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憂鬱
」對罵陸小芬認「不像演戲」 夏于喬曝母女關係:還在學習
老年憂鬱防治微電影《一起跳舞》由葉天倫執導,陸小芬、夏于喬、郭子乾拍攝,夏于喬今(29日)出席記者會,透露:「覺得沒有在演戲,跟小芬姐對戲就像跟我媽平常說話一樣,會對罵也會撒嬌。」隨著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罹患老年憂鬱症病例也跟著增加,老年憂鬱症的發生原因可能包括睡眠問題、喪偶、人際關係疏離、孤獨、缺乏運動等,患者通常不會抱怨情緒問題,反而表現出較多的身體疼痛、悲觀、慮病、自殺意念等症狀,建議透過3種方式,包括求助專業、認識疾病、鼓勵長者重拾興趣等方式來幫助患者。陸小芬、夏于喬在微電影中飾演母女,劇情中陸小芬不願意就醫,母女倆因服藥發生爭執的橋段相當真實。夏于喬表示,自己平常跟媽媽互動真的就跟電影裡差不多,母女會吵架也會撒嬌。她也發現當媽媽心情低落說喪氣話時,她試著迎合媽媽、順著她的話回應「是喔、嗯」,媽媽的負面情緒反而減少了。主持人譚艾珍也邀請大家為夏于喬集氣,能以《小雁與吳愛麗》拿下金馬影后。陸小芬、夏于喬在微電影《一起跳舞》中飾演母女。(圖/晴天影視提供)至於如何帶長輩看醫生,夏于喬表示,每個長輩個性都不一樣,耐心傾聽跟引導很重要,試著去了解長輩心情不好的原因是什麼很重要,她自己也在學習更好的溝通方式。至於如何勸長輩就醫,她則建議如果長輩不願意,就不要用強迫的方式,有時候硬碰硬會讓彼此情緒變得更糟,,試著以「跟朋友聊聊天」的方式去引導長輩,也許會有更好的結果。葉天倫表示這部劇中母女的互動是現代多數親子關係的縮影,尤其當家中長輩陷入憂鬱時,更容易產生衝突和誤會。劇中很多細節是與專業精神科醫師、心理師田調後編寫的,包含多數憂鬱症患者面臨的問題,陪伴者如何表達關愛。他認為就像劇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與陪伴,都能夠產生巨大的力量,其中「傾聽」尤為重要,有時長輩表面說的話,可能讓人感覺很衝、責怪、嘮叨,但如果我們被這些情緒左右,就會聽不到他們內心真正的需求,希望這支影片能幫助有相同境遇的民眾,陪伴長輩走過憂鬱低潮。
每10人約有1人「老人憂鬱」 基金會、趙樹海籲提早規劃退休生活減少憂鬱
根據董氏基金會調查,71-80歲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有憂鬱情緒,需要專業協助。不過,多數年長者卻未接受專業治療與協助,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提到,世界衛生組織指出,老年人口罹患憂鬱症比例約為7%,然而就診率只有1.3%。因此,董氏基金會與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合作,推廣老年心理健康促進方案,出版書籍並邀請資深藝人趙樹海參與拍攝老年憂鬱症防治宣導片。另外,也在11月1日舉辦記者會發表新書、宣導影片,呼籲民眾預先規劃退休生活,提前做好準備,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實踐樂齡生活、減少憂鬱。老人憂鬱就醫比例低 醫師籲注意警訊及時診斷治療根據內政部統計,截至今(2023)年6月底,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人約有418萬8千人。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賴進祥表示,若以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資料推算,台灣大約有219萬3千多人罹患程度不同的老人憂鬱症,但就醫的比例只有十分之一。精神科醫師陳永興在記者會上提醒,情緒本來就會有變化,很多生活事件都會影響心情,不過在醫學上,情緒低落1個月就是警訊,此外如果情緒問題影響到工作、睡眠、社交等,都應尋求心理專業人員、醫師的協助與診斷。預先規劃退休生活 減少失落、孤獨感而老人憂鬱除了跟健康、疾病、退化等因素有關外,退休後無所適從或朋友一個個減少等造成的失落感、孤獨也是造成憂鬱的原因之一。因此,基金會也透過新書、宣導影片呼籲預先規劃退休的重要性。參與拍攝老年憂鬱症防治宣導片的趙樹海也建議,提早規劃老年生活,多聽、多看、多聞,人生真的有看不完的東西,尤其身邊的事物通常是人最容易忽略的,所以可以多用眼口鼻多嘗試一遍,把握每一次感受,人生就會活得很精采。另外,基金會出版的新書中受訪者楊家才也分享自身經驗,62歲那年突然中風的楊家才提到,中風出院後講話不清楚又無法自理生活,覺得挫折、無助,在太太、兒子鼓勵下才重新振作。楊家才在生病前就曾跟太太提過「之後時間很多,想要一起去環島」,因此醫生問他出院後想做什麼時,楊家才便立刻想到要和太太環島,在醫生鼓勵下這些年來兩人實踐到處旅行的退休夢想。楊家才以自身經驗鼓勵民眾,行動不便仍然可以安排很多事物,像是聆聽西洋老歌、上網吸收新知等都是不錯的。而楊家才的太太也將這些年旅遊的經歷分享到社群,希望鼓勵類似境遇的人能接納自己並重新出發。
疫情導致孤單 老年憂鬱症出現「報復性成長」 4徵兆顯示「長輩在呼救」
近來由於疫情關係,許多老年人因子女較無法陪伴或探視,或因對疫情的恐慌、焦慮開始出現失眠、食慾不佳、甚至整天鬱鬱寡歡的情形;而原本即有憂鬱症的老人,也因拿較長的處方籤,甚至因害怕到醫院藥物減量服用,而導致病情不穩甚至惡化。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社區精神科主治醫師邱智強表示,5、6月疫情較為嚴峻,導致8月後精神科急診及住院率出現報復性成長,特別又以老人家患者最為明顯,邱智強醫師提醒長者及家屬們,注意家中長輩是否因目前疫情的種種限制或擔心害怕而有憂鬱、焦慮傾向或原有的憂鬱症惡化。邱智強說,根據台灣南部調查,社區中老年憂鬱症的比率一個月內約有15%的官能型憂鬱症,而較嚴重的重鬱症約占5%,也就是一個月內每20個老人就有一位會達到重鬱症的診斷,所以老年憂鬱症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多。邱智強指出,老年憂鬱症和年輕憂鬱症患者有幾個不同表現:一、老年憂鬱症患者較不會說他們的情緒,常以身體症狀或難治的疼痛來呈現。所以以前也遇到老人一直抱怨眼睛一直眨眼、嘴巴麻、手抖個不停或全身倦怠疼痛而被其他科轉介來,後來發現還是憂鬱症而治療好。二、 老年憂鬱症患者常伴隨有認知功能問題,有時被誤認為是失智症,但確實有些患者憂鬱好了後,仍有認知功能下降,甚至幾年後發生失智症。目前研究顯示,有憂鬱症的老人和一般老人比較得到失智症的機會為2倍,所以有老年憂鬱症建議要積極治療,希望可延緩失智症的發生。三、 老年憂鬱症常和心血管疾病互相影響,有中風或三高的患者較會有憂鬱症,有憂鬱症的老人也較容易有相關的疾病。四、 老人常有些失落的議題須處理(譬如親友過世、退休或慢性疾病等)。邱智強說,由於老年憂鬱症的症狀常不典型,且老人自殺率仍為一般成年人高2倍以上,疫情下仍應多關心家中或鄰居的老人,看是否有相關焦慮、憂鬱傾向,有必要鼓勵其就醫。由於老年憂鬱症目前認為治療效果不比年輕人差,所以應盡早發現盡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