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顱磁刺激術
」真的有公主病!就醫找不到原因 女保險員被誤會裝病詐保
嘉義51歲陳小姐長期出現廣泛性疼痛現象,四處求醫卻找不出病因,由於從事保險業,還被誤認「裝病詐保」;她輾轉求助光田醫院神經內科,確認罹患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在進行重複經顱磁刺激術治療3個療程後,發作頻率已大幅降低。陳小姐4年前出現肌肉僵硬、廣泛性疼痛現象,及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症狀,看過骨科、復健科,但找不出病因。因從事保險業,曾被誤認想詐領保險金,後來醫師發現她肌肉疼痛時,常伴隨極度僵硬症狀,甚至打針時針頭難以進入,確認陳小姐身體確有異常,並非「裝病詐保」。陳小姐輾轉至台中光田醫院求醫,確認罹患俗稱「公主病」的「纖維肌痛症」。神經內科主任楊鈞百表示,纖維肌痛症是因中樞神經過於敏感,使神經在傳遞訊息時,將痛覺訊號異常放大,疼痛感是一般人數倍甚至數10倍,纖維肌痛症常見20至50歲女性,原因不完全清楚,可能跟個人體質、壓力、心理創傷有關。楊鈞百建議陳小姐嘗試「重複經顱磁刺激術(rTMS)」,連續治療3個療程後,相較於其他治療方法,rTMS可以「撐最久」,以前往往1周要發作好幾次,但接受rTMS後,復發頻率目前可以控制2至3個月內發作1次,發作頻率大幅降低。楊鈞百提到,由於纖維肌痛症難以根治,患者只能試著調整生活形態,盡量學習與它和平共處,並以減緩發作頻率與強度,改善生活品質為首要治療目標。
婦人罹病憂鬱「經顱磁刺激術挽救大腦」 重啟正向人生
69歲的林女士五年前出現左側肢體僵硬、顫抖,以及走路不穩、容易跌倒的狀況,家人原來以為只是老化,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門診進行詳細檢查,竟發現林女士罹患罕見疾病-多發性系統退化症(Multiple System Atrophy;MSA)。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敖瑀醫師指出,多發性系統退化症是非遺傳性的多重神經系統退化疾病,屬於非典型巴金森氏病的分型:病人出現平衡失調與自主神經失調等臨床症狀,一開始往往是經常跌倒,動作緩慢、僵硬顫抖等巴金森症狀也會出現,隨著疾病進展,排尿功能常出現問題;嚴重的姿態性低血壓導致經常性的暈厥也是常造成患者困擾的症狀。敖瑀醫師進一步分析,多發性系統退化症在全世界盛行率約為每十萬人中5人,屬於罕見神經退化性疾病,平均發病年齡約在55歲上下。然而,多發性系統退化症目前有效的藥物治療卻十分有限,病人往往對於典型巴金森氏症的治療藥物反應不盡理想,甚至可能有副作用出現,導致用藥的選擇相當受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巴金森暨動作障礙科敖瑀醫師指出,罹患神經退化性疾病的病人,往往運動功能不佳、生活品質下降,併發憂鬱症的機會遠高於一般長者族群;由於這類病人年紀較長,原本的系統性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腎功能不全等)也多,因此服用的慢性病藥物種類更為複雜。像林女士之憂鬱症狀雖然可以藥物治療,然而,過往臨床經驗常出現病人無法耐受藥物副作用、口服藥物種類太多,以及容易發生藥物交互作用的情況;相對於藥物治療,此時若能使用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既可以改善病人林女士憂鬱症狀,又能避免上述治療困境,確實值得嘗試。敖瑀醫師指出,林女士由於神經功能退化逐漸行動不便,需以輪椅代步,受疾病影響,家屬發現林女士情緒越發低落,回診時,林女士也經常對敖瑀醫師說:「這是我(人生)最後一次來門診看妳」,常有嚴重負面、自棄的想法,且多次提到久病不堪,甚至希望能提早離開人世,全家人亦籠罩在為林女士病情難過悲傷的氣氛中。敖瑀醫師儘管盡全力調整抗憂鬱藥物,並且撫慰病人情緒,配合家屬的盡心陪伴,無奈林女士仍未見改善,甚至因情緒問題,影響其服藥的意願,以及進行復健治療的配合度。為了改善林女士的心情,也為了提升林女士以及家人的生活品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敖瑀醫師向林女士及其丈夫建議,以重複性經顱磁刺激進行治療,希望以此種非藥物、非侵入性的神經刺激方式,改善林女士的嚴重憂鬱症狀。敖瑀醫師表示,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是藉由快速改變的磁場製造電流,達到刺激腦部神經的目的,這是一個非侵入性、安全性高並少有副作用的治療技術。研究顯示,憂鬱症病人之前額葉功能較正常狀況低下,透過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能改善憂鬱症病人前額葉神經元之活性,從而達到治療目的。自2008年經美國食品藥物安全局(FDA)認可,台灣食品藥物安全局於2018年亦許可使用於治療對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目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之重複性經顱磁刺激治療,每次約20至30分鐘,刺激的過程中會聽到噠噠聲以及器材風扇抽風聲,並感受到頭皮有輕輕敲擊的感覺,治療後即可返家,不影響日常作息。連續二週治療(週一至周五,共十次)後,約有半數的病人情緒改善一半以上,連續四週治療後,情緒改善的反應可能會來得更為理想。敖瑀醫師說,治療過程中醫師會隨時評估病人情緒及生理變化,以確保其安全性,敖醫師並指出,除了治療憂鬱症病患,在學術研究上,亦發現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能對於神經退化性疾病,例如阿茲海默氏症、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後之偏癱症狀、偏頭痛、耳鳴等等,有部分正向的效果;雖暫未取得極為確切的臨床證據,但對於目前無其他確定治療的此類疾病來說,或許也是一個能嘗試的治療方向。病人林女士接受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治療之後,情緒顯著改善,較不會出現負面的情緒以及自暴自棄的發言,對於復健治療、運動、以及服藥的意願大幅提高;因復健強度、日常生活中活動量提高,動作症狀也較能控制,生活品質改善,也降低了家屬照顧的困難度及壓力。在治療之前,林女士的情緒低落,與家屬及外籍看護之間常有衝突,而治療之後,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一路陪伴林女士的丈夫,施先生。施先生表示,經顱磁刺激的效果他最能感受到,太太的言談內容跟整個人的情緒狀態,都在治療之後有所改善,是之前使用抗憂鬱劑藥物無法達到的程度。最後,敖瑀醫師呼籲,目前許多神經退化性疾病雖暫時無法治癒,但醫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除了藥物之外,還有許多其他的治療方法,如重複性經顱磁刺激術,都能以緩解病人的症狀,改善病人與家屬的生活品質,希望病人及家屬對於治療仍抱有希望及信心,讓醫師陪伴您一起勇敢面對疾病。
婦人腦中風患失語症 「3D導航定位」經顱磁刺激術改善點
72歲的徐姓病患因腦中風造成手腳右側無力與失語症,出院後,因語言表達困難,說起話來結結巴巴,句子變得破碎不完整,會讓人不知所云,常常覺得很沮喪無奈。中風八個月後,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腦中風中心主任陳睿正,陳睿正表示,徐姓病患因為左側中大腦動脈阻塞,造成語言區受損,無法正常表達、情緒嚴重低落,在他院經由傳統的經顱磁刺激後還是無法改善。至今已累積超過6000人次治療的陳睿正團隊以3D立體導航定位儀,結合病患腦部影像,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配合經顱磁刺激術,經過兩年治療,原本中風後無法正常的表達,經過3D立體導航定位輔助經顱磁刺激,家屬覺得「語言變得流暢,心情也變好了。」 陳睿正主任強調,在施行經顱磁刺激治療,特別在腦部曾經受損,如中風或是腦傷,水腦,失智症的病人,腦部結構已與正常結構不同,傳統的定位方式所定位的位置,極大部分已與病患實際位置不同,利用3D立體導航定位,依據患者腦部影像進行定位,可以提供精準刺激與精準治療,因此針對腦中風病人特別重要。徐姓病患的女兒表示,中風後,母親無法言語,甚至情緒不好,經過治療,現在已經可以跟家人溝通,語言進步,情緒也變得比較穩定,非常感謝陳主任團隊耐心和細心的陪伴和治療。 陳睿正表示,3D立體導航配合經顱磁刺激是一種無侵襲性且不用開刀的嶄新治療方式,在腦部相關疾病,陳睿正團隊治療全台患者的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到8成,此治療成效,已與歐美相關治療重鎮的治療結果並駕齊驅。
青少年尋短3/刺激大腦「神秘區」 遺傳性憂鬱症改善機率高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科醫師周伯翰說,若是憂鬱症情況較為嚴重,反覆出現自殺、自殘舉動時,當務之急便是先以抗憂鬱藥物穩定情緒,先讓他停止輕生,再搭配心理諮商讓孩子傾訴心情。國泰醫院精神科蘇渝評醫師說,很多家長甚至沒時間陪孩子就醫,門診中反倒是很多熱心的老師從中幫忙,「但就算如此,很多孩子也不願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心事,只有透過一次次的諮商,才能讓他們慢慢說出來。」蘇渝評說,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無法舒緩,建議就醫接受專業協助,因為罹患憂鬱症之後,腦神經的活性就會逐漸減弱,因此對任何事物都感到負面悲觀,就算有高達90%的希望,患者仍選擇相信10%的絕望。透過藥物、心理諮商都能逐漸讓腦細胞活性恢復,負面情緒就會減少。此外,親子關係與病況息息相關,也可透過共同諮商增進親子溝通,有助於病況。如果藥物、心理諮商都沒用,醫師就會進一步考慮最新的「經顱磁刺激術」或「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利用非侵入的方式,以磁能刺激大腦的前額葉,促使腦神經細胞活化,進而改善憂鬱症病況,大約需10~20次療程,每次需自費5000元。醫師周伯翰表示,同樣時間內,「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發出的磁能較頻繁,因此只要治療10分鐘,「經顱磁刺激術」則需30至40分鐘。(圖/周伯翰醫師提供)其中,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與安南醫院針對「雙側矽塔波刺激治療」合作臨床試驗,結果發現8成患者改善病況,9成患者效果可持續5個月,比起「經顱磁刺激術」效果更明顯。周伯翰說,如果屬於家族遺傳性的憂鬱症,也就是天生腦神經活性較差者,治療效果更可達100%,不過,目前磁能治療僅能適用於18歲以上患者,「但不代表18歲以下無效,只是法規還沒開放而已。」(《CTWANT》提醒您,自殺解決不了問題,給自己一個機會!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0800-788995)
車禍腦傷彷彿變一個人 新治療見效女兒嘆「爸爸終於回來了」
67歲的彭姓病患發生車禍造成頭顱骨折顱內出血,到他院開刀在加護病房9天,出院後,左手腳沒力,臥床半癱,記憶力嚴重受損。求診中醫大新竹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睿正,陳睿正表示,彭姓病患因為雙側額葉受損,無法正常行動、情緒嚴重低落,吃了抗憂鬱症藥物後還是無法改善。於是陳睿正醫療團隊以經顱磁刺激術,不同於傳統的磁波方向與參數,約1個月20次的治療。彭姓病患者表示,發生車禍後無法睡覺,心情壓力大,脾氣變的低落易怒,經過經顱磁刺激術,「身體是我的,治療兩天後可以明顯感受到改善。」 」彭姓病患的女兒表示,爸爸開完刀,連續35天都睡不著,情緒不佳,但是做完兩次治療可以明顯感受到爸爸心情比較開朗,從「一度無法面對人生」的爸爸,變成「爸爸回來了。」,手腳的力氣也慢慢恢復,她接著說:「腦傷的病患苦,家屬也苦,如果一個治療讓病患得到舒緩,家屬也比較放心。」彭姓病患為了表達對陳睿正醫療團隊的感謝,特別和兩位女兒以及外孫到醫院致意,希望將治療經驗跟大家分享。目前除了經顱磁治療,也持續中醫針灸和復建。陳睿正表示,中醫大新竹附醫與東京大學附設醫院,倫敦大學神經醫學中心合作,結果發現透過不同的磁波方向與參數,可以更準確的瞄準需要刺激的腦神經,短周期的前後徑方向刺激比長周期的刺激更能有效的選擇腦部神經,精準刺激精準治療,此研究結果是全球首創,研究成果獲登於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臨床神經生理學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陳睿正提醒,經顱磁刺激是一項無侵襲性的嶄新治療方式,陳睿正醫療團隊於開院至今已累積超過2000人次的治療,在腦部相關疾病,患者自我評估臨床反應率高達7到8成,此治療成效,已與國際多家醫學中心的治療結果並駕齊驅,然磁刺激治療須依據患者腦部情況調整不同治療方式,因此治療方式選擇非常重要,也希望此新穎的技術能輔助舊有治療的不足,嘉惠更多病人。彭姓病患(紅衣)治療效果良好,女兒、孫兒特別到醫院感謝陳睿正醫師(後排中)與醫護人員。(圖/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