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檢查
」 聽力 聽損 耳機娛樂報報/饒舌歌手變顧家好男人 頑童大淵假日樂當奶爸
「頑童MJ116」的大淵在2021年時與交往多年的圈外女友妙麗結婚,同時也宣布當爸,目前兒子已經快要3歲,他也時常分享帶孩子出遊的照片。日前時報周刊CTWANT讀者巧遇大淵一家三口與朋友一同用餐,從父子的互動中,看得出來他是個很疼兒子的爸爸。10月10日國慶日下午1點左右,本刊讀者巧遇大淵與老婆帶著兒子出現在一間日式料理店,接著他們的朋友也現身,一行人開心用餐。讀者提到大淵似乎基於安全考量,詢問坐在外側的兒子要不要坐在裡面,不過兒子不願意,他便從最裡面的位子換到兒子對面,並請服務生從他這一側上菜,非常注重兒童安全問題。用餐過程中大淵及友人也跟兒子聊到玩具車,相當懂小朋友喜歡什麼。為了照顧兒子,大淵移動位子到最外側。(圖/讀者提供)兒子剛出生時,大淵分享了在產房迎接新生命的心情,表示原本情緒上沒有太大的波動,但一聽到孩子哇哇大哭,忽然覺得非常感動,「我的眼淚沒有出來,但是淚眼汪汪。」更說轉頭時跟醫生對到眼,還被醫生虧「饒舌歌手也會哭喔」,讓他哭笑不得。大淵時常分享帶兒子出遊的照片。(圖/翻攝大淵IG)不過去年妙麗透露兒子出生時接受新生兒基因篩檢,卻檢查出有GJB4基因變異,可能會重度或極重度聽損,兒子3個月時接受首次聽力檢測,一邊耳朵只能聽到45分貝以上的聲音,讓夫妻倆崩潰大哭,幸好6個月時的聽力檢查結果一切正常,後續回診追蹤也都沒有問題,並強調疾病篩檢與新生兒基因篩檢都很重要,希望家長們該花的錢千萬不能省。兒子剛出生時檢查出有GJB4基因變,讓大淵夫妻相當擔心。(圖/翻攝大淵IG)
雙耳悶塞脹痛恐是「1疾病」醫揭好發於3族群 長期鼻子過敏當心
一位在美國矽谷工作多年的工程師,幾年前不幸得到鼻咽癌,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鼻咽癌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來,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因此回台灣時求助耳鼻喉科醫師。在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的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朱峻緯表示,該名患者幾年前罹患鼻咽癌,經接受放射線治療後,病情已獲得控制,然而這幾年雙耳卻持續有悶塞症狀,不時會脹痛,尤其搭飛機時更是嚴重。經過耳鏡檢查、純音聽力檢查、鼓室圖、耳咽管功能檢查、鼻咽喉內視鏡、顳骨電腦斷層等一系列檢查後,確定為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透露,患者嘗試了藥物治療與中耳通氣管等傳統治療方式後,症狀仍未消失,因此在與醫師詳細討論後,決定接受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病患在手術後恢復迅速,結果令人滿意,耳悶塞不適症狀明顯大幅改善。朱峻緯說明,耳咽管為調節中耳腔壓力的重要構造,介於中耳與鼻咽部之間,在成人長度約為3.6至3.8公分,多數時間呈現閉合狀態,只有在打哈欠、吞嚥口水時才會稍微張開,張開主要靠兩塊肌肉和脂肪調控開合,若長達3個月以上出現閉塞,就算是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醫師提到,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在各國的發生率不一,成年人通常約0.9~1%,兒童發生率達6.1%,好發於有中耳炎、鼻竇炎、長期鼻過敏的患者。治療上,通常會先針對鼻部症狀治療耳咽管黏膜腫脹,先用消炎藥、抗組織胺、鼻噴劑或口服類固醇,讓耳咽管消腫,再無效的話會考慮做耳膜切開術,釋放耳內的壓力,傷口通常過幾天就會癒合;如果術後又塞住,會考慮放置中耳通氣管在耳膜上,讓耳咽管通氣。朱峻緯指出,耳咽管氣球擴張成型術為近年來針對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新發展的治療方式,適用於慢性(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阻塞型耳咽管功能障礙病患。此手術是在鼻內視鏡的導引下,將獨特設計的氣球導管置入耳咽管內給予固定壓力,將耳咽管狹窄部分撐開,以恢復耳咽管暢通。此手術時間短、術後恢復快、疼痛少,為一種直接、有效、安全之治療新利器。
躺下、彎腰就暈眩 60歲男憂中風 醫徒手一招竟不藥而癒
一位年約60歲的男性患者平常就經常頭暈,近期不但發作頻繁,甚至還引起嘔吐、噁心等症狀。老翁擔心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做過各種身體檢查卻都沒有大礙,直到看了神經內科後才發現原來是「耳石位移」,奇妙的是,醫生僅用一招就讓症狀完全消失了。 這名60歲患者頭暈雖然只會持續5~6秒,但每次的暈眩卻都是天旋地轉的感受,老翁為此做了頸動脈超音波、腦電波、心臟超音波、24小時心電圖、聽力檢查、頸椎X光、頭部電腦斷層等檢查,卻都一切正常,醫生開的止吐、止暈藥也起不了作用,令他相當困擾。 患者後來到部桃醫院神經內科檢查,醫生劉一宏觀察到,患者在轉頭、點頭、彎腰、躺下的瞬間最容易有頭暈、噁心症狀,且當下都會引發「眼睛震顫」,因此立刻判斷為「耳石脫落症」,也就是「良性陣發姿勢性暈眩(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劉一宏立刻建議患者進行徒手的「耳石復位術」,以物理治療手法將耳石歸位;這是此一疾病最好的治療方式,患者治療後果真沒再復發,相當神奇。 另外,台中榮總物理治療師彭品維示範一套在家就能做的「Brandt-Daroff運動」。假設左耳有症狀,可先將頭轉右邊,側躺左邊,接著維持30秒看正上方,再快速將頭轉右邊,側躺左側,一樣頭看正上30秒。他表示,這一連串動作可能會產生頭暈,不過這也意味耳石正在回復原位中。 耳石位於內耳的橢圓囊內,當它受到撞擊、感染或老化等原因影響,就會從原來的位置脫落,掉進半規管內,當耳石落入半規管後,會於內淋巴裡漂浮,並增強液體流動時平衡神經的衝動,使2側內耳出現左右落差,讓人出現短暫頭暈目眩的症狀。
頑童大淵1歲兒竟罹「聽覺基因變異」!夫妻倆爆哭嘆:不太相信
饒舌天團「頑童MJ116」成員大淵2021年和穩交6年的圈外女友妙麗低調結婚,一宣布喜訊就是直接升格當爸,夫妻倆時常在IG上放閃外,也不忘分享育兒日常,一家三口甜蜜又幸福。豈料,妙麗日前在IG上透露,原來兒子在新生兒基因篩檢中,被診斷出有GJB4基因變異,可能會有重度或極重度的聽損,讓夫妻倆難以置信,甚至崩潰爆哭。大淵老婆妙麗日前收到一封回診追蹤的簡訊,讓她想起一個原本想藏心中的「秘密」,她在IG上以長文首度坦言,兒子在3個多月大時,被診斷出帶有與聽覺有關的GJB4基因變異,報告結果顯示,兒子某一邊耳朵僅能聽到45分貝以上的聲音,醫生建議轉診至耳鼻喉科做更詳盡的檢查,妙麗也分享,有次夫妻倆在兒子睡著後討論這個問題,沒想到兩人情緒潰堤,當時大淵更難過哭喊:「如果他聽不到我的歌聲該怎麼辦…」妙麗表示,第二次的聽力檢查是在兒子6個多月大時,為了檢查順利,因此必須服用一些鎮定劑,當看到兒子哭的聲嘶力竭彷彿在求救時,差點跟他一起哭,所幸最後檢查結果證實兒子聽力確定沒問題,醫生僅告知她,蠻多小孩都有GJB4基因變異,但大多數都不會病發,每年持續追蹤即可。如今兒子即將滿2歲,每次回診檢查的時間一到,即便妙麗內心始終相信兒子不會有任何問題,但依舊有些忐忑不安,不過她也不斷對自己喊話並藉由兒子的親身經歷呼籲大家,「該花的錢真的別省,帶因疾病篩檢跟新生兒基因篩檢非常重要,千萬不要錯過能幫助到孩子的每一次機會。」貼文一出後,許多網友紛紛在底下留言,「字裡行間都是父母的愛跟擔憂,相心小小淵一定會沒事通過測驗。」、「看到哭!感同身受過!」有些父母甚至鼓勵大淵一家,「同樣身為媽媽,孩子就是一輩子的羈絆和心頭肉。」、「謝謝妙麗願意分享這些資訊,給有相同問題的爸媽一針強心針。」妙麗首度坦言,兒子在3個多月大時,被診斷出帶有與聽覺有關的GJB4基因變異,可能會有重度或極重度的聽損,讓夫妻倆崩潰爆哭。(圖/翻攝自妙麗IG)
知名導演侯孝賢也難逃阿茲海默症 醫師曝聽損未矯正失智找上門
76歲的國際名導侯孝賢25日傳出正在跟失智症抗爭,其子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全方位聽覺健康中心副院長陳光超表示,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一旦聽力受損,失智的風險也隨之提升,呼籲年長者增進社交活動增加腦部刺激,並配戴助聽輔具已減少腦部疲勞,獲得更好的聲音訊號。外媒「IndieWire」報導,侯孝賢的友人兼影評人湯尼雷恩斯(Tony Rayns)日前指出侯孝賢將退休,且侯孝賢在台北的辦公室已經關閉,員工也都已經離開。侯孝賢的兒子發布聲明表示,侯孝賢診斷出阿茲海默症,雖然籌備中的電影無法繼續執行,但過往作品已在國內外獲得許多肯定,公司持續運行中,也希望各界能給予空間。耳蝸毛細胞 到50歲僅剩一半陳光超指出,人出生時共有35,000個聽覺毛細胞,每10年會死掉3,500個,等到50歲只剩下一半,聽力越來越差。根據統計,每多10歲,聽損盛行率就增加1倍;70歲以上的長者,2/3有聽損問題。聽力損失無聲無息,聽損者常常不自覺地將電視音量調高、或是「雞同鴨講、答非所問」,除了影響聆聽清晰度與溝通效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更會影響到大腦對環境聲音的感知與耐受性。聽損未矯正 失智找上門然而,長時間的聽損讓大腦忘記曾經熟悉的環境聲音如冷氣運作聲、鍵盤敲擊聲、切菜聲、高跟鞋走路聲等。約翰霍普金斯大學Frank Lin博士研究指出,聽損者的失智風險會隨程度而增加,使用助聽器的年長族群,認知能力的下降速度可以減緩一半。輕度聽力損失者(26至40分貝),失智症風險增加1倍。中度聽損者(41至55分貝),失智風險增加3倍。聽力嚴重受損者患(56分貝以上),失智症風險高出一般人5倍。據臨床觀察,認知功能急速下降的患者,有近4成都與聽損有關係。陳光超進一步說明,主要因為腦部功能及結構改變,聽損使得腦部負荷過重與腦部代謝廢物堆積,加速腦部萎縮。聽力一旦受損,大腦得花更多力氣釐清聽到的聲音,造成大腦灰質變薄,負責記憶的前額葉也需要分擔聽覺的任務,腦部負荷不斷加重,就增加了失智的風險,腦部病變就可能導致人與社會脫節。「腦神經聽力學」聽力問題恐演變大腦問題聆聽費力度增加認知負荷增加社交孤立認知退化加速資深聽力師蔡鋕鑫指出,人每天會接收多達50萬個不同的聲音。然而,初次配戴助聽器的民眾中有7成難以適應既有的環境音,進而縮短配戴時間甚至排斥配戴,使得聽損者的失智潛在風險日益增加。4大困擾包括:瞬發大聲聲音、風躁聲、摩擦噪音、短促輕柔聲音。台積電AI晶片翻轉聽損失智風險隨著醫療進入智慧時代,台積電與外國合作,以AI晶片結合腦神經聽力學,運用深度神經元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 DNN)晶片處理/分析聲音技術,偵測過濾風聲或摩擦聲等細微聲響,幫助聽障與聽損人士體現無礙人生。陳光超最後呼籲民眾每年進行聽力檢查,也可以從日常生活開始觀察,像是講話需不需要更大聲、電視機聲量有沒有調高、增加社交活動與腦部刺激。與聽損長輩溝通時,語速放慢一點、靠近一點說話,必要時可帶長輩進行聽力檢查,配戴助聽器減少腦部疲勞與失智風險。
虹韻攜手PHONAK捐40台進階型助聽器 助基隆低收聽障市民重獲聽力
為響應基隆「亞洲最有愛城市」理念,明基佳世達集團虹韻助聽器23日攜手協力廠商PHONAK峰力助聽器捐贈總價值超過300萬元的40台進階型助聽器,提供給基隆市經濟弱勢的聽覺障礙市民,改善溝通困擾,並由虹韻聽力照護專家提供一對一的聽能照護服務,把關民眾的聽力,社會處盛慧中副處長於市府代表謝國樑市長致贈感謝狀。聽損占失智症風險因子第一 矯正聽力可降低一半失智風險虹韻助聽器執行長許立民表示,失智症12大風險因子中,名列第一的就是聽力損失。若聽力嚴重受損,罹患失智的風險將高出常人5倍之多。藉由矯正聽力損失減少處理聲音的負擔、提供大腦更多的刺激並提高社交參與度,可降低失智風險,而與不使用助聽器的聽損者相比,戴上助聽器可將罹患失智的風險降低一半。虹韻捐助聽器 協助弱勢聽損市民截至9月,基隆市低收入戶及中低收入戶身障者共有1,414人,副處長致詞時表示,特別感謝虹韻助聽器促成本次「聽見愛希望工程」助聽器捐贈公益活動,讓本市有助聽器需求的身障朋友能免費取得進階款的助聽器,減輕購置輔具的經濟負擔,協助弱勢聽損市民有更多機會重新聽見聲音的美好。本次活動捐贈對象為基隆市領有身心障礙證明之中低收或低收入戶身障者,經基隆市輔具資源中心轉介後,由虹韻助聽器通知民眾至虹韻聽力中心進行聽力檢查,經檢測符合者(55至90分貝)將協助民眾選配聽力輔具。(詳細捐贈內容請參考 https://best-sound.pse.is/5bvwaz )基隆市府將持續為弱勢族群努力,打造有愛城市,讓生活無礙,若有其他輔具服務(輔具評估、借用及維修等服務)需求可致電(服務專線02-2469-6966)本市輔具資源中心或至中心官網(網址:https://www.klatrc.tw/index.asp)預約。
粿粿不敢相信升格當媽 洩愛女聽損心境
范姜彥豐和粿粿在父親節前夕拍攝《嬰兒與母親》封面人物,他們想對家中一樣有聽損寶寶的家長說:「勇敢面對,早點治療。」並且最想對小粿醬說:「謝謝粿醬選擇他們成為她的父母,他們會珍惜這段緣份,陪她一起探索這個世界。」粿粿分享得知小粿醬是聽損寶寶的心路歷程。(圖/嬰兒與母親雜誌提供)2人坦言,小粿醬的到來,真的是意料之外。范姜直率的說:「我是個習慣提早規劃的人,讓腦子裡至少有想法、有概念,才不會等到事情發生了不知道怎麼反應。雖然喜歡事情在計畫內進行,但總是會遇到不在計畫內的事情,我也會順其自然接受它。像小粿醬的出現,就是計劃外的,原本是計畫晚一點點再生小孩。」范姜坦言,直到孩子生下來、離開月子中心,開始自己帶小孩後,才有「自己當爸爸了」的真實感,粿粿則是至今不敢相信自己當媽媽了。對初為人父的范姜而言,最大的挑戰、最不適應的改變,就是少了很多自己的時間,「以前可以花很多時間打電動、看劇、看動漫之類的,現在的自由時間剩不到以前的1/3,但就是必經的路,自己要適應。還好目前跟爸媽住,家人會幫忙照顧小孩,就會格外珍惜2個人獨處的時間。」除了自由時間少了,范姜彥豐現在連考慮事情的角度跟條件也不一樣了!「以前做事只要考慮到一個人,現在什麼事情要多考慮到的是老婆跟小孩,做決定之前都會考慮到會不會影響到粿粿跟小粿醬。」「聽損」顧名思義就是「聽力損傷」,每年新生兒有千分之三到四,唐氏症才千分之一,相對機率而言,聽損寶寶反而滿高的。粿粿分享,「所有的檢查都OK,只有聽力檢查被醫生提醒有待追蹤。雖然擔心,但也不以為意,因為周遭很多朋友都說有可能是羊水胎脂塞住什麼的,要等它慢慢退。接著就是反覆的追蹤檢查,每次等結果出來就是1、2個月,心情就跟著起起伏伏的,期間也不斷幫自己做心理準備,到6、7個月時最終確定小粿醬是聽損寶寶,雖然聽得到但聽不清楚,就開始戴助聽器了。」現在粿粿跟范姜在上聽力治療課程,回家後將上課所學到的教學技巧,運用於生活中與小粿醬互動,讓寶寶對聲音感到興趣,提早知道要對什麼聲音做反應。唯一的苦惱就是小粿醬會想要把助聽器摘來吃,加上耳膜那邊是矽膠做的,口感QQ的,她不時就會想拿來啃。粿粿也以過來人身分提醒,「懷孕時就可以做基因檢測,越早檢查出寶寶的問題,越早治療,效果越好。因為聽力受損的寶寶有百分之90,是父母跟家族史裡面都沒有,很容易被忽略。」
噪音汙染影響巨大 聽損與失智、安危密切相關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未解決的聽力損失每年在全球可造成近1萬億美元的損失。長庚紀念醫院耳科主治醫師吳哲民說明,台灣位處的西太平洋聽損者人數又比歐美更多,推估與民眾習慣噪音環境有關,台灣75歲以上聽損者占1/2,85歲以上聽損者高達2/3。而且由於大腦少了聲音刺激,聽損者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5倍,建議民眾若有聽力受損狀況,及早就醫檢查。過度暴露於85分以上的音量會造成聽力受損,退化的聽力會蠶食日常生活品質。全球約11億人面臨噪音性聽損的風險,50%的年輕人聽音樂或其他音頻的音量太大,70%暴露在巨大噪音環境的人從未或很少佩戴聽力保護裝置。140 dB槍聲爆炸130 dB距離約30公尺處聽見噴射引擎聲120 dB搖滾演唱會110 dB汽車喇叭聲100 dB地鐵、直昇機、機車、除草機、吹風機90 dB機車、除草機、吹風機80 dB 飛機機艙、工廠、人聲鼎沸的餐廳、吸塵器、嚎叫的孩童70 dB 城市車聲、警報器聲60 dB 洗碗機、談話聲50 dB輕微雨聲、空調40 dB冰箱運轉聲30 dB 圖書館、竊竊私語聲、洗碗機20 dB 樹葉沙沙聲10 dB 耳語美國語言聽力學會定義 聽損三大類型傳導性聽力損失:由於外耳、中耳損傷所造成感音神經性聽力損失:因內耳或/及聽神經造成混合性聽力損失:老年性聽力損失合併多重成因的混合性聽力損失。聽力損失的徵兆當出現下述1項或多項狀況,建議及早檢查聽力:1聽電話或電鈴聲感到吃力與困難2被同住家人抱怨電視音量太大聲,或是需調高電視或收音機的音量3常常覺得聽不清楚別人說話的聲音4常常誤解別人說話的意思5多人談話時較難聽懂與持續談話6在噪音環境下容易聽不清楚談話7聆聽女性或是小朋友說話聲音時特別聽不清楚聽損與失智、安危密切相關高齡聽損常被誤認為是正常的老化現象,然而,失智症和聽力受損有高度關聯。國際權威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2017年的分析報告指出,有40%的失智來自可避免的12項危險因子,其中45歲到65歲的聽力受損占9%位居第一。聽不清楚只是聽損的冰山一角,背後恐潛藏更大危機,若聽不到喇叭聲或警示聲,容易導致跌倒等安全問題,而且聽不清楚別人對話,只能點頭裝作有聽懂,不僅估作效率下降,也會逐漸不愛與人來往,導致生活封閉與憂鬱等問題。臺大醫院北護分院聽力師陳建宏在《 台灣聽力指南》「失智症與老年性聽力損失的相關性」說明,年齡對整個聽覺系統都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老年性聽力損失是因年齡增長而聽力狀況越差的狀況,甚至是造成失智症的原因之一。建議民眾或親友若有聽力損失,及早安排治療或配戴適合的輔具,達到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效。保護耳朵6招1使用耳塞或耳罩:避免長時間處於高音量的環境中,例如演唱會、夜店或噪音充斥的工作場所。在這些環境中,可以佩戴耳塞或耳罩,以減少對耳朵的損傷。2控制音量:使用耳機或話筒時,注意音量的控制,不要把音量調得過大。長時間聆聽可能導致聽力受損。3遠離噪音:避免長時間接觸噪音源,如機器設備、發動機聲音等。4注意耳部衛生:保持耳朵的清潔但不過度清潔,如果感覺到耳朵不適或有聽力問題,應及時就醫檢查。5健康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有助於維護聽力,讓耳朵內的微血管提供養分及氧氣給耳朵的毛細胞。6定期檢查:對於長期接觸噪音或有聽力問題症狀的人來說,定期接受聽力檢查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及早發現和處理聽力問題。
人妻產龍鳳胎 驗DNA結果傻眼…女兒竟與尪「無血緣關係」
中國湖北有一名30多歲女子,因為多年無法懷孕,透過試管嬰兒生下一對龍鳳雙胞胎,沒想到女兒和老公竟沒有血緣關係,但兒子卻是親生的,讓人跌破眼鏡,引發外界關注。女子在2014年結婚,卻遲遲無法懷孕,四處求醫被診斷為多囊性卵巢及輸卵管阻塞,後來醫生建議透過試管嬰兒滿足生育的願望,於是2019年她進行第一次胚胎移植手術,怎料1個月後流產,檢查發現子宮腔中度粘黏等情況,因此又做了多次宮腔分離手術。為了求子她一直沒有放棄,2022年3月進行第2次胚胎移植手術,檢查卻發現2個孕囊,可是院方沒有說明原因,不過後來順利懷孕,同年9月30日破水早產,進行剖腹產,生下一對兒女。但女兒的新生兒聽力檢查沒通過,今年2月確診先天性雙耳全聾,醫生建議配戴助聽器,並在後期進行雙側人工耳蝸手術,再進行語言康復訓練。親子鑑定結果,兒子是親生的,但女兒和爸爸沒有血緣關係。(圖/翻攝自極目新聞)為何父母沒有耳聾的情況,孩子會出現雙耳全聾?醫院建議做STR分型,確定血緣關係,出乎意料的是,結果顯示兒子是她和老公的孩子,但女兒只和她有血緣關係,和老公則非親生。對此,院方懷疑可能是她和人同房過,這讓女子十分激動,駁斥這個說法,然而找其他機構做親子鑑定,結果仍顯示女兒與老公沒有血緣關係。女子和醫院達成協議。(圖/翻攝自極目新聞)後來經過協調,女子和醫院達成初步協議,院方用20天進行調查,必須找出原因,否則要支付小孩手術首期費用,只是一直到4月中旬,醫院並未履行承諾,並否認流程有出錯,堅持透過司法途徑解決問題,因此到底是什麼原因,目前還是個謎。
【微聽損專題】什麼是「微聽損」?和「聽損」有何不同? 讓聽力師來解答!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重聽、聽力障礙、失聰等,都是平時常聽到的聽力損失問題,但你有聽過「微聽損」嗎?婦聯聽覺健康社會福利基金會研究發展組組長張憶萍聽力師表示,「微聽損」也是一種聽力損失,可分為輕度聽損、高頻聽損、單側聽損3種類型。「微聽損」也是聽力損失 可分3類型一般人類耳朵可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為20-20000赫茲(Hz),而聽力檢查檢測範圍通常為250-8000 Hz,也就是語音分佈的重要頻率範圍。每個音頻可以聽到的最小音量就代表人的「聽力」程度,會以分貝(dB HL)來表示。張憶萍聽力師指出,臨床上各個頻率的正常聽力範圍大約是0-25分貝,若檢測發現最小音量要到25分貝以上個案才聽得到的話,那就表示有聽力損失。聽力損失就和近視一樣,有的輕微,有的嚴重。而「微聽損」從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到,這類個案聽力損失屬於較為微小的程度。「輕度聽力損失」、「高頻聽力損失」、「單側聽力損失」都是屬於微聽損的一種。張憶萍聽力師說明,「輕度聽損」是指,雙耳能聽到的最小音量為20-40分貝;「高頻聽損」是指,個案只對高頻的聲音靈敏度不好,檢測會發現個案在2000赫茲以上的高頻,聽力大於25分貝;「單側聽損」則是指,只有一耳有聽力損失。與「聽損」只有程度差異 但不可輕忽影響在分類時,會先了解個案的聽力損失是單側或雙側,若是單側就會被歸類為「單側聽損」,再依聽損發生的頻率範圍區分,若只有高頻靈敏度不佳,便是「高頻聽損」,若是大部分頻率都不佳,就是「輕度聽損」。張憶萍聽力師指出,雖然輕度聽損的定義為20分貝,仍落在0-25分貝的正常範圍內,但已在正常邊緣,這也是為什麼會被稱為「微聽損」的原因,雖然臨床有一定的標準在,但也並不代表檢測為0-25分貝聽力就完全沒問題。「微聽損」和一般的「聽損」其實就只有「程度」的差別而已。此外,微聽損的個案聽力受損的程度不見得會固定不變,有可能會漸進式發展為「聽損」,或轉變為其他類型的微聽損,例如:高頻聽損個案若低頻聽力也下降,便會轉為輕度聽損。一般聽損程度越嚴重,個案在行為、聽力上有較明顯的問題,很快就會被察覺並及早開始處理。但微聽損因為受損程度微小,問題較不明顯,如果不是透過篩檢,通常沒有這麼快被發現,不過,即使問題較不明顯,微聽損仍可能會造成多方面的影響,包括語言、溝通、學業、就業、人際等。張憶萍聽力師提醒,幼兒正處於學習語言的階段,學齡兒童每天在學校學習課業,都是需要較好聲音輸入質量的族群,若有微聽損且不處理的話,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學習、語言上的影響,這部分是需要特別擔心的。
發現孩子語言發展遲緩! 盡早諮詢專業語言治療協助
當孩子的語言表現和他生理年齡應出現的語言能力產生較大程度落差時,專業上就會定義有語言發展的遲緩,當家長發覺孩子語言發展較為遲緩或無法判斷孩子是哪一種狀況時,建議儘早尋求相關資源,讓語言治療師評估孩子的狀況。語言發展遲緩除了影響語言溝通的部分,同時還會擴及孩子的情緒發展、社交互動的經驗,如孩子沒有辦法表達出自己的需求,以致他人無法理解,或無法順利與對方建立互動關係,挫折感就會影響孩子的情緒與自信。家長日常觀察 孩子語言能力 高雄市立聯合醫院復健科陳星潤語言治療師表示,觀察可以分為幾個面向。第一個是「語言理解」,也就是和孩子說話時他聽不聽得懂、知道多少詞彙、可以聽懂多長、多複雜的句子等,如果覺得孩子對於他人說話反應不穩定時,建議可先至耳鼻喉科進行聽力檢查,確認是否有聽力方面的狀況。第二個觀察的面向是「表達」,也就是孩子目前說話的狀況,家長可以依孩子的年齡觀察其目前能夠發出的語音、可以說出來的詞彙有哪些、有沒有語句出現、能不能模仿別人說話等能力,同時觀察孩子是否有發音不清楚或口吃、嗓音等問題。另外,孩子是不是有與他人互動的興趣、有沒有能力去提出要求或是拒絕、是不是能夠使用手勢、肢體動作、眼神來進行互動,眼神接觸是否和一般孩子頻率相近等,家長也可留意孩子是否有一些特殊的表現,例如固著的興趣、鼻音過重、情緒穩定度較低、衝動、注意力不足等狀況。孩子語言遲緩 求診專業治療陳星潤語言治療師指出,若家長觀察到孩子在語言發展方面有較為緩慢的情形,或是有溝通互動上的問題時,可以至醫療院所的復健科就診,復健科醫師會先為孩子的狀況進行初步評估,必要時會轉介給語言治療師執行進一步專業評估。語言治療師通常會依照孩子的年紀、能力和實際的配合度來調整評估模式;一般來說三歲以下的孩子通常會以遊戲的方式進行語言評估,治療師會在情境中去觀察孩子的語言能力,三歲以上的孩子則會視情況使用正式測驗。除了現場觀察孩子,評估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與家長進行的晤談,治療師於此過程中可了解孩子在家裡或是學校等不同情境中的語言溝通表現,並綜合以上資訊來評估孩子整體的能力。家長在評估前可先幫孩子做一些準備和預告,例如和孩子說明在什麼時候要去醫院玩遊戲,也可以準備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或是安撫物,或預錄平日孩子的語言表現,讓治療師能夠看到孩子在不同情境下的能力。
熟女確診突發性耳聾 中西醫整合治療助女子恢復聽力
35歲的OL小惠從事客服工作,半年前開始在與客戶電話聯繫時,發現自己常聽不清楚電話內容,還合併耳鳴頭暈等症狀,原以為是工作過於勞累,但休息也不見改善,因此至醫院進行一系列的檢查,結果發現自己罹患「突發性耳聾」,導致聽力竟下降三成。由於找不出確切病因,小惠除了服用耳鼻喉科藥物外,也參考醫師建議至中醫門診進行「中西醫整合治療」,希望能早日痊癒。談到「突發性耳聾」 九成不知病因臺中醫院中醫師鄭惟仁表示,「突發性耳聾」的定義是三天內,純音聽力檢查發現3個鄰近音頻,出現超過30分貝的感音性聽力損失。由於有九成患者都找不出確切病因,因此又被稱為「不明原因的突發性感音神經型聽損」。「它的病因仍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可能與病毒感染導致局部的神經損傷有關。」而在西醫的治療上,常規的治療方式是使用類固醇、血管擴張劑等藥物,或搭配高壓氧治療,讓症狀逐漸改善。鄭惟仁醫師解釋,一般人若突然出現聽力下降時,大多會很恐慌,但他建議患者毋須太過擔心。「突發性耳聾的預後大多良好,半數以上的患者症狀均能夠逐漸改善,但若年齡較大、合併眩暈症狀、聽力喪失嚴重者,恢復情形就比較不一定。」不過他認為,若能及早接受專業的治療,恢復的情形也會比較好,所以他呼籲患者千萬不要拖延就醫時機。中西整合治療 聽力明顯恢復中醫在處理突發性耳聾時,多以「針灸」為主,一般會選用耳部周邊的穴位來做針刺,如耳門、率谷、風池、下關等,也常會搭配上下肢的穴位來選用;鄭惟仁醫師解釋,針灸具有行氣活血與抗發炎的作用,能夠改善內耳的血液循環與炎性反應,藉此來達到改善聽力的目的。當然針灸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患者會覺得針刺時有點痛痛的,或是針具沒有消毒好,導致局部感染。鄭惟仁醫師表示,像患者小惠除了原本的藥物治療外,也開始每周兩次的針灸治療,在中西醫雙管齊下治療後,近三個月以來,聽力逐漸恢復,耳鳴的次數也明顯減少,患者也向他表示,雖然還沒有完全痊癒,不過看著症狀改善,也就比較不會擔憂害怕,讓她安心了不少。
20世代「耳力」最弱 長期使用耳機損恐成聽障 美律結合藍芽5.0技術讓聽力輔具也能成為新時尚
電聲大廠美律實業於9月22日舉辦「40未滿,耳力已老」微聽損大調查記者會,呼籲各界正視娛樂性聽力產品造成的聽力損傷問題,針對近3個月有使用過耳機的20-歲49歲民眾調查(共回收1,874有效樣本) ,結果顯示,20世代使用耳機時間最長,有近八成(77%)年輕人幾乎每天使用耳機,顯見娛樂型態的改變,讓20世代幾乎耳機不離身,同時,20世代常有聽不清楚對方聲音或內容的情形,以44.4%居世代之冠,甚至還高於40世代;「蛤!你說什麼」儼然已經成為20世代招呼語,此外,長時間、高音量的重度沉浸使用者以40-49歲最為突出,40世代不論在追劇、線上會議及學習上,用耳習慣均達高風險值,其中又以男性居多。美律實業今日舉辦微聽損記者會,圖為美律總裁黃朝豊(右三) 林口微笑耳鼻喉科醫生張弘(右一) 美律健醫事業部處長吳夢璠(右二) 富聆助聽器聽力師陳...(圖/美律實業提供) 聽力師陳雪霞指出,若長時間超過這個警戒範圍,就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傷,進而影響聽力;而聽力的損傷是不可逆的,根據2021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公告,超過35分貝即算是會對生活造成「困難」的聽力損失,聽力損失人口數隨年齡增長而增多,60歲以上族群中有超過25%,聽力損失未處置將導致溝通障礙、社交孤立、喪失自主能力、伴隨焦慮和抑鬱、認知下降而失智等問題。正常聽覺能力的人往往不理解顯著的聽力損失衝擊,對於口語文字理解較慢的人視為智能下降,因此導致年長者退縮,以避免被貼上「慢」或「智能不足」的標籤,另外,年輕成人使用耳機的情況也加劇聽力損失發生,根據Byeon針對南韓12至19歲532位年輕人之調查,發現每天平均在吵雜環境中使用耳機超過80分鐘者,呈現有聽力損失的比例為22.3%,比起每日少於80分鐘者高出4.7倍風險。美律實業今曝光即將在台上市的智能輔聽器(圖/美律實業提供)美律實業健醫事業部處長吳夢璠指出,美國FDA在今年將建立一個不需處方簽(OTC)助聽器的新類別,若如預期在今年底通過後,部分聽力輔具可不需經過聽力檢查與驗配,就可以在一般醫療器械通路購買,提醒大家「使用耳機音量勿大於60%」且「不要連續使用耳機超過一小時」外,也希望倡導微聽損就跟輕度近視一樣,只要即早治療,就能抑制惡化!美律現場並展出多款聽力輔助產品,除展現精湛電聲技術外,也體現精緻工藝。具有專利演算法的聽力保護耳機,可依使用者喜好更換背蓋,並依據世界衛生組織85dB只能聆聽8小時的標準,隨時計算使用者「聽力額度」!若聆聽音量88分貝,就只能聆聽四小時;若91分貝,就只能聆聽2小時,額度用盡,將自動鎖住最大音量僅能在85dB,讓使用者更能掌握聽力額度。除此之外,現場更展出時尚輕巧的助輔聽器,其中W3系列結合藍芽5.0技術,透過手機聽力APP自測,在家就能進行簡易測聽,配合個人聽力狀態,量「聲訂」製個人聽力補償,讓聽力輔具成為新時尚!
33國際愛耳日 突發性耳聾不可輕忽
今天3月3日是國際愛耳日,3、3就像兩個耳朵。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郭哲宏醫師呼籲民眾保護好耳朵,其中常見的突發性耳聾,千萬不可輕忽,應提早求醫,以免影響日常生活。 一位43歲的男性機械操作員,五年前左耳出現耳鳴而求診,經醫師診斷為「單側突發性耳聾」,沒想到最近右耳又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耳鼻喉科郭哲宏醫師表示,處於長期工作或精神壓力大,或是三高病患,容易造成「突發性耳聾」,特別的是該男子先後兩耳都發生問題,建議積極治療及詳細檢查。 該男子並無特殊疾病與不良嗜好,五年前因左耳耳鳴而求醫。未料因近期家庭與工作的雙重壓力,男子長期難以入眠,起初3到4天內耳鳴,有一天一覺醒來,發現原本正常的右耳竟聽不到聲音,並伴隨頭暈,先到住家附近診所看過,建議到大醫院做詳細聽力檢查與治療。 郭哲宏醫師表示,該男子經檢查並排除患有聽神經瘤的可能後,診斷右耳為嚴重「單側突發性耳聾」,安排住院一週,施打靜脈類固醇,並且進行耳內注射手術,穩定改善出院後,轉為口服類固醇,並重回職場。經耳道耳內注射手術示意圖 求診時,男子向郭醫師難過地詢問,是不是五年前因左耳未完全得到醫治,才導致左耳感染到右耳,讓原本正常的右耳,出現「突發性耳聾」的相同病症。郭哲宏表示,聽力障礙或耳鳴,是耳鼻喉科門診常見的臨床病症。對於一般所稱的突發性耳聾,有其診斷的標準,指72小時內,至少出現連續3個音頻大於或等於30分貝的感音性聽損。而雙耳皆曾發生突發性耳聾在臨床上亦時有所見,惟左右耳內構造並無直接相連,在其病理機轉上稱左耳傳染到右耳,是不正確的說法。 郭哲宏醫師表示,目前導致突發性耳聾的成因未定,在臨床上的經驗中,其觸發的可能因子包括:內耳血管病變、內耳損傷、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新陳代謝疾病,或是精神壓力過大,都有可能導致突發性耳聾。郭哲宏醫師目前除了類固醇治療外,另外經醫師評估後,亦可輔以PRP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耳內注射,做多元的新式治療方式的選項之一。若病人初期有耳鳴、耳閉塞感,單邊聽力不清楚,以及輕微頭暈症狀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錯失治療期有可能對聽力造成不可逆性的傷害,甚至恐因突發性耳聾而永久喪失聽力。
耳機後遺症3/哪種款式最安全? 醫師:通過耳道會擴大音量
宅經濟當道,全球第一季耳機銷量較去年大漲近7成,但耳朵內長期過大的音量,卻也引爆年輕世代的聽力障礙潮!研究顯示,每7位求診患者中,就有1位是16~20歲的青少年,醫師提醒,捷運公車等環境音十分嘈雜,已達噪音上限,若再戴上耳機聽音樂超過1小時,恐怕就會使聽神經受損。除了控制使用時間,耳機的樣式也是影響因素之一,其中最多人使用的「耳塞或入耳式」,由於貼近耳膜、又具有放大音量的效果,所以較易傷害聽力。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說,「相較於其他樣式,這類耳機傳到耳膜的聲波會比實際音量多出7~9分貝!」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表示,聽覺神經受損引起的耳鳴大多數是與心跳頻率不一的高頻聲音,建議趕緊就醫治療。(圖/鄭清元攝)而骨傳導耳機則是直接透過顱骨震動聲波到內耳的聽覺神經,沒有經過耳道,所以不會有放大音樂的缺點;而耳罩式耳機雖然同樣有擴大音量效果,但因為較能阻隔外界噪音,所以音量比較不會過大。「重點還是音量大小!」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說,無論任何樣式的耳機,只要音量大於85分貝,長期使用一樣都會傷害聽力,而且每個人對於噪音的耐受度都不同,假設天生對噪音較為敏感,聽力較容易受損。人們50歲後因生理機能退化,每年聽力會下降1至2分貝,應定期做聽力測試。(圖/華科慈善基金會提供)想要及時發現聽力下降,其實不太容易,陳伯岳建議年輕人若有疑慮便就醫檢查,而老年人則要每1~2年進行聽力檢查,另外,也可以注意是否出現耳鳴的,這是聽力下降常伴隨的症狀。曾有研究針對388位16~35歲民眾進行調查,95.6%平時會使用耳機,90%使用耳機時間已有3~6年,20.6%已經出現耳鳴。國外研究也指出,63%耳鳴患者同時伴隨聽力障礙的情況。(待續)
耳機後遺症4/吸菸肥胖不僅傷健康 噪音「後座力」更猶如土石流
研究發現,癮君子、高膽固醇、高血壓患者很容易受到噪音傷害,雙和醫院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認為這與血管健康有關,吸菸、三高患者的血流速度本來就差,因此他們的耳朵血管也容易受到傷害,進而造成聽力受損。另外,隨著年齡增長,50歲之後聽力每年也會下降1~2分貝。陳伯岳說,「耳鳴是聽力下降的症狀之一,這是因為噪音導致聽覺神經受損。」亞東醫院耳鼻喉科醫師吳伯軒分析,耳鳴大致分為非脈搏性與脈搏性兩大類,其中噪音引起的耳鳴大多數屬於非脈搏性,也就是與心跳頻率無關的高頻聲音。抽菸、三高患者因為血管健康不佳,耳朵血管也容易累積自由基,因此更容易遭受噪音的荼毒。(圖/周志龍攝)而脈搏性耳鳴與心跳頻率一致,當醫師判斷可能有血管健康的疑慮時,也會進一步進行頭部的頸部超音波或腦部核磁共振檢查,來確認是否有心血管相關疾病。吳伯軒提醒,「無論是哪種耳鳴,最好都要去醫院檢查一下,同時進行聽力檢查。」噪音造成的聽力下降可能無法逆轉,耳鳴也可能無法根治,但如果及時發現,就能避免聽力繼續惡化。吳伯軒說,多數噪音導致的聽力下降,兩耳的聽力應該差異不大,但若是兩耳聽力相差50~60分貝以上,就需要進一步釐清原因,可能會採取腦幹波檢查或核磁共振檢查,來查看是否有腫瘤。聽力障礙的年齡層逐漸下降,雙和耳鼻喉科醫師陳伯岳提醒,若加上年老退化等因素,就會讓聽力更加惡化。(圖/讀者提供)而部分耳鳴無法根治,只能尋求與耳鳴和平共存的方法。吳伯軒說,如果耳鳴已經干擾睡眠、影響生活,可以到醫院接受藥物治療,並同時建議施行減敏療法,改變聽到耳鳴時的情緒感受,進而不干擾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