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通膨
」 碳費 通膨 房價 環境部 房市廢核牽動碳費釀房價飆漲? 彭啟明闢謠稱影響僅千分之一
環境部長彭啟明14日表示,核能確實可以幫助減少部分碳排,而徵收碳費對整體經濟及物價影響並不明顯,比方對房價的影響僅千分之一,外傳徵收碳費會讓房價上漲10%,消息並不正確。據了解,台灣碳費費率於10月7日正式拍板,一般費率每公噸新台幣300元,若企業選擇最高標準的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A方案50元,或B方案100元;碳費2025年5月底前試申報,2026年正式收費,費率草案已於近日預告。立法院衛環委員會14日邀請彭啓明與經濟部官員就「台灣的碳費收費標準決議」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質詢。立委廖偉翔質詢指出,根據8月公告的《碳費收費辦法》,只要年排放量超過2.5萬噸的企業,就是徵收對象,但製程和設施改善卻需要企業自己努力,政府輔導轉型的資源不足,台灣碳排系數長年過高,未來甚至要增加天然氣占比到過半,加上排除了核能選項,在這種能源政策架構下,無疑是增加企業成本和降低競爭力,比起其他核能務實配比的國家,台灣的能源政策繼續走下去,簡直走入死胡同。彭啓明則回應,在「煤轉氣」的能源架構推動下,天然氣的碳排確實比燃煤少了三分之一,而目前台灣電力排碳係數(電力生產過程中,每單位發電量所產生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0.495,環境部力拼在2030年可以降到0.4甚至更低。他說,核能的使用是選擇的問題,有些國家確實使用核能,但前提是經過了國內長時間的穩健溝通和建構妥善成熟的核廢料處理流程,其實每個能源轉型都有其困難,重要的是需要找到一條適合台灣的路。彭啓明重申,核能確實是乾淨能源而可減少碳排,但因占比極低,對碳費的影響並不大,不必過度連結碳費與核能使用的關係。至於外傳部分建商反應綠色通膨的預期心理,營造成本報價已比2023年底上漲一成,彭啟明則強調,目前碳費費率對多數企業,尤其鋼鐵、水泥毛利影響根本不到1%,衍生「綠色通膨」並不明顯,而對房價影響連千分之一都不到,有心人士喊出漲5到10%訊息,純屬錯誤,呼籲消費者當心。
碳費費率拍板!環團痛批比茶葉蛋還便宜 學者直言「看不見國家減碳雄心」
經歷6次審議,碳費費率審議會最終建議,一般費率每公噸300元起徵、2種優惠費率為50、100元,因高碳洩漏風險行業提出自主減量計畫,可適用優惠費率及0.2的「排放量調整係數值」,最低碳費是每公噸10元的銅板價,讓環團痛批,比茶葉蛋還低價,如何達成環境部長彭啟明喊出的2032年減碳40%;學者也直言,看不見國家減碳雄心。環保團體7日一早就到環境部大門召開記者會,抗議經濟部與碳排大戶產業,以綠色通膨及維護產業競爭力為由,欲將碳費優惠費率打2折後的碳底價壓低至20元以下。費率公布後,地球公民基金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等7個環團更透過聯合聲明指出,根據美國環保署資訊,每1噸碳排放的外部成本約新台幣6100元,然我國碳費折扣後,高碳洩漏風險行業每公噸價格僅10、20元,比茶葉蛋還低,也未遵守《氣候變遷因應法》第29條所訂「排放者責任」與「外部成本內部化」的精神,明顯違法。環團也認為,環境部不斷強調碳費是經濟誘因,卻聯手經濟部、工商業團體迴避討論碳排放對環境、社會造成的損害,刻意忽略《氣候變遷因應法》要求的排放者責任,有失身為碳費主管機關的職責。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則直言,企業實繳碳費在環境部折扣優惠機制底下變成銅板價,看不到國家減碳雄心,且我國碳費制度過度向高碳排傳產傾斜,同等級排放量的非高碳洩漏行業要繳的碳費,比起高碳洩漏行業高出2.5至4倍,尤其對於台灣主力ICT電子產業,已是明顯不公平,建議環境部想辦法改善。他也指出,歐盟實施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為特定產業設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允許購買其他企業未使用的排放額度,藉此抵銷超排的量,是一種利用市場機制驅動減碳、決定碳價的機制,台灣應實施該制度,便能解決綠色通膨、碳價太貴的問題,並有助推動2050淨零排放、維繫產業競爭力。
碳費太便宜!價格恐比一瓶礦泉水都不如 環團盼制定合理碳定價
環境部將在今(7)日舉行碳費費率審議會,但根據統計,我國2022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占總溫室氣體排放量比例高達95.79%,創下歷年新高。學者呼籲政府加速電力脫碳、深度節能、落實碳定價制度;環團則表示,關於碳費費率,經濟部喊出0及50元兩種優惠費率,再加上2折的高碳洩漏風險係數,碳費價格恐連一瓶礦泉水都不如,呼籲優惠費率不應低於每公噸300元。2024年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顯示,2022年我國排放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占95.70%最高,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其占比是1990年以來的歷史新高。此外,我國自2005年起,燒煤產生二氧化碳均占總量的5成以上,高於全球占比約4成餘,我國潔淨能源發展應再強化。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表示,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比政府規畫的遲緩約2年,加上核電廠陸續關閉,用電卻未減少,只能仰賴燃煤、天然氣因應,使得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參考各國減碳經驗,台灣應使用低碳、再生能源,加速電力脫碳,及利用科技加強深度節能,並落實碳定價制度,例如收碳稅、實施總量管制排放交易。我國碳費明年起徵,由政府、各界代表組成的碳審會在上月拍板,起徵費率應在每公噸300至500元,優惠費率將在7日舉辦的第6次碳審會審議。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及地球公民基金會將同時在場外、環境部大門,呼籲環境部抵抗企業要求碳費折扣後,只收20元的荒謬行徑。環團強調,工商業團體會前放話過高碳費恐致綠色通膨,經濟部更提出0及50元兩種優惠費率,再加上打2折的高碳洩漏風險係數,碳費價格將連一瓶礦泉水都不如。環團指出,碳費一般費率至少500元起徵,優惠費率不低於300元,尤其美國環境署估算,每一噸新增碳排量的外部成本至少5700元,呼籲經濟部、工商團體停止施壓碳費價格,盼環境部制定合理碳定價。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補充,我國最新溫室氣體排放清冊顯示,2022年總溫室氣體排放量相較2005年僅下降1.79%,恐怕很難只利用碳費,就達成2025年減排10%的目標,希望未來加速燃煤電廠退場、加強製造部門減碳。
國產建材推16款低碳混凝土 徐蘭英:3年減碳力同290座大安公園
國產建材實業(2504)推動淨零碳排,26日發表全系列國際認證低碳混凝土產品,包括16款混凝土產品取得國際標準ISO14067碳足跡認證,其中8款常規產品更同步取得環境部碳標籤。國產建材集團董事長徐蘭英表示,該系列混凝土產品預計未來3年出貨量累計達60萬立方米,減碳能力等同約29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徐蘭英表示,國產建材不僅是目前全台取得混凝土產品、碳標籤數量最多的廠商,同時從強度3000到6000磅等4款主流常規預拌混凝土產品,其碳足跡數據也是業界同級產品最低,除了達到強大的減碳能力外,也可提供營建業多元選擇、申請政府綠建築獎勵。國發會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目標2050年全部新建築及超過85%既有建築物皆達到淨零,而且隨著台灣碳權交易所宣告碳有價時代來臨,環境部更緊鑼密鼓的召開碳費費率審議會,目前審議委員建議,一般費率起徵價格每公噸300到500元,預計2030年將調升到1200到1800元,同時將針對願意自主減量的企業提出優惠費率,台灣正式邁向碳有價時代,同時碳費的開徵計算時間也即將實施。徐蘭英表示,國產建材實業今年邁入第70年,一直深植創新的DNA,近年來持續推動「大溯源管理」、「安心建材履歷」及「科技服務行控」等創新業界策略,縝密控管混凝土品質,杜絕海砂與廢爐碴屋建安雙害,深獲市場信賴,市佔率達18%。台灣碳費開徵在即,國產建材今天正式發表推出全系列低碳高端混凝土。(圖/國產建材實業提供)徐蘭英強調,近年除了取得英國標準協會BSI、挪威立恩威DNV、法商艾法諾AFNOR的碳盤查、碳足跡等國際認證外,並成立可執行國家級檢驗能力TAF實驗室,現在針對全台營建業者因應綠色通膨時代的強烈競爭需求,除了積極推出系列低碳混凝土外,所屬的全建材集團也往淨零碳排策略邁進,包括:重置資源科技與國宇建材,也分別投入再生混凝土等減碳循環事業、研發推出ALC輕質磚/版材等低碳產品。國產今天發表16款通過ISO 14067碳足跡查證品牌高端混凝土產品,其中8款常規產品同步更取得環境部碳標籤、1款綠混凝土產品也取得內政部「綠建材標章」與碳足跡雙認證。國產建材實業執行長吳志仁強調,國產所推出的「低碳混凝土系列產品」,分成中階低碳混凝土、高階120級爐石粉低碳混凝土與進階的矽灰低碳混凝土等不同規格產品,因研發生產過程具有精緻砂石與精緻粉體的特性,除讓混凝土結構更加緻密外,在澆築的過程中,更可大幅提高工作性及膠結材強度效益超過2成,比起非低碳的混凝土產品,減碳能力最高可達50%左右,相較同業的同級低碳產品的減碳能力也多達10~30%左右。展望未來,徐蘭英表示,未來一年也將陸續推出數十款擁有國際認證的低碳混凝土產品,該系列混凝土產品則預計未來3年,出貨量累計可達60萬立方米左右,減碳能力等同約29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年吸碳量,讓營建業在碳有價的綠色通膨時代,取得成本兼具品質的競爭優勢。
碳費起徵300元至500元 李彥秀:政府須打擊通膨
環境部昨日上午召開第5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委員建議碳費一般費率每噸300至500元起徵。按照碳稅徵收對象規定,以2022年資料,國內約有500廠要繳交碳費。國民黨立委李彥秀今(10)日表示,碳費無可避免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政府必須啟動跨部會機制,打擊蠢蠢欲動的通膨巨獸。李彥秀表示,善盡地球公民責任,落實「氣候變遷因應法」,接軌國際碳交易市場,台灣正式進入「碳有價」的時代,絕對是一條正確的道路。但是在「降低企業衝擊」、「引導業改善碳排」以及「避免綠色通膨」三件事情上,政府恐怕仍是「說的太多,做的太少」。李彥秀說明,在「降低企業衝擊」部分,以中鋼為例,中鋼2022年碳排量約1966萬噸,若以每公噸300低標計算,1年碳費高達58億元,但中鋼去年稅後淨利才16.82億元,碳費恐怕吃掉全部的獲利。李彥秀接著說,大企業或許還有本錢吸收碳費徵收,抑或將碳費成本轉嫁到產品之上,但是台灣超過163萬家中小企業,早晚都必須面對碳費成本,政府的協助與輔導方案顯然遠遠不足。李彥秀指出,碳費是「經濟手段」,而非「財政工具」,徵收目的是為促進企業碳排的實質減量,提供企業更優惠的融資改善設備,以及優惠費率提供給減量目標高於國家目標的「綠色企業」,必須雙管齊下。李彥秀強調,碳費的徵收,無可避免將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評估認為,以碳費每噸300元推估,會造成一年GDP減損0.32%,並造成物價上漲0.62%。再加上明年軍公教調薪3%以及電價調漲變數的「預期」與「哄抬」心理,政府必須啟動跨部會機制,打擊蠢蠢欲動的通膨巨獸。
碳費2025年起徵!5年後費率達1200至1800元
碳費費率及徵收時程環境部規畫碳費2025年起徵,最關鍵的費率將出爐,9日舉辦第5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委員建議碳費一般費率每噸300至500元起徵,以分階段調升為原則,預計2030年後費率達1200至1800元。環境部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說,最終定案預計會是單一數值,由環境部決定並進行法制程序,交部長彭啟明核定。碳費費率分為一般費率與優惠費率,前者適用於未提自主減量計畫的企業,後者是提出並達成減量計畫的企業。昨日碳審會討論的是一般費率,優惠費率預定在第6次碳審會討論,最快9月底召開。優惠費率依減碳效能,分成A、B兩種優惠,以A更優,環境部在今年底前必須核定一般及優惠費率。黃偉鳴說,碳審會委員參考國際經驗,如新加坡目前徵收費率逾500多元,加上委員自行評估,建議碳費一般費率區間300至500元,且分階段調升,每2或3年檢討。環境部委託中經院評估資料顯示,在沒有碳洩漏風險係數值情境下,每噸300元,將徵收總額428億元的碳費;每噸500元,則徵收713.3億元。另外,黃偉鳴表示,委員也認為2030年後費率應在每噸1200至1800元間,但委員任期僅2年,且未來情況不明朗,他強調,僅是建議值。委員們並認為,優惠費率應比照一般費率逐步調整,且一般費率及優惠費率需有適當差距,才能保持減碳誘因。台大環工所兼任助理教授劉銘龍受訪表示,參考環境部升格前委託英國倫敦政經學院研究報告,加上新加坡目前碳稅價格,他認為台灣碳費每噸300至500元,是社會較能接受的起徵點,也能避免綠色通膨疑慮。此外,由於適用優惠費率A的企業,達成減量目標較高,建議其折扣幅度比優惠費率B稍高。劉銘龍並說,彭啟明曾稱希望2028年實施總量管制排放交易,與日本今年4月試行自願性排放交易制度,2028年改為強制執行較類似,並考量南韓也已實施,建議環境部未來除使碳費平穩上路,也要準備銜接總量管制排放交易的方式。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專職律師呂冠輝則認為,參考國際碳定價經驗,新加坡起徵價格為每噸100餘元,到目前調升至600餘元,台灣碳費一般費率應訂為500元,優惠後最低價格是300元,對企業才較有減碳壓力。碳費徵收對象是公告應盤查登錄及查驗的排放源,且全廠直接及使用電力間接溫室氣體年排放量達2.5萬公噸以上的能源業及製造業,根據2022年資料,國內約有500廠要繳交碳費。
碳費來了!綠色通膨恐成常態 專家估:未來CPI年增率2%~2.5%
碳費即將徵收,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分析,近年來企業透過碳足跡盤查,積極投資先進設備、製程研發改善等,企圖讓碳排下降、符合國際環保趨勢,意味生產成本提升,未來也會成本轉嫁到產品售價上,推升通膨壓力,未來CPI年增率2%至2.5%恐成常態。吳大任指出,近年來氣候變遷不僅影響我們生活,也成了通膨推升的力道之一,颱風沒來缺水,影響水果、農作物栽種,去年颱風來襲以及近期的凱米颱風,雨量風勢的衝擊下,工作日減少的經濟損失外,蔬果價格也顯著翻揚,而全球淨零碳排、徵收碳費趨勢下,對我國通膨壓力會更雪上加霜。如建築業大量使用鋼筋、混凝土,便首當其衝,不動產開發公會全聯會楊玉全預期,碳費的課徵恐將進一步推升房價,未來房價漲幅至少5%,加上缺工、通膨共伴效應,對房巿衝擊更大。台電雖是排碳大戶,但是為用戶發電,因此發電的排碳量計算轉由用電戶自己負擔,台電只需負擔自家「廠內用電」,壓力減輕不少。不過廠內用電年排碳每年也有500萬噸,如碳費每噸達300元,約要付15億,假設到1000元,那更要繳到50億元。台電表示,將加強各電廠的自主減量計畫,盡量壓低排碳。穩定物價是央行的職責之一,不過,吳大任認為,碳費推升通膨的議題,是無法透過央行利率政策來改變或緩解,政府可能得研擬廠商補助,如碳排設備提升、廠商製程科技改善等,來獲得政府政策性的支持,以降低對通膨的衝擊。碳費審議委員會即將在9月9日召開第五次會議討論費率,工商團體爭取,碳費不宜超過300元,工總表示,如果碳費超過300元,企業達不到指定目標、拿不到碳洩漏風險折扣或者優惠費率,恐怕會由盈轉虧,倘若碳費超過500元,許多企業甚至面臨倒閉的危機。工總以某家鋼鐵公司為例估算,2022年課費排放量就有1900萬噸,碳費若是訂在500元,一年就要繳交95億元的碳費;另以某水泥業的課費排放量450萬噸,每年也要繳交22.5億元,如此高額的碳費,恐怕讓這些企業難以生存。三三會建議,碳費初期不應超過100元,課徵標準應將CPI納入考量,以避免造成綠色通膨。另在台灣有被課徵碳費的商品,進口相同的商品也應課徵碳費,並應併同檢討取消貨物稅。
碳費收費時程再拖1年挨批 彭啟明喊已盡力向前
環境部長彭啟明30日表示,環境部克服萬難才能完成「碳費3子法」公告,2026年終於可以正式收碳費,已是一大邁進。環境部29日正式公告與碳費相關的周邊三項子法,包含《碳費收費辦法》、《自主減量計畫管理辦法》、《碳費徵收對象溫室氣體減量指定目標》。依此也宣告台灣正式邁入「排碳定價」時代,初期打算徵收年排放量2.5萬公噸以上的電力業、燃氣供應業及製造業,大約有281家公司要繳交碳費。據了解,環境部原定2024年6月早該發布三項子法,並於2025年開徵,卻因討論過程中難以取得共識,拖到預計十月才可能完成審議,2025年5月將有望採行「試申報」制度,並於2026年才會真正開始收費,時程拖延讓環保團體不滿。督政盟發起人、前立委陳椒華向本刊直言,依照目前環境部的碳定價機制,俗稱「碳底價」的優惠後費率,根本無法達到已開發國家守住的新台幣300元水準,而碳費費率是碳定價政策能否推動企業實質減碳的核心,如此「破防」將恐怕造成企業還得向其他國家繳納「碳關稅」,這樣無法讓碳費留在國內更有效運用,放長遠看,還是損及國內產業競爭力。彭啓明強調,碳費是減碳手段,不是為增加政府稅收,更不是部分評論所言的「環境部小金庫」。他緩頰說,自己可以理解企業對開徵碳費憂心忡忡,但其實碳費對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影響極小,連帶對企業經營影響也不大,環境部會戮力避免「綠色通膨」,碳費開徵是趨勢,初期一定會遭遇反彈,「環境部會繼續扛住」,他說。
徵收碳費房價漲15%? 彭啓明怒了:這謠傳很不道德
近期有報導稱,不動產業者說如果徵收碳費,會讓房價漲5到15%。對此,環境部長彭啓明28日在臉書發影片表,對象不含營建業,這謠傳是不道德的事。彭啓明說,他要強調碳費讓房價漲5至15%是不道德的事,目前只有針對鋼鐵業與水泥業,根據費率,占整個房價不到1%,房價因此上漲也不可能發生,想藉此造成綠色通膨是不對的。環境部也重申,經過該部與內政部試算及評估,碳費徵收對房價影響非常有限。環境部說明,現階段碳費徵收對象並不包含營造業及不動產業。從房價結構來看,碳費實際上可能會影響的是其中的營造成本,僅占房價的15%至35%,而主要受碳費徵收影響的營造原物料包含鋼鐵製品、金屬結構、建築組件、水泥及其製品等,約占營造成本的31%,再經過計算鋼鐵及水泥相關製品的碳排放量後,評估碳費對房價的影響不到1%,也與內政部所進行評估的結果非常相近。環境部補充,碳費費率審議會在訂定碳費費率時,也會綜合考量國際碳定價實施情形、我國產業競爭力及衝擊等相關影響。雖然碳費費率還在審議中,但本(113)年7月5日所召開的第4次碳費費率審議會,已經有針對不同的碳費費率進行模擬評估,分析結果顯示,在每噸100元到1,000元的費率情境下,對國內生產毛額(GDP)影響為0.02~ 0.18個百分點,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則是0.01~ 0.12個百分點,也可得知徵收碳費對整體經濟及物價影響都不明顯。環境部強調,國內不動產業者不應在沒有科學證據的背景下,藉由碳費徵收的議題哄抬房價,民眾如果有發現明顯惡意炒作的相關情事,也請撥打減碳專線(02)2322-2050或以電子信箱netzero@moenv.gov.tw告知環境部,該部將轉交給相關單位來進行查處。
僅3成建材符合ESG綠建築難度高 營建業自組旗艦隊建議「獎勵先行」
ESG日益受重視,火車頭產業營建業者也跟著動起來,推動綠建築、淨零建築,但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會長林正雄坦言,「談起來仍有點力不從心!這2年也漸漸找到方式。」「目前只有3~4成建材符合ESG,建築業是整合產業,如果各業者都能把ESG深植品牌和經營理念,才有可能真的打造成一座綠色建築。」林正雄表示,未來碳費陸續開徵,預期5年內,台灣整體營建業將至少增加15%以上相關成本,面對日益明朗化的綠色通膨,只會造就終端售價不斷攀漲,目前房價已高漲,不希望綠建材的成本這麼快反映在房價上,他建議政府「獎勵先行」方能改善整體產業體質,應訂立更明確、更積極目標,讓更多建商能有法遵從,像是舉凡只要符合ESG門檻的建案,能獲得銀行較優惠的貸款利率,或相關主管機關增加容積獎勵,勢必能讓更多建設業積極投入改變,也能讓業者喘口氣。如何建構完整上下游達成綠建築,業者也開始自組「ESG建築旗艦隊」。林正雄表示,建構建築減碳生態圈的難度很高,供應鏈全面深化改革大約需要5~10年準備期,首要是必需協助ESG知識普及,以及研發符合ESG的創新技術,環環相扣,這股趨勢將驅動企業轉型、產品升級,也意味著全新大洗牌的時代來臨,不願意投入綠色供應標準,將面臨淘汰,而供應鏈夥伴對綠色商機應化被動為主動,配合政府政策,產出符合淨零碳排的產品,為建案所用,降低環境破壞,在綠建築的起跑線中站穩腳步。旗艦隊之一冠軍建材董事長林榮德表示,冠軍透過減量化、重複使用及循環利用3大原則,推動建築產業的綠色低碳轉型。至今冠軍的再生綠建材標章產品比重已達55%,年底前將提升到65%,2024年上半年再生綠建材產品銷售較去年成長26%。近期推出的「科技節能石」結合兩大綠色工法「節能外牆乾掛系統」及「屋頂隔熱節能系統」,成為國內唯一取得高性能綠建材「節能類標章」,這款被譽為冰鋒衣「節能外牆乾掛系統」,能有效降低建築物能耗,在炎熱氣候中降低室內溫度達4度,減少冷氣用電24%至36%。冠軍也是目前國內唯一符合ESG的磁磚業者。富旺國際總經理林宗毅也表示,富旺長期投入ESG永續計畫,涵蓋生態環境、經濟穩定和永續社會等面向,10年前已超前布局攜手台大實驗林,展開植樹保育計畫,共計1800顆紅檜,及節能減碳無紙化管理;在企業社會責任上,以行動力實踐永續,專注人才培育,捐贈200萬元予東海大學啟動ESG旗艦計畫,培育未來企業所需的永續人才。另外旗艦隊還包含日立冷氣及櫻花廚具等,4大知名品牌也共同推動「全國建築菁英公益名人賽」,9月5日起將於北中南舉辦3場盛大賽事,以「慈善揮桿、永續建築」為活動主軸,以球會友交流專業,共同激盪更多永續創新應用,公益所得捐贈予「桃園市政府做好事公益平台」援助家防中心。林正雄表示,不動產聯盟未來將延續ESG盃賽事,透過公益球賽凝聚產業菁英,並增進ESG交流達到共創綠色雙贏,此次活動也是房產業對永續環境的共同宣言,期待未來有更多企業共襄盛舉。
碳權擠毛巾1/「本土產業存亡戰」自家嚴管收費邊關卻不設限 劣質水泥入侵成碳洩漏大破口
最近全台最重要的工商團體大老們都很忙,電費大漲已「回不去了」,他們將目光放在台灣「獨步全球的碳費」,不同行業難得「聯合上書」,除了希望不要「自斷筋脈」、還要圍堵從外引入台灣的劣質「碳洩漏」危機,盼望520前讓準總統賴清德團隊聽見,爭取轉圜餘地。「政府再不作為,將讓國產水泥業面臨生死存亡困境。」除了水泥公會,包括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電電公會、三三會等工商團體們近來不約而同大聲疾呼,希望碳費及碳稅開徵與國際接軌,或者暫緩實施。國際社會以2050年「淨零排放」為目標,推出各種減碳措施,排放的二氧化碳視為商品制定價格,即碳定價,透過碳費、碳稅及碳交易移轉等機制,達到減碳目標。台灣去年施行「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目標入法,碳費預計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主管機關為環境部,碳交易所去年8月成立,碳稅則在財政部研議中。各國減碳進程中,歐盟推「碳邊界調整機制」(CBAM)以進口商為主,美國「碳污染減少目標」(CCA)則以進口商及國內製造商為主,徵收碳關稅,台灣無碳關稅,而是向國內製造商開徵碳費,可說是全球獨步。不過,原定今年第1季出爐的碳費費率確定「難產」,畢竟業界盼每噸100元、政府想收300元、環保團體則喊500元,完全沒共識。至於「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仍未定案,環境部在3月15日、26日舉行兩場碳費審議委員會,理由是「以現行規定要設計碳關稅難度很高」。 環境部3月15日舉行台灣首次的碳費費率審議會。(圖/報系資料照)「碳費費率可能要1、2個月才會出爐;未來必然會從碳費轉向碳稅, 2030年開始推動碳稅是不錯的時間點。」環境部長薛富盛3月27日在立法院被質詢時表示,儘管進度落後,但碳費仍維持今年開徵、明年收費,不過原先計畫從2024年1月1日開始計算,不排除往後調整。代表台灣159個工會的工業總會表示,以倫敦政經學院評估碳費的影響,若每噸收300元,會減損一年GDP的0.32%、物價上漲0.62%,碳排及用電多的產業恐成本增加而被迫減產或解僱員工,疾呼「課徵碳費議題須提高到行政院層級研商,並與產業充分溝通協調,各界未取得共識前不能貿然實施」。「首批碳費徵收對象包含電力、鋼鐵、水泥、石化業、半導體、與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業等製造業,估計噸數超過1.1億,如果每噸300元,就是三百多億,這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不是小數字,對景氣與競爭力勢必有影響」身為業界最早表態「支持碳有價」的,就屬台泥董事長張安平,然而他再度親上火線,指出政府邊關不設防,「將造成劣幣驅逐良幣」。張安平表示,「目前政府對進口水泥無須申報碳排,也不用繳納代金,對本土業者相當不公平。」而可能被列入首批碳費徵收的512家「排碳大戶」中,衝擊最大的莫過於水泥業。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各國多將水泥視為國防及民生建設重要戰略物資,因此全球水泥生產近98%用於內需市場,台灣卻不一樣,進口水泥及熟料占國內消耗比重已由2013年的11.26%上升至2023年的24.83%,主要就是「被低價傾銷」。「台灣進口最多的水泥來自哪裡?是東南亞!」水泥公會的數據顯示,台灣前三大水泥加熟料進口國家為越南的50.9%、印尼的25.69%、以及泰國的11.62%,這些國家都沒有碳稅與碳費。在減碳議題上,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呼籲對進口業者一視同仁,否則恐讓劣幣逐良幣。(圖/周志龍攝、報系資料照)台泥估計,若只對本土業者收碳費,卻放任國外無須支付任何碳成本的水泥與熟料銷往台灣,將為台灣每年增加約一個直轄市的碳排量。「碳在空氣飄散、也沒有疆界,若沒有配套的碳邊境機制,會讓更多成本較低的高碳排商品傾銷台灣,反而造成『碳洩漏』的破口。」亞泥總經理李坤炎向CTWANT記者解釋。業者向CTWANT記者透露,台灣本土業者兢兢業業做高品質、促使產業鏈走低碳,甚至可進軍歐洲市場,但進口水泥每噸比本土便宜600元,不用付關稅和碳費,也沒人去查他的含量和碳排放,「講直接一點,發展中國家做出來的水泥品質一定跟我們不一樣。」「如果碳費再加上去,那簡直難以競爭,畢竟一般民眾花大錢買房子,不會去詢問用的是哪國水泥,但水泥的強度與品質不足,可能過一陣子才被發現、已經很難補救。」某營造廠員工坦言,「有時叫不到料,就換進口水泥,但明顯成果不同,出現很多孔隙」。「這實在不合理,政府的工作應該是保護自家產業,但我們出去有關稅,外來者卻不用管碳排放,難道減碳是只有台灣要負責的嘛!」另一傳產大老向CTWANT記者表示,「我們跟(經濟部)產發署說過了,但他們說碳費是環境部主導的,然後收稅又是財政部的事。」語氣間充滿了無奈。4月才剛漲電價平均11%,各行各業成本隨之提高,而碳費碳稅付完後,出口到外國還要再付該國碳稅,簡直是被扒了多層皮,如果轉嫁到下游,「可能導致『綠色通膨』,影響產業競爭力。」台玻董事長林伯豐向CTWANT記者說。「看來是要等520後再解決了,」不願具名的業者表示,「不過這也可能是轉機,就看總統賴清德新團隊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了。」
電價漲完碳費又來 工商團體:「衝擊企業民生削弱經濟」盼暫緩
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22日決議,4月起電價平均調幅約11%,而碳費費率審議會議則在26日啟動,將討論明年收取的碳費費率方案,工業總會、工商協進會、三三會等多個工商團體特別發新聞稿,希望政府能與產業充分溝通,未取得共識前不要貿然實施,否則會影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影響最大的包括水泥、鋼鐵、塑化、造紙及光電產業,恐因成本增加而被迫減產或解僱員工,主計總處主計長朱澤民表示,電價調漲方案出爐後,估算今年消費者物價上漲率(CPI)將調升至2.03%。工商團體表示,可以理解電價需合理反映成本,但如果已經漲了電價、又要再付一筆碳費,可能衝擊企業營運與民生,削弱整體經濟復甦力道。工商協進會表示,在萬物皆漲、經營成本變高的情況下,政府應該提供更完整的配套措施,訂定暫緩或延徵碳費之條件、避免重複課徵相關環保規費等,確保企業維繫既有競爭力,並審慎控制通膨與物價穩定。工業總會也表示,開徵碳費前應針對不同費率進行產業衝擊影響評估,各部門凝聚共識前,不應倉促決定碳費徵收期程與費率,應讓企業有足夠時間準備因應對策,藉此減緩對社會經濟的衝擊。因為當排碳有價化,部分成本可能會轉嫁到消費端,恐引發綠色通膨。三三會先前也提出,希望讓碳費課徵與國際規範接軌,避免業者已付了一大筆錢,但產品出口至國外仍需繳納碳關稅,造成重複負擔問題。工總也表示,環境部應儘快完備我國碳邊境調整機制,讓徵收碳費與我國碳邊境調整機制同時實施。碳費設計除考量減碳功能,也應兼顧國際貿易的公平性及一致性,工總表示,不能因為徵收碳費導致產業喪失競爭力,像是鋼鐵業冶金用煤及焦炭、水泥業石灰石,其排放量應予以免徵,避免面臨國際不公平競爭。而碳費費率應先低後高、分階段滾動檢討,避免初期對產業造成過度的衝擊。倫敦政經學院曾評估碳費的影響,若課徵碳費每噸新台幣300元,會減損一年GDP的0.32%以及造成物價上漲0.62%。工總也提到,許多廠商早在2005年即參與工業局溫室氣體自願減量,進行投資設備汰換及製程改善,環境部設計碳費配套制度時,應一併考量廠商先期投入自願減量的成果,因為後續的減碳效果只會越來越困難。
業界盼碳費初期每噸低於100元 林伯豐:避免「綠色通膨」影響競爭力
今年電價勢必調漲、碳費也即將啟動,讓產業界嚴陣以待。三三會理事長、台玻董事長林伯豐表示,電價調漲是工商業界可接受的,但台電會虧損這麼大,主要還是因為錯誤的能源政策,希望政府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調漲電價,上半年漲幅採最低限度;而碳費課徵初期每噸應不超過新台幣100元,以避免綠色通膨,且不只國內廠商,進口產品也應一致課徵碳費,並檢討貨物稅。台灣到底有沒有缺電,各界看法不一,準總統賴清德19日前往新竹科學園區,與半導體大老們閉門會談,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會後表示,與會業者關切電價調漲議題,也有詢問政府是否要繼續發展核電,但未獲得明確答覆;黃崇仁表示,政府應考慮是否研究發展更進步、更安全的核電,或乾脆讓半導體業組織團隊來蓋核能發電廠,讓產業用電能自給自足,避免影響到民生用電。20日的三三會上,林伯豐也表示,因應未來半導體以及AI產業發展的高用電量,應重新檢討能源政策,保留核能為基載電力,盡速啟動核二、核三廠的延役工作,並興建新的高效能核電廠,達到供電穩定及合理電價,他認為台灣核能發電作為基載電力占比應達30%;或是鼓勵企業自發自用、轉供自用或自備電廠來因應高電價的時代。林伯豐表示,台灣2022年、2023年電價平均調高8.4與11%,但台電累積虧損已達3826億元,問題出在錯誤的能源政策。為避免電價調整影響通膨,建議加大調降關鍵原物料的關稅及貨物稅範圍、幅度,並延長期限至今年12月底。2025年即將開徵碳費,三三會20日邀請台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進行專題演講。林伯豐表示,首批碳權成交約8.8萬公噸,但這批碳權商品不能抵減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目前也無法抵減我國碳費。林伯豐表示,碳費開徵應公開、合理化,台灣目前規劃的碳費獨步全球,制度應和世界接軌,若繳納的碳費國際不能認同,或是國內廠商繳碳費,但進口產品卻沒有相關的課徵辦法,公平性會影響到台灣工業的競爭力。
台灣通膨恐有結構變化? 學者揭「4點」:難用政策處理
中央銀行21日將開理監事會,而央行總裁楊金龍說,要關注台灣通膨有無結構性變化,2%可能是常態。對此,學者認為轉變有4大因素,「很難用貨幣政策來處理。」據《中央社》報導,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說,台灣物價的結構性改變,是「現在進行式」,受疫情跟台灣內部影響等4大因素,「很難用貨幣政策來處理。」第一能源問題,核電廠逐漸退役,要用火力發電取代取代,或用其他化石燃料,容易被地緣政治牽動,如果一有波動,價格降不下來,如果朝綠能發展,也有維護的資本支出,儘管台電扛很多,但長期來看,台灣電價很難降。第二,吳大任說,疫後時代台灣餐飲大缺工,而企業加薪留人才。今年總統大選,各候選人都說要提高基本工資,未來如果一直上生,那人事成本也會提高,對民生造成影響。吳大任表示,2021年台灣房市漲價,房租跟漲,也持續影響CPI,據主計總處數據,2023年居住類指數創歷史新高,來到104.35,租金年增2.16%,指數103.88,年增率更是27年來新高。最後,吳大任說,ESG是國際趨勢,許多廠商落實減碳,這會讓供應鏈生產成本提高,產品會變貴,央行貨幣政策如果難擋「綠色通膨」,那要靠產官學研合作。
零售業競爭進入深水區? 全家董座:用「這招」才能再創高峰
全家(5903)便利商店董事長葉榮廷在15日開工日發表新春談話,除了表示存店單店營收成長創新高、毛利率成長以外,也指出零售業競爭已進入深水區。回顧2023年,以零售業三大營運指標「市場規模影響力」、「既存店單店營收前年比」、「毛利率」檢驗,全家展店達4234店,既存店單店營收成長創新高,毛利率成長,代表品牌差異化的「泛鮮食構成比」提前達標、突破33%,意味走在正確營運軌道上。展望2024年市場大環境,葉榮廷認為對「長趨勢」與「快變動」必須有同等關注,尤其當零售業競爭已進入深水區,更考驗2種關鍵能耐的底蘊,包含快速彈性調整的「動能」,以及對改變顧客行為的「驅動力」。這也將決定大環境變動對全家帶來的影響是威脅風險,還是機會商機?他接著以政治(Political)變、經濟(Economics)盼、社會(Social)健、科技(Technology)智4面向分享對今年的看法與展望。在政治部份,延續去年以來不確定性高的基調,像是美中貿易戰、烏俄戰爭、中東以巴衝突等,這些因地緣政治所引起的全球供應鏈危機,都可能為國際經濟情勢、原物料成本等隨時帶來難預測卻巨大的變化。在經濟面向,去年物價通膨較前年緩和,且經濟成長率也逐月上揚、倒吃甘蔗,可期待今年會更好。隨著2050淨零碳排政策與碳有價時代來臨後,學者多指出綠色通膨可能發酵,但相對地,低碳經濟也勢將對終端消費者產生吸引力而成新商機與新經營課題。在社會方面,高齡化、大缺工已是不可逆的趨勢,3年疫情更讓注重健康成為全民運動,即便進入後疫時代,民眾對健康的不安情緒仍伺機而動,健康需求也更細分化、日常化,像過往豆漿只分有糖、無糖、低糖,現在還有加鈣、加蛋白;全家長期推動Clean Label少添加、健康志向鮮食商品,未來應更細膩抓住新的健康趨勢。至於科技面最需要關注生成式AI 與IoT落地的發展,當AI運用門檻降低後,受影響的行業廣度與應用深度飛快開展,IoT落地應用若未來與智慧家電結合,將可延伸出D2C(Direct-to-Consumer)商業模式,而距離消費者最近的實體店將有其利基。面對跨業態的深水區競爭賽局,葉榮廷也喊話最終贏家必然是把消費者需求放在第一位、且徹底落地實踐的業者,因此2024年對全家的重中之重,就是「以顧客需求為核心」,加上夥伴正面思考、快速行動的優點,葉榮廷看好全家公司及加盟店舖的經營再造高峰。
房市價量背離!「這4區」交易年減超過3成 價格卻抬高5%以上
東森房屋根據實價登錄統計2023年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年減幅最多5大行政區,高雄前金、桃園龜山、台中烏日、桃園觀音、台中豐原名列前5,不過卻發現除了高雄前金「價量皆跌」外,其他4區交易量雖減,但房價卻不受市場影響,反增5~8%,呈現價量背離態勢。2023年上半年受到各種房市黑天鵝干擾,全台房市急速降溫;到了下半年,雖然在新青安2.0的強勢助攻下,市場交易量能回溫,但縱觀全年,全台建物買賣移轉量只有30萬6,971棟,較2022年減少約1.1萬棟,年減3.5%,寫下近4年的新低點。進一步觀察六都各行政區建物買賣移轉棟數,以高雄市前金區年減幅最多,高達47.4%,其後分別是桃園市龜山區年減35.8%、台中市烏日區年減32.4%、桃園市觀音區年減32.1%、台中市豐原區年減30.6%。不過觀察這5大行政區的平均房價與年增幅,除了高雄市前金區27.6萬元/坪、年減2.1%外,其他4區房價卻有走升態勢。桃園市龜山區29.5萬元/坪、年增5.7%;台中市烏日區28萬元/坪、年增5.7%;桃園市觀音區19.7萬元/坪、年增7.1%;台中市豐原區24.4萬元/坪、年增8.0%。東森房屋研究中心副理黃勝暉分析,前金區屬於開發較早期的市中心精華區,區域腹地不大,可供大面積開發的素地相對有限,屋齡較新的建案大多是透過土地整合、危老改建等模式,前幾年有推案量墊高基期,但去年整體房市趨冷,市場觀望氣氛濃厚,區域交易量自然跟著下滑。至於其他4個行政區,黃勝暉表示,龜山有A7重劃區,烏日有烏日高鐵特區,觀音有草漯重劃區、過嶺重劃區,豐原有豐富專案區段徵收,過去幾年房市火熱的時候,這些房價基期低又有建設話題的外圍區域,也成為許多建商和購屋民眾爭先插旗的房市熱區,但隨著市場回歸理性,買方追價意願降低,投資族、置產族開始退場,建商也放緩推案速度,因此近一年上述地區的交易量都出現了明顯的量縮情況。 至於價格方面,黃勝暉認為,雖然市場買氣降溫,但目前房價仍普遍呈現穩健成長的態勢。前金區因過去一年住宅交易以中古屋居多,缺少新建案的拉抬,才導致區域住宅均價被拉低。但從整體來看,在綠色通膨、營建成本高漲、新青安、降息風聲頻傳等因素的影響下,大部分屋主和建商仍對價格有所堅持,短期內房價恐怕難有回落空間。
2023推案王2/海悅5連霸拿下雙料冠軍 代銷南霸天卻連年不接案
近年房市詭譎多變,內有連環打炒房、高房價議題,還得面對全球綠色通膨壓力,建商推案步步為營,負責銷售的代銷業者也夾縫中求生。CTWANT委託591新建案分別以接案總銷和總戶數統計「2023十大代銷排行」,海悅廣告拿下雙料冠軍,連續5年稱霸;而有「代銷南霸天」稱號的上揚國際,卻因為近年從代銷轉建商,主要心力都放在銷售自建案上,已連續2年不對外接案。海悅插旗各縣市,接案版圖遍及全台,去年除了總銷高達450億元的北市大安「Diamond Towers 台北之星」外,百億指標案還包括台南東區「浩瀚無極」、台中烏日「達麗白天鵝新高鐵」、台南安南「南科悦揚」、桃園中壢「宏普序時代」,全台接案量達2196億元,接案戶數逾1萬戶,總銷與戶數2項指標數字皆與第二名相差近1倍,更是遠遠超過同業,2023年十大代銷由海悅蟬聯寶座,實至名歸。海悅總經理王俊傑受訪表示,今年接案仍是跟著政府重大建設、產業聚落和人口密集的房市區域為主,除七都外,彰化、苗栗、基隆也都有接案,指標案為國泰三井聯手推出位於新北中和的「META PARK」,總銷280億元,產品主推28~52坪,預期全年推案量不少於2023年。至於去年接案量1202億元的甲山林,過去2年都還名列第三,去年竟擠下新聯陽,位居第二,接案戶數近6000戶。指標案包括北士科「士科潤山」、土城「甲山林金城帝寶」系列,及新北第二行政中心「甲山林市政官邸2號」,還有總銷高達320億元的「都廳大院2」。甲山林總經理張境在表示,今年接案還是以中小坪數為主,除非央行對豪宅有貸款管制的鬆綁,不然現在都「看小」,小坪數市場很活潑,鎖定有就業需求的科技園區、捷運站周邊推案,生活機能便捷、有題材的區域,適合自住也好出租。預計今年共推有1200億元,指標案包括新竹18萬坪的「新竹帝寶」會再釋出7塊地,約300億元案量銷售;及新北中和水岸第一排「左岸明珠」,約250億案量,有小坪數產品,部分為商辦。新聯陽去年接案總銷1110億元,與甲山林僅些微差,但戶數卻只有一半,名列推案戶數第三,原因是新聯陽主要以雙北、高房價區域為主要戰場,除了總銷220億元的三重「晴空大地」及「A2a自由綠洲」、土城「馥華之丘-四季」等指標首購案外,更不畏私法人購屋許可制、限貸令的影響,承攬大安區「鑄慕」及總銷150億元的松山區「勤美璞真-城仰」豪宅案。推案戶數排行四、五為新高創和漢華行銷。新高創2023年雖僅接有378億元案量,但接案遍布全台共計有2718戶,指標案包括台中南屯100億銷量的「勝美琚」及桃園八德70億案量的「織未來」;漢華行銷則以桃竹地區為主,最大案為青埔的「和發水慕白」總銷50億元。接案戶數排名第六的甲桂林,2023年大豐收接案總銷共544億元,成長超過4倍,總銷排行位列第四,指標案有100億案量的北市大同區「宏國大道城」,及自身跨足建築業的大隱開發北市信義區「大隱青后」。甲山林自建自售「新竹帝寶」造鎮案,規劃美式大庭園微型城市,全區18萬坪,共44塊土地,今年將再拿出7塊土地來規劃銷售。(圖/甲山林提供、林榮芳攝)甲桂林總經理陳衍豪表示,「大隱青后」12月中公開,前一兩周周來人超過30組,開案不到2個月,都有持續成交,反映不錯,「以前都說大選前2、3個月市場會觀望停住,但這次前所未見,選舉前和當天都在成交。」不過甲桂林去年推案量大,很多跨年度案子還在執行,目前多延續去年銷售,新案要在二、三季較明朗,指標案有北市中山區成屋案「亞昕華威」,總銷46億元。名列第七的信義代銷則持續深耕北桃,指標案新北板橋總銷100億的「新濠一滙」。第八名則由新理想拿下,去年聚焦桃園蛋白區,包括八德擴大重劃區、客運園區、草漯重劃區、A10山鼻重劃區,最大案為桃園八德「悠森活」總銷32億元。新理想總經理黃正忠表示,去年下半年房市很不錯,今年會更積極,預計上半年開案量有350億元,依舊以新竹以北為主,指標案璟都建設桃園航空城100億總銷的首購案,規劃2~3房19~33坪產品,約第二季推出;農曆年後搶先開案的是新竹市區火車站旁500公尺,將推有50億案量。接案戶數第九、十名的上揚國際和圓石灘廣告,一個是主力在台南、高雄,另一則是桃園知名代銷。上揚向來有「代銷南霸天」之稱,但若是以接案總銷排行來比較,卻早已掉落榜外。上揚董事長林聰麟表示,因今年自建案量就達700億元,因此今年持續不對外接新案,主力放在銷售自建案和之前的餘屋。(圖/CTWANT資料照)其實,上揚董事長林聰麟去年接受CTWANT記者採訪就提前預告,「2023年不接新案,以銷售舊案為主」,且近年林聰麟將主力放在另成立的清景麟建築自建自售,今年他再度受訪依舊是「今年上揚不對外接案!」林聰麟解釋,上揚過往每年接案量約600~700億元,由於今年自建案就有近700億元,「顧自己的都來不及,所以沒辦法再對外接新案,只有賣之前餘屋。」而今年推案鎖定嘉義以南,高雄就有7案,指標案為高雄金銀島購物中心舊址推出有320億元案量,總計2200戶,產品規劃19~40坪。
富旺林宗毅:選後房市迎春燕 湖口造鎮最後4期30億一口氣出清
富旺國際(6219)看好選後不確定因素解除將迎來房市春燕,位於新竹湖口綠園段的富旺新市鎮造鎮案,計畫把剩餘的4期大樓和別墅案於今年一次「梭哈」推出,總銷約30億元;另外加上台中美術館特區「麻園頭段」及后里「口庄段」,預計全年將推出81億元案量。總經理林宗毅表示,選後政策逐漸明朗,建商與消費者都將吃下定心丸,預估選後來客會有一波回籠潮。圖為已完工交屋的第三期「富時代」華廈及第四期「新時代」透天,中間有一大片公園。(圖/林榮芳攝)富旺10多年前進入大新竹推案,從新竹市的金山街、關埔重劃區、湖口的竹九重劃區、吳厝重劃區,2014年買進綠園段1.2萬坪土地,並於2016年推出富旺新市鎮造鎮案第1期「站前大時代」,經過7年多的開發邁入倒數階段。富旺新市鎮造鎮案目前已經推出8期建案。林宗毅表示,前6期均已完銷,第7期「華時代」目前已進入銷售尾聲,去年10月公開第8期「鈺時代」,市場反應熱烈,目前已銷售過半。剩下第9期的「耀時代」大樓案,184戶,總銷16億,及10~12期近百戶透天別墅案,總銷約13億元,將於第2季後陸續推出,也是最後產品,預計在2026年全數完工入帳。林宗毅說,富旺很有福報也有遠見,2014年就到湖口買了這片1.2萬坪面的土地,分12期開發大樓、華廈、透天等產品,市場反應良好,如今全區銷售將進入尾聲。(圖/林榮芳攝)「現在景氣不錯,產品也符合主流,本來想要逐年推,既然外溢效益強烈,就決定趁現在一次推出。」林宗毅表示,富旺看好大新竹地區人口持續正成長,台積電竹科共有7個廠,寶山未來也規劃4廠,預計帶動更多高科技、高收入客群,也是最高人均收入地方。富旺多年前就提早佈局,精準預測竹北的外溢效應,尤其竹北房價7、8字頭隨處可見,讓3字頭的湖口具吸引力。不過湖口仍以在地買盤為大宗,在地人購屋占5成以上,3成才是竹科外溢過來的人口,2成為台北桃園地區的高房價下的外溢買盤。林宗毅說,湖口本身也有新竹工業區、綠園段旁邊也有山葉總廠、遠紡新世紀,離湖口舊市區也很近,所以在地購屋消費力也是很充足。 富旺今年還打算在台中推出2案,一為美術館特區「麻園頭段」,位於向上路、忠明南路口,基地515坪規劃20~30坪128戶,總銷25億元;及台中后里「口庄段」,大樓252戶、透天65戶,總銷26億元。「今年推案量總銷約81億元,是為了2027年入帳完工作準備,目前在手案量全台20建案共232.86億元。」由於近年完工交屋挹注大量資金,林宗毅透露,「已準備了40億銀彈獵地,除了評估人口結構外,鎖定都市計畫外甲乙建地及都市計畫內的危老都更案。」11日,富旺以3.32億元取得彰化縣和美鎮嘉詔段共1279.1坪房地。林宗毅認為,經歷這幾波打房後,短期炒作的投資客也已退場,市場恢復秩序,「景氣最差的時間點已快過了」,剛性需求持續回籠,置產客或換屋族也開始長遠佈局計畫,選後政策逐漸明朗,建商與消費者都將吃下定心丸,今年將迎來房市春燕。「預估選後來客會有一波回籠潮,第一季基本上是樂觀的,比較有風險的是稅務改制與金融貸款限縮的干擾,對小型建商影響大,但上市櫃、大型建商財務健全不太受影響。」他也強調,營造成本大漲,缺工缺料,未來還課徵碳費,綠色通膨時代,加上土地標售價不斷創新高,「預期未來幾年預售屋房價不會跌,還呈緩漲態勢。」
ESG綠色風暴降臨 不動產聯盟推估「未來房價將漲2成」
十三大不動產業27日舉辦聯合記者會,發布113年房市預測字「明」,並提出3項建議,新青安貸款再加碼、鬆綁選擇性信用管制、加強「淨零排放」獎勵引導,更預估明年起碳稅開始徵收,5年內營造成本將上漲15%,未來5~8年房價將可能上漲2成。中華民國不動產聯盟總會認為113年房市預測字是明朗、明白的「明」,聯盟理事長林正雄表示,因新青安房貸持續發威,挹注房市動能,房地產也利空出盡,相關管控政策方向已確定明朗,總統大選後局勢底定,3位候選人皆未加碼打炒房,並提出有房地產政見,對產業皆為加分,房地產業者與消費者皆能以清晰明白的心態佈局推案與置產。林正雄表示,平均地權修法上路後,預售屋市場受到衝擊,推案減少,預估今年總推案量1.37兆,約比去年同期減少14%,總推案戶數約7.7萬戶,年減13%,「打房政策出盡,買氣也穩定了,今年成屋市場價量齊揚。」目前利空政策盡,只剩虛坪改革還在討論中,不動產大聯盟理事長林正雄認為,非常不可行,只會讓房價再增加。(圖/周志龍攝)對於明年有可能上路的虛坪改革,他認為,非常不可行,只是把原有的成本灌在哪的問題,建設公司所賣的價格還是一樣,虛坪改革的結論,最後單價提高,呼籲政府不要再疊床架屋,大動干戈,最後房價還是會上漲,還是公開透明揭露公設比讓消費大眾知道就好。另外就是2050年淨零排放,導致南部已有鋼鐵廠發文給業者要加收碳費,「未來5~8年綠色通膨將震撼社會大眾,所有建材都要加碳費,5年內營造成本將上漲15%,所有成本一直疊上去,未來5~8年房價將漲2成。」聯盟總會也提出新青安貸款再加碼、鬆綁選擇性信用管制、加強「淨零排放」獎勵引導等3項建議。林正雄說,近年房地合一稅、房屋稅等增加,自107至111年止,5年共超收稅費約1.1兆,今年亦上看3,700億,應有充裕財源用以幫助青年輕鬆成家,建議新青安貸款再加碼,利率1%,貸款9成。另外,台灣省不動產開發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黃啟倫表示,台北7千萬、新北6千萬與其他縣市4千萬的高價住宅定義已不合時宜,以及建商購地貸款規定太嚴苛,影響中小型建商營運規劃與土地整合,聯盟認為因鬆綁選擇性信用管制。建築材料公會理事長陳東慶也建議政府,在全民必須的「電力」、「石油」與建築業關鍵原料「鋼鐵」、「水泥」等排碳大戶上,建議以租稅補貼與獎勵措施推動「製程與設備更新」,避免造成「綠色通膨風暴」。
永慶調查7成有感房價上漲 預估2024房市「量穩、價緩漲」
永慶房屋21日發布2024第一季網路會員調查,全台認為房價看漲比例增加6個百分點至40%,看跌的比例較上季大減8個百分點至23%,連四季下降,而看漲比例逐季回升;此外,有逾7成消費者認為近一年預計購屋地區房價有感上漲。永慶房產集團業務總經理葉凌棋也預估2024年房市,應注意4大變數,呈現「量穩價緩漲」格局。葉凌棋觀察七大都會區2023年第四季房價,與上波歷史高點相比已大幅上漲,尤其是新竹縣市較上波高點漲近9成、台南也上漲逾7成,漲勢最為凌厲,桃園與台中也都有超過5成的漲幅,顯示七大都會區房價均創歷史新高。若與去年第四季房價相比,桃園、新竹縣市與台南漲幅逾1成,台中年度漲幅也近1成左右,價漲明顯。2023年第四季房價與去年同期相比,年度漲幅。(圖/永慶房屋)根據預售屋實價登錄資料統計,統計近2年1-10月預售屋交易,今年總銷金額達1.25兆元,交易量為7.86萬件,與去年同期相比,總銷金額成長14.8%,件數增加10.2%,價、量雙增。葉凌棋說明,「平均地權條例」於1月修法通過,且定調不溯及既往後,可以發現從今年3至6月交易量逐月增加,尤其在「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上路前的6月爆出大量,逼出一波交易潮,7月後預售屋限制轉售,讓短期投機退出市場,但預售屋具備低自備款、付款輕鬆、屋況新、可客變等優勢難以取代,仍是民眾購屋時的選項之一,由自用、置產撐盤,平均每月交易量約7400件左右,預售買氣仍較去年同期成長。若觀察七大都會區預售交易市況,葉凌棋指出,觀察七都市況,台南、高雄表現最亮眼,交易量與總銷金額均成長逾二成,新竹縣市雖量增幅度小,但總銷金額大增31.8%,顯示新竹縣市預售屋房價上漲明顯,讓總銷金額增幅明顯大於件數的成長幅度。永慶房屋調查,民眾認為過去一年預計購屋地區房價漲跌幅?(圖/永慶房屋)葉凌棋認為,2024年房市將有經濟情勢、兩岸關係、地緣衝突、通貨膨脹4大變數,「明年美國高利率能撐多久?軟著陸還硬著陸?目前所有預測都是有機會軟著陸,但也不排除有突發狀況,若軟著陸,台灣經濟也會從谷底回升。」他也提到,雖然總統大選再過20天就結束,「但今年有十多個國家換總統、總理,國外選舉也影響兩岸關係,只能觀察變化。」「通貨膨脹明年結束是不可能,台灣也面臨大量缺工,無法避免,綠色通膨碳稅開徵,都會影響各行各業。」經4面項研究後,葉凌棋認為,全球政經局勢沒有太大變化下,房市趨於穩定,2024年將是「量穩價緩漲」,預估將有30.4~31.3萬戶的房市成交量,價格方面應延續今年持續緩漲態勢,漲幅會比今年趨緩。針對剛通過的囤房稅,葉凌棋表示,囤房稅對3戶以內自用住宅都沒有影響,第4戶以上才有影響;5年內新房影響大,因為房屋評定現值大幅跟上市價,老房子房屋評定現值低,影響小。越新的房子、未來的房子,影響大,所以建商手上有一堆成屋賣不出的話,影響也大。而囤房大戶,若都是持有舊房子,影響也不大,越多新房負擔就越重。另外,大家討論囤房稅是否讓租金上漲,他回應,不應該影響太大,因為大多拿出來出租的房子,都是舊房子,且不一定房東都是持有4戶以上,若是房東受囤房稅影響轉嫁,也是一點點而已,且法案也不是現在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