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獎
」 諾貝爾獎 經濟學獎 諾貝爾 諾貝爾經濟學獎 美國川普入主白宮...全球將迎關稅大戰?美通膨恐再起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聲稱「字典裡最美麗的詞是『關稅』」。他過去曾多次公開表示,在他第二任的總統任期,將利用關稅威脅來獲得外國領導人的讓步,以迫使其他國家遵循對美國有利的貿易政策。川普入主白宮,全球恐面臨一場關稅大戰。《美國之音》報導,川普聲稱將對進口商品徵收「歷史上最高的關稅」。他經常說的一個觀點:對外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相當於一劑經濟靈丹妙藥,為政府帶來巨額收入,可保護美國公司免受海外競爭,並促使外國公司在美國開設工廠,並駁斥了他的貿易政策與財政提案可能會推高聯邦債務、激怒盟友並損害美國經濟的說法。川普在第一個任期內,打破了美國數十年來對貿易自由化的支持,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並對進口鋼鐵、鋁和產品徵收針對性關稅。第二個任期內,川普表示他將更進一步,對中國商品徵收至少60%的關稅,對世界其他國家徵收10%至20%的關稅。他還威脅要對墨西哥企業和考慮遷往海外的美國公司徵收更高的關稅,並對那些可能選擇從墨西哥或中國向美國出口汽車的外國汽車製造商徵收「100%、200%、2000%的關稅。」並稱將對德國等進口汽車徵收關稅,以迫使外國公司在美國生產產品。「在美國建廠,就不會被徵收任何關稅。」《華爾街日報》報導,投資銀行Evercore ISI表示,如果最終美國對中國商品徵收60%的關稅,對全球其他國家的商品徵收10%的關稅,那麼按進口價值加權計算,美國的平均關稅將從2016年的1.5%、2023年的2.3%,躍升至17%。這將是自美國大蕭條以來的最高關稅水平。一些經濟學者認為,川普提議的關稅可能會損害美國經濟、危及就業並推高消費者物價。十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6月簽署了一封信,表示川普的計畫將重新引發通貨膨脹,而最近美國的通膨率已降至3年來的最低水平。川普堅稱,他的貿易政策(不僅對中國等競爭對手、也對歐盟等盟友的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將振興美國製造業,並產生足夠的收入,以緩解對赤字膨脹的擔憂。「我們只關心成長。我們要讓企業回歸我們的國家。」
2024諾貝爾經濟獎揭曉!美英3學者喜獲殊榮 表彰社會制度對繁榮的重要性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於台灣時間14日下午5點45分正式揭曉,由麻省理工學院的戴倫艾塞默魯(DaronAcemoglu)、西蒙強生(Simon Johnson),以及芝加哥大學的詹姆斯羅賓森(James A. Robinson)榮獲桂冠,3位學者在政治制度如何形成以及影響國家繁榮的研究上有傑出表現,獲得評審青睞。根據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透露3人獲得殊榮的原因,是因為展示了社會制度對一個國家繁榮的重要性。3位學者深入探討制度的形成過程,以及制度對國家和社會繁榮發展的重要影響,根據他們的研究,健全制度是推動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反之,若制度設計不良,恐會阻礙國家發展,同時造成貧富不均的問題。其中,土耳其裔美國籍的麻省理工學院(MIT)重量級學者艾塞默魯稍早就被認為是今年的熱門人選,他著有《國家為什麼會失敗:權力、富裕與貧困的根源》(Why Nations Fail: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一書,被其被認為是一個支持監管市場經濟的中間主義者,常常對政治問題、貧富差距和許多具體政策發表評論。另外,來自英國的詹姆斯羅賓森是一位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透過關注導致一些國家繁榮、其他國家陷入衝突的潛在經濟和政治制度來研究各國的不同之處,據了解,羅賓森和艾塞默魯還曾合寫過3本著作,包括上述的著作,以及《獨裁與民主的經濟起源》和《狹窄的走廊:國家、社會與自由的命運》,都在闡述為什麼有的國家經濟繁榮,有些國家卻很難。至於61歲的英裔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強生是麻省理工學院史隆管理學院(Ronald A. Kurtz)創業學教授,曾擔任過多種學術和政策相關職位,包括杜克大學福卡商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外媒報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正式名稱為「瑞典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目的在表彰經濟學領域傑出研究者的獎項,由瑞典中央銀行設立,紀念19世紀瑞典商人兼化學家諾貝爾(Alfred Nobel)。這個獎項並不屬於諾貝爾遺囑中所提到的5大獎項,但一般認為和5大獎項地位相同,自1968年設立以來,已成為經濟學界最高榮譽之一。諾貝爾經濟獎由艾塞默魯、強生和羅賓森3人獲獎。(圖/翻攝自X)
失業率攀升觸發「蕯姆規則」 華爾街估:Fed年底前降息3次+125個基本點
最新公佈的美國失業率再次上升,華爾街主要投行經濟學家也相繼調整了對美國聯準會利率路徑的預測,預計聯準會降息將提早到9月,年底前降息幅度達125個基準點。自2022年3月起,聯準會快速升息讓利率水準來到20多年來高點,伴隨金融市場波動,資金紛紛停泊在貨幣市場,並帶動其規模一路突破6兆美元大關。而聯準會在7月份利率決策會議維持基準利率於5.25~5.5%,聯準會主席鮑威爾會後表示,若通膨持續往預期的目標靠近,且勞動市場能維持現狀,9月份有機會啟動降息。不過美國7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增加11.4萬人,低於預期的17.5萬人;失業率也意外攀升至4.3%,爲連續第4個月上升。就業報告出爐後,指責聯準會錯過降息時機的批評聲浪暴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如今情勢愈來愈明朗,Fed政策再次慢了好幾拍,坐等降息時機,卻讓失業率持續攀升。最新公布的7月失業率升上4.3%,觸發向來非常準確的衰退指標「薩姆規則」(Sahm Rule),顯示經濟或已陷入衰退。「薩姆規則」即當3個月的平均失業率從前12個月的低點上升0.5個百分點時,經濟就處於衰退之中。該指標自1970年以來,預測準確率爲100%。華爾街主要投行也相繼調整降息預期前景。花旗集團預測聯準會在9月與11月將分別降息2碼,12月會議上再降息1碼,意味着該年內需要降息125個基準點(50+50+25)。高盛則預估今年將降息3次,先前預估為降息2次。花旗經濟學家們甚至認為,到2025年中期,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政策區間將達到3%至3.25%,即累計減息225個基準點。不過聯博投信看法相對保守,預估聯準會較有可能於9月降息25個基準點,年底前再降息25個基準點,總計2碼。摩通經濟學家Michael Feroli更是提到,央行已有理由在9月會議前降息,即在例行會議時間外非常規的「緊急降息」。上一次聯準會「緊急降息」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初期。
民主黨陷恐慌!紐時專欄作家勸「應退選」 專家分析拜登恐下台
美國總統大選首場辯論會順利落幕,不過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的表現,使得選情陷入危機。《紐約時報》多名專欄作家呼籲,拜登應退出選舉。歷史學家蓋爾曼(Irwin Gellman)和美國政治顧問卡奇吉安(Ken Khachigian)分析,拜登很可能下台。根據極限新聞(Newsmax)報導,在拜登和川普第一次辯論幾小時後,歷史學家和經驗豐富的美國政治顧問幾乎一致同意,這對拜登來說是一個可怕的夜晚,拜登很可能下台。歷史學家蓋爾曼(Irwin Gellman)表示,民主黨人現在可能嚇得要死,「如果我是一名尋求連任的民主黨國會議員,我不會希望拜登出現在我的選區。」卡奇吉安(Ken Khachigian)直言,這場辯論異常早地舉行,川普在實質內容上表現不佳,但有效地提醒美國人注意自己的缺點,拜登政府在實質內容上表現更強,但他的軟弱表現,可能會讓人們對他再擔任4年總統的能力產生越來越多的擔憂。根據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導,暢銷書「世界是平的」作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國際關係專家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等專欄作家都要求拜登退出。佛里曼表示,在他一生中,不記得美國總統競選政治中還有比這更令人心碎的時刻,正是因為它揭示了,拜登是一個好人和一個好總統,但沒有資格競選連任,而川普是一個心懷惡意的人,什麼也沒學到,沒有忘記,還是一如既往地撒謊,痴迷於自己的不滿,與美國21世紀的領導地位相去甚遠。他直言,如果這次是川普閉關多日後的表現,那麼是時候保持應有的尊嚴,並在本學期結束時離開舞台了,如果拜登這樣做,美國人會為其歡呼拜登做了川普永遠不會做的事情,那就是把國家放在自己之上,「他值得更好,美國需要更好,世界需要更好。」根據CNN報導,拜登不穩定的辯論表現,引發外界關心民主黨是否會換掉總統提名人。報導指出,這不會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因為拜登已經是民主黨的推定提名人,也是初選選民的壓倒性選擇,他在初選期間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反對,而且贏得了幾乎所有黨代表的事實,意味著拜登不太可能被迫退出競選。不過若真的發生拜登退出選舉,高機率將由拜登的支持者負責挑選拜登的繼任者。在民主黨方面,還有另一個群體需要考慮,那就是「超級代表」,這是一個由約700名高級政黨領導人和民選官員組成的群體,他們根據自己的立場自動成為大會代表。根據正常的政黨規則,如果他們能夠改變提名,他們就不能在第一輪投票中投票,但可以在後續投票中自由投票。
「賽局理論」大師巫和懋今凌晨病逝!享壽72歲 台大管院師生齊哀悼
專長研究「賽局理論」聞名的前台灣大學教授巫和懋,為兩岸知名經濟學者,3日凌晨因病離世,享壽72歲。台大管理學院回應,院內師生對巫老師的逝世表達哀悼之意,後續正由老師指導學生協助家屬辦理告別式事宜。巫和懋畢業於台大經濟系,之後前往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經濟系碩博士班,師從197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肯尼斯阿羅,他在取得博士文憑後,曾在美國從事教職,甚至還獲美國杜蘭大學經濟系聘為永久職教授,更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擔任訪問教授,後來在台灣大學與北京大學等兩岸知名大學任教。巫和懋主要專長的學術研究領域包含宏觀經濟學、金融經濟學、中國經濟、資訊經濟學與賽局理論,為兩岸知名的經濟學者。當年他在台大管理學院任教時,在EMBA開設的「賽局與產業競爭策略」的課程,引導學生進入賽局思辯中思考,以判斷對手行動與反應,透過策略推估,尋求自己最大的勝算或利益,在競爭中求生存,授課方式與內容非常受到學生歡迎,每學期選課人數都爆滿。巫和懋曾在他回顧過往30年學術生涯的文章中提到,求學時從台大數學系轉經濟系,是他人生第一個重要選擇;第二個是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職返台,在台大教書;第三則是接受林毅夫(現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的邀請,2006年前往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全職任教,之後出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巫和懋所做的第三個選擇,當時震撼兩岸,他在文中直言,當時離開台灣時,很多朋友都說他傻,但他不覺得自己做錯決定,「我沒有因為一時小利,而阻礙了我人生的重大決策」。
巴菲特15個月狂囤近600億美元現金 知名經濟學家:他看空美股和美國經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知名經濟學家漢克(Steve Hanke)近期表示,巴菲特近期的巨額現金存儲表明,他預計股市將暴跌,經濟將陷入困境。波克夏海瑟威公司(Berkshire Hathaway)的年報顯示,截至去年12月低,該公司的現金、短期國庫券和其他流動性儲備增加至創紀錄的1680億美元,在過去15個月內增加了近600億美元。漢克曾擔任美國前總統里根的顧問,並在1995年擔任多倫多信託阿根廷公司(Toronto Trust Argentina)總裁,當時該公司是全球表現最好的共同基金。漢克表示,巴菲特和他的團隊顯然一直在努力尋找有吸引力的收購對象,並希望在股市估值暴跌時有足夠的火藥來部署。他指出,「現在其巨額現金儲備告訴我們一件大事:巴菲特認爲沒有太多值得購買的東西,在這種情況下,現金為王。」漢克和交易員對巴菲特擴大現金儲備的舉動表示贊同,他曾表示,把錢存起來是巴菲特的「經典策略」,因這位選股者喜歡混水摸魚,他指的是巴菲特喜歡在混亂環境中獲取利益。並說明自2022年3月以來美國貨幣供應量已萎縮4.5%,且過去四個持續收縮時期的每一次都伴隨著經濟衰退。他表示,自由現金流將伴隨經濟衰退逐漸減少,市盈率暴跌、原本昂貴的股票將變得便宜。」事實上,當金融危機期間信貸枯竭時,波克夏就趁亂發財過。當時,巴菲特與高盛、奇異公司(GE)、陶氏化學(Dow Chemical Company)、哈雷戴維森(Harley-Davidson)以及其他境況不佳的公司達成了利潤豐厚的交易。漢克稱,股市上的魯莽投機和賭博正在興起。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股市視為「輕鬆賺錢」的途徑,而不是擁有企業的一部分並要求分享未來現金流的途徑。他補充道,「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最新的應用程時和最新的時尚。簡而言之,他們從金融評論家或社群媒體上得到的最新信息是股票飛漲。」
快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 美國哈佛大學女學者獲此殊榮
202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台灣時間10月9日5時45分公布,由美國哈佛大學女學者高爾丁(Claudia Goldin)獲得,表揚她長期聚焦於女性勞動市場方面的研究成果,獎金為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14萬元)。(圖/翻攝自X/@Nobel Prize)諾貝爾經濟學獎原本不在諾貝爾遺囑所設立的5個獎項之列,是由瑞典中央銀行(Sveriges Riksbank)於其成立300週年時所設立,目的是表彰經濟學領域傑出研究者,1969年按照1901年以來頒發的諾貝爾獎的相同原則頒發。諾貝爾經濟學獎1969年成立以來,首度獲獎的是挪威學者佛里希(Ragnar Frisch)、荷蘭學者丁伯根(Jan Tinbergen),截至2022年頒發54次,年紀最小的得主為46歲,年紀最大的得主為90歲。
2023諾貝爾生醫獎 mRNA疫苗2開發者獲獎
2023年「諾貝爾獎」(Nobel Price)各獎項得主將從2日起陸續揭曉,首先公布的獎項為「生醫獎(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得主為成功開發mRNA疫苗的科學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o)和魏斯曼(Drew Weissman),巧的是,兩人在今年8月時曾訪台,與國內產官學界專家對話,針對「施打mRNA疫苗後,10年後會不會有副作用」,魏斯曼自信表示「不會」。 諾貝爾基金會在台灣時間2日下午5點30分頒發生醫獎,得主為開發出mRNA疫苗的匈牙利裔美籍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他們在核苷酸(Nucleotide)方面的發現對mRNA疫苗有重大助益,藉此成功對抗新冠疫情的擴散。mRNA原名為信使核糖核酸,就像個快遞員,能將蛋白質資訊提供給其他胞器,這些資料推動細胞合成抗體,為了對抗新冠肺炎病毒,2020年,mRNA疫苗藉此問世,全球已有數億人口接種這款疫苗,但由於mRNA疫苗接受臨床試驗時間短暫,引發外界「安全性夠不夠和10年後副作用是否仍然存在」等擔憂,甚至有少數人抗拒接種這款疫苗。巧的是,兩位得主和另一位開發者庫利斯(Pieter Cullis)今年8月初訪台,並以「新一代藥物的誕生:mRNA」 為題,與國科會副主委陳儀莊、中研院院士王惠鈞、及東洋藥品進行對話,當時,曾擔任中研院副院長的王惠鈞就提出民眾疑慮「全球有超過10億人口接種過mRNA疫苗,10年後會不會面臨安全疑慮」,對此,魏斯曼當時表示,RNA這款前趨物質可轉譯成蛋白質,做為疫苗接種的RNA在體內幾天後就會不見,加上人體細胞擁有相同RNA,因此會自然吸收無須擔心副作用。許多觀察家預測,近年受到疫情影響,mRNA疫苗技術依舊是獲獎大熱門,另外,據先前消息,今年諾貝爾獎得主可獲得瑞典幣100萬克朗,折合新台幣約294.3萬、總獎金高達瑞典幣1100萬克朗,換算約新台幣3237.8萬,接下來每日都有獎項揭曉,分別是3日的「物理學獎」(Physics)、4日的「化學獎」(Chemistry)、5日的「文學獎」(Literature)、6日的「和平獎」(Peace)和9日的「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2023諾貝爾生醫獎頒給2位研究mRNA關鍵技術學者,分別為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和美國科學家魏斯曼。(圖/翻攝自推特)
最貪內幕2/「囚徒困境」讓調查官拚了 徐宿良案魔咒延燒不盡
榮獲74屆奧斯卡4項大獎的「美麗境界」影片,描寫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數學家約翰.納許傳奇的一生,感動了不少人。約翰.納許因「賽局理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賽局理論中最有名的應用案例是「囚犯困境」,研究被告應否認罪才能在法院判決獲得最大利益,類似場景竟出現在最貪調查官徐宿良盜賣毒品案的「案前案」,也就是徐宿良昔日航調站同事詹孟霖和林聖智,因為遺失6.5公斤毒品衍生的偽造公文案。所謂「賽局理論」,最初是研究橋牌等博弈遊戲的學問,也被翻譯作「博弈論」,被應再在經濟學和企業管理上,提供決策者分析敵我間的「資訊」與「預期」,以對手的反應為前提,判斷如何做出最佳決策。如應用在司法的刑事追訴上,就成為應否認罪的「囚徒困境」理論。經典的案例是:警察抓到兩名嫌犯並隔離審訊,其中一人如果認罪、另一人拒絕承認,自己有機會無罪釋放,對方則重判30年;如果兩人都坦白,則各判 15年(用坦承換取較短刑期)。兩人都不承認罪刑,則各判1年(因為犯罪證據不夠明確)。如果把「囚徒困境」套在前航基站調查官詹孟霖和林聖智的偽造公文案,就變成認罪能否獲得輕判的問題。資深司法官觀察,詹、林兩人的訴訟策略南轅北轍,詹從檢方偵辦期間就認罪,但林則始終認為自己沒錯,結果是詹已獲檢方首肯認罪協商,並獲法院輕判,至於林除了不認錯,還向法院聲請法官迴避,按照「囚徒困境」理論,未來判決可能對林不樂觀。不過也有檢察官表示,「囚徒困境」畢竟只是經濟學上的理論,判決沒出爐前,很難判斷結果。調查局航基站前組長徐宿良盜賣3.6億元毒品,又發生數起調查官弊案,被稱為「徐宿良魔咒」。(圖/翻攝Google Map)徐宿良盜賣毒品案不只與「囚徒困境」理論有關係,甚至還有辦案魔咒,部分與案情有牽扯的調查官竟因此「惹禍上身」。其中一位是偵辦過本案的北機站蔡姓調查官涉嫌在網路購買槍彈,還有一位航基站吳姓調查官涉嫌濫用內部網路偷查個資,兩人皆遭查獲。前北機站蔡姓調查官辦過徐宿良盜賣毒品案,曾被視為明日之星,卻以比特幣約15萬台幣,利用暗網從美國購買1把克拉克制式手槍、2副制式彈匣、1副特製彈匣、1支消音器,以及子彈50發,賣家將槍彈夾藏在黑膠唱片機,從美國紐約州寄回台灣時,遭美國海關攔截查獲。雖然他辯稱是精進辦案能力,破解犯罪模式,但檢察官不採信,依法將他起訴,還建請法院從重量刑,而調查局也將他記兩大過免職。另一位偷查個資的吳姓調查官,當初是徐宿良在航基站的同事,吳姓調查官的林姓友人因車禍肇事,委託他查對方個資,吳在辦公室登入內部網站的法眼、天網系統,取得對方個資及前科紀錄,還問熟識的員警如何在車禍案件舉證,希望有助於友人打官司,沒想到檢調為追查徐宿良案,意外查出吳姓調查官濫查民眾個資,基隆地檢署考量他有悔意,予以緩起訴。
美國67歲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遭7名前學生指控性騷擾
美國學術界日前爆發醜聞,現年67歲的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教授迪布維格(Philip Dybvig)遭7名前學生指控涉嫌性騷擾,目前華盛頓大學已經針對此事件展開調查。據了解,67歲的迪布維格任教於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以有30多年的經歷,他於2022年與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Shalom Bernanke)、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戴蒙德(Douglas Warren Diamond)3人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過往他曾與戴蒙德共同研究的「戴蒙德-迪布維格銀行擠兌模型」而聞名於經濟領域。根據《國會山報》報導指出,目前迪布維格遭到7名前學生指控涉嫌性騷擾,其行為包含讓人不舒服的觸碰、親吻,其中甚至有一名女性表示,迪布維格甚至曾透過臉書傳訊息給他,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而自己也在2011年一場新生活動上,被迪布維格強拉坐在大腿上拍照。而報導中也指出,這些提出指控的女性由於目前還在學術界工作,所以均是以匿名方式提出控訴。目前有消息指出,華盛頓大學已經針對此事件展開調查,而校內專職處理性騷擾投訴的單位已經對迪布維格展開訊問。
諾貝爾經濟學獎 Fed前主席柏南克及2學者共同獲獎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0日揭曉,由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Ben Bernanke)以及另兩位美國學者戴蒙(Douglas W.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對研究銀行和金融危機的貢獻。柏南克當年在金融海嘯後大舉推行量化寬鬆(QE)政策,被視為「QE之父」,後兩位學者則以「戴蒙─迪布維格」銀行擠兌模型而聞名。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及另兩位美國學者戴蒙(見圖)和迪布維格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對研究金融危機的貢獻。(圖/美聯社)評審指出,3人在近年經濟問題發生之前,就已先觀察到銀行業相關危機,他們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如何避免銀行倒閉至關重要,以及在規範金融市場和應對金融危機方面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3人將平分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新台幣2870萬元。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國聯準會(Fed)前主席柏南克及另兩位美國學者戴蒙和迪布維格(見圖)共同獲獎,表彰他們對研究金融危機的貢獻。(圖/美聯社)柏南克在2006年2月至2014年1月擔任Fed主席。2008年9月,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聲請破產保護,觸發了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柏南克為阻止美國經濟再陷衰退,推出兩輪量化寬鬆(QE),以大印鈔票的方式救市,柏南克因此被稱為「QE之父」。台經院研究六所所長吳孟道表示,柏南克將大蕭條的研究與實務結合,讓學術理論跳出象牙塔,雖然柏南奇推行QE政策帶來的後遺症引起不少爭議,但現在回頭看,當時推行QE是有必要,否則情況會更糟,經濟復甦會需要更長時間。清華大學科管學院榮譽教授梁國源認為,經濟史在經濟系已變成不重要的課程,柏南克的獲獎,喚起經濟學界對經濟史的重視。柏南克為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17年,他自稱是「大蕭條迷」,他的文章集結成《柏南克論大蕭條:經濟的衰退與復甦》。這些研究幫助他在應對2008年的次貸危機時,得以吸取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政策教訓,避免了同樣的錯誤。戴蒙是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迪布維格則為聖路易華盛頓大學奧林商學院教授,兩人於1983年共同提出「戴蒙─迪布維格模型」(Diamond─Dybvig model),這是有關流動性危機和銀行擠兌的最早且最具影響力模型之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三得主 斷言金融危機:現在不致發生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揭曉,由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Ben S. Bernanke)、戴蒙德(Douglas W. Diamond)與戴布維格(Philip Dybvig)等三位美國經濟學家共同獲得,研究主題為銀行擠兌和金融危機的互動關係。半夜接受電話恭賀的戴蒙德,在簡短訪談中提及,現在比起2008年,銀行間已經有比較好的監理與經營狀況等,「所以現在應該不會有金融危機!」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表示,柏南克發表過的20多篇期刊一直是大學、研究所總體經濟談及金融體系必教、學生必讀的文章,另兩位得獎者在耶魯大學博士班就是研究合作夥伴,1983年提出Diamond-Dybvig Model,也是經濟學課程談到金融議題時必讀的重要經濟模型。吳中書指出,柏南克在研究中提出金融體系的一般貨幣管道(monetory channel)外,還有信用管道(Credit Channel),1929年因銀行資產惡化而不願放貸,導致貨幣供給縮減;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發生,身為聯準會主席的柏南克,一方面祭出大手筆買債,讓銀行維持較好流動性,同時擴大監理對策,包括銀行資本適足率等。以近期高通膨、各央行大幅升息情況下,銀行機構沒有發生流動性問題,也沒再出現「大到不能倒」的壓力,和獲獎學者的研究貢獻都有關係。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林建甫認為,戴蒙德和戴布維格的模型從銀行為金融中介的角色切入,化解存款人、貸款者資訊不對稱,以及期限不相等及擠兌的金融危機,而其中政策建議的存款保證,已形成各國的標準政策,得以對抗具傳染性的謠言散播,避免因銀行擠兌而發生金融危機。林建甫強調,2008年金融海嘯至今仍深深影響社會經濟,而美國多次QE的影響及功過也還有待討論,學術和實務界對銀行、貨幣政策都還需更多的研究。
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 前Fed主席與2美學者研究「金融危機」獲獎
202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今天(10日)揭曉,由研究銀行與金融危機的前美國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美國學者戴蒙(Douglas W. Diamond)和迪布維格(Philip H. Dybvig)共同獲獎。
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 法美奧3學者「量子力學研究」共享殊榮
2022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來自法國的學者阿斯佩(Alain Aspect)、美國學者克勞澤(John F. Clauser)以和奧地利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他們對於量子資訊具有先驅性貢獻,透過量子電腦、量子密鑰系統以及量子資訊處理器等研究,讓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能夠透過轉化為新科技研發的基礎。諾貝爾物理學獎出爐,法美奧3學者「量子力學研究」共獲殊榮。(圖/翻攝自諾貝爾委員會推特)根據諾貝爾獎委員會表示,3名得獎者研發的實驗工具,為新時代量子科技奠定基礎,人類能夠操控和管理量子狀態及它們所有層次的屬性後,獲得具有潛力十足的工具,如今利用特殊屬性的單粒子系統展開密集研究及研發,建構量子電腦、改良量子測量技術、建立量子網絡及安全量子密鑰通訊。回顧歷史上該獎頒發115次,總計有219位獲獎者,其中美國物理學者巴丁(John Bardeen)成為唯一摘下2次殊榮的得主;最年長得主則是艾許金(Arthur Ashkin),他在雷射物理領域有卓越貢獻,並於2018年以高齡96歲之姿摘下桂冠;最年輕得主則是布拉格(Lawrence Bragg)與父親歸納出布拉格定律,使科學家能夠得知各種晶體的原子結構,當年他才25歲。這219位獲獎者中,僅有4名女性得主,分別是居禮夫人(Marie Curie) (1903)、梅耶(Maria Goeppert Mayer)(1963)、史垂克蘭(Donna Strickland)(2018) 以及蓋茲(Andrea Ghez)(2020)。2022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以下皆為台灣時間)10/5(三)17:45 化學獎(Chemistry)10/6(四)19:00 文學獎(Literature)10/7(五)17:00 和平獎(Peace)10/10(一)17:45 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40年來最大通膨挑戰 投資專家:符合2條件跌越兇買越多
40年來最大通膨挑戰,金融資產如何因應布局備受關注,國際年度財經盛事「WIW世界投資者週」系列活動正式開跑。今年台股一路探底,談到應該現金為王及危機入市,國泰金(2882)總經理、台灣理財顧問認證協會(FPAT)理事長李長庚表示,現在可以「閉眼就買」!「目前國安基金都進場了,如果手邊有點錢,就可以進場!」李長庚表示,以國安基金過去7次進場的經驗來看,有6次國安基金進場後的2年,其報酬率都是正報酬。依照過往經驗,長期致勝的投資人都是「災難投資法」,尤其是快要退休的投資人更不要怕,越跌越兇,未來就可以拿越高的報酬。不過他也強調,每個人理財目標不同,要用穩健、長期的心態去面對,短期波動很正常,「只要是自有資金、短期內不會有資金需求,應是跌越多買越多才對。」元大投信董事長、證券投資信託暨顧問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劉宗聖也建議投資人,不能說現在進場一定「安心」,因為台股目前在5年線位置,是否會下探10年線,不知道,但是投資人此時要用心、專心、小心,「可善用定期定額來平均資金和分散風險。」「心有餘力的話,現在是長期布局的時間點!」退休基金協會理事長王儷玲亦分析,無論是從2000年的網路泡沫,還是2008年的金融海嘯,過往經驗1~3年市場就逐步回溫,所以若是可以投資3年以上,甚至是長期累積退休金計畫,現在都是很好的進場時機,只要做到多元分散,定期定額不要停,甚至可以加碼,不要害怕眼下低點就出場,這樣反而會讓兩邊挨巴掌。不僅股市,房市今年也不少波折,華南銀行副董事長、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理事長林知延也表示,疫情復甦,3類不動產投資可能增加,一是旅館飯店等投資可能增加,二是台商回流,商辦需求及投資會上揚,三是自住及海外來台定居專業人士對住宅的購買需求。林知延強調,長期投資才是對抗投資風險的王道,對於住宅市場,「一直看沒有意義,有自住需求的可以進場,投資退休的可以考慮REITs。」「2022世界投資者週聯合論壇」10月4日至6日於政大公企中心舉辦論壇,以「翻轉升息通膨下的投資新思維」為主題,包括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克魯曼等超過20位國際財經專家於實體及線上分享,預計活動超過千人參與。
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瑞典進化遺傳學權威帕博榮獲
2022諾貝爾醫學獎今(3)日下午揭曉,由瑞典生物學家暨進化遺傳學權威專家斯萬特帕博(Svante Pääbo)獲獎。67歲的帕博曾於1992年,獲德國科學基金會頒發的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獎。1997年起,一直擔任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2007年,被評為《時代》全球最有影響力百人之一。2008年,被《新科學家》評為8位年度科學英雄之一。他還是美國、瑞典等國家科學院院士。2022年諾貝爾獎頒獎時間(以下皆為台灣時間)10/4(二)17:45 物理學獎(Physics)10/5(三)17:45 化學獎(Chemistry)10/6(四)19:00 文學獎(Literature)10/7(五)17:00 和平獎(Peace)10/10(一)17:45 經濟學獎(Economic Sciences)
加密幣若再崩跌 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恐成新次貸危機
加密幣市場總市值在2021年Q3合計為3兆美元(約新台幣83兆元),但一直到今天市值已經蒸發1.3兆美元(約新台幣36兆元),曾獲2008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克魯曼表示,加密幣崩跌,可能會成為新的次貸危機。曾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克魯曼(Paul Robin Krugman),在《New York Times》專欄撰文表示,股市並不代表經濟,更遑論加密幣市場,雖然加密幣總市值蒸發1.3兆美元,但那樣的規模只有美國GDP的6%上下。他強調,雖然加密幣崩跌的衝擊,跟2008年房市泡沫破裂所引發的房價崩跌相比差距甚遠,但蒸發的1.3兆美元勢必會有受害者,根據目前證據顯示,這些受害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正陷入什麼樣的情況,以及沒有能力因應幣值下跌」的一群人。而這些人與2008年的次貸風暴受害者特徵相近,當年次級房貸標榜的是讓沒辦法貸款買房的群眾,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但這些人完全不懂次級房貸的意義,最後造成房市泡沫破裂。至於加密幣投資熱潮,則可能因為多數投資者看到其他人因為加密幣賺錢,所以才跟風買進,並沒有足夠的投資判斷能力,而加密幣的價格波動原因有很多種,也可能一天就崩跌40%以上,克魯曼最後也呼籲美國相關監管單位能有所動作,去保護不懂加密幣投資的群眾。
通膨暫時或深根蔓延中? 美前財長四字解「需求太強」
適逢新冠肺炎(Covid-19)後疫情時代,美國經濟需求強勁,正在度過自1990年以來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這只是暫時性的通膨,但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認為,通貨膨脹正在深根蔓延。外媒《Bloomberg》報導指出,美前財長桑默斯(Lawrence Summers)表示,目前美國經濟情況主要在於需求過熱,在勞動力短缺、房地產供應吃緊加上多數商品成本增加,都表明經濟情況會有長時間的價格壓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與聯準會則認為,目前只是暫時性的通膨,但桑默斯表示,大家都必須承認商品需求強勁是推動目前通貨膨脹最主要的原因。對於政府的經濟刺激政策,桑默斯指出,主要是沒有相關人士並沒有意識到後疫情時代會有嚴重的通膨情況,再者是政府官員在進行經濟刺激政策時,並沒有考量到後續的風險。投行高盛(Goldman Sachs)也認為,通貨膨脹的情形很可能會持續1至2年,預估個人消費物價支出指數(core PCE)會從現在的30年高點3.6%,上升至4.4%,在2022年底才會降到2.3%,2023年回到2.1%。
勞動部實證研究 基本工資調整不會造成物價衝擊
諾貝爾經濟學獎近日頒獎給大衛‧卡德等人,大衛‧卡德透過實證研究最低工資調整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對此,勞動部部長許銘春備詢時提及,近年來勞動部也透過實證研究,基本工資的調整不會造成失業增加。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勞動部等就「疫情期間我國就業安定措施之推動情形暨勞工紓困措施之落實狀況將成效報告」。(圖/中國時報林良齊攝影)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今天邀請勞動部等就「疫情期間我國就業安定措施之推動情形暨勞工紓困措施之落實狀況將成效報告」。勞動部條件司司長黃維琛說,依照勞動部近年研究指出,過往幾年的基本工資調整對就業衝擊、失業率很小,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衝擊微乎其微,因為物價因素多如原物料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