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能治療師
」 復健 職能治療師 中風 髒話 網紅新人事案卡關中…為5千多位考生解套 考院今核備13類科考試及9類證書
考試院新人事案在立法院卡關,衝擊現有5551名考生權益,考試院目前處於「空窗期」,今(4日)召開院會緊急處理,會中通過113年第二次專技高考醫師第一階段考試等13類科考試辦理情形核備案,並寄發牙醫師第二階段考試等9類科考試及格證書。113年第二次專技高考醫師第一階段考試、中醫師第一階段考試、牙醫師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考試、藥師第一階段與第二階段考試、醫事檢驗師、醫事放射師、物理治療師考試、113年專技高考職能治療師、呼吸治療師、獸醫師、助產師等13類科考試,已於9月10日榜示。考試院今依考試院會議規則第5條之1規定召開會議,通過這項考試的典試及試務辦理情形及關係文件核備案,並於會後寄發牙醫師第二階段考試等9類科的考試及格證書,以維護當事人工作權益,並滿足醫療機構進用專業人力需求。考試院指出,依「典試法」第30條第1項規定,典試委員會應於考試完畢後,將辦理典試情形及關係文件送由考選部轉報考試院核備;復依「考試院發給各種考試及格暨訓練合格證書辦法」第9條規定,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俟典試及試務辦理情形報經考試院會議核備後,寄發證書。但若依相關規定,考試院會議須核備典試及試務辦理情形表等關係文件後,才能寄發及格證書。考試院表示,為使這些專業的醫療人力能儘速投入相關職域,滿足各醫療院所人力需求,維護民眾就醫品質,前開考試辦理情形核備案應屬考試院會議規則第5條之1的「緊急必要事項」,考試院依該條規定召開113年10月4日會議,通過該等考試典試及試務辦理情形及關係文件核備案,並於會後進行牙醫師第二階段考試等9類科考試及格人員證書寄發作業,以完備國家考試應遵循的各項法定程序。考試院表示,依據考選部報送的醫師第一階段考試等13類科考試辦理情形表,及格人數共計5,551人,其中牙醫師第二階段考試426人、藥師第二階段考試822人、醫事檢驗師444人、醫事放射師226人、助產師37人、物理治療師331人、職能治療師404人、呼吸治療師144人及獸醫師242人,合計3,076人,因已完成考試程序,依法由考試院發給及格證書。至於醫師、中醫師、牙醫師及藥師等4類科第一階段考試及格人員2,475人,則由考選部發給及格證明文件,待通過第二階段考試及格,考試院才可以發給考試及格證書。
35歲男手掌遭機台壓傷! 「鏡像治療」有效恢復手部功能
一名35歲陳先生在工作中不慎發生意外,被機台壓傷手掌,在接受相關治療後,傷口復原良好,不過手部的肌力、握力及耐力等都還沒恢復到可工作的程度,因此陳先生被轉介到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安排鏡像治療等個別化的工作強化訓練,加強手部能力,以利之後的工作銜接。手傷是常見職災高達39% 需長期復健恢復手部功能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於109年職業災害統計全產業受傷部位分析結果顯示,手部受傷比例高達39%,是一種常見的職業災害,尤其是在需要使用手部進行精細或重複動作的工作中。這些傷害可能包括割傷、燒傷、壓傷或擦傷等,嚴重者可能需要手術或長期的康復治療來恢復手部功能。鏡像治療 促進神經系統重新組織和功能恢復而鏡像治療(Mirror Therapy)是一種神經復健技術(neuro-rehabilitation technique),常應用於中風復建、手部受傷或手術後復原和神經損傷訓練。其基本原理是通過一個鏡子,創造一個視覺上的鏡像,病人藉由觀察健康手臂的動作代表性地反映在受傷的手部位置上,進而活化產生相同動作的腦神經迴路,幫助患者重建對受損手部的感知和控制。視個人需求搭配其他療法 助恢復運動功能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郭恩芸表示,鏡像治療的應用包括:(1)疼痛管理:通過鏡像治療可以減少患者對受傷手部的疼痛感知,這有助於改善生活質量和康復進程(2)運動功能恢復:鏡像治療可以幫助患者重建對受損手部的運動控制和協調,促進手部功能的恢復(3)神經塑形:透過創造視覺上的鏡像,鏡像治療有助於促進大腦中與運動功能和感覺知覺相關的神經路徑的重新組織和修復雖然鏡像治療在一些手部傷害的復原中顯示出潛在的效果,但其效果因人而異,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因此,在應用鏡像治療之前,患者應接受全面的評估,以確定其是否適合這種治療方法,並且通常會結合其他傳統的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方法,以達到最佳的康復效果。
看短影音對大腦有3影響 專家建議家長:別讓小孩看
現在有些小孩不滑手機就坐不住,而職能治療師黃暐恬提醒,盡量別讓小孩看短影音,因為「大腦在偷懶」會影響注意力,更會影響小孩閱讀文章的能力,家長除了留意小孩看的內容,也要訓練小孩控制時間。黃暐恬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短影音悄悄流行,對小孩有殺傷力,大人在休閒時看短影音,讓大腦偷懶,而小孩也是如此,一般小孩的持續注意力,年齡乘三就是分鐘數,3歲小孩是9分鐘,5歲15分鐘,但短影音都是1分鐘,會讓小孩很難維持注意力。一般小孩的持續注意力,是年齡乘三等於分鐘數。(圖/翻攝YouTube頻道醫師好辣)黃暐恬說,短影音強度高,因為要譁眾取寵抓孩子專注力,如果小孩看無聊的課本,那就很難維持注意力,也會讓他們受到環境中其他「強度更強」的事物影響,導致容易分心。黃暐恬說,如果看長影片要自己抓重點,但短影音不用,這樣會讓小孩閱讀文章的能力變差,學業成績也會退步。黃暐恬建議,3到4歲以上的小孩,一天接觸3C的時間應少於30分鐘,大一點可以在周末增加30分鐘到1小時,「我覺得短影音盡量不要看,有些內容真的很不OK。」如果真的要看也要規定看個5到10分鐘,如果偷看也要減少時間做為懲罰。
肌少症恐導致骨折 學會5招預防增強肌肉健康!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長者健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在這個過程中,肌少症作為一種影響老年人生活品質的常見問題備受關注。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林品辰分享一些預防肌少症的關鍵方法,幫助長者保持健康、活力,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患肌少症疾病 提早諮詢治療林品辰職能治療師指出,肌少症是一種與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減退有關的疾病,通常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出現。它不僅會影響身體的活動能力,還會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風險,降低生活品質。如果對肌少症有疑慮,可透過復健科門診向醫師諮詢及檢查,幫助長者保持健康、獨立高品質生活。醫療團隊可與家屬攜手合作,共同為長者的健康和幸福努力。預防肌少症 5點關鍵法預防肌少症對於長者的健康至關重要,以下是預防肌少症的關鍵方法:1、適度運動:定期進行適度的運動對於保持肌肉質量和力量至關重要。這包括有氧運動(如步行、游泳)和抗阻力運動(如彈力帶運動),若是過去沒有運動習慣,建議採漸進式增加運動強度或是運動時間,避免過度勞累,並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進行調整。2、均衡飲食:飲食中應包含足夠的蛋白質,以幫助維持肌肉健康。此外,多攝取富含鈣、維生素D和其他重要營養素的食物,有助於維持骨骼健康和肌肉功能。3、保持活躍生活方式:積極參與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如家務、花園工作或社交活動,有助於維持肌肉功能和身體活動能力。4、定期健康檢查: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及早發現肌少症或其他健康問題,有助於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5、保持良好的姿勢:正確的姿勢有助於減少肌肉負擔,防止肌少症的發生。
水原簽賭滾雪球!盜大谷翔平上億還債 醫揭「嗜賭症」5大徵兆
美國職棒大聯盟洛杉磯道奇隊球星大谷翔平的翻譯水原一平,涉嫌挪用大谷帳戶中上億元款項用於非法簽賭,目前已被道奇解雇,但仍引發球迷對大谷前途的擔憂。對此,醫師指出,嗜賭症患者會因賭博的輸贏,導致平時情緒波動劇烈,甚至試圖隱瞞自己的賭博行為,創造更多的謊言,若有5大徵兆就必須注意。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楊聰財醫師表示,嗜賭症患者會因賭博輸贏,導致平時情緒波動劇烈,甚至試圖隱瞞自身賭博行為,創造更多謊言,若發現自己走不出賭博的輪迴,建議尋求精神醫療團隊協助,包括醫師、心理師、護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等,此外許多地區也設有賭博匿名組織,可以提供支援和康復資源。嗜賭症5大徵兆如下:1、無法控制賭博衝動:儘管試圖停止或減少賭博,但卻無法成功控制賭博衝動。2、對生活造成負面影響:賭博導致財務惡化,影響工作、家庭和社交關係,如果因賭博而經常遲到、缺席工作、與家人朋友發生衝突,表明需要尋求説明。3、賭博行為變極端:如果自己越來越頻繁賭博,或不斷增加賭注獲取刺激,表明對賭博的依賴已經達到了不健康的程度。4、賭博成為逃避現實手段:如果發現自己通過賭博應對生活中的困難或負面情緒,意味著已經沉迷於賭博。5、無法停止賭博:儘管意識到賭博對生活造成了負面影響,但仍無法停止,甚至可能因為賭博而陷入債務困境。
三度擔任關愛之家公益大使 陳芳語曝從小和父做公益
北市關愛之家基金會21日於板橋大遠百百貨舉辦「關愛童Love園」開幕記者會,會中也再度邀請連續3年擔任關愛之家大使的藝人陳芳語出席,活動共計為期4天,除安排海洋家族的哥哥姊姊們現場帶動唱跳、魔術氣球表演捕獲大小朋友的芳心外,現場同時設有議題與互動展區,希望可以藉此傳達關愛之家的理念,吸引民眾捐款,讓更多本國籍與非本國籍孩童都能被接住。關愛之家執行長王德林表示,關愛之家長年關注不分國籍兒童議題,深信任何國籍、身分及背景的孩子都應當擁有同樣的愛與健康長大的權利,藉由關愛童Love園活動讓民眾更認識在台非本國籍兒童的議題。他指出,截至2023年底,台灣已有超過72萬名外籍移工。據統計,平均每年有超過700名非本國籍寶寶在台灣誕生。而大家習以為常的教育、醫療等相關權益,在非本國籍孩童面前卻無法彰顯,關愛之家所要做的事無論孩子的出身背景為何,在成長階段都應當獲得足夠的愛與關懷。三度擔任關愛之家兒童公益大使的Kimberley陳芳語開心表示,非常榮幸可以再度擔任關愛之家的公益大使,她表示,小時候曾和爸爸一起在街頭賣藝,爸爸也會將當日的所得全數捐給當地的慈善機構,讓她後續在因緣際會下擔任關愛之家的公益大使,「每個孩子都值得被愛。」而長年於關愛之家為孩童進行附近治療的職能治療師沈沁瑩也分享相關案例,過去關愛之家曾有孩童因在嬰兒時間腦部重創,造成其脖子以下幾乎全部癱瘓,同齡孩子輕易所能做到的坐起、爬行,對他來說卻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他進入關愛之家後開始進行復健,終於可以拔除鼻胃管,甚至慢慢靠著自己的力量坐起,讓她相當感動,呼籲民眾可以給予這些孩童所需的支援和關愛。
65歲婦骨折痊癒 關節仍疼痛不能出力!「這樣復健」順利重返職場
65歲從事清潔工作的張太太車禍,導致左手遠端橈骨骨折,在施行開放性復位及內固定手術後,順利出院在家休養。一個多月過去骨頭日漸癒合,但竟發現左手不太能出力,用力時腕部感覺疼痛需依賴止痛藥,導致不敢用左手做事,無法騎機車、也不能返回需搬運負重的職場環境。手腕往尺側偏移 致關節角度受限後來張太太在家人陪同下至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就診,經楊立群醫師檢查發現因關節攣縮使手腕往尺側(小指側)偏移,造成局部壓痛及關節角度受限,安排職能治療師協助張太太量身製作透氣貼合的腕部副木協助傷腕關節維持在正常角度,並規劃物理及職能復健療程,多管齊下治療病症,順利返回職場。先恢復日常自理 再增加訓練強度臺中榮總嘉義分院復健科物理及職能治療師團隊依據張太太病情量身安排復健計畫,進行紅外線與經皮神經電刺激等物理治療,幫助肌肉放鬆、止痛,增加軟組織延展性、促進局部循環代謝,搭配職能治療師規劃的功能性訓練,增進左手腕關節活動度、手部精細動作與肌力,幫助增強左上肢力量及功能,並給予相關活動和工作安全的衛教知識,居家時也能自主訓練並避免患部受傷。醫病共同努力 恢復正常活動楊立群醫師表示,骨折術後的復健治療相當重要,除了能減少疼痛時間,也能降低關節沾黏與攣縮的機率,加速患部預後效果,早日回歸器官正常功能,增進自理能力並縮短重返生活常軌及職場的時間。楊立群醫師也提醒,復健過程中的毅力和堅持也是必備的條件之一,並配合醫師、物理及職能治療師的復健課程規畫及衛教,擺脫骨折復原的後遺症,重拾有力的人生。
南投醫院設立「兒童早療中心」! 幫助孩童及早評估就醫
2022年全國疑似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數超過3萬名,為了協助家長發現兒童發展遲緩狀況,以利把握機會,盡早進入早期療育,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於今年起設立兒童早療評估暨復健中心,以優質的專業能力,讓家長能夠掌握孩子發展情形,後續的療育安排則有機會強化孩子與同齡族群相同的日常生活能力。早期療育介入 減輕發展遲緩現象依據衛生福利部資料指出,引起發展遲緩兒童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成因仍是不明的,其中包括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及腦神經、肌肉系統疾病等。若能透過早期療育的介入,可能使兒童的發展遲緩現象減輕,甚至一部分的孩子可以經過早期療育而趕上,減少對家庭及社會的負擔。兒童早療評估暨復健中心 提供個別評估、療育建議南投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王瓊敏表示,兒童發展評估除了評估孩子目前的能力是否落後於同齡孩童,也能分析能力落後原因是否因教養方式或因某疾病所影響,解決家長心中的疑問,朝正確的方向帶領孩童成長。0-6歲是孩子發展重要階段,洪弘昌院長為了提升兒童發展健康識能,為6歲以下孩童成立了「兒童早療評估暨復健中心」。該院整合了小兒科、小兒神經科、兒童身心科、復健科等專業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專業評估人員,提供粗大精細動作、認知、語言、心理、家庭功能等各方面發展評估,確切地了解孩子的發展現況,安排個別化評估服務及提供後續療育建議,透過單一服務窗口、跨專業醫療團隊,建立完整專業的兒童發展評估系統服務,以利提供家長全方位的掌握兒童發展情形。孩童發展較慢或有社交問題 可就醫接受聯合評估王瓊敏表示,只要孩子與同齡孩童能力較慢或有社交上的問題,例如粗大動作(還不會跳或走路方式不正常)、精細動作(不會握筆),還不會說話或說話發音不正確,其他如情緒、行為失控等,擔心有自閉症或是過動傾向,皆可接受聯合評估。
暴力夫殺狗毆妻2/幼童模仿莽父對母勒脖 專家:恐陷「暴力控制」迷思
新北市一名30多歲洪姓男子遭控長期家暴妻子,還當著6歲兒子的面怒拿鐵棍狂插寵物犬喉嚨,甚至以西瓜刀將狗砍殺致死並棄屍,而其兒子也學習了父親的家暴動作,在一次和媽媽吵架過程中伸手掐母親脖子。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針對類似高風險家庭,被害人與家屬應懂得使用公權力與社會資源,才可預防再犯。對於長期有虐待動物傾向之人,是否可能會將暴力行為同樣複製在人身上,楊聰財不避諱表示「很有可能」。他強調,「因為都不尊重生命,他們會虐待貓狗,只是因為牠們不會講話、好控制,加害人在潛意識中有機會將相關暴行施加在可以欺負的人身上,例如女人和小孩。」洪姓男子在臉書上常貼出自己和道上兄弟交好的相片。(圖/當事人提供)針對此一個案,楊聰財表示,人的腦部具有豐富模仿神經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完全有相當的科學基礎,而家中有家庭暴力施暴者,甚至會虐殺動物,被害者都應儘快對外求救,讓專業的社工、心理與護理等專業人員介入,努力執行「預防再犯」的措施,打破法不入家門的迷思。而對於施暴者,楊聰財認為應安排「強制性親職教育輔導」加強其法治觀念,訓練其懂得尊重生命,提升同理心,如果過度殘暴嚴重的犯行,也應接受刑法處置;在此高風險家庭中的幼兒,則需接受家庭暴力防治中心的專業人員輔導,評估是否已養成「用暴力進行控制」的壞習慣或陷入迷思,有需要時應該要安排適切的課程與關懷輔導,養成良好的舒壓方法,避免產生下一個加害人。洪妻發現兒子在生氣時竟會模仿爸爸掐她脖子,因此決心連夜帶著家當逃離。(圖/民眾黨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湯宏正提供)楊聰財指出,相關被害人及其家屬也應懂得使用公權力以及相關的社會資源,包括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心理師、社工師、職能治療師,降低自己無助感、孤寂感、害怕不安的情緒。如真的遭到暴力對待,可以準備預防安全措施,包括準備好逃生包,也要做好保全人證物證的動作;同時善用鄰里長守望相助和派出所警察公權力,千萬不要姑息暴力,也可加入良好宗教團體,提升家庭成員的靈性,培育悲天憫人的胸懷,不要讓暴力代代相傳。
職能治療師法修正三讀通過 居家服務再添助力
《職能治療師法》今天三讀通過,本次修法重點第12條增修為「職能治療師執行,應依醫師開具之診斷、照會或醫囑為之。但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者,不在此限。」並通過附帶決議,衛福部應於新法施行後3個月內,邀集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復健醫學會、環境職業醫學會及相關團體共同研商「非以含職業病在內之疾病治療為目的」範圍,以保障民眾福祉。《職能治療師法》立法20多年未修正,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理事長王珩生表示,立法當時的時空背景是以醫療院所做為執業地點考量,隨著時代演進,職能治療師服務的領域已從醫療院所逐步擴展到社區及居家服務,服務對象也從疾病患者擴及到健康、亞健康的個案,因此法令已不合時宜,需做修正。臺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表示,此次修法的過程中感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包括收到有超過4萬筆個人連署、225個團體連署,還有來自海外的國際職能治療師組織的聲明支持,並且感謝各黨團支持,促成此次修法三讀通過。王珩生指出,此次部分條文修正通過,為職能治療專業帶來了更廣闊的前景,這不僅是對職能治療專業的肯定,也為職能治療師提供了更多以專業能力服務社會的機會,為促進大眾健康做出更大的貢獻。吳菁宜說,本次修法並無改變醫療團隊的分工關係,針對已有傷病的情形,仍需透過醫師來進行診斷,職能治療師須有診斷、照會、醫囑才能進行疾病治療,職能治療師仍須和醫師、其他醫事人員共同合作,照顧民眾恢復健康。而本次修法新增在「非以疾病治療為目的」的情形下,職能治療師可以走入社區服務,適切衛教指導民眾或場域辨別可能危害、提供弱勢照護,及避免危害採取的預防措施等。吳菁宜表示,此次修法通過,讓職能治療師可以與醫師、各醫療專業進行更緊密多元的合作,無論在年長者的健康維護與延緩退化、職場安全與傷病預防、兒少的身心健康守護、親職教養上的發展評估與相關諮詢等,都可以讓職能治療師在醫療專業團隊裡一起盡心力,成為最強的臺灣健康守護隊。
患高血壓還時常熬夜 他腦中風靠復健恢復自理生活能力
42歲徐先生是高血壓患者,平時沒有運動習慣,且常常熬夜打電動,在半年前某天早晨,被家人發現失去意識緊急送往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丘腦出血,為腦部出血型中風,徐先生昏迷不醒且有感染情形。丘腦出血型中風 加馬刀手術處理中榮嘉義分院復健科主任楊立群表示,該患者為丘腦出血型中風,進行第一次復健評估時,當時意識狀況仍不佳,指令遵從也有問題,右側肢體完全癱軟且連坐著都會搖來晃去,後續因血壓較高問題,只能先建議於病房休息暫停復健,在生命徵象較穩定後,由中榮嘉義分院神經外科主任蔡孟洋建議,以加馬刀手術處理腦內動脈畸形,其肢體功能與意識狀態才慢慢開始改善且慢慢能夠配合指令,正式開始其中風後的復健之旅。每日高強度復健 以盡早日恢復自理生活能力在加馬刀術後一週,開始每日高強度復健,物理治療運動訓練、平衡訓練,職能治療手功能訓練、日常生活功能訓練,以及語言治療吞嚥訓練及語言功能重建,由物理治療師指導家屬協助患者輪椅轉位、再到坐及站的訓練,職能治療師衛教並指導個案如何用省力及殘存的動作功能完成日常生活功能以及手部精細動作訓練,例如:穿衣技巧、省力取物、手功能提升等,語言治療師則利用冰塊或電療機去刺激吞嚥反應,以利徐先生儘早脫離鼻胃管能自行吞嚥。把握治療黃金期 配合治療改善動作障礙楊立群主任說明,因為徐先生自己及家屬積極的態度,於3週的急性後期照護住院復健下,在返家前便已由原本臥床到能夠坐得穩妥,甚至在旁人扶持下都能夠站立。因為中風為不可逆的腦部細胞受損,徐先生目前右側肢體仍有很大的動作障礙,行走時右腳會受張力及部分肌肉控制能力缺失影響,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快速穩定地向前跨步。但他仍然樂觀向前,總說:「遇到了就是要面對啊!就配合治療慢慢改善就好」,也因為他常保持快樂正向的態度並持續積極治療,目前自行如廁、家中行走、上下樓梯除動作較慢外,完成度都沒太大問題。
台灣65歲以上失智盛行率約8%! 遵守10招可降低失智症風險
失智症會漸進性地損害智力和記憶功能,並影響生活的質量。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約8%,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林品辰職能治療師表示,可以採取健康生活方式和積極預防措施來降低患失智症風險,以下十點建議,有助於保護長者的智慧和記憶。預防失智關鍵 學十招好生活林品辰職能治療師表示,預防失智症的關鍵在於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大腦活躍。這些建議不僅有助於降低失智症風險,還能提高生活的質量,使長者長壽之路更加美滿,保持清晰和敏捷。1.保持身體活躍:運動是保護大腦健康的重要一環。規律的運動可以提高血液流動,促進新神經元的生成,並減少患失智症的風險。輕度的散步、游泳、瑜伽和舞蹈等體育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2.保持心智活躍:持續學習和挑戰您的大腦非常重要。閱讀、解謎、學習新技能、參加社區課程等都有助於保持大腦的活力。3.健康飲食:飲食對大腦功能有直接影響。選擇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全穀物;多攝取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和堅果,以維持腦部組織的健康。4.控制心理壓力:長期的心理壓力可能對大腦產生不良影響。學習壓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和放鬆運動,可以幫助緩解這種風險。5.維護健康的社交生活:與家人和朋友保持緊密的聯繫,參加社交活動,這有助於保持心理健康和減少孤獨感;與他人的交流也有助於大腦的活力。6.規律睡眠:良好的睡眠對大腦功能至關重要。確保每晚有充足的休息,以促進記憶的鞏固和大腦細胞的修復。7.控制基本疾病:某些基本健康問題,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與失智症風險有關;定期追蹤這些疾病,按醫師的建議管理。8.戒菸和限制飲酒:吸菸和過度飲酒都與失智症風險增加相關。9.規律的醫學檢查:定期的醫學檢查有助於早期發現任何潛在的健康問題,以及及早採取適當的措施。10.開展興趣和嗜好:培養新的興趣和嗜好,將提供樂趣並保持大腦的活力。參加社團、學新語言或者嘗試藝術和手工藝活動。
醫護人員過勞又低薪 台醫聯提4訴求盼未來總統重視
血汗醫療持續惡化台灣醫療體系,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簡稱「台醫聯」)22日舉辦「地獄職場嘉年華,醫療勞權大遊行」,近500位醫護人員扮成鬼,象徵「醫療人員累得跟鬼一樣」,高喊4大訴求,包括「人力補足不過勞」、「安全職場沒煩惱」、「尊重專業提升待遇」、「政府投資救健保」,4位總統候選人皆派代表出席,簽署承諾解決問題。「醫護人員已覺得沒有明天。」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理事長趙麟宇表示,按照《健保法》,政府應負擔36%健保費用,但卻以「負擔公務人員雇主的保費」的名目,同樣納入法規的36%內,減少了原本應該要支出給醫療院所的健保總額費用,每年短缺6、700億,政府卻未補足缺口。趙麟宇指出,醫事人員在醫院內工作過勞,但向雇主提出增加待遇的要求時,只收到一句「健保總額就只有這樣」,導致醫護人員過勞又低薪。如今醫事人員愈來愈缺乏,有些醫院甚至沒辦法開出足夠的病床數、急診塞滿人、手術無法開,人力緊缺已是長期趨勢。▲近500位醫護人員扮成鬼,象徵「醫療人員累得跟鬼一樣」。(圖/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提供)第一訴求「人力補足,不過勞」1.補足醫療人力,訂定三班護病比。2.補足醫檢人力,設置檢驗單量上限3.補足放射人力,修訂評鑑標準第二訴求「安全職場,不煩惱」1.跨科支援要訓練,如何跨科要規範2.改革輪班制度,禁止花花班、八八班3.受雇主治醫師勞動權益法制化第三訴求「尊重專業,提升待遇」1.疾病預防不違法,速修職能治療師法2.改善低薪結構,專業有價不做功德第四訴求「政府投資,救健保」1.政府挹注健保,足額提撥36%,別賴帳2.健保會委員應納入1席「醫療勞工」代表薛瑞元:護理人員夜班津貼加給40-50%衛福部長薛瑞元在遊行前2日聯繫台醫聯、欲召開協商會議,召集21醫事「公」會了解醫療人員訴求,表示未來將定期與醫療工會協商。遊行後並回應媒體表示,護理人力荒及三班護病比問題,會先規劃實施額外獎勵護理人員夜班津貼,醫院要給夜班加給40-50%費用,每班給400元至1000元獎勵費,由健保總額編列預算、專款專用,最快明年1月施行。對此,台醫聯回應,醫療「工」會代表的是基層醫療勞工,過去多次要求與衛福部協商,卻常吃閉門羹,而今醫療人員忍無可忍、大量離職。政府提出各項醫療勞動政策力道薄弱,未能及時對症下藥,導致醫療人員血汗勞動的問題多年未解。台醫聯進一步表示,改善醫療環境,需要大刀闊斧的改革,盼未來與衛福部的會議,能具體討論三班護病比入法的時程與監管機制、醫療評鑑中各醫事職類人力配置標準、設置跨科支援之規範、職能治療師法修法之推動、醫療工會納入健保會席次等具體訴求。台醫聯表示,若衛福部無法及時改善醫療勞動環境,大離職潮必將持續惡化;若衛福部在未來協商會議中仍模糊帶過,沒有明確的政策與時程規劃,醫療人員也勢必會再次上街。台醫聯:健保護理費未發到護理人員手中對於薛瑞元提出「夜班費」政策,台醫聯認為「有當然比沒有好」,然而獨漏白班護理師,政策不完善,「留才」效果有限,更可能導致各班別不平衡的問題。此外,「政府發錢給醫院、醫院再發錢給基層」的運作方式,將引發更多爭議;歷年的健保護理費,從未真正發到護理人員手中,3年來各醫療職類的防疫津貼與獎勵,被醫院抽成暗槓、事後遭衛福部追繳等爭議案例無數,且多半至今懸而未解。醫療人員對政府的信任早已支離破碎,如何能領到夜班費加碼?需要衛福部更詳盡的規劃與說明。4位總統候選人承諾將「四大訴求」納入政策主辦方邀請總統候選人4大陣營表態,4位總統候選人均派代表出席,李有宜立委候選人代表柯文哲總統候選人,曾銘宗立法委員代表侯友宜總統候選人,林楚茵立法委員代表賴清德總統候選人,黃怡文發言人代表郭台銘總統候選人,均於現場簽署承諾,宣示會將台醫聯的「四大訴求」納入總統候選人的醫療勞動政見。台醫聯表示,肯定4位總統候選人對於醫療人員的重視,這是醫療人員集體上街爭取權利的初步成果;未來的總統,必須嚴肅看待、認真執行說出口的承諾,工會也會持續、強力的監督。
彰化女車禍腦重創 昏迷1個月甦醒吐心願「想煮飯」…原因藏洋蔥
25歲的洪小姐8月6日從工作的台北回到彰化溪湖老家,想要煮菜替爸爸過父親節,媽媽騎機車載她到超市買菜途中卻被小客車追撞,媽媽骨盆及腿部多處粉碎性骨折,她腦部重創,經手術取出血塊仍生命垂危,在加護病房昏迷1個月才醒過來,展開復健。她樂觀地說,要趕快出院,完成遲到的父親節大餐。衛福部彰化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張昕煥表示,洪小姐雖然有戴安全帽,但腦部受到猛烈撞擊,嚴重大片硬腦膜下腔出血,經緊急手術取出血塊及放置監測器,在加護病房輔以低溫療法,減少自由基二度傷害腦細胞,兩週後在顱內壓監測器下由骨科醫師完成大腿骨骨折固定手術,術後配合中醫師針灸及復健治療,1個月後終於睜眼逐漸有意識,在完成顱骨成型手術後脫離維生管路後轉至普通病房。張昕煥說,洪小姐傷到左腦語言區,腦幹也受到壓迫,造成語言功能受損及四肢無力,神經外科、中醫科、復健科及高壓氧中心全力整合治療,洪小姐從甦醒之初要搭配紙筆溝通,現在已能完整言語表達語意,肢體部分也逐漸恢復,展現醫療整合的成果。在病房裡,中醫科主任馮天祥在洪小姐頭頂及臉部針灸14針。他說,從加護病房就開始針灸,主要是開竅醒腦,進行穴位和反射區的刺激,幫助腦部功能恢復。語言治療師也是每天到病房進行語言復健,從說故事當中刺激說話及邏輯。洪女車禍腦重創昏迷1個月,想完成遲到的父親節大餐。(圖/衛福部彰化醫院提供)在復健治療室,職能治療師指導她一再反覆做出夾東西及綁蝴蝶結等動作,曾是輕而易舉的動作,現在卻顯得困難,但日漸進步,原本夾東西放不進目標的左手已經大大提高完成率。多處骨折手術、也還在復健中的媽媽坐著輪椅到場鼓勵洪小姐復健,爸爸和哥哥、姊姊也為她加油。為了早日康復出院,她十分努力復健,全家人的情感因車禍更加凝聚。洪小姐家人指出,小妹原本在台北工作,父親節前夕回到老家,8月6日星期天下午和媽媽決定到超市買菜,想煮頓大餐替爸爸過父親節,都還沒到超市,就在途中遭車子撞飛。小妹在1個月昏迷期間,他們飽受煎熬,媽媽更是身體痛,心也痛。洪爸爸表示,希望妻女早點出院,他可以再重新過一次父親節。洪媽媽說,看著女兒一天天變好,期待可以早日恢復過往的日子,快快樂樂。洪小姐用微弱的聲音說,她要加緊復健,早日出院,真正煮頓飯菜幫爸爸過父親節,雖然遲到了,但她衷心期待。
中風復健手腳仍無力?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助有效改善
廖女士於去年三月不幸中風,左邊的手腳都變得沒有力氣,經過一段時間復健,力量還是不足,抬高或抓東西都感到困難,而且越來越緊繃,有時活動時也會感到疼痛,家人也越來越不敢協助進行復健運動,故到醫院復健部就診,經治療情況改善許多。肉毒桿菌素紓解緊繃 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新竹臺大分院新竹醫院復健部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解釋,廖女士剛到院就診時,醫師評估覺得應該先處理整個上肢緊繃的問題,於是建議施打肉毒桿菌素,緊繃感亦於注射後消失,也開始能進行一點手臂動作,並進一步建議她,可考慮使用上肢機器輔助訓練治療。廖女士每週接受兩次療程,她表示有機器手臂輔助,比起由別人幫忙活動肢體運動,有比較好的支撐,而且動作速度慢慢進行也比較穩定,也開始願意嘗試配合出力,感覺動作有比較舒適,也沒有疼痛的情況。機器手臂取代人力 智慧化訓練模組對症下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說明,上肢機器輔助訓練可依據病人不同的力氣狀況,提供上肢近端(肩膀、手肘)或遠端(手指)的動作訓練。其中上肢近端訓練是使用機器手臂取代人力,與傳統復健訓練相比,提供病人更加穩定的動作輔助支撐;此外,也能透過先進的肌電訊號感測技術,配合上肢的肌肉動作收縮情形,可設定多種智慧化訓練模組,讓治療師視病人狀況及能力,選擇合適的訓練模式與調整難易程度。醫師專業評估 制定個別化復健訓練計畫近年來,機器輔助訓練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除了用於腦中風病人之外,也可以用於其他肌肉骨骼及周邊神經損傷的復健。林蕙筠職能治療師強調,要接受這樣的治療,需要先經過復健科醫師及職能治療師的專業評估,確認病人適合接受訓練,如果肌肉張力過強,會建議先處理張力問題,比如安排肉毒桿菌素注射,再由職能治療師根據病人需求與狀況,制定個別化的復健訓練計畫,幫助病人回復日常生活功能。
家長未必要陪玩 職能治療師曝「孩子獨立玩耍好處」比想像多
很多家長在下班回家之後,就被孩子要求陪玩,工作整天的疲憊感再加上還沒做完的家事,覺得心力交瘁,但倘若不陪伴孩子,就又覺得內疚。職能治療師建議,其實可以給孩子一些獨立玩耍的機會,不僅能夠減輕家長照顧的壓力,還能夠啟發想像力、創造力,好處多多。觀察孩子不同反應 做出適當應對其實孩子出生後就有自己玩的能力,只是家長經常會忍不住介入。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洪麗珍表示,當孩子獨立玩耍時,可以得到許多探索經驗,在生活中學會獨立思考、啟發想像力、創造力,還能學會自己克服困難、獨立活動。而當孩子玩耍時,讓孩子自己找出方法、找出答案,失敗了也沒關係,當孩子在尋求答案時,照顧者也可以嘗試說:「我也不知道耶,你再試試看!」然後觀察孩子不同的反應,做出適當應對。以拼圖為例 觀察動機強度再介入洪麗珍以拼拼圖為例,提出四個要點:一、你不說,我不做:動機較差的孩子,多與孩子玩耍互動,採取一來一往的方式,但以不直接給答案的方式。如,針對同一個拼圖洞,一次只給一塊拼圖片,拼好了,再給另一片。二、你不說,我試一下:動機無法持續的孩子,剛開始讓孩子自己嘗試,當孩子放棄時,才介入互動,但盡量讓孩子主導,家長只是配合互動協助持續孩子延長活動。如,針對同一拼圖洞,一開始給兩三塊拼圖片讓孩子自己嘗試拼圖,當發覺孩子拼不出來要放棄了,家長再介入教導一片拼不進去,可以換另一片,直到拼出來。三、你不說,我自己做:動機強的孩子自己,鼓勵孩子玩一個活動持續一段時間,家長盡量不要介入,但結束時,須要求孩子將收拾玩具。四、不管你說不說,我都做自己的:長時間沉浸在自己世界的孩子,觀察孩子有無破壞性或危險性玩法適時介入。不理會他人的孩子,拼圖時,可將拼圖片放置家長身邊,當孩子拼完手邊的拼圖,須向家長索取拼圖片,此時,可要求孩子說話或做個小動作(針對孩子缺乏能力)才給予拼圖片,建立與人互動行為。
延緩老化、避免腦中風與失智 專家推「鍛鍊6招式」每天做
「腦中風」和「失智」除了是長者常見疾病,綜覽全球人口失能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兩者皆列位其中。安南醫院復健科主任葉典松進一步指出兩者關聯,中風後可能引發血管性失智,且中風患者失智的機率比一般人高,不可不防。訓練肌力和記憶力 遠離腦中風及失智葉典松主任分享腦中風常見的危險因子,像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抽菸、酗酒、或作息不規律等,多數人為了預防腦中風會控制飲食,並建立健康生活型態。葉典松主任認為,最好的方式便是維持運動習慣,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也建議國人,每天至少做30分鐘的中高強度運動,包含慢跑、騎腳踏車、登山、游泳、球類運動等,預防各類慢性病纏身。此外,平時可以將搭乘交通工具,替換成快走或騎腳踏車,或是少搭電梯、多走樓梯,來促進每日運動量。居家肌力訓練 3招加強身體代謝職能治療師尤芝伃補充,居家肌力訓練亦是不錯的運動選擇,能加強身體的代謝,建議下列動作每回做10至15次,每天可執行2至3回:一、起立坐下:身體後方放椅子,將雙手向前平舉,雙腳與肩同寬,膝蓋朝向腳尖方向起立坐下。加強版則可在坐下時,接近但不碰到椅子,做深蹲運動。二、上肢抬舉寶特瓶:雙手握裝水的寶特瓶,向上方舉起,可依據水量調整難易度,或以啞鈴替代。三、身體狀況較佳者,可進行:伏地挺身、弓箭步蹲等較高強度運動。不過,切記運動仍需量力而為,且運動前後記得進行伸展,以減緩肌肉痠痛。鍛鍊記憶力 日常3招有幫助至於和失智高度相關的「記憶力」,同樣可以鍛鍊。復健科職能治療師陳玉秋表示,若平常覺得自己記憶力不好、容易忘東忘西,可以試著透過三招來訓練:一、數字聯想法:給大腦一些關鍵數字以幫助記憶,例如出門「三」寶(鑰匙、手機、錢包),每次出門只要想到出門三寶,就會自然檢查身上物品,避免忘記帶到重要物品。二、視覺聯想法:可以用誇張、不合常理的故事化或圖像化方式,將相關物件分類,再加上數字聯想增加連結,達到提升記憶效果。若物品較多,可以先寫下來,例如購物需買衛生紙、牛奶、泡麵、洗面乳、麵包、牙膏、牙刷等七樣物品,便試著想像成一張畫面誇張的照片或故事。三、主動回想法:在睡前回想一下今天所做過的事情,可以自己決定主題,好比今天做過三件特別的事、今天的三餐吃了什麼,多主動回想能刺激大腦,進而提升記憶力。
跨科統合治療「特殊兒終於看清楚」 不再躲牆角!10歲女童勇敢登台表演
10歲的君君(化名)罹患兒童罕見腎臟癌症-威爾姆氏腫瘤,影響心智發展,合併有眼睛無虹彩症及眼球震顫等複雜病症。家人先前發現君君對一般孩童喜歡的玩具及卡通都沒興趣,常獨自默默的自己在角落,不太敢自己移動,家人發現她可能視覺有問題,行動中常會撞到,又不想麻煩家人,所以就愈來愈沈默。她無法與人有一般的眼神交會,對移動中的物體也無追視的現象。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於民國112年1月起成立「兒童及青少年特殊需求視覺復能中心」,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醫學中心眼科部林慧茹教授帶領,整合眼科、職能治療、驗光、小兒代謝、小兒神經、精神科以及社工等跨醫學多專科治療與協助,檢查出君君只有視力0.08,在跨科協助下,除了給予君君特殊鏡片的驗配,並教導她定位及定向的能力及對焦和眼球協調的訓練。君君的媽非常有耐心陪伴他做各種訓練,媽媽說君君現在開朗很多,手眼協調及對焦功能有明顯的進步,能上學也能和同學有更多得互動並且參加學校的樂團,最近還要到日本姊妹校交流表演陶笛,媽媽和君君都非常興奮找回信心的君君,人生自此成功翻轉。特殊孩童的困境還有12歲的明明(化名),由於是極低體重(584克)的早產兒,合併肝腫瘤、視網膜病變和先天白內障,作過肝臟手術,曾經他身上都帶著引流管,心智發展也受影響,視覺其中有一眼幾乎全盲,另一眼僅看到眼前2公尺內大的物件,自理日常生活很困難,明明的媽媽很難想像他有一天能上學。中醫大附醫「兒童及青少年特殊需求視覺復能中心」的專家群,訓練明明用僅存的視力去感觸周遭的環境,並及時作出應對的反應,此外也學習基本的生活自理。明明的媽媽是位堅毅的母親,不時與醫療人員討論治療及訓練的方式,積極配合各種檢查及訓練,媽媽將明明當作一般孩子,讓他上學並參與各種他能夠達成的活動。明明一改過去的沉默,現在個性活潑,能自己走進診間並和醫師等專家自然地互動,要回家時還會主動跟醫師阿姨約下次再見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林慧茹教授指出,特殊需求的孩子有可能是閱讀學習障礙、自閉症、腦傷、早產兒、基因或遺傳疾病、代謝異常、腦性麻痺,或是嚴重的多重障礙,表達能力不足,對於有特殊需求的孩童,擁有正常視覺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正常的視覺,能讓特殊需求孩童與外界有好的聯繫,從簡單的生活自理、基本溝通,到較複雜的學習上都和視覺息息相關,然而,特殊孩童的視覺治療與矯正卻常受到忽略。林慧茹主任分析,特殊需求孩童在現行醫療或復健上,在肢體功能方面的訓練比較足夠,對於視覺功能的治療則不足;在一般眼科門診檢查時,特殊需求的孩童常因為肢體、情緒、理解度等問題,無法完成充足的檢測,也無法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及訓練規劃,讓這些孩童的治療過程無法順利進行,可能錯過黃金治療時期,或是延後病況復原的時間。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林慧茹教授及台南市立安南醫院眼科洪純玲副院長共同加入衛福部「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計劃」,結合眼科醫師、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小兒代謝科、小兒神經、精神科醫師及社工師,成立「兒童及青少年特殊需求視覺復能中心」,提供特殊需求的孩童在視覺診察過程與環境的跨科整合服務,以及提供有效的訓練計畫,並邀請家長一起參與,藉此將視覺復能訓練深耕於生活,並延續到家庭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眼科部非也在台中本院及安南分院增加特別門診,建置專屬特殊需求孩子的檢測儀器及訓練空間,預計提供150位孩童更高品質醫療服務,讓中南部的孩童都能得到有別以往的治療品質及就醫環境,亦期望將此美意能不斷的延續及傳承下去,讓特殊需求孩童有顯著地進步,家庭生活也隨之改善,讓特殊兒少也能有他們的一片天。
學會「斷捨離」 清除多餘的物品也能淨化心靈
「常常找不到東西」、「翻來覆去東西還是找不到」、「東西放到櫃子深處就忘記了,更可怕的是還放到過期」,還有「甚至重複購買許多已經有的東西」。不曉得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常常發生在你的生活中?或者,在家庭中就有某些成員有這些狀況呢?老實說,我也是長期有這種困擾的人,也常常思考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今天這篇文章則要使用我對心理理論的了解,以及一些補充資料來了解「囤積/過度購買」潛在的因素,並與醫訊讀者分享如何試著在心理上做預備,並開始進行內在與外在的整理(斷捨離)。主體與客體間的關係:人與物之間是有情感的你知道嗎?人與物是有情感的,就像人與人一般。人會購買某些東西,或刻意保留某些東西不丟棄,可能都跟「客體關係」有關哦!「客體關係」中的客體就是自己以外的人事物,而我們是主體。這些客體關係的根源來自於嬰兒時期的母嬰關係,是我們在長大後待人處事的基礎。不過,這篇文章不討論太多艱澀的理論,只要點出人與物是有情感的這件重點。簡單來說,每種人與物的關係都是有價值的,像是為什麼你想要購買、你為什麼捨不得丟,或者明明這件東西已經破舊不堪了,你還把它留在身邊?這都跟客體關係有關。舉一個自己的例子,有一次我在家中大掃除,想要丟棄一些衣服跟長久用不到的東西。過程中,我找到了十年前我姊姊第一年工作包給我的紅包所買的外套,因為現在的身材已經跟那時不同,大概有五、六年沒有穿了,但我還記得那天晚上購買外套時我的歡心,以及對姊姊的感激。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我投注這麼多情感在東西上,而且這是一種「感激」的情感,導致我可能會想「如果我把外套丟掉,就是背棄姊姊好意」。東西過多的源頭是「焦慮」造成囤積的源頭還有「過度消費」,而過度消費的根源可能與「焦慮」有關。不過我認為焦慮只是萬般感受的統稱,我不會只稱「焦慮」的感覺為「焦慮」,也許「焦慮」只是種無法命名的感受或經驗,但卻不經意的觸發了不安、心跳加速的身體感覺。所以說,因為自己還沒有準備好面對這些議題,所以無法命名這樣的經驗。以自己的例子來說,我的「過度購買」背後潛在的原因在於可能是種「對失去的恐懼」,或者說是「對落空的無法容忍」而形成的焦慮衝動購物。只不過,失去的要件很多元,有可能是自信、歸屬感、智慧、受尊敬的感覺,都可能是我們所渴望的事。換句話說,因為你心中缺乏某些東西,你才會購買這些東西來到你的身邊填滿空缺。有些人因為成長的過程失去太多東西了,而要反向填滿它。舉個例來說,疫情剛開始的時候,我居然焦慮到買了兩箱滷味的王子麵,最後吃不完過期,還造成浪費食物的結果。回頭想,這其實就是對「失去生命」(即將沒東西吃)或者「失去金錢」(因為東西要變貴了)的焦慮。所以說,有些有囤積傾向或衝動購物的朋友,對「快要落空」的預期可能會來得比其他人還要再更早,而且還會災難化失去的後果。因此,當自己覺察到要過度消費買一些家裡已經很多的東西的時候,可以試看看踩踩煞車,問問自己:「我生命中有什麼重要的物件快失去了呢?」、「我有適當滿足我的焦慮嗎?」「節儉的美德」與「捨不得丟」承接上最前面討論的客體關係,我曾看到精神科醫師鄧惠文在討論「為什麼我們會囤積?」的主題,而更深入了解這部分。鄧醫師說道,囤積而丟不了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我們情感已經灌注(投射)在物件上了,而這些情感就像是自己部份的靈魂住在物品上。這些靈魂可能會用多種方式居住在物件上,像是有些媽媽會把維持自信與存在感的靈魂,投注在廚具或一些媽媽常接觸的物件上。當我們跟媽媽討論要丟掉某些囤積物件的時候,媽媽可能會體驗到自己的自信也要一起被丟棄的感覺,因為那些物件是支持自己自信的源頭,內含著自己的故事與靈魂。而這種感覺好像是自己的價值觀被否定,或自己已經沒用了一般,所以要被丟棄。我之前在跟媽媽討論要幫忙家裡斷捨離,每次都會大戰一番,過程都非常掙扎又辛苦。在幾次的溝通下也才發現,原來媽媽堅持不丟的原因可能跟家庭傳承的價值觀有關,因為幾十年前台灣的經濟狀況較差,相較於現在家庭教育一定更堅持節儉的美德。如果我們突然要把家人囤積的東西丟掉,也可能是打破父母親50∼60年來所深信的信念(或者說是違逆他們父母給予的教育)。亦是說,我們所要丟棄的東西住著他們靈魂中的某些元素。因此,如果要幫助家人或朋友斷捨離,也可以溫柔的告訴他關於你的擔心和看法,而不是劈頭就指責對方是不是又不夠節制買太多,不妨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讓你的家人朋友發現自己焦慮不安的來源。而且跟媽媽談妥斷捨離也實施斷捨離之後,媽媽反倒還很開心的跟我說:「光興,謝謝你幫忙媽媽!覺得環境變得簡單,我的心情好像也簡單了不少!」這時,我也發現原來媽媽是個念舊的人,不管是好的壞的,她都會留下,因為不知道怎麼決定去留,不管是心情或物品,都只會把它們留著。學會斷捨離後,媽媽也知道要怎麼跟壞情緒說再見。如果要斷捨離,心裡要有怎樣的準備?因為自己跟家人也常常身歷這種痛苦之中,我也嘗試研究過一些大眾心理學的書籍來幫忙自己。有一本斷捨離的經典書籍《怦然心動的整理術》作者近藤麻理惠於書中曾提到幾個斷捨離小方法,這些方法我在猜想,也是在練習整合跟再經驗個人內在客體幻想的運作。斷捨離的過程,可以嘗試在心中跟物件溝通,感受是不是有怦然心動的感覺,這部分可能也是在感受物件裡的自己的靈魂。有時候會感受到強烈的憤怒、不捨,或是欣喜的感覺。丟掉東西(或送給別人)都要向它感謝,感謝這些東西對我們的貢獻。讓自己能清楚知道這些東西即使不在自己身邊,也能知道自己十分重視它(也是自己),而不會有背叛物件(自己)的感覺。感謝可以製造一種對內外在客體的尊重,也是在跟不願面對的情緒(記憶)進行和解。一定要斷捨離嗎?極簡跟斷捨離是不是浪費?有這些困擾並不可恥,如果你因為過度消費或囤積而感到困擾,代表你心底深處正在向你呼救。正向的來說,斷捨離是認識自己的好機會,透過「選擇」與「丟棄」的過程,也順道整理自己內心的空間。因為每樣東西跟自己都會有那麼一段故事,從整理的過程中,也會開始反思,把不要的東西排除,而不是不捨得就把所有東西都藏在心裡(或在現實世界中堆積在房間內)。最後,斷捨離不等於浪費,因為我們並不是為了斷捨離而丟東西,而是找到與自己有連結的事物,找到自己。而那些與自己無關而被丟在一邊的事物,則要被放在能讓它產生功能的位置。如果還完好的東西,也可以考慮賣出或轉贈。斷捨離的一開始,可能會覺得「那些沒有要用的東西其實好值錢」,但也可以想想,如果它留下來了,那它還值錢嗎?還是它更能發揮功效而不造成空間或地球資源的浪費?如果你跟我一樣,深受「過度購買」或是「囤積」之苦,考慮看看斷捨離吧!或許對你有幫助。(文.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劉光興職能治療師)文章來源:https://cmuh.org.tw/NewsInfo/NewsArticle?no=7780
照顧身心障礙孩童 臺大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
臨床研究顯示,身心障礙兒童與青少年,特別是中度和重度障礙,比一般孩童更容易發生視覺問題,但目前一般眼科門診提供的視力檢查,多需要具有一定的理解及配合能力,往往無法有效的了解他們的視覺能力,使得家長難及早發現孩童的視覺問題。看見這些特殊孩童的困境,衛生福利部於111年擴大辦理「特殊兒童及青少年視覺復能計畫」,臺大醫院承接「復能據點暨管理中心」重任,為提供家長及特殊孩童更為完善且適當的就醫過程與環境,特於眼科部成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為執行視覺復能相關業務,臺大醫院除購置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及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並由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該中心於今日進行揭牌典禮,期能造福更多有特殊需要的小朋友及大朋友。特殊需求視覺中心的服務對象為懷疑有視覺問題、但卻無法經由一般眼科門診得到適當視覺功能評估的孩童。在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與眼科部王一中主任多次協調下,為中心在擁擠的臺大醫院中騰挪出位於兒童醫療大樓三樓的獨立空間。該中心設有多項手持式眼科檢查儀器、符合特殊兒少能力的視覺評估工具及團隊專業人員,期待能更適當地評估特殊需求者的視覺能力與需求。同時設有獨立的診檢及諮詢復能空間,並安排適當的就醫時間,讓特殊需求者可以在合理調整下的環境,瞭解他們真實的視覺能力並提供視覺復能服務。除視覺評估外,中心集結眼科醫師、具備視覺復能實務經驗的職能治療師、驗光師及社工師等專業人員,組成醫療服務團隊,由各專業發揮所長、共同商討並執行最適合孩童的視覺復能方案。並於醫療過程中,視需求者的身心障礙情形和醫療需求,照會諮詢小兒科和小兒復健醫師,以及物理治療和其他復健團隊成員。臺大醫院眼科部特殊需求視覺中心亦擔任協助林口長庚紀念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及部立台東醫院等4家視覺復能據點的角色,透過聯合會議、實地交流及即時醫療諮詢等服務,共同商討及優化醫療品質,改善各據點在運行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此外,中心擔負編列臨床參考指引、辦理醫事人員教育訓練、開發視覺障礙民眾適用復能教材等任務,讓一般大眾及醫事人員更了解特殊需求者的視覺需要及能力重建,期望能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