纖維量
」 營養師 便秘 高敏敏吃和生活習慣很重要 營養師推10種食材讓你遠離脂肪肝
有脂肪肝的人通常沒有感覺,有將近8成以上的人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無意中發現,少數的症狀多半只是ㄧ些非特異的腸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不適或有輕微疼痛;有些人則是出現食慾不振、疲倦、腹脹、上腹壓迫感及噁心、嘔吐等症狀,少數人有肝腫大或肝功能異常等現象。營養師程涵宇指出,會導致形成脂肪的原因,不外乎是飲食、睡眠、運動、抗氧化壓力等出了問題,所以,要解決內臟脂肪的問題,除了要改變生活習慣之外,也要多注意飲食控制,才能發揮效果。所以,想要跟脂肪肝說再見,先做到以下三件事,包括健康飲食且吃得剛剛好就好、減重和運動,並分享了降低脂肪肝的10種好食材。1.咖啡研究指出,咖啡可能與肝臟酵素的活性降低相關,這可能有助於緩解脂肪肝的發展,肝臟酵素的升高通常與肝臟損傷有關;另外,咖啡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例如咖啡因和多酚,這些成分對於減緩氧化作用和減少細胞損傷可能有幫助,進而降低脂肪肝風險。也有研究表明,咖啡可能影響脂肪和醣類代謝,並促進脂肪氧化和減少脂肪累積,皆對降低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建議無糖黑咖啡,每天最好不超過2杯超商大杯(480ml)美式,以避免咖啡因過量造成頭暈、頭痛或心悸等問題。(一杯大杯黑咖啡的咖啡因約200~300mg,台灣建議一天咖啡因不超過300mg,美國及歐盟建議不超過400mg)2.綠色蔬菜綠色蔬菜富含膳食纖維,常見的如菠菜、高麗菜和芥蘭菜,膳食纖維有助於提升飽足感、控制體重,同時也有助於降低血糖和膽固醇,進而減少內臟脂肪堆積。綠色蔬菜也含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A及多酚這些成分有助於抵抗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並保護肝臟細胞;蔬菜中的維生素 K、維生素 B和礦物質鐵、鈣、鎂等,對於肝臟功能和整體健康都很重要。這樣吃:建議食用蔬菜時不要過度烹煮,才不會讓蔬菜中的營養物質大量流失,建議可以用無水快炒方式來烹煮蔬菜,減少營養素流失。3.豆類黃豆、鷹嘴豆等蛋白質豆類,不但低脂,又含有豐富的植化素,同時含有抗性澱粉,有助於減重、減脂,並能保護肝臟,減少肝臟脂肪的堆積。另外,比起肉類,豆類多了膳食纖維,而且鉀含量高,也相當適合有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的人。這樣吃:一般來說,20g的乾蛋白質豆或50g生鮮蛋白質豆(例如毛豆)就含有7g蛋白質,約等於30g的肉類的蛋白質含量,所以若是大量想補充蛋白質,蛋白質豆類或其製品如豆漿、豆腐等,都是非常優質的選擇。但要注意的是,記得選擇無糖蛋白質豆類製品,例如無糖豆漿、無糖豆花等避免攝取進過多的熱量。4.魚類大多數魚類含有豐富的Omega-3魚油,能抗發炎、減少肝臟發炎反應,還能降低肝臟脂肪的堆積,同時能增加體內好的膽固醇HDL,並降低三酸甘油酯和壞膽固醇LDL,對於預防脂肪肝有幫助。這樣吃:比起豬肉、牛肉或雞肉等肉類,魚類的肌肉纖維組織比較短,咀嚼之後較容易被分解,更容易被人體消化與吸收。但常聽說魚的體內容易累積重金屬,吃下肚對健康不利;其實只要正確選擇例如鯖魚、秋刀魚、圓鱈、扁鱈等低重金屬汞安全來源的魚更安心,同時建議一週吃魚貝類兩次以上更佳。5.燕麥許多人發現自己的膽固醇超標,會把燕麥當成早餐來享用,的確,全穀類、高纖的燕麥,營養價值非常高,燕麥富含膳食纖維,對於促進腸道健康、預防便秘、降低膽固醇和控制血糖都有幫助,還有助於提供長時間的飽足感,對於體重管理也有幫助。另外,燕麥中含有的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氧化反應,進而幫助降低脂肪肝的風險。這樣吃:除了和許多人一樣,不管是用開水沖泡燕麥片,或是把燕麥片加入牛奶、豆漿或咖啡等飲品中都可以,就是用來取代麵包、饅頭、稀飯等傳統早餐;另外,也可以將燕麥加入白米一起煮,增加主食的纖維量,對於體重管理或降低脂肪肝都有助益。6.堅果堅果是富含健康脂肪的食材,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對於心臟健康相當有益處,而心臟健康與脂肪肝的發展有一定的相關性;堅果同時富含抗氧化劑,例如維生素E,有助於對抗體內的氧化反應,減緩細胞損傷的發生。這樣吃:堅果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腰果、核桃、杏仁果……等都很棒,每天建議量20公克,在運動後吃堅果還能達到輕鬆增肌、幫助修復的效果。7.薑黃薑黃素是抗氧化、對抗體內自由基的好幫手,不但能刺激血液循環,也有產熱的效果,還能幫助護肝,降低肝指數;也有研究指出,薑黃素也能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失智症等疾病。這樣吃:大小朋友都喜歡的咖哩飯、咖哩麵,就是攝取薑黃素最好的料理,或是近來很流行的薑黃粉,可以單獨灑在食材上或打進蔬果汁,就能輕鬆吃進營養。8.橄欖油別因為怕脂肪堆積就不吃油,其實只要攝取好油,像是橄欖油等不飽和脂肪酸多,讓飽和脂肪酸減少,就能調整體內的體脂肪,因此選對好油,也能幫助體內的脂肪代謝。這樣吃:橄欖油直接作為烹調的主要用油,若要保留最多的橄欖油多酚營養,低溫或是輕烹調也是較好的方式。9.大蒜研究發現,多吃大蒜跟降低脂肪肝有關,大蒜含有豐富的抗氧化劑,如硫化合物,有助於對抗體內自由基、減緩細胞損傷,進而有助減輕肝臟損傷,甚至能減少脂肪肝的形成。另外,大蒜中的蒜素可以提升免疫力,其中的硫化物還有殺菌、預防腫瘤增生、預防心血管疾病等效果。這樣吃:烹煮大蒜之前,先將蒜頭的薄膜剝掉,與空氣稍微氧化一下,蒜素才可釋放出來;要特別注意的是,若熬煮太久,蒜素功能會減弱,建議除了在料理初期放入大蒜增加香氣,在食物起鍋前也放入大蒜能增加蒜素攝取,蒜頭雞湯、蒜片義大利麵,都是攝取蒜素的可口料理。10.黑木耳黑木耳是相當熱門的健康養生食材,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多醣體,可說是腸道的清道夫,能幫助潤腸排便,預防減重時宿便的累積。其中的水溶性纖維質,有研究證明具有降膽固醇的作用,而且因為黑木耳熱量很低,又能提供飽足感,對於體重控制很有幫助。這樣吃:可以自製黑木耳露(一把黑木耳對4倍的水,打成汁,若要甜味,可加入鳳梨或枸杞),既能增加飽足感,又有對排便有幫助,進而降低體內的脂肪。(內容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每4人就有1人便秘! 譚敦慈曝「預防大腸癌菜單」:每天必吃2大碗
47歲女星林利霏日前透過社群平台透露自己罹患大腸癌第一期,需要開刀處理,也向宇宙許願希望開刀順利,同時呼籲大家應每年做健康檢查。此前,無毒教母譚敦慈曾表示,想要腸道健康,就一定要預防便秘,建議每天都要吃2大碗青菜,包括煮熟的深綠色蔬菜、白色的蔬菜,以確保攝取足夠的纖維質。譚敦慈在節目《挖健康》指出,據統計數據顯示,全台有520多萬人有便秘問題,相當於平均每4人就有1人中標;若想要維持腸道健康,關鍵在於別讓它有堵塞的機會,因此務必要「預防便秘」,而攝取纖維、補充水分、規律運動,更是缺一不可。譚敦慈說,腸道容易吸收有毒的膽酸、膽鹼,所以一定要讓腸胃道通暢,這不僅能降低生病的機率,也對改善情緒有著正面影響。她強調,台灣人普遍纖維質攝取不足,可以遵循國健署的餐盤建議,每天必吃1碗煮熟的深綠色蔬菜,再加上1碗白色蔬菜。譚敦慈也解釋,之所以要求是煮熟的深綠色蔬菜,係因生菜煮熟以後,份量就會變少,纖維質可能就不夠了,因此她建議,深綠色蔬菜的部分,可以選擇空心菜、地瓜葉、菠菜;白色蔬菜則推薦白蘿蔔、白花菜、菇類、竹筍等等,尤其竹筍還擁有高纖維、低熱量,更是她的首選食材。從國建署官網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來看,成人每日膳食纖維量中,男性最低應吃到25公克,女性則應吃足20公克。國建署說明,大腸癌有許多的危險因子,多半和生活作息有關,包含肥胖、高脂肪食物、紅肉、低纖維飲食、抽菸及飲酒等,而多運動、多蔬果(每日建議食用3份蔬菜與2份水果)、少紅肉便是預防大腸癌的健康秘訣。
改善便秘怎麼吃?營養師激推「高纖3水果」:1顆芭樂等於9碗高麗菜
想改善便秘不是多吃水果就好,還要吃多水果才有效。營養師李婉萍指出,芭樂、火龍果與奇異果,依序是前3大富含纖維質的水果,尤其是芭樂,1顆就有9.8公克的纖維,吃1顆就等於吃進9碗高麗菜的纖維量,也就是1餐所需的量。李婉萍近日在臉書粉專PO出影片表示,便秘的時候,可以吃什麼水果呢?「1餐要吃到8公克纖維,大家吃的到嗎?」對此,她也推薦3種高纖水果,其中奪冠的是芭樂,1顆就有9.8公克的纖維,等於9碗高麗菜,直接達到1餐需要的纖維含量,「所以飯後水果可以優先選擇芭樂,會非常的棒喔。」李婉萍續稱,緊接在芭樂之後高纖水果是火龍果,1顆也有7公克纖維,而且火龍果非常軟、好入口,同時含有甜菜紅素,可以預防癌症,「對於幫助男性性功能,也非常的讚。」接著第3名高纖的水果則是奇異果,1顆有2.4公克纖維,還有滿滿維生素C,小小1顆就有高纖維。李婉萍也補充,很多人誤以為吃到水果就等於吃到纖維,但答案其實是錯的,因為每顆水果的纖維含量都不同,像是1顆蘋果有1.8公克纖維,1顆半的蘋果等於1顆奇異果的纖維量,想要吃水果改善便秘的話,可以挑選今天推薦的前三名。
颱風過後菜價居高不下 營養師分享青菜「熱量/纖維量」排行…教你低成本聰明吃
康芮颱風雖然已過境,但對台灣農產也是造成重創,估計葉菜類農產未來會有一段時間會居高不下。而青菜又是每日必食的食材,要如何在這段時間低成本的聰明吃,不要花太多錢就攝取到足夠量的纖維量,營養師高敏敏也分享了坊間常見蔬菜的「熱量/纖維量」排行,方便民眾選購。營養師高敏敏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每逢颱風過後,菜價總是居高不下,這讓不少消費者感到無奈。高敏敏認為,既然要吃蔬菜,不妨選擇那些纖維量更高、營養更豐富的種類,讓每一口都吃得更有價值。針對燙青菜的選擇,高敏敏提供一些蔬菜的營養數據,方便民眾能挑選出最適合的蔬菜。以100克為單位,燙完的青菜大約是半碗的量,其中地瓜葉、菠菜與豌豆苗的膳食纖維含量相對較高,分別為3.3克、3.2克和2.3克;而鉀含量最高的則是菠菜,達到510毫克,能有效補充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此外,高敏敏也提到,紅鳳菜、黃豆芽、韭菜豆芽等也是不錯的選擇,纖維含量皆在2克以上,有助於促進腸胃健康。而像高麗菜、大陸妹(福山萵苣)等纖維量雖然偏低,但熱量也是相對更低,適合用來控制體重的朋友。(圖/翻攝自FB)值得注意的是,高敏敏提到,許多人在吃燙青菜時習慣淋上各式醬汁,這些醬汁的熱量也不可以疏忽,其中香油每15克就含有132大卡,遠高於醬油膏(15大卡)和辣椒醬(12大卡),因此在調味時應適量使用,避免攝取過多熱量。高敏敏也強調,膳食纖維在日常飲食中十分重要,尤其對於19歲以上的成人。根據2020年衛福部的建議,膳食纖維的每日參考攝取量應在20至38克之間,具體攝取量會依年齡、性別、活動量以及總熱量的需求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成人每日建議的膳食纖維攝取量應在25至35克之間。高敏敏解釋,膳食纖維不僅能穩定血糖,減緩血糖上升速度,還能幫助排便、改善便秘,並且有助於預防大腸癌。透過增加腸道蠕動,纖維可以使糞便更為柔軟,促進順暢排便,減少腸道內毒素的累積與接觸。(圖/翻攝自FB)
洋蔥全身是寶 醫曝能防4癌:促排便、增好膽固醇
你喜歡吃「蔬菜皇后」洋蔥嗎?近日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說,常吃洋蔥能讓胃癌下降25%,得卵巢癌、乳腺癌、咽喉癌等機會也會下降,洋蔥也能降血壓又助排便,有為病人天天吃半顆洋蔥,2個月後好密度膽固醇增10%,洋蔥「全身是寶」。劉博仁在節目「健康好生活」說,他在門診常推薦病人吃洋蔥,因為洋蔥有槲皮素與微量元素硒能抗癌,而由研究指出,常吃洋蔥的人,患胃癌機率會下降25%,胃癌死亡率下降30%,所以如果胃不好要多吃洋蔥,多吃洋蔥也能降卵巢癌、乳腺癌、咽喉癌比例。劉博仁說,洋蔥的前列腺素A是個特殊東西,能讓血管擴張,血壓就會下降,血壓也會較放鬆,有高血壓的人可多吃。劉博仁指出,洋蔥還有抗氧化物質,含硫化合物也防壞膽固醇氧化,有位病人膽固醇一直控不好,每天吃半顆洋蔥後,2個月,高密度膽固醇增加10%。劉博仁說,洋蔥纖維量很多,能助消化,所以吃洋蔥腸道蠕動好像較快,如果有便秘也能多吃洋蔥促進排便,女生便祕吃洋蔥特別好;如果停經婦女吃楊淙也能刺激女生雌激激素,增加鈣質吸收,降低骨質疏鬆,所以洋蔥入菜可以說全身都是寶。農業部也曾教大家如何挑洋蔥,農業部在臉書發文,「挑選時以球體完整堅實、表皮完整光滑、乾燥、無萌芽、無鬚根及無腐爛為佳。」至於要怎煮,農業部指出,「洋蔥烹調方式多元,生食清甜爽口,烹煮後柔軟甘甜,無論涼拌沙拉、洋蔥炒蛋、咖哩、蓋飯、搭配肉類快炒或熬煮鍋物高湯,生熟料理都好吃!」
慢性便祕恐罹大腸癌?年長者便祕怎解?
引起慢性便祕的原因有很多,例如神經問題、結構性改變、腸道發炎或糖尿病等慢性病引起。臺安醫院內科部蘇志盛主任說明,年長者便祕原因有很多,當中最危險的就是大腸癌引起的。若持續三個月有血便、體重減輕、不規則的排便的習慣,會建議大腸鏡來釐清導致便祕的原因。大腸癌造成慢性便祕造成年長者罹患慢性便祕最常見的就是大腸癌,因為腸道長腫瘤或是病變狹窄,堵住一部分的空間,導致糞便難以通過。蘇志盛主任說明,我們會根據慢性便祕患者的年紀、遺傳基因、家族病史、血便、體重減輕、不規則排便習慣,並持續三個月以上,除了使用藥物緩解症狀之外,也建議安排大腸鏡檢查釐清便祕的原因。慢性病也會造成便祕蘇志盛主任表示,年長者一來他們本身就是大腸癌高風險族群,二是有許多慢性病,需要服用較多的藥物,可能會導致慢性便祕。那會透過整個身體的狀況以及一些危險徵兆,例如便祕情況交替出現、體重瞬間減輕3公斤,那都會建議患者透過大腸鏡釐清原因,再根據病人的特性、慢性病來做一些調整。從飲食、運動改善臺安醫院孫榕營養師表示,年長者可能熱量或者蛋白質攝取不夠,導致患有會有肌少症,再加上牙口不好,所以他就更不願意吃。因此,在烹煮時,建議可挑選一些嫩葉、煮的比較軟爛或者是剁碎,讓長者比較好去咀嚼、比較好吞下去,那就增加它膳食纖維量。同時,再配合運動來改善腸道蠕動、肌少症等狀況。如果以上兩個方法都沒辦法調整的話,建議尋求醫生的幫助,透過治療以及藥物去改善便祕的狀況。
10天大一次便!女子怕胖「只吃1物」 醫師愣住:不吃哪有東西拉
據統計,全台有超過500萬人深受便秘所苦。大腸直腸科醫師賴依伶近日在健康節目中就曾透露,一名23歲女子就醫時自曝約7到10天才大一次便,嚴重時甚至得靠灌腸才能排便,讓她困擾不已。經賴依伶提問,才得知她因為怕胖,因此一天只吃一餐,吃的還是許多人運動後會喝的「高蛋白飲」,讓醫師聽了直搖頭。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大腸直腸科醫師賴依伶近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女病患因解便非常疼痛而求診,並透露排便頻率為7到10天才拉一次,有時還得靠灌腸幫助排便。經賴依伶提問,她才透露自己因為怕胖,一天只喝一次高蛋白飲,但液體蛋白質進入人體後容易被吸收,使得殘存的固體渣渣少之又少,一週下來根本沒什麼糞便,也因此解便異常困難。賴依伶說明,便秘者往往只想到先把大便大出來,卻鮮少檢視自己吃進的食物量到底夠不夠。她當下建議患者要增加進食,並且調整飲食內容。如果擔心變胖,進食順序可先從蛋白質、青菜開始吃,最後再攝取澱粉;此外,適當的運動也能促進腸胃蠕動,促進排便。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也曾在粉專《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說明,正常的排便頻率為3天一次至一天3次,只要一坐上馬桶能在5至7分鐘內上完都不算便秘;反之,若每天得坐在馬桶上等、每次排便都得擠5至7分鐘以上,用力到臉紅脖子粗,就算是便秘。鍾雲霓表示,曾有網友提問:「平時都有吃菜,為什麼還便秘?」鍾雲霓指出,壯漢和女性雖然食量不同,但驅動腸道所需的纖維量相差不大;女性受荷爾蒙影響,有時甚至需要更多的纖維。既然食量小、總蔬菜量吃不到那麼多,就要吃纖維含量高的蔬菜,如菠菜、地瓜葉等綠色蔬菜更好。鍾雲霓還指出,青菜類的非水溶性纖維,是形成糞便蓬鬆的骨架;而水果類的水溶性纖維,則能幫助大便潤滑排出,因此蔬菜/水果採2:1分量攝取,是最佳的攝取方式。她進一步解釋,當發現糞便乾硬,甚至造成破皮肛裂,通常是缺乏水果類的水溶性纖維;若大便很水、很軟,腸道沒有驅動力,需要全身出力來擠,那麼一般是蔬菜吃太少了。
年終狂吃大餐 51歲男腹痛嘔吐急掛急診…3指數飆高「酮酸中毒」
時值冬至將屆,寒流一波波來襲,台灣民眾習慣進補禦寒,加上年終尾牙聚會旺季,大宴小酌應酬不斷,難免過度攝取高糖和高油脂食物。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潘立昕提醒,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應多注意餐食份量和用餐細節,以免血糖失控飆升引發嚴重的併發症。潘立昕建議,糖尿病患者在年節、宴飲期間的飲食,三餐要定時定量,應以蒸煮、滷、清燉或燒烤的方式烹調食物,肉類須去皮,以減少油脂攝取,每餐還要增加非澱粉類蔬菜及膳食纖維的攝取量,以纖維量較多的糙米飯、五穀飯或紫米飯取代白飯,飯以不超過一碗為原則,若有進食澱粉類蔬菜,當餐飯量則須減半。進食的順序也會影響血糖上升的速度,如果可以,建議由蔬菜及肉類開始進食,最後進食澱粉類,同時放慢用餐速度。另外水果與乳製品也都含有糖分,會升高血糖,因此在食用水果方面,建議以碗盛裝,裝到八分滿為一份水果量,每日攝取建議不超過兩份,而且兩份水果須分散於一天內不同時間吃完;有關乳製品的食用,則建議一天飲用不要超過360-480 c.c.,可搭配燕麥或其他穀類製品,但必須注意榖類製品不可泡太爛以免造成血糖飆升;在飲酒方面,建議盡量避免飲酒以免血脂肪升高,若為應酬所需,則須隨餐適量淺酌,不要過量或空腹飲酒。潘立昕也提醒,飯後一小時左右可以從事有氧運動,如游泳、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瑜珈、打太極拳等等,持續30分鐘以上,可有效的降低餐後血糖與血脂肪;然而,上述飲食與運動的原則,仍需要患者與醫師及糖尿病共同照護團隊討論後,依照個人的病況,訂定個別化的治療計畫,透過相關的追蹤與提醒,即可時時保有健康愉快的生活。潘立昕舉一個案例說明,一名51歲的男性和朋友一起吃大餐之後,突然發生嚴重的腹痛,伴隨著噁心和嘔吐而前往急診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血脂肪及胰臟指數皆嚴重升高,血液呈現酸化現象且驗出酮體,診斷為急性胰臟炎併發糖尿病酮酸中毒,以及嚴重高血脂。潘立昕解釋,即便糖尿病患者已規則服藥,若進食過量,仍可能誘發高血糖,血糖太高將加重胰島素抗性,造成血脂肪上升,若血脂肪上升幅度過高就有可能引起急性胰臟炎,而急性胰臟炎又會加劇血糖升高,進一步演變成糖尿病酮酸中毒;急性胰臟炎的症狀為飽餐後上腹部劇痛,疼痛可能會輻射到背部,同時伴有噁心、嘔吐,而糖尿病酮酸中毒的表現則再包含口渴、尿多、體重減輕與氣促。潘立昕提到,歡樂年關將近,糖尿病患者只要能妥善掌握飲食內容與份量,仍然可以開心參加各式宴會,享受美食和佳餚,與親朋好友們談笑歡聚,並同時保有控制良好的血糖與血脂肪,若民眾有相關問題,則建議前往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門診諮詢或就診。
43歲男工程師「每年做3次胃鏡」 卻為治療吃1類食物!胃潰瘍好轉了
一名任職科技業的43歲男子,由於工作壓力頗大又常忙碌,長年都有胃潰瘍的困擾,雖經治療一度改善,但卻不斷復發,每年至少要做2、3次胃鏡檢查。後來他除了接受治療,也有多吃「富含黏液的食物」,像是山藥等食材,病況終於好轉。肝膽腸胃科醫師李青長在節目《健康好生活》分享,曾有一名任職電子科技業的43歲男工程師,由於工作忙碌且壓力大,一旦有新產品即將發表,就需24小時待命,因此胃部的情況會比一般民眾還差,又因生活作息、飲食不正常,還很常吃止痛藥,導致胃潰瘍不時發作;雖經治療一度改善,但又不斷復發,每年至少要做2、3次胃鏡檢查。李青長透露「養胃就是在借命,三分養、七分治」,因此除了一般療程,也曾提醒男工程師還可多吃富含黏液的食物,像是山藥、秋葵等食材。所幸男工程師並不排斥山藥,便也聽從李青長建議,治療之餘做好飲食調理、多吃山藥,半年過後再到醫院檢查,發現胃黏膜情況明顯改善,成像相比過往完整且還漂亮。李青長透露「養胃就是在借命,三分養、七分治」。(圖/翻攝自YouTube/年代MUCH台 健康好生活)營養醫師博士劉博仁指出,山藥、秋葵富含黏蛋白、多醣體,纖維量也非常高,其中山藥的熱量偏低,具備鉀離子,且有修復胃黏膜作用,還可舒緩平滑肌,避免腸胃乳動出現痙攣。劉博仁指出,山藥具有修復胃黏膜作用。(圖/翻攝自YouTube/年代MUCH台 健康好生活)
澱粉不吃也會出事!維持身材穩定血糖 醫師推薦8可吃6不吃食物
營養師李婉萍表示,很多正在減肥或糖尿病患者,認為只要完全斷絕澱粉,就可以維持體重以及血糖,事實上斷絕澱粉也會讓血糖不穩定,甚至會引響身體機能。李婉萍在臉書上分享,她強調如何挑選對的澱粉食材?要怎麼換算?為最重要的事。澱粉的攝取也有講究,尤其減重者和糖尿病患者更加需要注意是否超量,澱粉在全榖雜糧類裡含量最高,佔了1天中攝取量的40%到60%,所以可以盡量選擇低澱粉量的食物,李婉萍也強調,不是斷澱粉後,血糖、體重指標就能穩定,並給出建議食用的食物澱粉克數以利計算。李婉萍表示,判斷澱粉含量是否高,可以嘗嘗看口感,若是鬆鬆糊糊的,就代表是高的,像是麵包、饅頭、蘿蔔糕、餅乾常見的加工食品就不建議選擇。營養師推薦選擇纖維量多的不精緻澱粉,像是糙米飯、五穀米,另外可以選擇還有原型的五雜糧類食材,像是地瓜、馬鈴薯、山藥。在飲食搭配上,令人時常誤會的蔬菜其實是澱粉類,比如玉米、芋頭、青豆仁,這些經常讓控制醣類的人忽略計算,造成澱粉攝取量失控。李婉萍在臉書上表示,如何控制澱粉量的攝取。(圖/李婉萍營養師臉書)李婉萍表示,1天建議的澱粉量為6到12份,1份醣為15公克,一般人的量為12份,減重者與糖尿病患者建議6份即可,李婉萍也分享到,如何將澱粉食物換算成熱量,以一份為單位,白飯、糙米飯、五穀飯,約4分之1碗(40g);中型馬鈴薯約2分之1個(90g);小型蕃薯約2分之1個(55g);山藥約1塊(80g);玉米約3分之2根(85g);薏仁約1又2分之1湯匙(20g);南瓜(85g);麥片約3湯匙(20g),需搭配蛋白質。另外糖尿病患者與減重者,營養師不建議食用,蘿蔔糕約1塊(50g);熟麵條約2分之1碗(60g);稠粥約2分之1碗(125g);吐司約2分之1~3分之1片(30g);蘇打餅干約3片(20g);小型菠蘿麵包約3分之1個(30g)。
粽子控看過來!熱量圖鑑大公開 營養師傳授「放粽吃」5秘訣
粽子控看過來!隨著端午節即將來臨,營養師高敏敏也公布各種粽子熱量圖鑑,指出廣州荷葉粽一顆就要破千大卡,提醒大家別一個人吃!同時高敏敏還傳授「放粽吃」5秘訣,並公開她的健康版粽子食譜,「包你吃粽不怕重!健康快樂過端午吧!」粽子熱量圖鑑。(圖/翻攝自臉書/高敏敏 營養師)高敏敏近日在臉書粉專貼出「粽子熱量圖鑑」,讓大家了解吃進多少熱量,首先是廣州荷葉粽(650g)約1066大卡,要慢跑130min才能消耗,她也提醒「份量大,請與家人一起分享,勿一人獨食……尤其是鈉含量超過1000毫克,將近衛福部建議一日攝取鈉含量2400mg的一半,尤其是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更要注意分量!」另外北部粽(210g)約518大卡,要慢跑63min才能消耗。素粽(210g)多以大豆蛋白取代肉類,熱量稍微低些為480大卡,慢跑59min才能消耗。南部粽(210g)477大卡,慢跑58min才能消耗。那到底吃粽要如何不怕重?高敏敏對此也傳授端午「放粽吃」5秘訣:一天一顆,替換正餐澱粉:控制澱粉量,熱量不爆表。搭配蔬菜一起吃,增加纖維量:幫助增加飽足感、飲食更均衡。飯後吃富含酵素水果:奇異果、鳳梨、木瓜,助消化。甜粽要克制:勿一顆接一顆,含糖量高。沾醬另外倒小碟子:勿直接倒在粽子上,控制鈉量和糖量。營養師健康版粽子。(圖/翻攝自臉書/高敏敏 營養師)此外,高敏敏還公開自己的「營養師健康版粽子」食譜,指出這樣包粽子「少鹽、少油、更高纖!」:建議將糯米換成高纖米,像是燕麥、糙米、蒟蒻米、花椰菜米等,因為糯米不易消化,如果換成高纖米,不止能增加纖維攝取,更可以穩定血糖血脂。肥肉像是五花肉、加工肉、花生等,都是屬於熱量高食材,建議替換成瘦肉、豆乾、毛豆、黃豆等,少負擔又美味健康。少加醃料調料,像是菜圃干、鹽巴、醬油,增添熱量之外,鈉含量也會升高。如果真的想要提味,可以換成天然辛香料,像是蔥、蒜、胡椒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教大家一個小秘訣,就是加入有口感蔬菜,如:香菇、杏鮑菇、黑木耳、竹筍等,讓口味更豐富、增加飽足感、飲食更均衡!除了餡料的替換之外,高敏敏也貼心提醒大家,建議腎臟不佳的朋友,選用白糯米即可,蔬菜可以先川燙後再包餡;至於腸胃消化不佳者,糯米請適量食用,或將粽子包小顆一點,都是聰明吃粽的方法喔!
蔡淑臻:「不運動真的也能瘦!」 靠3招飲食調理法吃成紙片人身材!
有沒有覺得每次看到鏡頭前女明星的身材都好羨慕?但一聽到她們每天做超大量運動就覺得人生好難XD?其實不一定要走健身路線才能瘦下來,蔡淑臻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身體舊傷關係不適合做太激烈的運動,所以她反而更重視飲食上的調理法,靠著吃對東西、吃對時間也能輕鬆瘦下來。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蔡淑臻Janel Tsai (@janel.tsai)蔡淑臻不運動瘦身法:走彈性路線的168進食法則蔡淑臻說她現在都遵守168斷食法,一天只會吃兩餐,第一餐通常都抓下午3點多才吃飯,第二餐則會在8點前吃完,但有時候如果跟朋友有聚餐約會也沒關係,要是晚餐比較晚才吃,那隔天第一餐就再延後一點,把空窗期補滿彈性調整,才不會覺得生活受到太多限制。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蔡淑臻Janel Tsai (@janel.tsai)蔡淑臻不運動瘦身法:自己就能打的綠拿鐵是心頭好蔡淑臻分享自己最近很喜歡綠拿鐵!她會盡量以綠色蔬菜為主,天氣比較熱的時候可以選擇當季盛產的水果,再加點檸檬調味;天氣變冷的話,還可以再加點薑或大蒜的辛香料跟一點點麻油,熱熱喝也很不錯。像是她很推薦吃吐司時或較油膩的東西時搭配一杯綠拿鐵,纖維量很足夠,血糖不會飆高自然也不容易發胖。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蔡淑臻Janel Tsai (@janel.tsai)蔡淑臻不運動瘦身法:吃飽飯不要馬上坐下來!雖然不能做運動,但並不是真的叫妳完全當顆沙發馬鈴薯XD!蔡淑臻就提醒女孩,如果一吃飽飯馬上坐下來真的殺傷力會很大,她自己只要吃飽飯就會去公園走路散步,這樣可以避免脂肪囤積在腹部喔。 View this post on Instagram A post shared by 蔡淑臻Janel Tsai (@janel.tsai)
老了就知道!營養師曝這「6大食物」吃多難消化…高纖攝取太多恐變胃下垂
許多人都聽過「養生從吃開始」,但有營養師透露「腹脹」、「胃功能不佳者」,如大量攝取「這6類食物」可能會讓腸胃更加難受,還直言「年輕你不覺得,但年紀大了就會產生問題」。還有醫師分享一名食用過多高纖食物,導致「胃下垂」、「神經失去作用」的病例。營養師劉怡里在節目《醫師好辣》指出,雖然胃痛、胃發炎時可適度食用纖維量較低的高麗菜顧胃,但其含有「水蘇四糖」,大量食用仍會脹氣,而花椰菜、韭菜及洋蔥,都是大量攝取後「特別容易產生氣體」的食物,呼籲易脹氣、胃功能不佳者一定要煮熟再食用。(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劉怡里表示,一些人不愛喝水又擔心影響健康,而改喝無糖氣泡水或豆漿,但事實上「這些也容易脹氣」,可在飲用豆漿後「吃些鳳梨、奇異果幫助消化」。她也笑稱,這些易脹氣食物年輕時吃了可能無感,但「年紀到了就會有感,就會產生問題」。外科醫師陳榮堅也曾在節目指出,過去有一名體重只有40多公斤的櫃姐「以為胃癌」前來就診,但診斷確認是「重度胃下垂」,進一步問診後,發現是她「狂吃高纖蔬菜,導致菜一直積在胃裡」,進而導致胃下垂。陳榮堅指出,一旦出現胃下垂就代表「神經沒有作用,吃下去就卡在那裡,不會往前進」,而櫃姐後來改變飲食與藥物治療後已有改善。
粽子熱量高4種人少吃 營養師教你健康吃「食材這樣換」
端午節將至,不少婆婆媽媽都已綁好粽子,準備過個飽飽的端午節,但粽子熱量高且不易消化,營養師高敏敏就要提醒有4種人必須小心吃,她也公開粽子熱量,與可以在包粽時將食材簡單替換一下,就能過個健康的端午節唷。高敏敏表示,有4種人需要小心吃粽子。(圖/高敏敏提供)高敏敏表示,腸胃消化不良、高血脂、高血糖、腎臟疾病等四種人,需要少吃粽子。腸胃消化不的人可以控制份量、細嚼慢嚥、一次勿吃過多糯米,可以吃鳳梨、奇異果、木瓜助消化;高血脂的人,避免肥肉、花生粉、蛋黃等高油脂高熱量配料,改吃全穀粽增加纖維攝取;高血糖的人,衛福部建議:每日飲食中 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若能控制在5%以下更佳!以每日攝取2000大卡之成年人計算 每日添加糖攝取應低於25~50公克,而一顆豆沙粽已超過一半!所以建議有高血糖的朋友,避免甜粽子,可以吃全穀粽搭配蔬菜,穩定飯後血糖;腎臟疾病的人,少沾醬、避免含磷較高的全穀粽,可以吃白糯米粽較佳,而蔬菜應先川燙過再做享用。吃粽時的小提醒,讓你端午節不發胖。(圖/高敏敏提供)另外她也表示,一般人若怕胖可以這樣吃,粽子替換正餐澱粉,控制澱粉量與熱量;搭配蔬菜一起吃,增加纖維量,幫助增加飽足感、飲食更均衡;甜粽要克制,勿一顆接一顆,含糖量高;沾醬另外倒小碟子,勿直接倒在粽子上,控制鈉量&糖量,除此之外她也建議,一天一顆粽淺嚐即可。高敏敏表示包粽時,就可以將食材替換,讓粽子更健康。(圖/高敏敏提供)若是自己包粽子,則可以把食材這樣換一下,就可以把粽子變得更健康,建議將糯米換成高纖米,像是燕麥、糙米、蒟蒻米、花椰菜米等,因為糯米不易消化,如果換成高纖米不止能增加纖維攝取,更可以穩定血糖血脂;肥肉像是五花肉、加工肉、花生等,都是屬於熱量高食材,建議替換成瘦肉、豆乾、毛豆、黃豆等,少負擔又美味健康;少加醃料調料,像是菜圃干、鹽巴、醬油,增添熱量之外,鈉含量也會升高,如果真的想要提味,可以換成天然辛香料,像是蔥、蒜、胡椒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如果想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可加入有口感蔬菜,如:香菇、杏鮑菇、黑木耳、竹筍等,讓口味更豐富、增加飽足感、飲食更均衡!粽子的熱量公開,熱量最高的荷葉粽,需要跑130分鐘才能消耗。(圖/高敏敏提供)
便秘恐誘發心臟病…醫曝「這類人」風險最高 5大改善方法一次看
67歲的阿華伯被便秘困擾數十年,隨著年紀越大,症狀就更嚴重,甚至在上廁所時發生頭暈、胸悶等不適,幾次在憂心忡忡的兒孫陪同下就醫。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肝膽腸胃科曾柏鈞醫師提醒,有七成的長者排便困難,若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或曾患有冠心病、腦梗塞,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心肌梗塞、腦中風。曾柏鈞醫師解釋,年紀越大,腸道部分肌肉蠕動能力越是下降,腸道的神經叢反應變遲鈍,直腸與肛門接受排便的訊號不佳,導致排便狀況不如以往順暢,長期的便秘也會影響進食的情況,甚至噁心嘔吐及腹痛,所以很多長輩就都有便秘問題,這是很常見的,不用過於擔心,只要增加活動量、控制血糖與均衡飲食,都能夠在生活中逐漸改善,若嚴重可就醫協助改善。但若本身有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或曾患有冠心病、腦梗塞,就一定要重視便秘與血壓的問題。曾柏鈞醫師說明,一般人若無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疾病,也未曾患有冠心病、腦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長輩,偶而發生便秘,對身體不致於有重大的危害,但有上述症狀的長輩,一定要多注意排便方式,當越發力排便時,感到心胸部越是悶痛,就是血壓急速上升的表徵,此時腹腔內壓力增加,只有少量血液回流到心臟,停止發力時,血壓又突然回到正常,在便秘發力與發力停止之間短時間、迅速且重覆的血壓波動,最容易誘發心臟病;而血管壓力的迅速變化,也可能會造成心血管灌流不足,嚴重甚至會造成心肌梗塞和腦中風。曾柏鈞醫師建議,高血壓長者的便秘狀況可從日常生活調整,如:1.飲食:不偏食,攝取均衡且健康的食物,將以糙米飯取代白米飯,多吃富有纖維量、易消化的蔬果,並充分咀嚼,例如菠菜、空心菜、胡蘿蔔、櫛瓜等,不要吃太油,也不要完全不攝取油類,油過多易產生腹瀉,而完全無油也不容易排便,而蛋白質的食物,如肉、魚等也要均衡攝取,並搭配多喝水。2.運動:多做運動。多走路就是最簡單也最適合長輩的運動,飯後進行簡單且低強度的運動,不但不會腸胃不適,反而有助於腸胃蠕動及減除體內多餘的脂肪。3.習慣:盡量培養同一天固定時間如廁的習慣,每天都排便一次。只要有便意,就儘快上廁所。4.情緒:保持穩定放鬆的心情,減少焦慮與抑鬱,若身體許可,可多走出戶外與人群接觸,參與一些長輩鄰里社團活動。5.按摩:以肚臍為中心,手指腹用順時鐘的方式輕按肚臍周圍3公分處,可以幫助腸胃蠕動。曾柏鈞醫師分享,有部份輕熟女因為減肥衍生的便秘問題求醫,其實適當減肥、保持均衡體態,對身體健康是好的,但若是攝取的飲食不夠均衡,或是用餐都必須將所有菜類、肉類過水或汆燙,如此過度的去油水,則會使腸胃道內完全失去潤滑性,反而容易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