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脫鉤
」全球央行年會8/25登場 市場聚焦「美9月議息」和「長期通膨基準線」
在美國通膨堅挺不退、加息前路不明之際,一年一度的傑克森霍爾(Jackson Hole)全球央行年會將於周五(25日)重磅來襲。聯準會主席鮑威爾以及全球各地的央行行長將齊聚討論經濟前景,本次會議的焦點落在聯準會9月政策會議上將採取何種行動,以及長期通膨基準線是否會更高等兩方面。傑克森霍爾全球央行年會是由美國堪薩斯聯邦準備銀行(Kansas City Fed)於每年8月下旬舉辦的年度盛會,會議圍繞於貨幣政策,是受全球央行關注的盛會。Jackson Hole邀集央行官員、民間經濟學家、金融市場參與者、學者、政府官員與媒體從業人員共聚一堂,探討重要的長期政策。當下,隨著利率開始走高,經濟阻力也在增加,而通膨可能在遠高於聯準會預期目標的情況下趨於平穩,其已經放棄了明確的前瞻性指引並宣佈其對數據的依賴性,而經濟數據正變得越來越難以解析。值得一提的是,每一任聯準會主席都會在傑克遜霍爾發表講話,並經常藉此機會確定新的信息或制定新的政策框架。今年的會議主題是「全球經濟的結構性轉變」,本次會議的焦點落在9月政策會議上將採取何種行動,以及長期通膨基準線是否會更高等兩方面。據巴倫週刊(Barron's)報導,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Bill English指出,世界是否會回到衰退前的經濟,或者是否會有一個新的基線,這個問題確實存在爭議。今年會議的全球主題表明,大部分討論,甚至鮑威爾的講話,都將集中在長期內通膨率上升方面。此外,鮑威爾將在會議開幕時發表講話,市場肯定會從中尋找聯準會在9月以及今年剩餘會議上可能採取何種行動的暗示。鮑威爾的關鍵在於語調要足夠平衡,以免被市場參與者誤解成即將降息的信號。悲觀觀點可能導致反彈和國債收益率下降,將帶來金融條件過早寬鬆的風險,與聯準會的目標背道而馳。然而,聯準會在未來幾個月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其首選的通膨指標核心PCE價格指數回落至2%的目標區間,要比將核心PCE從去年2月的5.4%高峰降至最近的4.1%難得多。官員也開始考慮當前通膨週期結束後的經濟前景,疫後全球經濟變化可能在未來數年內持續存在,通膨率可能比過去更高。美國推動供應鏈重新定位和全球經濟脫鉤很可能產生持久的通膨影響,而移民減少加上人口老齡化,可能會對美國勞動力供應造成長期拖累,人們擔心聯準會可能越來越難以將利率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
北約秘書長:對中國挑戰「保持清醒」!但北京不是敵人
北約秘書長史托騰伯格(Jens Stoltenberg)於當地時間11月30日出席北約外長會議時表示,該軍事聯盟將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保持清醒,但強調北約不認為中國是敵人(adversary),會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繼續與北京接觸。據Macau Business的報導,史托騰伯格11月30日在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Bucharest)與北約成員國外長討論了北京「雄心勃勃的軍事發展、科技進步以及日益增長的網路和混合情報活動。」,並聲稱該軍事聯盟對「來自中國的挑戰」保持清醒。但史托騰伯格也強調,「我們不認為中國是敵人。我們將在符合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繼續與中國接觸,特別是傳達我們對俄羅斯非法入侵烏克蘭的統一立場。」史托騰伯格續稱,「我們當然會繼續與中國進行貿易和經濟往來,但我們必須意識到依賴性,減少我們的安全漏洞並管理風險。」北約國家越來越擔心中國對各國關鍵基礎設施的控制,以及盟友有可能過度依賴北京提供的重要礦產和技術供應。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則聲稱,在應對中國挑戰的層面,美國與歐洲盟友「越來越趨同」(growing convergence)。布林肯還表示,「我們不尋求與中國發生衝突。相反,我們要避免它,我們不想要新的冷戰,我們不打算讓美中經濟脫鉤,我們只是想清楚地瞭解中國帶來的挑戰。」不過美國政治外交戰略雜誌《國家利益》卻持不同看法,認為華府的對中政策言行不一,表面上聲稱不尋求與中國衝突、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私底下卻又組建各種反中的政治和軍事同盟,並針對中國發動貿易戰和科技戰。西班牙外長岡薩雷斯(Arancha González)則表示,「我們必須決定什麼時候與中國競爭,什麼時候該與中國成為合作夥伴,比如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就可以與之合作,而北京也可以為烏克蘭的和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進行對話。」北約領袖峰會曾在今年6月29日批准「北約2022戰略概念」,首度將中國列入「系統性挑戰」,並稱「中國與俄羅斯急速成長的夥伴關係」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
13國加入IPEF 拜登考慮調降對中國的關稅
美國總統拜登昨(23)日在日本東京正式宣布啟動「印太經濟架構」(IPEF),日本、韓國、澳洲等13國加入,台灣與大陸均不在內。但是拜登在答覆媒體問題時說,他考慮調降對中國的關稅,那些是前一任川普政府所實施,拜登行政部門確考慮削減對中國商品課徵的懲罰性關稅。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昨在東京元赤阪的迎賓館與拜登舉行領導人會談,結束後,拜登、岸田與印度總理莫迪一起出席記者會,宣布IPEF啟動。 美國總統拜登昨日至東京皇居御所拜會日皇德仁,2人戴口罩會談30分鐘。這是德仁在2019年12月接見烏茲別克總統後,再度與外國領袖會談。(圖/美聯社)岸田表示,日本加入IPEF,並期待美國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拜登則表示聯合國安理會若實現改革,他支持日本成為常任理事國。雙方還一致同意為加強美國以核武器和常規戰力參與日本防衛的延伸嚇阻。依據美國規畫,13個初始成員包括美、日、澳、印度、韓、星、印尼、泰、馬、汶萊、菲、越和紐西蘭,是美國主導的經濟圈構想,涵蓋全球約40%國內生產毛額(GDP),主要內涵在供應鏈韌性、潔淨能源、基礎建設、數位貿易等領域採行共同標準,不過,IPEF不會納入降低關稅、市場准入等傳統工具。值得關注的是,IPEF的13個國家中,除印度與美國之外,11個國家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成員,中國是RCEP的主導國。美國正受高物價所苦,美財長葉倫最近表示,川普政府對中國實行懲罰性關稅,對消費者、企業造成很大傷害。昨天有記者詢問拜登,是否考慮取消對中國的部分懲罰性關稅?拜登表示,「我正做此考慮。那些關稅不是我們訂的,而是上一任政府所課徵,削減關稅一事正在考慮中。」IPEF被視為深化圍堵中國的區域經貿聯盟。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昨表示,人為製造經濟脫鉤、技術封鎖、產業斷鏈,加劇供應鏈危機,只會給世界帶來嚴重後果。他還稱,亞太成功的密碼是合作共贏,不是零和對抗。亞太應該成為和平發展的高地,而不是地緣政治的決鬥場。台灣則在事前獲美通知,不在IPEF首輪名單。外交部表示,這不表示台灣被排除在機制之外,我國政府仍持續與美方及主要國家積極爭取參與,台美正積極就各項實質經貿合作議題進行盤整,可望在未來數周內共同擘畫具體途徑以深化雙方經貿合作。
疫情衝擊!各國狂印鈔票 3部會首長憂:金融資產泡沫化
新冠疫情衝擊全球經濟金融體系,引發央行總裁楊金龍、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財政部長蘇建榮三大財金首長憂心股市強漲、金融資產膨脹,與實體經濟脫鉤,有資產泡沫化的疑慮。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直言,各國央行實施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全球資金到處亂竄,股市、房市、大宗商品全都上漲,當央行貨幣政策一轉向、利率反彈,金融資產將有急速下跌的風險。疫情衝擊 各國狂印鈔票台股昨以平低開出後震盪走高,最高來到15642點,再創歷史新高,隨後獲利了結賣壓出籠,加上傳出新冠肺炎院內感染事件,指數翻黑,終場下跌56點,收在15500點。對於台股指數過去一年快速攀升,分析師認為在技術面未轉弱前,指數仍有高點可期。股巿欣欣向榮也帶動證交稅收大增,據財政部最新統計,去年12月證交稅收195億元、全年稅收1502億元,雙雙刷新歷史紀錄。惟楊金龍日前在央行報告指出,新冠疫情帶來超寬鬆貨幣政策,導致金融市場劇烈震盪,實體經濟卻仍呈現相對低迷,但部分金融市場卻強勁反彈,實體經濟與金融資產已呈脫鉤,恐加劇金融不穩定,甚至資產泡沫化的疑慮。黃天牧擔心 擦鞋童理論立委賴士葆昨在立法院財委會詢問黃天牧擔不擔心「擦鞋童理論」(即巿場過熱)。黃天牧表示,台股股價上漲確實較過去快速,提醒投資人注意風險。蘇建榮也表示,資金與金融資產過度膨脹,會造成市場不穩定。黃天牧並提醒年輕人投資台股須注意六大面向,包括投資標的基本面、個股投資風險、政治經濟情勢變化、新冠疫情發展、各國政治與貨幣寬鬆政策對財政經濟的影響以及國際間主要國家貿易衝突。利率正常化 成最大風險摩根投信環球市場策略師林雅慧警示,景氣復甦、通膨疑慮再起,今年投資市場最大風險是「利率正常化」,即從低利率逐漸回到過去水準,加上陸美關係動態變化,都將左右市場波動。
兩岸面臨「準戰爭邊緣」 文大社科院長列8證據
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丁守中昨提出,當前兩岸兵凶戰危,陸方說只要回到「一個中國」什麼都可以談。故他向兩岸領導人建言,兩岸比照當年東西德「一國兩府」(one nation two states)模式,在相互承認現實基礎上解決目前僵局。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趙建民則列舉了8個證據,認為兩岸正面臨「準戰爭邊緣」。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昨召開「一國兩府 化解兩岸僵局可行性探討」記者會,台大政治系名譽教授包宗和、淡江大學大陸所榮譽教授趙春山及趙建民出席。丁守中認為,蔡英文不能否認現實《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是承認中國分治的事實。目前一個中國事實上是存在兩個有效統治卻分治的政府。大陸領導人可否也從現實出發,放棄武力威逼,改採更陽光的接受「一國兩府」模式來化解僵局。趙建民說,40年來最嚴峻時刻,面臨「準戰爭邊緣」並有「8證據」,包括我國防部開始動員後備力量、共軍頻越台海中線、大陸對台決策者發言越來越激烈、《人民日報》警告台獨「勿謂言之不預」、大陸修改《國防法》增加「發展利益受到威脅」作為開戰條件之一;頒布《香港國安法》、兩岸軍備競賽、我政府主動將兩岸經濟脫鉤,以及我方增加對兩岸的管制等等。趙春山認為,兩岸當務之急是趨和避戰,有關兩岸談判問題要等美國大選完看能否重開談判之門。包宗和指出,現在兩岸最大問題是無法談,只有戰機在天空接觸,瀕臨戰爭邊緣。與此同時,重慶昨舉辦「兩岸融合發展論壇」,前陸委會副主委高長、林祖嘉皆透過視訊參會。高長指出,在市場力量支配下,兩岸經貿關係的基本盤非常穩固;林祖嘉指出,「互利互惠,共創雙贏」仍是兩岸雙方應爭取的,兩岸企業在面對不確定的大環境中,應找到更多合作機會,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王之道/維持現狀 美中台共創三贏
美中軍事對峙加劇,兩岸軍力對比失衡,中共武力犯台的傳聞甚囂塵上,凸顯美國過往對台灣施行的「戰略模糊」策略,已難有效因應台海情勢,因此加速轉向「戰略清晰」調整。然而,中共軍機近來連續兩日侵擾台灣西南防空識別區,甚至越過台灣海峽中線,最近距離台灣僅一六六公里,對我國空防造成沉重壓力。過去一年多來,美國不斷傳出「重新評估、界定、釐清」對台灣安全承諾的呼聲;美國防部前副助理部長柯伯吉指出,對台灣做出更清楚的承諾很有價值,在軍事上尤其重要;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史達偉及美國在台協會,分別在華府及台北透過「六項保證」相關文件的解密,高調宣示美國對台政策需要更新,以應對變動的局面。在兩岸關係中,美國傳統上是穩定的力量,甚至扮演裁判的角色;假使美國政府公開承諾,當大陸武力進犯台灣,美國必會派兵協防,將是台灣夢寐以求的國安及外交突破。然而,美國總統川普為了大選的考量,不惜翻轉美中交往接觸策略,揚言美中經濟脫鉤,並採取全方位對抗政策,因此美國處處凸顯對台灣的支持,以「台灣牌」制衡大陸。美國前亞太助理國務卿羅素日前在與台灣的視訊會議中就警告,台灣捲入美中競爭暗藏風險,川普政府各項挺台作為,可能在美國大選結束後,因缺乏政治效益而改變。以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哈斯等為代表的「戰略清晰派」認為,由於川普個人信用不佳,已使各國懷疑美國聲援盟邦及朋友的意願,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輕易地認定美國不會協防台灣,因此美國必須回歸嚇阻手段。白宮應透過總統聲明及附帶「行政命令」,重申「一中」政策,同時明確宣示,台灣一旦遭中共武裝攻擊,美國將會有所回應。意即除了要明示美國不會支持台灣獨立,也不會簽訂共同防禦條約,更要強調美國沒有逾越紅線。對此,「戰略模糊派」反駁,明顯的戰略改變,會使中共強硬派立場合理化,認定美國是具有敵意的對手,將美國塑造成區域穩定的破壞者,因此「戰略清晰」更易造成兵戎相見。兩派論點中,「戰略清晰」可能較符合台灣安全利益,但中共會如何因應?美國是否擁有令人信服的嚇阻力量?國會是否同意授權,民意是否接受可能讓美國捲入世界大戰?在眾多變數中,維持一中政策儼然是最大共識,這是台灣不可忽略的政治現實。其實,無論「戰略清晰」或「戰略模糊」,台灣必須體認,台海安全態勢不會改變,中共統一台灣的決心也不會軟化,台灣唯有運用本身優勢,創造台美與兩岸的共同利益,維持兩岸的特殊關係及全球供應鏈不可或缺的角色,才是國家安全之道。
川普令中美經濟脫鉤 蘋果不捨人民幣求台廠「脫蘋」
最近從中美各自喊出「內循環」或「脫鉤」政策,此外,台廠如可成、緯創快速把大陸廠房轉手陸企,除明顯看出大陸台商與紅色供應鏈的格局發生變化,更窺出中美脫鉤的趨勢正在發酵中。但台商認為,脫鉤論可能還太早,要真正脫鉤沒這麼容易,畢竟美國是資本主義的民主國家,川普政治傾向不見得能完全操控美企對大陸市場的追求,這點從實際上沒有真正知名美企退出大陸可見一斑。但從台廠競爭力來看,也有台商顧問從近期緯創與可成兩起交易案發現,台商在陸供應鏈恐會因美企客戶的布局需求快速洗牌,在供應鏈出現中美兩套系統的趨勢下,美商加速培植「紅色供應鏈」,讓台商資通訊產業包含筆電、手機等代工廠被迫出局(退出大陸),恐成為台商投資大陸30多年來最大的挫敗。近期中美在貿易與科技爭端下,雙邊政策有傾向各走各路的跡象,像大陸官方發布以內循環為主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而川普8月下旬接受採訪時表示,美國不一定要與大陸有生意往來。換言之,等於提高美國經濟與大陸經濟脫鉤的可能性。甚至稍早8月23日川普競選團隊公布「川普第二任期議程」10大核心優先事項中,大陸議題被單獨拉出且排在第3,強調要結束對大陸的依賴,例如從大陸帶回100萬個製造業就業機會等。但是否真如此悲觀?上海台協副會長蔡世明卻不這麼認為,他說,雖然中美之間加強對立,但能否做到全面脫鉤仍被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尤其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還是要以民間資本角度來看,而非被政治人物全盤引導。蔡世明表示,如果美國企業真可以被政治給凌駕,還能不能稱為資本主義或民主國家就有疑問;他說,30年來的中美企業往來,要美企放棄大陸市場與供應鏈不一定做得到,畢竟這跟過去美蘇冷戰時期,各自形成國家陣營、完全沒有經濟往來的情形大有不同。但他也補充,除了川普的脫鉤論外,外界也逐漸發現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拜登也有這樣的邏輯,認定大陸就是要跟美國一爭全球一哥地位的對手,對抗大陸已非一人或一黨的訴求,而是美國整個國家戰略方向。此外,在中美對抗與脫鉤風險下,恐怕讓台商陷入更多變動與競爭風險。7月中,緯創將大陸昆山廠賣給有「中國版鴻海」之稱的立訊,被視為有助強化立訊挑戰鴻海的競爭力;隨後,8月18日供應蘋果的金屬機殼大廠可成,也宣布處分間接投資的大陸公司可勝科技(泰州)和可利科技(泰州)兩座廠給陸企藍思科技。擔任台商張老師的華信統領企管總經理袁明仁分斤,台商要做到中美左右逢源得利確實比較困難,也認為上述兩家台廠會出售的背後是蘋果公司的授意要求;他說,可成賣給藍思包含設備還有訂單,這如果蘋果不同意怎麼可能成案。袁明仁指出,中美脫鉤或許是最前面的因素,但這一局大陸供應鏈的變化是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認為蘋果透過增加在大陸使用紅色供應鏈對大陸官方表態,增加紅色供應鏈以連結銷售大陸市場,避免未來被官方打壓,其他供應鏈則針對大陸以外市場;但在這次板塊變化中,在陸台廠恐失去選擇權。袁明仁說,台商在大陸投資最主要勢力就是涉及資通訊產業如蘋果手機與筆電等供應鏈,但按此趨勢發展,台灣資通訊廠商被大陸供應鏈逐漸取代的話,也會連帶影響到台商在台灣的股價。如果台商改選擇代工大陸品牌如小米、華為等產品,問題則在競爭力;袁明仁表示,這些代工都是價格導向,台企在大陸的管理經營、稅務等成本都比陸企高,選擇加入紅色供應鏈也未必就有競爭力。
中美經濟脫鉤「914大限」在即 在陸台商兩條路都前途茫茫
美國川普政府一聲令下,9月15日起,所有使用美國設備或技術的公司一律不准再出貨給華為。不但晶圓代工的台積電、IC設計的聯發科要照辦,就連記憶體的美光也得照辦,再加上電子設計自動化軟體(EDA)被美國壟斷,即使有大陸政府的力挺,華為也只能認輸。面對「九一四大限」,負責手機業務的華為消費者業務執行長余承東最近這麼說:「現在唯一的問題是生產(晶片),華為沒有辦法生產(晶片)。中國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只做了設計,這也是教訓。」華為自行設計、大陸官民寄予厚望的5G晶片「麒麟9000晶片」只生產到9月15日,雖然還會上市,但是數量有限。綜合台商、產業分析師、公協會負責人的意見,大家都高度關心:中美經濟脫鉤是否成真、脫鉤的程度如何、言行都傾向脫鉤的川普能否連任等問題,但大多數人卻高度緊張、不願公開表示意見,特別是接受政府補助的公協會及半官方的貿易機構。分析川普與拜登的競選政見,川普的對中經濟脫鉤論是非常明確,像他「終止對中國的依賴」政見排在十大政見的第三位,內容包括:從中國帶回工作的公司,將得到抵稅優惠;將製藥和機器人技術等基本行業帶回美國,可減免100%費用;如果公司把業務外包給中國,將不能獲得美國聯邦的合同。相形之下,拜登的對中經濟政見只提到:希望醫療物資不再依賴中國。至於蔡政府,則是積極加入由美國主導的「非紅色供應鏈」。像是由美國在台協會、外交部、經濟部、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歐洲經貿辦事處及貿協共同舉辦的「重組供應鏈:促進理念相近夥伴間之韌性」論壇4日登場,美國在台協會處長酈英傑就直接了當地表示,美國政府正在採取全政府作法,因應供應鏈重組的趨勢,而台灣應把握這次獨一無二的好機會,共同參與全球供應鏈重塑;與會的外長吳釗燮也表示,供應鏈安全的確就是國家安全。因此,受訪者普遍認為,若是川普當選,中美經濟繼續脫鉤的可能性很大,但下一步該怎麼走,是否在大陸以外另建產線,台商因為產業別及競爭力而有不同的考慮。國泰期貨投資諮詢部專案經理簡伯儀指出,是否在大陸以外另建產線,跟企業的大小無關,而與企業產品相關,如果是大量生產的產品,如紡織、電子零件,就有必要,但如果是利基型產品或是內需型產品(如水泥),則不急。還有一家傳產台商,在泰國、台灣、美國、大陸都有工廠,最近只有大陸廠虧損,原因是近10年每年平均10%的調薪,使得大陸廠部分工人的工資比台灣還高;其次,由於大環境變化,原本在大陸完整的產業群聚開如潰散,原料的取得不如以往方便;第三,大陸廠競爭力快速提升,且習慣性削價搶單、挖角研發人員;第四,台灣今年不斷推出租稅優惠,相形之下,大陸官方卻是不斷補貼陸企,提升其競爭力。如此種種,讓台商興起「不如歸去」的想法。在大陸做外銷的台商面對國際訂單消失,部分廠商也開始嘗試做內銷,但大陸市場的實際消費力有限。據台北金融研究發展基金會諮詢顧問陳松興分析,首先,大陸財政赤字在1995至2018年間平均占GDP的30.58%,但2018年卻達到50.5%,創歷史新高,此後更是居高不下,因此要透過財政刺激消費,顯是力有未逮。其次,大陸外匯存底從2014年6月的高峰3.99兆美元,在不到3年的時間裡,於2017年2月跌破3兆關卡,即使目前回到約3.1兆的水平,但顯然大陸的國際收支也不像過去那麼充裕。陳松興指出,大陸資本帳在去年第4季還出現401億美元的赤字,顯示中國國際收支面臨壓力。大陸想靠外匯買豬肉、買半導體、買大豆、買石油……也無法再像過去那麼大手大腳了。台商,特別是大陸台商,目前最關心:大陸面對外部挑戰,未來會採取什麼路線來因應?《斷鏈之後:科技產業鏈的分整合》指出大陸未來三種可能走的三條路線:和平演化、選擇與集中、鋌而走險。前行政院長毛治國在為《斷鏈之後》所寫的導讀中提到,若是大陸最後選擇「鋌而走險」這條路,不論對中美兩強或台港日韓等經濟體都是災難性結果,而它的可能起因最主要是:中美擦槍走火或兩岸擦槍走火,因此,即使只有1%的發生可能性,任何負責任的當政者都需要全力避免,絕不可輕率、輕佻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