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悶塞
」 耳屎醫師警告自己亂挖耳朵超母湯 耳鳴、聽力下降都可能找上門
不少人都習慣在洗澡後拿棉花棒掏耳朵,但這樣的行為在醫師眼中相當危險,認為掏耳朵沒有必要,亂掏還可能造成耳朵的傷害,若真的耳屎過多,導致聽力下降或耳朵悶塞等症狀,才需要交由醫生進行清理。醫師黃軒在臉書粉專上分享,掏耳朵可能會造成耳朵的傷害,並表示耳屎,是耳朵的自然產物,具有保護耳朵的功能,包括防止灰塵、細菌等異物進入耳道、保持耳道濕潤、抑制細菌生長等,並在正常情況下,耳屎會隨著咀嚼、說話等動作,自然排出體外,因此一般人不需要刻意清潔耳朵。另外如果自行掏耳朵,可能把耳屎推到更深,導致耳屎栓塞,影響聽力;如果力道過大或工具不當,可能會刺破耳膜,造成耳膜穿孔;如果耳朵有傷口,可能會導致感染,引起疼痛、發炎等症狀;掏耳朵會刺激耳道,導致耳朵發癢,反而更想掏耳朵;掏耳朵可能會損傷耳道內的神經,導致耳鳴。因此,建議民眾不要自行掏耳朵,如果耳朵有異物或聽力下降等症狀,應諮詢醫生。平常也要保持耳道清潔,洗完澡後,用毛巾擦拭耳朵外緣即可;使用耳塞或耳罩防止耳朵進水,游泳或洗澡時,應使用耳塞或耳罩,防止耳朵進水;注意耳朵健康,如果耳朵出現發癢、疼痛等症狀,應諮詢醫生。
換季災難1/「病菌輪攻」鼻竇炎患者激增5成 過敏兒當心!每3人就有1人中鏢
疫情解封後,民眾脫下口罩回歸日常生活,讓流感、腸病毒、呼吸道融合病毒等有機可趁,時值換季,兩者形成惡性循環下,鼻過敏就醫人數直線上升,甚至惡化成鼻竇炎,藝人王心凌日前坦承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醫師表示,「近來鼻竇炎求診人數激增5成以上,不少是嬰幼童。」根據健保資料顯示,最嚴重時每3名幼童中就有1人罹病,當細菌沿著血管感染眼窩時,就可能重創視力、甚至惡化成失明。台灣是海島型國家,濕熱的環境加上日益嚴重的空氣汙染,令不少民眾飽受鼻竇炎之苦,然疫情爆發後,就醫人數明顯減少。據健保資料,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鼻竇炎就醫人數約430萬人,平均每5人有1人,疫情爆發後人人口罩戴緊緊,呼吸道感染機率迅速下降,鼻竇炎就醫人數更是銳減,2020年降為302萬人、2021年為223萬人。如今疫情解封,愈來愈多人脫下口罩,一場鼻竇炎風暴已悄然爆發。儘管健保署尚未公布最新數據,但不少耳鼻喉科醫師臨床上發現,鼻竇炎患者迅速激增。「真的差很多,跟前幾年疫情相比,鼻竇炎患者最近至少增加5成以上!」竹山秀傳醫院院長莊碧焜說。台灣一年就有逾百萬人因鼻竇炎就醫,藝人王心凌日前也透露自己因鼻竇炎「吃藥吃到吐」,大吐苦水。(圖/趙文彬攝)鼻竇是指一些圍繞在眼眶及鼻腔周圍的頭骨空腔,這些空腔都跟鼻腔相通,會分泌黏液,滋潤並過濾吸入的空氣。「鼻竇炎的發生原因,主要是過敏、或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而現在的孩子鼻過敏的比例非常高,再加上校園本來就容易感染各種病菌,鼻黏膜很容易受刺激而發炎腫脹,若病況沒控制好,鼻竇開口堵塞就容易滋生細菌,當分泌物愈堆愈多、愈來愈濃稠,就變成鼻竇炎。」莊碧焜說。據健保資料顯示,鼻竇炎在幼童和31~40歲青壯年特別普遍,不論疫情前後,0到10歲兒童因鼻竇炎就醫的比率最高,最嚴重時,每3個小孩中就有1名患有鼻竇炎,且病況甚至會持續至長大。花蓮一名7歲男童日前右眼突然又紅又腫,父母原以為是過敏,沒想到越腫越大,甚至嚴重到眼睛睜不開,就醫檢查才發現是急性鼻竇炎引發眼窩感染、同時壓迫視神經。花蓮慈濟耳鼻喉科副主任周昱甫表示,眼眶與鼻竇有互通的血管,因此細菌會經由血管進入眼眶引發感染,男童當時視力只剩0.2,若不緊急處理恐有失明風險。周昱甫提醒,如果感冒持續2周未癒,又有鼻塞、黃綠色濃稠鼻涕時,就要當心罹患鼻竇炎,一般可以藥物、抗生素治療,若效果不佳可採取內視鏡手術。莊碧焜說,其實多數人患有鼻竇炎而不自知。「很多人以為出現黃鼻涕才是鼻竇炎,其實如果時常鼻涕倒流、耳朵悶塞、莫名頭痛、說話有鼻音,都可能是鼻竇炎的症狀,建議進一步檢查。」
男子超長耳屎塞耳道!出現耳鳴、耳悶、聽力下降 醫呼籲:7種人應定期清理耳垢
一名阿伯3個月以來時常覺得耳鳴、耳悶,右耳聽力也有下降的情況。常常聽不到老伴叫他去洗碗、倒垃圾,因此產生誤會鬧得不愉快,傷了和氣與夫妻感情。前往耳鼻喉科診所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在臉書上分享這段「神奇的案例故事」,並提醒民眾想清理耳垢,建議還是到診所找專業醫師處理,尤其7種人應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2公分耳屎影響聽力 醫師5秒拖出解決問題一般所謂的「耳屎」,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指出,耳垢是耳道皮膚的分泌物、脫落體及外界髒汙的共同混合物,主要功能是保護耳朵,防止灰塵、細菌和其他微生物進入耳朵深處,同時也有助於保持耳道適當的潤濕狀態。不過,對某些人來說,過多過滿的耳垢可能會導致耳朵悶塞、聽力較差等現象。張益豪醫師表示,自己最近在診間就遇到一個神奇的案例,一名阿伯時常覺得耳鳴、耳悶與右耳聽力下降,3個月以來沒有理會,直到某天雷雨交加的夜晚,左耳與右耳聽到的雷聲差異極大,剛好路過診所於是前來求診。經過醫師檢查發現,耳內竟有一條長達2公分的耳垢。張益豪醫師提到,自己花了5秒鐘,把這條驚人的耳垢整條拖出,解決了阿伯長達3個月的聽力問題,也幫助阿伯修復了夫妻關係。耳屎要常常清理? 自己挖還是找醫師處理好?人的耳道有可能會像這名阿伯一樣,因為耳屎塞住整個耳道而影響聽力。不過,張益豪醫師表示,一般而言耳垢不需要特別去清潔,因為在日常咀嚼、顳頜關節活動的過程中,會有肌肉牽拉的動作,這些動作會使耳垢自動掉出,故不需要頻繁清理,它會自行脫落再被耳道排出。此外,張益豪醫師也提醒,耳屎最好不要自己清理,自行挖耳朵容易使外耳道受傷,傷口有組織液滲出,患者就會覺得更癢、更想去挖,造成惡性循環,而潮濕的環境也會讓真菌更容易滋生。7種人應定期耳屎清除治療 保持耳道清潔與健康張益豪醫師建議,以下7種人可以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包含:外耳道天生較狹窄或彎曲者天生耳屎較多、較油又常堵塞者曾經接受過耳朵手術而引起結構異常者洗澡或游泳時,水經常流入耳道內,以致耳垢容易潮溼沾黏在外耳道上,進而造成阻塞者長時間需要使用耳塞或耳機的人。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耳屎堆積因工作與生活環境容易接觸灰塵、污染物的人已經出現耳朵不適者,例如耳悶、聽力差、耳鳴、耳朵痛等等此外,張益豪醫師提到,還有一種人很常見,就是「很享受於清耳朵,但想交給專業的人清時」也可定期到耳鼻喉科門診接受清除治療,定期清理耳垢、檢查耳朵,以便及早發現和處理耳道問題,保持耳朵的清潔和健康,也有助於預防耳道感染和聽力受損。資料來源:張益豪醫師臉書-想清理耳垢,自己挖還是到診所找專業的醫師處理呢?
星裡話/偶像翁立友一句「始終堅持」 董育君力抗耳疾續拚歌唱事業
董育君近日推出新專輯《愛老虎油》,同名主打歌再度與師兄翁立友合唱,單身的她透露師兄雖然符合自己的理想型,但一直以來都是以偶像崇拜的心情來看待對方,表示翁對她就像對後輩的疼愛,在她心中就是天王。而長年深受梅尼爾氏症所苦的董育君,這次病況在配唱專輯時耳疾復發,坦言就是靠著翁立友大哥曾對她所講的一句:「始終堅持,能克服所有的困難。」讓她僅用著右耳,拚命才將專輯錄音完成。董育君認為師兄翁立友是她的理想型,不過單純把對方當偶像與前輩看待。(圖/焦正德攝)我跟翁立友大哥先後合作過〈同款的月娘〉、跟〈愛老虎油〉兩首歌曲,一直以來我都是以崇拜偶像的心情來看著他,這次《愛老虎油》專輯我們是第二次合作,見到他也比較不緊張了。他一直給我滿多正向的鼓勵,因為我之前車禍影響,唱歌的時候可能氣比較不足,他除了要我把氣練好之外,還很親切地對我說:「不要怕!認真的把歌曲演譯完就好。」因為罹患梅尼爾氏症,所以我的左、右耳聽到的音調,一邊是高音、另一邊是低音,今年4月錄音時剛好耳疾急性發作,當下覺得耳朵悶塞感又來了,立刻就醫吃藥,雖然症狀有減緩,但整個錄音期間,只能靠專注力用右耳來聽,努力完成演唱,而梅尼爾氏症狀況就時好時壞,只能讓自己找時間就儘量休息,不要影響工作。個性迷糊的董育君卻很有福氣,總是會有貴人相助或好事發生。(圖/林士傑攝)我覺得我的腦容量真的是太小了,中午有時候還會突然想不起來到底有沒有吃早餐,有時候會把前幾天發生的事情記錯成昨天的事情,公司的同事都說我很迷糊,我覺得我最離譜的事情就是在高鐵站掉東西,把蛋糕、外套、手機放在前面置物網內,下車就很瀟灑地就走了,但慶幸的是,所有掉的東西幾乎都能找回來,覺得自己雖然迷糊但是很幸運。其實我不知道為什麼經常遇到車關,8月底開車轉彎的時又撞到電線桿,還好電線桿沒有斷,不然要賠更多錢。我當時轉彎有看到它、也已經停車,但是還是撞到了,當下輪胎馬上就爆胎了,瞬間也不知道爲什麼會發生這事情,只能安慰自己還好人沒事,車也已經拖到修車廠去修,師傅說要等10幾天才能修好。朋友都希望董育君趕快找個能照顧她的對象,不過她擔心如果結婚生子,可能會把小孩弄丟。(圖/林士傑攝)我把車禍照Po臉書之後,同門的楊哲也來留言要我趕快嫁,老公可以幫忙開車,不只楊哲這樣說,公司上上下下都要我趕快嫁,但我這麼迷糊,真的很擔心以後如果結婚生子,可能小孩都會忘記在外面。至於翁立友大哥,雖然合作過兩次,因為他是天王,我碰到他只會很恭敬地問好,他對我也是像是對後輩的疼愛,很感謝歌迷都很喜歡我們的歌。
用棉花棒掏耳多危險? 他耳鳴難耐挖出「2坨黏糊黑球」…還有棉花棒凹痕
掏耳朵還是要找專業醫生,千萬別用棉花棒亂挖!國外聽力專家莫里斯巴爾柏(RhysMorris-Barber)日前透過一段超噁心的清除耳屎影片提醒大眾,用棉花棒掏耳朵,會有很高機會把耳垢推入耳道更深處,不但無助清除耳屎,更會傷害耳膜。而從他所分享的影片可發現,患者耳道被黃褐色的黏糊耳垢塞滿滿,掏出來的耳屎,還有明顯用棉花棒挖過的凹痕,畫面怵目驚心。綜合《太陽報》等外媒報導,莫里斯巴爾柏前陣子幫一名患者看診,得知該名患者常用棉花棒掏耳朵,導致出現耳鳴、耳朵悶塞感的症狀。為了解決患者不適,他先利用吸力工具來清除外圍耳垢,最後再用鑷子,把猶如木塞狀的黏糊球體耳垢取出,才化解了病人的聽力危機。患者耳道塞滿黏糊狀的黃褐色耳垢,畫面十分噁心。(圖/翻攝自抖音)莫里斯巴爾柏解釋,一般人使用棉花棒掏耳朵,很容易把耳垢全擠壓在一起,到最後會逐漸形成貼合耳道的形狀。像這位個案,其所挖出的2顆木塞狀耳垢,其中一個還有棉花棒形狀的凹痕。這就看得出,患者平時應該有用棉花棒清理耳道的習慣。藥劑師菲爾戴(Phil Day)也不建議使用棉花棒來挖耳朵,認為這樣的清除耳垢方式,基本上是弊大於利,因為這樣做很容易把耳垢推入耳道深處;且耳朵其實需要部份耳垢當保護,耳屎積到一定程度,也會自動排出多餘耳垢,不需要靠棉花棒去故意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