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瘤
」 癌症 腫瘤 手術 大陸 骨癌曾寶儀至親罹骨肉瘤 手臂長大肉瘤開刀「挖大腿來補」
由林明謙執導、曾寶儀擔任敘事旁白的紀錄片《交換禮物》拍攝罹癌病友的故事,該片17日舉辦首映會,片中康復者廖新喜(Sam哥)當初他罹患骨肉瘤,手臂上的肉瘤比棒球還大,但首映會上他秀出健康的手臂,「腫瘤本人」已消失,引起現場觀眾驚呼連連。曾寶儀的親友廖新喜本身是中醫師,17日早上還在香港為病患看診,結束工作後專程飛來台北參加首映會,手臂上的腫瘤已經消失。原來他早已在台北榮總手術,恢復身體健康,所以特別到場分享自身經驗,並透過電影傳遞「面對癌症,不再害怕」的信念。廖新喜表示自己的骨肉瘤是在台灣榮總開刀切除,手術時間長達11個小時,切除手臂的骨肉瘤之外,還需要從一隻大腿移植組織填補手臂,然後再從另一隻大腿移植皮膚去填補大腿的組織手術部位。除了感謝醫療團隊。他也把片中說的一句話再次跟大家分享:「世上沒有不治之病,只有不治之心。」廖新喜(中)手術切除骨肉瘤,在《交換禮物》首映會上健康亮相,一旁曾寶儀(右)開心祝福。(圖/趙文彬攝)片中另一位癌症患者Olga,歷經乳癌四期、治療痊癒後又復發,復發後再康復,首映會她依然生龍活虎站在大眾面前。Olga感恩地說:「感謝大家來看這部電影,感謝我自己有活到這個時候,將近快三年了,我還是活得很好。」Olga表示,生病後最常聽到旁人給她掌聲,說「妳好棒,加油」,但Olga說:「其實我什麼都沒做,我只是活下來而已。我有在呼吸,我有在吃東西,我輕鬆得很,最辛苦真的是陪伴的人,他們也有創傷,謝謝大家。」《交換禮物》12月25日全台上映。
罹癌少年太痛苦「每天失眠」 將62萬救命錢全拿去儲值手機遊戲
大陸河南一名16歲少年罹患了惡性骨肉瘤,且已轉移到肺部,痛得他每天都睡不著覺。怎料,他為了玩手遊,將爸爸卡裡的人民幣14萬(約新台幣62.4萬元)救命錢全部拿去儲值。事後,少年坦言,玩遊戲能讓他忘記疼痛、使他獲得快樂,所以才會忍不住花掉這一大筆錢。綜合陸媒報導,上(11)月20日,河南安陽一位父親向媒體求助,提到他16歲的兒子身體狀況相當危急,卻為了玩手機遊戲,瞞著他把卡裡的14萬救命錢全部儲值進去。父親說,因為兒子屬於未成年人,依據當地相關法條規定,是可以合法進行退款申請的,而他聯繫媒體,也是希望透過他人的力量,協助把這一大筆救命錢要回來。報導指出,記者將此事反映給遊戲公司客服後,對方表示願意退款,但只能返還80%,也就是人民幣12.4萬(約新台幣55.2萬元)。當少年被問及為何要花大錢儲值遊戲時,他坦言,自己的腿部長了顆巨大的腫瘤,每天痛得他無法正常入眠,而玩遊戲可以讓他忘記疼痛、使他獲得快樂,所以才會忍不住做了這件事。後來,少年說到,自己已經意識到錯誤,也約定未來不會再發生同樣的事情;父親則安慰兒子,承諾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放棄他,一定會想盡辦法把孩子治好。
陳文茜罹患「黑色素癌第4期」! 醫示警:末期5年存活率「不超過2成」
前立法委員、資深媒體人陳文茜2019年2月確診罹患一期肺腺癌後,在施明德一家陪同下接受手術,然而2023年再遭遇白血症。原本預期病情已逐漸穩定,豈料她6日又發文透露肺癌復發並轉移至肝部,如今更證實,切片之後發現不是肺腺癌,而是更惡的黑色素癌,而且一下子擴散至多個器官,跳到第4期。對此,皮膚科醫師趙昭明也示警,惡性黑色素瘤是皮膚惡性腫瘤中的頭號殺手,末期癌症5年存活率,不會超過2成。癌症已位居國人10大死因超過30年,根據最新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2011年發生人數最多的前10大癌症,皮膚癌位於第8名。台中榮總皮膚科主任沈瑞隆指出,常見皮膚癌有3種,分別為基底細胞癌、鱗狀細胞癌、黑色素瘤。其中惡性度最高的為黑色素瘤,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容易轉移且很難治療。沈瑞隆醫師續稱,黑色素瘤的發生率和發生形式和人種有關,白種人的發生率遠高於黃種人和黑人。黃種人黑色素瘤的好發部位與白種人不同,白種人好發於日曬部位,而黃種人以四肢末端居多,尤其特別好發手掌腳掌。一般的皮膚癌以老年人居多,但黑色素瘤的年齡分布從小寶寶到老年人都有可能。至於身上的黑斑究竟是黑色素細胞增生的黑痣,還是惡性的黑色素瘤呢?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區分呢?沈瑞隆醫師說明,一般民眾可用簡易的ABCDE 來自我篩檢,ABCDE的英文分別為「Asymmetry」、「Border」、「Color」和「Diameter」、「Elevation」,中文意思為「不對稱性」、「邊緣」、「顏色」、「直徑」和「隆起」。Asymmetry(不對稱性):良性的痣通常呈圓形或卵圓形,上下左右對稱。若色素斑點上下不對稱或左右不對稱,要考慮是否有惡性變化。Border(邊緣):若邊緣規則、圓滑完整且分界清楚,通常為良性的痣。邊緣不規則或有凸出不圓滑,甚至呈鋸齒樣改變的斑點,可能為惡性黑色素瘤。Color(顏色):良性的痣大部分顏色均勻。顏色深淺不一、參差不齊的斑點可能為惡性。若是原先的痣有顏色改變,也要提高警覺。Diameter(大小):越大的痣發生惡性變化的機會越大。可簡單以6mm做區分,若大於6mm或短時間急劇變大的痣,一定要請皮膚科醫師診視。Elevation(隆起):有些痣出生時就存在,隨著成長而變大。有些痣成年才出現。對於快速隆起或是原本扁平的斑點突然凸起,要特別留心。趙昭明醫師也強調,惡性黑色素瘤是黑色素細胞所形成的惡性肉瘤,是皮膚癌症中最狠毒的癌症,末期癌症5年存活率,不會超過2成,臨床上依其發生的情形可分成5種類型:包括惡性黑色素瘤(lentigo maligna melanoma)、表淺散播型黑色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結節型黑色素瘤(nodular melanoma)、肢端型黑色素瘤(acrak lentiginous),以及黏膜型黑色素瘤(mucosal lentiginous)。趙昭明醫師補充,目前所知,黑色素細胞對人體的助益如吸收紫外線、穩定自由基等,但若過量的黑色素不正常的產生則可能有黑色素細胞瘤等癌症病變的可能性。在亞洲黃種人以肢端型黑色素瘤居多,也最為嚴重。黑色素瘤是發生於皮膚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細胞的不正常增生引起,發生的原因不明,但一般以為與太陽的紫外線過度照射有關。趙昭明醫師指出,黑色素瘤好發的部位包括手掌、腳掌及指甲床,外觀大都是不規則的棕黑色斑塊,偶爾可見突起的腫塊。易發生於手、足腹側及指端下緣,平均發生年齡為59歲,是黑色素細胞癌中最容易死亡的一型。趙昭明醫師解釋,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能表明,穿高跟鞋會造成黑色素瘤,不過,女性長期穿高跟鞋可能導致拇指外翻,而姆指外翻除了造成患者走路疼痛外,還可能導致患者腳部的橫弓塌陷、平足、拇囊炎等問題。
25歲美女網紅抗癌1年去世 生前幾乎失明
中國大陸一名25歲的美女網紅於2023年5月確診鼻竇部腺泡狀橫紋肌肉瘤晚期,1年多來她被疾病折磨得幾乎失明、頭髮掉光,但她一直堅強樂觀,勇敢對抗病魔,豈料12月6日,她的帳號突發布訃告,稱娜娜於6日凌晨在醫院離世。據陸媒報導,卜娜娜本名叫盧文娜,國中時父母離異,自己靠兼職讀書,做過很多工作,包括銷售、擺過地攤,後因有警察夢考取了輔警,豈料在圓夢2023年5月,她確診了鼻竇部腺泡狀橫紋肌肉瘤晚期。一年多的時間裡,她被疾病折磨得幾乎失明、頭髮掉光,但她依然樂觀面對一切,她在11月18日更新最後一則動態,寫道,「雖然是冬天了,但雲南的冬天卻很溫暖,有陽光,有媽媽的愛,有妹妹的陪伴,還有你們,我很知足。」後於12月6日,帳號突發布訃告,稱娜娜於6日凌晨在醫院離世。橫紋肌肉瘤屬於「軟組織肉瘤」中的一種,惡性程度非常高,不只生長快,短期內就會出現轉移,報導指,橫紋肌肉瘤發生率次於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和脂肪肉瘤,成人少發,男性多於女性,全球範圍的發生率為十萬分之一。
曾寶儀攜手導演男友推新作 訪問罹癌親友受衝擊
曾寶儀與導演男友林明謙愛情長跑19年,兩人耗時4年走訪全球探訪多位病友、醫生、專業團隊,完成2024話題紀錄片《交換禮物》,透過各種關於癌症治療的不同議題、討論,呈現不同人在不同處境裡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導演林明謙曾以《看不見的台灣》讓觀眾對於「日常生活」有了不同的觀點,最新作品《交換禮物》找來女友曾寶儀出鏡、擔任旁白。片中從曾寶儀的提問出發,與受訪者們聊起「癌症」這個在傳統裡會忌諱避談的問題。曾寶儀感性表示:「如果我能早幾年開始拍這個片子,開始學會這些面對身體的態度,或許在面對家人生病的時候,我可以處理得更好。」《交換禮物》曾寶儀訪問乳癌病友Olga。(圖/台北双喜提供)在預告片中,罹患骨肉瘤的中醫師廖新喜手臂上有一個巨大的「腫瘤本人」,對於現場見證的曾寶儀更是劇烈,他是她的表姨丈,也是他守護家族成員的健康。預告片裡,也有2022年被診斷出乳癌四期的Olga,當時癌細胞已遠端擴散深入骨頭。她告訴曾寶儀,醫生建議開始化療,她做完決定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先預約繡眉,爽朗樂觀的Olga:「因為化療不是會掉眉毛跟頭髮……」引發曾寶儀大笑。導演林明謙的鏡頭裡,也有資深的胃癌病友周邦伯伯說「不要怕癌症」;也在5年存活率不到5%的癌末女孩王琦雰身上,看見「將生命進行到底,老娘跟你拚了」的生命力。在紀錄片中,可以看見不同人面對疾病時不同的態度:脆弱、無助、勇敢、堅強;曾寶儀想藉由這部片,讓大眾在癌症面前,能夠試著擁抱希望,而非只有恐懼。《交換禮物》將於12月25日上映。
男子刺青突冒疹子! 就醫檢查竟是「刺青肉芽腫」作祟
25歲男性因追求流行在四肢刺青,在大面積刺青後,黑色顏料區域增生許多小丘疹,且開始感覺搔癢,因影響生活而到醫院皮膚科就診。經病理切片檢查發現,患者的丘疹起因於皮膚對黑色顏料過敏,引起刺青肉芽腫反應所致。後續經系統性治療(口服藥物1個月),外觀已恢復正常,不適症狀也得到緩解。黑色顏料過敏 出現丘疹反應安南醫院皮膚科主任羅子焜說明,因刺青須將大量色素顆粒注射入皮膚,因而引發多種發炎狀態,如過敏反應、感染及蟹足腫甚至皮膚腫瘤,皮膚最為常見的發炎部位,甚至引起全身性炎症如類肉瘤。刺青的色素主要可分為兩組:碳黑和偶氮/多環色素,碳黑(即無定形碳顆粒、印度墨水)主要存在於黑色刺青中,偶氮和多環色素則可創造幾乎所有可見光譜的顏色;而刺青色素所含的副產品和雜質,正是可能導致發炎和過敏反應的因子。不建議雷射去除刺青 恐致全身性擴散患者若因備感不適欲雷射去除刺青,羅子焜主任反而是不建議的,因為刺青顆粒很小。研究發現,皮膚中的刺青墨水可在血管或其他淋巴組織中找到,如肝臟、脾臟、腎臟和肺組織等,倘若進行雷射除刺青,可能引發刺青色素的全身性擴散,且排入淋巴結中的色素可能會與腫瘤轉移混淆,需要進一步淋巴結切片診斷。治療肉芽腫性發炎這樣做 出現不適症狀應就醫羅子焜主任指出,在病態生理學上,刺青肉芽腫反應屬於肉芽腫性發炎,與類肉瘤類似,目前已證實治療類肉瘤的方法,如局部/全身皮質類固醇和抗瘧藥物,同樣能有效治療刺青肉芽腫。總括來說,刺青肉芽腫是皮膚炎症中較為罕見的反應,通常由黑色刺青墨水引起,且難以處理。因此,若刺青後出現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諮詢皮膚專科醫師,以獲得有效的治療。
罹癌並非是中老年的專利 醫師:17種癌症「病患年輕化」比例增高
扣掉少部分無藥可治的絕症外,癌症可以說是如今最令人頭痛的疾病。但這在往年以為在中老年族群上比較容易發作的疾病,如今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指稱,其實有17種癌症的患者逐漸年輕化。胸腔暨重症醫學科醫師黃軒日前在FB粉絲專頁上發文表示,近期《柳葉刀·公共衛生》發表了一項重要研究,研究人員對美國超過2364萬名癌症患者的資料,以及超過734萬例癌症死亡案例進行分析後發現,在34種癌症中,有17種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族群中發病率正逐年增加。黃軒醫師解釋,這些年輕人(1990年後出生)罹患某些癌症的風險較1955年出生的人高出數倍。其中,小腸癌的發生比率(IRR)達到3.56倍,甲狀腺癌為3.29倍,腎癌和腎盂癌為2.92倍,胰臟癌則為2.61倍。這意味著,這些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生率已經是過去的兩到三倍。此外,某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的增長速度也相當驚人。在25至29歲的年輕人中,胰臟癌的平均每年百分比變化(AAPC)增加了4.34%,小腸癌增加了4.22%。在35至39歲的人群中,腎癌和腎盂癌的AAPC也增加了3.93%。AAPC指的是某一特定時期內癌症發病率或死亡率的平均年度變化百分比,數值增加表示該癌症的發生率或死亡率每年都在上升。黃軒醫師也提到,雖然年輕人(25至49歲)罹患癌症的死亡率大多趨於平穩或沒有上升,但35至39歲的年輕女性若罹患肝癌及肝內膽道癌,死亡率每年增加了1.95%(95%可信區間為0.59%至3.34%)。研究指出,以下17種癌症在年輕人中的發病率有明顯增加:大腸癌子宮內膜癌膽囊和其他膽道癌腎癌和腎盂癌胰臟癌多發性骨髓瘤胃癌(非賁門)睪丸癌白血病女性胃癌(賁門)小腸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非HPV相關的口腔和咽癌男性肛門癌卡波西肉瘤其中,有10種癌症與年輕人肥胖密切相關,包括大腸直腸癌、腎癌和腎盂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賁門胃癌、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卵巢癌、多發性骨髓瘤以及肝癌和肝內膽管癌。這強調了控制體重對於降低癌症風險的重要性。而以下9種癌症,在老年族群中發病率下降,但在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中卻是明顯上升。這些癌症包括:乳癌(雌激素受體陽性)子宮內膜癌大腸直腸癌非賁門胃癌膽囊及其他膽道癌卵巢癌睪丸癌男性肛門癌男性卡波西肉瘤其中1990年後出生的人,罹患卵巢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75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2%;罹患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相較於1930年出生的人上升了169%。這些資料顯示,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可能導致癌症發病率再次攀升。黃軒醫師表示,不健康的飲食、缺乏運動、熬夜、吸煙、飲酒等現代生活方式,是導致這些癌症在年輕族群中增加的主要原因。加工食品、高油脂、高鈉、高糖的飲食習慣,以及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都可能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面對如今的情況,黃軒醫師建議年輕人應該重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菸、限酒、保持規律的睡眠和適當的運動,避免攝取過多的加工食品和高熱量食物。同時,加強癌症的早期預防和篩查也相當重要。
家貓登記納管難稽查!狂犬病疫苗恐致貓惡性瘤 飼主憂強制接種
農業部公告2025年8月1日起,家貓也要辦理寵物登記,若未依規定最高開罰1.5萬元。桃園市動物保護處指出,全市家貓數量約11萬6000隻,貓咪不會像狗一樣被飼主帶出門散步,實際要稽查開罰並不容易。有飼主擔憂家貓納管後每年要施打狂犬病疫苗,恐有疫苗刺激產生惡性肉瘤甚至死亡,認為中央強制納管沒道理。根據農業部統計,桃園市家犬約有15萬隻、家貓約有11萬6000隻。犬隻早在1999年8月起就規定要寵物登記,桃園市動保處長王得吉說,目前全市寵物登記率達94%,這次中央要求家貓也要寵物登記,是因為飼養貓咪的飼主多數居住在都會區,如果不慎從家中跑出去,因牠們並無回家的習性,憂心走失後難找回,動保處在狂犬病預防宣導免費施打疫苗的活動中也有納入貓咪,施打狂犬病疫苗時同時打晶片。他坦言,家貓要推動寵物登記不如家犬容易,因為飼主通常會帶狗出門散步,但在都會區,家貓都飼養在家中比較不會帶出門,除非是放養貓,雖然實務上也有案例,但要實際稽查並針對飼主開罰有相當大困難,加上稽查人力有限,更不可能逐戶去清查家戶是否有養貓及做寵登。現況下多是接到1999或是民眾檢舉,例如不當飼養等,只要牽涉到犬貓,一定會稽查寵物登記、狂犬病預防注射及是否絕育,桃市去年針對未辦理寵物登記開罰有8件,都是民眾檢舉案件。至於飼主對於貓咪接種狂犬病疫苗會產生惡性肉瘤疑慮,王得吉則說,有研究發現「含佐劑」疫苗施打部位會產生惡性肉瘤,但臨床上發生率極低,現在也有無佐劑疫苗可施打減少局部發炎反應,若飼主有獸醫師證明不適合施打狂犬病疫苗,也可以免打。桃市動保處呼籲不論狗或貓咪,飼主都應進行寵物登記,民眾以合法管道取得寵物後,可先到「寵物登記管理資訊網」線上預約申辦寵物登記,再把寵物帶到寵物登記機構,如動物醫院施打狂犬病疫苗並植入晶片,就可取得寵物登記證明。
真硬頸!印度男頭頂「7公斤巨瘤」30年 手術移除變「光頭永澤」
印度全印度醫學科學研究所(AIIMS)日前宣布,在奧迪薩邦(Oidisha)幫一名頭部長有7公斤巨瘤的男子完成肉瘤切除手術,結束他近30年的「硬頸」人生。據《新德里電視台》(NDTV)報導,該名來自西孟加拉邦的51歲男子,在當地遍尋醫院診所,卻始終無法擺脫頭上重約7公斤的肉瘤後,來到奧迪薩邦首府布巴內什瓦爾(Bhubanēsbara)尋求AIIMS的幫助。男子頭部長有巨大的7公斤重腫瘤。(圖/翻攝自AIIMS推特)AIIMS在燒傷及整形外科主導下,建立由該科與放射科、腫瘤外科、神經外科、整形外科、麻醉科、病理學家組成的治療團隊,在確定男子罹患滑膜肉瘤(synovial sarcoma;又稱惡性滑膜瘤)後,決定進行非常複雜的非傳統移除手術。手術後留下的凸起,讓男子看起來像《櫻桃小丸子》的永澤。(組合圖/翻攝畫面/AIIMS推特)這項手術的挑戰在於,團隊必須在閉鎖左頸動脈情況下,沿著頸部外側切除蔓延男子脖子的肉瘤,最後花費7小時完成手術。AIIMS驕傲表示,男子結束24小時的重症監護後已轉入一般病房觀察,且這項手術是印度史上第2次的巨型頭部滑膜肉瘤移除手術。普通成年人頭顱重量約4到5公斤,但只要低頭15度,頸椎就需承受12公斤重量,60度甚至達到27公斤重。換言之,因腫瘤導致頭顱重約13公斤的男子,能頂著10幾公斤甚至近40公斤的頭部生活長達近30年,可謂是硬頸的男人。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1罕見黴菌」 醫曝:這些人要多注意
一位56歲的男性患者,本身有C型肝炎和肝硬化的病史,因肺炎和肋膜積水的情形至醫院就醫,經胸部X光和電腦斷層的檢查後發現,在肺葉中有好幾片結節狀陰影,後續為該患者安排了抽血和痰液的檢查,初步發現痰液和血液中都有細菌感染,不過沒有肺結核菌的感染,但在抗生素治療後,肺炎的改善並不理想,於是進一步安排肺部病灶的切片檢查,確診為相對少見的「隱球菌肺炎」感染。隱球菌屬黴菌 感染嚴重程度依免疫力而定中榮嘉義分院病理檢驗科醫師謝耀文表示,隱球菌(Cryptococcus)並不是一種細菌,而是屬於黴菌的一種。隱球菌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病人的免疫狀況,可能無症狀或出現肺炎、胸水及其他更嚴重的表現,肺部感染是常見的病症,且症狀和一般細菌性肺炎不太相同,有可能沒有明顯的症狀,或是有較慢性的咳嗽、發燒、肋膜痛、或體重減輕,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通常呈亞急性或慢性病程,症狀為發燒、頭痛、噁心、嘔吐等,也可能出現視力喪失、顏面癱瘓。多管齊下才能正確診斷 合併這些症狀當心隱球菌腦膜炎隱球菌肺炎常有特殊的電腦斷層特徵,配合臨床表現,細菌學及病理細胞學檢查可以診斷。病理檢查要由支氣管鏡切片或經皮穿胸切片在顯微鏡下發覺隱球菌的存在。一旦診斷出隱球菌肺炎,尤其是有較長時間的頭痛、發燒、頸部僵硬、嘔吐、顱神經功能異常的患者,建議再做腰椎穿刺以排除隱球菌腦膜炎的可能性。這些人易好發 耐心治療可獲良好預後謝耀文醫師說明,通常隱球菌感染好發於免疫力不全的病人,例如罹患愛滋病、惡性淋巴瘤、癌症化療的血球低下、紅班性狼瘡、類肉瘤症、糖尿病患、長期類固醇治療者或器官移植病人,因此需要配合醫師以抗黴菌的藥物治療。另外,免疫力正常的人雖然也有可能感染隱球菌,但發生機會非常低,且如果免疫力正常或是經醫師診斷後,確認單純感染但無顯性症狀,可持續密切觀察2-3個月,由醫師評估病灶情況,給予不同治療策略,大多可得到良好預後。
無國界醫生2/準備20年!外科醫衝前線「為最純粹的感謝」 難吐實的截肢噩耗令他震撼
俄烏戰爭滿2周年,世界各地戰事未歇,其中位在非洲東部內陸動盪不安的南蘇丹,正是外科醫師夏肇聰參與無國界醫師兩次出任務的國家。他接受CTWANT採訪時說,「一名60歲婦人腳傷發炎,我說不出需要截肢的噩耗,沒想到她霸氣跟我說,『截肢就截吧!只要能走路就好。』」在許多無能為力的時刻,他從患者身上學習更多生命教育。今年38歲的夏肇聰,20年前就立志從醫,而且選定要當「小兒外科」醫生。「我讀高中時,看到無國界醫生廣告,深受感動,選擇小兒外科,是為了能在前線最大限度幫助患者。」他爽朗大笑地解釋,「因為成人外科不能醫治孩童,小兒外科卻能治療成人,而且從頭到腳都在職責範圍。」夏肇聰的個性正如笑容一樣積極熱情,當上主治醫師後,他立刻在2021年向無國界醫生遞出報名表,經過一連串的書審、面試,通過篩選後,再參加行前訓練,包含如何面對戰亂壓力、恐怖攻擊等。由於夏肇聰是戰地最缺乏的外科醫師,再加上完全不排斥去任何危險國家,很快地2022年3月他就被安排出任務,目的地是長年政變內戰的非洲東部新興國家南蘇丹,「當時我帶著最愛吃的糖果、手術用顯微鏡、電腦就出發了!」南蘇丹長年陷於水災之中,所有的房屋都泡在水裡,根本無法居住,而水位尚未降低,又即將面臨雨季來臨。(圖/MSF提供)「南蘇丹一直陷在動盪中,更糟的是還有嚴重水災,抵達前我從飛機上往下看,只看到一大片美麗的湖泊,後來仔細一看,才知道所有的房屋都泡在這片水之中。」夏肇聰說,直到現在,南蘇丹的水災都尚未解決。夏肇聰服務的是「班提烏(Bentiu)流離失所者營地」,小小營地聚集超過 12 萬名難民。「那裡有一間無國界醫生的醫院,180個床位只有5位醫師,而我是唯一的外科醫師。」外人看來忙得不可思議,但夏肇聰卻覺得「還好」,他笑說「因為跟台灣醫院差不多!」最艱困的不是辛苦,而是身為醫生的無能為力。「一位媽媽抱著她2歲的孩子來就醫,孩子的右大腿一直流膿,治療數月都未癒,我打開右腿上的包布,發現右腿是左腿的3~4倍大,而且右腿並沒有外傷史,當下我知道這是惡性骨肉瘤,是癌症。」夏肇聰說,在台灣可以手術搭配化療,但在南蘇丹只能束手無撤,甚至沒有電腦斷層檢查是否轉移,他只能告訴媽媽這個壞消息,一起陪她流眼淚,同時給予孩子安寧治療。「小孩回家沒多久就走了,我只能安慰自己至少幫他減少一些痛苦。」另一個問題是交通,許多患者要涉水7天才能到達醫院,其中一位60多歲女性腳上的傷口感染併發骨髓炎,需要截肢,夏肇聰看著她的腳一時之間說不出話。「她察覺到異樣,於是對我說:『如果要截肢就截吧!我只希望能再走路。』如此堅強令我印象深刻。」隔天,這位婦女做了截肢手術,她拉著夏肇聰的手說:「醫生,感謝你!」正是這樣純粹的感謝,讓夏肇聰格外感動,也覺得自己正在做有意義的事。「高中時,我就是因為歐耀佳醫師分享的無國界醫生前線故事,才決定以此為志向,沒想到我第一個任務結束時,來接替我工作的竟是歐醫師,我當下興奮地告訴他原委,他也覺得真是太神奇了。」現年65歲的歐耀佳自2002年起參與無國界醫生,12年來已出過25次任務,如今雖已退休,仍持續到前線服務。「他真是我的偶像,我會以他為榜樣,希望一直到老都還在出任務。」這位鐵粉熱血地說。夏肇聰高中時受到歐耀佳醫師(右)影響而立志加入無國界醫生,沒想到第一次任務來交接的竟是偶像本人,讓他忍不住興奮合照。(圖/MSF提供)
寵物情緣/幻藍小熊合住思念萌寵 動念宿舍養毛孩被打槍
女團「幻藍小熊」由容容、Ayeon、XXIN、許媛媛、Bido、毓、采甄、Vicky、Nico組成,成軍後便一起合宿訓練,年紀輕輕的團員們獨自在外生活,除了想念家人,最放不下的就是家中的毛小孩,大家曾討論過想在宿舍養一隻寵物,但隊長容容表示到最後一定變成最顧家的Ayeon跟XXIN在照顧,並說:「其他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了,還是先不要好了。」雖然無法在宿舍養寵物,但大家提到家中的毛孩語氣都特別興奮,Bido有一隻養了8年的8歲馬爾濟斯「Bieber」,由於她跟媽媽都很喜歡Justin Bieber,便用偶像的名字命名,提到當初去選狗狗時,在眾多幼犬中只有Bieber很安靜地坐在那邊,讓她覺得很特別,就決定把Bieber帶回家,而Bieber的個性的確非常乖,「養牠到現在幾乎沒叫過,怎麼摸都不會生氣,而且很喜歡陌生人。」Bido的瑪爾濟斯Bieber個性十分關巧。(圖/Bido提供)毓虧家中的瑪爾濟斯Kiki沒洗澡時像流浪狗。(圖/毓提供)毓家裡同樣養了一隻馬爾濟斯「Kiki」,卻被采甄嫌棄:「她家的狗超級醜!」就連毓自己都覺得Kiki沒有洗澡時很像流浪狗,搞笑說:「每次洗完澡沒過多久就會臭了,所以我們都懶得洗。」毓也說Kiki很神經質,聽到外面有聲音會一直叫,此話一出掀起全場暴動,大呼跟毓一模一樣,爆料每次只要宿舍東西被動過,毓都會懷疑有人進來過,一直說一定有鬼;另外Kiki喜歡出門又想趕快回家的個性也跟毓很像,原來每次毓說要出門逛街,不到10分鐘就會開始喊想回家,完全印證了寵物像主人的說法。Vicky則是養柯基「Nini」,她表示Nini很過動,每次回家Nini就會往身上衝,也說Nini很愛吃,雖然ˊ狗狗不能吃巧克力,但Nini卻會挑很貴的巧克力或糖果吃,曾經有過家人回家後,整個地板都是糖果的經驗,被團員虧Nini的才華就是「長生不老」;調皮的Nini也曾偷玩原子筆,咬到墨水跑出來整個臉都變藍色,問及是否會適時懲罰Nini?Vicky笑說:「不會,因為牠不會怕,而且牠很笨,不會特技!」Vicky的柯基Nini相當調皮,愛亂吃巧克力跟咬原子筆。(圖/Vicky提供)米克斯菜呱個性傲嬌,讓XXIN哭笑不得。(圖/XXIN提供)XXIN的米克斯狗狗「菜呱」是朋友撿到的,當時菜呱的眼睛長了顆肉瘤,沒人願意領養,她便決定把菜呱帶回家,並說:「我是先斬後奏,爸媽本來不同意,爸爸一直說要把牠送走,但現在他們感情變很好。」XXIN更說菜呱的個性很怪,叫牠名字時會故意用斜眼看過來,假裝聽不到,如果心情好才願意走過來。布偶貓雪糕愛撒嬌,常躲到Nico的行李箱不讓她出門。(圖/Nico提供)跟許媛媛一樣,家中的英國短毛貓Cookie也愛音樂。(圖/許媛媛提供)除了狗狗,還有兩位貓派的團員,Nico家養了布偶貓「雪糕」,透露當初在看貓時,媽媽強調一定要高顏值,「媽媽說太醜她養不了,眼睛一定要圓,毛色要美又不能太大隻!」讓團員們笑說:「還好妳很漂亮,太醜媽媽養不下去。」Nico也說自己長期不在家,只要回家雪糕就會跑到她的行李箱裡面,不讓她出門,「只要我回宿舍雪糕就會生氣亂大便,爸爸氣到說不要養了,但貓咪最喜歡我爸爸,爸爸也是刀子口豆腐心,最寵雪糕。」采甄很想養哈士奇或法鬥,可惜媽媽不同意。(圖/侯世駿攝)許媛媛則是養了英國短毛貓「Cookie」,是她申請在家自學時爸爸帶回來的,笑說Cookie個性很傲嬌,讓她從Cookie身上學到要保有自己的個性,而許媛媛身為創作才女,Cookie也跟她一樣喜歡音樂,每次彈吉他時Cookie就會湊過來喵喵叫,當她心情不好時,Cookie也會靠近撒嬌,相當暖心。容容曾帶天竺鼠回家,卻讓有潔癖的爸爸受不了。(圖/侯世駿攝)來自韓國的Ayeon雖然沒有寵物及家人陪伴,還好有團員們在身邊。(圖/侯世駿攝)而采甄雖然沒有養寵物,但她很想養哈士奇或是法鬥,可惜媽媽不同意只好作罷,容容則是爸爸有嚴重潔癖,在她苦苦哀求下曾帶了天竺鼠回家,結果天竺鼠晚上狂啃籠子,造成屑屑掉滿地,因此才養一個禮拜就被迫送回寵物店;來自韓國的Ayeon沒有養過寵物,她來台將近一年,中文越講越順,還會學台灣人說話的語調,並說跟團員們一起住很有趣好玩,讓她不會這麼想家。
剛開工又傳缺藥! 干擾素、疱疹藥告急
春節後剛開工,又傳缺藥!今年2月以來,食品藥物管理署陸續刊登公開徵求訊息,包括用於B、C型肝炎治療的干擾素、抑制疱疹病毒感染的針劑藥物、治療黴菌感染的眼藥水,以及癌症化療藥物都上榜,請有意願專案進口或製造的廠商在3月前聯繫。為保障民眾用藥權益,衛福部食藥署去年4月成立「藥品供應通報處理中心」,如接獲藥品短缺通報,經評估無建議替代藥品,就會公開徵求廠商專案進口或製造替代藥品。食藥署統計,截至去年底共接獲600多件藥品短缺通報案件,經調查有9項無替代藥品,啟動公開徵求程序。但根據西藥供應資訊平台,光是今年2月就有4件藥品公開徵求訊息。食藥署副署長王德原說明,「Interferon alpha-2a注射劑型」是干擾素藥物,用於癌症、慢性肝炎治療,每年健保用量約7200支,由於國內唯一持有許可證的藥商已於110年申請註銷,自此開始公開徵求專案輸入。「Ganciclovir 注射劑型」是抑制疱疹病毒感染的針劑藥物。王德原表示,該藥品每年健保用量約5.5萬支,目前國內共有2張許可證,其中原廠藥去年5月因製造廠生產問題,有短缺供應情形,國產藥則持續生產,但近期因設備維修,可能延誤生產,因此啟動預防性公開徵求,但目前並未缺藥。「Natamycin眼用製劑」用於治療黴菌引起的瞼角炎、結膜炎及角膜炎,國內僅1張許可證,每年健保用量約200瓶。王德原說,2月1日接到廠商通知,由於國際航班因素,無法確定航運延誤時程,因此啟動公開徵求。至於癌症化療藥物「Melphalan注射劑型」,適應症為局部惡性黑色素瘤、軟組織肉瘤、多發性骨髓瘤、卵巢癌、神經母細胞瘤,每年健保用量約1800支。王德原說,該藥品僅有1張許可證,由於國外廠在109年10月開始轉廠程序,因此食藥署自110年開始持續公開徵求,目前專案進口藥物還有庫存。
小黃司機載客屁聲連響「大小便不順」 就醫發現肚藏13公分肉瘤
高雄市一名41歲趙姓計程車司機長期受便秘困擾,常常10天無法排便,載客時卻時常放屁,令他相當尷尬,有一天發現尿不出來緊急掛急診,檢查才發現肚子長了一顆13公分的「軟組織肉瘤」,因壓迫膀胱、直腸,導致大小便不順暢,經長達8小時手術摘除後,現已恢復正常生活。 41歲計程車司機趙先生,平常有吸菸習慣,被便秘困擾一年多,常常有連續10天未排便的紀錄,使用浣腸劑的效果越來越差,原本以為是三餐外食、蔬菜水果吃太少、水喝得不夠多,沒想到痔瘡也冒出好幾顆,最後是因為尿不出來才掛急診。收治病例的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蔡達基表示,經電腦斷層掃描,發現趙男的直腸與膀胱之間長了一顆13公分的「軟組織肉瘤」,造成他難以排便、無法解尿。他表示,手術難度極高,因為腫瘤周邊密集多項器官的血管和神經,整整花費8小時才完成手術,替趙男進行手術摘除腫瘤及切除部分直腸,並做暫時性人工肛門,術後還需要做放射線治療,以減少復發的可能。他也解釋,「軟組織」是指肌腱、韌帶、結締組織、筋膜、脂肪、血管、淋巴管等,「軟組織肉瘤」是長在軟組織上的腫瘤,長在腹腔的機率只有約5%,通常被發現時腫瘤已經偏大、甚至已轉移到其他內臟器官,並且若是長的位置不易手術切除,預後也不良,存活率則不到3成。他也呼籲,別忽視長期便秘,若便秘情況達半年以上,且經過藥物或食物調整都無法改善,請盡快找胃腸科醫生檢查治療。
她腹痛拖延以為是脂肪瘤 1年後「腫塊長到23公斤」比臨盆孕婦還大
大陸重慶一名35歲的女子,在去(2022)年5月開始覺得腹部脹痛,但由於一直忙於工作、顧小孩,便沒有選擇至醫院就診。拖了2個月後,女子去醫院檢查時,被告知是脂肪瘤,需要減肥,但隨著她的體重下降,腫塊卻愈來愈大,到了今(2023)年10月下旬,肚子變得異常隆起,堪比即將臨盆的孕婦,而脂肪肉瘤更是重達23公斤。根據陸媒《澎湃新聞》的報導,身形消瘦的王柳(化名)上月去到醫院就診,而肚子內的腫塊已將她的腹部異常撐大,而經過醫生檢查結果顯示,她腹部的腫瘤長約40公分,佔據了腹腔4分之3的空間,將肝腎脾胃等重要臟器擠壓至一邊,更壓迫到了下腔靜脈,已然成為危及其生命的巨大定時炸彈。11月中旬,王柳接受了4個小時的手術,整個腫瘤被成功切下,經秤重後,該脂肪肉瘤更是重達23公斤。後來在醫院的照護之下,王柳恢復狀況良好,目前已經順利出院。而當時手術主刀的普通外科教授錢鋒則提醒,腹膜後脂肪肉瘤是一種不常見的惡性腫瘤,但它具有一定的隱匿性,生長迅速、瘤體較大,於40至60歲人群最為常見,建議民眾要多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況,注意定時進行體檢,才能在發現異常時及時就醫。
離世前一天發文吐「4字」 研究生捐眼角膜助2人
大陸武漢理工大學一位研究生楊榮琦近日病逝,而父母完成他的遺願捐出眼角膜,助2人重見光明,而楊榮琦離世前一天的發文,只有4字,「感恩,感謝。」許多網友感動的說,「感恩,一路好走。」據《滄湘晨報》報導,13日晚間,27歲研究生楊榮琦發了生前最後一篇貼文,「感恩,感謝。」,而他也秀出器捐志工登記卡。隔天,楊榮琦病逝,而父母也遵循他的遺願,聯繫湖南器捐管理中心。楊榮琦經長沙愛爾眼庫評估後,發現的他的角膜品質很優秀,15日一位患者接受移植,18日另一位15歲患者也受助,而當這消息傳給楊榮琦的家人。父親痛哭的說,優秀的兒子又可以繼續看世界。據了解,楊榮琦是武漢理工大學工程力學系的研究生,他現在研2,夢想是變成一位工程師,2020年12月,他就醫發現橫紋肌肉瘤,而父母帶他找了上海等地的名醫不惜負債,只想讓兒子能多活幾年。今年8月,楊榮琦經歷大小手術,身體越來越差,他知道自己的時間剩不多,所以跟父母提捐眼角膜的想法。楊榮琦說,這是行善的好事,他離開後還能讓人見到光明。楊榮琦在13日臨終前,跟父母深情告白「爸爸媽媽,我愛你們」,並在朋友圈發文,「感恩、感謝!」媽媽說,尊重兒子捐眼角膜的想法,這是他們一生最自豪的事。此消息曝光後,讓不少網感動「做小天使了」、「致敬,一路好走」、「天使回到了天堂」、「他很棒,把光明留在了人間」、「希望受贈者能幫你看遍這盛世繁華」、「感恩,一路好走」。
中年男頭部腫脹「滲膿血」急求診!醫曝病因嘆:跑到頸部和肺了
南投縣一名楊姓男子近日頭部莫名腫脹、傷口滲出膿血,就醫後被診斷出罹患晚期「惡性骨肉瘤」,且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頸部、淋巴及肺部。對此,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提醒,若民眾發現身上出現會痛的腫塊,以及不明原因骨折、疲倦、厭食等症狀,小心恐是骨癌轉移引起,應盡速就醫檢查。醫師陳筠方分享診間病例,指出一名50歲楊姓男子因頭部多處腫脹且傷口滲出膿血,緊急到院就醫,診斷後才發現是頭、顏面及頸部的惡性腫瘤,由於癌細胞已經擴散至頸部、淋巴及肺部,無法進行切除手術,目前只能注射化療藥物紫杉醇治療。陳筠方表示,最常見的原發性骨癌為骨肉瘤(osteosarcoma)約占所有骨癌的36%,每年約有60至65人被診斷出罹癌,且通常好發於青春期與年輕成人,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現今因為罹患骨肉瘤必須截肢的病患,已經大幅降低。對此,陳筠方提醒,民眾若發現身上出現不明腫塊且伴隨疼痛,以及不明原因骨折、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症狀,小心恐與骨癌的擴散和轉移部位有關,應盡速就醫檢查,以免延遲治療導致病情惡化。
他「8個月聞不到」以為過敏!竟罹患罕見惡性鼻竇腫瘤 醫示警:1情況要提高警覺
耳鼻喉科醫師吳昭寬近日分享,有名患者鼻塞8個月,原以為是自身過敏,因此沒多加關心病情,但最後竟被診斷罹患罕見惡性的鼻竇腫瘤,甚至「整個眼睛都已被壓迫到」。吳昭寬也提醒民眾,只要單側鼻塞一直沒好,就要提高警覺了,因為惡性腫瘤可能已經找上你。吳昭寬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有名40歲的男性患者長期出現聞不到的症狀,因為認為是自身過敏,才導致鼻塞、嗅覺問題,因此沒多加關心病情,問題就這樣拖了8個月,最後老婆受不了,帶丈夫至醫院檢查。吳昭寬替患者進行內視鏡檢查後,竟發現「他右邊鼻孔裡面有1個紅色好大的肉瘤,上面還隱隱在滲血。」後續安排切片檢查後,確認患者已罹患「嗅神經母細胞瘤」,是較為罕見的惡性鼻竇腫瘤,甚至「從嗅覺區整個長出來貼在顱底,整個眼睛都被壓迫到」。吳昭寬提醒民眾,只要單側鼻塞一直沒好,就要提高警覺了,千萬不能大意,因為惡性腫瘤可能已經找上你。
18年相繼確診5種癌症!竟是因為這種易患癌體質 女子公開求助
大陸南京女子王夢琳今年32歲,卻已經與癌症抗爭了18年。她在14歲的時候確診骨肉瘤,2015年確診第二個原發癌癥乳腺癌,最近幾年更是每年查出一種新的原發性癌症,目前確診5種癌癥。王夢琳說,「和這些腫瘤相愛相殺了18年,我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膽小的我了,有老公、家人、朋友的支持鼓勵,讓我可以重拾信心。」綜合陸媒報導,這幾天王夢琳正在廈門求醫,下周又要到廣州請一位肺癌專家診斷。18年的抗癌鬥爭讓她身心俱疲,所以曾在13日投書網站,希望能得到專家、病友等人的幫助。1991年夏天,王夢琳出生在南京。她父親是一位大學老師,母親在企業工作,一家人過著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但是,一切在2005年發生了轉變。那一年王夢琳14歲,正在上初三,有一天下課的時候,她的左胳膊不小心撞在了階梯教室的扶手上,被撞部位幾天後開始腫起來,一直未見好轉,大約一個月後感覺到了異常,去醫院拍片發現已經發生了溶骨現象,需要立刻住院治療。她還記得那天是2005年12月13日,也是人生中第一次住院。經過一系列檢查,最後判定可能是惡性骨肉瘤,但具體是哪一種無法判定。醫生原來認為需要截肢,後來經過化療和手術,保住了左臂,但是切除了一根尺骨。後來經過了2個療程的化療,2009年又做了一次修覆手術,從她的左腿取出腓骨以及胯骨上的部分骨頭植入胳膊。2010年,王夢琳平安度過了5年危險期,實現了骨肉瘤臨床治癒。但是,病魔不肯放過她。2015年10月,王夢琳正處於工作上升階段,厄運又一次降臨,她在體檢中被查出左側乳腺有腫塊,醫生高度懷疑是腫瘤。她得知結果後,在醫院的長廊哭了很久,不過在愛人的安慰下漸漸振作起來,開始了乳腺癌的求醫治療。在穿刺檢測後,病理提示左側乳腺癌不是早期,並且左側腋下淋巴結有轉移,這個乳房必須要全切,以防後續復發轉移。同時檢查時發現右側乳腺有纖維瘤,和醫生溝通手術中一起取掉,但在手術中的快速病理檢查中發現,右側纖維瘤下方還有一個小腫塊,屬於雙側乳腺癌。當時王夢琳處於手術麻醉之中,母親替她做了右側也全切的決定。「手術出來的我發現雙側乳房全切,情緒瞬間就爆發了,眼淚止不住地流,閨蜜告訴我,母親做過決定後就在手術室前哭了,但也是沒有辦法。」在朋友和家人的安慰下,她逐漸恢復平靜,接受了這個事實。經過小半年的痛苦治療,她又回歸了正常生活。後來她又接受了乳房重建手術,植入了假體,生活似乎平靜了下來。然而平安的日子只過了5年。2021年,在醫院的一次複查中發現,王夢琳的肺部有一個結節較之前明顯增大,醫生懷疑是早期肺癌。「當時的我又一次被拉下了深淵,無法平靜,醫生讓回家等待手術,等待的這半個月中我在想,為什麽我會得這麽多癌症?我平時飲食健康,不熬夜不喝酒,唯一可能就是基因的問題。」王夢琳說,和這些腫瘤抗爭了18年,大大小小做了10次手術,還經歷了化療、放療、靶向藥治療以及各種報告單帶來的強烈衝擊。但是,王夢琳依然有很多疑慮,以前都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可能間隔5年、10年出現一種新癌症,現在感覺有點失控,幾乎每年都能查出一個新的腫瘤,所以希望找到全面性的治療方案。
輕熟女體重暴增16kg…肚脹到快炸「內臟壓成紙片」 醫揭病因:比癌還惡
大陸北京朝陽醫院西院區婦產科門診先前來了一位特殊病人,39歲的女患者名叫小倩(化名)、胳膊和腿幾乎是皮包骨的她,卻因罹患比癌還惡的「子宮平滑肌瘤」,病變後腫瘤極速膨脹至16公斤,下方的腸子和膀胱幾乎被壓成「紙片」,即便自身體重只有40多公斤,加上肚子裡的腫瘤後,體重卻達到了60公斤。北京朝陽醫院透露,8個多月前,小倩被診斷患有子宮平滑肌肉瘤,儘管經歷了2次腹腔手術及化療,肚子裡的腫瘤依然瘋長。腫瘤壓迫使得小倩呼吸困難,甚至無法平臥;同時,腫瘤不斷消耗著小倩身體,把小倩折磨得皮包骨頭,嚴重貧血合併低蛋白血症。醫生迫切希望切除腹腔裡的「大傢伙」,減輕小倩痛苦。考慮到腫瘤涉及範圍廣,醫院組織術前多學科會診,制定全面治療方案。麻醉科副主任王振元得知患者合併嚴重甲狀腺功能減低、腎上腺功能不全等情況,主持麻醉科進行討論,認為小倩的手術必然出血多、損傷大,以如此糟糕的身體狀態迎接手術,成功機率低,提議暫緩手術。聽取麻醉科的建議,小倩配合醫生積極調整自身狀態,經過近1週治療,各項指標明顯好轉。由於腫瘤巨大,加上腹腔壓力驟降和出血等原因,小倩在術中血壓迅速下降,一度測不到血壓,情況十分危急。王振元要求醫生暫停操作、壓迫止血,同時採取快速輸血輸液擴充容量、增加血管活性藥用量等措施,終於讓小倩血壓慢慢回升,手術得以繼續進行。在切除腫瘤主體的2個小時內,小倩幾次出現嚴重低血壓,多虧麻醉醫生精心處置,一次次將她從死亡線拉回。經過近5小時奮戰,16公斤腫物被切除,出血約7500ml,相當於全身血液換了2遍。術後2小時,小倩平安甦醒並拔除氣管插管,術後2天便從ICU轉回普通病房,結束第一階段化療後,7月31日順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