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化
」 流感 感冒 癌症 氣喘 脂肪肝![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5/393815/sm-19e33ee2082aa9b416a2975a2d8f6651.jpg)
大S猝逝/大S流感併發肺炎亡!醫示警「7類年輕人」要注意 6前兆曝光
女星大S(徐熙媛)因流感併發肺炎離世,享年48歲,震驚各界。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示警,年輕人也可能成為重症患者,7類族群的年輕人要小心。黃軒在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表示,每年流感季節來臨,許多年輕人往往認為自己身強體壯,即便感染流感,也只是幾天不適後就能痊癒;然而,近年來的臨床數據顯示,流感並不只是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的威脅,年輕人同樣可能因流感發展成重症,甚至致命。黃軒指出,儘管許多年輕人感染流感後能夠自行康復,但7類族群的年輕人更容易發展成重症,包括患有氣喘或慢性肺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囊性纖維化;有肥胖問題(BMI > 30),研究顯示肥胖者流感後重症率高;患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正在服用免疫抑制藥物,如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懷孕婦女,孕婦感染流感後的併發症風險明顯較高;熬夜、壓力大、生活習慣不佳,免疫力下降,感染後更易惡化以及過去有因流感住院病史者。黃軒提醒,即便你是健康的年輕人,若出現6大症狀,包括高燒不退、呼吸困難、胸痛、意識混亂、四肢發紫、劇烈頭痛等,務必立刻就醫,因為這可能是流感併發症的前兆。黃軒再次強調,別輕忽流感,它可能致命,許多年輕人認為自己身強體壯,不會因流感而重症,但醫學數據與真實案例都證明,流感的可怕不容忽視。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7/392327/sm-2f74f2aecc529c357679cd5f12ecfb80.jpg)
10大健康駭事4/喪屍毒品通報增58倍「年底終列管」 藝人接連猝逝!引發肺腺癌恐慌
根據食藥署統計,相較於2023年,俗稱「喪屍毒品」的依托咪酯2024年通報量爆增58倍,不只引發多起毒駕,也造成2名執勤員警殉職,其中關鍵原因是「無法可管」,一直遲至2024年11月27日將依托咪酯升級為二級毒品,才終於有了刑責。另外,2024年也送走多位藝人,包括劉家昌、汪建民、瓊瑤、中山美穗,其中汪建民猝然辭世讓民眾更畏懼不吸菸肺腺癌,健檢人數也直線上升。2024年7月13日,新北三重一名25歲黃姓男子吸食俗稱「喪屍毒品」的依托咪酯菸彈後撞死員警,引發社會關注。根據食藥署統計,2023年通報食藥署濫用藥物檢驗通報系統中之非尿液檢體檢出依托咪酯類件數為22件,2024年1至9月已升至1281件,增加58.2倍。「依托咪酯原本是醫療用的麻醉藥,結果現在卻成了新興毒品!」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顏宗海告訴CTWANT記者,是人體使用的短效型麻醉藥,以靜脈注射使用,在台須由持合法執照的藥商進口限醫療使用。近年中國出現依托咪酯濫用現象,和傳統吸毒方式不同,毒販會將依托咪酯加入電子菸的菸彈中,還結合各式水果、茶香等風味,企圖增加對年輕族群的吸引力。吸食依托咪酯能迅速擁有2至3秒全身酥麻放鬆的快感,但吸食後會無法思考、無法控制身體、異常顫抖、身體扭來扭去宛如殭屍,因此被稱作「喪屍毒品」。依托咪酯已在多國被列為毒品,但2024年11月前在台灣仍屬於一般麻醉藥物,許多毒販直接宣傳依托咪酯可代替大麻並且合法,吸引不少年輕人爭相購買,還跟買家掛保證,不但吸食有快感,就算被抓到也沒有刑事責任,因此短短時間內就讓依托咪酯流竄全台。顏宗海說,依托咪酯使用過量會有三大問題,首先是「呼吸衰竭」,其次會抑制人體的腎上腺素,可能導致休克。第三,依托咪酯畢竟是麻醉藥物,作用在大腦神經,若是同時又服用安眠藥或酒,很容易造成意識昏迷、呼吸衰竭。眼看濫用情形愈演愈烈,法務部在2024年6月13日緊急召開毒品審議委員會,決議將依托咪酯列管為第三級毒品,11月27日再升級為二級毒品,未來製造、販賣、運輸依托咪酯等刑度都會比三級毒品高,且單純持有與施用也會構成犯罪行為。針對依托咪酯的查緝,目前主要是使用快篩試劑檢測疑似的電子菸彈,單以吸食或施用毒品來說,以往三級毒品頂多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罰鍰,接受4~8小時毒品危害講習,二級毒品則會涉及犯罪刑責,不只入監服刑還需要觀察勒戒,希望藉此遏止依托咪酯繼續擴散。藝人汪建民不吸菸卻因肺腺癌辭世,引發許多民眾恐慌,醫師透露愈來愈多人想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圖/焦正德攝)除了毒害,2024年有不少名人告別人生舞台,如一代音樂教父劉家昌、文學巨擘瓊瑤、資深藝人汪建民、老牌演員石英、日本漫畫大師鳥山明、日本女星中山美穗、英國天團「一世代」成員連恩墜樓身亡,更是震驚全球樂迷。其中不吸菸的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辭世,56歲的他從確診到過世僅9個月,死亡來得猝不及防更加深大眾對肺腺癌的恐懼。許多民眾都想問:「不吸菸的我,到底該如何預防肺腺癌?」最新公布的111年癌症登記報告數據顯示,肺癌新發生人數再度往上攀升,以1萬7982例連2年成為冠軍。肺癌的死亡率19.5%、晚期發現比例50.2%都是所有癌症之冠,躍上國人癌症排行的「三冠王」。「不只是台灣,全世界不吸菸的肺癌患者都增加!」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說,肺癌是全球及台灣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未吸菸者的肺腺癌比例顯著上升,顯示除了吸菸以外,還有其他不可忽視的危險因子。空汙正是原因之一,台大公衛學院今年5月發表研究發現,若持續30年暴露於PM2.5(懸浮微粒直徑小於或等於 2.5 微米的粒子)空汙環境中,罹患肺腺癌風險,會比每天吸超過一包菸的人風險高出1.044倍。此為全球首篇分析30年空汙與肺腺癌相關性研究,研究刊登於《環境研究》國際期刊。由於幾乎無法預防,更加深民眾對不吸菸肺癌的恐懼。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CTWANT》提醒您:拒絕毒品 珍惜生命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80/390780/sm-86df9a06655c5f5c781f2a570237eb33.jpg)
遭爆「緊貼新女伴」共度平安夜 夏克立曬證據反擊:謊言是時候結束了
女星黃嘉千先前指控前夫夏克立家暴,16年異國婚破碎,雙方離婚官司自2022年開打,一路纏訟到去年8月,終於獲法院判准離婚。恢單不到半年的夏克立,近日爆出與一名長髮女子共度平安夜。對此,經紀人澄清當時是一群人聚會,該位女子僅是朋友的朋友。如今夏克立也在臉書PO出證據,正面駁斥傳言。《鏡週刊》報導,有民眾在加拿大溫哥華直擊,夏克立在去年12月24日平安夜當天,與一群好友相聚歡度聖誕佳節;引人目光的是,當時夏克立身旁還有一名擁有亞洲臉孔的長髮女性,2人並肩而坐,相談甚歡,關係看似相當親近,疑似有了新歡。夏克立今天(18日)在臉書貼出當時照片,指該聚會的時間點是去年12月5日,並非報導所稱的平安夜,當時除了他和長髮女子,還有4位朋友在場,「這是兩個人很甜蜜的約會嗎?」夏克立無奈表示,「為什麼一定要大家討厭這個爸爸?每次都不是在用證據,都是在講故事,然後放在媒體裡面」。夏克立被爆和新女伴共度平安夜,曬證據反擊了。(圖/翻攝自臉書/Chris Downs)夏克立透露,去年平安夜自己正準備前往醫院,進行肺纖維化和可能的肺癌檢查,而不是像《鏡週刊》所稱的去約會,「他們使用的照片拍攝於12月5日(不是12月24日的平安夜),當時我與朋友們外出。他們一如既往地扭曲事實,試圖讓我的家人和公眾對我產生負面看法。」夏克立強調,他已經離婚,有權利過自己的生活,但絕對不會接受在家人面前被謗或曲解,「這些謊言是時候結束了。為什麼不能為孩子們樹立好的榜樣?生活中已經有太多醜陋的事情了。」另外,夏克立表示,他已經在GoFundMe網站上發起募款活動,籌集資金對週刊採取法律行動,希望大家能給予支持。夏克立被爆和新女伴共度平安夜,曬證據反擊了。(圖/翻攝自臉書/Chris Downs)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89553/sm-c9e415d1a0ef1f83c42b1cd622ea0cbd.jpg)
印度爆詭異現象「逾30人集體掉髮」 醫揭主因…台灣1環境可能發生
近日印度中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部分村莊出現詭異現象,有3個村落超過30位村民因不明原因,開始集體嚴重脫髮,甚至在短短幾天內變成禿頭,甚至連鬍子也脫落。對此,台灣醫師也做出說明了。本站曾報導《印度數村莊齊現怪病! 30多人「集體脫髮」...有人連鬍子都掉光》,內容提到馬哈拉施特拉邦郊區的邦德岡(Bondgaon)、卡瓦德(Kalwad)和興納(Hingna)3個村莊,近來陸續出面村民「集體落髮」的現象,約30多人飽受困擾。有年輕人的髮量在10天內快速減少,就連臉上的鬍鬚也開始脫落。對此,台灣皮膚科醫師徐常捷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透露,真菌感染會造成急性落髮,若發生在頭髮為「髮癬」(頭癬),發生在皮膚則為皮癬,常出現在感染或免疫力下降者,「以此案而言,感染是最可能發生的原因。」他指出,這類急性落髮嚴重會導致疤痕性落髮,也就是毛囊纖維化,造成永久性缺髮,因此務必儘速治療,以免未來禿頭。至於傳染途徑,真菌感染是透過直接接觸,會出現群聚性感染,常發生在互動較頻繁、環境較差的族群中,以台灣來看,可能發生在托兒所等群聚環境中,較不可能透過飲水等其他方式來傳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386833/sm-84167b2a2c26886d0dbc7cb88d71df76.jpg)
政論漫畫家魚夫肝癌病逝 醫師提醒「6症狀」應立即就醫
知名政論漫畫家魚夫林奎佑於30日因肝癌過世,享壽65歲。也由於肝臟素有「沉默的器官」之稱號,據稱魚夫在發現肝癌時已經末期,甚至一度住進加護病房。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就表示,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6種情況時,應立即就醫檢查。根據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在院方網站資料顯示,由於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以致於肝癌早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等到身體有異樣到醫院檢查時,往往為時已晚。因肝癌的症狀及表現容易與腸胃疾病混淆,若有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而這6種情況分別如下:一、上腹部疼痛、腹脹當肝癌變大接近皮膚表面,導致出現凸出或上腹部脹痛。二、疲倦、食慾不振、體重減輕通常這類症狀較無特異性,可能是由於肝臟發炎或消化功能變差導致。體重減輕的因素很多,癌症也是常見的可能性。三、黃疸眼白與皮膚會變黃。四、下肢水腫、腹水因肝功能衰退,肝臟合成的白蛋白不足,血管中的水份流出,大量積存在腹腔,而有腹脹、腹圍變大、食慾不振、下肢水腫、體重增加、尿量減少、噁心、嘔吐、全身倦怠等症狀。五、吐血因肝癌引起食道或胃靜脈瘤破裂出血,造成黑便或鮮血便。甚至更嚴重的會大量吐血。六、急性腹痛肝癌破裂出血,引起腹部突發劇烈疼痛,嚴重還可能因此休克昏厥。肝癌如果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到末期肝癌階段,還可能引起其他症狀,例如,轉移到骨頭引起疼痛;轉移到肺部引起呼吸喘、咳血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內科部消化系醫師王鴻偉也曾官網發文表示,臺灣每年約有8000人死於肝癌,其中約有8成為慢性B 型肝炎帶原者,1成左右是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民眾通常不清楚自己是否為B型肝炎帶原者或C型肝炎感染者,因此抽血確認有無B、C型肝炎是篩檢的第一步。 感染B、C型肝炎病毒後,帶原者有可能肝功能維持正常,或是肝功能異常而導致肝臟反覆發炎和纖維化,進而產生肝硬化或肝癌。因此,慢性肝炎帶原者需每6個月接受腹部超音波及肝功能檢查,若是已有肝硬化,則需每3個月篩檢1次。另外,長期酗酒、藥物濫用、黃麴毒素,以及有肝癌家族史,都是引發肝癌的危險因素。王鴻偉醫師也強調,肝癌治療的方式日新月異, 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然是救命關鍵。自知有罹患肝癌高風險(例如有B型肝炎、C型肝炎、肝硬化、 長期酗酒或肝癌家族史等)的民眾,一定要定期追蹤,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84156/sm-b03288122425542be65e0ca9e3bd3bf4.jpg)
全聯倉儲惡火9死8傷!院方曝傷者最新傷況:吸入濃煙須長期追蹤觀察
全聯台中大肚新建倉儲工程,在昨(19)日下午發生火警,釀成9死、8傷悲劇,有19名工人獲救,並由沙鹿光田醫院、梧棲童綜合醫院收治大部分傷者。院方今(20)日出面說明傷者病況,表示傷者目前生命跡象穩定,但由於濃煙、有毒氣體影響,容易造成急性肺部、呼吸道的狀況,需要後續進行長期追蹤觀察。該工廠在昨日下午1時24分許發生惡火,燒死條人命,台中市府昨晚間依法開罰並勒令工廠停工。而台中市消防局火調人員今早也到現場調查起火點釐清確切起火原因,由火災調查科技正粘國泰說明初步勘驗結果。粘國泰透露,起火原因初步判定是3樓切割金屬造成的火花,掉至地下1樓造成PS保麗龍板(穩熱板)起火燃燒,也由於現場為冷凍倉儲,地面撲滿PS板用於隔熱作用,橋面還有隔熱泡棉,事故發生後火勢迅速延燒,釀成嚴重傷亡。此外,火調人員除調查火花掉落的途徑,也會採證化驗現場是否有油漆,並將調查重點放至起火樓層,尋找起火點調查起火原因。根據《ETtoday新聞雲》報導,沙鹿光田醫院副院長張家築指出,從這次傷者情況來看,火勢已不是最主要影響,而是濃煙和溫度。濃煙吸入後,會從上呼吸道開始、到肺部均造成損傷,目前患者第1階段都算穩定,後須還要觀察有沒有出現次發性傷害,若有要及時給予治療。張家築說明,患者吸入濃煙後,上呼吸道、咽喉都可能出現水腫,肺部若受到急性嚴重傷害則可能致命,即便患者目前傷況穩定,後續仍可能有長期併發症,如纖維化等問題。童綜合醫院主治醫師也說到,院方收治的4名患者都有吸入性嗆傷,雖然目前生命狀況穩定,但擔心高溫嗆傷、吸入有毒氣體影響,因此安排患者留在急診觀察;針對可能一氧化碳中毒,院方給予高壓氧進行治療,並觀察是否有延遲性變化,整體情況都算穩定,目前僅剩一名49歲的武姓傷者留院,其餘均已順利出院。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6/384056/sm-3585ab344378381b85f493e5e1d2c3e9.jpg)
「3大工作場所」易誘發氣喘 4症狀超過2個月須留意
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將近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約有200萬人患有氣喘,且其中約有8萬人屬於嚴重氣喘。台中榮民總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傅彬貴提醒,氣喘為氣管的慢性發炎,因此民眾若有「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且持續超過兩個月,應盡速就醫進行過敏原、肺功能等相關檢測,進一步評估是否屬嚴重型氣喘並對症治療。常見的環境過敏原包含塵蟎、動物毛髮、花粉等,但研究顯示,環境中潛藏在高度活性化學品、工業清潔劑和金屬致敏劑中化學物質如二氧化硫、礦物粉塵、釩、鎘、二氧化矽、煤、肉毒素等,也恐是引發氣喘反應的過敏因子。亞東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鄭世隆醫師提醒,部分職業長期接觸此類物質,恐在氣道累積發炎反應,增加氣喘誘發的風險。因此民眾若本身有過敏性氣喘且經常身處在以下幾種過敏原高風險環境中,建議應盡速就醫,透過免疫球蛋白E(IgE)檢測揪出過敏原,對症治療。高風險環境1:美容美髮工作場域美髮師經常接觸的染髮劑、漂白劑、護髮產品等,部分含有工業清潔劑等化學成分,長期接觸這些高活性化學品恐刺激呼吸道,增加氣管發炎反應。高風險環境2:中央廚房等油煙密閉空間廚師經常身處的高溫、油煙和煤煙環境中,恐含有二氧化硫和肉毒素等微量有害物質,長期吸入可能持續刺激呼吸道黏膜、加劇發炎及氣喘誘發的可能。此外,廚房通常為密閉空間,排煙不良更容易提高有害物質濃度。高風險環境3:水泥工地或室內裝潢等施工環境建築工人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接觸水泥、石灰、石膏和鋼材等建材,其釋放的二氧化矽和礦物粉塵也是常見的環境刺激因子;某些建築材料和塗料甚至含有鎘和釩等金屬顆粒,加重呼吸道發炎或過敏性氣喘反應。傅彬貴醫師說明,臨床觀察患者多僅將流鼻水與咳嗽當作過敏或感冒表現,然而醫師提醒若慢性咳痰超過兩個月,即應懷疑是氣管問題並盡快就醫檢查。若持續暴露在過敏原中拖延治療,恐加劇痰增生、進而黏著於氣管壁上阻礙氣體交換,引發氣喘急性發作。若氣喘未積極治療、使氣道長期處於發炎情況,更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氣道變小,最終演變成嚴重氣喘,更恐連帶出現肺功能衰退、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對此,鄭世隆醫師提到,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屬過敏性氣喘。因此透過IgE檢測可找出過敏源頭、進一步對症下藥抑制過敏發炎途徑,遠離致命的急性發作威脅。目前氣喘治療方式臨床建議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醫師提醒民眾,若仍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避免症狀控制不佳演變成重度氣喘的風險。鄭世隆醫師也建議,嚴重型過敏性氣喘患者應遵循醫囑,規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支氣管擴張劑控制病情。而隨著醫療進步,若經過前述治療方式仍未見症狀好轉,現今也有更積極的治療方式。包括抗IgE、抗IL-5或抗 IL-5受體以及抗IL-4α受體等生物製劑。傅彬貴醫師也分享,曾有一名約40歲的裝潢木工師傅老陳,只要在密閉的大樓施工,急性氣喘就會發作,且狀況長達半年。老陳就醫後首先使用高劑量的吸入式類固醇治療,但症狀仍會反覆發生。在經過生活狀況與工作環境問診後,發現老陳長期處於高風險過敏原環境,因此透過過敏原檢測後,推斷氣喘反應與工作環境高度相關,在更積極治療後,也順利下降氣喘急性發作的頻率。鄭世隆醫師也補充,上述過敏高風險工作環境應從日常保健開始留意,並增加個人防護措施,如工作時佩戴活性碳口罩、保持工作環境通風,皆可降低過敏因子濃度、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若民眾出現痰悶咳喘等四大症狀超過兩個月,也建議盡速至氣喘專科進行IgE檢測,目前已有多元的治療方式,建議民眾勿放任不管,遵從醫囑才能帶來更好的工作與健康生活品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1/383531/sm-e07bc22d538def770e3e4b1d35c53868.jpg)
詹姆士「職災」三酸甘油脂飆到700 不怕參加《黑白大廚》切磋廚藝
詹姆士今(17日)出席京都堂即飲包代言記者會,透露自己從事廚藝工作30餘年,幾乎天天都被美味的食物包圍,日積月累的開懷大吃,造成了嚴重的「職災」,三酸甘油脂超標至700,還被醫生檢測出肝纖維化,他積極調養身體才改善體質。詹姆士從小排斥藥膳味道,15年前底被診斷出肝纖維化、三高,他在老婆建議下減肥,但他吃了影響心情,也難忍中藥味道,被孩子關心有沒有按時服藥,他忍不住哀喊:「爸爸沒辦法吃藥,爸爸的生命在凋零。」隨即半途而廢。先前他曾積極甩肉10公斤,後來復胖6公斤,前陣子接觸代言產品又瘦了3公斤,雖然體重沒有驟降,但詹姆士說:「最棒的是內臟體脂消下去,很多慢性病都是內臟體脂。」連曾國城都忍不住向他偷師。料理經驗豐富的詹姆士,擁有「創意料理廚師」名號,被問是否有機會代表台灣參加韓國實境節目《黑白大廚》,詹姆士一口答應,「一定去啊,為什麼不去?」他認為廚藝就跟念書一樣,「書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不夠,料理的世界學無止境,哪怕誰現在是台灣第一名廚,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更透露3年前本想參加Gordon Ramsay的《地獄廚房》,可惜錯過報名。至於怕不怕被酸民留言挑戰,詹姆士笑著表示,「如果真的在意酸民的話,一天都活不下去,網路上誰都不認識誰,做的再怎麼好,都會有人酸,就像台灣棒球好不容易世界冠軍,也還是會有酸民嘴癢。」詹姆士與主持人蔡尚樺(右)同台。(圖/焦正德攝)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2/379702/sm-d711f977a9dba9a358f6475e4ee8e4c3.jpg)
減肥不是只有意志力與熱量赤字 最新研究曝光「復胖原因」
隨著民眾對健康意識的抬頭,相信不少人都有著控制飲食的日常習慣,除了維持健康外,更希望自己能透過飲食的控制、運動等方式來換取優美的體態。但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urich)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之所以會減重成功後復胖,可能是我們體內的脂肪細胞「記住」了肥胖的狀態,形成了一種難以擺脫的「肥胖記憶」。根據《科學人》報導指出,這項發表在權威期刊《自然》(Nature)的研究指出,這種「記憶」的形成,與一種叫做表觀基因組(epigenome)的機制有關。表觀基因組是附著在DNA或蛋白質上的化學標記,能夠調節基因的活性。研究發現,在肥胖期間,脂肪細胞中與炎症和纖維化相關的基因會變得特別活躍,而那些支持細胞正常運作的基因則會被「靜音」。即使在成功減重後,這些改變仍然頑固地留存在脂肪細胞中,讓它們「記得」肥胖時的狀態。為了驗證這個發現,研究團隊進行了一系列實驗。他們從重度肥胖者和從未肥胖過的對照組中提取脂肪細胞,分析了基因活性和表觀基因組的變化。結果發現,肥胖者的脂肪細胞確實存在著獨特的基因活性模式。研究人員還讓肥胖的小鼠進行減重,結果即使小鼠恢復到「瘦體型」,它們的脂肪細胞仍保有肥胖期間的基因活性模式,並且在高脂飲食下快速復胖。此外,這些帶有「記憶」的脂肪細胞對糖分和脂肪的吸收速度更快,可能進一步加快體重回升的速度。不過,目前這項研究主要揭示了「肥胖記憶」與復胖之間的相關性,尚未直接證明表觀基因組的變化就是導致復胖的原因。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醫學院的玄哲(Hyun Cheol Roh)博士指出,下一步的研究,就是需要進一步確認哪些具體的表觀遺傳改變是驅動肥胖記憶形成的核心因素。而減重專科醫師吳榛槿也分享了這篇研究,更發文表示自己非常認同「肥胖並非單純意志力不足的結果,還涉及複雜的生物學機制。」這句話,肥胖不是只是吃太多動太少,減重絕非只有熱量赤字。減重跟複雜的生物學機制如荷爾蒙、細胞激素、肌肉激素、粒腺體功能、慢性發炎、表觀遺傳學⋯等等去調控食慾、能量代謝與適應都有關係。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6/377836/sm-07fb3a56dd0259b223d165e267b38c8e.jpg)
入閣職災!葉丙成「重度脂肪肝」回來了 醫:趁早減重可再次逆轉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日前自曝曾有重度脂肪肝,經過2年飲食控制與運動,減重6公斤,脂肪肝也改善為中度,但到教育部服務才4個月,又變回重度。醫師指出,脂肪肝能逆轉!但要趁早,若已形成脂肪性肝炎,就必須積極介入治療。51歲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今(2024)年5月被延攬入閣,出任教育部次長。日前葉丙成在出席肝基會執行長粘曉菁新書發表會時,自曝任職政次的另類「職災」是「重度脂肪肝」回來了。葉丙成2022年去了台大醫院與好心肝診所做檢查。在好心肝做完檢查後,粘曉菁醫師看他的數據報,然後很直接地說:「葉教授,你的數據看起來就跟產婦差不多喔!」葉丙成說自己當場愣住,「跟產婦差不多」這6個字在他腦中一直不斷迴盪著,這對他太震撼了!後來粘醫師還對他說,他的脂肪肝很嚴重,建議他把握肝臟還沒開始纖維化、還可逆轉的時候趕快減脂保肝。也因為這句話,讓他在那天下定決心一定要動起來減重減脂。當時經過半年左右的飲食與運動調整,葉丙成體重從75.6公斤減到67.7公斤,內臟脂肪數值則從9.5的重度脂肪肝,降到7,還首度出現身體年齡43的漂亮數字。本來脂肪肝控制良好,以為「已經快畢業」的葉丙成,到教育部服務以後,沒時間運動,忙碌又會想把便當吃光光,最近被粘曉菁醫師叫回去檢查,發現打回原形,又變成2年前的狀態。粘曉菁醫師表示,隨著飲食及生活型態轉變,國人脂肪肝和代謝綜合症的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為消滅國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至2021年起推動「你今年超了沒?」全民腹部超音波總動員,從2021到2024年,連續4年已幫全台、包括離島的金門、馬祖、澎湖超過1萬5000位民眾做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有超過50%的人有程度不一的脂肪肝問題。一般來說,男性脂肪肝比例是女性的2倍,推測應是愛吃肉、重口味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脂肪肝患者年齡逐漸降低,呼籲40歲後就要提高警覺。粘曉菁表示,脂肪肝並非指肝臟外面包覆一層油脂,而是肝細胞塞滿小油滴,猶如脂肪泡泡,可能導致肝炎與肝硬化,造成肝臟傷害。大部分的脂肪肝沒有症狀,也無立即性危險,然而脂肪肝一旦進入肝炎階段,仍可能步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進程,實在不可輕忽。肝基會鼓勵,40歲以上民眾每年自費腹部超音波檢查。脂肪肝沒有特效藥,但所幸脂肪肝可以逆轉!研究顯示,透過飲食、運動等方法,只要減少現有體重5%~10%,脂肪肝程度就會改善,可以說,脂肪肝的解藥就握在自己手中。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74830/sm-143411e10c4d38f5747b59e30c830585.jpg)
徐若瑄爆罹癌後首露面 談抗癌心情兒子第一反應這樣說
「鋼鐵V」徐若瑄日前被爆年初時罹患甲狀腺癌零期,幸好已完成手術,抗癌成功。她今(8日)出席按摩椅活動,坦言:「是家族遺傳,但第一時間因為醫學常識不足,當然會擔心不能唱。」如今抗癌成功,她也直呼:「現在已經雨過天晴,早就晴了!」徐若瑄表示手術後第一場演出就在澳門,當時媽媽因為擔心還一起搭機陪同,手術後她也開始學習新的發聲位置,「有找唱歌老師努力一段時間,用以前的發聲位置真的沒辦法,後來找到新的位置以後,聲音就越來越好了,好像還比以前好。」她身為「鋼鐵V」手術後沒多久就恢復運動習慣,目前一週運動5天,她表示運動就是最好放鬆心情的方式,「心情只要不被打倒,什麼難關都可以過,心情不好運動就開心很多,精神也好很多。」反倒是手術後覺得手很酸,「因為要一直按摩,前兩個月要防止傷口纖維化,而且會麻。」她表示自己罹癌有告訴8歲兒子Dalton,認為既然是人生經歷就去面對,她也會找人體圖解釋給兒子聽,她笑喊兒子知道是基因遺傳的家族病史後,第一時間就問她:「媽媽該不會遺傳給我吧?」她趕緊回說:「應該不會啦!」不過她也補充兒子一直都很貼心,即使分隔兩地,母子還是會天天視訊。發現自己罹癌以後,她都會叮嚀身邊朋友一定要固定時間去健檢,「我是會細節到問對方幾月幾號要去的那種!」呼籲現代人壓力大,健檢非常重要,很多狀況要透過健檢才會知道。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78/372178/sm-7ac92b7bbed74bcd5c6dd67547b7905d.jpg)
不吸菸肺癌3/低劑量電腦斷層是唯一篩檢方式 濫用恐增加輻射量與風險
藝人汪建民因肺腺癌驟逝,引發外界震撼,也讓更多民眾迫切想知道「該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簡稱LDCT)」?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坦言近來大批民眾要求進行篩檢,他認為若符合高風險族群是「實證醫學」,若不符合就是「商業行為」,不必要的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不僅會因為偽陽性帶來精神壓力,後續可能也會接觸過多的輻射傷害,顯然弊大於利。低劑量電腦斷層被視為早期檢測肺癌的最有效方式,國健署也針對肺癌高風險族群提供免費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只要是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且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經診斷為肺癌之民眾,或是年齡介於50至74歲吸菸史達30包-年以上,有意願戒菸或戒菸15年內之重度吸菸民眾,可至國民健康署審核通過的肺癌篩檢醫院接受2年1次免費的LDCT篩檢。若想自費篩檢,價格大約5000元左右,並不便宜,但近年來自費篩檢人數持續增加。「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做LDCT檢查!」方昱宏說,LDCT已被證實能夠有效發現早期肺癌病變,特別對於重度吸菸者能降低約20%的肺癌死亡率。然而,篩檢並非沒有風險,若不屬於高風險族群,可能會引發過度診斷及過度治療問題。方昱宏說,LDCT檢查目前的篩檢率不到5%,也就是100個人中僅找出1~4人肺結節有惡性腫瘤,實證醫學的數據無法證明篩檢對所有人都有好處。「何況LDCT檢查的偽陽性很高,很多人檢查後發現有肺結節,首先結節不一定是癌症,大部分的結節屬於良性,可能是良性腫瘤、感染後的疤痕或纖維化,但民眾得知後大多會心情相當沉重。」嘉義長庚胸腔腫瘤科主任方昱宏認為,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做LDCT檢查,建議有相關風險再進一步考慮。(圖/長庚提供)方昱宏說,為了知道結節到底是否為惡性腫瘤,就必須切片或進一步做正子攝影。「有些民眾可能有服用某些藥物或身體條件不好,切片手術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而正子攝影雖可進一步看清楚,卻有更強的輻射。」更何況許多肺結節非常小,甚至只有0.4公分,按照常理來看根本無需切片。「但許多民眾已經自費做LDCT檢查了,發現有結節一定會堅持除掉,這麼執著的例子不少,也看得出民眾對肺癌的恐懼。」方昱宏說,其實醫界對於LDCT檢查的態度也分兩派,反對一方不贊同過度診斷、過度治療,但反對方也承認LDCT檢查是目前唯一可早期篩檢肺癌的方法。「所以我反對普篩、但也反對甚麼都不做!」方昱宏認為高危險族群應在醫師的專業建議下,定期篩檢和追蹤;若篩檢發現有肺結節,對於不同大小和型態的結節,醫師會依據病史及影像特徵制定適當的追蹤和處置計畫,回歸理性判斷,才能真正對症下藥。亞東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熊佩韋表示,副總統陳建仁、柯文哲太太陳佩琪醫師都因LDCT檢查,而找到小於1公分且無症狀的早期肺癌,進而手術切除痊癒。不過,熊佩韋也認為LDCT的確有偽陽性高、過度診斷等疑慮,非危險族群無醫學證據應做篩檢。至於輻射量,若屬於高風險族群仍然是利大於弊。另外,熊佩韋建議LDCT檢查宜在篩檢經驗豐富、且有多專科肺癌診治的醫療機構進行,較能精準判斷篩檢結果。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72113/sm-f4075fd847008c323c307f72ac7b47e4.jpg)
60歲男吐血送急診喪命 瘦卻肚大!竟有這「不良習慣」20年
近日一名醫師分享,一位60歲男病患因吐血送急診,醫護發現他身形瘦卻肚子大,確認後是因為有腹水,而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原來男子有「不良習慣」長達20年,最後「肝硬化」。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xCofit》表示,一位60歲病患因為吐血意識不清,被家人送到急診室,患者瘦卻肚子大,手術後還是回天乏術。陳威龍表示,一問家屬才知,患者每天喝威士忌持續近20年,檢查後發現,肚子大事因為腹水,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因狀況危急做手術,而這一切都是肝硬化所引起。陳威龍說,肝硬化的前身是脂肪肝,啤酒肚是脂肪肝的表徵之一,如果都不理脂肪肝,會肝發炎,反覆肝發炎會產生肝纖維化,最後肝硬化或是產生腫瘤。陳威龍強調,脂肪肝可逆轉,但肝硬化就不可逆。陳威龍表示,脂肪肝有兩種,一是酒精性脂肪肝,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男性一天喝超過30克酒精,女性一天超過20克酒精,就可能傷肝。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運動加飲食控制,戒糖,可快速修復肝臟,只是做起來難度頗高」、「以前體重88kg內臟脂肪用體脂機測14.5,去醫院說有脂肪肝也不太在意,然後168斷食加運動內臟脂肪減到3或4,現在想想好險有減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13/372013/sm-3c0a60234985962953e84f577cc03b16.jpg)
網傳心梗可用咳嗽自救?醫師警告「越咳越錯」 想自救請「這樣做」
時間進入11月,天氣也逐漸轉涼。每到氣溫驟降的時候,心肌梗塞猝死的憾事便時有所聞。坊間流傳自救方法,稱「大力咳嗽」可以讓心梗狀況得到緩解。不過心臟外科醫師袁明崎警告,這是「錯誤的傳聞」,事實上「越咳嗽心臟耗氧量越多」,反而使病情惡化。正確的自救做法,是盡量讓自己維持放鬆狀態,慢慢的深呼吸、吐氣,並趕快求救。心臟外科醫師袁明崎在YouTube頻道《祝你健康》影片中表示,心肌梗塞發作時,之所以會想要咳嗽,是因為當下很不舒服,感覺胸口有東西壓住所產生的反應。但要說靠咳嗽來自救「是不對的」,事實上這時候越咳嗽,心臟耗氧量越大,血管會繃得更緊,反而使病情加重。袁明崎指出,若遭遇心肌梗塞,最正確的自救方式應是「盡量維持放鬆狀態」,緩慢且持續的深呼吸、吐氣,並趕快求救。他還提到,若醫師曾開立舌下含片(硝化甘油),可趕快於舌下含服;或家中如備有阿斯匹靈,也可以趕快吞個2、3顆,以防止血管痙攣後,引起血小板聚集造成血栓、加重病況。所謂的「心肌梗塞」,意思是心血管血流的「完全堵塞」,使得心臟失去血液供氧,人也就隨之昏倒、猝死。心臟血管之所以會造成堵塞有幾種原因:一個是因為血栓,另一個則是動脈的粥狀硬化,也就是血管內皮發炎、壞死後,纖維化的組織堵住血管。《Heho健康》曾指出,一般來說,在完全堵塞之前,血流一定已經有一段時間「不是很通暢」,所以會出現種種症狀,尤其是在真正堵塞的前5到10分鐘,會有很明顯身體不對勁的感覺。可能包含以下警訊:一、胸口正中心疼痛,或是不舒服;也有人會是上腹痛,像是胃痛的感覺。二、手臂、左肩膀、左手肘、下巴、背部任何一個地方疼痛,或是不舒服(輻射性疼痛)。三、呼吸變得短促四、噁心想吐五、覺得頭昏腦脹,或是暈暈的、意識不清六、冒冷汗七、臉色變得蒼白當出現上述的症狀持續超過5分鐘,或是休息20分鐘後仍有上述症狀,甚至狀況更加嚴重,就要懷疑自己有可能心肌梗塞,或是任何心臟的疾病正在發作,應該盡快送醫,同時注意自己一個月內的心臟狀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71957/sm-18d23c3e832194731116c3309c98341b.jpg)
上萬顆肺結節滿天星!蘇一峰:「手指1狀況」記得就醫
出現「杵狀指」症狀要小心!胸腔科名醫蘇一峰分享,有位不抽菸的40歲男性患者,喘了好幾個月才來胸腔科治療,結果就醫時男子有明顯的「杵狀指」症狀,「幾乎十指手指都是杵狀指」,X光一看更不得,「成千上萬顆肺結節,讓密集恐懼症的人頭皮發麻」,貼文曝光後引發熱議。蘇一峰醫師25日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這位男子喘了好幾個月後才來就醫,結果一看發現對方十隻手指幾乎都是杵狀指,於是馬上幫對方照X光,「X光就看到滿天星的肺結節,成千上萬顆肺結節,讓密集恐懼症的人頭皮發麻」。因此蘇一峰也提醒,「看到手指變成杵狀指,記得找醫師檢查一下。」貼文曝光也引發網友熱議,「人才40歲,手指卻像老人,沒什麼肉」、「倒是沒啥密集恐懼,但是可以請他剪指甲嗎?祝福他早日康復!」「難道多數有這些手指的老人都是肺結節嗎?」「怎麼感覺很多老人家的手指也差不多是這個形狀」、「看到肺白白一片就知道…」「還好找到蘇醫生,祝福早日康復。」據悉,杵狀指(nail clubbing,digital clubbing,clubbing)是手指或腳趾末節呈杵狀膨大的畸形現象,甲根部到末端呈弧形隆起,外形像鼓槌;多見於缺氧性慢性肺部疾患、先天性心臟病、某些癌腫患者,常與肺癌、肺部感染、間質性肺病、囊腫性纖維化或心血管疾病有關聯。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369703/sm-c012d4ca9f668add7ce97b5a3fa7bed0.jpg)
詹宏志胞弟肝癌病逝!醫示警「初期很像感冒」 5大危險因子曝光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昨(15日)驚傳因肝癌逝世,享壽67歲。醫生提醒,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很常被誤認是感冒,患者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家醫科醫師陳敬睿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身體不會感到明顯不舒服或疼痛,等到真的出現腹痛時,往往都是肝腫瘤太大,觸碰到肝臟表面神經,或是肝癌轉移到其他器官才被發現。醫師說明,造成肝癌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造成,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是主要原因,約有75.7%的肝癌是由B、C肝炎引起;再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糖、高油的飲食讓台灣一半以上上班族,有輕重度不一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沒有症狀,若沒有控制易造成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陳敬睿進一步指出,酒精性肝炎也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間接增加致癌的風險;黃麴毒素也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粱等,長期攝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罹患肝癌機率;最後則是寄生蟲,如中華肝吸蟲、日本血吸蟲等,生食遭污染的海鮮,很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導致肝癌。醫師提醒,肝癌初期的症狀有時跟感冒很像,患者常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因此肝癌的高風險群如B肝、C肝、肝硬化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另根據201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肝癌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適量飲酒也一樣很重要。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66/367966/sm-1fe8da1a2f9c66f6209c4328f4821771.jpg)
汪建民病逝/X光照不出!醫曝8症狀常被誤認感冒 7成5發現已晚期
藝人汪建民先前透露自己罹患肺腺癌第四期,且癌細胞已擴散到腦部,經過7個月的治療後,仍於昨(7日)晚間離世,享年56歲。依據國健署公布2021年癌症登記報告,連15年居首位的大腸癌,被過去位居第2位的肺癌擠下,肺癌躍升發生人數最高的癌症,成為新癌王。對此,醫生提醒,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易被誤認為是感冒,且有將近75%的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外科程建博主任指出,肺癌可分為幾個不同種類,其中肺腺癌是目前肺癌中人數最多的,大約有超過6、7成,而肺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也常容易被誤認為是感冒,有將近75%的肺癌病患,發現時已到了第4期,且有很多人等有症狀再檢查時,都可能已接近晚期,僅約2成能手術切除,存活率在癌症當中算較差的。程建博強調,民眾一旦出現咳嗽持續2週以上、有氣喘、胸痛、背痛、頭痛、喉嚨痛、聲音沙啞、咳血等症狀,應盡早就醫,且若有吸菸史者(含二手菸)、長期暴露在油煙環境的廚師及家庭主婦、暴露工廠廢氣或特殊汙染環境者(如建築工人、油漆工人、礦工等)、肺結核病史、肺纖維化、癌症家族史等都是高危險族群,要定期做肺部檢查。另外,胸腔科名醫蘇一峰也曾透露,一般肺癌要大於1公分以上,才有機會透過胸部X光發現,但仍有許多死角無法看清,例如心臟縱膈前後、肺門大血管處、肺尖處或橫膈下方等,這些地方的腫瘤即便長到4、5公分,仍不易被X光發現,但只要大於1公分就有轉移可能,因此不少肺癌患者明明才照過胸部X光,時隔1年卻被診斷為肺癌末期。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7/365757/sm-3acb972f92bffec72cfb88b8577d348e.jpg)
換季惡夢來臨!氣喘患者竟不知過敏原 IgE檢測有助阻斷發炎反應
根據衛福部資料,氣喘每年在全球造成超過45萬人死亡,台灣平均每5名氣喘患者中就有一人控制不佳。前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院長暨北醫附設醫院胸腔內科專任主治醫師郭漢彬教授說明,氣喘主要以外因性(第二型)氣喘為居多,因外來過敏原如塵蟎、動物、菌、花粉等誘發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氣道收縮、分泌物增加等,進而出現如「喘、悶、咳」等三大氣喘現象。成大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廖信閔則指出,氣喘是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影響全台200萬人,然診間觀察,過去有許多患者不曉得自己是否有氣喘症狀,久咳不癒輾轉就醫才確診。若氣喘放任不處理,恐造成氣道反覆腫脹與重塑,影響呼吸及生命安全。郭漢彬教授建議,若民眾有類似症狀,應及早進行相關血液檢測,確認急性過敏免疫球蛋白E(IgE)對各別過敏原的濃度是否過高,找出真正造成氣喘的主因。郭漢彬教授也提醒,目前氣喘的治療除了口服藥、吸入型類固醇等,也有更精準的生物製劑,從源頭阻斷發炎反應。若民眾有出現久咳不癒、胸悶與喘鳴聲等類似氣喘症狀,應及早尋求專業醫療協助,切勿隱忍。根據2022成人氣喘照護指引指出,台灣成人氣喘盛行率大概為12%,兒童氣喘盛行率則為15%,換算全台目前約有200萬人有氣喘問題。由於氣喘屬於慢性疾病,大多需經歷長時間的治療與診斷,也因此許多人把「喘、悶、咳」等當作一般感冒處理。廖信閔醫師解釋,氣喘是複雜的發炎疾病,因此診斷已從過去臨床症狀表現的分類,轉為檢測特定的生物標物,如: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免疫球蛋白 E、過敏原反應等。目前根據發炎原因,可將氣喘分為大多數的第二型氣喘,以及非第二型氣喘,嚴重型氣喘則有超過半數屬於第二型氣喘,當中大多數為過敏型。患者因氣道長期處於發炎階段,受到過敏原的刺激,會誘發身體免疫系統過度活化,造成支氣管平滑肌收縮、黏膜腫脹、分泌物增加,導致支氣管管徑狹窄,進而誘發氣喘急性發作。郭漢彬教授舉例,若免疫球蛋白E(IgE) 濃度大於>30 IU/ml且任一個過敏原之特異性免疫球蛋白E(IgE) 數值異常,即符合過敏性氣喘定義。也因此,針對過敏性氣喘治療,除了減少環境中可能的致敏原因,目前採以「階梯式治療原則」,目標是控制氣道慢性發炎情形,一旦病情控制穩定,即可降階減少藥物種類與藥量。衛福部統計指出,21%氣喘患者未依醫師指示定期回門診追蹤。郭漢彬醫師也表示,診間有許多民眾就算已確診氣喘,仍採取消極的治療態度。根據北醫的治療追蹤系統顯示,「服藥時間不穩定」、「類固醇吸入不足量」等,都是患者常見的錯誤行為。郭漢彬教授提到,不少患者多認為發作時再就醫即可,或是擔心類固醇的心悸、噁心暈眩,或是喉嚨痛、月亮臉與水牛肩等副作用,而未積極治療。長此以往,若氣道未受到良好控制,時常發炎的情況下會導致上皮增厚、上皮纖維化,使氣道變小,恐演變成嚴重氣喘。不僅發作頻率提高,肺功能更有可能因此衰退、出現氣道重塑等不可逆的傷害,嚴重者甚至有死亡風險。一名約40多歲的上班族李先生從小就有氣喘症狀,每當秋冬換季便容易急性發作需就醫治療,影響工作甚鉅。廖信閔醫師說明,由於李先生當時的症狀已符合氣喘定義,且某幾項過敏原數值異常,因此確診為因過敏原引起的外因性氣喘。所幸在找出氣喘成因與積極治療後,李先生的氣喘發作頻次不僅明顯降低,至今5~6年過去,秋冬也幾乎未再因急性發作而須入院治療,對工作及生活品質都有大幅的改善。由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換季,廖信閔醫師提醒有疑似氣喘症狀或過敏性體質的民眾應提高警覺,做好防護準備,如配戴口罩、減少暴露於空氣中的致敏因素,以減少氣喘發作。台灣氣喘暨過敏疾病衛教學會指出,當室內外溫差超過7度以上,便容易誘發氣喘發作。此外,秋冬盛行東北季風,也會將北方塵土帶往台灣,使得空氣中PM2.5的含量升高,增加氣喘患者對汙染源的過敏反應。而9月進入開學季,校園中的灰塵髒汙等過敏原與流感病毒也會增加氣喘孩童與青年學子的發病機率,家長也應多留意家中孩童是否有氣喘症狀。2022台灣成人氣喘臨床照護指引提到,台灣屬於海島地形,地處亞熱帶且氣候變化不一,使得過敏原集中,進而增加了氣喘病人的發病率。醫師建議,若民眾疑似有氣喘的類似症狀,建議可至專業醫療院所進行IgE檢測,協助醫療人員判定氣喘成因,對症下藥。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30/361230/sm-8c3c1db648591e311552bdd8582a61ca.jpg)
眼乾口乾爆瘦12公斤!就醫檢查竟肺纖維化 醫籲定期檢查把握治療時機
一名58歲的男子在今年6月中旬出現發燒症狀,隨即前往醫院就診,醫師發現他的肺部積水情況嚴重,且已有超過三成的肺纖維化現象。經住院檢查後,男子確診罹患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且已併發肺纖維化。男子才回想起自己過去時常有眼乾、口乾的情況,這才驚覺原來早已患上乾燥症。確診至今已超過兩個月,男子體重驟降了12公斤,肺纖維化的範圍更快速擴展至五成,住院期間還經常因劇烈咳嗽與呼吸困難而感到體力不支,體能狀況迅速惡化到如同85歲的老年人。幸運的是,經由跨專科醫療團隊的討論後,確認他的病情符合乾燥症併發肺纖維化及漸進性肺纖維化的臨床定義,並申請抗纖維化藥物治療,期望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並延緩肺部惡化的速度。漸進性肺纖維化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影響非常大,包括呼吸困難、急性惡化以及肺功能下降,不僅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可能威脅生命。因此,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即便沒有明顯的喘息、咳嗽或疲倦症狀,也應該與醫師討論安排肺功能檢查,以掌握自己的肺部健康狀況,及早發現問題。自體免疫疾病併發肺纖維化 死亡率恐比癌症還高!自體免疫疾病不僅會對病友的免疫系統產生影響,還可能引發多種併發症,其中肺部纖維化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共病,由於症狀不具特異性,病友日常容易輕忽,也是自體免疫族群死亡主因之一。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鄭添財理事長指出,根據統計資料顯示,每10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中,就有1位會併發肺纖維化,而這類纖維化會造成不可逆的肺部損傷,最終導致呼吸衰竭,死亡風險甚至比許多癌症還要高。收治上述案例的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盧俊吉秘書長表示肺纖維化是乾燥症中最常見也最嚴重的併發症,加上病友最初並不知道自己罹患乾燥症,導致確診時已相當嚴重,一旦併發肺纖維化,除了肺功能可能受損,也會提高併發感染或呼吸衰竭的風險,甚至可能在短短一至兩個月內急性惡化,這也突顯了輕忽肺纖維化的嚴重後果。同時強調,自體免疫疾病患者應該建立定期肺功能檢查的習慣,以便及早發現異常,就能透過高解析度的電腦斷層掃描(HRCT)來進行進一步的評估與診斷,進而介入治療。抗肺纖維化藥物助延緩肺功能惡化 病友卻因缺少肺功能檢測記錄恐錯失治療黃金期抗纖維化藥物已被證實可有效延緩57%的肺功能受損速度,並大幅降低74%急性惡化及死亡的風險。然而,許多患者由於缺乏肺功能檢測紀錄,在需要申請藥物時可能無法及時獲得治療。盧俊吉秘書長呼籲,肺功能檢測紀錄對申請藥物治療相當重要,患者應及早與醫師安排檢查,以備日後的治療需求。最新調查:高達六成病友尚未有肺功能檢測記錄 逾七成仰賴醫師安排為深入了解自體免疫疾病族群對於肺功能健康的認知程度,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與病友協會聯合發起的「肺功能檢測行為」最新調查顯示,有高達六成的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從未進行過肺功能檢查,即便有檢查紀錄的患者,也有超過五成超過一年未檢查,進一步觀察病友接受肺功能檢測原因發現,有超過七成病友仰賴過敏風濕免疫科與胸腔內科醫師安排。可見許多患者對於肺部健康的警覺性不足。盧俊吉秘書長強調,患者常將咳嗽等初期症狀誤以為是一般呼吸系統疾病,因此錯失了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只有透過定期檢測,才能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案,阻止肺部功能的進一步惡化。隨著9月國際肺纖維化月的到來,鄭添財理事長呼籲,所有高風險族群都應該密切關注自己的肺部健康,若出現呼吸急促、咳嗽或極度疲倦的症狀,應立即與醫師討論並安排影像檢查,以便及早發現並治療肺纖維化,減少病情惡化的風險。
![alt](https://static.ctwant.com/images/cover/53/360253/sm-37586f08692966d4b8e7ac5aed59f85d.jpg)
男子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竟是巨大腫瘤阻塞腸道 醫曝:是免疫疾病造成
一名40歲壯男,近兩年上腹持續悶痛,藥物治療未見好轉,因為腹痛合併噁心嘔吐就醫,檢查發現腹腔有顆5公分大腫瘤造成腸道阻塞,治療過程出現全身性發炎反應,進一步檢查確定罹患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合併布納氏腺瘤。肚子悶痛多年 原以為是腫瘤臺中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吳明駿指出,患者自訴2年前就開始出現肚子悶痛的感覺,不舒服就就近到附近診所就醫拿藥,但症狀不見好轉,因為噁心嘔吐就醫,檢查時發現除胰臟發炎指數偏高,超音波發現十二指腸腸壁異常增厚,胃鏡檢查更驚覺十二指腸前端有1顆至少5公分大的腫瘤,嚴重懷疑是惡性腫瘤。由於斷層掃描顯示腫瘤造成十二指腸嚴重狹窄導致腸阻塞,經與家屬討論後,決定進行十二指腸切除手術,並進一步進行檢體化驗﹔切片檢查解果並未發現癌細胞,反而發現患者出現布納氏腺瘤Brunner's gland adenoma BGA」合併一種全身性發炎纖維化、俗稱「假性腫瘤」的免疫系統疾病igG4症候群。IgG4相關疾病 為免疫失調造成 吳明駿醫師說明,IgG4相關疾病是一種免疫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從頭到腳都可能受影響,好發在唾腺、淚腺、淋巴、或胰臟,腸道IgG4相關疾病很罕見,主要以腹痛、腹瀉、或黃疸等腸胃道症狀為主,因為與腸胃道疾病症狀相類似而容易被忽略,直到出現腸道嚴重阻塞或巨大纖維性腫瘤時才會被發現﹔治療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B細胞清除療法(B-cell depletion therapy)。患有布納氏腺瘤 是因胃部感染所致至於同時出現的布納氏腺瘤是十二指腸黏膜下腺體,主要功能是分泌鹼性黏液來中和胃酸,並產生消化酵素幫助蛋白質的吸收,發生布納氏腺瘤可能與胃酸過多或幽門桿菌感染有關。吳明駿醫師提醒民眾,不要輕忽身體的警訊,早期發現並診治,及早找病因,避免不必要的治療也減少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