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吸蟲
」 寄生蟲 生魚片 肝吸蟲 螃蟹 肝臟中年男愛吃生醃海鮮 肚裡驚見7條活寄生蟲…還有無數蟲卵
大陸一名53歲曾姓男子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疼痛情況更是加劇,就醫發現膽道有結石,還有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原來他愛吃生醃海鮮。據廣州日報報導,曾男上腹部不適近半年,最近越來越痛,就醫發現有膽囊結石、膽管炎,手術後醫師更是發現,他的膽有結石,還夾出7條活生生的肝吸蟲。醫師說,原本手術只要一個多小時,但因為夾肝吸蟲延長到5個多小時,因為蟲在亂鑽,而膽道內還有無數的蟲卵,把蟲卵和蟲屍沖掉很費時。曾男坦言,他平常很愛吃生醃,如生醃蟹、生醃雪蛤,生醃魚每2個月也會吃一次,月初才大吃一次,他雖然知道有寄生蟲,但身體都沒不舒服以為沒事,他知道自己的膽有問題,可能是抵抗力太低了。南城醫院外科主任阮舜說,民眾常吃網紅生醃,體內都可能會有寄生蟲。據悉,中華肝吸蟲肝吸蟲感染症的成蟲,可以寄生在膽中20到25年,輕症者症狀不明顯,蟲體過多會引發細菌感染等。報導稱,肝吸蟲感染症事大陸最嚴重的食源性寄生蟲疾病之一,吃生醃除了有肝吸蟲,也可能用沙門氏菌等,淡水魚還是海水魚都會有大量的寄生蟲。阮舜提醒,家中切魚的砧板、菜刀要及時清洗,生熟廚具也要分開。至於要如何百分之百遠離寄生蟲,阮舜說,就是加熱。
詹宏志胞弟肝癌病逝!醫示警「初期很像感冒」 5大危險因子曝光
音樂家、網路家庭PChome董事長詹宏志的弟弟詹宏達昨(15日)驚傳因肝癌逝世,享壽67歲。醫生提醒,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很常被誤認是感冒,患者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家醫科醫師陳敬睿表示,肝臟內部沒有痛覺神經分佈,又被稱為「沉默的器官」,如果肝臟發炎或腫瘤長在肝臟內側,身體不會感到明顯不舒服或疼痛,等到真的出現腹痛時,往往都是肝腫瘤太大,觸碰到肝臟表面神經,或是肝癌轉移到其他器官才被發現。醫師說明,造成肝癌的原因很複雜,通常是多種因子共同作用造成,其中B型肝炎、C型肝炎是主要原因,約有75.7%的肝癌是由B、C肝炎引起;再來是非酒精性脂肪肝,高糖、高油的飲食讓台灣一半以上上班族,有輕重度不一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沒有症狀,若沒有控制易造成纖維化、肝硬化而導致肝癌。陳敬睿進一步指出,酒精性肝炎也是引發肝癌的原因之一,長期過量飲酒或有酗酒習慣,容易引發酒精性肝炎及肝硬化,間接增加致癌的風險;黃麴毒素也是肝癌致癌物之一,常見如花生、高粱等,長期攝取黃麴毒素也會增加罹患肝癌機率;最後則是寄生蟲,如中華肝吸蟲、日本血吸蟲等,生食遭污染的海鮮,很容易引起嚴重感染導致肝癌。醫師提醒,肝癌初期的症狀有時跟感冒很像,患者常常以為只是太忙、太累而不以為意,晚期才會有腹水、黃疸、下肢水腫、食道靜脈曲張、肝性腦病變等明顯病症,因此肝癌的高風險群如B肝、C肝、肝硬化等患者,一定要定期回診追蹤。另根據2017年的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約有2成肝癌與脂肪肝或酒精性肝炎有關,平時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適量飲酒也一樣很重要。
文化差異? 印尼媒體熱議「台灣人不愛吃淡水魚」憂有害健康
在台灣的飲食習慣中,對淡水魚的印象往往是刺多、有土腥味,有時還有寄生蟲,因此比起淡水魚,更偏好食用海水魚。近日有印尼自媒體以此為題,在網路上發布影片指出「台灣人不吃淡水魚,且認為河中的吳郭魚不應食用」,與印尼人日常吃吳郭魚的習慣大相逕庭,引發印尼網友熱議,就連當地媒體也下場加入討論。印尼網友最近在社群媒體上發布影片,指出:「印尼人在河中看到吳郭魚,往往會立刻捕來吃。但台灣人卻認為這種淡水魚『對健康有害,不適合食用』,因此台灣人一般都不吃淡水魚。」該影片發布帳號追蹤者僅6500人,但影片上傳不到一週,已經累積超過百萬次點閱,有上千名印尼網友留言討論台灣的飲食習慣,還吸引當地媒體的報導。「東爪哇時報」(Jatim times)13日以「台灣人真的不吃淡水魚嗎?社群上熱議」為題報導報導此事,指出台灣人雖然不吃淡水魚的話題在社群網路上引發討論,但台灣政府及當局並未正式「禁止」或「建議」民眾不要食用淡水魚,但可以確定台灣人的飲食習慣確實偏好海水魚。俗稱「尼羅吳郭魚」的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原產自非洲,但以其強悍的環境適應力,被引入世界各地許多國家,也是廣受印尼人喜愛的食用魚種,從街頭攤販和餐廳菜單上都很常見。不過印尼YT影片指出,尼羅吳郭魚雖然在當地被視為能帶來收入的經濟魚類,但在台灣的處境卻截然不同,因為「台灣人認為尼羅吳郭魚是種令人厭惡的魚類,且因存在可能感染肝吸蟲的風險而不被喜愛」。台灣衛福部疾管署曾在2003年發布新聞稿呼籲,台灣本土淡水魚類常感染肝吸蟲,因此民眾若生食淡水魚類,有可能會感染中華肝吸蟲。中華肝吸蟲主要流行於中國大陸、台灣及東南亞等國家,屬於人畜共通寄生蟲傳染病之一。在台灣工作的印尼網友留言指出,台灣人不願捕捉和食用淡水魚是因為他們認為河流受到污染。也有網友解釋,「台灣河川中的尼羅吳郭魚因未被捕食,而大量繁殖,數量暴增。他們更喜歡吃養殖魚,並認為這種魚更安全且適合食用」。
5000條寄生蟲入侵男童大腦 專家警告5食物「不宜生吃」:蔬菜也在內
中國湖南一名男童罹患怪病,連走路都有困難,父母帶去醫院檢查,沒想到X光診斷結果顯示,男童體內長滿寄生蟲,保守估計有5000條之多,其中一部分已經入侵身體器官、腦部、胸腔和腹腔,追問才知男童生吃帶有肺吸蟲卵的螃蟹所致。因此,各種食物在食用前,最好充分烹調,確保有害細菌和寄生蟲被殺死,以免帶來健康隱患。根據《新浪新聞》報導,每年因為生吃魚、蝦、螃蟹、海螺等海鮮,導致寄生蟲感染的人不在少數,結果吃進醫院,後果一個比一個嚴重,專家便列出是不宜生吃的食物,必須徹底洗淨煮熟,否則一不留神,就可能把寄生蟲吃進肚裡。生食海鮮容易感染寄生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1.肉類蝦、蟹、淡水魚、海魚、田螺,生吃或未完全煮熟,很容易感染各種寄生蟲。2.蔬菜主要是水生蔬菜,包括茭白、菱角、水芹菜、蓮藕、荸薺,要洗乾凈煮熟吃,生吃清爽但是危險,因為水生植物中可能寄生薑片蟲,感染嚴重會引起腹痛、腹瀉、臉部和身體水腫、吸收障礙、營養不良等問題,若小孩感染可能會導致發育不良,嚴重恐怕會衰竭、虛脫而亡。3.醉蟹醉蝦所謂「醉蝦」、「醉蟹」,實際上就是生吃蝦蟹,雖然味道鮮美,但蝦蟹體內寄生著大量肺吸蟲。如果吃進體內,首先會引起腹瀉、腹痛、低熱、食慾減退等症狀;若轉移到肺部,輕則引起胸痛、咳嗽、咳血,重則侵入腦部和其他器官,甚至會在體內「繁衍生息」,更嚴重還可能侵犯大腦引起腦疝,出現死亡的情況。4.生魚片、刺身異尖線蟲是一種專門寄生於海洋動物身上的寄生蟲,若吃進體內,會引起腹痛以及強烈的過敏反應,甚至穿破腸壁在腹腔內形成膿腫;吃淡水魚的生魚片,很可能感染肝吸蟲病,引起膽管炎、膽結石、肝硬化,甚至演變為肝癌。5.螺肉田螺很容易感染寄生蟲,若進入人體後,會在人體各個器官間遊走,侵襲人的中樞神經、肺部、眼部等,造成腦膜炎、視力損傷甚至失明。至於田螺的兄弟「福壽螺」不管有沒有煮熟,都不建議食用,因為一隻福壽螺體內有多達6000條寄生蟲,在烹飪過程中,也可能出現體內寄生蟲較為頑強的現象。此外,福壽螺賴以生存的生水也不能飲用。報導提到,最重要的就是「不要生吃」,不管是什麼食物,徹底煮熟再吃基本沒什麼問題。而平常也不要喝生水,家中的砧板抹布也最好分開使用,生肉熟肉分開切,一定要警惕「病從口入」。
愛吃生魚要小心!他內視鏡檢查驚見「5條蠕蟲在膽道游」 專家:恐致肝膽病變
大陸一名曾患結腸癌的70多歲男子到醫院進行內視鏡檢查,在檢查過程中,竟發現有5條扁平的蠕蟲在膽道內蠕動。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法,當人食用了受到汙染的生魚或未煮熟的蝦類,寄生蟲幼蟲就可能進入膽管,並以膽汁為食,而由於大多數病例是無症狀的,難以察覺寄生蟲的存在,若沒有及時治療,就有可能造成細菌感染、肝膽病變等併發症。據外媒《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報導,一項發表於《新英格蘭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指出,有位70多歲的男子到大陸某醫院接受膽管內視鏡檢查,醫生會透過口腔或皮膚插入儀器,來檢查上腹部是否出現問題,而醫生發現,這名擁有結腸癌病史的男子,腸道內又出現了腫瘤。研究顯示,在檢查過程中,醫生還發現了5條扁平的液狀如蠕蟲在男子的膽道內蠕動,而幸運的是,因為發現及時,醫生趕緊將所有寄生蟲取出,為男子開了治療此類感染的藥物,並安排男子進行癌症化療。對此,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解釋,該研究發現的寄生蟲為「中華肝吸蟲」(clonorchis sinensis,又稱華支睪吸蟲),主要分布在亞洲淡水水域,常見於未煮熟的魚和蝦類,會寄生在人類的膽管、膽囊,以膽汁為食,而由於大多數感染病例是無症狀的,患者通常並不知道寄生蟲的存在,若不及時治療,便可能導致細菌感染、黃疸、腹瀉或肝膽病變。
她狂嘔吐腹部疼痛急就醫…引流驚見「活蟲」 醫曝恐是「家人這行為」
大陸廣西省南寧市一名58歲陸姓女子經常覺得胸腹部間歇性疼痛,還伴隨著嘔吐,到醫院就診後,體內竟有肝吸蟲,所幸經過治療後人已無大礙。根據《南國早報》報導,陸女因胸腹部間歇性疼痛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陸女的肝臟膽管嚴重擴張,應為膽道梗阻感染。後續醫師進行膽道引流術,引流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留置引流管內有蟲子從陸女的體內陸續爬出,大小形狀跟瓜子基本一致。醫師說明,這些是肝吸蟲,正是它們造成了陸女的一系列不適症狀。經過進一步問診,醫師得知陸女的家人愛吃生魚片,雖然本人沒有吃,但家裡的砧板沒有區分生熟,推測應是交叉感染。醫師表示,感染肝吸蟲後,輕者無臨床症狀,長時間重度感染後,大量蟲體可引起膽汁滯留、膽管炎、肝內結石等病症,若不及時干預,有進展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至於如何預防肝吸蟲感染,報導指出,第一就是食物要徹底煮熟,第二養成良好習慣,切肉食和切水果、蔬菜的砧板、刀具需要分開,並且定期消毒。
膽道癌初期症狀輕 成隱藏版「癌王」發現多半以晚期
膽道癌對國人而言相對陌生,但並非罕見癌症,也很常與胰臟癌搞混。現年57歲的劉先生是中藥行老闆,五年前開始出現消化不良,進食就脹氣,起初自行抓中藥治療,症狀時好時壞持續了半年才就醫,醫師發現他眼睛明顯發黃,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肝內膽管癌第三期,當時腫瘤已有10.5cm,研判無法開刀摘除,所幸在醫師評估下參加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縮小,腹痛、黃疸症狀也好轉。膽道癌不易早期發現 6-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膽道癌又稱膽管癌,根據癌症登記年報顯示,新診斷人數逐年增加,其中又以60歲以上的年長者居多。膽道癌初期通常沒有徵兆或症狀不明顯,即使出現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也難以聯想到癌症,往往等到出現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或是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才就醫檢查,高達6-7成病友確診時已是晚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指出,國人對於癌王胰臟癌已經耳熟能詳,但同組的膽道癌卻鮮為人知,診斷上過去也常被界定是肝癌,由於膽道癌治療進展慢,且治療選項少,對於無法手術治療的膽道癌病友,在過去10多年來只有化學治療能選擇,以及局部輔以放療,其副作用也嚴重影響病友的生活品質,病友們皆殷殷期盼新興療法能夠突破治療困境。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表示,膽道癌依腫瘤發生位置可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這四個類型。肝內膽管癌發生比率較高,膽囊癌次之。雖然腫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確,但目前已知風險因子包括:(1)長期導致膽汁鬱積的疾病;(2)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3)慢性B型、C型肝炎或肝硬化;(4)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5)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6)膽管良性瘤,如膽管乳突狀瘤病;(7)肥胖;(8)糖尿病;(9)抽菸、酗酒,符合上述九大高危族群的民眾皆應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確診即陷入困境 過往膽道癌存活期難突破一年在過去由於治療方式有限,膽道癌只分為可開刀與不可開刀,僅有不到3成病友可以接受手術治療,且術後容易復發,賴基銘教授坦言:「大部分病友2年內都會陣亡」,平均五年存活率僅10-30%左右。陳仁熙教授補充,對於無法手術只能接受化療的病友中,化療效果也不如預期,中位存活期僅有約8-10個月,晚期膽道癌的五年存活率小於5%,臨床治療棘手程度及高死亡率,使病友確診即陷入治療困境,急需新的藥物來突破現況。免疫療法登場救援 用於晚期膽道癌一線治療帶來新希望近年來,免疫療法已成為癌症治療新趨勢,不論是單獨治療或是合併其他治療策略,臨床應用上都有不錯的成果,今年(2023)也獲衛福部核准用於膽道癌治療。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表示,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是破壞癌細胞欺騙人體免疫系統的機制,使病友自身的免疫細胞得以重新辨識並消滅癌細胞。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免疫療法合併化療的使用可以顯著降低病友的死亡風險,3成病友不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超過1年,更有2成5以上病友存活期大於2年,打破膽道癌治療10多年來的困境。饒坤銘教授以前述個案劉先生為例,當時因腫瘤太大,若進行手術切除,剩下的肝功能將不足以支撐日常生活,因此在20多天的膽汁引流後,即加入免疫療法的試驗,兩次療程後劉先生都自覺狀況感善,腹痛減少。雖然期間因肝指數(GOT、GPT)上升一度中斷,不過治療不到1年就觀察到腫瘤明顯縮小,至今歷時3年多,原本10.5公分的腫瘤也僅剩2-3公分,就像一顆大蘋果縮減成只剩果核,幾乎沒有活性,良好的成效也令團隊感到振奮。膽道癌治療仍有進步空間 期許免疫療法及早納入健保給付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是膽道癌治療的重要里程碑,具有較佳的治療成效,病友對治療的耐受性也高,著實為晚期膽道癌治療帶來一道曙光,但新興治療所帶來的龐大經濟負擔對病友來說還是非常沉重。賴基銘教授、陳仁熙教授與饒坤銘教授共同期許免疫療法能及早納入健保給付,讓晚期膽道癌病友在治療選擇上多一個選項,進一步減輕病友的治療壓力。▲ 膽道癌衛教記者會大合照,(貴賓由左至右):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病友劉先生、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
男子消化不良又脹氣竟是膽管癌 醫師:多數患者確診時已晚期
某位57歲男性消化不良和脹氣問題拖了半年才就醫,檢查後確定罹患第3期膽道癌,腫瘤已經大到10.5公分。醫師表示,膽道癌(膽管癌)雖較不常聽到,但並非罕見癌症,初期症狀並不明顯,民眾難以察覺,6到7成患者確診時已晚期,有「隱藏版癌王」的稱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教授表示,多數患者常等到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糞便變淺等明顯症狀出現時才就醫,且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發佈的癌症登記年報,國人罹患膽道癌的數量逐年增加,但膽道癌初期症狀與常見腸胃疾病相似,民眾很難聯想到是癌症,因此確診時往往已是晚期。負責這起病例的義大癌治療醫院血液腫瘤部副院長饒坤銘教授透露,這名57歲患者是中藥行老闆,5年前出現消化不良、一進食就脹氣的症狀,起初自行抓中藥治療,症狀時好時壞,拖了半年才就醫。男子就醫時眼睛已明顯發黃,檢查後發現罹患第3期肝內膽管癌,腫瘤也長到10.5公分,醫師研判無法開刀切除,所幸後來經由免疫療法合併化療臨床試驗,腫瘤明顯變小,症狀也好轉許多。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系主任陳仁熙教授也說明,膽道癌依腫瘤生長位子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膽囊癌及壺腹癌等4個類型。肝內膽管癌發生率較高,膽囊癌次之,雖說目前腫瘤形成原因尚不明確,但已知的風險因子有9項。這9項風險因子包括,長期罹患膽汁鬱積的疾病;罹患容易反覆造成膽道發炎的疾病(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或潰瘍性結腸炎);慢性B型肝炎、C型肝炎或肝硬化;特定肝吸蟲感染,如中華肝吸蟲;膽管良性瘤;經常接觸戴奧辛、多氯聯苯等有害物質;肥胖;糖尿病;抽菸、酗酒等。醫師也呼籲符合高危險族群的民眾,應養成定期健康檢查的習慣。
愛吃這食物惹禍…年輕人長期莫名絞痛 肚裡竟有「蠕動噁蟲」
生魚片是許多老饕的最愛,但可要當心寄生蟲。近日一位醫師表示,一位30多歲患者長期便秘又腹瀉,肚子還感覺莫名絞痛,原來患者疑似喜歡吃生魚片,讓寄生蟲跑進身體惹禍。禾馨民權健康管理診所院長林相宏在臉書發文說,「慎入,剛吃飽勿開影片,今天內視鏡室尖叫聲連連,30歲病患,長期以來排便不規則 一下便祕一下腹瀉,最詭異的是肚子常常莫名其妙感覺絞痛,尤其上廁所前會疼。」患者肚子莫名絞痛,肚子裡竟有寄生蟲。(圖/翻攝自胰臟醫師林相宏禾馨民權內科診所臉書)此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阿鳥威」、「OMG晚點吃個生魚片壓壓驚」、「老天鵝啊」、「都一直懷疑自己肚裡有沒有蟲,但看到自己體重只有重沒有輕就放心了」、「想看完整影片」、「整個頭皮發麻肚子也發麻」、「醫生,你們手術的影片可以多拍一點嗎?我看這個感覺還蠻療癒的」。疾病管制局曾表示,感染中華肝吸蟲後所引起之症狀因人而異,輕微感染者一般無症狀表現,但如果在短期內食入大量的囊狀幼蟲,會產生急性感染症狀,包括發燒、腹瀉、上腹疼痛、厭食、肝腫大及壓痛、黄疸等症狀;若没有再次重複感染時,其症狀轉為不明顯。但若長期重複感染時,則會造成肝功能障礙,包括膽管炎、膽管阻塞、膽結石、肝結石、及多發性肝膿瘍等,甚至發生肝硬化及癌症情形。
39歲男腰背部劇痛查不出原因 妻子憶起一件事「跟螃蟹有關」
「生醃」指的是生食醃制,一般將螃蟹、蝦、貝類等食材清洗處理後加入蔥薑蒜、鹽、酒、辣椒等調料醃制,醃制完成後直接開吃。在江浙一帶的醉蟹、嗆蟹就是生醃美食的典型代表。各種調味交織,入口恰到好處,配上鮮嫩爽滑的蝦、蟹肉質,讓許多人一口上癮。不過,吃生食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比如感染寄生蟲。就在上個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接診了一位患者,患者本人、患者的女兒、螃蟹、寄生蟲,四方共同上演了一出「愛恨情仇」戲碼。當時,39歲的陸先生冒冷汗被送到急診,據他表示,自己左側腰背部痛了好幾個小時,疼痛程度越來越劇烈。急診醫生緊急為他安排一系列檢查,發現其中嗜酸性粒細胞更是遠超正常範圍,達到危急值,結合CT提示的腹膜炎可能,加上左側有少量胸水,急診醫生立刻呼叫消化內科主治醫師施冀浩會診,「一般來說,當存在過敏性疾病、寄生蟲感染、藥物反應、炎性疾病等情況時,嗜酸性粒細胞會出現增多,所以當時我向患者詢問病史,以及近期是否吃過生食」。施冀浩表示,這名患者否認有吃過生食、濫用藥物的情況,一星期前倒是出現過過敏性皮疹,但不嚴重,在家附近的醫院就診過已經好轉。經過檢查,施冀浩初步考慮診斷為「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症;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經過治療,患者的疼痛已經得到明顯緩解,但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以導致全身多器官受到影響,且病因仍未確定,患者收治入院,陸先生入院後,又接受了全身的檢查評估,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胸部、腹部、肝臟、胃腸道等多處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改變,情況比較嚴重。直到有一天,陸先生的妻子回憶起兩個月前發生前的一件小事,當時正值暑假,陸先生帶著女兒去小溪邊抓螃蟹,「哎呀」!聽到女兒的一聲驚呼,陸先生趕緊跑到女兒身邊,「爸爸,螃蟹夾我的手」!陸先生的女兒指著小溪邊一隻螃蟹告起了狀,「沒關係,爸爸幫你報仇」,只見陸先生拎起小螃蟹,咬下一口,生吞入肚。這時,醫生心裡基本有了底,「我們將患者的血液樣本送去進行寄生蟲檢測,檢測結果顯示,8類寄生蟲IgG抗體中,肝吸蟲、肺吸蟲、裂頭蚴都顯示陽性,因此可以明確病因為生食螃蟹導致的寄生蟲感染」。經過對症治療,陸先生已經明顯好轉出院回家,目前正在使用藥物驅蟲,複查血嗜酸性粒細胞恢復正常。之後,仍需要一段時間的密切回診觀察。
被夾手怒咬到「粉身碎骨」…螃蟹最後復仇來了 他胸痛1個月染上這個
大陸一名男子被螃蟹夾手,下秒竟把螃蟹咬碎洩憤,沒想到之後連續胸痛一個月,吃抗生素治療都不見效。醫師詢問細節推測,男子應該是感染肺吸蟲病,果然施以治療後,男子順利康復。根據陸媒《南國今報》報導,湖北省十堰市一名18歲男子日前去抓螃蟹,期間手被夾住,因此氣炸反咬一口,把螃蟹咬到粉碎,一些碎殼還吞下肚,怎料到之後連續胸痛一個月,最後受不了就醫。經過肺部電腦斷層攝影,醫師發現男子雙肺多發高密度影,臨床診斷「肺炎」,但吃了許多藥都沒有改善。之後他到大陸十堰市太和醫院就醫,醫師細細詢問才發現,男子應該是肺吸蟲病。至於肺上的毛病和螃蟹有什麼關係呢?呼吸與危重症學科主任王梅芳指出,生螃蟹中寄生著一種叫「肺吸蟲」的寄生蟲,十堰地區也是肺吸蟲的高發地區,肺吸蟲和它的蟲卵還存在於川螺等螺內及溪水中,當人們進食未加工或者半熟的生螃蟹、螺類或者飲用了未煮沸的山泉水、溪水時都有可能感染肺吸蟲導致「肺吸蟲病」。王梅芳說明,如果寄生蟲寄生於肺部,常表現為咳嗽、胸痛、咳鐵鏽色痰等,寄生於腦、脊髓、腹腔、腸、腎、皮下等組織可以引起相應臟器受損症狀。主治醫師鄭燚則表示,男子的嗜酸粒細胞很高,身上還有遊走的結節,臨床完善肺吸蟲皮試陽性確診為肺吸蟲病,口服了一個療程的吡喹酮片後,胸痛完全消失了,一個月後肺部滲出病灶也消失了。醫師提醒,儘量不要生食肉魚蝦蟹,生食淡水魚蝦可能導致肝吸蟲病,生吃蟹可以導致肺吸蟲病,生吃福壽螺可能導致管圓線蟲病,生吃豬肉可得囊蟲病,一旦得病,疾病負擔非常嚴重,如果不慎誤食生螃蟹,飲用未加工的溪水而出現不適,應及時就醫。
女腹痛驚見「3.5cm魚形寄生蟲」…肝臟被啃3分之1 醫嚇:抓出還在游
許多人喜歡吃生魚片或生菜沙拉,然而食用未確實煮熟的食物有一定風險,因食材中極可能藏有寄生蟲,須小心病從口入,切勿因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慾,賠上了自身健康。大陸廣西省一名俸姓女子近日持續腹痛,就醫檢查後竟發現體內有1條長約3.5公分的「魚形寄生蟲」,且肝臟已被啃蝕掉一部分,畫面十分驚悚。《桂林晚報》報導,66歲的俸女近日時常腹部不適,嘗試用「拔火罐」等方法緩解疼痛,但效果並不理想,只好就醫檢查。2月16日,俸女被全州縣當地醫院轉至解放軍第924醫院消化內科治療。經醫生初步診療,在俸女肝臟內找到1條寄生蟲,其外形酷似比目魚,長約3.5cm,取出後仍繼續游動,而且還具有破壞力。消化內科主任賀學強表示,患者體內的寄生蟲是「肝巨片形吸蟲」,比肝吸蟲大好幾倍,極為少見,且俸女的肝臟已被吃掉約3分之1,導致肝內外膽管受損。醫師指出,在為數不多的文獻中,病因均與患者吃涼拌生魚腥草有關,「據我們了解,這名患者也食用過涼拌魚腥草,夏天也時常喝生水。」找出病因後,醫院日前對俸女進行了微創手術,患者目前正在康復中。醫生提醒,肝巨片形吸蟲對人體傷害性大,且病情難以診斷,在魚腥草、馬蹄等植物上較容易黏上蟲卵,建議民眾不要吃生魚腥草,不要吃生的水生植物,不喝生水,平時也要注意飲食衛生,才能避免病從口入。
55歲男「一舉動」被掏空!左肝「塞爆滿滿蟲卵」 醫搖頭:爬滿了
東西記得要煮熟了才吃,否則可能會導致寄生蟲感染,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喪命。大陸一名謝姓男子追求鮮嫩口感,魚片只用熱水燙幾秒就拿起來吃,結果4個月之後人開始不舒服;經檢查才知,左肝被掏空,切開來滿滿都是蟲卵。根據陸媒《成都商報》報導,55歲謝姓男子到杭州打工十餘年,因父親病故回老家小住了一段時間,不久後便出現食慾不振和乏力,起初還伴有不明原因的輕度腹痛、腹瀉;4個月過去,他一直以為是心情鬱悶所致,直到出現連續3天畏寒、發熱,趕緊就醫。結果顯示,謝男的左肝已經被掏空,成了一個大膿球,大膿球達到19cm×18cm×12cm大小,把醫生嚇壞。經過CT檢查,發現肝膿腫壁上長了很多腫瘤樣的結構,而且壁很厚。醫生立即做了膿球的穿刺引流,把大量灰白色膿液順利引出。不過經過一系列化驗,並沒有在膿液裡發現細菌、真菌、結核和惡性腫瘤的跡象。雖然經過治療,謝男的左肝腫瘤小了一大半,但肝膿腫厚壁及厚壁上的很多腫瘤樣組織沒有變化,而引流管裡引流出來的液體開始減少,膿腔也不再進一步縮小。醫生之後果斷為謝男進行手術,沒想到切開後驚見,膿腫壁上大量的腫瘤樣結構竟然是「肉芽腫性炎性腫塊」,裡面甚至還爬滿了燈泡狀、殼厚的華支睾吸蟲蟲卵(又稱為肝吸蟲),數量多到數不清,讓人看得頭皮發麻。手術結束後,謝男表示,剛回老家時,買過當地的魚做了一次酸菜魚,為了追求鮮嫩的口感,魚片只用熱水燙幾十秒就吃了。醫生聽完後提醒,一旦魚被肝吸蟲感染,人吃了生魚片之後隨即也會感染,此蟲繁殖力驚人,每次可產1400至2000個卵,而且可存活20至30年,如果置之不理,它們不僅會在肝內生存,而且會靠肝吃「肝」。
1歲弟連續爆吐1週!糞便驗出「肝吸蟲卵」醫生嚇傻 凶手竟是家中砧板
生魚片是不少老饕的最愛,然而吃多容易導致寄生蟲感染,嚴重時可能喪命。大陸一名1歲男童連續嘔吐、發熱1週,就醫檢查後發現嗜酸性粒細胞數目偏高,很可能是寄生蟲感染,後來果然從糞便驗出海鮮常見的肝吸蟲卵。不過,患者年僅1歲,平時根本沒有吃生食,感染原因讓醫生相當納悶。《中山日報》報導,廣東省中山市小欖人民醫院兒科去年底收治一名1歲男童,患者因持續發燒、嘔吐長達1週前來就診;經過相關檢查,醫生發現男童的嗜酸性粒細胞數目偏高,顯示體內可能出現寄生蟲感染或者過敏,隨即對小朋友的糞便、血液等進行化驗,後來果然從排泄物中驗出肝吸蟲卵。由於1歲小孩罹患肝吸蟲病實在太罕見,醫生隨後深入了解原因,經過仔細詢問後得知,男童雖沒有吃過生魚片,但是家裡平時處理食物都使用同一個砧板,很可能是因為生熟食不分,才導致患者感染上肝吸蟲。所幸接受藥物治療後,男童已經恢復健康,目前已出院回家。報導指出,肝吸蟲被國際癌症機構(IARC)列為一類致癌物,其幼蟲常寄生在淡水螺和魚蝦體內,被人吃下肚後在腸道孵化,接著爬進膽管安家;肝吸蟲可在人體長期存活,有時甚至長達20至30年,初期症狀並不明顯,長時間感染後,膽管出現局限性擴張,管壁增厚,大量蟲體可引起膽汁阻塞,造成膽管炎、膽管肝炎等,不可不慎。
阿伯「一口酒一口魚」大啖生魚片32年 鼻子活蟲流不完嚇瘋
許多人都喜歡生魚片的Q彈美味,但生食的衛生危機,還是要小心!大陸廣西有一名愛吃生魚片的58歲男子,在過去的32年來,常常都是「一口生魚片、一口白酒」的大吃生魚片,雖然偶爾會有點肚子痛,但他依舊不以為意。後來最近因為身體不適就醫,醫師赫然發現,這位阿伯的膽管有大量肝吸蟲,每天瘋狂的從他的鼻子流出來。據《南寧廣播電視台》的報導,有名中年男子日前因為腹痛被家人送醫,後來醫師從患者的膽管中發現大量肝吸蟲,不停地透過引流管排出,每隻蟲的大小就像瓜子差不多,讓他當場嚇傻。男子身上的肝吸蟲被吸出體外。 (圖/翻攝自南寧廣播電視台)後來醫師詢問日常生活,男子才坦承,他平時很愛吃生魚片,已經吃了至少32年之久,常常是一口生魚片、配一口白酒,「我以為一口魚一口酒,就可以把蟲殺死了」;對於偶發性的腹痛,也不以為意。當地醫師表示,近年因為吃生魚片在廣西是主流,不時會見到因為肝吸蟲感染的患者,而這名阿伯患者在經過5天的治療,鼻子終於沒有再流出活蟲,現在他再也不敢亂吃生魚片了。
男子愛吃生魚片32年 醫檢查驚見:大量肝吸蟲寄生體內
愛吃生魚片的人要注意了!中國廣西一名男子喜歡吃生魚片,即便偶爾肚子痛也不曾多想,然而醫生卻在他的膽管檢查到大量寄生蟲,手術持續多天,該男子每天親眼看著寄生蟲不斷流出自己的體外。綜合陸媒報導,廣西一家醫院收治了一名嚴重感染寄生蟲的患者,醫生在該患者的膽管中發現了大量的「肝吸蟲」。患者稱,他已經吃了32年的生魚片,一直以為喝點白酒就能殺蟲,如果有什麼不適症狀,也沒多想,認為就是肚子稍微不舒服而已。事後醫生手術取出活體後,用一根引流管「排蟲」。醫生表示,生魚如果是90度烹飪,必須達到10秒以上,才有可能殺滅寄生在淡水魚肉當中的幼蟲,一般這種高度酒的浸泡和陳年醋的浸泡,是不可能殺滅寄生蟲的。肝吸蟲是一種寄生蟲,學名「華支睾吸蟲」、「中華肝吸蟲」,通常依附於淡水魚和蝦的身上,醫生提醒,如果這類食物沒有經過高溫烹飪,食用者極易感染肝吸蟲病。觀看影片點我
友曝:這樣吃螃蟹超補!大媽嗑完30隻「胸腔爆膿液」 竟感染10種寄生蟲
秋天是吃螃蟹的季節,舉凡清蒸蟹、香辣蟹、咖喱蟹、炒蟹等作法,都能吃到秋蟹的美味,唯獨生吃是大忌!大陸浙江1名46歲的胡姓大媽近日出現胸悶症狀,時常感到喘不過氣,穿刺引流後胸管竟流出大量膿液,原以為是感染肺結核,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原來她誤信偏方生吃螃蟹,結果感染了近10種寄生蟲。《浙江之聲》報導,胡女從8月開始感到身體不適,除了不停咳嗽,胃口也跟著變差,然而她到醫院照胃鏡,卻沒檢查出消化道疾病;1個月後,胡女開始出現胸悶症狀,總是覺得喘不過氣,只好去醫院接受CT檢查,被發現胸腔裡有大量的氣體和液體,壓得肺張不開,懷疑是結核病,需要立刻住院治療。為了讓患者呼吸恢復順暢,主治醫師先安排了左側胸腔穿刺引流術,不料在引流過程中,胡女的胸管內竟流出大量膿性液體;檢查結果出爐後,醫生發現患者的各項指標均未顯示結核感染或腫瘤,但血液的嗜酸性粒細胞卻高達參考上限的29.3倍,代表胡女可能存在過敏或寄生蟲感染。患者的胸管內流出大量膿性液體。(圖/翻攝自浙江之聲)在醫師追問下,大媽才想起自己今年3月動了腰椎手術,休養期間聽友人說「生吃螃蟹可以強壯骨骼」,於是她便買了30多隻河蟹,搗碎後用米酒浸泡,去除浮沫直接生吃下肚;可怕的是,患者接受血液檢查後,竟被驗出一口氣感染了肝吸蟲、肺吸蟲、弓形蟲、包蟲、裂頭蚴、豬囊尾蚴等近10種寄生蟲。醫生提醒,淡水螃蟹含有大量寄生蟲卵,進入人體後在消化道破裂,幼蟲脫出並穿過腸壁進入腹腔,甚至會穿過橫膈入胸腔和肺,導致胸腔感染,形成膿腫積液;部分寄生蟲還會在人體內發育為成蟲,寄生於多種組織器官,如腦、脊髓、胃腸道、腹腔和皮下組織等,嚴重時會造成永久後遺症,不可不慎。
爽吃生魚片4個月後肝臟少一半 原來是寄生蟲搞的鬼
在食用生食之前,真的要好好注意食品的品質啊!日前在中國大陸浙江省杭州市的謝姓男子,吃完酸菜魚生魚片後,出現食慾不振、疲勞、腹痛等症狀,起初以為是父親逝世所導致心情鬱悶,未料到醫院檢查後,發現謝姓男子的肝臟已經被寄生蟲啃掉一半了。根據《新浪網》報導,杭州市55歲的謝姓男子,從今年春節後開始出現食欲不振、疲勞、腹痛、腹瀉等症狀,這些病症持續了4個月之久,謝姓男子一開始還以為是父親過世所導致,但直到連續幾天發生畏寒、發熱等症狀,才去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做檢查。檢查之後卻把醫生與謝姓男子嚇壞了,因為根據超音波的檢查結果,謝姓男子的左肝已經被掏空了,變成一個極大的肝囊腫,而且有許多腫瘤生長在囊壁上。醫生先是進一步的針對囊腫做穿刺引流,後又透過手術將謝男的左半肝切除,經檢測結果,囊壁上的大量腫瘤均屬肉芽腫性炎性腫塊,裡面爬滿了無數隻肝吸蟲。謝姓男子才回想起,自己回四川老家時,曾經買當地的魚生做酸菜魚,而且為了追求鮮嫩的口感,魚肉僅川燙幾十秒就吃了。醫生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肝吸蟲是中國感染率最高的寄生蟲之一,肝吸蟲喜歡躲在淡水魚蝦等水產物體內,當人們食用到衛生不達標的生魚片、未煮熟的魚蝦等食物的話,寄生在魚蝦體內的肝吸蟲就會轉寄生在人體的肝膽系統。感染初期可能無症狀,嚴重時會有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疲倦等症狀。而且此寄生蟲每次可產1400至2000個卵,又可存活20至30年。而且由於其會吃肝的習性,會導致肝臟遭到汙染,導致宿主出現肝臟反覆發炎、肝膽道內結石、器官衰竭等症狀,嚴重的話甚至會導致肝硬化或是肝癌。但醫生同時也表示,由於近年來各地衛生狀況與民眾生活習慣越來越好,此類型的病人已經越來越少見了。
狂吃生魚片3年 他高燒不退驚見「肝臟爬滿蟲」
「病從口入」果然有其道理!大陸福建省一名男子,最近因高燒不退求醫,結果照了X光發現,肝臟居然爬滿到處蠕動的蟲,而引起肝臟有蟲的原因,與男子連續3年愛吃生魚片的飲食習慣有關。據《福建電視台》報導,福建一名男子,不明原因連續高燒39度快10天,還伴隨咳嗽症狀,本來他自行服用退燒藥,但高燒依舊,到醫院照了X光檢查,赫然發現,男子肝臟爬滿到處蠕動的活蟲,罹患所謂的「肝吸蟲病」,嚴重恐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後來醫師詢問,男子才坦承,他平時很喜歡吃生魚片與淡水魚蝦等生食,平常都稍微沾個芥末就吃下肚,以為這樣就能消毒,已經連續這樣吃了三年,沒想到「病從口入」因此染病。醫師提醒,避免「肝吸蟲病」等這類寄生蟲病,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吃生食,如果出現高燒、身體無力等症狀,最好趕快就醫釐清病因。
3年飲食習慣惹禍 男咳嗽高燒10天照X光驚見肝臟被蟲啃
福建省福州市一名男子多日高燒不退,加上還有咳嗽症狀,前往醫院就診,一照X光看到肝內「爬滿正蠕動的活蟲」!醫生表示他患上了肝吸蟲病,體內的寄生蟲可長時間存活,嚴重可引發肝硬化甚至肝癌!而罪魁禍首,竟是他3年來愛吃生魚片的飲食習慣!根據陸媒《福建電視台》報導,大陸福建一名林姓男子,持續高燒近10天都不見消退,體溫最高達攝氏39度,不只身體發熱,還有咳嗽症狀,起初林男自行購買退燒藥,卻始終不見成效,緊急到醫院檢查,被醫院確診患上了肝吸蟲病。醫生說,中華肝吸蟲的幼蟲通常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魚體內,比如人們常吃的鯉魚、鯽魚、吳郭魚等淡水魚,「一旦幼蟲被人吃進去以後,將會在人的腸道中孵化,再爬進膽管內安家。」中華肝吸蟲的幼蟲通常寄生在淡水螺和淡水魚體內。(圖/翻攝自《福建電視台》)據林男表示,平常他嗜吃生魚片、淡水魚蝦等,尤其特別喜歡生吃,覺得這樣才能保持海鮮水產的鮮美度,並且認為在吃生魚蝦時,只要蘸芥末就能消毒,因此3年來一直都是這種吃法,沒想到,因此禍從口入。醫師提醒,要避免寄生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吃生食,若真的一時克制不了口腹之慾,也要注意水產來源、檢疫狀況等,切勿拿身體健康開玩笑。醫師說,被肝吸蟲寄生病程緩慢,初期不會有明顯不適,但若出現無力、持續發燒、上腹不適等症狀,就要盡速就醫檢查,確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