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防治
」 肝癌 疫苗 C肝 C型肝炎 脂肪肝入閣職災!葉丙成「重度脂肪肝」回來了 醫:趁早減重可再次逆轉
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日前自曝曾有重度脂肪肝,經過2年飲食控制與運動,減重6公斤,脂肪肝也改善為中度,但到教育部服務才4個月,又變回重度。醫師指出,脂肪肝能逆轉!但要趁早,若已形成脂肪性肝炎,就必須積極介入治療。51歲台大電機系教授葉丙成今(2024)年5月被延攬入閣,出任教育部次長。日前葉丙成在出席肝基會執行長粘曉菁新書發表會時,自曝任職政次的另類「職災」是「重度脂肪肝」回來了。葉丙成2022年去了台大醫院與好心肝診所做檢查。在好心肝做完檢查後,粘曉菁醫師看他的數據報,然後很直接地說:「葉教授,你的數據看起來就跟產婦差不多喔!」葉丙成說自己當場愣住,「跟產婦差不多」這6個字在他腦中一直不斷迴盪著,這對他太震撼了!後來粘醫師還對他說,他的脂肪肝很嚴重,建議他把握肝臟還沒開始纖維化、還可逆轉的時候趕快減脂保肝。也因為這句話,讓他在那天下定決心一定要動起來減重減脂。當時經過半年左右的飲食與運動調整,葉丙成體重從75.6公斤減到67.7公斤,內臟脂肪數值則從9.5的重度脂肪肝,降到7,還首度出現身體年齡43的漂亮數字。本來脂肪肝控制良好,以為「已經快畢業」的葉丙成,到教育部服務以後,沒時間運動,忙碌又會想把便當吃光光,最近被粘曉菁醫師叫回去檢查,發現打回原形,又變成2年前的狀態。粘曉菁醫師表示,隨著飲食及生活型態轉變,國人脂肪肝和代謝綜合症的患者數量持續增加,為消滅國病,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至2021年起推動「你今年超了沒?」全民腹部超音波總動員,從2021到2024年,連續4年已幫全台、包括離島的金門、馬祖、澎湖超過1萬5000位民眾做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發現有超過50%的人有程度不一的脂肪肝問題。一般來說,男性脂肪肝比例是女性的2倍,推測應是愛吃肉、重口味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脂肪肝患者年齡逐漸降低,呼籲40歲後就要提高警覺。粘曉菁表示,脂肪肝並非指肝臟外面包覆一層油脂,而是肝細胞塞滿小油滴,猶如脂肪泡泡,可能導致肝炎與肝硬化,造成肝臟傷害。大部分的脂肪肝沒有症狀,也無立即性危險,然而脂肪肝一旦進入肝炎階段,仍可能步入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肝病三部曲」進程,實在不可輕忽。肝基會鼓勵,40歲以上民眾每年自費腹部超音波檢查。脂肪肝沒有特效藥,但所幸脂肪肝可以逆轉!研究顯示,透過飲食、運動等方法,只要減少現有體重5%~10%,脂肪肝程度就會改善,可以說,脂肪肝的解藥就握在自己手中。
32年前輕忽肝指數警報 何壽川:今天能活著只有感激
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日前於肝基會30周年活動上,以曾是患者的同理心,擔任肝病防治終身志工,並深感肝病病友及家屬無助與醫療檢測侷限,捐贈二台核磁共振MRI與電腦斷層CT設備,響應許金川醫生發願將基金會服務範圍擴大到海外華人及東南亞國家。這些設備也將與肝基會共同捐贈給台大醫院,預計將在2024年底台大新成立健康大樓啟用。永豐餘生技總經理何奕佳提到,8月17日是肝病防治基金會成立30周年之日,對父親何壽川和全家來說,這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我爸爸在32年前發現肝病,成為許金川醫生許P的病人,如同他在現場致詞時表示,因為之前和大家一様不太懂肝指數的意義,延遲就醫,所以當時一發現就被要求立即住院治療。」何奕佳說,這卅多年來,歷經無數次醫院的進出和醫生反覆的病情學習及討論,爸爸的健康才得以守護。為了感念所有醫護人員,也同理心所有肝病患者和家屬的辛苦,爸爸也一直是肝病基金會的重要贊助者和終身志工。並希望透過設備儀器讓更多肝病的潛在患者,可以藉由科技的便利性,早期發現,進而更有效的治療。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基會30周年活動。左起為永豐餘學院院長何壽川、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許金川、何壽川妻女張杏如與何奕佳。(圖/翻攝臉書)何壽川以病友身分出席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30周年慶祝活動,在致詞時提起自己罹患肝病的心情與經過。何壽川表示,在那個年代,普遍對肝指數的數據無感,甚至看到報告數字呈現紅字也不以為意,還藏起來怕家人擔心。直到某次拿到報告以為又是檢測數字出錯,隨口請教醫師同學,結果當天立刻被要求住院治療,歷經開刀等數不清的療程,「發病時非常嚴重,那種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他說,今天能活著站在這裡,「內心除了感激還是感激,感謝許金川等醫護人員的全力醫治,以及其他病友的鼓勵打氣跟家屬的照護。」由於走過艱辛的治療之路,何壽川發現大多數民眾跟他一樣輕忽肝病的表徵,並於30年前捐贈500萬元共同創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並成為肝基會的終身志工,追隨許金川醫師、宋瑞樓教授共同推廣肝病防治。帶著想幫助更多肝病患者及他們家屬的心意,何壽川在肝基會30周年慶,與好心肝共同捐贈磁振造影MRI與電腦斷層CT最新高階檢查儀器給臺灣大學。MRI最新的3T功能可快速縮短影像成形時間且使影像更清晰、CT的能譜感應功能可呈現彩色影像,有助於影像判讀。何壽川指出,涓滴之流、眾志成城,之前播下的種子已長成參天大樹,治療且消滅肝病需要一代一代不斷往下走,藉由MRI及CT檢查儀器,讓門診轉化為精緻醫學與精準醫學,及早讓潛在肝病患者進行更有效的治療。
她試168斷食法瘦了 身體出現2症狀…7個月後離世
近年來流行起「168間歇性斷食法」,有許多民眾為了身體健康或減重都紛紛嘗試。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師近日在節目上聊到,曾有一名女病患試「168斷食減重,真的瘦了好幾公斤,但出現臉色蒼白和噁心感的症狀,就醫檢查才知道罹患「癌王」胰臟癌,治療7個月後仍未好轉,不幸離世。劉博仁醫師在節目《健康晚點名》分享多起癌症病例,並介紹10大罹癌徵兆,「體重莫明減輕」就是其中一項;劉博仁醫師的一名女病患,她跟風嘗試168斷食,短短3、4個月就瘦了好多公斤,卻也時常感到噁心和臉色蒼白;她就醫檢查後,劉博仁醫師發現他血液的CA19-9指數很高,掃超音波後確定是胰臟癌併發肝臟轉移。對此,劉博仁醫師說明,無論透過何種方式控制體重,凡是出現臉色蒼白、食慾下降和體重短時間減少4至6公斤,都得提高警覺,因為有很大機率是癌症。劉博仁也補充,女病患因已發生肝臟轉移,接受化療7個月後病逝,無奈胰臟癌有癌王之稱,發現不易,通常發現時已經很難挽回。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的會刊中曾提到,胰臟癌相對於其他癌症發現不易,目前唯一的治療方式就是手術,但臨床上只有15%病患有機會開刀,又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無法手術的患者,則只能用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節目中劉博仁醫師指出的10大罹癌徵兆,包括體重莫明減輕、耳朵莫明痛不停、食慾不振噁心想吐、身體長出不明腫塊、聲音突變沙啞、傷口久不癒合、大小便不正常出血、皮膚癢找不出原因、痣發生明顯變化和更年期後陰道出血等。而168間歇性斷食法,指的是1天當中8小時可進食,其餘16小時禁食,可喝水、茶和黑咖啡等沒有熱量的飲料。
台灣光罩執行長吳國精驟逝 醫示警「膽管癌早期不易診斷」:6症狀要小心
台灣光罩執行長、半導體業先驅吳國精,在4月初因身體不適至醫院檢查,才得知罹患膽管癌,最後於昨(18)日深夜10時33分驟逝,享壽75歲。對此,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曾在臉書粉專指出,膽管癌是不常見的疾病,很難醫又不好診斷,會出現黃疸、茶色尿、右上腹痛、皮膚癢、食慾不佳等症狀,不容易早期診斷,有時候是等到癌細胞轉移到肝,出現一個一個腫瘤才被發現。錢政弘提到,膽管癌依發生的位置分為「肝內膽管癌」和「肝外膽管癌」,肝內膽管癌有78%是長成一坨(塊狀),用腹部超音波是看得到的,但有16%是沿著膽管長,6%藏在膽管內,這二型用超音波就看不太清楚;而肝外膽管癌在超音波下很容易被十二指腸內的空氣遮蔽看不見,不容易早期診斷,並有九成的膽管癌都是屬於肝外膽管癌。關於膽管癌的危險因子,錢政弘透露,包含膽管結石、膽結石(膽囊結石)、B型肝炎和C型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有毒物質(如農藥、橡膠、印刷油漆等)、抽菸、幽門桿菌感染、糖尿病和含糖飲料,都有可能促進癌細胞增長。錢政弘也表示,腫瘤塞住膽管會使膽汁排不去,此時患者可能出現黃疸、茶色尿、灰白便等狀態,若懷疑膽道阻塞或黃疸,可以抽血驗膽色素和鹼性磷酸酶;另外,像是右上腹痛(感到悶、漲)、皮膚癢(手掌和腳底最明顯)、食慾不佳(體重減輕、營養吸收變差),均為膽管癌可能的症狀,要請民眾小心注意。最後,錢政弘提醒,40歲以上有肝病、膽結石或工作上會接觸有毒物質的人,平時要注意小便的顏色是否正常,在飲食方面除了少喝含糖飲料之外,也建議有膽結石的人不要吃生食,飲食要注意清潔衛生,避免造成膽囊、膽管甚至是肝臟發炎化膿,長期膽管發炎會增加罹癌風險。
施明德病逝/「沉默殺手」肝癌5症狀快就醫! 無藥可降「復發率」
82歲前民進黨黨主席施明德去年底驚傳肝癌復發住進加護病房,還裝上葉克膜,導致血小板過低,急需輸血。最終他在今(15日)凌晨不敵病魔,病逝於臺北榮民總醫院,享壽83歲。肝癌是最容易復發的癌症之一,且目前沒有藥物可以控制復發率,為國人10大癌症的死因第2位,每年有7000多人死於肝癌。由於肝是沒有大神經的器官,發現時通常都已經是肝癌晚期,也讓該疾病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醫師也對此示警,若是民眾發現身體出現5大異狀,就不應輕忽身體警訊趕緊就醫。北醫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高偉育指出,在台灣引起肝癌的主要原因,大約有5成是B肝帶原者,3成是C肝患者引起的,其他病因還包括肥胖、長期喝酒、脂肪肝、糖尿病、自體免疫性肝癌等等,也是高危險族群。目前這些機率較高的患者必須每半年篩檢,如果是早期發現,有機會做肝臟移植,癒後較好。但高偉育坦言,除了評估患者的肝臟狀況之外,等待器官捐贈也需時間,目前台灣每年平均有1000名患者等待肝臟移植。根據過去的資料顯示,台灣1年發生8000多個肝癌個案,其中有3至4成都是早期發現,除了肝臟移植的方法之外,還有電燒、切除治療,但也因肝癌最大特性是容易復發,患者須改為每3個月追蹤一次,採取高密度的篩檢治療,一有發現癌細胞就會再做電燒、切除。但目前為止,並沒有藥物可以降低肝癌復發的機率,只有標靶藥物的治療有望拉長存活期。也因此高偉育提醒,日常生活應避免過量飲酒、濫用藥物,而肝癌的高危險群還包括:B肝帶原者、C肝患者、有肝癌家族病史等都應定期篩檢,才能早點發現早期治療。另台灣癌症基金會則示警,各種化學或天然致癌物也和肝癌的發生有關,包括醫學研究已經證實了黃麴毒素會增加B型肝炎患者罹患肝癌的機會;另外,酗酒導致酒精性肝炎、肝硬化,間接增加了致癌的危險。由於肝癌早期通常無跡象,很多患者出現吐血、黃疸、急性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後才去就醫,結果都已經肝癌晚期了,因此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也彙整5大症狀,提醒民眾應多加注意身體釋出的警訊:上腹部脹痛:由於肝臟本身沒有痛覺神經,所以小型肝癌通常不會痛;但如果肝癌是長在肝臟表面就可能會有脹痛感。因為肝臟表面的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如果肝癌剛好長在肝臟的表面,即使是體積很小,一旦頂到包膜就可能引起上腹部脹痛。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當腫瘤長得很大時,因為腫瘤快速生長可能會有症狀出現,如:疲倦、食慾不振、腹脹、體重減輕等,此時的肝癌多半屬於較晚期。大型的腫瘤也可能因為壓迫到血管、膽管而引起下肢水腫、腹水、黃疸等現象。黃疸:肝癌如果長在膽管附近,侵入總肝管或總膽管引起肝內膽管擴張而出現黃疸。另外,有可能造成黃疸的情形包括肝腫瘤過大,以致大部分的肝臟組織被肝癌組織所取代時而導致黃疸產生。下肢水腫、腹水、吐血:肝癌如果長在門脈靜脈附近,很容易跑進血管內,導致門脈壓上升,造成下肢水腫、腹水,引起腹脹或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時,輕者可能解黑便或血便,重者則可能大量吐血。急性腹痛:肝癌如果破裂出血,會突然引起腹部劇烈疼痛,甚至引發休克昏厥。
咳嗽不止別輕忽 醫叮囑:恐是癌症
若長期乾咳且經醫生診治後,仍未出現痊癒好轉的情況,當心是罹患癌症的症狀。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分享一則罕見案例,指出該名病患因肝癌腫瘤位置面積大,刺激到橫隔膜引起肌肉收縮,導致咳嗽不止,他建議:「若出現久咳不止或打嗝不停的狀況,別忘了做腹部超音波檢查。」錢政弘近日於臉書發文,分享自己在醫學期刊上看到的一個案例,一名69歲男子有高血壓病史及抽菸習慣,因乾咳不停且咳到有輕微發燒和喘鳴聲,前往急診治療後,初步研判喘鳴聲是胃食道逆流引起咽喉腫脹所致,而咳嗽則是因病患長期吸菸,導致慢性阻塞性肺炎發作,因此醫生立即處方口服類固醇、胃藥和吸入性的支氣管擴張劑治療病患。出院後,男子仍不停的咳嗽,甚至出現胸骨疼痛的狀況,再度入院治療時,醫生為緩解其症狀,使用嗎啡類的止咳藥和調節神經的藥物治療,由於該病患主訴有腹脹、便秘等問題,因此院方安排腹部的電腦斷層檢查,未料竟在男子的肝臟右葉發現一顆長達11公分的肝癌,推測病因是肝癌位置刺激橫膈膜,引起附近肌肉不停收縮,導致咳嗽不止,後續採用化學栓塞治療(抗癌治療),兩週後咳嗽症狀就消失了。由於肝癌的位置長在右側橫膈膜下方,引起附近肌肉收縮,導致男子不停的咳嗽。(圖/取自錢政弘臉書)對此,錢政弘補充:「之前我遇過打嗝不停的病患,也在肝臟相同的位置發現有10公分的肝膿瘍,採取插管引流膿瘍之後,打嗝就停止了。」他進一步呼籲:「常說肝臟是沉默的器官,通常出現症狀時都已是大問題了,建議久咳不止或打嗝不停時,別忘了做腹部超音波!」該則貼文讓網友開始注重自身健康,紛紛至貼文留言,「感謝醫生分享,讓我們懂好多醫療知識,檢查出病因才得以治療」、「醫師給我們又上了一課,仁心仁術仁德」、「讚嘆您的細心與對患者的用心」。
男性「家族史有這病」別輕忽!醫曝易得4種癌:恐比別人早發病
罹患乳癌竟會增加甲狀腺癌的發生率!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分享一份研究報告,指媽媽或姐妹患有乳癌的成年男性,有較高機率罹患胰臟癌、甲狀腺癌、攝護腺癌及乳癌,且發病時間恐比其他人來得早。錢政弘在臉書粉專發文表示,乳癌為我國女性好發癌症排行第一名,「遺傳性」乳癌機率約15至20%,因此有乳癌家族史的女性需定期接受乳癌篩檢,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媽媽或姐妹患有乳癌,那麼家中的男性成員則容易罹患4種癌症。錢政弘說明,今年8月一份韓國研究針對6萬9千名有乳癌家族史的成年男性(其母親或姐妹有乳癌)進行追蹤,結果發現相較普通男性,有乳癌家族史的男性罹患「胰臟癌」的風險多1.4倍、「甲狀腺癌」的風險多1.3倍、「攝護腺癌」的風險多1.3倍、「男性乳癌」的風險多3倍;且若母親和姐妹均罹患乳癌,那麼男性發生甲狀腺癌的機率高達3.4倍。對此,錢政弘指出,目前文獻已經知道胰臟癌、攝護腺癌和乳癌都跟「BRCA1/2」基因異常有關,所以一旦媽媽或姐妹有乳癌,男性成員也很有可能因為基因異常得到這3種癌症。錢政弘透露,雖然尚未發現甲狀腺癌與基因異常有關,但觀察發現有乳癌的女性也容易得到甲狀腺癌,推測2者之間有包括甲狀腺荷爾蒙、雌激素和環境因素等共同的致病原因,提醒家中有乳癌病史的男性族群需特別留意。
自製中藥加入「這一物」 男子服用後嚴重腹痛「送醫3日亡」
一些常見的食材,其實也具有其藥理性,如果服用不當,反而會造成反效果。基隆長庚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錢政弘醫師就表示,先前曾有病患因為嚴重腹痛、嘔吐跑來醫院急診,詢問之下才知道他吃下自己調配的中藥,由於藥材中含有生蓖麻,結果服用後引起急性食物中毒,最後雖然留院治療3日,但仍然不治身亡。根據媒體報導指出,錢政弘醫師在出席節目《健康好生活》錄影時表示,一些豆類中富含皂素成分,皂素是一種宿球凝集素,會導致體內紅血球破裂,但只要充分加熱後,就可以分解豆類中的皂素成分。錢政弘醫師表示,先前曾遇到一名42歲的男性患者,因為腹痛、噁心、嘔吐前來醫院急診。錢政弘醫師解釋,男子的症狀聽起來很像腸胃炎,但實際收治住院後,卻發現狀況根本不是如此。因為在住院4小時候,男子的腹部開始劇烈疼痛,消化道、皮膚下都出現嚴重出血,與一般的腸胃炎反映相當不同。之後錢政弘醫師向家屬詢問男子的最近飲食情況,家屬表示,男子近期會自己做中藥,並且在其中加入蓖麻。錢政弘醫師醫師推測,患者可能是食用了生蓖麻,結果導致急性食物中毒。而該名患者雖然住院接受治療,但最終還是在3日後不幸病逝。錢政弘醫師解釋,蓖麻是台灣常見的有毒植物,屬於一種豆類,而其中的毒性只需要經過完整加熱後就可以食用。除了蓖麻不可以生食外,錢政弘醫師也表示,像是四季豆、金針、茄子、十字花科蔬菜、生雞蛋與豆漿等食物也都不能生食。
爸爸要保重1/新國病!每3男就1人罹脂肪肝 新研究曝「輕度也會罹癌」
父親節到了!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最新調查,全台竟有超過半數國人罹患脂肪肝,儼然成為新國病。其中男性風險較高,每2~3位男性中就有1人有脂肪肝,也成為許多爸爸們的健康殺手,過去總認為脂肪肝嚴重才會威脅肝臟健康,但一項新研究指出,就算僅是輕度脂肪肝,也可能導致癌症與增加轉移的可能性,另一項新研究更點出「5年內恐罹腎病」,大幅增加洗腎風險。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7月23日號召全台北、中、南、東以及離島的金門、馬祖共24家醫療院所參與調查,完成4663人腹部超音波篩檢,結果發現高達53.7%的人患有脂肪肝。一般來說,男性脂肪肝比例是女性的2倍,推測應是愛吃肉、重口味飲食習慣所致,由於脂肪肝患者年齡逐漸降低,呼籲40歲後就要提高警覺。肝基會執行長、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粘曉菁表示,脂肪肝並非指肝臟外面包覆一層油脂,而是肝細胞塞滿小油滴,猶如脂肪泡泡,可能導致肝炎與肝硬化,造成肝臟傷害。許多人認為中重度脂肪肝才具有威脅性,但洛杉磯Cedars-Sinai醫學中心最新研究顯示「輕度脂肪肝也可能罹癌」!研究團隊進行小鼠實驗發現,脂肪肝會讓癌細胞更適合在肝臟生存,尤其是大腸癌患者若有脂肪肝,癌細胞更可能會轉移至肝臟,推測原因是脂肪肝會影響免疫系統,此項研究結果發表於7月《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此外,粘曉菁也提醒,根據國外研究顯示,有脂肪肝、糖尿病及三酸甘油脂都高的人,更容易導致肝癌。另外,長庚醫療體系也在日前發表一項跨院區的長期研究,追蹤1628位脂肪肝患者,結果發現5年內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而這些慢性腎病患者5年內平均又有17.6%的機率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恐得洗腎度過餘生。前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副院長黃挺碩表示,許多研究顯示,脂肪肝並不只是一種局限在肝臟的疾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代謝性疾病。減重是最有效治療脂肪肝的方式,建議飲食調整,避免吃高膽固醇食物,同時多運動,就能逐步改善。(圖/報系資料照)黃挺碩說,脂肪肝會伴隨體內許多代謝異常,例如肥胖、高血糖、高血壓、血脂異常、胰島素阻抗、全身性的發炎疾病等,所以脂肪肝不僅是肝病,也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疾病,而這些代謝性疾病跟也是心肌梗塞、腦中風、慢性腎病很重要的危險因子,建議脂肪肝患者應生活規律、適度運動,避免高熱量與高膽固醇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粘曉菁表示,只要減重5~10公斤,就能有效逆轉脂肪肝,也呼籲40歲以上成人每年做腹部超音波檢查,才能早期發現脂肪肝。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提醒,減重後也不能掉以輕心,一定要持續超音波追蹤檢查,避免病情在不留意時就出現惡化。
為減重不吃早餐或攝取太少油脂 當心膽結石找上門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昨與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合作舉辦「今年超了沒?」免費腹部超音波檢查活動。由南投醫院院長、肝膽腸胃科專家洪弘昌醫師與肝膽腸胃科賴馨吾醫師及南投縣西醫診所協會理事長詹建盛醫師親自為民眾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守護民眾的健康。接受腹超檢查 才發現膽結石由於內臟的感覺神經較不明顯,因此初期症狀不明顯也不易察覺,大多靠意外發現病灶。民眾黃先生表示,妹妹透過醫院公告幫忙報名,此次是第一次檢查,發現有膽結石症狀,後續會返診追蹤;另一名陳小姐已經超過五年沒接受檢查,此次夫妻一起報名,發現有輕度脂肪肝現象,回家後會重新調整作息與飲食,覺得該活動讓自己更重視自身與家人的健康。對於民眾有膽沙或膽結石的狀況,經過關心就發現許多人為了減重或養生而不吃早餐或只吃生菜。對此,洪弘昌院長表示,膽結石患者女性多於男性,不過近年隨著飲食習慣改變,男性患者也有增加的趨勢;因肝臟製造的膽汁會儲存在膽囊中,吃含有適當油脂的食物有利於膽汁排出,若空腹過久,尤其是過了一晚再加上隔日不吃早餐,會使膽汁濃度上升沉澱而形成膽沙、膽結石或是刺激膽息肉產生。脂肪肝轉肝炎 嚴重恐變肝癌詹建盛理事長指出脂肪肝是三酸甘油脂在肝臟內的細胞質內形成白色泡狀類的堆積,台灣大約有20-40%的民眾有脂肪肝,分為輕度、中度及重度,一般不會有明顯症狀。但可能會轉為脂肪肝炎甚至形成肝硬化等風險,甚至病變為肝癌的可能,因此不可大意。適度的運動跟均衡飲食相當重要,目前沒有藥物對脂肪肝有確定的療效,不過降血脂及降血糖的藥對於降低脂肪肝有正向的幫忙。洪弘昌院長提醒,定期接受健康檢查的重要性,事前預防及篩檢,能夠即早發現病灶,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標。
全台4663人同步腹超 5成有脂肪肝 精緻飲食、飲酒肇禍
肝癌是國人容易罹患的十大癌症之一,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推動腹部超音波檢查,竟發現受檢民眾有超過5成有脂肪肝,原因與精緻飲食、飲酒都有關。另苗栗縣4鄉鎮C肝檢查達5級以上高風險層級。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連續3年推動「全民腹超總動員」活動,今年共4663人參與創新高,超過5成有脂肪肝。肝基會總執行長楊培銘表示,脂肪肝若不處理,10至20年後恐變成肝硬化、肝癌,要揪出脂肪肝,最有效是腹部超音波檢查,比抽血更精確。今年檢查發現除脂肪肝之外,其他常見肝病變包含良性肝腫瘤、膽息肉、肝實質病變等,有121位透過超音波發現疑似肝癌。楊培銘說,依過去經驗疑似肝癌個案真正確診為肝癌比例僅2%,但現在國人脂肪肝比例很高,幾乎每2人就有1人,且年齡層不斷下降,不少40歲以下;成因與飲酒有關,更直接關係是精緻飲食文化。呼籲40歲以上國人每年至少一次腹部超音波檢查,由專業肝膽腸胃科醫師協助判斷。嘉義基督教醫院指出,雖然台灣B肝盛行率已大幅降低,但有約2成肝癌不是B、C肝炎導致,而是國人愛喝含糖飲料、高脂高油食物及久坐缺乏運動等習慣造成。另苗栗縣苑裡鎮C型肝炎達7級別最高風險層級,後龍、大湖與泰安等3鄉鎮是5級高風險鄉鎮。苗縣府衛生局曾分析C肝率高主因,推斷是早年偏鄉醫療資源缺乏、交通不便,加上早期醫療器具消毒不全所致。苑裡李綜合醫院董事長李順安2019年起投入肝炎篩檢活動,院方23日再免費為223位鎮民做腹部超音波篩檢。李順安指出,近年已篩檢2萬多人、治癒650人,希望透過篩檢讓肝病患者愈來愈少,一掃苑裡鎮「肝不好」惡名。※喝酒勿開車!飲酒過量,有害健康,未滿18歲請勿飲酒
小心吃成重度脂肪肝!醫揪1飲食是元兇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估計,國內脂肪肝人口可能高達600萬人,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就是每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千萬不可輕忽。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分享個案,一名30歲工程師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患有重度脂肪肝,經詢問對方飲食細節才知道,原來他愛吃麵食類,過量攝取澱粉成致病主因。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三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三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示意圖/Unsplash)醫師提醒,想護肝有3地雷不要踩,包括高糖與高油脂,尤其是高糖、精緻類澱粉都要盡量避免。再來是酒精,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還會導致代謝症候群,若真的交際有需求,他建議可額外補充B群,能提供肝臟一定程度保護。最後是加工食品或醃漬類食物,尤其是製作過程中沒妥善處理,導致黃麴毒素增加,更會提高罹患肝癌風險。同時民眾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已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小心肝病來敲門! 醫籲4警訊需留意:「肚臍突出」也在列
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導致身體不時冒出病灶。肝膽胃腸科醫師陳炳諴分享4個肝臟病變的警訊,其中「肚臍突出」也算在內,原因是肝硬化會造成腹水淤積,所以台語有句俗諺「膨肚短命」。對此,他提醒民眾若出現疑似症狀,務必盡快就醫。陳炳諴在節目《醫師好辣》指出,人體最大器官是皮膚,內臟則為肝臟,其涵蓋製造、合成、代謝的功能;一旦肝臟出現異常,多半會有4個徵兆,包括皮膚或眼睛變黃、肚臍異常突出、皮膚出現紅蜘蛛斑、易疲勞與肌耐力差。陳炳諴表示,多半會有4個徵兆,包括皮膚或眼睛變黃、肚臍異常突出、皮膚出現紅蜘蛛斑、易疲勞與肌耐力差。(圖/翻攝自YouTube/醫師好辣)談及皮膚或眼睛變黃,陳炳諴表示,其因黃疸指數升高所致,造成膽紅素無法被代謝。他建議,民眾不妨多加留意,一旦發現皮膚或下眼瞼變黃,可能為肝病的先兆。另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官網資料顯示,若眼白呈現黃色、黃褐色,通常膽紅素已超過標準數值,也是患有B型肝炎、C型肝炎、猛爆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象徵。至於肚臍異常突出,陳炳諴透露,其因肝硬化導致腹水淤積,所以台語有句俗諺「膨肚短命」。他說,由於古代人的營養攝取多半不足,因此肚子變大、肚臍突出,大多不是三高引起,而是肝病所致。提到皮膚出現紅蜘蛛斑,陳炳諴解釋,其因肝臟代謝賀爾蒙異常造成。對此,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官網資料指出,肝病患者出現蜘蛛痣,即為荷爾蒙失衡引發的動脈血管擴張,已知與雌激素升高、多種血管新生或擴張因子有關。最後,說到易疲勞與肌耐力變差,陳炳諴表示,不論是肝硬化或脂肪肝的病患,在體力方面都會比健康的族群還差,過往一項研究指出,一群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體型類似的受試者,患有脂肪肝者的肌耐力通常較差,此因肝臟、肌肉、胰臟為同源器官,彼此會互相影響。
發炎性腸道疾病與腸胃炎大不同! 反覆腹瀉還會提高腸癌機率
動不動就想跑廁所、經常腹瀉,甚至一進辦公室、學校,都還沒坐到椅子就先坐到馬桶上,這些症狀聽起來很像腸躁症,但事實上極有可能是「發炎性腸道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肝病防治中心主任林敬斌表示,這兩種疾病症狀雷同,但若未鑑別診斷與治療,後果可是大相逕庭,尤其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會造成肛門膿瘍、肛門瘻管、腸道狹窄,需要開刀治療,還可能大幅提升罹患腸癌的機率。腸道發炎致關節、皮膚、關節有問題 提高腸癌機率發炎性腸道疾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分為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症,屬於免疫失調疾病。林敬斌主任表示,在台灣,潰瘍性結腸炎盛行率高於克隆氏症,好發於20多歲年輕人,男性機率高於女性,且值得注意的是,每年都會增加4.8%病患,有增加的趨勢。發炎性腸道疾病的發生原因不明,可能與基因缺陷、不當使用藥物有關,林敬斌主任認為,與飲食西化導致腸道菌相失調也有關。若未及時診治,還會附帶引起全身性反應,除了肛門瘻管、肛門膿瘍、腸道狹窄等腸道症狀之外,皮膚、關節、眼睛也可能出現合併症。特別的是,由於腸道慢性發炎,容易導致黏膜變性,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尤其罹病時間越長、腸道侵犯越多、合併症多者,腸癌風險更高。雖然同屬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與潰瘍性結腸炎仍有不同,林敬斌主任進一步解釋,潰瘍性結腸炎發作侷限於直腸大腸段;克隆氏症則是全腸道(大、小腸)都會侵犯,發生併發症的機率較高,需要腸道整形手術機會高。生物製劑持續緩解症狀 助黏膜癒合降低手術風險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由於需經常跑廁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工作、交友、心情都會受打擊。幸好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治療藥物越來越多元,從傳統抗發炎藥物到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免疫抑制劑等,還有較新的生物製劑,且健保多數都有給付,可以幫助病友治療達標,亦即持續緩解症狀,影像與病理學檢查顯示黏膜癒合,手術、住院與復發機率降低,有機會減少或停用類固醇,病友也能擁有正常的生活。其中,針對較嚴重、預後差的潰瘍性結腸炎病友,國際治療指引建議採取倒金字塔方式,一開始就先以生物製劑治療。目前臨床可用的生物製劑種類多,包含半個月、一個月、三個月一針等不同施打頻率;皮下注射與靜脈注射等不同施打方式;也有針對不同發炎細胞激素作用的不同機轉藥物,醫師會根據病患病況、生活習慣職業與療效而調整藥物。然而囿於健保資源,林敬斌主任坦言,目前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使用傳統藥物的療效反應不佳,導致病情反覆發作,或對傳統藥物無法耐受時,才能使用生物製劑。健保停藥期間復發率高 醫籲延長生物製劑給付時間健保針對中重度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給付生物製劑,實屬一大德政,然而對比其他乾癬、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使用年限為2年,發炎性腸道疾病的患者處在劣勢。林敬斌主任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使用生物製劑僅給付1年,時間到,無論症狀輕重都必須停藥,很多病患反而在這段停藥時間復發,甚至不得不加重使用類固醇,影響病況長期的穩控性,呼籲政府能再多給病友一些關懷與幫助。民眾若有反覆性腹瀉、有便意卻便秘等異常排便狀況,林敬斌主任建議應就醫檢查,只要進行鈣衛蛋白檢查、膠囊內視鏡進行全腸道的影像學檢查,便可找出是否為發炎性腸道疾病。一旦確診發炎性腸道疾病也不用怕,隨著醫藥進步,目前有很多藥物可幫助降低發炎、穩控疾病,實現腸道黏膜的目標。
台灣每年1萬人罹患肝癌受關注 國健署:防治計畫成功降低死亡率
台灣年輕病友協會日前舉辦「青年健康論壇」,討論透過疾病管理降低病毒性癌症等議題,其中相當關注我國肝癌防治;對此,國民健康署副署長賈淑麗表示,國健署長期致力於預防疾病發生,近年來更是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成果斐然,關於B、C型肝炎防治計畫,也成功降低52%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率、28%肝癌發生率,以及36%肝癌死亡率。據調查,我國每年約有1萬人被診斷罹患肝癌,7700人因肝癌死亡,高居癌症發生率第3名及死亡率第2名,並且每年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的民眾將近5000人;死於肝癌的病患中,約有70%的人為B型肝炎帶原者。此外,台灣在1986年開始提供全國新生兒公費接種B型肝炎疫苗後,B肝感染率從5.2%下降到幾乎消失,然B型肝炎帶原者之中,約4成會持續有肝炎發作情形,此類病人有15-20%會發生肝硬化,之後發生肝癌機率會大大增加。賈淑麗表示,國健署長期致力於預防疾病發生,近年來更是積極推動四癌篩檢,更在今年7月1日開辦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並指出110年約篩檢390萬人,發現4.6萬名癌前病變及8.1千名癌症,成果斐然;且關於B、C型肝炎防治計畫,也成功降低52%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死亡率、28%肝癌發生率,以及36%肝癌死亡率。高雄長庚醫院腸胃肝膽科副院長盧勝男醫師表示,在未接種疫苗世代,現在45歲以上民眾已有提供全面肝炎篩檢,但45歲以下未納入公費篩檢,將會是潛在帶原族群,需花上7年左右,才能找出這個年齡層的帶原民眾。盧勝男也提醒,台灣肝病防治另一個重要議題,為早期肝癌篩檢,目前約有1/3的肝癌是在晚期診斷,肝癌治療存活率逐年進步,但早期發現仍是重要議題,建議健保可以給付慢性肝病患者每半年做一次超音波及肝癌標記檢查,並搭配慢性B、C肝患者追蹤照護方案。他認為,加強民眾衛生教育、增加肝癌篩檢的可近性,或許可以讓更多肝癌患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病友何清全也說,提到現行台灣B肝治療健保給付條件太嚴格,希望政府比照C肝提供病友足夠的治療資源,自己是B肝演變為肝癌的病人,現行治療口服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抑制B型肝炎病毒,並且副作用較低,有效減少肝硬化、肝癌的發生率。但他說,目前政府對於B肝治療的健保給付規範過於嚴格,呼籲健保放寬對B型肝炎治療的限制,不要讓B肝患者「枉死」,讓B肝患者免於惡化肝癌和死亡威脅。
侯昌明夫婦認打特權疫苗!3度道歉難滅火 慘遭網友出征臉書
新冠肺炎疫苗來台進度緩慢,目前僅開放給中央規定的第一至三類對象接種疫苗,然而日前卻有媒體爆料,台北市「好心肝」診所被爆讓大量「志工」打疫苗,當中包含各行各業的名人,其中演藝圈裡,稍早侯昌明與曾雅蘭夫妻倆就承認,有在診所以志工身分施打疫苗,但是3度道歉卻難滅火,臉書粉專仍遭網友出征圍剿。事實上,侯昌明經紀人昨 (10日)才向媒體表示,侯昌明夫妻倆並非好心肝診所志工,沒有接獲施打疫苗通知,不料一天後案情出現翻轉,侯昌明稍早在臉書粉專發文承認,夫妻倆以資深志工的身分在好心肝基金會二十多年了,平常也不定期在基金會幫忙,也被邀請在今年七月底世界肝癌日與八月肝病防治基金會的年度大會做主持與現場協助的工作。侯昌明表示,打疫苗是被臨時通知的,但同一時間也有討論過是否符合現階段施打的順序,他說:「診所衡量怕我們有被感染的風險,因此好心肝擴大認定醫療相關人員的身分,提前讓我們施打了第一劑,這樣才來得及在活動時施打第二劑產生保護力,因此我們施打了第一劑。」在這次事件爆發後,侯昌明也向外界道歉:「很抱歉我們沒有很周全的把事情想仔細,造成社會觀感不佳,思慮不周全,再次深感抱歉!」侯昌明這篇貼文PO出後,不少網友紛紛前往留言:「完全推卸責任,討論過是否符合資格,那為什麼知道不符合還敢打,醫療相關人員不是這樣認定的」、「只講社會觀感不佳?有沒有意識到整天新聞都在報前線醫護的辛勞,疫苗要給第一到第三類的優先,你們就是破壞了這個順序,剝奪前線醫護的安全」、「自私!在這個社會上有多少比你們更需要先打疫苗而你們卻不顧慮到別人」、「第一線醫護人員情何以堪」。
好心肝擴大認定醫療相關人員身分 侯昌明夫婦接種第一劑疫苗
好心肝診所的疫苗之亂引發軒然大波,除了郭子乾,侯昌明和曾雅蘭夫妻檔也在這波疫苗之亂中施打成功,侯昌明夫婦在臉書發文道歉並說明,兩人在好心肝基金會任志工二十多年,平時不定期在基金會幫忙,原本預定在今年七月底世界肝癌日與八月肝病防治基金會的年度大會擔任主持與現場協助,兩人打疫苗是被臨時通知的。夫妻兩有討論過是否符合現階段施打的順序,好心肝衡量怕我們有被感染的風險,因此擴大認定醫療相關人員的身分,提前讓他們施打第一劑,這樣才來得及在活動時施打第二劑產生保護力,他對此次風波致上歉意,「很抱歉我們沒有很周全的把事情想仔細,造成社會觀感不佳。思慮不周全,再次深感抱歉!」◎侯昌明臉書原文對於今天疫苗的問題,我跟雅蘭統一公開在這裡跟大家說聲抱歉以及說明:我們夫妻以資深志工的身分在好心肝基金會二十多年了,平時也不定期的在基金會幫忙,大約在4月就接獲邀約,預定在今年七月底世界肝癌日與八月肝病防治基金會的年度大會,邀請我們夫妻做主持與現場協助,打疫苗是被臨時通知的被通知時可以施打疫苗的時候我跟雅蘭有討論過是否符合現階段施打的順序,好心肝衡量怕我們有被感染的風險,因此好心肝擴大認定醫療相關人員的身分,提前讓我們施打了第一劑,這樣才來得及在活動時施打第二劑產生保護力,因此我們施打了第一劑。很抱歉我們沒有很周全的把事情想仔細,造成社會觀感不佳思慮不周全,再次深感抱歉!
快訊/侯昌明、曾雅蘭認了!改口靠「資深志工」身分 搶打好心肝疫苗
全台民眾等著接種疫苗,卻爆出台北、雲林許多未在優先施打名單上的「有力人士」都已偷偷搶先接種,其中台北市「好心肝」診所被爆讓大量「志工」打疫苗,有一長串名單。明星夫妻檔侯昌明與曾雅蘭透過經紀人坦言已經在好心肝診所接種疫苗,靠的就是診所的志工身份,但侯昌名昨日才否認是好心肝志工,如今又改口承認,引發網友熱議。媒體人謝寒冰昨(10日)晚間爆料,「好心肝」診所有一長串搶先接種疫苗的名單,上面列出的名字都是各行各業的名人,甚至還有主播、某會會長、工商大佬、主播、政治人物,甚至是他認識的名嘴。他表示這份名單已在圈內流傳開來,真的非常精彩,他對網友喊話:「好心肝診所背後就是肝病防治協會,你們去查裡頭是什麼人。」據《ETtoday》報導,平時努力經營好人設形象的侯昌明與曾雅蘭,就是在好心肝診所搶先接種疫苗,經紀人已經承認確有此事,但還是替他們做解釋,說侯昌明與曾雅蘭是「資深志工」,是因為怕被感染才會去打疫苗,而且只打了第一劑而已。報導指出,侯昌明其實昨日一度透過經紀人否認自己是好心肝的志工,只是夫妻一起在這間診所「做健檢」,而且強調「不是志工,沒有接到診所通知。」但今天又改口坦承以「資深志工」身份搶打疫苗,讓PTT網友紛紛留言大罵「都被爆出來了才承認,噁心夫妻檔」、「先承認止血齁」、「既然疫苗打了又如此有愛心,到醫護前線去當志工也算是幫他們完成他們的志願」、「送去前線當志工」、「轉污點證人爆料就可以被原諒了啦」。
好心肝「偷打疫苗名單」超驚人 媒體人曝「橫跨藍綠」:很多是陳時中好友
全民都在等待接種疫苗,衛福部也公布優先順序,但卻接連爆出雲林縣前縣長張榮味、地方有力人士、台北市好心肝診所等偷打事件。資深媒體人謝寒冰透露,其實「特權疫苗」的名單甚至還有主播、某會會長、工商大佬、主播、政治人物,甚至是他認識的名嘴。近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與中央發言內容時常對立,謝寒冰昨(10日)深夜PO出自拍影片,直言原本有些人要趁好心肝診所偷打一事「把柯文哲往死裡打」,但卻突然紛紛抽手放他一馬,「據說是因為名單內容太過精彩的緣故」,讓他忍不住喊話柯文哲,「我希望柯P公布名單(偷接種),這個名單很重要」。(圖/謝寒冰YouTube)謝寒冰表示,就連衛福部長陳時中都跳出來,斬釘截鐵的說一定要嚴辦,但謝寒冰認為一定不可能,「了不起就罰200萬,股長去揹這個責任,不會有什麼下文,理由非常簡單,因為好心肝診所背後就是肝病防治協會,你們去查裡頭是什麼人,全部都是橫跨藍綠、工商業界響叮噹的人物。」好心肝診所被爆偷偷讓不符優先順序的「志工」接種,謝寒冰表示看看好心肝的志工名單,非常精彩,媒體圈已經私下流傳,他發現名單上都是「有頭有臉」的人;雖然不見得名單上的所有人都已偷打,但有些確實已接種。謝寒冰認為柯文哲、副市長黃珊珊其實都知情,而原本放話一定要嚴辦的陳時中也改口表示「不要太苛求」、「應該要聚焦在是不是打在對的人身上」。謝寒冰表示名單上很多人都和陳時中、總統蔡英文很熟,其中很多人更是陳時中的好友,綠營支持者開始轉移,不要追究到底誰已偷偷接種,改為指控是柯P要求好心肝做這件事。謝寒冰說:「我強烈建議,真的,柯P,你要公布這個名單。」
好心肝偷打疫苗!陳斐娟遭爆「媽是診所志工」疑打黑箱疫苗 本人回應了
台北市好心肝診所遭爆未依照疫苗施打順序,開放給非第1類至第3類人員提早接種,引發軒然大波。消息曝光後,有知情人士爆料,知名主持人陳斐娟的媽媽就是該診所志工,質疑對方施打黑箱疫苗。對此,陳斐娟表示,母親是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監,屬於醫事人員,確實已接種疫苗,但並非在好心肝施打。北市好心肝診所被踢爆,本月8日晚間有民眾大排長龍搶打COVID-19疫苗。事後,台北市長柯文哲承認有疏失「就是直接認錯」,重罰該診所200萬,並宣布終止與好心肝COVID-19疫苗合約診所,以後不會再配發疫苗;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在立法院答詢時強調,「任何行政上的問題,一定嚴查嚴辦!」《蘋果新聞網》報導,陳斐娟的媽媽被爆料是好心肝診所志工,疑似施打黑箱疫苗;她表示,媽媽是「肝基會總監」,屬於「醫事人員」類,所以先前在台大北護分院施打疫苗;她提到,媽媽已80多歲,萬一染疫後果不堪設想,「我覺得還是去打比較好」;至於自己是否接種疫苗,陳斐娟因急著掛電話未回應。另外,藝人澎恰恰也被發現曾擔任好心肝診所的保肝衛教大使,不僅曾幫診所寫過2首歌,同時也是志工。如今診所爆出偷打疫苗事件,他向《三立新聞網》表示,自己沒有收到診所通知說可以打疫苗,暫時沒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