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
」 肝癌 颱風 癌症 類鼻疽 疾管署上周新增4例類鼻疽個案 颱風後恐陷吸入性感染
疾管署今(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4例本土類鼻疽個案,3例居住於高雄市,1例居住於臺南市,年齡介於6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10月4日至29日,具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慢性病史,高雄市其中1例住家附近於山陀兒颱風期間有淹水的情形,其餘個案均無汙水汙泥接觸史,多數個案在室內外皆無佩戴口罩。上述個案因發燒、呼吸喘或頭痛等症狀就醫,目前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其中1例曾入住加護病房,目前已轉至一般病房;同住者共計8人均無疑似症狀。疾管署指出,今年國內已累計105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1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62例)和50-64歲(32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80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1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10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提醒,康芮颱風過境帶來大量降雨及驚人風力,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有增加趨勢,且近期東北季風增強易有較強陣風出現。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新增3例類鼻疽!死亡數歷年同期新高 康芮颱風來襲再拉警報
疾管署今(29)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3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1例死亡),均位於高雄市,年齡介於 40餘歲至70餘歲,3例均具糖尿病或慢性腎病等慢性病史,發病日介於10月11至22日,其中2例無汙水淤泥接觸史,因發燒、呼吸喘等症狀就醫,均住院以抗生素治療中。死亡個案為60多歲男性,接觸史不明,10月22日因呼吸喘就醫,當日因敗血性休克、嚴重肺炎、呼吸衰竭不幸死亡。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感染後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應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01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其中20例死亡,為歷年同期最高,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9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7例)為多,其次為臺南市(10例)、屏東縣(4例)和臺中市(4例),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6例於山陀兒颱風後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依中央氣象署發布資料,預測近期康芮颱風將於10月31日至11月1日通過臺灣或鄰近海域,且不排除中心登陸臺灣的可能,受外圍環流影響可能帶來大量降雨,疾管署呼籲高風險民眾颱風天應儘量待在室內並避免開窗及建議於室內外皆佩戴口罩,避免吸入空氣中帶有病菌的塵土或水滴,並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疾管署提醒,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請民眾務必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口臭不只代表火氣大 專業醫分析5種味道背後含意
一般而言,只要出現口臭,很多人都會直覺想到「火氣大」。但是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其實口臭的味道背後都代表著身體一種狀況,為此,黃軒醫師分析常見的5種口臭氣味,解釋背後的真實含意,呼籲民眾千萬不要忽略。黃軒醫師在FB粉絲專頁發文表示,硫磺味的口臭常見於口腔衛生差的患者,例如有牙齦炎或牙周病的人。這種味道是由口腔內的細菌分解食物殘渣和死細胞時釋放出硫化氫所引起。長期不治療牙齦炎可能會影響心臟健康,因此需要及早處理。第二種是酸臭味的口臭,通常是胃食道逆流的徵兆,當胃酸逆流至食道甚至達到口腔,會引發這種酸性氣味。患者經常會感到胃灼熱和食道不適,長期的酸逆流還可能增加食道癌的風險。第三種則是苦澀味的口臭,通常與肝臟疾病有關,例如肝病患者可能同時出現黃疸和膽汁滯留,這些狀況會釋放出特有的苦澀氣味。慢性肝病患者口臭的發生率較高,應及早就醫以避免病情惡化。第四種是甜味或腐爛水果味的口臭味,這可能正在暗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當血糖過高且胰島素不足時,體內的脂肪會被分解並產生酮體,進而形成這樣的口臭異味。這是一種糖尿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若出現此類症狀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第五種是魚腥味的口臭,這可能與三甲胺尿症(Trimethylaminuria)這種代謝疾病有關。這種疾病導致患者無法正常代謝體內的三甲胺,結果體液和呼吸都會帶有魚腥味,因此又稱「魚腥症候群」(Odor Fish Syndrome)。這種病多由遺傳因素引起,但患者可透過飲食調整來減輕症狀。黃軒醫師表示,口臭並不僅僅是口腔清潔不足的問題,還可能揭示更多潛在的健康訊號。了解不同氣味的口臭,能幫助我們更早地發現並處理潛在的疾病。無論是酸臭、苦澀、甜味或魚腥味的口臭,都是身體在發出警訊,若有持續的異常口氣,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以確保健康無虞。
山陀兒襲台後首例類鼻疽!高雄男接觸汙水 呼吸困難、四肢無力住院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15日)公布國內上週新增1例山陀兒颱風後本土類鼻疽病例,為高雄市60多歲男性,具慢性病史及汙水、汙泥暴露史,因發燒、呼吸困難、四肢無力等症狀就醫,目前住院治療中。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今年國內已累計96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17例死亡),為2001年以來同期最高,96例本土病例以65歲以上(55例)和50-64歲(31例)為主要年齡層,分布縣市以高雄市(72例)、臺南市(10例)、臺中市(4例)和屏東縣(4例)為多,其中69例於凱米颱風後1個月內發病。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潛伏期平均為9天,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指出,感染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而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24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食之無味是警訊!4旬男反胃想吐…以為是諾羅 醫示警「2症狀」
「食之無味」是警訊!有1名40多歲的男子先前因吃東西嘗不到味道,且一聞到油炸食物等異味就反胃想吐,於是急忙就醫看診,且以為是感染諾羅病毒,最後才知原來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對此,肝膽腸胃科醫師錢政弘也指出,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會造成味覺失調和噁心,有急性肝炎的病患還會「食之無味」,「對策是找胃腸肝膽科診治、驗肝功能。」錢政弘近日在臉書發文列舉「為什麼常覺得的嘴巴很苦」的原因:包括牙周病、蛀牙、牙齦炎會影響味覺;口乾、口水分泌不足、乾燥症;胃食道逆流;口腔霉菌感染,舌頭有白苔;新冠感染;賀爾蒙改變;抗生素、口服避孕藥等藥物;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微量元素缺乏等等。其中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部分,他半年前曾遇過1名40多歲的男子,對方因為持續噁心、嘔吐去診所就醫,原以為是食物中毒或諾羅病毒感染,但是吃了3至4天的腸胃藥,症狀依然沒有緩解,於是轉診到他的門診檢查。錢政弘詢問他的症狀後發現,有2點特別像是急性肝炎的表現,也就是「吃東西都沒有味道!」「聞到異味(如油炸)的東西會想吐」,結果後來抽血證實,果真是急性A型肝炎病毒感染,ALT高達1700,「持續有3週的時間,他吃東西都沒有辦法分辨食物的味道,一直等肝功能正常後,味覺和食慾才恢復。」疾管署也指出,A型肝炎是由A型肝炎病毒感染所造成的急性肝臟發炎。其症狀包含:突然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噁心、肌肉痠痛及腹部不舒服等,數天之後發生黃疸。恢復期有時會拖延,但會完全康復不留後遺症。6歲以下兒童感染約有70%無臨床症狀或症狀輕微,而較大的兒童或成年人感染後,約70%會出現症狀,且通常臨床症狀的嚴重度會隨年齡增加而增加。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至15%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A型肝炎的致死率低(約千分之三);造成死亡的情形多半為猛爆型肝炎,通常發生於老年患者或慢性肝病患者(包括慢性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阿嬌罕見曝光母女同框照 引發討論「1歲喪父」被寄養的悲慘童年
Twins日前在廣州順利完成兩場《Twins Spirit 世界巡迴演唱會》,接著將前往汕頭和佛山等地演出,並下個月將前往美加、英國和新加坡等地出演。阿嬌日前在微博分享了演唱會的幕後花絮,罕見與「嬌媽」的合照,展現了溫馨母女情,不過照片一曝光後,卻引發粉絲對他的悲慘童年的討論。香港雙人女子團體Twins,由鍾欣潼(阿嬌)和蔡卓妍(阿Sa)組成,自2001年出道以來,兩人依然是許多人的心中女神,深受粉絲的喜愛。阿嬌日前在微博分享了一段演唱會的花絮,片段中可見到阿嬌的媽媽現身於她的演唱會,母女難得同框的畫面曝光後,引發了網路上的討論。阿嬌自小在單親家庭中成長,父親在她1歲時因肝病去世,年輕的嬌媽不得不承擔起母兼父職的角色。然而,工作繁忙且缺乏經驗,嬌媽無奈只能將女兒交給他人照顧,母女倆每週只能見面一次。阿嬌曾在節目中透露,自己從小住在親戚家,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洗澡水只能用3個表弟洗過的水,還在幼稚園到小學期間轉學了七次,因此難以交到朋友。每次回想起這些經歷,她心中都充滿了悲傷。好在中學畢業後,阿嬌為了生計,早早進入社會工作,之後與阿Sa組成女團,終於在公司找到了歸屬感,對比阿嬌小時候悲慘的童年遭遇,讓人不禁感到心疼。
颱風夜噩耗!台南議員張世賢病逝 享壽72歲
台南市第一選區無黨籍議員張世賢,昨(2)日病逝成大醫院,享壽72歲。據悉,張世賢長年洗腎,一個多月前因病情惡化,轉到成大醫院治療,仍不敵病魔離世。噩耗一出震驚政界,近日將舉辦告別式,台南市長黃偉哲獲知將前往致哀。張世賢為南市第一選區(後壁、白河、東山、鹽水、新營、柳營區)議員,曾任嘉南農田水利會第3、4屆會務委員、白河鎮代會第13、14屆副主席、白河鎮公所第13、14屆鎮長、南縣義消第一大隊長、南市義消總隊副總隊長、台南縣議會第13、16屆議員、連任南市議會第1、2、3、4屆議員,從政經歷相當豐富。張世賢原本是國民黨籍,因基層實力雄厚,被譽為白河地區「土地公」,2022年台南正副議長選舉時,跑票投給民進黨籍議長邱莉莉,遭國民黨開除黨籍後與藍營分道揚鑣;去年捲入台南正副議長賄選案獲不起訴處分。據悉,張世賢因患有肝病宿疾,每周需固定到醫院洗腎3次,今年5月參加白河蓮花節時,被民眾目擊他行走時需要人攙扶,讓人擔憂他的健康狀況,1個多月前他住院治療,仍不敵病魔,於昨日過世。
颱風後「類鼻疽」疫情恐升溫 衛福部示警6類人:重症機率較高
每當颱風侵襲,台灣的類鼻疽疫情往往會隨之上升。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衛福部曾在官網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的細菌感染,此致病菌以腐生之方式,存在於特定的土壤或水中,許多不同的動物均可能被感染,包括羊、馬、猪、猴、囓齒類、鳥類等。主要的傳染途徑是由於皮膚傷口接觸到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水而引起感染,但也可能經由吸入、食入受污染的土壤或水,或吸入受污染的塵土而受感染的情形,一般情形下,並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 疾管署說明,類鼻疽菌本身對多種抗生素都有抗藥性,即使在實驗室細菌培養有效的抗生素使用在臨床上也不一定有效。目前一般認為急性期需要用針劑的第三代頭孢子素(ceftazidime),視臨床情況使用 2~4 週。急性期治療後還必須使用長期20週的維持療法(maintenance treatment ),以避免復發,目前一般認為有效的處方為合併的抗生素療法(如:Chloramphenicol、doxycycline及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
肝癌晚期仍有機會! 口服標靶藥物有效助抗癌
肝病又被稱為國病,更是造成國人癌症死亡的第二名,臨床統計約三成患者就醫時大多已是晚期。台中榮總一般外科主治醫師羅少喬表示,隨著藥物不斷地研發問世,即使是中晚期肝癌,現在也有很好的治療方式及藥物,幫助病友控制病情,重拾抗癌成功的嶄新人生。七旬翁肝腫瘤太大難切除 口服標靶藥助縮小三成一名70多歲老翁,某次因拉肚子不舒服在住家附近診所就診,羅少喬安排做腹部超波檢查,沒想到超音波探頭一照,竟發現右肝有顆15公分大腫瘤。由於老翁女兒是護理師,她趕緊安排老爸特地從屏東北上到台中榮總檢查。收治這名個案的羅少喬表示,因其肝腫瘤已經侵犯到肝靜脈,加上腫瘤太大,第一時間無法手術。因此建議使用健保給付的口服標靶藥物來控制腫瘤,藉此換取更大的治療空間。老翁用藥追蹤1個多月後,不僅腫瘤體積明顯縮小三成,檢查後亦無發現肝外及肺部轉移,羅少喬判斷其適合再以手術切除腫瘤,老翁目前術後追蹤情況良好,穩定恢復中。晚期肝癌治療多元 醫:應依自身條件與醫師討論用藥「肝癌晚期並非絕症。」羅少喬說道,肝癌治療方式非常多元,透過不同的藥物組合及肝腫瘤栓塞作為前導治療,如同橋樑一樣,以時間爭取更多後續治療空間。待肝功能逐漸改善、或腫瘤縮小後,再搭配治癒性的肝臟移植手術或肝腫瘤切除、電燒等積極處置方式,即使是中晚期肝癌仍有機會成功治癒。羅少喬解釋,臨床常見的肝癌治療方式主要有五種,包括移植、手術切除、電燒、栓塞、藥物治療。前三種方式有機會治癒肝癌,但僅使用早期或腫瘤較小的患者;而藥物及栓塞屬於穩定控制病情的治療方式,它適用於中晚期肝癌,像是腫瘤太大顆、肝功能不佳、肝硬化嚴重等無法做手術的患者,透過藥物治療來縮小腫瘤,讓肝臟或心肺功能恢復,等到患者條件允許可以動手術,再做進一步積極性的治癒肝癌處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健保給付晚期肝癌一線用藥有口服的標靶藥及針劑注射的免疫藥物組合兩大類。患者可根據自身條件及用藥便利性來選擇最適合的藥物,例如年紀大就醫不便、往返醫院路途遙遠,或本身有胃潰瘍或胃食道靜脈曲張、心肺及腎功能不佳、容易出血或倦怠的人,就不建議使用針劑注射標靶藥,而口服標靶藥物居家治療,對生活影響小,又能持續穩定控制病情。此外,受限健保給付條件因素,如果患者使用免疫藥物組合的效果不明顯,可能會面臨不給付的窘境外,以及若後續有考慮做肝臟移植手術,需停藥一個月換肝等待期,建議患者可積極與醫師討論,選擇適合自身的治療方式。羅少喬強調,中晚期肝癌患者千萬不要放棄希望,他鼓勵病友應積極努力治療,現有多元治療組合可搭配使用,讓中晚期肝癌治療也能跟上治療趨勢的腳步,有機會戰勝病魔、重拾癌後美好人生。
吃生魚片隔天上吐下瀉「險釀敗血症」 專業醫解釋「1細菌」致命危險
初日診所內科暨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近日分享一起病例,指稱先前曾遇過一名65歲罹患慢性肝炎的患者意識模糊的到醫院求診,詢問後才知道前一天該名患者食用生魚片,隔天就開始上吐下瀉,甚至出現意識模糊、陷入敗血性休克的情況。後續醫師檢查後才發現,竟然是海洋弧菌搞鬼。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陳威龍醫師表示,根據家屬透露,這位65歲的慢性肝炎患者在旅遊時,曾於海鮮餐廳享用了大量生魚片,但隔日開始出現上吐下瀉的症狀。起初,患者還認為只是單純的腸胃不適,選擇自行服用成藥。但病情迅速惡化,到當日晚間,患者已經四肢無力,整個人癱軟在沙發上,家人不得不緊急將其送醫。而當患者抵達急診室時,情況已經相當危急。陳威龍醫師回憶道,患者已陷入意識模糊和敗血性休克的狀態。後續根據患者的症狀和近期的飲食史,陳威龍醫師迅速判斷,推測患者可能是感染到海洋弧菌,好在檢驗結果也證實了這一判斷,在經過治療後,患者順利撿回一命。陳威龍醫師表示,海洋弧菌是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的常見細菌。它們在20度至27度的環境下生存,因此夏季是最有利於其生長的季節。這種細菌通常附著在海洋生物體上,隨著海鮮一同被捕撈上岸。雖然高溫烹煮可以有效殺死這種細菌,但食用生食時就可能不慎攝入。而對於多數健康人群來說,即使不小心攝入了被海洋弧菌污染的食物,通常也只會出現輕微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但對於免疫功能較差的人,如癌症、糖尿病或肝病患者,感染可能會引發嚴重的併發症。陳威龍醫師強調,感染海洋弧菌的重症患者如果未能及時得到救治,病情會迅速惡化。過去就有多名重症患者在住院48小時內,因多重器官衰竭或猛爆性敗血症而死亡,死亡率高達50%以上。也因為這起案例,陳威龍醫師特別提醒民眾,日常要注意保護肝臟健康。他建議民眾在生活中應遵循四大原則:首先是戒菸戒酒,減少對肝臟的直接傷害;其次是注意飲食,多攝取富含鎂、葉綠素、維生素A和C的新鮮蔬果,以及含有Omega-3等優質油脂的食物,這些營養素對維護肝臟健康至關重要;第三是確保充足的睡眠,給予肝臟足夠的休息和修復時間;最後是保持規律運動,控制體重,避免肥胖導致酒精性脂肪肝等問題。
32年前輕忽肝指數警報 何壽川:今天能活著只有感激
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日前於肝基會30周年活動上,以曾是患者的同理心,擔任肝病防治終身志工,並深感肝病病友及家屬無助與醫療檢測侷限,捐贈二台核磁共振MRI與電腦斷層CT設備,響應許金川醫生發願將基金會服務範圍擴大到海外華人及東南亞國家。這些設備也將與肝基會共同捐贈給台大醫院,預計將在2024年底台大新成立健康大樓啟用。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提到,8月17日是肝病防治基金會成立30周年之日,對父親何壽川和全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我爸爸在32年前發現肝病,成為許金川醫生許P的病人,如同他在現場致詞時表示,因為之前和大家一様不太懂肝指數的意義,延遲就醫,所以當時一發現就被要求立即住院治療。」何奕佳說,這卅多年來,歷經無數次醫院的進出和醫生反覆的病情學習及討論,爸爸的健康才得以守護。為了感念所有醫護人員,也同理心所有肝病患者和家屬的辛苦,爸爸也一直是肝病基金會的重要贊助者和終身志工。並希望透過設備儀器讓更多肝病的潛在患者,可以藉由科技的便利性,早期發現,進而更有效的治療。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基會30周年活動。左起為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何壽川妻女張杏如與何奕佳。(圖/翻攝臉書)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30周年慶祝活動,在致詞時提起自己罹患肝病的心情與經過。何壽川表示,在那個年代,普遍對肝指數的數據無感,甚至看到報告數字呈現紅字也不以為意,還藏起來怕家人擔心。直到某次拿到報告以為又是檢測數字出錯,隨口請教醫師同學,結果當天立刻被要求住院治療,歷經開刀等數不清的療程,「發病時非常嚴重,那種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他說,今天能活著站在這裡,「內心除了感激還是感激,感謝許金川等醫護人員的全力醫治,以及其他病友的鼓勵打氣跟家屬的照護。」由於走過艱辛的治療之路,何壽川發現大多數民眾跟他一樣輕忽肝病的表徵,並於30年前捐贈500萬元共同創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並成為肝基會的終身志工,追隨許金川醫師、宋瑞樓教授共同推廣肝病防治。帶著想幫助更多肝病患者及他們家屬的心意,何壽川在肝基會30周年慶,與好心肝共同捐贈磁振造影MRI與電腦斷層CT最新高階檢查儀器給臺灣大學。MRI最新的3T功能可快速縮短影像成形時間且使影像更清晰、CT的能譜感應功能可呈現彩色影像,有助於影像判讀。何壽川指出,涓滴之流、眾志成城,之前播下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治療且消滅肝病需要一代一代不斷往下走,藉由MRI及CT檢查儀器,讓門診轉化為精緻醫學與精準醫學,及早讓潛在肝病患者進行更有效的治療。
她試168斷食法瘦了 身體出現2症狀…7個月後離世
近年來流行起「168間歇性斷食法」,有許多民眾為了身體健康或減重都紛紛嘗試。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近日在節目上聊到,曾有一名女病患試「168斷食減重,真的瘦了好幾公斤,但出現臉色蒼白和噁心感的症狀,就醫檢查才知道罹患「癌王」胰臟癌,治療7個月後仍未好轉,不幸離世。劉博仁醫師在節目《健康晚點名》分享多起癌症病例,並介紹10大罹癌徵兆,「體重莫明減輕」就是其中一項;劉博仁醫師的一名女病患,她跟風嘗試168斷食,短短3、4個月就瘦了好多公斤,卻也時常感到噁心和臉色蒼白;她就醫檢查後,劉博仁醫師發現他血液的CA19-9指數很高,掃超音波後確定是胰臟癌併發肝臟轉移。對此,劉博仁醫師說明,無論透過何種方式控制體重,凡是出現臉色蒼白、食慾下降和體重短時間減少4至6公斤,都得提高警覺,因為有很大機率是癌症。劉博仁也補充,女病患因已發生肝臟轉移,接受化療7個月後病逝,無奈胰臟癌有癌王之稱,發現不易,通常發現時已經很難挽回。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會刊中曾提到,胰臟癌相對於其他癌症發現不易,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但臨床上只有15%病患有機會開刀,又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只能用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節目中劉博仁醫師指出的10大罹癌徵兆,包括體重莫明減輕、耳朵莫明痛不停、食慾不振噁心想吐、身體長出不明腫塊、聲音突變沙啞、傷口久不癒合、大小便不正常出血、皮膚癢找不出原因、痣發生明顯變化和更年期後陰道出血等。而168間歇性斷食法,指的是1天當中8小時可進食,其餘16小時禁食,可喝水、茶和黑咖啡等沒有熱量的飲料。
颱風後類鼻疽迎高峰再增30例「高雄最多」 已釀3死!
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疾病管制署表示,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30例為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台南市4例、台中市2例、嘉義縣1例,且其中包含3例死亡個案。疾管署13日公布國內上周新增19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其中包含3例死亡個案,分別為高雄市15例、台南市及台中市各2例,年齡介於2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4日至8月7日,其中17例具有慢性病史,7例有汙水、土壤等相關環境暴露史。而死亡個案為50多歲女性、80多歲女性及60多歲男性,均具慢性病史,因類鼻疽併發肺炎或敗血性休克死亡。其餘新確診個案14例仍住院中、其中2例於加護病房治療。疾管署呼籲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表示,依據監測資料顯示,2024年國內已累計37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2006年以來同期最高,其中30例為凱米颱風後確診個案,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23例、台南市4例、台中市2例、嘉義縣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而颱風後因強風暴雨易使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桿菌暴露於地面並更易傳播,且常為吸入性感染,造成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而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為2至4周,短則數小時,亦可長達21天,因此近期仍持續會有個案出現。此外,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提醒民眾須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有疑似症狀儘速就醫治療,同時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及早診斷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儘速評估給予抗生素治療並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高雄新增6例「類鼻疽」確診個案 1人重症入住ICU治療中
凱米颱風襲台帶來強風豪雨,而在凱米颱風走後,南部縣市也陸續傳出有民眾感染「類鼻疽」的消息,高雄市衛生局於今(9日)指出,6日至8日共新增6例類鼻疽確診個案,截至目前,累計13例住院治療中,其中1例重症收治加護病房、1例已出院返家。高雄市衛生局表示,6日至8日期間新增6例類鼻疽確診病例,年度累計達19例,而新增病例中楠梓區有3例,梓官區2例,鳳山區1例,截至目前,已有13例患者正在住院接受治療,其中1例重症患者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另有1例已出院返家。這6例確診病例的年齡介於52歲至95歲之間,發病日期在7月24日至8月3日之間,症狀包括發燒、全身虛弱、鼻塞、咳嗽、呼吸急促及呼吸困難等,除1名50多歲男性患者無慢性病史外,其他病例均合併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等慢性疾病。疾管署也曾公告指出,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表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颱風效應!單周爆11例本土類鼻疽 5年同期最多「確診高峰才要來」
疾管署今(6)日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表示,類鼻疽最常於颱風後2到4周發病,預估至8月下旬均為確診高峰,今再度發醫界通函提醒醫師注意類鼻疽診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五年(2019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五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颱風後「類鼻疽」升溫!單週增11例都在南部 疾管署再發醫界通函
疾病管制署(下稱疾管署)今(6日)表示,凱米颱風襲臺帶來強風豪雨,颱風過後國內已確診11例本土類鼻疽病例,均發生於南部縣市,分別為高雄市8例、臺南市2例及嘉義縣1例,年齡介於30多歲至80多歲,其中10位有慢性病史,另1例有酗酒史。目前個案皆住院中,其中3例仍在加護病房治療。因類鼻疽疫情常伴隨颱風侵襲後發生,疾管署今日再度發布致醫界通函,籲請醫師提高警覺,注意類鼻疽疑似個案之通報與診治。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今年國內已累計18例本土類鼻疽確定病例,為5年以來同期最高,個案發病年齡以65歲以上年齡層為主,居住地分布為高雄市13例、台南市2例、桃園市、彰化縣及嘉義縣各1例。疾管署說明,類鼻疽是由類鼻疽桿菌引起,該菌存在於土壤、水池及積水環境中,主要由皮膚傷口接觸受病原菌污染的土壤或汙水傳染,但也可經由吸入受污染的塵土、土壤或水滴感染;而颱風後疫情常為吸入性感染,於颱風後一個月內確診個案增加。疾管署進一步指出,類鼻疽症狀表現差異極大,可能為無症狀,常見的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局部腫痛、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淋巴結腫大,可導致皮膚膿腫、肺炎、腦炎、敗血症,需儘速以適當抗生素治療。國際上報告類鼻疽死亡率可達40-75%,國內統計近5年類鼻疽致死率則為4.5%。其中糖尿病、肺病、肝病、腎病、癌症或免疫功能受損者等高風險族群,重症機率較高,如有發燒、胸痛、咳嗽等症狀請儘速就醫,即早診斷與治療。疾管署強調,颱風過後為類鼻疽疫情高峰,民眾應做好個人防護措施,避免皮膚、傷口直接接觸或吸入受汙染塵土、土壤及汙水,降低感染機會。如出現疑似症狀時,尤其高風險族群,應儘速就醫並告知汙水、汙泥相關暴露史,以獲得妥善治療;醫師診療遇有疑似個案,應於72小時內通報及採檢送驗,以利衛生單位採取防治措施。
天天應酬喝酒…深圳男罹4病有生命危險 血液變「綠色牛奶」急換血
喝酒過量,對身體健康只有壞處。中國深圳一名36歲陳姓男子,近年幾乎天天應酬喝酒,直到半個月前,發現精力下降,吃不下飯且眼睛發黃,撐到後來皮膚也變黃,甚至出現嘔吐、呼吸急促的症狀,血液還變成綠色,確診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隨時有生命危險。據《深圳特區報》報導,陳男就醫後,醫生發現他不同於一般黃疸性肝炎患者,除了常見的噁心嘔吐、眼睛發黃、吃不下飯外,還有呼吸急促的表現,尿液化驗結果顯示酮體強陽性。雖然陳男沒有糖尿病史,但醫師憑豐富的臨床經驗和敏銳的洞察力,懷疑是糖尿病酮酸血症,檢查也證實了這個推測,抽血時血液呈綠色牛奶樣,肝功能顯示總膽紅素高達227umol/L,甘油三酯17.8mmol/L,均比正常高10倍,最後診斷為急性黃疸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糖尿病酮酸血症、高脂血症。陳男換血後,再也不敢喝酒了。(圖/翻攝自深圳特區報)據了解,血液之所以變成綠色牛奶,是長期酗酒引起嚴重的肝損傷,以及無節制的大吃大喝導致高脂血症,更可怕的是糖尿病一直沒有被發現,嚴重恐引起心肌梗塞、腦梗死,還可能出現急性胰腺炎。醫師決定用雙重血漿過濾術(DFPP)為陳男「換血」,只見過濾機器沒多久,就出現一小袋的黃色油脂,陳男見狀震驚不已,「以後再也不敢大吃大喝糟蹋自己的身體了」,經過2周治療終於康復出院,在出院前還當著醫師的面寫下保證:「再也不喝酒了!」
60多歲翁打嗝1周停不了 就醫才知「這東西」大到壓迫胃
打嗝是一種自然的生理現象,有時候吃太多或吃下容易脹氣的食物就會打嗝,不過胃腸科醫師錢政弘就分享了一個特殊案例,一名60多歲男子因整天打嗝,持續一週後決定求診,沒想到發現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而打嗝正是因為肝癌腫瘤已經大到壓迫胃部,並刺激橫膈膜。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在「下班經濟學」節目中指出,2023年十大癌症死因中,與消化道相關的癌症包括肝癌、大腸癌、胃癌、胰臟癌和食道癌,可以看出消化道癌症對健康的影響。錢政弘也分享自己曾經遇到的案例,當中提到一名男子就醫時,主訴一喝水就打嗝,除了睡覺時,其餘時間都不停打嗝,且持續整整一週,讓他不堪其擾,決定求助醫師。錢政弘在觸診時發現男子上腹部有如手掌大的硬塊,經電腦斷層掃描後確認肝臟內有20公分大的腫瘤,因腫瘤壓迫胃和橫膈膜而誘發打嗝反應。錢政弘也進一步說明,肝臟本身沒有神經,因此癌細胞生長時不會引起疼痛,但當肝腫瘤破裂出血或過大壓迫其他器官組織時,才會導致疼痛和不適。事實上,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全國主要死因的第9位,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據調查,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而20%為慢性C型肝炎感染者。B型肝炎帶原者如持續有肝炎的發作,有15至20%會發生肝硬化,大大增加肝癌的發生率;而C型肝炎病毒感染至少會有一半以上變成慢性肝炎,其中約20%會導致肝硬化,而肝硬化者每年有3至5%會變成肝癌。根據衛福部公告指出,脂肪性肝炎是肝癌的致病因子之一,當肝臟內的脂肪占肝臟總重5%以上,即稱為脂肪肝。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曾指出肥胖與脂肪肝相關,並與代謝症候群密切相關,會導致肝發炎或肝損傷,且體內過多的脂肪也是造成許多慢性疾病的原因之一,提醒民眾若發現自己罹患脂肪肝,要先從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均衡飲食及規律運動著手,並接受正規治療,遵從醫囑、規律就醫、定期追蹤肝指數及腹部超音波。
狗狗遭過度餵食「體重飆53公斤」肥胖致死 飼主遭判2月刑期
過度餵養也是虐待!紐西蘭一名女子養了一隻名為「努吉」(Nuggi)的寵物狗,她每天除了餵食狗餅乾外,還加上8至10塊雞肉,導致汪星人體重飆破50公斤,最後引發多種疾病死亡。後來,這名飼主遭紐西蘭防止虐待動物協會提告,法院也宣判女子需入獄服刑2個月、繳交罰款,在未來1年內亦禁止飼養任何犬隻。綜合外媒報導,紐西蘭防止虐待動物協會(SPCA)發出聲明稱,「努吉」在2021年被救援時,體重已經高達53.7公斤,經過調查發現,其飼主會每天餵牠8至10塊雞肉,更給予大量狗糧,長時間下來,由於「努吉」身體的脂肪過厚,獸醫甚至無法用聽診器聽到牠的心跳。協會人員指出,當時要將「努吉」帶到協會的車輛時,才短短10公尺的距離,牠就因呼吸困難而停頓3次喘氣,也因為體重過重,「努吉」的腿部相當無力。後來,協會收養並照顧「努吉」2個月後,雖然成功讓牠減重8.9公斤,但由於先前就患有結膜炎、肝病,且腹部、關節處損傷,最終「努吉」仍因肝臟腫塊破裂而內出血逝世。協會的執行長威斯特伍德(Todd Westwood)難過地表示,「努吉」生前遭到過度餵食,牠的主人不但沒有尋求幫助或改正錯誤,反而繼續堅持,讓牠幾乎無法正常行走,「這樣的情況實在令人難以接受」。對此,奧克蘭曼努考地方法院審理此案後,判處「努吉」的飼主2個月有期徒刑,並處以1222.15紐西蘭元(約新台幣2萬3550元)罰款,也明令禁止她在未來1年內再次飼養犬隻。
男工程師35歲就罹患糖尿病! 不菸不酒「這些因素」3年胖近40公斤
有1名35歲男性工程師,因高壓工作導致作息及飲食長期紊亂,體重在短短3年內就暴增38公斤,後續雖然被診斷出代謝性脂肪肝,但工程師卻不予理會,最終竟罹患糖尿病。對此,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魏士航也提醒,放任肝臟發炎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罹患風險,所幸工程師後來靠著「這幾招」成功逆轉病情。魏士航醫師表示,該男工程師因工作需輪夜班,睡眠時間嚴重不足,雖然不菸不酒,但卻時常靠著抽屜裡的各種零食餅乾充當一餐,導致男子來他那裡就診時BMI已高達40,屬於重度肥胖,而且短短3年,體重就從78公斤爆增至116公斤,而且還被其它醫院診斷出高血壓與脂肪肝,卻因日常生活未受太大影響而不予理會。直到後來男子到診所抽血檢查才赫然驚覺,不僅他的肝臟處於發炎狀態,就連尿酸、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也全數超標,糖化血色素更高達6.9,正式確診糖尿病。對此,魏士航也分析,男子不規律的睡眠作息會增加脂肪肝的形成,然後他有一餐沒一餐,而且經常攝取高油脂、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這會導致肝臟脂質新生作用持續活化,製造出大量的新生脂肪,為典型的代謝性脂肪肝案例。再加上男子長期工作壓力大,增加胰島素阻抗,影響甲狀腺素功能並誘發腸道菌叢失衡,同樣促進脂肪肝生成。魏士航補充,所幸男子在狀況惡化前就及早就診,最後以211餐盤飲食控制(每餐食用2份蔬菜、1份全榖類和1份蛋白質),以及增加運動量,還有適當的藥物治療,4個月就減掉20公斤,總膽固醇與尿酸也回到正常值,肝臟炎症更成功消退。魏士航也藉此案例提醒民眾,肝病通常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一旦出現不適,可能已發展至晚期,最嚴重恐只剩下3至6個月的壽命。尤其是合併代謝異常的肝臟患者,肝病危機、心血管疾病風險、癌症的風險都會明顯增加,千萬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