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梓華
」 翁梓華 急診科醫師領隊護團員遭虎頭蜂螫亡!醫曝「4步驟」自救 看見這3種快閃
屏東學生登山團昨(22日)到台東浸水營古道健行,結果期間遭到虎頭蜂攻擊。41歲洪姓嚮導為了保護團員,慘遭蜂群圍攻,身體有超過30多處傷口,送醫後不治身亡。急診醫師翁梓華表示,如果不幸遭到蜂螫,民眾可以按照4個步驟自救。翁梓華日前在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指出,台灣本土虎頭蜂有7種,為威氏虎頭蜂、姬虎頭蜂、擬大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中華大虎頭蜂和黑腹虎頭蜂,其中看到黑腹虎頭蜂、黃腰虎頭蜂、黃腳虎頭蜂等3種要特別注意,如果看到要儘量繞道而行。遭虎頭蜂攻擊時,要盡快離開現場,可以避免被更多蜂螫。(圖/pixabay)翁梓華表示,遠離虎頭蜂巢穴,是最好的選擇,但如果不幸遭到蜂螫,民眾可以按照4個步驟自救:第一步:儘速移除螫針蜂螫可以粗分為一般蜜蜂螫以及虎頭蜂螫,虎頭蜂螫通常不會有螫針殘留,但一般蜜蜂殘留在皮膚的螫針上往往會伴隨有毒囊在上面,而毒囊如果沒有及時移除,殘留的毒囊上還會收縮,持續地將毒液注入身體內造成更大的皮膚發炎反應,而通常蜜蜂螫針都不深,所以第一步就是用衣物即可拍落螫針。第二步: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由於蜜蜂是群居性的生物,會有「追擊」的傾象,同時殘留螫針會釋放蜜蜂的費洛蒙,會引來更多的蜜蜂群起而攻之,通常一開始被螫,人還不會立即失去行動能力,往往是後續被追擊的蜂螫,才會讓人失去行動力,因此儘速離開被蜂螫的區域,會是避免後續被更多蜂螫得最好解方,一般來說,蜂螫追擊距離大約都是10公尺到100公尺不等,稍微移動,就有很好的預防效果。第三步:腎上腺筆部分的人對於蜂螫會產生全身性的過敏反應,甚至演變成喘、呼吸急促、休克等,這時候,即時性的使用腎上腺筆(Epipen)可以救命,對於如果常常在戶外活動的人,特別在這個季節會建議可以準備一隻在身邊。第四步:冰敷被蜂螫的地方往往會疼痛或是非常癢,冰敷可以大幅度減少身體細胞激素像是抗組織胺等等物質的產生,可以緩解蜂螫的不適,同時達到消腫的效果。翁梓華提醒,當然蜂螫自救處理完之後,還是會建議民眾還是要前往急診評估,由急診醫師協助打破傷風疫苗,同時可以協助開立一些抗組織胺的藥物,以及皮膚塗抹的藥膏,讓大家可以更安心。
樹上掉下綠色長條物!他隨手一拍遭蛇吻「腫成砂鍋大拳頭」 急診醫提醒:快拍照錄影
一名網友日前經過一棵樹下,突然感覺有什麼東西掉在肩膀上,下意識伸手拍掉,結果竟然是一條綠色的蛇,他也因此遭咬傷,就醫治療之後,左手仍「腫成砂鍋大的拳頭」。對此,急診科醫師翁梓華也提醒,若民眾真的被蛇咬傷,首先千萬不要打牠,否則恐招來二次攻擊。最聰明的做法則是以拍照錄影的方式紀錄蛇的外觀,以協助急診醫師判定蛇的種類,並及早送醫用蛇毒血清治療。有網友17日在臉書社團《爆廢公社二館》發文透露,他當天經過一棵樹下,突然感覺有東西掉下來落在右肩膀上,於是他下意識用左手拍掉,導致手背慘遭蛇吻,急忙就醫打血清,不過左手「還是腫成砂鍋大的拳頭。」原PO也無奈表示,醫師說他下意識拍掉的動作,被蛇解讀為是要攻擊牠,所以才會被咬,他也提醒「現在應該算春季吧,各位也要小心些了!」貼文曝光後也吸引網友熱議,許多人都認為原PO遇到的應該是台灣6大毒蛇之首的赤尾青竹絲,「這有毒,好在你有趕緊處理」、「青竹絲毒性很強」、「赤尾的耶,出血性蛇毒」、「還好咬手,咬到脖子可能就沒辦法發言了!算是很幸運了!」也有人嘲諷原PO「被赤尾青竹絲咬到,竟然還能鎮定的拍照,真令人佩服不已」,但也有人解釋,「正確做法啊,要讓醫生知道被什麼咬到,才施打什麼血清不是嗎?」對此,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其實也曾在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說明,大多數的蛇是怕人的,對於蛇來說,見到人的第一個反應就是「逃跑」,除非一直受到刺激,蛇蛇才比較容易進入緊戒狀態,「如果真的不幸被蛇咬了,也不要驚慌,毒蛇的毒液通常是毒蛇拿來對付獵物用的,人也不是蛇蛇們的獵物,有時候毒蛇咬你也不見得會噴出毒汁,醫學上我們稱之為乾咬(Dry bite)。」翁梓華也提醒,若民眾真的被蛇咬傷,首先千萬不要打蛇,打牠可能會讓招來二次攻擊!比較聰明的做法是用拍照錄影的方式,紀錄蛇的外觀,急診醫師都有經過專業訓練,可以協助判定蛇的種類。再來是不要吸吮或切開傷口、不要塗抹精油或草藥、不要火烤或冰敷、也不要拿止血帶綑綁患肢,以上的方法不僅沒辦法有效止痛,甚至還可能增加感染機率,或導致血管收縮讓組織更容易壞死,「蛇咬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式是『蛇毒血清治療』,及早叫救護車前往醫院會是相對明智的選擇。」
地震來得突然 謝承均在醫院陪病「馬上抱緊病床上的媽媽」
花蓮今(3日)發生規模7.2強震,全台超有感,台北震度也達5級。三立《天道》今照常進棚拍攝,所幸攝影棚一切無恙。謝承均透露,地震發生當下正在醫院陪媽媽,第一時間媽媽很害怕,他立刻抱緊處理。謝承均透露,最近媽媽住院,他昨晚拍完戲就到醫院陪媽媽,今天一早遇到大地震,病房位於8樓,當下媽媽非常害怕,他顧不得其他,「第一時間趕緊抱住躺在床上的媽媽,因為媽媽本來就超怕地震。」事後他也才意識到地震的可怕。7.2超強地震全台有感,震央花蓮更是多處造成災情,至今仍餘震不斷。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建議熟記「趴下、掩護、穩住」三要訣,能被有效減少強震時的傷亡憾事。
地震別找黃金三角!急診醫曝「保命SOP」:別衝去開門
全台今(3)日上午7點58分發生有感地震,花蓮地震規模則是來到7.2級,造成全台各地災情嚴重。急診科醫師翁梓華曾警告,以往地震宣導「要躲黃金三角」觀念是錯的,因研究顯示,強烈地震會使大型家具位移,所造成的輾壓傷反而更易成為致命關鍵。地震發生時,熟記「趴下、掩護、穩住」3要訣,被證實能有效減少傷亡。翁梓華曾在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指出,地震時要趕緊找到黃金三角(Triangle of Life)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專家庫普(Doug Copp)所提出,建議地震發生時要立即躲在「桌子、沙發、冰箱等等大型家具邊」,如果這時旁邊牆面倒塌,能藉此而創造出「黃金三角」增加生存機率。然而,翁梓華說近年來的論文皆指出黃金三角,反而可能成為致命關鍵;因為強震會讓大型傢俱位移,進而造成輾壓傷(Crushing injury),反而容易成為致命關鍵。根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醫學論文研究指出,地震中最常見的傷亡來自於「建築物的倒塌」,其次是「被掉落物砸倒造成的受傷」,建築物的倒塌不在我們可控的範圍,但對於「可能被掉落物砸到造成傷害」,熟記「趴下、掩護、穩住」三要訣,被證實能被有效減少強震時的傷亡憾事。趴下:面對強震是會讓人完全無法站立的!在強震震倒你之前,重心放低避免站不穩跌倒撞到重要器官造成的傷害會是第一個能保護自己的關鍵。 掩護:掉落物造成的頭頸部外傷是地震傷害的致命,透過爬行快速尋找頭頸部的掩護,會是能保護自己的第二關鍵,如果真的找不到掩體,則可以用肢體作為頭頸部的保護。圖 穩住:在地震平息之前,用手抓住掩體,讓身體處在保護掩體的底下,這時記得要隨時注意掩體是否能完整保護著身體,如果可以適時的調整讓身體能被完整保護急診柯南表示熟記上述3法則之外,還有4個重要事項:1.如果人在室內,就留在室內:根據統計顯示,留在室內,比起嘗試跑出屋外造成的跌倒、被掉落物砸傷,更為安全2.別再衝去開門:現代的建築中,門已經不是建築物中最堅固的架構「鋼骨才是」,衝去開門只會增加自己被掉落物砸中的機會,同時如果門都會因為地震而變形,樓梯間也大多早就變形而難以逃生3.如果人在室外,就留在室外:就地找空曠的地方就地尋找掩護,切記不要找高牆、建築物作為掩護,掉落下來的東西,可能瞬間要命。4.如果在開車,請停妥並且待在車上:汽車上市前都需要做安全撞擊測試,算是相當不錯的掩體。
愛愛到一半全裸男緊急送醫 醫示警:氣溫驟降小心「馬上風」
日本《產經新聞》先前曾報導,一名男性與女子在賓館滾床單,結果男子「進行到一半時」竟斷氣,女子則是嚇到逃跑,原因竟是怕「外遇曝光」,據推斷這名男子應該是「馬上風」,而馬上風會發生的原因也與天氣太冷有關,根據急診醫師翁梓華就分享,國內過去也有類似的案例。 心肌梗塞、出血性腦中風是馬上風的成因。(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根據翁梓華在臉書粉絲團分享,一名50歲男性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全裸緊急送醫,原來,當時男子和女性友人在旅館激情交纏,突然大叫一聲摔下床,手摀胸口無呼吸心跳,詢問跟著救護車前來的女性也表示,「這名男性跟女性友人在林森北路上的一間旅店尋歡,結果過程中突然大叫一聲摔下床,手捂在胸口,無呼吸心跳」。面對這樣的緊急狀況,急診室的醫護團隊馬上展開救援。男子在急診急救了6分鐘電擊兩次,總算恢復心跳,一做心電圖後果然證實是大範圍心肌梗塞,這就是典型的「馬上風」現象。所謂的馬上風,又稱為「腹上死」、「房事猝死」,在中醫為「脫症」,也就是男女在發生關係時,因為太過激烈,導致男方昏厥甚至突然死亡;也有少數女性會因為過度興奮猝死,也就是「胯下風」,但一般來說情況比男性少,以下為「馬上風」的成因:1、 心肌梗塞性行為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臟輸出量,若長期未發生性行為,突然進行劇烈運動,恐導致原本部分阻塞的冠狀動脈無法獲得足夠血液灌流,引發缺血性心肌梗塞,患者易伴有胸悶和手捂胸口症狀。2、 出血性腦中風性行為屬於運動,此時血壓通常較平時高,若男性本身存在腦內血管問題,如血管瘤或動脈硬化,恐引發急性腦出血,患者通常在發病時有強烈的頭痛感,形容為爆炸性的。上述兩種情況都屬於急診的三大重症之一,對於心肌梗塞,及早進行心導管手術是關鍵;而出血性腦中風,則視情況可能需要進行開顱手術。無論哪種情況,建議立即撥打119請求救護,將患者送往醫院,以提高生存率,因為時間對生命來說至關重要。至於該如何避免「馬上風」發生?翁梓華提醒,行房前避免過度飲酒、盡量避免藍色小藥丸配酒同時使用,平常嘗試登階檢視是否有胸悶情形,並控制血壓,即可避免馬上風。 心肌梗塞、出血性腦中風是馬上風的成因。(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7歲童誤食鈕扣電池「腸道穿孔致命」 醫曝爭取急救時間妙招:喝蜂蜜
孩童好奇心旺盛,很喜歡把拿到的東西往嘴巴塞,因此常常誤吞異物。過去有一名7歲小孩不小心把鈕扣電池吞下,因為意識改變送急診,檢查發現腸道穿孔,所幸開刀後撿回一命。醫師便分享,若真的誤食可以先喝蜂蜜,有效緩解電池釋出鹼性物質的時間,好爭取急救的黃金時間。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臉書專頁提到,有次值班接到一個疑似誤吞鈕扣電池的孩童,出現肚子痛、冒冷汗等症狀,馬上安排X光影像學檢查,確定是誤食鈕扣電池導致腸道穿孔,還好在開刀後,小朋友生命跡象穩定,順利康復出院。翁梓華警告,各種微型電子產品都可以發現鈕扣電池,像是寶寶玩具、相機、遙控器和其他電器等,很多孩子覺得好玩放到嘴巴,但一不小心吞進去,可能就喪命。原因在於,電池的傷害來自「陰極持續釋放的鹼性物質」,會使得腸胃壁壞死,而壞死的腸壁又容易將電池「沾黏」在腸壁上,假如電池持續釋放鹼性物質未取出,腸壁持續壞死,就可能會導致腸道破裂,嚴重就會危及生命。翁梓華強調,預防勝於治療,避免讓孩童接觸到鈕扣電池,才是避免誤食的最佳方法,可以將電池放在孩子拿不到的高處、用鑰匙鎖上,假如不小心誤食,距離送到急診又有一段時間,可以先讓孩子喝「蜂蜜」,可以有效緩解鈕扣電池釋出鹼性物質的時間,每10分鐘餵食2茶匙(大約10毫升)的蜂蜜,連續6次,爭取時間到急診做後續處置。
幼兒「1病況」入冬易惡化!醫示警父母須留意:嚴重送急診
家中有幼兒的父母要注意了!急診醫師翁梓華表示,隨著冬季到來,因為「屁屁問題」被送醫的孩童比例大幅增加,甚至有孩子嚴重尿布疹,被送到急診時已滲出鮮血。對此,他也提醒,家長在照顧幼兒時,須特別留意4件事,以免讓孩子們的嫩屁屁活受罪。「誰說冬天就不會有尿布疹?!」急診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絲專頁「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分享,最近入冬孩子們的屁屁問題也跟著變多,「前幾天還有孩子因為尿布診,嚴重到都有些組織滲液,被爸爸媽媽帶來急診。」翁梓華表示,其實尿布疹就是俗稱的「紅屁屁」,且大多數的寶寶都會經歷類似狀況,皮膚特別敏感的小朋友尤其嚴重,讓他無奈直呼,「尿布疹真的很惱人。」對此,他也整理出3大尿布疹的主要成因,第一、「皮膚過於潮濕」,小朋友的大便、尿尿會讓屁屁皮膚過度潮濕,濕悶會讓皮膚感染的機率提升,也容易讓過敏性皮膚的寶寶皮膚容易惡化;第二、「排泄物中的物質刺激」,目前也有醫學科學家認為,尿布疹的原因可能來自於排泄物被細菌分解所產生的物質,像是含氮或是含硫廢物,這些物質可能刺激皮膚而加劇問題的嚴重性;第三、「皮膚的酸鹼值改變」,寶寶大便中的酵素像是脂肪酶、澱粉酶會分解皮膚表層的脂肪等等,造成皮膚酸鹼值偏鹼,進而對皮膚產生刺激性。翁梓華指出,常見的尿布疹分成「接觸性皮膚炎尿布疹」及「念珠菌感染尿布疹」,前者通常界限明顯,患部侷限在尿布區域;而後者念珠菌尿布疹則呈現衛星狀分佈(Satellite lesion),病症較為嚴重,大腿內側與其他部位同時會有紅疹,須使用抗生素才容易治癒。至於要如何預防尿布疹呢?翁梓華也點出4大關鍵,第一點、「避免皮膚過於潮濕」,曬屁股、勤換尿布、換尿布擦乾等等都是好方法;第二點、「排泄物的物質刺激」,排泄物要清乾淨,對於寶寶屁屁有保障;第三點、「避免過度清潔」,皮膚上的皮脂等等對於孩子來說都是很好的皮膚屏障,避免過度清潔,可以讓皮膚更健康;第四點、「不要過度的幫孩子保暖」、孩子其實沒有想像中怕熱,很多家長一到冬天,都會把孩子包成「粽子」,但孩子基礎體溫高、棕色脂肪又多,包太多太緊反而容易讓局部潮濕惡化。
小蟲鑽進耳朵噁爆…急診醫曝「1常見行為」超NG:越跑越深 2大應急法出爐
最近天氣依然炎熱,蚊蟲肆虐,更是一些蟲子的繁殖季節,特別是在晚上的時候,不時傳出有蟲子鑽進民眾耳朵的案例。急診醫師翁梓華透露,小蟲跑到耳朵時,絕對不要用棉花棒去掏,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蟲子更往耳道深處爬,甚至可能導致耳膜受損,建議可以滴一些食用油,看是否能將蟲體潤洗而出。翁梓華在臉書粉專發文,各種千奇百怪的主訴,就在夜間的急診上演,夾出來的蟲子,從蚊子、蒼蠅、小蟑螂,可謂是應有盡有。大部分的人遇到這種狀況,會有耳朵極癢、痛、一直有嗡嗡聲等的表現,但這時候,大家一定要做對,不然蟲子沒掏出來不打緊,如果傷害到耳膜那更是得不償失。」醫師表示,小蟲跑進耳道時,很多人會用掏耳棒或棉花棒挖,但此舉往往會讓蟲子更往耳道深處爬,操作不慎甚至可能破壞耳膜;有些人則會劇烈晃動頭部,試圖將蟲子甩出,這樣反而容易讓蟲子躁動不安,移動刺激外耳道,可能造成更大的不適;還有人異想天開,往耳朵裡噴殺蟲劑,結果引起嚴重發炎。小蟲鑽進耳朵噁爆,急診醫曝「1常見行為」超NG。(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翁梓華表示,面對小蟲進耳朵,首先請大家保持冷靜,這邊提供大家急診臨床醫學指引上的處理方式:將燈關上,將耳朵往後上方提,並且用光照耳朵:這個僅限於夠小的蟲(像是螞蟻),利用蟲的趨光性,讓小蟲願意自主地爬出耳道,然而,成人的外耳道並非直線,因此可以透過將耳朵往後上方拉,讓耳道變成更直的線,這樣照光效果會更好,但這僅限於能「回心轉意」的蟲蟲,臨床上,成效有限,特別是一些蟲蟲(像是蟑螂)「不會倒退走」,這樣的效果基本上就無效。用食用油滴入耳朵,讓蟲蟲窒息,減少傷害:這時候可以先躺下來,將沒有刺激性的油滴入耳朵,靜置5-10分鐘,讓蟲窒息死亡,避免蟲體二次傷害,然後可以初步嘗試用油潤洗,看是否能將蟲體潤洗而出,如果成功潤洗出,則可以在耳鼻喉科追蹤,如果發現有聽力損失或是蟲體還是沒辦法取出,則要考慮前往急診。小蟲鑽進耳朵噁爆,2大應急法出爐。(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
工作超睏「偷睡一下」有效嗎? 醫揭6好處:CP值最高
許多民眾曾在上學或工作時,感到疲倦想睡覺,有些人會選擇小睡一下,有些人則會苦撐,等假日才狂補眠。事實上,這2種睡眠方式對身體的影響完全不一樣,醫師也分享效果最好的方法。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PO岀2009年的研究,結果顯示偷睡一下,可以讓精神變好、強化邏輯思維能力、減少思考時間、減少負面情緒反應,甚至在腦波上也會有幫助,而且不會影響到晚上的睡眠時間,結論「10~20分鐘的偷睡一下,對於人的整體表現CP值最好」。那麼假日睡好睡滿的人,是否會讓身體變差呢?根據2008年的研究顯示,睡懶覺並不會有肥胖、心血管問題,反而睡得少才比較容易得到。但為什麼大眾普遍會「睡懶覺的人身體不好」的觀念?根據2020年的研究,假日睡懶覺的人通常習慣晚上熬夜,而這樣的習慣正是增加肥胖和身體問題的原因。翁梓華強調,每個人體質不同,對於睡眠的需求和習慣也不相同,所以還是要依個人情況調整。最後她總結,平常上班如果真的累,可以小睡10~20分鐘,讓精神變好;假日放假如果真的累,不妨多睡一下,頂多是被長輩嫌一下,但對身體沒大健康影響。她也提醒,晚上不要熬夜,因為熬夜是最常造成身體問題的根本來源。
「火燒電動車恐瞬間飆1500度」醫曝自救3步驟 僅數秒能脫困籲牢記
「小旋風」林志穎今(22日)發生嚴重車禍,自駕特斯拉Model X載著兒子行駛在桃園市中正北路時,自撞機車分隔島,導致車輛起火燃燒,幸好2人送醫後無生命危險。此事引發外界熱議,除消防隊指出電動車燃燒撲滅困難外,急診室醫師也表示「車禍+火燒車,往往在臨床上是最難處理的急症之一」,並分享碰上火燒車的「自救步驟」。急診醫師翁梓華於個人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指出,在急診室常會遇到車禍急救個案,其中車禍加上火燒車的個案,往往是臨床上最難處理的急症之一,且與傳統汽油車相比,電動車燃燒對於人體的傷害甚至可能更嚴重一些。貼文接著提到,根據美國消防局統計,火燒車大約佔了總火災的16%左右,且嚴重程度通常相當高,因為除了車禍導致的創傷外,火燒車可以讓局部環境瞬間達到「將近攝氏1000度」,如果是電動車,鋰電池化學液體外漏燃燒甚至可能達到1500度高溫,加上濃煙造成的嗆傷,都讓火燒車案件往往相當致命。 電動車的鋰電池模組一旦發生起火,不但火勢強烈且不易熄滅,還會釋放有毒氣體。(圖/桃園市政府消防局提供)「比起一般車禍,火燒車的車禍脫困時間往往只有數秒鐘到一分鐘」,翁梓華接著引用美國「Arrivealive」建議的火燒車脫困步驟,呼籲讀者熟記,包括「立刻熄火、開門開窗」、「拿衣物保護身體進行脫困」以及「迅速離開燃燒車體維持至少30公尺遠」。貼文呼籲如不幸遭遇火燒車,應立即馬上熄火並靠往路邊,並且避免車內氧氣在短時間內消耗完,應立刻開門開窗,爭取逃生機會;接著由於火燒車瞬間,車體各處可能瞬間產生高溫,此時應想辦法用身上的衣物包著手,想辦法開門或破窗進行脫困。最後則是由於火燒車最常見成因主要分為「引擎燃燒」、「油箱燃燒」,都可能延燒產生爆炸,因此建議遠離至少30公尺以上的距離,避免爆炸導致的傷害。急診醫師翁梓華分享火燒車自救3步驟。(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臉書)
被電到怎麼辦?急診醫曝「應對觸電4步驟」 這動作超母湯
急診醫師翁梓華表示,「大家小時候一定都有被電過的經驗,不管是拔插頭 被電也好、被靜電電到也好或是被漏電的冰箱電到也好,那種『來電的感覺』相信大家一定都忘不掉!最近新聞才有報有孩子在游泳池中被電到而送醫,前幾天也才接到一個在修冷氣被220伏特電到的媽媽。電擊,一直以來都是民眾會去急診重要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來電的感覺』!」翁梓華先前在臉書發文,首先,電擊造成身體傷害的關鍵有主要是四個:通過身體的電流多大:先說,決定對身體傷害有多大的關鍵不是「電壓」而是「電流」,大家高中物理學應該學過V(電位差)=I(電流)XR(電阻),電流才是真正穿過人體造成傷害(燒傷、電傷)的原因。直流電還是交流電:通常直流電對於深層組織的穿透性較差,相對於身體的影響比較輕微。電流怎麼通過身體的:主要分成電流通過「身體深層」或是「身體淺層」,如果只有通過身體表層,相對來說就比較不會有心臟麻痺、肌肉溶解等等的問題,但如果電流有通過身體深層,臨床上就要非常小心內臟灼傷、麻痺、甚至破裂的可能性。電流環境:強大的電流,可能在被電到的那個瞬間會產生「震波」,而震波本身也可能對於身體造成明顯的傷害。至於如果遇到被電擊的人,該怎麼做?想辦法移除電源,如果被電到的人還沒有脫離電源,千萬不要用手去碰它,這樣可能會導致你也被電擊,如果可以用一個乾的非導體(木頭或塑膠掃把)將電源撥除。找人或自己打給119請求支援協助。如果倒下的人已經失去呼吸心跳,先行執行基礎救命術(CPR+AED)。對於電擊傷口做初步包紮,切記不要使用毛毯、浴巾,因為電擊的傷口多數也會伴隨燒燙傷,毛毯浴巾上的毛絮,可能會沾黏在傷口上,如果找不到乾淨紗布,則可以使用乾淨沒有棉絮的衣物。
5歲童拉肚子掛急診 醫打破傳統觀念「生病吃冰棒」:好處超多
傳統觀念總認為,生病不能吃冰,然而急診醫師翁梓華顛覆了這樣的認知,強調冰棒是急診的小天使,可以透過孩子吃冰棒的動作,評估3個動作,讓許多家長都大開眼界,驚呼:「長知識了!」翁梓華醫師在臉書透露,某天在急診接到一個5歲孩童,看起來病懨懨,有拉肚子還有點食慾不振,甚至吐過一次,初步檢查後基本都正常,但有一點輕度脫水,正當媽媽在猶豫是否要給孩子吊點滴時,他要對方去買冰棒回來,「儘量是清冰的那種」,雖然一臉疑惑,但因為是醫師的建議,就乖乖買了,而且還一次買了6枝。原來,該名媽媽以為翁梓華看診太熱想吃冰棒,就一口氣買了一盒請大家吃,由於冰棒會融化,他就在孩子面前開始吃冰棒,還拿冰棒逗弄,結果沒過多久,孩童就跟著他一起在診間吃冰棒,當時媽媽欲言又止,但他揮手示意媽媽不要聲張,就這樣不到10分鐘,孩童吃完了冰棒,他便告訴媽媽:「你的小朋友看起來很好,可以回家了!」讓媽媽一臉錯愕。翁梓華醫師請家長去買冰棒。(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翁梓華解釋,台灣人有個認知,認為吃冰和喝冰水對身體不好,尤其生病更不應該吃冰,但在美國和加拿大的醫師,卻不這麼認為。美國兒科急診一定有個冰箱,裡面都是食物、冰棒、飲料,專門給小朋友的。由於孩童在急診最常見的症狀莫過於發燒和拉肚子,這些問題常會伴隨輕度的脫水,因此從「孩子吃冰棒」這個動作,可以評估「小兒三角評估法」3個面向。翁梓華指出,3個面向包括外觀(Appearance)、呼吸(Breathing)、皮膚血液循環(Circulation),若孩童願意吃冰棒,活力應該沒問題,吃的時候不會喘,可以判斷呼吸應該也沒問題。因為小朋友吃東西時,腸胃道消化需要大量血液,如果血液循環不好,就不會想吃,或是吃了之後會吐。翁梓華表示,觀察孩童吃冰可以判斷病情。(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更好的是,冰棒裡的水、糖分、電解質,剛好補足孩童脫水所缺的,因此翁梓華對於拉肚子初步檢查都正常的孩童,有時他在急診室會請家長去買冰棒給孩子吃,如果能吃就回家追蹤,除了減少孩子在急診被其他小朋友感染的機率,也可以辛苦的爸媽,早一點回家休息。此文一出,引發熱烈討論,「長知識了,謝謝醫師分享」、「謝謝醫師超棒的資訊!很受用」、「這個觀念很重要呀」、「這個方法超讚欸」,不過翁梓華提到,若有咳嗽症狀就比較不適用,因為咳嗽可能是氣喘,或支氣管炎所引起的,這類的問題可能會被冰水誘發。
熱到暈不等於中暑 醫解析「4常見熱傷害」:熱休克死亡率高達63%
時序來到夏天,隨著氣溫升高,許多民眾也逐漸感到體溫升高不適,似乎中暑而前往醫院看診;對此,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澄清,其實有許多民眾僅是被「熱到」,而非中暑。翁梓華在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發文解釋,台灣位於熱帶雨亞熱帶交界,烈日當頭下常會對民眾造成「熱傷害」,而所謂的「熱傷害」是指身體在酷熱環境中無法有效維持正常體溫,進而產生不適的症狀,「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醫學上所定義的『中暑』,死亡率可能超過一半!」翁梓華透露,醫學上對於熱傷害(Heat injury)是廣泛指熱對人體造成的傷害,問題的根源主要來自於人體對於散熱的調控失敗,最後導致熱量蓄積,進而對身體導致傷害;例外,他也特別解析4種常見的熱傷害分類,希望幫助民眾建立正確的觀念。1.熱暈厥(Heat Syncope):這才是民眾版常說的『假的中暑』,成因主要是因為患者可能因長時間站立、運動,同時天氣又太熱,讓周邊血管擴張最後導致血液回流到大腦的量不足而造成暫時性的意識喪失,大多只要稍微散熱就無礙2.熱痙攣(Heat Cramp):成因主要是身體在天氣熱的時候運動,流失太多水分與電解質,而肌肉也因為電解質的不平衡而產生類似抽筋的現象,這樣的情況,通常在補充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後就會緩解3.熱衰竭(Heat Exhaustion):這個的情況又比熱痙攣更嚴重,身體已經達到溫度控制的臨界值,會伴隨體溫的上升(但體溫不高於40度),同時可能會伴隨肌肉抽筋、噁心、嘔吐、頭痛等現象。4.熱休克(Heat Shock):這才是真正醫學上的『中暑』,身體已經對於體溫控制失去控制能力,這類病人甚至會『無汗(Anhidrosis)』,症狀會是高溫(>40度)加上神經學症狀,像是譫妄、走路不穩、昏迷、癲癇,死亡率甚至可以高達63%。翁梓華指出,急診對於一般熱傷害如:熱暈厥、熱痙攣等,多採取支持性療法,若病患在初步照顧之後有所改善就會讓其返家休養;但如果是熱衰竭或是熱中暑就會積極降溫,像是讓病人吹電風扇、泡冰水、甚至是直接把冰塊倒在患者身上(鼠蹊部、腋下、頸部),儘量在一個小時之內讓體溫降到39度以下,減緩症狀。醫師以圖解析4種常見的熱傷害分類。(圖/翻攝自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粉專)
3大藥局開賣唾液快篩!醫曝1圖解析優缺 提醒沒做好3步驟恐測不準
鼻孔救星來了!唾液快篩今(12日)正式開賣,包括杏一、丁丁與祐全連鎖藥局上市,單盒1劑、單劑定價175塊,由於不需桶鼻子也比通路鼻咽快篩還便宜5塊,今日上架引起許多民眾搶購。不過醫師整理鼻咽快篩與唾液快篩優缺點比較,提醒唾液快篩在敏感度上略遜一籌,且事前準備工作就多,民眾篩前30分鐘切記不可飲食、抽菸,並且將口腔清理乾淨。讓許多國人引頸期盼的唾液快篩今日終於在3間連鎖藥局上架,包括「杏一健康生活館」、「丁丁藥局」與「佑全保健藥妝&健康人生藥局」,由於每間藥局貨量不多,因此各藥局幾乎都有設置限購規定,並且發放號碼牌或以預購方式處理,建議民眾出門前,先致電詢問或至官網查清楚相關規定,以免向隅。台北市和平院區旁的醫療用品店外,民眾冒雨排隊搶購唾液快篩劑。(圖/趙文彬攝)不少民眾期待唾液試劑可以取代鼻咽快篩,不過指揮中心日前曾指出,唾液試劑能檢測出的敏感度並不如鼻咽快篩,大概只能檢測小於23、24的Ct值,而鼻咽快篩大約能檢測出27的Ct值。Ct值代表病毒量,數字越大代表體內病毒量越少。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章也曾在臉書發文表示,唾液快篩敏感度比起鼻咽快篩差了10%,只有66%,也就是説如果有100個新冠病患,只用唾液快篩可能會漏診34人,提醒民眾謹慎。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則表示由於疫情升溫,民眾快篩需求升高,唾液快篩可望讓民眾的鼻子稍微鬆一口氣。杏一販售南韓製「福吉美」唾液試劑今天上架,台北市和平院外店出現冒雨排隊人潮。(圖/趙文彬攝)此外,急診科醫師翁梓華也在臉書發文,分享鼻咽快篩與唾液快篩6項差別,提醒民眾使用唾液快篩,採檢所需時間大約為40分鐘,且「採檢前30分鐘,必須禁食禁菸」,且「是否有喝水、口腔是否保持清潔」都會影響到篩檢結果。邱正宏醫師更提醒,民眾採檢前30分鐘除了必須禁食、禁菸,還要漱口、吐痰,將口腔清乾淨,再等待2分鐘等口水慢慢產生,再按照步驟採檢;另尤其是有長期抽菸、嚼檳榔的民眾,如果無法在篩檢前先將口腔清乾淨,就很有可能影響到檢測結果。
20歲男坐仰臥起坐突「啪」一聲 蛋蛋比較脆弱狂腫9倍大
運動有益身體健康,不過要量力而為,否則很可能會造成傷害。一名20歲男子日前在家中做仰臥起坐,坐到約70下時,突然聽到「啪」一聲,隨後肚子一陣疼痛,甚至到蛋蛋兩側都開始水腫,就醫發現竟腫到原本的8、9倍大,是典型的運動傷害。急診科醫師翁梓華在臉書粉專「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透露,最近一名男子來掛急診,自述在做仰臥起坐時,大約第70下「啪」的一聲,後來肚子超痛,不僅肚子前微微浮腫,一路延伸到兩側陰囊都水腫,而且腫得程度會影響走路。本來覺得沒想像中嚴重,沒想到脫掉褲子一看,整個蛋蛋腫到原本的8、9倍大。仰臥起坐超過比例,會造成腹直肌斷裂。(示意圖/翻攝自pexels)翁梓華指出,這其實是典型的運動傷害「腹直肌斷裂引發出血」,人人追求漂亮的腹直肌,強化腹肌最好的方法,就是強化彎腰的強度、頻率,但要注意不要「超過比例」。該名男子就是因為突然過度使用腹直肌,導致肌肉疲勞、崩裂,而肌肉是富含血液的組織,一出血就停不下來,嚴重者會一路沿著腹股溝流到陰囊內,大多數只要保守治療即可,像是冰敷、止痛,除非大量出血才需要進行手術止血。至於日常生活要如何避免運動傷害?翁梓華給出建議,首先是運動進程的安排要採漸進式,平常體質較弱,訓練水平不高的,運動時要量力而行,防止過度疲勞與負荷太重;再者需注意運動環境的溫度,肌肉的保暖,能確保肌肉維持在最佳的韌性、彈力,也能減少運動傷害;最後在運動期間要注意肌肉的反應,若肌肉已經呈現嚴重疲乏,應停止運動並休息,避免肌肉進一步的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