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戰略
」 美國 台灣 中國閣員卡位2/內外部因素不同考量 賴政府擬換國防與數發部長
行政院長陳建仁在新一屆立法院的總質詢中,堅定表示將與總統蔡英文同進退,不會在520後續任閣揆,同時也堅稱自己不是「看守內閣」。立院人士指出,民進黨這次首度打破「8年魔咒」,蔡英文總統連任二屆後由同黨籍的賴清德接手組成新政府,內閣成員不必像政黨輪替後全面更新,但準總統賴清德以及他的未來閣揆仍有自己的人事規畫,在內外面因素夾雜下,可能更換的閣員還包括國防部長邱國正與數位發展部長唐鳳。外傳邱國正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曾因為年金改革立場不同而有過不愉快,在新內閣將不再擔任國防部長。但知情人士指出,賴清德考量的並不是過往的一點意見不合,而是有更多的「外部因素」。美國聯邦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2月22日率團訪台,會見了蔡英文總統、賴清德及國安會祕書長顧立雄,原本美國在台協會公布的訪團行程到24日結束,訪團一行人最後提前在23日離台,顯然其訪台的目的進度順利「達標」;2天後就有媒體報導,國防部長邱國正已在打包辦公室,準備讓新的國防部長接手。蓋拉格去年就曾提出對台灣兵推結果的建議報告,提醒為嚇阻中共發動武力侵台,對台軍售項目應迅速交付,並在該區域內準備足夠關鍵彈藥庫存。另外,美國智庫也對該次兵推結果提出建議,聲稱轟炸機及潛水艇會在對中衝突中提供獨特及不對稱的優勢。美國眾議院「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主席蓋拉格(左3)2月22日率團抵台訪問,他主張美國應將庫存約200枚岸置魚叉飛彈,優先交付台灣,同行的眾議員則主張台、美可共同生產155公釐榴砲彈。(圖/外交部提供)政壇人士指出,邱國正不適合在新內閣中擔任國防部長,主要是因為他出身陸軍,難以避免地仍抱持著大陸軍主義思想,而這種戰略思考,與美國人對兩岸間的戰略想像格格不入。相對地,外傳新政府國防部長人選之一的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原為海軍,是最早提倡台灣應採用不對稱作戰的人,賴政府會持續加深推動不對稱作戰,李喜明想法符合美國的戰略要求;另一位可能的人選,則是統府國造潛艦專案小組召集人黃曙光,也是在不對稱作戰思維下的人選。若說國防部長換人主要考量了來自美國的「外部因素」,唐鳳在新政府中可能卸下部長職位、轉任政務委員,則是來自國內民眾、在野黨甚至執政黨自己人的怒氣。唐鳳是小英鍾愛的人選,但台灣的詐騙問題橫行不僅是國人痛中之痛,更被謔稱是另項「護國產業」,坐擁200億元預自的數發部卻無力洗刷惡名,從選前就不願担起網路打詐的責任,連民進黨自家立委也頗有微詞。不過,近來也出現另一種說法,指賴政府上台後,新潮流為了掌控數發部鉅額預算務必得「幹掉」唐鳳。對此,與賴清德關係密切的立委郭國文特別澄清說,外界對於唐鳳以及數發部有很高的期待,無論是打詐、網路上的假訊息、還是資安問題,都希望能發揮一定程度的功能,但顯然是因為失望而有一些批判的聲音,絕非民進黨內派系的特定目的,而故意打擊唐鳳。國防部長邱國正任期已超過3年,是自從總統民選後任職僅次於高華柱的4年的國防部長。(圖/周志龍攝)
外交嚴峻…陸擴大南太平洋勢力 台灣國際空間更壓縮
太平洋國家諾魯與我斷交,並與大陸建交。學者15日分析,中共此舉意在「輕擊」台灣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未來恐在經濟和國際空間的兩個戰線上對台施壓。同時,大陸亦趁美國力有未逮之際,擴大其在南太平洋的勢力,未來台灣在參與國際多邊活動及維持邦交國數量上會遭遇挑戰。南太平洋島嶼控制著連接美國與印太地區主要合作夥伴的水道,其戰略地位隨著美中戰略競爭態勢發展日益顯著,加上當地是我邦交的重要據點,蔡政府迄今丟掉的10個邦交國中,有3個就是南太國家。此次諾魯與我斷交,或也反映中美影響力在該區域的消長。「美國當然希望中國大陸在南太平洋停止插旗」,政大外交系教授黃奎博指出,近年來,諾魯跟北京的關係本就有更深一層發展,但與帛琉、馬紹爾群島等國相比,美國在諾魯的資源和影響力相對較小,北京選擇對諾魯下手,主要是針對台灣,卻也顯示出大陸趁美國力有未逮之際,擴大在南太的勢力。台大政治系教授張登及表示,大陸和諾魯復交,恐早在中共與南太島國會談互動時進行,絕非賴清德當選後的臨時安排,而此時公布消息,可能意在對新總統表態施壓。至於賴520就職前,是否會有其他邦交國「異動」,尚待觀察。淡江大學榮譽教授趙春山認為,大陸此舉算「輕擊」而非「重磅」,是對公開主張台獨的賴清德當選做出反應,以安撫大陸內部不滿當前北京對台政策的強硬派。他預判,中共未來會在經濟和國際空間上對台施壓,雖不至於發生軍事衝突,但估計影響將超過蔡英文時期。黃奎博則分析,台灣未來外交情勢有兩個可能方向,一是本可低調參加的國際多邊活動,恐遭北京阻擋;二是邦交國數量恐減少到個位數。後者雖會造成民眾心理震撼,但對中共而言,難度及部署成本高,短期內恐難達成。
對台政策不變 美駐中國大使勃恩斯:華府不會介入台灣大選
美國駐中國大使勃恩斯15日表示,華府沒有、也不會介入台灣明年大選,也強烈期盼這場選舉不受恫嚇、脅迫或干涉,呼籲「各方採取負責任行為」。談到美中關係,勃恩斯直言兩國是「體制競爭對手」,但必須在雙方利益一致時保持交往接觸,避免陷入衝突甚或戰爭。勃恩斯出席華府智庫「布魯金斯學會」的討論會,他在會上特別提到台海,表示「就政治、軍事和經濟方面,這在全球都是具重要意義的地區。」他指責大陸近期在台海的行為,重申美國對台立場十分明確,「致力於兩岸分歧和平解決。」勃恩斯說,拜登總統在加州「拜習會」後說過,美國對台政策沒有改變。這是歷屆政府的焦點,回溯到1979年(指中美《建交公報》生效)的卡特政府,甚至回到1972年尼克森總統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簽署的《上海公報》,美國都堅持和平解決爭端。勃恩斯說:「過去70年來,台海現狀在很大程度上維持兩岸分歧中的和平,相信這是前進的方向。」呼籲各方採取負責任行為展望台灣明年1月13日的大選,勃恩斯表示,美方強烈期盼「這些選舉不受各方的恫嚇、脅迫或干涉」,希望在大選前後能看到「各方採取負責任行為」。法新社認為這番話係劍指中國。勃恩斯還強調,「美國沒有、也不會介入這些選舉。對於複雜的台灣議題,我們的持久期望是,兩岸分歧得以和平解決。」針對去年8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北京切斷美中軍事溝通管道,勃恩斯說,他在裴訪台前後都有與中國政府接觸,捍衛裴的訪台行程,亦捍衛今年4月時任議長麥卡錫與蔡英文總統在加州會晤的權利,他並重申美國國會議員有權訪台。11月中旬的拜習會表達穩定美中關係、管理分歧的意願。關於拜習會成果能否落實,勃恩斯形容說,過去美中關係「就像雲霄飛車一樣,溝通被切斷,然後又重啟。所以我不會過於樂觀…,但我充滿希望。」接下來數月,將觀察中方能否兌現合作打擊芬太尼販運、恢復軍事對話等。雙方就科技協定續簽展開談判勃恩斯還提到,他已和北京就《中美科技合作協定》續簽一事展開磋商,但坦言前景仍充滿未知數。該協定於1979年首次簽署,而當前美中戰略競爭加劇,該協定並未涵蓋人工智慧(AI)、生物科技、機器人學習及量子運算等領域的進展。勃恩斯指出,今後數十年,美中關係主基調將是「戰略競爭」,但當兩國利益一致時,必須交往接觸。他說,美中兩國是「體制競爭對手」,中國志在成為印太地區第一強權,但「任何心智正常的人都不應希望雙方衝突或戰爭」,正如拜登總統所說,美中應負責任管理競爭,降低衝突的可能性。謝鋒稱中美對話比對抗好「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14日晚在華府舉行成立50周年慶典活動。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賀信時也提到舊金山拜習會,重申願同美方相向而行,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習又說,中國式現代化將為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各國企業,帶來更多機遇。中國將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大陸駐美大使謝鋒在活動上致詞表示,明年將迎來中美建交45周年,中美關係站上新起點,經貿合作也迎來新機遇。他說,回首年初以來中美關係曲折歷程,對話比對抗好、合作比脫鉤好、穩定比折騰好,這應是雙方共識,也是責任所在。
蔡英文過境美與麥卡錫會晤 BBC示警:台灣陷危險的三角戀
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圖/路透)蔡英文總統與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於今(6)日凌晨於洛杉磯附近的雷根總統圖書館會晤,連同麥卡錫在內,共有19位跨黨派眾議員參與會談。白宮發言人尚皮耶昨重申,美國的一中政策沒有改變。英國廣播公司(BBC)則以「危險的三角戀」比喻美中台關係,並以「台灣有被愛到死的危險?」為題,示警台灣面臨的風險。19位跨黨派議員參與 9人曾訪台蔡英文已結束貝里斯行程,昨日抵達過境地點洛杉磯,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羅森柏格、駐美代表蕭美琴依例至機場接機,隨即前往下榻飯店。在飯店門口,約有200多名僑胞,熱烈歡迎蔡英文,車隊抵達時「總統好」、「小英小英我愛妳」不絕於耳,在對面道路上有數十位大陸僑民,聲量全被歡迎的台僑壓過去。蔡英文與麥卡錫今日凌晨於雷根圖書館舉行會談,這是蔡英文在8個月內,與前、後任2位眾院議長會晤,包括麥卡錫在內,有6位民主黨、13位共和黨眾議員自華府專程至洛城參加,其中有9位眾議員曾訪台,重量級成員包括眾院民主黨黨團主席阿奎樂(Peter Aguilar)、美中戰略競爭特別委員會共和黨籍主席蓋拉格(Mike Gallagher)與該委員會民主黨首席眾議員克利什胥納莫提(Raja Krishnamoorthi)。白宮再度重申 美國一中政策沒變根據雙邊幕僚安排的議程,蔡英文與麥卡錫等人將進行會談、公開合影、各自對媒體發表談話、午宴,全程超過3小時,麥卡錫與其同僚將舉行1小時記者會,接受提問。蔡英文在結束「蔡麥會」後,將出席僑宴。自台美在1979年斷交後,這是眾議院議長第3度與我國總統會談,第一次是1997年4月2日,由李登輝總統接見議長金瑞契,接著是去年8月3日訪台的議長裴洛西,此次「蔡麥會」也是總統首次在美國境內與美國政壇第三號人物會面。尚皮耶昨日在例行記者會,被問及拜登政府是否已準備好蔡麥會後,可能引發的中國對台軍事演習?她重申,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沒有改變,蔡英文的過境是私人、非官方,中國不應該做出過度反應。BBC昨發表以《台灣有被愛到死的危險?》報導,根據該文,前AIT台北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表示,去年裴洛西訪台,他個人非常反對,這無異於挑釁中國,不但收效甚微,且後果相當可怕。他認為麥卡錫很想效仿裴洛西在台灣會面,但被蔡英文拒絕,因此,改在加州會面。儘管中國警告美國是在台灣議題上玩火,但麥卡錫並沒有淡化這風險,並稱這次會面是兩黨共識。葛來儀:美中關係比任何時候還壞該報導指出,台灣正陷入危險的三角戀,顯而易見的是,台灣的2個追求者,華盛頓和北京的關係不斷惡化。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印太研究主任葛來儀說,如今這種關係比自1979年美中建交以來的任何時候都糟糕。(北京)不接聽拜登總統或五角大廈的電話。美國國會也已宣布中國構成(美國的)生存威脅。葛來儀稱,拜登曾告訴習近平,他沒有把台灣當作武器,也不支持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但在裴洛西訪台,或麥蔡會之後,這種保證不太可能起到多大作用。
盲從鼓吹戰爭 媒體人要有良心
台灣號稱是新聞自由國家,但各式各樣傳播媒體呈現的聲音,卻多在幫執政當局幫腔,擔當其宣傳喉舌或者政治打手的角色。媒體和名嘴淪為宣傳工具,其實正是毀棄新聞自由的行徑,他們日以繼夜在愚化民眾對環境變化與真實情況的認知,毒化民主政治體系中自由而開放的公共論壇機能,弱化體系趨吉避凶的自我調適能力。這正是台灣國安的一大危機,長此以往,不無產生「毀台」效應之虞。綠媒鼓譟 不顧身家性命最近爆出的美國「毀滅台灣」計畫的傳聞,暴露了台灣綠媒及其附隨名嘴實已深度淪為官方應聲蟲,嚴重干擾民眾對國家安全相關議題正確而完整的認知,從而扭曲民眾對事與理的判斷,以及對國家生存發展之道的明智抉擇。由於這幫媒體和名嘴彌天蓋地的催眠與洗腦,以致在此烏克蘭戰爭爆發周年之際,仍有許多民眾未看清美國推台灣走向烏克蘭的事實,不知美國處心積慮利用台灣引發台海戰爭,硬把台灣推向戰爭漩渦,讓台灣成為削弱中國大陸整體實力的工具,即使台灣慘遭浩劫也在所不惜。台灣對美國拖垮中國的利用價值近似於烏克蘭,協防過程可對中方產生牽制與拖垮作用,一旦抵擋不住,則予以毀滅,這是完全符合其利益的最壞狀況想定。最近爆出的「毀台計畫」,雖尚未獲得證實,但一如先前傳出的美國在最後關頭不惜炸毀台積電以免為中國所用的計畫一樣,有其明確的來源,並非空穴來風,值得台灣朝野警惕。然而,綠媒及一幫無良名嘴仍然不分青紅皂白,毫無保留地附和官方說法,並且不遺餘力地攻擊傳播這個訊息的人。他們企圖剝奪民眾知悉事實真相的權利,不容許有一絲「疑美」的思維,只要對美國及民進黨政府盲信、盲從就好。然而這樣跟著鼓吹台海戰爭,難道不知道戰爭的慘狀,不在乎家人親屬的身家性命?其實,蔡政府及綠媒、名嘴對於「毀台」計畫近乎歇斯底里的反應,正是極度心虛的表現。俄烏戰爭之後,全球地緣政治對抗加劇,烏克蘭的勇猛抵禦與北約國家的順從跟進,使得美國的戰略自信更強,美國更加確信利用台灣牽制中國之計可行,美中戰略對抗隨而益加上升。表面上看,美國對台灣的防衛支持趨於堅定,實際上將台灣打造為刺蝟島以消耗中國的意圖更加清晰。然而,民進黨政府的「親美反中」路線是其票房保證,其正確性一旦被懷疑,必將造成民眾支持度的崩解,所以必須全力否定與駁斥。適度疑美 才能趨吉避凶國與國間交往合作都是立基於國家利益的盤算上,而各國自身與他國的利益有別,即使不衝突,也不盡相同,即使是鐵桿兄弟,如英美或是美日之間,國家利益殊異也是天經地義的,美台之間的歧異可能更大。為此而站在自身的主體性立場上,衡量彼此之間是否有利害衝突,研判對方政策動機是否確實有利於我,都是正常而必要的,也不必然妨礙雙方共同戰略利益的合作。民進黨卻把「疑美」視為罪惡,不容探究「毀台計畫」的可能性與潛在的危害性,無非是其愚民政策的具體表現,要民眾跟官方一樣盲人騎馬。俄烏戰爆發一年,眾多民眾已經看穿美國根本是把台灣當作美中爭霸戰裡可用的棋子,必要時可以棄之。台灣的政府、傳媒和民眾都應有自保意識,牢牢站在全民生命財產安全的立場上,把握最高國家利益之所在,深切體認美國與台灣的國家利益無法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始終保持一致。因此,認清兩方國家利益之間潛在的分歧,保持警覺,隨時審視,機動調節,毋寧是趨吉避凶之所必要,斷無對他國承諾盲信之理。美國是否真有「毀台計畫」難以證實,但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又再度放話,說全球非常擔心台海爆發危機,還鼓吹這並非中國內政問題,刻意把台灣問題國際化,這正是引燃戰火的意圖之一。提醒台灣朝野必須戒慎恐懼,知所辨析,因此不但要「疑美」,也要對政府宣傳和媒體、名嘴的諸多妄言保持懷疑,不要對他們可能造成的「毀台」惡行盲目跟進,否則可能為國家與人民帶來難以彌補的災難。
工總理事長指明年經濟「非常悲觀」 全球超過1/3經濟體衰退、停滯
工總理事長苗豐強11日對明年經濟情勢直言,非常悲觀。他說,歐美各國困於高通膨、主要經濟體的強勢貨幣政策,又左右著全球金融的走勢、地緣政治的衝突進一步加深去全球化的腳步,世界銀行及國際貨幣基金(IMF)同時警示;全球可能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體,今年或明年將會陷入衰退或停滯。工總11日舉行工業節大會,苗豐強致詞時指出,更值得關切的是,全球政經秩序正在劇烈變動中,地緣政治衝突加劇,烏俄戰爭不僅衝擊全球能源及糧食市場,更加速全球政經秩序走向集團化、分立化的態勢。美中戰略競爭,從貿易延伸到科技限制、投資補貼、金融消費等各領域,除牽動美中兩大強權的盟邦經貿政策,更對全球產業供應鏈產生重大影響。面對全球日益動盪與景氣下行的趨勢,苗豐強指出,強化韌性成為因應挑戰的基調。並打造具有韌性的經濟與產業需要提出四建議:一是,更開放的國際市場:他說,近年因地緣政治衝突、糧食危機等因素,國際上出現限制自由貿易趨勢,保護主義抬頭,對產業界形成新的挑戰。長年以來,我國加入區域經濟整合的路途艱難,所幸我國是WTO資訊科技協定(Information Technology Agreement, ITA)的一員,我國資通訊產業及半導體產業得以在開放、公平競爭的環境中憑藉實力取得關鍵地位。不過,我國許多傳統產業,例如石化、紡織、鋼鐵、工具機,甚至汽車零組件等產品出口,仍面臨東協國家和印度較高的關稅,對建立產業區域供應鏈有所阻礙。二是,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苗豐強指出,為了達成產業淨零轉型的目標,能源供應不但必須穩定,而且需要低碳。然而,按照目前政府的能源配比規劃,2025年核電廠除役後,很難兼顧穩定及低碳的需求。為因應全世界天然氣供應不足及零碳能源的趨勢,日、德等國都務實調整其能源政策,提高其核能比重,協助其達成淨零轉型的目標。產業界期待政府務實檢討能源規劃,不預先排除任何的能源,以穩定低碳的能源供應,協助產業淨零轉型。三是,平衡完整的產業生態,苗豐強表示,平衡的產業生態系統是產業韌性的基礎。政府大力支持高科技發展,同時顧及其他產業,持續關切與追蹤產業關切的問題,包括協助各產業進行高值化、去碳化、人才培訓及移工引進等,這部份產業與政府需要持續的對話以及合作。四是,和平安全的經營環境,苗豐強說,和平的經營環境是產業發展的根本,我們從烏俄戰爭中看到百姓流離失所,經濟嚴重受創,台灣應全力避免走到那一步。危疑不定的兩岸局勢更可能影響內外投資的意願,不利於國家的長遠發展。因此,恢復交流,面對溝通是當務之急,工總在今年的白皮書建議「民間先行、政府支持」的原則,希望政府委託具公信力與經貿性質的民間組織進行對話,以因應兩岸亟待解決的經貿事務。如今疫情已有效控制,對岸剛剛確立新一代領導團隊,工總願意在兩岸經貿關係的深厚基礎上,協助兩岸民間和平互動。
王之道/國民黨主席的使命
國民黨主席選舉於九月二十五日投票,新任黨主席將帶領全黨與支持者迎接今年底的四大公投、二○二二年九合一地方大選,以及二○二四年總統暨立委選舉等重大挑戰,責任備極艱鉅。然而,做為最大反對黨的黨魁選舉,卻並沒有得到支持者,乃至社會應有的關注。由於外界不重視這場選舉,無法形成外部壓力督促改革,內部的較勁宛如茶壺裡的小沸騰,只能滿足黨員自嗨,無法得到大眾的認同與感動。民進黨執政敗德失能,民怨四起,今年底四大公投及明年九合一地方大選,國民黨應能獲得不錯的成績,但二○二四年的總統大選,很可能如二○二○年般「先盛後衰」,最後一切白搭。道理很簡單,地方選舉可以靠執政黨執政失敗而翻盤勝選,中央大位卻必須提出明確的主張、博得民眾的信賴,才能夠當選。兩岸的政策路線,無論是選戰中,乃至執政後都無法迴避。當前兩岸關係失敗,官方斷絕對話互不往來,民間相互仇視誤解,兵凶戰危更使台灣成為全球潛在最危險的地區,這主要是民進黨一味抗中反中、過度親美所造成,這正是國民黨主席參選人應對外強力說明,並宣示未來如何明確改革的重要方向。歷經二○二○年大選的慘敗,加上美中戰略性對抗,以及民進黨操作反中的衝擊下,國民黨似乎變得「恐共」又「懼紅」,只要提到兩岸議題,不自覺就退縮保守、能躲就閃。但國民黨和自己的歷史切割得掉嗎?台灣不需要一個與民進黨不同路線,主張兩岸和平的政黨嗎?兩大政黨一致主張兩岸分離,對台灣的安全有好處嗎?國民黨曾是兩岸破冰的主導方,解除戒嚴、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後,先在一九九一年制定《國統綱領》,隨即在一九九二年和大陸達成兩岸關係諒解性的共識,後冠上「九二共識」之稱,一九九三年順利舉行「辜汪會談」,搭起官方交流平台,為兩岸交流開創新頁。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才有扁政府的小三通與馬政府的大三通,以及其後簽署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使台灣經濟持續繁榮,這是國民黨一段輝煌的歷史。如今時移勢轉,台海戰爭風險已成為不可逃避的事實。為了兩岸人民好,台灣不能只有一種「反中唯獨」的政黨,應該有另一個政黨來推動兩岸理性對話,讓台灣的未來有更多元選擇。這個願景,是國民黨主席應該承擔的挑戰!
王之道/台海險峻 蔡政府不知覺醒
美中戰略競爭進入高危險狀態,美國務院四月十日發布新版《對台交往準則》(新準則),鼓勵美國政府與台灣接觸,但美方同時強調,美台「非官方」關係及「一中政策」原則不變,意在避免過度刺激大陸,冀望能「一石三鳥」:落實戰略目標、契合國內政治氛圍,並且「讓北京和台北都高興」。新準則明文放寬美台接觸限制,雙方工作層級官員可進入對方辦公處所洽公,包括雙橡園在內,過去這些是明文禁止的。然而,新準則標題為「美國『政府』與台灣『相應機構』互動新準則」,刻意避免使用「台灣政府」一詞。美國務院並強調,有效執行以《台灣關係法》、「三公報」及「六項保證」指導的一中政策,此舉基本上還是遵循川普政府的路線。我外交部在第一時間回應,此舉為美台關係展開新頁,進一步提升美台伙伴關係;總統府則說,期盼在既有的堅實基礎上,雙方能夠持續深化合作關係。但當外交當局動輒以「新頁、提升、深化」渲染外交進展時,可能創造了「大內宣」效果,卻無法扭轉台灣安全環境更趨惡化的現實。民進黨政府抱持偏安心態,只重視形式與口號,實質成果卻少見。其實,美台雙邊貿易協定、永續維護台灣全球供應鏈優勢地位、新冠肺炎疫苗合作、參與全球氣候變遷運動、五月的世界衛生大會,才是深化關係的指標,但現在看似都不樂觀。針對美中戰略競爭白熱化,台灣被公認是全球武裝衝突的最熱點,美國白宮、國務院及國防部正在評估美國戰略核心原則,對於台灣的安全承諾應維持目前的「戰略模糊」,或以「戰略清晰」取而代之,引發激烈辯論。值得注意的是,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大陸權力專案主任葛來儀等友台專家,對戰略清晰都持保留的態度。卜睿哲表示,美國不應對台「開綠燈」,以避免台灣採取不符美國目標,甚至可能引發戰爭的政策;葛來儀也不支持美國過度明確承諾台灣安全,憂慮這種政策轉變會挑釁大陸。在美中戰略競爭及整建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美國有既定的目標及戰略,大陸也有自己的判斷,並開始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對於涉及主權及領土完整的台灣問題,更沒有讓步、妥協的空間。以目前蔡政府的態度與政策來看,無論美國如何挺台灣,或大陸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發表多少軟性談話,台灣地緣政治的處境恐更形險惡。
王之道/極端反中 鐵釀國安危機
歷史性的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對話」(Quad)高峰會議一落幕,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國防部長奧斯汀(Lloyd Austin)隨即飛到日、韓,進行外長和防長的「2+2」對談,緊接著還有美印的防長會議。這一系列的外交攻勢,是美國總統拜登落實「美國回來了、外交回來了」的宣示;面對美中厚植實力的激烈國際競賽,三月十八日的美中高層會議備受矚目。台灣是美中交鋒不可迴避的棘手議題,雖然拜登政府對台承諾「屹立不搖」,但川普時期過度操作的「台灣牌」,顯然不是拜登的政策選項。位於美中戰略對抗中心的台灣,更需要融入Quad倡議的「自由開放印太」體系,民進黨極端「反中」的意識形態,卻扭曲了目標與手段,已成為對外關係的最大障礙。Quad會後,針對記者詢問「台灣的外交部長(吳釗燮)曾表示,希望與Quad有更多的安全合作,會中討論是否觸及台灣?」美國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回應,Quad不是軍事聯盟,也非新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而是四個民主國家共同打拚經濟、科技、氣候及安全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蘇利文的回應中,刻意不提台灣,反倒凸顯台灣議題的高度敏感性。由此可見,即使是曾經承諾維護台灣安全的拜登政府,亦無意依循「川普模式」升高對大陸的敵意。Quad的落幕,象徵美中競爭新階段開始,布林肯與蘇利文訂於三月十八日、十九日在阿拉斯加州安克拉治,會見大陸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外交部長王毅。然而,會議雖尚未上演,美中就火藥味十足,中方定位是「應美方邀請的高層戰略對話」,而美方強調只是在美國領土進行的「會面」,雙方言語交鋒、步步為營,只為搶得先機。蘇利文自信滿滿地表示,這次會面將體現拜登以「實力基礎」面對大陸的戰略,除了在印太地區的凌厲外交攻勢,美國也正努力改善與歐盟的關係,希望彼此在對抗大陸上統一步調。面對美國的嚇阻,大陸想必不會輕易就範。香港、台灣、甚至維吾爾族的種族滅絕問題,都可能是中美直接討論的話題,可以預期雙方將針鋒相對,毫不退讓。美國積極的外交作為,將為美中關係帶來更多可能,相對的,台灣不可測的風險就會增加。美國透過實力對大陸展開溝通對話,應是台灣仿效的模式,可惜在民進黨極端反中立場下,只能消極被動依附美國,成為台灣最大的國安危機。
台海關係「螺旋式下降」 美國外交委員會疾呼:恢復民間對話交流
「美國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發布新報告說,在當前台海兩岸關係處於螺旋式下降、台北─北京和北京─華盛頓缺乏對話的情況下,對信心建立機制的需求更為迫切,兩岸之間需要建構「有效的訊號傳遞機制」(effective signaling mechanism)以促進台海穩定。NCAFP長期致力於美、中、台三方官、民之間一軌半(官員與學者)及二軌(前官員與學者)對話。據美國之音29日報導,該智庫上星期發布一份題為「避免台灣危機:改善訊號及降低不信任」的報告,這是根據10月和12月三方代表舉行的兩次視訊對話討論後做出的結論,參加者包括前官員及著名學者。民間交流列優先報告表示,在美國總統大選後的第二次會議中,台灣和大陸的與會代表都認為,台海兩岸關係仍然處於螺旋式下降(downward spiral)的方向,儘管其旋轉速度在美國大選到新總統當選人拜登就職期間似乎有所減緩,但要創造必要條件使這個旋轉停止,還需要更多努力。報告認為,當前最急迫的工作,就是在軍事活動以外和雙方缺乏官方對話的情況下,尋找出一個兩岸間「權威性訊號傳遞機制」。與會人士樂觀地認為,即將上任的拜登政府將會透過對美國更一致的政策和清楚的溝通,促成台海環境穩定,雖然要恢復到原來的現狀已不大可能。與會人士指出,新的台海現狀必須在台海政治僵局及美中戰略競爭下維持積極合作的管道,而從新冠疫情中復甦及保障民間交流應該被列為重要優先事項。涉台決定更直接美方代表指出,拜登政府在美台關係將持續採取一些中國大陸反對的做法,例如軍售、高層官員訪台,國會也會透過立法或其他方式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等,不過美方人士預期,拜登政府與北京將會有一個更具建設性的關係,對那些涉及台灣的決定也會做更直接的處理。大陸與會人士則持續對美台關係在美中戰略競爭下的發展感到擔憂,認為這些議題還是會造成挑戰。出席拜登就職機率低 美國總統當選人拜登在明年1月20日即將舉行就職典禮,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29日表示,考量疫情發展及配合相關防疫規定,我方籌組慶賀團前往美國出席拜登就職典禮的機率不高。 至於駐美代表蕭美琴大使是否參加就職典禮?歐江安指出,尊重美國主辦單位的規劃,持續與拜登團隊聯繫,兼顧防疫原則下,以最適當的方式傳達祝賀。
藍國際事務部分析拜登上台變化 美回歐巴馬路線與中恐既非敵也非友
美國大選由民主黨候選人拜登勝出,外界關注未來美中台關係變化,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李大中今天表示,從過往拜登的談話可以看出,他的對中政策,是正視中國大陸所帶來的挑戰,但強調美國仍需要與北京打交道,因此可能會走回歐巴馬路線,美中非敵非友,而是競爭者,但必須確保可控管。國民黨中常會今天邀請國民黨國際事務部主任李大中,針對「美國總統大選結果對美中台關係之影響」進行專題報告。李大中表示,拜登當選後面臨的是一個分裂的美國社會,所以主政後,應該從自己內部做起,這從拜登的勝選談話中,一再強調團結凝聚美國可以看出,因此重點未必在外交政策,而是一提再提的新冠疫情控管與重振美國。李大中說,根據拜登過往的競選主張,可以得知拜登的外交路線,主張重回美好,以及美國的再次領導,包括恢復美國民主與聯盟、捍衛美國經濟、重振美國全球威信與領導地位等。至於拜登對中政策,李大中說,在民主、人權與美中戰略競逐等場域,拜登會維持強硬基調,且會質疑美中貿易戰的成效,也反對美中脫鉤與新冷戰。李大中指出,拜登未來會正視中國大陸所帶來的挑戰,強調美國仍需要與北京打交道,重點會放在如何增進美國的競爭力,在氣候變遷、全球公衛、反擴散等符合美國利益的領域,與北京進行協調合作,因此,美國並不會採取高壓手段,完全不跟中國大陸溝通接觸。李大中說明,按照美國制度,拜登未來上任後,許多部門首長的任命,都須經過參議院同意,因此對外政策需要一段醞釀成熟期,在這之前,我們都應審慎面對不應過於急躁。關於台灣的因應之道,李大中說,我們仍要以台灣優先、戰略避險;並務實增進中華民國與美國間的關係;厚植實力、彰顯自身重要性;廣結善緣、得道多助,比如爭取美國朝野支持與理解,強化與美國行政部門、國會、學界、智庫以及人民與人民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