩脹痛、疲勞酸澀、視力模糊的狀況。因此,#配戴隱形眼鏡一定要經過專業眼科檢查評估,由醫師根據眼睛參數推薦合適的隱形眼鏡,絕對不可以自行隨意更換參數,或直接拿別人的隱眼來戴,以免適得其反。5.清潔保養不當:這是使用隱形眼鏡最重要的事!!空氣中的汙染物、灰塵或是病原菌,會吸附在隱眼鏡片表面;而我們自己的眼球也會有分泌物、蛋白質會卡在隱眼的表層,產生蛋白垢和礦物質結晶。若清潔保養不夠徹底,眼睛就可能會受到細菌或黴菌感染、導致結膜炎或角膜潰瘍;而堆積在上面的斑塊污漬,也會刮傷眼角膜造成發炎疼痛。嚴重時甚至會傷害眼角膜危及視力。要預防這些狀況,務必要 #每日徹底清潔隱形眼鏡,也要定期將鏡片送到眼鏡行或眼科進行保養檢查。若隱形眼鏡使用期限到期,更要更換新片,切勿為了省錢而冒險。6. 原本就有過敏體質:有些人的眼睛對於隱形眼鏡的材質成分或保養液過敏,就會引發紅腫、發癢、流淚等過敏反應。如果症狀一直未獲紓解,眼睛可能會持續發炎,嚴重影響佩戴體驗。一旦出現眼部過敏,就要立即取下隱形眼鏡,並告知眼科醫師所使用的隱形眼鏡品牌和型號,醫師可以協助替換其他不會過敏的材質或液體。在確認無過敏反應之前,千萬不要貿然重戴隱形眼鏡。7. 眼角膜疾病:某些眼角膜疾病是不適合使用隱形眼鏡的,如角膜正在發炎破皮、長針眼未痊癒、急性結膜炎、慢性過敏結膜炎、角膜疤痕、反覆性角膜潰瘍、乾燥症、圓錐角膜 (治療型鞏膜鏡片除外),這些病況並不適合使用一般隱形眼鏡,反而會因隱眼摩擦導致這些病況惡化。
開學季腸病毒恐迎第二波高峰 醫師曝「4重症前兆」速送醫
國內腸病毒疫情持續延燒,各級學校於今(30)日開學,不少家長在為孩子準備上課用品的同時也正擔心會不會被這波疫情「燒到」;衛福部金門醫院急診科主任戴克穎透露,前陣子地區有部分幼兒園確實偶有出現腸病毒群聚的現象,如今又遇到開學,很有可能會迎來第二波高峰,如患者出現「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醫診斷。戴克穎指出,「腸病毒」屬於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idae),為一群病毒的總稱,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全年都有感染的個案發生;國內腸病毒疫情每年約自3月下旬開始上升,於5月底至6月中達到高峰,而後於9月份開學後再度出現一波新流行。以年齡層分析,患者以5歲以下幼童居多,其中重症比例也較高。戴克穎說明,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主要經由腸胃道(糞口、水或食物污染)及呼吸道(飛沫、咳嗽或打噴嚏)傳染,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在發病前數天,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此時即有傳染力;感染後潛伏期約2-10天,平均3-5天會開始出現症狀,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力最強,而患者會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時間可長達8到12周之久。戴克穎表示,腸病毒有很多是無症狀感染,或出現類似一般感冒症狀,也最常引起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及泡疹性咽峽炎(herpangina),患者於口腔、咽峽及四肢出現小水泡,或僅咽峽部出現小水泡或潰瘍,疼痛得難以下嚥,而有時會引起較特殊的表現如無菌性腦膜炎、病毒性腦炎、心肌炎、肢體麻痺症候群、急性出血性結膜炎(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戴克穎說,腸病毒感染症目前並沒有特效藥,只能採取支持療法,如退燒、止咳、打點滴等,絕大多數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僅有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但在幼兒感染腸病毒後的5天內,家長與其他照顧者要特別注意病情變化,如果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躍型抽搐(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腸病毒重症前兆,請務必立即送到醫院兒科門診或急診室由醫師進行判斷,如有符合重症跡象就必須要安排住院治療。戴克穎最後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但可透過簡單的衛生保健動作,包括指導孩童勤洗手,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均衡飲食、適度運動及充足睡眠以提昇免疫力;兒童玩具,尤其是帶有絨毛的玩具要經常清洗、消毒;生病時應盡速就醫,請假在家多休息;注意居家環境的衛生清潔及通風;流行期間,避免出入人潮擁擠,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以降低感染的機會。
老翁右眼發紅疼痛 就醫取出「8年前隱形眼鏡」險失明
隱形眼鏡的發明,造福那些愛美的人,但如果配戴時間過長,對眼睛會有損傷。中國長沙一名71歲老翁,右眼感到又紅又痛,且畏光流淚、無法睜眼,就醫檢查驚覺,右眼有一枚隱形眼鏡,竟長達8年時間都沒摘下,差點就失明。據《新湖南》報導,老翁8年前右眼飛入一隻不明蚊蟲導致感染,右眼反覆發紅、疼痛,視力越來越差,每次發作吃藥可稍微緩解,但遲遲無法痊癒,後來到一家專科醫院就診,醫生建議配戴「角膜繃帶鏡」,需定期檢查、取出,然而症狀緩解後,老翁沒有按時回診,時間一長也就忘了。直到1年前,老翁右眼不適症狀變嚴重,就診發現「右眼角膜局部丘狀隆起」,醫生告知病情棘手,且視力恢復的希望很小,好在轉診到其他醫院,醫生找到了源頭,從右眼取出一枚已經變形和殘缺的隱形眼鏡,確認老翁是因為長期配戴角膜繃帶鏡,造成眼部感染。幸好這次就醫,醫生及時發現並對症下藥,老翁右眼不適的症狀緩解,遠視力提高到0.4,讓他欣喜不已。該枚隱形眼鏡已經變形。(圖/翻攝自新湖南)對此,醫生介紹,角膜繃帶鏡不是普通的隱形眼鏡,是用來保護眼表、輔助治療角膜及眼表疾病的一種軟性隱形眼鏡,具有一般隱形眼鏡所不具備的透氧性高、抗沉澱性能良好、配戴舒適等特點,可以緩解眼表刺激和疼痛症狀,有助於角膜保濕及上皮恢復,有藥物緩釋作用、增強藥物的治療效果,其光學作用還可提高視覺質量,是眼科醫師治療眼表疾病的利器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角膜繃帶鏡正常可3~7天連續過夜配戴,按病情不同,取出時間也不同,視病情延長,最長不超過21天。期間約1周回診一次,要小心是否有鏡片沉澱物以及有無破損,必要時更換新鏡片。由於配戴角膜繃帶鏡後,可能出現眼睛乾澀的症狀,感染風險也會提高,包括急性角結膜炎、角膜潰瘍等,建議要立刻到眼科檢查,根據眼部情況決定是否停止配戴,或調整藥物對症處理。
上海野生動物園「袋鼠打傷遊客」 苦主肌肉拉傷要打狂犬疫苗
上海野生動物園的「袋鼠坡」,以可供遊客「零距離接觸袋鼠」而廣受好評。但近日有多起遊客反映,餵袋鼠時被打傷,引起網友關注。對此,動物園園方承認「確實有打人事件」,並表示會更新安全提示。據陸媒《新聞晨報》報導,上海野生動物園的區域「袋鼠坡」,因可讓遊客零距離接觸和餵食袋鼠,成為園內重要賣點。暑假期間,更增加了晚間開放時段,以應對激增的遊客需求。不過近日有遊客在網路上發文,聲稱在袋鼠坡餵完小袋鼠後,站在一旁和朋友聊天,突然有一隻比自己都高的袋鼠鑽到她和朋友之間,然後用兩隻爪子扣住她眼部,期間遊客的脖子、手臂、小腿均被打。該名遊客表示,自己遇襲後大聲呼救引來工作人員脫困,後經醫院檢查為結膜炎和肌肉拉傷,並打了狂犬疫苗,休息了幾天。受傷遊客表示,「入園前,有告知這個袋鼠在夜晚『會很興奮』,我只能說運氣是有點背還真被打了」。報導指出,袋鼠坡門口的《投餵互動須知》中有提到「遊客應遵守投餵互動營運規章制度,聽從工作人員指揮」,注意事項則包含「請勿奔跑、追趕、驅趕袋鼠,不准抓、抱袋鼠等」、「請勿大聲喧嘩,與袋鼠互動時動作要輕緩,投餵時將飼料放於手掌心中,慢慢伸到袋鼠嘴巴附近,讓動物自己進食。」等。工作人員亦提醒準備餵食的遊客,袋鼠「可以摸,但不要摸耳朵和爪子」。上海野生動物園相關工作人員也表示,袋鼠多屬於夜行性動物,因為白天太熱,袋鼠總是在白天睡覺,夜間覓食。而夜間開放時段,也是袋鼠比較興奮的時候。工作人員並表示,過去確實曾有一些遊客在與袋鼠互動時意外被打,未來將會更新安全提示,讓遊客更了解動物的習性,以免互動中過度刺激動物。
未成年少女染性病數增!醫憂七夕後性病潮 警告「3異狀」看到快跑
有感染科醫師指出,近期臨床觀察年輕性病個案增加,而且暑假期間接連有好幾個15、16歲的女孩子,與交友軟體認識的網友發生性行為而染病,接下來又是七夕情人節,根據以往經驗恐怕又有一波染病潮。醫師提醒年輕人,要發生性行為前,最好多了解對方狀況。倘若進行性行為時,發現對方生殖器有分泌物、聞到異味或者出現潰瘍等情況,最好趕快跑。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管制中心副院長黃高彬直言,很多人會藉七夕情人節等節日的名義「放縱青春」,往往導致節日過後因為性病來就醫的人數增加。黃高彬指出,其實從暑假以來,他就接連碰到很多15、16歲的年輕女孩因為性病就醫,其中又以淋病、梅毒為多,這些少女大多懵懂無知,透過交友軟體與網友見面沒幾次就發生性行為。他提到其中一個病例,是雙方已經發生關係2、3次,對方才告訴她自己有淋病,嚇得少女趕緊就醫,事後檢查也確實「中鏢」。還有一名少女是被見面沒幾次的網友強迫發生性關係,來就醫時已經下體潰爛,檢查後確認感染梅毒。黃高彬指出,性傳染病其實相當難預防,即便使用保險套提供保護,如果年輕人動作相對粗暴,依然可能有感染風險。他建議年輕人交往,應該多花一點時間了解對象是否有不好習慣,性行為前如果發現對方有生殖器潰瘍、分泌物、異味等情況,最後快跑。即使當下拒絕可能會有困難,甚至有些品行不佳的對象可能會有暴力行為,但還是要冷靜想辦法安全脫身。另根據疾管署疫情監測數據,國內梅毒、淋病等性傳染疾病確有增加趨勢。統計2023年整體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和2022年相比分別上升2%、3%;其中增幅最多是15歲至24歲的年輕族群以及女性,去年梅毒的新增個案分別比前年上升約20%,「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疾管署提醒,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此外,孕婦感染梅毒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感染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至於淋病,疾管署表示,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也提醒,若有患者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互相交叉感染。
麻疹可1傳18人!沒疫苗前「幾乎人人確診」 專業醫曝光5大典型症狀
由於麻疹可以透過空氣、飛沫傳播的特性,再加上其強大的傳染性,平均1名麻疹患者可以傳染給周圍12至18人,在疫苗尚未普及之前,幾乎人人都會有確診的經驗,這也讓麻疹成為最強人類病毒傳染病之一。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感染科主任賴新豪也表示,麻疹的典型症狀就是「發燒、皮疹、鼻炎、結膜炎和咳嗽」,民眾日常生活中須多加留意。根據媒體報導指出,賴新豪醫師表示,麻疹的潛伏期約為7至18天,患者在發燒3至4天後,口腔內會出現柯氏斑點。而麻疹最大的特性就是會在耳後、臉部出現皮疹,嚴重時會蔓延至身體與四肢。而在出疹的前後4天,就是麻疹的傳染期。賴新豪醫師提到,目前最好防治麻疹的方式,就是接種接種MMR(麻疹、腮腺炎和德國麻疹)疫苗,該款疫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風險。而衛福部疾管署的資料顯示,MMR疫苗應於兒童1歲時、入學前接種,尤其在前往麻疹流行國家前,務必要有完整接種再行前往。賴新豪醫師表示,如民眾不幸感染麻疹,目前主要是進行症狀治療,諸如降低發燒、緩解咳嗽、緩解疼痛等等。如民眾懷疑自己或或周圍的人感染麻疹,應即刻就醫並接受隔離。
狗狗遭過度餵食「體重飆53公斤」肥胖致死 飼主遭判2月刑期
過度餵養也是虐待!紐西蘭一名女子養了一隻名為「努吉」(Nuggi)的寵物狗,她每天除了餵食狗餅乾外,還加上8至10塊雞肉,導致汪星人體重飆破50公斤,最後引發多種疾病死亡。後來,這名飼主遭紐西蘭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提告,法院也宣判女子需入獄服刑2個月、繳交罰款,在未來1年內亦禁止飼養任何犬隻。綜合外媒報導,紐西蘭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發出聲明稱,「努吉」在2021年被救援時,體重已經高達53.7公斤,經過調查發現,其飼主會每天餵牠8至10塊雞肉,更給予大量狗糧,長時間下來,由於「努吉」身體的脂肪過厚,獸醫甚至無法用聽診器聽到牠的心跳。協會人員指出,當時要將「努吉」帶到協會的車輛時,才短短10公尺的距離,牠就因呼吸困難而停頓3次喘氣,也因為體重過重,「努吉」的腿部相當無力。後來,協會收養並照顧「努吉」2個月後,雖然成功讓牠減重8.9公斤,但由於先前就患有結膜炎、肝病,且腹部、關節處損傷,最終「努吉」仍因肝臟腫塊破裂而內出血逝世。協會的執行長威斯特伍德(Todd Westwood)難過地表示,「努吉」生前遭到過度餵食,牠的主人不但沒有尋求幫助或改正錯誤,反而繼續堅持,讓牠幾乎無法正常行走,「這樣的情況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對此,奧克蘭曼努考地方法院審理此案後,判處「努吉」的飼主2個月有期徒刑,並處以1222.15紐西蘭元(約新台幣2萬3550元)罰款,也明令禁止她在未來1年內再次飼養犬隻。
深圳男子隨手打死蛾蚋!致綠膿桿菌感染「眼球被迫摘除」
大陸深圳有1名吳姓男子隨手拍死了左眼下停留的小飛蟲,沒想到過不久左眼就開始紅腫疼痛。就醫後,他被診斷為季節性結膜炎,然而治療後病情又加重,視力由正常下降到了0.02,且出現了綠膿桿菌感染的症狀,眼部及周圍出現感染潰爛,最終不得不摘除整個左眼眼球。據悉,這種小飛蟲就是蛾蚋,又稱蛾蠓科、毛蠓科,俗稱蛾蠅,往往生活在潮濕的熱帶地區。因為它的幼蟲多生活在水生生物的棲息地,含氧低,因此,包括浴缸、洗手間、洗手台等陰暗潮濕的地方,便成了蛾蚋滋生的區域。而對細菌來說,眼睛是良好的天然「培養基」。而且許多蟲子本身又攜帶大量病菌,雙手在與其「親密」接觸後就會沾染很多細菌,當眼睛感到不舒服,很多人會不經意用手揉眼睛,這就會將手上的細菌帶入眼睛,從而引發感染。不僅是眼睛,鼻子、皮膚等與蛾蚋接觸的部位也會引發感染。曾經還有報導稱,1位老人得了蠅蛆病,臉上突然出現一道疤,幾天後變得奇癢無比,還伴隨著劇痛,檢查後才發現結痂裡有許多蛆蟲。原來,老人家的浴室裡有很多蛾蚋,導致蛆寄生在了人體。儘管蛾蚋成蟲不會透過血液傳播致命病菌,但牠們身上沾滿各種污穢環境中的病菌,如果停留在餐具、食物等上面,從它們身上掉落下來的毛髮顆粒甚至可能引發呼吸系統疾病。蛾蚋幼蟲也可能寄生在人體,雖然牠們不需要寄生宿主就能長大,但偶然進入人體的幼蟲或蟲卵,能夠寄生在口、鼻、淚管等部位,並引發感染。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蛾蚋並不愛動,發生病菌傳播的可能性很小。此外,當小飛蟲飛入眼睛,切忌用手去揉搓,因為可能會傷害到眼球表面,並在眼裡留下「殘屍」,正確方法是,當小飛蟲飛到眼睛,應當立刻保持鎮靜,用眼淚或自然風將蟲子用出來,接著再立即用生理食鹽水或純水進行沖洗,並使用抗感染眼藥水等,如眼睛還有不適感,建議應立刻就醫。
偽造就醫紀錄瞎掰電腦當機又按錯 女醫5年詐領健保費531萬
新竹縣湖口鄉某診所朱姓負責醫師,涉嫌虛偽申報健保點數超過500萬點,遭健保署揪出後提告,法院依犯詐欺取財罪,判朱女有期徒刑1年6個月,朱女上訴遭駁回,民事庭則判朱女給付健保署531萬9832元。健保署調查,朱女從2019年2月1日起至2021年11月1日止,製作28名病患不實診療紀錄,申報請領醫療費用,以此方式詐得15萬5377元健保醫療費用。健保署往前回溯,調查28名患者就醫狀況,發現違規申報比例達100%,即全數遭朱女「同日多刷健保卡而虛偽拆報醫療費用」情形,推估朱女於2017年3月1日起至2022年2月28日期間,申請的531萬4614點健保點數均虛偽申報。朱女辯稱1天刷多次是看診期間要解釋病情,還要繕打病歷,忙中有錯而未注意電腦系統當機,才會不小心重複登記多次,法官駁斥電腦持續當機2年不去修理,有違常理。有病患指出,當初是去看勃起障礙疾病,但病歷卻記載急性咽喉炎。也有病患因將健保卡遺忘在診所,竟憑空多出10筆包括皮膚炎、急性結膜炎、急性支氣管炎等就醫紀錄。朱女辯稱是因為上傳資料失敗,電腦公司指示要登錄別的藥才會成功,多出的10筆就醫紀錄是因為要找該名病患的電話,不小心按到看診病例。新竹地院法官認為朱女行為顯然欺瞞健保署,並從中牟利,破壞珍貴公共資源,審酌朱女當庭指健保署為詐騙集團等犯後還矢口否認,依犯詐欺取財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6個月,民事部分給付531萬9832元。
用彩繪指甲揉眼睛刮傷角膜 28歲OL險失明
季節變換容易導致眼睛癢澀,高雄1名28歲余小姐在指甲上貼美甲片,因眼睛癢澀用手指抓揉,竟導致眼角膜遭劃破,還伴隨發炎狀況險釀失明,所幸經眼科醫師緊急處置恢復視力。醫師提醒,眼睛癢千萬不要用指甲抓,應先冰敷或使用乾淨棉籤擦拭。上班族余小姐日前為出遊,特地戴上美甲片盼拍出美照,卻在今年2月罹患季節性結膜炎,眼睛癢澀難耐,用手指抓揉過程卻疑用力過猛,致右眼角膜刮傷,經看診後讓原本1.0的視力僅剩0.5,主治醫師達特楊眼科聯盟執行長洪啟庭緊急為其開立預防性的抗生素藥水與藥膏,同時請個案隔天務必回診。洪啟庭表示,余小姐右眼角膜的中下部出現數條長度約0.3公分的刮傷,其深度幾乎穿透全層角膜,左眼也出現嚴重的結膜下出血,沒想到隔日症狀愈發嚴重,不但右眼前方出現白黃色蓄膿的發炎現象,視力更僅剩0.3,所幸沒有傷及視網膜與視神經,經強效抗生素搭配高滲透壓食鹽水,成功控制感染範圍恢復原有視力,但已讓余小姐不敢再戴美甲片。對於余小姐狀況,洪啟庭指出,指甲前端堅硬,用來抓揉容易刮傷角膜與結膜,且指甲的角質層與皮膚間縫隙容易藏細菌、黴菌、微生物等且難以透過一般洗手清除,加上美甲片、指甲油成分,搓揉眼睛容易導致感染、發炎等反應,情況嚴重恐有失明、甚至摘除眼球風險。洪啟庭提醒,許多症狀都會導致眼睛癢澀,建議可先冰敷或點眼藥水來緩解,也可使用乾淨棉籤或面紙擦拭,症狀嚴重應盡速就診,千萬不要用指甲觸碰眼球避免感染
2月大嬰染先天性梅毒 疑似母親生產前「不安全性行為」
疾管署今(21)日表示國內確診1例先天性梅毒確定病例,為2個月大嬰兒,6月上旬因發燒至40度就醫,就醫時因有皮膚紅疹、色素沉著及長骨出現骨質異常症狀,醫師通報為疑似先天性梅毒,後經檢驗確診先天性梅毒;醫生進一步對案父及案母抽血檢驗梅毒均為陽性,一家3口一起接受治療中。案母雖於孕期第12週、第32週定期做產檢,梅毒檢驗結果皆為陰性,推測是懷孕32週後至生產前的不安全性行為因而感染梅毒所致。國際間近年梅毒及淋病疫情呈現上升趨勢,且新生兒先天性梅毒數亦也上升,以美國為例,2022年先天性梅毒病例增加超過3,700例,較前一年上升755%。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我國去(2023)年新增確診通報梅毒感染人數計9,941人、淋病8,257人,「不安全性行為」是主要感染原因。與前(2022)年相比,梅毒上升2%、淋病上升3%;依年齡層分析,15-24歲族群梅毒、淋病增幅最為明顯(梅毒2023年1,480人,較2022年1,239人,上升19%;淋病2023年2,783人,較2022年2,594人,上升7%)。而值得注意的是,女性感染人數雖相對較少,但增加幅度卻明顯高於男性(女性梅毒2023年1,862人,較2022年1,535人,上升21%;女性淋病2023年891人,較2022年828人,增加8%)。另我國近年每年約1至2名先天性梅毒確診個案,未有增加趨勢,有賴我國防治政策包括孕婦定期產檢梅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疑似個案追蹤通報等執行措施與民眾的配合。疾管署說明,梅毒和淋病都是經由皮膚、黏膜和血液傳染之性傳染病。梅毒常見症狀包括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皮疹等,若未接受適當治療,晚期則會出現「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或「神經性梅毒」。孕婦感染梅毒如未接受適當治療,梅毒可透過胎盤垂直傳播給胎兒,導致胎兒死亡或先天性梅毒等不良結果;淋病常見症狀包括尿道化膿,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女性感染後大多症狀不明顯,因此常被忽略,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不論男性或女性,都可能造成不孕;也可能導致泌尿生殖系統外的感染,如:直腸、咽喉部的感染、淋菌性結膜炎等。疾管署呼籲,梅毒及淋病雖屬可治癒之疾病,但是無法終身免疫,只要有不安全的性行為,不論是陰道交或口、肛交等,都有可能感染性傳染病,由於性傳染病症狀不一定明顯,預防性傳染病最重要的是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水性潤滑液、有不安全性行為者,定期篩檢及早就醫診斷及早治療;孕婦須定期產前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降低感染先天性梅毒風險。一旦確診,務必提醒配偶或性伴侶也接受篩檢及治療,避免乒乓感染(意指像打乒乓球一樣來回重複感染),多管齊下才能有效的預防感染性傳染病。
日本爆「食人菌」疫情 前台大醫籲恢復「疫情2習慣」:不用取消行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引發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讓不少打算赴日旅遊的國人相當擔憂。對此,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認為,去每個國家旅遊都各式各樣的風險,如果不想取消日本行,建議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可降低染病風險。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林氏璧在臉書粉專「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說明,出現在日文新聞的「人食いバクテリア(食人菌)」是從英文的flesh-eating bacteria來的,「但其實英文上主要是把necrotizing fasciitis(壞死性肌膜炎)俗稱flesh-eating disease,而可以造成necrotizing fasciitis的細菌有很多,都可稱做flesh-eating bacteria。」他提到,A型鏈球菌確實是其中一種很重要的「食人菌」,台灣一般是翻譯為「噬肉菌」,而這次國內媒體由日文新聞翻譯過來,才會變成食人菌,其實兩者是一樣的東西,「個人建議應該是噬肉菌比較正確。」林氏璧強調,去每個國家旅遊都有風險,在新冠疫情後的年代尤其如此,且新冠病毒還在不斷突變,有重症風險因子的人還是有可能在旅遊中染病甚至到重症,對於可能的狀況都要有心理準備,知道如何預防,還有沙盤推演才是最重要的。林氏璧建議,如果民眾打算到日本旅遊,擔心會感染A型鏈球菌,又不想因此取消行程,可以恢復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的2個習慣,就是戴口罩和勤洗手,但也不是他說可以去就可以去,「不是因此你去日本就一定不會遇到麻疹、臭蟲、新冠、A型鏈球菌重症。了解風險高低,知道要怎麼處理,該保的保險要保,做最壞的打算,最好的準備。」
6歲童跌倒感染「食人菌」險截肢 醫示警:其實很常見
日本爆發「食人菌」疫情,今年短短5個月已有近千人因感染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是去年同期的2.8倍。疾管署則表示,台灣目前未見異常狀況,和近4年趨勢相當;針對該「食人菌」,醫師指出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約有1人感染,而相關症狀也曝光,假如侵犯心臟瓣膜,可能導致心衰竭,還有壞死性筋膜炎。據了解,A型鏈球菌容易在秋冬到早春引起咽喉炎及扁桃腺炎,不管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有可能會被感染,依侵犯部位不同,症狀也不一樣,最常見就是喉嚨,造成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喉嚨扁桃腺像被塗上一層奶油,會非常疼痛,與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不同,不會咳嗽、流鼻涕和結膜炎。義大醫院兒童醫學部主任蔡璟忠指出,「A型溶血性鏈球菌」其實很常見,每10個化膿性扁桃腺炎患者,大約就有1人是「A型溶血性鏈球菌」所致,患者感染後可能出現發燒、頸部淋巴結腫、化膿性扁桃腺炎、猩紅熱等症狀。A型溶血性鏈球菌又稱為「食人菌」。(圖/翻攝自維基百科)蔡璟忠提醒,治療「A型溶血性鏈球菌」,一定要完成10天抗生素療程,一旦侵犯心臟二尖瓣,血液會逆流,可能造成心衰竭,需置換心瓣膜,也可能侵犯腎臟,造成腎絲球腎炎。另外,「A型溶血性鏈球菌」也可能藉由傷口侵犯皮膚和筋膜,造成丹毒、蜂窩性組織炎、壞死性筋膜炎等病況。過去曾有一名6歲男童,在幼稚園跌倒,又小腿破皮,2天後變腫脹、疼痛,還發高燒,診斷為「A族溶血性鏈球菌」,細菌一路吃到皮膚下方的筋膜,經過開刀劃開小腿肚、減壓,並清創壞死的筋膜,才免於被截肢的下場。疾管署表示,A型鏈球細菌稱為化膿性鏈球菌,是種beta溶血性革蘭氏陽性細菌,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通常透過飛沫和接觸傳播。除感染喉嚨外,A型鏈球菌還會感染皮膚造成膿疱瘡,引發蜂窩性組織炎,若是更深入到筋膜,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又稱食肉菌感染或噬肉菌感染;另會引起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導致多個臟器衰竭,進而引發休克死亡。綜合日媒報導,截至6月2日,日本已經有977人感染俗稱「食人菌」的A型鏈球菌而罹患鏈球菌毒性休克症候群(STSS),創下1999年統計以來最高紀錄。台灣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9日則表示,依據疾管署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LARS)監測資料顯示,今年第1周至第22周,每周A型鏈球菌檢出件數介於22至36件,和近4年趨勢相當,雖然A型鏈球菌感染不屬法定傳染病,不過疾管署仍會持續對侵襲性鏈球菌感染個案的菌株,進行基因定序。
美乳牛禽流感爆第3起「牛傳人」案例! 專家分析:病毒正在進步中
美國近期正爆發乳牛感染H5N1禽流感疫情,美國衛生官員30日報告稱,在乳牛持續爆發禽流感的狀況下,已經出現第3起人類感染病例,而且是首例有「呼吸道症狀」個案。感染科權威、台大兒童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立民31日受訪表示,出現類流感症狀,表示這個病毒正在不斷進步當中,並對人類越來越適應;雖然現階段禽流感病毒還屬於「牛傳人」,一旦演變為「有效率的人傳人」就很麻煩了。據《Medical Xpress》報導,近日美國乳牛禽流感疫情出現第3起通報人類感染病例,為密西根州一名農場工人。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CDC)聲明指出,此前2個病例只有短暫的眼睛不適,出現結膜炎等輕微紅眼症狀。但這起最新病例身上,首次出現「更典型的呼吸道疾病症狀」,包含咳嗽但不發燒、眼睛不適並伴有液體分泌物等。不過CDC在聲明中也強調,這3起病例都屬於「牛傳人」,而不是會讓各界更擔心的「人傳人」,不僅沒有觀測到因流感到急診室就整的人數增加,感染者的家庭接觸者也沒有出現不適的症狀。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黃立民受訪時表示,目前最擔心的是H5N1病毒對於哺乳類動物的適應性增加。如果乳牛變成中間宿主,讓H5N1病毒發生突變,就可能對哺乳類動物的適應性越來越強。如今人類感染個案出現類流感症狀,正說明這個病毒「正在進步當中」,對人類的適應性可能會越來越強。黃立民指出,目前病毒還屬於牛傳人,沒有看到人傳人的情況,但後續一定要持續觀察。一般情況可能是先演變為「有限度人傳人」,最怕則是變成有「效率人傳人」,影響就很嚴重了。黃立民也提到,如果禽流感傳人發生在年長者、免疫力不佳者,通常死亡率會很高。黃立民認為,雖然目前禽流感疫情只出現在美國,但台灣也應該要提高警覺,進行監測。不僅僅在家禽,現在包含家畜、養牛場等地方都要監測禽流感。疾管署日前為此召開專家會議,會中建議,目前國內雖無出現H5N1疫情,但仍呼籲民眾切勿飲用未經殺菌處理的生乳;食藥署則表示國內市售鮮乳皆有殺菌製程。此外亦也建議農業部進行牛隻H5N1疫情監測,倘若發現牛隻出現H5N1疫情,立即透過現行農衛雙方禽流感疫情交換機制,提供疫情資訊予衛生單位對接觸者進行主動健康追蹤。疾管署已預先規劃當國內乳牛等哺乳動物感染禽流感疫情發生時,啟動新型A型流感通報條件修訂,以及預擬疫情發生時,畜牧場工作人員個人防護裝備穿戴建議等措施,以降低疫情對產業與食品安全可能造成之衝擊。
陸矽膠解壓玩具「捏捏」甲醛嚴重超標! 玩2天竟得結膜炎、瘋狂長痘
中國大陸近日有一款矽膠解壓玩具「捏捏」爆紅,其造型多樣化有飯糰、吐司、舒芙蕾等,然而,隨之而來的安全性問題也迅速引起了關注。有買家覺得「捏捏」的香精味很重,拿甲醛儀器測了一下,竟直接超標,此外更傳出有賣家因為製作「捏捏」導致身體不適而選擇關店。據極目新聞報導,「捏捏」多用矽膠類材質製造,使其回彈力和可塑性更強,能夠做出各種可愛的外形,又可愛又好捏,成為年輕人的「解壓神器」。隨著「捏捏」的爆紅,不少手工達人也看準商機,自己設計製作「捏捏」進行販賣,不少愛好者為了買到「爆款」,甚至願意付上千元的高價,或是等一兩個月也心甘情願。然而,隨之而來的安全性問題也迅速引起了廣泛關注。個人賣家大多是買膠水等材料自己在家製作,而他們大多只在乎「捏捏」的外形,卻無法保證材料的安全,雖然很多賣家都聲稱自己使用的是「食品級材料」,但電商平台上出售的此類材料,也都根本無法證實其安全性。對此,有買家覺得「捏捏」的香精味很重,拿甲醛儀器測了一下,竟直接超標,「這兩天不僅瘋狂長痘,還得了結膜炎,不知道是不是和捏捏有關。 」還有不少網友都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擔憂,如製作「捏捏」的過程超過三小時就很不舒服、捏半個小時就會頭痛。因此有人認為應提升販售「捏捏」的審核門檻,保證商家所賣的產品其安全性合格,不能讓危及健康的產品流入市場,相關部門也要明確此類產品的安全標準,清理不合格材料和產品,規範市場秩序,保障消費者的身心健康與合法權益。
不死小強1/蟑螂滿屋跑「夏天出沒量增6倍」 專家公布祕技!最猛殺蟲劑是它
氣溫逐漸升高,惱人的蟑螂也開始頻繁出現,根據桃園縣東門國小進行1年的研究顯示,相較於冬天,夏天蟑螂的出沒數量增加6倍以上。專家認為若家中蟑螂橫行情況嚴重,水煙式殺蟲劑最有效率,許多人誤解其毒性傷害性較大,事實上,只要使用時別待在現場就非常安全,再搭配定期清潔排水溝、陰暗處,就能徹底除蟑。夏天是蟑螂出沒的旺季,關鍵就在於溫暖潮濕的環境,桃園縣東門國小師生曾針對蟑螂進行1年的觀察,發現溫度是蟑螂的活動力強弱的關鍵,攝氏15度以下時蟑螂活動力較弱,20度以上才開始活躍,28度時達到顛峰,但如果溫度持續上升到33度以上,此時蟑螂活動力又會下降。再分析出沒時間,在同樣的環境下,溫度低的2月份觀察到40隻蟑螂出沒;溫度高的8月則激增至270隻,增加超過6倍以上。研究也發現,若想預防家中蟑螂滿屋跑,4、5月是最佳的預防時間。蟑螂不只惱人,更重要的是牠穿梭於垃圾、食物之間,恐怕會導致食物中毒,例如寶林茶室中毒案就在現場發現蟑螂排泄物;日本業者「丸米」製造的味噌也因混入蟑螂的而自主回收10萬7726件商品,台灣相關製品也下架3.25公斤。不只如此,蟑螂的排泄物、分泌物、脫落的表皮和屍體、卵都帶有過敏原,是台灣僅次於麈蟎的第二常見過敏原,會引發過敏性鼻炎、結膜炎、皮膚癢、氣喘,甚至導致身體長期慢性發炎。專家認為水煙式殺蟲劑的濃度、密度較高,因此殺蟑效果較好,其中所含的除蟲菊素對人體的傷害也很低。(圖/報系資料照)蟑螂擁有「打不死的小強」封號,主因是它們的繁殖力極為驚人。「每隻蟑螂大約每隔2周生出12~15個卵鞘,然後再2周,一個卵鞘就能生出16隻小強。」擁有病媒防治、環境用藥等認證的余夏,目前經營一家專業消毒公司,他認為清潔度是蟑螂孳生量的關鍵。「以我自己家來說,我幾乎是天天打掃,所以完全沒有蟑螂!」余夏說,尤其是陽光照不到的陰暗處,例如沙發下方、抽屜裡、櫥櫃哩,都是蟑螂喜歡藏匿的地方,若以蟑螂繁殖的周期來說,建議最好2周清潔一次這些角落,如果真的難以做到,至少也要3個月打掃一次。另外,油脂也非常容易招來蟑螂。「例如許多人喜歡在廚房櫃子裡鋪上報紙,或是貼隔熱紙,一旦沾上油,就會滋生很多蟑螂,所以建議要定期更換。」如果家中小強非常多,余夏推薦水煙式殺蟲劑最有效。「因為放置室內可讓殺蟲劑的密度、濃度增高,當然人、寵物都不要在現場,大約3小時後返家將門窗打開通風,也可以開電扇促進對流,再離開約1小時,之後就能回家。」余夏提醒要事先通知消防局,以免煙霧讓人誤會發生火災,同時也要關掉家中火災感測器。許多人擔心水煙式殺蟲劑會傷害人體健康,余夏說,水煙式殺蟲劑裡的化學物質主要是除蟲菊素,它有神經軸突興奮毒素,對蟑螂來說毒性很強,但對哺乳類如人,其實毒性很低,幾乎不會有危險。徹底殺蟑之後,余夏建議每隔1~2個月在蟑螂易出沒處噴殺蟲劑,同時也可在家中的水管、排水溝撒上碳酸氫鈉,藉此清除管壁上的油垢,就能減少蟑螂進入家裡的機率。若要請人到府殺蟑,余夏透露大約要價1300~3500元,需要1小時左右的時間就能完成。
新竹騎士折小黃後照鏡運將辣椒水回擊! 行車糾紛2人「判坐牢」
陳姓男子去年6月騎機車載著劉姓男子行經新竹市東區民生路時,與張姓男子駕駛的小黃差點發生碰撞,陳男不滿,尾隨其後並徒手把小黃後照鏡折斷,張男也不甘示弱,隨即拿出辣椒水朝陳男和劉男狂噴,雙方鬧上法院,後續新竹地院依法判處陳男拘役30天和張男拘役40天。據了解,陳男載著劉男騎車,至新竹市民生路260巷口對向車道時,張男駕駛計程車從對向外側車道違規跨越雙黃線迴轉,陳男立即煞車才未發生擦撞,但陳男心生不滿追逐其後,見張男等紅燈時,徒手將計程車右後照鏡折斷,張男隨即下車,持辣椒水噴向陳男跟劉男,導致2人均有左右側眼急性過敏性結膜炎和左側前臂燒傷。法院表示,2人若遇行車糾紛,均知應以適法之方式主張自己權利,法官考量2人均坦承犯行,但雙方各有堅持,無達成和解的共識,最後依毀損他人物品罪,判陳男拘役30日,張男則依傷害罪,處拘役40日並沒收辣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