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指數
」 肝指數 寶林茶室 食物中毒 猛爆性肝炎 肝癌沈錦豐「猛爆性肝炎」過世 醫曝「2地方變黃」快就醫
基隆市野鳥學會理事長沈錦豐因「猛爆性肝炎」離世,讓不少生態界人士感到相當不捨。家醫科醫師陳敬睿日前在粉專表示,在醫學上其實沒有所謂爆肝的病名,比較接近的應該是急性肝衰竭,亦可稱為猛爆性肝炎,而急性肝衰竭不單單只是熬夜覺得累而已,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造成急性肝衰竭的常見原因有5大原因。●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的原因就是B型肝炎引起的病毒性肝炎。感染B型肝炎有1%的機率會引起猛爆性肝炎;A型肝炎則有約0.1%的機率,C型肝炎則較為罕見。病毒性肝炎患者應特別注意規律生活、均衡飲食,以避免誘發猛爆性肝炎。●藥物誘發過量服用特定種類藥物也可能引起猛爆性肝炎,最常見的是主要成份為乙醯胺酚的鎮痛解熱藥物(俗稱為普拿疼)。若沒有聽從醫師建議而過量使用藥物,當藥物的毒性代謝物無法被排出時,就會造成大量肝細胞壞死而引起肝功能異常,另外降尿酸藥物、某些治療肺結核藥物等也可能誘發肝損傷。服藥應聽從醫師建議,並密切追蹤肝臟功能。●亂服草藥、偏方服用來路不明的草藥、中藥和補品,也可能因含有肝毒性成分而引起急性肝衰竭。●過量飲酒若酒精性肝病的患者長期大量飲酒,當身體免疫反應被誘發時,大量肝細胞發炎甚至壞死,便會造成急性肝衰竭。●代謝異常疾病引起急性肝衰竭的代謝疾病有雷氏症候群、威爾遜氏症、妊娠性脂肪肝等,並不常見。陳敬睿提醒,急性肝衰竭因病程發展很快,在出現皮膚或眼白變黃的黃疸時就應立刻就醫;急性肝衰竭是高危險、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不一定和長期熬夜太累有關,在台灣有超過6成的急性肝衰竭與B型肝炎感染直接相關,因此感染病毒性肝炎(A、B、C型肝炎)的患者,即使沒有症狀也要定期回診檢查肝機能,平時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防止肝指數飆高。
石英過世/82歲石英逝世!22年前因猛爆性肝炎轉ICU昏迷9天 兒子「捐近6成肝」救命
台灣資深演員石英(本名:林忠平)驚傳在27日因自然老化過世,家屬30日證實噩耗,享壽82歲。實際上,他正值40歲盛年時期,便檢查出B型肝炎帶原,但當時不以為意,也未定期檢查,直到2001年才發現長出肝腫瘤;後來,他因猛爆性肝炎一度昏迷入院,所幸兒子林義山捐出近6成肝臟,才撿回一條命。據悉,石英1982年檢查出是B型肝炎帶原者,但當時相關資訊並不普及,也未警覺有何嚴重性,加上長期日夜顛倒拍戲、長期抽菸提神,直到2000年,他在做肝臟例行檢查時,發現右葉有火柴頭大小的陰影,經斷層掃描後,醫生便建議應該繼續觀察。為了保肝,石英花費近10萬元,吃了1百多帖不明中草藥,但在2001年再次檢查時,卻發現原本的陰影不但沒消失,還出現了2公分的腫瘤。雖然無法確認草藥和腫瘤的關聯性,石英也終於下定決心動手術,在當年10月份切除肝腫瘤,術後恢復相當順利,他也很快就復出拍戲。沒想到的是,2002年5月,石英開始覺得疲倦、小便變黃,檢查後才發現是肝指數急遽升高,一度飆升至1000多(正常值為40),被診斷為猛爆性肝炎,入院20天後更開始昏迷不醒。幸運的是,轉入ICU長達9天後,兒子林義山緊急捐出肝臟,才挽回他的性命。當時,石英一雙兒女均自告奮勇捐肝,但只有林義山的血型相符,而這場手術長達16小時,也創下當時台灣最年長(60歲)病人換肝紀錄。事後,他也對兒子滿懷感謝,直言「很謝謝兒子願意捐肝,要等到合適的肝不知道要等多久,只有最後這個機會,我覺得我們今生註定做父子的,來幫我換肝,是我的福氣」。另據媒體報導,後來當石英的女兒出嫁時,石英也感性地表示,自己最期望的就是看到女兒和兒子完成終身大事,「謝謝兒子捐肝給我,讓我終於等到這一天!讓我有機會親眼看到女兒出嫁」。
甜點飯後吃更好! 醫曝「這關鍵」:增加幸福感又能減重
吃甜食是許多人紓壓的方法之一,平常也會聽到「吃甜點有第2個胃」的說法,若想要在享受的同時減少負擔,肝膽腸胃科醫師王威迪就指出,由於正餐大多會攝取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可延緩胃的排空,增加飽足感,此時食慾下降後,選擇在「飯後吃甜點」,就不需一直與意志力對抗。王威迪日前在節目《醫師好辣》提到,甜點選在飯後吃對人體負擔更小,係因甜點非人體必要的養分,只有含糖分、精緻澱粉,吃多就會對身體造成負擔,諸如肥胖、糖尿病、三高風險,並隨著吃的量變多,繼續增加身體的負擔。不過,王威迪也表示,根據相關研究,吃甜食可增加人體血清素的分泌,而血清素更號稱「幸福賀爾蒙」,可讓人擁有幸福感。王威迪接著說明,為了在幸福的同時減少負擔,應選擇在飯後吃甜點。他解釋,平常在吃正餐時,多少會吃進澱粉、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可以延緩胃的排空,讓人較有飽足感,同時會增加腸泌素分泌,進而抑制食慾,降低想吃東西的慾望,「這時候你再去吃甜食,可以滿足你的口慾,又可以控制這個量,就不用一直跟自己的意志力對抗」。最後,王威迪舉例,他曾遇到一名重度肥胖的40歲女性患者,抽血發現肝指數GPT高達90幾(正常約為30),經過問診後才知道,她很少吃正餐,卻一定會攝取甜食;因此他建議患者,除了三餐務必正常吃外,應該將甜點移到飯後吃,再搭配上藥物、運動等療程,一段時間後,患者順利減重20公斤,肝指數也恢復正常。
32年前輕忽肝指數警報 何壽川:今天能活著只有感激
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日前於肝基會30周年活動上,以曾是患者的同理心,擔任肝病防治終身志工,並深感肝病病友及家屬無助與醫療檢測侷限,捐贈二台核磁共振MRI與電腦斷層CT設備,響應許金川醫生發願將基金會服務範圍擴大到海外華人及東南亞國家。這些設備也將與肝基會共同捐贈給台大醫院,預計將在2024年底台大新成立健康大樓啟用。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提到,8月17日是肝病防治基金會成立30周年之日,對父親何壽川和全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我爸爸在32年前發現肝病,成為許金川醫生許P的病人,如同他在現場致詞時表示,因為之前和大家一様不太懂肝指數的意義,延遲就醫,所以當時一發現就被要求立即住院治療。」何奕佳說,這卅多年來,歷經無數次醫院的進出和醫生反覆的病情學習及討論,爸爸的健康才得以守護。為了感念所有醫護人員,也同理心所有肝病患者和家屬的辛苦,爸爸也一直是肝病基金會的重要贊助者和終身志工。並希望透過設備儀器讓更多肝病的潛在患者,可以藉由科技的便利性,早期發現,進而更有效的治療。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基會30周年活動。左起為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何壽川妻女張杏如與何奕佳。(圖/翻攝臉書)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30周年慶祝活動,在致詞時提起自己罹患肝病的心情與經過。何壽川表示,在那個年代,普遍對肝指數的數據無感,甚至看到報告數字呈現紅字也不以為意,還藏起來怕家人擔心。直到某次拿到報告以為又是檢測數字出錯,隨口請教醫師同學,結果當天立刻被要求住院治療,歷經開刀等數不清的療程,「發病時非常嚴重,那種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他說,今天能活著站在這裡,「內心除了感激還是感激,感謝許金川等醫護人員的全力醫治,以及其他病友的鼓勵打氣跟家屬的照護。」由於走過艱辛的治療之路,何壽川發現大多數民眾跟他一樣輕忽肝病的表徵,並於30年前捐贈500萬元共同創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並成為肝基會的終身志工,追隨許金川醫師、宋瑞樓教授共同推廣肝病防治。帶著想幫助更多肝病患者及他們家屬的心意,何壽川在肝基會30周年慶,與好心肝共同捐贈磁振造影MRI與電腦斷層CT最新高階檢查儀器給臺灣大學。MRI最新的3T功能可快速縮短影像成形時間且使影像更清晰、CT的能譜感應功能可呈現彩色影像,有助於影像判讀。何壽川指出,涓滴之流、眾志成城,之前播下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治療且消滅肝病需要一代一代不斷往下走,藉由MRI及CT檢查儀器,讓門診轉化為精緻醫學與精準醫學,及早讓潛在肝病患者進行更有效的治療。
60多歲翁打嗝1周停不了 就醫才知「這東西」大到壓迫胃
打嗝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有時候吃太多或吃下容易脹氣的食物就會打嗝,不過胃腸科醫師錢政弘就分享了一個特殊案例,一名60多歲男子因整天打嗝,持續一週後決定求診,沒想到發現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而打嗝正是因為肝癌腫瘤已經大到壓迫胃部,並刺激橫膈膜。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下班經濟學」節目中指出,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與消化道相關的癌症包括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和食道癌,可以看出消化道癌症對健康的影響。錢政弘也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當中提到一名男子就醫時,主訴一喝水就打嗝,除了睡覺時,其餘時間都不停打嗝,且持續整整一週,讓他不堪其擾,決定求助醫師。錢政弘在觸診時發現男子上腹部有如手掌大的硬塊,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認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因腫瘤壓迫胃和橫膈膜而誘發打嗝反應。錢政弘也進一步說明,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因此癌細胞生長時不會引起疼痛,但當肝腫瘤破裂出血或過大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時,才會導致疼痛和不適。事實上,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有15至20%會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至5%會變成肝癌。根據衛福部公告指出,脂肪性肝炎是肝癌的致病因子之一,當肝臟內的脂肪占肝臟總重5%以上,即稱為脂肪肝。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曾指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且體內過多的脂肪也是造成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罹患脂肪肝,要先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著手,並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規律就醫、定期追蹤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
連吃20天營養棒瘦身 女子肝指數爆表住院
有些人聽信偏方減肥,可是會出事。大陸杭州市一醫院近日分享一個案例,一名40歲女子阿娟(化名)以為吃營養棒就能瘦身,連吃了20天,怎料體重沒掉,肝反而出事,去醫院發現轉氨酶高達1340U/L,超標正常幾十倍,最後住院接受治療。據了解,阿娟被不運動、不節食的瘦身廣告吸引,網購2個月份的營養棒,照說明每天餐前都先吃一根,20天過去,她變得疲倦又沒食慾,小便顏色也變黃,就診才發現轉氨酶1340U/L,是正常的幾十倍,當天就住院。阿娟心想,上個月體檢,她的肝功能正常,怎現在爆表。醫師說,轉氨酶異常升高的原因很多,而她沒有飲酒習慣,平常也沒服藥,也沒有肝炎病史。原來一切的罪魁禍首,就是她每天吃的營養棒,導致藥物性肝損。據了解,阿娟買的營養棒,包裝上沒有成分說明和廠商資訊,讓醫師無法評估對人體的影響有多大,最後阿娟住院進行保肝治療,各項指標恢復正常才出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朱國獻提醒,藥物引起的肝炎若早期發現,停用藥物多數能恢復,但少數症狀嚴重者,會引發肝衰竭危及生命,近年「保健品」及減肥藥會傷肝,大家要多提高警覺。朱國獻說,如果用藥出現疲倦、皮膚發黃等症狀,要及時就醫進行治療。
老闆貼心燉藥害他尿尿成咖啡色 就醫發現是「1急症」!差點要換肝
一名40多歲的男子,日前被家人發現眼白、皮膚泛黃,但因為沒有出現不適的情況,就沒有就醫,結果後來卻尿出咖啡色的尿液。後來男子就醫檢查後,醫生發現他的黃疸指數飆破正常值的25倍,趕緊轉診到台中慈濟醫院進行詳細檢查。後來經過醫生問診才得知,原來患者為了調養身體每天都喝中藥茶,才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台中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廖光福指出,該名40多歲的男病患,因為在工廠做大夜班,因此病患老闆就貼心購買何首烏、黃耆、紅棗、枸杞等中藥材,讓員工調養身體。病患就每天都將藥材燉煮,當茶飲用,結果一個月後,就出現眼白、皮膚泛黃,尿出咖啡色尿液的情況。當患者轉診到慈濟醫院後,廖光福發現患者轉診時黃疸指數接近40。但黃疸指數是100毫升血液的膽紅素總量,正常在1.2 mg/dl以內。廖光福當時以臨床經驗判斷,患者已經是猛爆性肝衰竭,急診檢測肝功能GPT指數也超出正常值40 U/L的40倍,若是出現肝昏迷的情況,就必須立刻通報一般外科準備換肝。廖光福表示,後續經過問診了解詳情,確認患者是因為中藥吃過量,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後,廖光福緊急安排大量點滴加快代謝、補充營養與藥物治療,幸虧患者本身身體素質不錯,加上及早發現問題,最終順利降低黃疸指數降到10左右;肝功能GPT指數也從1600多降到300多。而後續患者肝指數也逐恢復正常,住院近2周後,就安排出院回家調養,後續進行門診追蹤即可。
肥胖加上慢性病纏身 「減重藥物控制食慾」他成功找回健康
35歲男在科技業工作,因工時長、缺乏運動,導致身形肥胖。最近員工體檢結果顯示空腹血糖和三酸甘油脂偏高,肝指數也異常,就醫診察發現他的體重112公斤,腰圍超過100公分,血壓稍微偏高136/86 mmHg,確定診斷為代謝症候群,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患有重度脂肪肝。多元方法應對肥胖 全方位減重有攻略A男曾多次嘗試減肥但成效不彰,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吳尚賢建議,規律運動及調整飲食,並使用衛生福利部核准的減重藥物控制食慾及降低飢餓感。A男藉著藥物和重新塑造的健康生活型態,在三個月內成功減掉五公斤,血糖和肝指數異常也有所改善。吳尚賢醫師強調,減重的基本原理來自於能量的負平衡,亦即消耗的能量多於攝取的能量,一個全面的減重計畫應包含飲食控制及運動。飲食降低能量攝取,減少高醣、高油脂的食品,增加蔬果與高纖全穀來提供飽足感,盡量避免含糖飲料和精緻甜食;運動方面建議達到每週150分鐘的中強度運動,有氧運動和阻力運動兩者都對健康有顯著益處。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 有效控制食慾吳尚賢醫師指出,衛生福利部近年核准的減重藥物腸泌素製劑成為食慾控制困難者的救星。腸泌素是由腸道分泌的賀爾蒙,除了能增加餐後胰島素分泌來改善血糖控制,也會減緩胃排空跟刺激大腦產生飽足感,幫助減少進食量。此外,針對嚴重肥胖的病人,減重手術也是一個快速有效的方法,目前健保署核可的適應症為BMI≧37.5 kg/m2,或BMI≧32.5 kg/m2且合併有高危險併發症(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中止症候群等)。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 搭配生活習慣調整避免復胖吳尚賢醫師醫師表示,肥胖不僅是一個外在美問題,更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肥胖與許多慢性疾病相關,積極改變生活型態對於肥胖病人帶來健康益處不言而喻。對已出現併發症的肥胖病人,透過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評估使用減重藥物,搭配飲食調整和運動,通常有良好效果,但藥物建議持續至少半年以上,停藥之後也應盡量維持調整過後的健康生活,減少復胖機會,為健康保駕護航。
不止酒傷肝!他長期喝「這飲品」提神 「肝指數爆表」慘掛急診
都說酒精傷肝,但其實不只酒精會損害肝功能,提神飲料也可能造成嚴重的肝損傷。近期急診醫師賈蔚就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個案,表示有一名中年男子因長期感到疲倦無力,前往醫院急診求助,經檢查後確診「急性肝炎併黃疸」,但他卻沒有B型或C型肝炎,也表示自己不喝酒,進一步詢問後才發現是因為長期飲用提神飲料。聯新國際醫院副院長、急診科醫師賈蔚在《醫師好辣》節目中表示,有一名中年男子因長期感到疲倦無力,某天來掛急診。男子經檢查後,發現肝發炎指數極高,確診為「急性肝炎併黃疸」,但男子自述無家族病史,也沒有亂服用藥物,檢查結果確定並沒有感染B型或C型肝炎,病患也說明自己沒有飲酒習慣。賈蔚醫師進一步詢問後才得知,該病患在工地工作,每當感到疲勞時,就會飲用提神飲料,且頻率還不低,近20年來每天都喝一瓶,近期因體力下降已增加到每天兩瓶,然而因為這些飲料含有高濃度的酒精,長期飲用下來,最終導致男子肝功能受損。賈蔚醫師也解釋,很多人誤以為提神飲料不含酒精,但實際上這些「酒精性機能飲料」含有8%到10%的酒精濃度,比啤酒還高。賈醫師也感嘆,男子並不知道提神飲料含有酒精成分,加上本身工作勞累,長期大量飲用這些飲料,最終導致肝臟無法承受,肝指數爆表。他提醒大家,肝臟是人體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任何含酒精的飲品都會增加肝臟負擔,長期飲用會嚴重危害肝功能。衛福部也曾指出,市面上常被民眾當作提神飲料分為兩種:一為不含酒精,或酒精含量低於0.05%的機能飲料,內含咖啡因及綜合維他命等成份,如活力旺、蠻牛、康貝特等,因其被歸列為食品,可在一般商店販售;另一種為酒精濃度高於8%(V/V)以上,內含生藥抽取液及維他命類營養劑,如保力達B、維士比等,為衛福部核准的「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是「指示藥品」,不是提神飲料,依法規規定僅能在藥房或藥局販,且須經藥師、藥劑生指示使用。衛福部解釋,「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其酒精濃度高,攝取過量會抑制人體中樞神經,造成精神肢體不協調等現象;長期大量服用也會傷害肝臟機能。正在服用鎮靜類藥物(如安眠藥)、感冒藥(如抗組織胺)也要避免飲用這類飲品,以避免酒精造成鎮靜效果過份增強。需高度專注力工作者,疲勞時應作適度休息,千萬不要於工作前或工作中使用「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別把「藥」當「酒」喝!身體健康工作安全才有保障。衛福部提醒民眾,不含酒精,或酒精含量低於0.05%的機能飲料,含有高濃度的咖啡因(300mg/600 ml),提神飲料能發揮提神的關鍵,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咖啡因的刺激,這種預支精神和體力的方式,只是短暫性的,且長期飲用提神飲料,可能造成咖啡因成癮現象,導致平常容易出現情緒躁動,不喝情緒就差,反而感覺愈喝愈累,注意力無法集中。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藥劑科鄭淑文主任也表示,含酒精類提神飲品是一種藥品,工作期間盡量不要飲用,以免危害安全,如果真的要喝也是在工作結束後飲用。購買「含酒精之西藥內服液劑」應前往具有藥事人員駐店管理的藥局、藥商購買,並由現場執業的藥師或藥劑生提供專業諮詢說明用法用量後,依指示服用,否則飲用過量,不但無益健康,反而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預防肝病發生! 國健署授「3招」降低肝癌罹患風險
根據111年衛生福利部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肝癌及慢性肝病、肝硬化者有1萬1,888人,其中肝癌死亡人數有7,781人,是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名,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數約15%,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人數有4,107人,是全國主要死因的第11位。8成肝癌 因感染慢性B、C型肝炎所致部分民眾只知道過度喝酒會傷肝,但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肝癌患者主因8成為慢性B、C型肝炎感染,其他病因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也是重要因素。事實上一旦感染B、C型肝炎病毒並演變成為慢性肝炎時,肝臟會因反覆發炎,會逐漸演變成肝硬化,也會大幅增加罹患肝癌的風險。如何預防肝癌的發生?避免感染B、C型肝炎病毒,如為慢性B、C型肝炎患者,要定期追蹤與治療,防止病毒危害肝臟健康,演變成肝硬化或肝癌。國民健康署提供45至79歲民眾 (原住民40至79歲) 終身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檢查結果若確定感染,應遵循醫師建議進一步檢查,以確認是否需後續治療。此外,中央健康保險署給付B、C型肝炎患者的後續腹部超音波及相關肝功能檢查之追蹤治療費用;另C型肝炎患者,經醫師評估,符合用藥對象,健保亦有給付C型肝炎口服新藥,只需服藥2個月到6個月,治療成功率達97%。有追有保庇 護肝三撇步 要追蹤 早治療 肝緊顧健康由於肝臟是「沉默的器官」,大部分肝病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症狀,尤其慢性B、C型肝炎患者,常因無症狀而忽略定期追蹤及治療,一旦發現身體不適,通常可能已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國民健康署呼籲,把握護肝三撇步,遠離肝病不煩惱:1、「進行肝炎篩檢」: 若不知道自己是否有B、C型肝炎,國民健康署提供45-79歲之民眾,免費終身1次B型肝炎、C型肝炎篩檢服務,原住民朋友放寬條件提早到40至79歲。2、慢性B、C肝炎患者「要定期追蹤」: 若民眾篩檢發現血液B型肝炎抗原(HBsAg)陽性或C型肝炎抗體陽性(Anti-HCV)、C型肝炎病毒(HCV RNA),請記得至醫療院所肝膽腸胃科就醫,並依醫囑每3-6個月定期接受血液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等檢查,以早期發現肝臟病變。3、「依照醫囑接受治療」: B、C型肝炎目前都有藥物可治療,且健保補助,民眾只要至合作的醫療院所就醫,並遵循醫師醫囑按時服藥,能有效治療病毒型肝炎,也能降低肝癌罹患風險。
生死22天!寶林首位「重症出院」憶與死神拔河:我就是要活下來
寶林茶室中毒案爆發至今(28日)已逾1個月,累計造成3死、3加護病房重症,其中自重症康復並出院的49歲黃舒君,回憶加護病房22天歷程依然心有餘悸,並透露當時只想著「我要活下去」,更希望政府還受害者們一個真相公道。在成為寶林受害者之前,黃舒君是「善藝術」創辦人與素食者,卻在3月21日吃下改變一生的炒粿條。她回憶,用餐後的3天陸續出現幻象、嘔吐、腹瀉等症狀,24日急診後因指數異常住院,病情也很快急轉直下,住進加護病房。黃舒君透露,事後從家人得知住院第1個禮拜黃疸嚴重全身如蠟黃,連眼白也變成黃色,加上因注射各種藥劑全身浮腫變形,但她記得那時意識雖清楚卻一直昏昏沉沉,沒辦法真正休息,肝指數後來更飆破1萬8,嚴重到醫師都認為要洗肝救命。另個或許讓外界驚訝的,是她發現自己是「寶林受害者」經過,黃舒君妹妹在她住加護約莫1、2天看見新聞,請醫師問才確認她曾到寶林A13店吃炒粿條。黃舒君表示,雖然粿條味道不好,但沒吃出什麼異常,且只想著不要浪費食物,未料吃進加護病房。黃舒君表示,重症當下除疑問為什麼會碰到這種事,更一直告訴自己「我就是要活下來,我還有很多夢想去完成」,最後在住院22天後,成為寶林案首位康復出院患者。她除了鼓勵其他被害人,也希望中央盡速查明真相,還給受害者們真相公道。
寶林茶室案關鍵人物曝光!神人2小時破解「邦克列酸」 她助馬偕揪出元兇
寶林茶室「邦克列酸」中毒案震驚全國,這是台灣首次發現「邦克列酸」所引發的中毒案件,當時由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毒物科主任蘇昱彰率先指出正確毒物,醫療團隊也在12日分享案情經過,而最先掌握到病人共通點「吃越南河粉」的關鍵人物則是內科加護病房的護理師,未放過偶然聽到的資訊,才能將兩名患者給串連起來。這起中毒案件已經累積33名個案邦克列酸檢驗陽性,其中有2人不幸死亡,4人重症還在加護病房搶救中,因為嚴重肝衰竭正在評估換肝,而能成功迅速鎖定毒物種類的馬偕醫療團隊12日召開記者會分享經過,揭曉第一個掌握「患者都吃了越南河粉」共通點的關鍵人物-加護病房護理小組長葉淑美。3月24日當天,是馬偕收治到第二例寶林相關個案,但是當時大家都還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葉淑美隱約聽到家屬說「患者有吃越南河粉」,而自己單位在三天前才收治另一個急性肝衰竭也有說曾經吃越南河粉,無關的兩人竟然有相似的異常點。葉淑美機警告知急診值班醫師,醫師也確認這兩人病程真的非常相似,進一步找家屬瞭解用餐狀況,才驚覺是在同一家餐廳用餐,並將這樣的資訊轉給重症醫學科醫師王薏婷,成為重要線索。王薏婷分享,3月21日收治到第一例個案,年紀輕卻同時急性肝腎衰竭、呼吸衰竭,這樣的急性個案一年大概僅有百萬分之個位數,所以特別仔細去詢問家屬從接觸、旅遊、職業、暴露等相關資訊,接著第二例個案收治,護理人員發現共同暴露史的隔天,王薏婷也發現這次病人的症狀與過往常見的敗血性休克有所不同,肝、腎功能惡化都相當嚴重,即便讓努力在24小時內讓患者血壓回穩,臨床的改善卻沒有幫助肝腎功能的下降,讓她開始懷疑不是一般的食物中毒。有加護病房7年工作經驗的王薏婷,平常就很喜歡問「為什麼」並且找尋解答,這樣的特質更是表現在臨床醫療上。巧合的是,王薏婷當天下午新聞看到個案曾去的餐廳歇業,「會不會是被下毒了」的想法在心中萌生,趕緊去毒物科請教蘇昱彰。蘇昱彰則謙虛表示,多虧於重症醫學團隊詳細的病史紀錄,讓蘇昱彰在兩小時內推敲出過去在教科書上都沒什麼著墨的邦克列酸,他表示,毒物進入人體會產生症狀叫做「毒性症候群」,當時兩名個案毒性症候群非比尋常,因為肝指數都是幾千到一兩萬,過去熟知的食物中毒包含仙人掌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霍亂、肉毒桿菌等,都不會造成肝臟突然的衰竭。由於重症單位有擷取到關鍵字「河粉」,蘇昱彰立刻搜尋文獻,終於發現廣東的河粉中毒案件。據蘇昱彰表示,雖然全球案例少,但確實曾經發生過,毒素是來自保存不當發酵米製品的唐菖蒲伯克氏菌,因為攻擊細胞粒線體,導致多重器官功能衰竭,讓他更確信引起問題的就是「邦克列酸」。蘇王兩人於是和與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立國在3月27日共同出席由衛福部邀集專家及各醫院召開緊急會議,並將此發現在會中報告發現的過程,才讓原本陷入膠著的案情獲得重要的突破。對於蘇昱彰表現,更獲得衛福部次長王必勝大讚是神人!對此,蘇昱彰謙虛的表示,他的心情相當平和,確實又略帶有點高興,因為能趕快讓食物中毒案情得以突破,幫助患者治療、恢復健康,也緩解民眾食安恐慌,是急重症醫師最開心的事情。
「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治療一年卻無效 問診才知竟是鈣片惹禍!
北部一名中年女性上班族,罹患「免疫性血小板低下紫斑症」(ITP)已多年,期間以皮質類固醇治療;一年多前因療效減退,改換成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成效卻不見彰顯,病情難以控制。最終經醫師詢問後,才發現原來為了預防骨質疏鬆,她每天都會服用含鈣保健食品,不料與口服藥物產生交互作用,導致藥效無法發揮,讓患者不禁大嘆白白浪費治療時間,卻因口服藥物的種種限制,降低了治療效果。胃藥與口服藥交互作用! 兩年治療徒勞無功義大醫院大昌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廖浚凱說明,上述「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患者原先在北部它院治療,使用口服「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將近一年多,卻遲遲不見療效,病情時好時壞,直至南下他的診間就醫,經過詳細詢問下,才驚覺原來是患者固定吃的含鈣保健食品與口服藥物交互作用,讓藥效全失。經過與患者討論後,目前她改為「皮下注射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無須再顧慮與其他藥物的交互作用,讓患者安心治療,穩定追蹤病情。廖醫師解釋,「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是一種因為血小板數量減少造成的出血性疾病,成因不明確;女性患者多於男性,約占六至八成,男性好發於10歲以下及60至70歲之間,女性則好發於20-40歲, 血小板數量正常值為15至45萬/μL,出現症狀的患者嚴重恐致1至2萬以下;病人大多因健康檢查抽血數據異常,或是有出血症狀前來就醫,例如紫斑、嘴巴出血、經血過多、腸胃道出血情形。「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 患者須留意口服用藥限制目前「免疫性血小板缺乏紫斑症」(ITP)治療多以皮質類固醇做為第一線治療,若是六個月後效果不佳,或是副作用耐受性差,例如月亮臉、水牛肩,則會改為「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治療,目前有口服與皮下注射型,共兩種藥物類型可供患者選擇。廖醫師表示,兩種「血小板生成素受體致效劑」(TPO-RA)控制症狀,避免疾病惡化成效都相當不錯。「口服TPO-RA藥物」是一天一至二顆,必需在固定時間並且空腹服用,但須留意使用限制,用藥建議前四小時及後兩小時空腹,達到藥物發揮的最佳效果,若是同時服用陽離子藥物,例如軟便藥物、腸胃藥、或是鈣鐵鉀鎂等保健食品,甚至牛奶及豆漿等等,會影響藥效,甚至無效,患者須多加注意。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 用藥簡單適合年長者廖醫師進一步說明,相較於口服藥物,一週一次的「皮下注射型TPO-RA藥物」限制則較少,對於經常出國出差,或輪班上班族、空服員、容易忘記服藥或無法自理的年長者來說,不需空腹用藥,是比較方便、簡單的用藥選擇。同時年長者多有共病、三高或是多種用藥、保健食品,皮下注射藥物也能免去藥物交互作用風險。針劑目前可自行施打或前往附近診所施打,若是病情穩定,可依醫師建議固定回診,追蹤血小板數值即可。廖醫師提到,若是口服藥物效果不佳,或是無法承受副作用,例如頭痛及四肢疼痛為主,可與醫師討論更換藥物。依據國外研究指出,口服藥物若無效,提早改換皮下注射型藥物仍有7至8成效果,藥物轉換成功率高。藥物治療多方面考量 務必遵從醫囑用藥廖醫師表示,針對二線TPO-RA藥物,醫師多會參考患者生活作息及需求,並依據病患狀況給予適當治療建議,多以肝指數(病毒性肝炎),以及各項身體數值來衡量,若是C肝患者只能以針劑治療,而年長者大多藥物遵從性較低,以皮下注射型藥物治療較佳。醫師最後提醒,用藥者不論採取口服或皮下注射型藥物,都務必遵從醫囑,充分與醫師溝通討論,避免因藥效無法發揮,導致病情持續惡化。
寶林案累計31例!她9天後才就醫 北市衛生局長曝「毒發時間不一」原因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遠百a13店,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已累計31例通報,12例檢出米酵菌酸,2人死亡,5人仍在加護病房搶救。不過台北市昨(31日)新增的1案例,為何直到用餐9天後才出現症狀?對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長陳彥元說明,不同患者發病快慢的差異,取決於食用數量及自身抵抗力,以及有無慢性疾病、運動習慣等,都會影響毒性發作的程度。截至3月31日,「寶林茶室」受害民眾至少31人,這些人是在3月19日至3月24日期間前往寶林用餐,大多數共通點都是吃了炒粿粉及滑蛋河粉。其中共有12人已檢出米酵菌酸陽性,住院病患中,有5人在加護病房救治,其中1人使用葉克膜,1人狀況好轉,其他4人則還在昏迷當中,詳細病況不便透露,但多少都有腦病變問題,情況相當危急。對此,台北市政府昨舉行寶林案進度更新說明記者會,其中北市新增1例個案,為43歲女性,21日到寶林用餐吃炒粿條,直到30日才到內湖三總就醫,肝指數、白血球指數正常,腎功能指數也正常,經醫師綜合診斷後返家觀察。為何有民眾用餐後最快2小時發作,有人卻直到第9天才出現症狀,衛生局長陳彥元說明,如果有攝食的話,就跟攝入的量有關係,如果食用量相同,也與個人抗受性有關,其他必須考量的因素還包括:有無慢性疾病、運動習慣等,這些都會影響毒性發作的程度。
寶林「饒河店」也出事…台北累計20人中毒 王必勝被問案情疑擴大這樣說
寶林茶室信義A13店中毒案持續擴大,目前已累計20人食物中毒,其中2人死亡、4人在加護病房、3人在一般病房,其餘11人出院返家。衛福部今(30日)表示,最新通報中有名37歲女性吃「咖哩仁當」、「冰奶茶」後噁心及腹瀉,且沒食用粿條類食品,不過,次長王必勝指出,此案是在「饒河店」而非A13店用餐,可能為無相關個案。台北市長蔣萬安今天在記者會宣布該市新增6例,其中5案已出院、1例在一般病房。衛生局長陳彥元則補充,該6例均在急診或門診接受初步檢查,其雖被通報食物中毒,但初步檢查後認定回家觀察即可。(圖/台北市政府提供)陳彥元表示,案例第17例因食用「滑蛋河粉」被驗出肝指數微偏高而在一般病房觀察。另該市4加護案例中有3案持續惡化,其中1例已使用葉克膜;僅案例8有正面發展。目前台北市為2死、3住院、4加護及11出院,共20例。衛福部次長王必勝下午受訪時表示,中央至今共獲報25例個案,其中有4例加護病房,另針對寶林食材供應商大粄城下游業者檢驗10粿條,米酵菌酸均是陰性。至於饒河店個案,王必勝表示該例已由新光醫院收治於一般病房,並已接受檢驗,若結果無相關,即顯示中毒案沒有擴大。新光醫院醫務秘書、感染科醫師黃建賢也證實,饒河店個案「與前幾例比較不相似」,有腸胃道症狀但沒發生器官衰竭,院方原規劃其住院,不過患者因個人因素返家,後又回來住院,但病情沒惡化;院方則基於謹慎進行通報。
快訊/第2名死者也驗出寶林茶室中毒 士檢證實了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越演越烈,截至目前已造成2人死亡,其中衛福部也在28日晚間緊急召開記者會宣布,在死者體內驗出罕見毒素「米酵菌酸」,而士林地檢署也在29日下午證實,也在另一名66歲男性死者體內驗出米酵菌酸。該名66歲男子圍在19日前往寶林茶室,吃下一盤炒粿條後,返家便出現腹瀉情況,後續病況卻持續惡化,肝指數飆破1萬,緊急裝上葉克膜後仍不幸不治。士林地檢署會同法醫研究所進行解剖復驗後,確認在死者體問驗出米酵菌酸,後續也將請法醫研究所研析彙整相關檢驗結果及解剖資料,已供認定詳細死因供辦案檢察官參酌。
台南婦「寶林茶室」吃炒粿條 忍2天急性肝衰竭送醫…治療現況曝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愈演愈烈,台南衛生局昨(27日)接獲2起疑似個案,1例為民眾主動陳情,1例為醫院通報,皆曾到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A13」用餐,相關細節也曝光了。台南市立醫院27日晚上9點30分通報,個案為50歲黃姓女性,因為急性腎衰竭送醫,在加護病房治療。據了解,黃女是台南人,工作地點在台北,3月21日下午曾到台北信義區寶林茶室,吃了炒粿條,晚上開始出現頭暈、上吐下瀉等症狀,尿液也呈現黃色,忍了2天仍沒有好轉,直到24日才到台北市仁愛醫院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黃女肝指數8000多,當時要求住院,但黃女考量家人在台南婉拒,院方便開立轉診單,25日到台南市立醫院肝膽腸胃內科門診,被安排住院治療,26日因為急性肝衰竭轉入加護病房,肝指數GOT飆到18000多這段期間,黃女都不知道「寶林茶室」爆發食安危機,在院方和家屬多次提醒,她在27日才想起曾到該地點用餐,點了炒粿仔條,當晚就出現身體不是症狀,市立醫院立刻通報衛生局。所幸,黃女經過治療,肝指數已經下降至645,腎功能也比前一天好,排尿狀況正常、無水腫,目前尚未達到洗腎程度,採取保守治療。另外,黃女也轉述希望趕快查出中毒原因,以及討論後續賠償問題。
寶林茶室中毒案「新北再增3例」!自行就醫已改善 「17人症狀」出爐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驚傳食物中毒事件,截至今(28日)早累計通報的17例中,已有2死、5命危,如今相關症狀也公布,提醒過去2週曾到寶林茶室用餐的民眾須多加留意。對此,根據新北市衛生局今公布的最新狀況顯示,新北累計通報的7例中有3例是昨天新增的,而且是民眾自行通報,據悉這3例在24日用餐後,出現嘔吐、腹瀉,並在隔天25日至診所就醫,目前症狀都已改善。衛福部昨晚首度召開跨部會專家會議,經查文獻與病患臨床症狀表現,推測米酵菌酸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衛福部次長王必勝於會後說明稱,目前疫調個案都是集中於3/19至3/22在寶林餐廳用餐,共通點為食用「炒粿條、滑蛋河粉」,這2類食材是使用同一原料製作。至於臨床症狀,17例住院、比較重症者都類似,包含噁心、嘔吐、倦怠、虛弱無力、頭暈、腹瀉、腹痛、腸胃不適、食欲不振、胃寒、心悸、休克,以及急性肝衰竭引發後續器官衰竭等病症。王必勝也提醒,民眾若在過去2週曾到寶林茶室用餐,且有出現上述多個症狀,應該通報各大醫院。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昨也表示,目前就醫案例都食用過「炒粿條、滑蛋河粉」,12小時內就發病,極短時間內惡化成肝腎衰竭、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等狀況,患者普遍呈現肝指數破萬、血液偏酸,直呼是非常、非常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也邀請衛福部長薛瑞元進行專案報告並備質詢。薛瑞元會前受訪時表示,昨日所召開的專家會議主要是將資訊彙整,邀集臨床照顧醫師、毒物專家、環境部化學局、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等相關單位代表一起討論。目前根據專家的建議,食物中毒有3大可能性,包括衛生引起、內生性毒素和外加毒素。但薛瑞元表示,目前專家討論較不偏向第一類微生物引起,目前往後2者機率討論;也不排除人為下毒,檢調正在調查中。
蘇一峰稱「寶林茶室」不排除遭下毒 他曝1毒物「葉克膜」也沒救
台北市信義區「寶林茶室」驚傳食物中毒事件,目前累計通報的11例中,已有2死、4命危。對此,衛福部昨(27日)晚間也推測,米酵菌酸中毒的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而胸腔科醫師蘇一峰也表示,食物中毒死亡的2個案很不可思議,因為仙人掌桿菌沒這麼毒,也不像細菌感染,大腸桿菌、沙門氏菌或李斯特菌等的敗血症,因此比較有可能是食物遭下毒,或誤用毒食材。他也建議,如果要測試毒物,可考慮測試細胞呼吸毒性毒物。蘇一峰昨在臉書連發2篇文驚呼,「食物中毒死掉兩個人,這真的很不可思議!」就算是仙人掌桿菌也沒這麼毒,絕大部分是吐過就沒事,細菌也不太像,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及李斯特菌等引發敗血症,一般來說病程也沒這麼快速。因此他懷疑,不排除有食物遭下毒或誤用有毒食材的可能性。稍晚他又發文說明,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死亡的患者,快速進展成肝腎衰竭,嚴重酸中毒休克死亡。因此如果要考慮測試毒物的話,要考慮的是細胞呼吸毒性毒物,直接阻止細胞利用氧氣。細胞缺氧造成嚴重酸中毒,最需要氧氣的肝腎細胞快速壞死!「毒物讓細胞無法使用氧氣,所以使用葉克膜也沒救!」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目前已累計11人疑似個案,其中2人死亡、4人在ICU加護病房。對此,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27日表示,目前就醫案例都食用過炒粿條或河粉,12小時內就發病,極短時間內惡化成肝腎衰竭、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等狀況,患者普遍呈現肝指數破萬、血液偏酸,直呼是非常、非常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衛福部為此也在27日晚間緊急開會,經查文獻與病患臨床症狀表現,推測米酵菌酸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2死…衛福部推測元凶是「它」!恐是首起案例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情形台北市寶林茶室餐廳食物中毒案,累計通報11例,已2人死亡,另有4人肝腎衰竭、休克在加護病房搶救。北市衛生局長陳彥元27日說,這是非常、非常罕見的食物中毒案例。衛福部27日晚間緊急開會,經查文獻與病患臨床症狀表現,推測米酵菌酸可能性高,若檢驗結果相符,將成為台灣首起米酵菌酸中毒案。寶林食安風暴愈演愈烈,台北地檢署26日晚緊急指派民生專組檢察官陳昭蓉負責偵辦,檢察官旋即在27日凌晨指揮台北市警信義分局、刑警大隊,會同衛福部食藥署、台北市府衛生局等單位,至寶林茶室現場蒐證保全,查扣包括食材進出貨單、點菜機器硬碟及店內監視器畫面存檔等證物,寶林負責人黎仿軒和廚師、店長等4人,被列為證人由警方帶回詢問,做完筆錄後離去。負責人廚師4人被約談北市府接獲醫院、1999通報,自19日起至23日有11人至寶林茶室用餐後身體不適,9人就醫2人不治,昨日新增67歲楊男在19日吃炒粿條後出現腹瀉、虛弱、倦怠,曾因休克在加護病房以葉克膜搶救,27日早上11時35分多重器官衰竭死亡。北市衛生局26日統計9例通報、1死3命危,昨增至11人、2死4命危。另台南1名劉小姐聲稱22日到寶林用餐後不適就醫,但北市衛生局未接獲通報。衛生局前天勒令寶林茶室停業後,當晚與食藥署、疾管署及專家到店抽驗高麗菜、豆芽菜、粿條、鴻喜菇、香蘭葉及醬油,由食藥署攜回調查,市長蔣萬安昨要求寶林食品公司所有分店都停業。集中在19日至23日用餐陳彥元表示,台北市10年來未出現食物中毒死亡案例,醫療單位恐怕難以在第一時間通報食物中毒事件,但在首例病患足跡及飲食狀況被揭露後,各醫療單位開始釐清案例狀況,且發現案例被診斷出衰竭、代謝性酸中毒、敗血性休克,便在26日下午陸續向衛生局通報案例。他說,目前就醫案例都食用過炒粿條或河粉,12小時內就發病,極短時間內惡化成肝腎衰竭、猛爆性肝炎、敗血性休克等狀況,患者普遍呈現肝指數破萬、血液偏酸。陳彥元強調,就醫案例呈現的症狀不是典型食物中毒案例會出現的消化道不適,醫療人員務必提高敏銳度,尤其急診醫療人員只要發現病患出現疲倦、噁心、嘔吐等肝發炎症狀就要提高警覺。目前醫療機構培養造成食物中毒病毒與病菌,皆呈現陰性,可能是某些細菌性毒素或其他原因導致,疾管署及食藥署26日已將相關證物帶回培養及化驗。肝指數破萬 敗血性休克接獲11例食物中毒皆是19日至23日用餐,寶林茶室26日停業前,24、25日仍有營業。陳彥元指出,可能還會有新案例出現,如果吃到的粿條量較大、本身具慢性疾病或年紀較長,發病機會較大,呼籲民眾出現相關症狀應前往就醫。台北市府被質疑稽查太慢,陳彥元解釋,首例死亡個案39歲呂男送至馬偕醫院時,情況緊急,全力救治,來不及通報食物中毒案,死亡診斷書亦未提及食物中毒,直到死者親屬事後通報,北市衛生局在24、25日皆到店稽查,26日陸續接獲通報食物中毒案後,立即要求寶林茶室停業。北檢對該案暫依《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分他字案,檢方昨天下午召集相關單位開專案會議,將查明是否有人為不法等刑事責任。法務部長蔡清祥說,檢察官會依案情蒐證情形,若有刑事責任,一定依法嚴正處理,追訴到底。據了解,檢方先行保全證據後,待衛生單位化驗結果出來,再一同研判分析,過濾是否有人為犯案可能性,目前初步研判人為可能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