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科技戰
」 台積電 經濟部 負成長 通膨 半導體搭上低軌衛星順風車 「這ㄧ家」明年訂單業績靚
隨著太空科技進步,昇達科(3491)今年營運在低軌衛星需求的帶動下強勁成長,股價已經翻一倍,在主要客戶明年衛星發射將持續較今年成長2至3成之下,法人看好,昇達科明年營運維持成長將持續樂觀。昇達科董事長陳淑敏表示, 2024年是低軌衛星元年,看好已經簽訂、待交付的訂單2025年可望持續發酵,從大趨勢來看,2026年也值得期待。為應對低軌衛星產業未來快速發展的需求,昇達科越南和台灣的新廠已開始貢獻產能,將可為後續的訂單交付提供更大產能支持。而目前台場打入SpaceX、Eutelsat OneWeb與Project Kuiper等供應鏈,也有負責支應國產衛星,像是鴻海集團、金仁寶集團、佳世達旗下鐳洋科技、啟碁、昇達科、華通等積極切入,鎖定地面接收站、地面基地台、電源供應器與組裝領域,尤其在美中科技戰的氛圍之下,台廠在接單方面將更顯優勢。法人表示,昇達科專注的低軌衛星產業發展正向,為推動次世代網路發展地面網路B5G(Beyond 5G),目前全球前兩大低軌道衛星運營商皆為昇達科的大客戶,且客戶都預計在2025年有可觀的衛星發射量,因此對於生產低軌衛星相關產品的昇達科而言,未來仍將直接受惠。展望明年,昇達科主要成長動能仍聚焦於低軌道衛星,考量地緣政治風險,昇達科也積極在東南亞設廠,有望藉此提升供貨比重,且客戶計畫明年發射衛星數量將年增3成,因此法人看好明年昇達科低軌道衛星營收有望持續展現雙位數成長力道。此外,美國以國家安全為由擬禁用中國網通大廠 TP-Link 產品,也讓啟碁 (6285-TW)據轉單效應題材,本周股價收 137.5 元,周漲 16.03%。啟碁Q4車用產品出貨走強,且Wi-Fi 7開始放量出貨,明年營運可望走強,而啟碁約有 70 % 的市場來自於北美市場,若禁令成真將從中受益。
日圓低點+搶搭半導體復興列車 投信業者力推日股ETF
ETF再添新兵!但這次主角轉為日本。受惠於全球供應鏈移轉,加上政策大力支持、AI需求快速成長三大利多,日本業者積極擴產投資,企圖打造日本半導體業的「復興時刻」,台灣近期多家業者推出日本相關的ETF。以ETF來說,除原本已掛牌多年的富邦日本、國泰日經225、元大日經225外,今年以來已有復華日本龍頭於7月1日掛牌,25日有台新日本半導體掛牌,中國信託投信則將一口氣推出中信日本半導體、中信日本商社,以及中信日經高股息,7月30日展開募集。不過全台首檔日本半導體ETF台新00951的上市日遇到颱風天休市,證交所表示,交易要等到股市恢復正常交易。台新日本半導體ETF(00951)經理人黃鈺民表示,在AI、高速運算、車廠升級帶動需求下,全球半導體市場呈現爆發性成長,分析師估計2030年半導體市場規模將超過1兆美元。日本半導體設備居全球領先地位,就中長線來看,日本政府大刀闊斧推出「日本半導體振興計畫」,外資援引台積電等外企,本土則推Rapidus等8家企業創投研發2奈米下技術,未來日本半導體業將百花齊放。中信日本半導體ETF(00954)經理人葉松炫表示,現在正是投資日本半導體產業的黃金時期,日本政府正大力支持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將半導體列為經濟安全的戰略產業,中信日本半導體ETF前五大成分股,包括東京威力科創(TEL)是亞洲市佔最大的半導體設備商,瑞薩電子(Renesas)是全球市佔最大車用微控元件廠,愛德萬測試(Advantest)則是全球市佔最大單晶片自動化測試設備廠,迪思科(DISCO)則是全球市佔最大半導體切割設備商,SCREEN集團是全球市佔最大半導體洗淨設備商,顯示日本半導體業在多領域都是市場龍頭,跟台灣半導體業各擅勝場。中信日經高股息ETF(00956)經理人王建武也表示,日本泡沫經濟後陷入長期通縮,導致日本民眾寧可保留現金,也不願投入股市,但隨著日本央行終結負利率,以及經濟出現好轉後,情況開始扭轉,日本政府正進行一系列改革,將提升日本股市的投資價值,所以投資日本高股息ETF,可享有日本經濟復興和企業改革的紅利,也是一種有效的資產配置方式。復華日本龍頭ETF(00949)經理人劉昌祚表示,因應美中科技戰等地緣政治變化,資金明顯從大陸轉向日股等投資市場,加上日企持續買回庫藏股使日股資金動能充沛,近年市場明顯青睞大型股標的,預估具有產業競爭優勢的日企龍頭股將可持續受惠。
南亞去年獲利創歴年第二低 董座:看好AI新機會「轉型以電子為主」
台塑四寶股東會進入第三場,由南亞(1303)董事長吳嘉昭19日親自主持,去年南亞合併營收為2597.5億元,比上一年衰退26.9%,稅後盈餘0.8元,創下近11年獲利新低,也是上市以來的第二低,他坦言「營運非常辛苦」,不過南亞會積極轉型,目前主力產品為電子材料,看好接下來有AI等四大動能,南亞已轉型為電子為主,「相信今年下半年會有更好的成績。」 台股19日創下盤中23275.3點的歷史新高點,不同於權值股與電子股高歌猛進,台塑四寶19日股價都力拼平盤,南亞盤中小跌0.6%、約在50元左右。吳嘉昭表示,南亞旗下包括塑膠加工、化工、聚酯和電子材料等4大產品事業,其中化工、聚酯皆因中國大陸新增產能、造成市場供給過剩,外溢到海外地區的價格戰,加上他們的房地產問題未解,排擠消費造成需求面萎縮,營運相當辛苦。不過吳嘉昭也表示,塑膠加工產品方面,南亞近年陸續跨入醫療、電子用材料、新能源車等新應用領域,拓展高階產品及具潛力的新興市場,獲利穩定,加上電子材料現在占公司營收比重已將近一半,接下來看到許多新機會。吳嘉昭表示,儘管去年消費性電子需求不佳,加上美中科技戰的負面影響,客戶觀望,僅以短急單因應,導致各項產品銷售量、價都低於前年,但今年電子產業迎來四個主要的發展機會,包括5G到6G等通信技術的升級,電動車和自動駕駛的快速發展,AI相關領域的廣泛應用,以及半導體先進封裝材料的需求,以上均需要更高端的材料支援,就會是南亞電子材料的機會。為求永續發展,南亞也將著重在導入新技術、開發新事業,包括發展高速通訊與AI創新應用材料、生技與醫療健康應用醫材、及低碳與綠色產品等領域。
中國推「新質生產力」救經濟 陸委會:台商恐被迫選邊站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24日在北京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4年年會開幕式,他再度提及要加快發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推出的「新質生產力」來救經濟。大陸委員會25日表示,中共「兩會」期間熱議的「新質生產力」,主要是因應美中科技戰,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破美日主導的供應鏈,恐迫使台商必須選邊站,應特別注意。蘋果公司CEO庫克也親自出席中國發展高層論壇,會前受訪時表示,很高興再次回到中國,將繼續投資中國市場。李強在論壇上表示,中國將繼續努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歡迎各國企業投資中國;當前總需求仍然不足,中國將在擴大內需上進一步發力,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以及大規模設備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費品的以舊換新。他表示,下一步將突出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完善科技創新體系;深入推動數據經濟創新發展,加快推動人工智慧發展;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積極打造生物製造等新興產業;要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陸委會日前舉行第55次諮詢委員會議,討論主題為「中共『兩會』觀察」,有學者表示,今年中共「兩會」最大變革在取消30年慣例的總理記者會、修訂「國務院組織法」,落實黨領導一切、「強黨弱政」的格局;「政府工作報告」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擴大內需、防範金融風險、促進安全穩定等任務,以應對內部重大問題;對台政策立場則未有重大改變。陸委會表示,部分委員分析,中共「兩會」期間熱議的「新質生產力」,是以「創新主導」為主軸,主要為因應美中科技戰,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破美日主導的供應鏈,迫使台商必須選邊站,未來應注意「新質生產力」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力。也有委員認為,中共軍事預算續創新高,也是發展「新質戰鬥力」,提升新興領域戰略能力,包括海洋、航天、網路和AI科技等。《紐約時報》也報導,「新質生產力」這口號部分是為了緩解國內外對於美國主導的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可能阻礙中國增長的擔憂,但李強在論壇上呼籲加強製造業,並希望中國家庭更換舊汽車和家用電器,但還沒有透露政府是否會提供資金支持。
台塑四寶2023年營收1.5兆獲利腰斬 「年終獎金只有3個月」停辦尾牙
台塑集團10日公布2023年12月與全年營收成績單,受到全球景氣不佳拖累,台塑(1301)與南亞(1303)淨利衰退近8成,而台化(1326)與台塑化(6505)守住正成長、幫忙拉抬,讓四寶合併營收為1.5兆元、年減18%,歸屬母公司的稅後淨利共賺進440.07億元,較2022年的900.34億元衰退一半。以台塑的年終獎金計算方式,平均稅前每股盈餘(EPS)為1.55元,因此為基本款的3個月,以台塑員工平均月薪5.8萬元來看,可領17.4萬元;不過今年因為剛搬到內湖新家,沒找到適合的場地,停辦大型尾牙,發錢給各單位自己舉辦。展望後市,台塑預期農曆春節後可步入需求旺季,南亞看法相對保守,台化預估3月可迎春燕,台塑化則認為下半年油價續漲。台塑2023年合併營業額1991億元、年減20.9%,但合併營業虧損40億元,年衰退115%;合併稅後利益73億元,年衰退79.7%,每股稅後盈餘為1.15元。台塑表示,2022年的俄烏戰爭,推升原油及大宗商品價格,2023年的歐美高通膨及高利率,影響消費者購買力,加上美國及大陸新增石化產能陸續投產,拖累石化行情,讓主要產品平均價格比2022年下跌10到44%。南亞為2595.9億元、年減26.9%;歸屬母公司後利益為63.1億元、年衰退80.4%;每股稅後盈餘0.8元。南亞表示,2023年電子材料產品因大陸景氣不理想及美中科技戰衝擊,利益減少,加上全球景氣復甦緩慢,高物價、高利息導致市場消費動能不足,化工產品還有中國大陸供給端產能快速擴充,獲利下滑。不過在塑膠加工產品方面,因車用膠皮、硬管等利基產品的貢獻,使獲利略有成長。台化為3326.17億元、年減12.4%;歸屬母公司稅後利益為84.87億元、年成長約15%;每股稅後利益1.45元。雖然同樣面臨景氣不好,但台化有調整產銷策略、去化庫存,並檢視產品競爭力汰弱留強,讓去年下半年營業利益轉虧為盈,也使得台化2023年獲利相較2022年呈現正成長。台塑化則為7125.75億元、年減16%;合併稅後利益218.5億元、年增加51.7%;每股稅後盈餘2.3元。台塑化煉油廠2023年原油平均煉製量161217千桶、相當於每日441.7千桶 ,比2022年增加4952千桶;但受外銷船期安排影響,產品銷售量175088千桶,反而減少1091千桶。油價部分,2023年杜拜原油均價比2022年下跌每桶14.2美元,產品均價則減少17.7美元。
終於結束連14黑!11月外銷訂單506.3億美元年增1%
終於結束連14黑!經濟部統計處20日公布11月外銷訂單成績,訂單金額506.3億美元,月減4.2%、年增1%,終於由負轉正;累計今年前11月訂單金額5172.3億美元,與上年同期比較減少15.8%。統計處預估,第4季外銷訂單金額會落在1515億美元至1535億美元,年減3.9%至年減2.7%。統計處長黃于玲表示,11月外銷訂單結束連續14個月負成長,主因是去年同月受中國防疫封控影響,基期較低,加上高效能運算及AI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所致,資訊通信產品及電子產品分別年增10%及3.5%;光學器材因電視面板價格仍高於上年同月,加上光學鏡頭接單增加,年增9.8%。但傳統貨品因全球經濟展望不佳,終端需求疲弱,業者對設備投資持觀望態度,以及部分產品價格低於上年同月,讓機械、塑橡膠製品、化學品及基本金屬分別年減12.5%、10.2%、7.9%及0.3%。展望未來,經濟部認為,隨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拓展,加上農曆春節前的備貨需求,均可望支撐外銷接單成長動能;但全球通膨問題未解,利率維持高檔以及美中科技戰、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等不確定因素仍存,恐抑制全球貿易成長力道,後續發展亟需持續關注並審慎因應。根據外銷訂單受查廠商對12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11月增加的廠商家數占15.6%,持平者占58.2%,減少者占26.3%,所以預期12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11月減少。此外,經濟部投審司20日也公布,今年1到11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為2102件,較去年同期減少8.89%;但核准的投資金額為107.91億美元、折合新臺幣3237.42億元,創近15年來同期間次高,主要是11月核准多件大型離岸風電相關案件。
11月出口黑翻紅達374.7億美元年增3.8% 「這類產品」為成長關鍵
我國出口再度由黑翻紅回復正成長。財政部昨天(8日)公布11月出口年增3.8%至374.7億美元,為近16個月最佳表現;進口年減14.8%至276.7億美元。財政部統計處表示,資通與視聽產品居成長關鍵引擎,11月出口成長74%至93.7億美元,規模及增幅均創歷年單月最佳。財政部表示,今年以來國際景氣受到通膨及高利率壓抑,且俄烏戰爭未歇、以巴衝突又起,及美中科技戰等地緣政治風險,加深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不過人工智慧、資料中心、高效能運算、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終端產品晶片含量提升,加上供應鏈庫存逐漸回歸正常水位,我國出口可望於第四季止跌。雖持續受到全球經濟成長趨緩所牽制貨類買氣,財政部補充道,但因人工智慧等新興應用商機明顯推進,加上基數降低,11月出口374.7億美元,年增3.8%;進口 276.7 億美元,年減14.8%,主因半導體設備購置大幅下,以及國際農工原料價格走低所致。在外銷主要出口貨品中,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統計,以資通與視聽產品居成長關鍵引擎,隨電腦及其附屬單元(如顯示卡、伺服器等)買氣倍增,11月出口成長年增74%至93.7億美元,規模及增幅均創歷年單月最佳;其餘貨類則續呈跌勢,電子零組件因供應鏈持續調整庫存,出口衰退3.6%,連13黑,但幅度已有收斂,至於基本金屬、塑、化產品則減逾1成。11月進口則是276.7億美元,月減14.4%、年減14.8%;累計今年前11月總出口值年減11.5%至3925.6億美元,進口3231億美元,年減18.7%。進出口相抵,11月出超98億美元,年增61.8億美元;累計前11月出超694.6億美元,提前創下歷年新高,年增230.2億美元。主要市場中,對美國、東協、歐洲出口同受資通與視聽產品外銷暢旺挹注,分別年增33.1%、13.8%、1.7%。其中對美國出口達78.2億美元創新高,對日、中則各減11.4%、6.3%。累計前11月對歐洲出口年增1.8%,是五大市場中唯一正成長者,對中出口年減19.1%,占總出口比重35.4%,為近21年來同期最低,對日本、東協、美國出口各減7.8%、7.4%、2.3%。
全球景氣復甦乏力 台塑四寶11月營收1216億元年減7.3%
冬季為石化業傳統淡季,加上全球景氣復甦乏力,台塑四寶7日公布11月營收,合計營收1216.98億元、月減8.6%,年衰退7.3%;台塑(1301)受惠於產品價格跌深反彈、客戶購料意願提高,11月營收為164.6億元、月成長0.6%,其餘三寶營收都下滑,預計第四季持平或些微衰退,等明年農曆春節後較為明朗。台塑表示,由於中國大陸新增石化產能持續投產,內需尚未恢復,加上外銷歐美加工訂單不佳,影響第4季銷售量及價格不如第3季。明年景氣則要看中國大陸是否能解決房地產危機,以及歐美停止升息、才能有助消費者恢復購買信心,帶動終端需求。 而農曆春節後將步入季節性需求旺季,買氣回溫,行情可望反彈回升。南亞(1303)11月營收209.4億元、月減3.6%。南亞表示,今年全球受高通膨、高利率影響,民眾購買力降低,供應鏈也保守以對,產品量價未能恢復到去年水準,預估第四季營收較去年同期減少。電子產業庫存經長期調節已趨於健康水位,但整體需求仍待回溫,近來僅AI相關應用及新能源車週邊產品需求維持成長;ABF載板受到地緣政治風險及美中科技戰影響、BPA因下游產品受到反傾銷調查影響,銷量皆減少。台化(1326)11月營收287.38億元、月減率4.7%。台化分析,下游需求不振,苯酚、丙酮下游市況不佳,客戶降載減少提貨,再加上全球經濟成長放緩,原油需求降低,市場對產油國減產措施信心不足,持續觀望下讓石化塑膠產品行情走跌。上個月預期大陸釋放資金,可能有春節前補庫存契機,但11月下旬隨著油價下跌,產品價格跟跌,市場更加保守,預估12月會是價格谷底盤整,銷售量與價上行希望不大。台塑化(6505)則是受到國際油價下跌影響,再加上定檢,11月營收556.19億元、月減14.3%。
美組團明年1月赴竹科南科 助台廠了解晶片禁令「勿踩」紅線
美中科技戰僵持不下,美國拜登政府今年10月擴大對中國出口晶片管制。經濟部官員證實,美國規劃組團赴重點國家辦理國際會議。由於台灣是半導體產業重鎮,為協助台廠業者了解規範,預計明年1月在新竹、台南科學園區舉辦會議,向半導體材料製造、IC設計和設備等業者說明禁令最新細節,避免誤踩紅線。美國10月17日更新出口管制禁令,縮緊對中國出口半導體相關產品等規範,以彌補晶片禁令自去年底實施以來的關鍵漏洞,避免中國獲得先進晶片製造工具與技術,若違反美國管制規定,企業未來產品出口至美國及金流等業務活動方面皆會受影響。經濟部官員表示,美國晶片禁令目前仍在預告期,更新的細節很多,將協助美方聯絡使用美國技術的台灣業者,規劃在新竹科學園區與台南科學園區召開說明會。透過說明會可以讓美國政府官員與半導體製造、IC 設計、材料和設備等業者直接溝通、面對面確認,現場也會提供問答 Q&A,避免台灣廠商未來誤踩貿易紅線。經濟部官員說明,我國業者需注意兩種出口管制,一種是國內針對戰略性高科技貨品的規範實體清單,配合瓦聖納協定(Wassenaar Arrangement)針對有武器擴散風險的國家地區進行防堵,更新軍商兩用清單,但軍商兩用變成軍用的影響範疇較小,對業者影響程度較低。官員補充道,美方組團赴各國與相關業者釐清疑義,台灣由於掌握先進半導體關鍵製造技術,因此是重點國家之一。美方預計明年1月訪台舉辦相關會議,也會赴他國辦理會議,包括日本、韓國等半導體材料供應、設備大國。
美中科技戰白熱化 劉德音示警:恐讓全球創新「Slow Down」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董事長劉德音日前警告稱,在美中科技戰導致全球化分裂下,國家安全訴求的議題顯現,對產業、經濟最大的隱憂,特別是強國追求「AI制裁的境界」,讓全球創新的速度「Slow Down」。不過台灣可沉著應對,台積電持續布局先進製程,與客戶共同建立開放的創新平台。劉德音上周以「AI時代下的台積電」為題發表演講,表示半導體技術是新AI能力和應用的重要驅動力,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已站穩根基。但他強調,美中科技戰白熱化,使得全球化分裂、國家安全議題浮現,可能讓全球創新速度Slow Down。劉德音指出,「不僅中國會耗時在做舊的東西,美國領先的公司也會因看不到對手而慢下來,這是對產業、經濟最大的隱憂。」台灣現在最重要的是沉著以對,要維持世界對台灣的信心,不要引起全球的憂慮,這是最大的挑戰。劉德音表示,以台積電而言,在全球化分裂趨勢中,台積電的客戶們更加重視在不同地區的製造。公司客戶群更重視區域製造,台積電按照客戶需求,擴大布局全球;並持續布局先進製程技術,建立半導體生態系統,與客戶共同建立開放的創新平台。不像其他半導體公司的產品都是自己應用,劉德音補充道,台積電是讓全球都能同時應用得到,「這是台積電的目的,釋放創新的能量。」隨著不斷擴大先進技術,台積電也成為一個技術的提供者及生態系統的建立者,台積電也不跟客戶競爭,而是共同建立一個開放的創新平台。
台綜院:9月產業用電年增1.05% 終結14個月負成長
台灣綜合研究院周一(23日)發布9月台灣EPI電力景氣指數及經濟預測。9月全國產業高壓以上用電量年成長率為1.05%,整體產業電力景氣燈號續呈「轉向」的黃藍燈,並結束自去年7月份以來用電負成長現象(排除2月份春節因素)。此外,台綜院預估第三季經濟成長率為2.2%,低於主計處8月份公布的2.54%。台綜院說明,全國產業高壓以上用電量,包括「自用發電設備自用電量」與「台電高壓以上產業用電」。其中,自用發電設備發電量去年受國際煤價飆漲,成本大增,去年9月自用發電減幅逾20%,創歷年第二大跌幅,雖部分自用發電設備減發電量轉向台電購電,但整體產業用電仍為負成長。隨後受台電修正收購合格汽電共生電能措施、國際煤價回落、民間消費暢旺及用電低基期等因素,今年7月起,汽電共生自用電量年成長轉負為正,9月較去年同期增加0.46%;其中,製造業用電減少0.37%,服務業用電增加4.17%。推升全國產業用電成長率。國內經濟部分,台綜院指出,受全球經濟復甦力道遲緩,導致廠商投資保守,製造業生產動能受抑制,但隨著年底旺季備貨效應、AI新興應商機,以及民間消費持續暢旺與用電低基期因素下,國內產業用電轉為正成長。預測9月經濟成長率為2.5% ,第3季經濟成長率為2.2%,低於主計處8月份公布的2.54%。台綜院分析,隨著全球通膨持續降溫,各國央行升息循環逐漸進入尾聲,不過,美國第3季經濟數據持續展現韌性,預期政策利率維持高檔時間延長,經濟復甦速度放緩,此外,中國冷復甦加上全球製造業仍低迷等因素影響,終端需求仍顯疲弱。9月國內產業用電主要受惠汽電共生自用電量低基期,以及消費支出持續暢旺而推升用電成長轉正,尤其半導體業、光電材料與電腦電子,及光學製品等電子業,用電量較去年同期有顯著成長。展望第四季,電子各產業去化庫存接近尾聲,在AI應用強勁需求帶動下,科技業基受惠便可望回補庫存。不過,國際景氣仍受貨幣緊縮影響,生產動能將有所放緩,加上近期美中科技戰已從技術管控擴展到投資管控,台灣半導體業受牽動的態勢,後續應審慎評估對經濟影響力道。
張忠謀有望再任APEC代表 資深官員親訪台積電邀請參與
今年度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將於11月11日至17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目前有消息指出,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會再度代表總統蔡英文參與,目前有待總統府發布消息。而半導體界也傳出,美國APEC資深官員莫瑞(Matt Murray)已於11日訪台,更在美國在台協會(AIT)官員的陪同下,前往新竹台積電總部拜會,並親自發出邀請。美國在臺協會於13日發文表示,莫瑞(Matt Murray)於10月11日至12日訪問台灣,與台灣資深官員討論亞太經濟合作會議與美台之間強健的非官方經濟關係之相關議題,包括8月在西雅圖召開的部長級會議之討論結果,該會議討論的主題涵蓋災害準備、糧食安全、衛生與經濟、能源、女性經濟參與、中小企業等議題。除此之外,莫瑞也討論了即將在11月於舊金山召開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經濟領袖週(APEC Economic Leaders’ Week)的相關議題,包括財政部長會議(Finance Ministerial Meeting)、年度部長會議(APEC Ministerial Meeting)以及亞太經濟合作經濟領袖會議(APEC Economic Leaders’ Meeting)。根據媒體報導指出,半導體界人士認為,在美中科技戰持續進行的現在,地緣政治因素凸顯出台灣半導體業在全球的重要性,尤其台積電更對世界而言相當重要。而這次莫瑞親赴新竹台積電總部發出邀請,是個具有特別意義的行為。
「蘋果光」不夠亮? 台灣8月外銷訂單年減15.7% 連12黑
連12黑!經濟部20日公布外銷訂單數據,8月外銷訂單為460.4億美元,較上月減3.5%、年減15.7%,為連續12個月負成長,原本預計的iPhone15新機是否能啟動拉貨潮,目前還看不出來,加上全球通膨與升息壓力,終端市場需求不振,整體成績不如預期,今年已經難逃負成長局面。以外銷數據來看,目前對美國已經連續10個月負成長、歐洲是連續7個月,而中國大陸與香港則是從111年4月至今,連續17個月負成長,追平先前最差的紀錄。經濟部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表示,以貨品類別觀察的話,因為終端電子產品需求仍然疲弱,供應鏈持續調整庫存,客戶下單保守,導致電子產品及資訊通信產品分別年減17.3%及14.6%;光學器材雖然年增2.5%,終止連18個月負成長,但這是受惠於大尺寸電視面板價格上漲,並不是手機等液晶螢幕的功勞,背光模組接單也減少。傳統貨品因全球經濟成長趨緩,廠商對設備投資趨於保守,加上部分產品價格低於上年同月,讓化學品、機械、基本金屬及塑橡膠製品分別年減17.5%、15.7%、14.7%及12.4%。不過還是有相對樂觀的消息,黃于玲表示,因為有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應用持續擴展,加上國際各品牌消費性電子新品陸續上市,備貨需求逐漸增溫,均可望挹注外銷接單動能。不過全球經濟仍受通膨升息、俄烏戰爭、美中科技戰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加上產業鏈持續調整庫存,黃于玲表示,現在廠商備貨策略與過去不同,下單時都很嚴格管理庫存,只會下幾個月的量,所以短期數據波動很大、預測不準確,若要看iPhone15新機是否能啟動拉貨潮,可能要等10月的成績單,才能判斷。
中國限鎵鍺1/中國8月限出口「一石三鳥之計」 爭取談判籌碼次次都見效
美中爭霸戰場來到半導體關鍵材料,中國限制鎵、鍺出口政策在8月1日正式生效,儘管中國對這兩個元素掌握度8成以上,專家與業者一致認為這招短期有效、長期影響有限,「中國意在爭取對手不要再次進逼、爭取談判籌碼」,至於美中科技戰火何時止息?「要等明年美國大選後才會明朗。」中國藉稀有元素或稀土爭取國際經貿情勢轉圜的作法,有前例可循,且國際次次都買單。中國對微量金屬及稀土的市占率有5成以上,中國「北方稀土」網站首頁跳出「中東石油,中國稀土」大字,足見大陸對手握關鍵材料籌碼的自信。2010年中日爆發釣魚台主權爭議,2017年起的美中貿易戰,中國祭出稀土配額限制或提高出口關稅,導致稀土價格震盪,令國際態度軟化。這次美中半導體大戰中,由於中國須自荷蘭、日本進口半導體先進製程所需設備,美國遂攜手荷、日共同圍堵中國矽晶圓發展、今年1月達成半導體設備出口管制協議,如今中國也開始反制,其商務部、海關總署8月1日起正式對鎵、鍺相關物項實施出口管制。鎵、鍺在元素週期表是三五族「非鐵金屬」,是稀有金屬元素、還稱不上稀土,但引發國際聯想中國會把禁令延伸到稀土。(圖/翻攝北方稀土公司官網、東方IC)前聯電先進技術開發處長、現為科技業顧問周孝邦表示,這次限制的鎵、鍺在元素週期表是三五族「非鐵金屬」,是稀有金屬元素、還稱不上稀土,不過「原物料對半導體製程非常重要,出這招甚至比限機台更兇悍,所以中國選擇用這個來卡脖子」。 「會挑選鎵、鍺,中國經過一定思考」,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楊瑞臨介紹,矽、鍺是第一類半導體所用的材料,鎵則是第二、三、四類「化合物半導體」材料;「第一類半導體主要用於運算,製造邏輯晶片用於電腦手機、HPC甚至AI,就像人的大腦;二、三、四類半導體則用於加速傳導,如人的感官,應用在手機與電信基地台、雷達、衛星等協助功率放大,以及幫助提升能源轉換效率的電力控制系統」。中國對鎵、鍺兩個元素掌握度8成以上,也因化合物半導體製程與供應鏈相較矽晶圓簡單、向歐洲技轉不少技術,中國二、三類化合物半導體發展腳步在世界前段。周孝邦指出,除了稀土與微量金屬原料被中國把持,還有光阻、光阻清洗劑等世界只有日、德、美少數百年大型企業掌握,台灣也有這種技術,但因規模經濟不足,自製不具效益。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總監楊瑞臨認為,中國這次對鎵、鍺限制,希望在化合物半導體發展保持領先,以及對美方陣營的進逼表態。(圖/取自工研院官網、包頭鋼鐵網站)「中國禁鎵鍺,有『一石三鳥』之效,首先確保在現今產業高速成長階段足以自用,二在反制要對手不要更過分,三是進一步爭取與美國談判。」楊瑞臨分析。楊瑞臨表示,稀土礦源分散、開採過程造成環境負擔,鎵、鍺則是鋅、鋁冶煉過程的副產品,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各國因此十多年前停止生產、令中國獨大,但中國斷貨潛在疑慮出現後,美國、日本、歐盟都建立安全儲量意識,也蓄勢重啟稀土及微量元素生產,不過是用「新科技環保製造、同時發展回收技術」,歐盟更重新准許境內開發、美國川普當政時甚至正面鼓勵,他評估發展新稀土供應鏈約需要兩年,這時間足以讓美國與中國開啟協商。儘管8月1日起中國鎵、鍺出口採逐單審批非全面禁運,業內人士解讀這是「仍對好朋友放行。」此外,美國開始派重量級官員國務卿布林肯、財政部長葉倫相繼赴中拜訪,ASML先進DUV被禁、但已出貨的DUV零件及設備維修仍可以賣中國,「美中雙方關係已見和緩」,楊瑞臨觀察;至於科技戰火何時止息,必須等到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後才明朗。
聯發科孵金雞1/蔡明介影像力挺興櫃股王 達發卡位5G+AI對陣博通
興櫃股王達發科技(6526)未上市先轟動,7月18日的策略佈局發表會上,母公司大家長、聯發科(2454)董事長蔡明介錄影打頭陣,「能發揮母公司平台優勢!」「在無線通訊領域,達發藍芽聲學與定位通訊產品,位於全球領先群;有線通訊領域,達發在核心技術耕耘超過20年,協助全球超過150家電信運營商,完成光纖寬頻升級」。這是成軍22年的達發科首場策略佈局發表會,也是10月轉上市前的暖身賽,媒體擠爆現場。「達發是聯發科布局的重要一環」,「與母公司聯發科雙方透過大小平台互聯、互通、互測的技術整合提供客戶完整、高價值的產品。」達發科技董事長謝清江一席開場白,緊緊與母公司連結。達發有藍牙通訊、衛星導航定位、光纖寬頻固網、乙太網等四大產品線,母公司資源和人才加持,達發一登錄興櫃即成股王。(圖/黃鵬杰攝)達發科技是由成立於2001年的絡達與誠致科技,加上雷凌與聯發科物聯網部門、原睿科技等,逐步整併而成。曾任聯發科副董事長的謝清江指出,「達發有藍牙通訊、衛星導航定位、光纖寬頻固網、乙太網等四大產品線,與母公司聯發科的5G、Wi-Fi 7、Smart TV以及車用四大平台,雙方透過大小平台互聯、互通、互測的技術整合提供客戶完整、高價值的產品。」而達發兩大事業主管-無線通訊事業群總經理楊裕全、固網通訊事業群總經理王博民也來自聯發科。有母公司加持,達發科技去年底登錄興櫃即以650元高價成為股王,毛利率48.1%與聯發科49.4%相當,EPS更是大賺19.9元,並快手快腳在4月通過證交所審議,將於10月上市。由於聯發科客戶主要屬非蘋陣營,以中國手機品牌小米、OPPO和Vivo等為主,與中國經濟景氣連動度高,不免讓外界擔憂,這隻聯發科血統純正的小金雞是否也如此?謝清江指出,「(達發科)沒有單一市場超過4成,屬均衡發展,我們還有日本、美國、歐洲…等地客戶。」「今年第一季最低,第二季會比較好,預期庫存調整到第三季稍微正常,營運逐季成長。」光纖暨固網寬頻市場位居全球第二的達發,用輕巧設備就能以熱熔膠包裹光纖是獨步業界的「隱形光纖」佈建技術。(圖/黃鵬杰攝)資深半導體產業分析師陳子昂認為,達發科技有望與聯發科攜手抗衡美商;從此聯發科專心做手機晶片設計、對陣高通(Qualcomm),達發的AIoT與網通則與博通(Broadcom)競爭。這樣的安排也是基於美中科技戰的策略性布局,聯發科、達發能分別服務中、美兩大陣營客戶,規避突如其來的禁令,同時降低客戶在資安與營業秘密的疑慮。目前在光纖暨固網寬頻市場位居全球第二的達發,18日發表會現場演示新型態光纖布建技術「隱形光纖」,用輕巧設備就能以熱熔膠包裹光纖,在不破壞建築物、操作風險與技術門檻低的風險下,完成光纖到府的架設。達發能搶食到多少美國420億美元網路基礎建設商機,投資人拭目以待。
連接器職人袁万丁3/他不想看日商臉色創業拚技術 6年併5家緊貼客戶不怕地緣政治
「怎麼不禁烤肉串、臭豆腐?而是晶片這種高科技。」對一波又一波的美中科技戰,宏致董事長袁万丁直白地說起自己27年前創業的初心,「我很熱愛技術,發現比較精密的(FINE PITCH)組件都是日本廠做的,就想挑戰日本人行、我們怎麼不行」。「中國百年來一直受外族欺侮,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工業不強,很多就會受制於人,我希望年輕一輩理解。」今年58歲的袁万丁,從工專機械工程科畢業,進入當時世界第三大連接器品牌美商莫仕(MOLEX)工作,為了拚事業,在淡水辦公室上班的他,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就是工作,年僅27歲就當上年薪百萬的業務主任、掌握台灣逾6億規模業務。袁万丁很快就發現,連接器的關鍵零組件取得要看日本臉色,因此1996年,31歲的他跟幾個夥伴集資500萬創業。宏致受惠筆電成長連接器大好,2009年營收快速成長至45億元、也在同年掛牌上市,在市場資源的幫助下,這家資本額13億元的連接器公司靈活轉型到車用、工控、醫療等領域,2015年進一步啟動合併-買下製造連接線「龍翰」進行產品上下游互補、併沖壓件「廣迎新工業」做整合、接手「志展」著重歐洲市場、拿下「美國創世紀」深化美國市場;生產基地橫跨中國、菲律賓、越南、美國等。宏致如今是國際44名、台灣第3大連接器製造商。宏致2009年掛牌上市,在市場資源的幫助下,這家資本額13億元的連接器公司靈活轉型。(圖/報系資料照)回首這6年來的併購歷程,「像男女朋友交往、走到結婚,過程花很多心思;整合告段落,接下來就是跳躍發展,需要更多好人才加入,才能讓佈局順利開展」,袁万丁強調,婚後還是要用心經營,「不同背景相處不容易,要平等對待、互相理解」。現在台積電發生美國員工與台灣員工勞逸不均爭議,宏致美國辦公室雖只有18人,但當地駐美主管透露,「在美國就是用美國薪水」。面對攪亂全球供應鏈的地緣政治議題,袁万丁的解方是,以「就近服務客戶」,為使命,對於東南亞設廠的日本、歐洲工控客戶,「相較從很遠的地方送過來,在地供應可以降低很多風險」,「每到一個地方就擴一個新廠,就像生一個小孩,要好多錢和人,企業人才一旦斷層不利長久生存,尤其宏致戰線很長。」宏致在菲律賓、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布局,是同業中最完整的,為徵才積極與中央大學、健行科大、元智、中原進行產學合作,甚至請教授專案授課,員工進公司後能繼續充電加值。如今併購及設廠佈局已告段落,宏致展開新人事布局,今年7月從工研院材化所延攬黃添富擔任總經理、原總經理楊宗霖專任研發運營長,任務是「衝刺先進5G、6G連接商機」,「追求整合後的跳躍成長」,袁万丁特別送上《器勢:張忠謀打造「護國神山」台積電的經營之道》一書,希望習得晶圓教父智慧,一起打拼讓宏致成為立足世界的好公司。
台積電Q2營收4808億符合財測 分析師:價跌量縮季線有撐「可把握上車機會」
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2330)今(10日)公布6月營收,營收約為新台幣 1564億400萬元,較5月減少了11.4%,較去年同期減少了11.1%;累計今年前6月營收約為新台幣 9894億7400萬元,較去年同期減少了3.5%。其中台積電第2季營收4808.41億元,季減率約5.46%,年減率9.97%,則是近6季低點,與台積電第一季法說會公布的財測相比,以美元計算預計介於152-160億美元(約新台幣4620.8-4864億元),也符合預期。華冠投顧分析師劉烱德表示,台積電6月營收下滑,主要受到市場供需,客戶持續去化庫存及美中科技戰升級....等因素影響;隨著下半年客戶庫存消化及葉倫訪中緩和供應鏈脫鉤說,下半年在成熟製程及先進製程都有轉折往上的機會。而台積電今天股價則是在平盤之上震盪,盤中最高來到573元,一度觸及5日線,但終場則以平盤565元作收。劉烱德指出,台積電技術面目前股價價跌量縮,雖然再次跌破月線,但下方季線上揚,除非長黑跌破,否則在支撐性強,可把握切入上車機會。
美中持續發布出口禁令…科技戰升級 台灣可利用擴大影響力
美中科技戰升級,在雙方半導體禁令之下,經濟部評估台灣恐在海嘯第二排,但工研院院士同時也是環球晶圓董事的盧明光認為,台灣可利用、創造此機會跟歐美日市場合作,影響力會更大,但也不能輕忽大陸傾財力、國力與人力,仍有機會成長。對於美中持續發布出口禁令,但大陸握有關鍵材料,是否影響台灣半導體產業?盧明光認為對岸投入科技半導體資金遠遠大於台灣,但台灣效率、CP值、成功率最高,雖然大陸投入大量資金,但半導體產業搖搖欲墜,只不過因投入大量資金,光電、LED、太陽能產業才超越台灣。盧明光表示,最近美中禁令之下,只有看到台灣更好,延緩大陸成長,但台灣不可輕忽大陸碰到的困難,因為在強大國力、財力及人力挹注下,仍有機會繼續成長,台灣可利用機會跟歐美日市場合作,像台積電就遠赴日美德設廠,影響力會更大。近期有立委質疑援助立陶宛是掏空台灣,盧明光對此表示,台灣在科技上有很好成果,也有很多友好友邦,需要共同成長。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4日在工商協進會演講中,提到美國總統拜登在感謝台積電設廠時說「工會回來了」,環球晶圓在美國設廠是否也受到工會影響?盧明光表示,只要產業注重公司治理、ESG、員工福利,工會跟公司就能共同成長,既然在國外設廠,本來就是要照顧員工,盡量跟工會做好協調溝通,讓員工了解願景、創造利潤造福員工,工會也是希望員工及公司更好。張忠謀也提及國家安全、科技與經濟領先的重要性已凌駕全球化,對此經濟部長王美花認為現在國際局勢下的全球化之外,更重視國家安全,甚至在疫情後,大家重視供應鏈的韌性;台灣首先要把供應鏈做得更好,其次是產業因應此局勢做好布局,壯大自我避免國際爭議。
景氣低迷5月外銷訂單連9黑 經濟部估425億美元以下跌幅兩位數
經濟部統計處本周二(20日)將公布5月外銷訂單。在全球景氣持續低迷,通膨升息壓力猶存,以及美中科技戰持續僵持等因素下,均加深全球經濟下行風險。統計處預估,5月外銷訂單將落在405億美元至425億美元,年減23.3%~26.9%,跌幅仍有兩位數,為連9個月的負成長。因全球經濟受通膨影響,終端需求疲弱、客戶持續調整庫存,加上以國際原物料價格低於去年同月,經濟部上月公布4月外銷訂單,訂單金額月減8.8%、降至424.9億美元,較去年同月減少18.1%,連續8個月衰退。統計處處長黃于玲說明,綜觀今年1至4月外銷訂單皆呈兩位數的負成長,廠商表示客戶有在調整庫存狀況,但終端需求持續疲軟,5月仍未有好轉訊號,上半年外銷訂單年增率難轉正。從貨品別觀察, 傳統貨品方面,因景氣不佳,廠商對設備投資意願保守,及國際原物料價格低於上年同月,加以海外同業競爭,致塑橡膠製品、化學品、基本金屬及機械分別年減36.6%、35.1%、26.5%及21.0%;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及光學器材也因產業鏈持續消化庫存、面板價格低於上年同月,分別年減0.9%、21.9%及19.0%;外銷訂單同樣也調查廠商對5月份接單看法,預期接單將較4月增加之廠商家數占18.2%,持平者占59.4%,而減少者占22.3%;其中,預期5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4月減少,其中資訊通信產品、電子產品及光學器材動向指數分別為50.8、47.6及53.1。展望未來,經濟部表示,雖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車用電子等新興科技持續擴增,有助於挹注接單動能,惟俄烏戰爭膠著、通膨升息壓力猶存,以及美中科技戰持續僵持,均加深全球經濟下行風險,恐制約貿易成長動能,影響外銷接單表現,後續仍需持續觀察並審慎因應。
防大陸挖角 微軟將把旗下頂級AI專家調至加拿大
據美國之音引述據英國《金融時報》10日報導,美國科技巨頭微軟公司已經決定將在中國大陸的頂級人工智慧專家調往加拿大,以確保他們的安全。該報的4名消息來源透露,這個計畫可能涉及微軟在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的20至40名專家。該院已經開始為他們申請前往加拿大的簽證。微軟的這個做法可能會引起北京的強烈不滿。隨著美中科技戰日趨激烈,中國大陸被美國「卡脖子」的技術越來越多,從晶片到設體軟件,現在又進入了人工智慧領域。由微軟投資的Open AI推出的聊天機器人Chat GPT正在形成新一輪的競爭戰場。知情人士稱,微軟公司出於防禦策略在加拿大設立一個新的人工智慧實驗室,以應對美中緊張關係不斷升級的趨勢。這個被稱為「溫哥華計畫」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阻止頂級人才被中國大陸科技企業挖走,進行有關Open AI的Chat GPT的研究和開發。報導稱,有2名研究院的專家表示,他們最近收到了中國大陸互聯網公司的工作邀請,但他們拒絕了邀請,準備前往加拿大。其中一人表示,雖然微軟與中國大陸有著深厚的聯繫,但「在我們這裡有最優秀的研究人員,尤其是從事機器學習的人,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位專家說,中國大陸公司可能會挖人,或者僱員可能會受到的騷擾。「我們在內部會議商討論過這些風險。」另外一人正在申請加拿大簽證。他表示,「或許在第三國,在美國和中國之外,我們能夠重新找到過去那種就技術問題展開充滿活力的討論。」微軟表示,在溫哥華建立的新實驗室將在組織上與微軟亞洲研究院保持一致,並會與溫哥華的工程師團隊進行更好的合作。微軟亞洲研究院是中國大陸科技人才的重要培訓中心,對人工智慧研究作出了巨大貢獻。其中不少人加入了中國大陸科技公司,帶動了中國大陸整體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的發展。微軟在中國大陸的業務持續了30多年。儘管其它一些美國科技巨頭如谷歌、臉書等因各種原因退出了中國大陸,但微軟在中國大陸依然保持強大的存在。微軟公開資料顯示,它在中國大陸擁有大約九千名僱員,其中從事研發工作的軟件工程師佔80%多。《金融時報》指出,微軟亞洲研究院是中美科技合作的特例。2名研究人員表示,兩國關係日益惡化,雙方對對方的科技發展的猜忌日益加深,這限制了他們與西方同事的合作空間,而中國大陸方面也加大了對這些專家的審查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