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
」 痔瘡 肛門 肛裂 便秘 陳威智5旬男子2個月反覆血便 醫拿大腸鏡檢查「督進去」就找到病因
一名54歲的中年男性日前前去醫院就診,主訴反覆血便近2個月,並伴隨食慾不振及排便習慣改變。雖然家族中並無大腸相關疾病史,但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認為,病人主訴的這些症狀已經是明顯的警訊,加上病人從未做過大腸鏡檢查,為此立刻安排檢查,沒想到大腸鏡剛放進去,就馬上找到血便的原因。胃腸肝膽專科醫師張靖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當時大腸鏡檢查一進入肛門,就發現血便的原因為「直腸癌」。而且癌症侵犯範圍和深度相當嚴重,所以導致直腸黏膜極其脆弱,經常出血。檢查完成後,該名病患被立刻轉診到林口長庚進行後續癌症治療。張靖醫師表示,這是自己最不想看到的結果,原本希望病患所遭遇到的是痔瘡所引起的血便。張靖醫師後來也提到,該名病人目前需確認其他器官是否受到癌細胞的侵犯,以及是否能保留肛門等治療相關問題。張靖醫師也希望他接下來的治療能一切順利平安。張靖醫師解釋,大部分血便的原因都是良性的腸道疾病,如痔瘡、肛裂或腸道發炎等。然而部分血便的原因則來自於「大腸直腸癌」。尤其當血便伴隨排便習慣改變、便中有黏液、體重減輕或有家族史等情況時,更需謹慎小心。「大腸直腸癌」的形成往往需要一段時間。在「預防勝於治療」的觀念下,張靖醫師認為民眾應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多攝取蔬菜水果,及早發現並切除腸息肉,以降低大腸直腸癌的風險。透過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能遠離大腸直腸癌,也有助於減少其他癌症的風險。
肛門出血不一定是痔瘡 專業醫分析5情況「疏忽就放任癌症惡化」
許多人在排便時,偶爾會出現血便的問題,一些有痔瘡的民眾,就會直覺以為是痔瘡發作。但知名痔瘡專家陳威智醫師近日提醒,屁股出血並不一定只是痔瘡,這種身體異狀往往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疾病風險。他也為此分析5種情況導致的出血,其中一種如過放任不管的話,會直接導致癌症惡化。陳威智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許多人對於屁股出血或疼痛的症狀掉以輕心,認為只是痔瘡便放著不治,任其自然癒合。但陳威智醫師提醒,這樣的認知可能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惡化。陳威智醫師也解釋,許多疾病的症狀與痔瘡類似,但其實可能隱藏著更複雜的問題,需及時就醫確認。陳威智醫師表示,像是大腸癌,就是一種常被誤認為痔瘡的疾病。由於其早期症狀如便血、腹痛等與痔瘡相似,許多人因此忽略。但大腸癌通常還伴隨著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和持續的腹痛,如果不加以重視,延誤治療的風險相當高。第二則是肛門瘻管,這也是一種容易被誤解的疾病,常見於肛門清潔不佳或反覆感染的情況下。這種病症通常伴隨膿樣分泌物或血紅色黏液,會導致肛門周圍的癢感和疼痛。第三種就是肛門癌,陳威智醫師解釋,如果肛門瘻管長期不加以治療,肛門持續發炎導致細胞病變反覆發作,進而引發肛門癌,嚴重時甚至會惡化成惡性腫瘤。第四種則是克隆氏症,這是一種慢性腸道發炎性疾病,常伴隨腹痛、腹瀉、發燒和體重減輕等症狀。由於其發病過程與痔瘡的某些表現類似,很多患者未能及時察覺病情,錯過最佳治療時機。最後,肛裂也是一種與痔瘡相似的疾病,常見於長期便秘的患者。由於排便時肛門壓力過大,導致肛門組織撕裂,進而出現撕裂痛和便血的情況。這類症狀雖然多數人會認為是痔瘡,但實際上是肛門組織因外力受損引起,需及時治療以免惡化。陳威智醫師也在文章中呼籲,當出現肛門異狀時,千萬不要自行判斷為痔瘡,應該儘早就醫檢查,以避免延誤其他更嚴重疾病的治療。
大便「4顏色」是健康警訊 醫示警:千萬不能拖
大便是我們飲食經過消化管消化和吸收後剩下的渣滓,以及消化液和分泌物的混合物,因此大便絕不單純只是身體的排泄物,它的外型其實也多少反映身體的狀況。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也表示,如果糞便呈現「墨綠色、灰白色、黑色、鮮紅色」4種顏色,就有罹患特定疾病的可能,建議趕快找醫生進行檢查,千萬不能拖。陳威智近日在臉書粉專「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發文分享,《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依糞便形狀將人類的大便分為7類,其中顆粒狀小球或香腸狀表面凹凸不平,通常有便秘問題;香腸狀表面有裂痕或像蛇及香腸狀表面光滑,是理想的便形,尤其後者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塊狀且質地柔軟、散狀或糊狀、水狀無固體這3種則要留意,若長時間持續,可能有感染及腹瀉問題。(圖/翻攝自Facebook/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陳威智補充,除了透過形狀辨識健康狀況,顏色也是觀察的關鍵,如果你的大便呈現以下「4種顏色」就有罹患特定疾病的可能,建議趕快找醫生進行檢查,千萬不能拖:墨綠色:膽汁濃度過高,有急性腸胃炎的風險。灰白色:膽汁含量過低,有胰臟癌、膽管癌的風險。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紅血球遭胃酸破壞釋放高濃度鐵質,可能是胃潰瘍或胃腫瘤。鮮紅便: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痔瘡、肛裂、肛門膿瘍。
6歲童如廁「馬桶都血便」 醫一查不是吃壞肚子…罹罕見疾病
排泄物就能反映身體現況!台中一名6歲男童上廁所後驚見大量鮮紅色血便,就醫照大腸鏡,大腸內有許多鮮血,小腸也有潰瘍的狀況,進一步檢查得知男童罹患罕見自體免疫疾病「克隆氏症」;所幸經過藥物治療後,男童已經順利恢復健康。童綜合醫院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醫師胡書瑋分享一起病例,有一名6歲男童被家人帶來就醫,男童上廁所大出血便,但他沒有腹痛、腹瀉、便祕或發燒等情形,確定不是吃壞肚子,決定透過大腸鏡、梅克爾憩室掃描及腹部電腦斷層等檢查,查明他血便的原因。胡書瑋從檢查結果發現男童大腸正在出血,小腸潰瘍且淋巴結腫大,和男童家長商量後決定再用胃鏡和膠囊內視鏡檢查;經過1天後結果出爐,胡書瑋從影像判讀中,研判男童罹患罕見疾病「克隆氏症」,好在還是早期,使用藥物治療止血成功控制病情,男童出院後也持續回診追蹤治療。兒童醫學部小兒腸胃科胡書瑋醫師筆指處即為小腸潰瘍和出血處。(圖/翻攝畫面)胡書瑋說明,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會造成腸胃道慢性及反覆性發炎,主要症狀有腹瀉、腹痛和發燒,伴隨一些肛門的合併症,像是膿瘍、肛裂,瘻管等,但發病初期常常只有部分症狀。另外指出,兒童在成長發育期間患病,長期腸道發炎就會造成營養吸收不良,因此兒童罹患克隆氏症恐導致發育不良的狀況。除此之外,胡書瑋指出,男童無痛性血病的情形,臨床上會懷疑是梅克爾憩室導致,這是一種先天性胃腸道畸形,發生比例約2%,男性多於女性,在孩童身上比較常見。不過男童最後診斷是克隆氏症,在台灣發生比例約10萬分4.7,好發於20歲至30歲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鮮少發生在兒童。
痔瘡吃辣會更慘、腹瀉也會誘發? 「10大痔瘡謠言」一次破解
健保署108年統計,全台痔瘡患者有39萬人,好發族群為50至59歲。對此,大腸直腸科醫師陳威智近日也整理「不可不知的痔瘡10大謠言」並一一破解,呼籲民眾別再相信這些迷思。痔瘡到底是如何得到的?醫師陳威智去年在臉書粉專《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發文衛教,痔瘡原本是肛門中由血管、結締組織和平滑肌纖維構成的生理組織,幫助肛門肌肉更好的收縮和封閉,以防液體、氣體和固體外漏。但因久坐、不良的排便習慣,而有不當的擠壓摩擦和壓力,導致組織滑出體外(脫垂)有腫脹出血,才成為臨床所說的痔瘡。陳威智近日又針對「關於痔瘡的10大謠言」在臉書粉專《禾馨醫療》發文破解:Q1:小孩不會長痔瘡?A:答案是會,陳威智臨床上遇過年紀最小的只有3歲。Q2:嗜辣者就會長痔瘡?A:機率相對比較高,且有痔瘡的人吃辣的確會比較不舒服。Q3:屁股不痛不癢就是沒痔瘡?A:其實每個人都有0期痔瘡,只是沒發作而已。Q4:大便有血就是痔瘡?A:不一定,也可能是大腸癌、肛裂或瘻管。Q5:腹瀉跟痔瘡完全無關?A:並非完全不相干,因為腹瀉也有可能會誘發痔瘡。Q6:坐浴越勤越好嗎?A:適當即可,頻率大約1天3次。Q7:做完痔瘡手術就不會再長痔瘡嗎?A:一般術後8至10年的痔瘡復發率約5%以下,但若不改變飲食與排便習慣,還是有可能復發。Q8:哺乳期不能動痔瘡手術?A:是可以的,醫師會使用安全的藥物進行。Q9:綁橡皮筋會比手術好嗎?A:雖然是比較快速的方式,但無法全面性處理痔瘡問題,所以容易使其復發。Q10:手術時間越短越好?A:當然不是,是要在適當時間內完成最好,手術重點是要仔細,不是有速度就好。
10天大一次便!女子怕胖「只吃1物」 醫師愣住:不吃哪有東西拉
據統計,全台有超過500萬人深受便秘所苦。大腸直腸科醫師賴依伶近日在健康節目中就曾透露,一名23歲女子就醫時自曝約7到10天才大一次便,嚴重時甚至得靠灌腸才能排便,讓她困擾不已。經賴依伶提問,才得知她因為怕胖,因此一天只吃一餐,吃的還是許多人運動後會喝的「高蛋白飲」,讓醫師聽了直搖頭。據《ETtoday健康雲》報導,大腸直腸科醫師賴依伶近日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女病患因解便非常疼痛而求診,並透露排便頻率為7到10天才拉一次,有時還得靠灌腸幫助排便。經賴依伶提問,她才透露自己因為怕胖,一天只喝一次高蛋白飲,但液體蛋白質進入人體後容易被吸收,使得殘存的固體渣渣少之又少,一週下來根本沒什麼糞便,也因此解便異常困難。賴依伶說明,便秘者往往只想到先把大便大出來,卻鮮少檢視自己吃進的食物量到底夠不夠。她當下建議患者要增加進食,並且調整飲食內容。如果擔心變胖,進食順序可先從蛋白質、青菜開始吃,最後再攝取澱粉;此外,適當的運動也能促進腸胃蠕動,促進排便。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也曾在粉專《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說明,正常的排便頻率為3天一次至一天3次,只要一坐上馬桶能在5至7分鐘內上完都不算便秘;反之,若每天得坐在馬桶上等、每次排便都得擠5至7分鐘以上,用力到臉紅脖子粗,就算是便秘。鍾雲霓表示,曾有網友提問:「平時都有吃菜,為什麼還便秘?」鍾雲霓指出,壯漢和女性雖然食量不同,但驅動腸道所需的纖維量相差不大;女性受荷爾蒙影響,有時甚至需要更多的纖維。既然食量小、總蔬菜量吃不到那麼多,就要吃纖維含量高的蔬菜,如菠菜、地瓜葉等綠色蔬菜更好。鍾雲霓還指出,青菜類的非水溶性纖維,是形成糞便蓬鬆的骨架;而水果類的水溶性纖維,則能幫助大便潤滑排出,因此蔬菜/水果採2:1分量攝取,是最佳的攝取方式。她進一步解釋,當發現糞便乾硬,甚至造成破皮肛裂,通常是缺乏水果類的水溶性纖維;若大便很水、很軟,腸道沒有驅動力,需要全身出力來擠,那麼一般是蔬菜吃太少了。
便秘女硬擠「有東西掉出來」…就醫驚是直腸黏膜 醫揭嗯嗯別超過這時間
一名每次排便需耗時30分鐘到40分鐘的40多歲女性,在經過長期的久坐如廁後,發現有東西「掉出來」且越掉越多、越大,就醫驚覺是直腸黏膜脫出肛門。大腸直腸科醫師賴依伶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這名患者案例,該名女患者除了每次如廁時間長,還必須用力擠才能排便,未料排便配手機及用力擠的時間久了,竟發現有東西掉出來。女患者因為掉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大且越多,甚至只要走路時間一長,就會感覺有東西掉出來而就診。賴依伶請對方在醫院使用廁所後,發現掉出來的除了痔瘡,還有痔瘡上方的直腸黏膜。賴依伶指出,這情況會造成大量出血,女患者也確實每次排便都會不斷流血,甚至有幾次因貧血太嚴重急診。建議女患者先處理血紅素再解決痔瘡脫垂,也告知不應蹲馬桶超過10分鐘,若沒便意就別繼續坐在馬桶上。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曾表示,長時間坐在馬桶上可能會引起一系列健康問題,並指健康成年人正常排便時間最好控制在3到5分鐘以內,降低罹患痔瘡等疾病機率。如排便超過15分鐘就可能是警訊。排便時間過久除可能引發痔瘡,也可能產生便秘、肛裂、直腸脫垂及腹部不適等問題,且若沒有便意卻硬要蹲廁所,可能擠壓肛門血管造成腫脹、疼痛,最後形成痔瘡。
這事一次做半小時!29歲女「肛裂」送醫 醫勸:別超過10分鐘
大陸29歲女子陳莉莉(化名)是一家知名企業的會計,常常因為加班而忽略了飲食和休息,導致她長期飽受便秘之苦,每次蹲廁所都至少半小時,最終導致肛裂,痛苦不堪地被送進了醫院。「真不是我說你,小姐姐,妳坐那麽久,真是自找苦吃啊!」一進急診室,醫生一邊查看患者情況,一邊忍不住開了口。綜合陸媒報導,陳莉莉因長時間便秘,最終導致肛裂,痛苦不堪地被送進了醫院,她平時工作繁忙,是一家知名企業的會計,常因加班而忽略了飲食和休息。一次長達半小時的如廁嘗試,最終讓她痛不欲生,不得不求助醫生。醫生查看患者情況後,勸說「下次記得,不要坐太久,10分鐘解決不了的問題,再坐也沒用。」醫生表示,「坐得太久,不僅影響血液循環,還會增加直腸的壓力,特別是長時間用力,更是直接導致肛裂的誘因。」醫師補充,現代人常忽略了基本的身體機能,長時間坐在馬桶上使用手機,已經成為常見現象,「這不僅僅是浪費時間,更是對身體的一種傷害。我們的直腸並不是設計來承受長時間的壓力的。」醫生進一步指出,喝水的量直接影響到腸道健康,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軟化糞便,減少排便時的用力,這對預防肛裂至關重要,尤其很多人不重視定時補充水分,通常是感到口乾才喝水,其實這時身體已處於相對脫水的狀態,只要改變小小的生活習慣,如合理安排排便時間,保持足夠的水分攝入,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或避免肛裂的問題。
喜歡邊蹲邊滑手機? 專家示警:馬桶久坐恐釀「恐怖4下場」
許多人喜歡在上廁所時,帶著手機「一邊蹲一邊滑」,以醞釀排便情緒,但專家警告,這看似為「無害」的習慣,恐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其中包括導致痔瘡、肛裂,甚至有直腸脫垂問題,或是使手機變成「細菌溫床」。據《鏡報》報導,哈佛大學醫學博士塞西(Rosh Sethi)警告,許多民眾平常喜歡在上廁所時,帶著手機看影片、回訊息、瀏覽社交媒體以醞釀排便情緒,但這習慣可能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後果。他解釋,這會讓坐在馬桶上的時間拉長,進而對直腸和肛門造成壓力,導致痔瘡、肛裂,甚至有直腸脫垂問題,因此他也呼籲民眾應停止這種習慣。然而,這還不是唯一的風險,在如廁後沖水時,無數的糞尿會四散在廁所環境中,而當我們的手摸到廁所物品表面吸附的細菌,再碰觸手機,就會使手機沾滿細菌,導致手機比馬桶蓋還髒。塞西也說,若手機成癮症很嚴重,那至少要時常消毒手機,避免造成疾病,此外在浴室裡,手機還有可能意外的掉進馬桶裡,曾有五分之一的美國受訪者承認他們曾經有過這經驗,而這也是細菌滋生的危機。
肛門塞1根痛到送急診 「30cm戳到底」一路頂到肝…原因超傻眼
大陸江蘇省常州市一名65歲男子近日因便秘腹脹難受,誰知他居然不去醫院治療,反而選擇用1根直徑約3公分、長約30公分的PVC管塞進肛門「掏糞」。沒想到,便秘沒有緩解,卻失手將管子全部塞進腸道,不僅腹脹加重還疼痛不止,不得已到醫院搶救,最終通過內鏡將深入結腸的PVC管取出。《現代快報》報導,宋大爺(化姓)6日被工友送到常州四院急診,通過影像檢查發現PVC管已經深入體內,從體表位置看管子的末端已經頂至肝臟附近,從解剖學看應該到了乙狀結腸深處。常州四院消化內鏡中心團隊通過內鏡技術將PVC管子取出,並將內鏡送至結腸處觀察,在腸道內大量糞便內容物的間隙中仔細探尋,沒有發現腸道穿孔,但是有黏膜水腫、潰瘍形成。常州四院消化內鏡中心主任朱長紅表示,「手術中,我們發現他腸道內有大量內容物,局部腸道黏膜水腫。如果不及時取出PVC管,有可能發生腸道穿孔甚至腸道缺血性壞死,後果將不堪想像」。幸運的是,宋大爺沒有發生腸道穿孔病變。大陸江蘇省常州市一名65歲男子近日嚴重便秘,竟將PVC管塞進肛門掏糞。(圖/翻攝自現代快報)常州四院肛腸外科專家李在峰介紹,最常見的功能性便秘分為慢傳輸型便秘、出口梗阻型便秘,以及混合型便秘等3種。其中,出口梗阻型便秘與生活習慣不良有很大關係,特別是久坐馬桶看書、玩手機等,日久導致便意遲鈍,大便堆積直腸。如果能改掉邊上廁所邊看書等壞習慣,可以慢慢幫助恢復便意的敏感性。此外,坐便姿勢也會影響排便順暢度,可採用蹲姿,或坐姿時在腳下墊個小板凳,增加腹部壓力促進排便。李在峰表示,便秘跟情緒壓力有一定關係,大多數慢性便秘患者都有焦慮、緊張等精神症狀,平時飲食比較精細,進食量少,運動量也少,不能每天排便而壓力增大。通過適當增加運動量,多吃含果寡糖的食物,如水果、大麥、玉米、黑麥、紅薯等,不要為一時排不出而糾結,接受2到3天排便一次的習慣,壓力緩解便秘也就消失了。李在峰提醒,長期或者慢性便秘不僅會導致肛裂、痔瘡的發生,甚至會導致腹壁疝,既往有肝硬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更會導致病情加重。李在峰強調,出現便秘後,一定要到正規的醫院治療,切莫採取極端方式,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端午粽子難消化 易生痔瘡醫生教你5招自救
連續四天的端午假期中,飲食充斥著高熱量甜飲品、高油脂甜鹹粽,加上聚會不斷,熬夜追劇作息不正常,休假結束後就看見腸胃科門診內人滿為患。消化系統出問題可大可小,若不與理會,輕則造成便秘、肛裂;嚴重者可能會形成痔瘡喔!若是原本就患有痔瘡的民眾,在連假這幾天低纖高油脂的飲食,更可能會加重痔瘡等級。端午連假後如果痔瘡問題拉警報,到底該如何處理呢?端午粽子難消化 痔瘡危機高升端午節難免都要來上幾顆粽子應應景,不過粽子的主原料是糯米,粘度高,較難消化,還會抑制胃腸蠕動。加上粽子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所以在消化過程中會大量吸取水分,吃太多會引起腹脹與便秘,若沒有搭配其他高纖蔬果平衡飲食,連續幾天累積下來,會導致肛裂與痔瘡的發生。特別是童叟族群,腸胃功用相對較薄弱,更會引起痔瘡等疾病的好發率。季節悶濕 痔瘡問題難以忍受本身患有痔瘡隱疾的民眾,在每年最為炙熱的端午節慶時刻中,氣溫的悶濕與空氣不通風的條件下,患者更容易感到私密處及痔瘡的不舒適,不只外出無法順利排便,連走動都會摩擦肉球,甚至引起出血,加重痔瘡發炎腫脹,讓端午連假無法進興出遊。發現罹患痔瘡 5招居家自救怎麼評斷是痔瘡呢?當肛門口不定期搔癢、如廁排便時發現有出血的情形、甚至在肛門口摸到突起的「肉球」,這些種種的症狀都是痔瘡的誘發。連假後如果發現自己已經被痔瘡纏身時,也別過於擔心焦躁。知名診所的大腸直腸專科醫師賴依伶教你在家的自救方式。 1. 飲食管理:每日飲水量需達2000cc,飲食增加高纖蔬果、益生菌,盡量避免油膩、油炸、辛辣、酒與刺激性食物,便可改善便秘與痔瘡腫脹程度。2. 溫水坐浴:痔瘡會引起肛門括約肌收縮,導致血液迴圈變得更差、疼痛感更強烈的惡性循環,溫水坐浴有助於緩解痔瘡靜脈叢淤堵,提升肛口循環,減緩痔瘡病兆。3. 提肛運動:時常做肛門收縮與放鬆的提肛運動,可促進肛門、直腸部位的血液回流,進而改善痔瘡症狀,女性痔瘡患者亦可同時讓漏尿情形得到改善。4. 定時排便:尊重自己的便意,排便時避免分心看書或者滑手機,蹲馬桶儘量不要超過5分鐘,才能減少肛門持續受壓的時間。5. 便後清潔:排便後在以衛生紙輕柔點沾方式清潔後,可搭配無添加的濕紙巾加強肛門口的潔淨,減少糞便殘留導致細菌滋生使痔瘡症狀加重。不同痔瘡等級 對症下藥有效果▲賴依伶醫師針對1-4級痔瘡等級說明對應的合適治療方式。一旦發現痔瘡後就一定需要動刀嗎?其實不一定喔!賴依伶醫師進一步說明,除了上述在家的自救方式來避免痔瘡問題惡化外,也可以透過藥物讓痔瘡問題獲得緩減!不過不同等級的痔瘡,還是有對應適合的治療方式。賴依伶醫師以1-4級痔瘡來說明合適的治療方式。若是屬於第一級~第二級痔瘡,不一定需要痔瘡手術,賴依伶醫師建議可以採用口服藥物改善急性痔瘡症狀,降低患部的腫脹疼痛感。痔瘡屬於第二級~第三級階段的患者,則可以透過新型「LHP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阻斷血流供應痔瘡,讓痔瘡缺乏養分逐漸萎縮凋零,且傷口0.2公分,30分鐘便可以完成痔瘡消融治療;若屬於較嚴種等級的第四級痔瘡患者,賴依伶醫師則會採用複合式的「無痛微創痔瘡手術」保留黏膜與肌肉組織,不傷害肛口大小,出血少腫脹低,當天無須住院可返家休養。即早治療,更能即早擁有舒適生活痔瘡問題已是現在非常普及的文明病,新科技的痔瘡治療方式越來越多元,不管是口服藥物、光纖雷射、或是微創痔瘡手術,都大幅超越傳統痔瘡開刀的住院多天恢復期與疼痛感。大多數患者採以新方式的痔瘡治療隔日便可以正常上班、不影響日常生活,更適合現代的忙碌生活。但賴依伶醫師還是要提醒大家,保持均衡的飲食與良好的生活習慣,一旦發現有痔瘡即早治療,更能免於到手術階段,也可以即早擁有舒適的生活喔!▲賴依伶醫師建議一旦發現罹有痔瘡徵狀,就可即早就醫治療。
便秘、屁超臭好困擾!營養師大推「起床喝1液體」擁暢快人生
相信不少民眾都有便秘的困擾,若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或有其他排便問題像是疼痛、肛裂等都可以稱為便秘,且排便困難不僅會讓有毒物質影響情緒、食慾,嚴重甚至還會危害健康。營養師李婉萍分享,其實便秘可分為3大類,若是光靠「多喝水」恐無法順利解決卡卡危機。李婉萍在個人網站表示,便秘可分為「有便意上不出來」、「糞便乾硬」、「糞便黏性強」等3類型,且都有各自的解方,除了常見的多喝水、多吃蔬果外,建議每天早上可攝取10cc的橄欖油、酪梨油等,幫助腸道蠕動。第一種類型、想便便卻上不出來:這類型的人平時生活緊張、工作壓力大、步調快,以至於經常錯過上廁所時間,因此容易產生口臭、皮膚暗沉及三高風險,建議養成定時上廁所的習慣,每天補充足夠的水分,另外可多吃「水溶性膳食纖維」,如海帶、昆布、紫菜、燕麥、菇類等食物,幫助軟化糞便。第二種類型、便便很硬,放屁好臭:這類型的人食量較小,容易水分、蔬果攝取不足,導致糞便有如羊大便般又乾又硬,且症狀是放屁特別臭、膚質粗糙、常常冒痘,建議每天至少喝3000c.c.的水,加上多補充橄欖油、酪梨油等助腸胃蠕動,飲食則推薦多吃「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如西洋芹、青花菜、牛蒡、竹筍、豆類、堅果、芭樂、百香果等,幫助增加糞便體積。第三種類型、大魚大肉讓便便黏踢踢:這族群的人愛吃肉類、水果,相較之下蔬菜吃很少,往往糞便黏性較強,沖馬桶時容易黏在馬桶壁上,且飲食不均衡易發生內臟脂肪、體內膽固醇和息肉增生等風險,建議補充「水溶性」及「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像是竹筍、香菇、玉米、海帶、銀耳蓮子湯。此外,李婉萍提醒,除了多吃膳食纖維、蔬果,補充足夠水分及減少精緻澱粉外,搭配運動習慣也有助於增加腸道健康。
姿勢錯誤害便秘!物理治療師曝「順暢6步驟」:必備這1物
相信不少民眾都有便秘的困擾,若每周排便次數少於3次,或有其他排便問題像是疼痛、肛裂等都可以稱為便秘,且排便困難不僅會讓有毒物質影響情緒、食慾,嚴重甚至還會危害健康,國外就有一名物理治療師提醒,錯誤的上廁所姿勢也會釀成便秘問題。一名澳洲物理治療師喬治亞(Georgia)經常在抖音分享衛教健康知識,指出現代人的文明病「便秘」可能是「上廁所姿勢錯誤」造成,並拍片親自示範「正確排便姿勢」6步驟。首先,先坐在馬桶上,雙腳平踩地面、放鬆張開;第二步「墊高雙腳」,腸道和肛門最容易排便的姿勢,就是蹲姿角度,所以藉由雙腳踩在矮凳或能幫助墊高的物體上,就能幫助「左右膝蓋高過大腿」形成最佳蹲姿;第三步「身體前傾」,當身體向前微傾時,有助於腹部加壓也能放鬆恥骨直腸肌,幫助順利排便;第四步「腹部放鬆」,避免讓骨盆肌肉變得緊繃,否則難以排出任何東西;第五步「腹式呼吸」,輕輕吸氣讓空氣進入腹腔,此時感受到腹部微微隆起後再緩慢吐氣,重複以上步驟數次,就能放鬆腸內肌肉,使糞便推進更順利;第六步「避免用力過度」,大便時肌肉會產生推力以推動糞便,但若用力過猛、過久,容易引發痔瘡以及黏膜腫脹。
抗生素、農藥吃太多「害便祕」!醫曝5大狀況:吃再多纖維也沒效
相信不少民眾都有便秘的困擾,且明明已經多吃蔬果卻還是無法改善,就有醫師指出,多吃纖維的確對部分人有效用,但若還是一樣沒效果,有可能是水份攝取不足,或是抗生素及農藥吃太多。家醫科醫師李思賢在臉書粉專《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分享,一個禮拜排便次數少於三次,或有其他排便問題像是疼痛、肛裂都可以稱為便秘,而這也是臨床上最常見到但最難治療的病症,且若無法順利排便,有毒物質會影響情緒、食慾及健康。李思賢表示,大家都知道想改善便秘問題須多吃纖維,但偏偏對有些人來說就是發揮不了效果,他也列出5大「吃纖維還是便秘」的原因。第一、「脫水」,一天的水喝不夠就有很大的可能會便秘。所以這個時候你只要多喝水就可以改善,咖啡和茶的水分也包含在內。第二、吃進太多的「抗生素」和「農藥」,抗生素不只指醫生開的抗生素,還包括食物中的抗生素,因為抗生素可能隨著食物鏈累積到體內,且腸內菌也是細菌,所以也會受到抗生素和農藥影響。第三、「腸內菌數量太少」,腸內菌數太少將導致人體無法排出漂亮的便便,多吃益生菌及發酵食物有助於改善便秘症狀。第四、「正在改變飲食」,在改變飲食習慣的過程中,人體的腸道菌還沒「習慣」新的食物,經過大約一個月以上的「轉變期」後,排便就會恢復正常。第五、「壓力」,壓力太大會抑制腸道蠕動,若能透過瑜珈、冥想、呼吸練習等放鬆緊繃情緒的活動,就能讓排便更順暢。
嚴立婷生第一胎生巨嬰爆「失血過多」 事後才知4度撕裂傷:差點死在生產台
藝人嚴立婷在節目上分享自己的兩次生產經驗,直呼和第一位婦產科醫生很沒緣分,因為出血過多差點死在生產台上,坐月子期間還出現腎發炎,因為打抗生素的關係也不敢餵母乳,因此第二胎就換了另一位醫生。嚴立婷回想第一胎的生產過程。嚴立婷日前在《醫師好辣》分享,「我生兩個,醫生是不一樣的,我第一個是人家介紹,真的沒有緣」,當時,第一胎遇到醫生說寶寶大小約3600克、正負500克,但通常是負的所以應該是3100克,她也是新手媽媽沒經驗,沒想過可能因為寶寶太大導致生產困難及大量失血,就這樣直接去自然產,「我失血1000c.c.快1500c.c.,差點死在生產台上」。嚴立婷曾生產時失血過多。嚴立婷強調沒有堅持要怎麼生,完全信任醫生,認為醫生當時應該要先評估,除此之外,她住院期間有腎發炎現象,住院一周都在打抗生素,因此擠出來的母乳都不敢餵食,「坐月子的時候還腎發炎,回去醫院住一個多禮拜,那一個多禮拜母奶都擠掉不敢餵,因為有打抗生素,因為當新手媽媽很煎熬」。嚴立婷事後才聽醫生說會這麼嚴重是因為有4度撕裂傷,「醫生說為什麼這麼嚴重,『妳是4度裂傷』,白話文就是肛裂」。有過這次不愉快的經驗,第二胎就找了不同的醫生,嚴立婷透露,女兒提早一個月出生,體重有3500克,直呼都是生巨嬰,還好第二次就沒有像第一次一樣面對生死關頭。
肛門癢是太愛乾淨?外科醫曝「私處清潔5觀念」 蹲馬桶勿超過這時間
肛門診療雖然相當令人害羞,但為了自身健康,如果身體不適還是盡早就醫為佳。外科醫師鍾雲霓透露,有患者詢問「我上廁所都有用純水濕紙巾擦拭乾淨,洗澡也確實清洗,肛門搔癢不確定是不是痔瘡的問題,要如何判斷呢?」因此她特地整理出有關肛門和私密處清潔的5大觀念,提醒民眾多注意。請由前往後擦,勿由後往前擦 這一題男性朋友比較沒有問題,可以幫女性朋友留意。女性生理上,肛門和「陰道-尿道」是鄰居,由後往前擦,會增加將糞便中的細菌往前帶到尿道周邊的風險。 這一題的延伸是,有些女病人痔瘡長期脫垂、甚至將內黏膜翻出肛門、終年濕黏,這時候易感染就不是往前往後擦的問題,是痔瘡該考慮處理的問題。 濕紙巾再好的也可能不適合你/妳 真的不要太愛乾淨,尤其肛門癢起來時,一定不要用任何私密處洗劑、肥皂或沐浴乳去洗,因為越洗越乾,越容易讓皮膚受傷,濕紙巾或濕式衛生紙非常方便,但如果使用了一陣子之後,感覺肛門癢了起來,請認真考慮它可能不適合你。再好、再天然的成分都可能引起某些人過敏。不管濕紙巾成分多麼的滅菌、多溫和都可能不適合,癢起來的時候請仔細觀察、切莫自己騙自己,想濕擦又怕濕紙巾不合適時,衛生紙沾點水,可能是另一種選擇。癢起來,先想到「皮膚太乾或洗太乾淨」,而非不乾淨 不少病人本來有過敏性鼻炎或異位皮膚炎等過敏體質,到了換季或天氣較乾的時候,肛門就會癢起來,一癢就讓人錯聯想不乾淨,於是掉入過度清潔、越洗越癢的循環裡。肛門處的皮膚很像稚嫩的嘴唇,本來就該有點濕潤、有點油脂,如果你不會覺得嘴唇髒而反覆用肥皂或紙巾磨洗,請不要這樣對待肛門。感覺肛門特別癢的時候,如廁後,用溫涼水洗、輕輕按乾,避免皮膚傷害;清潔後可以上點凡士林、替肛門皮膚表面補點油。蹲坐馬桶上的時間勿超過5-7分鐘 有時,上廁所姿勢的調整就可以幫助你在7分鐘內順暢排便。與其坐在坐式馬桶上等半天,不如墊一個有高度的凳子在腳下,讓腸子轉彎時的曲度被拉直,會比較好排便,這有點像蹲式馬桶幫助排便的概念。排便越順暢,肛門就越不會有腫脹、異物、脫垂的症頭,痔瘡肛裂的問題自然而然不藥而癒。另外,千萬不要迷信自己一定要跟別人一樣每天排,一天三次、三天一次,都是正常的,自己的節律自己掌握,千萬別為了追求跟別人齊頭式的排便頻率而蹲坐馬桶。總要出力,就是便秘,請注意蔬果攝取 沒有便意,而且持續好幾天沒排便時,可以多攝取容易帶動便意的非水溶性膳食纖維,藉由纖維增加糞便體積來刺激腸壁,有效幫助排便;有便意,但糞便硬、無法排出時,則要改為多攝取水溶性膳食纖維,增加糞便內含水的膠狀成份,也供給腸道好菌足夠的養分來全力運作,有效軟便。大便很硬不是肛門的問題,是腸子製造不出好糞便的問題;要腸子製造好糞便,吃的東西就要特別注意。千萬不要本末倒置,吃錯了食物、排出了難排的硬便後,又把千錯萬錯推給肛門。
排便肛門流血是痔瘡還是肛裂 醫示警「3特徵」恐是罹癌 :毫無疼痛感
「醫生,我大便出血、屁股好痛,會不會死掉啊」,有時民眾見到肛門出血症狀,就會擔心是不是得了重症,根據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鍾雲霓在粉專分享的病例,一名患者因為痔瘡發作,流出暗紅色血跡且出現頭暈,就醫檢查卻沒有貧血,於是求助醫師是怎麼一回事,據鍾雲霓表示,最常見的排便出血原因有3種,其中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可能為惡性。她表示,當出現無痛排鮮血、排便習慣改變,應立即就醫。該如何分辨出血病因,醫師這樣說。(圖/翻攝自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臉書)鍾雲霓醫師近日在粉專《痔瘡手術女醫師-鍾雲霓》指出,最常見的排便出血原因不外乎為「肛裂、肛門破皮;痔瘡出血;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前兩項為良性出血,最後則是惡性出血。至於是否能以血色區分病因,鍾雲霓醫師表示,「自己很難分啦!出血時都嚇死了,到底有誰能冷靜分析,又有誰能不要自己騙自己」?鍾雲霓接著說明,要如何分辨是肛裂、痔瘡還是癌症,其實仍有跡可循:1.肛裂、肛門破皮出血鍾雲霓提到,肛裂、肛門破皮出血在於排便時帶著傷口撕裂疼痛感,滴血在馬桶裡或擦拭時染在衛生紙上。建議可先觀察2週左右,配合多泡澡或肛門周邊多沖熱水,可能會滴滴答答幾天後痊癒。另外,有些人天生肛門緊、易肛裂,較不容易有痔瘡脫垂問題,對於這類族群,更高量的纖維質、維持更鬆軟濕潤的糞便為主要保養策略。肛門多半會隨著歲月越用越鬆,因此她也提醒勿慌張,只要比他人更注重排便健康,就有機會自行改善。2.痔瘡出血痔瘡出血特點是不會痛的排便出鮮血,量有時大甚至「小血柱噴射」,伴隨多多少少肛門腫脹異物感,這種出血最終演變會是不管軟、硬便都出血,但排便稍軟仍比較能繞過這坨皮薄餡多的血球。當發現出血太頻繁、每個月來一次,或每次量都染紅整座馬桶,擺著流久了會導致慢性貧血需就醫。3.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鍾雲霓呼籲,45至50歲後,請考慮做大腸鏡檢查,這檢查並非年年要做。一般大腸黏膜長息肉需6至8年、息肉變壞需2到3年,若做過第一次正常,往後3到5年檢查一次即可,甚至正常一陣子後再拉長年限至5至8年一次,可免除罹患大腸癌的疑慮與風險。一般來說,.大腸息肉或大腸癌出血特點是無痛的排便出鮮血,連肛門異物感、疼痛感都沒有,若加上平時排便順暢卻變得常腹瀉,要小心有惡性可能,千萬不能拖,務必立即就醫。
新手媽親曝產後60天身體慘況 「開機」不成每天痛到睡不著
生產是女人一生中的大事,除了要面臨身分轉變上迎來的精神壓力,身體上的煎熬更是只有媽媽才能感同身受。一名網友分享她在生產後60天以來,身體承受了各種疼痛折磨,包括背部、胯下、胸部腫痛,讓她晚上痛得無法入睡,快撐不住的她心酸大喊「生小孩就是對女生最大的傷害!」一名新手媽媽在Dcard的「親子板」分享整個孕期與產後身體的巨大變化,她表示雖然已經生完過了60天,身體上的折磨卻還在持續增加,從剛懷孕嚴重害喜,無法好好進食導致體重直直落,後來懷孕中後期肚子越來越大,肩胛骨、肋骨和整個背部都劇烈疼痛。生產前催生等待開指的宮縮加上生產後的脊椎骨痛到她根本沒辦法動彈,本以為私處的縫合傷能在傷口好了就沒事了,結果卻莫名在大號時爆血,還一直肛裂,這些都是懷孕前從沒發生過的事,令她非常崩潰。她還透露最近還時常覺得手腕痛、頻尿、漏尿等,乳頭也因為使用擠乳器破皮流血,甚至在產後引發蕁麻疹,各種病痛找上門,加上為了照顧寶寶,配合孩子的作息,常常沒有自己休息的時間,吃飯也是盡快簡單吃一些東西,就趕緊補眠,因此身體狀態很不穩定。她也分享自己第一次性經驗屬於不怎麼痛的類型,但最近因為老公要求,所以嘗試產後第一次「開機」,結果還是痛得受不了,以失敗告終。她心累哭訴「從懷孕到剛生完60天的我,發現了身上許許多多沒發生過的折磨,目前還在持續增加中新手媽媽的我都快罩不住了,更不用說胸部、身材、鬆弛這些外在的傷害,當然有些人很幸運都沒有,但我不是幸運的那位」。她的親身實例也引來許多過來人紛紛留言,替她加油打氣,「字字血淚」、「還有人說沒必要去月中浪費錢」、「看到身材走樣的自己都要崩潰了⋯」、「辛苦是真的,但是只要寶寶好,什麼都沒關係了」、「辛苦了,媽媽真的很偉大」、「會越來越好的,但外在條件確實比較難回去,我都覺得這是愛的痕跡」、「第一次傻傻去生,結果生完真的怕到了」、「生小孩傷害很大,對有些人來說,真的是鬼門關前走一回」。
肛門搔癢不適好尷尬 醫解析曝4常見原因
有時候屁屁會突然發癢,想抓又擔心惹人注意,只得忍耐到無人的地方解決。究竟屁屁為什麼會突然搔癢不適,維馨乳房外科醫院主治醫師謝依蒨便在臉書粉專《謝依蒨醫師的大腸經痔瘡乳房外科女醫》分析出4大常見原因,並提醒民眾若覺得不舒服應盡快就醫,以免延誤治療。謝依蒨日前在粉專發文表示,許多患者屁屁癢不好意思說出口,但症狀常常在排便後或是夜晚時變得更加明顯,無論如何搔抓都無法改善,甚至影響睡眠品質,為此,她特意分析出肛門搔癢的4大常見原因,供民眾參考。一、過度清潔:謝依蒨表示,這是台灣最常見的原因,一般為病患清潔肛門口的方式錯誤,不斷的使用沐浴乳、肥皂等過度清洗,造成肛門周圍正常的皮膚受損,進而加重搔癢感,病患又因為搔癢而認為清潔不乾淨,造成惡性循環。二、肛門疾病:痔瘡、廔管、肛裂痔瘡脫垂或是肛門廔管會造成肛門口長期沾染糞便或是腸黏液,進而造成周圍皮膚過度刺激、潮濕、搔癢等症狀,肛裂則是因為傷口在肛門內外交界處,容易造成肛門刺激和刺癢感。三、感染:寄生蟲如蟯蟲感染會因為蟯蟲爬至肛門口產卵而造成搔癢感,較常見於學齡兒童,也可能家族群聚感染,病毒感染如HPV會在肛門口生成病毒疣,進一步造成刺激搔癢的小腫塊,黴菌感染較常見於女性,與陰道口的念珠菌感染同時出現。四、過敏:無論是接觸性的過敏或是飲食上的過敏都有可能,長期使用護墊或是穿著不透氣的內褲容易造成局部濕疹,有些病人則是因為對特定的食物過敏而造成皮膚搔癢。謝依蒨認為,雖然肛門搔癢只是一個小症狀,但成因相當多元,患者若有不適也不必害羞,可以到專科醫師門診檢查作鑑別診斷,並提醒民眾,千萬不要隨意抹藥或使用偏方,以免症狀加劇或是延誤治療。
女嬰拉出「網球便便」掛急診被笑?新手爸媽怒公審 釣出醫生還原經過
一對新手爸媽日前指控,孩子排出了網球大小的便便,後來換尿布都是水便,且突然出現嚴重尿布疹,因此半夜帶著女兒去內湖三總掛急診,不料竟遭到急診醫師取笑,氣得痛罵對方沒醫德。貼文引發討論,當事醫師也出面還原經過,強調自己秉持專業診斷,反控家長在急診室拍桌,甚至揚言要找記者來堵人。原PO日前表示,孩子當天排出了網球大小便便,引發嚴重尿布疹,嚇得2人趕緊帶女兒去掛急診,誰知值班的急診醫師態度輕浮,還一派輕鬆地說「看起來是沒有流血啦!應該不會是肛裂!甚至還叫我們要是真的擔心有肛裂的情況,可以早上的時候去掛號門診追蹤」,直指醫生居然笑得出來,態度非常可惡。貼文曝光後,不少網友認為該對夫妻根本反應過度,直言「可以等兩天不去看醫生,選擇半夜去急診是什麼心態」、「8個月大可以大網球大小的便?現在的人浮誇無止境!」、「還有臉公審醫生,如果不相信專業,又要用無知的認知去公審醫生,拜託以後生病自己醫吧!還有,醫生笑也不行,難道要哭?」另一方面,當事醫生也打破沉默發文,「當天我從早上7點就開始在小兒加護中心上班了,晚上便接著去值急診室,而且要到天亮才能下班。您深夜來看診時,我已連續上班超過12小時了,當下想把份內工作做好,找空檔吃個飯休息一下,完全沒有心思和體力去嘲笑病人或是和病人吵架。」他提到,自己根據專業判斷,認為患者不需要緊急處置,建議回門診追蹤,「沒想到您們解讀成我不相信你的說詞,還在急診室拍桌對我辱罵以及恐嚇說要找記者來堵人,身為醫師在急診室接受家長的各種負面情緒已是家常便飯,我也不會跟您吵架或是說要蒐證提告,只是您們當下行為已妨礙其他就診的病人,我不得不請警衛來處理」。醫生強調,「最後我想說的是,在雙方都無法提供影音檔的情況下,在這邊貼文也只是各說各話。如果您和先生覺得當天受到委屈的話,歡迎尋求正當的管道討回公道,相信法院會給當天在急診室失控的您們、以及我當天的醫療處置和看診態度一個公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