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庫盈餘
」總預算案今將拍板 歲出歲入恐雙創新高!國發基金爭保留盈餘不繳庫
行政院長卓榮泰明天(29日)聽取明(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報告案,據了解,歲出規模可望逼近3兆元,歲入可能超過2.8兆元,雙創新高。據悉,各項政務支出都要求新增額度,包括軍公教調薪3%明年度增加約235億支出,另健保點值若保障1點達0.95元,公預算就要撥補逾500億元,歲出規模很難不成長創高。由於今年稅課收入還不錯,明年度也不差,明年度稅課收入將再創新高,應會達2.4兆元以上。雖然各項政事支出增加,惟據悉,國發基金明年度爭取盈餘不繳庫,將保留盈餘再投資新創、五大信賴產業或配合新政的各項支出。據指出,今(113)年度國發基金預估盈餘236.5億元,承諾要繳庫超過250億元,納入國庫統籌,間接挹注各項政事或台電增資支出,因此預計繳庫283.7億元。財主官員表示,114年度國發基金預估盈餘228.2億元,但向行政院爭取保留盈餘不繳庫,據悉,可能會挹注新政府各項新政的必要投資。至於央行繳庫盈餘如無意外,應在1,800億元左右。卓揆今天將邀集各部會首長討論明(114)年度總預算案,敲定明年度各項政事支出的匡列概況。據了解,社福支出應仍排列首位,應會破8,000億元;為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國防公務預算還會成長,今年度國防支出4,312億元;若加計採購特別預算與非營業特種基金等,國防整體規模達6,068億元,明年度應會再成長。據悉,卓揆日前拍板軍公教調薪3%後,預計匡列支出約235億元,約有73萬軍公教人員受惠。除此外,明年由公務預算撥補的缺口不少,除勞保確定公務+特別預算共撥補1,300億元外,健保撥補也是一大重點。由於健保點值醫療院所希望1點保障1元,以免健保點值偏低,降低醫療品質,造成國內醫療院所經營困難,立法院日前通過主決議,要求衛福部在2025年6月30日前達到點值平均1點0.95元的水準。健保點值達0.95元,衛福部曾試算約需705億元,對財政是很大壓力,官員說,究竟公務預算要撥補多少,要和明年健保總額成長率、藥費如何處理等一起考量,撥補額度由卓揆今天拍板。此外,去年公教退撫新制施行後,與舊有退撫基金脫鉤,舊制繳的人變少,領的人變多,前年修正通過相關法律,明定由政府分年編列預算撥補舊制的缺口,其中今年僅編列100億元撥補,全教總與公務人員協會認為未足額,要求行政院按銓敘部匡列金額,否則不排除9月28日上街頭。據悉,全教總以50年精算報告,希望行政院分10年撥補完畢,但財主單位認為,如勞保撥補一般,前幾年較少,當財政寬裕時就可多列撥補額度,今年的100億元已超額撥補,明年撥補可望比今年100億元還多,最後金額尚待今天最後拍板。
中華郵政考成首次乙等!獎金恐領不到4.4個月 工會8/17擬發動拒加班
中華郵政公司112年度工作考成首度拿到乙等,員工恐領不到4.4個月獎金。對此,中華郵政公司已提出申覆。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林榮州直言,若7月底未能成功,8月17日擬發動「合法休假,全面拒絕加班」行動。中華郵政工會指出,郵政公司雖負擔鉅額避險成本衝擊損益,惟仍持續發揮經營韌性,淨損部分透過積極處分部分長期投資之金融資產126.9億元,達成盈餘繳庫目標83.48億元,國內除央行外,郵政公司為繳庫金額最高之單位;依據國營事業工作考成辦法第9條第2項第1款之標準,年度盈中工餘倘經調整「配合執行政策」之因素後,已達考列甲等之水準,又依「國營事業年度工作考成作業要點」第11點規定,工作考成自評分數83.63亦已達甲等。中華郵政工會表示,郵政公司為國內唯一集合郵務、儲匯及簡易壽險三業合營之企業,穩健經營之形象深受民眾信賴,與一般民間企業單純追求經營利潤之角色不同,公司化後仍持續配合政府政策,並於防疫期間協助政府完成各項物資配送及普發現金等任務,扮演政府第一線服務民眾之角色,應屬功不可沒。中華郵政工會提到,面對國際金融情勢巨變及挑戰,亦持續積極推動核心業務,並配合國家政策及指派任務,持續追求績效穩定成長及年年達成繳庫盈餘之目標,懇請全力支持申覆郵政112年度考成甲等。中華郵政工會理事長林榮州向媒體表示,若7月底前未能申覆成功,8月17日擬發動全台200多家周六營業郵局窗口「合法休假,全面拒絕加班」,同時動員3000至5000人抗議陳情。
央行澄清「並未」阻升不阻貶 估Q4新台幣貶到31.92元通膨仍可控
央行指出,新台幣匯率原則上由外匯市場供需決定,長期呈升值趨勢,採雙向調節匯市,並未「阻升不阻貶」,且新台幣匯率升貶與繳庫盈餘無直接關聯。對於新台幣貶值增壓恐助長通膨,央行估算Q4貶到31.92元,通膨仍在可控範圍內。央行總裁楊金龍表示,以前市場看新台幣對美元升值到27元,認為是常態,現在看貶到31元,也認為是常態,央行很難去預測匯率走勢,但有信心穩定匯率。央行總裁楊金龍22日在召開第3屆理監事聯席會後,就此進一步提出說明,並認為今年以來面臨輸入性通膨壓力,而新台幣貶值雖影響國內通膨,基於兩層面,尚屬有限。一是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主要來自國際原物料價格高漲,今年1至8月美元計價進口物價年增率為13.85%,惟已連續數月回降,至8月為8.17%。因回降 幅度大於新台幣對美元匯率貶值幅度,使得新台幣計價進口物價年增率亦連續數月回降。其次,新台幣匯率貶值加重國內輸入性通膨壓力,但仍屬可控,1至8月新台幣對美元匯率較上年同期貶值3.15%,使得新台幣計價進口物價年增率升為 17.70%,其增幅3.85個百分點,估計貢獻CPI年增率0.10~0.19個百分點,影響相對有限(本年新台幣匯率貶值的影響已部分反映到CPI)。假設新台幣匯率由上年平均之28.02元貶值至今年平均之29.5元(貶幅5.02%),估計將使本年CPI年增率上升0.12~0.25個百分點;若平均貶至30元(貶幅6.6%),則其影響將略提高,估計為0.16~0.33個百分點,仍屬可控。依央行模型推估,當新台幣貶至30元,9至12月平均匯率為31.92元,對CPI年增率影響最多0.33個百分點。新台幣對美元匯率自1998年中之低點約35,升值至2022年9月21日之31.440,升幅約11.3%;新台幣對一籃通貨之名目有效匯率指數(NEER),2022年8月較2010年上升24.78%,遠高於韓元(6%)、日圓(-25.66%)。顯示央行未刻意壓低匯率。而且根據「中央銀行法」第43條規定,央行持有之外幣資產及負債,因匯率變動而 發生之利得或損失,均不得列為當年度損益,因此,新台幣匯率升貶與繳庫盈餘無直接關聯。
黑天鵝滿天飛!央行去年盈餘創7年來新低 繳庫盈餘13年來首度低於1800億元
央行最新公布的2021年損益,雖然仍大賺2,066.81億元,但較2020年減少95.68億元,且是七年新低,主要原因是全球疫情反覆,金融市場持續震盪,這也使得央行繳庫盈餘減至1,651.73億元的16年新低,更是13年來繳庫金額首度低於1,800億元。央行2021年經立法院審定的盈餘預算為1,411.2億元,最新公布結算盈餘為2,066.81億元,遠高於預算數,央行總裁楊金龍在立法院答詢時強調,全球疫情衝擊難料,因此預算數仍以相對保守原則。其實國際金融情勢變動大,不時可能有黑天鵝飛出,例如今年的俄烏戰爭,歷年來央行盈餘預算均偏保守。觀察1998年至2021年期間,央行年度盈餘只有七年低於2,000億元,2006年開始至2013年連續八年都達2,000億元之上,2014年中斷、減為1,979.59億元,2015年至2021年又連續七年均逾2,000億元。央行2021年盈餘減少,反映在央行2021年繳庫盈餘預算數降至1,651億元,為近13年首度低於1,800億元,前次低於1,800億元為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當年還有1,684億元,這次1,651億元創16年新低,前低是2005年的1,638億元。但最新2022年盈餘繳庫預算數回升至1,750億元。央行表示,國際金融市場瞬息萬變,如金融海嘯、地緣政治風險、中美貿易戰,及進行中的疫情等,外匯存底投資運用收益與繳庫盈餘均會受影響。央行強調,台灣並非國際貨幣基金(IMF)會員國,萬一發生重大金融風險,不會如會員國(如南韓)受到援助,一切只能自立自強,外匯存底必須充裕且穩定,保有最佳的防衛利器。
軍公教可望調薪3% 4國營企業薪資可能「跟著一起漲」
行政院長蘇貞昌8月31日表示,經濟成長率可望創11年來最高,「勞苦功高的軍、公、教人員功不可沒」,暗示軍公教人員明年加薪有望。至於經濟部下4間國營事業,也可能會按照以往慣例跟著調漲薪資。根據主計總處資料,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將達5.88%,創近11年新高;CPI(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也來到1.74%,為近9年新高。勞動部預計將在9月會討論明年的基本工資;由於政院態度明確,外界預期月薪調幅應該會有5%以上、時薪調幅有3%以上。蘇貞昌說:「做為政府帶頭加薪示範。」一度傳出軍公教將調薪5%,但因內需產業受到本土疫情影響,產業界有不同聲音,所以可能只會調漲3%。據《蘋果日報》報導,台電、中油、台糖和台灣自來水這4間國營事業,往年多會跟著軍公教加薪而一起上調薪資,一名高層就直言,如果公務員調薪,那國營事業也可能會調薪,可以依據軍公教調薪的內容向經濟部提出調薪。不過,經濟部卻表示是否核定國營事業調薪,還是要依照「三不原則」和績效而定,曾有一年在公務員加薪之後,台電、中油、台水也跟著加薪,但台糖卻未通過。至於「三不原則」指的是不影響人事費上限、繳庫盈餘以及年度經營績效目標的達成。
台幣漲勢難敵 央行祭出「終極神器」
國際美元近期一波下探,全球主要預測機構分析師普遍認為「跌勢難擋」,最甚者看跌二、三成之多,大趨所趨,央行「逆風操作」(逆勢而為)也暫告一個段落,重新回到採取「柳樹理論」(柳隨風擺),這也可說是央行前後任總裁彭淮南及楊金龍管理新台幣匯率的終極神器。這波起於新冠疫情,引發全球啟動史上最大寬鬆的效應,尤其美國無限量化寬鬆(QE),造成資金外溢效應,非美貨幣強漲狂升,各主要新興國家基於維護匯率穩定,有志一同進場大買美元阻升本國貨幣,我央行也不例外。回顧央行在2016年4月,全面回歸「匯率由市場供需決定」,新台幣尾盤作價已告終結,但經過將近四年後,一場新冠疫情,讓央行馬上破功。從3月以來,美國聯準會(Fed)半個月內一舉降息6碼(1.5個百分點),聯邦資金利率趨近於零,重啟無限QE大舉購債,資金開始湧向新興市場,尤其是防疫模範生的台灣,因此整個上半年,新台幣可說是全球最強貨幣。央行為力挺出口及穩定匯率,只好搬出「逆風操作」,尾盤作價的老招也重出江湖,且作價幅度越來越大,從上半年1角之內,到11月更接近4角之多。但總不能無限擴大至如同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的「1元體質」,即當日開盤後匯價,與前一個交易的收盤價相比,差距高達1元之巨。畢竟情況不同,前次是金融市場風暴,這次是非經濟因素的疫情,還是要「有個限度」,否則如果真的如國際分析師預測,美元再跌個二成,逆風操作恐陷入失控情境。因此,央行這次當機立斷,將「逆風操作」調整回到「柳樹理論」,或許是相對正確的決策,從最新公布的11月外匯存底餘額來看,一個月大增121億美元,換算約新台幣近3.500億元,就知道「逆風操作」的代價,可說是不能承受之重。尤其2021年的繳庫盈餘預算,當場已少掉新台幣151億元,再逆風下去,恐怕2022年繳庫會更少。誠如央行外匯局局長顏輝煌所言,匯率預測很不容易,楊金龍12月2日在立法院財委會答詢也說,明年美元有人看漲、有人看跌,均顯示匯率風險相當高。央行自然必須隨時關注國際金融動向及美元匯率走勢,適時做出最佳決策,否則管理浮動匯率制度的「動態穩定」就無法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