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纖維化
」 脂肪肝 肝癌 肝硬化 肝臟 癌症60歲男吐血送急診喪命 瘦卻肚大!竟有這「不良習慣」20年
近日一名醫師分享,一位60歲男病患因吐血送急診,醫護發現他身形瘦卻肚子大,確認後是因為有腹水,而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原來男子有「不良習慣」長達20年,最後「肝硬化」。減重專科醫師陳威龍在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宋晏仁醫師xCofit》表示,一位60歲病患因為吐血意識不清,被家人送到急診室,患者瘦卻肚子大,手術後還是回天乏術。陳威龍表示,一問家屬才知,患者每天喝威士忌持續近20年,檢查後發現,肚子大事因為腹水,吐血是因為食道靜脈曲張破裂,因狀況危急做手術,而這一切都是肝硬化所引起。陳威龍說,肝硬化的前身是脂肪肝,啤酒肚是脂肪肝的表徵之一,如果都不理脂肪肝,會肝發炎,反覆肝發炎會產生肝纖維化,最後肝硬化或是產生腫瘤。陳威龍強調,脂肪肝可逆轉,但肝硬化就不可逆。陳威龍表示,脂肪肝有兩種,一是酒精性脂肪肝,二是非酒精性脂肪肝,根據研究,如果男性一天喝超過30克酒精,女性一天超過20克酒精,就可能傷肝。影片曝光後,網友紛紛留言「運動加飲食控制,戒糖,可快速修復肝臟,只是做起來難度頗高」、「以前體重88kg內臟脂肪用體脂機測14.5,去醫院說有脂肪肝也不太在意,然後168斷食加運動內臟脂肪減到3或4,現在想想好險有減肥」。
喝酒臉紅=代謝快?醫揭真相:致癌物累積 台人「基因變異」比例居冠
多數人都知道酗酒會增加罹癌風險,然而近期研究指出,酒精和癌症之間的關係可能比想得更危險。依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在著名國際期刊《柳葉刀腫瘤學Lancet Oncology》期刊發表的研究結果,分析全球癌症病例資料,發現酒精導致的癌症佔總病例4.1%,而這種比例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存在巨大差異,尤其在亞洲最為顯著,東亞地區的比例高達5.7%。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任張祜銘解釋說,飲酒是否導致癌症不僅與飲酒種類和方式有關,基因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亞洲人中乙醛脫氫酶基因變異的比例較高,這種基因變異的人,其飲酒後致癌風險可高達數十至數百倍。有些人誤解喝酒後會臉紅表示代謝快,其實喝酒後臉紅,很可能就是乙醛致癌物在體內累積的表現。張祜銘進一步指出,臺灣是全世界乙醛去氫酶基因變異比例最高的國家,將近一半的人(45%)擁有這個基因變異,這也意味著在臺灣有飲酒習慣的人應特別注意癌症預防。以肝癌為例,過去臺灣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是B型肝炎,但是由於政府公共衛生政策的成功,臺灣B型肝炎得到了有效控制,現在對於酒精導致的肝硬化或肝癌應該更加注意。他建議,有喝酒習慣的人應該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如果在停酒期間後出現手抖、心悸、睡眠障礙(包含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淺眠多夢)等症狀,就需要到成癮防治科就醫,醫師除了進行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也會安排身體疾病的檢查。譬如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就和消化內科合作,可以安排非侵入性肝纖維化檢查,能夠取代穿刺,準確判斷肝纖維化的程度。張祜銘提醒,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的統計資料,酒精導致的癌症中有13.9%是由於適量飲酒(即每天小於20克酒精)引起的,遠非大多數人所認為的無害。因此,國民健康署、臺灣酒害防治協會和臺灣酒精不耐症衞教協會發起了5月9日的「臺灣無酒日」活動,呼籲國人關注酒精對健康的危害。
越南發現首宗人類感染H9N2禽流感 WHO發布緊急警告
世界衛生組織(WHO)證實,越南有名來自前江省的男性,染上罕見且危險的甲型H9N2禽流感病毒,目前該患者正在隔離病房接受治療,與該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員均健康。該例是越南首宗人類感染甲型H9N2禽流感的案例,WHO則認為該案對一般人群的風險較低,但已對此發布了緊急警告。據外媒報導,據胡志明市衛生部門通報,患者於3月16日下午被送往醫院,診斷發現患有嚴重病毒性肺炎,且還伴隨酒精性肝纖維化和敗血症,21日男子因肺部嚴重感染、充滿組織液,而被轉入加護病房,並於4月1日,確認該男子感染了甲型H9N2流感病毒,目前該患者正在隔離病房接受治療,而與該患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員均健康。對此,前江省衛生當局將繼續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特別是有關患者的旅遊史和接觸史,以限制社區傳播的風險,此外,部門也正在監測參與病人照護的醫護人員健康狀況。事實上,自1988年以來,中國就已記錄到人類感染H9N2病毒,迄今為止,全球已記錄到135例人類病例,但甲型H9N2流感主要從家禽傳染給人類,迄今沒有人傳人的證據。此疾病的症狀與其他類流感疾病相似,例如發燒和咳嗽,在記錄的病例中,大多數有輕度至中度症狀,然而,有2人死亡,其都患有潛在疾病且免疫系統較弱。雖然H9N2被認為是動物和家禽中的一種輕微疾病,但無論是什麼病毒,人們都應該保持謹慎。經常接觸、飼養、屠宰家禽等高危險族群應戴口罩、勤洗手,避免家禽分泌物進入口鼻。當地衛生部指出,目前正值換季,有利於禽流感疾病的發展。
男13歲就因肥胖有A罩杯、肝異常 「2不1無法」更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小時候胖就是胖,家長應有所警覺!13歲林小弟因肥胖問題,胸部大到將近A罩杯,怕被同學嘲笑不敢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求診,發現林小弟甚至還有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等問題,所幸經過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根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國中生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有28.9%。幾乎每3個青少年就有1人體重超標,台中榮總教學部師資培育科科主任暨兒童肝膽腸胃科醫師林捷忠表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自信、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提醒家長應對孩子的體重有所警覺,進一步檢查、治療。別以為肥胖長大抽高就沒事 8成少年長大後仍肥胖青少年體重過重的情形其實並不少見,不過卻很少看到家長帶著孩子求診,林捷忠科主任表示,這是因為許多家長會認為孩子長大自然就抽高了,但其實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在成年後仍會繼續肥胖,而且有研究指出,這群患者在成年後有較高的死亡風險。由此可知除了孩子本身外,家長對肥胖的認知以及對孩子肥胖的看法,其實也會對青少年的肥胖、體重控制等造成影響。而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的調查研究也指出,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對肥胖症的認知不同調,可能會使減重之路困難重重。青少年、家長、醫護認知不同 2不1無法影響減重這份「ACTION Teens少年行動調查研究」台灣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陳偉德講座教授也受邀參與,目的是為了了解及探索肥胖青少年、肥胖青少年的家長以及其醫護人員之間對肥胖症的認知。從台灣的資料顯示,受訪三方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而研究發表第一作者林捷忠科主任也於2023年十月亞太小兒消化年會、台灣兒科醫學年會上發表研究調查:●減重動機大「不」同:調查顯示肥胖青少年減重動機前3名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為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但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想要體型更健美(25%)。而醫護則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當三方對於減重動機不同調時,就會輕忽這件事情的必要性。●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獲取減重資訊的管道前3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透過醫師了解相關資訊的只有26%,名列第4。而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為其三大資訊來源。林捷忠科主任表示,網路上常有錯誤資訊,可能會使成長中的孩子減重不成反傷身。●「無法」少吃多動:常會聽到「少吃多動」是最好的減重方法,調查中也可以發現,肥胖青少年認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也同樣認為減重的最大障礙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 不過林捷忠科主任表示,有些孩子可能越動越胖,因為運動就會餓,餓了就會吃,而且學業壓力也讓青少年很難有充分的運動時間。青少年肥胖該怎辦? 檢視、主動對話、管理及治療這樣的話青少年肥胖到底該如何治療、做好體重控制呢?2023年美國兒科醫學會在最新治療指引中指出,6歲以上的兒童若有明顯肥胖,需要接受生活習慣的管理12歲以上的青少年可透過藥物輔助治療。目前在台灣,可用於青少年的體重管理藥物包含口服排油藥、腸泌素針劑等。林捷忠科主任提醒,醫護及家長應主動與孩子對話,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應積極處理,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國中男學生胸部A罩杯「不敢上游泳課」 檢查驚見3問題…不是性早熟
國人體重超標有年輕化的趨勢,台中有一名13歲林姓少年,因為肥胖問題,近2年胸部竟變大接近A罩杯,害怕被同學嘲笑,因此不敢上游泳課。家長懷疑是性早熟,但就醫後反而發現其他問題,所幸經過治療後沒有大礙。林姓少年就醫檢查,發現肝功能異常、輕度脂肪肝、肝纖維化,好在治療後體重下降,肝功能也恢復正常。根據國健署統計,國中生的過重和肥胖率為30.6%,高中生也達28.9%,代表每3個青少年,就有1個體重超標。收治個案的兒童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林捷忠指出,肥胖不只影響外觀、影響自信心以及社交,更可能導致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問題,家長對孩子的體重應有所警覺,可及早治療。然而,很少家長會因為孩子肥胖而求診,通常認為長大後自然就抽高,但其實有近8成的肥胖青少年,成年後依舊繼續肥胖。林姓少年因為胸部變大,不敢上游泳課。(示意圖/翻攝自photoAC)林捷忠近年參與一份來自全球10個國家,名為ACTION Teens少年行動的調查研究,顯示台灣的青少年在減重上呈現「2不1無法」的情形。第1不是「減重動機大不同」,肥胖青少年減重的前3名動機分別為想要更健康(27%)、更有自信(24%)、更好更有活力(23%);家長卻認為青少年減重動機是為了穿進更小號的衣服(32%)、對自己體重不滿意(26%)、想要體型更健美(25%)。相比之下,醫護認為對自己更有自信(82%)、更受歡迎(84%)是青少年減重的動機。第2不是「獲取減重資訊管道不正確」,問卷顯示家有肥胖青少年的家長,對於減重資訊的獲取管道前3名為搜尋引擎(72%)、社群媒體(62%)、家人朋友(28%)、醫師名列第四(26%);有肥胖問題的青少年也是類似的狀況,社群媒體(28%)、搜尋引擎(27%)、書報雜誌以及醫師(19%)是3大資訊來源。而「無法」是落實不了少吃多動,肥胖青少年在問卷中表示,無法克服食慾(25%)、喜愛不健康飲食(25%)以及不喜歡運動(22%)是減重的最大障礙。家長同樣認為是食慾(24%)以及不喜歡運動(24%)的問題。林捷忠提醒,可從學校的健檢報告檢視,若有過重或明顯肥胖,就要積極處理,當孩子的BMI超過該年齡層的85百分位時為過重,超過95百分位時為肥胖,家長也可透過國健署的兒童及青少年版BMI計算機,來確定孩子的體位狀況。
B肝口服治療給付放寬 醫籲:即時回診追蹤、治療很簡單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台灣38歲以上成人有1至2成B型肝炎病毒帶原率,B肝病毒可能在肝臟緩慢侵襲,造成肝細胞慢性發炎、結痂並逐漸纖維化,若沒有即時診斷、治療,會陷入肝功能失常、嚴重纖維化甚至肝癌的處境。B肝帶原者陳先生說道,「雖然知道自己有B肝,但因為沒有明顯症狀,再加上沒有達到健保給付用藥的標準,所以一直以來都沒有好好治療…」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楊宏志說,治療B肝可降低肝癌風險,且須要定期追蹤,口服藥治療相當方便,現在健保放寬給付,e抗原陰性不用再等到重度肝纖維化就能用藥,呼籲B肝病友即時回診追蹤、用藥治療,不再「肝」苦。染肝炎病毒 小心肝炎、肝硬化、肝癌威脅根據衛生福利部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持續名列死因之首,其中肝癌造成的死亡率名列第二。感染肝炎病毒是導致肝病、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B肝和C肝防治是台灣消除肝病的重中之重。C肝可以治癒,B肝則需長期抗戰。楊宏志醫師說,以往很多B肝病人可能因不知道自己帶原,疏於追蹤或治療,等到嚴重纖維化、肝硬化了才知道嚴重性。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肝硬化後產生肝癌、肝臟衰竭的風險會大幅提高,應避免等到肝硬化才治療。民眾平常健檢就要檢查有沒有感染病毒、是否帶原;若有感染就需定期追蹤。楊宏志醫師說,臨床觀察,約有4成的B肝帶原者需要治療、6成雖然不需要治療,但仍需要定期追蹤。需要治療者,其肝臟發炎、肝纖維化指數和血中病毒量較高,即時治療有助降低肝臟細胞持續被破壞的威脅。但6成需要定期追蹤者也不能輕忽,雖然不用馬上治療,但只要帶有病毒、風險就不是零,必須每半年定期追蹤、確認病程有沒有變化,有變化就要即時治療。用藥門檻降低 健保放寬B肝治療給付為了讓更多B肝病友儘早接受治療,健保署於112年10月起放寬B肝用藥的給付規定。楊宏志醫師解釋,雖然透過治療,可以減少肝臟發炎,改善肝纖維化嚴重度。但是以前B肝病友要達到重度纖維化(第三級) 或半年內2次肝指數大於正常值2倍才能給付,此時肝癌的風險已經明顯提高,用藥稍嫌晚了一些;但現在針對e抗原陰性患者放寬為只要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2倍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 IU/mL或肝臟中度纖維化(第二級)、半年有兩次肝指數異常大於正常值、且血清B肝病毒量大於20,000 IU/mL就能用藥,讓更多B肝病人可以即早用藥,不必為了等健保給付而讓肝持續受苦。楊宏志醫師說,目前B肝治療以口服藥為主,一天只需吃一顆,服藥很方便,且副作用都很低、治療效果也不錯,發生抗藥性的風險也低。以往病人可能會擔心長期吃藥會有腎毒性問題,但現在藥物設計精良,不會增加對腎臟及骨密度的影響。比較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口服藥有用藥時間限制,必須飯前或飯後2小時才能吃;有的藥物則沒有時間限制,病友可依據自身生活習慣和醫師討論。B肝治療停藥要謹慎 當心猛爆性肝炎找上門楊宏志醫師提醒,B肝口服藥治療雖然很有效且方便,但缺點是停藥後復發率很高,且臨床發現,有1至3%停藥病人可能出現猛爆性肝炎,若未及時發現治療,會產生肝臟衰竭、需要換肝或死亡,所以病友一定要遵循醫囑用藥、不可自己貿然停藥。若是醫師建議可停藥,也一定要配合醫囑小心追蹤。此外,現代人飲食習慣西化,體重過重、脂肪肝者,若同時合併B肝也會加重併發症風險,病友們要記得控制體重、適度運動、充足睡眠,且若有服用保健食品或中草藥,務必和醫師討論。
40歲女出現詭異瘀青竟是罹患肝癌 醫曝3跡象要小心別拖了
身上突然出現不明瘀青,小心可能是身體正對你發出警訊!一名40歲女子因身上冒出「詭異瘀青」,擔心罹患血液疾病就醫,經過超音波、手術等過程發現,這名女子除了罹患嚴重脂肪肝外,竟已罹患肝癌,醫師提醒,當身上出現3種瘀青恐是警訊,不可輕視。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其臉書粉專及個人網站分享一案例,這名40歲身材略為豐腴的女性,因為身體出現不明瘀青就醫,擔心有血友病或其他血液疾病,檢查後發現有嚴重脂肪肝,超音波檢查發現肝硬化,且肝臟有一些結節病變,內科醫師化驗更發現,已有一個異常的細胞,經手術切除下來,女子已是肝癌初期。根據衛福部統計,慢性肝病和肝硬化為國人10大死因之一,而且不只 B、C 型肝炎引發肝癌,脂肪肝也要小心。陳榮堅表示,由於肝臟長期發炎,嚴重可能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進而發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再回來談瘀青,當受到外力撞擊時,容易導致微血管破裂,使血液在皮下組織淤積,在皮膚表面形成瘀青、瘀血,瘀青約在周後會消失,不過陳榮堅表示,身體有3種瘀青要小心。不明原因造成的瘀青:沒有任何外傷,身上卻一直莫名有瘀青出現。瘀青一直好不了:瘀血應該在7-10天內退掉。瘀青範圍擴大、顏色怪異:一般在退的時候瘀青範圍會擴大,顏色會變淺,但如果範圍一直在擴大,顏色還是很深,就要注意可能是系統性問題。陳榮堅表示,常見的狀況是缺乏維生素C、K,較易造成莫名其妙的瘀青,或是服用藥物,如心律不整的藥、心臟藥、血壓藥等,也會造成影響,更嚴重的狀況是肝、腎功能不好,甚至有肝硬化也很容易瘀血;或者身體出現感染,導致凝血因子異常,也容易有瘀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時,就要尋求專業醫師做鑑別診斷。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提醒,當身上出現3種瘀青恐是警訊,不可輕忽。(圖/翻攝自臉書)
10月新制懶人包一次看 4縣市禁用塑膠杯、重陽敬老金發放
如今已進入10月份,這也代表著2023年也僅剩下最後4個月。在這個月中,有許多新制度陸續上路,像是有4個縣市也加入了禁用塑膠杯的行列,另外重陽敬老金也在這個月發放,其中桃園當地符合資格的長輩,最高可領取2萬元敬老金。4大領域高壓用電取消凍漲經濟部雖然曾於9月召開會議,決議電價暫不調整,維持在平均電價3.1154元/度。但考量百貨公司、電影院、健身房、餐飲等領域在2023年上半年度的營業額、用電量皆有成長,因此這4領域恢復原本電價,估計受影響店家有880家業者。部分疾病藥品放寬給付1日起放寬口服B肝抗病毒藥物:e抗原陰性慢性B肝病人(1)由半年內2次以上肝指數(ALT)異常(ALT≧正常值2倍)才能用藥,放寬為1次;(2)肝纖維化程度由重度纖維化(≧F3)放寬為中度纖維化(≧F2)即可用藥。預計約新增加21,000人受惠。除此之外,1日起同步放寬血栓溶解劑「rt-PA藥品」及「急性缺血性腦中風處置費」之給付條件,由原先限急性缺血性腦中風「3小時內」使用,延長至「4.5小時內」,預估一年約新增加1,600人受惠。公費流感疫苗公費流感疫苗分2階段開打,第1階段於10月2日起開打,對象包括65歲以上長者、學齡前幼兒、醫事及衛生防疫相關人員等11類對象;第2階段自11月1日開始,對象為50至64歲無高風險慢性病成人。疾管署呼籲符合公費接種資格民眾開打後儘速預約接種,且65歲以上長者亦可與莫德納XBB.1.5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同時接種。農業版青安貸款農業部推出「農業金融機構辦理青年安居購屋優惠貸款」(下稱農安貸款),自10月1日起實施,由政府補助利息1碼,並由農業金融機構(包括全國農業金庫及農漁會信用部)減收利息半碼,至115年9月30日止,除前開貸款利率優惠外,還提供貸款額度最高1,000萬元、貸款年限最長40年及寬限期5年等優惠條件。TPASS通勤月票第二階段「TPASS行政院通勤月票」,第一階段北中南三大生活圈月票已於7月1日上線啟用,截至9月20日止已有783萬使用人次。臺鐵局將於10月2日起啟用第二階段通勤月票,上線區域及售價為桃竹竹苗1200元、桃竹竹799元、竹竹苗699元、竹竹288元;北宜1800元、宜蘭縣750元;花蓮縣199元及399元;臺東縣299元(臺東社福卡同步上線)。另基隆市通勤月票288元亦將於10月16日啟用。票卡有效期限(30日)內可不限次數搭乘區間(快)車、莒光號、PP推拉式自強號。惟觀光列車、團體列車、太魯閣列車、普悠瑪列車、3000型自強號及其他本局指定列車(具專屬性及不發售無座票之列車)不可搭乘。通勤月票進出站使用區間均有限定,旅客不可越乘或穿越搭乘,如進、出之車站未在使用區間內,將於電子票證內扣款(全程)。營業用車輛使用牌照稅營業用車輛下期使用牌照稅將於今年10月1日至31日開徵,財政部賦稅署提醒納稅義務人於期限內繳納。4縣市飲料店禁用塑膠杯新竹縣、新竹市、台中市和台南市宣布自1日起跟進轄內飲料店禁用塑膠一次性飲料杯,違者會依廢棄物清理法第51條第3項,處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重陽敬老金各縣市重陽敬老金將於本月陸續發放,凡資格符合找皆可領取,其中桃園市只要65歲以上長者、原住民只需年滿55歲,設籍桃園達6個月且有居住事實,將可領2500元敬老金,而有年滿99歲的長者可領2萬元敬老金。基隆重罰亂丟垃圾基隆推動重罰亂丟垃圾政策,自10月起,調高亂丟垃圾檢舉獎金至實收罰鍰75%,同時將裁罰金額從最低2,400元提升至3,600元。
肝火旺不等於肝指數升高 中醫師詳解肝病
【健康醫療網/記者王冠廷報導】中醫與西醫最大的不同是中醫往往看的是整體,中醫所談的五臟---肝、心、脾、肺、腎,與現代醫學的肝臟、心臟、脾臟、肺臟、腎臟五種器官(organ)是不同的。中醫的五臟是「藏象」的概念。中醫師賴睿昕解釋,「藏象」就是將人體的生命現象用「功能系統」來分類,與現代醫學主要用「器官組織」來分類有所不同。熬夜易惹「肝火旺」,注意這些症狀!肝的功能系統主要為疏通、生發、升散等生理功能,而運用現代醫學則是代表,消化系統的蠕動、分泌與吸收、水分的新陳代謝、血液的運行、女性的月事與賀爾蒙分泌穩定、以及情緒的控管等。如果要對應西醫的器官則為大腦的邊緣系統,下視丘與腦下垂體,以及肝膽消化分泌則較為相關,換言之,中醫的肝涉及現代醫學的神經、精神、內分泌、消化、生殖、乃至於免疫等諸多系統的功能,其中又以自律神經與內分泌功能最為主要。中醫常常講肝火旺,並不是指GOT、GPT升高,賴睿昕中醫師表示,所謂的肝火就是體內「促進機體功能活動的能量」用「火」來稱呼。當體內的火若太大,失去控制或造成傷害,就成了病理性的火。例如「肝」臟腑的機能過度亢進,影響正常生理,就稱作「肝火」。通常與壓力或是過度亢奮的情緒有關係。而熬夜也會導致肝火旺,常常會伴隨有頭痛、眼紅眼屎多、口乾口苦、冒痘痘、肩膀僵硬、胸悶、心煩、躁熱、小便黃熱、便秘,月經不調、或睡眠品質不佳等症狀。而熬夜晚睡,生活作息不正常使當肝的機能過亢化作「肝火」,就會導致一系列的內分泌失調與新陳代謝不平衡,而俗稱的「爆肝」並不等於「肝臟發炎」,除非本身有肝炎帶原,肝火與肝功能異常也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卻是惡化的主要因子之一。若真的需要熬夜,賴睿昕中醫師提醒,應避免吃泡麵等含有防腐劑過多的加工食品,以避免再讓肝臟產生更多的負擔。長期熬夜或是需要值班的民眾,一旦人體能量透支到一定的程度時,就容易造成陰陽失衡、陰虛火旺等口乾舌燥、口臭口苦、眼睛酸澀,紅腫發癢等不適症狀產生,而本身肝臟有問題的患者熬夜會加重肝功能的惡化這是無庸置疑的。蘆薈治肝炎非良方,肝病與肝炎不同病變!當發現自己有肝炎,很多民眾會用蘆薈當偏方來治療。賴睿昕中醫師指出,蘆薈比較常用於外用,內服的話容易傷胃,中醫常常使用煅蘆會來治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把生蘆會用火煅燒成炭,以降低它寒涼之性。而治療肝炎與肝病其實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在中醫來看,肝的功能是主疏洩、藏血、喜條達而惡抑鬱。主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與膽互為表裏。故中醫肝病可表現為血液、筋脈、消化、情志、眼睛等方面的疾病。於中醫的肝系統個性外向、活潑、亢奮,像是「過動兒」,對外在環境及身體情緒變化常反應過度,因此疏通調節的功能一旦出現異常,肝火一路順著肝的經脈延燒,就會有眩暈、頭痛、中風、失眠、耳鳴、口乾、口苦等肝火旺盛、肝陽上亢的現象。不同於現代醫學所指的「肝炎」是傳染性病毒性肝炎的簡稱,主要是由肝炎病毒入侵,使肝細胞的功能發生障礙,或損害肝細胞而出現的肝臟本身的一種病變。所以中醫的肝病不能與現代醫學的肝炎劃等號。中醫的肝病有虛實之分。實證中,臨床表現為頭痛暈眩、耳鳴如潮、面紅目赤、口苦咽乾、脇肋灼痛、煩躁易怒、失眠多夢,或吐血衄血、便秘尿赤、舌紅苔黃糙、脈弦數等就可以使用蘆薈等清熱瀉火的中藥治療,但是中醫使用不會用生蘆薈,通常會用煅蘆薈來治療急性肝炎,因為煅蘆薈抑制發炎的效果是很好的,但是要配合其他的中藥調理,治肝病或是肝炎絕對沒有什麼特效藥。護肝守則 生理與心靈修養同等重要在台灣有90%以上的人都已感染過B型肝炎,且有20%的人是B型肝炎的帶原者。雖然其中的一部份人會有肝炎的發作,但大部份的人是所謂的健康帶原者,也就是體內一直存有B型肝炎病毒,但病毒並未對肝臟有危害,可以和平相處到人死亡;只是有一小部份的健康帶原者,會有急性發作或慢性肝硬化的可能,這通常與飲食,生活習慣有關係。不管是中醫的肝病還是肝發炎,休養是很重要的,賴睿昕中醫師提到,生理與心靈的修養都很重要,對肝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去「激怒」它。例如油炸、燒烤等,咖啡跟茶也太燥,容易上火。但是也不能過度的食用青草藥或蘆薈,這樣對消化系統來說過於寒涼,使用過多反而會讓肝病症狀更糟。讓扮演人體除濕機的脾胃機能受寒,更不容易去濕解熱。中醫治療肝病效果是肯定,但是中醫治療肝炎與肝纖維化是個緩慢而長期的過程。患者在治療的同時應注意起居飲食,保持心情愉悅,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等將對治療起到促進的作用。B肝患者平常也可透過按壓穴位,達到保護肝臟,疏肝理氣與提升正氣之功效:太衝穴:位置:腳背第一、二足趾跖骨連接部位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原穴,具有疏肝理氣作用,可緩解急慢性肝炎所造成的不適。曲泉穴:位置:膝關節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處。作用:屬肝經的合穴,具有清肝火、利濕熱的作用,還可協助調節肝臟血流。足三里穴:位置:膝蓋外膝眼處下三寸,脛骨旁開一寸處即是穴。作用:屬胃經的合穴,由於肝炎病人經常會覺得腹脹噁心,可藉由足三里穴改善脾胃機能,並進一步提升後天之本,增強免疫力。清肝茶飲別亂喝 良好作息飲食更重要B肝患者病況穩定時期平常若想喝些茶飲調養,要小心切勿自行服用坊間清肝火、解肝毒的藥物,因為長期喝太多清熱解毒的中藥茶,反而容易傷害正氣、損及脾胃。可以選擇喝性質較為平和的保肝健脾茶,藉由扶正去改善肝功能。保肝健脾茶材料:黨參6g、白朮6g、茯苓6g、枸杞子9g、五味子6g、紅棗5顆作法:將上述藥材清洗過後稍作浸泡軟化,放入1000c.c.的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續煮15-20分鐘,將藥渣濾出取汁放溫後飲用。作用:黨參搭配白朮與茯苓可健脾補氣,提升免疫力,枸杞子能夠滋補肝腎,搭配五味子可促進肝細胞的修復與再生,紅棗補中益氣以外,其內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的成分,可以協助抑制肝炎病毒的活性。
她狂嘔吐腹部疼痛急就醫…引流驚見「活蟲」 醫曝恐是「家人這行為」
大陸廣西省南寧市一名58歲陸姓女子經常覺得胸腹部間歇性疼痛,還伴隨著嘔吐,到醫院就診後,體內竟有肝吸蟲,所幸經過治療後人已無大礙。根據《南國早報》報導,陸女因胸腹部間歇性疼痛就醫,醫師檢查後發現,陸女的肝臟膽管嚴重擴張,應為膽道梗阻感染。後續醫師進行膽道引流術,引流過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留置引流管內有蟲子從陸女的體內陸續爬出,大小形狀跟瓜子基本一致。醫師說明,這些是肝吸蟲,正是它們造成了陸女的一系列不適症狀。經過進一步問診,醫師得知陸女的家人愛吃生魚片,雖然本人沒有吃,但家裡的砧板沒有區分生熟,推測應是交叉感染。醫師表示,感染肝吸蟲後,輕者無臨床症狀,長時間重度感染後,大量蟲體可引起膽汁滯留、膽管炎、肝內結石等病症,若不及時干預,有進展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風險。至於如何預防肝吸蟲感染,報導指出,第一就是食物要徹底煮熟,第二養成良好習慣,切肉食和切水果、蔬菜的砧板、刀具需要分開,並且定期消毒。
工程師正值壯年卻遭「神秘殺手」糾纏 心血管阻塞逾85%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在社群媒體上分享一則案例,一名40歲工程師在一次聚餐,突發性胸痛送急診,不但發現他「心臟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阻塞超過85%」,血管狀態比很多老人還糟糕,而且「全身上下都在發炎」,劉博仁指出:「時代雜誌封面稱『發炎』為『神秘殺手』」,目前發炎都與許多疾病相關。心血管疾病是現在大多民眾的健康大敵,一般而言,人體的冠狀動脈在30歲以前很少有明顯阻塞,即使男性從40歲後,血管開始出現脂肪堆積,血管內徑還未必受影響,不過45歲到50歲就可能阻塞到50%,隨著年紀愈大、狹窄程度往往愈嚴重。而女性受到荷爾蒙的保護,一般會比男性晚10年發生血管阻塞的狀況。但一名40歲的工程師心血管情況卻遠比上述提到的還要糟糕!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醫生分享指出,該名工程師因工作責任制經常性加班,而公司每年例行性健檢都顯示他的肝功能指標GPT是紅字、發炎指標CRP也是紅字,工程師曾找家醫科醫師討論,醫師建議他不要熬夜、飲食均衡,但因為醫師沒有提到太嚴重的字眼,所以他也就不以為意。而在年年紅字的情況下,4年過去了,該名工程師在一次聚餐中喝了一點酒,因胸痛立馬送急診,竟發現他「心臟左冠狀動脈前降支阻塞超過85%」,醫師當場幫他放了一根血管支架,在住院期間持續檢查也發現他肝臟重度脂肪肝、有好幾顆膽結石、牙齒有牙周病,真的是全身上下都處於發炎的狀態。對照之前的體檢,顯然這慢性無聲的發炎已經超過3年。劉博仁醫生表示,2004年2月號時代雜誌封面稱「發炎」為「神秘殺手」,目前身體所產生的發炎都與許多疾病息息相關。劉博仁醫生舉例:肝臟因為脂肪堆積,造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更甚者,造成肝纖維化以及肝癌的發生;血管因為膽固醇堆積,造成白血球浸潤發炎,導致血栓形成,進而造成中風或是心肌梗塞;牙周病造成牙周囊袋發炎,進而引發全身心血管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產生自體抗體,引發全身血管炎、心肌炎、腎臟炎、骨關節炎、眼內炎等,甚至死亡等等。要養成抗發炎的體質,建議適度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適當紓緩壓力,不過高糖分水及果汁還是需要適量飲用。(示意圖/Pexels)因慢性發炎以及疾病相關性太多,劉博仁醫生建議民眾從日常觀察是否有不良生活型態,不良生活型態包含吸菸(含二手菸及三手菸)、酗酒、久坐、熬夜、經常吃發炎性食物(含精製糖的飲料、可樂、蛋糕甜點、精緻碳水化合物等)。要養成抗發炎的體質,建議適度運動、多喝水、多吃蔬果、適當紓緩壓力,不過高糖分水及果汁還是需要適量飲用。
「長庚跨院研究」脂肪肝恐罹慢性腎病 及時治療可逆轉!近7成患者痊癒
長庚醫療體系在北台灣執行一個跨院區跨團隊的長期的世代醫學研究,此研究追蹤1,628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病人5年平均有9.3%的機率從腎功能正常進展到慢性腎病;但一旦發現慢性腎病透過腎臟科醫師的介入治療,5年內平均有69%的機率從慢性腎病回到腎功能正常。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腎病病人5年平均有17.6%的機率會從慢性腎病進展到晚期腎病。這項研究的成員包括一般外科黃挺碩醫師(現任大里仁愛醫院副院長,前基隆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胃腸肝膽科簡榮南醫師(前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林志郎醫師(基隆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任)、腎臟科陳永昌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腎臟科主任)、吳逸文醫師(基隆長庚醫院內科部副部主任)。黃挺碩醫師表示,全球約有25%成年人有脂肪肝,除了運動、體重控制及飲食控制外,目前尚無有效的藥物治療。之前有研究追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發現,與沒有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相比,會增加約40%的風險得到慢性腎病,若有肝纖維化或肝硬化,更會增加到50%。根據長庚醫療體系跨院區跨團隊的的研究,顯示脂肪肝雖會進展為慢性腎病,但若及時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的腎功能。黃挺碩醫師指出,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脂肪肝並不只是一種局限在肝臟的疾病,而是一種系統性的代謝性疾病,根據國健署民國102-105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男性年紀19歲以上有25%的肥胖(BMI≥25)盛行率,38%有腰圍過大(≥90公分)的盛行率。女性年紀19歲以上有19.4%的肥胖(BMI≥25)盛行率,46.6%有腰圍過大(≥80公分)的盛行率。而肥胖及腰圍過大只要超音波或生化指標顯示有脂肪肝,就會被診斷為代謝功能障礙相關性脂肪肝疾病(MAFLD)。脂肪肝患者應保持生活作息規律、睡眠充足、適度運動、避免菸酒及高熱量、高膽固醇飲食,並注意體重控制,將有助於控制脂肪肝病情及延緩腎功能惡化。若是有重度肥(BMI≥32.5)合併代謝性疾病,建議轉診至減重及代謝手術門診做進一步的評估,因為有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減重及代謝手術不僅可以減重,更可以治療代謝性疾病。
愛拚酒、吃炸物 6旬科技業主管多項健檢亮紅燈
62歲的何先生(化名)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長期拼酒以及愛吃高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進行體檢竟發現逼近重度肥胖,而且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都出現紅字,不僅有重度脂肪肝,甚至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毓隆指出,何先生的脂肪堆積在肝臟,引發慢性肝臟發炎,擔心再這樣下去,中度肝纖維化恐惡化形成肝硬化。何先生有肥胖、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史,本身熱愛美食,也經常和客戶應酬,肚子越來越圓,體重直線上升到98公斤。由於海外駐點時間較長,他趁著放長假回台進行體檢,一檢查竟然發現,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年內從32上升到34.2,逼近重度肥胖35,而且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都出現紅字,照腹部超音波則發現了重度脂肪肝,進行肝纖維掃描甚至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令他驚覺健康亮紅燈!▲2條黃色線內是肝臟的範圍,肝臟因堆積較多脂肪,導致超音波下肝臟是白花花一片,箭頭處為膽囊與橫膈邊界變得模糊,是重度脂肪肝的影像表現。(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主任陳毓隆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身是否肥胖,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 5-10%為初步目標。(圖/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提供)半年狂甩5公斤肥油 紅字消退中何先生大為緊張,下定決心減重,遵照醫師開出的運動與飲食指引,每周至少去健身房3次,在健身教練指導下努力進行重訓,在家則改吃高纖低熱量的食物。經過半年的努力,何先生成功甩掉5公斤肥肉,血壓、血糖、血脂肪與尿酸指標也有明顯改善,精神與體力都大幅改善中。放任肥胖恐拖成重症! 當心7類疾病上門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副院長林文元指出,肥胖合併多重健康危機,放任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小病拖成重症,帶來不可逆的遺憾,需高度警戒。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3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3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根據台灣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到50.3%,增加多種疾病甚至癌症的罹病風險。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癌症陳毓隆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初步目標為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5-10%,通常減3-5%並維持即可見臨床指標改善,民眾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小心吃成重度脂肪肝!醫揪1飲食是元兇
根據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估計,國內脂肪肝人口可能高達600萬人,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就是每3人就有1人有脂肪肝,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千萬不可輕忽。肝膽腸胃科醫師陳炳諴分享個案,一名30歲工程師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患有重度脂肪肝,經詢問對方飲食細節才知道,原來他愛吃麵食類,過量攝取澱粉成致病主因。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三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三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台灣成人脂肪肝盛行率為三成,若脂肪肝持續惡化,易轉成肝炎、肝纖維化,甚至是肝硬化、肝癌的嚴重病症(示意圖/Unsplash)醫師提醒,想護肝有3地雷不要踩,包括高糖與高油脂,尤其是高糖、精緻類澱粉都要盡量避免。再來是酒精,不但會增加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還會導致代謝症候群,若真的交際有需求,他建議可額外補充B群,能提供肝臟一定程度保護。最後是加工食品或醃漬類食物,尤其是製作過程中沒妥善處理,導致黃麴毒素增加,更會提高罹患肝癌風險。同時民眾可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已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科技高管應酬多「竟罹重度脂肪肝」 下決心忌口運動!半年甩肥5公斤
62歲的何先生(化名)是科技公司高階主管,有肥胖、高血壓和睡眠呼吸中止症病史,何先生海外駐點時間較長,本身熱愛美食也經常和客戶應酬,肚子越來越圓,體重直線上升到98公斤,趁著放長假回台,何先生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健康醫學中心進行體檢,檢查發現,肥胖指標的身體質量指數(BMI)一年內從32上升到34.2,逼近重度肥胖35,甚至肝功能、血脂肪、血糖和尿酸也出現紅字,腹部超音波則發現了重度脂肪肝,連肝纖維掃描出現中度肝纖維化,令他大吃一驚。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健康檢查科陳毓隆主任指出,由於何先生長期拼酒以及愛吃高糖、油炸等高熱量食物,造成脂肪堆積在肝臟,引發慢性肝臟發炎,擔心再這樣下去,中度肝纖維化還可能惡化形成肝硬化。何先生大為緊張下決心減重,透過陳毓隆主任開出運動與飲食指引,何先生每周去健身房至少3次,在健身教練指導下努力進行重訓,在家每天改吃高纖低熱量的食物,經過半年的努力,何先生體重成功甩肥5公斤,血壓、血糖、血脂肪與尿酸指標也有明顯改善,何先生精神與體力都大幅改善中。中醫大附醫健康醫學中心林文元副院長指出,肥胖合併多重健康危機,放任肥胖帶來的健康影響,小病拖成重症,可能帶來不可逆的遺憾,需高度警戒,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111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除了新冠疫情的死亡外,以高血壓性疾病(10.6%)、心臟疾病(8.3%)及糖尿病(7.3%)等三項疾病的死亡漲幅最多,而這三項疾病都與肥胖關係密切:台灣2017-2020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達到50.3%,增加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睡眠呼吸中止症、胃食道逆流性疾病、等疾病發生,更提升癌症的發生風險。陳毓隆主任呼籲,民眾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自己是否已罹患肥胖相關疾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半年內以減去原體重5~10%為初步目標,通常減 3%~5% 並維持即可見臨床指標改善,民眾不妨找家庭醫學科醫師或營養師諮詢減重細部飲食指引與運動處方。
他按摩後「右上腹變悶」 去醫院檢查嚇傻:肝臟腫瘤破掉了
一名病患日前因為身體疲倦去按摩,之後發現右上腹變悶、不適感加重,驚覺有異的他去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肝臟腫瘤破裂。對此,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指出,肝臟通常是沉默的器官,患者察覺罹癌當下,多半是病況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而肝癌的腫瘤長大後,若愈靠近肝臟表面,就越有可能受到外力影響破裂。柳朋馳在節目《健康2.0》表示,肝臟通常是沉默的器官,在於其若出現異狀基本上很難立刻察覺,所以多數的病患在發現自己罹癌,又伴隨一系列不適的症狀產生之時,多半是病況到了很嚴重的地步。他也指出,一般患上肝癌的「三部曲」是從慢性肝炎,再到肝硬化,最後才是肝癌,但有的患者會跳過肝硬化或肝纖維化,直接惡化成肝癌。柳朋馳表示,肝臟若出現異狀基本上很難立刻察覺。(圖/翻攝自YouTube/健康2.0)柳朋馳說明,肝臟的腫瘤過大,造成器官血管異常增生,而再生的血管對組織的保護效果不佳,此時若腹壓增加或腫瘤自發性破裂,就會產生右上腹悶痛的情況。他也透露,當腫瘤越靠近肝臟表面,進而將肝臟包膜撐大就會產生不適,但有部分民眾會誤以為是肌肉疼痛,直到外力影響而導致腫瘤破裂,才發現自己罹癌。柳朋馳分享,有一名病患因為身體疲倦去按摩,後來覺得上腹變悶,還以為是按摩師用力過猛導致他骨折;不料,隨著該名病患的不適感越發加重,急忙去醫院急診照X光和超音波,才發現是肝臟有約5公分至6公分的腫瘤自發性破裂所致,但他此前卻對自己罹癌絲毫未覺。對此,主持人兼外科醫師江坤俊補充,由於肝癌的腫瘤血管沒有那麼成熟,所以比較容易破裂出血,而一旦肝臟腫瘤流血,組織內部就會脹大,從而刺激肝臟包膜,可能會出現悶痛的症狀;若出血的區域較為表淺,就有機率直接破開,導致血液流滿整個腹腔,最後產生劇痛。他也提醒,因為血液對腹膜來說是非常大的刺激,因此若肚子莫名其妙疼痛,不要以為是腸胃發炎,搞不好是肝癌找上門。
痠痛「狂吞9顆止痛藥」!中年男「猛爆性肝炎」險送命 醫曝這類人小心服用
不少民眾家中都會備有止痛藥、消炎藥等常備藥,以便不時之需,但就有醫師分享,一名病患只要身體痠痛就會吞下8、9顆的止痛藥,竟因此引起猛爆性肝炎掛急診,提醒民眾市售藥品固然安全,不過食用劑量仍須拿捏。神經外科醫師方鵬翔在節目《醫師好辣》分享,曾遇過一名中年男子,因在工地勞動時常身體痠痛,為了減緩不適症狀,一天內甚至狂吞8、9顆止痛藥,最後引起猛爆性肝炎,經檢查發現,原來該名病人本身患有B肝、肝纖維化,加上拚命加班工作,又服用過量止痛藥,這才導致病情急速惡化。方鵬翔表示,成人一天最多可吃4顆止痛藥,雖然一般市售止痛藥號稱不傷胃、腎,但其實對肝臟功能還是有些影響,提醒有肝臟疾病的民眾,千萬要小心服用避免超過安全劑量。事實上,「猛爆性肝炎」是一種高危險性、高致死率的肝臟疾病,病發時會造成肝臟內的肝細胞大量死亡,肝臟的排毒、代謝、製造等功能均會受到影響,常見病徵包含疲倦、噁心、嘔吐,甚至出現黃疸症狀,嚴重恐引發感染導致敗血症。
40歲女「全身瘀青」就醫…化驗完傻眼:是肝癌 醫揭1狀況要小心
北部一名40歲的女子身材豐腴,因身上經常冒出不明瘀青,擔心自己患有血友病或其他血液疾病就醫,不料竟揪出有肝硬化現象,且肝臟已有些結節的病變。經過化驗,內科醫師發現患者肝臟有異常細胞,手術切除後確診是肝癌初期。對此,醫師陳榮堅提醒,當身上有3種瘀青恐是警訊,不可忽視。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在臉書粉專「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一位 40 歲的女性,來找我看瘀青的問題,她擔心有血友病或其他血液疾病。她的身材略為豐腴,幫她檢查發現有嚴重的脂肪肝,做超音波檢查出有肝硬化的情況」。醫生表示,患者的肝臟已經有一些結節的病變,「內科醫師幫她做化驗,已經有一個異常的細胞,後來手術切除下來,她是肝癌初期。」醫師提醒,依據衛福部統計,慢性肝病與肝硬化,為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而且不只是 B、C 型肝炎引發肝癌,脂肪肝也要注意,肝臟長期發炎,嚴重可能引發非酒精性脂肪肝炎,進而發展成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是肝癌。(圖/翻攝自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臉書)
護爸安康3/高達8成男性都有脂肪肝 無藥可醫「悄悄奪走性命」
根據永越健康管理中心2020年健檢分析報告,脂肪肝首次登上健檢紅字冠軍,取代過去長年居冠的維生素D不足,報告顯示,77.8%健檢民眾都有脂肪肝的問題,其中高達81.9%的男性都有脂肪肝問題。若進一步分析高膽固醇比例,發現2018年僅45%,但到了2021年已攀升至59.1%,上升幅度驚人。根據衛福部2020年死因統計資料顯示,國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有12,035人,其中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我國主要死因的第10位,肝癌為我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2位。肝癌的致病因子除了B、C型肝炎之外,另有2成是由脂肪肝所引起,且罹患人數有逐漸增多的趨勢,尤其脂肪性肝炎目前仍然無藥可醫,一旦病況嚴重就只能仰賴換肝。常見造成脂肪肝的原因,包括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過度飲酒、糖尿病控制不良,由於脂肪肝沒有症狀,難以察覺對身體的影響,伴隨著肝癌致病機轉,即從脂肪肝轉變成肝炎,再形成肝纖維化,最終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肥胖是所有疾病的源頭!」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說,除了脂肪肝之外,心血管疾病過去多半好發45歲以上的男性,但現在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推測原因就是肥胖。「只要你的體重超標,血壓、血脂、糖尿病都會陸續發生,心血管疾病就會跟著一起來!」根據國健署資料,40歲以上民眾高達3成7有代謝症候群;而十大死因中,代謝症候群衍生之三高疾病加總為31.9%,超越癌症28.0%。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許惠恒表示,代謝症候群是三高慢性病源頭,由腹部的內臟脂肪造成身體慢性發炎、三高異常,只要男性腰圍≧90cm、女性≧80cm;血壓、血糖、三酸甘油酯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就屬於代謝症候群。其中,衡量內臟脂肪的腰圍是最重要關鍵。無論脂肪肝多輕微,依舊可能導致肝臟發炎,建議定期健檢、抽血追蹤,才能確保健康狀況。(示意圖/報系資料庫)台大醫院老人醫學部詹鼎正醫師表示,根據歐洲心臟期刊研究,腰圍每增加1公分,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就會增加2%;另一篇歐洲研究也發現,每當腰圍增加5公分,男女死亡風險就分別增加17%及13%。無論是脂肪肝或代謝症候群,都是可以逆轉的,若體重過重,減少5%體重就能改善脂肪肝,減少7~10%體重就能改善肝臟發炎狀況;另外,建議檢視自己的飲食習慣,避免攝取過多糖分、澱粉,同時養成固定的運動習慣,就能除去多餘脂肪,找回健康。
98公斤男患中度脂肪肝「靠運動改善」 努力10年結果醫搖頭:已經纖維化
現代人飲食不均衡,而且高鹽、高糖、高油脂,但要小心可能罹患脂肪肝。曾有一名98公斤的男子,患有中度脂肪肝,但他認為靠運動就可以改善,10多年來都沒到醫院治療,一直到身體不適才去檢查,赫然發現肝臟已經纖維化。護理師陳麗華在節目《健康2.0》透露,有一名男子身高165公斤,但體重高達98公斤,患有中度脂肪肝且血脂390,但是他卻不當一回事,認為只要「多走多運動」,3個月就會好,每年的健檢報告肝臟指數都異常,但他還是不以為意。後來男子身體有些不舒服,雖然家人建議要去看醫生,他仍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沒關係,反正每年都一樣」,一直到公司安排體檢,強制他要到醫院做檢查。男子認為只要運動就可以改善。(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沒想到,醫師一看發現,男子的脂肪肝已經變成肝纖維化,加上體型過胖,一定要積極治療,這時男子才恍然大悟,原來脂肪肝不是靠運動就可以改善,所以10幾年都沒好。對此,安南醫院醫療副院長許秉毅說明,肝細胞裡面的油脂量過高,大於5%的時候,就稱為「脂肪肝」,而脂肪肝又分為3級,輕度脂肪量約為5%至10%,此時還未有肝臟受損情形;中度是10%至15%,可能合併肝臟發炎,或有瘢痕組織,已有肝硬化風險;重度則超過30%,嚴重肝臟纖維化,肝硬化風險極高,所以民眾要特別注意。