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垢
」 耳朵 耳垢 耳屎 耳鳴 棉花棒女子聽力有問題! 就醫檢查竟從耳朵中夾出「一團狗毛」傻眼
美國一名女子日前因為發現耳朵聽力好像有點問題,於是就到醫院檢查。沒想到,耳鼻喉科醫生在她耳內發現一大坨異物,原先女子以為是蟲子相當害怕,結果夾出來後,竟是一大團狗毛。根據外媒綜合報導,美國一名女子卡菈(Karrah)11月6日在網路上發一則影片,指出她因為耳朵聽力出現問題,便到醫院進行檢查。結果經過耳鼻喉科醫生檢查後,在她的耳朵中發現一個異物。原先卡菈以為耳朵中的異物是蟲子,讓她感到相當害怕「我以為這是一隻蟲子,我的耳朵裡居然有一隻該死的蟲子」。沒想到,當醫生把異物從耳朵夾出後,才發現居然是一大團狗毛「看起來就好像有人故意把這一坨毛塞進我耳朵一樣,內心超級想死」。貼文一出也引起網友熱議,紛紛留言表示「我在耳鼻喉科診所工作,我們在人們的耳朵裡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謝謝,我剛剛花了30分鐘研究如何正確去除耳垢」、「我女兒上週接受了緊急手術,去除了耳朵裡面的蝸牛殼」、「我有三隻哈士奇,新的恐懼被解鎖」、「我很好奇狗毛到底是怎麼跑進去耳朵裡面的」。
64歲婦耳朵不適頻聽見機器聲 醫一看嚇到…耳道躲活蟑螂
身體不適要及早就醫!大陸廣東有一名64歲女子日前因嚴重耳鳴就醫,她形容一直聽見機器聲,醫師查看嚇了一大跳,病患耳道裡有一隻活蟑螂,並立刻取出。事後醫師表示,外耳道有異物是耳科急診常見的狀況,呼籲民眾切勿自行掏挖,應直接到耳鼻喉科就診。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名64歲女子從10月24日晚間,感覺到自己耳朵不斷傳出類似機器運作的聲音,她本來不以為意,熬過一個周末發現越來越難受,直到10月28日才決定就醫。醫師詢問女子的病症,用耳內視鏡檢查發現她的耳道有一隻活蟑螂,而且一直在動,連醫師都嚇了一跳。所幸耳道裡的蟑螂體積不大,醫師馬上使用專業合適器具處理,將蟑螂完整取出。醫師解釋女子會感到不適還有聽到機器聲,其實是蟑螂在鼓膜上走動的摩擦聲或翅膀拍動的轟鳴聲,同時會引發劇烈耳道疼痛,嚴重恐怕會造成鼓膜或中耳受損。醫師坦言,在耳科急診中,外耳道有異物是最常見的急症;不僅如此,醫師用這起病例提醒其他人,凡出現外耳道有異物切記盲目掏挖,而是及時到耳鼻喉科尋求專業的醫師幫助。事實上,兒科醫師黃士倫曾分享耳朵不要挖太乾淨,他遇過一名患者因為耳道過度清潔,導致一隻小蟑螂無阻礙直接鑽到最深處的耳膜,造成耳朵強烈不適;黃士倫透露,耳垢具有向外自清的功能,會自行排出,因此不清理耳垢也不會無限累積。若耳朵有昆蟲類異物,最好先使用嬰兒油或甘油灌入耳道,讓昆蟲窒息,再立即就醫請醫師用專業器具取出。
耳朵挖太乾淨「蟑螂鑽耳膜」 醫解釋:不清理也可以
許多人習慣挖耳朵,但兒科醫師黃士倫醫師提醒,耳垢不應該清得過於乾淨,並分享自己曾經遇到一名患者,由於耳道過度清潔,結果讓一隻蟑螂鑽進耳道深處,直達耳膜。黃士倫醫師在臉書粉專《黑倫醫師x健康諮詢》中分享,自己從不自行挖耳朵,「醫學上我們稱耳屎為耳垢,在正常情況下耳垢只會存在外耳道外1/3處」,且耳垢具有「向外自清」的功能,能夠自行排出,因此即使不清理,耳垢也不會無限累積。黃士倫指出,因此許多人使用棉花棒挖耳朵,卻將耳垢推向更深處,導致耳垢堆積在耳膜上,甚至出現奇怪的聲音,一旦耳垢栓塞,建議尋求醫師協助,透過機器吸取或在耳鏡下使用鑷子清除。如果耳垢過於堅硬,則需使用軟化耳垢劑,並在點藥後回診處理。黃士倫也建議,不要到美容院清理耳垢,因為不潔的器械可能導致耳黴菌感染,或引發慢性外耳炎等問題。黃士倫還分享了一個自己曾經手的案例,患者因耳道太過乾淨,「一隻小蟑螂行通無阻直接鑽到耳道最深處的耳膜」,因此黃士倫建議大家,不需要清潔的太乾淨。黃士倫也強調,耳朵如有異物,應立即處理,以免引發外耳炎、耳膜穿孔或出血等問題,常見的異物包括棉花、衛生紙、項鍊珠及小鋼珠等。而昆蟲類異物最常見於露營時,處理方法是先用甘油或嬰兒油灌入耳道,讓昆蟲窒息,再由醫師使用專業器械取出。
酷熱臭傷害2/有狐臭竟然才正常?! 基因突變「讓韓國歐巴流汗都香」
既然每個人身上都有大汗腺(頂漿腺),為何有些人有狐臭?有些人卻沒有?研究顯示,其實有狐臭才正常,十多萬年前的基因突變才讓部分人免去異味困擾,又以東亞人種為主,而韓國人自帶「清爽基因」的比例達到98%,換句話說,韓國歐巴流汗幾乎無異味!2006年,日本東京技術研究所發現人體的ABCC11基因跟耳垢乾溼型相關,ABCC11基因中的G/G型或G/A型屬於潮濕耳垢;A/A型是乾燥耳垢,而乾溼耳垢會影響狐臭機率,乾耳垢因為缺乏特定的化學物質來餵養腋下皮膚的細菌,因此狐臭機率較小,相反來說,溼耳垢就容易有狐臭問題。其實一開始幾乎人人都有狐臭,但十多萬年前東北亞的某個遠古人類在ABCC11這個基因上出現了突變,也就是A/A型,這個突變基因會減少大汗腺分泌,讓產生臭味的細菌生長條件變差,身體因此而變得更清爽、沒有氣味,因此出現了擁有「乾耳垢」 以及「沒有狐臭」的新人種特色。根據美國國家廣播公司新聞網(NBC News)報導,多項研究皆指出,80~95%東亞人都擁有ABCC11突變基因,也就是比較沒有狐臭問題,其中又以韓國人比例最高。家醫科醫師洪暐傑受訪曾表示,只有2%的韓國人擁有這個G型基因(ABCC11基因中的G/G型或G/A型),其餘98%的韓國人幾乎都沒有狐臭問題,「所以,『韓國歐巴流汗都是香的』這句話真的沒錯!」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認為,體臭雖跟基因、人種有關,但飲食、清潔也至為重要,如果一位韓國人總是嗜吃重口味食物,那排出的汗液自然味道就會比較濃,「所以各個環節都是相關的!」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多擦去汗水、維持乾爽,也能減緩狐臭問題。(圖/報系資料照)如果狐臭問題不嚴重,可以使用止汗劑來改善狀況,畢竟減少汗水,就能降低產生細菌進而散發味道的機率。「含有「鋁鹽製劑」止汗劑具有阻塞汗腺的效果,但需要一段時間進入皮膚毛孔,最佳使用時段是前一晚洗完澡後噴上,用一夜的時間讓止汗成分進入毛孔。」趙昭明提醒,要注意不可使用過量。「每次只要使用一點點就夠了,千萬不要猛噴或狂塗!」趙昭明說,因為若是阻塞過多汗腺,容易造成汗水難以代謝而導致中暑,另外,使用過量也會增加皮膚過敏、紅腫癢的風險,所以要小心。此外,也可以除去腋毛以減少細菌的附著量,同時多擦汗、勤洗澡,保持身體乾爽,同時保持良好作息,都能減少狐臭味道。
唧唧耳鳴聲炸腦!57歲男「耳朵發霉」竟是徒手挖耳屎釀禍
不少人洗完澡後都有挖耳朵的習慣,小心不當清潔恐引起感染!台南一名57歲李姓男子右耳突悶脹不適,就醫才發現原來男子的耳朵竟然已經「發霉」,經過治療雖已好轉,但他的耳邊卻開始不斷響起唧唧聲,就連醫師也查不出病因,直到李男轉往求助中醫師,耳鳴聲才獲得改善。57歲的李男平時有徒手挖耳朵的習慣,某天他突感到右耳搔癢、悶脹不適,且還伴隨一些分泌物,前往耳鼻喉科就醫才得知,原來是外耳道被耳黴菌感染。經過藥物治療後,雖然李男耳朵的不適症狀已有好轉,但他卻開始莫名聽到「唧」的耳鳴聲,奇怪的是醫生再次檢查後,並未發現有任何異狀,耳道也不見真菌蹤跡,長期魔音轟炸讓他忍無可忍,決定轉往中醫尋求治療,服藥一周後耳鳴狀況已獲得大幅改善。收治李男的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醫師趙念廷表示,黴菌性外耳炎為外耳的真菌感染,包括白色念珠菌和黑麴菌都是常見的病原菌,雖然該病患的感染症狀已獲得控制,但體內仍有殘存「邪氣」未被清除。對此,趙念廷提醒,像是愛好水上活動、免疫力低下、頻繁或過度清潔耳垢等3類人,較容易被耳黴菌感染,且可能一再復發,建議民眾切勿過度清潔耳朵,從事水上活動時也可用耳塞防止進水,盡量避免與他人共用掏耳棒。
夏天當心耳朵發霉 醫揭2用品是元凶:別長時間使用
耳機在現代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民眾在搭車、走路、運動等,都會戴耳機聽音樂或廣播,不過醫師警告,耳機若戴太久,不僅可能影響聽力,長時間也會導致耳朵「發霉」。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醫師在臉書粉專指出,台灣夏天的天氣又濕又熱,感覺好像什麼東西都快發霉了,耳朵要是沒有好好保護,也可能會發霉。由於夏天的氣候通常比較潮濕,高溫潮濕的環境非常適合細菌和真菌的生長,而這些微生物正是引起耳朵感染和發霉的主要原因之一。醫師建議,不要長時間使用耳機或耳塞。(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胡皓淳說明,當耳道內部潮濕時,細菌和真菌更容易滋生,導致耳朵發霉的風險增加。特別是頻繁的水上活動,長時間接觸水會導致耳道內滲入水分,進而造成耳朵潮濕,潮濕的環境提供了微生物生長的溫床,因此頻繁參加水上活動的人更容易有耳朵發霉的困擾。那麼要如何預防耳朵發霉?要有適當的耳道衛生習慣,不要隨意把棉花棒等物品插進耳朵,如此可能損傷耳道皮膚,增加感染的風險。如果有耳垢的困擾,建議尋求專業醫生清潔。再者,必須保持耳道通風,不要長時間使用耳塞或耳機,否則會封閉耳道,造成潮濕和細菌滋生,戴耳塞或耳機一段時間就要拿下來,讓耳朵也有機會「呼吸」。
耳屎能看出健康!專家指「這3現象」代表感染了 用棉花棒去挖超NG
許多人都喜歡拿棉花棒或是掏耳棒挖耳屎,不過國外專家呼籲不要使用棉花棒,因為棉花棒會將耳屎愈壓愈小塊,除此之外,若耳屎呈現紅色、綠色,甚至帶有臭味,可能是耳朵感染的警訊。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英國布里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的生理學、藥學暨神經科學院資深講師鮑姆加特(Dan Baumgardt)指出,耳屎其實是判斷身體健康的重要指標,他在非營利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上撰文指出,耳屎是由耳道內腺體分泌的油脂及汗水組成,絕大多數的耳屎都是角蛋白,是構成皮膚、頭髮、指甲外層的天然蛋白質,這是因為耳道至耳膜之間也有皮膚,當和分泌物混合時,脫落的皮膚會產生顏色偏棕色的蠟狀物質。一般來說,健康的耳屎會呈現黃棕色,而較老的耳屎則會是深棕色,有時甚至會是黑色。不過,若耳屎出現紅色或綠色,就顯示耳屎內可能混有血液或細菌,這也代表耳朵可能受到感染,若還伴有流膿或惡臭的分泌物時,就需要提高警惕。鮑姆加特表示,耳屎不僅僅是人體的廢物,其實還具有非常重要的保護功能,比如擋下可能通過耳道進入人體的碎屑,或是昆蟲等可能刺激或損害耳膜的有害物質,但如果耳屎堆積過多或變硬,就有可能阻礙到聲音傳播,導致聽力減弱。儘管如此,鮑姆加特特別提醒人們不要隨便清理耳屎,甚至特叮嚀,比食指小的物體都不能塞進耳道裡,呼籲民眾停止使用棉花棒掏耳朵,因為棉花棒只會把耳屎壓縮得更小塊,建議民眾若想清理陳年耳屎,可以使用藥用橄欖油來幫助軟化耳垢。英國布里斯托大學講師鮑姆加特指出,若耳屎呈現紅色、綠色,甚至帶有臭味,可能是耳朵感染的警訊,他也叮嚀民眾不要使用棉花棒。(圖/翻攝自X)
性早熟長腋毛 7成「聞腋青年」恐引起心理社交障礙
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近期皮膚科腋下清新門診中,未成年的青少年就診人數大幅增加,恐讓轉大人開心的喜悅,變成人格自信發展的阻礙。荷爾蒙激發汗腺成熟 腋下問題女多於男不少青少年因腋味問題落入「少年狐臭的煩惱」。廖怡華表示,腋下問題提早到來與「荷爾蒙」激發汗腺有關,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近一半有腋下問題者,同時有多汗以及異味困擾。臨床經驗發現,近年皮膚科腋下門診有3成為爸媽陪同看診的青少年,年齡最小的個案為9歲女童,因腋下狐臭困擾求診除味。汗水-小汗腺開口於皮膚表面,皮膚遍佈全身水狀分泌物水狀分泌物並無特殊異味,但與皮膚上細菌作用,加上表皮角質分解,會發出汗臭味主要由乙醯膽鹼支配味道-大汗腺(頂漿汗腺)開口於毛囊,主要分布於腋下及泌尿生殖區 蛋白質分泌物分泌物的豐富蛋白質與表皮上細菌作用後,會發出強烈異味 由腎上腺素支配根據2024年1月一項針對全球社交媒體討論議題統計數據[i]資料顯示,醫美療程中,腋下問題討論度高度成長,腋下止汗居冠高達363%,非侵入式永久性的微波熱能治療方案成長高達280%,顯示Z世代青少年,活在社群媒體世代,於當中展現高度社交與認同需求,腋下多汗、異味問題成為社群媒體中重要的求助議題。7成青少年曾察覺同學有腋下問題廖怡華公布一項波仕特市調公司與教學醫院合作針對「2024年青少年及家長腋下多汗及異味觀念」的線上市調,12至18歲青少年自身或身邊有腋下問題困擾的人比想像中更多。高達7成的青少年曾察覺自身或身邊的同學有腋下問題,然而因為不知如何適當表達,多會選擇與對方保持距離,甚至用開玩笑甚至嘲笑的方式來讓對方知道,恐造成孩子潛在社交障礙及心裡焦慮憂鬱。狐臭4大警訊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是否有濕耳垢。青少年腋下問題忽略不得,廖怡華表示,高達8成家長曾擔心孩子腋下問題影響在校交友狀況,但多數家長不了解腋下問題在青春期就有可能會出現,且腋下問題會遺傳,檢測濕耳垢與提前發現孩子狐臭問題有著高度的關聯性。父母親中有一人有腋下問題,子女有50%機率會遺傳到,若父母親雙方皆有腋下問題,則子女有高達7至8成機率會遺傳到。5大攻略擺脫「聞腋青年」香水止汗劑、除臭劑肉毒桿菌素手術清新微波面對腋下問題,多數家長僅幫孩子準備替換衣服、用毛巾或濕紙巾擦拭,或是使用止汗劑與體香膏,但治標不治本,僅少數人帶會孩子就醫,原因多為擔心恆久改善需要接受手術,且術後會有汗水代償、效果不佳,也不希望孩子承受手術恢復期,可能留下永久疤痕造成的內心陰影。廖怡華解說,現今有微波熱能新科技免動刀,利用微波技術精準破壞汗腺,不會讓皮膚表面留疤。即使異味嚴重,術後半年至1年也可再次治療。至於不少民眾擔心汗水代償的副作用,主要是在神經外科針對多汗症進行交感神經切除術,但現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家長不用過度擔心。術後保養只要注意少吃蔥、薑、蒜與咖哩等味道濃厚的食材,並注重日常清潔,便能保養清爽腋下環境。[i] Meltwater media report January 2024
被蚊子叮到癢醒「開燈秒消失」超崩潰!專家教戰:往「這區」搜
時序進入初夏天氣越發炎熱,蚊蟲也紛紛出籠擾人清夢,不少人睡覺時都曾遇過蚊子在耳邊嗡嗡叫,但一開燈卻不見蹤影,令人又氣又崩潰。對此,專家教戰,可以往「房間1處」搜索,就能發現蚊蟲消滅敵軍。一名網友在PTT以「請問一下開燈後蚊子都躲去哪裡啊?」為題發文,崩潰表示半夜睡覺突然被癢醒,才發現原來自己被蚊子叮了好幾包,但開燈後卻找不到蚊子的蹤影,一旦關燈蚊子又在耳邊飛來飛去,讓他忍不住惱怒問,「開燈後蚊子都躲去哪裡啊?」貼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回覆,「躲到你的視線死角」、「現在蚊子會匿蹤你不知道」、「所以現在我都開燈睡」、「蚊帳是個好東西,飛不進來你好睡,飛進來他死定」、「蚊帳+電蚊拍唯一解。」對此,根據醫學健康網站《Hello醫師》文章指出,由於開燈時瞬間的光亮會讓蚊子停止飛行,並停在周遭的「牆壁上」,倘若還是找不到,則可以往較暗或較黑的地方或物品搜尋,因為蚊子習慣躲在陰影或深色物體的表面。至於為何蚊子總是喜歡在耳邊嗡嗡作響?該篇文章也說明2原因,第一、耳朵、耳屎的氣味:蚊子藉由嗅覺來鎖定叮咬的目標,若耳朵的耳垢較多、氣味較強烈,蚊子可能會受此吸引,飛去耳朵;第二、二氧化碳濃度:蚊子會透過二氧化碳的濃度來尋找獵物,頭部是人體排出最多二氧化碳濃度的地方,而睡覺時身體處於靜止狀態,並不會擾動周遭的空氣,因此頭部的二氧化碳濃度就會更高。
11歲少女患狐臭遭排擠霸凌! 5大治療攻略一次看
購物專家「張維尼」是4寶媽,大女兒體育課下課後總飄出濃厚異味,不僅同學敬而遠之,還被哥哥取笑,讓壓抑已久的大女兒生氣大哭:「可以不要再這樣罷凌我了嗎?腋下問題不會自己好,也不是我願意的!」林口長庚紀念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分析目前台灣「止汗除臭」有5大方式,並為維尼家大女兒進行微波熱能止汗術治療,讓少女順利擺脫腋下問題,重拾自信,站上C位熱舞青春。狐臭會遺傳 家中一半人有腋下問題維尼家大女兒坦言,自己在學校不僅沒朋友,而且因為害怕異樣眼光,不想去上學。張維尼嘆:「感覺大女兒自信的光芒正在消失,連最愛的舞蹈課都要放棄!」曾嘗試噴香水、止汗劑卻發現味道更難聞,又因手術需要開刀,擔心造成孩子內心陰影,更不願意孩子需承受攏長恢復期以及可能留下疤痕而卻步,「沒有想到青春期孩子身上特殊的味道竟是狐臭!」。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2021年10歲以下青春期提早報到的孩童就醫突破2.5萬人次,5年內增加近1.5倍以上,迅速攀高。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廖怡華表示,現在的孩子因青春期來的太快太早,第二性徵提早報到,腋毛、腋下的異味恐跟著來。女性受荷爾蒙影響又比男性更活躍,就診率也比男性更高,而且會隨著經期而有週期性的變化。黃耀立表示,在台灣,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多汗與異味問題。想提前覺察腋下問題可透過「聞、望、問、切(check)」口訣,若出現下述情況,就應及早就診。狐臭4大警訊聞:腋下是否有特殊異味。望:腋下衣服上是否留下濕黃汗漬。問:家族中是否有狐臭遺傳史。切(check):檢查是否有濕耳垢。用「微波」免動刀擺脫異味目前市面上針對腋下問題的處理方式分為暫時與永久性兩種。黃耀立表示,暫時性如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肉毒桿菌素作用原理僅針對多汗,處理味道效果有限,且需要4到6個月再重新注射。永久性方案傳統做法為手術一,若需解決多汗及異味問題,需兩種不同的手術;針對多汗為交感神經切除術,普遍認為會有汗水代償不可逆的副作用,因此已很少人在做這項手術。針對味道為旋轉刀手術,需鑽孔將皮瓣與肌肉組織剝離,用旋轉刮刀刮除大汗腺,效果恆久,但術後會有血腫及感染風險,且術後恢復期較長。隨著醫療科技日新月異,現在已有無須手術開刀的方案,透過微波熱能科技讓水分子自旋產生熱能的原理,能量可精準聚集於真皮與皮下脂肪交界處,一次性的破壞大小汗腺,達到除汗、除臭以及附帶除毛三合一的效果。清新微波經長庚醫院臨床實驗,證實效果可以媲美手術,對於改善多汗以及異味,平均皆有8成左右的效果。經美國雷射醫學會官方A級的國際醫學期刊證實,24名有腋下多汗困擾的青少年,在接受一次微波熱能治療,顯著改善出汗嚴重程度,及心理廣泛性焦慮、社交迴避症狀。黃耀立呼籲,腋下問題雖不是病,但父母需協助孩子用正確的態度去面對及早發現問題。清新微波能解決家長擔憂疑慮,不需動刀,經美國FDA及衛福部安全有效功效認證,可以放心讓孩子接受治療!現在全台已經有專業的清新門診,民眾可直接上網搜尋查詢就近院所,接受專業醫師諮詢及協助。
耳朵不用清!棉花棒恐害耳道受傷 醫師籲「耳燭」也要避免
許多人都會用棉花棒清潔耳朵。不過英國就有位醫師表示,其實耳朵不需要用棉花棒清潔,因為耳朵會自我清潔;因此,如果長期將棉花棒深入耳朵中,就很有可能會造成傷害。英國醫生「Dr Sooj」在TikTok上發布一段影片分享,因為有許多人不當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導致不少耳垢堆積在耳膜上,還可能釀成聽力困難、耳鳴,甚至頭暈的問題。Dr Sooj就表示,如果耳朵出現異常,就應立刻就醫檢查、治療,並聽從醫護人員指示,交給他們使用專業工具處理。耳鼻喉科醫師克莉絲(Kris Jatana)也說,大家常常有2個錯誤觀念,包含「耳道需要清潔」,以及「棉花棒是好工具」。克莉絲指出,耳朵通常有自我清潔機制,如果長期使用棉花棒清潔耳道不僅會將耳垢推到更深處外,還可能間接對耳道造成傷害。根據2017年來自俄亥俄州全國兒童醫院進行的研究發現,自1990年至2010年間,美國有接近26.4萬名兒童因使用棉花棒清潔耳朵而造成傷害;而每天約有1.25萬人因耳道清潔受傷,平均每天就有34起。另外,現在很流行的耳燭也應避免,且Dr Sooj表示「這種做法已經被大部分醫生否定」,因此他呼籲大家應該要正確清潔耳朵,更要過濾不實資訊導致無形中傷害耳朵的健康。
耳垢長期未清潔 臥床婦耳內竟抓出7隻蛆
台中市50歲臥床張姓婦人8日左耳突然流血,照顧服務員發現後送醫,當醫師靠近檢查時,1隻蛆從耳朵內爬出來,馬上用觀耳鏡及耳鼻喉抽吸管,花了近20分鐘抓出6隻蛆,研判是耳垢太髒,導致昆蟲或蒼蠅跑進去產卵,建議照顧者應該不定期協助清潔耳垢。50歲臥床的張姓婦人昨左耳突然流血,照顧服務員發現後很驚恐,擔心耳朵內整個爛掉,緊急送到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室治療。耳鼻喉科醫師林金生發現婦人耳殼紅腫,還有液體流出來,進一步檢查時,耳朵內突然跑出1隻蟲,他使用觀耳鏡檢查,清楚看到有白色的蟲排列在耳朵內,還不斷蠕動,耳朵內其他地方則呈現紅色。林金生說,他擔心使用夾子會擋住視線,選擇用最細的耳鼻喉抽吸管把蟲抓出來,由於蟲的體型比吸管口還要肥大,蟲也沒黏在耳朵內很緊,因此過程中輕易把蛆從耳內全部抓出來,連同自行爬出來的蛆總共7隻,「第1次看到耳內那麼多隻蛆,真的很罕見!」林金生研判,婦人可能無法清楚表達言語,長時間耳垢沒清潔,耳垢潮溼溫暖,昆蟲或蒼蠅不小心跑進去,加上手被限制無法行動自如,以致不能把蟲趕走,意外讓昆蟲產卵,讓耳朵變成蛆生長的溫床。他指出,如果患者本身有語言障礙,照顧者應該不定期協助清潔耳垢,每天注意耳朵有沒有不明、分泌物或臭味,就可避免耳朵內有蟲。
婦左耳流血去看診 醫一湊近「1隻蛆秒爬出」…20分鐘內又抓6隻
台中市一名50歲婦人,因為長期住在安養中心臥床,因被照顧服務員發現她的左耳流血,昨天(8日)下午被送到台中大甲李綜合醫院急診室。收治該名婦人的醫師發現,婦人的外耳紅腫,不時有血水流出,才正要靠近婦人檢查時,突然有1隻蛆從耳朵內爬出來,把醫師嚇一跳。後來醫師利用觀耳鏡及耳鼻喉抽吸管進行檢查跟治療,近20分鐘內,又從婦人的耳朵中抓了6隻蛆,研判是患者耳朵內的耳垢太髒,才導致昆蟲或蒼蠅跑進產卵。收治婦人的大甲李綜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金生表示,這名婦人長期住安養中心,是因為照服員發現婦人耳朵莫名流血,擔心她會耳朵爛掉,趕緊安排婦人掛急診接受治療。林金生醫師提到,他第一時間看到婦人,發現她耳殼部位紅腫,還不時有液體流出,正當他要進一步檢查時,婦人的耳朵內,突然跑出一隻蟲,把醫師嚇一跳。後來把跑出耳外的蟲取出後,林金生再用觀耳鏡檢查,看到有白色的蟲,排列在婦人耳朵內,耳朵內其他地方,則明顯因為受到感染而呈現紅色。林金生說,因為顧慮使用夾子會擋住治療的視線,最後他選用最細的耳鼻喉抽吸管,花了近20分鐘,慢慢把婦人耳朵裡的蟲慢慢抓出來。算算連同自行爬出來的蛆,婦人的耳多總共揪出了7隻蛆,林金生醫師也直呼:「我第一次看到耳朵內有那麼多隻蛆的,真的非常罕見。」但婦人為什麼會耳朵長蛆,林金生醫師研判,可能是因為婦人無法清楚表達身體不適,加上長期臥床,手被限制住,無法自行把身邊的蟲蟲趕走;加上耳朵內的耳垢,長時間沒有好好清潔,才成為了潮濕溫暖的耳內,成了蛆生長的溫床。
一堆人都做過!醫曝床上壞習慣:「11隻蟑螂」鑽入他耳道
你有在床上吃東西的習慣嗎?新加坡網紅醫生「山姆醫生」(Dr Sam)日前在抖音上傳影片,引述大陸一名男子經常在床上飲食,沒想到睡覺時竟遭蟑螂鑽入耳朵,他藉此警告民眾千萬不要在床上吃東西,否則除了招來蟑螂爬上床外,耳垢的氣味也可能吸引蟑螂跑進耳道內。山姆醫生日前在抖音發布一支影片,提及大陸廣東一名24歲男子經常在床上吃東西,食物碎屑不僅掉落在床上,未吃完的食物也被隨手扔至床邊,衛生習慣令人堪憂,某天他在睡夢中突然感到耳朵傳來劇痛,緊急就醫才發現,原來男子的耳道內出現一隻德國蟑螂,更令人頭皮發麻的是,還有10隻小蟑螂在裡面覓食。山姆醫生透露,除了食物味道會招來蟑螂外,耳垢的氣味也容易吸引蟑螂,且耳道環境陰暗潮濕,是昆蟲最喜愛的居住條件,所以蟑螂跑進耳道內的案例時有耳聞,萬一昆蟲不小心鑽進耳朵裡,他也提供3招解決方法:1.切勿驚慌倘若昆蟲鑽入耳道內無須緊張,耳道是一條死路,沒有通道可抵達腦部。2.不要試圖把昆蟲挖出來不要嘗試自己使用工具驅除昆蟲,否則對耳道造成的傷害可能比蟲子更大。3.淹死昆蟲可以嘗試往耳道倒入橄欖油,藉此「淹死」昆蟲或是讓牠爬出來,不過最好先詢問過醫生較為安全。
男子超長耳屎塞耳道!出現耳鳴、耳悶、聽力下降 醫呼籲:7種人應定期清理耳垢
一名阿伯3個月以來時常覺得耳鳴、耳悶,右耳聽力也有下降的情況。常常聽不到老伴叫他去洗碗、倒垃圾,因此產生誤會鬧得不愉快,傷了和氣與夫妻感情。前往耳鼻喉科診所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在臉書上分享這段「神奇的案例故事」,並提醒民眾想清理耳垢,建議還是到診所找專業醫師處理,尤其7種人應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2公分耳屎影響聽力 醫師5秒拖出解決問題一般所謂的「耳屎」,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指出,耳垢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及外界髒汙的共同混合物,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耳朵深處,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耳道適當的潤濕狀態。不過,對某些人來說,過多過滿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現象。張益豪醫師表示,自己最近在診間就遇到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名阿伯時常覺得耳鳴、耳悶與右耳聽力下降,3個月以來沒有理會,直到某天雷雨交加的夜晚,左耳與右耳聽到的雷聲差異極大,剛好路過診所於是前來求診。經過醫師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提到,自己花了5秒鐘,把這條驚人的耳垢整條拖出,解決了阿伯長達3個月的聽力問題,也幫助阿伯修復了夫妻關係。耳屎要常常清理? 自己挖還是找醫師處理好?人的耳道有可能會像這名阿伯一樣,因為耳屎塞住整個耳道而影響聽力。不過,張益豪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清潔,因為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垢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清理,它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此外,張益豪醫師也提醒,耳屎最好不要自己清理,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傷口有組織液滲出,患者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造成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會讓真菌更容易滋生。7種人應定期耳屎清除治療 保持耳道清潔與健康張益豪醫師建議,以下7種人可以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包含:外耳道天生較狹窄或彎曲者天生耳屎較多、較油又常堵塞者曾經接受過耳朵手術而引起結構異常者洗澡或游泳時,水經常流入耳道內,以致耳垢容易潮溼沾黏在外耳道上,進而造成阻塞者長時間需要使用耳塞或耳機的人。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耳屎堆積因工作與生活環境容易接觸灰塵、污染物的人已經出現耳朵不適者,例如耳悶、聽力差、耳鳴、耳朵痛等等此外,張益豪醫師提到,還有一種人很常見,就是「很享受於清耳朵,但想交給專業的人清時」也可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定期清理耳垢、檢查耳朵,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耳道問題,保持耳朵的清潔和健康,也有助於預防耳道感染和聽力受損。資料來源:張益豪醫師臉書-想清理耳垢,自己挖還是到診所找專業的醫師處理呢?
男子采耳太爽「嘎冷筍」耳膜破裂 竟一輩子耳鳴
很多人把掏耳朵視為一種享受,因為感覺很爽。一位醫師表示,一位30歲男患者,因為常去「采耳」,男子在過程中「嘎冷筍」,不料耳道受損,耳膜甚至破裂,儘管治療後恢復聽力,卻會一輩子耳鳴。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在《醫師好辣》說,因為人會新陳代謝,所以耳朵裡面的耳垢會自己跳出來,有些人的耳垢會比較濕,有些則是油性的,處理上會比較麻煩,這時可能就需要采耳清除,但這種欣快感,可能會造成身體障礙。醫師說,采耳要小心。(圖/翻攝YouTube頻道醫師好辣)吳昭寬表示,一位30歲的男性來就診,他的耳道外面發現有血絲,用內視鏡一照,裡面更多血絲、血塊,靠近耳膜的地方皮還破掉,還有舊傷口,因為患者去朋友開的采耳工作室,每次在舒服的時候「嘎冷筍」,因此造成身體傷害,而治療過後患者2週後又再來。吳昭寬說,患者之後來就診又說,因為他的聽力開始受損,不料他的耳膜已破掉1/4,因為他請采耳師清血塊,男子又抖了一下,耳膜直接被刮破,後來雖然有治療好,但是耳鳴一直困擾著他。吳昭寬提醒,有3類人不適合采耳;一耳朵構造和一般人不一樣的人,有先天小耳症或耳道彎曲者;二是耳朵受過傷或開過刀的;三是耳朵有慢性發炎的人。
網紅甩開「濕腋」人生 狐臭2大指標、5種解決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Youtuber裴薇30年來深受腋下多汗症及異味困擾,使用大量止汗劑東遮西掩也止不住,甚至曾被另一半提醒「裴裴妳衣服常有汗漬,也有味道飄出,要注意一下!」讓她驚訝又尷尬。林口長庚醫院皮膚部副部長黃耀立表示,台灣平均每10人就有4人有腋下問題,提醒民眾可以「濕黏性耳垢與家族史」做為自我檢測指標,並及早尋求協助。腋下異味阻擋愛情!英國臨床心理學家 Linda Blair指出「第一印象的建立,在於初次見面的7秒鐘。」根據最新線上市調顯示,若有心儀對象,當發現對方有腋下問題,好感度立刻打對折!兩性專家許藍方說明,腋下有異味的民眾,因長年習慣聞自身的味道,產生「嗅覺疲勞」,很難察覺自身體味問題。曾遇過因狐臭問題而被公司開除、同事言語、職場霸凌的個案,更有因進行腋下傳統手術留下後遺症,導致汗水轉移的案例,除造成心理傷害外,在社交生活上更是處處受阻。狐臭檢測看2大指標黃耀立表示,狐臭雖然不能說是病,但就像是隱形的社交殺手,無論在兩性關係、學校同儕或職場社交上,腋味問題都是需要面對處理的。對於腋味問題難以覺察,可用濕耳垢與是否有家族史可為自我檢測指標有濕濕黏黏的耳垢是否有家族史消除多汗狐臭5大招黃耀立說明,多汗與狐臭的成因分別在於大小汗腺,同時改善兩種狀況才是解決關鍵。民眾若有多汗或味道問題,可至「清新門診」尋求協助。據統計,全台清新門診2022年共協助超過4千人擺脫腋下困擾。大汗腺:又稱頂漿腺,為狐臭來源。小汗腺:又稱外分泌腺,會造成多汗。目前5大除狐臭方式包括微波療程、傳統手術、肉毒桿菌素、止汗劑與香水。黃耀立說明,微波療程的原理為運用微波熱能聚焦於真皮層與脂肪層交接處大小汗腺最密集區域,可一次性精準破壞造成多汗的小汗腺以及狐臭的大汗腺,非侵入性治療也無疤痕。經FDA及衛福部認證,可永久改善8成腋下多汗以及狐臭問題困擾。裴薇表示,解決「腋下濕態」困擾後,工作不再受限,兩性關係也更親密。微波療程:透過微波加熱原理,精準破壞大、小汗腺,達到止汗、淨味、除毛三合一功效。傳統手術:透過內視鏡截斷或燒除交感神經節/內視鏡旋轉刀刮除頂漿腺。肉毒桿菌素:抑制神經傳導物質,減少小汗腺分泌汗水,但對頂漿大汗腺(臭)無效,且僅能維持4至6個月。止汗劑:利用鋁鹽擦劑滲入以減少汗腺排出。香水:遮蔽異味。▲微波療程的原理為運用微波熱能聚焦於真皮層與脂肪層交接處大小汗腺最密集區域,可一次性精準破壞造成多汗的小汗腺以及狐臭的大汗腺,非侵入性治療也無疤痕。
中年男右臉癱瘓、狂滴口水 竟是「耳朵卡棉花棒頭」惹禍
如果身體有異狀,真的要盡快就醫!近日高雄一名中年男子,突然感覺到聽力變差,而醫師安排採檢,怎料在前夕他的右臉卻不能動,還狂流口水,醫師開刀後才從他的耳朵發現棉花棒頭,因為長期卡住引發了外耳炎和神經麻痺。據《壹蘋新聞網》報導,義大醫院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楊顓謙表示,該名50歲的病患大叔來健檢時,說自己聽力變差持續1年多了,右頸也有不適感,檢查才發現大叔的側外耳道填滿粉紅色肉芽組織,因為怕是癌組織,他幫病患安排了切片檢查。不過,在檢查前一天,病患右耳感到超痛,右臉也癱瘓狂滴口水,以為自己是中風,緊急開刀後,楊顓謙從病患的肉芽組織內,又發現一個2公分長的物體,原來是棉花棒頭,而大叔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有沒有挖耳朵,讓棉花棒頭卡住的事情。楊顓謙說,病患耳朵會有那麼多肉芽組織,其實就是棉花棒頭害的,因為殘留在耳朵造成外耳炎,還讓肉芽組織增生,所以連帶影響聽力,中耳腔後方乳突骨發炎,讓病患右頸不適。楊顓謙解釋,病患癱瘓滴口水,是外耳道長期發炎,侵犯到第七對腦神經,造成右臉顏面神經麻痺,經過治病患也改善狀況。楊顓謙呼籲,很多人都有掏耳朵習慣,但其實耳垢能殺菌,如果掏耳朵一個不慎,可能會挖傷耳道,甚至產生像病患的症狀;如果耳朵有異物,造成疼痛和聽力下降的情況,也要盡快就醫。
婦女「陰道有奇怪東西」難入睡 就醫驚見死蟑螂
真是可怕!近日一位洪都拉斯婦產科醫師分享病例,一位婦女表示,她的陰道有非常奇怪的東西,讓她難以入睡,經過檢查裡面竟然有一隻死蟑螂,這也是他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據《紐約郵報》報導,醫師卡利克斯(Dr. Marco Cálix)經常在TikTok分享不尋常的病例,有天一位住在農村的女病患來找他,患者極度不安又緊張到流汗。她表示,自己的為陰道裡有非常奇怪的東西,讓她難以入睡。卡利克斯說,當他一檢查,裡面竟然是一隻蟑螂。據卡利克斯說法,他之前才女性陰道內發現了保險套到情趣用品,但蟑螂還是第一次,目前不清楚牠是怎麼進去的,卡利克斯也沒說明患者有沒有受傷或如何治療,只知道在他拿出來時,蟑螂已經死了。Orkin滅蟲網站指出,「蟑螂往往喜歡黑暗潮濕的地方來隱藏和繁殖,牠們的可以將身體壓扁適應狹窄的區域。」卡利克斯警告,患者要注意自己身體的異常狀況,包括有臭味的分泌物、出血等,如果女生發現下體有問題,要盡快就醫。此外,之前一名塞爾維亞在發生性行為時,把軟木塞塞入陰道後導致大小便失禁,而軟木塞在裡面待了3.5年;2014年,一名女性把情趣用品放在陰道內10年,讓醫師十分震驚。據《每日郵報》報導,2019年一名越南婦女去看醫師,抱怨她的耳朵有嗡嗡聲,結果發現裡面藏了一隻蚊子,醫師用細長的鑷子取出蚊子。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昆蟲學家沙爾(Coby Schal)在 2017 年告訴《國家地理雜誌》,耳朵有一隻蟑螂的案例實際上並不少見,「蟑螂到處覓食,耳垢可能對它們很有吸引力。一隻蟑螂可能會進去探索然後被卡住。」
8歲妹總把大人呼叫當耳邊風 被醫吸「7坨超巨耳屎」…母驚:原來真沒聽到
平常想清理耳道內耳垢的你,是會自己挖,還是到診所找專業的醫師處理呢?有耳鼻喉科醫師分享最近收治的一起個案,是一名8歲小女孩來給醫師挖耳屎,結果醫師前後只花了2分鐘,就從這位小妹的耳朵哩,清出7坨超巨型耳屎,媽媽一看到這麼驚人的耳屎份量,才恍然大悟的說:「原來我最近叫她,她都當沒聽到,原來是真的沒聽到啊」。收治這名8歲小女孩的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最近透過臉書分享他幫忙挖耳屎的「戰績」,他發文提到,這些耳屎是從一位8歲小女孩的耳朵取出的,小女孩配合度很高,讓他只花了2分鐘時間,耳道就清潔溜溜。耳鼻喉科醫師張益豪,日前為一個8歲的小女兒,清出驚人的耳垢。(圖/翻攝張益豪醫師臉書)張益豪指出,多數人的耳屎,都可以在不刻意掏挖的情況下自行排出,但當耳屎堆積堵塞到耳道時,時常會造成耳痛、耳鳴、聽力下降及眩暈等問題。因此他建議民眾,可每半年就到耳鼻喉科檢查一下,請醫師評估是否要清理耳道上的耳垢,才是正確的方式,千萬別自行在家用棉花棒、鑷子、衛生紙隨意掏挖耳朵,以免造成耳道受傷,引發進一步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