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門膿瘍
」 肛門 痔瘡大便「4顏色」是健康警訊 醫示警:千萬不能拖
大便是我們飲食經過消化管消化和吸收後剩下的渣滓,以及消化液和分泌物的混合物,因此大便絕不單純只是身體的排泄物,它的外型其實也多少反映身體的狀況。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智也表示,如果糞便呈現「墨綠色、灰白色、黑色、鮮紅色」4種顏色,就有罹患特定疾病的可能,建議趕快找醫生進行檢查,千萬不能拖。陳威智近日在臉書粉專「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發文分享,《布里斯托大便分類法》依糞便形狀將人類的大便分為7類,其中顆粒狀小球或香腸狀表面凹凸不平,通常有便秘問題;香腸狀表面有裂痕或像蛇及香腸狀表面光滑,是理想的便形,尤其後者是最容易排便的形狀;塊狀且質地柔軟、散狀或糊狀、水狀無固體這3種則要留意,若長時間持續,可能有感染及腹瀉問題。(圖/翻攝自Facebook/痔瘡專家 陳威智醫師-微創痔瘡手術)陳威智補充,除了透過形狀辨識健康狀況,顏色也是觀察的關鍵,如果你的大便呈現以下「4種顏色」就有罹患特定疾病的可能,建議趕快找醫生進行檢查,千萬不能拖:墨綠色:膽汁濃度過高,有急性腸胃炎的風險。灰白色:膽汁含量過低,有胰臟癌、膽管癌的風險。黑便:上消化道出血,紅血球遭胃酸破壞釋放高濃度鐵質,可能是胃潰瘍或胃腫瘤。鮮紅便:下消化道出血,可能是痔瘡、肛裂、肛門膿瘍。
20歲嫩妹肛門膿瘍急求醫 竟是「太愛乾淨」惹的禍!
保持身體清潔是良好的衛生習慣,不過若是清潔過度,又使用了不恰當的工具,可能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外科醫師陳榮堅近日分享案例,表示一名20歲的女性患者曾在短時間內反覆出現肛門膿瘍的情況,經他詢問後才發現,原來是這名患者太過愛乾淨,每次肛門稍有異感,便會使用添加化學香精的濕紙巾反覆擦拭,才導致肛門受創。陳榮堅在東森醫療談話性節目《醫師好辣》中分享,自己看診時,曾遇到一位年紀20出頭女性患者因為肛門膿瘍就診,而且在幾個月內反覆發生了三次,讓他百思不得其解。陳榮堅解釋,肛門膿瘍的狀況在女性中較為少見,患者一般以男性居多。且詢問患者,也說沒有什麼特別的習慣,才讓他生疑。後來經他深入詢問,才發現是這名女患者的「衛生習慣」惹禍。原來,這名患者因為太愛乾淨,只要覺得肛門稍有濕濕的、怪怪的異感,就會立刻到廁所清理乾淨,並使用帶有香味的溼紙巾擦拭。然而,肛門附近本身就帶有許多菌落,過度擦拭造成小傷口,很容易就造成感染。再加上濕紙巾的香氣本來就來自於化學藥劑,擦拭時會額外對傷口造成刺激,造成症狀反覆。陳榮堅建議,最好的清潔方式,就是在上完廁所後已適量清水清潔,洗完之後簡單按乾即可,如果出門在外,也可以稍微用濕紙巾清潔,但不必過度擦拭,以免造成破皮傷口,反而對健康有害。
屈中恆肛門腫脹如高爾夫球 強忍疼痛就醫得知結果驚呆了
金鐘視帝屈中恆和妻子童秀娟(Vicky)育有4名女兒,夫妻倆時常上目分享家庭點滴,婚姻相當幸福。屈中恆日前錄影《聚焦2.0》,透露有次過年帶全家人去澳門玩,自己卻意外罹患肛門瘻管、如坐針氈的不堪過往。屈中恆回憶,當時以為是痔瘡,決定忍耐幾天回國再就醫,沒想到肛門不僅化膿,還腫脹如高爾夫球般大顆,讓他嚇得趕緊向李佩甄的丈夫王祚軒醫師求救,緊急安排手術化解危機,這次經驗讓屈中恆飽受驚嚇直呼:「以為自己得了不治之症。」屈中恆深耕演藝圈近40年,時常跟隨舞台劇至國外演出,身體依然保養得宜,唯獨有次過年前帶家人去澳門旅遊,因沉迷賭場每天玩通宵,又加上啤酒暢飲不忌口、加速身體惡化,初期以為單純是久坐導致痔瘡找上門,沒想到強忍疼痛回國後,肛門竟開始腫脹、流膿,情急之下找台灣好媳婦李佩甄的老公王祚軒醫師求救,醫師一看便判斷這是「肛門瘻管」,立馬安排手術才讓屈中恆即時得到救治。節目上主持人高文音為防止屈中恆再度久坐,特別安排健身教練到場教學,親自帶領屈中恆「跳跳床」,短短兩分鐘跳床運動就讓屈中恆上氣不接下氣、腿軟扶牆休息,畫面相當逗趣。肝膽腸胃科陳炳諴醫師提醒,飲食偏好油炸、熬夜作息不正常的民眾,要當心肛門口容易細菌感染導致肛門膿瘍,若罹患「肛門瘻管」應盡快就醫,避免惡化引發敗血症,平時也可透過糞便顏色分辨腸道警訊,鮮紅色血便可判斷是肛門出血,黑色血便可判斷是上消化道出血,透過血便顏色判斷身體變化。
肛門腫一大顆⋯他拒開刀拖3周「後面爛到前面」 醫搖頭:壞死性筋膜炎
一名60歲男子時常覺得屁股很不舒服,因此前往醫院就診,沒想到一聽到要開刀或切開引流,嚇得堅持不肯治療,結果3周後「壞死性筋膜炎」被送到急診,從後面爛到前面,狀況相當糟糕。醫師直言,該名病患的狀況如不開刀,病情急速惡化就是往死亡邁進。陳威智在《醫師好辣》表示,病患來診間主述覺得屁股不舒服,檢查後發現病患的肛門處腫了一大顆,初步研判是肛門膿瘍。陳威智說明,肛門膿瘍跟廔管是有因果關係的,肛門膿瘍破掉以後,久了就變廔管,因此當下就建議病患要趕快開刀。陳威智透露,不過病患非常不樂意,甚至聽到要現場切開引流後,立刻東西收一收就要走,最後只能開抗生素讓病患回家。怎料到3周後,陳威智突接到急診通知,該名病患整個壞死性筋膜炎,從屁股爛到前面私密處,還必須同步和泌尿科醫師會診,最後將該名病患緊急送進開刀房,整個劃開清創。陳威智無奈指出,其實要進開刀房還有一個小插曲,就是病患對他每次看診都說要開刀感到不解,還質疑他是否要賺錢,讓他哭笑不得。陳威智解釋,肛門膿瘍還能保守治療,但實際上該名病患的狀況如不開刀,病情急速惡化就是往死亡邁進。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胃炎大不同! 反覆腹瀉還會提高腸癌機率
動不動就想跑廁所、經常腹瀉,甚至一進辦公室、學校,都還沒坐到椅子就先坐到馬桶上,這些症狀聽起來很像腸躁症,但事實上極有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林敬斌表示,這兩種疾病症狀雷同,但若未鑑別診斷與治療,後果可是大相逕庭,尤其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會造成肛門膿瘍、肛門瘻管、腸道狹窄,需要開刀治療,還可能大幅提升罹患腸癌的機率。腸道發炎致關節、皮膚、關節有問題 提高腸癌機率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屬於免疫失調疾病。林敬斌主任表示,在台灣,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高於克隆氏症,好發於20多歲年輕人,男性機率高於女性,且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都會增加4.8%病患,有增加的趨勢。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缺陷、不當使用藥物有關,林敬斌主任認為,與飲食西化導致腸道菌相失調也有關。若未及時診治,還會附帶引起全身性反應,除了肛門瘻管、肛門膿瘍、腸道狹窄等腸道症狀之外,皮膚、關節、眼睛也可能出現合併症。特別的是,由於腸道慢性發炎,容易導致黏膜變性,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尤其罹病時間越長、腸道侵犯越多、合併症多者,腸癌風險更高。雖然同屬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仍有不同,林敬斌主任進一步解釋,潰瘍性結腸炎發作侷限於直腸大腸段;克隆氏症則是全腸道(大、小腸)都會侵犯,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較高,需要腸道整形手術機會高。生物製劑持續緩解症狀 助黏膜癒合降低手術風險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由於需經常跑廁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交友、心情都會受打擊。幸好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藥物越來越多元,從傳統抗發炎藥物到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等,還有較新的生物製劑,且健保多數都有給付,可以幫助病友治療達標,亦即持續緩解症狀,影像與病理學檢查顯示黏膜癒合,手術、住院與復發機率降低,有機會減少或停用類固醇,病友也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其中,針對較嚴重、預後差的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採取倒金字塔方式,一開始就先以生物製劑治療。目前臨床可用的生物製劑種類多,包含半個月、一個月、三個月一針等不同施打頻率;皮下注射與靜脈注射等不同施打方式;也有針對不同發炎細胞激素作用的不同機轉藥物,醫師會根據病患病況、生活習慣職業與療效而調整藥物。然而囿於健保資源,林敬斌主任坦言,目前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使用傳統藥物的療效反應不佳,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或對傳統藥物無法耐受時,才能使用生物製劑。健保停藥期間復發率高 醫籲延長生物製劑給付時間健保針對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給付生物製劑,實屬一大德政,然而對比其他乾癬、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使用年限為2年,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處在劣勢。林敬斌主任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使用生物製劑僅給付1年,時間到,無論症狀輕重都必須停藥,很多病患反而在這段停藥時間復發,甚至不得不加重使用類固醇,影響病況長期的穩控性,呼籲政府能再多給病友一些關懷與幫助。民眾若有反覆性腹瀉、有便意卻便秘等異常排便狀況,林敬斌主任建議應就醫檢查,只要進行鈣衛蛋白檢查、膠囊內視鏡進行全腸道的影像學檢查,便可找出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一旦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也不用怕,隨著醫藥進步,目前有很多藥物可幫助降低發炎、穩控疾病,實現腸道黏膜的目標。
他肛門痛爆炸出「帶血膿汁」還失禁 醫曝不治療恐引敗血症喪命
許多人出現「肛門流血又冒膿」症狀時,可能以為是痔瘡發作,但這也可能是「肛門廔管」造成的病症,且一旦發生肛門廔管問題,不僅代表近期出現免疫力問題,嚴重時更可能引發敗血症並導致死亡。醫師就呼籲,一旦出現相關症狀就要盡快就醫。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陳威佑在臉書粉專表示,最近遇到一個「肛門疼痛,些微流膿」患者上門求診,透露對方曾接受抗生素治療但僅些微改善,當事人後來也以為是痔瘡而不以為意,未料幾天後突然「大便失禁」、肛門痛爆,還滲出聞到異味和帶血的膿汁。陳威佑醫師指出,大部分的肛門廔管是由肛門膿瘍引起,這鄰近肛門且有糞便通過、肛門與皮膚間一些細小的通道(肛管)或腺體若被細菌感染,就會先在肛門裡「蓄膿」,而身體為避免感染擴大,會使傷口表皮細胞持續再生,等肛門膿瘍腫脹並靠近皮膚時,就會直接破皮而出。他表示,所謂的「肛門廔管」(Anal fistula),就是膿汁從通道流出,且膿瘍反覆發作還會形成新的廔管,「治療起來相當困難」。且這好發於30至50歲男性的疾病發作時,也是「免疫力狀態不佳的警訊」,嚴重時還會引發敗血症死亡,而老人、糖尿病患者、代謝症候群、長期臥床者、心血管疾病及肝腎功能不佳者,則更要注意。如肛門出現紅、熱、腫、痛、肛門結節及膿性分泌等症狀,就應盡快找專業醫師治療。
27歲男半夜衝急診以為痔瘡爆血 脫褲驚見肛門爛掉「細菌啃掉蛋蛋」
急診科醫師柯世祐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曾遇到一名27歲患有痔瘡的男子,深夜到急診主訴「很痛」,一問之下得知,男子屁股爆痛到無法坐,伸手一摸有硬塊又流血,自行上網搜尋判斷「應該是脫肛」了,痔瘡掉落才會疼痛難耐,沒想到透過電腦斷層檢查,病況嚴重害他差點喪命。醫師原想做肛門指診,卻因為該部位潰爛腫脹「找不到洞」而無法進行。(圖/翻攝自醫師好辣)根據柯世祐表示,這名27歲男子某天半夜衝急診,主訴痔瘡痛到無法坐,伸手摸到有硬塊和鮮血,上網搜尋「應該是脫肛」。醫師原想進行肛門指診找原因,沒想到褲子一脫竟發現「整個肛門爛掉」,膿瘍範圍遍及括約肌,想指診卻「找不到洞」的窘境。柯世祐驚訝地說,「其實他肛門那邊已經爛掉了,就是膿瘍」,加上兩側屁股肉腫脹潰爛,肉眼無法看見肛門「那個洞」的位置,因此無法指診,很佩服患者竟能忍耐這麼久,經抽血發現,患者白血球飆到4萬多,電腦斷層顯示,不只是肛門,細菌已吃進他的筋膜層,就連睪丸也受害,後來會診泌尿科、肛門直腸科及整形外科醫師一起做清創。這名男子的直腸因受細菌啃食已失去功能,因此替他做了「大腸造口」,筋膜也是一路開(清創),「哪裡有膿就開到哪裡」。雖然保住男子一命,卻得靠直腸造口生活,再加上引發腎衰竭一週得洗腎3天,當醫師赴加護病房探望時,男子已清創第4次開到肋骨下方。對此,外科醫師陳榮堅表示,該案例在醫學上稱為「佛尼爾氏壞死(Fournier'sgangrene)」,好發於男性,研判患者病應有糖尿病病史或其他免疫問題,「不會說一般人的痔瘡拖太久,或是肛門膿瘍不開(刀)就變這樣」,另外,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男性功能中心主任邱鴻傑也曾收治染上「佛尼爾氏壞死」的患者。這名40多歲男患者蛋蛋被蚊蟲叮咬,原先不以為意,直到發現患部範圍擴大自行買藥來擦,但紅腫痛範圍卻從陰囊擴散到腹股溝,睪丸腫到「快跟棒球一樣大」,讓他無法行走,這名患者拖了2週後才就診,但右側睪丸已腫成3倍大,完全碰不得,抽血一驗白血球爆表2萬多(正常為6000~8000/mm3)。經了解,這名男子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不僅免疫力較差,也缺乏敏銳痛覺,直到發炎嚴重「整顆爛掉」才就醫,檢查發現竟是死亡率高達40%的「會陰部壞死性筋膜炎(Fournier's gangrene)」感染蛋蛋,才會變黑。當下患者就進行緊急手術切開腫脹的蛋蛋,邱鴻傑回憶當下一刀劃開,「50~100c.c.的黃綠色的膿就爆出來,膿瘍包裹著壞死的「黑蛋蛋」畫面超超驚悚。最後雖然保住男子性命,但可惜的是,歷經2次清創後男子患部仍繼續潰爛,只能選擇摘除右側睪丸。
肛門長一粒「流膿帶血」…醫師籲快就醫:不一定是痔瘡 情況惡化恐挨刀
肛門診療雖然相當令人害羞,但為了自身健康,如果身體不適還是盡早就醫為佳。大腸直腸外科女醫黃郁純表示,很多病患發現肛門口出現異物,有時會有類似膿的分泌物,有時又帶點血,都會認為是痔瘡,然而有時其實是「肛門膿瘍」,若發炎嚴重可能會演變成「肛門廔管」,雖為良性疾病,但復發機率高。黃郁純醫師日前在臉書粉專發文,「門診常會有人一坐下來就說:『醫師,我有痔瘡!』仔細問了一下病史發現,『肛門口附近禿禿一塊,有時會有類似膿的分泌物,有時又帶點血,好像有個傷口時好時壞!大概快一個月了!』聽起來沒這麼符合痔瘡的臨床表現」,檢查後發現原來肛門口附近明顯有個膿瘍存在。黃郁純指出,肛管是介於直腸和肛門之間的解剖位置,肛管內的腺體可以分泌黏液潤滑肛管,同時也具有保護作用,「肛門膿瘍指的是肛管中的腺體因為細菌感染而發炎蓄膿,輕微者就像是肛門附近長了個青春痘,可是發炎嚴重時,會發展一條隧道,外部開口在肛門口附近的皮膚,內開口在肛管內,演變成肛門廔管 (anal fistula)。」醫師說明,「如果還是在肛門膿瘍階段,抗生素可幫助緩解發炎,並視嚴重程度採取門診抽膿或是切開引流排膿。但若是已發展為肛門廔管,雖為良性疾病,不必擔心癌變的可能,但不手術其復發機率非常高,因此仍建議手術治療」,而透過新式的雷射手術,可減少對肛門括約肌的傷害,降低術後排便失禁的風險。黃郁純提醒,「肛門膿瘍發生時,很像肛門長了痘痘,剛發生時、症狀輕微時盡快就醫,口服抗生素可以幫忙!若是真的產生肛門廔管問題,若經評估可使用雷射廔管關閉手術,也可以大大減少手術後的不適時間和風險。」
大便完擦到衛生紙全白才乾淨?專家曝「1身體警訊」:腸胃易受損
許多人上完大號後,都會習慣用衛生紙擦屁股擦到衛生紙全白,才會覺得真的擦乾淨,不過專家就透露,其實便便很難擦乾淨是個身體警訊,同時也分享了正確擦屁股的做法。毒理學專家招名威在臉書粉專發文分享,便便很難擦乾淨其實是個警訊,這代表大便較細軟,而且容易黏在馬桶壁上,「這種狀況主要是患者腸胃濕熱所引起的症狀,會導致的原因與日常飲食有關,包括:嗜吃大魚大肉等高油、高蛋白質的食物,且愛喝冷飲、大啖冰品、飲食不節制,造成腸胃運化變差,腸道內壞菌太多、好菌太少,腸道內菌叢失衡。」長此以往,腸胃易受損,腸壁黏膜也沒辦法阻擋毒素、細菌、黴菌等入侵體內。招名威指出,要避免便便不健康、持續黏肛門,就要在飲食上多加注意,「尤其便祕的患者,常只吃肉類,少吃蔬菜缺乏纖維素,還有飲食不節制,暴飲暴食或愛吃高油食物等,都很容易造成腸胃運作功能變差」,因此一定要多補充足夠水分,以及足量的蔬菜和水果。此外,上大號後若過度擦拭,會導致肛門上的皮膚受傷,出現紅腫、疼痛、破皮、流血,甚至是細菌感染,「如果長期有傷口,細菌可能會沿著肛門通道進入腺體,造成腺體局部感染發炎、腫脹、化膿,便形成肛門膿瘍」,若沒有及時處置,可能會在皮膚組織內破裂,在肛門內側形成廔管。至於要怎樣擦屁股才是正確的做法?招名威表示首先要慎選衛生紙,「不要選擇品質粗糙的,這樣擦拭個幾次就很容易破皮,另外衛生紙也不要選太薄,以免擦拭太用力衛生紙被穿破,導致指甲直接戳傷肛門。如果擔心衛生紙清潔效果不高,也可使用免治馬桶或是使用純水濕紙巾。」
20多歲鮮肉「內褲黏股溝」 醫檢查驚見血濃湯:摳到爛了
一名20多歲長相俊俏的男子,就醫主訴肛門痛,不時發出疼痛的「啊啊」聲,急診科醫師請他趴在床上檢查,脫下外褲後卻遇上內褲黏住的窘境,施力一拉患部,卻驚見「血膿湯」,讓醫師相當傻眼,「摳得太爛了!」急診科美女醫師田知學在《醫師好辣》節目中分享一名曾收治的個案,一名20多歲的年輕帥哥就診,一到急診室就表示自己肛門痛,懷疑是「肛門膿瘍」,但田知學看他走路的樣子卻不像,但會因疼痛不適發出「啊啊」的哀號聲。田知學請該名男病患趴在床上做進一步檢查,詭異的是外褲脫下來後,內褲卻卡住,黏在肛門溝最上面,再用力一拉發現患部流膿、流湯又流血,彷彿像是菜市場裡賣的「紅肉梨」,一坨就卡在屁股溝上方。急診科醫師脫下男病患內褲一看,驚見流膿、流湯又流血的畫面。(圖/截自《醫師好辣》YouTube)田知學無奈地說,這一看就是很簡單的「藏毛囊腫」,但他已經弄得太爛了,詢問之下才知道男子不僅用指甲摳,還曾用原子筆不停挖,卻沒有一次成功弄乾淨,傷口不斷地被破壞之下,就成了這般的糜爛模樣。清除後才發現裡面藏了一坨毛及膿,男患者因為發燒,最後先住院控制感染,再由外科醫師進行清創手術。田知學表示,藏毛囊腫好發於年輕男性,其他像是愛運動的人,身上容易藏汙納垢處都須留意,特別是有些毛很容易長疔仔的年輕男生的屁股,有時候就很容易長藏毛囊腫。「藏毛囊腫」常與「藏毛竇」一起發生,為軟組織內藏毛髮的疾病,常發生在臀部股溝附近,又合稱「藏毛疾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等國發病率高,是因士兵均有長期乘坐吉普車的經歷,故又稱之為「吉普車病」。該症狀好發於10~20多歲,25歲後發生率下滑,於40歲之後發生則更罕見。包括多毛髮、成年男性、常需久坐工作者,因臀部長時間與座椅磨擦,需要特別留意,而本身股溝較深或是股溝內生長毛髮的人也要小心;肥胖、個人衛生習慣差的民眾都是患此病症的高風險族群。
肛門反覆腫痛、產生分泌物不是痔瘡 當心是罹患肛門廔管
32歲李先生半年前開始,因左臀近肛門處反覆腫痛及產生分泌物,本以為是痔瘡發作未予理會,直到症狀頻繁發生到嘉義長庚醫院就醫,被診斷罹患複雜性的穿括約肌肛門廔管,接受新式廔管鏡治療,精準的破壞廔管結構,排除肛門失禁的風險,經過3天休養即恢復正常生活,症狀也未再復發。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黃政義表示,肛門廔管多好發於男性,起因多是肛門齒狀線上的腺體發炎化膿形成肛周膿瘍合併疼痛,傷口復原過程,約一半患者會在肛門內開口與肛周傷口逐漸形成管狀通道,繼而慢性發炎且反覆有膿狀分泌物或膿瘍產生,甚至因膿瘍需反覆接受切開引流手術,形成複雜性廔管。黃政義說,肛門廔管分成在表淺位置的單純型廔管與穿過括約肌的複雜型廔管。單純型廔管因為影響括約肌少,傳統廔管切除或切開手術,即可數日內恢復日常生活;但複雜型廔管進行傳統根治手術傷口大、照顧不易且有排便失禁風險,手術後復發機會較高。黃政義說,複雜型廔管可使用傳統掛線引流手術,避免肛門括約肌功能的受損,但傷口疼痛及影響工作時間過久,病人接受度不高。肛門廔管內視鏡微創手術為新式手術,近年逐漸成為歐美國家治療複雜性肛門廔管的主流,有傷口小、術後疼痛輕、復原快等優點。黃政義也提醒民眾,反覆便秘及腹瀉都容易造成肛門周邊組織發炎,平日應減少攝取過多高油刺激性食物,不宜久坐久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如果自覺有肛門膿瘍或廔管的相關症狀發生,建議盡速就醫檢查,才能降低手術的困難度,提高治癒機率。
屁屁痛以為是痔瘡 醫見「3公分爆膿流湯」:沒辦法了
許多人身體不舒服,卻因為部位較為隱私或不想開刀而不聽醫生的話,小心會讓病況更嚴重!一名男子以為自己得痔瘡,醫生看後發現是「肛門膿瘍」,但男子堅持不開刀,只肯吃藥;半年後再回診時已經「爆膿噴血」,醫生看了只能搖頭說:「我已經沒辦法了。」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在《醫師好辣》中表示,這名患者當初來就診時,就已經發現他不是痔瘡,而是長了一大包「肛門膿瘍」,因腺體堵塞化膿而產生廔管,比痔瘡更嚴重,而且吃藥是吃不好的,建議他一定要開刀治療。張振榕表示男子的肛門膿瘍需接受手術治療,不然會復發。(圖/醫師好辣YouTube)男子堅持不開刀,並要求張振榕開3周的抗生素,雖然狀況有改善,但張振榕說:「你這是不會好的,你這一定會復發!」果然半年後男子再度回診,表示自己這次「痔瘡復發」撐了5天,直到消了一半才來就診。男子再度就醫時,已復發變成3公分的膿瘍。(圖/醫師好辣YouTube)張振榕心想「絕對不是痔瘡」,檢查一看比上次更慘,「肛門已經有一塊3公分膿瘍,它已經爆膿了,整個流湯流膿出來!」張振榕表示,男子膿包上面已經出現了2、3個破口,肛門膿瘍與廔管已經打通,只好對他說:「這個我已經沒辦法,吃抗生素也不會好。」最後男子才肯乖乖接受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