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和平組織
」 核廢水 綠色和平組織常搭飛機、坐長途航班注意了!未來將擬「頻繁飛行稅」 最高多付500歐元
一張機票裡,除了一般的票價以外,還包含了燃油附加費、機場建設費、安檢費、戰爭保險費、檢疫稅、各城市出入境稅等等費用,而目前歐洲正計畫徵收「頻繁飛行稅」,稅額也將隨著飛行次數增加而調漲,希望能藉此減少汙染,也能籌措綠色資金。根據環保運動組織「Stay Grounded」官網指出,「Stay Grounded」、新經濟基金會(NEF)和其他機構共同發表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民調發現,西歐有52%受訪者在1年內完全不搭飛機,只有11%的人每年飛行超過3次;以收入超過10萬歐元(約新台幣346.7萬元)的家庭為例,有35%每年會搭乘3次或以上的來回航班,而收入低於2萬歐元(約新台幣69.3萬元)的家庭,僅有5%每年會飛行3次或以上。該報告提議,「頻繁飛行稅」未來將將實施至歐洲經濟區(EEA)和英國出發的所有航程中,預計可使歐洲航空稅收入增加6倍,高達約640億歐元,相當於整個歐盟年度預算的30%,同時減少5分之1的碳排放量。至於該如何計費,該報告認為,若1年中僅搭乘2次航班以內,不會被課徵「頻繁飛行稅」,但當搭乘較長,需要多收取50歐元附加費;長途、商務艙、頭等艙則要多收取100歐元。從第3、4次搭乘開始,每張機票將加徵50歐元的「頻繁飛行稅」及其他附加費用;第5、6次搭乘,費用則提升至100歐元;第7、8次,稅額則再調升至200歐元,此後每次搭乘稅額改為400歐元。有90個組織和47名學者簽署了一份公開聲明,表達對「頻繁飛行稅」的支持,包括綠色和平組織、國際行動救援組織(Action Aid International)、提倡稅收正義的組織「Taxmenow」等等。「Stay Grounded」認為,這項政策是一種創造社會公平的方式,以解決大多數富裕常客因過度飛行造成的污染問題,同時能同時增加收入,以擴大提供鐵路及公共交通等建設;如果是偶爾乘坐飛機的旅客,則不會增加任何財務成本。NEF高級研究員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Mang)表示,為阻止氣候崩潰,歐洲目前面臨巨大資金缺口,「頻繁飛行稅」恰好能為此作出貢獻,像是風能、太陽能的投資,也可用於救濟因氣候危機而出現困難的國家。
曼谷最快7年內「沉入大海」! 專家示警「經濟損失近18兆、1045萬人受影響」
全世界有數個國家受到全球暖化影響,造成海平面上升,而這些國家的國土恐將沉入海裡,其中,位在東南亞的泰國就有專家示警,稱首都曼谷在未來8年內會沉沒,若泰國政府不及時作出應對,恐釀成高達約新台幣17.5兆元的經濟損失,影響1045萬名居民。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泰媒報導,泰國商會大學(UTCC)經濟學院院長阿努頌(Anusorn Thamjai)近日引述「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的最新研究顯示,每年吸引大批觀光客的曼谷由於地勢較低,恐怕會在未來7、8年內沉入大海,甚至造成嚴重的經濟和社會損失,上千萬人受到影響。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根據這份研究,曼谷有80%以上的面積恐會沉入大海,估計經濟損失將達18.6兆泰銖,折合新台幣約17.5兆,影響超過1045萬人。報導也指出,早在今年5月就有專家示警,曼谷可能會在21世紀末前被海水吞沒,但這個時程恐怕會大幅提前。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對此,阿努頌在報導中建議,泰國政府應做好預算規劃,建造一座水壩或沿海公路,同時管理好沿海土地的使用,同時種植紅樹林作為吸收水分的緩衝區,除此之外,各界應將投資分散至各個地區,並啟動保護曼谷和周邊地區沉沒的相關投資,避免曼谷下沉後經濟毀於一旦。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示意圖/達志/美聯社) 另外,泰國氣候變化與環境局副局長克薩瓦旺(Pavich Kesavawong)先前也曾指出,針對曼谷面臨的氣候危機,政府正在研擬因應措施,其中有參考歐洲的荷蘭,藉由興建堤防的方式來防堵海水倒灌;同時納入跟印尼一樣「遷都」的計畫,解決曼谷每逢雨季就會引發水患的情況。專家擔憂曼谷最快可能在7年內沉入大海。(圖/翻攝自X)
恐衝擊全球產業!CNBC示警「台灣電力短缺」 能源署:供電沒問題
美國財經媒體CNBC於10日報導稱,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製造先驅,卻面臨嚴峻電力短缺問題,實施限電恐導致減產衝擊全球產業。經濟部能源署強調,供電都沒有問題,在過去幾年電力都運作的很好,甚至產業需要的綠電也不斷地在開發,畢竟產業是需要跟外界市場競爭。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能源中心高級研究員韋伯斯特(Joseph Webster)表示,「台灣不僅面臨能源緊缺,更重大的問題是電力短缺」。他分析,高度仰賴進口使台灣格外容易受能源供應中斷影響,雖然停電部分來自電網老化,但實際主因為電價過低推升需求,才導致供應短缺。美國商務部數據顯示,台灣依賴進口滿足逾97%能源需求。台灣過去7年內經歷3次重大停電,4月又出現多次電力短缺。工業部門用電占全台電力消耗約55.3%。韋伯斯特強調,工業部門需要持續且可靠的電力供應,若未來台灣因供電不足被迫頻繁實行限電,屆時晶片減產,不僅半導體產業將蒙受鉅額損失,甚至可能衝擊整體市場、波及全球產業。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先前預測,2030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比現今增加1倍,台灣半導體製造業預計增加236%電力消耗。此外,韋伯斯特也提及人工智慧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規模令人訝異,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因此面臨「相當高的不確定性」。能源署進一步說明,台電有電網強韌計畫,電網就像神經系統,或者是聯絡的通訊系統,舉例來說強韌後單一主幹線會分為雙主幹或者3主幹線以避免過度集中,當然電網也不能保證絕對不會發生問題,但強韌後在恢復供電的速度會更快。此外,能源署指出,報導提到許多產業都沒有調電價,且電價都很低,但目前我們的做法是電價該反應就反應,當產業需要幫助時就會去補貼,但產業如果可以賺錢就不會特別去補貼,電價並沒有特別低。另外,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創立的泰拉能源(TerraPower)10日於懷俄明州舉行動土儀式,計畫興建新型核電廠,其將以液態鈉取代水作為反應爐冷卻劑,可望徹底改變現有發電模式。美國泰拉能源計畫在懷俄明州建造新型核電廠,有望成為全球能源供應新解。泰拉已於3月申請「Natrium」核反應爐興建許可,該反應爐將以液態鈉取代水進行冷卻,完工後高峰發電量可達500兆千瓦,可滿足40萬戶家庭需求。
核廢水入海1/中港澳封殺海鮮「日本恐損失1626億日圓」 苦主出爐!這國汙染最嚴重!
2023年8月24日台灣時間12點,日本逐步排放134萬噸含氚核廢水入海,這是人類史上首次大規模排放核廢水,由於輻射物恐使海鮮遭到汙染,中國、香港、澳門已封殺日本進口水產品,經濟損失約1626億日圓(約354億台幣)。儘管亞洲鄰國反應激烈,但多項研究依據洋流流向皆預測「美國將是汙染最嚴重的國家」,不過美國基於國際政治考量,選擇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2011年日本爆發311大地震,海嘯導致福島第一核電廠三座反應爐熔毀,為了讓反應爐內熔融核燃料保持穩定,日本政府決定持續注入水冷卻,而這些水再加上流進反應爐的地下水、雨水,形成擁有高濃度放射性物質的汙染水。由於水量已快超過儲存槽容量的極限,日本於2021年提出核廢料排海的計畫申請,表示會透過技術淨化輻射物,只留下「氚」再排入大海,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邀集各國專家多次前往日本檢測與調查,經過2年,證明日本的含氚廢水在每公升1500貝克以下,遠低於國際標準,因此同意日本核廢料排海計畫。雖然日方一再強調處理過的含氚廢水,與各國核電站排放的冷卻水無異,就連IAEA總幹事拉斐爾.格羅西(Rafael Grossi)也保證這些「處理水」甚至可以飲用,但依舊引發軒然大波,尤其是海鮮可能遭到汙染的疑慮。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發表聲明指出,一般核電廠運行的廢水沒有直接接觸機芯燃料棒,這就是福島核廢水與一般核電廠廢水的根本分別。原能會依照洋流流向推估核廢水影響台灣的程度非常微小,根據多項研究顯示,美國恐怕汙染最為嚴重。(圖/翻攝自原能會臉書)亞洲鄰國也紛紛抗議,其中又以中國最為激烈,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甚至表示,「太平洋不是日本的『下水道』」,中國也在24日後隨即宣布全面禁止日方所有水產進口,香港也宣布即日起禁止東京、福島、千葉等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根據日本《每日新聞》報導,日本水產品出口去年創下3873億日幣營業額,中國871億日幣佔22%、香港755億日幣佔19%,兩者相加為1626億日幣(約354億台幣),如今恐損失慘重。根據《時事通訊社》報導,福岡一家水產公司社長坦言,聽到中國全面封殺的消息後「大腦一片空白」。南韓政府雖未反對日本排放核廢水,但民間反應相當激烈,首當其衝的海鮮市場瞬間門可羅雀,許多消費者表示將減少食用海鮮。馬來西亞也發起萬人連署抗議活動,民眾紛紛表示不敢再吃海鮮,當地餐飲業者也陸續以其他國家海產替代日本進口海鮮。台灣則以加強檢驗的方式應對,原能會表示,依照日本評估結果,主要受輻射影響的是電廠3公里海域範圍,輻射劑量是「背景萬分之一到十萬分之一」程度,且隨海水流動與距離增加,影響越來越低。含氚廢水主要沿著黑潮流往美國,再沿太平洋往下到北赤道洋流,順著來到菲律賓,再沿黑潮依序到台灣和日本,這是所謂環太平洋主路徑;而台灣位在主路徑後端,含氚廢水約4年時間才會流至台灣海域,此時氚濃度均小於最小可測量值。日本排放核廢水讓亞洲眾多鄰國拒吃海鮮,恐造成1626億元日幣經濟損失,因此許多日本當地居民也持反對意見。(圖/新華社)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核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為中國上海,再之後為美國聖地牙哥,由於此時流速變慢,所以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累積最多。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抵達美國後將造成較嚴重的汙染,雖然如此,由於美國近期急欲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政治因素讓這個最大污染苦主依舊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畫。
核廢水入海3/汙染恐持續!吃海鮮勿踩「2大地雷」 專家:半年內避開福島漁獲+「鍶-90」最糟恐永存體內
日本於8月24日開始排放含氚廢水入海,預計最快要到2051年才會排完所有的核廢水,整整28年,海洋生態將會發生什麼事?國際環保組織認為日本淨化核廢水的技術有瑕疵,將近7成的廢水都需要再處理,且不只含有氚,還包含碳-14、鍶-90和碘-129等輻射物,恐危害海洋食物鏈的根基,專家也建議未來若要吃海鮮,最好避開喝湯、魚骨,否則部分輻射物進入體內後,無法代謝恐危害健康。日本排放福島核電廢水入海,此舉引起許多國家恐慌,擔心海水中的放射物質,將造成海鮮等水產品的食安問題。日本政府表示核廢水在排放前已稀釋氚濃度在每公升1500貝克,遠低於國際標準,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也為其背書,但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Greenpeace)質疑日本淨化核廢水的「多核種除去處理系統」(Advanced LiquidProcessing System,簡稱ALPS)技術失敗,其中約70%的水需要再次處理,也認為IAEA未能調查ALPS的運作,完全忽略了每隔10天就會產生約1000立方米的高度放射性燃料殘餘物,這些殘餘物每天都在持續污染地下水。由100家海洋科學機構組成的美國國家海洋實驗室協會也強調,日本核廢水的輻射風險尚未得到充分評估,除了氚之外,其中還有碳-14、鍶-90和碘-129,對食安、人體健康的風險仍不可知。綠色和平組織認為,日本排放這些含有放射性物質的廢水,根本就是蓄意污染海洋,放射性物質可能隨著海洋洋流傳播,並且會讓在海洋中長期遷徙的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長期攜帶,而浮游植物是所有海洋生物食物鏈的基礎,無疑是摧毀海洋生態。經過2年檢測,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認為日本核廢水安全無虞,但國際環保組織認為IAEA忽略放射性燃料殘餘物的汙染。(圖/東京電力公司提供)國立清華大學原子工程與科學研究所榮譽教授董傳中受訪時表示,日本政府雖然宣稱ALPS可以過濾掉氚和碳14以外的62種放射性物質,但實際上並不是百分之百徹底去除,而是將放射性濃度稀釋至符合日本法規為止,若不斷強調「氚水」等於核廢水,會讓大眾忽略其他對人體有害的放射性元素。舉例來說,核廢水中的另一個放射性物質「鍶90」,一旦進入人體後會累積在骨骼中,不容易代謝排出。董傳中說,食用福島地區的海產還是存在一定風險,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建議至少半年內先避開來自福島的漁獲。若民眾真的無法割捨日本海鮮,董傳中建議至少避免食用海鮮生物的骨頭,例如魚骨、魚頭,因為像鍶90這類型的放射性物質,比較容易累積在骨骼中。長庚醫院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也認為,雖然目前科學證據顯示,日本所排放含氚的核廢水不會危害人體健康,但在沒有更多研究證實無害之前,民眾盡量少吃黑鮪魚、旗魚、鯊魚等魚類。一般來說,養殖魚會較為安全,但仍要避免使用大量含有抗生素或其他化學物質添加的養殖魚類,所以建議選擇合格業者較有保障。食藥署也提醒,對於嗜吃魚類的民眾,建議「多樣化選擇」飲食,例如今天吃石斑魚,明天吃鯛魚,後天吃海鱺等方式,避免長期、高頻率食用同一魚種。另外,若選擇減少食用海鮮,也可多吃豆類食物取代,同樣富含優質蛋白質。另外,由於氚為水溶性,所以最好不要喝海鮮湯或魚湯。營養師程涵宇說,氚可直接或間接誘發多種生物效應,包括DNA鏈斷裂、細胞壞死或凋亡,所以建議多吃抗氧化食物來修復DNA損傷,包括藍莓、葡萄等富含多酚的食物,或柑橘沙拉這類維生素E、維生素C的組合,既能有效保護細胞膜,又能增強細胞的抗輻射能力。
日本外務省砸700億 處理核廢水排海「負面資訊」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於昨(24日)中午起開始排放含氚核廢水到太平洋,此舉引發中國、韓國民間及許多太平洋島國的強烈反彈。對此,日本對外關係事務最高主管機關「外務省」,竟計畫在下一財年砸下逾700億日圓(約合新台幣152億元),打擊這些所謂的「虛假訊息」。據《日本放送協會》(NHK)的報導,東京電力公司24日起已按計劃於排放前將大量海水加入處理過的水中,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準,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廢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Becquerel,符號為:Bq),約為東電年計畫排放量上限(22兆Bq)的2成。不過,福島核廢水中含有64種放射性元素,包括氚、碳-14在內的放射性元素無法被完全處理,將隨著核廢水流入海洋。對此,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22日發表聲明譴責日本政府的核廢水排海計畫,指出日本沒有全面評估放射性元素氚、碳-14、鍶-90、碘-129排入海洋將造成的影響。該組織指出,碳-14的半衰期為5370年,不但會在魚類體內累積,且濃度遠高於半衰期只有12.5年的氚。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的科學顧問、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Hawaii System)海洋生物學家里奇蒙(Robert Richmond)在接受《自然》科學雜誌採訪時也直指,推動日本核廢水排海的各方代表,沒有充分證明此舉不會影響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日本漁業人士也擔心生計遭到重創,強烈反對政府的核廢水排放計畫。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的報導,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22日也向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呼籲,要求日本政府理解福島縣所處的嚴峻狀況以及漁民的迫切心聲。然而,面對各方質疑聲浪,日本外務省卻計劃在下一財年的預算中追加703億日圓,以打擊那些在社交媒體上散播有關福島核廢水排海的所謂「虛假訊息」,具體措施包括利用人工智能(AI)在全球網路平台上篩選出錯誤資訊,並以此進行反擊,或擴大所謂「正確訊息」的傳播。報導舉例,日本外交部就曾在7月26日於社群媒體X上發布動畫,並以英語、中文和韓語等9種語言,解釋為何福島核電站經過處理的放射性廢水排放不會對環境構成威脅。
日本爭議性「核廢水」今排海…對美國影響更大! 各方反應一次看
日本福島第一核電廠將於今(24日)中午起開始排放含氚核廢水到太平洋,此舉引發中國、韓國民間及部分太平洋島國的強烈反彈,不過根據中國的資料顯示,從長期來看美國西海岸城市聖地牙哥(San Diego)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將高於中國上海和日本宮崎。而我中央氣象局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也針對核廢水可能的擴散情況進行歷史擴散分析,預估氚廢水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且氚濃度約在排放後4年出現最大值。東京電力公司22日公佈核廢水排放詳細步驟。按計劃,排放前在處理過的水中加入大量海水,如果確認濃度降低到預想的水準,將在17天內排放第一批共7800噸核廢水。2023年度預計排放約3.12萬噸,氚總量為5兆貝克勒(Becquerel,符號為:Bq),約為東電年計畫排放量上限(22兆Bq)的2成。不過,福島核廢水中含有64種放射性元素,包括氚、碳-14在內的放射性元素無法被完全處理,將隨著核廢水流入海洋。對此,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22日發表聲明譴責日本政府的核廢水排海計畫,指出日本沒有全面評估放射性元素氚、碳-14、鍶-90、碘-129排入海洋將造成的影響。該組織指出,碳-14的半衰期為5370年,不但會在魚類體內累積,且濃度遠高於半衰期只有12.5年的氚。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的科學顧問、夏威夷大學(Universityof Hawaii System)海洋生物學家里奇蒙(Robert Richmond)接受《自然》科學雜誌採訪時也直指,推動日本核廢水排海的各方代表沒有充分證明此舉不會影響海洋環境和人類健康。日本漁業人士也擔心生計遭到重創,強烈反對政府的核廢水排放計畫。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的報導,福島縣知事內堀雅雄22日向經濟產業大臣西村康稔呼籲,要求日本政府理解福島縣所處的嚴峻狀況以及漁民的迫切心聲。但我國原能會官網卻表示,日本排放的主要含氚廢水,對台灣附近海域輻射安全影響,已至可忽略的程度。他們預計核廢水會沿著北太平洋洋流向東流向美國西岸,而部份則受北太平洋中尺度渦流影響,約在排放1至2年後到達台灣附近海域,氚濃度約在排放4年後達到最大值,約在100萬分之1(10-6) Bq/L的範圍,遠低於台灣海域的氚環境背景平均值0.5 (5x10-1) Bq/L,以及氚的輻射儀器偵測極限0.1(10-1 ) Bq/L。另根據清華大學團隊2021年11月發表在《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Science Review)期刊上的研究指出,在核廢水排放的4000天(約11年)之內,日本宮崎附近海域會首先出現污染物,之後為中國上海,再之後為美國聖地牙哥。且聖地牙哥附近海域的污染物濃度會升至0.01,遠高於宮崎和上海。與此同時,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與韓國原子能研究所今年2月聯合發表的模擬結果與清華大學的模擬類似,預測核廢水將向東抵達美國。不過韓國的模型僅針對氚的擴散,模擬顯示受日本暖流影響,核廢水中的氚將先向東邊擴散至美國西海岸,然後向太平洋北部擴散。雖然朝鮮半島距離日本更近,但朝鮮半島位於日本以西,受洋流影響,核廢水進入韓國附近海域的時間將晚於抵達美國西海岸的時間。但由於美國總統拜登為了拉攏日本和韓國在東亞組成「鐵三角」,美國政府始終無視這些潛在風險,全力支持日本的核廢水排海計畫。尤其日本等到18日的美日韓大衛營(Camp David)峰會後才正式公佈核廢水排海時間,意味著日本的決定得到了美國和韓國政府的認可。不過南韓政府雖默認相關決定,民間的反彈聲浪卻非常大。目前韓日達成的共識是,韓方將派專家定期訪問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福島辦事處,而IAEA則將定期與韓方共用核廢水排海最新資訊,南韓官方也會加強海洋輻射監測。而中國海關總署也在7月宣佈禁止進口日本福島等10個縣(都)食品,對來自日本其他地區的食品特別是水產品(含食用水生動物)嚴格審核隨附證明檔,嚴格實施100%查驗。7月中國從日本進口魚類等水產品為2.3451億元,同比減少29%。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22日也跟進宣佈從24日開始,禁止日本10個(都)縣的水產品進口。
零元循環杯2/真的洗得乾淨嗎? 業者:「跟餐廳內用一樣」5大清洗流程現場直擊
「循環杯真的洗得乾淨嗎?」沒人反對消費做環保,但對就口的容器被多次重複使用,消費者可能會卻步。uCup執行長丁啟詔和「環海淨塑」行銷經理李佩郁不約而同地告訴CTWANT記者,「到餐廳用餐使用的是店內餐具,比較少人對此有疑慮,但是對循環杯就會有。其實這(循環杯)跟餐廳『內用』是一樣的思維!」 環保監督團體「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張凱婷表示,「循環杯業者其實一直依循非常嚴謹的清洗作業流程,最近環保署也推出影片,讓民眾更了解清潔方式。」她也坦言,「不過這真的需要政府大力宣傳,才更能消除疑慮。」就口的容器被多次重複使用,容易產生清潔、衛生問題的疑慮。(圖/翻攝自好盒器臉書)環保署拍攝循環杯清洗流程的主角,是位在桃園市龜山區的環海淨塑公司。「環海淨塑打造全台灣首創獨一無二的循環杯清洗線。」李佩郁說。環海淨塑2020年成立,除了提供自家品牌循環杯,也配合其他循環杯業者委外清洗業務,是目前北台灣主要的循環杯清洗業者之一。為了解循環杯清洗過程,CTWANT記者12月中實地走訪環海淨塑。這天,記者照著清潔人員日常工作方式,換上全套無塵衣,再進入清潔區。「我們採用一條龍的清洗線,檢驗以後的洗淨、烘乾到包裝都在同一個空間內。」李佩郁解釋。這套比照半導體廠清洗流程的全台第一條「水不落地清洗產線」,共有5道流程,從分類篩選、動態浸泡、高溫清洗、風刀乾燥以及檢驗控管,李佩郁補充,「因為機器需要暖機、運作,因此每天第一批大概需要花費6分鐘時間清洗」,不過第一批之後只需要90秒就可以洗完25個杯子。記者發現,明明是清洗工廠,地板卻完全沒有水漬,「我們堅持水『零落地』,因此整個清洗線地板上不會有任何一滴水,一方面維持環境整潔、二方面也保護人員不會有滑倒的風險。」李佩郁表示,整個過程遵循「TFDA 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與「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規範設計。環海淨塑清洗循環杯過程,從分類、清洗、乾燥到檢驗,一刻也不馬虎。(圖/趙文彬攝)「循環杯使用聚丙烯(PP)材質,耐溫範圍-15℃至120℃,完全不會釋放塑化劑,真的可以安心使用。」李佩郁說。好盒器創辦人宋宜臻也表示,該公司循環杯是委託清洗廠商,在疫情期間更加強消毒,除了本來85度高溫蒸汽殺菌、再加一道「遠紅外線消毒櫃」消毒流程,等於容器以85度消毒45分鐘、防塵袋以65度消毒30分鐘。所以,循環杯洗得比自家杯子還乾淨?「目前從未接過關於杯子很髒的投訴。」受訪業者給出一樣的答案。遵循「TFDA 餐具清洗良好作業指引」與「食品安全管理系統」規範設計的5大清洗流程。
零元循環杯3/「想成為飲料杯界uBike」 連鎖超商速食店通通「0租金」+甲店借乙店還
「我認為循環杯是很好的一個環保方式!」藝人吳鳳受邀擔任循環採購推廣大使,為明(2023)年元旦循環杯新制即將上路代言。原是土耳其人在台發展已超過16年,並在2018年取得中華民國國籍的吳鳳告訴CTWANT記者,「如果沒有限制(使用一次性塑膠杯)的話,大家真的不會想這麼多。尤其在台灣夜市及手搖飲蓬勃發展。」為要減少一次性塑膠杯使用,環保署規定,2023年元旦起全國連鎖便利商店及速食店須有5%門市提供循環杯。隨新規定上路倒數計時,究竟業者提供循環杯的進度如何?CTWANT記者調查六間連鎖業者,包括麥當勞、肯德基、統一超商、全家、星巴克及全聯,目前均已建置循環杯租借模式,暫採「零」租金。國內零售龍頭統一超商(2912)今年7月時宣布,今年底前提早達標500家門市提供循環杯服務,同一集團的台灣星巴克也跟進表示,今年底前全台將有60家門市提供「循環杯服務」,預計至2023年底全台門市皆能提供,消費者在APP上登入會員後,線上刷卡預付50元押金後,即可租借,使用期限最長7日。此外,安心食品(摩斯漢堡)也推出循環杯計畫,凡使用者為摩斯漢堡的註冊會員,使用MOS Order APP內摩斯卡QR code結帳,以儲值金100元作為押金即可借用。CTWANT記者調查,統一超商及星巴克由母集團統一提供循環杯,與摩斯漢堡均須預付押金;其餘四家連鎖業者則與循環杯業者配合,直接加入官方帳號,並掃描杯身及店QR Code,「零押金、零租金」即可租借,其中麥當勞及肯德基與「好盒器」合作,全家導入「環海淨塑」循環杯,全聯則由「uCup」配合,租借使用期限3到7天不等,可至合作店家或自助站歸還杯子。麥當勞及肯德基與好盒器合作,就算在麥當勞借用,也可以在肯德基歸還。(圖/報系資料照)若沒有歸還怎麼辦?業者均表示,由於租借時需要綁定手機,「所以會用簡訊通知使用者該歸還了」,丁啟詔跟CTWANT記者說,「如果沒有歸還的話帳號就會被鎖,這樣之後就不能再借循環杯了。」記者實地走訪導入循環杯計畫的連鎖店門市,發現消費者租借情況不多,循環杯歸還機多放置店家的角落。不具名的星巴克員工告訴CTWANT記者,「目前沒有遇過使用循環杯的消費者,自備環保杯的比較多。」綠色和平組織專案主任張凱婷觀察,「使用者不多是可預期的,畢竟循環杯還在起步階段。」此外,由於7-11和星巴克都需要加入會員並支付租金,有可能因此降低使用意願。uCup執行長丁啟詔表示,「為了提高方便性和使用性,我們決定不用押金。」環海淨塑品牌行銷經理李佩郁也說,「要綁定信用卡線上支付,有時候對使用者來說也不放心。」在台南市鬧區推循環杯五年多的好盒器創辦人宋宜臻提到,「最初我們有設押金,採直接支付現金方式,後來發現店家的帳很難處理又很亂,就乾脆取消了」,「其實,設押金的歸還率,還不如沒設押金高,有些使用者會認為,反正都付錢了就直接拿走。」她補充,「目前歸還率大概是98.7%。」「如果政府沒有推出政策規範或獎勵實施,比較難帶動消費者使用。」吳鳳建議,政府應該多鼓勵業者,「比如說,對禁止一次性容器或採用循環杯的店家,少收一點稅之類的」,「一定要透過獎勵或限制,大家才會有所改變,畢竟這是一個長戰。」擔任循環採購推廣大使的吳鳳,認為循環杯的推廣需要透過政府鼓勵和限制。(圖/翻攝自吳鳳臉書)丁啟詔則認為,「設立更多歸還站點」也是提升循環杯租借的關鍵,「我覺得uBike推動的很成功,因為他們站點夠多、剛推出時的前30分鐘免費也很吸引人,就會吸引很多使用者。」uCup行銷長吳泰瑩也說,「當初取名為uCup,就是希望可以成為循環杯中的uBike,讓循環杯發揚光大。」環海淨塑品牌行銷經理李佩郁表示,「循環杯的使用,不只是減少一次性容器,每一個循環杯可重複使用達上百次,有刮痕、損壞、不堪使用的循環杯,還可透過工廠處理,再製成肥皂盒或盆栽等其他產品,這樣才是真正的循環經濟。」
亞馬遜30多國員工「黑五」發動罷工 要求更好薪酬
多個國家的數千名亞馬遜(Amazon)全球網站員工在黑色星期五(25日)舉行罷工,特別挑在一年中最繁忙的購物日針對這家線上零售商進行罷工,呼籲更好的工作條件和薪酬。黑色星期五拉開了假日購物季序幕。對亞馬遜來說,此抗議將帶來損失。「黑五」當天,數千名亞馬遜工人和活動人士正在全球30多個國家進行抗議,以確保獲得更好的工作條件。該活動由讓亞馬遜付錢(Make Amazon Pay)領導,這是一個由70個工會和組織組成的聯盟,包括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樂施會(Oxfam)和亞馬遜工人國際組織(Amazon Workers International)等。呼籲罷工的Make Amazon Pay組織表示,抗議理由包括生活成本上升、亞馬遜涉嫌避稅,以及該公司被指忽視氣候變化等,要求這家零售巨頭解決這些問題,並向員工支付更多的報酬。該聯盟在其網站上分享的一份要求清單中寫道,亞馬遜索取太多,回報太少。現在是該讓亞馬遜付錢的時候了。Make Amazon Pay也在美國東西海岸之間的10多個城市舉行抗議活動,包括在亞馬遜西雅圖總部、亞馬遜公司創始人兼董事會執行主席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在紐約的頂層公寓、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商店和亞馬遜倉庫。德國Verdi工會表示,該國10個被稱為「履行中心」的倉庫將會停工。法國的SUD和CGT工會呼籲對該國的8個倉庫採取罷工行動,還有幾個在美國,如密蘇里州聖彼得斯(St. Peters)的亞馬遜倉庫STL8。亞馬遜德國發言人發表聲明表示,亞馬遜提供豐厚的薪酬、福利和發展機會,這些都在一個有吸引力和安全的工作環境中進行。此外,該發言人還指出,亞馬遜在德國的物流員工工資從9月開始調升,現在起薪為每小時13歐元以上,包括獎金。亞馬遜在法國的發言人表示,除了與工會商定的150歐元年終獎金外,所有月收入低於3100歐元的倉庫員工還將獲得500歐元的一次性獎金。亞馬遜法國公司還表示,到目前為止,營運並沒有中斷的跡象。
通膨又遇能源價格上漲 數萬德國民眾上街示威「要求擺脫石化能源」
由於疫情再加上俄烏戰爭影響,德國當地的天然氣價格持續上漲,又遭遇通貨膨脹,這讓不少德國人苦不堪言。而日前就有工會與環團認為,德國政府應該要趁著這個機會,結束國家對化石燃料的依賴,同時要確保民眾的社會福利保障。數萬德國民眾也在22日走上街頭示威,宣揚自己的理念。根據《德國之聲》報導指出,德國數千民眾於22日聚集在6個主要城市中進行示威遊行,其主要口號是「共同度過危機」、「確保社會福利」、「結束對石化能源的依賴」。根據「綠色和平組織德國分部」等單位估計,參與示威遊行的人數約有2.4萬人,其中柏林有6千人參與示威、杜塞爾多夫和法蘭克福約各有5千人、斯圖加特則有4千人,而在漢諾威與德累斯頓則有小規模的示威遊行人潮。但當地警方對於參與民眾的估算則與主辦單位有嚴重的落差,根據當地警方的估算,柏林只有1800人參與示威遊行、漢諾威則有1500人、杜塞爾多夫有2300人、法蘭克福則有2700人參與。而警方也表示,示威活動整體非常平靜祥和。而這次的示威遊行隊伍中,所出現的標語也點出了不少德國所面臨的問題,像是「減少電費」、「廢除石化能源與核電」、「用新能源擺脫危機」、「取消富人減稅政策」,甚至就連「要求高速公路限塑」、「通貨膨脹太誇張,烤肉串價格太高了」等等標語都有。之所以會引起民眾抗議,除了能源價格上漲、通貨膨脹外,德國議會於21日通過了2億歐元(折合新台幣約3.6兆元)的救助計畫也有關。該項計畫主要是保護企業與家庭避免受到能源價格飆升的影響,德國政府計畫為家庭、工業等單位提供具有上限的輔助金。但組織示威遊行的工會表示「我們要的是尋求平衡的經濟救助,政府雖然做了很多工作,但形同『用狹小的噴嘴來分配資金』,比起那些有錢人,收入較低的民眾更需要政府的支持」。
李李仁任「綠色和平環境大使」下海拍CF 帶全家福「淨灘Surfing」
李李仁今(23日)擔任「綠色和平環境大使」,從小熱愛海洋的他,也讓自己的孩子從出生就親近大海,他表示水底世界很美,「想讓孩子體驗有別於我們生活的陸上、親身探索、愛上海洋新世界,看到水中的生態、也看到污染,進而愛護地球!」李李仁和家人踏浪時習慣來個「淨灘Surfing」,沿路看到垃圾就撿起來,但無奈隔天再去一切恢復原狀,分析四方環海的台灣,海域人為污染多,有感於靠一己之力淨灘能力有限,剛好綠色和平組織邀請,讓他決定登高一呼,「每個人減塑、做好垃圾分類,照顧好自己個人的生活,就是愛地球,讓地球的壽命得以延續!」除為綠色和平廣告配音,李李仁也特別赴屏東潛水投身環保影片拍攝。(圖/綠色和平提供)李李仁2013年以電視劇《回家》拿下金鐘48「最佳男配角獎」,近期演活夯劇《華燈初上》裡的大反派「彪哥」,戲外則與愛妻陶晶瑩投入美食界,創立「辣杯杯」麻辣燙也大獲全勝,家庭事業兩得意。他私下熱心公益、關注環保,尤其放不下一面海洋,李李仁憶及從小就愛海多過山,「彷彿有一種魔力,我可以整天看著海,不做任何事情,就可以放鬆充電,這是海洋給我的一種能量。」他也提到國中時就常和同學騎腳踏車探險北海岸,「邊騎邊看著海,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讀書記憶。」因為愛海,長大自然接觸了衝浪、潛水至今,守護海洋是李李仁現下最想做的事,他感性說:「我很喜歡且希望有機會維護他,希望這個世界可以得到更好的照顧,與我們人類可以好好的共處。」除為綠色和平廣告配音,李李仁也特別赴屏東潛水投身環保影片拍攝。(圖/綠色和平提供)李李仁語重心長表示,只要在颱風天前後去衝浪,都會發現山上的垃圾會隨大量雨水被沖刷下來,每每看到怵目驚心的畫面,也因此颱風過後就是屬於李家的「淨灘Surfing」,會帶老婆小孩衝海邊,「希望透過以身作則,讓小孩有環保概念、並養成淨灘習慣。」他笑說:「在吃飯前必須先做完有意義的事情!」但淨完灘後常很難過,因為永遠都淨不完,隔天去看又變回淨灘前的模樣,「真的會很喪氣,這可能需要長時間持續推動,推己及人、也教導給下一代。」希望大人可以以身作則,從日常生活減少垃圾,做好垃圾分類。除了自己愛海洋,李李仁的孩子也從小就會游泳,潛水則是他們親子最特別的互動,李李仁曾帶領小孩認識水族,最特別的是一起看中卷產卵,他表示這都是寓教於樂的方式。也因此當時陶子提議不如全家一起去考潛水證照,馬上一呼百應,全家都是親水一族,「我的孩子潛水時很瘋狂,他們會在海裡跑馬拉松、學太空人漫步,這些都被我用gopro拍了下來!」而孩子躺在海底世界悠遊的自在模樣,更讓李李仁發自內心想守護這個環境,呼籲大家可以順手把海洋的垃圾都帶走。除為綠色和平廣告配音,李李仁也特別赴屏東潛水投身環保影片拍攝。(圖/綠色和平提供)
守護台中海岸 逢甲中興東海EMBA百人去淨灘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統計,每年有1,270萬噸的塑膠垃圾流入海中,有超過700種海洋物種被塑膠污染,為了保護海洋環境,逢甲大學EMBA學聯會發起淨灘活動,並邀請中興大學、東海大學EMBA,2月28日一起到台中大安海濱公園淨攤。逢甲大學EMBA學聯會表示,人類長久以來對於海洋的依賴及長期的資源截取仍持續進行,但對於海洋及周邊環境的維護並不友善,因此以『走出校園、友善社會環境』的理念,規劃公益淨灘活動。除了逢甲EMBA的學生、校友參與,同時邀請同為中部學校的中興大學EMBA、東海大學EMBA共襄盛舉,希望結合三校EMBA的力量,齊心守護台灣的每一吋土地及下一代。參與淨灘的學聯會發言人吳靜雯指出,台灣四面環海,免洗餐具及塑膠垃圾是海洋的頭號殺手,而這些垃圾經過數十年仍不會分解消失,不僅隔離的人與海洋的距離,也迫使海洋生物享用人類製造的『垃圾食物』,此次的公益淨灘活動相當有教育意義。
法令卡死難減碳2/洗髮精沐浴乳分裝卡GMP認證 台塑生醫總座楊昆烈:申請中
全球瘋減碳,塑膠的生產過程中碳排量高,減塑也就是等於減碳,為此台灣石化王國台塑集團今年7月已喊出2025年起,停止生產聚氯乙烯(PVC)、聚乙烯聚合物(PE)、聚丙烯(PP)等一次性民生用品塑膠原料;旗下台塑生醫更加碼,建置清潔劑補充站,力拚清洗劑包裝減塑,卻發現現行法規明定人體清潔劑不得分裝充填,必須合於化妝品GMP生產製程規範,知情人士說:「這條減塑道路被卡住了!」許多人不知,塑膠製品多半是石化製品,減塑其實是減碳中很重要的一環。台灣雖是全球寶特瓶回收做得最好的地區,但綠色和平組織分析經濟部產銷資料發現,台灣近10年免洗餐具與紙容器用量成長約37%,塑膠袋使用量成長逾1成,而2030年將全面禁用的吸管、免洗餐具、購物提袋、一次性飲料杯等四大類一次性塑膠製品,使用量更是不減反增22.8%。在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大力支持下,洗衣精補充站於全省持續擴點安裝中。(圖/黃耀徵攝、中時資料庫)為配合減塑政策,台塑董事長林健男7月宣佈,提前5年停止生產一次性塑膠原料,轉為產製耐久性產品如窗框、壁板、地磚等,生物可分解塑膠原料的生產,及醫療級針筒等耐久型或利基型產品。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則引入歐洲近年流行的清潔劑自動補充機,減少清潔劑包裝塑膠用料,第一步是在全國加油站體系、台亞加 油站體系及台塑長庚各廠院區、家樂福等地方設置洗衣精補充站,第二步再拓展到其他家用清潔劑、洗髮精、沐浴乳等人體清潔用品。直到現在,其他國家的美體小舖還持續提供現場環保充填的服務(圖/翻攝自bodyshop臉書)台塑生醫總經理楊昆烈指出,「人體清潔用品多是小容量,加上每天使用,每戶家庭浴室中的瓶瓶罐罐相當多,所以若能開放充填的話,減塑效果會更明顯。」不過此一計畫目前無法執行,首先是因現在法令將洗髮精、沐浴乳歸為化妝品,依規定充填過程必須要符合化妝品GMP生產作業規範才可以進行,不得私自分裝。其次則是自2024年起,將強制實施,所以目前正在申請GMP製程認證中。美妝業者Angel表示,其實台灣美體小舖(Body Shop)可說是最早進行人體洗劑充填的始祖。十多年前的Body Shop不僅可以拿著空瓶到店鋪充填,還可以自選香味,也因為這樣環保的概念,風行過好一陣子。但是自從將洗髮精、沐浴乳歸類到化妝品管理後,為避免違法,台灣的環保充填服務就已被迫取消。Angel認為:「未來如果可以將『人體外用洗劑』獨立出來,把洗面乳、洗髮精、沐浴乳等等外用會用水清洗的用品分開管理,另立管理規章來取代硬體流程規格限制,無論是對業者、消費者、生態環境等等來說,適用的範圍會更廣,而且減塑、減碳的效果還會比較好,希望政府能聽到業者的聲音。」由於「化粧品範圍及種類表」才於2018年更新,衛福部表示目前尚未有修法規劃。至於規範化妝品生產、分裝須符合GMP製程規範的「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目前也暫未有修法規劃。
人人吃塑膠1/減塑20載愈減愈多 台灣年耗200億個塑膠袋
疫情緩解後,全球矚目的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11月初在英國舉行,減碳淨零議題重磅登場,而就在COP26召開前,台灣綠色和平組織10月底公布,位在台東海拔3,300公尺的嘉明湖水樣本塑膠檢出率是100%,臺灣水鹿糞便樣本微塑膠在玉山塔塔加的檢出率最高,超過3成。此一結果,十分嚇人。地球日網絡( EDN,非政府環保組織) 2018年4月世界地球日定出「終結塑膠污染」(End Plastic Pollution)主題後,各國紛紛訂下限塑期程,台灣提前在同年2月宣布減塑,提出「2020內用禁用、2025以價制量限用、2030全面禁用」一次性塑膠的時程表。事實上,台灣限塑的腳步不只比各國提前2個月,而是整整早了十幾年。早在2002年,環保署就規定部分商店不能供應免費塑膠袋。但遺憾的是,20年來台灣的減塑成果顯然跟不上使用量。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過去10年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量至少增加22.8%。(圖/張文玠攝)根據經濟部塑膠袋內銷產量總重的數據估算,2020年台灣約用掉200億個塑膠袋,比2018年的180億個還多,更遠高於2002年的140億個。以每個厚度0.03mm計算,疊起來相當於68個聖母峰的高度,非常驚人。環保署曾在2019年針對4,452家商店、約7,000萬人次的消費者做過統計,發現購買塑膠袋的消費者約只有10%,顯見政府的減塑政策並非沒有成果,而是使用量更多。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唐安表示,「過去10年對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量保守估計至少增加了22.8%,這顯示當前的法令的引導減塑政策,根本趕不上後端的使用量。」這兩年因疫情關係,外送外賣的塑膠包材用量更嚴重,餐飲業的外帶率大幅提升,勢必更增加塑膠袋、塑膠吸管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目前全球各國為了限制塑膠袋的使用,都是採取「以價制量」的方式,購物時若需塑膠袋,每個收取約新台幣1-10元不等。但這個政策在顯然在歐美地區成效較顯著,在台灣並未達到抑制成長的效果。據估算,在塑膠袋收費後,歐盟地區每年每人使用198個塑膠袋,而台灣則仍高達762個,是歐盟的3.85倍。近兩年因為疫情關係,塑膠袋及一次性餐具的使用量大幅增加。(圖/于魯光攝)因此,包括綠色和平在內的許多環保團體都認為,從前端禁止生產才是全面限塑的辦法。唐安舉例:「加拿大溫哥華2020年開始禁用塑膠吸管,2022年開始禁用塑膠袋。」台灣有可能禁止或限制生產塑膠袋、塑膠吸管嗎?環保署的立場是「於法無據」。若要立法,勢必變成一場環保與經濟的角力。早在2002年第一次限塑政策時,就曾引發製造業者上街頭抗議;如今相隔20年,世界限塑氛圍更趨熱絡之際,記者前往立法院詢問幾位環保立委,對立法禁止生產一次性塑膠用品這個議題,竟然都三緘其口。不禁令人憂心,政府的限塑政策是不是「被塑膠了」!2002年第一次限塑政策時,曾引發塑膠業者上街頭抗議。(圖/報系資料照)
格陵蘭政府放棄50年石油探勘計畫 綠色和平組織叫好「太棒了!」
位於北極圈的格陵蘭(Greenland)政府日前宣布停止持續50年的石油探勘計畫,決定認真對應氣候變遷的危機,消息傳出後,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則是拍手叫好,表示這個決定「太棒了!」根據《CBC》報導指出,先前就有學者推測,格陵蘭的東北部與西北部蘊含將近500億桶的石油,美國地質調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USGS)也曾發布報告,推測格陵蘭的地底下,可能蘊藏175億桶的石油與148萬億立方公英尺的天然氣。由於格陵蘭目前仍處丹麥的海外自治領地,格陵蘭當局一直將尋獲石油視為脫離丹麥掌控的關鍵。但由於格陵蘭位於北極圈,多數環境遭到冰層包覆,導致探勘開採十分困難,格陵蘭政府一直相信如果冰層消退,就可以發現這些潛在的石油,如果開發成功的話,就可以讓格陵蘭境內的5.7萬人脫離半自治領地的命運。事實上,格陵蘭自1970年代開始進行石油探勘,其中荷蘭皇家殼牌(Shell)、美商雪佛龍(Chevron)、美商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義大利埃尼(Eni)等知名能源公司都有參與,但迄今為止均沒有任何收獲。而格陵蘭政府於15日宣布,決定結束這長達50年的石油探勘計畫,聲明中表示「人類的未來並不在石油,而是在再生能源身上,在這個領域,政府可以從這邊獲得更多收穫」,格陵蘭政府也在聲明中表示,「未來將會共同承擔、面對全球氣候危機的責任」。報導中指出,這項決定其實早在6月24日就決議完成,但是直到15日才對外公布。格陵蘭自然資源部長納森尼爾森(Naaja H. Nathanielsen)也表示,在經過評估之後,政府覺得石油探勘、開採等行為,對於環境的影響實在太大,因此決定放棄。並認為政府決定放棄石油探勘是「正確的決定」。北歐綠色和平組織秘書長克里斯丁森(Mads Flarup Christensen)在聞訊後表示,對於格陵蘭放棄石油探勘的決定,直接表示「太棒了」,而雖然目前尚有幾張探勘許可證尚未到期,但克里斯丁森認為,這些探勘許可證的「潛力」十分有限,不會影響太多。
中南部到底有多缺水? 2年前後水庫對比圖曝光…網驚:根本沙漠化
台灣正面臨這56年來最嚴重的旱災,中南部多座主要水庫蓄水量告急,《台灣颱風論壇|天氣特急》臉書專頁,PO出綠色和平組織提供的衛星空拍圖,對比了2019年與2021年曾文、德基與寶山第二水庫等幾個中南部重要水庫的衛星圖進行對比,發現這幾個水庫原本蓄水量充沛,但只過了不到兩年時間,蓄水面積大幅縮減,讓網友一看都驚呼「根本沙漠化了」。該粉專臉書小編發文提到,,2019年11月時,曾文、德基與寶山第二水庫蓄水量百分比分別是65.6%、88.9%與92.1%,但到了今年2月,曾文水庫僅剩14.9%、德基水庫21.4%,寶山第二水庫10.8%,全都是因為受到2020年降雨量偏少影響,且現在的德基水庫與寶山第二水庫,蓄水量百分比早已跌破10%,這也就是為何新竹、苗栗,以及台中地區,是目前台灣本島缺水最嚴重的區域。對於中南部的缺水困境,經濟部長王美花也緊急宣布4月6日起台中、苗栗「供五停二」,希望能爭取更多時間供水,並期盼撐到5、6月的梅雨季,能夠為中南部紓解旱象,但若未來降雨量還是不充沛,台灣依舊難逃缺水命運。
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比全球快2倍」 30年後台北車站泡水裡
全球暖化帶來許多生態問題,對人類也會造成影響,近年馬爾地夫的國土因海平面上升而逐漸縮小,讓許多科學家主動伸出援手,但其實台灣海平面上升速度是全球的2倍!有研究指出,2050年可能連總統府、台北車站都會泡在水中,如果颱風來的話整個台北市可能都會被淹沒。(圖/綠色和平組織提供)據綠色和平組織最新公布的《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指出,台灣因為地理位置會受到洋流影響,才會導致海平面上升速度飛快,有研究指出再過30年就會上升56公分,要是颱風過境甚至可能會上升到162公分;這樣的海平面,甚至會讓台北車站都淹到半層樓高。報導指出,到了2050年又剛好遇上颱風的話,大半台北市區都會被泡在水裡,至於全台灣的淹水面積總計約2120平方公里,差不多有500個台北小巨蛋大,甚至比台南市還大一些。2050年颱風過境時,大半台北市都將被水淹沒。(圖/綠色和平組織提供)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皪心表示,為了避免水淹城市的災難,應該要落實減碳,2030年就應該要減少5成以上的溫室氣體排放,到了2050年必須要達到碳中和的目標。環保團體也強力呼籲,台灣政府應該要宣布已進入「氣候緊急狀態」並擬定減碳政策,為人民保衛美麗的家園。
連呼吸都會痛!印尼森林野火燒成「紅色世界」
印尼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森林大火持續逾月,不僅造成大片自然生態受到迫害,如今反饋在人類身上,當地空汙狀態來到最嚴重的程度,當地居民22日在網路PO出空汙畫面,整片天空都變成腥紅色,相當恐怖。森林大火已成印尼每年常態,大多是人為放火,農民「火耕」放火燒田殃及森林。今年因氣候特別乾燥,導致災情惡化,災區附近空氣品質已達「危害」(Hazardous)等級。綜合外媒報導,蘇門答臘島與婆羅洲大火,火勢轉小後造成的空氣汙染也跟著蔓延,其中廖內省北干巴魯的霧霾程度屬全國最嚴重,至22日晚間甚至來到空汙指數最顛峰,當地民眾拿起手機拍下實際狀況,放眼望去竟然都變成紅色的世界,能見度極低。印尼的蘇門答臘(Sumatra)嚴重山火,將森林燒成一片焦林。(圖/達志/美聯社)印尼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Indonesia)森林倡議人員陶菲克(Kiki Taufik)表示,過去剛好遇到印尼降雨量極少的時候,加上天氣炎熱,大火後的粉塵飛散的相當嚴重,連呼吸都相當不適。空汙之嚴重讓數千名印尼穆斯林11日在各地舉行祈雨儀式,蘇門答臘首府北竿巴魯13日也有近千人虔誠求雨,穿著白色罩袍及戴上面具參加儀式。其中一位參加祈雨儀式的男子拉瑪說:「我祈禱能立刻下雨,霧霾趕快消散。這一個月來真的很糟,如果沒戴口罩,我就無法呼吸。」印尼森林大火,煙霾飄散,造成嚴重空汙。(圖/達志/路透社)當局表示,天空之所以變成腥紅色,最大原因跟森林大火息息相關。不少網友看到照片,震驚表示「這樣的空氣要如何呼吸?」、「光看到畫面就覺得空氣中有不好的味道」、「健康可能都會出現問題」、「這些人類造成的災難,最後都是我們自己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