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氫
」拚電動化!三陽氫燃料機車每公里不到0.2元 「這樣做」免費入手光陽電車
隨政府「2040年新售汽機車100%全面電動化目標」日期逐漸接近,各交通運具企業也竭盡心力提出各種可能方案。除了三陽工業(2206)攜手工研院「超高壓氫氣儲存技術」已獲成功研究成果,測試應用於旗下SYM既有e-woo電動機車以外;光陽也支持基隆市環保局「基隆市電動機車3.0計劃」,針對Ionex全車款最高補助6萬元、最低0元入手。三陽表示,除了去(2023)年於米蘭展發表油電混合動力概念機車、今年9月在台南發表與中油公司合作快充型換電電池機車之外,去年啟動SYM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氫燃料電池機車共同研發合作案」,其中關鍵的第一階段「超高壓氫氣儲存技術」,已獲成功研究成果,並測試應用於SYM既有e-woo電動機車上,實際行駛於工研院內道路。機車體積小,因此可儲存能源的空間較小,所以在有限空間內得到最大能源儲存量並獲最大續航力,一直是技術上待發展的目標;而氫氣密度低,如何安全且有效儲存在氣瓶內,同時兼顧使用便利性,是SYM與工研院在發展氫燃料電池機車第一階段的目標。工研院使用多軸機械手臂,配合自動化纏繞製程系統,成功生產氫氣瓶內膽,並使用微米級化學電蝕處理,強化儲氫瓶塑料與金屬閥座異材質接合穩定度,產出可置放於機車內部規格大小,設計壓力高達500 bar的儲氫瓶。三陽工業董事長室吳奕成經理、新事業發展部邱穎峯協理與工研院李宗銘協理、材化所邱國展所長、材化所金屬與複材組陳興華組長,以及企推組葉秀雲副組長日前共同聽取材化所金屬與複材組葉日華經理第一階段成果報告,並見證騎乘使用氫燃料電池的e-woo行駛於工研院內部道路。經過工研院測試及估計,本研究使用125克氫氣,透過市面上既有尚未配合機車優化之氫燃料電池,估計可行駛里程約100公里,單位碳排放量約為7g CO2/Km,遠低於燃油機車(約50g CO2/Km),並低於市售交換式鋰電池電動機車(約19.7g CO2/Km),如以符合環保但售價較高的綠氫估算,行駛每公里價格不到0.2元。另外,國內機車大廠光陽(Kymco) 支持政府「運具電動化」減碳目標,基隆市環保局日前正式公布「基隆市電動機車3.0計劃」,針對Ionex全車款最高補助6萬元、最低0元入手,全新3.0公益青年電動機車補助方案將於明(2025)年1月起受理登記,而原有的2.0方案也會續行。光陽表示,「這次也持續擔任推動角色,力挺基隆市低碳綠能城市願景。」光陽說明,基隆市電動機車計畫方案將於2025年1月1日起開放登記,申請資格限20至45歲基隆市民 (出生於69至94年次),且需以「老舊燃油機車」進行汰舊 (車籍需於2021年前於基隆掛牌)。此計畫推出包括Ionex光陽電動車等4種廠牌、共6種專案車款;其中,僅Ionex為換電型車款,結合基隆市邁向80座的Ionex換電站。明年開始,基隆市民不僅可選擇「2.0專案」搭配最低0元資費方案,免費申請i-One都會版(單顆電池)與S6 Rex暴龍系列(雙顆電池);針對專案外Ionex 光陽電動車款也可以選擇最高補助6 萬元購車金的「3.0專案」,換算補助後「i-One Air」及「酷玩 CoolOne」等同免費入手。此外,光陽也宣布單顆電池方案「88利集省」好評再延長一季,最低88元、最長48個月。
聽取台電「誠實的報告」 賴清德:不排除新的先進核能技術
賴清德總統8日在「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1次委員會議上聽取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台灣電力供需的轉型與挑戰」簡報後表示,這是一份相當誠實的報告,向大家說明台電遭遇的挑戰。賴總統表示,過去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已大幅降低空污排放,但不諱言未來充足供電仍是一大挑戰,除了強化電網韌性、推動綠電極大化之外,在核廢、安全與法規許可下,未來也不排除運用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從曾文生的報告,可以看出,過去幾年,因為經濟高度成長帶來用電量快速成長,從2012到2023年全國的用電量,成長了將近一成五。但因為推動再生能源和燃氣複循環機組,替代老舊機組,發電的空污排放下降了超過六成,台電的電力排碳係數,也較高峰時下降了一成,國人對空汙造成健康衝擊非常關心,讓國人知道台電公司所做的努力,對未來會更有信心。賴總統指出,過去的「能源轉型」階段性成果應該珍惜,但也不必否認未來的挑戰,要共同務實面對三大課題:第一,電力要充足,這次邀請環保運動先進參加會議,就是希望聽取寶貴意見,希望大家幫忙多說明、多解釋,相信台電電力建設可以更穩定。第二,系統要安全;第三,減碳要加速,推動「二次能源轉型」。賴總統說明三大課題指出,第一,在電力充足方面,台電的報告說明,AI大爆發,將使得未來用電成長比過去更多更快。正在推動新增超過20部燃氣複循環機組,有的已經施工中、有的正在招標或環評、有的還在規劃的行政階段,而不同階段都面臨不同的挑戰。能源是複雜的複選題,不是簡單的是非題,如果我們對任何的電力開發都是用「刪去法」,那我們的選擇勢必越來越少,從而造成的社會衝突只會越來越多,這無法創造多贏,也難以共創永續。第二,要維持電力系統的安全,電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改善工作應該要加速進行,以降低停跳電事故的風險、減少人民生活的不便。他要求台電原訂10年完成、已經執行兩年的「強化電網韌性計畫」,能夠提早在4年,也就是在2028年,優先完成關鍵的區域,以及與民生相關的關鍵工程。第三,面對2050淨零轉型的挑戰,前中研院長李遠哲特別提出2032年台灣碳排要減半,過渡到2050淨零轉型部分,減碳必須要加速。我們推動綠電極大化,今天在場每位委員建議的加速布建風、光等成熟再生能源,還要發展地熱、綠氫、海洋能等新興再生能源,以及智慧電網、深度節能等等,這些也都要政府、台電、以及各公私部門攜手努力,才能逐步落實。賴總統再次強調,非核家園是朝野共同制定的國家政策,而不是民進黨的政策,他指出,「非核家園」是寫在《環境基本法》第23條,法定的國家政策目標。而2018年的「以核養綠」公投案通過後,民進黨政府也尊重公投結果,由行政院提案修法,經過立法院三讀,刪除了《電業法》關於2025的年限規定。賴總統說,環境在能源政策上,當前政府的重要工作是,第一,要確保穩定供電,第二,要優先努力開發多元綠電,第三,也不排除任何有助於淨零的能源方案,包括未來新的、先進的核能技術。無論是面對新的核能技術,或者現有核電廠存廢的問題,都必須先經過社會對話、取得社會共識,來妥善解決核安、核廢料,以及法制面等諸多問題。賴總統舉例說,有委員在會議中提到,日本在311東北大地震後所成立的「原子力規制委員會」,雖然已經同意17座核電機組重啟;但在上週,「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以無法排除活斷層、不符安全標準為理由,不同意日本敦賀核電廠2號機重啟運轉。每個能源選項,在不同層面,都會遭遇到不同的困難,而這正是推動「二次能源轉型」時,台灣社會要共同面對的問題。我們也難以透過一次的會議,就能下一個意見一致的定論。
啟動「台北淨零101」計畫 蔣萬安:2030年完成減碳40%
台北市政府和台北市商業會27日宣布,由莫比綠電執行的「台北淨零101」計畫正式啟動,領先全國加速減碳進程,並計劃推動氫能與綠電數據中心,包括大同集團、龍山寺、全聯集團等國內企業與Google、豐田(TOYOTA)等跨國公司都出席活動。台北市長蔣萬安表示,將以公私協力平台結合《台北市淨零管理自治條例》,加速推動台北市成為全球綠色科技與AI時代的新創基地與發展重心,並在2030年完成減碳40%的階段性目標。蔣萬安表示,去年他與台北市商業會到上海參加雙城論壇,以及參考各個國家主要城市他們淨零碳排的各項做法,共同提出來「台北淨零101計畫」,選定14大產業類別以及8大減碳策略,希望能夠在接下來這幾年,能夠在台北市各個地方建立示範場域,儘快達成2030減碳40%、2040減碳65%、2050達到碳中和的各個階段性目標。蔣萬安說,世界各國主要城市,都非常用心在規劃各項淨零碳排的計畫,包括新加坡擬定「2030 Green plan」、上海對永續發展擬定各項的規劃,東京都在兩周前舉辦的城市永續科技論壇,在現場跟40個城市的市長、代表大家共同討論,面對極端氣候所帶來的各項災害,我們也必須要加快力道來達成淨零碳排的目標。台北市長蔣萬安(左)與「台北淨零101」計畫主持人曾冠智受訪時表示,北市府和商業會共同合作的範圍包括循環經濟、廢棄物處理、包括再生能源、包括綠運輸整體的提升。(圖/台北市商業會提供)出席活動的大同公司策略長丁爾昆致詞時表示,淨零碳排已經是全球趨勢,這次「台北淨零101」計畫中,包括綠色公園、綠色企業總部和綠色資料中心等項目,都與大同的發展方向一致。大同將協助台北市政府建置「綠色資料中心」,協助把台北推向AI淨零智慧城市,並將認養中山北路上的撫順公園,還提供百萬獎金開放全球競圖比賽,以智慧、科技、綠建築的標準,來翻新綠色企業總部,旗下轉投資公司大世科也正在發展AI與數據中心,未來將全力支持台北淨零101,也期待與市府團隊共同努力,推動台北市邁向淨零永續。「台北淨零101」啟動活動27日在市府市政大樓舉行,由蔣萬安與商業會理事長吳發添、計畫主持人曾冠智、環保局長徐世勲與莫比綠電、中華開發金控、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寒舍集團、遠東SOGO百貨、台北市立大學、台北藝術中心、台北捐血中心及大同世界科技等場域代表共同完成啟動儀式,國際數據運算龍頭Google及近來致力發展氫燃料電池的TOYOTA也派員出席。曾冠智指出,綠色電力與算力是未來台北競爭關鍵力,期望透過此計畫與市府密切合作,建置應用綠氫發電的綠色資料中心,未來可望把成功的案例複製到各個地方。
臺北淨零101計畫首發! 北市大建產官學協力平台,共同實現臺北淨零目標
「臺北淨零101 - 北市大1+101淨零協作平台USR計畫」4/16(二)於臺北市立大學天母校區隆重舉行啟動儀式。此次活動不僅標誌「臺北淨零101」三年計畫正式對外發布,也展示臺北市聯手產官學研各界打造創新的公私協力淨零平台,共同推動14大類場域綠色轉型,透過8大減碳方案,在三年內實現101個示範項目的決心。 臺北市立大學校長邱英浩表示,大學積極響應「臺北淨零101」計畫,特別發起「北市大1+101淨零協作平台USR計畫」。「1」代表北市大全力支持市府的淨零政策,並號召更多學府參與,打造一個大學及高中生重要市政參與平台。透過USR計畫建立永續人才培力機制,建設淨零智慧校園,帶動社區周邊轉型等,從而實現從校園、社區再到全市範圍的減碳行動。臺北市環保局局長徐世勲代表蔣萬安市長在發布會上強調,該計劃跨局處合作的重要市政計畫,旨在透過公私協力合作模式,動員全市共同努力,以實現2030年前減碳40%的階段性目標。產業局局長陳俊安指出,此計畫對於推動臺北市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具有加速減碳的關鍵作用。同時,「北市大1+101淨零協作平台USR計畫」也正式啟動,得到了立法院洪孟楷委員、吳思瑤委員代表、臺北市議會張斯綱議員、經濟部能源署游振偉署長、內政部國土管理署徐燕興副署長的支持,此外,民政局、體育局、都發局、資訊局的代表、聯盟大學校長、地方區公所、里長、商圈協會及企業夥伴等,也共同參與了這一計畫的啟動,展現了社會各界對該計畫的廣泛支持,以及臺北市在永續發展和減碳目標上的堅定決心與行動力。臺北市商業會柏幼林秘書長,以及臺北市商業會智慧城市新商業委員會副主委兼「臺北淨零101」計畫主持人都表示,臺北市商業會在吳發添理事長的帶領下會全力支持落實「臺北淨零101計畫」,推動產業積極參與減碳,也會持續整合企業資源,深化政府與產業的連結,成為推動公共政策與產業需求對接的關鍵民間力量。臺北市立大學與莫比集團曾冠智董事長簽署合作備忘錄。北市大邱英浩校長更推動「Taipei+聯盟」六校共同響應本計畫。(圖/莫比集團提供)本計畫在臺北市立大學校長邱英浩及計畫主持人曾冠智的帶領下,與中央及地方政府官員、聯盟大學校長,以及企業夥伴的參與下正式啟動。同時宣布與莫比集團、大同世界科技等夥伴,在臺北打造全球第一座「綠氫AI資料中心」,讓臺北市在建設智慧、淨零、轉型路上邁出重要一步。
經長:全球再生能源衝刺氫氣 中日德三國搶製造設備主導權
氫氣作為新一代能源而備受關注,儘管需求尚未爆發,但國際競爭已開始。經濟部長王美花5日表示,今年除了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也將氫能與地熱列為新能源開發的兩大重點,先前也曾表示,氫能是台灣非常希望和日本合作的領域;日媒報導,目前在不使用化石燃料的「綠氫」所需要的設備,包括中國、德國都積極投資研發,日本企業正在搶爭話語權「氫能是最近每個國家交流時都會提到的項目,」王美花在年終記者會上表示,氫能將由國營企業帶頭做,在發電、工業、運輸推動氫能示範。台電也將以5%混氫發電,用於興達電廠發電驗證,中鋼會以長時間運轉驗證鋼化聯產。研究單位也將會開發「去碳燃氫」技術給商用機組供料試驗,持續研究再生能源產氫;中油今年也會逐步設置加氫站作為商業營運示範,在南部縣市開始試行氫能巴士,接下來評估液氫接收站。國發會日前也指出,氫能部份導入混/專燒發電技術,布局國際氫能進口料源,發展自產技術,穩定氫氣來源,外商西門子、三菱重工都和台灣簽署示範混燒技術,2025年進行第一批混氫發電示範。然而國際能源署(IEA)日前發佈2023年全球氫能源市場報告,提到中國被認為是世界最大的氫需求國。目前以利用化石燃料製氫為主,關於製造氫的電解槽,預測中國的裝機容量到2023年底將佔全球的5成,若取得進展,在利用可再生能源製造的「綠氫」領域也可能掌握主導權,不能小覷。《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德國提出到2030年裝機量至少達到1000萬千瓦的目標,日本政府也制定到2030年使日本相關企業的水電解設備裝機量達到1500萬千瓦的目標,力爭搶佔10%左右的全球市佔率。像是德國西門子能源於2023年11月與法國大型燃氣公司液化空氣集團(Air Liquide)共同出資,在柏林啟動製造設備工廠,到2025年將把産能擴大到300萬千瓦。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企業、中國隆基綠能科技預計2025年將製氫設備的産能由現在的250萬千瓦提高至500萬到1000萬千瓦,2023年10月該公司還宣佈將在美國建設工廠。日本化學材料企業旭化成(Asahi KASEI)和東麗(TORAY)分別以2025年為目標,打算將製氫設備的産能擴大至約兩倍。但最大的問題是成本。美國調查公司彭博新能源財經(Bloomberg NEF)報告顯示,中國製造設備的引進成本,比歐洲同行便宜7成左右,行業人士表示,日本企業的技術實力具有優勢,問題是能否在量產後降低成本。
氫能源、氫經濟成為新寵!台灣半導體優勢有助其發展
氫能源成為全球新賽局,相較於過往,日韓車廠只打算賣車,如今競相表態插旗,其實是從因坐擁氫燃料電池技術,不只能賣車,從氫的製造、儲存、運輸到應用,幾乎全包,有能力輸出海外同時,更看上台灣半導體優勢及去核化困境,紛紛搶在商業化前卡位。發展新能源已成為各國顯學,氫能源、氫經濟成為新寵,目前全球有超過30個國家或地區,明確制定氫能戰略藍圖,如韓國就在2019年推出氫能經濟發展路徑圖,德國則計畫投入70億歐元,在2030年前達到5GW綠氫產量,唯獨台灣還未表態。對日韓來說,台灣有鄰近性,歐美車廠難匹敵,加上半導體產業優勢,半導體廠排出的廢氫,成了最好原料,現階段雖有氣體公司做這塊生意,但沒辦法擴大規模,若能複製氫產業分工,無疑比日韓更具優勢,當然不能錯過。再者,台灣面臨缺電壓力,無形中已讓推行電動車綁手綁腳,一旦推行太快,全台遍地充電樁,缺電問題恐更嚴重,在「非核家園」緊箍咒下,減碳目標恐遙不可及;但如以氫能輔助,等同幫「去核化」解套,堪稱兩全其美。幾年前談到氫能源,還只是願景,在各國相繼投入氫能源研發後,效率提升、成本下降,氫能源將在2026到2030年達商業化規模,台灣只剩下3年準備時間,壓力迫在眉睫,誰能提供完整的產業配套,就成為致勝關鍵。至於政府,也須設法降低氫經濟的導入障礙。一是法規配合,包括建立規範消除安全疑慮、解除氫能運具上路限制、放寬加氫站區域限制等。二是擴大應用,由工業擴展至商業及住家、增加氫燃料電池應用,讓用氫成本下降,才能達成正向循環。
台灣綠電跑哪?3/綠電不足氫能發展蓄勢待發 法人看好「這一家」
在全球及台灣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中,「氫能」正蓄勢待發。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據日本市調機構富士經濟調查,全球氫燃料電池市場將在2030年突破567億美元,目前台股氫燃料電池概念股不少,其中,法人推估中興電(1513)在手訂單約200億元,下半年業績比上半年更好。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50 淨零碳排報告」指出,若要達成淨零碳排,2050 年全球氫氣需求量預估需達5.3億噸,目前全球已有17國對氫能發展提出完整策略。同時在台灣的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氫能的供應比重也被規劃為 9-12%,換言之,氫能也正蓄勢待發中。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在全球及台灣的淨零碳排路徑規劃圖中,「氫能」正蓄勢待發。(圖/華冠投顧提供、張文玠攝)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也點出,如果要對環境友善,必須使用「綠氫」。由於氫是透過用電解水來裂解出氧跟氫,因此也是綠能的一種,不過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電解的效率差,也連帶無法降低成本。工研院目前瞄準半導體、石化等產業在製程中,未能妥善利用的餘氫;想透過餘氫發電及純化回收技術,加以回收利用,除了可協助產業減少燃燒餘氫的碳排外,更可降低購置氫氣成本,創造潔淨綠電。而根據「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規畫,臺灣將以淨零為目標,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並逐步取代以往燃燒化石燃料的發電機組以降低碳排。在工業應用上,鋼鐵與石化產業則可利用氫氣治金、鋼化聯產及使用低碳氫以降低製程碳排,另外半導體製程所產生的大量餘氫也可回收發電。 工研院發表臺灣2050氫應用發展技術藍圖,以淨零為目標,發展混燒與專燒氫氣的燃氣發電方式。(圖/工研院提供)劉烱德表示,氫燃料電池具有可靠性、長效性、耐用性、低污染等特色,可應用於車輛動力、分散式發電、3C資訊產品電源等商業產品。劉烱德指出,目前台股氫燃料電池概念股,包括西勝(3625)、中電(1611)、長園科(8038)、加百裕(3323)、立凱-KY(5227)、中興電(1513)、順達(3211)、中碳(1723)、康普(4739)、康舒(6282)、廣隆(1537)、台達電(2308)及美琪瑪(4721)。當中以中興電的布局算最紮實,除了與日本豐田通商正式簽約,成為燃料電池的策略夥伴外,公司在印度、馬來西亞等新興國家也陸續接獲訂單。法人推估,中興電目前在手訂單超過200億元,且5月接獲核三廠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機組建置標案37億元,下半年業績會比上半年好。在技術面部分,5月2日的低點46.35元,以及6月20日的低點46.50元,形成雙底型態,而5月30日小頸線52.30元在6月24日價量突破後,近日回檔已轉變成有效支撐,季線也正式翻揚轉正,上方僅剩大頸線壓力,約在58.50元,一旦突破將有機會再衝一波。籌碼面部分,三大法人也是連4個交易日買超,有利多方。
中鋼公司攜手成功大學成立「負碳科技氫能冶金共研中心」
中鋼公司與成功大學於7月19日假中鋼集團總部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辦「負碳科技氫能冶金共研中心」成立儀式,由中鋼翁朝棟董事長及成大蘇慧貞校長共同簽署MoU,雙方為邁向2050淨零碳排攜手踏出重要的一步。翁董事長表示,中鋼去(110)年2月在公司治理暨永續委員會下成立「節能減碳及碳中和推動小組」,匯集資源投入減碳工作和技術研發,在衡量公司營運發展和國內再生能源發展規劃下,完成中鋼碳中和路徑擘劃,並積極展開各項行動方案。為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長期目標,中鋼規劃2項極低碳鋼鐵生產技術,其一是二氧化碳捕捉封存(CCUS),其二為建立氫基直接還原鐵製程,亦即將鐵礦以綠氫還原成直接還原鐵(DRI),再投入電爐生產鋼液。成大是中鋼創新技術的長期合作夥伴,在再生能源、CCUS等領域具有前瞻的技術基礎,期許共研中心的成立不僅協助中鋼2025年落實「能效提升」的短程減碳目標,另為2050年碳中和蓄積厚實的研發能量。中鋼翁朝棟董事長致詞。蘇校長表示,為解決全球暖化問題、實踐環境永續的目標,成大去年主導建置國內首座負碳排示範工廠,希望藉由科學研發及創新科技為人類生活帶來橫跨社會、科技、經濟、環境的正面影響力。成大結合中鋼公司啟動「負碳技術氫能冶金共研中心」,將透過產學合作、人才培育與技術研究,塑造共研中心成為綠色能源與永續產業相關知識與理論的創新基地。中鋼翁朝棟董事長(左1)與成大蘇慧貞校長(右1)共同簽署MoU合影。負碳的概念是讓二氧化碳的移除量比排放量多,在技術面以碳捕捉再利用及封存(CCUS)為主,而氫能冶金製程是中鋼淨零排放路徑的關鍵技術,基礎原理係利用氫與氧結合產生水與鐵,進而取代碳排。為了讓與會貴賓及人員對於相關技術領域有所認識,MoU簽署儀式完成後亦邀請澳洲莫納許大學余艾冰特聘教授(Prof.Aibing Yu)、成大能策中心主任林大惠特聘教授、中鋼杜憲文博士及成大陳維新特聘教授共進行4場專題演講。全球目前已超過130國家宣示要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目標,如何在節能減碳的同時,亦建立起優勢競爭力是各產業關注的重要課題。中鋼公司積極尋求發展減碳技術的志同道合夥伴,期盼攜手成大在減碳上創造1+1大於2的研發綜效,帶動能源轉型及鋼鐵產業鏈升級,達成低碳煉製綠色鋼材的目標。
星生能源完成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
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實踐永續重要性。 台灣發展綠能展現成果,新北市校園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於2022年4月份建置完成,由星生能源 (新加坡再生能源領導者EDPR Sunseap旗下控股公司)興建,此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將提供校園師生使用,兼顧其遮陽避風雨功能,更達到校園結合綠能永續之重要性。 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位於新北自強國小,今年四月完成,是星生能源在台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系統。預計能提供近200 kWp的再生能源,抵銷約171噸碳排放量,每年約可提供60戶台灣家庭平均用電。另於去年10月,星生能源已於該校完成535 kWp校舍太陽能屋頂系統。 星生能源發言人表示:「此次完工之新北市首座太陽能風雨球場,象徵星生能源對於台灣永續發展的另一里程碑。此類多功能的校內設施,將為都市計畫提供創新模式,提供學生更多具遮蔽戶外空間的同時,也滿足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 「風雨球場對星生能源來說只是一個開始,我們期望提供更多元的綠能解決方案,同時建立年輕人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永續的概念。」星生能源台灣設立於2018年,旗下擁有太陽能建設與節能效率等兩大事業群。分別專注於太陽能系統建置維運,以及節能效率、綠屋頂等多元綠色解決方案。 新北市於2020年受邀簽署「紐約VLR宣言」,是全台唯一受邀的城市。此項宣言全球擁有超過330個城市加入,旨在推廣聯合國永續發展工作。關於 EDPR Sunseap EDPR Sunseap 是一間新加坡太陽能系統開發營運商,在亞太地區擁有近10 GWac的太陽能項目。於新加坡擁有超過3000棟以上太陽能項目建物,包括公共住宅與工商用建物。在亞太地區擁有多個營運據點,包括越南、柬埔寨、中國、台灣、日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與南韓等地。EDPR Sunseap隸屬於全球再生能源領導者EDPRenewables (Euronext: EDPR)旗下之一,EDP Renewables為全球最大的再生能源供應商之一。 關於EDP Renewables (EDPR) EDP Renewables (Euronext: EDPR)是全球第四大再生能源供應商,營運據點涵蓋歐洲、北美、南美及亞太地區等全球26個市場。總部設於馬德里,並於休士頓、聖保羅及新加坡設有區域辦事處。EDPR擁有紮實的開發技術、一流資產及領先市場的再生能源營運能力。包含陸上風電、公用事業規模/分散式太陽能、離岸風電(由50/50合資企業OW提供)、以及其他綠能技術如儲能、綠氫等。 EDPR透過以員工為出發點的核心政策,使其獲頒多項殊榮,美國2022年最佳工作場所之一,歐洲(西班牙、義大利、法國、羅馬尼亞、葡萄牙及波蘭)和巴西則獲選為2022年最佳企業,同時名列彭博性別平等指標。EDPR是隸屬於EDP(Euronext: EDP)旗下之子公司,EDP為能源轉型方面的領導企業,專注於全球減碳工作。EDP除了於再生能源領域具備深遠影響力外,其亦於葡萄牙、西班牙和巴西經營綜合公用事業業務,包括電力網路、客戶解決方案及能源管理等。
德國碳中和年提前至2045 台德能源對話台灣借鏡學習
行之多年的台德能源對話因疫情影響,今(2021)年以視訊方式科舉行,有鑑於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已經是德國電力的主要來源,其相關的法規、政策目標、再生能源產業鏈的推動,都成為我國學習的重點,雙方也將透過平台對話,展開更多合作。德國再生能源發電已成為德國電力主要來源,2020年初步預估占比達41.5%,目標至2030年達到65%。自2015年起,台德雙方就正式建立能源轉型論壇舉辦行能源對話,並於2016年簽署《台德能源轉型領域合作意向共同宣言》,這些年來德國經驗已成為我國能源轉型與發展的重要參考。德國最新《再生能源法》(EEG 2021)修法更建立回饋地方機制、減免太陽光電EEG附加費、加強電網和市場整合、及增加對已屆滿補貼期限的電廠提供優惠,預料將可擴大陸上風電、太陽能的應用,並提升綠氫、智慧電網與風電的現代化與技術發展。此外,德國將2050碳中和目標明確寫進《再生能源法》中,在修訂中的《氣候行動法》,更將達成期限提前至2045年,歸納了德國達成淨零目標的三大支柱為節能、綠能與氫能。德國2020年離岸風電裝置容量已達7.7GW,占全球第三位,德國政府進一步規劃在2040年提升裝置容量達40GW的目標,目前,德國風電產業價值鏈已十分完整,靠強勁的內需風電市場與先進科技奠定穩固國際優勢。在氫能方面,德國已於其《國家氫能戰略》中確認「綠氫」的優先地位,也積極建立綠氫市場及相應的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