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損失
」 聽力 耳朵 助聽器與夫吵架越罵越大聲 ! 就醫檢查竟罹「耳硬化症」
46歲婦人近年來因講話越來越大聲,跟丈夫吵架時,更是屢屢罵到「燒聲」,家人帶她就醫,檢查發現耳膜完整、無化膿流湯,但左耳聽力竟衰退到中度聽損,醫師安排斷層掃描後,確認中耳沒有感染或腫瘤,診斷是「耳硬化症」惹禍。鐙骨底板破壞聽骨鏈 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失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厚匡表示,耳硬化症典型特徵是鐙骨周圍緻密骨頭結構改變,病變骨頭被吸收後,由海綿狀血管性骨骼取代,最後形成硬化骨質取代海綿狀骨骼,此異常骨骼生長可能會導致鐙骨底板發生機械性固定,並破壞聽骨鏈傳遞聲音,使得聲音無法有效傳遞至內耳,從而造成傳導性聽力損失。「耳硬化症」聽力衰退、伴隨耳鳴 常見女性 經統計,耳硬化症常見於白種人,並以女性患者較多(臨床上女性比男性約為二比一),常見症狀是聽力變差及耳鳴,聽力變化是漸進性聽力受損且通常兩耳為不對稱的聽力表現,發生年紀多為三十至四十多歲,初期多以40-60分貝的傳導性聽力受損,但仍有10%病人會進展至混和性或感音性聽損;第二個常見症狀為耳鳴,約有一半以上的病人會發生耳鳴,可能為嗡嗡聲、嘶嘶聲、蟬叫聲等,另其它較少見的症狀包括頭暈、平衡感變差。聽小骨重建手術協助改善 聽損輕微可選擇助聽器陳厚匡提醒,若患者聽損屬於輕微程度或不適合接受手術,可根據需求選擇助聽器協助,以調整其音量和音質達到最佳效果,並定期追蹤聽力檢查監測病程進展;至於「鐙骨手術」(又稱耳硬化症手術)需將病變的鐙骨部分截除,並替換為人工聽小骨來改善聲音的傳導,經驗豐富的外科醫師進行手術時,成功率可以高達80%以上,此患者術後左耳聽力大幅改善,也避免依賴助聽器。這些情況恐是聽損前兆 應盡快就醫檢查陳厚匡呼籲,耳硬化症有可能會進展至耳蝸內耳,造成更嚴重的聽力受損,加上另一耳也有發病風險,建議術後務必長期追蹤和監測,才能及時掌握病情變化,否則聽力可能會持續加劇,影響到日常生活。若發現常聽不清楚對方講話或自己越來越大聲,都可能是聽損前兆,可就醫檢查,預防病情惡化。
罵老公吼到燒聲!竟是「患1病」害婚姻危機 醫曝2徵兆要小心
罵老公「越來越大聲」竟是罹患1病!台中一名46歲婦人近年來與老公吵架時,不但越吵越大聲,甚至經常罵到「喉嚨沙啞」,子女們覺得有些不尋常,便帶婦人去醫院看診,沒想到竟被診斷出左耳中度聽障。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厚匡分享診間病例,透露台中一名婦人聽力逐漸衰退、耳鳴,不僅將電視音量越調越大聲,與老公爭吵時也越駡越大聲,且常常聽不清楚旁人說話,孩子見狀隨即帶她就醫,經檢查才發現,原來婦人是罹患「耳硬化症」。陳厚匡表示,聽力疾病「耳硬化症」(Otosclerosis)的好發族群為中年女性,由於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加上病程較為緩慢,因此容易被誤認成老化的正常現象,導致患者錯失最佳的黃金治療期。陳厚匡說明,耳硬化症是指,鐙骨周圍的緻密骨頭發生改變,導致骨質異常硬化,損壞聲音傳遞功能,最終釀成傳導性聽力障礙,並呼籲民眾,若發現自己講話越來越大聲或聽不清楚對方說話,這些徵兆都可能是聽力損失的警訊,應及早就醫檢查治療,以免病情惡化造成永久性傷害。陳厚匡也提醒,至於患者則建議,需長期追蹤和監測病況,因為除了另一耳有發病風險外,耳硬化症一旦蔓延至耳蝸內耳,恐將造成更嚴重的聽力損傷。
2024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2美國學者發現microRNA作用共享殊榮
一年一度的諾貝爾獎陸續開始揭曉,醫學獎得主首先在7日公布,由來自美國發育生物學家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美國分子生物學家魯夫昆(GaryRuvkun)共享殊榮。兩人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及其在基因調控中的關鍵作用,這項發現揭示了基因表達調控的新機制,甚至對醫學研究領域有深遠影響。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根據外媒報導,兩人發現了microRNA,這種新種類的微小RNA分子在多細胞生物的基因組中進化和擴展了5億多年,並在基因調控(gene regulation)中發揮關鍵作用。若沒有microRNA,細胞和組織恐無法正常發育,異常調節可能導致癌症,基因突變導致先天性聽力損失、眼睛和骨骼疾病等疾病。除此之外,基因調控出錯,恐導致嚴重疾病,譬如癌症、糖尿病或自體免疫疾病等。安布羅斯和魯夫昆針對身長只有0.1公分的秀麗隱桿線蟲進行研究,其擁有許多特殊的細胞類型,例如在更大、更複雜的動物中也能發現的神經和肌肉細胞,這使其成為研究多細胞生物中組織如何發育和成熟的有用模型。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安布羅斯是發現第一個已知的微RNA,同時也美國麻薩諸塞州伍斯特市麻薩諸塞大學醫學院教授,2008年曾獲得拉斯克基礎醫學獎。至於魯夫昆,則是發現了首例微microRNA「Lin-4」通過與目標信使RNA不完全鹼基配對來調控這些目標的翻譯的機制,並發現了第二個microRNA「Let-7」,以及它在動物和人類系統發育中如何保護的。隨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揭曉,2024年的「諾獎週」也正式拉開帷幕。接下來,物理學、化學、文學、和平和經濟學等多項諾貝爾獎將依次揭曉,明日頒發的是諾貝爾物理學獎,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達1100萬瑞典克朗(新台幣約3242萬元),最多由3名得主共享。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在基因學中有卓越貢獻,發現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在其轉錄後基因調控中的作用。(圖/翻攝自X)
泰國旅遊注意「別碰生豬肉」 豬鏈球菌釀12死、149人失去聽力
泰國東北部4個省份近日爆發豬鏈球菌疫情,當地疾病管制局(DDC)提醒大眾對生豬肉保持警惕。根據統計,已有12人死亡,149人因此失去聽力。根據《曼谷郵報》報導,泰國疾病管制局第9辦公室主任塔威猜(Taweechai Wisanuyothin)表示,1月7日至9月3日期間,呵叻府發現的病例數最多,有89例感染,其中6人死亡,其次是猜也蓬府,31例感染,4人死亡,素林府16例感染、1人死亡,武里南府13例感染、1人死亡,大多數報告的病例多是65歲以上長者,另外,149人因此喪失聽力。塔威猜指出,豬鏈球菌常存在於豬的上呼吸道,特別是扁桃腺和鼻腔,以及消化道和生殖道。塔威猜示警,人類可能透過食用或接觸生豬肉、豬血和內臟因此被感染,此外,豬鏈球菌也可能透過開放性傷口、眼結膜進入人體。塔威猜提到,通常情況下,細菌感染後14天會開始出現發燒和聽力喪失的症狀,患者會出現高燒、劇烈頭痛、頭暈、嘔吐和頸部僵硬等症狀,也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失,甚至死亡。塔威猜建議,人們只從可靠的來源購買豬肉,並食用在攝氏60-70度下煮熟10分鐘以上的肉、內臟和血液,以及應該使用單獨的器具來盛裝熟豬肉和生豬肉,不要購買氣味濃烈或顏色較深的豬肉;另外,不要徒手接觸生豬肉和血,如果有傷口,勿接觸到,且每次接觸豬肉後都要洗手,如果出現任何症狀,請立即就醫。
勿輕忽耳鳴、暈眩、睡眠呼吸中止症,醫警告:嚴重可能耳聾
60歲的王媽媽(化名) 因眩暈長期反覆發作,吃藥未見改善,抽血檢查未發現貧血、高血脂問題,由子女帶媽媽來看診,診間發現患者身型肥胖、脖子較粗短,且問診時家屬反應王媽媽的鼾聲可從2樓傳到1樓且有健忘問題,經過睡眠檢測發現王媽媽患有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正壓呼吸器治療2星期後眩暈症狀不藥而癒,健忘情形也獲得了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增加突發性耳聾、耳鳴、眩暈風險嘉義長庚耳鼻喉科蔡明劭主任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顧名思義就是人在睡眠期間發生呼吸暫停導致缺氧狀況。此症會影響內耳,造成突發性耳聾、增加耳鳴、眩暈機率,有以下四個主要原因:1.夜間間歇性缺氧:夜間間歇性缺氧除導致內耳器官供氧不足,同時也會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與增加血液黏滯性,使得內耳血液循環不足,進而提升眩暈風險。2. 打鼾引發震動使血管變窄:打鼾的持續高頻率震動會使頸動脈壁發炎、增厚、阻塞而阻礙血液流動,使內耳血管缺血缺氧,導致眩暈,耳聾等症狀。3. 打鼾的震動能量直接導致內耳損傷:內耳的耳蝸和三個半規管是非常精細微小的結構,若經每晚6-8小時的持續打鼾震盪,可能損傷內耳神經、造成耳內淋巴液擾動,導致耳鳴,頭暈症狀。4. 聽力損失:打鼾的聲響可高達50-80分貝,80分貝已等同摩托車喇叭聲,長時間持續暴露於噪音中,不僅會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聽力損失,更有研究指出打鼾者的床伴因長時間暴露同等噪音,也會導致聽力損失。▲嘉義長庚耳鼻喉科蔡明劭主任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耳聾風險為常人2倍睡眠呼吸中止症男女病徵有著差異性,男性常見症狀是鼾聲如雷,開車度咕,注意力不集中;女性常見症狀則是情緒起伏大,心情憂鬱,失眠,頭暈頭痛。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耳聾風險為常人2倍。民眾若發現出現單耳或雙耳突然聽不見,一定要盡速就醫,因臨床上發生突發性耳聾的患者有1/3是完全無法恢復的!蔡明劭醫師特別提醒,睡眠呼吸中止症在一般成人盛行率約15%,男女比約3:1。但60歲以上則有超過六成罹患率,且男女比例接近1:1 (70%男性和56%女性罹患)。故年長女性應更警覺是否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居家睡眠檢測、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預防耳聾蔡醫師表示突發性耳聾高風險族群為年長者、糖尿病患、肥胖者,目前並沒有方法能有效預防,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症會是一個可能的預防之道。另突發性耳聾病患若能及早進行居家睡眠檢測了解自身睡眠呼吸中止症風險並治療,可望保護內耳功能與聽力,降低未來再次發生突發性耳聾的風險。資深睡眠技師洪曉菁闡述,居家睡眠檢測透過認證醫療設備就能在家中簡便收集睡眠關鍵的生理數據,如睡眠呼吸中止症指標AHI (apnea- hypopnea index)和血氧濃度等資訊。這種檢測比傳統方法更為簡便,利用少量線路即可取得必要資訊,提升了患者的舒適度並降低因環境改變導致的睡眠困擾。在美國,居家睡眠檢測已成為主流,有效縮短了患者的等待時間。
67歲翁耳朵「嗡嗡聲」以為退化! 就醫檢查竟是「聽神經瘤」險危及生命
67歲的李先生兩年前開始有左耳聽力下降的情況,時常聽不清楚家人說話的聲音,原以為是年紀漸長所導致的老化性聽力障礙,因此並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前情況越發加重,甚至時常聽見「嗡嗡嗡」的雜音,加上四肢出現麻刺感,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品質才就醫。透過小腦核磁共振檢查,確認罹患的是「聽神經瘤」。罹患「聽神經瘤」 嚴重恐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解釋,「聽神經瘤」指的是負責平衡神經形成的腫瘤,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但可能與年齡增長、遺傳因素、基因突變、輻射暴露、罕見血管增生疾病VHL症候群有關。聽神經瘤屬於常見良性腦瘤,根據不同地區和研究,聽神經瘤的盛行率大約在十萬分之一到二左右,多數發生在單側,且生長速度很慢,容易被誤以為是聽力退化。但當腫瘤生長大於2公分且壓迫到聽神經或顏面神經時,就可能會有聽力損失、耳鳴、耳朵有壓力感等症狀,嚴重可能導致平衡異常、面部麻木。若是沒有及時處置,使腫瘤進一步成長壓迫至腦幹,就會有危及生命的風險。「耳朵後入路手術」移除腫瘤 手術監測避免傷害重要神經一般而言,聽神經瘤的治療策略通常是抑制腫瘤變大或手術切除腫瘤。抑制腫瘤變大的方法為直線加速刀,是一種利用高劑量的輻射線照射腫瘤的放射線治療,但卻有造成聽神經遲發性聽力喪失的可能。而手術方式可以分為耳朵後入路手術、耳朵上入路手術以及中耳入路手術。術式選擇取決於腫瘤的大小、位置和患者聽力狀況。大部分患者的術式選擇會是後入路手術。過程中需要隨時注意監測,避免傷害周圍重要神經,造成病患不可逆的傷害。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聽力下降、雜音應儘速就醫聽神經瘤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可能與退化性聽力障礙相似,因此徐賢達主任提醒,若民眾自覺有聽力下降、雜音干擾等狀況時,建議先尋找專業耳鼻喉科醫師進行檢查,避免延誤疾病初期治療。
糖尿病控制不佳!傷口潰瘍險截肢 高壓氧治療成功改善
70歲羅先生糖尿病始終控制不好,前一陣子右腳底出現一個潰瘍傷口,沒想到傷口越來越嚴重還產生化膿。羅先生到診所去治療,醫師擔心持續的惡化可能會導致截肢,趕緊轉診。糖尿傷口潰爛 癒合速度也慢轉診至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骨科部部長黃贊文門診,發現羅先生糖尿病足的潰瘍,已造成骨髓炎,馬上安排住院接受手術清創及抗生素治療。不過因為多年控制不好的糖尿病造成的周邊血液循環不良,導致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佳,傷口癒合速度也相當緩慢。黃贊文部長建議到高壓氧治療中心,由李祥安主任安排接受一天一次的高壓氧治療,骨髓炎獲得改善且傷口的範圍已有顯著的縮小。在完成多次療程後,羅先生已完全癒合回到正常生活。高壓氧來治療 正確傷口照護黃贊文部長表示,高壓氧治療是讓病人進入高壓氧艙內呼吸百分之百的純氧,並藉由艙內的高壓讓大量氧氣溶解在血漿裡面送到身體缺氧的組織。近代高壓氧一開始是美國海軍用來治療潛水人員身上常見的減壓病(也叫做潛水夫病),後來陸續發現高壓氧可以用來治療一氧化碳中毒、慢性骨髓炎、腔室症候群、傷口癒合不良、突發性聽力損失、放射性膀胱炎和慢性疲勞等的疾病。李祥安醫師說,糖尿病的病人產生的傷口癒合不良除了容易導致骨髓炎及截肢,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糖尿病的病人若是有足部的潰瘍傷口,一年內的死亡率是其他沒有傷口的糖尿病病人的三倍。糖尿病合併足部潰瘍傷口的標準治療包括:足部減壓、增進血液灌流、治療感染、血糖控制、傷口照護等。壓氧治療中心 尋求專業評估高壓氧治療提供高濃度氧氣及促進血管新生的作用,相當適合治療因糖尿病導致血液循環不佳及產生的傷口癒合不良。當氧氣濃度上升同時也有殺菌、抑菌與增強血液中白血球殺菌能力的效果,也適合用來治療感染傷口和骨髓炎。李祥安醫師建議,如有慢性傷口治療許久未見好轉,可至高壓氧治療中心尋求專業評估。雖然高壓氧治療看起來好處多多,但一樣有可能產生副作用及風險。
金髮女時常疲倦口渴…診斷竟是糖尿病 嚴重陷入昏迷「1年半才康復」
身體的警訊!英國一名女子常常感覺疲倦和口渴,10多年前診斷出罹患糖尿病,甚至感染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陷入昏迷,情況一度危急,所幸經過1年多的治療,才逐漸恢復正常生活。據《利物浦迴聲報》報導,來自威德尼斯(Widnes)的莎拉(Sarah Mather)是手語歌曲表演者,過去因為感到疲倦和口渴等症狀多次就醫,並於2010年被診斷出患有1型糖尿病,沒想到隔天早上,自己因嚴重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而陷入昏迷,還經歷胸部感染,並因氣喘而服用類固醇,總共花了12~18個月才完全康復,坦言這些年並不容易。莎拉曾嚴重到陷入昏迷。(圖/翻攝自利物浦迴聲報)莎拉指出,她一直在使用葡萄糖監測器,卻沒有意識到夜間的低血壓,晚上也沒聽到警報,導致多次去醫院,但沒發現到真正病情,「沒有醒過來,這很可怕,而且是在外出時發生的」,多虧胰島素系統,讓她可以重新開始正常生活,「對我的控制很有幫助」。莎拉以過來人的身分給建議,「糖尿病很艱難,有時讓人筋疲力盡」、「「你會經歷美好的日子,接著經歷糟糕的日子」,強調不要放棄夢想,因為可以實現任何目標,可能需要一些額外的計畫,但可以做任何事,「照顧好自己,善待自己」。莎拉除了增加其他人對殘缺的認識,還要人們不要「害怕」夢想,「對我自己而言,身為一名聽力困難的手語表演者,表演讓我感到自由」,提到因為聽力損失,她很難聽清楚所有的歌詞,但可以感受到音樂,當她表演一首歌曲時,會覺得很自由,好像擺脫了糖尿病和不健康,「這種感覺真是太棒了」。
58歲女罹「暴聾」蟬鳴嗡嗡響 中醫治療降低聽損
58歲黃小姐某天突然發現,自己的右耳聽力變得不太清楚,且開始聽到如蟬鳴般的聲音,在診所治療數週後仍沒有改善,就診醫院耳鼻喉科,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隨後便開始接受口服和靜脈注射類固醇治療,以及耳內注射類固醇、高壓氧治療、口服血管擴張劑等藥物,症狀卻不見好轉。黃小姐對於病況感到不安,深怕可能有一天會真的聽不到聲音。隨後更安排了耳蝸電圖、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一系列檢查後發現一切正常,黃小姐便決定要以中醫治療為主,經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趙念廷醫師診治後,聽力逐漸進步。趙念廷醫師診斷黃小姐是肝氣不暢造成耳竅不通所致,採中藥處方加味逍遙散加減以疏肝理氣通耳,並輔以針刺聽宮、下關、翳風、風池、合谷、中渚、太衝等穴治療數個月後,不僅耳鳴音量大幅降低,右耳平均聽力也從原本重度聽力損失的78.8分貝,進步了30分貝,變成了中度聽力損失的48.8分貝(正常值為≤25分貝),同時左耳聽力也進步了逾10分貝。黃小姐回想當時耳鼻喉科醫師說:「妳的右耳聽力可以不再惡化就不錯了。」如今,經中醫治療後,不僅右耳聽力得到改善,甚至左耳的聽力也變好,黃小姐放下心中的大石頭,心情頓時輕鬆許多。趙念廷醫師指出,突發性耳聾其正確全名為「不明原因之突發性感音神經型聽損(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ISSNHL)」,指於3天內至少連續3 個相鄰測試音頻,有超過30 分貝的感音神經性聽閾值受損,其成因大多不明,並且應該儘早(症狀發生後14天內)診斷與治療,而其預後有1/3患者可痊癒,1/3患者可部分改善,剩下1/3患者則治療無效而發生永久性聽力損失。趙念廷醫師表示,中醫將突發性耳聾歸於「暴聾」,而一般傳統中醫在診治耳鳴、耳聾時常將其區分為實證如外感風熱使耳竅壅閉;七情不暢造成肝鬱化火而上擾耳竅;水濕內聚化為痰熱並蒙蔽耳竅;或是虛證如飲食不節而損傷脾胃,造成宗脈空虛而不能上濟於耳;腎精不足導致耳竅失養等。故臨床上需同時辨病、辨證施治,同時突發性耳聾患者平時應避免過度勞累、放鬆心情,調整生活作息及飲食方式,盡量低鹽飲食並減少油炸辛辣,並且避免暴露於高噪音的環境之中。
別忍住噴嚏!專家揭5嚴重後果:動脈瘤破裂、肺塌陷恐死
打噴嚏是人類的自然反射現象,但對每個人來說也很獨特。許多人在感冒或過敏發作打噴嚏時,為了避免唾液噴到別人或物體,習慣性地用手摀住口鼻,甚至乾脆把噴嚏「憋住」。近日有外媒報導指出,憋住打噴嚏或打噴嚏時閉上嘴巴或鼻子,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5種損害,最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危及生命。根據《科學警報ScienceAlert》、《太陽報》等外媒報導,打噴嚏時氣管內的壓力比運動時劇烈呼吸的壓力高出30倍以上,噴嚏傳播速度的範圍約從每秒5公尺到每小時150 公里以上,如果憋著噴嚏,這些壓力將「無處可逃」,必須傳遞到身體其他部位,這可能會損害眼睛、耳朵或血管等。外媒更盤點忍住噴嚏可能造成的損害,分別為以下5點。1.喉嚨損傷在打噴嚏前摀住鼻子或嘴巴,壓力會撕裂軟組織!有醫護人員投稿到《英國醫學雜誌病例報告》雜誌,指出有病人透過閉上嘴巴和捏鼻子來忍住噴嚏,結果當下脖子出現一種「爆裂的感覺」,並開始腫脹,令他感到非常痛苦,幾乎無法說話或吞嚥。2. 臉上出現紅斑美國新澤西過敏協會的耳鼻喉科醫生傑森阿布拉莫維茨(Jason Abramowitz)表示,憋著噴嚏會對臉部微血管造成損傷,使人臉部變紅,或是出現類似瘀血的斑點,他指出:「你可能會看到眼球上有一個紅點,甚至有少量鼻血」。他補充,在更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耳膜破裂,雖然耳膜破裂通常無需治療,幾週內會自然癒合,但有時會讓聽力損失。3.動脈瘤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表示,當脆弱的血管突然受到衝擊時,在極少數的情況下,臉部壓力的增加也會引發腦動脈瘤破裂!當腦動脈瘤破裂時,會使周圍頭骨出血,不僅導致大範圍的腦損傷,還有五分之三的人恐會在出血後兩周內死亡。4.中耳感染打噴嚏有助於「清除鼻子中不該存在的東西」,在這之中也包含了細菌,對感冒或流感而引起噴嚏的人來說,若忍住噴嚏,反而是將攜帶細菌的空氣或受感染黏液「推回去」,可能會導致中耳感染。5. 肺塌陷(氣胸)有些人打噴嚏時,肺部可能會有一種不舒服的「飽脹感」,專家解釋這是因為橫膈膜有出力,但若忍住噴嚏,會導致過多的空氣和壓力被困在這塊幫助呼吸的胸部肌肉中。在極少數的病例中,有些人因此肺部塌陷,也就是醫學上俗稱的「氣胸」,氣胸若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因此,專家建議,最好的預防方法是治療過敏或解決刺激物,以減少打噴嚏的可能性。如果無法阻止打噴嚏,應該選擇最舒適、個人能接受的方式打噴嚏,並且用紙巾或衛生紙遮住噴嚏,這或許是最安全的方式。
知名導演侯孝賢也難逃阿茲海默症 醫師曝聽損未矯正失智找上門
76歲的國際名導侯孝賢25日傳出正在跟失智症抗爭,其子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一旦聽力受損,失智的風險也隨之提升,呼籲年長者增進社交活動增加腦部刺激,並配戴助聽輔具已減少腦部疲勞,獲得更好的聲音訊號。外媒「IndieWire」報導,侯孝賢的友人兼影評人湯尼雷恩斯(Tony Rayns)日前指出侯孝賢將退休,且侯孝賢在台北的辦公室已經關閉,員工也都已經離開。侯孝賢的兒子發布聲明表示,侯孝賢診斷出阿茲海默症,雖然籌備中的電影無法繼續執行,但過往作品已在國內外獲得許多肯定,公司持續運行中,也希望各界能給予空間。耳蝸毛細胞 到50歲僅剩一半陳光超指出,人出生時共有35,000個聽覺毛細胞,每10年會死掉3,500個,等到50歲只剩下一半,聽力越來越差。根據統計,每多10歲,聽損盛行率就增加1倍;70歲以上的長者,2/3有聽損問題。聽力損失無聲無息,聽損者常常不自覺地將電視音量調高、或是「雞同鴨講、答非所問」,除了影響聆聽清晰度與溝通效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會影響到大腦對環境聲音的感知與耐受性。聽損未矯正 失智找上門然而,長時間的聽損讓大腦忘記曾經熟悉的環境聲音如冷氣運作聲、鍵盤敲擊聲、切菜聲、高跟鞋走路聲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博士研究指出,聽損者的失智風險會隨程度而增加,使用助聽器的年長族群,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可以減緩一半。輕度聽力損失者(26至40分貝),失智症風險增加1倍。中度聽損者(41至55分貝),失智風險增加3倍。聽力嚴重受損者患(56分貝以上),失智症風險高出一般人5倍。據臨床觀察,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陳光超進一步說明,主要因為腦部功能及結構改變,聽損使得腦部負荷過重與腦部代謝廢物堆積,加速腦部萎縮。聽力一旦受損,大腦得花更多力氣釐清聽到的聲音,造成大腦灰質變薄,負責記憶的前額葉也需要分擔聽覺的任務,腦部負荷不斷加重,就增加了失智的風險,腦部病變就可能導致人與社會脫節。「腦神經聽力學」聽力問題恐演變大腦問題聆聽費力度增加認知負荷增加社交孤立認知退化加速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人每天會接收多達50萬個不同的聲音。然而,初次配戴助聽器的民眾中有7成難以適應既有的環境音,進而縮短配戴時間甚至排斥配戴,使得聽損者的失智潛在風險日益增加。4大困擾包括:瞬發大聲聲音、風躁聲、摩擦噪音、短促輕柔聲音。台積電AI晶片翻轉聽損失智風險隨著醫療進入智慧時代,台積電與外國合作,以AI晶片結合腦神經聽力學,運用深度神經元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 DNN)晶片處理/分析聲音技術,偵測過濾風聲或摩擦聲等細微聲響,幫助聽障與聽損人士體現無礙人生。陳光超最後呼籲民眾每年進行聽力檢查,也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觀察,像是講話需不需要更大聲、電視機聲量有沒有調高、增加社交活動與腦部刺激。與聽損長輩溝通時,語速放慢一點、靠近一點說話,必要時可帶長輩進行聽力檢查,配戴助聽器減少腦部疲勞與失智風險。
虹韻攜手PHONAK捐40台進階型助聽器 助基隆低收聽障市民重獲聽力
為響應基隆「亞洲最有愛城市」理念,明基佳世達集團虹韻助聽器23日攜手協力廠商PHONAK峰力助聽器捐贈總價值超過300萬元的40台進階型助聽器,提供給基隆市經濟弱勢的聽覺障礙市民,改善溝通困擾,並由虹韻聽力照護專家提供一對一的聽能照護服務,把關民眾的聽力,社會處盛慧中副處長於市府代表謝國樑市長致贈感謝狀。聽損占失智症風險因子第一 矯正聽力可降低一半失智風險虹韻助聽器執行長許立民表示,失智症12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聽力損失。若聽力嚴重受損,罹患失智的風險將高出常人5倍之多。藉由矯正聽力損失減少處理聲音的負擔、提供大腦更多的刺激並提高社交參與度,可降低失智風險,而與不使用助聽器的聽損者相比,戴上助聽器可將罹患失智的風險降低一半。虹韻捐助聽器 協助弱勢聽損市民截至9月,基隆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身障者共有1,414人,副處長致詞時表示,特別感謝虹韻助聽器促成本次「聽見愛希望工程」助聽器捐贈公益活動,讓本市有助聽器需求的身障朋友能免費取得進階款的助聽器,減輕購置輔具的經濟負擔,協助弱勢聽損市民有更多機會重新聽見聲音的美好。本次活動捐贈對象為基隆市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之中低收或低收入戶身障者,經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轉介後,由虹韻助聽器通知民眾至虹韻聽力中心進行聽力檢查,經檢測符合者(55至90分貝)將協助民眾選配聽力輔具。(詳細捐贈內容請參考 https://best-sound.pse.is/5bvwaz )基隆市府將持續為弱勢族群努力,打造有愛城市,讓生活無礙,若有其他輔具服務(輔具評估、借用及維修等服務)需求可致電(服務專線02-2469-6966)本市輔具資源中心或至中心官網(網址:https://www.klatrc.tw/index.asp)預約。
三歲定一生 把握孩子聽覺發展關鍵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依國民健康署統計,台灣新生兒先天性聽力損失的比例為千分之三左右。但有些孩子可能在出生時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過幾年才出現聽力異常。因此,比例很可能隨著年紀而升高。資深聽力師蔡明憲表示,守護孩子的聽覺健康要從聽力篩檢做起,及時改善嬰幼兒時期的聽力問題,是語言發展的關鍵。目前台灣採取的是一三六早期療育的原則,出生後1個月內完成聽力篩檢,篩檢陽性個案3個月內確診,確診的聽損個案建議在6個月內開始進行聽能復健。所以,最好是愈早確診並盡快安排相關治療為上策。3歲定一生,把握孩子的聽覺發展關鍵期由於聽覺是學習說話的必備條件之一,唯有學會如何去「聽」,才有辦法進一步開口「說」。而嬰幼兒聽覺能力發展的關鍵期是在3歲以前,若此階段沒有足夠的聽覺刺激,可能會造成語言發展不全或緩慢,間接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社交溝通技巧及耐挫力等各項能力的發展。據統計,超過半數以上有聽損的孩子們都曾有過不好的人際相處經驗,由於自身的生理障礙和過往累積的人生經驗,容易讓他們將一切問題都歸咎在自己身上。而這樣的錯誤歸因會不斷瓦解他們的自信,一旦完全喪失了信心,便可能對一切都抱持著負面的態度。在多篇探討聽障生遭遇霸淩行為的相關文獻指出,外觀配戴聽覺輔具和聽障生遭遇霸凌其實並不存在顯著的關聯性,其問題的癥結點反而是在缺乏有效的社交溝通能力,使得孩子無法順利融入群體之中,被誤解成是自私或沒禮貌的人,甚至導致衝突的產生。「戴好戴滿」 是培養溝通力的第一步一但確診為聽障,家長切莫驚慌,如果能儘快確定孩子的聽損類型,也能早日給予必要的訓練和協助。▲提早習慣穩定配戴聽覺輔具,對孩子社交溝通能力的養成至關重要。在確定聽損程度及類型之後,會透過聽覺輔具給予適當的聲音刺激。不過,除了輔具之外,聽與溝通的訓練更是關鍵的一環,透過訓練引導孩子發揮聽覺潛能,同時適應輔具所提供的聲音並建立聆聽習慣至關重要。現今常見的聽力輔具大致可分為助聽器及電子耳,其原理並不相同。助聽器的作用在於將音量放大,而電子耳則是透過在耳蝸內植入電極,將聲波轉換為電波,直接刺激聽覺神經。家長們除了幫孩子選配適合的助聽器並且建立全天配戴的習慣之外,讓孩子儘早學習傾聽的技巧及發音的方法,才能慢慢理解聲音並說出有意義的語言,並建構出自信心及穩定的溝通能力。因此,及早發現及早介入,才能有好的聽語能力及社會技能發展。為了將預防醫學的觀念貫徹到更多領域,宣導聆聽和聽力保健對維持良好聽覺的重要性,知名聽力集團集結業界聽能照護菁英,致力於推廣全民例行性聽力健康檢查的服務,使民眾能了解自身的聽覺機能狀況,若發現聽力出現狀況,就能及早採取行動,守護自身的聽力。此外,為滿足台南市民的聽力照護需求,虹韻助聽器近期在台南東區新設立了虹韻崇德聽力所,提供專業的聽力諮詢及檢查服務,採用醫學中心等級聽力檢測設備,並由通過國家考試的聽力師依據個案的聽力狀況,給予合適的助聽輔具配戴建議。未來,仍將持續投入資源開辦聽力所,提供優質、全方位的聽能照護服務,滿足全台民眾的聽力照護需求。
腦膜炎雙球菌疾病24小時內恐惡化死亡! 「這族群」發生率最高如何預防?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腦膜炎雙球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引起的腦膜炎,腦膜炎雙球菌疾病雖然發生率低,但卻有高致死率、高後遺症。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暨林口長庚兒童感染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玉成教授表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早期症狀與類流感類似,症狀非特定性不易診斷。許多患者可能會在就醫返家後,疾病突然惡化,才被發現是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而若未即時治療24小時內有可能會因此而死亡。所以民眾應了解疾病傳染方法、風險因素等,藉此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的發生。腦膜炎雙球菌24小時內病程發展曝 嬰幼兒風險最高腦膜炎雙球菌是一種好氧性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感染多侷限於鼻咽。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兒童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李秉穎教授表示,較易造成疾病的血清型為A、B、C、W、X、Y,而多數地區包含台灣,主要都以B型為主,台灣約有81%屬於此類型。黃玉成教授提到,腦膜炎雙球菌疾病若快速發展,可能會在24小時內從非特定症狀惡化至死亡,症狀發展如下:0-8小時:不易診斷,因為早期徵象和症狀通常是非特定和類流感相似,包含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發燒、噁心/嘔吐、咽喉痛、鼻炎、全身或肢體疼痛、嗜睡、肌肉張力低下9-15小時:出現典型腦膜炎雙球菌感染症狀,不過症狀無法預測且並非總是發生,包括出血性皮疹、頸部僵硬或疼痛、畏光、假性腦膜炎、囟門突出、敗血症早期徵象(如:手腳冰冷)16-24小時:可能會出現精神錯亂、譫妄、意識不清、癲癇等,甚至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死亡黃玉成教授表示,若未治療有高達50%的致死率,而經過治療後倖存者仍有20%可能會出現後遺症,包括聽力損失、癲癇、神經障礙、智能障礙、截肢等,而且都是永久性的。李秉穎教授指出,腦膜炎雙球菌疾病在嬰兒、幼兒族群發生率最高,而且嬰兒免疫系統尚未成熟,屬於高風險族群。黃玉成教授也提到,約3成患者是4歲以下嬰幼兒,應特別注意。易飛沫、直接接觸群聚感染 該如何預防疾病?腦膜炎雙球菌會透過飛沫、直接接觸感染者的喉嚨和鼻腔分泌物傳染,因此發生親密接觸或長期生活、環境擁擠等有較高的感染風險,像過去軍營就曾爆出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群聚疫情,而家庭接觸傳染也是常見的傳播原因。若要預防感染,應避免人與人之間的密切接觸、群聚、家庭環境暴露等,黃玉成教授表示,基本的戴口罩、勤洗手、減少出入人流密集場所是預防方式之一,但是像在家中很難24小時都戴著口罩,所以打疫苗可以算是一種「保險」。許多先進國家都有將各血清型疫苗列入嬰幼兒常規疫苗接種建議,以預防腦膜炎雙球菌疾病,不過許多民眾仍不知道,更不了解腦膜炎雙球菌預防的重要性。為了提升國人對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的認知與疫苗施打積極度,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特別邀請林志玲擔任腦膜炎預防與關懷大使,於今(2023)年推出《The End. 阿拉丁》與《The End. 睡美人》衛教手冊,藉此提醒民眾,面對發病症狀不典型、不明顯的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應掌握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積極應對。
噪音汙染影響巨大 聽損與失智、安危密切相關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未解決的聽力損失每年在全球可造成近1萬億美元的損失。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說明,台灣位處的西太平洋聽損者人數又比歐美更多,推估與民眾習慣噪音環境有關,台灣75歲以上聽損者占1/2,85歲以上聽損者高達2/3。而且由於大腦少了聲音刺激,聽損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5倍,建議民眾若有聽力受損狀況,及早就醫檢查。過度暴露於85分以上的音量會造成聽力受損,退化的聽力會蠶食日常生活品質。全球約11億人面臨噪音性聽損的風險,50%的年輕人聽音樂或其他音頻的音量太大,70%暴露在巨大噪音環境的人從未或很少佩戴聽力保護裝置。140 dB槍聲爆炸130 dB距離約30公尺處聽見噴射引擎聲120 dB搖滾演唱會110 dB汽車喇叭聲100 dB地鐵、直昇機、機車、除草機、吹風機90 dB機車、除草機、吹風機80 dB 飛機機艙、工廠、人聲鼎沸的餐廳、吸塵器、嚎叫的孩童70 dB 城市車聲、警報器聲60 dB 洗碗機、談話聲50 dB輕微雨聲、空調40 dB冰箱運轉聲30 dB 圖書館、竊竊私語聲、洗碗機20 dB 樹葉沙沙聲10 dB 耳語美國語言聽力學會定義 聽損三大類型傳導性聽力損失:由於外耳、中耳損傷所造成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因內耳或/及聽神經造成混合性聽力損失:老年性聽力損失合併多重成因的混合性聽力損失。聽力損失的徵兆當出現下述1項或多項狀況,建議及早檢查聽力:1聽電話或電鈴聲感到吃力與困難2被同住家人抱怨電視音量太大聲,或是需調高電視或收音機的音量3常常覺得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的聲音4常常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5多人談話時較難聽懂與持續談話6在噪音環境下容易聽不清楚談話7聆聽女性或是小朋友說話聲音時特別聽不清楚聽損與失智、安危密切相關高齡聽損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然而,失智症和聽力受損有高度關聯。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7年的分析報告指出,有40%的失智來自可避免的12項危險因子,其中45歲到65歲的聽力受損占9%位居第一。聽不清楚只是聽損的冰山一角,背後恐潛藏更大危機,若聽不到喇叭聲或警示聲,容易導致跌倒等安全問題,而且聽不清楚別人對話,只能點頭裝作有聽懂,不僅估作效率下降,也會逐漸不愛與人來往,導致生活封閉與憂鬱等問題。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聽力師陳建宏在《 台灣聽力指南》「失智症與老年性聽力損失的相關性」說明,年齡對整個聽覺系統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老年性聽力損失是因年齡增長而聽力狀況越差的狀況,甚至是造成失智症的原因之一。建議民眾或親友若有聽力損失,及早安排治療或配戴適合的輔具,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效。保護耳朵6招1使用耳塞或耳罩:避免長時間處於高音量的環境中,例如演唱會、夜店或噪音充斥的工作場所。在這些環境中,可以佩戴耳塞或耳罩,以減少對耳朵的損傷。2控制音量:使用耳機或話筒時,注意音量的控制,不要把音量調得過大。長時間聆聽可能導致聽力受損。3遠離噪音:避免長時間接觸噪音源,如機器設備、發動機聲音等。4注意耳部衛生:保持耳朵的清潔但不過度清潔,如果感覺到耳朵不適或有聽力問題,應及時就醫檢查。5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於維護聽力,讓耳朵內的微血管提供養分及氧氣給耳朵的毛細胞。6定期檢查:對於長期接觸噪音或有聽力問題症狀的人來說,定期接受聽力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早發現和處理聽力問題。
全球有4億人聽力損失! 養成定期聽檢習慣維持聽力健康
為推廣全民聽力健康篩檢,落實預防醫學,使民眾能了解自身聽覺機能狀況。4月20至22號知名聽力集團將在林口藍灣高爾夫練習場提供全民聽力健康篩檢的服務,現場有通過國家考試認證的資深聽力師駐點,解答各種常見的聽力問題,歡迎民眾多加利用。2050年恐7億人陷聽損危機 及早建立聽力預防觀念是關鍵聽力師蔡明憲表示:「隨著生活習慣的改變,電子產品、耳機的使用頻率與時間漸高,聽力障礙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及早建立預防聽損的觀念變得越來越重要。」據WHO最新的世界聽力報告指出,全球目前約4億人正蒙受聽力損失的痛苦,而這個數字預估到了2050年恐膨脹至7億。台灣逐步進入超高齡化社會,民眾對於聽力照護服務的整體需求不斷上升,這樣的隱形健康問題,可能就存在你、我或身邊的家人身上,不可不慎。透過接受例行性聽力健康檢查 暸解自身聽覺狀況過去許多民眾普遍未將聽力的損失看得太重要,往往都是拖到影響到生活,才開始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法。可惜的是聽力的損失往往是不可逆的,一但喪失了,大多很難有機會再回到原本的聽力狀態。為了將預防醫學的觀念貫徹到更多領域,宣導聆聽和聽力保健對維持良好聽覺的重要性,知名聽力集團集結業界聽能照護菁英,致力於推廣全民例行性聽力健康檢查的服務,使民眾能了解自身的聽覺機能狀況,若發現聽力出現狀況,就能及早採取行動,守護自身的聽力。此外,為滿足台中市民的聽力照護需求,虹韻助聽器近期在台中北屯區新設立了虹韻北屯聽力所,提供專業的聽力諮詢及檢查服務,採用醫學中心等級聽力檢測設備,並由通過國家考試的聽力師依據個案的聽力狀況,給予合適的助聽輔具配戴建議。未來,仍將持續投入資源開辦聽力所,提供優質、全方位的聽能照護服務,滿足全台民眾的聽力照護需求。
【微聽損專題】什麼是「微聽損」?和「聽損」有何不同? 讓聽力師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重聽、聽力障礙、失聰等,都是平時常聽到的聽力損失問題,但你有聽過「微聽損」嗎?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組長張憶萍聽力師表示,「微聽損」也是一種聽力損失,可分為輕度聽損、高頻聽損、單側聽損3種類型。「微聽損」也是聽力損失 可分3類型一般人類耳朵可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為20-20000赫茲(Hz),而聽力檢查檢測範圍通常為250-8000 Hz,也就是語音分佈的重要頻率範圍。每個音頻可以聽到的最小音量就代表人的「聽力」程度,會以分貝(dB HL)來表示。張憶萍聽力師指出,臨床上各個頻率的正常聽力範圍大約是0-25分貝,若檢測發現最小音量要到25分貝以上個案才聽得到的話,那就表示有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就和近視一樣,有的輕微,有的嚴重。而「微聽損」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到,這類個案聽力損失屬於較為微小的程度。「輕度聽力損失」、「高頻聽力損失」、「單側聽力損失」都是屬於微聽損的一種。張憶萍聽力師說明,「輕度聽損」是指,雙耳能聽到的最小音量為20-40分貝;「高頻聽損」是指,個案只對高頻的聲音靈敏度不好,檢測會發現個案在2000赫茲以上的高頻,聽力大於25分貝;「單側聽損」則是指,只有一耳有聽力損失。與「聽損」只有程度差異 但不可輕忽影響在分類時,會先了解個案的聽力損失是單側或雙側,若是單側就會被歸類為「單側聽損」,再依聽損發生的頻率範圍區分,若只有高頻靈敏度不佳,便是「高頻聽損」,若是大部分頻率都不佳,就是「輕度聽損」。張憶萍聽力師指出,雖然輕度聽損的定義為20分貝,仍落在0-25分貝的正常範圍內,但已在正常邊緣,這也是為什麼會被稱為「微聽損」的原因,雖然臨床有一定的標準在,但也並不代表檢測為0-25分貝聽力就完全沒問題。「微聽損」和一般的「聽損」其實就只有「程度」的差別而已。此外,微聽損的個案聽力受損的程度不見得會固定不變,有可能會漸進式發展為「聽損」,或轉變為其他類型的微聽損,例如:高頻聽損個案若低頻聽力也下降,便會轉為輕度聽損。一般聽損程度越嚴重,個案在行為、聽力上有較明顯的問題,很快就會被察覺並及早開始處理。但微聽損因為受損程度微小,問題較不明顯,如果不是透過篩檢,通常沒有這麼快被發現,不過,即使問題較不明顯,微聽損仍可能會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包括語言、溝通、學業、就業、人際等。張憶萍聽力師提醒,幼兒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階段,學齡兒童每天在學校學習課業,都是需要較好聲音輸入質量的族群,若有微聽損且不處理的話,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學習、語言上的影響,這部分是需要特別擔心的。
醫籲聽力加入成人健檢 及早檢測聽力有助延緩失智
輕、中、重度聽損者罹患失智風險會增加2、3、5倍!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呼籲,及早檢測聽力有助延緩失智,呼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聽力篩檢納入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阿西哥」陳博正也傳授「搓手聽篩法」,用時下最流行的「手指愛心」就能夠簡單測試聽力。聽不見搓手指聲音? 醫囑:失智風險倍增施2023年「33世界聽力日」,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關鍵訊息指出,耳朵與聽力問題是社區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超過60%的聽力問題是可以在初期發現和解決的。聽損與失智密切相關,吳哲民說明,65歲以上長者的聽損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輕度(25-40分貝)、中度(41-70分貝)、重度(70-90分貝)聽損者罹患失智風險會增加2倍、3倍、5倍。延誤7年才就醫 隔年就失智然而,聽損因為不會產生立即性的身體不適,使得初期就醫率極低。吳哲民說明,根據統計,不少聽損長輩拖延7年才看醫生,但隔年就失智了。因此醫師呼籲,年輕人要注意減少出入噪音娛樂場所,長者也要及早檢測,以免錯失黃金矯正時期,建議國健署將聽力篩檢納入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及早檢測聽力並介入治療,有助降低未來失智的風險。「阿西哥」陳博正矯正聽力「吵架沒輸過!」為讓聽力損失更容易被察覺,進而預防失智症風險,PSA華科基金會跟進WHO的聽力照護行動,推出「搓手聽篩法」,在兩耳旁比手指愛心搓一搓,即可檢測聽力。金鐘金馬得主「阿西哥」陳博正喊話:「每年的3月3號定為33聽力日,兩個3就像耳朵一樣,我們說『守護聽力』也正好符合這個33,愛自己也愛別人,左邊3下、右邊3下,如果你沒聽到聲音的話,那就表示你聽力出問題了,拜託趕快去檢查,以免掉到跟我一樣的困境裡頭!」陳博正小學時即遭密醫誤診而導致長期聽力損失,不僅無法接主持工作、收入減少,也聽不到別人跟他打招呼,被劇組誤會耍大牌,甚至開車時被按喇叭都聽不到,相當危險。後來他在女兒的建議下進行聽力檢測,佩戴助聽器至今將近15年,改善生活品質,人也變快樂,笑說:「吵架沒輸過!還可以練肖話!」與聽損長輩友善溝通3個小技巧華科基金會聽力師黃詠耀表示,長者生活中不易發現聽力受損,不少個案其實是聽力受損,卻被誤為失智,建議可用搓手聽篩法,並與專業醫師或聽力師討論,選出最適合自己的助聽器。另外配戴助聽器後需觀察3個月,若長輩不習慣,照顧者可多陪伴關心,有助長輩聽見世界的聲音。1友善溝通:放慢語速說話,比大聲說話更好。2正常溝通:對話距離為一個手臂長,是最剛好的距離。3靠近溝通:若長輩聽不清楚,可以靠近一點在耳邊慢慢說。
65歲以上長者有4成失能性聽損! 用「這1招」檢測聽力
根據一項大規模高齡聽力篩檢報告顯示,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約有40%為失能性聽損,超過WHO統計的33%!有鑑於此,華科基金會推出「搓手聽篩法」,在兩耳旁比「手指愛心」搓一搓,如果聽不見搓手的聲音,建議及早檢查聽力,進而預防聽力產生的失智症風險。2023年33世界聽力日前夕,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了一項關鍵訊息指出,耳朵與聽力問題是社區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而超過60%的聽力問題是可以在初期發現和解決的。並提出將聽力保健納入初期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建議,預期這一整合可幫助各國達到全民健康覆蓋的目標。「搓手護聽力」簡單三步驟為讓聽力損失更容易被察覺,進而預防因聽力產生的失智症風險。PSA華科基金會今年持續跟進WHO的聽力照護行動,推出「搓手聽篩法」。聽力師黃詠耀表示,常見的3種聽力測試法為詢問單一問題、氣音測試和搓手測試。實證顯示,在背景噪音不超過55分貝的環境下,「搓手聽篩法」之聽力快篩方式,可使75%聽損40分貝以上的長輩及早被發現,不僅簡易、快速、零成本、不受時間環境限制,且方便操作,也有一定準確性。步驟一:移動到安靜空間步驟二:比一個手指愛心步驟三:左耳右耳旁搓三下醫界呼籲:聽力篩檢應納入健檢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指出,65歲以上長者的聽損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提高。然而,因為不會產生立即性的身體不適,使得聽損初期的就醫率極低。建議將聽力相關篩檢,納入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65歲以上民眾每年一次的成人健康檢查項目中。「阿西哥」陳博正成助聽器達人演藝圈也有不少聽損案例。小學時即遭密醫誤診而導致長期聽力損失的金鐘金馬得主「阿西哥」陳博正,曾經有一段時間因為排斥就醫矯正聽力,甚至聽不到別人跟他打招呼,而被劇組誤會是耍大牌。就連女兒大聲跟他說話都被誤會「罵老爸」,因此在家人的提議下進行聽力檢測並戴上助聽器。佩戴助聽器至今將近15年,陳博正強調,關心長輩聽力刻不容緩,希望搓手這個小動作能成為日後朋友見面時打招呼的方式之一。
熟女確診突發性耳聾 中西醫整合治療助女子恢復聽力
35歲的OL小惠從事客服工作,半年前開始在與客戶電話聯繫時,發現自己常聽不清楚電話內容,還合併耳鳴頭暈等症狀,原以為是工作過於勞累,但休息也不見改善,因此至醫院進行一系列的檢查,結果發現自己罹患「突發性耳聾」,導致聽力竟下降三成。由於找不出確切病因,小惠除了服用耳鼻喉科藥物外,也參考醫師建議至中醫門診進行「中西醫整合治療」,希望能早日痊癒。談到「突發性耳聾」 九成不知病因臺中醫院中醫師鄭惟仁表示,「突發性耳聾」的定義是三天內,純音聽力檢查發現3個鄰近音頻,出現超過30分貝的感音性聽力損失。由於有九成患者都找不出確切病因,因此又被稱為「不明原因的突發性感音神經型聽損」。「它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導致局部的神經損傷有關。」而在西醫的治療上,常規的治療方式是使用類固醇、血管擴張劑等藥物,或搭配高壓氧治療,讓症狀逐漸改善。鄭惟仁醫師解釋,一般人若突然出現聽力下降時,大多會很恐慌,但他建議患者毋須太過擔心。「突發性耳聾的預後大多良好,半數以上的患者症狀均能夠逐漸改善,但若年齡較大、合併眩暈症狀、聽力喪失嚴重者,恢復情形就比較不一定。」不過他認為,若能及早接受專業的治療,恢復的情形也會比較好,所以他呼籲患者千萬不要拖延就醫時機。中西整合治療 聽力明顯恢復中醫在處理突發性耳聾時,多以「針灸」為主,一般會選用耳部周邊的穴位來做針刺,如耳門、率谷、風池、下關等,也常會搭配上下肢的穴位來選用;鄭惟仁醫師解釋,針灸具有行氣活血與抗發炎的作用,能夠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與炎性反應,藉此來達到改善聽力的目的。當然針灸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患者會覺得針刺時有點痛痛的,或是針具沒有消毒好,導致局部感染。鄭惟仁醫師表示,像患者小惠除了原本的藥物治療外,也開始每周兩次的針灸治療,在中西醫雙管齊下治療後,近三個月以來,聽力逐漸恢復,耳鳴的次數也明顯減少,患者也向他表示,雖然還沒有完全痊癒,不過看著症狀改善,也就比較不會擔憂害怕,讓她安心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