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保育
」效仿中國「熊貓外交」 馬來西亞欲贈送「紅毛猩猩」答謝貿易夥伴國
近日,馬來西亞傳出考慮效法中國的「熊貓外交」模式,推動「猩猩外交」新政策,目的是在加強與棕油貿易國家之間的關係。據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導,馬來西亞種植及原產業部長加尼(Johari Abdul Ghani)表示,馬來西亞希望釋出與中國「熊貓外交」同等的善意,將瀕臨滅絕的婆羅洲猩猩贈送給棕櫚油貿易夥伴國,這項外交策略會向主要進口國家如歐盟、印度和中國贈送人猿,以促進雙邊關係。加尼加尼7日出席大馬棕油綠色保育基金會的生物多樣性論壇,會後在社群平台「X」上發文表示,透過推動「猩猩外交」,馬來西亞可以向國際社會展示大馬長期以來致力於「生物多樣性」的保育工作成果。他同時指出,全球許多貿易夥伴日益擔憂農產品對氣候的影響,他呼籲大型油棕公司與非政府組織合作,共同照顧、保護並提高全球合作夥伴對馬來西亞重要野生動物的理解與認識,並且提供技術專業知識。棲息在馬來西亞的紅毛猩猩,正式名稱為婆羅洲猩猩(Pongo pygmaeus),原生於婆羅洲,一般野生婆羅洲猩猩的壽命可以達35-40歲;飼養的可以活到60歲。婆羅洲猩猩是現存最大的樹棲動物,具有獨特的身體形狀,手臂非常長,最長可達1.5米。牠的皮膚灰白,毛髮紅色粗糙蓬鬆。雄性有被稱為凸緣的肥大的臉頰墊以及下垂的喉囊。現存的婆羅洲猩猩,數量約有45000頭。由於森林砍伐、棕櫚油種植園和狩獵,使其生存面臨嚴重威脅。幼猩猩亦會被捕捉為寵物,而其母親往往會被殺。紅毛猩猩已屬極度瀕危--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IUCN) 的紅色名錄,即已達瀕危的最高級別,表示牠們已處於滅絕邊緣。
善耕苗栗in楓康超市!「免簽證,免出境,苗栗國帶貨楓康幫你加1」
好東西不能只留在苗栗!免簽證,免出境,苗栗國帶貨楓康幫你加1,苗栗縣政府、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與楓康超市攜手合作,跨越城市共同行銷苗栗友善的農產品,並肩推廣健康友善、環境友善、加工友善及銀髮友善的農產品。苗栗縣副縣長鄧桂菊表示,楓康超市於中彰投及新竹設有多達48間門市,透過此次與楓康超市合作於30間門市設立專屬「善耕苗栗專區」,苗栗縣優質農產品將得以進入更多家庭,提升消費者對於苗栗健康、友善農產品的認知與接受度。本次透過嚴選具有健康友善、環境友善(綠色保育)、加工友善(HACCP、ISO22000認證)等任相關認證或極具優質特色的農特產,本次共計5項代表性產品,包括榮獲國際里山案例鯉魚社區「青稻夫米星星」,其以鯉魚潭水庫的純淨水灌溉,製程無防腐劑與食鹽,口感酥脆微甜;台灣花卉生物技術公司之「頂級玫瑰花釀」,堅持純天然釀造理念,保留天然豐富營養價值,包括維生素A、B、C以及10多種氨基酸成分,而同公司國產的「藍莓汽泡水」(0糖質、0熱量、0脂肪)則係精選台灣本土生產頂級藍莓,豐富的花青素搭配6°C冷萃工藝,保留藍莓的新鮮與精華; Me棗居「有機紅棗杭菊茶包」透過採收大暑盛夏滋養的紅棗,溫潤冬令清淨舒爽的杭菊製成,花香甘甜四季皆宜;苑裡鎮農會的「秈22號香米」米粒晶瑩剔透,烹煮後具有淡淡花香更帶有輕微蓮花香氣,更擁有高纖維、低澱粉特性,不易胃腸氣,是現代養生飲食的優選商品!苗栗縣政府、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與楓康超市攜手合作,跨越城市共同行銷苗栗友善農產品(圖/苗栗縣政府提供)台灣楓康超市林協理表示,善耕苗栗的產品即日起正式上架於30家楓康超市,讓民眾24小時都能隨時擁有,這些產品不僅在實體店鋪展售,同時也會在楓康團購網銷售,實現線上線下市場同步發展,從而擴大市場覆蓋範圍,希望更過人透過台灣楓康超市更加認識善耕苗栗的優質產品。楓康超市設立專屬「善耕苗栗專區」(圖/苗栗縣政府提供)
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全臺13位典範農友現身分享、盼更多農友加入友善耕作
2022年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選拔活動,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共同舉辦,甄選類別分為「生產操作」、「生態營造」、「土壤碳匯」三大領域。歷經三個月的書面審查、現地評選等階段,遴選出13位典範農友,於11月22日舉辦頒獎典禮,並邀請林務局局長林華慶、慈心基金會執行長蘇慕容共同與會。綠色保育標章旨在促使農業活動兼顧生計與保育的永續發展,在12年間,陪伴農友們累積了許多友善農耕的作法,此次也會將獲獎農友的耕作特色與經驗集結成冊,期盼進一步帶動農友間的經驗交流與技術提升,鼓勵更多人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也讓大眾認識綠色保育標章產品「人與環境共好」的珍貴價值。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頒獎活動現場,同時也以綠色保育食材製作精緻的綠保饗宴,期望大眾支持綠保食材(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首屆「大腳印獎」獎項突顯出友善農業耕作特色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透過綠色保育標章的推動,藉由農友對土壤的友善作為,展現農業在生態上的貢獻,也為農友帶來生產外的鼓勵。綠色保育標章的圖案設計主軸為「田裡有腳印」,彰顯人與動物共享一塊田的精神,也是農友們的用心所在。「大腳印獎」即是遴選出默默耕耘、守護大地的典範農友,加以表揚、鼓勵,讓社會大眾更能看見綠保農友守護生態的用心。第一屆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典範農友選拔活動,11月22日舉辦頒獎典禮,匯集全臺13位獲獎者,分享並交流友善農耕經驗與技巧,期望帶動更多農友加入(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每一位符合綠色保育標章的農友,必須在不影響田間生物的棲息和農田附近的自然生態下耕作,除了不施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及除草劑,更積極營造動物的棲地,守護田間的物種與生物多樣性。因此,首屆「大腳印獎」分為三個獎項:「生產操作組」重視土壤、病蟲草的田間管理技術與生產銷售的收益;「生態營造組」則著重在棲地營造與農田生態服務的價值;「年度特別獎」則是以國際聚焦的碳中和議題,特別設立「土壤碳匯組」。期望透過三大面向,呈現綠色保育對生產、生態、環境議題的價值與貢獻。林務局與慈心基金會特別製作「2022綠色保育大腳印農友精選特集」,收錄本屆獲獎及入選者共16位農友的田間風光,以及耕作特色與經驗,輔以評選委員的講評說明,將於慈心基金會官網上架與大家分享,也期待有更多農友加入綠色保育的行列。第一屆榮獲綠色保育「大腳印獎-土壤碳匯組」特別獎的農友顏明川分享農場土地透過鋪覆蓋物、少翻耕來增加有機質,維持土壤固碳功能(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設立年度特別獎,鼓勵農友關注並投入「土壤碳匯」本屆榮獲「土壤碳匯組」特別獎的農友顏明川、鄧秋美夫婦,透過鋪覆蓋物、少翻耕來改善土壤、增加有機質,維持土壤固碳功能。同時考量碳足跡,自製堆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積極作為,讓農田土壤的碳匯能力持續累積。林務局表示,近年極端氣候加劇,從去年的大旱到今年的大雨,對農業帶來前所未見的衝擊,而因應氣候變遷的根本之道,是從源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蔡英文總統在2021年宣示台灣將推動2050淨零排放,農委會隨即成立「氣候變遷調適及淨零排放專案辦公室」,顯示農業部門對於氣候變遷政策的高度重視。慈心基金會關注農田生態系以外,更在2021年加入千分之四倡議聯盟,更著力宣導土壤碳匯的重要性,也提供農友施作建議,並邀請農友進行試驗,期望能夠藉由農友們的參與,累積更充足的資料與經驗,進而推廣土壤碳匯的農耕技術。因此,首屆「大腳印獎」的年度特別獎以「土壤碳匯」為主題,期望農友關注並投入土壤碳匯的操作,一同為地球環境做出貢獻。第一屆榮獲綠色保育「大腳印獎-生態營造組」獲獎者大合照(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綠色保育重視生物多樣性與土壤健康,原本即有利於固碳,在此基礎之上,慈心基金會建議農友做重點調整,積極採取增進土壤碳匯的措施。包含:以不耕犁或少耕犁的方式耕作,來避免土壤壓實;用草生栽培的方式或以覆蓋物保護田區,減少土壤裸露;施用堆肥、有機肥、稻草、落葉等方式增進有機質。再配合定期觀察、記錄與採土檢驗,以明確的固碳操作方式,讓更多二氧化碳轉為土壤有機質,來增進土壤碳匯的效益。長期支持綠色保育標章商品的有機通路里仁公司董事長李妙玲感謝農友的用心與堅持(圖/農委會林務局提供)以綠色消費共同守護田裡的大小腳印截至2022年10月底止,全台共有459位農友取得綠色保育標章,通過面積逾742公頃,保育物種達到42種,棲地保育已有263件,綠色保育理念於全台遍地開花。「每一次消費,你都在選擇你想要的世界樣貌」,綠色保育標章認證產品可於全台里仁門市及部分家樂福、全聯門市,或是天天里仁、直接跟農夫買等電商平台選購,希望透過「大腳印獎」的舉辦,使消費者有更多機會隨著農友的大腳印,守護田間野生動物的小腳印,陪伴臺灣生態環境復甦。
【藝術饗宴情報】今天,我想來點…人類世的餐桌旅行
你在哪裡?你都吃了什麼?國立臺灣博物館即日起至2022年10月30日於南門館推出「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以「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飲食」、「年菜與他們的產地」、「看不見的年夜飯」及「永續的餐桌」等單元,鼓勵大眾重新想像人、節慶餐桌與大自然的關係。臺博館永續年夜飯特展介紹食物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今(6)日舉行展覽記者會,由臺博館館長洪世佑主持,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綜合計畫處副處長徐淑芷、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及臺中市博屋瑪國小校長比令亞布等多位貴賓均出席。活動在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樂團「不要亂丟垃圾」的開場曲中揭開序幕。洪世佑表示,臺博館自2016年起持續於農曆新年前辦理「永續年夜飯」活動,每年設定一項主題,鼓勵大眾探索餐桌背後的議題。今年我們以展覽方式,從漢人、客家人、原住民族及新住民等不同族群的節慶與祭儀飲食文化開始,從各項環境議題邀請大眾反思主流的年節飲食文化,希望激發更多對永續未來的想像,共創屬於新世代的節慶飲食文化。本次展覽也列舉了許多行動方案和成功案例,邀請大家一起環境永續努力。臺博館永續年夜飯特展介紹臺灣多元族群的節慶飲食。「年菜與他們的產地」單元,介紹各類肉品食物的來源、生態足跡及肉品循環經濟,還有蔬食菜餚對環境的衝擊及保健養生功效,以及如何透過營養轉型找回糧食的多樣性。展覽特別分析1965年至今關於年菜的新聞報導,依據不同魚類被報導的次數,找出不同時期大眾普遍關注的魚種,也發現臺灣人的年夜飯吃的進口魚與養殖魚貨越來越多,例如鮭魚、鱸魚、石斑等,因此不易感受到海洋中漁業資源的減少。「看不見的年夜飯」單元,介紹供應食物的過程產生的碳足跡、塑膠、廚餘等看不見的「食材」。全球每年食物生產總量中有將近三分之一、高達13億公噸的食物被浪費,其中50%的食物在消費端損耗,唯有掌握吃在地、吃當季、計畫性購買、學習管理冰箱及全食物利用等原則,才能迎來更多年年有餘的永續餐桌。臺博館永續年夜飯特展展出多項永續農作及食材。臺灣擁有多樣的地理與生態環境,造就各地豐富而不同的餐桌風景與飲食文化,當中蘊含現代科學難以捕捉的在地智慧。例如Makuta’ay(港口部落)與海共生的飲食文化、都市可食地景計畫、「綠色保育標章」的農產認證及友善環境的水產養殖等等都是值得推廣學習的永續方案。開場節目阿努·卡力亭·沙力朋安樂團以歌曲提醒大家「不要亂丟垃圾」。為鼓勵青少年以節慶飲食為主題參與環境行動,臺博館搭配展覽推出「懂吃懂吃-年夜飯改造行動」微型展徵稿計畫,邀請民眾以減塑、惜食、減少碳足跡、友善環境食材、傳承在地文化等五項為原則,共同設計永續環境的菜色,經館方錄用為「年夜飯改造行動」展示素材者,即可獲得特展專書與紀念品。更多關於展覽的內容及教育活動請至臺博官網查詢。展覽資訊「永續年夜飯—人類世的餐桌」特展時間|110.8.30(二)~111.10.30(日) (週一休館)地點|國立臺灣博物館南門館紅樓二樓(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一段1號)*防疫期間請預約入館 https://reurl.cc/q1znmR
土水環境科技運用
台灣進入 5G 移動通信世代,蘋果新款手機 iPhone 12 將於 10 月正式發表,AI 人工智慧已隨著 IoT 物聯網引領著新型智慧城市的變革和建設,各學術研究和產業轉型的科技創新與發展應用,是如此多元卓越且不斷的積極打造市場價值,民眾的需求被滿足、基礎建設更加強化、數位經濟格局翻轉,但種種進步帶來的衍生物已不是雙面刃而是多面刃,土水污染、農作毒物累積、環境永續阻滯、公共安全危機的副作用,都是全體公民無可迴避的責任和挑戰。南部魚塭產業超抽地下水狀況。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和土壤,肥沃的土壤孕育了生物所需要的食物及能源,而土壤在水、空氣、陽光的循環過程中,其生態系統也會直接影響環境的樣貌和作物的性質,進而造成大自然的變形和演化,但如此轉變對人類的生活和存亡會有什麼影響呢?我們都希望生活越便利、經濟越繁榮、社會越完善、制度越健全,當夢想中的藍圖和願景,一一展現在眼前和握在手中時,卻總是無可厚非的夾帶著難以修補的災害。 約莫 8 年前,當時桃園縣的蘆竹鄉和大園鄉的農地,因為引用水源遭受重金屬污染,被規定不得耕作食用作物;新竹市香山區,長期使用工業廢水當作灌溉水,於是面臨了水資源管理、土壤監測及廢棄物處理的問題;彰化縣和美鎮生病的稻田,則是因為上游工廠的不適當排放電鍍廢水,形成土壤不可回復的傷害,只能被選擇廢耕;雲嘉南地區的魚塭業者超抽地下水,提高了海水倒灌和地層下陷的惡化程度以及土壤鹽化的警報;以上,都還只是所謂「冰山的一小角」而已。科技創新的優點帶給產業多樣貌的技術應用,同時也推動了土壤和地下水的健康檢測與環境保護的多維度升級,更是直接和間接影響了國民的日常生活,因此「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管理會」將於民國 109 年 10 月21 日(三)至 10 月 26 日(一)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3 號倉庫,舉辦「聽,見土水 臺灣生生不息」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 20 週年特展,希望能透過名人講座、手作工坊、繪本說故事、布袋戲表演、桌遊等各項亮點活動,多面向且具啟發性的誘導國人了解過去、知道現在、保護未來;更特別的是環保署與22 個縣市環保局攜手合作,在場展示各縣市的守護土水成果和土水環境的生生不息。土壤、地下水、環境、生活的牽連關係。土壤和地下水的議題,是直接且長期與人體息息相關的治理內容,絕對無法只靠生產鏈前端的污染預防措施,更需要藉由政策推廣、產官學研各界跨領域合作、產業嚴格監控把關,運用例行性的整治改善驗證作業之分析評估,更重要的是,必須培養公民對於綠色保育及永續資源的日常知識和思維觀念,在個人、家庭、學校、社區、城市鄉鎮、企業、國家等不同的空間背景,做出根本性的教育宣導和維持有意識性的生活型態,如此才能結合技術的應用與優化,全民關心並致力於加速解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場址問題,提升資源的利用和管理效率,在科技、創新、環境和人類中調整出最適宜的定位和互動。
新北從源頭拯救被浪費的醜蔬果 餐飲業者響應加入「惜食分享餐廳」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2013年統計,全球一年食物浪費量高達13億噸,約占每年食物生產總量的1/3。同年度環保署統計,台灣平均每年每戶丟棄食物之總金額為3萬元;人均年度廚餘總重量96公斤;年度報廢進口蔬果2,000噸;家戶年度總廚餘量180萬噸,足堪製作40億個便當,支撐23萬中低收入戶家庭孩童從幼兒園到博士班20年之營養午餐費。食物大量浪費的同時,卻有許多人面臨飢餓或營養不足之問題。蔬果格外品是因規格、外觀不符合市場標準而被淘汰之農產品,淘汰率可高達4成,是食物浪費第一線戰場。大部分民眾挑選食物時,會選長得漂亮、無瑕疵的蔬果;反觀蔬果格外品,部分被棄置田中腐爛,因為農友瞭解如此賣相難以售出,而收割採摘和儲存也需要成本,不如置之不理;部分被送至批發市場,也因賣相不佳被通路商批次退回;部分有幸上架展售,卻乏人問津,最終同樣落得被丟棄的命運。其實,蔬果不因外觀美醜、體積形狀而改變其營養價值,格外品只是長得比較奇怪,和那些美麗的「一等品」一樣,它們也能填飽飢餓的肚子。因應如此嚴重的食物浪費問題,世界各國都祭出相關措施,如德國街頭剩食冰箱、荷蘭Instock剩食餐廳、法國Intermarche超市販售醜蔬果等。新北市政府則自2016年12月起推動「新北市惜食分享網」,是全國唯一多元政策推動「惜食不浪費」的政府機關。此網絡整合市府各局、處與民間單位資源,建置餘裕物資的整合平台,期望達成珍惜食物與分享食材之目的,並減少浪費。自開辦以來,已貢獻383噸以上的廚餘減量成果,更從源頭拯救700噸的蔬果,並建置網站,分享惜食相關資訊與新知(網址:http://surplus-food.ntpc.gov.tw/)。農業局在「新北市惜食分享網」架構下,開全球先例創辦「惜食分享餐廳」計畫,將原本可能會被丟垃圾桶或當堆肥的蔬果格外品媒合到餐廳,期促進餐飲市場使用蔬果格外品,從生產端減少食物浪費。本計畫與舞春食農工作室、格外有意思團隊、新果國際農產物流等單位合作,將這些蔬果格外品透過廚師的巧手與創意,變成一道道美味、健康的料理,藉此喚醒大眾不浪費食材、珍惜生態資源與保護環境的意識。「惜食分享餐廳」所使用的格外品,是以友善大地方式生產出來的,例如具有有機標章或綠色保育標章。這些友善農法不施用化肥、除草劑,常遭蟲食、鳥啄;也不以基因改造強行改變作物自然生長的模式,所以比慣行農法更容易產出格外品。因此,我們更應該去重視、推廣這些格外品的價值,因為它們代表的是健康的土壤、豐富的生態和永續的未來。「惜食分享餐廳」從生產端源頭紓解食物浪費的創新作為,逐漸受到國際關注,可見這是值得其它城市借鑑的食物不浪費模式,且民間餐飲業者也願意響應,從2016年20家,至今在雙北市已有32家合作餐廳,相信這在餐飲界會逐漸成為一種普世價值。農業局未來計畫將合作餐廳擴展到雙北市以外的地區,並選擇鄰近這些蔬果產地的餐廳,期望能建立在地產銷鏈,除拯救蔬果格外品之外,更進一步降低碳足跡,讓台灣成為一座環保、惜食的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