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
」 考古3500年前埃及古墓出土! 超罕見長15公尺「亡靈書」完整保存
埃及中部明亞省(Minya)近期發現一處3500年前的古墓,考古學家在墓中發現數百件陪葬品及幾個木乃伊石棺(sarcophagi),其中最讓人震驚的發現為一捲近15公尺長、寫在莎草紙上的「亡靈書」(Book of the Dead),該文物保存狀況良好,是考古界的一大重要發現。該地其實從6年前開始就在挖掘,但該墓地是去年8月才發現的,埃及旅遊和文物部表示,該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紀至11世紀的古埃及新王國時期,墓中發現數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身份確認後有阿蒙神廟公牛的監督者Jahuti小姐、負責神廟音樂的Nani夫人,還有一位在彩色雕刻棺材裡的「Ta-de-Isa」小姐,學者認為她是負責祭拜埃及神祇傑胡蒂(Djehuti)的大祭司女兒。墓中發現數百件陪葬品,如護身符、裝飾品、保存內臟用的卡諾卜罈(Canopic jars)、巫沙布提俑(Ushabti)陪葬人偶等等,其中最讓人驚訝的就屬長有13至15公尺的莎草紙卷軸「亡靈書」。該書又名通往光明之書,是古埃及人用來幫助死者通往來世的陪葬信物,內容有各式不同咒語,如死後如何讓靈魂與內在不滅、來世遇見惡魔、神靈、動物如何保護自己、死後世界行動指南等內容。「亡靈書」會因為死者身份、喪葬費用而有不同內容,且該卷軸將會以死者命名,使每捲「亡靈書」都是獨一無二的,之後等死者下葬,古埃及人會把亡靈書或內容摘抄的副本埋葬在死者身旁,但對於現今考古界來說,要能直接找到整本亡靈書仍相當有難度,故這次發現是相當罕見的情況。目前埃及旅遊文物部考古團隊尚未公布亡靈書的外觀及內容,之後有望於大埃及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展出,未來可以透過解讀亡靈書內容,來了解古埃及人的宗教、死後世界與來世信仰。
台北城故事1/蛋黃區挖出古監獄遺蹟 導覽活動遭喊停惹怒考古界
誰說台北城沒故事?緊鄰台北市金華社會住宅基地的「台北監獄(台北刑務所)圍牆遺蹟」在考古團隊的悉心發掘下,不但發現保存完整的尖底(V形)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以及2件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史前陶,不料當學者和考古團隊合作,預定8月起在發掘現場等地舉辦推廣教育時卻遭台北市都發局喊卡,理由竟是全案將進入文資審議程序,相關活動都要停止,讓考古學界相當錯愕,直呼北市府相關單位太離譜!台北刑務所原先是在1896年(日明治29年),日本殖民台灣第2年,借清朝參府衙門舊址加以修補而成,當時名稱為「台北縣台北監獄署」,並於1904年另擇地興建「台北刑務所」,牢房呈放射狀,透過中央走道與中央戒護台連結,1963年遷往桃園龜山。據了解,考古團隊這次發掘的尖底(V形)明溝與以往日據時期的U形水溝大不相同,目前文獻也找不到尖底(V形)明溝的記載。至於薰蒸室遺跡,以往一直不知道是什麼樣子,這次發現呈凸字形結構,其作用可能是對送進監獄的衣物及用品進行消毒,減少傳染病發生。「台北監獄圍牆遺蹟」發掘出保存完整的尖底明溝,還發現「薰蒸室」遺跡。(圖/黃威彬攝)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目前研判是一個是陶把,另一塊帶點厚度,則疑似是用來支撐陶罐的傳統器具陶支腳,至於究竟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至晚期的圓山文化,還是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訊塘埔文化,考古團隊目前還不確定,初步研判陶質接近圓山文化,距今約3千年,是台灣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從考古結果來看,台北市其實是一個具有數千年歷史深度的首都,市民卻不斷失去第一手認識歷史的機會,作為管理文化政策的文化公務單位,未積極讓市民親近歷史、學習歷史,這樣的態度更別談會妥善地面對這些好不容易留存下來的證據,這些遺物及蘊含的故事非常可能被打包放置在另一個空間中。江芝華表示,台北市歷經多次都市更新,很難看到先民遺留下來的痕跡,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等民間團體原本希望透過這次考古發掘、舉辦小旅行,以小型導覽方式,讓民眾注意地下還有很多早期遺留。她強調,考古遺址屬於市民大眾共同的歷史財產,不應由行政單位決定能否去看它,台北市政府的行政團隊有推廣公共教育的責任,卻停掉民間團體舉辦的推廣教育,讓她覺得不可思議。「既然市府不願做,那麼就民間團體來做!」江芝華表示,台灣考古學會將在8月4日下午4點到5點,在考古遺址附近的金山公園特色遊戲場入口集合,民眾在這段等待文資審議的日子裡,屆時可帶杯飲料來趟古蹟微導覽的散步之旅,現場將有專家學者透過周邊的展示,認識或許對你我都陌生的「台北刑務所」。疑似圓山文化時期的2件史前陶出土,將台北城的歷史拉長了數千年。(圖/翻攝台北市文化局官網)北市府文化局表示,原先安排的導覽活動由都發局負責,文化局並未要求停止舉辦,詳情需洽都發局;都發局表示,日前因考古團隊挖出2件的史前陶,文化局通知暫停揭露作業並組專案小組審查。因此考量尊重相關文資審議作業,都發局後續待文資委員審議結果再行公告教育推廣活動相關資訊,以達到讓參訪民眾了解參訪地點、周圍的遺蹟和人文軌跡的目的。
蘇丹內戰燒到考古界 士兵衝入博物館搶走2500年歷史木乃伊
蘇丹內戰戰火持續延燒,近日蘇丹的快速支援部隊闖入喀土穆的蘇丹國家博物館,並帶走1具西元前2500年的木乃伊。歷史學家透過衛星照片發現,蘇丹國家博物館已出現損毀的痕跡,包括疑似火災的跡象,博物館副館長也懇求士兵們不要傷害珍貴的歷史文物。蘇丹內戰到目前已使120萬人流離失所,並迫使40萬人逃往鄰國,2日時快速支援部隊闖入位於喀土穆的蘇丹國家博物館。該館內有許多珍貴的非洲地區歷史文物,包括雕像、陶器、古代壁畫、以及從石器時代到12、13世紀的手工藝品,更有1具西元前2500年的木乃伊,這具木乃伊是目前最古老、考古學上最重要的木乃伊之一。2019年,英國大英博物館資助蘇丹建立1個生物實驗室,專門研究12000年前的古人類遺骸和其他文物。《中東之眼》發佈了1個影片,影片中可看到,快速支援部隊的士兵在這間實驗室中對著古人類遺骸說「這些都是屍體」,還說「恐懼將被埋葬」。在蘇丹工作的法國考古隊成員Roxanne Trioux(羅克珊特里烏)表示,透過衛星影像可以看見蘇丹國家博物館外已受到毀損,但內部損壞程度仍不得而知。國家博物館副館長Ikhlas Abdellatif(阿卜杜勒拉蒂夫)向士兵們喊話,請求他們不要傷害珍貴的木乃伊。雖然快速支援部隊和蘇丹政府軍已簽屬停戰協議,但戰爭仍然持續著,2日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呼籲雙方停止敵對行動,讓人道救援進入戰區幫助無辜的民眾。
搜奇/海底驚現5千年古城 隱藏不為人知的秘密
世界上的海洋約占地球的70%,只有5%的海洋被探索過,邁入21世紀,一支英國和希臘聯合考察隊的發現震驚了全球考古界,原來這個考古團在希臘伯羅奔尼薩斯半島南端的尼亞波利斯(Neapolis)附近海底,發現一座5千年前的古城。考古學家和海洋地質學家為這座城市起名為帕夫洛庇特里。(圖/翻攝自推特)據英國《衛報》報導,考古學家和海洋地質學家為這座城市起名為帕夫洛庇特里(Pavlopetri),可追溯到大約5千年前荷馬史詩中的英雄時代。帕夫洛庇特里遺址佔地近3萬平方公尺,包括由房屋、庭院、主要街道、墓地和宗教建築組成的群落,海底還發現了成千上萬的陶器碎片。帕夫洛庇特里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底城鎮。(圖/翻攝自推特)這座古城大約在公元前1千年左右沉入海底50年多前,英國海洋學家就已發現這處遺址,隨著海底探勘相關技術純熟,考古學家於2009年起,才對這座古城進行詳細考察,根據考古團隊發現,遺址內所發現的破碎陶器,可以追溯到約石器時代時期,驗證這座古在大約5千年前就存在了。報導引述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水下考古學副教授喬恩韓德森(Jon Henderson)博士的說法,「這座古城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底城鎮。其遺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1200年,比古希臘的鼎盛年代更久遠」。海洋地質學家目前未能解釋古城下沉的原因。(圖/翻攝自推特)韓德森還表示,「世界各地都發現過古老海底遺址,但是沒有一處像帕夫洛庇特里一樣是屬於有規劃的城鎮」。考古團隊還在古城內發現一座超過2722坪的中央大廳(Megaron),長方形大廳內還有巨型石碑的建築。這顯示這座古城曾經被古代菁英統治過,也凸顯這座城市的地位。考古團隊認為,從這些遺址或是陶器讓外界見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相當富裕,不過海洋地質學家目前未能解釋古城下沉的原因,有理論認為,可能是因為海平面變遷、地震造成的地層下陷或是海嘯等其他因素。
5千年歷史酒館出土!考古學家見「先進冰箱+烤箱」超興奮:打破過去認知
考古學家在伊拉克南部城市Al-Shatrah近郊,發現現存最古老、擁有近5千年歷史酒館,為人類文明研究邁出一大步,而該遺址最讓專家們驚艷的是酒館雖小,卻有烤箱與冰箱,且酒館的複雜程度也超乎普通人想像。綜合外媒報導,該酒館坐落於文明搖籃之一的美索布達米亞地區,由美國賓州大學、義大利比薩大學組成的考古團隊,2年前就曾在該地發現露天用餐庭院遺址,這次重回舊地並採用最新「微地層採樣」技術,不只在50公分深的地表下挖掘出酒館,還精準找到數十個圓形錐碗、冰箱以及工業級尺寸烤箱。賓州大學考古學家古德曼(Reed Goodman)表示,該酒館距今至少有4700年歷史,其中冰箱主要用黏土製成並具備吸濕功能,能讓食物保持涼爽乾燥,與現代冰箱用途相似;由磚塊組成的工業級烤箱則是尺寸巨大,且因燃燒與灰燼沉積影響,被發現時呈現彩虹般顏色。考古團隊負責人荷莉(Holly Pittman)則指出,該地區是美索布達米亞西南部的古文明重心,近幾年新發現的文物除可觀察到人們會到酒館喝酒、吃魚,還打破過去考古界對當地古文明「階層分居」假設,奴隸能與精英住在相同地區,甚至可能有一定自主權的中產階級存在。
清朝鐵路出土1/桃園捷運挖到「寶」? 台灣最老鐵路遺址恐不保
全台最早鐵路遺跡恐將不保!桃園火車站附近進行捷運施工時,挖到清朝鐵路遺跡,雖然桃園市長鄭文燦曾在市政會議要求所有開發案必須要有備案,還要求各局處盡可能避開遺址或預做準備,不過考古界人士披露,2020年6月間遺址出土後,2年來,相關單位態度消極,並未讓大眾積極參與討論清朝鐵路遺跡應否保存,連遺跡現場導覽解說也只開放短短2周,導致許多想深入了解台灣鐵路歷史的民眾向隅,呼籲桃園市政府和捷運施工單位正視此問題,讓更多民眾參與討論。台灣考古學會理事長、台大人類學系副教授江芝華指出,桃園火車站附近挖出的清朝劉銘傳鐵路,是全台僅存一段的台灣最早鐵路遺跡,此外,當地還挖出日據時代鐵路基座和便所,加上附近的桃園火車站是國民政府後來蓋的,小小的一段鐵路,涵蓋並見證台灣135年來的鐵路歷史,堪稱是活的鐵路教室,無法理解開發單位為何只是圍住現場、不讓更多民眾接觸觀看,導致很多人不知道這個遺跡在幹嘛。江芝華指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考古遺產保護與經營憲章1990》規定,積極的公眾參與為考古遺產保護政策中不可或缺一環,而考古遺產保護的主要目標是原地保存,對公眾展示考古遺址是推廣理解當代社會起源及發展的主要方法。以德國科隆為例,興建輕軌鐵路時,就與考古單位進行討論和規劃,並加強深度以避免觸及考古遺址。再以日本為例,若有重大考古發現,會主動安排各級學校及民眾參觀,利用這個難得的機會進行公共教育,而不是像桃園這種作法。負責現場考古發掘的庶古文創公司是台灣第1家考古專業公司,本身也是考古學家的庶古董事長兼總經理朱正宜表示,現場已挖出長500公尺、寬8公尺以鵝卵石鋪成的鐵路遺構,鵝卵石是固定鐵軌所用,初步認定是清朝劉銘傳鐵路的雙股(兩條鐵路車道)鐵路遺跡,另外還有日據時代的鐵路遺構,包括二爪磚、鐵路基座等,再加上國民政府來台時期的鐵路建設,形成台灣唯一一段完整的鐵路發展史。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呼籲相關單位:清朝鐵路遺跡不管是要保存還是開發,都應該讓社會大眾充分知悉並進行討論。(圖/趙世勳攝)庶古文創公司課長戴志家還指出,現場還挖到陶器及玉器碎片,證實桃園火車站附近在4500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朱正宜和戴志家強調,清朝和日據鐵路遺跡是全民的文化財,希望能透過全民參與討論,聽聽社會大眾的意見,再決定保存方式。中華民國鐵路文化協會理事長劉宥緯也呼籲保留這段鐵路遺跡,但是不能為了保留而保留,應該做好相關展示讓民眾和遊客充分了解台灣的鐵路歷史。據了解,桃園捷運施工單位正對劉銘傳鐵路遺址翻模和3D掃描,並進行提取約20平方公尺遺跡。桃園市文化局雖曾開過一次文資審查會,後來不了了之,但桃市府是否會再召開文資審議會,至今仍不明朗。江芝華副教授指出,因為遺址現場說明導覽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周、且名額有限,還有許多想親眼見證和親身感受的人們,可能再也沒有機會見到它,而且遺址應該留下或離開,不應只由少數「專家」來決定,因此台灣考古學會發動民眾一起打電話給桃園市文化局或是捷運工程局,希望讓更多人見證台灣鐵路這段百年歷史,再決定遺址怎麼處理。桃園市府捷運工程局總工程司張俊雄表示,遺址現場受限於路寬和四周建築物,且與桃園捷運路線高度重疊,無法進行工程變更,如果採取現地保留,可能連鐵路地下化也沒辦法做,目前已經提取20平方公尺的清朝鐵路遺構,先請考古公司庶古文創予以保留,未來將放置展覽館。另外也根據文化局的文資審議會決議,翻模並3D掃描鐵路遺構、並提取日據時代便所等文物,未來活化遺址文物資產的部分則由台鐵規畫展示。至於當初遺址現場展示的時間和場次,則根據文化局意見辦理。桃園市府文化局則表示,遺址是否現地保存,目前還沒定案,臺鐵及相關單位還在規劃方案,後續會送該局的審議會討論。另外,未來地下鐵路完工後,將於桃園新站內規劃相關文物展示空間。桃園捷運施工還挖出4500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碎片(左),以及日據時期便所(右)。(圖/庶古文創公司提供)
搜奇/老農發現「1男7女」合葬水墓 專家一看驚喊「快挖!有珍寶」
華人社會重視喪葬事宜,尤其一些達官貴人,選擇墓地時不僅講究,更是重視風水;特別是古代帝王,在生前就已費盡心思籌劃身後事,甚至會在墓葬中擺放珍貴文物陪葬,而考古專家則可就此進一步推斷當時的文化習俗;日前在大陸湖北省,就有一名老農「發現一座明朝皇族古墓,不過奇特的是,這竟是一處1男7女合葬墓,專家到現場勘驗後,直覺反應馬上指示開挖,原因是古墓中藏有珍寶。墓葬文物價值連城,長久以來一直是盜墓賊覬覦的對象。(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這座位於湖北省鍾祥市的合葬墓,是由一名在追捕野兔的老農所發現,老農事後緊急通知當地文物局前來勘查,專家到達現場後,馬上將墓葬附近的泥沙清理乾淨後意外發現,墓室使用的全是由糯米漿所製成的磚塊,這種磚塊在古代,可不是一般人家可以使用,墓中埋葬的肯定是達官顯貴。專家接著打開墓室外壁後,發現墓室內有相當多的積水,可不要以為是這座墓室漏水,原來,這座墓穴在死者下葬後,才灌入水,在考古界將這種墓稱為「水墓」;這也讓考古學家更加確信,埋葬此處的往生者,身分相當崇高,有可能是王侯將相。郢靖王墓的墓室封門牆。(圖/翻攝自百度百科)就在將墓室內的水全部排出後,映入專家眼中的竟是一座多人的合葬墓;有經驗的專家就在當下馬上說「快挖」!其實,考古專家在深入古墓內部時,已發現墓葬附近有明顯的洞穴,也就是一般盜墓者挖的盜墓洞,專家這時已猜到,會引來盜墓者的必定是貴族墓葬,陸續驗證墓地的設計、材料,更加確信這是帝王等級墓葬,墓內必有重要文物。專家事後在墓中發現了1男7女的遺骸以及兩個元代的青瓷花瓶,棺木下方還暗藏10箱疑為放置黃金的木箱,從墓室銘上的記載得知,墓裡所埋葬的正是「郢靖王朱棟」。郢靖王墓極具價值的出土文物─龍鳳圖案的青花瓷。(圖/翻攝自百度百科)朱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4子,不過他在26歲時英年早逝,而墓中1男7女遺骸,經過考察,男子確實就是郢靖王,不過7名女子中,只有1人是朱棟的妻子,另外6名女子,推測可能是侍女或被當作殉葬之人。考古專家在進行挖掘時,發現棺材後面有掩埋箱子的痕跡,原本猜測藏有黃金,但將這些箱子清理後發現,箱子內裝的是絲織品和字畫,因為長年的浸泡在水中,箱內文物腐爛無存;專家後來透過史料得知,由於墓葬文物價值連城,郢靖王墓一直是盜墓賊覬覦的對象。墓室內遭到極大破壞,經事後驗證,自1999年以來,這座古墓連續7次被盜竊,由於該墓葬已經被盜墓賊光顧過,墓中的黃金是否已被盜走,不得而知。
墨西哥山洞驚見137孩童黑紅手印 考古學家解密:全出自馬雅神秘儀式
考古學家對於神秘的馬雅文明又有新發現,墨西哥南部一個山洞裡驚現上百個黑色、紅色的手印,經過分析發現,這些印記已經有1200年歷史,推測是與兒童成年禮有關。「瑞士資訊」(Swissinfo.ch)報導,考古學家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Penínsulade Yucatán)北端發現一座山洞,洞內的岩壁有約137個黑色、紅色的手印,分析印記大小後發現,這些手印很可能是在兒童進入青春期時印上去的,推測跟成年禮有關。「他們將雙手已黑色烙印在牆壁上,這象徵著死亡」,考古學家葛洛尚(Sergio Grosjean)指出,黑色並不代表這些兒童被殺,而是從儀式的角度來詮釋死亡,紅色則或許表示生命或戰爭的意涵。此外,山洞裡還發現了一張臉形雕刻與6尊被塗上顏色的浮雕,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800到1000年,推測當時該區域正經歷嚴重乾旱,馬雅人才會突然放棄這座主要城市。目前考古界發現最早的馬雅城市可以追溯至4000年前,不過西班牙征服者在西元1500年代初抵達時,當地仍有大型居住中心。
台南科學園區挖出逾2400具骨骸 待考古館辨認身分
台南科園區開發以來,發現大批史前遺址,考古學家耗費20年進行搶救,挖掘出的文物現保存在去年開幕的南科考古館,其中人骨骨骸就有2400多具,歷年來已整飭的僅有176具,以目前編制人力,5年僅能整飭50具,還有大量未知台灣古代歷史資訊,還沉睡在庫房中待人發覺。南科園區自1995年開發至今,發現58處以上遺址,從出土的文物以及遺跡來看,為5000年前大坌坑文化到300多年前明清漢人文化,當時共挖掘出26萬籃文物及2400多具南島民族骨骸。這些珍貴出土文物中,有模樣質樸有趣人面陶偶、雕刻鹿角刀柄、做工精緻的玉管珠串、炭化稻米、繩紋與几字紋紅陶罐,可以顯現當時先民重要的生活智慧與風俗習慣。其中從南關里遺址大坌坑文化發現的女性骨骸,時間距今約5000年,可說是目前台灣本島年代最早、完整度最高的人類骨骸,其上顎側門齒與犬齒,生前就已拔除,手上還帶有貝殼製的手環。於旗竿地東遺址蔦松文化發現的「三疊葬」骨骸,距今1300至800年前,也是非常罕見。今年3月,南科考古館從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本館借調林秀嫚博士,進行骨骸整飭。林秀嫚說,目前有3個研究員協助她整飭,用刷子、牙科工具把骨骸上的膠、泥土清掉,做人骨拼圖、放進無酸保存盒,加上基礎測量,一具就要花上至少一個半月時間。林秀嫚說,在預算許可下,目前目標是5年50具骨骸,先從三寶埤遺址第4次挖掘出的骨骸做整飭研究,累積到一定資料量,就會發表研究發現。林秀嫚也說,2400多具骨骸真的很多,只能一個遺址、一個遺址接著做。南科考古館主任黃宏文表示,考古館兼具研究與教育推廣功能,現有的文物與骨骸,是否一定要全部整飭研究,整飭的順序與重點,是考古界一直在討論的議題,尤其是骨骸,「是很特殊的存在,不是古蹟、不是文物,曾經是我們的祖先」,所以要慎重處理。此外,如果有機會,也希望企業來協助修復工作。
志願填「名校考古系」爸媽傻眼! 學界大佬拍手叫好送上「入行大禮包」
每當高中生大學生,都必須經歷選填志願的階段,每位學生都會依不同的喜好,選擇不同的科系。日前就有一名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女學生,她在選填志願時竟將超冷門的「考古系」排在首位,不僅讓外界看傻了眼,就連父母也相當吃驚,而她在受訪時也透露箇中原因。綜合陸媒報導,這名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女學生名叫鍾芳蓉,她從小成績就相當優異,儘管父母因為工作關係,每年僅回家一次,多數時間都是由阿公阿嬤照顧,但她卻異常自律,完全不會讓在外頭打拼的父母操心,高考結束後,她也拿下676分的高分。正當大家都以為鍾芳蓉應該為了自己的家境選擇一個較有「錢途」的科系時,她卻爆冷在第一志願填上了北京大學的考古系;鍾芳蓉強調,自己從小給阿公阿嬤照顧,在家鄉土生土長,算是一個「留守女孩」,但其實家境不算貧窮,所以學習、生活並沒那麼艱難。得知鍾芳蓉打算報讀考古系後,鍾爸內心有些擔心,因為大家都跟他說這個系畢業後就業機會少,也賺不到什麼錢,但孩子對金錢看得比較淡,讓她做自己喜歡的事最重要。鍾芳蓉決定報讀考古系引發一陣熱議,同時也吸引到考古界的目光,他不僅獲得北京大學的發文力挺,而且還有10個省的博物館、考古所聯合贈送她一個「入行大禮包」,裡頭包含書籍、手鏟、文物等周邊,甚至連考古界大佬張瑞都出面喊話:「我們考古人就是要好好寵寵這麼有志向的小學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