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短病程
」 中醫嗑鍋養生3/溫差大3症狀齊發 「白蘿蔔這樣用」食療防中招
時序進入秋冬,早晚溫差變大,中醫師發現門診患者以乾咳、扁桃腺發炎、氣喘為多,除了服藥治療之外,也建議透過食療預防保健,其中白蘿蔔功用很多,不僅潤肺化痰、治咳嗽失音,加上葉子一起打汁喝,也可治療喉疾;曬成蘿蔔乾煎成湯飲還能緩解腹瀉。李思儀中醫師告訴CTWANT記者,最近乾咳的小朋友突然變多,但令家長困擾的是「到底是過敏、感冒、還是流感?「其實單看初期症狀,的確不好判斷,需結合舌脈,看其舌象有無變化,以及脈象有無發炎的熱象或受風寒的緊象。如果舌、脈皆無明顯異常,惟獨只有三不五時咳嗽、也沒有鼻水、沒有什麼痰聲,那麼便屬『燥邪』所致的可能性。臨床上治療以養陰潤肺的藥物和食物為主。」李思儀中醫師建議多吃白蘿蔔,不僅能潤肺化痰,加上葉子一起打汁喝,也可治療喉疾。(圖/合成圖)李思儀說,「燥邪」易傷肺陰,藥物以醫師辨證後開立,食物可再多添加白蘿蔔、百合、山藥。白蘿蔔生打成汁可潤肺化痰、熟食健胃助消化,三高族群最適合。百合甘平潤肺、止虛嗽,可炒、煮飯、粥、湯皆可。山藥滋陰潤肺,含維生素B1、B2、C,可增強免疫力。最近也出現不少扁桃腺腫大發炎患者,李思儀說,除了初期配合用針,選擇魚際穴或少商穴,可有效縮短病程和減輕疼痛,也用白蘿蔔加上葉子打汁喝,可療喉疾。如果突然拉肚子,趕緊用曬過的白蘿蔔、也就是「老菜脯」煎湯飲,可改善症狀。梨子也是不錯的選擇,潤肺清胃、養陰瀉熱,又名「天生甘露飲」。水梨亦可和蘿蔔煮汁,能潤肺消渴。早晚溫差大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李思儀說,臨床上針灸可選用定喘穴、天突穴、魚際、膻中、大椎、孔最、太溪等穴。氣喘多本虛標實,病愈後,建議可好好調理身體,看是肺虛、腎虛、脾虛,也可能同時都有,建議諮詢中醫師對症下藥。
嘴唇乾裂是唇疱疹還是口角炎? 教你如何區分及治療方式
嘴角紅腫、乾裂、刺痛,到底是唇疱疹還是口角炎?一樣都是在嘴唇上的疾病,成因及治療方式卻大不相同,到底該如何區分與治療?食藥署為您進一步說明。唇疱疹和口角炎,成因、症狀各不同(1)唇疱疹:單純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HSV)感染,首次感染時不一定會出現症狀,但會潛伏在神經節裡不易發現,等待下次發作的時機。唇疱疹易發作於免疫力下降時,病程約7至15天,分為刺痛期、水泡期、潰瘍期及結痂期4階段。初期會在嘴唇邊緣小部分發紅腫脹,再形成群聚水泡,水泡破掉後進入潰瘍期,潰瘍傷口會形成結痂,待結痂掉落後慢慢癒合。(2)口角炎:可能是營養不良、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及刺激或過敏導致,症狀包含嘴角脫皮流血、發癢紅腫、糜爛發白,有時張口會拉扯嘴角傷口而引發疼痛。與唇疱疹不同的是,口角炎不會出現成群水泡,也不具傳染力。如何治療唇疱疹和口角炎?(1)唇疱疹:發病原因為病毒感染,可在醫師指示下使用外用藥膏(Acyclovir)、服用抗病毒口服藥(Acyclovir、 Famciclovir、 Valciclovir),即早治療可緩解症狀並縮短病程。(2)口角炎:根據成因不同,治療方式也不同,若是缺乏維生素B群、鐵、葉酸引起營養不良性口角炎,可藉由補充營養素改善,也可塗抹護唇膏,保護嘴角皮膚避免過度摩擦。若是因細菌、病毒或黴菌感染引發的口角炎,則須透過醫師處方使用抗微生物藥膏或服用抗微生物藥品,幫助傷口癒合。食藥署強調,無論是唇疱疹還是口角炎,都與免疫力息息相關!尤其唇疱疹痊癒後,病毒仍會潛藏在神經節內,並在免疫力下降時活化。因此,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勤洗手、均衡飲食及充足睡眠,並搭配適度運動,維持良好的免疫功能,避免唇疱疹和口角炎有機會找上門。另外,如出現相關症狀,建議就醫並經醫師診斷後,依指示正確用藥。( 資料來源:食藥署)
顏面神經麻痺後遺症 針灸、臉部運動、穴位按摩助回復原貌
冬春交際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的時期,在台灣,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為每一萬人中會有一至二名,年齡分布大約在15-45歲。中醫師康涵菁說明,顏面神經是人體第七對腦神經,主要掌管臉部的表情肌肉及舌頭前2/3的味覺,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可能原因很多,包含臉部吹風、過度勞累、病毒感染或是腦部的損傷,都有機會引發,進而出現抬頭紋與法令紋消失、嘴角歪斜、眼睛不能閉、半邊臉部感覺麻木或遲鈍或是耳後疼痛等症狀。康涵菁中醫師提及,現在民眾普遍很有警覺心,看到臉部歪斜首先都會懷疑是不是中風,然而中風和顏面神經麻痺不同在於中風除了臉部表徵以外,還會有口齒不清、肢體無力及感覺異常的症狀,可藉此去作辨別。把握黃金期治療 中醫密集針灸有助益儘管近八成的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在數週到一兩個月內會漸漸回復,但也有些病情較為嚴重的病人會持續面部僵硬,單邊歪斜不自然的症狀長達1-2年之久,造成生活社交上的困擾。西醫治療在疾病初起之時會給予高劑量的類固醇及抗病毒藥物,後期的話則會建議復建治療搭配服用B群促進神經修復。中醫方面則是可以透過中藥與臉部美容針灸內外同步調理,若能發病兩周內的治療黃金期積極治療,回復速度會較快。康涵菁中醫師提醒,假使錯過黃金期才來治療,則需要更加密集的針灸,才有機會恢復正常樣貌。以中醫觀點來看,顏面神經麻痺可對應到古代典籍中的「面癱」、「口眼喎斜」及「歪嘴風」, 主要影響陽明經與少陽經所循行的位置,病因是由於風邪侵犯、痰瘀阻滯或是氣血失養所導致。用藥可視情況使用祛風、通絡、祛痰與補虛的方劑,像是使用補陽還五湯和牽正散去補養氣血,紓解筋攣,同時加入陽明與少陽經的引經藥如白芷與柴胡,去增強療效;若處於停滯期,則還需加上活血化瘀藥物例如丹參和三七,才能突破治療瓶頸。康涵菁中醫師說明,除了服用中藥以外,搭配美顏針灸能夠縮短病程並促進局部神經血管的修復。美顏針的針身比一般針具更為細滑,不僅可大幅降低痛感,還能針對失衡的肌肉筋膜去做調整,並且促進氣血循環,使得患側逐漸恢復自然樣貌,是現今治療臉部相關疾病的一大利器。臉部運動配合按摩穴位 疏通經絡早日康復顏面神經麻痺的患者最忌諱受到風寒,因此平時一定要做好頭面部的保暖,避免吹風著涼。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相當重要,不讓自己過度勞累,才能提升免疫力。康涵菁中醫師建議,患者可每天使用毛巾熱敷臉部僵硬的區域,並且早晚在鏡前進行張眼、閉眼、挑眉的眼部運動以及吹口哨的噘嘴動作,以刺激肌肉,避免萎縮。此外,也可依據神經肌肉走向去按摩以下三組穴位,幫助疏通經絡。1. 眼部-攢竹穴與太陽穴找法:攢竹穴位於眉頭凹陷處;太陽穴位於眉尾和目外眥的連線中點向後一橫指處。2. 顴部-顴髎穴與下關穴找法:顴髎穴位於目外眥直下,顴骨凹陷處;下關穴位於耳前一橫指,顴弓與下頷切跡中的凹陷處。3. 頷部-地倉穴與頰車穴找法:地倉穴位於嘴角旁約五分位置;頰車穴位於下頷角前上方一橫指處。
打造不生病體質2/發燒就吃藥?棄械投降恐更糟 營養師揭「3大禁忌食物」
發燒要不要吃藥?專家認為若只是一般感冒,太快服用退燒藥猶如自行棄械投降,反而讓病毒有長驅直入的機會,建議試著先相信自身的免疫力,讓免疫細胞抵抗病毒。營養師也提醒,生病時一定要避免3類食物,包括「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因為這些食物會降低免疫力,同時增加身體的發炎反應,恐怕會讓病況更惡化。根據疾管署資料,單周類流感就診已達8.1萬人次,其他如呼吸道融合病毒、腺病毒也在社區內造成流行,而新冠單週併發症通報也達流感重症的6至10倍,小兒科醫師巫漢盟日前也在臉書發文說「生病寶寶多到爆」,同時也提醒家長今年冬天要格外當心。李思儀中醫師透露,曾有一位小女生因感冒來求診,不僅咳嗽、多痰,甚至出現頭痛、胸痛,連續吃抗生素將近一個月,卻還是感到不舒服,也因此一直請假無法上學。「我先用針灸緩解她的頭痛、胸痛,再開立一些扶正氣的中藥,後來小女生回診明顯好轉,還開心透露連生理痛都解決了。」李思儀說,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會生病,但如何因應就很重要,例如許多人確診新冠肺炎後有長期咳嗽等後遺症,有些可能因初期延誤治療所導致,另外也可能因本身氣管敏感較弱所致,但一不舒服就亂吃成藥也不正確,因為中醫認為要「論證辨治」,才能對症下藥,如果只是靠藥物壓抑症狀,沒辦法讓身體真正健康。「以發燒來說,不建議立刻吃退燒藥,而是應該先觀察體溫,如果是長時間低燒就要警覺,找出低燒的原因;或有熱筋攣病史的幼童才需要退燒。如果觀察是感冒引起的發燒,即使燒到攝氏39度也不必緊張,應該試著相信身體的免疫力。」李思儀說,發燒是免疫系統正與外來的細菌或病毒作戰,心跳變快、血流增加是為了送更多的免疫細胞去前線作戰,這時退燒猶如先息兵,病毒反而容易長驅直入到體內,病程反而比較久。發燒時如果選擇中藥治療,可以增加服用藥粉的次數,李思儀說,以她自己開立的中藥為例,可以每隔3小時服用一次。「這樣做的用意是增加藥物濃度,有助縮短發燒時間,讓『外邪』(病毒)不要長驅直入。」研究顯示,若能全家人一起用餐,孩子飲食會較為均衡、不挑食,也會減少吃油炸食物。示意圖 高市觀光局提供(示意圖/高市觀光局提供)營養師程涵宇認為,正確的飲食習慣可以讓身體更好地應付細菌、病毒攻擊。「身體的免疫反應依賴許多微量營養素,例如維生素C、維生素D、鋅、硒、鐵和蛋白質等,所以首先一定要均衡飲食。」蔬果尤其重要,但如何讓孩子多吃一些?程涵宇建議將水果做為孩子平時的點心,例如在麥片或優格中加入水果;同時在冰箱或家中顯眼處放置水果,勾起孩子想吃的慾望。「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會讓孩子至少吃一種富含維生素A 的綠葉或黃色蔬菜,如菠菜、青花菜、深綠色蔬菜或胡蘿蔔;每天至少也要吃一種富含維生素C的蔬果,如柳橙、柚子、草莓、番茄、奇異果和青花菜。」程涵宇更建議盡可能全家一起吃飯,研究顯示,當孩子們與家人一起吃飯時,他們會吃更多的蔬菜和水果。當孩子生病時,程涵宇會給予足夠的水分、蔬果,同時還有好消化的蛋白質食物,例如蒸蛋、去皮肌肉、洋蔥雞湯等,同時再額外補充維生素C、D保健品,同時提升抗氧化力與免疫力,縮短病程。另外,程涵宇也提醒生病時絕不能吃「超加工食品」、「精製糖」、「油膩食物」3大類食物,否則會增加身體發炎反應,讓病況更惡化。李思儀則建議生病時「減食」調養,「生病時要傾聽自己的身體聲音,不餓就讓腸胃道休息,多喝水、多睡覺,不必急著補充大量蛋白質食物。」李思儀說,如果發燒的孩子昏睡不想吃東西,媽媽千萬不要強逼,這時候讓孩子多睡覺反而比較重要。如果孩子餓了就吃清淡的吃白粥這類不油膩的食物,慢慢等待身體恢復食慾,當感受到飢餓感時,中醫稱之「胃氣來腹」,也是身體邁向恢復健康的時候。
打造不生病體質1/中醫媽媽調養「孩子不曾吃西藥」 遵循5大原則!早餐絕不吃「這個」
疫情解封、再加上進入流感季節,新冠疫情似乎也蠢蠢欲動,各種病毒輪班進攻的後果,就是醫院、診所大排長龍。如何打造不生病體質?擁有兩個孩子的李思儀中醫師透露5大健康原則,其中早餐絕不能喝冰牛奶!靠著這些私房養生法,她的老大目前已就讀大學,但從小到大不曾吃過西藥,頭好壯壯。「在我家,睡眠是最重要的!」李思儀說,想要打造不生病的好體質,首先一定要睡眠充足,好好地睡上7個小時,而且不能淺眠、睡眠也不能中斷。「睡眠就好像手機在充電一樣,睡飽才會有好的免疫力,我的孩子現在已經大了,以前除了假日,大多會要求晚上10點半左右就會上床睡覺,大兒子現在上大學了,可能會拖到12點,但我會要求他至少要睡足7小時。」除了睡眠,飲食也相當重要。「其實我們家沒有太多嚴格的飲食禁忌,但有3個原則要遵守。」第一是早餐吃得好,李思儀認為身體健康與腸胃道息息相關,如果「環境」太差,就算吃再多的益生菌也是枉然。「中醫認為『脾喜燥惡濕』,意思是指脾胃喜歡溫暖的環境,討厭冰冷,而腸胃正是人體營養消化、吸收的器官,所以在休息一整晚之後的第一餐格外重要,千萬不要喝冰牛奶、冰紅茶等,會讓腸胃道運作能力減弱。」李思儀中醫師(左)很注重飲食,趁著天氣好還會將餐桌移至中庭與友人聚餐,平時的早餐(右)若有空準備也很講究,而且必備蛋白質食物、熱牛奶或豆漿等。(圖/李思儀提供)李思儀以自家為例,如果早上較為匆忙,會準備熱牛奶或熱豆漿,搭配一份蛋白質食物如水煮蛋;如果時間較為充裕,有時會準備熱粥、小菜、有時則變化為沙拉、雞肉、水果等西式口味。第二個飲食原則是盡量不喝含糖飲料。「我們家不會有任何甜飲,也盡量不讓孩子喝手搖飲!」李思儀說,高糖容易使身體發炎,進而增加生病的機率,所以在生活中減糖是最基本的原則;第三,則是盡量少喝冰飲。「台灣天氣有時真的很熱,所以偶爾喝冰飲是OK的,但我會要求孩子不能天天喝、空腹不能喝,運動後也只能喝微涼的水,以免傷了脾胃。其實就是養成習慣,身體自然不會對糖上癮。」李思儀透露,她的兩個孩子從小到大不曾因生病吃過西藥(除了看牙醫),除了掌握睡眠、飲食原則之外,還有一個關鍵是「及早因應處理治療」。「從小我就叮嚀他們,只要有一點點的不舒服,就趕緊告訴媽媽,我會根據症狀讓他們服用中藥。」李思儀說,當「邪氣在表」病毒還沒深入身體時趕緊治療,不僅可以縮短病程,同時也不會留下後遺症,導致後續一連串的惡性循環。
肺炎四大證型 中醫分型治療助舒緩縮短病程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肺炎(Pneumonia)是指單一肺葉或整個肺部的發炎症狀,發炎症狀反覆發作持續三個月以上則轉變成慢性肺炎,發炎過程負責氣體交換的肺泡會被發炎物質佔據,為了讓呼吸順暢及適當排出病理產物痰液,患者會利用咳嗽表現來呈現。中醫診所院長吳宛容說明,中醫在處理肺炎相關疾病會從自身免疫系統平衡及強化來對症治療,中醫將免疫系統對抗外來病菌能力簡化成「正氣」來描述,《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用外感來統括外來感染源的入侵,包括:病毒、細菌、黴菌、結核菌等,不管是接觸傳染、飛沫傳染、昆蟲和動物傳染,以及飲水和食物傳染等,都可能形成病原感染入侵的機會。中醫將肺炎分四大證型 治療方針公開中醫會根據外來感染源進入身體不同層次、不同寒熱表現症狀、影響不同臟腑器官部位、及改變身體氣血平衡後的後遺症症狀作證型分類,透過不同證型及疾病病程給予不同治療調整方針,吳宛容中醫師將肺炎感染做以下四大證型分類:1.「風寒閉肺型」:多發生於外感初期,外在寒邪侵襲,外在感染源如細菌、病毒順勢入侵造成,接著引起肺部發炎症狀,症狀為咳嗽,呼吸急促,無汗,惡寒,舌苔薄白,舌質淡紅,治療重點需同時祛風散寒及止咳定喘宣肺,以同時解除外感病因及肺部發炎病因,中醫常使用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加減肺部發炎處理用藥。2. 「風熱犯肺型」:多發生於外感初期,外在風邪侵襲,伴隨感染源如細菌、病毒順勢入侵,引動體內熱勢體質,接著引起肺部發炎症狀,症狀有呼吸急促,有汗,口渴,咽紅,舌苔薄黃,舌尖紅,治療重點在於散風清熱,宣肺止咳,因肺部發炎反應較劇烈,適度搭配宣肺透熱茶飲可以有效保護肺部,中醫常使用桑菊飲、銀翹散、普濟消毒飲等。3. 「痰熱壅肺型」:多發生於外感中期,感染源如細菌、病毒入侵後發作迅速,引起肺部發炎症狀急劇猛烈,症狀表現為發熱無汗或少汗,咳嗽,喘悶,痰鳴,胸滿,煩躁不安,發燒,舌苔黃膩,舌質紅,治療時以清熱化痰,宣肺開閉,降逆平喘為主,如新冠肺炎這類的證型,屬於急症,中醫使用石膏類方劑降低體熱,避免體溫持續上升破壞中樞系統,加上清熱解毒的蒲公英、大青葉、金銀花、板藍根清熱解毒,白前、款冬花、紫蘇子、葶瀝子、杏仁宣肺平喘。4.「氣陰兩虛型」:症狀表現為汗出氣短,乾咳少痰,納呆,口乾咽痛,疲倦,舌紅絳,苔少,脈細數無力等症狀,常出現在肺炎後期症狀,中醫常使用麥門冬湯加減、生脈飲、清燥救肺湯、沙參麥冬湯等來補肺氣及潤肺滋陰。中藥可以有效調節身體運作機制,藉以提升祛除病理產物痰飲水濕,也會同步提升肺氣,透過肺氣提升肺部氧氣交換率,及呼吸道平滑肌排出有效率來強化將痰咳出、排出的效率,肺炎急性期因個人體質及疾病狀態變化較複雜,用藥處置建議尋求合格中醫師治療。免疫強化穴位:開四關穴+足三里穴 四關穴:雙側合谷穴,雙側太衝穴四關,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合谷穴為手太陽經原穴,可調肺氣下降;太衝穴為足厥陰肝經輸穴、原穴,可調肝氣上升。兩穴一升一降,相互為用,調節氣機周流不息,通達全身四肢,刺激四關穴可以透過疏通全身氣機達到開啟免疫系統調節機制,達到提升對抗外來病菌能力。足三里穴:足陽明胃經合穴,按壓足三里有增強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的作用,也是著名的長壽穴位。益氣潤肺飲黨參3錢、黃耆5錢、百合3錢、金銀花5錢,麥門冬3錢,五味子2錢,陳皮1錢,甘草1錢,用水2,000cc大火滾20分鐘,放涼即可飲用。藉由補脾肺氣來提升免疫力,搭配生津潤肺及清肺熱提升肺部散熱及氧化代謝能力。根據個人體質及身體狀態不同,建議由合格中醫師作藥味調整來調整個人免疫機能,適合平日保健及肺炎後期調理飲用。親民食療:百合燉水梨選擇大顆黃皮水梨,洗淨外皮,稍微削皮保留外皮不削斷,中間梗挖空,塞入冰糖少許約一小湯匙及百合3~5克,整顆水梨連皮及冰糖百合一起燉煮,電鍋蒸煮20分鐘後,梨子會自然出水,湯汁飲用搭配果肉一起吃下痰液會變得比較不黏稠容易咳出,將痰液徹底排出有效加速肺炎後遺症的修復,食療適用於肺炎後期復原,加速解除後遺症症狀,急性期仍須尋求合格醫療治療。
護理師見「快篩3條線」驚呆! 小兒科醫曝原因:相當罕見
民眾在疫情期間普遍知曉,新冠快篩結果都會以1條線和2條線來代表陰性或陽性,但小兒科醫師柳雱邁卻指出,快篩其實也有3條線的,尤其這種快篩可以同時檢測2種病毒,所以當2種病毒都中招的時候,就會呈現出3條線。臉書粉專《柳雱邁小兒科》近日貼出一張有3條線的快篩,並表示有護理師詢問他為何會出現3條線。對此,柳雱邁也指出,一般新冠快篩結果,常常會以1條還是2條來代表陰性或是陽性。但快篩偶爾也會遇到3條線的,因為有些快篩可以同時檢測2種病毒,當2種病毒都是陽性的時候,就會呈現3條線。柳雱邁續稱,雖然流感疫情趨緩,但近期有呼吸道症狀合併高燒、酸痛、倦怠的病人,很多快篩結果都還是A流,「昨天比較特別,竟然一個診篩到2個同時感染A流和B流的病人!同時感染2種病毒相對罕見,但症狀倒不見得一定比較嚴重。」此外,柳雱邁還提醒,若大家有類流感症狀請儘速就醫,符合條件者目前仍可使用公費抗病毒藥物,包括克流感、易剋冒、瑞樂沙等,都可以幫助減緩症狀嚴重度和縮短病程。「然而,抗病毒藥物只能在感染的最初幾天內投藥才有效,所以儘早就醫非常重要喔!」
端午節前後腸病毒來勢洶洶 中醫師曝「驅毒避邪法」降感染風險
根據疾管署的監測資料顯示,國內腸病毒門急診就診人次持續上升,已高於2017年以來的同期。而農曆五月初五為一年一度端午節,端午前後,由於氣候愈加悶熱潮濕,也是腸病毒等許多濕熱疫病蠢蠢欲動的時節,中醫因此發展出一套驅毒避邪的方法。腸病毒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 5歲以下較易感染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莊照宇表示,中醫認為腸病毒屬於溫病疫癘,風邪熱毒兼夾濕邪侵犯人體而發病。感染腸病毒雖然可能出現腸胃道症狀,例如腹痛、腹瀉,但比例並不高;腸病毒的「腸」,是代表此類病毒經由「腸道」感染,大多透過糞口、飛沫或接觸傳播,故不一定有腸胃道症狀。而腸病毒一般潛伏期約3至5天,最常出現的症狀反而是咽喉痛、發燒,甚至合併口腔黏膜、牙齦、舌頭以及手腳掌出現水泡潰瘍等疱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症之典型特徵。最容易感染腸病毒的年齡層落在5歲以下小朋友,同時這階段也需特別留意腸病毒重症的出現。中醫採清熱、解毒治療 緩解不適、縮短療程莊照宇總醫師指出,針對腸病毒的治療,中醫常採用「瀉脾清熱、解毒透疹」的治療原則,初期發燒、咽喉紅痛,選擇銀翹散合麻杏甘石湯;若咽喉腫痛明顯,影響進食吞嚥,可改為普濟消毒飲,配合外用的吹喉散,以有效縮短病程,避免小朋友脫水或營養失衡;針對口咽及手足部的水泡,若合併腹悶脹、胃口不佳,則可用甘露消毒丹合藿香正氣散,酌加薏仁、茯苓、桑白皮化水濕,以及銀花、牡丹皮、清血熱。若小朋友原先有癲癇、熱性痙攣病史,甚至處方可提前加入鉤藤、燈心草等清心肝鬱熱,穩定神經系統。做好腸胃保健、增強免疫力 有效降低腸病毒傳播腸病毒的預防方面,由於酒精對腸病毒無效,因此,莊照宇總醫師建議,洗手、戴口罩,甚至用漂白水做居家消毒,預防效果會更佳。由於腸病毒經由腸道感染繁殖,故平素加強腸胃道的免疫防護很是重要,在中藥保健茶飲方面,可選擇金銀花、連翹、藿香、扁豆、薄荷等解熱毒化腸胃濕氣;並配合穴道按摩,如合谷、曲池、魚際、神門、陰陵泉等通暢身體循環;飲食方面,也要盡量少食用烤、炸、辣、甜食等高熱量食物,並配合適當運動與水分補充,方能有助於免疫力提升,降低腸病毒感染與傳播的風險。
住院看到過世友人是中邪? 「加護病房症候群」好發族群曝光
一位76歲老先生住進加護病房治療後,變的情緒激動、答非所問,還看見已經過世的朋友,家屬擔心:「是不是在醫院中邪了?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秦儼說明,這個特殊情況叫做「譫妄」,白話一點稱為「加護病房症候群」,恐帶來後遺症和高死亡率。高雄一位76歲老先生,本身有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慢性腎臟病史,因肺炎合併敗血性休克由急診轉入加護病房治療。住院期間接受抗生素、升壓劑以及氧氣供應等臨床處置後,整體狀況逐漸改善。然而,某日家屬於探病時表示:「伯伯似乎和平常不太一樣,情緒很激動,答非所問,思緒不連貫,還表示看見已經過世的朋友,就像是變了一個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是不是在醫院中邪了? 」到底什麼是譫妄? 秦儼表示,這個特殊情況有個醫學專有名詞,叫做「譫妄」,或是「加護病房症候群」,是種急性、短時間內發生的注意力、認知功能障礙,嚴重一點則會拔掉身上的點滴管,甚至出現暴力舉動,可以視為一種急性腦衰竭。根據國外研究指出,譫妄症狀在加護病房插管使用呼吸器的病人高達80%,在住院病患的盛行率也約有20-70%。譫妄常見風險因子如年邁、男性、酗酒、多重共病,視覺或聽覺受損、功能障礙、憂鬱症、失智或認知功能退化;誘發因子如感染、藥物、重大手術、麻醉、疼痛控制不良和疾病惡化等等。這也就是為何老年男性身上較容易觀察到譫妄症狀。臨床評估與治療秦儼表示,譫妄不只是暫時的混亂,甚至比外界以為的還要嚴重!除了住院天數變長、死亡率提升之外,甚至造成認知功能受損並一直持續到出院之後,需要早期診斷與治療。診斷確立後,找尋可能誘發的原因並給予處置,或合併其他藥物和非藥物的治療。非藥物的治療範圍很廣,例如家屬探視、重建定向感、疼痛控制以及使用耳塞避免睡眠被中斷等都是鼓勵使用的方法。另外,早期活動與復健對於插管使用呼吸器的病人更有幫助,不僅可以提早脫離呼吸器,也可以縮短加護病房住院天數;常見的肢體約束也是一種治療方式;藥物治療包括鎮靜藥物、抗精神病藥物和腎上腺激性作用劑等。秦儼表示,由於譫妄所帶來的後遺症和高死亡率,醫病雙方必須積極面對。縱使目前還沒有單一藥物可以預防,但可依靠評估工具診斷,再合併藥物和非藥物治療達到症狀緩解、縮短病程,並盡可能減少肢體約束的時間。最後,找出原因給予治療才是最重要的治療策略。
高燒多日卻屢篩陰性 醫師提醒:恐是這3種病毒
冬天流感盛行,林智葳醫師坦言,最近門診爆量,除了新冠確診病人,也觀察到許多其他病毒都伺機而動,發燒不退,新冠卻屢篩陰性,提醒有可能是下列幾種病毒。1.燒很多天的腺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由於最早於人類扁桃腺被發現而得名,但除了造成典型的扁桃腺炎之外,依據不同型別,腺病毒還可能造成腸胃症狀:腹瀉、嘔吐、腹痛;眼睛症狀:雙眼發紅、結膜炎;呼吸道症狀:咳嗽、鼻水、喉嚨不舒服。腺病毒是一種大人跟小孩都會得到的常見病毒,最經典的表現是高燒多日,有些病人甚至會燒超過一個禮拜,反覆發燒對病人和醫生來說都是個不小的挑戰。2.嬰幼兒肺炎魔王RSV最近火紅的呼吸道融合病毒,其實大人小孩都會被感染,只是成人因為氣管已經比較粗大,病毒感染造成的黏液與痰不會造成太大影響,但對於2歲以下小孩來說,其末端支氣管都還未發育完全,所以分泌物容易造成嚴重的堵塞,讓小孩有以下症狀「高燒2~3天、嚴重咳嗽、咳嗽到吐、痰液極多、食欲不佳」。RSV感染大人後就像一般感冒,但如果感染到2歲以下小孩,極有可能會發展成幼兒的肺炎,且通常需要住院治療;研究也同時發現感染過RSV的小孩以後有較高機率發展為氣喘。3.H3N2季節性A型流感截至目前為止,疾管局公布的流感病毒株主要為H3N2。H3N2是流感病毒中比較兇的一支,其變異較快、致死率也較其他病毒株要高,流感的症狀為 高燒、肌肉痠痛、咳嗽鼻水等,若有類似症狀可跟醫師討論進行快篩,並盡快投予抗病毒藥物縮短病程。至於要如何判定自己是哪種病毒,醫師提到,目前一般診所都可提供相關病毒快篩,但目前因為各病毒檢驗試劑用量都很大,常發生缺貨狀況。目前也僅流感有抗病毒藥物可服用,腺病毒與RSV則沒有相關病毒藥物(除了腺病毒引發的嚴重角膜併發症可能需要使用外)。冬天流感盛行,發燒不退,新冠卻屢篩陰性,醫師提醒有可能是這幾種病毒。(圖/翻攝自林智葳醫師臉書)冬天流感盛行,發燒不退,新冠卻屢篩陰性,醫師提醒有可能是這幾種病毒。(圖/翻攝自林智葳醫師臉書)林智葳醫師也提醒,流感與RSV都屬於較不穩定的RNA病毒,其變異性很高,因此會有重複感染的可能,而腺病毒本身擁有幾十種亞型,不同亞型都會有交叉感染的可能。雖然病毒百花齊放,但幸運的是無論大人小孩,得了腺病毒、RSV、甚至A型流感後,其致死率與重症率都是偏低的,病程一旦走完後,大部分都可以回覆到原本的健康狀態,醫師強調,若是本身屬於慢性疾病、免疫不全 、BMI過高、小於33周的早產兒等族群就要特別留意,呼籲這些高危險群要盡快施打流感疫苗。
美女醫曝確診14症狀趕快就醫 這樣吃有效恢復體力縮短病程
台灣疫情持續發燒,美女營養師高敏敏與家醫科美女好友許書華醫師,一起教導民眾該如何判斷病情輕重與處置的方法,讓民眾可以縮短病程並更快速對症下藥。許書華醫師表示,若確診輕症建議居家隔離、多休息,通常會有喉嚨痛、癢乾咳、鼻塞流鼻水、肌肉痠痛、頭痛、食慾不振、發燒等症狀。但若發生以下的症狀,記得就要趕快就醫或呼叫救護車。許書華與高敏敏分享確診後該如何自處,若遇到嚴重症狀就必須就醫。(圖/高敏敏提供)若確診後有呼吸急促困難、持續很喘與胸痛、心跳加速、血壓低、血氧下降、嘴唇、指甲床發紫意識模糊昏倒、少尿、無尿、脫水、高燒不退、劇烈頭痛、意識模糊昏倒等中重症症狀,就要趕快就醫。高敏敏也分享,若確診想縮短病程恢復體力可以怎麼吃,她表示要多補充維他命C,多吃新鮮蔬果有利縮短病程,像是芭樂、奇異果、小番茄等都是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食物,保健品則可以補充維他命C片或是發泡錠。可多吃水果補充維他命C,有利縮短病程。(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另外,維他命B群在壓力大易流失,補充可加強身體各機能代謝力,食物可以選非精緻全穀類為主像是糙米飯、南瓜、玉米、地瓜、馬鈴薯等。也要多補充水分,每日喝水量要達到2000ml以上,也可以多補充電解質,避免身體缺水讓症狀加劇、電解質失衡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購買藥局的專用電解質補充液。選擇天然優質蛋白質也是關鍵,幫助修補免疫組織、降發炎像是雞蛋、豆腐、魚肉、肉等,想多攝取蛋白質,則可以購買高蛋白飲品。Omega3好油也可以降低身體發炎,魚油、堅果、亞麻仁油,若想補充更完整的魚油,也可以購買綜合魚油、純EPA魚油。她也提醒,若確診陽性也不用慌張,採取正確應對方式並搭配多休息,才能加速痊癒、減少後遺症幫助更快恢復健康生活。
全台累積83萬人染疫 醫師推薦5營養素提升免疫力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全台累積超過83萬人曾感染新冠肺炎,親友確診、甚至一家皆確診的狀況時有耳聞。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陳宥達醫師表示,染Omicron仍以輕症居多,雖傳染力強但只要先做好防備、不須太恐慌。目前輕症案例中最讓患者不適的症狀,以發燒、喉嚨痛為主,陳宥達醫師說,除了預備退燒、止痛藥外,臨床經驗許多病患可能因喉嚨疼痛嚴重影響進食意願,導致營養不均、保護力下降,影響恢復、拖延病程,因此喉嚨噴劑或具藥效的喉錠建議備足。日前有個家庭染疫案例,年約40歲的爸爸確診後,隔兩天兩個學齡孩子也相繼發燒、快篩陽性,照顧工作由媽媽一人扛起。住家分室隔離不易,難避免共用衛浴,媽媽卻能堅持10天維持快篩陰性。除了加強清潔消毒、口罩戴好戴滿、勤洗手外,關鍵可能在於重視日常營養補充與規律運動習慣。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體內維生素C會下降,且併發敗血症時,更會大量減少,治療時需補充常人20~30倍用量,幫助穩定病況。陳宥達醫師說:「維生素C本身就可以抗氧化、抗發炎,進而提升體內免疫力,預防上吸呼道疾病。」維生素C的補充在各地輔助染疫治療都有一定成效,可以減輕 COVID-19 患者的炎症並降低死亡率,醫師建議日常可以多挑選維生素C含量高的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補充所需的營養素。陳宥達醫師指出,無論希望避免染疫、或是輕症在家希望早日康復,平日提升自身保護力非常重要。除了維生素C外,其它如維生素A、D、E和鋅等關鍵營養素也須留意補充、注意營養均衡。醫師說明:「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指出鋅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鋅對於免疫細胞發展很重要,若缺乏可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的風險。而鋅補充劑或含片也常運用於治療感冒或呼吸系統疾病。研究發現,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若補充足量鋅,可以縮短病程、減少病毒數。」此外,醫師也提醒,營養素補充足量即可、勿盲目躁進,每日適量、均衡補充,才能達到效益。
一家四口僅母10天維持快篩陰性 醫曝關鍵:日常營養補充和規律運動習慣
本土疫情持續升溫,每日確診新增破6萬名,全家人接連確診的情況時有耳聞。近期有一家四口爸爸和小孩接連染疫,媽媽一人扛起照顧工作,住家分室隔離不易,難避免共用衛浴,媽媽卻能堅持10天維持快篩陰性。醫師認為,關鍵可能在於日常營養補充和規律運動習慣,造就良好保護力。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宥達指出,感染Omicron以輕症居多,雖傳染力強,但只要先做好防備,就不須太恐慌;輕症常見症狀以發燒、喉嚨痛為主,除了預備退燒、止痛藥外,臨床經驗發現,許多病患可能因喉嚨痛而影響進食意願,導致營養不均、保護力下降,進而拖延病程,因此建議準備喉嚨噴劑或具藥效的喉錠。國外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急性期時,體內維生素C會下降,併發敗血症時更會大量減少,治療時需補充一般人20到30倍用量,幫助穩定病況。陳宥達說明,維生素C可以抗氧化、抗發炎,進而提升體內免疫力,預防上吸呼道疾病,建議日常可以多挑選維生素C含量高的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水果,補充所需的營養素。無論希望避免染疫,或是輕症早日康復,提升自身保護力非常重要。陳宥達說,除了維生素C外,其它如維生素A、D、E和鋅等關鍵營養素也須留意補充,「雖然沒有直接研究指出鋅可以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但鋅對於免疫細胞發展很重要,若缺乏可能會導致免疫力降低,增加感染(尤其是肺炎)的風險。」他也引述研究指出,兒童上呼吸道感染時,若補充足量鋅可以縮短病程、減少病毒數。陳宥達建議,當家中有人確診,同住者除了戴口罩、勤洗手外,應留意多消毒門把,每日以1:99稀釋家用漂白水(以10毫升漂白水混合在1公升清水),擦拭桌面、地面,尤其無法獨立一室隔離時,廁浴清消需要更留意。
憂鬱症治療新進展 活化大腦功能縮短病程
一位罹患憂鬱症的年輕女性,雖曾嘗試過多種抗憂鬱劑的治療,但仍飽受負面想法和自殺意念的困擾,且無法到學校上課。經臨床醫師建議後,病人在接受10次的「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治療後,負面想法明顯減少,且自殺意念消除,更沒有出現任何副作用。病人在治療後也順利恢復過往的學校生活。「若我換了很多種藥物都沒效,或藥物副作用難以承受,難道就沒有別的方法治療憂鬱症了嗎?」亞東醫院精神科醫師黎美嫻表示,門診中有不少向她尋求協助的難治型憂鬱症患者,這類患者通常對於藥物治療反應不佳,不但情緒無法受到控制,甚至還得飽受藥物的副作用之苦。但其實憂鬱症的治療在近幾年也有了新的進展,那就是重複性透顱磁刺激術(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憂鬱症並非不知足或脆弱的表現,而是由多重生理因素(如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心理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疾病。黎美嫻醫師指出,rTMS的治療即是透過儀器產生磁場變化,誘發大腦微電流刺激特定腦區,以活化腦部原有的功能,平衡神經傳導物質,此療法可以有效地改善憂鬱症狀並縮短病程,且為非侵入性的安全治療。黎美嫻醫師說,大部分病人在接受憂鬱症藥物治療時,不免會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藥物成癮的風險,但其實遵照醫師開立的藥物,成癮性極低,若副作用已影響到生活,亦可與醫師討論換藥。倘若是輕微的憂鬱症狀,可嘗試使用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和接受心理治療等;如果憂鬱症程度已嚴重地影響到生活功能、工作或課業表現、人際關係等,建議合併使用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4月核准rTMS可用於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亞東醫院精神科也引進了rTMS的最新技術,提供藥物反應不佳的憂鬱症病患有更多治療的選項。黎美嫻醫師呼籲,憂鬱症是個隱形殺手,不僅造成嚴重的社會經濟負擔,也是所有疾病中造成失能的第一名。透過先前媒體的報導,也有不少藝人因罹患憂鬱症,而走上絕路,希望大家能重視憂鬱症所造成的嚴重影響。
難纏蕁麻疹 減敏療法改善7成
過敏是現代社會最常見的疾病類型之一,其中蕁麻疹是較難治癒、治療時間漫長且容易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皮膚科陳鏡尹醫師表示,誘發蕁麻疹的過敏原百百種,從食物、空汙、溫度、化學品、壓力情緒、生活習慣等,都有可能會導致蕁麻疹發作,以往治療方式都是給予類固醇及口服抗組織胺,而絕大部份的蕁麻疹患者深受藥物副作用所苦,其實透過ASST減敏療法就能有效大幅改善病況。ASST減敏療法行之有年,有著近二十年的歷史,以往大多是小兒科、耳鼻喉科針對過敏性鼻炎而治療。近年皮膚科也開始引用,除了慢性蕁麻疹之外,也可以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慢性濕疹及鼻過敏。陳鏡尹醫師表示,蕁麻疹會發作通常是免疫系統不穩定,同時接觸到誘發因子,因此穩定住免疫系統,並且找出自身過敏源,才能避免發作及降低反應。ASST減敏療法可以幫助皮膚狀況穩定,減少藥物使用、縮短病程,其方法是抽取患者血液經由特殊萃取技術,取得過敏原血清及血液再打回體內,讓自體免疫系統熟悉抗原以降低免疫反應,此療程二週施打一次,連續6次可獲得改善,另可搭配「照光療法」輔助,能有助於皮膚狀況穩定,減少藥物使用,縮短病程。陳鏡尹醫師:「透過ASST減敏療法,三個月後,免疫系統會逐漸穩定,研究顯示,約七成患者有顯著改善效果,蕁麻疹發作頻率會下降、發作時間會縮短、發作的範圍幅度會減少,而發作的間距會拉長。」陳鏡尹醫師提醒,接受ASST減敏療法必須有耐心做完所有療程,持續性施打不必間隔,使免疫系統具記憶性,成效更佳。另外日常保養與預防也不可輕忽,避開誘發過敏原、避免過度疲累與壓力過大、多食用蔬果、運動及使用低敏清潔保養品,才能有效治療蕁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