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藥性
」 抗生素 抗藥性 新冠肺炎 超級淋病55歲男染肺炎桿菌…長期「1習慣」害病逝 重症醫嘆:明明有得救
一名55歲男性感染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原本可以針對細菌種類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治療,然而藥物對他卻完全沒有作用,最終搶救無效身亡。重症醫師說明,該名患者長期亂吃抗生素,產生了全身性的耐藥性,「我知道敵人是誰,在哪裡,但敵人已經衍生具有強大的『護甲』」,讓人感到十分遺憾。重症醫師黃軒在臉書表示,民眾習慣自己亂吃抗生素是相當危險的行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已成為全球健康的重要挑戰,尤其是在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的背景下。根據世界衞生組織報告,每年約有70萬人因耐藥性感染死亡,如果不採取有效行動,到了2050年可能上升至每年1000萬人。醫師說明,在亞太地區,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尤為嚴重,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過度使用抗生素以及醫療基礎設施的不足,耐藥性細菌的傳播速度正在加快。根據衛福部疾管署的監測報告,感染多重抗藥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發的敗血症,其28天死亡率高達36.5%。黃軒指出,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指的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對抗微生物藥物,例如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抗寄生蟲藥物,這些抗微生物藥物敏感性降低,導致這些藥物治療感染的效果減弱甚至無效。這不僅會延長疾病的持續時間,還可能導致更高的死亡率,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2050年,台灣每5人中就可能有1人因抗藥性感染而喪命。
未來每5人恐1人因此送命! 55歲男染菌有藥醫卻因「這1習慣」搶救無效
亂吃抗生素而導致的耐藥性問題,已經是全球性的健康緊急狀態。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就分享,一名55歲的重症患者,由於長期亂吃抗生素,產生了全身性的耐藥性,導致藥物沒有任何作用,最終搶救無效身亡,讓他忍不住直呼「我知道敵人是誰,在哪裡,但敵人已經𧗠生具有強大的『護甲』,我所有的武器,也全都失效」。黃軒日前在臉書粉專「黃軒醫師 Dr. Ooi Hean」發文表示,他曾經遇到一位55歲的重症患者,因長期自行服用抗生素,產生全身性的耐藥性,「明明知道那個重症患者,是由於克雷伯氏肺炎桿菌(Klebsiella pneumoniae)感染,最終還是搶救無效……我們原本是可以針對細菌,用有效的抗生素,至終都對他是完全沒有效的」。黃軒接著說到,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MR)已經成為全球健康的重要挑戰,尤其是在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和濫用的背景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每年約有70萬人因耐藥性感染而死亡,若不採取有效行動,到了2050年,這一數字可能上升至每年1000萬人,並造成經濟損失達100萬億美元。黃軒指出,在亞太地區,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問題尤為嚴重,尤其是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管、過度使用抗生素以及醫療基礎設施的不足,耐藥性細菌的傳播速度正在加快。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監測報告,部分細菌對抗生素的抗藥性比例相當高,像是「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對「碳青黴烯類抗生素」的抗藥性高達90%,而感染「多重抗藥性克雷伯氏肺炎桿菌」引發的敗血症,其28天死亡率高達36.5%,這讓黃軒不禁感嘆「若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持續,預計到2050年,台灣每5人中可能有1人因抗藥性感染而喪命」。黃軒說明,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指的是細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蟲對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及抗寄生蟲藥物)敏感性降低,導致這些藥物治療感染的效果減弱甚至無效,「這不僅會延長疾病的持續時間,還可能導致更高的死亡率,且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不僅僅指抗生素而已」。黃軒提到,世界衛生組織推出了《全球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行動計劃》,其核心目標包括提高對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的認識和理解、加強監測和研究能力、減少抗微生物藥物的不當使用、提供可持續的投資來應對耐藥性,以及鼓勵全球合作,共同採取行動。文末,黃軒也強調,抗微生物藥物耐藥性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面臨的緊急問題,需要各國政府、醫療機構和個人共同努力,「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所倡導的,通過綜合措施的實施,我們可以延緩耐藥性的發展,保護人類健康的未來」。
藥華藥完成ET全球三期臨床試驗明年初解盲 林國鐘:盼造福罕見血癌患者
藥華藥(6446)今天(12日)宣布旗下新藥Ropeginterferon alfa-2b(簡稱Ropeg,即P1101)之原發性血小板過多症(ET)全球多國多中心第三期臨床試驗(簡稱SURPASS ET)的最後一位受試者完成試驗,預計2025年初取得並公布評估指標之統計結果;之後將準備送件申請臺灣、美國、日本、韓國及中國大陸等多國ET藥證,有望成為未來營運加速成長的第二引擎。藥華藥今天以622元作收,下跌12.00元,跌幅達1.89%。10月營收9.1億元,年增67%,10月營收以罕見血癌新藥Ropeg的美國銷售為主,美國及日本市場業績持續成長。2024年累計營收已達75.9億元,年增89.40%。藥華藥執行長林國鐘表示,美國FDA自1997年以來已有20多年未批准治療ET的新藥上市,FDA正式批准Ropeg進行用於治療ET的第三期臨床試驗已令人十分振奮,如今完成試驗更是達成一重大里程碑。Ropeg已讓全球許多PV患者受惠,同時擁有持續擴展用於更多適應症的可能性,我們有信心Ropeg可以造福更多MPN患者。Ropeg 為藥華藥自行研發生產之新一代創新長效型干擾素,至今已獲全球約40個國家核准用於成人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患者,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及歐盟等主要新藥市場。ET與PV同為骨髓增生性腫瘤(MPN),病人數亦相近。目前ET主要用藥是仿單標示外的愛治(HU),但研究顯示,2成ET 患者對HU不耐受或產生耐藥性;第二線用藥則是安閣靈(Anagrelide),也是唯一獲FDA核准的ET用藥,用於HU無效或無法忍受其副作用的病患。因Ropeg用於PV的臨床試驗結果正面,藥華藥遂與FDA會議討論後啟動SURPASS ET臨床試驗,以比較Ropeg與安閣靈用於ET的療效、安全性與耐受性,收案範圍含括美國、日本、台灣、韓國、香港、中國、新加坡與加拿大,共收入174位受試者。另外,Ropeg於美國及加拿大進行的無對照組之單臂臨床試驗EXCEED ET臨床試驗也已收案完成,在醫師與病人的熱烈迴響下收案踴躍,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收案人數迅速超過原訂目標的64人,為控制收案人數才截止收案於91人,高達原訂收案目標的142%,顯示臨床研究機構對Ropeg顯著療效和安全性的高度關注,預計將非常有助於未來申請ET藥證。藥華藥預計2025年年初獲SURPASS ET臨床試驗評估指標之統計結果,之後將準備送件申請全球多國ET藥證,現正積極投入行銷前準備。Ropeg上市銷售至今已造福全球上萬名PV病患,推動藥華藥營收每季穩健增長,成績亮眼。未來Ropeg獲各國ET藥證後,有望成為藥華藥衝刺業績成長又一強大動能。
英國獸醫留下安樂死小貓偷養仍不治 主人怒: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一名英國女獸醫被控違反工作倫理,在被寵物主人要求將生病小貓「安樂死」時,私自將小貓的晶片換下,並且將牠帶回家治療飼養,但小貓仍在2個月後死亡。小貓飼主指控她自做主張的行為為自己與小貓「帶來不必要的痛苦」。這名獸醫則在聽證會上表示,她那天早上已經執行了3場寵物安樂死,「真的無法再面對另一台安樂死手術」。根據《每日郵報》報導,英國沙福郡(Suffolk)的一名女士指控,她在2021年12月向獸醫院支付了約500英鎊(約新台幣2.1萬元)費用,預計將一隻患有疾病的8個月大小貓「Shadow」安樂死。然而,獸醫珍妮‧帕羅迪(Janine Parody)博士沒有將Shadow安樂死,而是注射鎮定劑將牠結紮後,偷偷更換了寵物晶片並且將Shadow帶回家飼養。這名女士表示,自己時常在街上餵養流浪街貓,也因此收養了原本同樣是街貓的Shadow,可是當她將Shadow帶回家後,發現牠疑似感染了超級細菌「MRSA」(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當時牠病得很重、身體虛弱。她為了讓Shadow少受點痛苦,支付了500英鎊將其安樂死,卻沒想到Shadow在她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執行安樂死的獸醫帶回家偷偷飼養。帕羅迪則在英國皇家獸醫學院(RCVS)法庭上辯稱,自己當天已經連續執行了3場寵物安樂死,「我真的無法再面對另一台安樂死手術」,因此帕羅迪在諮詢了另一位動物皮膚科醫生的意見後,認為Shadow還有救,於是給牠剃了毛,閹割了牠,並且請另一位同事移除了牠身上的晶片後,將Shadow偷偷帶回家飼養。帕羅迪與Shadow一起度過了一個聖誕假期,但是當帕羅迪的同事質疑Shadow為何沒有身分資料與病例時,帕羅迪坦承了自己的行為。之後,帕羅迪服務的單位通知Shadow的主人來接回牠,但Shadow的健康狀況並未好轉,並且在2022年2月不幸死去。為此,帕羅迪遭到革職並且接受調查。Shadow的飼主則主張,因為帕羅迪的自作主張,她與Shadow都受到了「額外的、不必要的痛苦」。皇家獸醫學院的調查認為,帕羅迪會想偷偷留下這隻貓,與她當時在Covid-19大流行的異常壓力下工作有關。此外,由於獸醫院方面的溝通錯誤,帕羅迪當時並不知道Shadow是有主人的貓,以為牠是一隻被主人遺棄的流浪貓。帕羅迪事後在法庭上表示:「我明白,我決定不對Shadow實施安樂死,而且在未經飼主同意的情況下對牠進行治療,這是錯誤的決定。但這是我在非常非常忙碌和壓力很大的一天下做出的決定,當時我以為這隻貓沒有主人,但我也完全明白這不是藉口。」她還難過地闡述,「雖然我已經當了十幾年的獸醫,但面對安樂死手術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英國皇家獸醫學院的專家小組認為,帕羅迪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她「做出了一系列非常糟糕、且她無權作出的決定」,因此判決她做出了「不光彩行為」(Disgraceful conduct)。根據英國法律,「不光彩行為」指的是會降低該行業人士(如官員、律師、醫師)在他人眼中聲譽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法律上的制裁,在最嚴重的狀況下,還可能被該行業除名。,
無懼2吹哨者離奇身亡 10舉報人揭波音品管問題:出事只是時間問題
美國航空巨擘波音近年爆發一系列品管問題,2名吹哨者巴內特(John Barnett)、迪恩(Joshua Dean)更分別於今年3月及4月死於開槍自盡與突發性細菌感染。然而,2名吹哨者離奇死亡沒有嚇跑另外10位舉報人,更有前品管工程師直言「出事只是時間問題」。據《紐約時報》報導,前波音資深員工巴內特2017年舉報老東家客機生產有諸多重大瑕疵,並持續為787夢幻客機生產瑕疵的吹哨者訴訟作證,但生前曾向親友保證「絕不會自殺」的他,卻在出庭作證前3月9日被發現在車內舉槍自盡。波音主要零件供應商SpiritAero Systems前品管經理迪恩,4月30日死於耐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他從不適就醫並被診斷肺炎,到感染MRSA及檢查出中風後驟逝,只有短短2週時間。2名重要吹哨者離奇死亡,掀起外界高度關注及陰謀論,巴內特及迪恩的委任律師諾爾斯(Brian Knowles)指出,身亡2人及另外10名吹哨者都是英雄,「他們熱愛波音並希望幫助公司變得更好」,吹哨者們不是貪圖名譽或為了激怒人站出來,而是人們的生命受到威脅。波音自737 MAX系列爆發重大空難及生產瑕疵後,已連續5年虧損,今年第1季也虧損3.55億美元(約新台幣115億元)。儘管波音執行長凱爾洪(Dave Calhoun)已宣布將在今年底辭職,但波音若不回到過去「工程優先」文化,繼續當前的「財報優先」,問題可能不會隨著執行長交接而改變。◎勇敢求救並非弱者,您的痛苦有人願意傾聽,請撥打1995◎如果您覺得痛苦、似乎沒有出路,您並不孤單,請撥打1925
新冠疫情期間濫用抗生素!WHO示警:恐助長病菌抗藥性
世界衛生組織(WHO)26日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泛濫用抗生素,不僅沒有改善臨床結果,反而增加耐藥性,讓微生物的威脅日益加重 。世衛發言人哈里斯(Margaret Harris)也強調,世衛在疫情期間從未建議使用抗生素治療新冠病毒。世衛指出,只有8%的新冠病患在患有可用抗生素治療的細菌感染,實際上卻有75%病患使用抗生素,目的只是為了「以防萬一」。哈里斯稱,世衛從一開始就明確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種病毒,而非一種細菌,因此從未發出任何建議要求醫師使用抗生素。據統計,抗生素使用率從西太平洋的33%到東地中海和非洲的83%不等。2020年至2022年,歐洲和美洲抗生素的處方量隨時間推移有所減少,非洲卻有所增加。數據也顯示,新冠重症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最高,全球平均約81%。輕度或中度患者的抗生素使用在各地區之間存在極大差異,其中非洲的使用率最高,達79%。世衛組織發現,全球最常使用的細菌抑制抗生素更有可能產生「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令人深感擔憂。而且,使用抗生素並未改善新冠病毒患者的臨床療效;使用抗生素還可能傷害沒有細菌感染的病患。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對細菌、寄生蟲、病毒和真菌引起的一系列感染造成負面影響。隨著時間推移,細菌不再對藥物產生反應,使感染更難治療,並增加疾病傳播、重症和死亡的風險。抗微生物藥物(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藥、抗真菌藥物和抗寄生蟲藥)是用於預防和治療人類、動物和植物感染的藥物。產生抗微生物藥物抗藥性的微生物有時被稱為「超級細菌」。
印度最大宗教聚會現場 恐成超級細菌與抗生素的「煉蠱皿」
印度的大壺節(Kumbh Mela),可以說是地球上規模最大的和平朝聖集會,每次都會吸引上百萬的信徒、修行者前往共襄盛舉。但該節日不僅在新冠肺炎期間備受爭議,現在也有研究人員發現,在大壺節的期間,印度當地的診所總是會開立過量的抗生素給病患,因為這些病患總是要抱病參加活動,這也讓活動現場變成超級細菌與抗生素的「煉蠱皿」。根據《BBC》報導指出,這起研究是由美國哈佛大學南亞家庭研究所、印度富豪米塔爾(Lakshmi Mittal)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合作進行的。而負責研究的研究人員發現,在印度大壺節期間,印度的診所會開立過量的抗生素給身體不適的朝聖者,因為在大壺節期間,總是有大量的朝聖者有著呼吸道方面的病症。研究中發現,在活動現場附近診所的病例中,有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被開立了抗生素,而在呼吸道感染者患者的病歷上,有69%的患者是直接在國營診所中免費獲得抗生素。研究中也提到,其實醫師並非是不負責任而隨意開立抗生素,是因為活動現場的病人實在太多、看診時間有限,這也導致醫師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來全面診斷病人的狀況,只能用最快速的方式開立抗生素來解決問題。但報導中指出,如果使用抗生素越多,屆時「抗生素耐藥性」的風險就會越高,當細菌隨著時間改變,並開始進化來對抗藥物產生抗藥性的風險也會增加。也因為如此,屆時有著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出現的機率也會增加。除此之外,印度也是全球使用抗生素最多的國家,單是抗藥性問題,每年就導致近6萬名新生兒死亡。而在新冠肺炎肆虐期間,印度當地使用抗生素的行為又更加劇烈。針對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指出「這是全球威脅等級的公衛問題」。而醫學期刊《柳叶刀》也曾指出,在2019年時,有127萬人的死因是因為感染到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WHO推估,如果逐年演變下去,到2050年時,有可能每年會有1000萬人死於高抗藥性的超級細菌。
「超級淋病」全球病例不斷增加! WHO警告:病株耐藥性高恐奪人命
一般淋病還能使用藥物治療,若是感染「超級淋病」就有可能喪命了。世界衛生組織(WHO)透露,「超級淋病」的感染人數正在不斷增加,於澳洲、加拿大、法國等地都有發現相關病例,而這種病株不僅耐藥性高,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症狀和致命危機。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的報導,淋病是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的一種性傳染病,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菌株的傳播,它也逐漸進化出了一定的耐藥性,並被稱作為「超級淋病」(super gonorrhoea)。世界衛生組織性傳播感染問題的負責人特奧多拉博士(Teodora Wi)提到,許多性傳播疾病可以透過抗生素治療,但隨著這種耐藥性高的菌株不斷被傳播,目前研究已經表明「超級淋病」的耐藥率很高,原先用於治療淋病的藥物,包括頭孢曲松(Ceftriaxone)和阿奇黴素(azithromycin)等等,對於其的治療效果變得越來越差。該機構警告說,英國、奧地利、丹麥等國家已發現了相關病例,而全球15至49歲的人群中,每年更會收到8200萬的淋病個案報告。報導也指出,淋病主要由陰莖分泌物和陰道液中的細菌傳播,可能感染子宮口、肛門、直腸,甚至喉嚨、眼睛等處。另外,淋病的典型症狀為排尿時疼痛、盆腔或腹部疼痛、直腸搔癢或出血、排便時疼痛、眼睛疼痛或分泌物、咽喉痛等等,更可能導致頸部腺體腫脹、關節僵硬疼痛。若有類似的顧慮,建議要儘速就診尋求專業的協助。
製成品總淨重逾9公斤!竹縣男租兩屋狂種大麻 下場慘了
去年2月潘姓男子在新竹縣關西鎮的住家種植大麻,期間甚至還雇用彭姓男子協助加工製造。經調查,兩人製造的大麻淨重超過9公斤,甚至擁有超過3千顆的大麻種子,法官審酌後,認為兩人犯罪情節重大,依製造毒品罪分別判潘男徒刑6年、彭男徒刑4年。經法官調查,去年初1位桃園人提供給潘男大麻種子,接著潘男利用航空快遞貨運私運抵台的方式,至國外網站購買大麻種子、栽種及加工大麻的器具。隨後他學習如何栽種、製造大麻的技術。去年2月潘男在新竹縣關西鎮的住家種植、製造大麻,他定期向植株施以水分、肥料,並提供二氧化碳,同時也控制光照、溫濕度、土壤酸鹼值等,至植株長至100公分,且大麻成熟至開花、轉為褐色後,即修剪植株,並倒掛在曬衣架上,再將部分已風乾的大麻葉、大麻花修剪裝袋。期間他還以1萬元的月薪,雇用彭姓男子協助加工製造。去年4月中,為了躲避警方,潘男委彭男租用新竹縣新豐鄉的一間租屋處,並將器具都搬過去,繼續栽種植株,此外他也同時在關西鎮的住家接續栽種、加工大麻,至去年6月16日遭到警方查獲後才停止。經法官審酌,兩人製造的大麻淨重超過9公斤,大麻植株仍有144株,甚至擁有超過3千顆的大麻種子。且法官認為兩人明知大麻為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列管毒品,對人具有成癮性、依賴性、耐藥性,使用後會影響他人身心健康,還執意栽種,犯罪情節重大,潘男也無法完整交代栽種、製造大麻的資金來源,最後依製造毒品罪分別判潘男徒刑6年、彭男4年。
肉毒有抗藥性 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施打間隔時間恐成惡性循環
根據調查顯示,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醫界提醒,民眾若追求效果而增加劑量或縮短施打間隔時間,恐產生抗藥性,造成惡性循環。而且對於肉毒治療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疾病,恐會限制患者治療的選擇。肉毒桿菌適應症越來越多A型肉毒桿菌(BoNT-A)注射自1999 年以來,一直是全球最普遍的醫美療程,應用在臨床治療也相當廣泛。肉毒桿菌素眾所周知的用途是經由放鬆肌肉,減少動態皺紋的效果;另外也擴展到改善膚況等用途;醫療方面則可用於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等。減少動態皺紋抬頭紋、皺眉紋、魚尾紋改善膚況臉部控油、膚質改善醫療治療 尿失禁、偏頭痛、中風、痙攣性斜頸、肌肉筋孿、斜視和眼瞼痙肉毒桿菌施作年輕化 隨著愛美女性增加,台灣醫美年齡層逐漸年輕化。然而,根據2018、2021的調查中發現,施打有雜質的肉毒桿菌3次以上者,有高達8成的消費者反應效果遞減。對比這2年的受測者,療效下降的比例從72%提高到75%,其中23%的受測者因功效遞減狀況停止使用肉毒桿菌。而有一部分的消費者為了維持效果,不斷增加劑量與頻率,也反而更容易陷入抗藥性的惡性循環。若肉毒桿菌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照護。此議題受到國際醫美神經毒素使用倫理委員會(Aesthetic Council for Ethical use of Neurotoxin Delivery ,ASCEND)以及全球免疫學者、神經毒素學者和醫師們的重視。劑量與抗藥性爭議與日俱增高嘉懋醫師說明,肉毒適應症變多,除了改善皺紋,也能夠舒緩偏頭痛血管擴張、肌肉張力的問題;以及改善中風患者神經調控不佳、括約肌不易控制的尿失禁問題。然而,亞太地區消費者數量增加、仿單外應用的擴大,導致A型肉毒桿菌的使用持續增加,而且消費者施打肉毒桿菌的年齡越來越早,使用肉毒的時間拉長,一旦產生抗藥性恐影響未來醫療效果。德國免疫學專家Dr. Michael Martin說明,肉毒桿菌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或者沒有活性的神經毒素等,都是造成抗藥性的因素。再者,為了追求效果,近年來醫美用途的注射總劑量持續增加,已幾乎接近醫學治療上使用。體內免疫系統不會辨別肉毒桿菌的要解決的個別部位問題,因此總劑量的增加讓其中含有的複合性蛋白也增加,因此造成抗藥性。尤其目前使用者的年齡層降低,若不注意肉毒桿菌抗藥性的潛在風險,未來勢必會成為醫療風險。菲律賓Prof. Pacifico E. Calderon則表示,如果肉毒抗藥性的患者有使用肉毒產品治療慢性內科或神經系統疾病的需求,在臨床醫學治療上的影響可能非常嚴重。因為醫美療程施打肉毒桿菌造成的抗藥性,將可能限制患者治療疾病時的藥物選擇。他期許醫學界提高對免疫耐藥性問題的認識,並呼籲醫美業者進行徹底的臨床評估,告知消費者治療風險,並制定治療計劃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才有助於長期使用或未來治療的選擇。避免抗藥性5項重點累積施打劑量不超過300U(單位)勿頻繁施打,建議間隔時間不短於8周,12-16周為佳。施打不同部位的時間點應錯開,避免一次打過量。施打成份較純淨的肉毒桿菌,可減少抗藥性之產生。若施打已無效,應休息4年再評估能否繼續療程。
26歲女囚在牢房中產子監獄護士不信 將「胎盤拿到門邊」才獲得就醫
美國26歲女子瓦倫丁(JazminValentine)近日將提供馬里蘭州黑格斯敦(Hagerstown)華盛頓縣監獄(Washington County jail)醫療服務的公司,以及馬里蘭州治安部門告上法院,原因是她去年在臨產前一天被捕,但監獄並未提供她毯子或床單,就連她產下分娩時,監獄內的護士竟譏諷她是在裝病試圖離開牢房,直到她將孩子生下後,將胎盤推到牢房門下,才證實自己真的生下了孩子而被送醫。「天空新聞」報導,根據起訴書,瓦倫丁指出自己是在2021年7月,因為違反緩刑條件,在臨產前一天被送進華盛頓縣監獄,當時她已經懷孕8個多月,但獄方卻將她關在獨立牢房,且沒有提供毯子、床單等用具。瓦倫丁宣稱,在她最痛苦的宮縮期間,只能不斷叫喊、敲打牢房的牆壁,但獄方完全沒有提供任何協助,一名獄友聽到她的求救後,趕緊打電話請求幫忙,也始終不見獄方人員相助。根據訴訟文件,獄友打電話給瓦倫丁男友請求支援,男友得知消息後趕緊打電話通知獄方,此時獄方管理人員曾向監獄護士表達擔憂,但護士卻嘲諷瓦倫丁是在戒毒,根本是在假裝生小孩。在監獄分娩的26歲女子瓦倫丁與女兒。(圖/翻攝自《每日郵報》)最後瓦倫丁在去年7月4日午夜剛過,平安生下一名女嬰,為了證明自己真的生下孩子,她還將脫落的胎盤推到牢房門下,大約15分鐘後,獄方才發現瓦倫丁獨自抱著女嬰坐在牢房內,趕緊叫了一輛救護車將母女送到醫院。幸運的是,瓦倫丁母女均安,只是女嬰因為牢房中差勁的衛生條件,出生後便感染了一種有抗生素耐藥性的葡萄球菌,幸好目前的身體狀況已經相當良好。不過瓦倫丁仍對監獄的處理方式相當不滿,控告馬里蘭州華盛頓縣治安部門和治安官,以及監獄護士及其副手侵害她的權利。
國衛院研發免疫治療候選藥物 可吞噬腫瘤「適用多種癌症」
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國人罹癌率逐年攀升,傳統的手術治療僅能治療罹患局部腫瘤的病人,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附帶許多不良副作用,癌細胞因持續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並改變腫瘤微環境逃脫免疫系統監控,又讓標靶治療的效果打折。近年來針對正常細胞與癌細胞內外免疫機制的研究愈發清晰,利用調整腫瘤微環境強化免疫系統進而消滅癌細胞的免疫療法,是目前治療癌症更有針對性且有效的新興療法。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與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共同組成的新藥研發團隊利用CD47-SIRPα axis作為標靶,成功開發新型強效口服用之小分子isoQC抑制劑,這類新型的isoQC抑制劑可以有效的抑制isoQC的酵素活性,進而減少腫瘤細胞表面上CD47與SIRPα的結合,增強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作用進而達到治療癌症的效果,是適用多種癌症免疫治療的候選口服藥物。CD47是一種位於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廣泛表現於正常細胞與癌細胞,當CD47與巨噬細胞表面的信號調節蛋白α (Signal regulatory protein α,SIRPα)結合,就會向巨噬細胞傳達『別吃我』的信號,用來當作一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巨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在過去的研究發現CD47廣泛在各種癌細胞表面大量表現,因此也被認為是癌細胞躲避免疫系統的一個關鍵。而麩酸胺環化同工酶(glutaminyl cyclase isoenzyme,isoQC)是CD47與SIRPα結合的重要調節因子,因此透過調控isoQC的作用就可調節巨噬細胞對癌細胞的吞噬作用。DBPR22998是由本研發團隊所開發的一個口服用的小分子isoQC抑制劑,已經證實對isoQC具有很強的抑制效果,並且在多種具有CD47高表現的腫瘤細胞株可以有效的抑制CD47與SIRPα-Fc蛋白質的相互作用。DBPR22998在人類monocyte-derived巨噬细胞中證實具有抗體依賴性細胞吞噬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ular phagocytosis)。在不同的固態腫瘤以及血液腫瘤動物模式實驗中證實DBPR22998與治療性抗體合併使用可以有效的增強抗腫瘤藥效。目前已有利用CD47單株抗體的癌症治療方式,然而CD47單株抗體會與正常細胞結合,因此需要高劑量才能抑制腫瘤細胞,然而高劑量的 CD47單株抗體會抑制紅血球細胞上的「別吃我」信號,促使巨噬細胞吞噬紅血球並引起貧血症。小分子isoQC 抑制劑不會引起紅血球細胞減少或血小板減少症,因此這類藥物避免了CD47單株抗體治療潛在的副作用以及風險,在癌症免疫治療上顯得更加的安全。此外isoQC 抑制劑可以製成口服藥物,製造方法相對較簡單而且成本較低。DBPR22998為癌症免疫治療領域首創之新穎、口服用的小分子候選藥物,適用於多種癌症治療,除了可以促進巨噬細胞吞噬腫瘤的吞噬效應,增加癌症治療的效果,在動物實驗中還延長了有腫瘤小鼠的整體平均生存時間,而且副作用較低,與單株抗體標靶藥物或免疫檢查點抗體藥物合併使用,可以治療容易復發且耐藥性高之癌症病患。DBPR22998已獲得美國、中華民國、日本、韓國、中國以及澳洲之專利核准,目前對於DBPR22998所進行之研究尚屬臨床前試驗階段(pre-clinical stage),期待與國內外生技產業進行技術移轉或產學合作共同推動臨床試驗,進而帶動生技新藥產業的成長及國際競爭力。
國內首見!一箭雙鵰癌症治療法 「抑制腫瘤又活化免疫細胞」一次完成
癌症盤據國人十大死因之首已40年,國人罹癌率逐年攀升,傳統的手術治療僅能治療罹患局部腫瘤的病人,化學療法和放射線療法雖能殺死快速生長的癌細胞,但卻有許多不良副作用。近年來標靶治療成了癌症新興療法,但癌細胞透過持續地基因突變產生抗藥性,並改變腫瘤微環境進而逃脫免疫系統監控,癌症免疫療法因而誕生。然而,綜觀目前癌症治療方法皆無法同時抑制癌細胞及調節腫瘤免疫微環境,合併使用不同類型的標靶抗癌藥物雖可增強抗癌效應,協同及加成抗腫瘤與免疫調節效應。但因藥物相互作用改變常導致脫靶的副作用,還可能影響藥物吸收與代謝。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與藥物研究所新藥研發團隊運用激酶蛋白結構與活性最佳化的策略,成功開發具有高親和力、高度選擇性、低副作用的AXL與MERTK新穎雙重激酶抗癌小分子抑制劑BPR5K230,可雙重抑制AXL與MERTK過度表現,克服專一激酶抗癌藥物的抗藥性問題,並激活免疫反應打擊癌細胞。此藥品目前已申請專利保護。酪胺酸激酶是透過轉移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上的磷酸至蛋白質上的酪胺酸殘基以傳遞訊號。在癌化與惡性進展過程中,因酪胺酸激酶的基因突變或擴大,導致酪胺酸激酶受體(receptor tyrosine kinase,RTK)的蛋白質磷酸化會異常活化,進而促使細胞持續存活、增殖、運動、代謝重整,以及躲過免疫系統的監控。AXL-MERTK的酪胺酸激酶抑制劑(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TKIs)乃是經由雙重抑制RTKs中的AXL與MERTK酪氨酸激酶,以降低腫瘤細胞存活和轉移能力,並促進免疫細胞對腫瘤的作用。國衛院新藥研發團隊運用國衛院生技藥研所專利保護之特有激酶特異性小分子合成化物資料庫和蛋白質晶體結構學的藥物設計產出化合物BPR5K230,可同時抑制AXL與MERTK激酶活性,減少腫瘤中的M2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並增加脾臟中的效應T細胞,並具有良好的口服吸收率與體外肝細胞微粒體穩定性。在EGFR突變人源非小細胞肺癌動物模型試驗中,BPR5K230與市售藥物Erlotinib合併使用可克服Erlotinib耐藥性。新穎AXL與MERTK小分子雙重酪胺酸激酶抑制劑為國內首見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新藥,目前國內學界和業界均無類似和MERTK與AXL小分子酪氨酸雙重激酶抗癌抑制劑的開發,本技術將能在癌症治療以及癌症免疫調控中有顯著的功效,將創新科學發現轉化為精準癌症療法,未來將積極與國內外大廠技術移轉連結,合作推動臨床試驗,進而帶動國內外生技新藥產業的成長及國際競爭力。
男子在柬埔寨紅燈區無套染「超級淋病」 病毒變種具抗藥性恐無藥可醫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約有7800萬人罹患淋病,這種病菌會讓生殖器官、直腸、喉嚨等受到感染,或者導致骨盆腔發炎、子宮外孕、不孕或是提高罹患愛滋風險,WHO更警告,在最近新冠大流行的環境中,人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超級淋病(SuperGonorrhoea)的發病率正在上升,據《每日郵報》報導,一名奧地利男子在柬埔寨度假期間就感染了「超級淋病」,專家警告,這種耐藥性的性病恐釀成「重大的全球公共衛生威脅」。50多歲的奧地利男子,今年4月在柬埔寨旅遊時與當地的女性性工作者在未採取安全措施的情況下發生關係,竟染上「史上最嚴重超級淋病」。根據報導,這名50多歲的奧地利男子,今年4月在柬埔寨旅遊時與當地的女性性工作者在未採取安全措施的情況下發生關係,5天後,他發現自己小便時疼痛難忍,並且有其他分泌物流出。報導指出,該男子感染的菌株對「阿奇黴素」(azithromycin)具有高度耐藥性,而阿奇黴素是最早用於治療淋病的抗生素之一。此外,該菌株對其他抗生素也有耐藥性,包括「頭孢曲松」(ceftriaxone)等,雖然這名患者服用了抗生素,症狀得到了緩解,但更多的檢測仍然顯示出陽性結果。超級淋病可能構成「重大的全球公共健康威脅」。歐洲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ECDC)上週發佈的一份報告就警告,超級淋病可能構成「重大的全球公共健康威脅」,由於這名男子在當地的紅燈區尋芳,擔心這波超級淋病恐怕在當地開始蔓延。報導也引述知名的妙佑醫療國際(Mayo Clinic)說法,超級淋病是由淋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引起,經由陰道、口腔和肛門性行為傳染,若不進行治療,淋病可導致男女不育,增加愛滋病毒和愛滋病的風險,或可傳播到關節和身體其他部位。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稱,淋病是美國最常見的性傳播感染之一。WHO警告,在最近新冠大流行的環境中,人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超級淋病的病毒得到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它們有可能因此變種,進而產生更強的抗藥性,甚至在未來無藥可治。2018年時,英國一名男子也曾在東南亞流連花叢中與當地女子大玩一夜情,孰料男子返國後身體立即出現異常,經就醫檢查後,確診罹患極難治癒的「超級淋病」,根據台灣疾管署統計,國內淋病疫情逐年攀升,近幾年來每年感染率平均增加18%,主要感染族群為20到39歲的男性為主;創下淋病自1999年被列為法定傳染病後的新高。此外,WHO也警告,在最近新冠大流行的環境中,人們過度使用抗生素,導致超級淋病的病毒得到了理想的生存環境,它們有可能因此變種,進而產生更強的抗藥性,甚至在未來無藥可治。
依需求選擇安眠藥 使用錯誤恐造成反彈性失眠
現代人由於工作繁忙、精神壓力大,或一些潛在疾病影響,常有失眠的困擾。持續性的睡眠缺乏會進而造成情緒不穩、精神無法集中等問題。目前最常見用來治療失眠的處方用藥包括有苯二氮平類藥品(Benzodiazepines, BZDs)如:triazolam、estazolam、diazepam、flurazepam等,以及非苯二氮平類藥品(Non-benzodizepines, non-BZDs)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等。不同的苯二氮平類藥品之間的差別主要在於作用開始時間及作用時間長短。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藥劑科藥師林婉蓉說明,短效且作用快速的藥品可幫助減少入睡的時間,並且隔日白天較不會有殘留的鎮靜作用,但是短效藥物在突然停用的情況下,較容易發生反彈性失眠。中、長效的藥品可幫助維持睡眠,減少睡眠中斷的問題。這類藥品最常見的副作用為嗜睡、頭暈、肌肉無力、運動失調等等。這類藥物雖然安全性高,但長期服用也必須留意耐藥性及依賴性的問題。非苯二氮平類藥品的作用時間快速,可幫助快速入睡,也較不易產生耐藥性及成癮性。林婉蓉提醒,特殊族群像是老年人在使用安眠藥上必須特別小心。大部分的安眠藥多經由肝臟代謝,老年人因為肝臟代謝藥物能力降低,會使得藥物有較高的血中濃度,導致藥物的效果延長,因此較容易出現過度鎮靜、認知障礙、譫妄、及跌倒等藥物不良反應。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具備有正確的用藥知識才不會增加藥物副作用及造成藥物濫用的問題。安眠藥應於睡前15-30分鐘服用,服藥後就立刻就寢不要再進行其他的活動。服藥後8小時內避免開車或操作機械等行為,若隔日有殘留的嗜睡感,應與醫師討論可考慮換成較短效的安眠藥。除了使用安眠藥之外也應搭配規律的睡眠習慣,並且不應自行增減用量,若是突然停藥也可能產生戒斷症狀,必須經過與專業醫師討論並遵照醫囑使用。酒精會增加安眠藥的鎮靜作用,可能會有過度的中樞神經抑制作用,嚴重可能會昏迷、呼吸抑制,服用安眠藥的同時千萬不可與酒精併服。林婉蓉提醒,使用安眠藥的同時應培養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尋找失眠的原因,做自己身體的主人。
致死率75%「立百病毒」恐成下一個新冠肺炎? 宿主竟然又是蝙蝠
先前一直傳聞新冠肺炎病毒的最初宿主是蝙蝠,但國際社會目前對此尚未有直接證據定論。而現在,專家認為,宿主同樣也是蝙蝠,且致死率高達75%的「立百病毒(Nipah virus)」可能成為「下一個新冠肺炎」,麻煩的是,目前全球沒有立百病毒的解藥。綜合外媒報導指出,非營利組織「Netherlands-based Access to Medicine Foundation」執行長萊爾(Jayasree K Iyer)表示,「立百病毒」極度有可能造成下一波大流行(pandemic),因為在WHO認定的16種重大傳染病中,沒有任何一家藥廠在研發立百病毒相關藥劑,因此若大規模爆發的話,人們可以研發有效替代品的時間所剩無幾。藥品可及性基金會(AMF)執行董事則表示,立百病毒的宿主是蝙蝠,過去曾在孟加拉、印度大規模爆發,推測是與當地人習慣生飲椰棗汁的習慣有關。而根據AMF一份報告指出,立百病毒會造成嚴重的呼吸道障礙、腦炎、大腦腫脹等問題,死亡率介於40%至75%。而除了目前流行的新冠肺炎,或是可能成為下一波流行的立百病毒外,擁有抗菌素耐藥性(AMR)的超級細菌或疾病也正影響著全球民眾的健康,萊爾舉例指出,曾經被認為可以完全根除的肺結核(結核菌),就因為發展出多種抗藥性而在社區間變得越來越普遍。她直言,除非藥廠認真研發替代抗生素,不然因擁有多重抗藥性而造成大規模傳染的疾病是「不可避免的」。
新冠肺炎疫情延燒大量投放抗生素 埋下「超級淋病」無藥可醫的隱憂
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由於治療的關係大量投放抗生素,導致部分淋病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進而演變成超級淋病。同時也因為封城、停班、停課的關係,民眾的親密關係次數比往年增加,這也讓民眾感染超級林病的機率也隨之上升。根據《太陽報》報導指出,在世界各地的醫院中,都發現有許多醫院對於治療新冠肺炎病患的方式,是投放許多根本不必要的抗生素,此舉導致原本就擁有高抗藥性的淋病,間接變成超級淋病。根據美國一項研究表明,在全球大部分的醫院中,有73%的新冠肺炎患者曾接受過抗生素治療,但其中真的需要抗生素治療的病患僅有4%。一位世界衛生組織的成員受訪時表示,現在這種大規模疫情的狀況下,其實性服務也會助長淋病的發生。而且因為疫情的關係,不少醫院因為醫療崩潰、民眾不願踏入有新冠肺炎患者的地方,所以不少民眾即便是染病了,也不願去醫院接受治療、也不願意面對現實、或是採用自我治療的方式,這讓不少地方變得難以追蹤掌握淋病的狀況。美國疾管局(CDC)一位官員指出,由於早年抗生素的濫用,以及治療的不確實,目前構成淋病的淋球菌,已經發現對許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如果治療不確實、研發腳步跟不上的話,屆時淋病演變成無藥可醫的超級淋病是在預期範圍內的事情。世界衛生組織菌素耐藥性部門總幹事巴爾基博士就呼籲,世界各國不要再使用抗生素來治療新冠肺炎。
香港3醫院29人帶有耳念珠菌!「超級真菌」美國列緊急威脅名單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公報13日指出,有3家醫院陸續檢查出有病患帶有耳念珠菌,截至13日共有29人,不過這些人都沒有感染症狀。耳念珠菌是日本於2009年發現的一種新病原真菌物種,因其具有多重耐藥性和致死率高的特徵,也曾被稱為「超級真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更將其列入「緊急威脅」細菌名單中,被耳念珠菌感染後的症狀與其他念珠菌相似,會有發燒和相對部位的感染表現,嚴重會危及生命。根據《騰訊網》報導,香港瑪嘉烈醫院3日公布在內科及老人科病房內發現4名病人帶有耳念珠菌,其中一名病患因自身疾病關係,情況嚴重,另外3人情況穩定,4人也正接受隔離治療;9日又再發現一名54歲男病患帶有耳念珠菌,但並無感染症狀,因該名病人早前轉送到北大嶼山醫院,目前正接受隔離治療,情况穩定。7月13日,公報指出,仁濟醫院進行追蹤篩檢,又發現22名病患帶有耳念珠菌,但並無感染症狀,而北大嶼山醫院進行篩檢也發現有2名病患帶有耳念珠菌,同樣沒有感染症狀。對此,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普內科主任醫師馬序竹表示,耳念珠菌對具有正常免疫力的健康人不會造成太大影響,無須過分擔心,只要勤洗手和徹底清潔醫院內物品,就能有效阻隔「超級真菌」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