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現生機2/珊瑚演化出耐熱基因 海生館從珊瑚農場變精緻化復育
因全球暖化及聖嬰現象,海水溫度升高是導致珊瑚白化的原因之一,不過在物競天擇環境下,也發現具有耐熱基因的珊瑚成功存活,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積極以耐熱品種作為培育對象,不只抽海水養殖珊瑚,更以精緻方式培育,養出高顏值珊瑚。對於珊瑚生態來說,潛水員其實是第一線觀察者,從北部「墾漂」至今10年的CTdiver潛水中心總監Carrie和負責人Tony表示,他們和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合作,主動認養後壁湖軟珊瑚區,每年定期替珊瑚礁體檢。而近幾年觀察到颱風對水下生態影響越來越大,像是核三廠出水口有多處沙地地形,2012天秤颱風及2016年莫蘭蒂颱風,都能發覺沙子大量移動,覆蓋在珊瑚礁上或是刮傷珊瑚,颱風過後下水往往都會看見光禿禿一片,需要長時間才能恢復。兩人也強調,在帶學員潛水時,都會教導正確海洋保育知識,並叮嚀切勿踩踏珊瑚。CTdiver潛水中心認養後壁湖軟珊瑚區,每年都派員下水進行珊瑚礁體檢作業。(圖/CTdiver潛水中心提供,Peggy Chiang攝)面對海洋溫度日漸升高,海生館研究員樊同雲表示,目前國際上推動人為協助珊瑚進化,類似植樹造林概念。珊瑚分成雌雄同體及雌雄異體兩大類,大多數為雌雄同體,而生殖方面則有無性生殖及有性生殖兩種,近年來在核三廠出海口處發現銳枝鹿角珊瑚等具耐高溫基因的強勢物種,特別針對這些耐熱品種珊瑚,以人工切割的無性繁殖方式去增加繁殖數量,保留住其耐熱基因。除了抽取海水養殖珊瑚外,海生館還使用人工合成海水與再循環水產養殖系統,配合活沙及活岩,營造出模擬海底的生態,並將餵食與養殖分離,確保水質品質穩定,以人為方式協助珊瑚強化與進化。至於珊瑚培育後是否會移到海裡?樊同雲坦言,先前確實試驗過,但無奈台灣人為汙染破壞多,若沒人工用水泥當底座固定,也容易因颱風或大浪飄走,移植成效低,目前墾丁一帶的珊瑚復育,會先減少污染源,若珊瑚還是長不回來或長的慢,後續才會有人為介入。樊同雲也表示,目前海生館也朝提高珊瑚觀賞價值方面努力。珊瑚產卵大約在每年農曆3月23日「媽祖生」前後,墾丁潛水教練蔡永春曾在核三廠出水口發現7種珊瑚產卵,包括表孔、微孔、菊珊瑚等。(圖/潛水教練蔡永春提供)墾管處保育研究課技士陳信宏也表示,順應全球氣候變遷,至今能夠繼續存活下來的物種勢必有其優勢,墾管處每年度也會在珊瑚產卵「媽祖生」農曆3月23日前後舉辦為期一個月的珊瑚海洋保育週,今年找上在地多年的潛水教練蔡永春合作舉辦珊瑚攝影展,增進大眾對珊瑚的認識及海洋保育觀念,根據墾管處長年監測,核三廠出水口具有湧升流,能夠適時調節海水溫度,珊瑚礁狀況不錯。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張怡律師指出,「看環境問題要從整體來看,這裡發生災害,有可能是其他地方所導致」,珊瑚礁受損很大原因是和山坡地開發、植被消失、泥土沖刷入海有關。即便目前海洋保育意識抬頭,市面上有許多海洋友善防曬品,但仍會汙染水質,潛水建議穿著防寒衣,以物理方式防曬,而潛水人士的技術嫻熟也至關重要。 後壁湖區有許多遊客活動,不遠處即是核三廠,屏東環境保護聯盟理事張怡律師建議,潛水以穿著防寒衣取代防曬產品,避免污染海域水質。(圖/宋岱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