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悶
」 耳朵 癌症 耳鳴雙耳悶塞脹痛恐是「1疾病」醫揭好發於3族群 長期鼻子過敏當心
一位在美國矽谷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幾年前不幸得到鼻咽癌,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鼻咽癌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來,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因此回台灣時求助耳鼻喉科醫師。在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的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該名患者幾年前罹患鼻咽癌,經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透露,患者嘗試了藥物治療與中耳通氣管等傳統治療方式後,症狀仍未消失,因此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接受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病患在手術後恢復迅速,結果令人滿意,耳悶塞不適症狀明顯大幅改善。朱峻緯說明,耳咽管為調節中耳腔壓力的重要構造,介於中耳與鼻咽部之間,在成人長度約為3.6至3.8公分,多數時間呈現閉合狀態,只有在打哈欠、吞嚥口水時才會稍微張開,張開主要靠兩塊肌肉和脂肪調控開合,若長達3個月以上出現閉塞,就算是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提到,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在各國的發生率不一,成年人通常約0.9~1%,兒童發生率達6.1%,好發於有中耳炎、鼻竇炎、長期鼻過敏的患者。治療上,通常會先針對鼻部症狀治療耳咽管黏膜腫脹,先用消炎藥、抗組織胺、鼻噴劑或口服類固醇,讓耳咽管消腫,再無效的話會考慮做耳膜切開術,釋放耳內的壓力,傷口通常過幾天就會癒合;如果術後又塞住,會考慮放置中耳通氣管在耳膜上,讓耳咽管通氣。朱峻緯指出,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為近年來針對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新發展的治療方式,適用於慢性(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病患。此手術是在鼻內視鏡的導引下,將獨特設計的氣球導管置入耳咽管內給予固定壓力,將耳咽管狹窄部分撐開,以恢復耳咽管暢通。此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疼痛少,為一種直接、有效、安全之治療新利器。
50歲女子耳朵搔癢每天掏! 塞住就醫檢查竟「罹癌」
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日前在網路上透露,自己過去遇到一名病患,因為耳朵搔癢,所以每天都會用掏耳棒掏耳朵。但後續因為自掏耳朵導致發炎,後來又出現耳悶、耳鳴、聽力下降的情況,沒想到就醫檢查後,竟罹患「鱗狀上皮細胞癌」。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近日在Facebook粉專「健康多1點」的短影片中表示,過去他曾遇到一名50歲的女病患,因為耳朵搔癢,所以每天都會用掏耳棒掏耳朵。但後續因為次數太頻繁,導致耳朵發炎,甚至還常常出現一些膿性的分泌物。起初該名女病患並不以為意,只是用棉花棒進行清理,結果久而久之,就發現棉花棒開始推不進去耳朵裡,並出現耳悶、耳鳴、聽力下降的情況。吳昭寬指出,之後因為該名女病患太不舒服,才到醫院求診,在檢查、清理並做切片後發現,女子竟已罹患耳朵的「鱗狀上皮細胞癌」。對此,吳昭寬透露,其實耳朵要罹癌相當不容易,但若是發炎物質一直堆積在耳朵中,沒有經過適當清理,或是被外力機械傷害,就會使得細胞不斷遭破壞,而要是細胞在不斷修復的過程中沒有踩剎車,就可能引發癌變。最後,吳昭寬也提醒,如果有耳朵不適的情況,要慎選挖耳朵的工具。在使用時也要多加注意,否則耳耙子可能使耳道破皮,棉花棒則會將耳屎往內推,更不易清除耳屎。
爽挖耳朵10年突「耳痛流膿」 檢查竟罹癌了
大陸一名50多歲周姓男子喜歡隨手拿起挖耳勺掏耳朵,習慣持續了將近10年,直到最近,左耳痛、耳流膿讓他不得不就醫,這才發現罹患癌症,所幸經過手術切除,並輔以放化療,恢復良好。醫師說明,長期掏耳朵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惡性循環使得耳道裡長出新生物,誘發外耳道癌。根據陸媒《中國新聞網》報導,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主任張宏徵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種少見的惡性腫瘤,約佔頭頸部腫瘤的0.2%,整體發生率約1/100萬人,屬於罕見疾病,容易漏診,確診時往往已屬於局部晚期。他提到,外耳道癌臨床表現不典型,初期易誤診為外耳道炎或中耳炎,主要臨床表現為耳流膿、耳痛、聽力下降、耳鳴、耳悶、眩暈等症狀;晚期腫瘤因侵犯範圍擴大,可出現相應顏面神經及後組顱神經麻痺症狀,如顏面神經麻痺、聲音沙啞、飲水嗆咳、吞嚥困難等,侵犯顳顎關節可出現張口受限。張宏徵指出,外耳道癌的確診要靠病理,同時還需要進行聽力學、顳骨CT、顳骨頸部增強MRI、肺部CT等相關檢查,腫瘤累及大血管時還需做MRA、MRV,PET-CT可以幫助判斷是否出現遠處轉移。張宏徵進一步指出,外耳道癌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和多種高危險因子相關,其中包括反覆的上皮刺激,例如習慣性挖耳、長期的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和外耳道炎均有誘發外耳道癌的風險;另外,在亞洲人群中,頭頸部放射治療是外耳道鱗狀細胞癌重要的誘發因素,經過放射治療後的鼻咽癌患者,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發生率約0.15%,較健康者高出1000倍。張宏徵稱,外耳道癌主要分為鱗狀細胞癌、腺樣囊性癌、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最常見,佔40%至60%,侵襲性較強且預後最差;腺樣囊性癌約佔40%,雖生長緩慢,但容易復發及遠端轉移;基底細胞癌佔5 %至10%,手術後效果優於其它病理類型。張宏徵解釋,外耳道癌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同時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也可以作為很好的補充;而外耳道癌的預後一般與分期、病理類型相關,早期外耳道癌手術切除後預後較好,5年存活率可達到90%-100%,晚期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盡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險因子,有相關症狀時及時就診,做到早發現、早期診斷、早治療。
38歲男左耳悶確診鼻咽癌 醫曝4危險因子
一名38歲男性自述因左耳耳悶一周,遲遲未改善前往就醫,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張弘檢查後發現對方「中耳積水」,且近期並沒有游泳或潛水情況,由於在此年紀發生單側中耳積水並不尋常,安排對方做鼻咽內視鏡檢查,後續竟診斷出鼻咽癌第2期,須接受化療。耳鼻喉科醫師張弘日前在臉書粉絲團上分享病例,指出一位38歲男性主訴左耳耳悶一周,曾求診治療未改善,經他檢查發現是中耳積水,進一步詢問,發現病人並無游泳或潛水,也無抽菸或鼻咽癌家族病史,由於這個年紀發生單側中耳積水「不尋常」,後續安排鼻咽內視鏡檢查切片化驗後,沒想到驚見鼻咽部左側有明顯腫瘤,甚至已經大到阻塞耳咽管開口,確診鼻咽癌,須接受化學放射線治療。根據台灣癌登資料庫,每年約有超過1500位新診斷的鼻咽癌患者,鼻咽癌早期症狀不明顯,往往發現時已經偏末期。張弘進一步提醒,鼻咽癌好發於亞洲人,和基因遺傳、鼻咽病毒感染、飲食(尤其富含亞硝酸鹽的食物,如香腸臘肉)及抽菸有關。張弘表示,鼻咽癌最常見症狀包括,頸部腫塊、流鼻血、鼻塞、鼻涕倒流、鼻音增加。另外,耳部症狀部分,據研究統計,約有30%新診斷的鼻咽癌患者合併中耳積水,因此成年人有中耳積水時,須考慮鼻咽癌可能性;腦神經學症狀部分,約有8%至12%的病人因為鼻咽癌侵犯腦神經(最常見為第6對腦神經受侵犯,導致複視),而出現腦神經學症狀。醫師提醒,成年人出現單側耳悶持續未改善時,建議盡快找專科醫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林口微笑親子耳鼻喉科診所醫師張弘於個人臉書分享自身觸碰案例。(圖/擷取自臉書耳鼻喉科張弘醫師)
不只遺傳基因影響 防「鼻咽癌」醫師提醒「這類食物」要少吃
亞洲人好發鼻咽癌,據研究顯示,罹患鼻咽癌的原因不只有遺傳基因,還與基因遺傳、EB病毒及飲食因素有關。日前節目「健康好生活」邀請了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談鼻咽癌,醫師提到,兒童不宜吃過多醃漬品,據統計資料指出,從小吃醃漬品的兒童比不吃的罹患鼻咽癌的機率多7倍。醫師提到,家中有些阿嬤會給孫子吃醬菜等醃漬食物,但醃漬類食品吃多除了可能胃部會有毛病外,孩子未來得到鼻咽癌的機率也會多7倍。如果要給孩子吃醃漬食物的話,醫師建議盡量給予孩子新鮮一點的醃漬品,千萬不要給醃得很久的食物。醫師補充說明,鼻咽癌發生風險並不只有醃漬食物,最常見的風險有三種,分別是基因遺傳、EB病毒與飲食。醫生提醒到,所謂的EB病毒其實常見於感冒,所以被驗到EB病毒陽性並不等於確診鼻咽癌,應當在之後安排鼻咽相關檢查才能正確判斷;飲食部分,醫生說,醃漬類食物對成年人來說影響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菸酒相關問題。醫生告訴大家,鼻咽癌的症狀很像一個小感冒,會透過像鼻塞般的鼻子流血來表現,另外因鼻咽腔是互通的,所以當塞住了耳朵時會有耳悶、耳塞的感覺。醫生分享病例,曾有名40歲女患者罹患鼻咽癌,患者相當不解,明明自己不菸不酒,怎麼會得到鼻咽癌?在與患者討論後,醫生發現她曾得過EB病毒,且小時候常吃醃漬類食品,推測可能是因此患上鼻咽癌,醫生在節目上提醒大家,給孩童吃醃漬食品要適可而止。
被老公怨講話沒在聽 婦女就醫檢查發現4公分大「聽神經瘤」
64歲陳姓婦人公職退休後便與丈夫賦閒在家,但近年來她經常飽受左邊單側耳鳴所苦,且老公常抱怨「我講話你都沒在聽」,直到至醫院安排進一步詳細檢查,才赫然發現左側的小腦橋腦角長出一顆4公分大的聽神經瘤,緊急轉由神經外科團隊手術切除。單側耳鳴、聽力衰退 「聽神經瘤」95%是良性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施亮均指出,聽神經瘤主要長在「小腦橋腦角」(小腦和橋腦所形成的三角地帶),幾乎95%是良性腫瘤,且生長非常緩慢,臨床病例也不多,約只有十萬分之一,由於小腦負責維持平衡和動作協調,橋腦則是與呼吸調節、睡眠周期等重要功能有關,因此若是聽神經瘤不斷長大,壓迫周圍組織,受損症狀會越來越明顯,進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大於3.5公分建議開顱手術 「搏動性耳鳴」應儘速就醫聽神經瘤的特徵主要為單側耳鳴及聽力衰退,少數伴隨耳悶或耳脹、頭痛、眩暈、步伐不穩等,若是3.5公分以上的聽神經瘤,一般會建議接受開顱手術,殘留部分再以加馬刀治療,至於3.5公分以下的腫瘤或病患不適合、不願採用開顱手術,則會建議加馬刀治療。此外,施亮均也指出,平時也要注意「危險耳鳴」,包括「單側耳鳴」及「搏動性耳鳴」,後者聽起來會像是流水聲、咻咻聲或呼呼聲,多半與腦部、頸部的動靜脈血管異常有關,例如血管硬化、狹窄、阻塞或畸形等,因伴隨著心跳的頻率,所以稱為「搏動性」,若有類似症狀,務必盡快就醫。嚴重引發腦內出血、中風癱瘓 及早就醫降低聽損施亮均提醒,聽神經瘤生長速度十分緩慢,即便初期會造成走路不平衡、聽力減弱、臉麻等併發症,病人多半也只會以為是小毛病不在意,身體也逐漸適應,直到症狀嚴重時才趕緊就醫,此時聽神經瘤可能已經長到2公分以上,嚴重時甚至會壓迫小腦、腦幹及其他顱內神經,引發腦內出血、潰爛感染、吞嚥困難、中風癱瘓等後遺症,千萬不可小覷;若有「單側耳鳴」,越早就醫,越可降低永久性聽損以及其他神經功能的損傷。
男子超長耳屎塞耳道!出現耳鳴、耳悶、聽力下降 醫呼籲:7種人應定期清理耳垢
一名阿伯3個月以來時常覺得耳鳴、耳悶,右耳聽力也有下降的情況。常常聽不到老伴叫他去洗碗、倒垃圾,因此產生誤會鬧得不愉快,傷了和氣與夫妻感情。前往耳鼻喉科診所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在臉書上分享這段「神奇的案例故事」,並提醒民眾想清理耳垢,建議還是到診所找專業醫師處理,尤其7種人應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2公分耳屎影響聽力 醫師5秒拖出解決問題一般所謂的「耳屎」,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指出,耳垢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及外界髒汙的共同混合物,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耳朵深處,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耳道適當的潤濕狀態。不過,對某些人來說,過多過滿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現象。張益豪醫師表示,自己最近在診間就遇到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名阿伯時常覺得耳鳴、耳悶與右耳聽力下降,3個月以來沒有理會,直到某天雷雨交加的夜晚,左耳與右耳聽到的雷聲差異極大,剛好路過診所於是前來求診。經過醫師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提到,自己花了5秒鐘,把這條驚人的耳垢整條拖出,解決了阿伯長達3個月的聽力問題,也幫助阿伯修復了夫妻關係。耳屎要常常清理? 自己挖還是找醫師處理好?人的耳道有可能會像這名阿伯一樣,因為耳屎塞住整個耳道而影響聽力。不過,張益豪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清潔,因為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垢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清理,它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此外,張益豪醫師也提醒,耳屎最好不要自己清理,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傷口有組織液滲出,患者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造成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會讓真菌更容易滋生。7種人應定期耳屎清除治療 保持耳道清潔與健康張益豪醫師建議,以下7種人可以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包含:外耳道天生較狹窄或彎曲者天生耳屎較多、較油又常堵塞者曾經接受過耳朵手術而引起結構異常者洗澡或游泳時,水經常流入耳道內,以致耳垢容易潮溼沾黏在外耳道上,進而造成阻塞者長時間需要使用耳塞或耳機的人。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耳屎堆積因工作與生活環境容易接觸灰塵、污染物的人已經出現耳朵不適者,例如耳悶、聽力差、耳鳴、耳朵痛等等此外,張益豪醫師提到,還有一種人很常見,就是「很享受於清耳朵,但想交給專業的人清時」也可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定期清理耳垢、檢查耳朵,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耳道問題,保持耳朵的清潔和健康,也有助於預防耳道感染和聽力受損。資料來源:張益豪醫師臉書-想清理耳垢,自己挖還是到診所找專業的醫師處理呢?
聚會被朋友兒搓一下…輕熟女「右耳破洞20%」 醫嚇壞:看到聽小骨
一名30歲女性日前與友人聚會,期間被朋友小孩搓了一下耳朵,造成她右耳劇痛,接著是持續的耳悶以及聽力變差,就醫後才發現右側耳膜約莫破了一個20%的洞,洞內隱約可見聽小骨以及內耳壁。醫生提醒,不得不注意小朋友的威力,特別是在耳朵附近玩的時候,一不小心就會發生類似狀況。耳鼻喉科醫師張弘在臉書分享案例,「門診一位30歲女性,主訴昨天與朋友聚會時,朋友小孩突然往她右耳伸手指搓一下,造成她右耳劇痛,接著是持續的耳悶以及聽力變差。病人右側耳膜約莫破了一個20%的洞!洞內隱約可見聽小骨以及內耳壁,這樣的破洞會造成傳導性聽力障礙,也就是聽力下降」。醫師說明,「急性耳膜撕裂傷」可簡單分成鈍傷或是刺傷,輕微的鈍傷或刺傷預後較佳,自行癒合機率較高。研究指出,平均癒合時間為6週(視破裂的大小)但如果是爆炸、燒燙傷、車禍撞擊引起,耳膜癒合機率較低;超過6個月沒有癒合的耳膜,建議接受鼓室成型手術(耳膜修補手術)以改善聽力及避免感染」。張弘表示,若受傷的當下,不僅耳膜破裂還影響到聽小骨,則建議聽小骨成型手術及鼓室成形手術,重建聽小骨及耳膜以改善聽力,「另外一個重點是,耳膜破裂期間,避免耳朵進水而感染,造成感音性聽力受損。醫師強調,若出現聽力下降、耳鳴、耳悶、耳朵出血等症狀,建議儘快找耳鼻喉科檢查,儘早診斷治療。
6旬婦鼻涕帶血用藥未改善 就醫竟現鼻竇「長牙齒」
6旬婦人十年前開始出現擤鼻涕帶血絲及鼻涕倒流等狀況,檢查後以為是鼻竇炎作祟,但用藥後卻始終未明顯改善,甚至引發頭痛後遺症,不時會對家人大發雷霆,日前前往醫院就醫,經安排核磁共振檢查後,赫然在患者的左上顎竇位置處,發現一顆外型及密度都疑似「牙齒」的不明物體,研判是「異生齒」作祟,所幸經以自然孔導航手術取出後,不僅讓她找回好脾氣,也換來一夜好眠。鼻竇異生齒位置特殊 自然孔手術精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部部長田輝勣指出,這顆鼻竇異生齒的位置十分特別,若採取傳統手術方式,需先翻開上嘴唇內側牙齦部位,之後打洞鑽入鼻腔前壁取出,不僅傷口大,且術後癒合時間長,經溝通後,患者同意採用「自然孔」(鼻腔)執行手術,過程中透過磁導航3D立體定位系統,很快就找到異生齒位置,前後僅30分鐘即取出約2公分大的異生齒。多出現在上顎骨部位 易出現鼻竇炎症狀田輝勣部長指出,「異生齒」是指牙齒生長在口腔齒槽以外的地方,常見多出現在上顎骨部位,而該婦人發生位置卻在鼻腔內,臨床出現機率極低,這類患者往往會引發感染及發炎,進而出現鼻涕倒流、流鼻血、鼻塞等疑似鼻竇炎症狀。找出鼻竇炎病因 治癒改善生活田輝勣部長強調,鼻竇炎是常見的鼻科疾病,患者不僅會感到鼻塞不適感,嚴重者甚至會引發氣喘、耳悶塞、中耳積水、支氣管炎、頭痛、頭暈等後遺症,初期會建議服用抗生素治療,但若演變成嚴重或慢性鼻竇炎,則會建議找出真正病因,再以手術根治改善病情,提醒民眾若有上述情形,建議諮詢專業醫師,避免病情持續惡化。
暈眩想吐「耳朵傳出蟬鳴聲」 中藥針灸對症下藥獲改善
60歲的黃小姐選擇在「耳順之年」從職場退休,正準備開心迎接新的人生,不料卻在退休幾個月後出現暈眩合併嘔吐而求診,接著2個月後又發現左耳疑似聽不太到低頻的聲音,且有時出現忽大忽小的「沙~沙~」聲,或有蟬鳴般的「唧唧」聲。經西醫診斷為梅尼爾氏症造成的耳鳴,服用藥物後症狀依然不見改善,於是求診中醫,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趙念廷醫師診治後,黃小姐覺得左耳聽力得到改善,並且耳鳴的聲音也減弱。趙念廷醫師指出,耳鳴的成因複雜,《醫學真經》中提到:「十二經脈,上終於耳,其陰陽諸經,適有交並。」可知耳朵與五臟六腑和十二經脈均有密切關聯,而在治療方面,因風熱侵襲、痰火上擾、腎精虧損或是脾胃虛弱…等皆有可能造成耳鳴。除了使用中藥,也建議可配合針灸以達更佳的療效,如耳朵周圍的耳門、聽宮、聽會、翳風等穴,以及遠處如中渚、合谷、風池,或是頭皮針等,都是臨床上常用的穴道和部位。耳鳴的患者也會合併出現如聽力損傷、耳悶脹感、睡眠障礙、情緒不佳…等問題,尤其是睡眠障礙,在夜深人靜時,患者會覺得耳鳴聲大到影響睡眠,此時可嘗試播放輕音樂或利用其他些許的環境音,來遮蔽耳鳴聲以助眠,往往會有不錯的效果。趙念廷醫師提醒,耳鳴患者應盡早接受治療,因隨著病情的進展,治療效果和預後會較差。而且飲食應清淡,避免油炸烤辣,以防積滯成痰阻礙氣血。此外,不少耳鳴和情緒壓力相關,建議可以養成運動的習慣,尋找適合自己的紓壓管道,治療才能事半功倍。
換季易爆發!一覺醒來突然耳聾 輕忽4症狀恐喪失聽力
59歲的葉先生平時沒有不良嗜好或特殊疾病,只有左耳已於多年前耳聾,近期因工作壓力大,入夜後難以入睡,某日起床後發現右側耳朵突然聽不見,兩耳無法正常聽聲音的葉先生陷入恐慌,也因無法聽見聲音,談話時會不自主的提高音量,影響原有的生活。幸而葉先生緊急就醫,經醫師以類固醇診治後轉至高壓氧中心進行治療,右耳聽力從75分貝進步到35分貝,左耳也從120分貝進步到100分貝。近期已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說話之音量已如同正常人。突發性耳聾(俗稱耳中風)是一種聽力突然降低的疾病,病因通常難以確認,一般認為與病毒感染造成的神經炎或血管因素導致的組織缺血有關,亞東醫院內科加護中心暨高壓氧中心張厚台主任指出,通常病人可能在一覺醒來後,發現一側聽力減弱、耳鳴、耳悶感、甚至合併暈眩等4症狀。突發性耳聾在治療上以抗發炎藥物、改善血液循環及組織灌流為原則包括靜脈輸液、血漿擴張劑、末梢血管舒張劑。但許多人出現耳中風初期不以為意,直到症狀持續或惡化,一旦拖到發病4到6週後再給予治療,往往成效不彰。張厚台主任表示,在較早期的治療中,只有當患者對全身類固醇或其他治療反應不佳時,高壓氧治療才被視為耳中風的搶救方法,但根據本院的回顧性研究結果,如果在症狀出現30天內使用類固醇同時倂用高壓氧治療後,有71.7%的患者能聽力得到改善,若及早在7天內治療,患者100%聽力完全恢復,故可知及早倂用高壓氧對於突發性失聰的治療極為有效。突發性耳聾治療黃金時間為在發病後1週內,若超過黃金治療時期,也應儘速就醫治療。張厚台主任呼籲,季節交替時期好發突發性耳聾,建議如有出現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並搭配高壓氧搶救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婦人左耳時癢時鳴叫 醫:驚呆!竟然藏了這種蟲
50歲女性左耳有耳鳴的聲音,時有時無,同時有明顯耳道搔癢感,但又無劇烈耳痛,後來到北市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求診,主治醫師徐欣健原本以為是常見的輕微外耳炎,殊不知以耳鏡檢查後,竟赫然發現一隻活蹦亂跳的小蟲子,再以內視鏡詳細檢視,發現此昆蟲像極了「隱翅蟲」。未免夜長夢多,必須立即將此蟲蟲危機解除,初步以昆蟲趨光性的特性,利用內視鏡光源吸引昆蟲自然爬出耳道,但大概此昆蟲太喜愛陰暗潮濕的耳道環境,並沒有成功讓其爬出耳道,故以耳吸引器移除此蟲,順利解除了此患者人生第一次的蟲蟲危機,後經專家鑑定,此蟲為纓翅目昆蟲,非人見人怕「隱翅蟲」。徐欣健醫師表示,外耳道異物經常發生於兒童,常見的異物為圓珠類小玩具,而成人最常見的外耳道異物,則為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常是清潔耳道過後造成。外耳道異物可簡單分為非動物性跟動物性,非動物異物常見還有小橡皮擦、衛生紙屑、BB彈、紗條、鈕扣型電池、小石塊、木屑及植物種子等等。當然還有與本次患者相同遭遇的動物性異物,最常見的是體型較小的昆蟲類,像是蚊子、蟑螂、飛蛾、螞蟻等等。外耳道異物的臨床表現差異大,體積小無刺激性的異物,可能無任何症狀,經常於看診時醫師無意間發現,像是棉花棒末端掉落的棉花或衛生紙屑。體積較大的異物會擠壓耳道,則可能造成急性外耳炎,會有耳悶脹感、耳鳴、反射性咳嗽及耳痛,而活體異物如昆蟲,則可能感受到耳內間接性的耳鳴,或昆蟲在耳內走動的摩擦聲及翅膀拍動的轟鳴聲,同時可引起劇烈耳道疼痛,更甚者造成鼓膜及中耳受損。徐欣健指出,外耳道異物的治療,首要在於移除異物,患者初步可自行將頭朝向有異物的一側傾斜,利用重力讓異物掉落,若異物是昆蟲類,則可在昏暗的空間,使用手電筒的光源照射外耳道異物的那一側,利用趨光性引導昆蟲離開耳道,若仍無法解決則須就醫,由耳鼻喉頭經外科醫師使用專業合適器具處理,通常在門診即可完成異物移除,若遇兒童外耳道異物且不能配合的患者,則宜在全身麻醉下進行。對於動物性異物如昆蟲類,在確定耳膜無破損的情形下,可將生理食鹽水、沙拉油或甘油倒入耳道內,浸泡約10分鐘將其溺斃,再由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師取出異物,避免直接夾取造成昆蟲更往內鑽,造成耳道及耳膜受損。以本案例為例,在沒有驚嚇到昆蟲的前提下,直接以耳吸引器吸引移除,順利解除蟲蟲危機,如此可省略耳內滴劑的步驟。患者若有耳道不適感,不宜貿然自行清潔或掏取,應就近前往耳鼻喉頭頸外科門診,尋求專業醫師診治。
耳朵癢拖3個月!「耳屎變松露番茄醬」粉色肉球塞滿耳 醫驚曝:是癌症
現代人工作忙碌,常常因此忽略身體警訊,總是拖到最後一刻才就醫,容易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近日在節目中透露,1名50歲的女性平常有「油性耳」問題,定期會到診所清潔,某次回診時她反映最近容易頭暈、耳鳴,不料醫生透過內視鏡一看,竟赫見1顆巨型「粉色肉球」,才發現罹患癌症。吳昭寬醫師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收治個案,該名婦人平常就有耳垢、阻塞等情況,所以都會定期到診所清潔,有次她隔了3個月才回診,一進診間就說自己最近常常頭暈,還伴隨著搔癢、耳鳴、耳悶等情形,但她遵從醫囑不敢自己去挖,只敢用棉花棒稍微清潔,然而症狀一直未見改善。吳昭寬在節目分享個案。(圖/翻攝自醫師好辣YouTube頻道)女患者表示,她某天用棉花棒清耳道後,一拉出赫見耳垢顏色從原本的土黃色,變成「松露又混著番茄醬」的詭異顏色,嚇得趕緊就醫檢查;吳昭寬指出,女子未在第一時間治療,導致狀況惡化,當他用內視鏡檢查時,隨即驚見1顆巨大的「粉紅色肉球」塞住耳道,經切片後確認是2公分大的腫瘤。吳昭寬說明,患者罹患名為「耳道麟狀上皮細胞癌」的罕見癌症,常見臨床症狀有耳道流膿、局部出血、耳痛、外耳道腫塊、聽力障礙、耳鳴、頭暈等,所幸婦人接受手術及放射線治療後,復原情況相當不錯;醫師提醒,如果腫瘤繼續惡化,很可能會侵蝕神經,造成聽覺永久喪失,呼籲民眾若出現身體不適,一定要盡快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