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升息
」 升息 聯準會 美國 美股 台灣前交通部長王國材接任中華郵政董座 預計8月上任
各國營事業人事在520後陸續調整,交通部長李孟諺今日表示,中華郵政公司董事長吳宏謀8月卸任,將由交通部前部長王國材接任,行政院已核定,預計於8月上任。今天李孟諺與媒體座談,透露中華郵政會有新的人事異動,感謝吳宏謀這段時間的努力,雖然去年美國升息,造成中華郵政海外避險增加200多億支出,但仍完成盈餘繳庫80幾億元的目標。李孟諺表示,將由新任董事長王國材回到中華郵政幫忙,帶領中華郵政有更好的成績,包括儲蓄、郵務等業務,都需要借重王國材的經驗,也歡迎老朋友回來,他指出,已經確定人事異動,正待核定公文,一切以公文為主,最快8月上任。
中信金獲利創新高總座「拚超越去年」 吳一揆現身股東會辜仲諒未出席
中信金(2891)今天(14日)召開股東會,出席股東相當踴躍,新任董事辜仲諒未現身,而副董事長吳一揆則低調於股東席位中,直到股東會結束才向前與經營團隊握手,會中通過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8元。中信金總經理陳佳文表示,由於台灣人壽Q1獲利佳,今年前五月稅後純益311億元、ROE到17.4%,展望下半年審慎樂觀,全年將力拼獲利超越去年,創新高的佳績。對於現場出席小股東提問,關心併購新光金之案,陳佳文強調「透過併購擴大中信金規模成長一直是重要策略,併購變數多,對於市場消息不談個案」。但他也提到,「要併購到又好又大的銀行,可遇不可求」,「若在保險、證券部分與中信金有達互補標或是在有助於規模上的合縱效益,中信金都願加以評估不會排斥的。中信金控2023年整體獲利較前一年度明顯成長,稅後淨利561億,較前一年度成長79%,獲利創下金控歷史新高紀錄,普通股淨值報酬率ROE達14.64%,於金控同業中排名第一;中信銀行稅後淨利達413億元,創下歷史新高紀錄之外,普通股淨值報酬率ROE為11.89%,維持臺灣獲利最佳銀行的地位。台灣人壽雖受美國升息影響致債券資本利得空間縮小及避險工具成本增加,但掌握股票市場機會,適時實現資本利得,且子公司防疫險理賠損失已於111年全數認列,產險相較前一年度損益由虧轉盈。台灣人壽稅後淨利124億元,普通股淨值報酬率ROE為10.52%,於主要同業排名第一。中信金董事長顏文隆表示,儘管去年總體經濟面臨諸多下行風險,外在情勢變化快速,股市、債市及匯市漲跌劇烈,國內金融產業表現仍屬穩健,中信金獲利更是創歷史新高。展望下半年,金融市場面對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波動等地挑戰,仍會穩定擴展海內外業務為主。陳佳文則表示,中信金今年前五月稅後純益311億元,ROE為17.4%,每股稅後純益1.6元,皆優於去年同期表現,而第一季獲利表現佳,主要挹注動能來自台灣人壽前五月獲利超越去年全年,台股表現佳實現資本利得,加上聯準會下半年有機會降息的話,由於壽險業持有龐大的債券投資部位,將對壽險利多,也正透過調整存續期間創造獲利表現。另一受惠於中信銀行的獲利穩健成長,加上聯準會維持利率政策不變,有助於銀行端的獲利的表現,「若今年沒有特別的意外(股匯市的變數等),可望獲利應是有機會超越去年的再創新高」。
扳回僅1年 台灣人均所得又被韓國超車
韓國銀行5日發布《2023年第4季度與年度國民所得》統計,韓國2023年名目國內生產總值(GDP)為2236.3兆韓元,經換算後為1.71兆美元,人均GDP達3.31萬美元,重新超越台灣的3.23萬美元。台韓同為亞洲四小龍,產業競爭激烈,社會發展趨勢類似,雙邊人民也很「計較」彼此在體育、文化的表現。2022年,根據台灣主計處與韓國銀行的統計,台灣人均GDP約為3萬2690美元,高於韓國的3萬2420美元。這是韓國於2003年超越台灣之後,台灣首次逆轉。台灣人均GDP上世紀長期領先韓國,2002年還以1萬3650美元超過韓國的1萬3160美元,但之後便持續落後近20年,直到2022年才再度超韓國。蔡英文總統2022年10月在民進黨中常會發表談話,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2022年台灣人均GDP可能首次超越日本及韓國,成為東亞第一,是全體國民努力的成果,要繼續保持下去。但是2023年,又被韓國扳回去。根據IMF數據,韓國2023年名目人均GDP為3萬3150美元,勝過台灣同年的3萬2340美元。不過,這和雙邊匯率有關,據我方經濟部數據,2022年平均匯率為1美元兌29.81台幣,2023年則為31.16台幣,貶值4.5%;韓元平均匯率則從2022年1美元兌1291韓元至2023年的1305韓元,貶值幅度較台幣為小,僅1.1%。分析稱,由於GDP係以美元為計算基準,2022年因區域局勢、美國升息等各項外部因素導致韓元貶值,換算後GDP因而減少,但2023年韓元兌美元匯率較為穩定,上述現象顯著減弱。韓國人均GDP在2017年首度突破3萬美元後,已在3萬區間徘徊7年,遲遲無法突破4萬美元大關。韓國民眾擔憂低生育率、高齡化及家庭負債等問題令經濟成長動力減弱,導致韓國未來落入長期增長停滯的困境。另外,韓國去年第4季出口較前一季增加10.8%,帶動實質GDP較前期增長0.6%,凸顯以半導體產業為中心的出口對韓國經濟的重要性。然而,韓媒《朝鮮日報》分析稱,中國是韓國最大貿易夥伴,未來受到美中經濟矛盾影響,恐陷入低迷,出口或許同樣難以長年維持上升趨勢。
富豪新列傳/台股兔年跳股民笑呵呵 林百里乘AI躍居首富+金融大豐收富邦、國泰兄弟檔超車中租
美股在「科技七巨頭」領軍下,兔年強漲13%,台股更勝一籌,2月5日封關收在18096點,與虎年封關時14932點相比,漲幅達21%,每位股民平均賺進86萬元,搭上AI浪潮的台灣科技富豪更是笑開懷,依《富比士》封關日的即時排行,台灣前48名富豪中科技業者有14名,其中廣達(2382)董事長林百里暴增最快,身家從49億美元衝上112億美元,奪下首富寶座。原本的台灣首富「鞋王」華利實業總裁張聰淵,則因消費市場買氣尚未復原,華利股價從人民幣67元跌到53元,其身價從106億美元降到86億美元,屈居第二名。全球電子代工龍頭鴻海(2317)創辦人郭台銘儘管已交棒給劉揚偉,但身價仍穩定增加到71億美元,居《富比士》台灣富豪排名第三。被動元件大廠國巨(2327)董事長陳泰銘身價也由44億美元成長到56億美元,排名第五。其他的半導體大老闆身價表現也不容小覷,聯發科(2454)董事長蔡明介身價從21億美元來到28億美元,漲幅達33%,台積電(2330)創辦人張忠謀也由22億美元來到28億元。英業達(2356)創辦人葉國一則由11億美元來到17億美元,增幅僅次於林百里。老牌PCB(印刷電路板)大廠楠梓電(2316)、首家台資PCB廠滬士電創辦人吳禮淦,也因AI伺服器厚板需求增,營運回溫、股價走升,重新擠入台灣前50大富豪之列。至於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大立光創辦人林耀英等人身價則沒有太大變化。金融服務業在兔年可說是化悲哀為喜樂,不但擺脫防疫險鉅額理賠之災,年末還因美國升息暫緩而受惠,營收獲利及股價大漲,老牌金融家族蔡家、辜家、吳家全在榜上,包括富邦蔡明忠、蔡明興,國泰蔡宏圖、蔡政達、蔡鎮宇,與新光、台新的吳東進、吳東亮等三家七人兄弟檔。其中,富邦集團包括電信業台灣大(3045)、富邦媒(8454)去年營收獲利再創新高,富邦金控(2881)稅後純益661億元,年增高達41%,富邦集團大董蔡明忠、二董蔡明興二人身價也水漲船高,分別達48億美元、47億美元,兔年增長7億美元、5億美元,兄弟倆財富逼近3000億元大關。國泰金控(2882)董事長蔡宏圖及胞兄蔡政達兩人身價皆為39億美元,較前一年增加7億美元,合計約新台幣2445億元。而虎年股價身價「虎虎生風」的中租集團董事長辜仲立,因海外業務成長趨緩,兔年身價從45億美元縮水為38億美元,排名從7退到12,遭富邦蔡明忠、蔡明興及國泰蔡宏圖、蔡政達超車。相形之下,石化市況兔年並不好,不過長春集團創辦人林書鴻,因著台積電、蘋果甚至特斯拉都需要他家的特用化學品,而逆勢成長,身價從55億美元增為67億美元,在富豪榜上蟬聯第四名。此外,長春另一名創辦人鄭信義的兒子鄭正和女兒鄭信愛,也在榜上分居第20名40名。有趣的是,這家老牌石化廠仍由96歲的林書鴻領軍,熱衷研究的他現正想著要如何將CO2純化。至於扮演經濟火車頭的房地產業,去年在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限制預售屋換約交易、私法人購置住宅採許可制等政策上路下,買氣受到壓抑,不過下半年有了新青安房貸助攻房市回溫,建商富豪們的資產幾乎沒有太大影響。遠雄集團創辦人趙藤雄資產小漲,以22億美元名列21名;聯邦企業集團創辦人林榮三遺孀林張素娥,擁有龐大土地資產和瓏山林建設,資產20億元、名列24名。元利建設董事長林敏雄資產維持在30億美元,雖無增減,但今年排名卻被緊追在後的寶佳機構創辦人林陳海超車,林陳海資產微幅增長4億美元,以31億美元排名13。建商富豪們唯有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資產減少,從49億縮水到41億美元,下滑4個名次,但仍排名第9。餐飲內需市場去年在台灣強強滾,上榜的食品業者名次波動不大,旺旺集團總裁蔡衍明居第6名,頂新魏家四兄弟則在第29名到第32名,第43名為統一集團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第48名則是「燕麥王」佳格食品董事長曹德風。至於集團產業布局從水泥、石化、紡織,一路橫跨到通路、金融、電信的遠東新,因為各事業表現有升有降,掌門人集團董事長徐旭東也維持在第23名。隨著AI熱潮持續爆發,企業ESG及減碳推動力道增強,加上國際政經環境不時飛出「黑天鵝」,企業營運挑戰加劇,送走兔年迎來龍年之際,但看這些富豪們如何掌舵企業,來年更「龍」光煥發。
美股封關秀四大指數齊跌! 法人看1/31登場FOMC會議「口氣是否更軟」
美股2023年封關秀在12月29日,四大指數雖集體收黑,2024年第一次FOMC將在1月31日舉行,法人分析,在FED放出不再升息的訊號後,這是第一次FOMC會議,鴿派立場需要再次確認。由於美國CPI、PCE都在降溫,就看FED官員解讀的口氣是否更軟。去年一整年道瓊年漲13.7%,標普年漲24.2%,那指狂漲43.4%,創2003年以來最大年度漲幅;費半更是飆漲65%,創2009年以來最大漲幅。AI熱潮推升晶片股像是輝達、英特爾、微軟、蘋果、亞馬遜、Meta、特斯拉等美股七巨頭市值,而光看標準普爾500指數漲幅中有64%來自這「科技七巨頭」。12月29日美股四大指數皆跌,道瓊工業指數收盤下跌20.56點或0.05%,以37,689.54點作收;標準普爾500指數下滑13.52點或0.28%,收4,769.83點;那斯達克指數下跌83.78點或0.56%,收15,011.35點;費城半導體指數下跌33.21點或0.79%,收4,175.47點。永豐投顧分析,以CME FedWatch的市場預測看,元月的FOMC會議不會改變利率政策,卻是窺伺三月FOMC會議是否降息的窗口,所以元月FOMC會議的會後聲明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進一步觀察美股,2023年12月資本市場首要焦點是12月13日的FOMC會議,結果FOMC如預期地暫停升息,會後FED主席鮑威爾又在談話中意外偏鴿,暗示升息循環告終,而且利率點陣圖顯示2024年降息幅度比過去顯示的兩次更多一次,一改之前FED對於市場偏鷹的形象,故美股大幅上揚,道瓊工業平均指數還創下歷史新高,一時間樂觀氣氛籠罩,市場終於走完升息循環的隧道。在此大背景之下,美國股市繼續帶領全球股市上漲,美股月K線連二紅,費城半導體指數更是大漲10%以上,確實展現成長股對於利率的敏感特性,同樣登上歷史高峰。歐洲股市也受到帶動,德、法同創歷史新高,所以美國升息循環壓力的解除對資本市場產生本質的改變。
疫後風水輪流轉!「三大慘業」洗牌 薪資縮水3%起跳
風水輪流轉!疫情三級警戒,服務、零售業慘兮兮,現在卻大缺工,內需服務業成當前薪資成長最顯著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暴力式升息後,「三大慘業」正面臨大洗牌;主計總處統計顯示,基本金屬製造業2023年前10月總薪資5萬989元,較2022年同期縮水7.32%,與不動產、金融及保險業總薪資分別衰退3.52%、3.26%,名列三大慘業。人資專家表示,不僅基本金屬製造業受景氣波及,電子零組件等製造業總薪資都受影響;受防疫保單大幅損失、美國升息等影響,相當仰賴業績銷售獎金的不動產、金融及保險業等,從業人員去年收到的獎金也大打折扣。景氣外冷內溫,主計總處官員指出,2023年住宿、餐飲、零售、休閒服務業等,總薪資顯著成長,帶動前10月整體服務業部門總薪資成長2.16%;受上半年製造業庫存去化影響,整個工業部門的總薪資僅成長0.71%,拖累整體表現;依主計總處統計,819萬工業及服務業受雇員工,2023年前10月總薪資平均成長1.53%,追不上通膨上漲速度。政大勞工所教授成之約表示,企業發放績效獎金通常以季為單位,現在發放的績效獎金,反映的是上一季或上半年營業狀況,疫情解封後,2023年農曆年餐飲、住宿、旅遊等內需服務業都非常暢旺,企業須多發獎金才能攬才,這波發放獎金、增加福利的趨勢會延續到2024年。對於近日傳出將罷工的航空運輸、金融保險等,在薪資結構上屬高薪的「天之驕子」,即使金融保險業總薪資衰退,但2023年來平均每月總薪資達7.3萬元,航空運輸業也是每月總薪資達9萬5979元的高薪群;相對低薪的餐飲業即使跳脫22k,平均每月僅能領3.8萬元。成之約表示,台灣會喊罷工的族群多屬「企業核心業務」勞工,從機師、空服員到銀行行員等,集體罷工對企業來說,這些工作短期無可取代,薪資水準也相對高,反觀基層、藍領階級,鮮少透過罷工爭取加薪、福利,這與美國汽車、運輸業到影劇業,不論藍領、白領、薪資高低,都有可能上街頭罷工民情不同,惟醞釀罷工的共同點,多選在業務最繁忙的關鍵時刻,如耶誕節、農曆年等,作為逼企業快速調整勞動條件的手段。
全球經濟恐陷「美中不足」困境 台經院:2024台灣經濟會比今年好
經濟部25日公布11月工業生產指數為92.19,年減2.48%;製造業指數92.38,年減2.18%,兩指數都已連18個月負成長,預期2023年全年較去年大減逾12%。不過,經濟部表示,隨著高效能運算、人工智慧等新興科技擴展,加上農曆年前備貨需求逐漸釋出,12月製造業生產指數估計年減4%到年增0.3%,有機會拚轉正。台經院則分析,明年全球經濟恐陷「美中不足」困境。明年製造業將有更好的展望,經濟部表示,目前一些AI伺服器還停留在資本財,屬於企業面使用,但商機會慢慢釋放到消費端,例如AI的PC、手機出現,應用會愈來愈廣,可撐起製造業動能。不過,經濟部提醒,俄烏戰爭、以巴衝突、美中科技爭端等地緣政治風險續存,恐拖累全球經濟復甦步調,抑制我國製造業成長力道,需密切關注並審慎因應。另台經院公布11月景氣動向調查,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為93.2點,連2個月下滑,服務業與營建業測驗點則上揚;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警示,全球經濟成長率原為2.2%,下修0.3個百分點,明年經濟將面臨「美中不足」,因為「美」國、「中」國大陸下滑較多,甚至學術機構預測美國僅保1。孫明德直指,聯邦基金利率5%、房貸利率7%,美國民眾卡債破兆、美國國債破34兆美元,明年美國民間消費才真正面臨挑戰;他認為,先前美國升息的副作用會在24個月後引發最大影響,也就是落在明年第2季,美國廠辦違約率將漸增、消費能力無法擴增。走過疫情、製造業庫存去化低迷,台經院院長張建一表示,2024年台灣經濟會比今年好,我國經濟成長率將重回全球平均之上。
我國境外金融前10月獲利年減23% 創近6年最差成績
受到氣候變遷、全球災變及美國升息等利空因素影響,據金管會公布最新統計,今年前10月銀行(OBU)、證券(OSU)、保險(OIU)三大境外金融中心稅前獲利較去年同期衰退約23%,其中OIU年減達72%、OSU虧損年增達1.02倍。市場預估今年全年境外金融中心獲利可能連三年衰退、並創下近六年最差成績。金管會公布境外金融中心3O獲利統計,其中,OBU前10月稅前淨利482.4億元,年減達121.6億元或20.1%,幅度較前三季略增。銀行局指出,OBU向總行拆借資金成本因美國升息、美元利率上揚等因素升高,存放款金額亦衰退,使得獲利下滑。產險業OIU前10月稅前獲利750.5萬美元,年減達1930.2萬美元或72%;壽險業OIU稅前淨利874萬美元、年減達1094.2萬美元或55.59%,幅度較前三季擴大;而產險業虧損擴大到138萬美元;保費收入3304.8萬美元,年減1057.3萬美元或24.24;不過,再保險業OIU獲利141萬美元,較去年虧損0.5萬美元、前三季虧損24.3萬美元大幅轉盈。保險局表示,產險虧損、再保獲利大減的主因是則全球氣候變遷,造成巨災損失幅度及頻率齊揚,讓產險業、再保險業經營轉趨保守,業績因而下滑;而壽險業則受到升息和業務量減少影響獲利表現。另外,OSU是3O中唯一持續虧損的業別,前10月稅前虧損5812萬美元,虧損年增達2929.9萬美元或1.02倍,但幅度較前三季近1.27倍有所收斂。證期局表示,今年債市波動加劇、市場流動性高,券商用債券附買回交易承作的資金成本墊高,雖然帶動OSU前10月交易量增加,但美國基準利率走高,導致持有債券跌價出現評價損失,造成虧損。
跟進聯準會!央行拍板「連三凍」 利率維持1.875%
美國聯準會(Fed)在台北時間14日凌晨宣布不升息,並暗示明年將有降息3碼空間,台灣中央銀行今日舉行第四季理監事會議,決議利率「連三凍」,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分別維持1.875%、2.25%和4.125%,至於會否跟進美國在明年降息,則待央行總裁楊金龍稍後召開記者會說明。央行指出綜合國內外經濟金融情勢,考量國內通膨緩步回降趨勢,明年通膨率可望降至2%以下;此外,本年國內經濟成長不如預期,預估本、明兩年產出缺口皆為負值。本行理事會認為本次維持政策利率不變,將有助整體經濟金融穩健發展。央行也說,鑒於全球景氣下行風險及通膨壓力仍存,本行將持續關注主要經濟體緊縮貨幣政策之外溢效應,中國大陸經濟下行風險,以及國際原物料價格變化、地緣政治風險、極端氣候等對國內經濟金融情勢之影響,適時調整貨幣政策,以達成維持物價穩定與金融穩定,並於上述目標範圍內協助經濟發展之法定職責。央行去年第一季跟進美國升息1碼,被楊金龍形容是「勇敢的決定」,後續維持每季升半碼的「溫和緊縮」基調,累計至今年第1季合計升息3碼。還有去年第二季、第三季打出「價量搭配」組合拳,各調升存款準備率1碼,並在今年第2季按下暫時升息的按鍵。
降息挑台股1/通膨降速估高於利率 「企業2024獲利續成長」但仍有變數
全球投資人對美國利率的關切,已從美聯準會(FED)何時停止升息轉為何時開始降息?法人指出,FED利率政策緊盯通膨數據,尤其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6月開始回跌,10月來到3.2%,離FED的2%目標越來越近,「為免實質利率過高,通膨及利率同步下滑,FED有可能採取『預防性降息』」,時間約在明年3到6月間。台股緊盯著美股走勢,美股從升息開始就陷入整理。回顧FED升息過程,2022年受到疫情過後需求爆發性出現,加上同年2月烏俄戰爭引發能源供應問題,造成通膨急升,從2022年3月開始升息,到2023年7月,短短1年4個月升息了11次,共計升息了21碼(1碼為0.25%,累計達5.25%)。與此同時,美股從2022年到今年10月基本上都維持震盪整理區間,最近兩個月因市場對降息預期心理濃厚,標普500才止跌回升,從約4100點走升到4600多點,衝過2022年4月的指數水位4545點。台股走勢也緊跟著美股,去年3月FED升息後,台股從17700點附近,最低來到12629點,今年10月也跟著從美股走揚,從16500點來到近17400點,但目前台股指數仍略低於2022年3月的指數17700點。而牽動股市的FED利率政策下一步如何走?FED鷹派代表人Christopher Waller在11月底受訪時指出,「如果通膨降到某種程度,就不需要維持高的利率,這是因為通膨回穩的降息,而不是因為經濟不景氣。」此番正面回應降息議題的說法,被市場解讀為「鴿訊」。此外FED主席鮑爾的發言,也有所轉變。鮑爾在11月1日FOMC(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會後記者會聲稱,「委員會沒有在考慮降息,還在思考要升息到甚麼程度。」不過,隨市場對降息預期心理越來越濃,鮑爾12月1日指出,「市場如果現在就不覺得會進一步升息,甚至開始降息,這個時機仍不成熟。」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就指出,「11月上旬鮑爾已經透露出美國的升息大概即將到盡頭,其中美國10年債從最高4.989%到現在4.11%、30年債也從5.218%來到4.22%,債券殖利率在往下走,也帶給市場比較安全舒服的未來期待。」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指出,聯準會最快可能在2024年6月開始啟動「預防性降息」。(圖/富邦金提供)根據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的FedWatch工具在10日所公布升息機率預估,聯準會下次會議決定升息的機率已經降到1.6%。法人也指出,從FedWatch資料顯示,市場預期聯準會在2024年1月前利率政策都不會升息,而降息時間點可能落在2024年3月。對於FED降息預估,富邦金首席經濟學家羅瑋日前在富邦財經趨勢論壇指出,由於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已經降到3.2%,聯準會最快可能在2024年6月開始啟動「預防性降息(隨通膨趨緩而降息)」。財經頻道股乾爹Sean則分析利率期貨價格變化指出,2024年的利率,市場預期降息1.35%,通膨則會降低1.5%,換言之,利率跟通膨將會同步下降。國泰金首席經濟學家林啟超也在國泰世華投資趨勢論壇指出,2024年全球股市獲利預期都是正成長,但因為降息幅度有限,資金行情動能趨緩,本益比只會小幅擴張。停止升息及降息對股市有何影響?臉書粉專「股市隱者」則分析過去超過40年數次美國升息降息循環跟標普500指數的連動,基本上可以分為三步驟,停止升息,股市先上漲;開始降息,股市回跌;停止降息,股市逐步創高,除了網路泡沫,是停止升息後,指數仍繼續下跌,其他包括金融海嘯、疫情前等時期,升降息跟股市的連動均是如此。根據近期法人對於2024年的台股預估,高點預估最低的是玉山投顧的18000點,其他包括群益投顧、富邦投顧、第一金投顧、台新投顧、統一投顧等,都有18500點到19000點的水準。研究機構IDC台灣總經理江芳韻也提醒,降息已經市場普遍預期的方向,對於產業來說,越來越多的應用也會營運增添動能,但是國際局勢的變化,包括地緣政治及各國大選等仍須留意。臉書粉專股市隱者認為,升息降息循環跟標普500指數連動可分為三步驟,停止升息先上漲;開始降息,便回跌;停止降息,逐步創高。(圖/Google財經、翻攝自股市隱者臉書)
最會賺錢央行2/三大主權基金都虧我照賺 專家:「繳庫占歲收一成理事恐壓力大」
「為何美國FED敢虧損,我國央行卻是全球最會賺錢的央行?」CTWANT記者訪問多位學者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央行理事成員多兼任制」「理事會決議一致性偏高」,尤其「央行繳庫占國庫歲收高達一成,恐讓理事們有壓力」。言下之意,在肩負國庫歲收的財政大任下,要挑戰貨幣政策難如上青天。一名經濟學專家告訴CTWANT記者,「相較美國聯準會FED被自己的暴力升息所致,這12年經營累積虧損已達1千多億美元,我國央行根本勝出太多。」這名專家進一步分析說,「但為何FED敢虧損?」「因為FED鎖焦在管控通膨、穩定物價、就業率等,而不是看經營績效。」反觀我國,「早在12年前,彭淮南總裁時期繳國庫就達10%,那時美國央行才占整體歲收的2%,日本央行也還不到0.2%,我國央行收入主要來自外匯存底投資美國公債等利息收入,減掉發行定存單利息,盈餘表現一直維持到現在。」這位經濟專家直言,「當央行繳庫占國庫歲收約10%,平均年繳1800~2000億元,對理事們會不會有壓力?」到底央行是否「彭規楊隨?沒人敢打破盈餘繳庫目標的潛規則?」台灣匯率利率長年維持雙低政策,外界傳出「央行理事會成員決議的一致性偏高!」對此,總裁楊金龍在立委答詢是這樣說的,「利率升降,都是經過理事會充分討論」。國人很有感物價、房價等生活負擔壓力大,加薪幅度跟不上開銷高漲速度。(圖/黃耀徵攝)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更直指「央行的立場」,「不喜歡新台幣升值!」「從過去多次金融事件的經驗看來,要有特殊情況,才會阻貶」「台灣外匯龐大,央行擁有極多的外幣,一旦新台幣匯率走強,就會面臨鉅額匯兌損失」。央行內部曾評估過,外匯存底約當三千億美元時,新台幣兌美元每升值一元,匯兌損失就高達105億美元,也因此,外匯存底越高越經不起新台幣升值的匯兌損失,我國外匯存底至今年10月底已逾5610.8億美元。2023年11月美國最新公布資料中,台灣仍被列匯率操縱值得關注的觀察名單中,而央行日前公布2022年一整年與2023年上半年的淨賣匯金額達138.8億美元,意在「拋匯阻貶」,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研究員王儷容告訴CTWANT記者,「不想被列匯率操縱觀察名單,央行有所自制」。而關於央行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外匯操作「阻升不阻貶」「拉尾盤」及市場傳聞的「彭淮南防線」新台幣28.5元兌一美元等,一直是「禁忌話題」,究竟央行盈餘繳庫20多年來,外匯買賣操作及決策過程如何,央行從未公布,外界始終不得而知,因此究竟是「穩定匯率」還是「干預匯率」,爭議從未停息。央行對匯率是否有「阻升不阻貶」,學界看法各異,但在2023年11月的美國公布資料中,仍被列匯率操縱值得關注的觀察名單中,是不爭的事實。(圖/報系資料照)曾任央行理事13年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於2016年曾公開指出,央行理事會是兼任,每一季開一次會,貨幣政策也沒有強制投票規定,對於匯率政策中何謂「外匯市場異常波動」及2000年起的低利率政策利弊等,無法事先討論及完整溝通,因此對我國貨幣政策品質充滿無奈與憂心。CTWANT採訪到一名不署名的經濟學家說「美國聯準會FED的理事是專任制,一任14年,大家可以從外媒看到理事看法有鷹派、鴿派等。」「我國央行理事多數採兼任制,包括財政部、經濟部官員,農工商等團體、中經院、台經院等智庫與銀行公會等。」他期盼有朝一日,央行理事們也能將不同見解分享給國人。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孫明德則跟CTWANT記者說,央行工作主軸是「新台幣穩定」與「控管利率」二大部分,「當美國升息,央行抱著的美債沒有賣,盈餘跟著有表現」;中華民國不動產仲介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李同榮則認為,「盈餘多,是受到國際升息,央行是不可能操控外匯存底的」。中華經濟研究院國際所研究員王儷容也提到她個人不完全認同央行有「阻升不阻貶」操控匯率,「國際情勢變化難測,我們只能是被動的。」
聯準會又放鷹「必要就升息」 打趴全球股匯
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9日表示,若有必要將再次升息,以實現將通貨膨脹率降低至2%的目標,美股同日收盤大跌,多項主要指數降幅超過0.6%,結束兩年內最長一波上升走勢。台北股市受此影響下跌62點、收在1萬6682點,新台幣貶值9.4分,終場收在32.352元,為近1個月最大貶幅。道瓊工業指數9日下跌220.3點收在33,891.9點,跌幅0.65%;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35.4點為4,347.3點,跌幅0.81%;那斯達克指數跌幅最大為0.94%,下跌128.9點收在13,521.4點。聯準會上周決議不再升息,將利率維持在22年內來高點,引發外界預測升息循環可能已經告終。鮑爾在國際貨幣基金(IMF)主辦的會議上表示:「我們不確定2%通膨率目標的完成進度,若進一步緊縮貨幣政策比較好,我們將毫不猶豫執行。」他並稱聯準會未來將謹慎行事,以防受到良好經濟數據的誤導。依據聯準會常用標準,美國通膨自去年高峰以來已下降逾半,聯準會仍擔心未來通膨再度加速。雖然勞動力市場近日稍現疲軟,但經濟整體依舊活躍。對於鮑爾再吹「鷹」調,央行總裁楊金龍9日在立院財委會備詢時指出,目前美國、英國、歐元區利率幾乎都已到最高點,台灣利率也是慢慢達到高點,不過「升息循環還沒有結束」。雖然強調還沒結束,不過楊金龍也說,美國情況跟台灣不一樣,會觀察是否影響國內經濟,再決定升息與否。金融圈認為,央行雖沒把話說死,但以目前通膨回落、經濟卻疲軟的情況,央行年底跟進美國升息的可能性「幾乎沒有」,利率不動機率極高。國泰證期顧問處分析師蔡明翰表示,美股、台股連漲好幾天,鷹派言論再起,並沒有出現大跌,顯示這次是技術面的拉回;由於台股第3季企業財報多正面訊息,蔡明翰認為,這次拉回很快就能止穩,接下來有歐美消費旺季的加持,指數應很快能繼續向上反攻。PGIM保德信高成長基金經理人孫傳恕認為,下周要留意美國CPI公布最新數據,這仍會影響聯準會是否會再度升息的關鍵。
庫存清報喜訊1/上游龍頭廠齊報佳音 蘋果M3系列MacBook宣告消費回溫
消費電子好年冬已到?「長達將近兩年的庫存去化壓力,大家在今年上半年都很用力清庫存,特別是在第二季,現在庫存已經回復正常了。」一位電腦品牌高層告訴CTWANT記者說。近兩周,台美科技大廠法說及財測公布陸續釋出「庫存已去化差不多」的訊息,加上蘋果10/31日發表搭載最新M3系列晶片,分別是M3、M3 Pro、M3 Max,效能皆比前一代M2晶片提升不少,儘管2022年6月推出M2才相隔短短一年半,但蘋果重磅推出新機種,仍點燃市場期待,可望拉動年底傳統旺季筆電銷售潮。台灣經濟靠資通訊業撐起半邊天,然過去兩年陷入去庫存風暴中,業界及投資人始終等不到風暴結束的訊號,直到十月中第三季財報陸續公布及法說會,總算出現明確的訊號。「就各家廠商近期的法說會所釋出的訊息觀察,上游台積電及聯發科都指出消費性電子庫存去化已差不多,晶片大廠高通也認為手機需求回溫,第四季相關營收將季增35%。」一位法人告訴CTWANT記者。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總裁魏哲家在10月19日所舉行的第三季法說中指出,「看到一些落底早期跡象(early signs)在PC與手機上有出現,非常接近、非常接近底部。」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2454)執行長蔡力行在10月27日法說會也指出,「在過去幾個月,我們觀察到整體通路庫存的改善,尤其是在手機,公司的庫也已連續五季降低,我們預期整體庫存環境在未來幾季將繼續改善。」全球手機晶片廠高通執行長CristianoAmon在1日的財報會議上指出,手機品牌客戶庫存已順利去化,下單動能恢復;財務長Akash Palkhiwala更補充點明,已在全球3G、4G、5G手機應用看到需求回穩的早期跡象,預估2023年手機晶片出貨量小幅年減4%至9%,優於公司原先預期。不只科技大廠透露喜訊,工研院的產業模型也出現健康訊號。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組長岳峻豪告訴CTWANT記者說,2021年資通訊業是處於銷售及庫存年增同步成長,(數字),2022年則是銷售年增衰退,庫存年增持續增加,直到今年第二季才出現同步衰退,8月起衰退幅度縮小,「預估今年底,有機會來到銷售年持平,但庫存繼續下滑的相對健康狀況。」工研院產科所也從模型中預估,最快今年底資通訊產業的銷售及庫存有機會進入銷售成長、庫存續減的狀態。(圖/工研院提供、黃威彬攝)觀察MacBook系列銷售狀況,確實在2020年受惠疫情紅利,出貨大增至2000萬台,2021年再拉升至2300萬台,2022年則為2500萬台,日前再趁勝追擊,推出2023年的系列新機種,但就現況來說,由於蘋果之前已下修今年出貨,到1650萬台,新機是否能推升蘋果相關產品的銷售仍尚待觀察。法人指出。回顧這場庫存風暴始末,可說是前所未見。「庫存問題真的是成也疫情、敗也疫情,因為疫情提前催化了原本的換機潮,但大家大量備貨的狀況下,竟迅速醞釀龐大的庫存問題。」一家電腦品牌高層提起這段驚魂歷程,記憶猶新。2020年一場疫情席捲全球,為了防疫各國實施WFH(Work From Home),家長在家上班、學生在家上學,使得原本只有1-2台電腦的家庭,購機需求暴增,電腦品牌廠的營收也上衝, 2021年宏碁(2353)衝高到3190億元,年增15%,華碩(2357)也來到5352億元,年增高達29%。為因應購機需求,電腦大廠的庫存也跟著水漲船高。半導體出身的宏碁董事長陳俊聖在2022年1月率先示警,下游通路庫存不健康,將進行供應鏈及通路庫存管控,開出「庫存問題」第一槍。兩個月後,中國在3月27日由上海首度宣布分區封控,也讓台積電董事帳劉德音跟進示警,大陸封控將影響消費性產品需求。果不其然,去年4月包括宏碁及華碩的第一季財報都出現庫存過高的數字,其中華碩直接突破2000億元大關,相當於半年的營收,宏碁狀況稍佳,但也達634億元約為3個月營收。台積電也指出,供應鏈庫存有較傳統季節水位高,緊接著,三星宣布暫停採購面板,面板驅動IC廠奇景調降財測,記憶體大廠美光宣布將減產。到了7月,陳俊聖更語出驚人,拋出半導體設備對庫存無感,「還在『嘻嘻哈哈』」。宏碁董事長陳俊聖在2022年1月首先提出庫存問題並啟動調整動作。(圖/劉耿豪攝)也就是說,消費性電子產品的庫存風暴,已從零售端往上延燒到老神在在的半導體大廠。直到2023年的上半年,去化庫存仍是眾家科技廠的營運主旋律,到了6月間,陳俊聖在股東會上說,「宏碁的庫存OK,但供應鍊的庫存仍不OK」,才讓這場驚滔駭浪的庫存風暴,露出了可望平息的跡象。如今,隨著蘋果31日推出新款MacBook新產品,搶攻年底的銷售旺季,點燃外界對終端需求將回穩的希望,板卡及電腦大廠技嘉(2376)1日也在法說會上指出,通路庫存第二季降的蠻低,旺季到來,通路庫存回到正常水位,整體來看中國景氣偏淡,但網咖升級需求還是偏多看待。微星高層近期出席電商客戶活動時也透露,庫存去化也已經回歸到健康水位。「當然目前最大的變數還是總體經濟的變化,不過就目前美國升息維持不動,12月預期不升息的機率仍高達82%,剩下的就是以巴戰爭,對於油價的衝擊,畢竟油價已經從每桶70多美元,上揚到90多美元。如果油價能夠穩住,對於通膨的影響應該就還算可以控制,當庫存持續降低,接下來的傳統銷售旺季應該仍可以期待。」岳峻豪說。
2023台灣百大集團出爐!富邦穩坐龍頭 台積電資產總額首度進前10大
中華徵信所(CRIF)最新公布《2023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揭露台灣百大集團資產總額、營收總額以及稅後純益情形。結果顯示,富邦集團連續3年穩坐資產總額龍頭、台積電資產總額則首度進入前10大,並以稅後純益1.02兆元繼續拿下賺錢最多的企業,並遠超其他集團,穩居「獲利王」寶座。CRIF表示,台灣百大集團資產總額及營收總額分別創下139.05兆元及37.73兆元,皆歷史新高。不過受到高通膨、美國升息、防疫保單賠償、新台幣大幅波動的影響,總稅後純益3.38兆元,較2021年大幅衰退9.58%。CRIF表示,百大集團資產總額而門檻已經來到798億元,刷新入選門檻。資產總額前10大集團中,富邦集團以資產總額12.49兆元連續第3年成為台灣最大集團,居龍頭地位;台積電則是以4.99兆,將近5兆元擠入前10大集團之中,居於第8名。也因此,前10大集團中,金融集團的席次只有6席,較前1年少了1席,而第一金控集團2021年被擠出前10大集團之外,2022年再度重回榜內。稅後純益方面,百大集團中只有台積電和長榮的稅後純益賺逾2000億元,台積電透過提高研發、技術發展、效能及功率優化,領先業界3奈米製程量產,使其稅後純益破兆元,成長率高達70.6%,續創歷史新高。首度進榜的為日月光及聯華神通,分別居第9名及第10名,獲利為629.88億元、603.05億元。隨著美國高利率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以抑制通膨,預估2023年百大集團的稅後純益總額恐會再衰退10%,稅後純益要再創新高最快恐要等到2025年。
中華Zinger最低66.9萬元入手 總座:拼年底銷售2,000輛
中華車(2204)全新Zinger自9月底公布預售價及與規格後,中華表示目前接單約400張,而17日舉辦新車上市發表會也公布正式售價,原有5人座及新增的7人座車型,舊換新66.9萬元起、正式售價71.9萬元起。中華汽車表示,目標年底銷售突破2,000輛,且頂規車型銷售佔比超過50%,最快這個月底開始交車。中華汽車針對Zinger推出5人座及7人座標緻型、豪華型、旗艦型,5人座售價分別為71.9萬元、77.5萬元、82.5萬元;7人座售價分別為80.9萬元、86.5萬元、91.5萬元,入門標緻型、中階豪華型較預接單價降1萬,頂規旗艦型較預接單價再降1.4萬。新世代Zinger除延續市價18,000元配件金超值優惠外,更推出可快速變身廚房與雙人床的專屬露營套件,入住全新Zinger即享5.6萬元優惠價。(圖/中華車提供)大改款Zinger除了沿襲車廂大寬平的空間特性外,其中7人座頂規旗艦型搭配全新動力系統、LEVEL 2 ADAS主動安全,切入RV市場百萬內價格帶。而Zinger全車系搭載1.5TGDI缸內直噴渦輪引擎,搭配8速ZF自排變速箱,可輸出最大動力172hp/26.4kgm,且平均最佳油耗表現達13.4km/L。再者,中階車型以上首度搭載「LEVEL2 」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包含全速域ACC主動車距控制巡航系統、FCM主動式智慧煞車輔助系統含行人偵測功能、LKA車道置中輔助系統、以及車速0~150km/h皆可運作的TJA交通壅塞輔助系統等。中華車總經理陳昭文也在會後受訪表示,預估明年國內車市與今年差不多,主要因為明年無大選影響、美國升息放緩,以及缺料、供應鏈問題緩解。他也提到,「今年下半年還有MG ZS、Toyota Yaris Cross等新車推出,國瑞和中華產能都有提升。」在乘用車產線方面,陳昭文指出,目前月產能MG加上三菱車型大約1,800台,年底預期將提升MG月產能至1,800台,且明年第一季也有望持續擴增。
總薪資衰退最多!金屬製造、不動產、金融與保險成今年三大「慘業」
升息循環、庫存消化不如預期,景氣前景不明,主計總處最新統計顯示,今年前8月全體受僱員工中,總薪資衰退最多的行業分別為基本金屬製造業(如鋼鐵)、不動產、金融與保險業,總薪資分別衰退8.76%、5.65%、4.49%,淪為今年三大慘業。外資回流、台股近來高檔震盪,不過,台經院表示,全球仍處於升息循環,政府信用管制、打炒房等措施,令今年六都建物買賣移轉件數呈雙位數下滑,房市買氣短期內難好轉。人資專家表示,在全球升息循環下,不僅衝擊鋼鐵等金屬製造業產能,也連帶影響相當仰賴獎金維生的不動產從業人員薪資。金融與保險業則一改過往穩定加薪、「金飯碗」形象,今年也淪為三大慘業之一;保險業者表示,除防疫險可觀的理賠數字外,近來新台幣匯率波動大,加上美國升息循環,壽險業宣告利率調整幅度保守,整體傳統型壽險、利變型壽險等,初年度保費皆同步減少,都影響金融與保險從業人員的獎金與收入。反觀先前新冠疫情爆發時,受創嚴重的內需服務業幾乎全面翻轉,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今年前8月住宿、零售、旅行相關服務業以及餐飲業等,總薪資較去年同期增加8.98%、7.82%、7.38%與6.24%。也有人力銀行統計,目前前三大缺工職務為客服或門市人員、業務或銷售人員、藍領技術型人員。
揮別出口連12黑!9月出口可望轉正 大幅好轉還得等明年
財政部預計在11日公布9月海關進出口貿易狀況,根據預測9月將出口368億到383億美元,年增率在正2%到負2%之間,有希望揮別連續12個月負成長,挑戰轉正,學者直言,距離正常400億美元量能有一段距離,預期要等到升息循環結束,我對外出口才可能大幅好轉。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正常情況單月出口應該要有400億美元水準,現在單月出口只有370億美元到380億美元之間,動能還是偏向不佳,主要是受到美國升息、消費動能不足影響所致。吳大任指出,去年3至8月,台灣月出口值都超過400億美元,亦即台灣正常出口水準應在400億美元以上,惟囿於全球升息循環,以致我出口在去年9月大幅衰退,要明顯好轉,恐須等到升息循環結束,終端消費回復。外界多預期明年第1季、第2季可能降息,但學者認為,要等到下半年才會產生效果,對出口發揮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對出口的不利指標,還有今年第2季美國家庭債務已將近20兆美元,債務成長飛速,加上卡債達1兆美元,顯示家庭消費入不敷出,才會動用到卡債,且卡債利率又高,勢必衝擊美國未來消費動能,若美國消費力衰退,台灣出口壓力將進一步攀升,要回到400億美元以上就更加困難。
變燈了!7月製造業景氣轉黃藍燈 台經院曝原因
AI人工智慧替製造業景氣注入新活力。台經院昨表示,製造業新訂單反彈,加上科技產品將進入第4季銷售旺季,備貨需求增加,出口、外銷訂單及生產表現皆有回溫,推升需求面指標,製造業也看好當月景氣,7月製造業景氣信號值由上月的9.97分增加至11.13分,景氣燈號終止連續4顆藍燈,轉為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2023年台經院製造業景氣燈號變化。(圖/洪凱音製表)台經院研究員邱達生解讀,景氣燈號從連續4顆藍燈轉為黃藍燈,意味製造業景氣觸底反彈,但從信號值來看,反彈力道不強,尤其全球金融市場仍充斥升息氣氛,歐、美終端消費市場需求仍顯疲弱,我國電子產品訂單仍呈負成長,景氣燈號隨時有可能再轉為代表「衰退」的藍燈。近來國際油價蠢蠢欲動,邱達生警示,若歐美通膨再起,中國大陸又有通縮疑慮,若歐美通膨、中國通縮同時發生,製造業景氣燈號極可能再轉為代表「衰退」的藍燈。邱達生並以上次出現黃藍燈為例,連續3顆藍燈後,今年2月短暫亮出黃藍燈,隨後又連續亮出4顆藍燈,顯示復甦力道不強,要亮出景氣中性的「綠燈」後,景氣觸底反彈、復甦腳步才比較篤定。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認為,聯準會鷹派言論四起,美國升息循環尚未結束,加上美國家庭債務增加、信用卡循環消費餘額(卡債)也提升,現在又面臨能源價格上揚,全球製造業表現不佳,今年下半年經濟情勢依舊嚴峻,企業投資、民眾消費力道都會減緩。台經院7月製造業景氣信號由各主要組成項目觀察,僅售價面分數持平、2項目分數減少、2項分數增加,經試算模型加權後,信號值增加1.16分,其中,原物料投入面減少0.14分幅度最大、成本面減少0.12分次之,經營環境面增加1.23分幅度最高,需求面增加0.2分次之,燈號座落於代表景氣低迷的黃藍燈。台經院分析,電子零組件業受AI等新興應用需求增加、科技產品逐漸進入銷售旺季,外銷訂單及出口年減幅縮小至個位數,加上AI相關類股股價增幅逾3成,推升需求、經營環境等面向指標表現。
CRIF:製造業2022年三率指標通通下降 「這行業」毛利率30%稱霸七年
中華徵信所CRIF今天(29日)公布2023年版「台灣工商業財務總分析」線上版的調查統計,值得關注,2022年部分製造產業在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純益率呈現下降,且傳產製造業幾呈全面下降,增高整體製造業獲利成長趨勢不確定性;還可觀察到平均獲利能力略下滑,平均存貨週轉率持續下降等,製造業整體財務比率表現,較2021年為差。CRIF指出,製造業平均存貨週轉率9.6%,雖僅較2021年的10.2%下滑0.6個百分點,但卻是連續第三年下降,並且來到2009年以來的首次存貨週轉率低於10%,顯示存貨去化能力很弱。代表獲利能力的平均營業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及純益率分別為11.2%、6.2%、9.3%,較2021年的12.4%、7.8%及11.3%呈現1.2至2個百分點的下滑,顯示獲利能力受高通膨、美國升息、俄烏戰爭與中國大陸經濟走弱等因素干擾;儘管2023年有AI產業題材,但在大多數產業毛利率下滑情況下,評估2023年製造業的毛利率、營業利益率及純益率將繼續下滑至10.1%、5.0%及8.1%。以CRIF中華徵信所製造業分類來看,2022年毛利率前5大行業仍由光學及精密器械業以30.1%拔得頭籌,雖然連續7年在毛利率稱王,但毛利率也是7年來的新低;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的毛利率15.9%,雖僅排名第7名,但卻是3年來的新高,表現相對強勢;橡塑膠製品業毛利率較2021年大跌8.2個百分點,表現最差。2022年營業利益率前5大行業,由光學及精密器械業以14.7%擠下橡塑膠製品業重登榜首,但營益率同樣為2017年以來的新低。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則上升0.8個百分點以11.2%居第2名,且營益率也為2017年來新高。2022年純益率前5大行業依次為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光學及精密器械業、橡塑膠製品業、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及機械設備業。其中光學及精密器械業、資訊電子及通信器材業、機械設備業純益率分別上升2個百分點、1個百分點及2.4個百分點,達到20.3%、12.4%及11.8%,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及橡塑膠製品業均呈現大幅下降。
通膨難消退...聯準會放鷹 9月升息1碼機率高
美聯準會公布利率會議紀錄,官員再度展現鷹派言論,因為通膨難消退,應該繼續升息;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表示,美國通膨(CPI)雖降至3%,不過,核心通膨仍高達4.7%,這對物價長期趨勢影響,遠甚於CPI表面數據,只要核心通膨未顯著下降,升息隱憂將一直存在,今年9月或10月再升息1碼的機率仍高。據《路透社》等外媒報導,16日的會議紀錄顯示,「與會者仍致力於將通膨率降至2%的目標」。利率決策單位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11位官員,一致同意將基準利率上調25個基點,升至5.25%至5.5%區間,為2001年來最高水準。因為多數參與者仍認為通膨存在顯著升溫風險,可能需要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幾乎所有」與會者,包括無投票權的成員都贊成升息。但反對者表示,儘管美國經濟具彈性且就業市場保持強健,但經濟仍有衰退風險、失業率也可能攀升,他們認為可以跳過一次升息,觀察先前調升利率對於經濟的影響。而吳大任表示,美國升息腳步仍有變數,他觀察,美國家庭債務規模有持續惡化的跡象,若惡化速度超乎預期,聯準會升息政策可能提早縮手。吳大任進一步指出,美國家庭債務規模從2021年1月的17.3兆美元擴大至19.6兆美元,動用信用卡循環利息的規模也接近1兆美元,顯示很多民眾舉債度日,若利率還不斷調升,無疑增加基層民眾的債務負擔,對消費市場是雪上加霜。升息對金融市場震盪,也從美國小型銀行倒閉延燒到亞洲;大陸碧桂園債務危機後,最大資產管理公司的中植企業集團旗下「中融信託」也爆雷,恐演變大陸版「雷曼風暴」,台灣金融股也受挫;永豐金控總經理朱士廷昨於法說會上表示,大陸經濟著陸2、3年前就開始了,永豐對大陸授信、投資都採取保守、謹慎態度,曝險部位已明顯下降,他對台灣金融體系有信心,下半年展望是「審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