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遊戲成癮
」 網路遊戲成癮 網路成癮 戒斷 網路世界 蔡豪人孩子網路遊戲成癮一定得吃藥嗎? 醫:親職互動可改善
精神疾病與成癮問題日益嚴重,孩子教養近期再掀討論。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指出,孩子行為出狀況,部分家長會「過度醫療化」將問題歸因於生病,但其實大多不需服藥,可透過親職互動調整改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住院醫師林群表示,暑期常見成癮問題除了網路遊戲還有非法物質與菸酒,呼籲青少年向外求助、勇於拒絕。精神疾病盛行率在全球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給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了重大的負擔,後疫情時代的精神健康,是目前世界各國在醫療和公共衛生最關注的議題之一。同時,成癮問題也日益嚴重,對個人的身心健康和社會穩定產生了負面影響。然而由於民眾普遍對精神疾病的瞭解不足,因汙名化和標籤化所造成的負面觀感,常常延誤醫療照護的介入,也讓患者容易陷入孤立無援的惡性循環。國家衛生研究院神經及精神醫學研究中心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林彥鋒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群醫師合作,製作精神醫學、心理學、心智與腦神經科學相關的14支科普影片「工藤心醫的心靈偵探事務所」及2項刊物,期望提升國民對於精神醫學相關的科學素養,增加正確的科學知識、去除精神疾病汙名,並認識相關數位醫療與精準醫療和預防的最新進展,進而達到促進國人精神健康之理想。孩子行為可靠親職互動改善 勿過度醫療化林彥鋒表示,以往外界的觀念是「成癮就是罪犯、就是壞」,不過精神醫學牽涉到生物性、心理狀態及整個社會環境互動等,以遊戲成癮為例,可能是單純行為問題,也有可能是大腦疾病,需要專業診斷與治療找出原因。面對孩子行為出狀況,部分家長會將問題歸因於生病,變成「過度醫療化」,但其實多數不需服藥。例如臨床上只有過動症等疾病才會使用藥物治療,其實很多孩子的行為問題,絕大部分不需要藥物治療,透過親職互動調整即可改善。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國衛院以國際通用診斷標準的「網路遊戲成癮量表」,調查臺灣8,110 位青少年玩家,成果顯示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資料顯示[i],網路成癮九大準則,持續時間三個月以上,且至少包含以下六項:1.經常無時不刻的想著網路上的事2.無法控制上網的衝動3.需要上網越來越多時間才能滿足4.幾天不玩就會不安、憤怒,只好又玩5.上網總是超過預期的時間6.無法控制或減少網路的使用7.花費過多時間上網8.為了上網想盡各種辦法9.明知上網已引起或惡化身心問題但無法停止。林群說明,「成癮」的重要前提是「影響生活功能」;網路因使用形式多樣,較難界定使用網路是否成癮,但若是「網路遊戲成癮」,就有被納入疾病。而成癮行為反應背後可能反映出孩子逃避某些問題,可能是課業、同儕或家庭等問題出狀況,當孩子無法好好消化處理,加上網路遊戲對孩子吸引力,當人在虛擬世界組團打怪獲得成就感,就會更沉迷其中、逃避現實。他說明,精神科門診治療方式通常會先跟孩子與家長談論目前生活中碰到的困境,以釐清問題,進行心理治療甚至家族治療來協助個案,其中非藥物治療佔有很重要的角色。另外若伴隨憂鬱與躁鬱共病,才會使用藥物治療。醫師最後也提醒,暑假容易成癮的問題還有非法物質、菸酒等,呼籲未成年者避免接觸菸酒。青少年若碰到同儕邀約難以抗拒,可向家長、師長或其他朋友求援,勇於拒絕不法行為。 [i] https://www.hch.gov.tw/?aid=626&pid=24&page_name=detail&iid=203
「父母管制手機」14歲少年墜樓身亡 防悲劇!專家建議「重新連結親子關係」
新北市新店區一位14歲少年昨晚因為手機使用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疑似因父母管制沒收手機一氣之下甩門離家,今天凌晨1時20分許大樓外突然傳出巨響,鄰居查看赫見少年倒臥地面,警方勘驗現場,發現大樓7樓窗戶開啟,懷疑少年從7樓墜落,最後少年不幸傷重身亡。根據國衛院針對台灣169所各級學校學生進行的調查,大約有3.1%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也許有人會驚訝數字比想像中低,但如果將範圍在放大到「網路成癮」,另一份研究量表的調查數據就暴增加至20~30%。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表示,「現在諮詢網路成癮的患者,相較於十年前,增加七至十倍,大部分都是父母拉著孩子來。」常常聽到許多親子因為使用網路而爭執、互毆,實際上很多都不是成癮的例子,大多是夾雜了親子關係、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等種種問題,應該先理解孩子想逃避的東西是什麼,再對症下藥。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說,很多家長都希望能立即幫助孩子脫離網路沉迷,但事實上非常難,因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會沉淪在網路世界中,是逐漸累積出來的,當孩子在生活中感受不到接納與肯定,充滿空虛與無力時,偶然間發現,打場連線遊戲竟然如此舒壓;後來,越來越常透過網路遊戲來排解煩悶。因為花大量時間在網路活動上,造成課業落後、人際疏離等排擠現象。此時,大人若沒意識到孩子需要幫忙,反而給予更多責備與否定,又更把孩子推往虛擬世界中。最後,越陷越深、出不來了!所以,你要他立刻回到生活常軌,談何容易?陳志恆說,當然,也並非完全沒有辦法,但家長需要有「長期抗戰、重啟連結」的心態準備。所謂長期抗戰就是,你得理解,幫助孩子脫癮,得循序漸進。往往要花費許多時間,絕不可能是幾天或幾個月,有時候是以「年」為單位。甚至,看似好轉也有可能一夕之間故態復萌。這對一心想幫助孩子脫困的家長而言,是種身心上的折磨。但是,戒癮的過程就是如此,尤其是大腦尚未發展成熟的兒童或青少年,更需要耐心等待。有了這個覺悟,家長要做的,就是設法沈得住氣,不斷告訴自己:「慢慢來,比較快」。許多父母認為網路成癮的孩子,似乎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不思改變,但陳志恆卻觀察到,有更多的孩子,其實知道自己不能再繼續下去,也想脫離現況,甚至,有時候也掙扎著,要不要乾脆破釜沉舟,重新開始。只是,即使有些意願,卻三心兩意,無法下足決心做出改變。陳志恆說,身旁大人要努力的,就是相信孩子也想改變,設法支持孩子提升改變的動機。然而,這常是來來回回、反覆漸進的過程。甚至,有時候看似成功脫離網癮了,過幾天又被虛擬世界召喚回去。孩子的三分鐘熱度令你心灰意冷,但這卻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請相信,即使耗時費力,進步狀況時好時壞,我們的努力仍然不會白費。只要掌握要領,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去,日積月累,終將看見曙光。另位,家有「迷網」兒,親子關係肯定惡劣到了極點,要不是緊張衝突,不然就是冰冷疏離。陳志恆建議家長首先要思考的,不是如何把孩子從螢幕前面給帶離,而是,如何與孩子修復關係,重啟溝通,增進彼此的信任關係。陳志恆坦言,這確實非常困難,但是,少了這個步驟,肯定不會成功。當你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時,你的人生智慧再有道理,也進不到孩子的心裡;當你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時,你也無法讓孩子開口說出他的困境,給他支持與協助;當你無法和孩子有效溝通時,你也難以讓孩子去接受專業協助,因為,不管你做什麼,孩子只會拒絕與反抗。重啟連結需要從生活的細微處著手,在有機會和孩子說上幾句話的時刻,溫暖關懷孩子,在孩子願意說話的時候,傾聽孩子的想法。甚至帶著好奇去探問:「還有呢?我還想多知道一些!」鼓勵孩子多說一點。就這樣一點一滴地把孩子的心給拉了回來。有些家長會問「可是,我的孩子一回到家,就黏在螢幕前面,一句話也不肯和我說,怎麼辦?」陳志恆反問,「一整天下來,孩子真的一句話都沒和你說嗎?」「一整天下來,你們完全沒有任何互動的機會嗎?」孩子除了上網,也需要喝水、吃飯、上廁所,也有離開房間、放下手機的時候。這時,家長就可以抓住機會,溫暖問候個幾句:「肚子餓嗎?要不要吃一些點心?」「你出來啦!想不想聊聊天呢?」當然,十次裡可能有九次,你會碰壁。孩子會用冷漠的眼神回應你,或說「不要」、「沒有」、「不知道」,或者,根本沒回應。如果談不下去,就暫停這一回合,等待下一次的機會。 請務必沈住氣,這是正常的!你越沈得住氣,越能為未來的良性溝通打下基礎。一開始,你的關懷會令孩子厭煩,但你能夠不批評、不責備,就純粹只是表達關心,孩子會慢慢感覺到溫暖,也會開始善意回應的。
你手機遊戲成癮了嗎? 國衛院推全球第一套評估量表
國家衛生研究院17日公布,該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助研究員主治醫師林煜軒,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可以運用這套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18年最新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正式將「遊戲成癮症」(Gaming Disorder)歸類為精神疾病,並將過去使用的「網路成癮」聚焦在「網路遊戲成癮」上,針對沈迷於遊戲內容的行為進行相關研究。其中,網路遊戲成癮中的「手機遊戲成癮」類型值得關注,其判斷成癮的主要因素包括「過度沉迷,產生負面影響」、「耐受性」、「戒斷症狀」,也與傳統「成癮行為」相當類似。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學研究所林煜軒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發展出全球第一套智慧型手機遊戲成癮評估量表(Problematic Mobile Gaming Questionnaire, PMGQ),量表共分為標準版(共12題)與簡式版(共4題)兩種版本,這套自陳式評估量表將提供手機使用者針對最近三個月接觸手機遊戲的情形進行自我評估。研究發現,若是簡式版本得分高於10分以上,就需注意可能有手機遊戲成癮情形。研究成果刊登於2019年10月國際網路心理學頂尖期刊《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群網路》(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林煜軒研究團隊針對全國10,775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做大規模調查,當中的113位高中生由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進行診斷性會談,以驗證手機遊戲成癮量表與專業人士評估結果的一致性。研究結果發現,屬於手機成癮使用者,除使用手機時間明顯較長外,在手機遊戲的消費意願也跟著提高。在不同年齡層的學生中,手機遊戲消費意願差別,國小學童為21.4%,國中生36.3%,高中生則高達42.2%,皆明顯高於一般學生的手機遊戲消費情形,值得家長與師長多加關注。林煜軒醫師補充說明,要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手機遊戲成癮的跡象,除以手機使用時間來判斷之外,使用者是否出現成癮的典型反應也是評估的重要指標。民眾可運用這套評估量表來提早發現手機遊戲成癮的潛在族群,並搭配由林煜軒研究團隊自行研發的手機程式「Know Addiction」來瞭解手機使用時間的具體情形,並透過程式的自動提醒功能,進行手機使用的健康管理。
【網癮讓人瘋狂5】工程師夜夜滑手機 失業也不找工作
暑假剛結束,許多家長擔憂孩子沉迷網路的情況更加嚴重,去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而根據國衛院針對台灣169所各級學校,共8110位10~18歲學生進行的調查,大約有3.1%有「網路遊戲成癮」,也許有人會驚訝數字比想像中低,但如果將範圍在放大到「網路成癮」,另一份研究量表的調查數據就暴增加至20~30%。網癮難有生理證據、也完全合法,更可怕的是無所不在、眾人一起沉淪。「現在諮詢網路成癮的患者,相較於10年前,增加七至十倍,大部分都是父母拉著孩子來。」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說,只遇過一位30歲的患者是自己主動求診,而且評估後的確是網路成癮。「他是位軟體工程師,因為工作所以每天接觸網路10多個小時,後來被裁員丟了工作,卻發現自己還是無法關掉電腦,每天漫無目的地使用10多個小時,猛滑手機睡眠不足,但不看手機又睡不著,甚至無法認真找工作。」李信謙建議這位患者先轉移注意力,多去戶外運動、常常看電視。「雖然看電視也不太好,但起碼可以關掉,至少先讓他離開網路。」再配合藥物控制患者的焦慮感,一~兩個月後,成功地將使用網路的時間縮短至四小時,患者也認為自己能自我控制,於是宣告戒斷成功。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
【網癮讓人瘋狂4】進戒毒村決心斷癮 竟發現網路無所不在
短暫戒斷網癮,卻又再次沉淪,讓蔡豪人徹底放棄自己,逐漸不吃飯、不睡覺、不洗澡,就是一直玩遊戲,整個人看來就像流浪漢。不過,奇妙的是當他發現自己有飛蚊症,恐懼「萬一眼睛瞎了不能玩遊戲」,便決定主動尋求戒除網癮的方法。媽媽帶他去看身心科,醫師說需要幾周觀察時間,豪人等不了所以就不再回診,他想起大學時曾接觸過晨曦會志工老師,知道這是隸屬教會的戒癮機構,便主動報名加入晨曦會的戒毒村。「戒毒村是一個與外界隔離的環境,裡面大多數是戒毒、戒酒的弟兄,所以我進去之後發現:『居然有電腦、網路!』」雖然滿腹罪惡感,豪人還是趁著深夜偷玩遊戲,一直到了第三次,他太絕望與憤怒了,他氣沖沖地隨便找了一位老師便招認罪行,還說:「這裡對我沒有用,我要離開!」「我真的很感謝那位老師。」豪人說,當下老師勸他留下、同時為他禱告,突然間他感受到一種不放棄的愛,因為老師跟他非親非故,卻願意如此為他付出,於是在那之後,豪人便再也沒碰過電腦。現在的豪人已經從戒毒村畢業,考上門徒訓練中心開始唸書,有了人生目標,預計一年後開始逐漸接觸網路,學習自我控制。什麼是戒毒村?台灣的晨曦會於1989年成立,採取福音戒毒的方式,全台共有9個戒毒村, 每個村家大約可收12~60人,報名人數相當多,皆採取排隊、面談的綜合評估方式,就算非基督徒也可加入,居住期間完全免費,期滿一年半可自行選擇回歸原本生活,或是報考職訓中心或門徒訓練中心,媒合未來工作。內部人員表示,戒毒村中網路成癮仍屬少數,目前大約僅有4位弟兄,多數都陷入戒除、復發的循環之中。輔導專線(02)2231-7744
【網癮讓人瘋狂3】流淚怒罵自己是「人渣」 看著窗外想跳下
從小就深陷網癮的蔡豪人,其實一路上家人都想拉他一把,「我知道爸爸、媽媽、哥哥都想用自己的方式幫助我。」當時爸爸常常帶著豪人外出散步談心,相信上帝的媽媽則經常帶他到愛修園特會,而哥哥也曾經問:「你要我怎麼幫忙?」豪人只能絕望地說:「我是人渣,你不用管我。」最後兄弟抱在一起痛哭,但豪人哭完依舊坐回電腦前。有好多時候,豪人都覺得對不起家人。豪人的父母早已分居,18歲後,豪人跟著爸爸一起生活,有一晚豪人趁著爸爸睡著,半夜溜到網咖,玩到一半卻突然看見爸爸穿著睡衣倉皇出現,原來爸爸來找他回家。「當下其實我就覺得自己不孝,爸爸是個講究的人,居然穿睡衣就衝出門,可見他有多著急。」爸爸也常常拿錢給豪人,希望他買些東西吃、不要餓肚子,但又害怕他一有錢就跑去網咖。「因為爸媽分居,所以只要其中一人制止我玩網路遊戲,我就會跑去另一個人那裡,就是利用這樣的情況,讓自己可以一直無節制地玩下去。」其實豪人自己也是掙扎著,曾經短暫戒除網癮,卻又再次沉溺其中,讓他沒有盼望了,「感覺就像前面還有眼淚,但後面已經流乾了,所以心也慢慢死了。」好多次,豪人都有尋死念頭,想從高樓跳下,但幸好沒有行動,也才能迎接日後的新人生。
【網癮讓人瘋狂2】短暫戒斷後反撲 放棄自我成流浪漢
25歲的蔡豪人從小就有網癮。「小學四、五年級時我跟哥哥就開始跑去網咖。」當時爸媽相當震驚,卻已經無法拉住蔡豪人,因為他已經被網路遊戲深深吸引。18歲之前還能遵守規範,就算放學直接衝到網咖,每天晚上10點也就乖乖回家睡覺。18歲之後是法律上的成年身分,照理說應該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對於豪人來說,卻是沉淪的開始。大學二年級時,豪人因為缺課太多、也沒有去考試,最後終於被退學。「很多人會覺得是意志力的問題,但真的不是那麼簡單,我的腦海中一直有人告訴我『再玩一下沒關係』」退學之後,豪人試圖振作。「我知道自己不能再這樣,那時就跟著爸爸工作,從打掃、行政文書什麼都做,而且盡量讓自己忙到很晚,就是希望自己累到沒辦法玩遊戲。」這樣壓抑的方式成功戒掉網癮兩、三個月,是當時撐得最久的一次。不巧卻遇上過年放假,想工作也沒辦法,於是豪人心想:「我用網路看看電影吧,應該沒關係。」但卻一發不可收拾,壓抑的慾望反撲更加可怕,這次豪人真的陷入谷底。「其實我心裡是很挫敗的,覺得好不容易成功一段時間,自己怎麼又搞砸了!」所以豪人不想再抵抗了,那時他21歲,他開始放任自己的網癮,就算被爸爸抓去上班,只要一有空檔就立刻溜回家玩遊戲,也逐漸不吃飯、不睡覺、不洗澡,就是一直玩遊戲,整個人看來就像流浪漢。
【網癮讓人瘋狂1】慾望讓他不能控制 心想「再玩一下沒關係」
暑假剛結束,許多家長擔憂孩子沉迷網路的情況更加嚴重,去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到底該如何戒斷?本刊試著找尋成功案例,好不容易終於找到願意現身說法的蔡豪人。今年25歲的豪人,說自己從小學四、五年級就常常跑網咖。「連線的網路遊戲和以前的單機遊戲很不同,一點都不會無聊,而且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遠都有新刺激出現。」因為未成年受到法規限制,豪人只能放學後衝去網咖,但晚上10點就一定要回家。不過,豪人也知道自己已經一步步陷進去。「高中時下課只有10分鐘,我會特地從4樓教室狂奔下樓,再跑到隔壁棟二樓的圖書館使用電腦,就算只能玩一下下也好。」真正沉淪是在18歲之後。「法律上認為我已經是個成人,但實際上我的心智年齡卻不是。」一領到機車駕照能證明年齡之後,彷彿把過去被限制的苦悶一口氣發出來似的,豪人當天立刻到網咖「包夜」玩通宵。不過當時還有理智,知道自己沒有自制力,所以豪人只用一般無法上網的智障型手機,平時只能用學校圖書館的電腦玩遊戲,但就算如此,網癮還是愈來愈重,豪人漸漸變得不去上課,整天玩著遊戲。其實豪人知道不能再繼續這樣,也試著改變自己,但終究無法控制自己,最後連學校重要考試都缺席。「當時明知道不去考試會很嚴重,但卻有另一個聲音說『再玩一場吧,之後補考就好啦!』」就這樣,豪人在大二那年被退學了。
【終於戰勝網癮4】遊戲練功幾天就破關 比唸書更有成就感
根據國衛院針對台灣169所各級學校,共8110位10~18歲學生進行的調查,大約有3.1%有「網路遊戲成癮」,也許有人會驚訝數字比想像中低,但如果將範圍在放大到「網路成癮」,另一份研究量表的調查數據就暴增加至20~30%。每年潘信允都受邀到馬來西亞分享網路戒癮經驗,現在更有描述他故事的電影即將開拍。(圖/潘信允提供)亞東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侯德斌醫師分析,網路成癮的危險族群有四大類,分別是喜歡新奇事物、挫折忍受力低、自我價值低、身心疾病與過動症患者。「網路世界本來就很吸引人,也很適合成為逃離現實的安身處,例如怎麼念書都考不出好成績,但網路遊戲練功幾天就能立刻破關。」亞東醫院成癮醫學中心主任侯德斌醫師侯德斌說,身心疾病、過動與成癮息息相關,誰是因、誰是果則沒有定論,但彼此影響是必然的,當兩者一起出現時,建議先治療身心症狀,再進一步處理網路成癮,效果會比較好。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雙和醫院身心科主任李信謙醫師則提醒,許多父母經常帶著孩子諮詢網路成癮問題,也常常聽到許多親子因為使用網路而爭執、互毆,但實際上成癮的例子很少,大多是夾雜了親子關係、學業成績、人際交往等種種問題,應該先理解孩子想逃避的東西是什麼,再對症下藥。當然,只要開始動念,終有成功的一天,而脫離網癮之後,人生路也更加寬廣。
【終於戰勝網癮3】短短5分鐘就陷入 從此日夜玩網路遊戲
38歲的潘信允戲劇性地以「趕鬼」儀式,驅走了心中的「網癮」,但這一切竟歸咎於短短5分鐘的接觸。「我真正沉溺網路是在大學時期,大二時剛跟女友分手,有一次去同學家看他玩網路遊戲,就順口要他教我,沒想到就那5分鐘,我就從此陷進去了。」信允說,當時他要求同學一起成為夥伴玩遊戲,但因為信允是新玩家,一起合作無法幫助同學增加經驗值,所以同學就放話「你等級高一點再來找我吧!」這句話激起信允的好勝心,為了追上同學的等級,他比同學花雙倍時間玩遊戲,一天幾乎玩10小時以上,短短兩個月時間就追上同學等級,自此網路遊戲就成為信允的生活重心。「就算身邊一個人都沒有,但玩網路遊戲時和伙伴一起廝殺,就會覺得自己有滿滿的朋友。」真正上癮是在大四那年,當時一整年只剩一堂必修課,一周就上一次課,所以信允幾乎日夜都沉迷網路遊戲。「那時候睡覺的時間是早上6點。」原來是因為網路遊戲的伺服器固定那時休息,所以只好去睡覺,等到早上10點伺服器啟動時,信允又開始繼續「打怪」。那一年信允雖然都有乖乖去上課,但滿腦子都在想網路遊戲,就連考試的前一晚也玩到通霄,最後必修課居然被當了,沒辦法順利畢業。後來信允苦苦哀求老師給機會,還翻電話簿打電話找學弟妹湊暑修人數,最後還差兩個名額才能開課,只好咬牙自己吃下學費,共花了一萬多元才終於拿到學分畢業。畢業後,網癮的毒害才真正爆發,趕鬼儀式的當晚,信允便做了認罪禱告,承諾不再沉迷網路遊戲、戒菸酒與賭博等等。「自己從心裡願意改變是最重要的。」
【終於戰勝網癮2】戒癮過程好精采 國外將改編拍成電影
今年38歲的潘信允,網路成癮多年後出現許多異相,一次偶然參加教會活動,竟然經歷生平第一次的「趕鬼」儀式,當時他心中慌亂不安,於是教會牧師要他先休息一下,接著便詢問幫忙禱告的人有無異樣,大家說看見一個很像鳥的形體,信允立刻想起始祖鳥,於是又想起最近玩的遊戲《魔獸世界》,再想起之前的噩夢,於是他懂了,原來這一切都與網路遊戲有關。當晚信允便做了認罪禱告,承諾不再沉迷網路遊戲、戒菸酒與賭博等等。「自己從心裡願意改變是最重要的,我原本一天抽兩包菸,那天起一根都沒抽,完全沒靠任何戒菸貼片等工具。」目前戒癮十多年,信允將重心轉移到運動,從事保險業務工作的他,目前也只玩單調的籃球遊戲偶爾打發時間,再也不碰容易沉溺其中的互動式網路遊戲。因為樂於分享自身經驗,因緣際會下信允曾經到馬來西亞、美國分享網路成癮的戒斷經驗,馬來西亞近期更有一部描述信允故事的電影即將開拍。信允說,經歷網路成癮、戒斷的過程之後,發現其實預防比治療更重要,所以應該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要好好教導孩子正確使用手機,因為網路世界實在太刺激精彩,一不小心就會沉溺其中。
【終於戰勝網癮1】他無法克制高聲尖叫 趕鬼儀式猶如大法師
去年六月,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網路遊戲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親身經歷過這樣痛苦的人,最能體會箇中滋味。38歲的潘信允看來俐落清爽,很難想像曾經是個網路成癮者。「我現在胖多了啦!」信允笑說,當初戒掉網癮時,也一併戒掉菸酒、賭博,所以從當初瘦削的55公斤一口氣胖到78公斤,最近瘦回約70公斤左右。信允真正沉溺於網路遊戲是在大學四年級時,當時的確過了一陣子荒唐的生活,但隨著就業,玩網路遊戲的時間也逐漸變短,不再像過去那樣瘋狂,但他沒想到「網癮」卻已經毒害他的身心。「當時大約30歲左右,有一天我準備按下家裡樓下的電梯按鈕,不知為何突然一陣恐懼,強忍害怕回家打開門,卻直覺家中有可怕的東西,但理智告訴自己不可能,所以還是壓抑情緒進了家門。」當天夜裡,信允做起極可怕的噩夢,夢中有人一直追殺他,最後行刑式地槍擊他的腦袋。「砰!我就醒來,發現自己手腳呈現防禦抵擋的動作,後來勉強自己繼續睡,沒想到又做一模一樣的夢。」信允來自基督教家庭,卻是家中唯一不肯受洗的人,因為他總覺得沒有那個「感覺」,老家的媽媽千方百計希望他多親近教會,於是請同樣住在台北的表姊帶信允去附近教會認識一下。「當天教會活動結束後,牧師請新成員來到台前,讓大家一起為我們禱告。」那時信允閉著眼聆聽眾人禱告,但卻感受眼前一陣強光,接著竟不由自主地高聲尖叫起來。「我那時體內有一股湧出來的感覺,我知道自己在叫,但我控制不住自己。」這一叫就長達15分鐘,現場沒有人制止信允,事後信允才知道這是所謂的「趕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