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
」8旬翁血尿持續兩個月!就醫檢查竟是侵犯性膀胱癌 「三模式治療」保住膀胱
85歲陳伯伯今年初因出現血尿近2個月,到醫院求治,診查無小便疼痛、腰及腹部疼痛,診斷為無痛性血尿。經由尿路顯影斷層掃描發現陳伯伯右側膀胱壁有一個超過6公分大型腫瘤,內視鏡切片檢查發現腫瘤充滿右側膀胱憩室,因體積巨大而無法以內視鏡完全刮除乾淨,腫瘤切片病理報告顯示為「高度惡性尿路上皮癌」,且已侵犯到膀胱肌肉層。評估年紀與體能狀況 目標改善血尿症狀、控制腫瘤由於腫瘤表現高度惡性,有極易侵犯及轉移之風險,臨床上標準治療應安排膀胱全切除手術,但考量陳伯伯有許多內科疾病,接受大型手術發生併發症機率極高。經泌尿科、放射腫瘤科和血液腫瘤科團隊研究討論後,安排接受三模式治療,希望能改善血尿症狀及控制腫瘤。醫師團隊評估陳伯伯的年紀與體能狀況,以膀胱腫瘤為放射治療的主要重點,輔以適合其體況的化學治療配方,順利完成同步化學放射治療的完整療程,治療效果評估也達成團隊原先設立的目標,後續並未再發現血尿症狀或殘留顯著副作用。三模式治療需審慎評估 安全治療並提升生活品質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黃文冠指出,對高齡膀胱癌病人而言,根除性膀胱切除術雖然是標準治療方式,但可能對生活品質造成顯著影響,三模式治療(TMT, Trimodality Treatment)是值得考慮的替代選擇。TMT結合了經尿道腫瘤切除術(TURBT)、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目的是保留膀胱功能並有效控制腫瘤,選擇TMT需要謹慎評估,並與多學科診治團隊進行深入討論,確定對特定病人的適用性,在治療後必須接受長期定期追蹤,以及時發現可能的復發或進展。這種平衡療效和生活品質的治療方式,為許多不適合接受根除性手術的老年膀胱癌病人提供新的希望。放射腫瘤科主任盧皓維強調,膀胱癌的三模式治療需仰賴泌尿腫瘤團隊多專科醫師的合作。先經泌尿科醫師執行最大限度且安全的經尿道腫瘤切除術,再經放射腫瘤科醫師標示膀胱內殘餘腫瘤、膀胱全體積和區域淋巴結等區域,依序給予適當的放射線劑量,期間還需腫瘤科醫師輔以同步化學治療。如此才能達到安全治療膀胱腫瘤,同時仍保有生活品質的目標。中老年人為膀胱癌高危險群 有相關症狀應謹慎就醫泌尿科劉緯陽主任表示,中老年人都屬於罹患膀胱癌的高危險群,如果解尿時發現有無痛性血尿,甚至解血塊,不分男女都應儘快到泌尿科就診,接受詳細完整的尿路系統檢查,例如:電腦斷層尿路顯影及膀胱鏡等。另外,老年病人如果罹患侵犯性膀胱癌,當身體狀況已無法承受手術風險時,可考慮同時接受低劑量化療及放射治療,以達到控制和縮小腫瘤的目標,進一步改善生活品質。
無徵兆也會罹癌?!健康不該等到退休後 台灣泌尿科醫學會呼籲男性提高攝護腺癌病灶意識
每年11月為國際男性健康倡導月『*Movember』,旨在提高男性對於健康問題的關注,特別是攝護腺、前列腺等相關疾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為響應此倡議,台灣泌尿科醫學會攜手台灣泌尿腫瘤醫學會、臺灣楓城泌尿醫學會、高雄市高杏泌尿照護協會、亞洲泌尿科醫學會、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等專業機構,共同呼籲社會各界關注男性健康,並針對攝護腺相關健康警訊、早期篩檢與積極治療。共同關注男性健康月『Movember』,攝護腺癌早發現積極治療,守護男性健康。(圖/業者提供)攝護腺癌發病率上升,早篩至關重要 在台灣,攝護腺癌已是男性第五大癌症,且罹患人數逐年上升。從101年4,735人增加到110年7,481人,十年間增幅達58%,不僅如此,罹患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雖攝護腺癌的好發年齡通常在60~75歲,但隨著PSA(攝護腺特定抗原)篩檢的普及,越來越多50歲以下的年輕男性,也在早期診斷出攝護腺癌。因此,提升男性自我健康意識,推動早期篩檢與治療,對於降低罹癌風險與改善預後至關重要。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薛又仁指出,無症狀的年輕男性也可能因篩檢而發現癌症,因此必須提高健康意識並推動早期篩檢。台灣泌尿科醫學會薛又仁秘書長指出,有越來越多因篩檢而發現攝護腺癌的年輕男性,通常都屬於無症狀患者(圖/業者提供)兩代病友對話:無關年齡!關注攝護腺健康不該等年老在今天(11/26)記者會上,兩位不同年齡世代的攝護腺癌病友分享了他們的治療經歷。83歲的老年病友蔡先生在與朋友討論攝護腺問題後,主動接受檢查,發現自己患有晚期攝護腺癌,蔡先生更透露出:「治療成功的關鍵,是擁有家人的照顧與支持。」;61歲的鄭先生則是在一次感冒就醫時,發現尿液中有潛血,進一步檢查後意外確診為第三期攝護腺癌。兩代病友對談,無症狀即確診攝護腺癌成救命關鍵,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回歸生活(圖/業者提供)中華民國泌尿腫瘤關懷協會歐宴泉理事長指出,過去晚期且移轉患者治療選項有限,如今有新選擇,有效提升存活率,顯著延緩病程進展(圖/業者提供)
「老年衰弱症」恐致長者失能! 醫示警:肌肉減少風險更高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醫院常見有些老年病患,體格偏瘦但看似健康但尚能自我照顧,只是行動稍慢,因泌尿道感染住院治療一週後,竟喪失走路能力,甚至只能臥床,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全程照顧,這就是典型的「衰弱」。這樣的老人其身體狀況處於危險邊緣,任何風吹草動都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衰弱症」老年人 與生心理、社會經濟有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葉孟奇說,臨床上發現,有「衰弱症」的老年人是不良健康後果的高危險群,往往需要較多的健康照護及社會資源使用,比起強健的老人死亡率甚至高達三至五倍。造成高齡衰弱的原因是多重的,無法以單一問題來解釋,可以分為內在及外在因子。內在因子例如老化、生理、心理狀態、多重慢性疾病、營養不良、生活習慣等;外在因子例如社會、經濟、環境等。內在及外在因子會彼此交互作用而誘發並促使衰弱的發生。五項衰弱臨床表徵 體重、疲憊感、肌握力、行走與體能2001年國外學者曾提出五項衰弱臨床表徵:無預期的明顯體重減輕、費力疲憊感、肌握力下降、行走速度變慢、體能活動度低,若符合3項以上,即認為有衰弱症。研究顯示,衰弱的人在死亡率、住院率、跌倒率、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變差的比率等,皆比無衰弱的人高。因此衰弱被認為是失能前的重要表徵,且衰弱的等級越高,其改善的可能性越小,不良預後及死亡的風險也增高。肌肉減少症與衰弱關聯大 使疾病每況愈下葉孟奇表示,目前有許多生理機轉被提出與「高齡衰弱症」有關,其中「肌肉減少症」被認為與「衰弱」有高度的相關。肌肉質量與強度的衰退,容易影響步態和平衡,進而容易跌倒,造成行動能力下降,促使衰弱速度加速。許多急、慢性疾病及老化的相關狀況,也都會間接或直接誘發衰弱的產生;衰弱又會更進一步使疾病、肌肉質量及相關情況惡化,導致衰弱老人進入每況愈下的惡性循環。規律運動、保持動態 降低「肌肉減少症」跌倒率目前尚無標準治療方法,最好是預防並針對有衰弱傾向的老年人及早介入。葉孟奇說,目前認為最有效的方法是規律的運動或保持動態的生活型態,同時加上適當的營養、控制慢性疾病且戒菸、保持開朗的心情及多社會參與的活動,如此多管齊下,才能減緩「高齡衰弱症」的發生。
學走路摔跤!1歲寶寶竟然「腦中風」專家分析原因
不小心摔了一跤後,大陸1名1歲2個月的男嬰竟半身偏癱,送醫檢查後發現,小小年紀的他罹患了中風。所幸經武漢兒童醫院的救治,孩子病情很快好轉,術後第2天,手臂、腿能抬起來;術後3週,肢體運動協調能力恢復正常。住在大陸湖北省宜昌市的1歲2個月大男嬰言言(化名),出生後一直很健康。3週前,言言學走路時沒站穩,不小心摔到了頭,家長見言言沒有外傷,精神也不錯,以為沒什麼問題。沒想到,幾個小時後,言言突然變得不想動,也不開口「說話」了;喝奶時,奶還會從右側嘴角流出,右邊的手臂和腿也都失去力氣,抬不起來。對此,家長急忙將他送到當地醫院就診。醫生檢查發現,言言右下肢和右上肢肌力很差,完全不能活動,評級僅為1級,正常情況為5級,且伴有語言減少。根據核磁共振檢查結果,醫師懷疑言言腦部有梗塞,可能是中風了。這麼小的年紀中風實屬少見,因病情危急,當地醫院建議將言言轉至武漢兒童醫院救治。結合病情資料,武漢兒童醫院專家們考慮言言是「急性腦梗塞—缺血性腦血管病」,也就是孩子大腦血管出現梗阻,導致了腦部缺血,必須儘早行介入手術疏通血管。該院介入放射科/血管瘤科副主任醫師劉新獻表示,一旦錯失時機,腦組織將很難恢復,可能留下偏癱等後遺症。因為孩子年紀小、血管細、腦部組織本身複雜,介入放射科/血管瘤科專家操作導管「前進」十分謹慎。幸運的是,因手術及時,言言腦血管的「堵塞點」被打通,沒有出現後遺症。術後隔天,寶寶已能抬起手臂、腿,術後第5天,癱瘓的右手已能抓物,並能在地上簡單活動。腦中風是中老人常見疾病,這麼年幼的孩子,怎麼會得「老年病」?雖然與成人相比,兒童腦梗人數相對較少,但每年醫師也會遇到幾個案例。成年人和兒童不同,成人可能因為一些潛在疾病例如高血脂、高血壓導致動脈粥狀硬化,血管阻塞導致腦中風。專家分析,言言發生中風,與先前摔角撞到頭部有一定的關係,但背後具體的發病機制仍不清楚。醫師也提醒,兒童不會像成年人一樣主動訴說自己的病情,不會主動就醫,因此,家長要多留心觀察孩子,及早辨識中風徵兆。部分中風兒童早期會出現抽筋、一側肢體的活動減少、失語、口角歪斜、眼裂不等大、意識水平改變、共濟失調(ataxia)、頭痛、噁心嘔吐等,一定要引起家長的重視,並及早就醫,盡快把患童送到有救治能力的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
32歲女咳嗽把肋骨咳斷!檢查發現患「骨質疏鬆」 竟是愛美惹的禍
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是從看體檢報告開始的,確實有時體檢會檢查出根本想不到的毛病,把人嚇得不輕。大陸一名32歲的呂女士(化名)在一次常規體檢中,竟意外查出了骨折,拿到體檢報告後,竟被診斷出罹患骨質疏鬆症,讓還年輕的她連呼不可思議。《紅星新聞》報導,在杭州某福利院工作的呂女士,日前接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體檢中心的電話,被告知肺CT提示右側肋骨骨折,讓她盡快去骨科就診。之後,呂女在骨科被確診骨折,進一步檢查顯示她同時患上了骨質疏鬆症。拿到診斷報告,呂女士思前想後,終於想起之前發熱後咳嗽得有點嚴重,特別前天晚上咳得厲害,醒來時肋骨劇痛,當時想著忍忍就過去了,也就沒去醫院。市一醫院體檢中心副主任護師楊秀琴說,類似情況並不罕見,僅市一醫院體檢中心今年體檢後回訪,已經發現10多例肋骨骨折的患者,大多數是因為咳嗽嚴重,到體檢時查肺CT才發現骨折。一般來說,男女20歲後骨生長達到成熟期,骨強度也是人生的頂峰期;女性35歲、男性40 歲後骨量逐漸下降,骨強度開始走下坡路。據了解,骨質疏鬆是因為缺鈣,但如果沒有維生素D,鈣只能穿腸而過,小腸是無法吸收的,所以血液中的25羥維生素D含量,是目前公認的評價人體維生素D狀況的可靠指標。呂女士血液檢查結果發現,她血液中的25羥維生素D含量非常低。骨質疏鬆常被認為是中老年病,但越來越多年輕人也提前骨質疏鬆。醫生說,年輕人的骨質疏鬆與工作、生活習慣關係密切,包括過度防曬,不愛運動,嗜喝可樂、咖啡等刺激性飲料。進一步詢問中,醫生找到了問題原因,原來呂女士較為注重外貌保養,防曬做到極致,但凡出門,防曬霜、防曬帽一件不少。醫生提醒,人體所需的維生素D80,90%由太陽中紫外線照射皮膚而合成, 一般每天接受約30分鐘是光照射,即可滿足人體維生素D的需求,如果長期接觸不到光照,久而久之就易導致骨質疏鬆。
不抗拒老化 專家籲有報償的選擇性樂觀
我們的文化恐懼年老。我們會刻意迴避長者,就像我們會壓抑對自身老化的覺悟一樣。這麼做是有風險的,因為多數人在年過六十之後,還會活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年。專家告訴我們,人生要想過得充實豐富,就得增進對自身老化的體認。否認是大敵,這樣就不能為將來的日子做打算,進而漫無意義地恐懼一個可能永遠不會成真的負面未來。這一章的五堂課,便著眼於對變老的體認與調適。一、變老,遠比你想像的好。不要浪費時間去擔心變老的事,變老可能意味著機會、冒險與成長,把它視為探索,而非終點。二、假設你需要你的身體一百年。不要再拿「我不在乎能活多久」當作生活習慣不良的藉口了。諸如抽菸、飲食習慣不佳,和久坐不動等行為,不會輕易賜你早死,而會使你蒙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慢性病。三、別擔心死亡。別花太多時間煩惱這件事,專家們建議你,要詳加計畫人生最後的旅程。四、不要與外界失聯。認真看待中年以後的社交孤立威脅,透過新的學習機會及人際關係,和人群保持聯繫。五、事先計畫你(以及你的父母)要在哪裡生活。別讓恐懼和偏見嚇住你或你的長輩,而不考慮搬到老年生活社區。這次的搬家通常不會限制他們的自由,反而能開啟提高生活品質的機會。這些課題的基礎是專家教給我的一個普遍性原則——忘了對抗老化這件事吧!除非你過去十年都住在防空洞,否則你一定難以逃離「抗老化藥物」廣告的狂轟濫炸。「醫美文化」正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希望能改造你的臉孔和身體,進而擊敗老化過程。化妝品公司也加入戰局,讓電視頻道充滿各種號稱能還你青春面貌的商品廣告。對於以上種種,專家們說:「忘了吧!」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我,關於老化的終極課題就是:「不要抗拒它。」他們鼓勵我們接受老化過程,調整我們的活動,來適應正在改變的體能與環境。社會老年病學家為這個過程創造了一個名詞:「有報償的選擇性樂觀」(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不怕變老的人會選擇他們最珍視的活動,樂觀看待他們的收穫。所謂「報償」,指的是人們能繼續從事喜歡的活動,但他們必須視目前的能力加以調有報償的選擇性樂觀整。這是與對抗老化過程截然不同的概念。克雷頓.葛林諾以跑步做為比方:你會習慣的。你知道,如果你不能跑這麼快了,那就放慢點,但還是要跑。盡你所能地,接受或許會遇到限制的事實,只要把它想成:「嗯,至少我可以做到這麼多。」並試著稍微延展極限,這樣你就有持之以恆的動力了。專家們絕對不輕言放棄。他們跑步、爬山,不靠什麼花招或昂貴的醫療來對抗老化。他們接受事實,並且自我調適。這是營造充實感而非挫折感的好方法,也是每個正在變老的人(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該學會的事。本文摘選自《如果人生重啟》,商業周刊出版。
醫曝「夜間低血糖」是被低估的隱形殺手 出現6症狀要小心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萬名的速度持續增加,而糖尿病及其所引發的併發症影響國人健康不容小覷,對於醫療負擔也相當龐大。醫師直言,事實上不只是「高血糖」的問題,「低血糖」的帶來的影響其實更嚴重,夜間低血糖是被低估的隱形殺手,若出現6症狀要特別注意。內科醫師傅裕翔在粉專《你的主廚醫師 傅裕翔 高齡醫學內科 新北五股成泰 長照養生抗老慢性病專業》指出,糖尿病長輩看診常常會問「我的糖化血色素這次多少」、「血糖值會不會太高」、「有控制好嗎」,事實上不只是「高血糖」的問題,「低血糖」的帶來的影響其實更嚴重。傅裕翔說明,以目前現況來說,大多患者都是使用血糖機來自主監測,而隨著近年來,連續性血糖監測(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 CGM)的發展越來越成熟,觀察患者24小時的血糖變化,也成為糖尿病的治療環節之,同時,夜間低血糖的問題,也開始逐漸受到重視。傅裕翔提及,美國老年病學會期刊的臨床試驗顯示,2/3的長輩出現至少一次夜間低血糖(<54mg/dl),比白天多出三成的發生率,這篇研究由六個法國醫學中心共同研究,都是針對75歲以上,使用胰島素治療的二型糖尿病長輩,可見,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的老人發生夜間低血糖的比例超過我們的想像,只是發生在夜晚睡夢間而被忽略。傅裕翔表示,由於低血糖的症狀不明顯,糖尿病長輩難以察覺,一般來說,在睡覺時發生夜間低血糖可能的症狀包括頭暈、噁心、冒冷汗、心悸、難以入睡,或是起床後全身疲累,如家人有出現上述症狀,要多注意長輩夜間睡眠狀況、增加測血糖次數,並把測到的血糖值記錄下來以及主動告知醫師討論治療對策,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胰島素劑量、或放置血糖監測儀器。
新冠康復後就沒事了? 醫師研究:罹患這些慢性病機率飆升
新冠肺炎疫情自2019年爆發至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選擇「與病毒共存」,尤其Omicron感染者大多數表現為輕症,不少人樂觀認為有望回歸正常生活。不過英國艾希特大學教授斯特林(David Strain)提醒,新冠病毒讓人們「更虛弱」,他認為即使新冠病毒患者康復後,仍然會有後遺症,且更容易受到其他疾病影響;他還發現,之前治療過的一名患者,竟自新冠肺炎康復後,出現老年癡呆症前兆症狀。根據《金融時報》報導,英國艾希特大學老年病學家斯特林在查房時,碰到一名64歲患者,卻意外發現該患者不到6個月前才自新冠肺炎康復,如今卻出現中風以及嚴重意識不清症狀。同一時間,斯特林讀到一份新研究,發現400名介於51至81歲的中老年人,從新冠肺炎康復後,大腦竟明顯萎縮。斯特林認為,新冠病毒正在使人們「更虛弱」,並且會使患者的疫情加重,或是更容易受到疾病侵襲,即使康復後也可能出現後遺症。他也呼籲應該及早面對相關問題,因為新冠肺炎造成的影響,恐怕會對已經因為人口老齡化與資源不足而苦苦掙扎的衛生系統造成衝擊。報導指出,即使新冠後遺症還需要更多科學研究,但已經有許多數據足以支持斯特林的擔憂,根據英國國民保健署(NHS)數據,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幾乎所有年齡組的心臟病死亡人數均顯著上升,譬如在40至64歲年齡組中,2021年因心臟病死亡人數較2019年增加15%。研究發現,2021年心臟病死亡人數在幾乎各年齡層人數皆有增加。(圖/翻攝自《金融時報》)同時,也有研究人員發現,新冠肺炎康復者發生心力衰竭、中風等疾病的機率,比未感染者高的多,另一份根據美國退伍軍人事務部數據的分析表明,患者自新冠肺炎康復後至少1年內,糖尿病風險與問題會增加。「特別令人擔憂的是,這些疾病實際上是終生的」,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臨床流行病學家阿爾阿里博士呼籲,雖然感染薪冠後出現心力衰竭的人數,僅比未感染者多4%,但因為新冠肺炎感染人數眾多,這一點比例上的差距已經足以對醫療系統帶來壓力。不過仍然有研究者認為,從上述結論還言之過早,美國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所長默里博士(Dr Christopher Murray)認為,數據上的增長或許也反應出研究上的一些不精確,例如在新冠肺炎大流行第一天年,許多老年人死亡時,死因被評估為老年癡呆,但考慮老年人感染新冠後死亡率很高,因此實際上這些死亡的老人很可能是因為感染新冠而死,而不是癡呆症。
陸24歲男「日灌4杯奶茶」被推進ICU 血糖值爆量4倍急救7天險死
現代人可說是手搖飲料不離身,甚至有人每天都要喝上1、2杯,不過任何東西過量總是傷身,中國大陸廣西柳州一名24歲男子,就因為每天喝「4杯奶茶」,出現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損傷、高鉀血症、高血壓等一系列危及生命的重病,全身器官受損差點丟了性命,被轉入ICU病房急救。綜合陸媒報導,柳州24歲男子小覃身為「重度奶茶愛好者」,過去在深圳打工時,每天至少要喝4杯奶茶,有時候甚至一天會喝掉6杯,雖然自己的體重因此瘋狂暴增,但對於奶茶的愛讓他對此完全視而不見,即使去年回到家鄉柳州工作,還是維持一天4天奶茶的習慣。大陸廣西柳州男子每天喝4杯奶茶,讓他血糖、血脂、腎臟、肝臟全出狀況差點喪命。(圖/翻攝自柳報傳媒)直到今年4月底,小覃陸續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一開始家人以為是吃壞肚子,沒想到症狀持續出現,家人於5月3日發覺情況不對,陪同他到廣西腦內科醫院就醫,消化內分泌科醫師透過血液化驗才發現,小覃的身體在奶茶的「澆灌下」,早就全身是病,不但血糖超出正常值整整4倍,血液也因為高血脂呈現「牛奶狀」。不僅如此,小覃還陸續被檢測出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腎損傷、高鉀血症、高血壓、尿酸過高、脂肪肝、心律失常和急性胰線炎等「老年病」,病情嚴重甚至危及他的性命安全,醫院趕緊將他轉入ICU病房進行治療。幸好在經過一週的治療後,小覃的血糖、電解質、腎功能等身體健康指標,都恢復正常範圍,目前也已經脫離生命危險。
《詐欺女王》勇奪金球獎影后 感言調侃前紐約市長
2021年第78屆金球獎於今(1日)上午舉行頒獎典禮,由《模仿遊戲》、《班恩回家》金獎團隊打造的犯罪新片《詐欺女王》(I Care a Lot)女主角羅莎蒙派克(Rosamund Pike,又稱裴淳華)強勢勇奪「音樂及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大獎肯定。這也是她第三度入圍,並首度榮登金球獎影后寶座,也讓她後續問鼎奧斯卡影后的聲勢看漲。總是錯過重要時刻的她,日前接受採訪時,透露她當時因為在錄音室待了六小時,錯過金球獎提名公佈。不過這回她就沒再也沒有錯過,不僅在家全程鎖定頒獎典禮,更在得獎的那一刻,對其他入圍者表示致敬。之後更還調侃前紐約市長、川普的私人律師魯迪朱利安尼(Rudy Giuliani),大讚另一位影后入圍者瑪麗亞巴卡洛娃(Maria Bakalova):「我向妳的英勇致敬!」《詐欺女王》將震驚駭人的「照護詐欺致富事件」搬上大銀幕,由羅莎蒙派克飾演的無良法定監護人,竟與醫生串通,並利用老年病患進行詐欺。她在片中詮釋出如同她在《控制》中的精湛演技,不僅再耍心機,更把法官與身邊的人耍得團團轉。這也成為她繼《控制》、《私人戰爭》之後,第三度入圍金球獎影后的話題之作,更首度摘下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電影最佳女主角」肯定。當她得知得獎的那一刻,更是不可致信地抱頭、嗚嘴,甚至是揮舞著她的裙子,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她一開始就先向其他入圍者表示:「女士們,我向妳們致敬!」接著更呼應本片英文片名《I Care a Lot》,直呼:「哇!我打賭我看很在乎!我真的很在乎!」不僅如此,她也引用她在《詐欺女王》,以及瑪麗亞巴卡洛娃在《芭樂特電影續集》當中的劇情,笑說:「我在我的電影中,不得不從沉沒的汽車裡游出來,但我還是寧願這樣做,而不是跟魯迪朱利安尼待在同一個房間裡。瑪麗亞,我向妳的英勇致敬。」一席話明顯就是要調侃朱利安尼,在接受瑪麗亞假扮的15歲女記者,於飯店房間內的專訪後,躺在床上將手伸入自己褲檔,疑似撫摸自己生殖器的那一幕。而羅莎蒙的發言,也承認跟瑪麗亞在片中的經歷相比,她的表演實在是小巫見大巫,表現出了她的謙遜。同時她也在致辭時表示:「因為美國法律體系的崩潰,也才能有機會製作這樣的電影。」這部由羅莎蒙派克領銜主演,並榮獲本屆金球獎「音樂或喜劇類最佳女主角獎」的最新犯罪力作《詐欺女王》,全台上映中。本片劇情描述瑪拉(羅莎蒙派克飾演)利用法律手段,成為特定老人族群的法定監護人,並將這群老人當成目標,先讓他們住進可怕的護理機構,再取走手機讓他們無法對外求助,最後偷走他們的財產,不動聲色地完美犯案,就連法律都拿她沒轍。某天,她鎖定下一個「肥羊」,並成功讓對方掉入自己精心佈下的騙局。隨後,她竟發現這位看似完美的「肥羊」,似乎不如表面所見的那樣單純,也讓自己開始受到死亡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