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壞死
」 缺血性壞死早產兒腸扭轉釀缺血性壞死 輔仁附醫手術救命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小兒外科日前完成院內首例早產兒因腸扭轉造成缺血性腸壞死的手術。這名僅5天大、體重只有1140公克的早產兒,面臨極具挑戰的手術任務。在術後新生兒科的共同照護下,成功脫離敗血症及靜脈營養,體重大幅增加,院方表示,此次手術的技術達到醫學中心水準。輔大醫院於2023年升格為區域醫院,並網羅亞東醫院小兒外科及創傷科專任主治醫師蔡煥文擔任小兒外科主任,提升醫療品質。在蔡主任的領導下,匯集經驗豐富的麻醉科及手術室護理同仁,與新生兒加護病房團隊共同照護,為早產兒提供最佳治療。蔡煥文表示,今年3月1名產婦因子癇前症導致提早分娩,產下體重僅1140公克的早產女嬰,初期發現胎便延後排出,餵奶相當困難,連1cc都喝不下,但腹部卻逐漸膨漲,產後第5天出現敗血症及氣腹症狀,緊急手術後發現是腸扭轉導致缺血性壞死及穿孔,需要將腸段切除並做人工肛門,所幸手術相當順利,也是輔大醫院首例早產兒手術。蔡煥文指出,小兒外科手術的挑戰在於兒童生理構造與生命徵象較成人更為複雜。早產兒尤其脆弱,手術前須做好充分準備,手術室須嚴格控制溫度。未來,小兒外科將與相關團隊共同努力,提高手術技術和照護品質,以提高新生兒及早產兒的存活率。輔大醫院今年正式通過衛福部醫事司的評定,成為重度級急救責任醫院,並具備於夜間及假日執行急重症新生兒手術或介入性治療的能力,顯示其在優質醫療和緊急醫療方面的努力和成就。
合謀詐取千萬保險金不得!男子腳泡乾冰10小時 雙腳截肢下場慘
台北地檢署14日依詐欺罪起訴張姓男子及其同謀廖姓同學,指控二人合謀詐保,企圖以雙腳浸泡乾冰的自傷方式,詐取高達4103萬元的保險金。據悉,張男因財務困難,急需用錢,於去年與廖男共謀詐保計劃,然而,保險公司發現了異常,向警方報案。最終,2人不僅未能騙取任何一毛的保險金,張男還因此喪失了雙腳,並將面臨詐欺指控的官司。檢方調查指出,張男於2022年6月至去年1月起,先後向富邦、中國、保誠、新光、友邦5家保險公司投保,包括壽險、傷害險、長照健康險及旅行平安險,總額高達4103萬元。計劃實施時,張男找來昔日同學廖男協助,並於去年1月26日至27日執行計劃。當日,廖男駕車載張男前往新北市三重區購買乾冰,並於隔日在廖男台北市中山區的住處進行自傷計劃。在廖男協助下,張男於凌晨2時至中午12時,將雙腳浸泡在乾冰桶中長達10小時,造成雙腿嚴重凍傷。隨後,張男假稱是夜間騎車途中感到腿部寒冷,迅速送往台北馬偕醫院就醫,最終導致雙腿膝下截肢。然而,保險公司察覺異常,僅富邦向張男理賠了23萬6427元,其餘4家保險公司則未理賠。檢方指出,廖男明知張男的詐保計劃,卻仍然參與並協助實施,對張男固定在椅子上浸泡乾冰並錄影拍照。張男隨後向保險公司提出理賠,聲稱是因夜間騎車時受傷。然而離奇的受傷情形,引起保險公司的懷疑,經調閱醫師診斷書後,發現他的雙腿膝下是因為凍傷,才導致腔室症候群併骨缺血性壞死、敗血症、橫紋肌溶解症等傷勢。檢方扣押張男的保險單、病例單、急診證明及手機等物,並認定廖男和張男兩人涉嫌詐欺取財等罪行。,同時廖男也涉及幫助他人使之自傷致重傷罪嫌。檢方同時要求法院對其不法所得進行沒收,以確保2人無法從詐騙行為中獲利。
他屁股疼痛竟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醫曝危險因子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47歲阿茂工作需交際應酬,從22歲起幾乎天天飲酒,一個多月前覺得自己右邊屁股處疼痛,起初不以為意,但過了3週感覺越來越痛,甚至走路都走不穩,趕緊到骨科就診,經醫師以X光檢查發現股骨頭明顯塌陷,診斷罹患「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常見青壯年關節病變臺中榮總嘉義分院骨科卓依誠醫師說明,「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VNFH )好發於30至50歲,是青壯年最常見的髖關節病變疾病之一,多數專家認為此疾病是因先天遺傳、後天代謝及血管損傷、骨內壓升高、機械應力等影響血液供應的綜合性結果。病程早期多無症狀 關節痛、跛行才就醫大部分患者在病程早期沒有症狀,通常是在幾個月或幾年後,股骨頭壞死區域充血或出血,形成反應性血管,但血液供應因遺傳或代謝持續受到損害,使反應性血管無法順利生成,最後造成骨小樑變薄或股骨頭塌陷,出現關節疼痛、鼠蹊部痠痛或輕微跛行等症狀時,病患才意識到需要就醫。關節塌陷或壞死 全髖關節置換手術卓依誠醫師說到,此疾病經影像學檢查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為X光正常,但在電腦斷層上發現異常;第二期為X光片發現輕微異常;第三期為X光或電腦斷層發現軟骨下骨折、部分壞死性骨折或股骨頭變平塌陷。第一期及第二期的治療,通常使用支持性療法,如使用輔具行走以降低關節負擔,適當緩解疼痛,並避免使用類固醇藥物以免惡化病情;在一、二期病程,為保留原生關節可選擇「核心減壓手術」(Core decompression),在股骨頭鑽孔讓壞死可建立一個長出新血管的管道。第三期的病患,可先使用部分骨頭切除手術,重新分配壓力,避免壞死區域塌陷;但若關節已塌陷或已明顯壞死且骨折,則需進行全髖關節置換手術。當心3大危險因子 髖關節出現不適快就醫卓依誠醫師補充,據研究顯示,造成「非創傷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有三大危險因子,第一種是長期且大量使用醣化皮質類固醇,因全身性糖皮質激素導致骨壞死的發生率為21%-37%,然而,短期且低劑量的類固醇藥物導致該疾病的可能性極小,因此切記務須遵照醫囑用藥;另一種因子是過量飲酒,會引起脂肪栓塞、脂肪細胞肥大、靜脈血液滯留和皮質醇水平升高,使罹患此病的機率大幅提升;第三種是吸菸,因菸草經常與攝取酒精有密切相關及混雜效應。此外,若髖關節出現疼痛不適,也要及早就醫,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中年男「狂吞維他命D」顧骨本 2個月後竟中毒倒地!醫嘆:腎功能僅剩30分
攝取過量維他命D險洗腎!一名48歲張姓男子因長期酗酒,導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只能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才能恢復正常行走,自此他便一直尋求「顧骨本」的方法,怎料他卻誤信偏方吞下大量維他命D,整個人中毒昏迷,送醫一查腎功能竟嚴重退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陳政國分享診間病例,透露從事勞力活的張姓病患,下班後都會飲酒放鬆,長期以往不僅酒精性肝硬化,甚至造成骨質疏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經進行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後,才解決病患走路疼痛問題。自從發現骨細胞有異後,張男不停探詢相關保健方法,一聽友人說補充維他命D可以「保骨本、預防骨質疏鬆」,兩個月以來竟每天吞下2至3顆的維他命D,結果出現便秘、嗜睡、頻尿及口渴等症狀,日前甚至昏倒在地被緊急送醫。經抽血檢查後,發現患者血中鈣離子濃度超標,腎功能分數僅剩不到30分,追問才得知,原來張男是吃下過量的「活性維生素D3」,若是持續惡化恐需洗腎,所幸大量補充水分並停止服用後,張男病情已逐漸好轉。對此,陳政國提醒,補充維生素D3雖對骨質疏鬆有助益,但攝取過量恐造成身體危害,民眾平時若想補鈣,可以透過日曬、飲食等方式適量攝取「非活性維生素D3」,一旦出現口渴、頻尿、便秘、嗜睡等高血鈣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共搬鐵椅突鬆手「害員工壓傷截肢」 環保公司老闆慘了
台北市某環保公司王姓負責人,2021年與鄭姓員工到振興醫院地下停車場搬運連座鐵椅,卻突然鬆手導致鄭男遭壓傷,2天後因突發性休克必須截肢保命。士林地檢署在鄭男提告後,依過失重傷害罪起訴王男。起訴書指出,王男得標處理振興醫院回收室標案後,於2021年12月7日上午和鄭男等人到該院整理回收物。但王男與鄭男共同搬運連座鐵椅時突然鬆手,造成鄭男左手受傷,且鄭男當天前往國術館就醫、隔日再赴診所看診傷勢均未好轉。鄭男同月9日因突發敗血性休克被送往台大醫院急救,醫師告知鄭男有左上肢壞死性筋膜炎、敗血症、雙足壞疽、右手第1至第5指壞疽、雙足踝壞死筋膜炎、右手5指缺血性壞死等傷害,必須截肢保命。鄭男無法接受因工傷截肢,對王老闆提出告訴。對此,王男否認犯行並稱當時在場指揮搬運,「大家各搬各的」;另名證人則稱鄭男曾告知他手部受傷。檢方依據對話錄音、驗傷證明等,認定王男搬運時應注意體力若有不支或無法承受搬運重物時,應立刻告知共同搬運者,然王男疏忽未注意,依過失重傷害罪將其起訴。
男爽吃生醃海鮮隔天高燒休克 感染「海洋弧菌」做4次手術被迫截肢
你敢吃生醃海鮮嗎?日前中國福建一名男子,食用生醃海鮮後隔天身體不適,發燒、右大腿腫脹明顯,甚至有休克等的跡象,目前經醫生救治,男子雖順利活下,但其下肢因嚴重感染、缺血性壞死,一條腿沒有保住。該男子在吃完生醃海鮮後,隔天回家發高燒到39.5℃、精神萎靡,甚至還有敗血性休克,他除了右大腿腫脹外,部分腿部皮膚甚至發黑、發青,照片相當恐怖。男子在醫院治療一個多月,其中經歷了4次手術,雖然他的命保住了,但其下肢因嚴重感染、缺血性壞死無法救回。據醫生推測,該男子應該是在食用生醃海鮮時遭海洋弧菌感染。海洋弧菌是生活在鹽水中的細菌,通常容易出現在生醃、未煮熟或不新鮮的海產上,另外若遭海中生物刺傷、傷口接觸海水,也可能會感染。據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康本初表示,「一般免疫力正常者在感染到海洋弧菌時,大部分都只是輕微的腹瀉、腸胃炎、嘔吐或局部傷口感染;但有慢性肝病者,如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脂肪肝炎等,或免疫力較差、長期使用類固醇、有糖尿病者都屬高風險族群,若感染海洋弧菌恐引起嚴重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尤以『肝硬化、肝功能異常、免疫力低下者』,生食海鮮要當心。」該事件引不少網友討論,認為店家環境有問題,應該抓出來徹查「應該不止他一個案例啊?店家,廚師,同一批客人呢?要是只是他得了,我覺得這是一場陰謀」、「很多病毒都是從動物身上感染到人,疫情才過去多久呀,大家就開始遺忘了嗎」,也有人認為要尊重他人,「喜歡吃就承受風險,不吃可能品嚐不到那個新鮮的味道,這有啥爭論的」。
肛門塞1根痛到送急診 「30cm戳到底」一路頂到肝…原因超傻眼
大陸江蘇省常州市一名65歲男子近日因便秘腹脹難受,誰知他居然不去醫院治療,反而選擇用1根直徑約3公分、長約30公分的PVC管塞進肛門「掏糞」。沒想到,便秘沒有緩解,卻失手將管子全部塞進腸道,不僅腹脹加重還疼痛不止,不得已到醫院搶救,最終通過內鏡將深入結腸的PVC管取出。《現代快報》報導,宋大爺(化姓)6日被工友送到常州四院急診,通過影像檢查發現PVC管已經深入體內,從體表位置看管子的末端已經頂至肝臟附近,從解剖學看應該到了乙狀結腸深處。常州四院消化內鏡中心團隊通過內鏡技術將PVC管子取出,並將內鏡送至結腸處觀察,在腸道內大量糞便內容物的間隙中仔細探尋,沒有發現腸道穿孔,但是有黏膜水腫、潰瘍形成。常州四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朱長紅表示,「手術中,我們發現他腸道內有大量內容物,局部腸道黏膜水腫。如果不及時取出PVC管,有可能發生腸道穿孔甚至腸道缺血性壞死,後果將不堪想像」。幸運的是,宋大爺沒有發生腸道穿孔病變。大陸江蘇省常州市一名65歲男子近日嚴重便秘,竟將PVC管塞進肛門掏糞。(圖/翻攝自現代快報)常州四院肛腸外科專家李在峰介紹,最常見的功能性便秘分為慢傳輸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等3種。其中,出口梗阻型便秘與生活習慣不良有很大關係,特別是久坐馬桶看書、玩手機等,日久導致便意遲鈍,大便堆積直腸。如果能改掉邊上廁所邊看書等壞習慣,可以慢慢幫助恢復便意的敏感性。此外,坐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順暢度,可採用蹲姿,或坐姿時在腳下墊個小板凳,增加腹部壓力促進排便。李在峰表示,便秘跟情緒壓力有一定關係,大多數慢性便秘患者都有焦慮、緊張等精神症狀,平時飲食比較精細,進食量少,運動量也少,不能每天排便而壓力增大。通過適當增加運動量,多吃含果寡糖的食物,如水果、大麥、玉米、黑麥、紅薯等,不要為一時排不出而糾結,接受2到3天排便一次的習慣,壓力緩解便秘也就消失了。李在峰提醒,長期或者慢性便秘不僅會導致肛裂、痔瘡的發生,甚至會導致腹壁疝,既往有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會導致病情加重。李在峰強調,出現便秘後,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治療,切莫採取極端方式,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8歲女童運動完腹痛、嘔吐 意外得知「卵巢扭轉720度」還有畸胎瘤
大陸浙江省一名8歲女童,日前跳繩完後腹痛、嘔吐不止,意外得知卵巢蒂部扭轉720度,還有一顆畸胎瘤,所幸接受緊急手術,病情得到控制,隔天已能下床走動。醫師表示,女性罹患卵巢扭轉不分年齡,此病常在劇烈運動過後,或因本身帶有畸胎瘤的情況就會發生,若未及時治療,即使順利留住卵巢,功能也將嚴重受損。根據陸媒《錢江晚報》報導,浙江省人民醫院兒科收治一名憔悴的8歲女患者,由於腹部劇烈疼痛無法躺平,起初以為是闌尾炎,後來醫師陳國慶問診得知,女童病發前曾跳了半小時的跳繩,之後卻因腹痛、噁心、嘔吐不止,才被父母送醫治療,且經詳細檢查研判是因卵巢出現問題。之後婦科醫師王晏鵬在為女童動刀期間,發現她的右側卵巢明顯增大,表面呈暗黑色、局部缺血性壞死,還有一顆畸胎瘤,蒂部則是扭轉2圈約為720度。所幸藉由腹腔手術,女童的身體恢復如常,隔天就能下床走動,也讓父母鬆了一口氣。對此,王晏鵬表示,各個年齡的女性都有可能罹患卵巢扭轉,而在做完劇烈活動,像是跳繩、跑步、打球,或當體位變化,以及本身帶有5公分以上的畸胎瘤就很容易發生;要是發現卵巢扭轉,理應積極就醫檢查以利治療,由於卵巢供血完全阻斷很難恢復,因此手術越早進行治癒機會越大,一旦錯過時機即使順利保留卵巢,功能也將嚴重受損。 至於畸胎瘤,王晏鵬指出,其因生殖細胞異常增生導致,其中約有1%為惡性,「多數畸胎瘤並無症狀。從臨床看,5厘米(公分)大小的畸胎瘤最容易發生扭轉,典型表現為劇烈活動後單側下腹痛伴噁心嘔吐,需要與闌尾炎、胃腸炎等急腹症鑑別診斷。」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恐損及器官 新型生物製劑有效緩解症狀
30歲的宋小姐去年反覆出現腳部關節腫脹、肌肉痠痛以及大片紅斑,甚至數日高燒至40度,緊急住院才確診是「全身性紅斑性狼瘡」,雖使用類固醇治療仍難以抑制,更一度引發腦膜炎及左腦腦幹血栓,險變植物人!三軍總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盧俊吉表示,新型生物製劑可從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成效明顯,有望提升患者生活品質,並鼓勵病患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的治療策略。2.5萬病友陷困境 不只蝴蝶斑,更可能損及器官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統計,全台領有重大傷病卡的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患者約有25,400人,特別好發於20-49歲年輕女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說明,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為自體免疫疾病,患者因先天基因異常及後天環境因素,導致免疫系統產生大量抗體攻擊自身器官。高達8成患者易出現紅斑,更是長期處於疲勞狀態。而且由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不同器官,容易伴隨骨骼關節病變、血液系統異常、腎臟及心血管疾病等諸多共病。根據統計,超過50%的病患在診斷後10年內會產生不可逆的器官損傷,死亡率更是一般人的2.6倍,其中又以感染症、心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為前3大死因。另外,因狼瘡腎炎引發的急性腎衰竭以及長期使用高劑量類固醇,亦是死亡的高風險因子。類固醇治療8大副作用 新型生物製劑明顯緩解症狀目前治療紅斑性狼瘡主要藥物如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等,雖能緩解症狀及降低發炎反應,卻未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且副作用多。近年國際指引多建議降低類固醇使用劑量,改以其他藥物輔助治療。高血壓高血糖體重增加皮膚瘀青高感染風險白內障、青光眼骨質疏鬆缺血性壞死失眠精神異常盧俊吉說明,好在現已有第一款專門抑制第一型干擾素活性的新型生物製劑,可從根源降低免疫系統的異常活化,減少減少急性發作風險、類固醇的使用次數及劑量,對於改善患者皮膚黏膜、肌肉關節、血球下降等症狀成效明顯。新型生物製劑目前已通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在歐美已取得適應症,且於今年4月10日正式通過臺灣食藥署核准,可供臨床使用。在疾病控制得宜的前提下,且主要症狀均已明顯改善、無任何重要器官的持續影響,希望類固醇可在2-3個月內減量至一天1顆5毫克以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理事長潘怡伶指出,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症狀反覆多變又易侵襲全身器官,導致超過半數的病患無法繼續全職工作,面對收入中斷與治療花費的雙重經濟危機,不只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更對患者身心靈造成巨大負擔,呼籲社會大眾共同支持,協助病友重拾信心、告別干擾人生。
40歲男愛喝烈酒「痛到跛腳」!醫一查嘆:骨頭缺血性壞死
金門一名年約40歲的男業務員因工作需求經常喝烈酒,沒想到年初時身體竟然出現異狀,只要走路臀部及髖部就會傳來痠痛感,甚至跛腳難以行走,前往高雄就醫才發現,原來男子的雙側髖關節股骨頭都已壞死。「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今年年初發現走路時臀部及髖部出現痠痛症狀,且某個姿勢髖關節還會卡住導致跛腳,嚴重影響日常活動,經核磁共振檢查,診斷出男子為「雙側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金門一名40歲男子長期飲酒,發現走路時臀部及髖部出現痠痛症狀,甚至跛腳難以行走,最終被診斷出雙側髖關節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圖/報系資料照)楊椒喬指出,當壞死的股骨頭塌陷造成關節面破壞時,一般會手術置換人工關節,但礙於該名患者正值壯年期,且人工關節使用年限約為20年,考量病患未來恐再度開刀汰換,因此建議患者透過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改善局部血流供應,幫助延緩骨壞死速度、緩解痠痛。楊椒喬也提醒,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可分為外傷性及非創傷性,其中非創傷性常見原因為酗酒、長期或過量使用類固醇,建議適度飲酒才能避免酒精對身體的各種危害。
愛吃高油高熱量食物 小心脂肪肝上身
新北市一位國中生熱愛炸物、手搖飲料、有點小肚肚,因學校進行體檢發現BMI約30且肝功能異常,至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就醫,抽血發現血脂肪過高、肝功能指數高達80 U/L,是正常值的2倍,經超音波檢查後確定小朋友已罹患輕度脂肪肝。不良生活習慣 導致有脂肪肝肝膽腸胃科張琮承醫師表示,脂肪肝通常是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內臟脂肪囤積過多,並且與肥胖有關,通常會透過量腰圍、測BMI進行健康評估,簡單來說:「肥胖是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最常見的原因,脂肪肝與體重增加有直接關係,久坐不動、飲食過度的肥胖患者發生的機率比瘦子高很多」。初期脂肪肝沒有立即危害,但隨著時間與病程進展,可能演變為肝臟發炎、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有肝癌風險,併發產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腎臟病、內分泌失調、睡眠呼吸中止症等疾病風險,臨床上發現疾病常常已經很嚴重。兒童肥胖問題 先從飲食控制近年兒童及青少年罹患脂肪肝的比率持續上升,且兒童肥胖也可能造成青少年高血壓、哮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股骨頭骨骺滑脫症、脛骨內翻等疾病,影響健康發展。張琮承醫師指出,有肥胖家族史、無其他遺傳性疾病,也沒有服用藥物,因此詳細問診排除藥物造成肥胖的可能後,建議改善飲食均衡和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但若是減重成效不彰,就需考慮透過藥物方式減重,成人的話可以考慮內視鏡或是手術方式減重,進而改善肝臟發炎、變性的狀況。飲食的部份,張琮承醫師建議挑選增加富含膳食纖維的蔬果,及血糖指數較低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如全穀類、單不飽和脂肪酸、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植物蛋白、益生元纖維,少吃高油、高糖、高熱量食物、精緻甜點、高糖飲料,並留意肥肝兒童常見缺乏的營養素,如鐵、鈣、維生素 D、葉酸、其他維生素和必需脂肪酸等。建立運動習慣 幫助減重燃脂有關運動則建議逐步建立運動習慣,評估身體的負荷安排漸近式的運動,以步行進展至快走、跑步、中強度、高強度的運動,燃燒體脂肪、增加代謝率,有助於降低脂肪在肝臟中的堆積,並幫助減重、維持肝臟健康。張琮承醫師提醒,脂肪肝是目前社會常見的文明病,及早進行治療,若學校有安排兒童健康檢查,請父母要留意健康檢查結果,尤其是被標注紅字或學校提醒要回門診詳細檢查的項目,以幫助及時發現孩子的健康問題,防止進一步惡化。
17歲男打完球突蛋疼…醫驚見「睪丸變紫黑色」險切了 1族群易發生
一名17歲少年打球後突然感覺右側睪丸劇痛,同時伴隨右下腹痛、頻尿等,就醫檢查驚見睪丸呈現黑紫色缺血狀態,所幸經過手術治療已恢復正常。醫師提醒,如果超過6小時恐使睪丸因缺血性壞死,嚴重恐影響生育,而睪丸扭轉好發於12至18歲青少年,如果本身有合併鞘膜先天發育異常,特別容易發生。衛生福利部台北醫院泌尿科醫師蔡伊達分享收治個案,該名患者至急診後,先由急診兒科醫師檢查患部,排除其他原因後,判斷疑似睪丸扭轉,即緊急會診泌尿科。經進一步檢查,確認為右側睪丸扭轉,動脈因扭轉導致缺血梗塞產生劇痛,立即施行徒手睪丸反扭轉復位術,恢復血液流通並安排陰囊探查手術。醫師透露,當時患者的睪丸呈現紫黑色,已幾近壞死,所幸搶救即時,免於切除,但考量少年的鞘膜先天異常,比一般人容易發生雙側睪丸扭轉,故施以雙側睪丸固定術,將左右兩邊的睪丸固定在陰囊底及壁上,避免日後復發。經過治療,少年術後觀察2天即出院,1週後回診時自述已恢復正常生活。蔡伊達說明,睪丸扭轉好發於12至18歲青少年,因青少年提睪肌的收縮反射比成年人強,在青春期階段睪丸快速發育增大,若合併鞘膜先天發育異常,睪丸易向前倒或變橫置,甚至整個顛倒,受外力撞擊和激烈運動可能使精索裡的提睪肌激烈收縮,特別容易造成睪丸扭轉,也有少部分個案是嬰幼兒及成年男性。醫師提醒,若發生睪丸扭轉狀況,如超過12小時才進行手術,有五成以上病人因睪丸缺血壞死而被摘除,若超過24小時,則高達九成以上,且壞死的睪丸若不摘除,將因產生睪丸抗體影響另一側正常睪丸功能,倘若發現睪丸疼痛,務必盡速就醫,把握在黃金6小時內進行手術治療。
健身後身體發現異常腫塊? 竟是罹患疝氣
有1/3的患者有疝氣卻不自知,因此呼籲民眾,身上若出現不明腫塊,用力或站起會跑出來,但平躺又縮回去,就應儘快找醫師診斷,若延誤造成造成器官絞勒壞死,有可能危及生命!有些肌肉薄弱的情況是先天的肌肉或筋膜較薄,但疝氣的發生通常是後天的原因,因應發生的原因及部位,而可能因為老化、受傷、用力過度,手術切口產生,並且發生於臍、側腹部、腹股溝、股等疝氣最為常見,其中腹股溝疝氣佔了九成。疝氣有哪些成因?有哪些症狀?疝氣由肌肉或筋膜弱化缺損的區域裂開擠出造成,大部分發生在腹部,特別是下腹部,由於生理結構上較難鍛鍊,周圍組織較難形成足夠的保護,致病原因可能是肌肉以及筋膜受傷、退化、先天性筋膜缺損等等,並且長期或突發性的局部增壓,就可能會造成疝氣,例如久站、粗重工作、肥胖、長期便祕、長期咳嗽、打噴嚏等等。因為壓力加上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器官或組織會因受壓就會順著通道,從這個開口或薄弱的區域擠出,但根據患部不同,疝氣不一定會產生疼痛感,甚至有的疝氣可能無症狀。但幾乎所有疝氣都可能會影響到疝氣孔周圍的肌肉組織,並且絞勒、移位器官,導致移位器官的血液循環被阻斷,最常見的是當患處從缺口隆起,疝氣中的血管受到壓迫,造成血液減少或無法循環。並且疝氣在腹壁缺口的血液供應受到勒壓阻斷,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組織的血液無法回流,就是所謂的「嵌頓式疝氣」,會造成移位器官的缺血性壞死,有生命危險,這時就要馬上進行治療或手術,所以只要發現有疝氣一定要盡快就醫,避免疝氣進一步擴大傷害。常見的疝氣:腹股溝疝氣(鼠蹊部)切口性疝氣(因為以前開過刀)股疝氣(鼠蹊韌帶下方)臍疝氣(肚臍)食道裂孔疝氣(腹部上方)健身會產生疝氣?那些人是疝氣高危險群?疝氣病患雖好發於男性族群,但女性因剖腹生產而發生疝氣的情況也不少,近來健身風氣盛行,也有因練舉重一下子負重太多而擠出疝氣的病例。此種案例的發生可能會在受傷的術後復健,一次性超量訓練時發生,或者是長期做粗重的工作、老煙槍、慢性咳嗽者,這些患者的腹部筋膜不健康,又長期承受突發劇烈運動,就非常容易產生職業病、運動傷害,產生疝氣的機率也隨之提高。但一般民眾無須太過擔心健身會不會產生疝氣,若是讓腹部、髖關節等周圍肌群經過適量的良好訓練,反而能夠強化周圍肌群與筋膜彈性,能夠減少與避免疝氣的發生。疝氣有哪些手術治療方式?黃奕竣醫師也分析了傳統及腹腔鏡手術之差別,傳統手術的方式直接把傷口打開、分離沾黏、把腹壁缺口縫起來的方式,但復發率卻有 63%之高。但若在皮膚與腹壁之間,多用一層沒有張力的人工網膜修復,可以降低復發率到 10~20%。但這種傳統手術方式,皮下組織就要清掃出大出缺口好幾倍的空間來鋪下夠大的網膜,所以開刀傷口就會很大。若是在 3~15 公分的腹壁缺損的疝氣,部分的醫師會用腹腔鏡修補,只需要開3個小洞共約3公分,不但傷口小且恢復快。目前台東馬偕外科已使用腹腔鏡,解決了很多民眾的疝氣問題,提供民眾更優的疝氣手術選擇。手術後的病人需特別注意疝氣發生!呼籲曾經動過開腹手術病人:平均有 10~30% 的機率發生腹壁切口疝氣,八九成在術後 6 個月到 3 年中間發生,要特別小心!一般建議術後一個月避免劇烈運動、腹部出力、並用束腹帶,來減少疝氣發生。 資料來源台東馬偕紀念醫院黃奕竣醫師:https://ttw3.mmh.org.tw/news_view.php?id=1144
陸男酗酒20年突覺行走困難 就醫竟是缺血性壞死3期
許多人難過的時候會喝酒澆愁,但酒喝多了可能會對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中國四川省瀘州市一名王姓男子從13歲便開始喝酒,每日都會喝約3百公克的酒。日前他常覺得髖部疼痛,行走也逐漸變得困難,就醫後才發現他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且以達到第3期,經過治療後,王男的症狀已逐漸好轉。四川瀘州一名王姓男子從13歲時就開始「借酒澆愁」,王男每日都會喝約3百公克,目前酒齡已將近20年,他早已從「借酒澆愁」變成「酒不離口」。日前王男經常覺得髖部疼痛,行走也越來越困難,他發覺不對勁後便就醫,在檢查之後,醫師發現王男的股骨頭患有缺血性壞死,更以到達第3期。對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西南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的醫師表示,壞死的原因通常會與酒精、激素以及受傷有密切的關係。目前王男在經過治療後,狀況已有好轉的跡象。醫師也提醒,飲酒應適量,不宜過度。◎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冬天「腳中風」恐截肢命危 自我檢查4症狀!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冬季是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血管阻塞發生的機會大幅增加,長輩們除了要小心天冷引發心臟血管硬化,可能併發的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外,也要高度警戒包括下肢的「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輕者影響走路、跑步痠麻無力,重度阻塞者則面臨壞疽(乾枯發黑)、截肢,也就是俗稱的「腳中風」。 72歲的張奶奶,有高血壓、 心臟冠狀動脈阻塞,以及甲狀腺機能亢進病史, 並出現陣發性心房顫動情形,然而,張奶奶還出現右下肢冰冷,並且出現異常疼痛,一週後家人帶張奶奶來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求診,心臟血管中心周邊血管科主任、下肢動脈阻塞治療團隊召集人徐中和醫師檢查後,在郭奶奶的右下肢膕動脈發現血栓,造成下肢血液循環嚴重阻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召集「24小時溶栓團隊」啟動,立即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在黃金時間雙管齊下搶救:運用「機械性取栓」與「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張奶奶血液循環獲得大幅改善,成功避免截肢的危機,徐中和主任特別提醒,罹患心房顫動的病人, 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事件的形成。另一個搶救下肢成功的治療個案,是80歲的郭伯伯,郭伯伯為多重慢性病人: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冠狀動脈阻塞、持續性心房顫動並心衰竭,並且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多重病史, 郭伯伯因為右下肢冰冷且劇痛一天,警覺情況不對到中國附醫急診,徐中和主任檢查,在郭伯伯右下肢前脛動脈發現血栓, 造成下肢血液循環不良,經過緊急導管溶栓手術, 並再經超音波震碎血栓導管治療, 以及藥物氣球及支架得使用, 血栓順利移除, 血流也恢復正常,避免重殘被截肢的命運。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徐中和主任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在下肢最為常見,臨床出現的症狀包括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麻木、不良於行、走路疼痛、腿部潰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最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病人甚至被迫截肢,而病人截肢後,也容易再面臨命危風險,是非常棘手的疾病。「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高風險因子,包括老化、家族病史、吸菸、糖尿病、肥胖和三高等,國外研究統計顯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發生率約12%, 尤以步入中年45歲以上的人居多,台灣人口步入高齡社會,臨床疾病也呈現上升趨勢。徐主任指出,醫護團隊務必搶在病人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6到8小時內,確定病人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至於該如何辨別自己或家人可能罹患「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徐中和主任說明,依嚴重度,臨床病徵大致分成四期:第一期(輕微或無症狀):偶爾感覺患肢溫度較低,有輕微麻木感。第二期:行走當中腿部容易疲勞無力,休息片刻又能繼續往前走,之後重複出現同樣症狀,稱之為間歇性跛行。第三期:血管阻塞嚴重連靜止休息時局部循環不足,已出現持續疼痛、麻木或感覺異常。第四期:皮膚因缺血而由粉紅色轉為暗紫色,且在腳趾頭發生潰瘍和壞死,逐漸延伸到足部及腳踝。徐中和主任分析,張奶奶和郭伯伯,都是屬於急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常常是由於心房顫動,導致血栓由心臟打出掉落到下肢動脈血管,而突發急性阻塞。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20-30%。針對此重大疾病風險,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2016年成立了「24小時溶栓團隊」, 投入研究治療,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雙管進行「機械性取栓」手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大幅下降到3%,臨床成果發表在今年(2022年)4月醫學期刊「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 成績斐然。
骨頭壞死!49歲男腰痛寸步難行 追溯原因竟是「貪杯釀禍」
49歲的劉先生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5~6年前深受坐骨神經痛所苦,但是透過復健及核心肌群訓練,近年已經甚少復發,偶而發作便去熟識的復健診所做做復健,平時倒也不太困擾。這幾個月因為事業的應酬增加,比較少運動,除了熟悉的腰痛,總覺得右側髖關節附近常有酸痛感,但是復健之後似乎又有所改善,便不太在意,直到兩個月前自覺好像髖關節扭傷一下,至此之後疼痛加劇,寸步難行。醫師看到劉先生走進來的樣子,心中已經猜到七八分病因;他跛著腳走進來門診,聽完他的敘述之後,馬上先幫他做了理學檢查,之後更加確定心中的診斷;隨著X光結果出來,除了腰椎退化問題之外,更合併有右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告知劉先生可能造成的原因後,他隨即陷入沉思。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張彧銓說,髖關節置換是一項成熟的手術,但是病人接受手術的原因,台灣卻和國外有很大不同。根據研究,造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原因,在台灣有超過4成是因為飲酒,2成是因為全身性類固醇使用,另外有4成原因不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在早期診斷比較困難,在股骨頭壞死塌陷之前,會有一段時間單靠X光不容易診斷,常常需要搭配問診及適當的理學檢查,再安排核磁共振檢查,才能夠確實診斷。早期診斷才能及早介入治療,在股骨頭塌陷之前,可以施行核心減壓手術,如果把治病因子一併解除,根據研究有約三成的病人可免於換人工髖關節。而在股骨頭塌陷之後,就剩下人工髖關節置換才能真正解決病人的症狀了。張彧銓表示,如果以性別區分,男性病患最大的致病原因是飲酒,而女性病患最大的致病原因是類固醇使用,使用類固醇的原因前三名依序為紅斑性狼瘡,血液腫瘤疾病及氣喘,整體而言,平均接受關節置換的年齡為50歲左右。使用類固醇的病人又有較高的雙側致病比例。在經過一個月的保守治療之後,劉先生的疼痛幾乎沒有改善,幾經考慮之後,終於下定決心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第二個月的門診追蹤已經看不出來換過關節的樣子,幸運的是,對側的髖關節尚未被影響,更讓醫師欣慰的是,劉先生已經答
英女王逝世/女王2天前見英國新首相就有病危徵兆 「手都黑了」讓醫師認為:早已重病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Elizabeth II)8日駕崩,享耆壽96歲,而她前兩日才接見新任英國首相特拉斯,也讓不少人相當訝異她突然崩逝的消息,但澳洲就有一名醫師從當天照片中發現,女王當天因沒有戴手套,看見她的手早已出現病徵,認為女王早已生重病,卻依舊打起精神繼續辦公。可從照片發現女王的手都有明顯黑斑,和一般的老人斑狀況不同。(圖/達志/美聯社)據英國媒體《每日郵報》報導,澳洲一名醫師柯恩瓊斯(Deb Cohen-Jones)在女王離世後,重新看女王近日出席公開場合的照片,赫然發現6日女王接見特拉斯的照片有異,她發現女王的手出現大面積的黑斑,這很有可能是她身體有已狀況的原因,甚至可能是罹患了週邊血管疾病(Peripheral vascular disease)的證據。周邊動脈疾病乃是肢體動脈因粥狀硬化造成血管狹窄阻塞,而導致肢體血流不足的疾病。在走路或運動時,患肢肌肉會突然感到疼痛,若稍加休息,症狀會隨即緩減。症狀嚴重時,休息時下肢也會感到劇痛、腳部出現潰瘍、或傷口始終無法癒合,若仍不積極就醫,即會演變成肌肉組織缺血性壞死,而面臨截肢的命運。過去女王出席活動都有戴手套,因此不能確定黑斑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圖/達志/美聯社)而這種疾病也可以透過藥物控制或手術治療,不過從女王的手都出現黑斑的狀況來看,柯恩瓊斯醫師認為她的病情已相當嚴重。但女王過去出席公開場合都會戴手套,因此不能判定女王的手出現黑斑的狀況已經持續多久,只能知道她仍笑臉迎接唐寧街新主人也就是新英國手向特拉斯。
阿嬤腳痛忍1年 去檢查「骨頭竟糊成一片」…她回一句話讓醫師好心疼!
許多醫師都見過為生活打拼卻弄壞身體的案例,但一名罹患髖關節股骨缺血性壞死的阿嬤,卻讓醫師林頌凱相當心疼又不捨,因為這名為了家計,每天忍受劇痛搬運幾十斤重物的老婦人,一聽到必須動手術,就深怕自己住院會讓家中經濟受影響,孫子也沒人照顧而陷入兩難。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表示,這名60多歲阿嬤因腳痛到無法行走就醫,檢查後發現她疼痛指數高達10,且右腳無法撐地,後經X光確認有脊椎滑脫、髖關節明顯缺血性壞死,其中髖關節壞死部分還「糊成一片」,於是緊急給予藥物治療並安排進一步檢查。阿嬤一周後回診時表示,一旦停用止痛藥「連躺著都難受」,林頌凱指出,阿嬤出現缺血性壞死的右髖關節股骨已無法承受她的身體重量,所以才會讓阿嬤相當難受。林頌凱進一步詢問發現,原本應該要含飴弄孫的阿嬤,困於家計到水果店打工,每天搬運數十斤重水果,沒想到1年多前以為是拉傷的小傷,竟會痛到她忍受不了辭職就醫。林頌凱告知阿嬤必須動刀治療才能根治疼痛,但阿嬤一聽到要開刀立刻紅了眼眶,表示自己「沒錢沒保險」,家裡又有孫子要她照顧,還擔心健保給付的置換品材質差,可能沒過幾年又要開刀。林頌凱向阿嬤表示,其實健保給付的不只品質好,且置換品只要保養得宜可以用上15到20年,這才讓阿嬤放心動手術。林頌凱表示,造成阿嬤髖關節股骨缺血性壞死的主因為使用過度,曾有扭傷、跌傷、挫傷等舊傷,或是年輕時服用類固醇、酒精等都會造成單側髖關節缺血性壞死,且阿嬤的股骨已經壞死碎裂、往外往前半脫位,只剩手術一途。他也提醒櫃姐、老師等需長時間站立,或從事搬運物品工作與激烈運動者,都要注意髖關節,一旦痛感持續2天以上未緩解,甚至影響到走路就必須就醫。
微胖男劇烈腹痛急求診 一檢查醫師驚呆「肚內竟然發黑化膿」
56歲身材微胖的中年男性,發燒合併右下腹劇痛數日,但因害怕就醫,僅透過藥局成藥止痛,直到腹痛加劇無法忍受才到醫院求診。經理學檢查後發現患者右下腹局部僵硬並伴隨反彈疼痛,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也顯示闌尾不明顯合併局部發炎反應。因應診斷回饋,醫師懷疑患者有闌尾炎或右下腹腔發炎問題,主動以診斷性腹腔鏡手術探查與治療,結果術中沒看到闌尾發炎,反倒發現罕見的大網膜梗塞性壞死與化膿,醫師緊急將梗塞的網膜切除後配合腹腔沖洗及引流,患者術後接受5天的抗生素治療後才痊癒出院。衛福部臺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劉中祥指出,大網膜梗塞是非常罕見的急性腹痛原因,症狀和闌尾炎及大腸憩室炎類似,起因是網膜缺血性壞死、化膿導致的劇烈腹痛。大網膜梗塞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類,原發性網膜梗塞的病因與致病機轉尚不明確,但與肥胖程度有關,臨床上肥胖者好發風險較高;繼發性網膜梗塞則可能因為外傷,或是接受過腹部手術造成腹腔沾黏有關。由於大網膜梗塞的症狀常與其他腹腔臟器發炎類似,因此診斷上需依賴理學檢查、過去病史,以及高階影像學診斷工具的交叉評估,才能精準地鑑別。常規治療方針會先以抗生素等保守治療為主,若治療效果不盡理想,甚至發生次發性感染,才會透過外科手術切除梗塞網膜,並清除化膿發炎處。劉中祥醫師表示,雖然大網膜梗塞較少有重度感染甚至死亡的風險,但若放著壞死的網膜持續化膿,則可能會造成腹腔內感染。呼籲身體不適或腹痛的病人,還是要盡速就醫,並提供詳細的病史供醫師診斷。
80歲老翁疝氣併發膿瘍 「全體腔外微創手術」修補整治
80歲的陳老先生因中風長年臥床,肢體攣縮,入住安養中心多年。前陣子發現罹患左側腹股溝疝氣,接受傳統沿腹股溝邊線劃刀的疝氣手術,但因老翁有糖尿病體質,傷口預後不佳,更因感染併發膿瘍造成疝氣復發,轉診台中市多家醫院都治療未果,最後在臺中醫院接受「全體腔外腹腔鏡手術」,一併處理好膿瘍與疝氣,目前已平安回到安養中心。衛福部臺中醫院一般外科醫師徐瑋呈說,疝氣的好發年齡層從新生兒到高齡人瑞都可能發生,肇因則是由於先天腹膜引帶未閉鎖,或後天肌肉筋膜層弱化所致。一旦患者用力,腹壓就會上升,使臟器膨出腹壁造成疝氣,若長期不處理則可能會發生「疝氣嵌頓」,造成腸子缺血性壞死,引發腹膜炎甚至敗血症。徐瑋呈醫師表示,傳統的治療方式是以縫補筋膜層為重點,但隨著醫療進展,現多以腹腔鏡微創手術進行人工網膜襯墊方式,對疝氣弱化的無張力筋膜層做修補整型。醫師指出,全體腔外腹腔鏡的修補手術相對傳統手術的修補位置來得更深處,能直接將人工網膜鋪放在筋膜缺口做補強。若遇到因沾黏引發結構紊亂而復發的疝氣患者,使用腹腔鏡手術更能有效避免組織沾黏,完好地修補筋膜層。徐瑋呈醫師指出,全體腔外腹腔鏡術後傷口小、疼痛少、患部感染機率低、復原速度快,除了大幅降低復發機率外,若有雙側疝氣的患者,更能以同道傷口同時處置,讓患者少挨一刀。雖然全體腔外腹腔鏡疝氣手術已成為主流,但患者仍須接受全身麻醉才能施作,儘管有少數例外能以不插管的朦朧麻醉方式進行,但並非臨床上的常規處置。徐瑋呈醫師提醒,若經麻醉科評估健康狀況不佳或有心肺疾患的人,就不建議接受全身麻醉。建議民眾接受疝氣手術前要好好與主治醫師溝通,找尋最適合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