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家
」 考古 搜奇 英國 考古學家 巨石陣澳洲百年男校球場施工挖出白骨 疏散9月掘古屍近2000具...最早可溯至1800年代
近日,澳洲塔斯馬尼亞州(Tasmania)一所成立於1846年的老牌寄宿學校在進行曲棍球場翻修工程時,施工單位在球場下挖出數具古老遺骸,因此有關當局組織了考古小組,在校園內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工作。在經過9月的疏散挖掘後,已經挖出了1973具遺骸。在當地進行挖掘工作的考古小組指出,此地在19世紀中葉曾是一座大型墓地,而他們相信如今挖掘的範圍,僅占當初墓地的15%左右。這項工程已被認為是澳洲最大規模的挖掘活動。據澳洲當地媒體報導,現址位於塔斯馬尼亞州首府霍巴特市(Hobart)的哈欽斯學校(Hutchins School),是澳洲最古老的著名男校。這所學校創立於1846年,期間經過多次搬遷與合併,在1960年代向霍巴特市市議會買下了現在的校地,並在此辦學至今。今年3月,校方對校園內曲棍球場進行整修工程時,意外從地下挖出了多具棺木,並從中發現多具古老遺骸。當局接獲通報後,成立考古小組對校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挖掘工作。根據校方公布在學校官網的公告顯示,經過9個月的疏散挖掘工作後,已經在現場挖出了1973具遺骸。而考古小組透過拼湊墓碑上出生、死亡與婚姻記錄,並與古老報紙的訃文交叉比對,基本確定了其中87%的死者身分。哈欽斯學校校方在官網上公布了這份已確認身分的死者名單,年齡從新生兒到99歲不等,其中最早的死者可以上溯到1800年代。報導指出,該校校地在1873至1934年間,曾經屬於昆伯勒公墓(Queenborough Cemetry)的一部分,該墓地埋葬了多達13000人,並在1917年由霍巴特市議會接手管理,並在1960年代賣給了哈欽斯學校。歷史考古學家威廉斯(Brad Williams)表示,考古隊原本預估學校地底僅埋有數百具遺體,不料最後的規模卻遠遠超出預期。他們相信當局目前完成挖掘的面積,僅佔了墓地遺址的15%,即使如此,在校地範圍能仍應有數百具遺體未被發現。校方表示,目前這些被挖出的遺體已經被轉移到新棺木中,並將於2025年1月重新安葬於科尼利安灣公墓(Cornelian Bay Cemetery)。屆時,當局將舉行公祭儀式,而哈欽斯學校也承諾將為所有死者樹立新紀念碑,表達對過往死者的尊重。
人類演化史恐改寫! 中國發現古人類「巨顱人」化石
科學家們在中國發現了一種新的古人類物種,該物種在20萬年前滅絕。考古學家表示,這群體型壯碩的古人類具備低平寬廣的顱骨與寬大的顎骨,適應嚴酷環境的生活方式,使其成為東亞古人類演化研究的焦點。許家窯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其他骨骼,為巨顱人可能為獨立物種提供重要線索。(圖/翻攝自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根據《每日星報》報導,這份發布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的研究指出,研究人員在中國北方,發現生活於20萬年前,被歸為獨立、已滅絕古人類物種「巨顱人」(Homo juluensis),而學名中的「julu」在中文意思為「巨顱」或「巨頭」。根據報導,這個由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人類學教授貝爾(Christopher J. Bae)與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吳秀傑指出,巨顱人顱腔容量約1700至1800立方公分,明顯超越現代智人,約1350立方公分及尼安德塔人的1450立方公分。研究人員透過許家窯遺址與許昌遺址出土的化石獲取更多線索,透過樣本顯示,現代智人和巨顱人有相似的內耳結構與牙齒特徵。據了解,現代智人在12萬年前遷徙至東亞,巨顱人或許逐漸與新來的族群融合,吳秀傑指出,現今亞洲人基因中,丹尼索瓦人DNA的比例變異不一,不過丹尼索瓦人牙齒形態和巨顱人高度一致,研究認為,丹尼索瓦人或許屬於巨顱人物種,這也驗證智人和古人類之間的基因交流史極為複雜。貝爾也呼籲學界應該重新審視東亞古人類的演化歷史,並認為以西方為中心的就有研究模式,似乎忽略了東亞化石的多樣性和重要性,像是丹尼索瓦人目前更應該被視為族群的稱謂,而非正式物種學名,儘管巨顱人的假說仍需要更多化石和基因證據來支持,但這項研究已在學界引發廣泛討論。許家窯遺址出土的古人類化石和其他骨骼,為巨顱人可能為獨立物種提供重要線索。(圖/翻攝自X)
徐州尋古2/秦、漢兵馬俑「尺寸」差很大 西楚霸王項羽竟是「高富帥」
徐州是有4000多年歷史的古城,有「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是楚漢相爭的重要舞台。深厚的文化底蘊,自然也留下不少歷史遺址,尤以「漢代三絕」:漢兵馬俑、漢墓、漢畫像石最具兩漢文化代表。 CTWANT記者從上海搭乘高鐵2個半小時來到徐州,下車時一名徐州人見外地遊客上前熱情攀談,他大方介紹,到徐州首推漢文化景區。景區展出獅子山楚王陵墓、羊鬼山王后墓、漢兵馬俑博物館、水下兵馬俑展廳、漢畫像石展等遺存,占地1400畝,是徐州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漢文化保護基地。 記者實地走訪,首先來到漢兵馬俑出土遺址,小小兵整齊列隊,似乎與印象中的兵馬俑不同?講解員徐勤鳳說,徐州的漢兵馬俑相較於西安的秦兵馬俑,最大不同是尺寸,秦俑是身高1米8的大漢,漢俑則只有50多公分大小,「原因是秦俑是秦始皇的墓葬,漢俑只是王侯的陪葬,數量和規模自然有差。」 此外,漢兵馬俑為陶質,入土前都是彩陶。徐勤鳳指向1號坑,「前段有長15米的步兵軍陣,後段長10.3米有車馬、軍吏、步兵,還有跪坐姿態的俑,屬車兵軍陣。」「這也是目前發現最早的騎兵軍陣,證明中國古代騎兵在西漢已形成獨立兵種。」 接著來到有2170多年歷史的獅子山楚王陵,這是徐州規模最大、文物遺存最多、歷史價值最高的一座西漢王陵。「這座地宮向下有14~20米深,雖然楚王陵被發現時已遭盜墓,但各類出土珍貴文物仍有將近2000件,包括國家一級文物S型狀的玉龍佩。」徐勤鳳說,漢代皇帝或貴族下葬皆會穿著金縷玉衣,但古時因有階級制度,平民不能用玉,因此盜墓者只抽取金絲,玉片和玉龍佩也才能保留到現在。金縷玉衣是漢代皇帝和貴族所特用的殮具,圖為獅子山楚王陵中的金縷玉衣,經修復後發現由4248片新疆和圓玉片、1576克金絲穿連而成,是目前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製作最精的玉衣。(圖/林榮芳攝) 根據出土的楚王遺骨醫學鑑定,這位楚王身高約172公分,死時年齡在35至37歲,推測其主人極有可能是第二代楚王劉郢客或第三代楚王劉戊。 相較獅子山楚王陵主人未定,半小時車程外的龜山漢墓,則因一顆長寬高約2公分大小的劉注龜鈕銀印,確定墓主為西漢第六代楚王劉注及其夫人的合葬墓。龜山漢墓距今2100多年,是徐州目前發現的8個西漢楚王墓中,唯一確認主人身分的。地宮由15間墓室組成,有前殿、樂舞廳、武庫、車馬室等一應俱全,面積700多平方公尺。龜山漢墓這座地下宮殿共有15間墓室組成,面積700多平方米,工程浩大。(圖/林榮芳攝)為嚴防盜墓,龜山漢墓的墓道由26塊重達6~7噸的長形條石,分上下兩層進行堵塞,且塞石間接縫嚴密,連一枚硬幣都難以塞進。即使如此,該墓還是被遭盜得徹底,出土文物僅130餘件。講解員任靖笑說,「漢墓十室九空,以前盜墓者都是專業的考古學家!」 時間往前推進到劉邦創建西漢前,項羽推翻秦朝,自立西楚霸王,定都彭城,號令諸侯。項羽曾在彭城築台戲馬,享受太平的安逸,現在的「戲馬台」是座一亭兩院、占地1.5萬平方公尺的古典園林風景區。戲馬台海拔高度僅69.9米,據清乾隆《徐州府志》記載,楚項羽因山為台,以觀戲馬,故名。(圖/翻攝自彭湃新聞網) 一入園,便可見西楚霸王項羽威風凜凜的石雕像,「根據司馬遷記載,項羽身高8尺有餘,也就是將近190公分;史料還說他力能扛鼎、目生重瞳,雙瞳在古人面相學中是帝王象徵。」資深解說員張靜以現代話「高富帥」來形容這位西楚霸王。 但戲馬台可不是看戲的地方!張靜解釋,戶部山海拔高度僅69.9公尺,項羽是個武將,當年他帶著愛妻虞姬在這小山丘上看將士操練。當時項羽認為天下已太平,不用再打仗了。由於這段美好時光約為西元前206年的7~9月,按照秦代曆法,這3個月屬秋季,因此後人稱為「秋風戲馬」,是項羽短暫的戎馬生涯中,在彭城度過最得意的一段時光。
龐貝城罹難者DNA揭特殊性關係 學者:有重大意義
公元79年維蘇威火山噴發,導致繁榮的龐貝古城(Pompeii)瞬間被火山灰覆蓋,當時約有2萬人罹難。一直以來有許多考古學家和研究人員探索龐貝城的各種秘辛,近期在國際期刊《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有一篇龐貝城最新研究,從罹難者的DNA發現他們彼此間的關係與表面上看起來不同,專家認為可能推翻對古代社會的假設。綜合外媒報導,國際頂尖期刊《當代生物學》近期刊登一篇有關龐貝城的最新研究,研究者之一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賴克(David Reich )指出,他們透過分析龐貝城罹難者的DNA,發現不少與過去一些假設不同的情形。賴克表示,龐貝城遺跡中最有名的「金手鐲之家」,一名成年人手戴金手鐲,抱著孩子放在腿上,外界認為這像是一名母親帶著孩子,但DNA分析出,這兩個人是沒有血緣關係的成年男性和孩童;另外一個抱在一起死去的兩個人,一直以來被視為母女或姊妹,DNA發現其中一人基因是男性。賴克對此驚呼,DNA最新發現很有趣,和古代傳統性別和家庭假設不太一樣。除此之外,此研究報告的另一名研究者考古遺傳學家米特尼克(Alissa Mittnik),他來自哈佛醫學院和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針對DNA的最新發現指出,這些發現將對龐貝城考古數據的解釋,和古代社會的理解有重大意義,結合彙整後推翻一些有誤解的假設。據悉,龐貝城建立於西元前600年左右,位在義大利沙諾河畔的一個小丘,當時是希臘人和腓尼基人的良港,直到西元前80年成為羅馬共和國的一部分;而研究中也發現罹難者的DNA有不同的基因組背景,其中主要是近東地中海移民的後裔,也佐證羅馬帝國的多種族姓。
吸血鬼遺骸出土!脖子抵著鐮刀 考古學家揭內幕「阻止復活」
吸血鬼真的存在?波蘭考古學家在北部小鎮潘切沃(Pączewo)一處17世紀的墓園中發現「吸血鬼遺骸」,原這具遺骸上有一把鐮刀抵在喉嚨上,原來,這是中世紀人們為了阻止死者能死而復生,成為捕食活人的吸血鬼。從社群平台上的照片可見,考古學家在「聖母報喜教堂」(Annunciation ofthe Blessed Virgin Mary)進行研究時,從一塊石板下方約180公分處,發現了3具骸骨,時間可追溯到17世紀,其中一名50多歲男性的頭骨,有多處創傷痕跡,脖子還掛著鐮刀。《每日郵報》引述人類學家卡可絲(Dr Justyna Karkus)表示,「此人臉上有很多很深的傷疤。在其中一次毆打中,還掉了幾顆牙齒……他看起來可能跟一般人很不一樣,而這可能非常可怕」,最終被指控是吸血鬼。據當地傳說,為了避免這些「不安分的靈魂」重返人間,死者下葬時會接受多種防止復活的儀式,包括臉部朝下埋葬、手腳綁起來、鐮刀掛在脖子上、被長矛刺穿、墳墓上方放置大石頭等。另據考古團隊表示,類似的吸血鬼墳墓,在現今波蘭北部濱海省(Pomerania)、霍伊尼采(Chojnice)及東部城鎮皮恩(Pien)都有發現,針對這具在教堂內發現的特殊骨骸,卡可絲認為,這可能是人們首次發現「在教堂下葬的吸血鬼」,她推測,這名死者或許對當地社區有所貢獻,但同時也是居民深感畏懼的對象。考古團隊表示,類似的吸血鬼墳墓,在現今波蘭北部濱海省、霍伊尼采及東部城鎮皮恩都有發現。(圖/翻攝自X)
網紅模仿手遊在吳哥窟上演《神廟逃亡》 保育人士痛批:踐踏聖地
東南亞國家柬埔寨西北部的吳哥窟(Angkor Wat),是吳哥世界遺產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其中一座廟宇,以宏偉的建築和浮雕聞名於世,未料近日居然有網紅為了重現經典手遊《神廟逃亡》(Temple Run)場景,來到吳哥窟等世界文化遺產狂奔,甚至拍下影片後上傳到Tiktok。對此,專家就怒批,此舉恐對這些世界遺產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網紅瘋在吳哥窟內跑酷。(圖/翻攝自X、 Tiktok、達志/美聯社)根據《每日星報》等外媒報導,近日有許多網紅為了重現遊戲場景,來到吳哥窟等世界文化遺產狂奔,並將過程拍成影片上傳到Tiktok,並寫下「現實生活中的神廟逃亡」,掀起一股模仿潮,而參與這股風潮的TikTok用戶獲得數百萬觀看次數瘋傳,但網紅們的做法卻引起專家怒批,「是踐踏近900年歷史的宗教聖地」。根據投入吳哥窟保育工作30年的文化保育人士沃拉克(Simon Warrack)就表示,「你不會在羅馬聖伯多祿大殿或任何西方教堂內狂奔,那為何在柬埔寨就可以?」他認為,這股風潮不只可能對這個歷史遺址造成物理損壞,也可能破壞神廟的精神與文化價值。網紅瘋在吳哥窟內跑酷。(圖/翻攝自Tiktok)另一位曾主導吳哥窟保育計畫的萊森(Hans Leisen)也批評,「如果你在神廟裡狂奔,你將無法欣賞到精美雕刻。而且如果你跌倒或絆到,你會觸碰到牆壁來穩住自己,進而危及脆弱的雕刻」。不過,也有人抱持不同看法,像是暹粒省旅遊部主席界認為,這些網紅們胎社的影片,也助於向世界宣傳古寺,前提是遊客得注意個人安全。據了解,12世紀時的吳哥建築達到了藝術上的高峰。當時建造的吳哥廟,所有的牆壁、平台周圍的長廊,連接神殿、角塔和階梯,全都刻有描述古代印度神話故事的精美浮雕。精美細膩令人望之興歎,吳哥王朝前後用了400多年建成,共有大小各式建築600多座。據中國元朝使節周達觀的《真臘風土記》所記載,13世紀末年吳哥城繁華熱鬧,建築物金碧輝煌,較當時元朝城市毫不遜色。吳哥窟之後被高棉人遺棄,逐漸被森林復蓋變的漫無人煙。大多數考古學者認為,吳哥窟毀於外族入侵,1431年慘遭阿瑜陀耶大城王朝(Ayutthaya,泰國舊古都)劫掠而衰落。隔年,當軍隊又捲土重來時,卻意外地發現這裡已經人去樓空了。這似乎說明了,吳哥窟的居民因爲無法忍受軍隊的侵略,只好忍痛放棄家園,逃亡別處了。但這種說法也遭到了部分考古學家的質疑,因為即便遷都,也不至於上百萬人全部遷走,甚至連牲畜都沒有留下。而且,在吳哥遺址中,他們也沒有發現任何遭受戰亂破壞的跡象,可見「外族入侵說」並不十分準確。網紅瘋在吳哥窟內跑酷。(圖/翻攝自X)
29歲美女考古學家遇巨浪翻船喪命 她曾來台攻讀「遺體慘困船隻下方」
美國佛州29歲考古學家達納(KarlaDana),日前搭乘一艘仿製維京時代的船隻出海,沒想到在航向挪威時,疑似遇到波濤巨浪導致翻船,儘管船上其他5人都獲救,達納卻不幸成為犧牲者。據了解,達納曾來台灣生活、讀書,專門研究維京時代,而她的遺體28日被尋獲,被發現時困在翻覆的船隻下方。曾來台生活學習過的美國考古學家不幸在船難中喪生。(圖/翻攝自 X )從挪威海上救援協會(NSSR)公布的一段畫面顯示,當下船隻遭遇強風暴雨和巨浪來襲。據NSSR指出,當時海浪有5公尺高,風速也高達40節,綜合《英國廣播公司》(BBC)和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CBS News)等外媒指出,達納和另外5人在24日搭乘一艘10公尺長的仿造維京船「納多爾號」(Naddoddur),從丹麥法羅群島(Faroe Islands)航向挪威,27日卻因大浪翻覆,發出求救訊號後僅有5人獲救。曾來台生活學習過的美國考古學家不幸在船難中喪生。(圖/翻攝自 X )根據報導,這5人包括來自瑞士的三男一女及一名來自法羅群島的男子,但達納並未在其中,他們獲救後隨後由直升機空運送往安全地帶,而當地警方稍後證實,達納的遺體在28日被尋獲,死因為溺水身亡,被發現時困在翻覆的船隻下方。儘管警方並未公布死者身分,美國國務院也出於對家屬隱私的尊重,只證實一名美國公民在挪威外海身亡,拒絕進一步評論,不過挪威媒體已經證實死者身分。據了解,達納在去年獲准加入探險家俱樂部佛州分會(Florida chapter of The Explorers Club),這是一個國際知名的探險家組織,由北極探險家於1904年成立,旨在促進科學發現與研究。另從達納的LinkedIn頁面可見,她是一名專門研究維京時代的考古學家,過去曾在哥斯大黎加、尼加拉瓜、巴拿馬、西班牙、英國、德國、摩洛哥、中國及台灣生活與學習。事實上,這次的探險先前就曾天候因素延後,未料24 日出航仍發生憾事,擁有該船的納多爾船俱樂部主席雅各布森(Bergur Jacobsen)指出,這艘船過去完成多趟航行,包括赴冰島、謝德蘭群島和挪威,但「這不是一艘維京船,而是沒有引擎、只有帆的法羅漁船」。曾來台生活學習過的美國考古學家不幸在船難中喪生。(圖/翻攝自 X )
玩轉印尼日惹1/探索世界文化遺產 婆羅浮屠、普蘭巴南建築群魅力迷人
在印尼爪哇島上有一些十分雄偉的宗教建築,不僅歷史悠久,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寺廟「婆羅浮屠」(Borobudur),以及印尼最大的印度教神廟群「普蘭巴南」(Candi Prambanan),都是熱愛人文與建築的旅客必訪之地。兩處距離印尼的藝文重鎮「日惹」皆約一小時車程,因此來自各地的旅人常以日惹為據點,結合市區景點規劃一趟小旅行。婆羅浮屠下面6層為方形、最上面3層為圓形,據說整體使用了2百多萬塊岩石建成。(圖/記者魏妤靜攝)依循導遊講解從婆羅浮屠遙望遠山,彷彿看見一尊臥佛平靜橫躺的模樣。(圖/記者魏妤靜攝)位於日惹西北方的婆羅浮屠,約莫建造於西元8~9世紀,當時仍是夏連特拉王朝統治爪哇島時期,其實沒有明確文獻記載當初為何建造、由誰設計,這不解之謎也吸引考古學家、地理學者爭相研究與考據。婆羅浮屠曾因火山爆發被埋沒近千年,直到19世紀初才重見天日,還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和柬埔寨的吳哥窟並稱為「古代東方四大奇蹟」。由於婆羅浮屠過往浮雕、裝飾不時被竊取,舍利佛塔也曾於1985年受到炸彈破壞,加上發生過因大量遊客登塔、造成石階與石塊磨損的問題,因此現在參觀也有一些嚴格規定。像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古蹟,遊客必須換穿規定的拖鞋才可登塔、避免破壞地板,而且需於指定時間跟著現場的導覽人員進出,雖然自由時間不多,但一方面也稍微保障了遊賞品質。在建築立面刻有上千個敘事與裝飾浮雕,婆羅浮屠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教浮雕群之一。(圖/記者魏妤靜攝)為了管控參觀婆羅浮屠的人流,遊客在購票時就需選擇於指定時間上、下塔,並掃描入場手環上的QRcode。(圖/記者魏妤靜攝)遊客買票後都需換穿規格統一的拖鞋才可登塔,結束後可將鞋子帶走當作紀念。(圖/記者魏妤靜攝)拾級而上,導遊告知整座婆羅浮屠從塔基、塔身到塔頂共有9層,象徵從凡人所處的物質世界逐步踏入無欲無求,甚至超脫輪迴、涅槃的境界。在底部6層壁面與欄杆,可欣賞超過上千幅的精細浮雕,講述佛陀生平、如何悟道的故事,並有4百多尊佛像散佈於四面壁龕。遊客可以邊聽導覽邊登頂欣賞72座小佛塔與包圍其中的大佛塔,慢慢感受讓心靈沉澱下來的力量。普蘭巴南修建於9世紀、在1733年被荷蘭人發現,因為經歷多次毀損,主神廟周圍多數小神廟只剩下地基和危牆。(圖/記者魏妤靜攝)圖為主建築群中的濕婆廟,牆面還雕刻了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的精美浮雕。(圖/記者魏妤靜攝)再說到普蘭巴南,這裡供奉著印度教的「毀滅之神-濕婆」(Shiva)、「創造之神-梵天」(Brahma)和「守護之神-毘濕奴」(Visnhu),最初原有2百多座廟宇,但經過盜採與地震毀損不少,目前在園區內四處仍可見持續修復的痕跡。其建築獨特之處在於其高聳尖頂以及印度教建築的典型風格,最高的濕婆廟有47米高,此外,在濕婆廟四面入口各有一石室,除了主神濕婆之外,另外三個石室分別供奉濕婆的妻子難近母、其化身投山仙人和兒子象頭神。參觀完普蘭巴南神廟建築別忘了順路走訪塞烏寺,目前寺廟的維修工程仍在進行中。(圖/記者魏妤靜攝)有趣的是,在同一園區內、距離普蘭巴南主建築群右側不遠處,還有處佛教寺廟遺址「塞烏寺」(Candi Sewu),建造年代甚至比普蘭巴南寺廟群更早。塞烏寺入口有兩尊「羅剎」坐鎮,其形象在佛教與印度教神話中皆可見,被認為是法力強大的鬼神。目前遊客若想從台灣前往日惹,可以搭乘酷航於新加坡轉機前往,或是搭乘華航到雅加達再轉國內線班機到日惹。DATA婆羅浮屠地址:Jl. Badrawati, Kw. Candi Borobudur, Borobudur, Kec. Borobudur, KabupatenMagelang, Jawa Tengah開放時間:06:30~16:30,週一不開放登頂網站:https://ticketcandi.borobudurpark.com/en/登頂票價:外國成人455,000印尼盾、3~10歲外國兒童305,000印尼盾普蘭巴南地址:Jl. Raya Solo - Yogyakarta No.16, Kranggan, Bokoharjo, Kec.Prambanan, Kabupaten Sleman, Daerah Istimewa Yogyakarta開放時間:06:30~17:30,週一部分區域不開放票價:外國成人400,000印尼盾、外國兒童250,000印尼盾※新台幣:印尼盾匯率約1:420,各地票價以現場為準
環團對英國「巨石陣」噴大量橘粉 2人當場遭逮…犯案原因曝
英國史前遺跡「巨石陣」(Stonehenge)是許多遊客必造訪的地標,19日卻遭生態恐怖主義組織「停止石油」(Just Stop Oil)人士噴橘色粉末,2人當場遭逮,環團呼籲,政府要立法2030年以前淘汰化石燃料。環團噴噴橘粉。(圖/翻攝X)據《BBC》報導,2名「停止石油」活動人士對有5000年歷史的巨石陣噴粉末,該處20日才要舉行夏至慶祝活動。警方證實,2人涉嫌破壞古蹟被捕。「停止石油」在聲明中稱,2名抗議者是21歲學生和73歲男子。「停止石油」強調,希望下一屆英國政府在2030年前淘汰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會讓數百萬人死亡,大家需要團結起來保護人類。BBC記者事發後不久就到現場,他指出,3個石塊都噴滿粉末,很多遊客看到都一臉困惑,巨石陣管理人員和保全都在路邊。對此,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痛批,這是可恥的破壞行為。工黨領袖斯塔默(Keir Starmer)也說,這損失令人震驚,「停止石油」的行為很可悲。英國遺產發言人稱,噴灑行為令人不安,但巨石陣遺址仍然向公眾開放,也不會影響一年一度的夏至慶祝活動,粉末也許能清除不會造成永久損壞,還需要跟專家請教。考古學家麥皮茨(Mike Pitts)說,這座紀念碑幾十年來一直被圍起來,巨石的表面也受到了保護,任何損壞都令人擔憂。
建築工褻瀆千年遺骸引撻伐 博物館揭沉痛歷史:過去不能被遺忘
愛爾蘭都柏林郊區巴利弗莫特(Ballyfermot)一處工地,日前挖出擁有千年歷史的人類遺骸,卻有名工人對遺骨做出不敬行為,掀起網友、議員乃至國家博物館強烈撻伐,警方也證實將介入調查。據《每日星報》報導,這段嘲弄千年遺骸的影片最早出現在「閱後即焚」的社交平台Snapchat,但仍被流出到推特(X)並引發瘋傳。據信為工人的男子用手指戳弄頭骨,還搖晃牙齒,毫無人文素養的行為瞬間引發各界撻伐。愛爾蘭國家博物館發文抨擊,表示該館與國家古蹟局都知悉這段干擾遺骸的影片,並和現場考古學家、蘇查納警察局(An Garda Siochana)討論此事。當地議員諾圖恩(Hazel De Nortúin)也以「無法接受」形容這起事件,表示在各界努力保存可追溯到西元600年的非天主教墓葬,卻有人去搖晃骨骸牙齒,「大家一起保護愛爾蘭文化好嗎」?據悉,該墓地於去年的新飯店建築工程被挖出,目前共發現100具遺骸,年代跨越西元7世紀至11世紀,相關發現經由考古學家發掘、分析後,交由愛爾蘭國家古蹟局保管。愛爾蘭國家博物館也呼籲網友別再轉傳、分享影片,並指該發現位於當地修道院附近,是重要的考古測試一部份,「巴利弗莫特沒有太多考古證據,因為都被這幾十年來的開發破壞了,這發現對居民非常重要,可以瞭解他們自己的歷史」。
男童阿公家院挖呀挖「發現大寶藏」 證實為恐龍化石身長至少12公尺
美國先前有3名年紀分別為7歲、9歲和10歲的恐龍迷,在北達科他州健行時還真碰上恐龍化石,意外發現罕見的幼年暴龍(T-Rex)遺骸,未料在阿根廷內烏肯省(Neuquen),也有一名12歲男孩在阿公家院子玩耍時,無意中發現岩石旁露出骨頭,隨即聯繫相關博物館前往查看。經證實,這個化石是暴龍群中草食性恐龍的後腿骨骸。阿根廷男童在阿公家院子玩意外發現恐龍化石。(圖/翻攝自Museo Municipal del Desierto Patagónico de Añelo臉書)從照片可見,這名叫做穆尼奧斯(Tiziano Muñoz)的12歲男童,開心和發現的骨骸合照,根據當地媒體報導,穆尼奧斯是在爺爺位於阿聶洛(Añelo)的住家後院裡發現,根據男童回憶,這塊化石被嵌在地上的一處岩石上,看起來很像是「肋骨」。報導稱,這次發現的恐龍化石地點,正好處在阿根廷瓦卡穆爾塔(vaca muerta)地層上方,這裡不僅是阿根廷頁岩油及天然氣開採的重要據點;近年來因頻繁發現恐龍化石,成為許多考古學家熱門挖掘聖地,當地出土最有名的化石為泰坦巨龍(titanosaur)。阿根廷男童在阿公家院子玩意外發現恐龍化石。(圖/翻攝自X)根據報導,當時穆尼奧斯的家人得知此事後,立即通知巴塔哥尼亞阿聶洛沙漠市博物館(MuseoMunicipal del Desierto Patagónico de Añelo,MDPA)人員前來查看。據博物館主任桑托斯(Doménica Dos Santos)指出,他們接獲通報後,就找來科馬屋耶國立大學(Universidad Nacional del Comahue)考古團隊一同前往辨識,經調查後確認,骨頭為恐龍化石。桑托斯表示,這個化石是暴龍群中草食性恐龍的後腿骨骸,推測恐龍長度可12至16公尺長,另外他並指出,小男孩一家人對發現化石的態度非常重要,即時通知能讓化石成為小鎮博物館研究的古生物材料。阿根廷男童在阿公家院子玩意外發現恐龍化石。(圖/翻攝自Museo Municipal del Desierto Patagónico de Añelo臉書)
狐狸曾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最新研究發現「人狐同葬」
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相信許多人都有這樣的觀念,但是現在有研究指出,對於上古世代的人類而言,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可能不是狗,而是狐狸。甚至有考古學家發現一處墓穴竟然出現「人狐同葬」的特殊景象。根據《CNN》報導指出,人類與狗之間的關係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數萬年前之久。但考古學家於1991年在南美洲南部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發現一座距今1500年前的墓穴,這座墓穴出現人類與某種犬類動物同穴而葬的景象,後被證實,這頭犬類動物並非是小狗,而是滅絕的南美洲狐狸「Dusicyon avus」。後續研究這具狐狸的骨骸,考古學家發現,骨骸保存度十分完整,骨頭上沒有切削的痕跡,因此認定這頭狐狸生前並未經過宰殺。而且透過骨骸中膠原蛋白的檢查,發現其與人類食用相同的食物。牛津大學考古學院威康信託古代基因組和生物考古研究網絡的研究員勒布拉塞爾(Ophélie Lebrasseur)認為,由此可推斷,這隻狐狸生前疑與人類有著眷養關係,而且關係十分密切。報導中也提到,Dusicyon avus是一種肉食性的動物,在更新世(大約260萬年到11700年前)直至全新世活躍,大約在500年前滅絕。其體型與現代德國牧羊犬接近,但不如德國牧羊犬壯碩,體重最高可達15公斤。而除了南美巴塔哥尼亞發現有人狐同穴而葬的紀錄外,西班牙科魯尼亞大學的古生物學家安格萊德(Aurora Grandal-d’Anglade)也曾提過,在伊比利亞半島的青銅時代墓地中,也曾發現人類與幾十隻狗同穴而葬的景象,當中也包含了4隻狐狸。安格萊德受訪時表示,他認為古代人類會飼養犬科動物,例如猴子、鳥類、爬行動物作為伴侶動物,而目前已經有許多地方都證實,在陪伴古代人類的伴侶動物中,也包含了狐狸的存在。
秦始皇陵「第1陪葬墓」文物出土 首見4輪獨輈車…黃金舞俑超稀有
秦始皇陵再有重大發現!專家從陵外西側的9座中、大型整齊排列且一字排開的墓葬中,陸續在墓道、墓室及3座車馬陪葬坑發掘出大量文物,其中更有首次出現的4輪獨輈車及罕見的金舞袖俑。百戲俑與金舞袖俑。(圖/翻攝自央視)據《央視》報導,專家在平面呈「中」字型的1號墓,發掘出大量陶器、銅器、鐵器以及金銀質地的小型陪葬品,還在這座已知規模最大、等級最高和保存最好的高級貴族墓葬的墓道中,發現目前唯一存在墓中的4輪獨輈車。陪葬的車馬。(圖/翻攝自央視)專家推測該車與棺柩下葬形式有密切關係,或是當時非常少見、下葬時作載柩車使用的運輸車。專家指出,該車總長7.2公尺,上有完整方形彩繪車蓋,兩側寬2.6公尺、前後長4.2公尺,顏色保存完好仍呈鮮紅色。車蓋邊沿有19個蓋弓帽,全數完好的套於蓋弓上。車蓋下有和車輿相當的方形木架。車輿兩側的4具車輪有大型銅車軎(裝飾)。與車轅相交的車衡上有2個車樑。整輛車保存得相當完好。考古學家挖掘出大量文物。(圖/翻攝自央視)另該陪葬坑也發現5組車馬,其中一組為有6羊的羊車,其餘皆為馬車,每頭羊身上均有類似駕馬的飾件,整體型態宛如駕車而出。專家表示,這些發現填補了秦代高等級貴族墓葬考古的空白,更是中國古代帝陵極具價值的考古資料。考古學家挖掘出大量文物。(圖/翻攝自央視)考古學家挖掘出大量文物。(圖/翻攝自央視)考古學家還在這座相對獨立,坐南朝北,由南、北墓道及墓室組成的「帝國第1陪葬墓」,發現陶製的螢形壺、缻(也作缶;樂器)、罐、盆、豆(盛食物的器皿);青銅器有鼎、豆、壺、盤、燈、編鐘、鈁(量器)、甑(蒸食用具);玉有玉壁、小玉鼎、圭(祭祀用具);兵器有劍、甲、帶廓銅弩機、銅戈;小型陪葬品則見金銀駱駝、舞袖俑、吹奏俑、百戲俑、馬俑、騎馬俑、獵犬、銀盒、金代鈎和秦半兩。
埃及3000年古墓出土 牆上咒語防毒蛇咬
近日考古人員在埃及北部阿布西爾(Abusir),發現一座距今3000年的古墓,牆面寫有魔法咒語,保護墓主不被毒蛇咬,墓地主人是一位抄寫員,也有久坐職業病和骨質疏鬆。據《Arkeonews》報導,捷克埃及學研究所(CIE)考古學家今年4、5月在阿布西爾發現一座古墓,裡面寫有魔法咒語,保護墓主免受蛇咬傷。學者巴雷什(Ladislav Bareš)說,這是一座中等規模、裝飾華麗的墓,主人是傑胡蒂姆哈特(Džehutiemhat),是一位皇家抄寫員。而對比墓中出土的骨頭,傑胡蒂姆哈特約為25歲,有脊椎磨損的職業病,可能是久坐所致,也有急性骨質疏鬆。古墓咒語。(圖/翻攝YouTube頻道Ancient Egypt)值得注意的是,墓地北牆有一系列防蛇咬傷的咒語,報導稱,那時毒蛇是一種持續的威脅,這咒語對保護很重要,而咒語也把蛇描繪成死者及其木乃伊的強大守護者。捷克埃及學研究所所長蘭德格拉福娃(Renata Landgrafova)指出,墳墓的南牆和西牆,有祭祀儀式的圖畫和一長串受害者名單。阿布西爾位於吉薩和薩卡拉之間,阿布西爾考古遺址以廣闊的墓地和金字塔群聞名,歷史可溯到公元前2686-2181年的古王國時期。該古墓是古埃及第26和27代王朝高官和軍事指揮官的墓地。據悉,墓中央有象形文字,其中一些銘文摘自《亡靈書》,它是古埃及墓葬書,上面寫咒語和魔法公式;而石棺刻有女神伊西斯和奈芙蒂斯的圖畫。報導談到,這些咒語和銘文,要保護傑胡蒂姆哈特,順利安全的進入來世,這新發現不僅揭露了當時的動盪,也看見了公元前6至5世紀古埃及人迷人的信仰和儀式。
3500年前埃及古墓出土! 超罕見長15公尺「亡靈書」完整保存
埃及中部明亞省(Minya)近期發現一處3500年前的古墓,考古學家在墓中發現數百件陪葬品及幾個木乃伊石棺(sarcophagi),其中最讓人震驚的發現為一捲近15公尺長、寫在莎草紙上的「亡靈書」(Book of the Dead),該文物保存狀況良好,是考古界的一大重要發現。該地其實從6年前開始就在挖掘,但該墓地是去年8月才發現的,埃及旅遊和文物部表示,該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至11世紀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墓中發現數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身份確認後有阿蒙神廟公牛的監督者Jahuti小姐、負責神廟音樂的Nani夫人,還有一位在彩色雕刻棺材裡的「Ta-de-Isa」小姐,學者認為她是負責祭拜埃及神祇傑胡蒂(Djehuti)的大祭司女兒。墓中發現數百件陪葬品,如護身符、裝飾品、保存內臟用的卡諾卜罈(Canopic jars)、巫沙布提俑(Ushabti)陪葬人偶等等,其中最讓人驚訝的就屬長有13至15公尺的莎草紙卷軸「亡靈書」。該書又名通往光明之書,是古埃及人用來幫助死者通往來世的陪葬信物,內容有各式不同咒語,如死後如何讓靈魂與內在不滅、來世遇見惡魔、神靈、動物如何保護自己、死後世界行動指南等內容。「亡靈書」會因為死者身份、喪葬費用而有不同內容,且該卷軸將會以死者命名,使每捲「亡靈書」都是獨一無二的,之後等死者下葬,古埃及人會把亡靈書或內容摘抄的副本埋葬在死者身旁,但對於現今考古界來說,要能直接找到整本亡靈書仍相當有難度,故這次發現是相當罕見的情況。目前埃及旅遊文物部考古團隊尚未公布亡靈書的外觀及內容,之後有望於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展出,未來可以透過解讀亡靈書內容,來了解古埃及人的宗教、死後世界與來世信仰。
波蘭考古學家挖出「男童骷髏」 面部朝下腳上有鐵鎖…居民憂復活吃人
波蘭考古學家近日在北部一座墓園發現一具男童的遺體,該男童身前似乎被認為是「吸血鬼」,於是為了防止他下葬後再度爬起來去吃活人,所以才在下葬時將他面部朝下,並且把雙腳上鎖。根據《路透社》報導,波蘭哥白尼大學(Nicolaus Copernicus University)研究中世紀墓葬文化的學者波林斯基(Dariusz Polinski)表示該遺體是一名約為6至7歲的男童,臉之所以被使用朝下的方式埋葬,腳上還有三角形鐵鎖,很可能是因為當時他被認為是吸血鬼,附近居民深怕他會從墳墓中起來吃活人。男童腳上被發現竟用三角形鐵鎖鎖住,疑似在身前被人為是吸血鬼。(圖/路透社)波林斯基表示,「這個墓園下葬被排斥的人,他們死後還很令人害怕,也許在生前也是如此,這些人被懷疑跟不淨的力量接觸,也可能是行為異常的人」。另外他還發現,該名男童的墳墓在埋葬後的某個時期曾被褻瀆,除了腿上的骨頭外,所有骨頭都被移除了。考古學家先前就曾經發現一具女性骨骸,腳跟男孩一樣都有上鎖,頸部甚至還放著一把鐮刀,似乎她當時被認為是吸血鬼,而這樣的埋葬方式是防止她復活。另外,除了防止死者復活,有些則是砍掉頭或腳,「還有很多墳墓是用石頭,石頭被放在不同部位例如放在肘部、喉頭或頸部,來預防死者復活」。
印加500年前陪葬品3D重現 少女五官驚豔疑死於祭神儀式
10月24日在祕魯南部大城阿雷基帕(Arequipa)一名少女的塑像被揭幕。該名少女的原型是一具1995年出土的木乃伊,現今科學家利用3D技術還原,將這位年約14、15歲的少女容貌重建,她身著彩色傳統服飾、頭巾、胸前別著飾品,一雙大眼凝視遠方,栩栩如生的塑像讓人讚嘆不已。1995年考古學家在安帕托火山頂附近出土這具少女木乃伊,獲得許多人關注。(圖/美聯社)該具木乃伊於1995年在安帕托火山頂附近的印加時代的陪葬品中被人發現,當時身旁還有其他陪葬品,據信已有500年歷史,來自秘魯和波蘭的科學家木乃伊進行了數位掃描,發現這具木乃伊頭上有重擊的痕跡。科學家原先以為是侵略者所致,但根據歷史,印加人原先統治南美洲西部太平洋沿海和安地斯山脈大片土地,直至1532年西班牙人入侵,印加帝國才慘被滅亡,而少女早在西班牙人入侵時就已死亡,故科學家判斷她並非死於侵略者,而是因為當時居民祈求上天停止某種自然災害,因此舉辦祭神儀式讓她犧牲成為祭品。考古學家根據出土的地點為少女取名「安帕托女士」(Lady of Ampato)或「胡安妮塔」(Juanita),這座少女塑像從臉部的表情到身上的服裝,通通都是科學家利用3D技術重建還原的,考古學家約翰萊因哈德(Johan Reinhard)表示這次重建工作令人注目,因為這具木乃伊的臉原先被暴露在自然環境中,沒有被妥善的保存,「這是以一種宏偉的方式完成的。」
亞馬遜河水位下降最低點!河畔岩石驚見詭異「人臉」符號
巴西近期飽受極端氣候摧殘,巴西北部區域瑪瑙斯正面臨自該地區一個多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乾旱,導致世界最大河流「亞馬遜河」水位降至創紀錄的最低點,長年被河水覆蓋著的岩石也浮現出來,但有人卻發現,這些岩石上被雕刻著「詭異人臉」,而這些人臉符號推測是在西元2000年前留下的。根據《CNN》報導,這些有著神秘雕刻的岩石位於亞馬遜和北岸的拉古斯角(Ponto das Lajes),靠近內格羅河(Rio Negro)和蘇里摩希河(Rio Solimoes)交匯流入亞馬遜河處。巴西國家歷史和藝術遺產研究機構考古學家奧利維亞(Jaime de Santana Oliveira)表示,其實一些類似的岩石雕刻以前曾被看到過,但現在因為亞馬遜河水位下降,讓更多且更大種類的岩石重見天日,幫助研究人員確定其起源。奧利維亞說:「這些雕刻可能是史前或前哥倫布時期所留下的。」他指出,雖然無法確定他們確切年代,但因為該處在西元1000至2000年前曾有人類生活的痕跡,所以推斷人臉雕刻是從那時留下的,而這些詭異「人臉雕刻」的發現也讓學者們相當振奮。
英國最古老「巨石圈」是假的?果醬大亨混凝土重新「人工擺放」 歷史愛好者心碎:被騙了
英國埃夫伯里(Avebury)的「巨石圈」除了是歐洲最大的巨石陣外,它更被收列為世界遺產,每年吸引數十萬的遊客。不過近日隨著一連串的照片曝光後,就被爆出這些石陣竟是30年代時「人工擺放」的,讓許多人為之震驚。根據《每日郵報》報導,在距離巨石陣北方不到30公里,位於威爾特郡(Wiltshire)的埃夫伯里(Avebury),有著全世界最大的巨石圈,但近日卻被爆出不為人知的一面。「歷史英格蘭(Historic England)」9月時就在官網發布了一連串的照片,照片中顯示在1930年代時,有一群男子在威爾特郡的小村莊「整修」這些巨石。他們使用卡車、繩索、火車和滑輪等等的重型機械在草地上將這些巨石移動到特定位置,接著再將其直立於混好的凝土基座上,試圖用土壤蓋住,做出我們現今所認知的「巨石圈」。巨石圈其實是由人工擺放。(圖/翻攝Historic England官網)圖片曝光後讓不少歷史愛好者相當震驚,臉書社團「埃夫伯里古代聖地」裡的成員也紛紛表示,「這些巨石圈竟然是修復品」、「我現在不會在像以前一樣敬畏這堆石頭了」、「不知道發掘和重新調整是否是原件的真實複製品,但我現在覺得我被自己的想像欺騙了」。據了解,真實故事其實是當地的一位富豪果醬大亨亞歷山大(Alexander Keiller)購入了埃夫伯里大部分的土地,其中包括他居住的莊園。亞歷山大是一位考古學家,他在1937至1938年在馬爾堡(Marlborough)附近的白堊丘稜史前遺址工作,同時也相當崇拜神祕學與太陽系,因此他決定出資修復這些紀念碑(巨石)。其實亞歷山大修復這些巨石是必要的,因為早在過去幾世紀裡,這些巨石圈早已被摧毀不堪,大部分的甚至被掩埋。他在30年代挖出這些被掩埋的石頭後重新豎立,其中較具爭議的是它在這些石頭終混入了凝土標記。與著名的「巨石陣」不同的是,前來的觀光客可以直接上前觸摸這些石頭,更多人會把爾多貼在石頭上聆聽「古老的聲音」,或是擁抱石頭接受它獨有的能量。對此,「歷史英格蘭」表示這些照片早在18年前就已編入系統,只是因為最近經過數位化後才將其公開。
以為只是巧克力金幣! 挪威男子藉金屬探測器發現「1500年前古物」
挪威一名51歲男子日前在倫納斯島(Rennesoey)使用金屬探測器,意外發現一批珠寶,起初讓他不敢置信,以為只是巧克力金幣,之後決定交給考古學家,才知其是具有1500年歷史的古物。綜合《Gizmodo》、《美聯社》報導,波勒(Erlend Bore)今年才被醫師告知應多培養嗜好,不要整日無所事事,因此波勒8月買下金屬探測器,帶它到處散步,就在找到一堆廢棄金屬後沒多久,尋獲一批重量超過100公克的金飾,分別為9個外型酷似金幣的金飾,讓他一度以為只是巧克力金幣,另外還有3枚金戒指、10顆金珠,但因不知如何處理,決定聯繫考古學家。對此,斯塔萬格大學(University of Stavanger)考古學博物館館長馬森(Ole Madsen)表示,波勒能夠發現大量古物,實在很不尋常。考古學博物館副教授雷爾森(Hakon Reiersen)研判,尋獲的黃金墜飾名為「布萊克梯特幣(bracteate)」,外型酷似扁平狀的單面薄金牌,其與上方的金球原先都是「華麗的項鍊」的結構之一,是由古代珠寶匠專為權貴之人製作,歷史可追溯至西元500年,時值歐洲歷史記載的「民族大遷徙」,但在19世紀以來,挪威並無類似的考古發現。與此同時,博物館的另名教授歐爾(Sigmund Oehrl)透露,迄今僅在挪威、瑞典和丹麥發現約1000枚的「布萊克梯特幣」。不過,根據挪威法律,1537年以前的物品和1650年以前的錢幣,都被視作國家財產,應當交給政府。如今斯塔萬格大學考古學博物館,將要展出波勒發現的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